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篇1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未来方向。党的*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面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发和突出问题,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

二是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要强化阵地意识,构建高校网上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依托新媒体传播手段,以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切实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进一步提升师生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

三是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思想进师生头脑。

用思想武装全体师生,要按照学*弄*做*的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理论研究和宣传,让全体师生了解掌握这一伟大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思想脉络、实践价值的认识,真正用于实践并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篇2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标准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和社会思想观念多样的辩证统一

指导思想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性方向的原则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就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与时俱进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制度自信, 就是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信, 坚信这种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道路自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这里面有一个核心, 就是理论自信,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 一种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适应一个国家的国情、是否能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关键是看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成功与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翻天巨变, 就是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就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是, 社会意识本身, 却可以多样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 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 有些还会对丰富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大有帮助, 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 合理利用。绝对不能“一棒子打死”。必须要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上, 要做到有理有据。坚持以理服人, 坚持以文教人, 坚持以德服人, 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要明白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始终把人民内部的一些观点分歧处理好引导好, 使得各个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形成一股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要做好官方话语和民众话语的自然过渡

历史用它铁一样的事实向我们证明, 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时期, 与之相伴随的也就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开放包容的时期。语言是传播思想的载体, 无论何种思想, 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 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最终也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他朴实的话语, 往往质朴亲切, 可以温暖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新年致辞中说过, “要为伟大的人民点赞”“我们的干部蛮拼的”这样表达, 这“接地气”的话语拉近了每一个老百姓心里的距离, 让普通群众感受到党中央就在身边, 总书记就在身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建设, 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把行动落实到讲话的精神中, 构建科学民主、平易近人的话语体系, 还要要善于吸收传统中的优秀元素。如, 邓小平使用了“实现四化, 永不称霸”“摸着石头过河”等经典话语, 幽默地表达了改革就如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从而使得老百姓更加和党中央站在一起, 众志成城, 一心一意谋发展、搞建设。一言以蔽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 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 必须使得理论在基层, 在民众的心中生根发芽,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要能兼顾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维度

在当今社会, 若一种意识形态能被大众广泛认同, 主要是这种意识形态能更好地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这种意识形态要想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就必须深入挖掘其力量的源泉。即使是一种对社会主义充满敌意的思潮, 只要出现在现实社会中, 就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些人的利益诉求, 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要构建主流意识形态, 不能单纯的、片面的否定其他社会思潮, 而是要深入分析其根源, 反思自身并找出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从而赢得群众的认同。同时, 也要让群众运用自身合法权利积极地参与到监督党和政府的建设上来, 使之成为发展经济、建设民主社会、维护社会公正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美) 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玢, 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篇3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10004

Abstract:The safe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s important in ensuring 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ist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re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Now that many factors affect the safety of ide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coordin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Further work needs to be don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constructing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risis, constructing a sound supporting system, coordinat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battlefield position.

Key words: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deolog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虽然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党和国家对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要求尚有距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包括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宗教势力的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条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滞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监管不力、高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等等。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更是关乎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关乎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因此,“要加强对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危险因素的科学研判,特别是加强对西方敌对势力各种显性和隐性渗透的准确预判,及早制定系统性、根本性的应对措施”[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协调各部门组织职能和岗位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更为科学、完善、高效的协同防控机制。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要端正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高校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始终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决抵制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切实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铸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

首先要落实领导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对不同类型高校党委的督查、考核与评价体系,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中的“一票否决”,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高校党委行政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思想自觉,把握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落实好“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处室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

其次要加强高校各二级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高校党委宣传部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需要学工部、教务处、思政部、保卫处、各院系的主动配合与合作。意识形态工作关涉高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切实发挥主动性,在履行好本部门职责的基础上,主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更善于事后处理而不是事先防范。因此,高校的危机防范意识尚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无小事,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均不可小估。无论善后工作多么完善,也只能是降低风险,对青年学生思想的损害却已然产生。因此,主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效防止意识形态危险的发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高校统筹管理,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到校园安全的范畴,及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校园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精准的预判,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筑好学生思想发展中的各种防护堤,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全面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教育,要贯彻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让学生从刚进校门就主动树立防范意识,结合思政课、时事报告会等开展意识形态安全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认清西方政治民主制度的本质,增强主动防御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堂、网络、社团、实践活动等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认同;通过多种途径密切与学生联系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危及意识形态安全的事件扼杀在摇篮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特殊任务,要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教学来实现意识形态目的,即通过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以实现信仰体系的建构[3] 。

对教职工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不能放松。一是严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各学科教师均应主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二是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应作为各学科教师教研活动的常规研讨内容,高校要加强督导和检查落实。三是高校要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增强教师主动防御意识形态危机的使命感、敏感性和自觉性。

其次,有效预测潜在危机因素。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又身处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冲动张扬和逆反心理,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处于各种影响的漩涡之中,高校必须协调各方力量,及时有效预测潜在危机因素,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一是全面了解学校舆论动态。危机因素常常从舆论动态中反映出来,高校要实时监管学校全局,将责任逐级逐层落实到位,及时处理师生关注的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的积聚,避免小矛盾引发大问题。二是要全面监控网络舆情动态。“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假难辨,错误信息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会严重侵蚀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监控校园网络,屏蔽不良信息,净化校园网络,使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要科学规划,总体设计,整合优势技术和资源,推动主流媒体和非主流新兴媒体的平台融合,在保持相同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播的同频共振、互补互动,有效增强高校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4]

再次,制定应急方案。高校要成立意识形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在充分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危机干预和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出现意识形态安全危机,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快速高效开展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最后,全力消除负面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高校要努力做好善后工作,将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一是对师生做好心理疏导,提高事件处理的透明度。二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完善制度有效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要尽力挽回高校声誉,尽快恢复高校教学、工作秩序。

三、构建立体保障机制

全方位的立体保障机制应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首先,思想保障是先导。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要做好思想保障,就要注重理论研究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征服青年学生,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做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5] 。同时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尊重、关爱学生出发,着力解决他们在求学、就业、生活中的困惑。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手段。

其次,物质保障是手段。意识形态工作不像物质生产能很快看到收益,它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长期工作,周期比较长,投入多而成效又难以衡量。因此,很多高校更倾向于教学、科研、校园建设等收效明显的投入,这些领域“踩油门”,而对意识形态工作“挂空档”,仅仅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将“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流于形式,意识形态工作的正常经费也难以保障。意识形态工作经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活动调研经费、必要的场地设备经费、人员经费、网络维护费用等,高校应将此项经费支出列入学校成本预算,并逐步优化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核查,防止跑冒滴漏。

再次,人力保障是根本。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需要一支政治可靠、师德高尚、能力突出、勇于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教师队伍来实现。这支队伍包括高校党政团学干部、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一切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人员,提高这支队伍的责任心、使命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是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制度保障是基础。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包括制定全面科学的考评制度并对各部门按期考核,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完善奖惩制度体系,对意识形态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反之惩罚,形成人人关心

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局面;完善日常教育制度,落实定期专题会议、阶段思想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等制度,定期分析研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厘清意识形态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作机制,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四、协调阵地管理机制

高校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首先,课堂主阵地。这一阵地必须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属性。需要抓好三大载体建设:一是教材,审查和监督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坚决杜绝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进入高校课堂,并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课程教材中的渗透力;二是教师,要守住教师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决不允许任何危及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在课堂上传播和蔓延。为此,要加强教学检查和反馈的常规化建设,严格把关,强化教学工作中的纪律意识,坚决杜绝课堂教学中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三是学术报告、专家讲座、论坛、研讨等活动,要加强对这些活动和人员的审核,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遏止,防止不良言论给高校意识形态带来危机。

其次,校园文化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学校主旋律,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层面,不仅在校园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层面要彰显以人为本,更要在社团活动、党团建设、社会实践等精神文化层面上加强监管和引导,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必须系统协调推进,方可有长久之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马金旗. 打好高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26-28.

[3]赖雄麟,于彦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设计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36-39.

[4]农毅.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话语体系创新探究[J].学术论坛,2016(5):168-177.

[5]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54—155.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4-02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说:“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1]而国家共同信仰的确立和维持主要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认同是个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和遵从。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及干群身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从总体认同程度来看,特别是基于认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强于接受性有关,与男生相比,她们更加善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和接受既定结论。二是从认同深度来看,男生往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更为深层,但也更容易产生偏颇。相比于女生,男生思维往往具有更强的发散性,同时也更具批判性。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社会实践的反差,他们更易于产生质疑,并常伴随着强烈的外在表现。女生在此方面往往表现得较为平和,但认同深度往往不及男生。三是从认同内容来看,男生对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发展等问题,如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反腐倡廉、社会改革等议题总体上更为关注和敏感,而女生对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四是从不同方式的认同影响来看,总体来看,男生由于更擅长逻辑思维,对于透彻的理论逻辑和理性分析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而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对感性方式的教育影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年级差异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年级差异。一是从理论认知程度来看,一、二年级理论认知程度偏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三、四年级。这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安排在这一阶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从理论接受态度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大一学生最为认真,随年级提高大体呈反向趋势。大一新生刚走出高中校园,原有的应试备考学习习惯仍然有所延续。课堂上能够比较认真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堂抬头率、参与度都相对较好。而大

二、大三学生的表现明显不如大一学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呈现出功利化取向,如形势政策课的出勤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从认同程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加深的趋向。大一学生的书本理论认同掌握较好,但由于社会经验还比较少,所接受理论还未经历与现实的对接,因而往往浮于表面。而随着年级上升,大学生社会认知程度逐步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会相应加深,当然往往也会伴随认同反复现象。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专业差异

通过对政治、历史、中文、思想政治、外语、物理、数学、交通运输、工业工程、电气工程等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存在明显的专业类别差异。总体来看,文科诸如政治、历史、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其中,思想政治专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最高。这一结果可以归结于接触效应,即文科大学生总体上会更多接触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同时,文科大学生往往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会涉及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身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会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相比之下,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然,这也与文科大学生中女生比例相对较高存在着一定关系。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干群”差异

通过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明显的干群差异,学生干部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包括:一是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大学校园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学习成绩和政治思想诸方面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正因如此,他们能够成为学生干部而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他们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迎接新生、演讲比赛等,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学生干部基于自身优越感而更具有正能量。学生干部属于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国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比较倾向于积极和乐观,更加易于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

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增强教育针对性。

第一,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采取更加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要深入挖掘性别差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影响,从而发挥认同优势,弥补认同不足。一般来说,和男生相比,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和他人形成情感连接,有更强烈的共情体验和同情心,因此,对于女生及女生占比高的班级可更多地采用感性为主的教育方法。在进行国际国内形势等宏观理论教育时,应注意加入感性情节因素,使得女生更易于融入其中进而认同相关理论。针对男生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男生以及男生为主的班级,要注意授课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宏阔视野。针对男生的认同外显特点,应关注男生的认同反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男女生的认同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交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同特点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表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阶段[2]。大学生要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认同,理性认知是基础,但不能停留于理性认知。能否形成情感共鸣、进行思想转化、实现心理调适,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淀固化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任何教育途径和手段都无法一次性地完成全部任务。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阶段。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强化主流意识的理性认知,适时地推动其情感共鸣,为思想转化奠定重要基础。在大学高年级即三、四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跟进,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此基础上,以专题讲座、辅导谈心、学术讨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各种形式来进一步增进其理性认知,激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思想转化和心理调适,不断释疑解惑,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沉淀固化,从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度和稳定性。

第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途径,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因素,增加其呈现频次,会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也就是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多接触对增进认同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当然,教育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便会整个封闭起来。”[3]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简单重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篇5

当我上这节形势与政策的课的时候,我觉得不以为然。因为个人认为,西方再怎样渗透,也抵不过我们中国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再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种潜而默化的渗透。很多外国的文化输入我国,例如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无时无刻的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英雄主义的电影无时无刻改变我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那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起源,怎么渗透我们。这是我现在想讨论的议题。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利用我们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企图使大众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三是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四是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攻击中国的爱国主义为“狭隘民族主义”,视中国的社会主义为“极权主义”,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六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西方国家通过与我国经济交往挟带意识形态“私货”,把“人权”、“人道主义”同经济活动挂钩,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以达到“以接触促演变”的目的。七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输出文化产品,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策略,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而这一切,恰恰针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我国正在丧失自我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意识形态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但长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明并没有得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完全认同。这既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用统一文明凝聚国人思想提出了难题。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世界也是一场灾难。

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编撰者:关荣昌

浅析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篇6

[摘要]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国家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危亡,公民的个人安全。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这个国家的稳定建设和发展,更没有繁荣昌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下,国家安全问题更为复杂。

[关键词]大学生 国家安全意识 教育

一个国家的安全是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不能仅仅是搞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国家安全意识也需要被大学生所重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我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又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方面的制度引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未来我国国家安全的捍卫者。

一、我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值得就是大学生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观念和总和,是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体现。[1] 在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不够到位,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和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意识状态,缺乏对国家安全方面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在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知识更为缺乏。以至于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警惕性不高,甚至是经受不住金钱诱惑,将金钱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出卖国家安全利益。

2014年8月5日,哈尔滨一大学航天专业硕士常某某被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农垦区分院批准逮捕。哈尔滨一大学航天专业硕士研究生常某某,为境外人员搜集情报资料达50余次,接受“经费”20余万元。该生的行为出卖了国家利益,其明知是犯罪行为,却没抵挡住金钱诱惑。经查,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间,常某某共向境外人员发送情报资料54次共计达60余份,接受境外人员提供的“经费”20余万元,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常某某已考上博士研究生,他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莫及。

大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而卖情报,将国家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下,这是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极为薄弱的病态表现,也由此可以知道,境外情报机构已经通过网络腐蚀,将“黑手”已经伸向大学生,正是由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薄弱,才会被境外情报势力利用,一步一步走向出卖国家安全利益的道路。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特务、间谍,对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新内容方面还不甚了解,还有就是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置经济利益于国家安全利益之上,出卖国家安全情报信息,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损失。另一方面,大学生认为当今我国处于和平时期,社会稳定,于是放松警惕,无意间泄漏了国家重要的安全信息。

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十分重要,同时也十分紧迫。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薄弱原因

使得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接受教育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且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围绕学习,接受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教学知识,且所学知识大部分是用以应试,用以解决生活问题及谋生手段,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十分缺乏。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在现教育体制下很难有实施,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得不到有效的普及,大部分的停留在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僵化,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针对性。

(二)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

我国目前社会稳定,国家局势稳步发展,国防实力的巨大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难免使得大学生认为国家环境安全,外敌不敢入侵,无需高度警惕。加上西方文化的进入,难免会有落后思想的侵入,还有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传统间谍、特务的传统形象影响,使得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了解不够深刻,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三)落后思想文化的影响。

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开放式教学,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大大增加,当代大学生个人素质的落后也是有受到社会影响的。学生上大学以前一心高考,心无旁骛,有坚定目标,但到了大学就一下子失去目标,不清楚自己想要的。这个时候,大学生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落后思想,较少的关心国家安全,较少关心国家周边形势,从而抑制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措施

对于当前大学生薄弱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及社会还有教育部门应当采取及时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我们国家崛起的希望,教育是要培养现代化的公民,这样的公民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纯粹是讲授知识那么简单,现如今的教育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得到较好的改观。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至关重要,绝不能让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再次让境外敌对势力利用。

首先是高校要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放到新的高度,切实落实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国家安全意识深入大学生的脑海。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帮其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更多的切合实际,而不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口号,不是空洞的国家安全教育口号,也不是应付了事。了解中国周边安全最新形势和案例,认真分析近年来国家安全局势的进展,周边存在的安全威胁及应对,以及周边安全威胁的缘由,甚至周边安全威胁势力的武器制造商,这些都应该是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中,大学生应该了解的。

其次,社会媒体机构应该大力宣传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和国防教育信息。社会媒体机构有着巨大的社会推动作用,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也是为了我国全社会的人民提高国家安全意识。每一条信息经过社会媒体机构的发布和传播,都会被很多人所了解,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的每一个自媒人,都应该利用网络手段,对国家安全的最新动态进行传播,进行客观正确的评判。国家安全意识,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提高,也应该是全社会人们的意识提高。

电影电视剧要对现代信息化时代谍战片以及其他战争片的拍摄。这些电影、电视剧内容都是围绕有关国家安全而虚构一个故事展开的,这对与国家安全教育的传播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在新形势下,境外敌对势力情报部门对我国派遣的间谍、特工等人员,不再是使用传统手段,更多的是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谋取利益。电影电视剧对谍战片以及其他战争片的拍摄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营造国家安全意识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度,推动国家安全教育的发展。也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教育。普及国家安全教育相关法律。法律是一种强制引导人们意识的手段,法律的普及可以让相关信息更为深入人心,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和相关法律的普及。加强法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国家安全意识的一个前提,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需要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相结合,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脑海,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篇7

一新媒介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认为, “意识形态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是统治阶级在思想层面对被统治阶级的操控和欺骗, 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而列宁认为,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也有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 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一方面, 新媒介的普遍应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扩大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国际空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新变化而伪装得更加隐蔽, 以一种无形的方式维护自身统治, 同时也试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全球化实质上仍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 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与之适应的意识形态在全球的扩张。

另一方面, 新媒介的普遍应用推动了商业化进程, 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的社会环境。鲍德里亚认为, “今天, 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地被提供出来。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的消费活动中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 消费主义的兴起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

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符号传播的必然选择

罗兰·巴尔特认为, “严格意义上的符号学, 即一门涉及一切记号系统的科学”。苏珊·朗格认为符号是“我们能够用以进行抽象的某种方法”。巴赫金认为, 符号是有“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意识形态性”, 并提出了意识形态符号学。章建刚则认为, “符号功能本身就是人性的证明和人类自由、尊严的保证;符号是人的特权、特殊能力或特殊行为方式”。

一方面, 符号传播的本质与意识形态的本质相适应。符号传播的本质是权力、控制和传递。巴尔特认为, “意识形态在媒介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建构了符号文本的特定意义, 或者说, 防止了意义的无限扩散”。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自己的符号传播系统, 是对符号和意识形态本质的把握,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递、控制力和权力。

另一方面, 符号的意象空间与意识形态的多重结构相适应。就意识形态本身来说, 它具有多重结构, 意识形态由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其内在结构, 即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和目标—策略层面。符号的意象空间与之相适应, 既有表达面也有所指的内容面, 同时有双层的意义层面与前两大要素一致, 在目标—策略层面, 符号也与其传递目标和传递手段相适应。

三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符号传播路径

符号与意识形态在多方面相适应, 符号传播对于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抵御全球化、消费化、网络化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将发挥作用。语言符号、艺术符号、仪式符号都是意识形态符号传播的有力工具。

首先, 在新媒介条件下, 应进一步强化文字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 使其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基础性符号。在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 使用的语言要注重意指的明确性以及整个意义是否能得到普遍的认可。其次, 在新媒介条件下, 应深入挖掘艺术符号的意识形态功能, 改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再次, 在新媒介条件下, 应不断提升仪式符号的意识形态功能, 扩大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中央编译局编译)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列宁全集 (中央编译局编译)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3]韩婧.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建构[J].理论学习, 2013 (5)

[4][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钢等译)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李幼蒸译) [M].北京:三联书店, 1988

[6]谢瑾.从二元实体到四元系统——苏珊·朗格符号思想解读[J].学习月刊, 2011 (12) :38~39

[7]齐效斌.被遗忘的语言:意识形态——巴赫金意识形态符号学初探[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 (3)

[8]章建刚.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符号理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J].理论战线, 1994 (4)

[9]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2007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篇8

一、当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

二战结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对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了应对种种危机,各国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思潮和学派,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1.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在传统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世纪末,面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以格林为代表的英国学者最先提出了新自由主义思想。二战后,经过美国学者的传承和发展,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维护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在此基础上,主张重新界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并提倡国家对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新自由主义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是作为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其突出特点是,将传统保守主义同战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综合在了一起。在理论观点上,新保守主义猛烈抨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主张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理解自由,限制民主以免造成混乱,并提倡回归法律和传统。新保守主义尽管在理论观点上与新自由主义存在分歧,但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都属于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只是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西方政治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西方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也不同程度地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消极影响

(1)动摇了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在传入我国后,其强调的自由市场经济、自由民主、个人权利优先、反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严重侵蚀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我国80后青年一代影响尤为巨大。许多青年人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资本主义更适合中国,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

(2)误导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西方政治思潮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其理论内容包含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新解读,其主张的将马克思主义纯理论化、用资本主义文化补充马克思主义、强调政党的超阶级性、主张社会改良等思想,严重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的精神实质,对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产生了误导。

2.积极影响

(1)有助于打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增强公民权利意识。西方政治思潮在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发挥了部分积极作用。西方政治思潮中强调个人权利、维护社会公平的观念,深刻影响了深受传统封建残余思想束缚的中国民众。在中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这一观念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调动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但必须注意到,这种积极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2)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变换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各种挑战,更加促使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同时,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具有吸引力。

三、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面对来自西方政治思潮的挑战,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

第一,时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有效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宣传。冷战结束后,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逐渐成长为国际格局中重要的一极。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的姿态,并没有消除西方对我们的戒心,西方依然在很多问题上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不仅没有停止,反而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第二,立足长远,加强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教育。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6种基本句型教案下一篇:淘气的他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