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精选6篇)

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 篇1

发端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随着全球化进程转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展中国家,对其进行的.理论反思已经融化在许多思想和学科以及文化讨论的潜在视域之中.对于日益融入全球化系统的中国文化而言,现代性仍然是“未竞的事业”.在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中观照中国文化现代性建设是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觉.

作 者:张丽 高鸣 作者单位:张丽(云南中医学院,社科部,云南,昆明,650200)

高鸣(昆明大学,社科系,云南,昆明,650118)

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 篇2

关键词:流行文化,当代,青少年,发展

所谓流行文化并没有详细的定义, 不同的人对流行文化的定义不同。有些人认为“许多人特别喜欢的”, 有些人认为“低等的制品”, 还有些人认为“希望获得人们喜欢而特意制作的作品”才是流行文化。总而言之, 流行文化就是人们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类型, 主要是用来供人们娱乐使用的。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流行文化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泛。青少年由于尚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极其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而流行文化中一些不良文化严重制约着青少年的成长, 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 对于青少年来说, 应该积极抓住流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实现自我越来越好的发展。

一、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流行文化涉及到的内容丰富多彩, 不仅包括积极向上的内容, 而且覆盖了消极低沉的内容。加上青少年年纪尚小, 对事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 因此, 对于青少年来说, 流行文化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 流行文化是把双刃剑, 对青少年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相关的负面影响。一方面, 积极影响。由于青少年的特殊性, 流行文化是青少年群体十分喜爱的文化类型, 有效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空间, 为青少年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充分激发了青少年的积极性, 发挥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显著增强了青少年的自信心, 树立对生活美好的希望, 不断激励着青少年, 促进青少年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满足了青少年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流行文化源于生活各个方面, 这种广阔导致它们能用一种较为开放和更加天真的心态来面对现实世界。因此, 青少年通过对这类流行文化的追求, 重新演绎着失落的童趣, 以寄托自己真切的情感, 藉此来展示真实的自己。

另一方面, 消极影响。流行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因此,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良文化。而青少年的自由观、个性观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明显缺乏浓度, 只看到了流行文化的表面, 而没有对其内涵深入思考而盲目随行。比如他们追求服饰要有个性, 但把其理解为韩国潮、日本风, 这实际上泯灭了个性, 这类症状在中学生和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尤为明显。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但是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弱, 长期接受不良文化会导致青少年沉迷于其中, 不可自拔, 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久而久之, 导致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 逐渐荒废了青少年的学业。同时, 流行文化鲜明的娱乐性显著加强了青少年对娱乐的追求, 久之久之, 导致青少年不断诱发道德问题, 严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 在当代流行文化潮流下, 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当务之急。

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流行文化, 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1、以主流文化引导青少年流行文化, 保证其正确的价值导向

世界上没纯粹的文化净土, 如同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空气一样, 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良的流行文化如同细菌和病毒一样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因此, 加大对青少年文化引导的力度, 提高他们以示良文化的“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

从本质上来说, 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 充分体现着国家的价值观, 是一种垄断性文化。而部分流行文化完全违背了国家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 对青少年的引导产生偏差。针对这一现象, 必须加强主流文化对流行文化的正确引导, 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的导向, 带领青少年充分认识流行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抑制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在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下, 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有效增强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辨别能力, 同时, 显著提高了青少年的抵抗能力, 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为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

学校范围内的文化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纯净的, 但青少年毕竟要走出学校, 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文化, 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流行文化污染的危害。所以, 要抵制流行文化的不良侵蚀, 只靠青少年本身的抵制和学校家庭的引导还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周围的文化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几年, 随着不良文化的迅速滋生, 青少年心理疾病、违法犯罪等恶劣行为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不良以及色情文化的影响, 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娱乐世界。因此, 为了彻底根除这种不良社会现象, 必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政府不仅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而且需要加强监管的力度, 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另外, 文化传播单位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净化文化传播途径, 引导青少年树立高尚的文化素养, 净化青少年的心灵,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3、有效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功能, 提高青少年的文化鉴赏能力

面对流行文化的不断传播, 家庭和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捍卫和倡导作用, 切实实施自身的教育功能,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首先, 学校应该全面了解流行文化, 带领青少年意识到流行文化的利与弊, 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其次, 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应该与学校积极配合, 形成全面的教育机构,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

当然, 流行文化本身并无褒贬之分、雅俗之别。青少年作业接受者具有强大的盲目性和趋同心理, 社会提供什么他们才会接受什么。对于青少年教育引导固然重要, 但社会大环境才是真正的源头。抵制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 驱浊扬清、净化文化环境、清理不良流行文化是一项迫切而持久的任务,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不能只靠哪一个部门的单方面努力, 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行动起来, 群起而攻之, 才能使不良文化无容身之地。为此, 各级政府要组织调协好文化部门、广播电视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法律部门等, 各司其职, 互相配合, 共同把好“制度关”、“法律关”和“检查关”, 并号召社会大众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自觉抑制不良文化现象的侵蚀, 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片明净的文化天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流行文化肆意传播的当今社会, 青少年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 实现自身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柏贞尧, 李习文, 孙薇薇.流行文化与当代中国青少年[J].青年探索, 2013 (04) .

[2]王凤娟.网络流行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浅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5) .

后现代语境下的自我寻找与救赎 篇3

论文摘要:进入后期资本主义时期,自我概念在后现代社会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或个体的已经走向终结。村山春树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即很好体现了后现代社会中自我丢失,找不到社会存在感,找不到自身意义,于是中小说主人公开始一步一步去寻找生活意义,而这寻找往往是以一次偶然的契机开始。《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刊登了一张明信片中有一只背部带有星形条纹的羊,作者设下这个契机从而使其踏上寻羊的路程,寻找自我从而获得自我救赎。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自我寻找;自我救赎

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暴露了日本后工业时代都市青年在物质化进程中被压迫后所表现出的亚健康心理,揭露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生活意义,对未来一片迷茫,人类自我主体解构,甚至宣称主体已经死亡。主体消亡与粉碎是后现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对于自身已经没有明确定义,自己是谁,为什么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自身不断进行思考,最后发现一切都只是徒劳而已,一切都没有意义,存在也即是无意义。

在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主人公缺乏社会存在感,于是他们开始努力寻找,但是他们寻找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难免最后形成一种徒劳,这就体现了主体的“内在性”,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文化发生嬗变,主体消亡,主体已死。在《寻羊冒险记》中,主人公对与寻羊这一任务,并不明确其原因,其意义,甚至把寻羊的过程当做是一种远途旅行,从一个环境中解脱到另一个环境中去。

一、解构主体下的自我寻找

解构主体这一后现代主义理论最先由福柯提出,福柯解构主体的缘由在于他将主体看做现代社会的所有问题的根

源。虽然福柯是从权利话语的角度来阐释,但是用于后期资本主义时期,也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人的困境。现代人由于对主体的迷信,所有问题都围绕主体出发,希冀于在主体上找到答案,但最终又指回主体,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最后陷入一个“从‘人是什么’出发,最后又回到了‘人是什么’的‘主体’怪圈中”。主体被权力所奴役,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制,却又不知道压力到底出于何处,只是被压制,这就使得主体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行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权力日益膨胀,主体愈发想要表达自己,却又不知道如何明确表达,由此陷入一个矛盾的自身,面对现代人的思想困境,福柯提出全面主体解构主体并且寻求解放的可能。

在一定意义上,解构主体和主体的自我寻找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现代的困境下人们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生存的空间,从思想到存在都面临危机。迈克尔?伍德等人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自我的经验,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个体,个人价值,个人态度,自我观念发生明显的嬗变。”后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的膨胀,人们的自我存在感已经缺失,个体与社会的分离达到了最大。

在《寻羊冒险记》中主人公面临一系列思想困境,首先体现在《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对于自自身的存在感一直是没有定义的,“存在即失去”似乎才是真理,“在不值一提的城市里长大,从不值一提的中学毕业。小时候沉默寡言,长大百无聊赖。和不值一提的女孩相识,有了不值一提的初恋。”而如今二十九岁的我,“同一个在公司工作的女孩相识,四年前结了婚,两个月前离了。养一只老公猫,每天吸烟四时枝,死活戒不掉。”主人公对自身的出生,成长都觉得不值一提,和妻子的离婚也是淡淡的一语带过。此时的“我”已经处于怠倦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何处,生活没有归宿感,觉得一切的事情都是百无聊赖,似乎在家喂猫反而变得更有存在的意义,已经与现实世界分离。其次“我”失去了表达话语,无意义的生活渐渐让主人公“失语”。主人公渐渐变得不知怎么表达自己,无法用头脑确认此时此地,理性与感性同时缺乏,无法对任何事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好,我就是无法通过自己的头脑确认此时此地真的就是此时此地。或者我真的是我。就是无法切中要害。总是这样。知道很长时间以后事物才组合、构成整体。过去的十年里就是这副德行。”这是主人公内在性的一种表现,内在世界已经无法和外在世界沟通,隔膜已经产生,距离越来越远,自我内在的想法已经无法现实生活,存在的虚空与陌生感充斥着自我的世界。最后主人公对身边人身边事都失去了“兴趣”,认为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徒劳而已,对什么都是以一种随他而去的心情。妻子定期和自己的好朋友睡觉,但是自己已经无心重新赢回她的心,离婚之时也只是略感失落而已,并无太大忧伤。工作上他已经将那一家小翻译所扩展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但是主人公失去了关于“鼠”的线索。生活没有契机与重心,“羊”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但羊却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个机遇。寻羊的“冒险“则为摆脱这样厌倦和无意义的生活提供了一次契机。

当羊以这样的机遇出现了,寻找自身成为一种适时的解构主体方式,寻求方法来摆脱各种无形的束缚。但是主人公并未意识到在寻羊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的定义的寻找,羊只是一个显现在人们视野里的线索,用这个线索去勾起隐藏在下面的隐性的线索,对自身的寻找。

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 篇4

消费文化语境下人文精神的解构与建构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借助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必要张力,是时代赋予广大人文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 者:李晓华 LI Xiao-hua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文法系,山东,东营,257091刊 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4)分类号:G02关键词:消费文化 大众传媒 后现代主义 人文精神

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 篇5

语境与文化阐释-以美国影片《衣橱里的怪物》为例

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电影,其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角色和意义在相应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理解,其文化意义才能得到阐释.电影文本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给电影的`文化阐释和跨文化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基本要素.此外,电影中富含的多种符号.它们的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在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不同的外延.本文运用上述理论对美国电影<衣橱里的魔鬼>进行了跨文化的分析和解读.

作 者:滑明达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刊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31(10)分类号:G04关键词:电影文本 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解读

论后现代语境下形象文化 篇6

一.“他性”与“想象界”的消失

什么是他性呢?所谓“他性”指的是事物的外在性特征, 事物对你来说是属于另外一个外部的现实的, 和你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杰姆逊认为电视的到来给信息带来了一个很奇怪的变化, 那就是使得事物失去了“他性”。“同样的信息出现在电视机上的时候, 便失去了他性, 因为电视是你家庭的一部分……电视安放在你自己的起居室里, 它加入了你的生活, 它上面出现的形象也可以说就是属于你的。在电视这一媒介中, 所有其它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2]当我们坐在家里观看着电视上的图像时候, 这个过程从而把外部客观世界发生的事情转成为我们自己世界的一部分, 通过电视我们可以使得外部事物内在化, 甚至可以使得外部事物成为我们自身的经验, 成为我们可以亲自体验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 事物的“他性”也就丧失了。

“想象界”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将其作为一种感知形式, 与现实事物发展联系的形式”[3]从印刷文化到形象文化, “想象界”与“实在界”的距离却在趋于消失, 距离的消失也就是与对象融为一体, 进入对象的存在结构。此时, 异于这个对象的坐标体系被摧毁了”[4]在后现代文化中, 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各种影像的生产早已经超过现实的边界, 因为形象文化的逼真性, 其和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于是也就消失了。距离感的消失阻碍了我们发挥想象力, 因为我们想象的空间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形象的复制使得其与真实物质的原型分毫不差,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些大量复制的形象已经取代了现实本身, 我们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借助想象力来还原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很早的时候就对此进行了思考, 他说“复制技术使得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观赏, 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 这导致了传统的大崩溃”[5]我们的文化传统已经崩溃了, 我们的文化再也没有现实感了。

二.非中心主体的零散化

后现代不仅仅是一个没有现实感的荒诞时代了, 后现代同时也是一个被“耗尽”的时代。杰姆逊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耗尽’里……你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6]“事物发生了变化, 我们都不再处于那样一个仍然存在着‘个人’的社会, 我们都不再是个人了, 而是里斯曼所谓的‘他人引导’的人群。”[7]形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导致这种主体零散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形象文化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 给受众提供暂时的感官刺激。耽于这种感官享受中, 我们根本来不及也不需要思考。形象文化的行进节奏速度太快, 成千上万的色彩斑斓的图片, 从我们的眼睛前倏忽而过, 我们的思维根本无法从形象文化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因此成为了里斯曼所言的被“他人引导”的人群, 只能被引导的去相信这个信息, 接受那个信息。我们在接受印刷文化时候, 可以停下来去思考文本的意思。可是面对稍纵即逝的形象文化, 我们无法停下来, 必须舍弃思想才能跟上其节奏, 舍弃了思想谈何思考呢, 没有思考谈何有自己的存在呢。

我们在形象文化创造的奇幻虚无的瑰丽花园中漫无目的的遨游, 终于忘却了自我的存在, 失去了主体价值的意义。我们不再对现实世界做严肃的思考, 不再对生命的形而上学发出叩问, 我们悬置了对终极意义的追寻, 最终搁浅了对理想价值的探索。我们被淹没在形象文化形形色色的图片中, 我们的感官被形象文化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渲染严实的填充起来, 不再思考, 不能思维, 缺少了基本的逻辑思维锻炼能力, 没有任何反思和超越的空间和机会, 我们怎么使自己统一起来?怎么能寻回自我的身份?又怎么去建构完整的世界和自我呢?

三.深度削平后的形象呈现

后现代主义的形象文化之所以会是造成中心主体的零散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其缺乏深度, 是一种平面性质的文化。现代主义本质主要是一种时间的模式, 而后现代主义则主要是一种空间的模式, 所以从本质上说作为后现代主导文化的形象文化是一种平面性的空间美学, 这一性质必然导致形象文化会削减掉时间的深度, 文化因此失去了纵深层次感, 演变成为一种自我封闭和自成体系的文本游戏。文化的精神失落了, 最终只能以一种深度削平后的形象向大众呈现。

面对具体和直观的形象, 我们的抽象思考和想象思维毫无疑问只能被中断和扰乱, 对意义的领悟最终无奈也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图像表面上。在形象文化中, 由于缺失了叙述, 无疑也就失去了时间的线性结构。时间在形象中断裂开来, “那种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连续性感觉已经崩溃了, 新时间只集中在现实上, 除了现实以为, 什么也没有”[8]没有了线性的形态, 于是文化只能分解为零散且不连续的形象, 从而失去了其深度。形象文化“产生非连续性的时间意义, 它是与传统的断裂”[9]在这种深度丧失的断裂中, 现象与本质、能指和所指的、表层和深层、真实和非真实的对立都显得不再有意义。正如同海伯狄治所言;“形象之下或之后一无所有, 因而没有什么要揭示的隐藏的真理。”[10]人们在一种缺乏时间、历史维度的形象文化中徘徊与滑落, 彻底陷入到一种无意义的狂欢之中了。

四.本源丧失后“物”的世界

文化的物化是形象文化出现后带来的又一个重要变异。“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 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消费品”[11]形象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 它与工业生产和商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艺术迎合社会现存需求的程度而言, 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12]在这种情境下, 文化最终失去了其本源的意义, 失去了其主体的价值。形象文化的出现和普及让我们的文化彻底的“物化”了, 我们的文化因此被深深的打上了商品的烙印, 文化其所固有的神圣性丧失了, 迅速陷入了审美的极端贫困状态。

商业原则渗透在形象文化中, “文化开始从膜拜走向展示、从仪式走向实用、从独特走向复制、从幽深走向亲近。”[13]当文化演变为形象, 形象又附属了太多商品性质的时候, 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完全的工具性世界了。在这个工具性世界里, 我们不会去解读文化, 不会去感受文化, 而只能被动的去接受, 去操作文化, 因为我们的审美文化已经走向自我放逐了, 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性质和目标皈依已经被成功的篡改。

消费社会的形象文化剥离了文化作为文化的深层意义, 文化不再有深度, 不再有历史, 没有真理, 也没有主体, 一切的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而形象文化大规模的复制使得本源都完全的丧失了, 本源的丧失剥离了文化的同一性、整体性和中心性。我们被大量的没有原本的摹本所包围, 成为了视觉文化中形象的俘虏。形象文化的非真实性使得其与现实的界限模糊, 现实于是被隐退了, 我们作为自我的主体于是也丧失了, 世界最终成为了物质的世界。

五.结语

形象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的思潮已经确确实实来临, 我们已经进入了海德格尔所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形象文化给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文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我们的文化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途中, 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逃避的。我们应该如何挣脱出这个形象受到控制的超现实的世界?如何能逃脱出来重新拥有自我的主体而不成为形象的俘虏呢?我们还能重构文化的乌托邦信念吗?还能重塑指引我们真正通向理想、通向自由境界的文化范畴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还是让我们沉淀下心底的浮躁, 按捺住心底的喧嚣, 去静静的沉思, 好好的思考, 我们的文化怎样才能够重新担负起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董学文等编.《现代美学的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3][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4][德].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5]南帆.《影像的魔力》[J].书屋, 2000.

[6]鲍金.《文化商品化的两个层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上一篇:班长绩效考核动员大会下一篇:特教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