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中的古诗词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语文课中的古诗词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的欣赏和鉴赏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此种开笔,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3、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王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载重之喻,意新语奇,夸张奇特,想像惊人,已达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位,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作者:吴 涛

第2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1.045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飞速发展和道德观念建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学生的青春叛逆期。德育教育是各年龄段必须实施的教育内容,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初中语文教学中包含了诸多历代古诗词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思想精神,通过古诗词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行。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古诗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素质教育的德育开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古诗词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开展的意义

1.古诗词增丰富育教育的内容基础

德育教育对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中华古代优秀作品,其中古诗词更是前人文学思想的结晶,借助语文古詩词学习既能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美德,又能拓展语言学习的知识面,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地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德育教育中内容较空洞,常以说教的形式灌输学生行为的对错,学生听之无味且教学效果甚微,但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德育内容变得丰富且有据可依,学生可以从前人的行为方式中感受到思想和精神,使空洞的行为品德变得形象而生动,对学生的成长有深刻的指引作用。

其次,古诗词教学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理解古诗词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精神,教师充分利用古诗词为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懂诗词、学品德。

2.古诗词中蕴含着生活经验和道德标准

“有德才有才”,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性格,从而提高人文品德修养。古诗词映射了前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为人处世的标准和道德规范,诗句中的生活化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德育思想意识。

因此,古诗词是前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深刻地分析和理解古诗词是对古人思想行为的认同,也是对中华道德文化的传承。教师必须稳抓古诗词内容的思想核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借助古诗词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充分体会到作者的爱国情感,在这种强烈的情感下,借助古诗词弘扬爱国主义情怀,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初中语文教材《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气概,同时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激昂的诗句和情感表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初中语文教材中,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首先回忆早年抗金时豪壮的阵容,追忆曾经的沙场生活,全诗前九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最后一句点破全文,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充满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是中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诸如此类的诗词作品体现了我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表现。

因此,弘扬爱国主义是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的目标要以爱国树德为起点,古诗词的作者都具备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只有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和了解历史背景才能有效地弘扬爱国主义,开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

2.从古诗词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抓住初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充分借助古诗词学习。古诗词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前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情操都在诗句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陶渊明作品《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作者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和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全诗表现作者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在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几句诗词将对待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算在天涯海角也如近邻一样的亲近,诗词中的千古名句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

因此,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是前人的经验也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道德导向,读懂诗词即感受了美德。

3.将德育教学融入古诗词班级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不定时开展班级古诗词主题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也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开展古诗词朗诵主题班会、古诗词鉴赏班会、我喜爱的古诗词分享班会等。学生通过课下学习,反复品析古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在班会活动中以分享、朗诵、解析的形式再将诗词表现出来。通过组织类似的班级活动,可以极大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在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展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的深化奠定知识基础。

4.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创新古诗词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前提下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目前,多媒体教学已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沉闷的古诗词学习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龟虽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作品的相关创作背景视频,结合作品内容用图片展示文章中提到的神龟、腾蛇、良马,通过教师分解讲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总结作者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目前网络资源丰富,内容鱼龙混杂,教师在搜集多媒体资源时要严格筛选,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方向、以教学目标为前提,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方式开展古诗词学习,进而向学生渗透科学的道德价值观。

5.陶冶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操

中华古诗词有着独特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优秀的古诗词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生可以在反复地阅读和赏析中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感,达到精神的共鸣,这对学生后期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十分有利。例如,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抒发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其意境优美、语言生动,现代白话文难以比拟。诸如此类的古诗词作品学习,有利于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意趣。

德育教育是初中学生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前提条件,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语言工作的传播者,要深刻探究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思想,以传统古诗词文化为契机,开展具有实践性、思想性的教育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每一首古诗词的德育价值,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中华道德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冯晓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6期。

[2] 申强《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年第33期。

[3] 李莹《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认知能力培养》,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4] 张广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语文课内外》2018年第15期。

[5] 江高周《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年第2期。

作者:刘立

第3篇: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忽略语文自身的内涵而倾向于思想意识,阅读教学一直对字义、词汇、句式、段落、结构等言语形式较为漠视。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现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不断革新,实现了高效率的教学发展。因此,本文以初中语文为研究对象,对于文本细读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鍵词:文本细读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实践应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36

文本细读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入,为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深度探究,可以感悟古诗词的文字力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因而,本文对于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的实践应用产生了以下见解: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1.强化解释,以偏概全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教师常常以古诗词的解释为教学重点,以偏概全,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精髓所在。教师在课程教学之中,将理解全诗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古诗词文字的引导力量。有教育学者指出,过度对于古诗词内容进行剖析讲解,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的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之中要注意到古诗词的文字特征,深化对于古诗词文字的讲解,带领学生深刻感悟古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2.一读到底,毫无层次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学生往往将古诗词阅读看作为普通的文章阅读,经常是“一阅到底”,没有层次,忽视了古诗词“读”的设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强调古诗词教学要经过四阶段:读通读顺阶段,基于古诗词的意境进行阅读,将古诗词与吟唱结合,深度感悟古诗词的音乐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这四阶段的阅读教学理解并不深刻,没有将古诗词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造成了教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3.忽视学情,不当链接

在古诗词的讲解之中,教师有时忽视了具体的学情,过度将古诗词与课外的一些内容进行结合。教师在讲解一些具有离别愁绪的古诗词内容时,尚未带领学生分辨清诗人的感情基调与古诗词的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就引出了对离别愁绪词句的讲解,使得学生无法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导致了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较低,无法深刻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与诗词走向。

二、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1.引入音乐元素,结合文本细读,唱响古诗文韵律之美

古诗文完全可以进行演唱。在中央音乐学院,有一个学科科目就是古诗词吟唱。虽然是选修,但年年热度不减。这可以从侧面说明只要方法新颖合适,中国古典诗文与当代青年人并没有很深的隔膜。童丽演唱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蔡幸娟演唱的《采莲曲》,伊能静演唱的《念奴娇》,姚贝娜演唱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都是现今中学生喜爱的名曲。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们在吟唱古诗时,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之中,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也能够经久不忘。许多学者诗人在谈到中国诗歌的发展时都表示,吟唱的教学方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能够显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中学生》杂志主编叶至善老先生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古诗词新唱》,“吟”就是按照字音拉长调子有节律地唱,因人、因事、因情、因景而动,独具人文与艺术的韵味。这种方法又给学生个性化演绎作品留下了空间,正像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吴土艮教授所说“就算是同一位吟唱人,也不会吟唱出两遍同样曲调的诗词。”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木兰诗》时,可以先借助互联网教学资源,向学生们展示《木兰诗》的一些吟唱视频或者音频,结合学生对于诗词的细致阅读,感悟诗词的文字力量,进而,通过吟唱的教学模式,优化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制度。教师通过引入文本细读教学,辅助一些古诗词的吟唱视频,将文本细读的内涵落实到实践教学之中,感悟细读古诗词内容与粗略阅读古诗词内容之间的差别。

2.引入绘画元素,结合文本细读,彰显古诗文意境之美

诗歌与绘画作为两大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有人说诗歌是诗人用文字写出来的画,绘画是画家用笔墨描出来的诗。这些都说明诗和画在内容和艺术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虽然艺术载体不同,但却是同源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考虑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绘画基础,所以我们采取了三种方法综合使用。第一是引入名家名画,赏画与古诗词文本细读相结合。中国的古典诗文就好像一个艺术宝库,很多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我们有很多的画家都创作过这样的作品。第二是学生自由绘画,按照自身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绘画,抽象和具象都可以。把诗文画出来是两种艺术形式的转化。一种是学生基于诗人的词作背景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绘画出古诗词的意境;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度解析,了解古诗词的环境氛围,进而借助于这些外在元素进行对古诗词的绘作。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结合文本细读感悟古诗词的文字力量。第三是借助信息化网络工具,在素材库搜索意象,运用Photoshop等设计软件,进行线上的古诗词绘作。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庭中有奇树》时,对于奇树的形态特征:绿叶,枝条繁茂,飘散着馨香等等,可以有效借助绘画元素进行表达,通过文本细读,有效将古诗词内容与各个绘画元素有机结合,构建成一系列完整的绘画体系,实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化发展。绘画教学与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有机结合,更加符合时代教育背景之下的特色化课程教学,有助于促进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高效益。

3.引入表演元素,结合文本细读,激活古诗文情节之美

引入戏剧表演元素可以提升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表演元素的有效引入,能够使得学生更便捷地解读语文古诗词的内容。教师先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的解读,再将古诗词的一些关键内容或者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关键元素,结合文本细读,深度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力量以及情感表达。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古代诗文中,有许多素材是适宜改编成小短剧来表演的,比如《荆轲刺秦王》《梅岭三章》《行路难》《卖炭翁》等等。这些素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情节性,有一定的戏剧冲突元素,如果交由学生自主改编表演,在整个改编排练的过程中,学生都在潜移转化学习文本,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学习是自主的,是灵活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不留痕迹。

例如,教师在讲授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建议,可不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文章的高潮部分。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自主组织剧本改编者和工作人员团队及演员阵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热情,编排出了三幕课本剧《江城英雄》,在年级公演,学生反响热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则可以引入表演的教学方法,丰富古诗词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之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古诗词教学活动:吟唱古诗词实践教学,绘画赏析古诗词实践教学,表演古诗词实践教学等等,为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实现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落实到古诗词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与情感感悟能力,深化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发展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传统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石怀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讨》,《中外交流》2021年第4期。

[2] 蔡天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21年第21期。

[3] 黄海燕《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散文百家》2021年第8期。

[4] 岳会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45期。

[5] 赵秋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56期。

[6] 罗敬明《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家长》2021年第6期。

作者:王强力

第4篇: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1、次北固山下(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 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 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 壁(唐)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 ①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 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 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典故】

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②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③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赏析】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营造了将士们出征前群情激奋威武雄壮的气氛。

②③“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塑造了意想中的自己无畏的战斗形象:骑的卢骏马,挟霹雳强弓,冲锋陷阵,杀敌立功。

6、使至塞上(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①。

【典故】

①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赏析】 末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7、泊秦淮(唐)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 【典故】

①《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歌词极其绮艳轻荡。当年隋兵陈师江

1 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色,终于被俘亡国。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赏析】 诗人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抨击的是只顾个人肆情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8、雁门太守行(唐)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②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赏析】①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

②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9、别云间(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典故】

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晋国囚禁,晋侯见了问道:“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赏析】

①这个典故,既点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思。

10、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③。

【典故】

①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②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为“建安风骨”。

③弄扁舟:这里是归隐江湖的意思。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 【赏析】

①②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③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11、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①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典故】

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没有建立破敌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赏析】

抒发孤城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典故】①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 ②烂柯人: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2 【赏析】①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②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13、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①此去无多路,青鸟②殷勤为探看。 【典故】 ①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②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赏析】诗的尾联借“蓬山”指对方住处,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14、行路难(唐)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①上,忽复乘舟梦日②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③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典故】 ①垂钓碧溪: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②乘舟梦日: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③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赏析】 ①②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③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15、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典故】①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记载,东吴孙权曾骑马射虎,马为虎所伤,他以双戟投掷,虎才退却。

②冯唐:汉文帝时人,当时任郎中署长。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云中郡守魏尚是抵御匈奴的良将,因上报杀敌数字较实际多六人,被削职。冯唐向汉文帝提意见,认为处罚太重。文帝接受了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其云中郡守的职务。 ③天狼:星名。《晋书·天文志》中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侵略。 【赏析】 ①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②诗人以西汉名将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

③末句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3

第5篇: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初探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文化传播的载体。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出世距离现今比较久远,很多时候学生们理解不了其中的内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一般的古诗词教材内容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以及诗词创造背景。现今在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更好的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笔者以下做简要的陈述。

一、初中语文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古诗词的创作手法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古诗词,就可以在写作中进行引用,提升文章的质量,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借鉴古人的创造经验。古诗词的创造与现代写作有一根本上的不同,就是古诗词的创造,比较注重凝练字句,可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远大的理想或者对时代的意见等,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写作者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而进行模仿,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引用能够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完成关于月亮的习作时,便可以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升华情感,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

(2)古诗词的丰富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般古人抒发情怀的方式,就是通过古诗词来表达。现今我们学生的写作,大多比较表面,缺乏内涵,或者语句比较平铺直述,缺乏美感,没有先进的思想与崇高理想作为支撑,因此古诗词中对不良风尚、时事弊病的批判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1]。學生通过学习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够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学习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够感受心忧天下的愁绪;学习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能够感受远离尘世喧嚣的情怀。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探究

(1)注重诗词朗读韵律的把握,减少背诵难度。古诗词在创造时第一比较注重凝练字句,第二就是注重字句的韵律,使诗词更具有美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注意对学生朗读韵律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感以及朗朗上口的语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境中,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感[2]。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中的诗词进行韵律划分,在词句上表明停顿,才能够在具体朗读的时候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划分的标准有表意义和表音节两种节奏划分方式,前者节奏划分少,后者节奏划分则较多。四言诗采用“二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诗通常会采用“二二一”和“二一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长河/落日/圆”,“烽火/连/三月”;七言诗则常采用“二二三”进行划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完成韵律划分之后,还要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才能使背诵更加顺畅。

(2)通过诗词意境的再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古代诗词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境作为作者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统一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境界,因此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净化、情感的熏陶,激发作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深入探索的积极性[3]。例如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对秋风、秋雨来临时自己居所的状况进行了的细致描写,表面上看来是对自己当时境遇的慨叹与无奈,而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探究,便能领悟到作者先人后己、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及想要转变当前黑暗时局的决心,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读者。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古诗词的应用性。古诗词虽然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但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强的应用性,只有加强古诗词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对古诗词的学习要经历朗读、背诵、理解、鉴赏再到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所以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例如带领学生们爬山,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开阔,同学们心情低落时,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鼓励他们。

总之,文章以上,对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材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由此我们可知,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已是必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创新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质量,这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育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6篇: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赏析

[摘要] 由于古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古诗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只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能够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古诗的赏析,就能把对古诗的赤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同时,享受文学艺术的滋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赏析 新课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古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古诗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赏析,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对于提高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追溯源头,探析原因

走进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便可发现:教师对古诗教学不够重视,赏析不到位;学生普遍感觉古诗难学,对赏析缺乏兴趣。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与反思,得出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理念与认识的缺位

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受到教学理念的支配,如果教师的理念落后于形势的变化,难免造成教学行为的滞后。虽然新课程标准早已颁布实施,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着新课标理念,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确。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表明了古诗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古诗篇幅短,不需要占用很多的教学时间。而古诗的赏析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品味,如果品味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这就势必影响在教学中对古诗的赏析效果。

其次,有些教师的急功近利性造成对古诗赏析的忽视。通过对古诗的赏析,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能力。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能力,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才能看出成效。也就是在一节课的古诗教学中,对古诗赏析的多少、重视程度的高低,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很多教师就会错误地认为赏析对古诗教学的作用不大,造成对古诗赏析的忽视。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课时,在了解作者及背景、梳通全诗大意后,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对这首诗的诵读与背诵上面。而只在临近下课的几分钟时间里,才让学生去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然后,在仓促之中,结束了一堂课的教学。

(二)认知与阅历的局限

虽然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是古代诗人的经典佳作,但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使得当今的学生对作者所处境遇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再加上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中,很少涉入社会,生活阅历的局限性,也导致他们对古诗理解上的困难,对诗的意境体验不深,影响对古诗赏析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执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由于作者身处久远的唐代,学生对作者的生活经历缺少体验,所以,学生对诗中所反映的“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体会不深。在对这首诗的赏析中,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笔者预想的那种高昂的兴致。

二、有的放矢,寻求对策

当前的古诗教学中,之所以存在教师对古诗赏析的不重视和学生缺乏兴趣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层体验。只要能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使赏析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新课标,体现新理念

当今,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赏析,也同样需要新课标理念的指引。

1.重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对古诗的赏析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以按照新理念的要求去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赏析环节。

例如,笔者在教学古诗《观沧海》时,就把对这首诗的情感、意境、审美等的赏析,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对诗词大意的梳理,到全诗主旨的把握,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无不渗透对该诗的赏析。引导学生赏析: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副海山秋色图的壮美,无论是从观察的敏锐和视野的开阔,还是上下统揽全局的谋篇,无不一一显示出作者那超凡的智慧和非同的学识。诗人看似随意实是有意的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进行大刀切换,让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进一步把诗人那英武壮阔的胸怀拓展开来。太阳和月亮,不仅仅给人类送来了温暖和光明,也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真实写照。

2.重视对学生的熏陶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需要靠语文教学中的感情熏陶,这就要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中的美,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情趣。而这些感情和情趣需要通过古诗赏析来得以发掘。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古诗赏析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熏陶。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古诗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和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直接捷径。例如,在古诗《望岳》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加强诵读,注重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认知和阅历的局限性是学生自己无法克服和避免。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重视诵读过程和学生体验,来增加对古诗的赏析效果。

1.重视诵读过程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诵读对于古诗大意理解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过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词句的掌握。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诵读有助于对诗意的理解,从而有利于从赏析中领会全诗的主旨,加深对诗中意境的体验和对诗的审美情趣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受、品味诗歌意境美和语言美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的体验

体验对于古诗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体验是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去完成的,语文新课程也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赏析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春望》一诗中,对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的 “抵万金”,让学生体验“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对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进行自主的体验: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因焦虑忧愁在不停地挠头,不时地叹息着。于是,老人那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却纷纷断落,仿佛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综上所述,赏析是古诗教学深化的基点,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赏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学生感悟到语文之美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只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能够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古诗的赏析,就能把对古诗的赤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同时,享受古典文学的艺术滋养。当然,对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赏析,笔者的论述也存在一定的疏漏之处,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夏进生.如何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J].语文天地,2008,(02)。 [2]路生泉,李万霞.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浅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7)。

[3]张振环.运用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3)。

第7篇:诵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古代诗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因为有中考的压力,所以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比较关注教材所选古代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而忽略这些篇目的理解和赏析。[1]即使也设计了理解赏析的环节,也大多从诗句意思和主题思想等角度进行知识层面的传授。古诗词教学最传统的诵读环节,一直都处于次要地位。无论是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还是从完成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这都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那么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一、诵读,能促进学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内容。

古诗词都是古人在一定背景下,对其心理感受的一种表达。而通过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不仅是对作者当时心理感受的一种还原,也是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种解读。[2]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被贬谪到密州的时候,和同僚出猎的时候写下的一首作品。虽然被贬,但是苏轼的情绪并不消沉,而是仍然充?M着为朝廷效力的雄心壮志。接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理解去诵读这首作品,并且根据学生诵读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当学生能用雄心勃勃而又颇为自得的语调去读“亲射虎,看孙郎”,用低沉充满期盼的语调去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读“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学生对苏轼这首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这首宋词的魅力理解的相当透彻了。

二、诵读,能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语文能力。

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能够脍炙人口,不仅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也和这些诗词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有关。理解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感悟它们在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绘意境中的作用,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而把这项内容和学生的反复诵读结合到一起,效果就要明显多了。

例如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词中作者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在对梅花高贵品质的赞美中,抒发了作者对高洁之士矢志不渝精神的崇尚之情。而在描写梅花形象的时候,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形容词,也没有正面直接进行赞美,而是通过描写“驿路断桥边”这一独特的环境,和“只有香如故”这一细节,来完成的梅花形象的塑造。

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手法好处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充分诵读环节。当学生用悠远凄婉的语调,读出“驿路断桥边”这一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一定会勾勒出荒郊野外生长着一棵孤独的梅花这一画面。这个时候教师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其写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诵读,能深化古典文学对学生心灵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其最终目标,还是继承优秀古典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3]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诵读中提高能力,也可以在诵读中受到古诗词更深刻的影响。

打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作品比比皆是。《诗经?蒹葭》中追寻梦想的百转千回;《长歌行》里珍惜时光的明智;《观刈麦》里拷问良知的济世情怀;《竹里馆》的超脱悠闲与世无争;李白在《行路难》中的自信豪迈,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深沉惜别,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乐观豁达,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沉痛悲壮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好素材,反复诵读,便能让这些好素材的积极意义最大程度得到发挥。

读不是目的,用诵读的方法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学习古诗词优秀艺术手法,接受古诗词情感意蕴的熏陶,这才是目标。也唯有如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才能尽得中华灿烂古文化的精华,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古文化更多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王素芹.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

[2]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J].李芳.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09)

[3]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文学本位[J].唐波.文学教育(下).2008(01)

第8篇: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厚实语言文化素养,享受传统美德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注①古诗词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丰富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而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融语言美、音韵美、情景美、节奏美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着再把握诗歌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感知——体验情感——抒发创造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时候,要灵活贯通地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养。首先要从剖题意、辨词语、补语法、调语序、分析时代背景、品味关键字词等进行感知阅读与审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疑问抓情感基调,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以进行情感阅读与审美体验”注②最后要在学生阅读诗歌时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进行审美创造。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必不可少的题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文学的精华,增进学生基本素养,有助于现代文的学习。本论文用分析法分析美育教育的现实价值,用解说法对美育教育的意义加以说明,用观察法解析美育和古诗词的内在联系,用调查法清楚现阶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用实验法论证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必要性,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本论文通过五部分内容论述,阐述了古诗词教学和美育教育的关系。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论述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第五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英文摘要】Summary of “ancient poem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outstanding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Electe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of ancient poetry, are after refinement of famous masterpieces. Students read these works, helped to raise the level of modern Chinese, thick language culture, enjoy traditional virtues influence. The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ing ancient poems, consciously building in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mprove their appreciation of quality and aesthetic appeal.” 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f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Note①beautiful refined languag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lively and rich images, have a special aesthetic features.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ducation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the United States, the ability to create beauty and interest. Inclusive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textbooks of ancient poetry, rhyme and rhythm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 one with rich aesthetic elements. “Poetry is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strong emotions. “Note②teachers first to arouse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feelings of the students read poetry, then there is’ image, then grasping the poetic emotion. Image perception experienc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emotion-expressing creates three stages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Teachers i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of the time, to be flexible to handle three relations through,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s students aesthetic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and interest be fully. First to from profile tell to SB. a story,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ords, and supplement syntax, and adjusting word order, and analysis era background, and taste key words, for perception reading and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second to in read chant in the understanding love, specially set questions caught emotion tone, Ming poet of records known poetic to for emotion reading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last to in students reading poetry Shi makes its immersion Yu thinking among, for aesthetic created. Ancient poems, is the essential theme of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middle school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urse.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ms,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o improve students’ basic literacy, help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sis method for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to explain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rnal conne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poetry, with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clearly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with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by neces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so 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make the article more convincing. This paper through a five-part Exposition, elabora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part, mainly address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ubject selection; this topic focus of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 this topic-related research. PartⅡaddresses the ancient poem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the third par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neces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 partⅣthe ancient poem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of; partⅤ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problems.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美育教育

【英文关键词】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esthetic education 【目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6-712-14Abstract7-8

目录

9-121

2摘要

第一章 绪论1.2 本选题的研究重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3点及研究方法13-14要性任务14-181

41.3 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章 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

2.1 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4

2.2 摆在面前的2.3 促进古诗词学习,重视美育教育

14-181515-162.3.1 培养审美感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2.3.2 培养审美鉴赏,欣赏古诗词的意境美2.3.3 培养审美内涵,体验古诗词情感美

18-2

316-18

3.1 美第三章 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理论基础育及其特点特点18-1918-20

3.1.1 什么是美育

19-20

18

3.1.2 美育的3.2 审美教育在

3.1.3 美育的作用

20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美因素2120-23

3.3 古诗词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

3.3.1 引领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

21-22

3.3.3 引3.3.2 引领学生,品味作品的美感

22-2323-32领学生,享受作品的美感第四章 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4.1 引入诗美的境界,激发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学生的审美感知23-24

23-2

54.1.1 从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向往

24-25

4.2 4.1.2 从朗读入手,唤醒学生的美感

25-29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词的意境美26-2725-26

4.2.1 启发想象,感悟古诗

4.2.2 把握形象,领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27

4.2.4 4.2.3 反复诵读,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

27-29炼字品字,感受古诗词的图画美29-30

4.3 创设教学美的形式29

4.3.2 将多媒体4.3.1 将音乐引入诗歌教学29-30引入诗歌教学30-32

4.4 引导学生运用、巩固所学的古诗词

30

4.4.2 开4.4.1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30-31展属对活动,运用古诗词诗词31-32

4.4.3 开展仿写活动,创作古32-34

参考文献

34-36

第五章 结论

致36

第9篇: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附录古诗词原文

七年级

1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9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9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八年级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九年级

1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6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7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羌村三首 (之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4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0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上一篇:培训学校培训内容下一篇:有关于清明节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