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感染科发展规划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医院感染科发展规划

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报告

[摘要] 历代以来,中医药在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福建省近代中医药感染病学的发展史,并从基地建设、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新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当代中医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中医药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医药 感染病学科 发展现状 定位 策略

中医感染病学,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重点研究感染性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预防、康复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多种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涵盖着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理论发展。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医学史就是一部中国历代医学家同各种感染性疾病做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了大量著作,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任何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感染性疾病,中医上又称为疫、疫疬、温疫、温病、伤寒等,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医学典籍《内经》就有诸多热病的论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也详细阐述有关传染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明末吴有性的《温疫论》,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著作,对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更有系统的论述。明代陈司成在《霉疮密录》中治疗梅毒的主方“生生乳”,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砷剂治疗梅毒的复合处方。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当白喉、猩红热、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相继由国外传入中国时,一大批优秀的医学家面对新传染病的挑战,从大量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传染病的认识,相继发展了一套中医理论和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并撰写了大批专科专病著作,这种对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研究热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40年代。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内经·素问》也有记载,强调末病先防的重要理念即“上工治末病”,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传染病的预防阐述具体而明确,明代民间采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更是开创了以免疫学方法预防疾病的先河。我国历代医学家对传染病的防治经验及理论的探索,对传染病的研究与认识的深化,不但具有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防治传染病仍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0世纪以来,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强烈冲击,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各种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肆虐流行,抗生素的滥用和病原体的不断变异,是人们在发明抗生素和疫苗时始料末及的,同时也给中医提供了展示其独特优势的机会,尤其是在近年来发生的手足口病、禽流感、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按照中医药温病学理论,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不仅能迅速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而且具有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的作用。200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了《传统医学——不断增长的需求》为题的报告,同年,在北京举行传统医药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明确指出了“应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尊重、保护、促进以及广泛并且适当地传播传统医学治疗和实践的知识”。当然,中医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善于总结前人的防治经验,以辨证论治的理论应对各种变异的、新发的传染病,为人类控制与消灭传染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学科以当前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热点、难点为切入点,以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为平台,对全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发展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这是本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出发点。

1 福建省近代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历史回顾

福建省历代瘟疫肆虐,是古民的第一杀手,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瘟疫又称时疫,其发病,沿门履巷、遍地相传,近代福建省烈性传染病以鼠疫、霍乱、天花等为主。光绪26年,福州境内大疫,接连发现行人死于道路,官府下令行人,应配挂木制字牌,书明地址,一旦突死于街旁,即由当地地保按牌通知家属。《新修罗源县志》中邑人黄诠诗云:“东闻少妇哭其夫,西见孤儿号其父。南山术尽供棺椁,道上犹陈死人脯”,由此可见瘟疫发生时的凄惨景象。晚清著名医家方澍桐,1902年出任福州中医公会会长,他创办了中医联合讲习所,定期举办讲座,传授防治瘟疫经验,推荐治疗瘟疫的验方200多首,此外,我省内一大批医学专家在长期实践中,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鼠疫、霍乱、白喉、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留下了一大批对当今临床具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宝贵资料,在医学界和群众中得到广泛赞誉。

1.1 鼠疫

1884年鼠疫由香港传人厦门,而后逐年向北蔓延,力钧(1885~1925),字轩举,永泰人,前清举人,后弃儒习医,曾为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诊病,著《崇陵病案》等,1894年返榕,时值福州发生鼠疫,他以大青汤救治千余人;郑奋扬(1848~1920),字肖岩,整理汇编《鼠疫约编》并广为传播,内容包括防鼠环境卫生、辟秽丹防病,辨证论治等,尚著《痘证慈航》、《疹证宝筏》等书。据记载,至1952年9月,全省累计发病达82万例,死亡71万人,病死率86.3%;平潭县1900年~1948年鼠疫患者共7504人,死亡7323人,死亡率97.58%。1921年,李健颐对平潭鼠疫病人辨证,认为病情多实,疫毒内炽,应用二一解毒汤,得心应手,活人不少。

1.2 白喉

据省卫生防疫站的疫情统计资料,建国以来,我省曾发生四次大流行,分别出现在1959年、1964年、1965年和1966年,其中50年代病死率在11%~14%之间,1988年降至8.11%。中草药在防治白喉方面,朱幼彬(1896~1954),福州朱氏中医喉科第五代传人,擅治白喉,曾向柴井医院西医倪宗宽学习先进经验,采用现代医学的诊察方法和某些有效方法(如白喉抗毒血清等),在福州开创了中西医结合风气之先。1956年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与福建省人民医院联合组织了中医中药治疗白喉小组,采用中药清凉解毒养阴内服和局部处理的办法来治疗,局部处理方法采用福州市喉科王亨瑛中医的祖传秘方“漱喉散”、“调蜜散”及市民唐鸿桢提供的秘方“吹喉散”,治愈了51例白喉患者,治愈率达92,3%;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王子野、柳惠玲等人采用民间验方复方滷地菊煎剂治疗各类型的白喉患者2481例,取得很好疗效,无发现有任何毒性反应。1958年结合西医疗法,采用复方滷地菊、本地万年青配合西药青霉素治疗各类型白喉3061例,总治愈率高达97.3%。另外,用单昧土牛膝煎剂治疗白喉15例均得治愈,实验窒研究也证明有良好效果,用养阴清肺汤、吹喉散、嗽喉散、调密散和四季春等进行疗效观察,亦得到显著

效果,应用民间草药万年青生药醋浸,配合青霉素注射,口服维生素c,治疗白喉54例,治愈率达94%;福建省中医白喉防治组用泻白散治疗白喉引起阻塞症36例,疗效也相当显著,22种中药对白喉杆菌作实验窒效果观察,证实黄花龙舌草药液对白喉杆菌有很强的抗菌能力,为临床和流行病学上提供防治参考;平潭县医科所用瘦风轮治疗97例,治愈89例;南安市医院用白出乌草治疗30例,治愈28例。

1.3 百日咳

百日咳在本省广大城乡传播很广,几乎每年均有发病,省内绝大多数为1、2型(占88%)。除常规防治措施外,省卫生厅于1950年收集汇总全省各地百日咳验方,刊印《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经验选编》;南平专区医院小儿科采用福建民间草药黄独治疗,总有效率92%;长江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鹅不食草治疗160例,痊愈141例,显效19例。永泰县医院采用加减温胆汤,组方为百部、竹茹、枳实、稻香陈、款冬花、云苓、橘络、半夏、藕片、川贝等,疗效肯定。除有效的方剂外,还配合针灸、推拿、拔火罐治疗等,也有用鸡、猪、羊苦胆治疗,其中以鸡胆效果最佳。陈桐雨以蛇胆川贝粉组、熊胆组、加味千金苇茎汤组治疗百日咳均有效,但以蛇胆川贝粉组疗程较短(3.1日),熊胆组为3.2日,千金苇茎汤组为4.3日,三组均痊愈。福建医科大学第二期两学中班学员凌水庭撰写了《三拗汤加味治疗百日咳》。

1.4 流行性感冒

近代省内流行性感冒发生过三次流行高峰,分别出现于1974年、1975年和1977年,发病率均在2000/10万以上,总发病人数在50万以上,在大流行的地区或单位,设点集中隔离治疗,服用百部、牡荆、贳众、荆芥、大青叶等中草药有一定效果。泉州市人民医院采用单方金雀梅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有效率达90%。永安县卫生局采用抗感糖浆(九节茶、防风、沙氏鹿茸草)预防流感,观察2417例,服药组发病率由20.08%降至10.29%。厦门市中医院采用草药二丹汤(马樱丹根、芡花捻)治疗流感53例,有效率90.56%。民间尚有很多治疗流感的单方和验方,疏于整理和挖掘。

1.5 细菌性痢疾

据省卫生处编印的《历年全省法定传染病人数》记载1937年~1946年,全省共发病2201 8例,死亡2011例,病死率为9.13%,其中最高年份达24%,最低达2%。上世纪50年代病死率下降到0.2%~0.73%。]960年-1988年,发病率较平稳。著名医学家叶孝礼以白头翁汤加马齿苋、仙鹤革等治疗51例,痊愈38例。进步10例,无效3例,平均2.2日退热,2.8日腹泻停止,粪便镜检3.1日恢复正常。林景堂等针对菌痢不同病因和症候采用不同方剂,时痢采用加味黄芩汤,热痢采用木香槟榔丸,寒痢采用理中丸。休息痢采用参苓自术散;治疗菌痢83例,其中重症占46.9%,痊愈73例,减轻10例,平均退热1.41日,平均止泻2.28日,平均粪便镜检转阴为2.6日。福州市传染病医院采用凤尾草、野麻草、下礼草、山楂、茶叶及辨证加减配合西药氯霉素及支持疗法,全部治愈,疗效好且药费低、病程短、细菌转阴快。南平专区医院使用百合科万年青醋浸液治疗29例,24例治愈,5例有效。龙岩专区第二医院用绿茶与水仙茶各50%煎剂,治疗27例,26例治愈,1例有效。解放军92医院用马齿苋煎剂治疗403例,全部治愈。此外,野麻草、金石榴、龙芽草等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效果显著。福建省立医院小儿科撰写了《中医辨证结合噬菌体治疗小儿菌痢《十一例》、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痢疾治疗研究小组撰写了《中医治疗慢性痢疾26例临床效果观察》。

1.6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我国自1959年列入疫情报告,大量的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治疗方面以中医、中两医结合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清热利湿、调气活血。热偏重用芮陈蒿汤、湿偏重者用茵陈五苓散、三仁汤加减,淤胆型用祛瘀利胆法,用黛矾散、消矾散。著名专家陈祖荫采用青草药白蓬山合剂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60例,以白毛藤(白英)、山葡萄根、蓬老碗或加败酱草为主,随证加减,临床症状消失最快3天,肝功恢复最快14天。康良石采用水边黄、栀子根(黄栀子根)治疗黄疽性肝炎30例,平均2天症状好转,2~3天退黄,全部治愈。50年代起,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王子野、林守铨等就已开始积累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采用民间单药白毛藤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47例,平均服药39.8天,肝功能恢复正常44例,病情改善2例,无效1例;1974年该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即五味子灌肠,预防血管内凝血及其他综合治疗,成功抢救了4例爆发型肝炎,总结出五味子粉灌肠对肝昏迷有促进清醒、保护肝细胞的作用;龙岩新罗区第二医院用新鲜风尾草治疗143例,平均服药38天,痊愈123例,病情改善20例;福建省立医院用乌桕治疗小儿急性肝炎;福安专区医院用车前草与萱草根;马江医院用金鞭合剂治疗急性肝炎均有疗效。福建省人民医院辨证论治研究小组周绍奇、俞长荣等撰写了《肝病的辨证论治纲要》。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在福建省已有较长的流行历史,古籍中有暑湿、暑厥、署痫等记载,自1953年我省检出乙脑病毒后,全省68个县(市)均有病例报告,以尤溪地区流行为甚,1953年~1988年全省共发病76482例,死亡9727人,病死率为12.72%。1957年~1960年间,省中医研究所乙脑研究小组吴云山等老中医,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乙脑治疗,认为乙脑系感受暑热邪气,外邪直达气分,转人心营,因而发生危重症候,治疗当以清热凉血解毒为先,配芳香化浊开窍,以银翘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及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为宜,疗效较好。同时,采用单味大青叶治疗74例,全部治愈。单味板蓝根治疗190例,治愈率95.7%。郑明祥采用中药治疗乙脑83例,初期用葛根汤,中期用清瘟败毒散,极期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治愈68例,后遗症2例,死亡13例;李健颐以“清暑热,解暑毒,保津液”三大原则治疗,重用石膏,治疗29例,均痊愈,无后遗症;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用躺沙床等物理疗法退热,取得良好效果,采用中药紫雪丹、石膏甘草汤配合两药链霉素治疗(脊髓炎急性期采用葛根汤配合青霉素、血浆及大量维生素等治疗,瘫痪期采用金铜丸针灸配合两药毒扁豆碱、大量维生素以及电疗),病死率由20%下降到12.5%,后遗症由13%下降到5%;南靖县医科所用牛顿草合剂预防乙型脑炎1638例,东山县医科所用大青叶防治乙型脑炎3300例,均有成效;龙岩市第二医院应用中药白虎汤加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抢救成功率由原来纯西医的60%升至中西医结合的99%,明显降低了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发生率。福建省惠安县医院陈章荣撰写了《温病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我省自1937年起方有记载,1937年-1988年全省共发病263874例,死亡17719人,病死率为6.72%。之后曾有过6次较大流行,分别在1938年、1940年、1951年、1959年、1967年和1980年,每次较大流行均发生在社会变革、人口大流动期中,其中以1967年学生“大串连”,大量人群流动,流行强度最大,发病率最高,涉及面最广。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按卫气营血辨证原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脑178例,死亡2例,有后遗症者2例,余皆治愈;福建中医研究所联合其他单位以蒲公英汤(蒲公英、银花、连翘、辛夷、蜂衣)治疗30例,3~7日内完全治愈18例,好转12例;漳浦县医科所用牛顿草和绿豆煎服,治疗10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获得良好效果;南安县中医研究所在流脑流行期以三黄合剂注射液(石膏、大黄、黄芩)肌注1484例,效果显著。

1.9 霍乱

据有关资料记载,光绪十一年(1 885)晋江安海镇霍乱流行,疫死者2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共流行17个年次,报告病例1845例,死亡892例。另据福建省卫生处编印的《历年全省法定传染病人数》中10年疫情资料统计的不完全记载,1937年~1946年间,企省共发现霍乱患者15889例,死亡5525例,病死率34.77%。

1.10 麻疹

邓旒(1774-1843),邵武人,晚年著《保赤指南》,他在清嘉庆年间曾偕黄梅圆同往广东学习琴纳牛痘接种术,后在闽省推广,提倡新生儿服中药制剂“免疫丹”,预防麻疹,是较早使用免疫方法预防麻疹的医家。在麻疹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药麻疹合剂宣表汤、麻杏石甘汤治疗,效果颇佳。叶孝礼、郑芸、樊吉英、林景堂、张敬琏、郑绣琚等撰写《治疗麻疹818例疗效观察(附中医麻疹透发疗法的机制探讨)》。近代中医陈桐雨、王著硎i等治疗麻疹,初热期以解肌透表为主,出疹期以清热解表为主,收没期以养阴生津为主。若在出疹期,疹不透发,则有寒闭与热闭之分。热闭者,宜用苦寒泄热。解毒透疹法;寒闭者,宜用辛温宣透法;邪毒闭肺而喘者,宜辛凉开肺清热法;甚者,热陷厥阴,宜甘寒熄风,清火开窍泄热法;邪人营血分,宜成寒凉血解毒法。证候变幻,辨治各异。

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在我省历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救治了大量患者,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今,尽管医疗卫生水平取得较大提高,部分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仍层出不穷,继续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在防治感染病方面的作用,依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福建省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现状和进展

2.1 感染性疾病研究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日益重视,尤其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中的作用”等,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与厦门市中医院被确定为中管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

2.1.1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该院是福建省传染病诊疗中心、艾滋病治疗中心、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临床部)和福州肝病中心,为我省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传染病专业硕士点,开放床位450张,承担着省内各类重大感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和会诊任务。医院设有感染性疾病共12个病区,内外科兼备,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于2010年被福建省卫生厅确定为省级中医肝病重点专科,201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院内设有名老中医上作室和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2.1.2 厦门市中医院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感染疾病科)为卫生部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十一五”中医重点肝病专科、厦门市重点医学中心,厦门市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所依托单位,现开设了肝病一区、肝病二区、肝病三区、肝胆外科病区、感染疾病科、中心实验室、中医肝病实验室(福建省重点中医药研究室)、康良石学术思想研究室等8个科室(机构),共有病床200张。

2.1.3 龙岩市第二医院

龙岩市第二医院感染科承担着闽两地区的感染病防治工作。1984年,龙岩市第二医院成立传染科,设置床位85张。当前,在龙岩市人民政府的医疗规划中,拟以龙岩市第二医院传染科为基础,组建比岩市传染病院。

2.1.4 其他医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均设有感染科,但无单独病房;各地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多设有感染科,但床位数偏少,多与呼吸内科共用病房。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承担着温病学教学、理论研究,目前教研室共有6人。

2.2 中医温病学理论研究进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作为中医学温病学理论教学承担单位,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温病的教学、科研、临床研究工作。近40年来,教研室在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自1990年以来,教研室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协作开设了温病学临床见习课程,形成了课堂一实验一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1996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研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着手,对温病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的病理实质以及温病卫气营血不同病变阶段的血瘀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温病卫分证阶段存在着血浆ET-1、TXB2、6-K的变化,重症卫分组存在着凝血与抗凝的失衡,在国内首次运用内毒紊阵家兔温病血瘀模型,揭示了卫分、气分、营分证存在不同程度血瘀病变的病理实质,并对运用苦寒解毒复方进行干预的效果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外感病“热瘀”证进行了实验及临床研究,以“热瘀”为切入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及治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同时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合作,以中医温病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尤其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的病理实质、病程阶段、以及患者免疫状况对证型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结合临床实例的实验室指标开展研究,并拟定经验方“茵芍散”开展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等,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为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可靠的临床和实验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温病学教授还参与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的编写,在全国温病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福建省温病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影响和地位。

2.3 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快速转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恶性疟疾、白喉、破伤风、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的

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以乙型肝炎为主的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流行性感胃、肺结核、艾滋病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的队伍中,我省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主要集中于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甲型HINI流感、手足口病等临床科研方面,对艾滋病等的中医发病规律也有初步的证治探讨。

2.3.1 病毒性肝炎

上世纪60~70年代,厦门市中医院以康良石为代表的一代宗师根据温疫与郁证的理论,对经全国标准确诊的52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从该病的发病季节、传播途径、发病类型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病初起具有温疫的发病规律,急性向慢性及肝炎后疾患发展,存在着郁证的病机演变。依据温疫分传、同陷、伏邪不溃与邪留于肝,以及郁证“六郁相因”、“五行相因”的病因病机学说,提出了温疫疫气传染伤肝致郁是“乙肝”的病机,并制定三十三治肝大法、100多个验方治肝脏七病常见症,撰写了《祖国医学肝炎辨证施治》、《100例迁延性肝炎无本梅花点的临床观察》等论文,80~90年代,建立并试行中医诊断、诊疗常规、中药治疗方案观察指标、疗效标准、中医护理等常规,并在中医药治疗乙肝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认为肝炎发病初期具有瘟疫的发病规律,由“伏邪里发”,常见传变方式有“表里分传”、“但里不表”、“伏邪不溃”、“邪留于肝”,少数“疫毒内陷”等,呈“六郁相因”病机。而当急性肝炎向慢性及肝炎后合并症发展时,多存在“郁证”的病机演变,常导致“中伤脾胃”或“上千心肺”或“下损肾及冲任”,呈“五行相因”而“病在于肝,不止于肝”而涉及全身。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厦门市中医院在康氏系列方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抗病毒,亦取得良好疗效。唐金模等对闽南地区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具备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但中医证候缺如或轻微,凭常规四诊检查难以辨证)患者进行研究,得出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坏死分级较其它证型稍低,肝纤维化分期除与肝郁脾虚证相仿外,低于其余各证型。

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针对福建地区乙肝病人病机多“湿热蕴脾”的特点,采用茵芍散治疗慢性乙肝在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实验研究发现茵芍散对鸭乙肝(DHBV)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茵芍散能够明昆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对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肝脏损害有明显作用。并揭示其机制与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牌证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L-4,升高血清补体、IFN-v,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有关。李淑珠撰写《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初始中医证型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此外,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疗效较为明显,目前已完成动物模型的建立,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展。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侧重于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将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热重、湿重、湿热并重三型,热重者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重者用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芮陈蒿汤合胃苓汤加减;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治以化湿辅以清热,用五苓散加减,对慢性肝炎,认为多属湿热末尽,肝郁脾虚,或肝阴不足,除选用急性肝炎清热利湿的方剂外,治宜扶正祛邪、疏肝解郁,滋阴补血,调理脾胃,可辨证选用逍遥散、一贯煎、平胃散、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充分应用本院治疗慢乙肝系列中成药,取得很好疗效。潘晨等研究了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期(G)及肝纤维化分期(s)的关系,得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工玉海等系统研究了慢性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中医虚、实证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认为血浆内毒索水平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可作为慢性肝炎中医虚、实微观辨证指标。

2.3.2 重型肝炎(肝衰竭)

厦门市中医院以国家级名老中医康良石为代表,认为重型肝炎由热毒、瘀毒内陷所致,病情危急,症候凶险,针对急性肝炎阳黄重视清里驱邪,使邪有出路,减轻邪毒伤害和内陷;慢性肝炎瘀黄重视扶正祛邪,延缓病情的逐渐恶化,从而防止重型肝炎的形成。重型肝炎急黄初成,早用凉血救阴、泻火解毒,以延缓病势发展,防止腹水、昏迷等逆症发生;出现神志轻度异常时,当及早、连续、重用安宫牛黄丸等开窍醒神、泻火解毒,为防治神昏逆症的关键;在腹胀尿少时,及早化瘀逐水、泻火解毒,乃防治腹水逆症的要领。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着福建省中医药科研课题,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通过对长期以来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的总结,在重型肝炎的证候研究及临床治疗研究等方面均取得进展。李芹等总结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发现临床所见湿热蕴结与脾虚湿阻证所占比例最大,认为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为感受疫毒、湿(湿热、寒湿)邪,以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胆失疏泄。而亚急性重型戊型肝炎多为老年患者,病机主要为“瘀血发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收获良效。陈玮等通过慢性重型肝炎的前瞻性证候调查,发现中医虚实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与凝血功能、电解质、HBV-DNA无明显相关。李芹等在证候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及健脾理气联合人工肝治疗,应用经验方“重肝合剂”,明显改善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减少了人工肝的次数。在中医辨证施治同时,配合结肠灌洗,保留灌肠等方法,使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提高9%。

2.3.3 甲型H1N1流感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甲型流感(轻症)的临床研究》,在省人民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多家医院共同研究了213例甲型流感患者,研究发现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甲型流感轻症及季节性流感轻症方面疗效肯定,退热、止咳等时间明显缩短,接受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且在安全性、疗效经济学方面优于纯西医治疗组。龙岩市第二医院对甲型流感重症患者采取西药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

2.3.4 手足口病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行业专项项目,我省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参与研究。本项目联合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第一医院联合攻关,纳入轻证患者150例,对肺脾湿热证患儿,治以辛凉解表、清热化湿为主,选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湿热偏重,予三仁汤或廿露消毒丹加减;湿热郁蒸证患儿,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选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两家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向

重型、危重型转化。厦门市中医院对64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均治愈。

2.3.5 艾滋病(AIDS)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李芹等总结了168例AIDS/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舌脉特征,初步掌握本省AIDS/HIV感染者中医证型主要有:脾气虚、肺脾气虚、脾肾两虚、热毒炽盛、气阴两虚、湿热内蕴等,其中气阴两虚占47.62%,提出艾滋病进人发病期即已出现明显的气阴两伤,有别于温病后期热盛伤津出现的气阴两虚证候,多数病人兼有瘀血阻滞,并提出:艾滋病的病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而病程越长,正愈虚而邪愈盛,一方面气虚无力推动血运,另一方面邪毒壅阻血脉,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中医在辨证基础上,运用健脾、益气、补肾,活血扶正中药的同时选用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收获较好疗效。中西医联合治疗成功抢救2例危重证患者,回到工作岗位。

2.4 福建省防治感染性疾病中药制剂研发情况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在数十年经验基础上,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经验凝炼为院产制剂,自主研发了多种中成药制剂,如茵白冲剂(适用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之肝胆湿热证)、垂盆草冲剂(适用于急性慢性肝炎之气虚湿热证)、复方金线莲口服液(适用于急、慢性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之热毒气虚证)、肝宝胶囊(适用于脂肪肝及急、慢性肝炎之肝热积滞证)、冬宝口服液(适用于慢性肝炎之肝肾两虚证)、舒肝安胶囊(用于慢性肝炎,肝功反复异常之肝热血瘀,气虚阴亏证)、抗纤1号(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之气阴两虚、肝亏血瘀证)、降酶灵(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炎恢复期之肝虚血瘀证)等,年产值近千万元。

厦门市中医院先后研制出“乙型肝炎合剂”、“普肝合剂”、“黄疽合剂”、“扶正固本口服液”、“紫珠散”,等多种剂型,年产值约60万元。

2.5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是我省开展本学科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全省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经验推广、临床应用、学术交流、知识普及等任务。分会成立于2010年1 1月5日,以全省中医药医务人员为主体,学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6名,常务委员26名,委员79名,其中高级职称60名,中级职称19名,他们是当前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学科的中坚力量,学会骨干福建省人民医院李学麟主任医师、龙岩市第二医院孙家敏主任医师被授予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学会主委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李芹副院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称号;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刘政芳副主任医师、陈玮医师,厦门市中医院唐金模副主任医师、章亭副主任医师被选送参加国家首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陈志斌主任医师被选人福建省中医临床人才研究项目,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队结构合理,涵盖多学科的临床、科研优秀人才队伍。

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承担着从学士到硕士教育。从师承教育、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形成,为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后备人才培养贡献卓著。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的临床教学医院,现有硕士生导师3名,每年接收见习生200多名,医院作为省内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是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感染科培训基地,每年接纳全省各地感染科进修及规范化培训人员。该院在完成医疗、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利用分会挂靠单位的优势,参与省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举办学习班和外出讲课会诊等。

2.6 主要成绩

厦门市中医院康良石教授是我国中医肝病学科奠基人之一,在全同中医药防治肝病领域,有“南康(良石)北关(幼波)”之誉,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2003年,84岁高龄的康良石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学会终身理事,并授予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是福建省惟一获此殊荣的中医药专家。他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00多篇,有《肝炎辨证论治》、《肝脏七病诊断与治疗》等著作传世,8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2010年“康氏系列方及联合干扰素对慢乙肝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经厦门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上世纪50年代采用中草药滴地菊治疗各类型白喉,总治愈率高达97.3%,超过全国先进水平,受到卫生部重视,该药还编入《中华药典》,该院林守铨等总结了50余种常见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经验,于1983年出版了《传染病手册》,其中记载了许多病种的中医辨证、治法及方药,另有部分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供临床参考,该院自主研发的《治疗肝纤维化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治疗脂肪肝与酒精肝的制剂及制备方法》分别于2002年、2008年获得福州市科技进步奖,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国发明々利权。专利产品抗纤1号和肝宝胶囊受到广大肝病患者的欢迎,近年来该院多篇论文在全国乃至国际大会上宣读交流,李芹等撰写的《早期结肠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在第二屑海峡两岸合作论坛上宣读交流,撰写的《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213例的临床观察》在第八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上大会发言,陈玮等撰写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辨证虚实属性生化指标对比》在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另外,周文在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宣读交流了《121例重症手足口病中两医结合证治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志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辨治方面也收获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全省医务工作者发表有关中医感染病方面论文达200余篇。

3 当前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医感染性疾病理论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与其他医学科相比,我省从事中医感染病的人才队伍还相对薄弱,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中医人员缺乏,中医院感染科实际参与传染病救治机会少,传染病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证候研究缺乏规范化。这几乎是全国中医感染病学科发展的一大难题,现代医学重视证据,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它的主观性使其难以适应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科研,这将是中医药人员今后亟待突破的难题。

3)当前全省各地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相对不均衡,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新技术、新知识普及与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 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定位与应对策略

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应在保持中医药自身特色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掘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特色优势,优化筛选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从临床证据人手,客观评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彰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疗效优势。

4.1 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感染病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要改变中医药感染病学科人才紧缺的现状,一方面,需

要加强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的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温病学教学、科研和临床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力求为临床输送更多热爱中医药感染病事业的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医院应当吸纳与其感染病规模相匹配的中医人员。第二,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要求中医住院医师完成感染科轮训,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第三,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温病学教研室与传染病医院积极配合,开展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将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增进省内外学术交流、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4.2 推动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感染病学科的政策倾斜

推动学会与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联系,通过这一渠道,为我省传染病防治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体现在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制度化,在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制定中医防治方案,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投入资金鼓励中医药感染病学科的科研立项,既可推动本学科传承和创新,又可从中培养和发现人才。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组织专家“三深入、三下乡”义诊普查活动,切实掌握全省各地多发传染病的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更好地惠及广大百姓。

4.3 加强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基地建设

目前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在省内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均衡,除福州、厦门具有国家中管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外,其余地市感染病学科临床基地十分薄弱,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逐步建立和健全各地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核心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诊疗特色优势,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感染病的诊疗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根据感染病的临床表现,有计划、有选择、分阶段地针对不同病机,实施辨证论治的法则,提高中医药对感染病的治疗效果。

4.4 加强学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协作

加强学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协作,特别是教学、科研单位与临床单位的协作,建立中医药防治感染病科研平台,争取申请更高等级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对我省某一多发或新发感染病进行专项侧重研究。通过科研设计和课题申报,使更多人参与科研,用科研推动临床能力的提高,用临床带动科研工作进展,从而实现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

第2篇:发热疾病科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摘要] 目的 探讨成立发热疾病科在综合性医院感染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方法 研究和总结发热疾病科的管理体系和传染病报告流程、消毒隔离制度和医疗废弃物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和感染监测工作。 结果 科室的成立和不断发展,促进了医院制度的全面落实;圆满完成了医院数万例次的传染病患者的排查、特殊感染患者的治疗护理和救治工作,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结论:医院成立发热疾病科可有效增强医院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 发热疾病科;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近年来,医院感染疾病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的重要课题[1]。全世界正在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我国对医院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重视,采取加强管理、提高意识、规范操作、加大投入、改革机构等措施,并将医院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列为医院的一项重要职责[2]。笔者所在科室从2003年起一直担负全院的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005年5月正式成立发热疾病科,至今在医院感染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效的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增强了医院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科室的成立与工作职责

健全的管理组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卫生部医院感染疾病预防控制规范的要求,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3]。医院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疾病预防和控制,逐步增强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的力度,我院成立了全国首个以接诊发热患者为主正式科室的发热疾病科。科室建立由科室主任、副主任各1名,护士长1名,专科培训合格的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专科护士10名和专业培训的保洁工和外送员各1名,病区设有留观病床2张,抢救床1张,观察床5张,诊室2个,备用诊室2个。

发热疾病科隶属门诊部,工作职责主要为:(1)对外接受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检查、指导、监督,接受上级布置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2)对内主要负责全院的发热和肠道疾病的诊治、全院外科特殊感染患者的救治以及疑似传染病的隔离观察和救治工作。(3)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遇有与疾病预防和控制有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力配合感染疾病控制科,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确诊或疑似患者的登记、报告、消毒隔离等工作。

2 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

2.1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是做好医院疾病感染与预防管理工作的保障,科室成立了由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的疾病感染与预防管理小组,特设感染检测员1名,负责全科感染检测检查工作,每班特设主责护士,加强管理和督查各项管理制度、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患者就诊高峰期加强分诊巡视工作,缩短患者等候和就诊时间,从源头上消除医院感染的隐患,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合理的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合理的布局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发热疾病科特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选择与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有一定距离且相对独立的位置[4],医院在空间和就诊流程上应最大限度地使发热患者相对集中,减少在医院内的流动[5]。发热疾病科分3个功能区。一是门诊接诊区。设有患者入口、挂号分诊处、候诊大厅、生物降解厕所、2个就诊室、输液间、抽血室、配药间及抢救间。二是留观区,设有3个独立的单间隔离负压病房,房间内配备电话呼叫系统,独立使用的处置、消毒、保洁等专用物品,便携式的便器,并安装的排风扇和负压装置,确保患者隔离期间不与外界接触。三是医护工作区。内有明确的划分“三区两带”,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区间有两个缓冲地带。并设有工作人员单独的入口。整个发热疾病科多处贴有醒目的地面标识和空间指示牌, 明确、规范的医疗设施、合理的空间布局大大增强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 加强专科培训、规范操作规程

3.1 不断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

不断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医院感染疾病与预防工作落实的保障。医院医学保障部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管理部门和护理部根据工作中的问题制定了《医院感染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和《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记录手册》。并逐项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中,做到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件件落实到位。科室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疾病感染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和《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记录手册》,保证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科室针对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

3.2 医务人员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科室所有在岗医务人员每年的必修课,将其作为每年继续教育的首门培训课程,根据科室制定的具体要求和每日重点工作,对科室物品表面、空气、地面、医务人员的手、房间紫外灯、体温表、留观区、特殊感染病房等多方面消毒隔离具体措施的落实均作明确分工,重点突出。做到每日有常规、每周有重点、每月有特殊,专项专管,责任到人。专门设感染检测员负责不定期检查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并做详细记录。对发现问题护士长组织科室骨干会议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制度的全面有效落实。

3.3 完善的传染病报告流程

完善传染病报告流程,加强传染病患者管理,是医院疾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不断探索传染病报告流程,使其快速、便捷。把传染病报告卡分发到诊室,使每位医生都能了解和掌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的处理流程和上报方法。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病报告卡》,并有专人负责送感染管理科。并做详细登记,记录日期、患者姓名、门诊号、疾病诊断、值班护士医生和收卡人分别签名等。完善的传染病报告流程有效地降低了传染病漏报率,增强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4 严密的医疗废弃物分类管理

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2003年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这两个法规的出台,使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理有法可依[6]。我科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医院感染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制定了严格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对科室保洁员就医疗废弃物分类知识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医疗废弃物进行严格的分类放置,垃圾工具专区域专用,定位置、定患者专用,并有明确的标示;按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锐器垃圾、特殊感染患者垃圾等严格分类放置;医疗锐器容器装满3/4时即可密封,贴上标示;不同垃圾分别放入不同颜色垃圾袋内分类保管,所有废弃物均须注明时间及科室,并统一送指定医疗废弃物处理站;特殊感染患者垃圾有明确注明时间、科室、疾病名称,送专门指定点进行处理或消毒,并做好详细记录。

3.5 多方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

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先导,,在疾病预防控制中起重要作用。科领导每年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设多个医院感染疾病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专栏;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提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与患者及家属的行为密切相关,每日分诊护士利用等候就诊时间对来诊患者及家属进行不定时的诊前宣教,治疗护士利用患者治疗时间对治疗患者进行诊中宣教,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疾病预防宣传手册,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等。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是医院感染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人具备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从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4 讨论

随着医院感染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不断发展,发热疾病科的成立和不断完善的设施建设及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增强了医院感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自科室成立以来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圆满完成了多次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检查、指导、监督,接受上级布置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完成数万例次的传染病患者和特殊感染的患者的排查、治疗护理和救治工作,多次受到管辖区域、医院疾病感染预防和控制部门领导的表彰,并多次受到奖励,争得了荣誉。

[参考文献]

[1]马云成.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51-551.

[2]何多多.加强军队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605-1605.

[3]刘爱梅.实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97-1897.

[4]王薇.北京安贞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J].心肺血管疾病杂志,2003,22(4):193-194.

[5]北京市卫生局发热门诊课题组.北京市后SARS时期发热门诊现状和合理设置模式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1):999-1004.

[6]符利华.加强护理工作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04-1904.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李巧梅 宋玥

第3篇:某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及感染管理现状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广西南宁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及其运行情况,为持续改进及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循证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及发放问卷的方法,调查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属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34所。内容包括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布局流程、人员值守、培训、个人防护、手卫生、医疗废物处理等。结果34所医院中有24所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其中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的医院为100%,布局流程及通风基本合理占17.6%,具备消毒隔离条件的占97.1%,预检分诊点配备专职人员24 h值守的仅占5.9%,手卫生设施配备合格率为79.4%,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专用车辆转运传染病病人、医疗废物交集中处置单位、每天对工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等均为100%。结论南宁市大部分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能按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开展日常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在设置及感染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大投入并落实相关要求,持续改进管理质量。

【关键词】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

【Key words】 hospital;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infection management

感染性疾病科在传染病防治及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大。为全面了解我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给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笔者对南宁市各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现状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共调查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属二级以上全部公立医疗机构34所,其中综合医院13所,专科医院21所。

1.2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1]、原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原广西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相关文件设计调查表,统一培训,采用现场调查及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内容包括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布局流程、人员值守、培训、个人防护、手卫生、医疗废物处理等。

1.3统计学方法调查的所有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情况所调查的34所医院中有24所设置了感染性疾病科,设置率为70.6%(24/34),其中13所综合医院设置率为100%;专科医院21所,设置率为52.4%(11/21)。专科医院中,妇幼保健院8所,设置率为62.5%(5/8),中医医院9所,设置率为66.7%(6/9),其他专科医院4所,设置率为0。

2.2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情况34所医院中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专用车辆转运传染病人、医疗废物交集中处置单位及每天对工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等合格率均为100%,97.1%(33/34)的感染性疾病科具备消毒隔离条件,手卫生设施合格率为794%(27/34),布局流程和通风合理合格率为176%(6/34),预检分诊点配备专职人员24小时值守合格率仅为5.9%(2/34)。见表1。

2.3培训情况职业卫生防护培训率为100%,传染病专业诊疗知识和消毒隔离技术培训率为97.1%(33/34),相关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控紧急处理培训率为91.2%(31/34)。见表2。

3讨论

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传染病防控的公共卫生措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医疗体制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优越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重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得到了相当大的投入[2]。此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能按照原卫生部《通知》及原广西卫生厅《规范》的精神,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开展日常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都在不断完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和管理[3]。

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情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的质量与安全。此次调查发现,各医疗机构均较重视感染性疾病科的感染管理,在硬件设施、人力、物力等方面尽可能给予支持,保证感染性疾病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34所公立医疗机构均全部设立了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病人及其他有公共卫生意义的传染病病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分流,同时每天对工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避免了院内的交叉感染[4]。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均对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培训,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及手卫生用品,使用专用车辆转运传染病病人,对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防止院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另外南宁市已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已基本实现全部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交由集中处置单位统一做无害化处理,起到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的作用[6]。

目前,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及医院感染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此次调查发现感染性疾病科布局流程及通风合理的仅占17.6%,主要原因是部分医院现有面积有限,相对独立区域较难划分;采用临时建筑对旧建筑进行有限改造导致工作和就医环境简陋,如诊疗区给排水设施不全,通风设施和冷暖设施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等。(2)预检分诊点配备专职人员24 h值守的仅占5.9%,传染病防控关口无法有效前移。主要原因是受医院环境限制及运行成本的影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非正常上班时间由急诊科护士预检分诊的做法,造成发热症状的可疑传染病人仍混杂到门急诊患者中,对其他病人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3)人员培训不够到位,缺乏传染病的诊疗经验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此次调查发现综合医院相关法律法规及传染病防控紧急处理培训率分别为84.6%和769%。由于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大多来自内科临床,缺乏系统的传染病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一些医务人员不清楚发热病人的就诊流程,不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存在漏诊、误诊的现象;不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应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时较为被动。(4)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及手卫生仍有欠缺。反映在一级防护所需用品的配置率较高,而二级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口罩、眼罩/防护面罩、鞋套/靴套的配置率偏低,尤其是除传染病医院之外的其他专科医院更为明显。手卫生设施中非手触式水龙头及干手纸巾/干手器的配置低于90%。在现场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医务人员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正确穿戴不熟悉,存在职业暴露的隐患[7];手卫生方法不正确,手卫生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8,9]。

尽管目前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及感染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传染病防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管理,才能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能力,因此建议:(1)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运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和支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新建和改建的审核与指导[9]。而且建设过程中应贯彻适用、经济、卫生、安全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10]。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立要相对独立,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做到功能到位、流程合理、安全卫生、经济适用,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2)明确感染性疾病科的功能,科学设置预检分诊点:随着各医院就诊流程不断改善和通道多样化,大型医院很难设立一个可以对全部病人进行预检的分诊点。在正常情况下,感染性疾病科常规设立自己的预检分诊点,出现疫情时医院才设立门急诊分诊点。(3)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传染病救治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组织相应的培训,但主要还是依靠各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如专科进修、网上培训、科内小讲课等。(4)明确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要求,做到科学防控。原卫生部或国家卫计委颁布了《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医疗机构空气净化技术规范》《医院感染隔离技术规范》等一系列规范,并根据各类传染病的传播特点也下发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指南。各医疗机构可依据相关要求,配置必要的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手卫生用品,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切实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2014.

[2]蔡霞芳,赵淑玲.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初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25(1):6870.

[3]严书棣.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35363537.

[4]高晓东,胡必杰,沈燕,等.上海市71所医院环境清洁消毒及监测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0662068.

[5]朱爱芳,邓雪珍,王雪珍.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及健康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653654.

[6]丰素娟,刘堃,张洪,等.深圳市2011年医疗废物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4):370373.

[7]张卉.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4):383.

[8]田素芳.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行为干预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882889.

[9]袁咏梅,邵苏吉,周慧珠.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改进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3219.

[10]杨会玲,陈伟伟,杨金锁, 等.河北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标准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70.

[11]邱晓茹,刁秀颖.哈尔滨市二、三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10(1):7071.

(编辑:潘明志)

作者:文珊 甘泳江 汤力

第4篇: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水涨船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我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在全科干部职工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抢抓机遇,谋篇布局,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临床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争创品牌效益,不断增强全科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改革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我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百姓放心的中医医院,把我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建设目标

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科意志,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科室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力争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出一支仁心仁术、迎难而上的临床技术与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我科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即:把我科建设成医院的一支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施先进、科室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优秀科室与重点科室。

三、初步工作规划

(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件,是衡量一个服务单位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

展的最根本力量。我们将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培训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对此,我们将完成好以下几点:

一 稳定现有人才,特别是骨干人才,要继续强化实施人才兴科战略,并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做到“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

二 加快人才培养力度,对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定向培养,充分利用全国对口支援我区的有利时机,选送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三 积极向医院申请引进科室急需的学科人才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我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如中医康复师等方面的人才。

四 定期及不定期举办科内人才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科室干部职工,提高医疗水平。同时注重业务学习,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进行"三基"知识考试、定期开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科室晨会、科室内集中学习、医护人员三级查房、病案讨论、岗位练兵、以考代评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科室发展。

(三)专科建设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思路。以医疗技术创新为动力,继续采取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专科建设,重点提高危重、疑难患者诊断水平和救治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定向培养,使他们的学科特点更加突出。以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调整、充实知识,加大专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选送优秀专业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以高层次人才为学科骨干、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建立学习型科室,进一步明确科室的目标定位,构建龙头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三级学科体系。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努力培育专科带头人;加强学科制度建设,完善学科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实现“院有专科、科有专人、人有专用”的专科建设目标。不断提高科室的医疗专业技术水平,为我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科室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灵魂支柱。医院科室文化,则是一个医院科室的灵魂。我县作为革命老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县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优秀的医院科室文化能以其良好的医德、医技、医风和服务获得病人的信赖。为此,我们将积极学习和发展本地区的人文民俗,严格管理,强化科室内涵建设,强化质量管理,注入人文关怀,突出医院科室内文化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观,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加强科室文化建设与医师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医疗、护理工作管理力度,加强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坚持依法行医,确保医疗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加强临床医疗队伍建设,为患者提供整体的、持续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同时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工作“零差错”,服务“零投诉”的目标。在科室形成“人性化服务、亲情化关怀、温馨化环境”的良好氛围。通过科室文化建设,实现科室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

一、科室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

(五)质量建设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要集中精力,着力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在认真贯彻基本医疗制度,基本诊疗规范和诊疗标准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基础质量、环境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医院制定和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科室质量管理组织。制订可行性的管理措施,对医疗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小组的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使整个医疗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检查、不断反馈、不断调整、不断规范的过程,从整体上加强和推进科室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和标准化;加强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科室全体工作人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落实核心制度;要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制度。在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同时,做好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确保患者安全。

(六)发挥中医药特色

我科开设传统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艾灸、穴位注射、小针刀等治疗方法,还结合现代康复医学,开展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收治病种以颈痹、腰腿痛、面瘫、偏瘫(截瘫)、骨关节病及慢性病后期功能训练为主,在治疗上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结合,开展特色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院的特色专科。并制定我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在优势病种的诊断与治疗上发挥自己的特色,为患者提供最优秀的服务,并做好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进一步完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七)教学与科研

加强医护人员继续教育,每年选派优秀医师、护士外出学习培训。选送住院医师与主治医师到卫生部确定的医师规范化培训定点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科室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疗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认真带教好实习生与进修生,建立一支具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通过临床总结整理研制我科特色制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树立品牌,提高竞争力。

(八)医疗安全

进一步加大科室医疗安全工作,加强医患沟通,坚决杜绝各类责任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认真排查各种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确保科室医疗安全和医院稳定,促进医院的和谐与稳定.我们相信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科上下的共同努力,康复科发展的蓝图一定能实现。

第5篇: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2013年~2015年)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科的各项工作也随着医院的发展水涨船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2013—2015年将会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极为重要的三年,也将成为我科承前启后、积极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科室基础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内部有效治理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我科三年(2013年—20115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 1

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目前,我科基础设施简陋,病房床位紧张,很多时候因床位紧张而导致病人缺失,床位紧张已经成为一块牵制医院与我科事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我科绝大部分的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即使有也是功能不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未来的3年内,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我们将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培训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对此,我们将完成好以下几点:一是稳定现有人才,特别是骨干人才,要继续强化实施人才兴科战略,并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做到“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力度,对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定向培养,充分利用全国对口支援我区的有利时机,选送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三是积极向医院申请引进科室急需的学科人才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我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如中医康复师等方面的人才,计划3-5年引进

- 3

(四)科室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灵魂支柱。医院科室文化,则是一个医院科室的灵魂。我县作为革命老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县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优秀的医院科室文化能以其良好的医德、医技、医风和服务获得病人的信赖。为此,在未来3年中,我们将积极学习和发展本地区的人文民俗,严格管理,强化科室内涵建设,强化质量管理,注入人文关怀,突出医院科室内文化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观,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加强科室文化建设与医师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医疗、护理工作管理力度,加强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坚持依法行医,确保医疗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加强临床医疗队伍建设,为患者提供整体的、持续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同时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工作“零差错”,服务“零投诉”的目标。在科室形成“人性化服务、亲情化关怀、温馨化环境”的良好氛围。通过科室文化建设,实现科室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

一、科室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

(五)质量建设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要集中精力,着力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在认真贯彻基本医疗制度,基本诊疗规范和诊疗标准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基础质量、环境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医院制定和

- 5

院进行规范化培训。科室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疗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认真带教好实习生与进修生,建立一支具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通过临床总结整理研制我科特色制剂,3年争取市科研立项1项,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树立品牌,提高竞争力。

(八)医疗安全

进一步加大科室医疗安全工作,加强医患沟通,坚决杜绝各类责任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继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认真排查各种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确保科室医疗安全和医院稳定,促进医院的和谐与稳定。

实施《2013—2015年发展规划》符合我科中长期和短期的利益,对保持科室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科室发展规划过程中,投资大,项目多,必须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相信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科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科中远期规划的蓝图一定能实现。

第6篇:医院病案统计科未来发展规划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信息科发展规划

一、病案管理

(一)、成立门诊病历室

门诊病案的管理已经提到当今病案管理最重要的位置上来.在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尤其如此。我院要发展必须,不断增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扩大为患者服务的范围。

门诊病案与住院病案都是病人疾病信息的全部真实记录,门诊病案既是住院病案的开始,又是住院病案的连续。将门诊病历交于患者保管,患者易将门诊病历丢失,造成门诊病历内容连续性中断,不便于长期随访治疗。

创建门诊病案的优点:

一是门诊病历资料保存完整,便于医疗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便于医疗机构保全证据,避免了发生医疗纠纷时因患者隐匿病历或否认曾领取病历而导致医院不能举证;二是医疗机构为每一位患者建立门诊病历档案,便于长期随访观察,可以减少重复性的辅助检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费;三是患者有可能认为自己在该医疗机构就医得到了重视和尊重,获得满足感,从而与该医疗机构建立比较稳固的就医关系,有利于医疗机构稳定病源。

如医院领导决策成立门诊病案室,则具体工作如下:

1、门诊实行电子病历前

做法: 严格遵照《规定》第八条和第九条之规定,设立门诊病历

- 1

10年病历容量的要求。

②对现有库房进行改造,将木架更换为密集架,节约空间。同时改善库房条件。

4、病历复印管理

如果医院成立门诊病案室,那么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的复印要求将成倍增长,复印室人员严重缺乏,且均为临时工,不稳定,为满足患者的需要,复印室工作人员在五年内应增加到至少15人。

5、病案信息利用

病案是医院的宝藏,只管理不利用,也是巨大的浪费。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实现医院病案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坚定的技术支持和保证,已经成熟和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有:缩微技术、光盘计算机系统等。

缩微技术:缩微技术是通过光学影像拍摄技术,把需要保存的文献拍摄到较小的胶片上,以便保存。其一般工作流程为:病案整理→拍照→胶片冲洗→按每份病案分装封套→保存→阅读(在阅读机上)。

缩微片的保管:缩微片的保管要求必须有合适的温度,湿度,悬浮颗粒度,光线照射度等。

缩微片的利用:一般阅读,可在阅读机上直接阅读、如须借出,可利用还原复印机制出复印机。

缩微资料的法律地位:根据我国的档案法,缩微片及其复印件与原件具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7年9月5日人大通过,1988年1月1日始施行及实施细则。

- 3

6、病历装订工作

病历是医院的门面,争创三甲医院、质量万里行检查、医保检查等,都离不开病历的抽检。因此,病历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对于病历的装订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的要求顺序进行排序,并装订整齐、美观、牢固。

二、医疗信息统计

(一)、病案首页信息统计

1、完善病案首页计算机管理程序

病案首页是病人基本情况和诊疗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是病案的精华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检索和统计价值。信息科统计信息70%来自于病案首页。病案首页信息统计在我院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为医院统计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医院的发展,我院现行的病案首页计算机机化,对医疗统计的需求还存在巨大差距。

例如:对于临床路径病历的统计,以及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也就是按病种付费,在治疗不同阶段所产生费用的统计,无法实现。

另,对于医疗费用查询、手术分级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疑难病历统计、药物占总收入比例等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的统计,也无法实现。

因此,在未来五年中,要不断完善,医院HIS系统病历首页程序,以满足以上要求,为医院的决策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病历首页计算机录入信息的质量管理

病历首页信息的准确、可靠性,来源于录入人员录入信息的质量。

- 5

⑷为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从2011年起,将每月临床科室各项指标统计,刊登在医院院刊中,以方便临床科室使用。

三、病历质控工作管理

1、现行电子病历质控

由于医院逐步在全院实行电子病历,临床科室对于电子病历的使用还不熟练,因此,电子病因打印中,出现问题较多,特别是首页打印格式不规范,缺项、漏项,病历中缺少报告单情况较多,因此,要求质控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重要的作用,保证出院病历的质量。

2、对病历内容要进行更全面的质控。

3、对质控人员要求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当医院电子病历发展逐渐成熟后,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质控。

病案管理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在以后遇到新的技术,信息科规划,会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以使信息科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医院服务。

- 7 -

第7篇:医院感染科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职责

在院长、主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本单位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监督与技术指导。职责如下: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拟定本单位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度、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组织、协调各科室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检查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二、负责医院感染病例、消毒灭菌效果及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及时向医院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的最新动态,定期向全院通报。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开展目标性监测。对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四、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医疗废物管理、手卫生规范等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

五、负责组织医院从业人员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监督医院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六、负责组织并协调药事、质控、医务等相关科室,联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指导、监督和干预工作。

七、负责开展耐药性监测。督促并配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定期发布医院感染病原体及耐药信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八、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并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检查。

九、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参与本单位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的卫生学评价工作,对其是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提出意见。

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题研究或科研工作。 十

一、开展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其它工作。

第8篇: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度(感染科)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度(感染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医院感染组织机构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 手卫生制度

外科洗手的细菌学定期监测制度与程序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标准预防制度 传染病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

十一、 隔离预防制度 十

二、 消毒灭菌制度

十三、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十

四、 消毒与隔离多部门与科室协作管理机制 十

五、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十

六、 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报告制度 十

七、 医院感染管理暴发报告与控制制度 十

八、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十

九、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二

十、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二十

一、 二十

二、 二十

三、 二十

四、 二十

五、 二十

六、 二十

七、 二十

八、 二十

九、 三十

一、 三十

二、 三十

三、 三十

四、 三十

五、 三十

六、 三十

七、 三十

八、 三十

九、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医院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风险评估及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门诊、综合科感染管理制度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治疗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 静脉配置中心感染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科(ICU)感染管理制度 血液透析室感染管理制度 内镜中心感染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制度 检验科感染管理制度 输血科感染管理制度 病理科感染管理制度 核医学科感染管理制度

放射科(或放疗技术科)感染管理制度 介入治疗室感染管理制度 三

十、 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

十、 静脉置管室感染管理制度 四十

一、 四十

二、 四十

三、 四十

四、 四十

五、 四十

六、 四十

七、 四十

八、 四十

九、 五十

一、 五十

二、 五十

三、 五十

四、 五十

五、 五十

六、 五十

七、 五十

八、 五十

九、 六十

一、 营养室感染管理制度 被服室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及落实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 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协作机制与具体方案 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管理制度 多部门对细菌耐药情况联合干预措施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机制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多部门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联合干预措施 非手术情况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措施 院感科标本监管流程 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管理(污水处理)制度 五

十、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分级管理制度

十、 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第9篇:医院感染科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科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09年即将过去,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院感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各临床科室医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发现院内感染能及时、准确报告,同时院感科也加强院感病例上报管理,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加强监测与控制,无院感流行事件发生。常规依托护理部进行消毒隔离质量督查、无菌技术督查并反馈,协同医务科、护理部,配合院领导做好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每季度在院长的主持下召开一次院感委员会会议,发布一次院感简讯。

院感管理在1至10月份进行了以

下工作:

一、根据院感安全生产要求 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

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完善了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了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又制定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

二、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 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

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甲型h1n1

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根据院感管理要求,做好病例回顾性调查

1至9月份,全院共出院的2014例病例,院感科全部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医院感染率1.04%,例次感染率1.09%。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依次为:内二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5%,骨伤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9%,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1%,内一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4%。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30%;上呼吸道例次感染率0.30%;泌尿道例次感染率0.25%;胃肠道例次感染率0.25%;医院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为0%。医院感染好发病种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类,例次感染率10.28%;内分泌类疾病类,例次感染率2.30%;循环类疾病,例次感染率0.98%,泌尿生殖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1.39%,肌肉骨骼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1.15%,。各危险因素调查发现:糖尿病例次感染率2.91%,慢性病例次感染率1.35%,高龄例次感染率1.27%。前三位院感相关易感因素为慢性病、高龄、糖尿病。

四、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及手卫生监测情况

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2014院感科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细菌室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全年全院共采样358份,其中空气采样培养56份,物体表面采样培养41份,医护人员手采样培养41份,消毒液采样培养47份,消毒物品采样培养12

份,无菌物品采样培养137份,高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4份,合格率100%。本市疾控中心对我院进行采样监测23份,合格率100%。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各种类型的紫外线灯管29根,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使其合格率达100%。

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安徽省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并每月向全院通报结果。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如下:全院1至9月

份共出院2014例病例,使用抗生素者689例,二联及以上使用者247例,菌检者142例,抗生素使用率34.26%,二联及以上使用率35.85,菌检率20.61%。并每季度将细菌分离率与细菌耐药情况分析汇总公布,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帮助。

六、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

院感科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

七、院感培训及考核

进行9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全院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共246人次。培训内容为:院感基础知识培训,手足口病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甲型h1n1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离知

识培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岗前培训等。对5位新上岗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八、前瞻性调查及漏报率调查

第三季度对全院现病例进行了全面横断面调查,全院共住院病人64人,调查64人,接受调查率100%。其结果现患率为0,无院感漏报。上半年对3月份归档236份病例进行了漏报率调查,漏报率为0。

九、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为加强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09年院感科对其使用进行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的抽查是每季度一次,全年共抽查4次,方法是从临床各科室采样,到药械科索证。全年共索证45份,结果各证齐全,全部合格。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试题库下一篇:学期工作计划女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