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流行歌曲进课堂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让流行歌曲进课堂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高师声乐课堂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优秀傳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典范,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其以歌词意境优美,词曲韵律和谐统一的特征广受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的欢迎。然而近年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市场空间狭窄,新生代专业人才匮乏,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引入高师声乐课堂,既是促进我国声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需要。要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则应当采取深入分析文本,准确把握情感基调,采用原生态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高师;声乐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歌词高雅精妙,旋律婉转悠扬的独特艺术魅力。学习和传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不仅仅是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推动作用。然而,现阶段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其一是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音乐市场,阳春白雪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难免显得曲高和寡,加之一般普通民众的音乐艺术修养还达不到欣赏,也制约着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市场发展空间;其二是由于古典诗词歌曲对演唱者和研究者的古典文学素养和音乐艺术修养两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人才培养难度大、年限长,使得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中的该领域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因此,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引入高师声乐课堂,为各类音乐学校输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专业人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一)歌词意境优美

由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以诗词入乐,所以天然地拥有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意境。早在春秋时期,吟唱形式的诗歌就已经在民间十分普及了,孔子广为收集、编订民间诗歌,于是形成了《诗经》,说明在我国以诗入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从那时起,一直到清代,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一代代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灿烂光辉的古典诗词文化。优秀古典诗词或委婉含蓄、或清新自然、或雄奇豪放、或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渗透到诗词艺术歌曲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艺术歌曲的意境,成为现代古典艺术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泉和文化宝库。例如青主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作《大江东去》,歌词取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这首词通过描写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联想到历史的风云变幻,感慨英雄豪杰的壮志未酬,整首词处处从大处落笔,写的气象万千,奇伟磅礴,意境高远。青主在谱曲的过程中,首句即以高亢的音调营造出宏伟的气势,再以同音重复和自由延长来表现感慨的情感,最后再以上行的高音收尾,让全曲进入高潮,大气磅礴的歌词配以气势宏伟的乐曲,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二)词曲韵律和谐统一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通过押韵来营造和强化诗词的音乐性,工整的古典诗词读起来通顺流畅,朗朗上口,声调和谐,与音乐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古典诗词不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要求平仄、押韵,在成文之后的运用场合,也多作歌词之用,尤其是著名的汉乐府诗和两宋时期的词,本身就是专为艺坊的音乐表演所作。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统一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旋律的谱写大开了方便之门,为其词曲韵律的和谐统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曲家在创作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从句法形式上把握了古典诗词的结构、语气、平仄、韵脚,根据古典诗词本身的吟诵性和声调美、节奏美来谱曲,更能充分展示出古典诗词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歌曲的音乐魅力。比如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这首词的上阙每一句的句末都四平韵,同时大量采用叠词和双声字,使得这一阙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作曲家黄永熙在将其改编为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特意采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利用较多的不协和音程营造出婉转起伏的旋律,再以依附于诗词结构的曲式结构来表达情感。作曲家在谱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音乐旋律与词作本身吟诵发音特点的和谐一致,从而使这首艺术歌曲达到了词曲韵律高度统一的佳境。

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融入高师声乐课堂的必要性

(一)促进我国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既是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声乐教育走向更高水平的内在要求,还是提高高师音乐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从社会的发展背景来看,全球化催生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融合,我们的声乐教育不断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灯光、舞美大放异彩,有力提升了声乐艺术表演的观赏性,为声乐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来看,当前我国高师院校的声乐教育不论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专业方向上大多沿袭、借鉴西方声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重视不足,使得高师声乐院系培养的人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声乐审美需求。从高师声乐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仅仅依靠西方声乐教育体系和模式的培养会制约学生的学术视野,限制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不利于其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通过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引入高师音乐课堂,可以丰富声乐教育的内涵,拓展声乐教育的外延,弥补声乐教育内容的不足,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声乐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培养学生高超演唱技巧,就要精心进行发生训练。教师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必须要针对性地选择演唱曲目,只有作品与演唱达到了和谐统一,才能让教学事半功倍。前文已述,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拥有鲜明的节奏感和独特的韵律,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艺术歌曲来进行教学,将传统唱法中的吐字、行腔、用气融入到发声训练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另外,中国古典诗词往往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体验,情景交融、诗中有画是古典诗词常用的创作手法,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引入声乐课堂,能够让学生通过杰出的文学作品来达到与作者的情思和感受的共情,从而在演唱中融入进去,增强歌唱的表现力,提高演唱的水平。最后,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气息的熏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样有助于学生唱功的提升。

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入高师声乐课堂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文本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文本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历朝历代的文学家所撰写的诗词文学作品,其二是近现代以及当代音乐艺术工作者为古典诗词编写的曲谱。要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之中融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首先要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文本。第一,教师应通过预习、讲解等方式确保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深入解析作者创作该诗词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并进一步分析诗词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意境,最后要品味鉴赏诗词中的押韵、语言,挖掘其文学艺术魅力。总之,要通过对诗词文本的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和领略其语言艺术。第二,教师要讲解作曲家为诗词作曲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由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作词者与作曲者时空远隔,作曲家也是根据自己的艺术经验和审美倾向对古典诗词进行谱曲,其实质是对古典诗词的重新诠释与再创作,因此高师声乐教师只有也充分了解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所蕴含的精神世界。

(二)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情感是艺术歌曲中的基本元素,要想高水平地演绎艺术歌曲,就要对歌曲所蕴含和表达的感情有正取的理解和细致的把握。可以说,能否准确把握艺术歌曲的情感基调是其演唱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高师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常犯两种错误。第一是大学生们由于长年接受学校教育,不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社会阅历都比较匮乏,情感经历也比较单纯,因此他们虽然能够通过文本分析大致理解文学家们在创作诗词时的心态、思想和情感,但基本上难以真正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发自肺腑的共鸣。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演唱时的情感表达往往失于浅薄或者做作,显得不真实,这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以最纯真质朴的情感来进行演唱。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区别,体现在艺术领域,中国古典艺术表达更倾向于含蓄委婉,主张意在言外,不注重形似而强调心领神会,西方的艺术表达则侧更重于真实直接,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比较直白热烈。高师声乐系的学生在学习艺术歌曲时主要以西方音乐理论和音乐作品为主,因此在演唱古典诗词歌曲时,容易不自觉地代入西方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在感情表达上流于宣泄,这就违反了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意蕴特征。这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张弛有度,以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三)采用原生态教学

中华传统音乐自成体系,古典诗词与传统音乐在共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早已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让高师声乐系的学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强大魅力,就要还原历史的本真,让学生先学会聆听历史的声音。古琴是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是中国音乐艺术理论和音乐艺术實践形式的真实展现。高师声乐课堂教学在引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首先可以采用古琴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古曲音律的特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歌曲的唱法。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是五声调式的,而西方的音乐是七声调式,这是我国的音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艺术的重大差别,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对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可以采用五声调式的教学法,用五声音阶来训练学生的发音,是学生在练习演唱时就能更加准确、清晰地体会古曲的调性特点。

结束语: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艺术家们根据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对古典诗词的在创作,不论是出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是促进我们声乐教育的发展,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都应在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瑜.王苏芬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

[2]李秀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158-161.

[3]时楠.浅析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吕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和台词教学中的作用[J].四川戏剧,2014,12:187-189.

[5]丁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齐鲁师范学院学,2015,04:138-141.

作者:崔伟

第2篇:让流行歌曲走进农村中学音乐课堂的研究方案

让流行歌曲走进农村中学音乐课堂的研究方案 (长白县马鹿沟中学音乐学科教研课题研究方案)薛白

一、立题背景: 我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出现了这样得现象:学生不喜欢唱教材中的歌曲,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非常厌烦的情绪。在欣赏中国优秀民族音乐与外国古典音乐时,学生也都表现出不感兴趣。往往我教了两节课的教材上的歌曲,有的学生还是背唱不下来,而一首较长的流行歌曲他们却能很流畅、很投入的演唱下来。后来,我通过观察与学习找出三点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原因:

1、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青春期,但也是他们孕育情感世界的重要时期,而教材中有些歌曲与音乐不能满足中学生日益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的要求。

2、中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有意、无意间接受的音乐信息要比音乐课堂上多的多。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孩子,从小到大就没见过几件乐器,更别说听什么专业的乐器演奏与音乐会了,所以,流行歌曲更通俗、更容易理解。

3、有些流行歌曲的确很优美,也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 探索让课外流行歌曲走进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 研究新课程体系下,课外流行歌曲对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3、 研究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流行歌曲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4、 探索提高农村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新途径。

5、 研究解决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理论为原则。以课程标准中提

出的“基本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致。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为指导思想和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2、 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3、 音乐课堂教学中学习动因兴趣的激发。

4、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5、 新课程体系下课外流行歌曲对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6、 研究在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与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2005年8月——2006年7月): 提出研究设想,规划时间和具体行动步骤,并形成研究计划方案。、

2、 实验阶段(2006年8月——2009年7月) (1)(2006年8月—2007年7月):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将计划方案付诸实施。 (2)(2007年8月—2008年7月):全面实施研究,并且开展阶段性总结、研究 探讨、分析论证。 (3)(2008年8月—2007年7月):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论证完善。

3、 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10年7月)

六、研究措施

1、 确立实验教师薛白为主要实施者,围绕本项实验,由教务处组织音乐课堂教改活动。

2、 采取实践——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的管理过程。

3、 参加研究人员务实创新、认真做好教研工作,搞好各阶段总结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2、 实践法。

3、 对比法。

4、 指导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1、 课题领导小组

2、 课题实施人

3、 实验管理 (1)

每学期制定实验计划,学期末进行总结 (2) 每年进行一次实验论证证研讨 (3) 由教务统一管理实验情况。

九、预期目的或成果

1、 探索出让流行歌曲走进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 总结出新课程体系下课外流行歌曲对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3、 总结出中学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灵活处理课外流行歌曲与教材内容关系的教学方法。

4、 课题研究报告及论文

5、 通过实践证明网络信息时代,课外流行歌曲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

第3篇: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生活、性情等。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多种教育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倡导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本文立足于流行音乐对语文课堂积极作用及影响展开论述,力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词:流行音乐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①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的优势辅助语文教学,而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路。

流行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在青年中流传的歌曲为主,这可以说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的流行音乐是指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以表现普通人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为主要内容,运用轻声、气声等唱法,注重愉悦性、商品性,以电子和网络传播媒介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大陆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快速流行的通俗歌曲。②

一、为什么要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论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

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够服务于道德目的,有以下原因。

(1)音乐有着独特的表现情感的特点。

中国古代素有以“乐”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孔子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可说是有内容的形式。因此,欣赏音乐不只是欣赏声音的有节奏的变化即旋律、使人感到“悦耳”,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旋律变化领会其中的内容和意义。音乐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音乐时便赋予其某种内容和意义;这种内容和意义是能够传达的,也是能够领会的。音乐使用一种独特的声响符号语言,因而更加抽象、也更能调动人的情感。人们在理解音乐的时候,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直觉。③所以音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荀子在孔子基础上有所发展。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荀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论》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荀子首先指出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感情欲望导向礼义。在荀子看来,音乐艺术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求,能感动人的善心,对人有教化功能。

成书于西汉的《乐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乐教”、“德教”思想就象变奏曲之母题而贯穿全书:“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乐施篇》);“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象篇》)等等。这充分说明“乐”有对人们施行教化的作用,“乐”(以音为主,舞蹈、歌诗为从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成为孔门乃至儒家教化中的一大传统。“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孟子所云“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的道理。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④

西方哲学家同样看出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2)音乐既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享受,又给人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理性的启示。音乐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情感,还提供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因而对实现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地渗入我们的内心。”

音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音乐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这种包蕴在审美形式中的认识和伦理的内容,具有道德说教所没有的深刻感人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和力量。例如周杰伦的《蜗牛》及其他几首港台流行歌曲被上海部门推荐为爱国歌曲。音乐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其作品来表现他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类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他们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音乐教育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音乐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在移情辅德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教育激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可以与道德情感联接和沟通,成为由道德规范转为道德意志,由道德认知转为道德行为的转化过渡。道德情感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情感体验。它化为意志,引发道德行为,可以经过审美情感的中介,把道德情感(融合社会实践理性的情感)引向与个体感性欲求的结合,从而走向意志行为的自由,亦即由道德的“他律”转为道德的“自律”。这是属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层面的建构。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不同于一般的论理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音乐艺术的主导魅力,就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的。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音乐教育以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这往往比理论训条的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

上面主要介绍了音乐的教化功能,流行音乐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它具有音乐教化作用的普遍性,又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它对人的教化功能更大。

(二)接受美学是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理论支柱。

1.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是文学本体论。文学以何种方式存在?文学是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文学就存在这个流程中。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言,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接受美学是对读者的发现。面对作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平等的。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阅历、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和鉴赏。然而,教师在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学积累等方面较学生丰富,所以,他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在中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上,老师一味让学生“吟悟”,却缺乏指导,是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资源。而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又过度重视老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背离、有所超越。像姚斯所讲的:“文本的意义从来就不是自我陈述,读者必须作用于材料以便使意义产生出来。”由此说明文本是固定的,而意义却是变化的。理解作品不再是找出包含在文本中的内在含义,而是学生受到文本的刺激,沿着文本所暗示的方向,展开相应但不完全相符的联想、想象和情感的体验,并由此获得作品意义,最终完成作品。可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与文本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⑤我们应该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起知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视野的变化”的那些新的文本表现手段(词汇、句段、节奏等)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利于学生建立起“先行组织者”那样一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而流行音乐可以给读者以直观上的感受,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从接受美学上来讲,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很有必要。

2.文学教育凸显对话和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潜在结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文本只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需要读者去填补。如何实现这种填补呢?文学作品教学可以重视对话和体验两个原则。就对话来说,它包括作家与文本、编者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几重对话关系。作家写作文本及后来反思写作文本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话过程。编者选取文本既要立足于编写某套教材的理念,也要基于自身与文本对话的双重过程。教师、学生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的过程:因为他们与文本的对话常常受到作家、编者与文本对话的两重限制。在这里,“‘对话’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的信息沟通和意义建构;‘体验’则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感觉发生、情感共鸣和经验碰撞。”既然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那么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用逻辑、分析的理性的方式,还需要实施描述的、内隐的、阐释的方式,从而显示文本意义“模糊”的一面而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内心,就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相当成功,它更多的能让欣赏着直观的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是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1.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加德纳把构成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的智力类型划分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而这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应该忽视多元智力理论的生理基础。科学家认为,左脑主管说、读、写、计算和分析,左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右脑主管一音乐和美术为主的艺术,右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空间认知和类别区别。人的左脑和右脑是通过脑梁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左、右脑的连接,使得进入左右脑的不同信息以及经左右脑整理后形成的不同信息能够互相传递。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多智元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众所周知,语文课往往偏重于阅读、书写、理解,容易造成大脑左半球的超负荷运载,而右半球的功能却未能很好的开发。当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些学生“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这时不仅右脑没有活跃起来,左脑也处于休眠状态了,这是播放古典音乐时经常会发生的,因为古典音乐并不能与现在的学生心灵碰撞出火花。但流行音乐与学生之间是没有隔膜的。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穿插流行音乐欣赏,让左脑和右脑之间相沟通,活跃思维,达到通过音乐智力、节奏智力的开发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

2.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合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也是发展思维的工具,而多种智能都是围绕思维展开的,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可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的八种智能。而且比任何其他学科对学生智能的开发都要全面、具体。其中语文学科中的诗歌可以说是和音乐最有相通性。而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把音乐与诗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与主题有关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由原来的诗词改编成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抒情歌曲。比如,配乐朗诵课文;依据内容播放一段相关音乐,或可以在课文开始时引出主题,或可以在结尾提升主题。这样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在少数。⑥所以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四)流行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

1.流行音乐有其合理之处其中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句话说的好,凡是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流行音乐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当然,流行音乐中有无病呻吟、消极的,但更多的是许多优秀的情感篇与励志篇。有些流行音乐就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写照,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展示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与呼唤,《稻香》则表达了都市人们对虫鸣鸟叫的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好的流行音乐就是文学的秭妹,它用清新易消化的语言去诠释文学的心情。

2.学生喜爱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心英雄》、《心太软》、《最近比较烦》,昨天是《东风破》、《玻璃杯》,今天是《稻香》、《日不落》、《棉花糖》。这些歌曲清新的曲调,还有与内心接近的抒情唱词,让学生们近乎疯狂。在生活中,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令这些花季少年喜欢上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他们乏味的生活涂上了青春美丽的色彩。

3.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老师教学有更多的辅助工具。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因为音乐的表达是直观的。

4.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提倡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学生,唤醒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潜能优势,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步增长语文知识,求得良好发展。

二、如何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在讲授课文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把流行音乐带入语文课堂。

1.在课文导入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授《散步》这一课时,可以在课文导入时播放一曲《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首歌上,而教师可以从这首歌与《散步》的契合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教师可以这样切入,“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对,在这充满柔情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无限的温情。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通过什么表达了这些亲情。”这样循循善诱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苦苦讲解有效的多了,而且学生有了要加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性。许多课文多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背影》,我们可以播放《回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播放《天亮了》让学生很快融入课文。课文导入时借助流行音乐吸引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文的积极性。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样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2.在课文高潮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还以《散步》为例,考虑到学生对其中所深藏的情感感到迷茫,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教师播放《爱就一个字》,当听到这首歌时学生就会直观的感受到那种爱在延伸的深刻感情。象《我与地坛》就是一篇感情很深刻却又难以理解的课文,播放《懂你》这首歌就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儿子与母亲之间无言的爱。

3.在课文结束后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思考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完后,播放《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样梁山好汉疾恶如仇、匡扶正义的形象就立竿见影了。

另外,诗歌的教学更需要运用流行音乐。自古以来,诗乐本同源,而且现在有许多诗词都已谱成了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改成了流行歌曲《月满西楼》,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现在语文课堂上教授诗词相当尴尬,老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也吃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借助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而且与诗歌有契合点,改变诗歌课堂的枯燥,让诗歌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号召。

(二)写作课上,流行音乐也起到大作用。

1.教给学生如何把流行歌曲的歌词穿插到作文中,起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1)可以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歌名用作文章标题,这样会有惊人的收获。文章的标题就像是人的眼睛,有了一个好标题文章才会更吸引人的眼球。如以“爱”为话题,可以用这样的歌名作标题,《如果爱》、《爱就一个字》、《你一定要幸福》等。这些歌名既简单又能攥住人的内心。有了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有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文章中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给文章增加许多亮点。文章开头运用流行歌曲的歌词,简明扼要,新颖不凡,具有先声夺人之效。把流行歌曲歌词插到文章中,剪裁化用,会使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在结尾时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使文章的主题深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再三咀嚼品味,达到另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2.以流行音乐为材料来上作文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播放流行音乐,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文,它的不同就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会让学生的想象被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平常有什么话题作文,学生总是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灵感,可是流行音乐和学生的心灵很接近,听到它,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感情与之相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是很好的练笔方法。

(三)讲解语法时,流行音乐的运用可以让语法也变得美味。

1.讲解句子结构或词语结构时,以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歌名作例子,学生会欣然接受,也会有参与带其中的欲望,这样讲解语法时会更轻松。

2.讲解修辞格时运用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流行音乐中,作者在给歌曲命名时会注意两点:一方面,要能充分表达某种感情;另一方面,要响亮、新颖、别致,能吸引人,因此在命名时往往会运用修辞手法。而歌词的创作,更是唯美的。它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有穿透人的心灵的魅力。所以在讲修辞时,像比喻、拟人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语法课堂也充满欢乐。

三、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东西。

在语文课堂上,主角并不是流行音乐,而是一些语文知识,所以在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同时,我们要谨慎处理。

(一)选择流行音乐时,要合适,否则会干扰学生学习。

运用流行音乐进行语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因为流行音乐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流行音乐的选择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找出课文与流行音乐的契合点,这样才会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与教学环节吻合,达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比如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也可选用古曲),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这样的课文当然不能配上我们的摇滚音乐去讲解。

(二)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要适时适量运用,否则效果不会很好。

1.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如果教师本人对流行音乐很陌生、不了解,在选择流行歌曲时就会力不从心,选择的范围局限,也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类型,这样也许就没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肯定也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

2.要适时运用流行音乐,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一切要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主,流行音乐只是个陪衬而已,要根据课堂设计去播放流行音乐,不能打乱课堂计划,否则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3.要适量运用流行音乐。凡事多了就会让人烦,即使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使用的次数多了,会让学生产生“怎么又来了”的反感情绪。本来教师运用流行音乐是想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次数多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也会让教师最初的设想破灭,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个度。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使用这时一定要注意。

总之,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这种教学方法是应新课标的要求,让语文课堂活跃的一个途径,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第4篇:让权威著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座谈会发言材料

就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师生头脑工作,汇报三个方面的做法和打算。

迅速部署,努力在提高学习宣传的覆盖面上下功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擦亮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要组织师生党员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重要教材,系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过程,真正做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精心组织,努力在提高研究阐释的质量水平上下功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先期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党的这一理论创新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我们将以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相关重点研究智库、研究基地等为依托,通过设立专题研究项目、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组织、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和聚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开展学理性、学术性研究和阐释,努力形成一批有思想高度、有学术深度、有分量、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学以致用,在提高用学习成果指导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上下功夫。我们将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国制度面对面》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系列重要读物,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两篇大文章。我们还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世情、国情、省情新变化,切实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确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十四五”目标、任务和举措,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X”新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5篇:如何让孩子听进家长的话

家庭教育:如何让孩子听进家长的话?

太听话的孩子可能因为过于服从而丧失自主性和生命的活力,但是孩子完全不听话就意味着父母失去影响力。那么该如何才能让孩子听从又信服家长呢?这取决于我们对孩子而言是否具备威信。父母的威信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前提。

建议1:避免喋喋不休

调查资料显示,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例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跟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跟他说个没完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孩子并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说什么,所以反而会忽视父母的话。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或提要求时,应尽量使自己的话语简单明了。每次告诉孩子事情的2~3个步骤即可,并让孩子重复一下父母的话,同时督促孩子照着去做。

建议2:不必大声说话

大喊大叫地对孩子发布命令,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事实上,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

如果妈妈有些生气了,不妨走到孩子跟前,帮助他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他,用柔和的语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建议3:借助视觉信号

专家认为,给孩子一个视觉的信号,能帮助他加强对正在说话的父母的关注度。使用手势或动作,有时也能起到强调的作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两个共同约定的暗号,在某些公共场合用来告诉孩子,这时必须听话。一些看来具有幽默感的身体语言,反而比严厉的训斥来得更管用。

建议4:重视孩子说的话

如果孩子发现爸爸妈妈十分重视自己说的话,那么他也会很愿意听父母说话。

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也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个字,同时也可以提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用简洁的话语回复孩子,表明你是在认真地听他的话,并已参与其中了。

第6篇:如何让群众 听得进大道理(定稿)

如何让群众 听得进大道理

时间:2012-6-11 17:26:25来源:云南日报

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秦楚论坛25度生活十堰房产在线秦楚微博

宛诗平

“现在的群众工作真难做,你跟他讲大道理,他咋也听不进去。”时下,一些基层干部经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抱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认为群众很刁蛮、很难缠,总觉得自己工作做了不少,道理讲了一通,群众听不进去是群众的责任。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大道理”群众“听不进”,说明我们的群众工作还是没有做到点子上、还是没有把准群众的脉搏、还是缺少群众视角和群众意识,其责任还是出在干部身上。不是吗?现实中有的干部面对群众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一口气下来个把小时,结果是贴近实际少,空发议论多;有的干部在群众面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群众想什么他根本不懂,自说自话,官腔十足,结果是群众非但听不进去,甚至还很反感、抵触;有的干部与群众谈话,不是平等交流、协商互动,而是疾言厉色、发号施令,在自己与群众之间筑起一道思想和感情的藩篱,群众非常厌恶。所有这些,都背离了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的初衷,自然是事与愿违,虽然大道理讲了一箩筐,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大道理”如何才能让群众“听得进”?笔者以为,能否做到以下四点至关重要。一要摆正位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领导干部只有摆正位置,带着责任,不以“官老爷”自居,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既和群众面对面,更和群众肩并肩,以普通朋友的姿态和群众沟通,与群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自视甚高,架子很大,站在群众面前需要人仰视,这样的“大道理”讲得再动听,也会让人有距离感,不愿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

二要通俗易懂。与群众谈话,要善于讲群众语言,习惯于“打开天窗说亮话”,把“大道理”转化成群众感兴趣的“小道理”,这样才能使讲的人轻轻松松,听的人明明白白。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在熟练掌握政策的基础上,把讲道理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善于学习一些方言土语,既要让群众听得懂干部的语言,干部更要听得懂群众的语言。如果大家都做“有心人”,多讲一点“方言”,多有一些“民味”,用群众语言教育、启发群众,就一定能把大道理讲清、讲实、讲活、讲明白。

三要满怀感情。群众能否“听懂”大道理,乍一看似乎是干部的能力素质问题,实质上折射出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各级干部面向群众时,只有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满怀感情地讲民生问题、讲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问题、住房问题、看病问题、子女读书问题„„这样,群众才愿意听、乐意听。如果脱离群众,与群众的疾苦和心声“绝缘”,所讲的话必然脱离实际,群众当然听不懂、听不进。

四要注重实效。“群众认干不认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倘若只和群众讲大道理,不为群众办实事,牛皮吹上了天,工作却没进展,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大道理讲得再好,群众也不会买账,更谈不上“听得进”了。因此,说一千道一万,为民办事才是最大的“大道理”。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老百姓心里感到温暖,老百姓才愿意坐下来听干部多说话,大道理才能听得入耳入心。

第7篇: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

这些年来我们很多的学校升格,专科学校升成学院,学院升成大学,所以很多大学随着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系就消失了,都变成了学院,据说我们大学里面有的校长在总结大学改革发展的显著成绩的时候,我们学校全部变成了学院,没“系”了。

所以教育大学改革的发展,一个显著的成绩是中国所有的大学基本上都没“系”了,据说现在全中国还有两所大学有“系”,一个是北京大学,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一个是中山大学,还保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其他大学全都没“系”,当然这是一个笑话。本人学了七年中国语言文学,但是我觉得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比较起来,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仍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今天我的主题是紧扣时代脉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首先,我介绍一下成都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国学经典诵读在全市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85%,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面达到了百分之百,经典诵读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学生的思想行为我们感觉在不断的发生一些变化,教师的素质在不断的提升,我们这三个阶段大致的时间经历是这样的。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大约是2006至2009年,06年的时候我们市的草堂小学、红牌楼小学、东升小学、玉林中学的附属小学等他们自发的探索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国学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只认识诵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迎诵表演,通过在校内全面开设国学课程,开展国学教研,开发校文教材,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环节,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大约是09—2011年,09年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诵读国学经典,传统民族精神,提升内蕴风帆,再造成城市风貌的这样一个号召,我们市教育局就印发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行动的实施纲要,并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活动,2010年,我市参加了教育部在苏州举行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仪式,并在大会上作了一个交流,与大家分享。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至今,我们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不断进行深化。从11年起,我市结合成都丰富的地域文化,重点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给成都留下了104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共104项,我们这些年把这104项有条件的逐步的送进了校园。2011年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了太极、空竹等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和领悟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给嘉宾介绍一下我们这这些这些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几点做法。一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每年我们在教育经费里面都要预算大约投入两百万专项经费,为全市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国学教材,教育、文化、体育、光新等部门联动形成了推广机制,共同主办经典诵读大学,写经典,画经典,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考评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构建起了市、县、校三级一体的运行机制,各个方面有机配合,逐层推进,为企业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一个工作的机制的保障。

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和教材,在课程中不断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精髓,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弘扬仁义礼信等内容,其中国学启蒙校园教材、小学生国学经典、经典伴着我行等小本教材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2009年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由四川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市的中小学校投入使用,2011年我们还受教育部的委托,编写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诵读诗文淀积职场,2013年我们也与语文出版社合作,编写出了我市中职学校创新的的教材,有语文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三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和活动,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办团队活动开展诵读课,或者利用朝会、午会时间安排课程,保证学生每周诵读经典不少于一个小时,连续举办了三届写经典,话经典的活动,引导全市学生熟悉经典,亲近经典,在第三届活动中一千多所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90%以上,有一千多所学校110多万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共就110万,高中150多万,占全市7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建设一批经典诵读的示范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市已经形成诗歌校园,书法校园,太极校园等特色校园,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国学知识培训,将经典诵读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成立了四级国学研究室,建立以市教科院和四川示大文学院为主的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研讨、交流、指导经典诵读活动持续开展,组织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专题培训,每年开展八百多名国学骨干教师的培训。

第三是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点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有效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这三个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都体现出来了,而爱国、诚信、友善、和谐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我个人觉得这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我们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振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之趋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现代人类文明紧密的结合起来,传递正能量,争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现代共鸣。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要坚持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要主动遵循依法治国的目标,着力推进法治文化、法治校园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物华天宝的四川连带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吟咏数不胜数,自古人才辈出,司马相如、巴金等都是成都人的优秀代表,我们将充分开发经典诗文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川西特色成都魅力的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上一篇:幼儿园活动区域设计下一篇: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