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共8篇)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1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的启发

摘要: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对民族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好的介绍,也对民族主义研究中的各种论争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概括性地考察民族主义历史的演变状况。通过解读此著作,在其中,一个主要的论争是民族是一直存在的还是人为构建的?永存主义和原生主义认为,民族始终存在于历史的每一个时期。而现代主义则认为民族是一种新近的现象,是现代化的产物,是“想象的共同体”。而安东尼•史密斯本人倡导的族群—象征主义则强调主观因素在民族形成、民族主义的特征和影响以及族群的持续存在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二者的争论中站在中立的位置,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更长时段的分析,并将民族的产生置于共同体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来对民族产生的原因进行回答。对此,需要在尊重当代西方其他民族主义理论同时,坚持比较客观的理性分析技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主义研究进行研究,避免研究工作的简单化和情绪化。

关键词:民族主义;族群-象征主义;特征

民族主义作为晚近的全球性现象,在全世界掀起了狂潮,无论是较为激进的街头社运分子还是文化圈似乎都陷入了某种民族主义的热望之中,就在这100年内,民族主义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息息相关,在这样的一个“民族主义”甚至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状态下,对它的了解和探究,尤其是对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中民族主义的探究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的某种话语中抽离出某些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从而为我们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提供某一角度的思考,因此应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相关概念、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解释范式三个方面,加深对民族主义的相关认识。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相关概念

对于民族主义相关概念进行解析是任何一个需要对民族主义进行了解的人所首先应该涉及到,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围绕在民族主义中的某些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不妨让我们首先闭上双眼,去冥想当“民族主义”出现时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的那些画面,你是否想到到汉族从中原地带逐步发展与周围民族融合而成为现在的中华民族的过程?是否想起了自己看到神州飞船飞天心里面由衷地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的自豪和强烈归属感?是否能够想起中华民族的龙图腾,能想起我们的春节,能想去我们的汉字以及语言?是否能够想起过去为了民族解放的浴血奋战的日子以及毛主席在天安门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话语?是否能够想起我们曾经或者正在思考的关于民族至上的观点--民族利益不可侵犯?

所有这些都是民族主义的相关面相: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民族的意识或情感、民族的语言或象征、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或政治运动、以及普遍意义或特殊意义上的民族信仰与民族意识形态。而在这里,后三者是我们常用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这里,安东尼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指导性的民族主义定义:一种为某一群体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活动,该群体的部分成员认为有必要组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在上述的定义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民族(nation)”,那么民族究竟是什么呢?在提及“民族”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到一个拥有客观因素如语言、宗教以及领土的群体;同时还有一个拥有主观因素如情感、意志、想象与感受的群体,单单一方面理解的话总难免陷入片面的境地,因此这里提出一个“主观——客观”标准:即将民族定义为具有名称,占有领土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神话、共享的历史和普遍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员生活在单一经济之中并且有着同样的权利与义务。而与之相关联的另一“族群(ethnie)”概念则被定义为“与领土有关,拥有名称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名称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神话和祖先,共享记忆并有某种或更多的共享文化,且至少在精英中有某些程度的团结”。从这些定义就可以看出“族群”是相对于“民族”较为弱化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在现实中总会出现某种例外,比如说“离散的民族”以及“多族群民族”,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去思考隐藏在这些定义背后的更为细微的逻辑联系以及重组。

当我们在很多时候分不清“中国人”与“中华民族”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于“民族-国家”进行塑造的结果,“民族——国家”可被定义为“以民族主义原则确立合法性的国家,它的成员拥有很大程度民族的团结和整合”。这里就有一个考量点:在一个国家中的国民如何会忍受这个国家机器的统治,除了理性分析的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权衡,还在于人是一个情感动物,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情感因素诸如信仰、认同等影响,而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动力性元素,在如今则是社会的融合剂,而同时一个与之相伴随的“民族认同”也随之而来,对于其的定义“对构成民族与众不同遗产的价值观、象征物、记忆、神话和传统模式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以及对带着那种模式和遗产及其文化成分的个人身份的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对这个解释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关联值得思考:分析层次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联以及认同的保持与变化之间的关联。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基本主张”“基本理想”“核心观念”组成。

就基本主张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历史和认同;民族是政治权力的惟一源泉;对民族的忠诚超过所有的其他忠诚;为赢得自由,每个个人必须从属于某个民族;每个民族都需要完全的自决和自治;全球的和平和正义需要一个各民族自治的世界。这些主张都可以称为民族主义的核心主张,但不代表每个民族主义者都会遵循它们的全部。而就这些主张来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机构上不能解决诸如社会正义、资源分配和冲突管理等主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同时,民族主义也只有在短暂的时段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征服、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等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在我的个人理解中,在危机的时刻,社会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动员,而情感上的动员往往效果明显,因此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显得十分有效,同时民族主义情绪也会掩盖掉基本的其他“理性”的判断,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为自己的行为争取“正当性”的作用。

就基本理想来说,可以归纳为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正是它们鼓动了意识形态的民族运动。这里的民族自治可以理解为一个内部法律或律动模式以及一种集体自我统治,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民族主义运动已经甘心于更小的目标。而民族统一可以理解为疆域上的统一以及社会和文化上的统一,其中文化上的统一不等于文化同质性,而是一种家庭、个人意志及情感的社会和文化联合,是需要一种深深的团结纽带。就民族认同来说首先需要尊重自我民族的集体品质特征,之后再通过对于历史的挖掘,强调自我的民族个性。这样有利于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时开始起源”“我们如何成长”,“我们将往何处去”的思考。

就基本观念来说,是作为对于核心理想进行具象化的工程,这些核心观念是民族的,其中包含着诸如真实性、连续性、尊严、天命、友谊、祖国等。这里的真实是原始以及本土的意思,通过这些对于“纯粹”的挖掘从而建构起对于“自治”的合法性。连续性是长时间地存在于渐渐的变化。尊严既是现存的耻辱和压迫的对立面,也是被外在缺陷所掩盖的“真正的价值”。天命指的是民族拥有其历史需要并造就的天命——是民族独特的群体。对于民族主义者来言,对于民族的爱:有意识的忠诚和热爱在一个卓越的地位,同时家国同构。同时,这些核心观念在很大程度是对于某些意志至上的强调,有的则是与人类普遍情感相联系,更多的是对于人类的情感的某些训练,让人们建构起对于国家的爱。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不同族群冲突的时候往往也伴随着对于不同核心观念的援用。

当然,我们在这种塑造中发现了另一面相的作为文化和宗教的民族主义。

就从文化层面来说,民族主义在培养公众的感情的同时产生出了一种政治的象征:旗帜、赞美诗、节日、典礼,而它最终也是一种寻求动员公民热爱他们国家,遵守它的法律和保卫自己祖国的政治化大众文化。在这里体现了一个明显的政治世俗化的趋势,就目前的社会来说,大家对于现实的关注也渐渐地弱化了对于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塑造。更甚,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一种代理的宗教形式,有的时候民族会自我选定自我形象,拥有奇特的历史和天命的独特人民,对神选族群有古老宗教信仰的世俗继承者。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解释范式

安东尼在这里对于目前民族的四种不同解释范式,现代主义、永存主义、原生主义以及族群-象征主义进行了梳理。

就现在最为流行甚至成为民族主义解释中的规范范式现代主义范式而言,其基本观点认为不只是民族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连民族、民族——国家、民族的认同以及“整个国家国际”共同体都是现代的现象,对民族主义者而言,所有这一切不止在时间顺序上是新近的,在本质上也是新的。之后安东尼简单整理了现代主义范式的几个视角:首先是社会经济层面认为民族主义是新型经济社会因素的产物如工业资本主义、区域不平等以及阶级冲突等;其次是社会文化层面,认为民族是有学问的、由学校来传播的“高级文化”的表现,这种高级文化为专家和群众的、标准的、强制的公共教育体系所支持。再次是政治层面的,认为民族和民族国家是现代专业国家在直接或间接对抗特殊的(帝国的或殖民的)国家中所铸造的。再次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强调民族主义宗教的力量,在分裂帝国和在没有出现民族的地方创立民族所起的作用。最后是建构主义视角,代表人物是安德森以及霍布斯鲍姆,强调民族主义的社会建构特征。在这里,安德森提出了一个好玩的观点:民族填补了因君主制和普遍性宗教衰弱而留下的空间。这里我理解的是一种人类普遍认同的“真理”或“至高无上”,而这种趋势在现今对于“理性”的批判也是类似的现象。

而永存主义的观点是即使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晚近的,但民族却始终存在于历史每个时期,并且许多民族甚至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这里的永存主义其实还有“持续的永存主义”和“周期性发生永存主义”的分别,后者更多强调文化的延续性。

原生主义是社会学家和有机论民族主义者的范式,认为“民族”是原生的;他们存在于时间的第一序列,并且是以后一切发展过程的根源。当然这是在比较晚近的时代出现了两种原生主义,第一种是社会生物学版本,认为民族、族群和种族都可以追溯到所有个体的根本基因再生产的冲动,以及群体中所有个体运用“袒护亲属”和“包容效应”战略来扩大化他们的基因组合,在这样的解释中,文化群体被视为一种广泛的血缘网络系统。另外一种是认为族群和民族是在依恋社会存在的“文化施予”基础上形成的。“原始”联系与世俗及市民联系之间的持久比肩并存,在工业社会也是由对于个人认同以及效率与秩序的追求所取代。

最后对于族群-象征主义范式,安东尼•史密斯首先扬弃了现代主义的完全精英导向的分析特点,其次是通过长时段对社会和文化模式进行分析,再次是在较早的集体文化认同,尤其是在族群的框架中对民族和民族主义兴起进行分析,然后关注集体激情和依恋问题,最后由于它注重研究族群和民族认同的公众的、道德的和情感的维度,帮助我们抓住集体文化认同的持续性和转变性。

结论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2

卢卡奇和柯尔施的批判主要针对第二国际, 柯尔施是比卢卡奇考虑的更多, 走的更远, 他们俩的思想应该算是第三次批判, 卢卡奇和柯尔施他们也针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批判,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如考茨基为代表的一种思潮, 他们也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批判, 认为考茨基他们的革命是错误的, 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无产阶级革命不是由经济危机所能决定的, 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换不能是看作革命的主旨, 同时夺取政权也不能单独看作是革命的本源。在二十世纪初期, 在西方比较发达的国家中, 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门应该作为思考的主要内核。他们相信, 解放作为人类社会的总体性是革命的重点, 它包容政治, 文化, 经济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的革命, 其中, 意识形态批判的作用显得突出, 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得到高度重视。

二、中西方国家政权结构差异

政权结构的区别, 是中西方社会不同的主要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视角。在西方社会, 国家与市民社会是联系的两个方面, 国家变成了葛兰西说的“本来意义上的国家+市民社会”。国家通过部队, 内卫警察, 监狱等暴力机关达到对人们的无力统治。而市民社会则通过学校, 教会, 社会文化团体的民间组织掌握文化领域的导向性与领导权。国家机器的维护并不是当代资本主义单一手段, 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可控制性成为发展的重点。由此可见,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目标与理想, 单纯凭借武力革命明显不足。, 还需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就像葛蓝兰西在理论上强调在取得政权之前, 首先着眼于判判阶级形态领域的斗争, 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 作为文化领导权建立起来。于是,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向从政治经济学转向哲学研究, 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转向大众文化的批判。

三、资产阶级的国家职能的意识形态批判

资产阶级国家职能的分析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的集中体现。在阿尔都塞看到, 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界定因该是镇压性国家机器, 资本阶级国家机器里也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两大类国家机器同时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都起到了很重要性的作用, 他们在强调教育意识形态中举例说明, 如所教育的人都是被统治阶级, 被剥削者, 教育他们更加服从统治阶级的管理, 在教育上强加进去国家的意识形态, 使他们统治阶级拥有政权更加稳固。奴役了人民, 使他们不懂得反抗, 反抗精神也逐步弱化, 以至于消失掉, 让他们觉得自己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可以支配的生活就是安逸的生活, 更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所想要拥有的生活, 这种思想迂腐他们的民众,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教育意识形态, 为了更好的满足统治阶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同时也是给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国家提供政治条件。他们所提供的还有镇压性国家机器, 而镇压性国家机器提供的庇护下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教育机构为意识导向的国家机器, 通过院校教育, 向人们传授包裹着意识形态的专业知识及其统治阶级纯粹的意识形态。

四、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意识形态反作用的同时也夸大意识形态领域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他们把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否定, 运用总体的优先性来取代先天性的经济基础, 在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社会需要变革, 变革的过程中经济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是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 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 这深刻反应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中, 他们的论调有很多强调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结构, 他们更多一部分要强调文化革命, 他们所探讨的文化革命也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解剖, 想通过文化这一武器, 当作解放现实的途径和方法, 也可以说是重要的桥梁, 他们更异想天开的以为, 文化革命才是重要的解放道理上的强有力武器, 他们的这种思想是典型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当中,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中, 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结束语

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曾经这样描述过,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在生产” (1) 显言之, 这说明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任何因素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有很多对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批判, 本文以西方经济决定论作为切入点, 着眼于意识形态来进行中西方对比, 并且详细对资本阶级国家职能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 并透彻地阐释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意识形态,经济决定论,意识革命论

参考文献

[1]朱彦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J].学海, 2009 (04) .

[2]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4) .

[3]曹和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4]邓文飞, 谭头红.马克思与马尔库赛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01) .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中国;意识形态建设

一、国际不同社会制度对立中的话语权争夺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既有利益的争夺,也有话语权的竞争。当前世界上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这就是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是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它们在制度构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在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等各方面的交往、碰撞和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执政党的行动指南,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阶级分析见长的马克思主义,在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潮流面前,其原初的话语“阶级性”逐渐被弱化,而以抽象的人学分析为特征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开始涌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中国,不得不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展开斗争,去夺取和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当下的中国,在各个方面已经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我们在充分利用国外一切有利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应当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展开的意识形态渗透;但是,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争夺并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的一切。我们应当继续学习西方的优秀科技和文化成果,利用它们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二、多元文化冲突中的引领作用

人们需求的不同,决定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多样的,但是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主次分别,以及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共生并存,我们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

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经济制度表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不是单一而是多样的。这必然要求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思想观点也是多样的,文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其具体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同时存在”。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是在自身单一指导思想引领下形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如果在此之外还有另外的指导思想,那么这种文化不是社会主义文化。所以,尽管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在指导思想上一元化与多元化是互相对立的,然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可以互补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其整体所包含的部分越多,其自身就越完善,自身的内容就越丰富多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矛盾,且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意识形式多样化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允许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存在,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方针,绝不是排斥或打压其他文化的存在形式,而是在发展方向上鼓励和引领它们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三、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政策制定方法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分析、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方法论,它为当代中国正确制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方针与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导。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不变,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它是为创制它的阶级服务的。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性质的,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我们要想永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无产阶级性质,就必须坚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我们应当维护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无产阶级性质,坚决反对和抵制任何敌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的错误行为和做法,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变。

第二,为正确地制定意识形态领域的方针和政策,我们要严格区分和认真对待对国家中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新时期下,我们国家依然存在着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敌我矛盾是次要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导致了意识形态领域中大量的矛盾的存在,但是很多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我们在制定意识形态的方针和政策时,就要严格区分和认真对待两类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题。

第三,为防止全盘西化,我们要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到处兜售自己的“自由、民主、平等”,即所谓的人类普世价值。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并维护着该阶级的利益。西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自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凡是意识形态都具有一定阶级属性。

【参考文献】

[1]宋惠昌等.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4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考试内容与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在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点及其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建议:

可以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广为流传的歌,由此引出本课内容。

“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一目,首先需要讲明背景,教师可以首先回顾“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关的“左”倾错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了“两个凡是”使得“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然后重点叙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所起的“宣言书”的作用,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也是本课重点。由于必修Ⅰ和Ⅱ已经讲过,所以,这里只需依据教材简单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伟大转折的实现,与邓小平进行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一目,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南方谈话”的时间及其内容。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可依据教材,让学生自学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以下稍有深度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思想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否没有“解放思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最终得出“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一目,主要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关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可以引用中共十六大的相关影视资料和十六大以来的建设成就加以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学生身边的社会状况,来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80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教学流程】

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熟悉的歌曲,动人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邓小平同志深情的怀念和祝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投影:追忆邓小平。

投影:邓小平(1904—1997)的“三落三起”

1933年,由于毛泽东受排挤而被解除党内职务。后被王稼祥任命为政治局秘书,是为一落一起。

文革爆发后被打倒。1973年,周恩来推荐下复出,是为二落二起。1976年再次被打倒。1977年复出,是为三落三起。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邓小平获得了“打不倒的小个子”的美名。

投影:邓小平语录摘选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板书)

一、邓小平理论

⒈形成过程

⑴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1978年)

背景:

投影:打倒四人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投影: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这就是“两个凡是”的方针。这种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拒绝作任何分析的观点的出现,说明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又一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考验和抉择。

(板书)背景:① “文革”结束,人民渴望摆脱困境

② “左”倾错误继续影响

投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板书)背景:① “文革”结束,人民渴望摆脱困境

② “左”倾错误继续影响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板书)⑵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

请同学们回顾所学的知识,说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

投影:

(板书)⒉成熟

⑴形成体系: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年)

问:为什么说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关键时期?请同学们回忆所学的知识,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加以分析。

答:国际的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处于深入抉择时期。

播放视频: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同学们回顾所学知识,结合课本第68页相关内容。思考: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哪些重大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

投影:

(板书)⒉成熟

⑴形成体系: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年)

⑵写入党章——中共十五大(1997年)

请同学们回顾所学知识,结合课本内容,归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投影:

(板书)⒊历史地位

投影: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板书)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投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投影:

⒈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答: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⒊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牵涉到一些比较枯燥的政治理论,学生兴趣不高,为了避免变成枯燥的政治课,所以理论性的内容尽量少讲。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的不够全面,又是分散在不同的教材内容中,加上学生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所以很难完整地归纳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理科班同学而言,并不要求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学时可以省略。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68页“学习思考”

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理论总结。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地制定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

课本第68页“学习思考”

答:当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对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这些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行。

课本第69页“学习思考”

答: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重大问题。

课本第70页“学习思考”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课本第70页“自我测评”1 答: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课本第70页“自我测评”2 答:主要内容: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

原因:邓小平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5

第一讲:新疆基本概况

周次:第1周 时间:90分钟 节次: 2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师生互动 教学地点: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新疆基本概况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战略地位,《教程》课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和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新疆基本概况

<二>《教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三>《教程》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由《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提出问题:“你了解新疆吗?”

(一)学生讲述新疆情况,教师总结补充。分四个方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战略地位。(对照中国地图进行)

(二)从新疆民族、宗教基本情况及战略地位及,指出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四、学习思考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新疆当前的区情,谈谈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时代意义?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二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一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周次: 第2周 时间:90分钟 节次: 2节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国家与国家主权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以及构成现代国家的要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史。

2、能力目标:能够从现代国家构成要素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国家主权

<二>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 <三>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从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和中菲黄岩岛事件看国家主权问题

(一)国家与国家主权

1、国家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2、国家的构成要素。

3、国家主权(案例)

(二)多民族国家是当代世界民族国家的常态

1、国家与民族的区别和联系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

(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简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学生讲,教师总结)

2、中国是各民族的中国。(案例)

四、学习思考题:

<一> 国家主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是什么?

<三> 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一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三讲 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2、清末至民国新疆的政局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情况,2、能力目标:能够从国家主权四个方面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二>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三> 西域和新疆的涵义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悬泉汉简的发现证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一)、西域

(二)、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四、学习思考题

为什么说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一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四讲 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2、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3、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4、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行使司法和赋税权的情况,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史实,了解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认同的史实。

2、能力目标:能够从国家主权四个方面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二> 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三> 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二)从张骞出使西域导入: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三)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四、学习思考题:

简述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及历史意义。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一 了解新疆历史 增强国家认同

第五讲 昌吉历史沿革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式、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

2、昌吉历史沿革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史实,了解昌吉的历史变迁。

2、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到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是新疆归属中国的物质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是新疆归属中国的物质基础 <二> 昌吉历史沿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

1、讨论:从一系列的事例看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交流的意义

2、教师总结:新疆归属中国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两地经济文化联系(二)昌吉历史沿革

1、历史上的昌吉

2、北庭都护府

四、学习思考题:

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对新疆归属中国有什么重要作用?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第六讲:民族分裂主义与当前的国际局势

第七讲: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分裂主义与当前的国际局势

2、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民族分裂主义,掌握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懂得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三个势力”的本质,并进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形势宣传。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民族分裂主义的实质 <二> 维护中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从911.事件说起

导入 2 恐怖主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案例 3 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引起的矛盾

(略讲)

(2)国际形势的影响 图片演示 5 民族分裂主义 理论讲述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 7 三股势力的影响 8 双泛思想的由来及其本质 论从史出 9 伊扎布特组织介绍 案例陈述 10 新疆的周边环境 事实陈述 11 西方干预

案例讲解 12 反华、分化、西化等反动势力的实质 总结归纳 13 我与祖国的关系 结束语 14 对下节课学习的要求

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一> 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祖国统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 <二> 面对地图,你知道在国家安全方面祖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第七讲:

1、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第八讲:

2、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讨论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分裂主义与当前的国际局势

2、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反动本质

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4、讨论的主题:面对地图,根据新疆形势,你知道在国家安全方面祖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我们该如何办?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民族分裂主义,掌握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懂得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三个势力”的本质,并进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形势宣传。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民族分裂主义的实质 <一> 维护中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讨论的主题:面对地图,你知道在国家安全方面祖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2、教师对该主题讨论的意义进行阐述。中国周边已经围绕着俄罗斯、朝鲜、印度、巴基斯坦四个有核国家,再加上日本,此种潜在威胁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面对的;东海与日本有钓鱼岛及海上油气之争,南中国海有南沙各岛屿被越南、菲律宾、印尼侵占,西南有印巴、阿富汗等国局势紧张; 国内以台独、藏独、疆独为代表的分裂主义,活动猖獗。

3、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一人负责,小组讨论有记录。

4、小组代表作主要发言,发言要有提纲

5、学生根据发言人的内容谈想法、提问题

6、教师的引导

7、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8、通过本专题学习,我们该如何做?

四、思考题

<一> 为什么说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和复杂的?

探究式学习归纳学习

布臵思考题

<二> 通过本专题学习,我们该如何做?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第九讲:中国的民族概况

共建美好家园10

第十讲:新疆民族发展史概述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中国的民族概况

2、先秦至明时期新疆民族发展演变的情况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概况和民族分布特点;新疆自先秦至明的主要民族及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教学重点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

2、先秦至明时期新疆民族发展演变的情况 <二> 教学难点: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中国的民族概况

1、导入新课: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和人口最少的民族分布是哪两个?

2、中国的56个民族中上百万的少数民族介绍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

(二)、新疆自先秦至明主要民族的发展演变

导入:同学们知道新疆昌吉呼图壁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是古代的什么民族留下的吗?(塞人)(提问)

1、新疆古代居民的种属和族属(课件展示)

2、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民族

3、魏晋至明时期的西域民族(重点讲回鹘及西迁)

4、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四、思考题

<一> 简述先秦至明新疆主要民族的概况

<二> 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状况如何?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共建美好家园

第十讲: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

第十一讲: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

2、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 教学重点:

1、清朝至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的状况

2、当代新疆民族分布的特点

<二> 教学难点:

1、新疆近代以来民族格局的形成(清代新疆汉族的主要来源)

2、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清至民国时期的新疆民族格局(图片演示)

2、当代新疆各民族概况

3、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4、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启示

5、正确认识新疆民族历史的发展,戳穿民族分裂分子的谎言(总结归纳)

6、学生提前准备下节课内容(学生查阅资料、准备下节课的民族文化交流)

四、思考题

<一> 清代至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及分布状况 <二> 怎样正确认识新疆民族发展的历史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共建美好家园

第十二讲:新疆13个世居民族文化交流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讨论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的风俗、礼仪、宗教、节日等

2、民族的婚礼葬俗

3、民族的科学文化成就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演变,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

2、能力目标:懂得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分析提炼出民族风俗礼仪之中的优秀部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各民族的风俗礼仪

教学难点:认识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讨论的主题:新疆13个民族文化交流

2、教师对该主题讨论的意义进行阐述

3、学生分成13个小组讨论,每组查阅一个民族四方面的内容,选出组长发言

根据所讲内容当堂打分,每组讲完后,学生补充没讲到的内容,正确的给加分(探究式学习)

4、小组代表作主要发言,交流有发言稿

5、按一下顺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

6、学生根据每组的情况打分,教师打分,综合二者,得出最后成绩,组长比组员多5分

7、教师的总结

四、思考题

通过本次讨论学习,结合实际,说说我们该如何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做民族团结的典范?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三:中华民族一家 共建美好家园

第十二讲: 新疆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新疆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先秦时期至清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帮助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开发和保卫了这片领土,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家美好家园”的情感。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清代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教学难点:各民族在经济开发中的交流、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历史上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1、先秦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3、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4、清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四、思考题

<一> 举例说明清代新疆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二> 清代昌吉地区的农业开发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四:掌握民族理论、解析现实问题

第十三讲:民族问题的实质及特点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民族问题的实质及特点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

2、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原则。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素质目标:正确区分民族问题,认清民族问题的实质

二、教学重点 <一> 民族的概念;民族问题的涵义。<二>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教学难点:<一> 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

<二> 民族问题的特点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由苏联的解体和巴以争端导入 <一>、民族的形成

1、民族的概念

2、民族形成的途径、规律、条件 <二>、民族的发展

1、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

2、民族同化及特点

3、民族融合及特点

<三>、民族的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1、民族消亡的时间

2、民族消亡的条件

3、民族消亡的途径与一般规律 <四>、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

1、民族问题的涵义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 <五>、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表现

1、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2、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概括为6个特点:即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普遍性、敏感性、国际性特点。

四、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四:掌握民族理论,解析现实问题

第十四讲: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

2、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原则。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一>、民族问题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二>、解决民族问题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一>、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二>、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民族问题的六大特点

<一>、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 <二>、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

2、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辩证关系。<三>、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

四、思考题

<一>、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民族问题的解决为什么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总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四:掌握民族理论、解析现实问题

第十五讲: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第十五讲:“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第十六讲“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周 次: 时 间 授课时数:3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3、“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深入理解“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的思想,是我们党对民族平等和团结基本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2、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自觉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为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维护,发展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二、教学重点: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三>、“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一>、如何准确全面地理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论 <二>、如何深入阐述“两个共同”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三>、从国家、青少年两个角度掌握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以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一>、共创历史、缔造祖国

我国的民族分布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 <二>、民族平等、和睦共处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基本观点

1、民族平等的概念: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3、我国的民族平等的主要特点 <三>、风雨同舟 团结共进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1、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2、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3、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实践

4、坚持民族平等,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5、影响民族团结的四个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国外因素

6、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其由来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3)“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新发展(4)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7、坚持“两个共同”,构建和谐社会(1)、“两个共同” 新论断的科学内涵(2)、必须牢牢把握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3)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走进西部 喜看发展

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以新疆为例)学生讨论 <五>、从我做起 共创辉煌

学生讨论: 做为一个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怎样才能为本地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呢?

四、思考题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二> 如何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 当前在我国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的重要性何在?

五、课后分析和小结

专题五 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基本制度

第十七讲: 民族区域自治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 讲授 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从而更好地宣传和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则 <三>、自治权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是由2000族组成的,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成为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俄罗斯、印度都深受民族问题的空扰,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这得益于我们独具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新疆、昌吉)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则和类型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行政级别、自治机关、自治权。(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查寻自治权的体现,课堂讲述)

四、学习思考题:

<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五 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基本制度

第十八讲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周次: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1 教学方式: 讲授 教学地点:电教室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的措施,从而更好地宣传和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3、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四、学习思考题:

<一> 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 为什么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课后分析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 树立科学信仰

第十九讲:新疆宗教演变史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原始宗教

2、外来宗教传入新疆

3、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演变

4、当代新疆宗教的概述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疆的原始宗教,以及新疆历史上所流行的各种外来宗教;祆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新疆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以及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2、能力目标: 掌握新疆多种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历史上曾有多种宗教在这里传播和发展,从而能正确认识新疆的宗教演变史,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谎言。

3、素质目标:了解新疆宗教的演变史,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二、教学重点: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新疆的角逐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新疆的角逐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图片展示,问:以上是与宗教相关几种图片,你能说出是那几种宗教吗? <一>、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原始宗教(教授)原始宗教后期的宗教—萨满教

<二>、外来宗教传入新疆(教授、视频播放)重点:佛教传入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形成 <三>:新疆多种宗教并处格局的演变(重点 讲授)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伊斯兰教与佛教的角逐

<四>、当代新疆宗教的概述(学生教授)

四、思考题:

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大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 树立科学信仰

第二十讲: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宗教的本质

2、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揭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2、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正确理解宗教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正确理解宗教与民族是相互区别的社会范畴

3、素质目标: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所学的宗教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思想,去分析和认识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

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在人类的历史当中,许多国家和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保“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宗教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见,宗教和民族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什么是宗教?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宗教有哪些社会作用?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

(一)宗教的本质

1、宗教的起源(讨论)

最初的宗教是怎样出现的?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学生阅读、讨论)

2、宗教的本质

教师:所有的宗教都盲目地信仰和崇拜鬼神。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神,宗教的神鬼观念只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想象出来的东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宗 教的神鬼观念是无中生有呢?(媒体显示)议一议:

如果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帝一定是有羽毛的--恩格斯(学生议论)

3、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是一种神化的社会意识,它有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同其他的 社会意识一样,从它产生起,就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和复杂的影响。只要宗教存在,它的社会作用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社会的作用程度不同。那么它有哪些消极作用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学生议论后

(媒体显示)伊朗宗教与国家权力的冲突 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进一步分析:

(二)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讲授宗教与民族、宗教与风俗习惯、宗教与迷信的关系)

四、思考题: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第二十一讲: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信仰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能力目标: 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政策,作为一名高职生应时刻要求自己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使学生懂得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一致的。

3、素质目标:学习该部分知识,学生应该明确宗教无小事,正确理解和执行宗教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在阿富汗关塔那摩美军监狱,为了“惩治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囚徒”,美军把《古兰经》放进厕所,甚至将《古兰经》冲入便池事件。你如何看待此事件?

(一)、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思 考:你认为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

2、结合材料发表自己对宗教的看法

3、宗教将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教师讲授)

4、注意划清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 的界限。(老师讲清楚)讨论:为什么要禁止在校学生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呢?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国家保护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但是也打击非法宗教活动。那么请你举例:哪些活动是国家保护的宗教活动,哪些是国家打击的宗教活动?

2、材料分析:引出管理宗教的方法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材料---那么请思考,能不能做到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呢?

四、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六:追忆宗教演变 树立科学信仰

第二十一讲:崇尚科学精神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科学认识世界、自然、生命和社会现象

2、坚持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坚持科学无神论,树立科学世界观。

2、能力目标: 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让学生区分封建迷信活动和群众中一般迷信思想和迷信行为的区别。

3、素质目标:可着重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能做到不仅自己不迷信,而且还要宣传科学理论知识。

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学生举例:现如今哪些现象科学无法解释?

讨论: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那就是意味着世界是存在神灵的? <一>、科学认识世界、自然、生命和社会现象(教师讲授)

1、科学认识世界——世界是物质的

2、科学认识自然现象——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3、科学认识生命现象——生物是进化的

4、科学认识社会现象——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二>、坚持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讨论)

四、思考题

如何理解先进科学技术是抵制宗教渗透的有利武器?

五、课后分析及小节

专题七 民族文化多元 兼容并蓄发展

第二十二讲: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二十三讲: 新疆精神

第二十四讲: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新疆精神

3、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性,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了解新疆精神的内涵和其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新疆精神的认同感。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观点 <二>、新疆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导入:从西夏的消亡,看文化的重要性为引言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讲授(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 讲授

从诸子百家和文艺复兴看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案例讲解

(提问)

3、新疆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讲授

4、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1)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讲授(2)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农业文化、牧业文化、渔业文化 图片演示

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多种宗教 图片演示(3)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认同——犹太人是个好老师 案例陈述

5、中华民族文化的实质 总结归纳

6、对下节课学习的要求 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哪些基本观点? <

二、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七 民族文化多元 兼容并蓄发展

第二十五讲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基本概况;掌握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基本概况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风俗习惯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导入:从西夏的消亡,看文化的重要性为引言 提问

2、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1)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讲授、学生发言

(2)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讲授

(3)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讲授(4)双语教学之利弊 学生讨论

3、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十二木卡姆》与《玛纳斯》 视频

(2)国家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主要工作 讲授

4、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 讲授

(2)党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讲授(3)你、我、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5、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 讲授

6、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总结归纳

7、对下节课学习的要求

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一>、如何看待学习通用语言与适用本民族语言的关系? <二>、党和国家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八:实现跨越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

第二十六讲: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教学内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二> 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乡、区域、民族之间协调发展,领会新疆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2、能力目标:能自觉坚持并宣传科学发展观,为将来建设新疆学好本领,为建设和谐新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导入:以科学发展观为引言导入。(提问)2.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问)3.坚持全面发展。(联系实际)4.坚持协调发展。(联系实际)

5.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地区差距。(联系实际)6.新疆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7.西北民族地区及新疆生态环境及资源的重要性。(讨论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如何走出特色来)8.人口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意义。9.新疆发展中的国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结束语:自力更生,才有后劲。10.布臵思考题。

四、思考题

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八:实现跨越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

第二十七讲:两个共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十八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1、实现跨越发展,建立和谐民族关系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存在的差距、民族问题的表现,深刻理解发展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使学生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稳定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了解乌昌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2、能力目标:懂得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建设全面小康、和谐中国的重要方面。能分析新形势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准备为新疆、乌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辩论:新疆科学发展:引进知识重要还是引进资金更重要? 正方:新疆科学发展引进知识更重要 反方:新疆科学发展引进资金更重要

赛事规则及流程

一、主席致辞

二、比赛阶段

开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三、观众提问

四、评判团评议裁决

五、评委分析、点评赛况。

六、主席宣布比赛结果。

七、教师点评。

<二>.1、导入:以历史上的屯垦戍边导入。(提问)

2、介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稳定中的作用。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思考题

根据新疆现状谈谈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任务?

五、课后分析及小结

专题八:实现跨越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第二

十九、乌昌的经济发展和展望

周 次:教学第 周 时 间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方式:电教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乌昌的经济发展和展望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乌昌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2、能力目标:积极准备为新疆、乌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解读昌吉十二五规划。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1、乌昌经济发展现状。(联系实际)

2、乌昌经济发展展望。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6

--读“东突”的历史与现状

伴随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学习,我们对新疆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对“东突”的由来和发展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老师推荐的书籍中,我们发现了《“东突”的历史与现状》这本书,于是我们通过去图书馆,网上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解,并从中有了新的深刻的感受和对于国家现状的了解。

“东突厥斯坦”(简称“东突”),这一名词最早是19世纪末期西方别有用心的殖民主义者提出的,他们把俄罗斯中亚地区称为“西突厥斯坦”,而把中国的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并编造出新疆是“东突厥”人家园的谬论。

1933年11月12日夜,沙比提英国的指使下,第一个扯出“东突国”的旗子,这个所谓“东突国”只存活了86天。此后,“东突国”阴魂不散。一些逃亡的前国民党新疆政要、各种骚乱分子以及他们的后代重建“东突国”的反动主张。有些“东突”组织及个人还妄图利用“圣战”和“开展武装斗争”方式来达到目的,走上了恐怖主义道路。11年后,同样是11月12日这一天,新疆伊犁地区又出现了一个与之差不多的“东突国”。这是一个有苏联国籍的名叫艾力汗·吐烈的人出面搞的。因为有后台,这个“东突国”还着实折腾了一年半。2001年“9·;11”恐怖事件后,恐怖组织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东突”恐怖组织不得不表示对美国军事打击的支持,并努力拉大与拉登恐怖组织的距离。从历史来看,新疆等地一直以来就受到外来势力的干扰,并发生多次叛乱。所以新疆分裂问题自古就有,特别是那惨痛的“七五事件”,还历历在目。

2009年的7月5日这一天对外国人来说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我们中国来说是个不平静的日子,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那天晚上8点的时候,我国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的暴力事件。

“七五”事件至今已经有6年了,但是,那一幕幕暴力的场面,那一处处满目疮痍的惨烈景象却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此刻,作为一名汉族的爱国青年,我感到无比的酸楚,无比的痛心,无比的惋惜,无比的„„我不禁要质问那些暴徒,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们想想,你们砸的不是一部部车,你们砸的而是国家的财产;你们抢的不是一家家的店铺,你们抢的是人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你们打的不是那些无辜的群众,你们打的是与你们手足同情的兄弟姐妹;你们烧毁的不是一栋栋、一幢幢的楼房与房屋,你们烧毁的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幸福家园啊!!我也不禁要问一问热比娅,热比娅啊热比娅,你还是不是人?你的心为什么这么狠毒?你想想,你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你为什么还要背叛中国?你在想想,当初你成家立业时,国家给了你那么多的优厚待遇才使你日后成为了富人;在你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时候国家又给了你许多荣誉;1999年你因为犯罪进了监狱,在2005年你提出要保外就医,祖国再次的宽恕你,你在临走时对我国发誓:不从事、不参与分裂祖国的任何活动,然而你为什么要背叛你的誓言?热比娅,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你和你所谓的“疆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计划、分裂人民的阴谋、分裂民族的诡计是不会得逞的。我还要告诉你的就是,如果你还是一名中国人的话,那就停止分裂祖国的任何活动,不要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咒骂的人。我还要跟那些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兄弟姐妹的人说的是,你们虽然失去了你们的亲人,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化悲痛为力量,为了新疆的发展,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为了我们这个日益昌盛的祖国做出你们应有的贡献吧!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始终坚持把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东突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东突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东突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7

此种理论认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分别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社会形态彼此是相连续的, 后一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是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此一理论曾长期被史学工作者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应用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此一理论带来的直接后果, 便是引发了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虽然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以及由此引发的古史分期的讨论加深了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本身存在的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足与缺陷。一方面, 按照经典理论的解释, 无论是雅典模式, 罗马模式都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已经被破坏了, 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 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这是进入国家时代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历史的实际却是夏商时代既是一个确凿无疑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作为体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国家所具有的权力机构和宗族意识已经出现的时代。由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方国组成天下万邦的时代。这一现实的矛盾的存在使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受到了质疑, 我国的中古封建时期与西欧中古时期的领主封建制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

二、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理论的提出

早期国家这一概念是与成熟国家相对而言的。在早期国家阶段里,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地域组织还没有建立或仅仅处于初始阶段, 人们仍然生活在血缘组织之中, 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是家长制大家庭。家长制大家庭之上是宗族。这种宗族或比宗族更大的血缘组织 . 这样的血缘组织是直接从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 所以每一个邦又称某某氏。现代的研究者则称其为邦国或方国。由于这种以血缘组织为基础的邦国在管理, 公共权力, 财产分配及占有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均已具有鲜明的国家性质, 但在以血缘组织而非地缘组织为基础来划分居民这一点上又明显仍然遗存着氏族社会的特征, 所以称之为早期国家。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具体内容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差距较大, 不能很好地解释先秦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而早期国家这一理论模式的引入, 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在介绍了早期国家理论的同时, 笔者觉得有必要将酋邦这一理论向读者做一简单的介绍。酋邦理论最初是文化人类学术语。所谓酋邦, 是指一种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 非部落联盟形式的部落联合体。按照酋邦理论来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认为在所谓的三代禅让制时期, 不管是黄帝部落还是炎帝部落, 都是来自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组织而成的部落联合体。在这些部落联合体中, 联盟首领的个人权利不断增强, 逐渐凌驾于一般人之上, 而这种转变, 实质上是后世帝或王身份出现的萌芽。这一理论的提出, 本身极大的丰富和开拓了理论探索的道路, 同时又和其他的如早期国家理论相比较, 体现了此一理论的运用更加适合和贴近此一历史时期的实际, 为今后理论的探索和创新起到了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三、无奴派理论的提出

无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已故历史学家, 南开大学教授雷海宗,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沈长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晁福林等。他们认为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同西欧一样的以大规模奴隶为主要生产对象的生产方式。首先, 这些学者对商代的社会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基本上得到了三点共识。第一, 商代的人祭和人殉是有区别的。用于人殉的奴隶数量要远远少于人祭数量。第二, 大量被用作人祭的人, 其身份并不是奴隶, 而是战争中的俘虏, 即战俘。第三, 甲骨卜辞中没有显示出战俘被用作农业劳动的例子, 也没有众人用于人祭或人殉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 在学者研究商代社会性质的过程中, 甲骨卜辞显示商代的主要劳动生产者为众或众人。众或众人在甲骨卜辞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商王往往在对外战争, 农业生产以及其他国家大事上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卜辞还显示商王经常关心众或众人的生活及生产状况等问题, 可见商王对众或众人的关心与重视程度之深。因此, 众或众人的身份可以断定是与商王室有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 只不过血缘关系比较疏远而已。而周代的主要生产者是民或庶民, 他们的身份也并不像希腊罗马时代的奴隶一样, 没有半点的人身自由。相反, 民或庶民是有相对自由的, 并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他们耕种封建领主的土地。定期缴纳一定的物品, 定期向封建领主服一定的徭役。同时还要无偿向封建领主耕种所谓的藉田。

结语

从最早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以及到改革开放后学者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提出的早期国家和酋邦理论, 抑或是无奴派赞同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主张, 都是学者经过大量分析与研究得出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态研究对于推进先秦史研究发展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加深了对于先秦史的认识, 这些都是大量史学工作者自觉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具体历史研究的最好说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先秦史的研究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0-95.

[2]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30-65.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 》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直接渊源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目前其主要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经济理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十四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最新认识和历史性飞跃 。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主要包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长期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和最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科学,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2.1.1 概括和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以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人的积极思想成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2.1.2 揭示了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确立了基本经济范畴,形成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较为完整的经济学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研究和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其主要内涵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研究领域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政府管理、人与环境等等诸多方面,逐步成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学说。

2.1.3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但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的两大主题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

2.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指出“公有制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十七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2.2.2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体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改革模式,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地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解决了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回答了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怎样结合的问题,直接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从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围,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使非公有制经济能够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这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突破了把公有制实现形式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并不影响公有制性质的新观点。这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对如何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商城美工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