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赏析题目
1、首句写出怎样的感情? “凄凉地”“弃置身”写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赏析 A、“闻笛赋”抒发了对已故战友王叔文的怀念。B、“烂柯人”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C、用典表情含蓄、深沉。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赏析 A、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B、人们赋予它新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将无限美好。C、告诉我们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永保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最重要。
4、尾联有何作用?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主题:这是一首酬赠诗,是对白居易赠诗的和答。既表现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手法:前后基调不同,形成对比,先运用典故(闻笛赋—对已故战友王叔文的怀念,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表达惆怅之情,后运用“沉舟”、“病树”比喻,巧妙表达乐观豁达心胸。二 赤壁
1、全诗结构特点?
此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A、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B、巧借“二乔”命运暗喻东吴命运。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英雄的成功都和某种机遇有关,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有作为。C、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3、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手法: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巧借“二乔”的命运暗喻东吴命运,形象可感,深刻警策。三 过零丁洋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叙事,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一是21岁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
2、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
A、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千辛万苦。B、运用比喻,大宋国势尤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C、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A、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虑国家的心情。B、下句写目前被俘的孤独处境。C、巧借地名,语义双关,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赏析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5、主题: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6、手法:全诗结构紧凑,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巧用地名抒写孤立之感,尤其是最后的豪言壮语,掷地有声,广为传诵。四 水调歌头
1、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前四句主要内容
写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3、上片中词人的感情变化?结果怎样? “我欲”“又恐”“何似”。飞天探月,出尘之思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何事”表何感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5、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A、运用比喻,富含哲理。指出人生欢聚就和月圆月缺一样是自然规律。B、展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6、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婵娟喻指明月。B、诗人惟愿兄弟彼此深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光。C、展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心胸,后人常用来表达对亲人或朋友的美好祝福。
7、主题: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8、手法:想象、联想,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运用比喻,虚实结合,富有哲理。五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这首曲的结构
分三层:A、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B、中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C、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2、作者怎样写出潼关的雄伟气势? A、“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同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水奔腾澎湃。B、运用拟人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C、用“表里山河”(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3、“望西都”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写作者驻马遥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
4、“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有何作用?
是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5、“兴,百姓兴,亡,百姓苦”赏析
A、一个朝代兴起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B、这是作者沉痛的感慨,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C、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无情谴责。
6、主题: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手法:写景生动,抓住特点,联想自然,最后两句,凝结了作者对封建王朝兴亡本质性的认识,议论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思想光辉。六 饮酒
1、“而无车马喧”车马指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些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暄”。
2、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
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和处世态度,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意思是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一抬头不经意间望见了南山。B、一个“见”字,尽显悠然自得之情,写出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悠闲恬静的心境。C、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4、后四句的主要内容
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直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5、主题: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6、手法:运用景、情、理浑然融合的巧妙手法:描绘出了优美淡远的景,并将此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合二为一,语言自然,平淡中充满理趣。七 《行路难》
1、诗的开头两句写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A、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B、以乐景写哀,强烈反差衬出内心悲苦,强化了哀的程度。
2、“停、投、渡、顾”有何作用? 写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A、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道的艰难,富含无限的悲概。B、运用比喻象征手法。
4、赏析“欲渡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A、运用“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典故。B、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C、用典含蓄,表意深沉。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有朝一日定能扬帆远航到达理想的彼岸。B、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C、现在常用这两句的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坚定信念。
6、主题: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7、手法:以行路难比喻时世的艰难,巧妙用典(用事)委婉含蓄,表意深沉,运用比喻、夸张、反复、反问等手法。
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A、本句运用反问,设问,强烈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B、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C、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2、主题:通过写茅屋被风雨吹坏的竟状,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济世情怀。
3、手法:诗歌叙事简洁,刻画有致,从写实入手,结合想象,两者又形成反衬,有强烈的感染力。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全诗共十八句,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两部分?
咏雪(前十句)
送别(后八句)
2、开头两句突出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哪个字用得好?
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
3、哪两句话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用春景写雪景:把北风比作春风,把雪花比作梨花,运用比喻、夸张,写出塞外雪后雪满枝头的美丽景象;(2)以雪花喻冬雪,新颖别致;(3)表现诗人以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过渡作用(2)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6、赏析结尾四句
(1)“雪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马蹄印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2)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副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 以无限遐思。
7、主题:这是一首咏雪送别诗,描绘了边塞壮丽奇异的雪景和送别的场面,表达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惜别之意。
8、手法:诗歌构思新颖,开篇突兀、奇丽,印象深刻,结尾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写景,富有浪漫气息。
9、“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作用?
(1)纯然西域特色和乐器,借代;(2)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十己亥杂诗
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
叙事抒情,写出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是诗人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落花为喻,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明自己的心志。
3、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于作者离京归途中,既表达了诗人关心国事而不得志的愁苦,又抒发了愿为培植人才的无私奉献的强烈愿望。
4、写作手法
前两句情景交融,抒写离愁,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落花自喻,表达了化作春泥守护新花的思想情怀,寄托了对生活的眷恋。
十一 渔家傲秋思 1 这首词的结构内容?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2 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天冷.“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声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城孤.3 全词的核心部分是哪一句?有什么含意?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4“羌管悠悠霜满地”再词中有何作用?(1)时间上是上阕“长烟落日”的延续.(2)借景抒情,这时已夜寒霜浓,写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5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该如何理解? 互文,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白了头发,哀伤流泪。(2)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3)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 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6 主题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7手法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十二 江城子密州出猎 1这首词的结构内容?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描写了出猎的狂态。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渴望报国豪情。狂在何处? 2 描述”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1)“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3)“射天狼”,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4 主题
作者在词中表达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5 手法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十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这首词的结构内容?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最后抒情。2 上篇描写了怎样的军旅生活?
军营之中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秋”既点明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肃杀气氛。3“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4 如何理解“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6 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请从文中找出并说明意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烘托了军旅豪迈高昂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写出战斗激烈,顺利。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比喻的修辞手法.7主题
抒发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8手法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十四<观沧海> 1.大海的实景及写法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2 赏析(最后四行)A这是诗人奇特的想像.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C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3 主题
是个表现了志得意满的曹操,踌躇满志之时,渴望建功立业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4 手法
奇特的想象,虚实相生.十五<次北固山下> 1 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A写船上所见景色,B“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写出春意萌动之意.“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2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B“日”“春”象征美好事物,“生”“入”使之拟人化,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3 主题
表达诗人远离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4 手法
炼字准确,对仗工整.十六<钱塘湖春行> 1 首联主要内容.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2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A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B“几处”“谁家”对仗,写出早春飞鸟不多的特点;早春,新燕更突出景物特征;“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3颈联主要内容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 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4尾联赏析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5 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6 手法
写景有详有略,虚实相生.十七<天净沙 秋思> 1 描述前三行展示的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可谓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2 赏析“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衬游子之悲,突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现思乡之苦.4 主题
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5 手法
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十八<望岳> 1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2 前两联的主要内容
写泰山的整体形象。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C“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D“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赏析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B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C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是诗人的感受。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B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5主题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6手法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十九<春望>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A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B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B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5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6手法
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二十<使至塞上>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A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B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3 主题
描绘了塞外的奇特风光。二十一《游山西村》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B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3手法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二十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拟人,赋予明月以人的性情。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牵挂。2 杨花落尽子规啼,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用扬花的的漂泊无定,子规的凄切啼叫渲染出飘零之苦和离别之痛。3 主题
表现李白对王昌龄被贬官后的同情与牵挂。4 手法
想象奇特,感情真挚。二十三《泊秦淮》 1 烟笼寒水月笼沙
两个“笼”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营造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实际上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归之将亡的统治者。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3 主题
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唐王朝日益衰微的忧虑。二十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偶,从正面引导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知心朋友即使天各一方,心也像近邻一样紧密相通。表现诗人宽阔胸怀,远大抱负,又充满对朋友的深情勉励。疑犯离别时伤感之词,令人耳目一新。2 主题
送别,即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又有健康开朗的精神风貌。3手法
意境开阔,独树高格。二十五《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深重。最后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2 主题
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抒写了自己被囚之时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哀。二十六《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为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常用来比喻站得高方能看得远。2 主题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语文教学
当前, 多数学生因阅读与积累太少, 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词而排斥古诗词;因古诗词浩如烟海, 学习起来不像数理化做题那样立竿见影而无法静心品味诗词, 不能感受其美妙与博大。面对种种现状, 如何让学生学得扎实、从中获益, 又学得积极主动、乐在其中呢?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教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生抓整体, 确定古诗词的类别, 进而明确诗歌的结构。清楚它叙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景、什么物
古语云:“诗言情, 诗言志”。其意是说, 无论什么诗, 其目的都是源于“情”、“志”, 是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抱负而作。但他们在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时候, 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我发现, 这同样有规律可循, 根据这种规律, 暂且把诗词分为三类:
叙事性诗词
这类诗词是指作者通过“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抱负的诗词。它经常运用记叙 (叙述、描写) 、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合情感的抒发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流露两种情况, 具体又有以下几类结构形式:
1. 记叙﹢抒情
如《十五从军征》叙事之后用“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直抒胸臆。
2. 记叙﹢描写
如《回乡偶书》叙事之后用“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描写了一个情景, 间接流露自己晚年回乡的独特感受。
3. 记叙﹢议论
如《赤壁》叙事之后通过“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展开议论,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抒情性诗词
这类诗词是指作者通过“描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描写了一些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抱负的诗词。它经常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其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1.描写﹢抒情
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先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气势——“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 再用“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表达诗人急切入仕的愿望。又如《天净沙·秋思》)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元曲也同样如此)
2.描写﹢议论
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先通过“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的朦胧美, 再运用“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议论表达出自己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描写﹢描写
如《滁州西涧》整个一首诗都在写景, 但却句句描写不离情。
值得注意的是, 不管是叙事性诗词还是抒情性诗词, 其中后面的“抒情”、“议论”、“描写”都是为诗歌“言情”、“言志”服务的。
说理性诗词
初中诗词, 说理诗词很少, 这里就不多说, 教学过程中, 重点注意叙事性诗词和抒情性诗词的赏析则可。弄清了诗词的类别, 就很容易知道一首诗词记叙了什么事, 或描写了什么景、什么物。
二、教学生用联系法赏析诗词的画面、蕴涵的道理、抒发的情感
“联系”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诗歌的一般风格, 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和寄托的情志。
1.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等
常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再现, 而这个再现, 离不开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牧的怀才不遇;王安石的立志改革等。
2. 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所谓“时势造英雄”。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 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唐代的“安史之乱”;晚唐的迷信佛教;宋代的改革风波等历史背景。
3. 联系作者诗歌的一般风格
要知道,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惯用的手法, 而这正是从他的无数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只要我们抓住风格手法这个“纲”, 那么作品这个“目”就会清晰可见。如: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气息;李白的浪漫与夸张;杜甫的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苏辛”的豪放、豁达;杜牧的讽喻;后主的感伤等。
因此, 在诗词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几十个诗人、词人, 特别是对一些名家了如指掌, 熟悉他们的风格和常用的手法, 这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生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意趣
1. 抓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
2. 抓表现手法中的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
3. 抓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最后, 教学生抓关键句, 品味诗词的“情”、“志”。
不管哪一种诗词类别, 后边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就是整首诗歌的关键句。看这些句子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直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间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其主要方法就是运用上面所说的联系法和诗词的艺术手法对诗词句进行赏析。如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抓修辞手法上我们会知道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联系作者的“爱国思想”和他当时“辞官归隐”的人生经历, 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这两句诗真正表达的是“自己虽然辞官, 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爱国思想。
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的讲解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得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本人对初中古典诗词赏析的教法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遵循原创规律是前提
我们知道,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字样式。除有特定的音韵、节奏、格律外,好的诗词结构还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首创性。其形象来源于诗、词人对社会积累的提高和社会原型的抽象。这是一个将生活的丰富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它既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它要求表现的语言简洁。凝练、含蓄、深邃。因此,从表现层面看,它朴素、简单,却又内蕴机巧,奥妙无穷。因此,教师遵从原创规律,形象古典诗词教学,亦可成功。
二、引导学生情感介入是基础
由于诗人、词人的特殊经历等原因,有时某种景物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感受,从而出现在其作品中。有时某种情绪也会萦绕于诗人心中。文人的气质与际遇,又使许多的诗人、词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教师只要巧妙构思,积极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的联想,学生的情感介入才逼真。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离情别意,人的真挚情感,自古以来不会有何差别,教师只要善于以旧连新,学生就能较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
三、激励学生自主研习是核心
在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的“教”只是一种“导”,以“不教”为目的,通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钻研,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水平。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解完成表层理解。他们也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完成深层理解。教师提供赏析范例———名家的同学的。他们自行解剖、把握、模仿,一个研究———分析———模仿———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此过程极为重要。
一、古诗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ft”。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2.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1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
14.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和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二、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曹植
(2)曹丕
(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1)阴ft
(2)边关
(3)燕ft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1)红色
(2)花
(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三、古诗七彩园
1.乌云翻墨未遮ft,雨跳珠乱入船。
2.ft外
ft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四、古诗百花园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人闲
落,夜静春ft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五、古诗动物园
1.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
洲。
3.泥融飞,沙暖睡。
4.西塞ft前
飞,桃花流水
肥。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欲上时。
六、古诗数字园
1.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白发
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古来稀。
5.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
里,深宫
年。
七、古诗地名园
1.ft外青ft楼外楼,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无故人。
3.长云暗雪ft,孤城遥望玉门关。
4.城外寒ft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ft中。
8.一水间,只隔数重ft。
9.朝辞
彩云间,千里
一日还。
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向。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12.遥望
ft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八、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千锤万击出深ft,要留青白在人间。()
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九、根据描述写诗句
1.“
”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
2.“
”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
3.“
”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4.“
”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5.“
”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6.“
”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7.“
”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8.“
”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9.“
”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
图片
参考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答案)
一、古诗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ft真面目,只缘身在此ft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ft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ft”。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2.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1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4.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二、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1)曹植
(2)曹丕
(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ft
(2)边关
(3)燕ft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3)。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3)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1)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
(2)花
(3)树叶
19.“海上生明月,(3)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1)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3)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三、古诗七彩园
1.乌云翻墨未遮ft,白雨跳珠乱入船。
2.ft外青ft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红
总是春。
4.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
四、古诗百花园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ft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古诗动物园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3.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西塞ft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古诗数字园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七、古诗地名园
1.ft外青ft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青海长云暗雪ft,孤城遥望玉门关。
4.姑苏城外寒ft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不识庐ft真面目,只缘身在此ft中。
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ft只隔数重ft。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遥望洞庭ft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八、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草长莺飞)
4.千锤万击出深ft,要留青白在人间。(千锤万击)
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齐喑)九、根据描述写诗句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8.“ft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赏析:锦江流水夹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宇宙万物,自有它的变化规律。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赏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赏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赏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5、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赏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赏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7、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赏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赏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赏析: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赏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赏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赏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赏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赏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赏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赏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赏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赏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赏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
2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赏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赏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3、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赏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
2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赏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6、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赏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赏析:此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不断寻找追求的理趣。
2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人,一生事业与抱负都为天下,必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9、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赏析: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此诗句有相同的理趣。
30、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赏析: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3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赏析: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趣。(也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2、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江南春”,词牌名。以“江南春”作为词牌的词现存只有寇准一首。这个词牌名可能是作者从南朝梁柳恽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择取而名。
1、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译诗】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欣赏】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笔者以《蜀道难》一课为例,在教学方案上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一、教材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蜀道难》一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引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完成。
教师提问:“同学们最早接触李白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说在初中,有的说在小学……教师导入李白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了解李白的生平之后,教师继续发问:“同学们心目中的李白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回答:豪放、胸怀壮志却又随心所欲、不把权贵放在眼里……
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是从哪些诗歌中感受到李白的这些性格特点的?”(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同学们纷纷说出:《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样一来,在课前教师带领学生重温了李白的作品,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就会对李白其人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理清学习思路。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笔者注意到学生的身心都是放松的,上课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此时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由于本班是音乐专业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很强,这样一来更容易让学生置身其中,加深感悟和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对诗歌有了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在艺术技巧上,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采用夸张手法。而对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地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看似无序的提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
再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有人断定此诗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也有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阻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同学们学习过本文之后支持哪种看法?或者有没有不同于以上这些的看法?”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的时候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
教师最后总结,告知学生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送友人入蜀》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而《蜀道难》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趣味小故事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李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表示好奇。有学生说:“因为李白出生前,他的母亲梦到了太白星。”教师此时向学生介绍,关于李白名字的由来,第一种说法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也就是李母梦到太白金星之时生下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对于高职语文拓展课程,重在赏析和感悟,让学生感知语文之美,达到陶冶情操、热爱生活的目的。除了学习诗词鉴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情,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题目】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古诗理解默写10-09
初中语文古诗的鉴赏10-19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10-10
鲁教版初中语文古诗12-16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总复习06-12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背诵大09-25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_整理12-04
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12-14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好用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