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共8篇)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 篇1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1

现实像一座迷宫,当铺天盖地的讯息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很难做到不迷失自我。当代文化仿佛一座熔炉,社会向其中投入形形色色、种类丰富、多如牛毛的文化矿石,然而最后真正有价值的,多是经过锤炼的经典,而也会有很多会成为遗留的文化矿渣,被人遗忘。

“多一点正能量,让生命焕发光彩”!无意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感慨万千。是啊,人体犹如一个能量场,具有无穷无尽的潜能,而我们作为人生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梦人,更应在奋斗的过程中激发“正能量”,用全新的自我迎接前行路途上的诸多挑战,自信而不自傲,自尊而不自卑,自谦而不自负,有勇气去击败对手,更有胆量承认失败。用正能量点燃前行道路上的火把,照亮我们的追梦之旅,让人生不再平庸,让旅途不再孤独。

犹如一粒砂石,在岁月的河流里被无情冲刷,当一颗颗棱角分明的石块成为圆润光滑的鹅卵石,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开始重新思考外界与自我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我们应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守正确的方向,切忌不可走入没有尽头的死胡同,我们应该用一台足够客观公正的天平。衡量文化的价值,而不能在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中走向恶俗的汉流,失去自我的个性,露出言不由衷甚至口是心非的圆滑。

我们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中,自然有责任,有义务创造优秀文化、抵制腐朽与落后文化。在所谓“流行文化”面前,更应擦亮双眸,运用才智,谨慎取舍。古有四大名著领风骚,今有流行词语引潮流,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思考文化的价值,因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寄寓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文化。

流行一时,并不一定就流行一世。当无穷无尽的行为艺术、恶俗潮流、模仿选秀充斥生活时,请记得用火把点亮价值的灯,不被世俗所同化。

擦亮眼眸,用智慧选择文化,用情感充实文化,用能量传承文化。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2

流行,是一股又一股的浪潮,或惊涛拍岸,或呼啸而过,或绵绵悠长。

我站在岸上,观潮。

时间逆转,让我再现昨天的景象。当网络植根于大众,流行词一炮打红。物价上涨,于是“蒜你狠”“豆你玩”等跃然于屏上。“鸭梨伤大”亦跟随其后。然后,这一系列的`新词便在全世界蔓延。

“给力”,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词语,“给力青春”,太不“给力”了……我们将“给力”放在许多句子中。然后,广告商人,电视频道亦大肆给力。我想说,“给力”真给力,连我们的教辅资料上也写着“很给力”的字眼。

“正能量”又在20xx年再次闪亮登场,社会需要正能量,它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全中国的“正能量风景。而“掉丝”亦从网络中钻了出来。我发现身边好多“掉丝”。

时间如潮,流行如潮。而在这潮起潮落的背后,掩藏着许多东西。

“蒜你狠”等词的出现是对物价上涨的不满,网友们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国家投诉。而“掉丝”的出现,也客观表现人们对身边人细微的观察和评价。“给力”、“正能量”无疑是一类有好的社会影响力的情绪都被带动,一切正义的事情都在发生。而“正能量”、“给力”便是对这些行为的赞同。反映出社会风气的改善。

在一拨又一拔网络新词中,许多人迷失了。他们在网络中、现实中追逐,企图将其霸占,以至于流行词的泛滥成灾。

低欲、恶俗倾向的词在人群中弥散开来。这是流行,网络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情况。我们大可避免出现的情况。我们大可不必太过困挠。因为随时流逝,一切浪潮都将平息,一切流行都将成为过去。

然对于许多个人来说,却是极度危险的,一不小心被浪潮打翻,溺死在江中。

我们生活在网络里,现实中,网络流行元素让我的生活平添许多趣味和嚼头。

流行,流行词,那一股又一股的浪潮,拍打在江岸。后浪推着前浪前进,前浪终死在沙滩之上。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 篇2

关键词:异国文化色彩,网络流行语,归化,异化,文化融合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语言,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际平台上如BBS论坛, 网上聊天室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传统的媒体不同, 网络作为第四大新兴媒体, 它的主要语言形式更具有快捷性、交互性、灵活性、随意性、跳跃性和简洁性。[1]网络语言的这些特点更加明显的体现在网络流行语上。网络流行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网络语言, 它以其简洁精练的形式, 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迅速赢得了大量年轻网民的青睐。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网络流行语, 不难发现许多带有如:美国文化, 英国文化, 日本文化等异国文化彩色的网络流行语。这些带有异国文化色彩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流行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 融合。本文将网络流行语这一文化载体作为研究对象, 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流行语的成因、类别透视出文化全球化趋势对于网络的影响。在考察文化全球化对互联网影响的同时, 分析背后隐藏的文化融合的现状, 思考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和汉文化应当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

1 分类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信息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 文化的多元化带来了双语或多于并存和融合。[2]从统计的样本来看, 目前在网络热词中带有英语文化色彩和日语文化色彩的流行语在带有异国文化色彩的网络流行语中占据较大比重, 故本文将主要讨论上述两种网络流行语。

1.1 英语文化类

带有英语文化彩色的网络流行语主要分成两种:归化类和异化类。归化, 原本是翻译术语, 指的是“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3]本文所说的归化类指的是接近汉语思维的表达, 包括两类:带有汉语意义的音译和中式英语表达。带有汉语意义的音译的例子很多, 比如将“E-mail”称为“伊妹儿”, 将“QQ”称为“扣扣”, 将“Bigger”称为“逼格”等。网民的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应英文原来的意思, 为这些词语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将“bigger”音译成“逼格”的这种处理方式, 其起源据说是来源苹果6手机的广告语“Bigger than Bigger”, 网友为了调侃这则广告就将其翻译为了“逼格”, “逼格”这个译语还有了自己的意义:指不同的等级。“逼格”较高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优越感。中式的英文表达的例子也有很多, 如“No Zuo No Die”和“You can you up”。“No Zuo No Die”这个表达源于对“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中式英译, 两个不字都译为了“No”, 死译为了“Die”, 而作则被写作了“Zuo”。严格意义上讲, “Zuo”并不属于英语的词汇, 但是几个词合起来就产生英语的感觉, 属于中式英语, 也就是“Chingalish”。目前“No Zuo No Die”这个表达已经被收录到了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 意思是自讨苦吃。“You can you up”源于对“你行你上啊”英文翻译, 严格意义上来说, “You can you up”并不是一个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和意义的短语, 故而这个表达也属于是中式英语。目前这个表达也已经被收录到了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 用于反驳他人吹毛求疵的指责。

异化, 同样也是翻译术语, 指的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3]本文所说的异化类指的是接近英语思维的表达, 包括两类:直接使用的英语和英式中文。直接使用英语的网络流行语很多, 比如“你out了” (表示落伍了) 、“Hold住” (表示把控住局面) 、“Too young, too simple” (表示因为太年轻, 阅历不够所以很天真) 等。英式中文, 即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英文过分影响的中文, 最近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例如, “不能同意得更多”这句话就不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 它是由对“Cannot agree more”的直译得来的, 有很浓厚的翻译腔, 故属于英式中文。

带有英文文化彩色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这么流行, 与以下几点原因密不可分:

在当今世界, 英语仍属现代社会的主流语言。计算机源于美国, 其操作系统使用的是英语, 互联网技术也始于美国, 最初互联上使用的语言也是英语。英美国家的互联网使用者在网络世界里彼此之间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因而网络英语对其他国家的网络语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英语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 英语得到普及, 英语教育教学已取得显著的成效。现在互联网的主力军是20至30岁的年轻人, 他们普遍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英语基础教育, 所以他们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也不足为奇。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多大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 因此出现了大量英式中文和中式英文的网络流行语。

“自冷战结束后, 跨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等因素共同促成了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的到来。”[4]在全球化浪潮中, 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强势地位, 将其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进行了大量的输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中国于其他国家在经贸合作日益加深的同时文化上交流也十分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影视业、媒体等媒介将其文化符合、价值观大量地传入中国。这些来自西方的文化符号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文化进行冲突、融合, 对年轻一代的思想、语言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大量带有英语文化色彩的网络流行语便应运而生。

1.2 日语文化类

带有日语色彩的网络流行语主要分为两类:直接输入类和和译后输入类。由于汉文化和日本文化源远流长的关系, 彼此之间的文化、文字都有相通之处, 所以有些日语可以直接输入到中国, 如“达人” (指在某种领域非常专业的人物) 、“兄贵” (哥哥) 、“恶趣味” (怪癖, 与众不同的喜好) 等。还有一些字面意思和汉语截然不同, 但是被直接输入的网络流行语, 如“残念” (表示遗憾) 、“最高” (表示最棒, 最好之意) 、逆袭 (指在逆境中成功反击) 等。译后输入类的例子也很多, 比如“欧巴桑” (指30岁以上的女性, 即阿姨) 、“欧巴桑” (指30岁以上的男性, 即叔叔) 、“控” (某种情结) 、“傲娇” (平常说话带刺态度强硬高傲, 但在一定条件下害臊地粘在身边的人物和性格) 等。

带有日语色彩的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如下:

汉语与日语的相似性。“汉字的传入是日本实现了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的转变, 但日本并没有完全照抄照搬, 它根据自己的国情自己的文化特点, 创制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和制汉字和假名, 进而逐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5]现代日语中许多的词汇的字形、读音、意义都有汉语的烙印, 者就方便中国的互联网使用者直接将这些词汇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直接输入。

“日语热”在中国的盛行。自上世纪70年代中日恢复正常邦交之后, 以商务、留学、文化交流、旅游为中心的中日人员互访的规模和频率逐步增加。今5年来日本稳居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 2014年中国赴日游客已超过百万。中日之间频繁的交流导致民间日语学习热的高温持续不断。从年龄层次上看, 这些学习者大多是年轻人, 而年轻人恰好又是网络语言的创造与发展者, 因此他们讲带有日语色彩的词汇引入网络语言也不足为奇了。

“AGC”文化的输入。“AGC”指的是由Animation (动画) 、Game (游戏) 、comic (漫画) 共同组成的动漫文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我国引进了《变形金刚》、《一休》、《机器猫》等优秀动画, 初步培养一些动漫迷。[6]1990年日本动画《圣斗士星矢》的引进更是引发了一阵热潮, 接下来的《龙珠》、《高达》、《幽游白书》、《灌篮高手》等优秀作品更是在80后、90后中赢得许多忠实的粉丝。这些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年轻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蕴含在动漫中日本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会将日本的文化和本族文化对比、吸收、融合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些年轻人自然也会将这些来自“ACG”的语言代入互联网交流中。

2 反思

“随着全球化的全面推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频次都距以往大为增加, 尤其在文化教育交流、文化传播方面日益频繁。”[7]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文化全球化, 更多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也使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出现了更多的可能。随着中国于英美、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 彼此了解, 各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作为被称为“第四媒体”的新兴媒体网络上会出现带有英语文化、日本文化等异国文化色彩的网络流行语也不足为奇。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大量的非常规的语言表达, 我们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客观、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背后的原因。首先, 我们不能关于过于悲观, 只关注到这些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污染”, 以及背后的“文化霸权”、“文化入侵”、“文化冲突”。其次,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经济、文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 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还会日益深入, 我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融合还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中国年轻的互联网使用者对带有异国色彩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正是反映了中国年轻的一代在接受来自世界各国文化后与本国文化进行融合之后发展出了属于自己文化符号。最后, 我们还要关注“度”的问题。文化融合不等同与文化同化, 如果在语言文化传播过程中它国文化过多的单项输入到汉文化, 势必到至汉文化本身的危机。面对文化融合的大背景, 语言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密切关注语言的变化,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并引导人们平衡来自外国文化的语言成分和本国语言。

3 结束语

语言是变化的、动态的, 只有通过与他国的语言文化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融合语言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我国互联网上出现的大量带有异国文化色彩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我国文化与英、美、日等国家文化融合日益深入的现实, 我们应本着客观、批判的态度冷静的分析其利弊, 在扬弃地接受外国语言文化同时着力维护和提升汉语和汉文化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宋艳杰.网络语言中的日语借词现象及成因分析[J].今日南国, 2009 (118) :121.

[2]邓倩.文化融合视阈下的网络语言[R].武汉: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 2010.5.

[3]苏奕华.语言模因幽默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外语学刊, 2014 (3) :100.

[4]易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 (1978-2008)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1.

[5]宫崎爱.汉日语中的汉字及汉字词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2.

[6]陈强, 腾莺莺.日本动漫在中国大陆传播分析[J].现代传播, 2006 (4) :78-79.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 篇3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写作;真情实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作文教学一直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讲,写作文也是一个有着漫长提高过程的难题。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写作中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本人于2016年2月至5月调查统计山东省潍坊市4个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水平的中学和小学,选取6个年级、11个班级、432位同学在2015—2016年内的作文共计1264篇,其中学期大作文549篇,日记715篇。

统计1264篇作品中出现最频繁的网络流行语的前十位依次分别是:“我也是醉了”中的“醉了”共43次;“6翻了”共28次;“土豪”共27次;“颜值”共27次;“躺着也中枪”和“躺枪”共25次;“脑洞”共19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共16次,“萌萌哒”共16次;“傲娇”共10次;“小鲜肉”共7次。其中这些高频词汇绝大部分是出自五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日记中,在考试作文中几乎没有直接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情况。高中的学生的周记许多内容敷衍,表达比较单一,也没有这种情况。初中学生作文语言的随意性很强,出现网络流行语的情况很多。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某学校七年级出现了“脑残”这种消极的词语,八年级某位同学的日记中两次出现了不文明用语。

而以上十个高频流行词和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比较差别是很大的。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于2015年12月15日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剁手党”“网红”“任性”“宝宝”“获得感”“脑洞大开”“颜值”“主要看气质”“创客”“互联网+”。这十大网络流行语只有“颜值”这个词与中小学的写作高频词是重合的。“颜值”是表示人的面容相貌的靓丽程度,显而易见,学生在接触网络流行语体时和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能表情达意的词语最容易接受,像“获得感”(源自习总书记的讲话)、“创客”(自主创业的人或团体)这些词语不容易被学生记住。另外,网络流行语体传播快,但流行时间短,被忘掉以后一般很少再有网友主动用这些“过时”的流行语。2015年底的这1264篇中小学作文中的高频流行语不和实时的流行语完全一致,也说明了中小学并不是完全通过自己上网获取的流行语,更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中得到的和自己有共鸣的网络流行语体。

通过这段结尾我们可以明白这位同学还是有结尾扣题的意识的,但是强调三遍的表达实属多余累赘。本人猜测可能是为了凑够字数,一时想不出更多的描述和更好的表达,所以“出此下策”。学生这样的每两周一次的作文教师都是亲自批改的,这句话教师画了出来在旁边打了个问号,批语为:“还有别的词吗?”面对网络用语教师也认为不好严防死守,只好建议“换作别的词语”。也有教师给自己的学生规定考试作文中不可出现网络流行语,所以有好多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一句网络用语都没有出现。教师的评判标准不同,也表明了流行语与中小学的写作还是含糊不清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样本中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体过于盲目性和随意化。那还有一部分一句网络用语都不用的作文,这些是否写得好呢?

在临朐县某小学抽取的样本中,有好多位同学的日记每一篇表达都差不多,流水账现象明显,很少有真情实感。比如样本中有一位同学的作文本共8篇作文,其中有6篇都至少用300字写了自己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故事:话题作文“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是写与自己的邻居小伙伴的友谊,其中写到了与小伙伴一起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加上一大段小说的梗概和感想;话题作文“看见”,还是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读后感……此外,还有一些同学在遣词造句上并没有什么缺点,但写出的文章过于追求“感人”的效果,举的一些事例有些虚假,选材也不够新颖,只要是写友谊就写自己丢了东西或者忘了东西得到朋友的帮助,只要写爱好就是读书,将本学期的课外阅读篇目写上。只要写关于“感动”“阳光”“爱心”等有关话题,都是写父爱和母爱,虽然没有脱离主题,但缺乏真情实感,对父爱母爱的表现力还是不够好,千篇一律的文章时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对有些同学来说写作是一件很令自己头痛的事情,对教师来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挑战。

网络流行语体由于来源的复杂性,中小学学生在使用时往往没有能力完全甄别才可能造成以上一系列的危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中小学生如果那么容易在写作中乱用网络用语,是不是说明我们当今的作文教学也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呢?如果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高,那么不管多么虚拟的世界的文化冲击也都不妨碍学生素养的养成。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写作教学的成果还是不尽人意。网络流行语体同时也具有创新性、思辨性,这两个特点是当前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需要增添完善的。

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中考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规定:“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参加全国统考(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在正式作文中还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规范的文字的权威目前是于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另外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对中小学日记的评判标准,鼓励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特级教师李海林曾经提出,“什么时候作文不再是作业而是一次真实的语言交流,不再是交给老师来评判而是交给大家来欣赏”,不难得出,学生有种进行语言交流的冲动,是真心的想写作文倾诉,就不会词穷到东拼西凑不合适的语体。

比如在日记、周记等日常习作训练中,如果学生应付写作的情况比较明显,可以由教师来定题目。不过尽量不要定一些“假大空”的题目,而是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小情绪、小发现出发,如笔者班级中的周记题目有“都是_惹的祸”“校园一角”“差一点就_”等,这样的题目可以适当采用。学生只有懂得写作中如何真情流露,才不会滥用网络流行语体。这也许是学生们所希望的“我手写我心”。

教师也要及时了解网络热点,学生写作中再出现网络流行语体可以带领大家一起分析,引导学生完善作文中的语言。例如,学生们都爱用“醉了”,什么感觉都说“醉了”,那么教师可以找出名家作品里不同的“醉”的表现,使学生明白原来“醉了”可以用在这么多语境中,并引导学生对“醉”展开更为详细丰富的表达。

总之,语文是一种全方位接受学习的学科,不仅使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性格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又要使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王旭明.再对教育发言[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2010.

关于班级的作文:班上刮起流行风 篇4

第一波:爸爸去哪儿

有一天下午,老师在订正语文练习册,突然班上经过两个二班的女生,只听她们两站在我们班级门口唱道:“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有你在就天不怕地不怕。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同学们立马紧紧盯住那两位同学不放,一边小声讨论说:“她们居然唱《爸爸去哪儿》主题曲!回头率一定很高!”“唱的太难听了,听我来给你们唱!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

咳咳!徐老师咳了一声,同学们立马停下了这个话题,开始继续订正!但还有些《爸爸去哪儿》的骨灰级粉丝依然冒着写250字检讨的危险,继续兴致勃勃的讨论着。

哈哈,你们也喜欢《爸爸去哪儿》吗?我可是经常陷入主题曲的旋律里不可自拔啊!

第二波:淘宝双12

我们班属于潮流先锋班!人人走在潮流前线!这不,大课间暂停的时候,老师就带着我们开展了一次小型辩论会!

正方认为要抓住双12的机会,好好买点东西。反方则认为淘宝没什么好的。我首先发言:“我认为淘宝网很好啊,东西都很精美,好看,而且便宜多了!要是担心质量问题,可以去品牌淘宝旗舰店或者那些信誉度高的店嘛!”

“我不这么认为,有些店铺故意把价格抬高很多,再打五折,装作双12回馈!”

班上同学听了哗声一片:“切!”

“你不会关注那些老店的价格,再看他双12怎么搞活动吗?”一位同学高喊道。

“好啦,你们说的都不错,你们赶快看书,班干管好纪律,我要去办公室了!”

谁都知道,老师是去淘宝疯抢啦!

第三波:汉字听写大会

话说,中央台的汉字听写大会刚一结束。学校就接到通知,说庐阳区也要搞汉字听写大会,从五六年级里面选!最近挺流行汉字听写大会的嘛!

同学们闷闷不乐,有的怕选不上,有的怕选上了被淘汰,还有的怕压力太大……总之就是很不开心。

后来,我们一下课就翻字典,看生僻字……终于等到了“汉字大闯关”社团上课的哪一天,老师要在社团里开始选拔了。可是上课前,老师突然说:“同学们,这次汉字听写大会从六年级里选,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一年准备的时间。好了,开始上课!”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 篇5

杨 洁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流行语开始从网络平台走进现实生活。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回顾三个典型的网络流行语,试图从传播学角度着重解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关 键 词

网络流行语

传播模式

传播者

内容

受众心理

一、典型网络流行语回顾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1]。网络流行语简单明了,大量使用谐音法衍生出新词语,灵活添加幽默诙谐元素,为原有词语赋予全新的涵义,因其新鲜露骨而受到广大网友乐此不彼地追捧。

2011年7月25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名校长在两校的毕业典礼上同时用网络流行语向本科毕业生致辞,这一举动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和讨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致辞中用上“凡客体”:“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没有什么畏惧与不可能,你们是阳光的7字班!”北大校长周其凤则用上“咆哮体”:“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分数绩点,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2]。校长们的发言引起在场学生一致共鸣,台下笑声、掌声、欢呼声一片。

而在此之前的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和网络流行语融合在一起。“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李培根的这句话也被不少师生奉为经典。一时间,“根叔”迅速走红,“根叔”式演讲也频繁出现在大学毕业典礼上。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开始启用“神马”、“给力”等网络流行语;2011年7月13日上市的新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新近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譬如“晒工资”、“房奴”、“学历门”等;近年来,中小学生作文中不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新闻也不绝于耳„„

网络流行语已经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下面我们先回顾四个典型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一:神马都是浮云。2010年国庆期间,一篇名为“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的天涯帖子引起了无数网友注意,其中主人公“小月月”的诡异言行雷倒众生。而作者蓉蓉的许多犀利的描述性词语迅速蹿红网络,其中“神马都是浮云”入选2010十大网络流行词语。“神马都是浮云”为“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不值得一提,抱怨着可以说出抱怨,超然者可以说出淡定,一时间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

网络流行语二:“私奔体”。源自于2011年5月16日深夜,新浪微博用户、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王功权发布的一条微博。微博原文:“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功权鞠躬”。此博文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热潮,网友们纷纷效仿其格式与房子私奔、与睡眠私奔、与假日私奔,由此诞生了私奔体。在此之前的“咆哮体”、“腾讯体”也被网友津津乐道。

网络流行语三:农副产品系列。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出现了“蒜你狠”的网络词语,之后的“豆你玩”、“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系列风靡网络,这表示出网友对于食品接连涨价的无奈与抗议。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价值观主体用诙谐随意的方式对外界变化的态度表达。下面我们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入手,从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心理四个方面解析网络流行语。

二、从传播学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1、独特的传播模式

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平台,辐射至其他传播渠道(口头人际传播、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等)是网络流行语独特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又叫“蒲公英式传播”。信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转发、模仿等方式传向成千上万的受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网络流行语的“蒲公英式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平台。比如:微博、交友网站、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群集方式,让网络流行语实现瞬间性的“蒲公英式传播”。

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校园内,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宿舍楼送女友,后被学校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大喊:“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这种有恃无恐的嚣张气焰引起网民极大的反响,“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们在多种语境中灵活运用,表达对这种漠视生命权力观的反对和调侃。时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裸婚时代》中也穿插此句作为台词:

童佳倩:“咱们这日子怎么过啊?”刘易阳:“这不是有我的吗!”童佳倩:“哪儿都有你啊,你是银行?你爸是李刚?”因为被大众熟识,这个剧情设置引起观众的共鸣,拉近了电视剧与观众的距离。

这种蒲公英式传播具有接力棒式的传递特点,一但引起网友们注意,就会以炸弹爆炸的方式迅速向外传播,网民之间、影视剧、文学作品都会成为其传播载体。

2、传播者:年轻化,草根性

中青年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这和网络用户构成相关。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 年 1 月 19 日发布的《第 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见下图)[3],2010年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中青年仍然是主要传播群体。这一群体追求自由和平等,思想活跃,思维灵活且具有跳跃性,极富创造力;他们的语言特点也是大胆、犀利、睿智。而且,他们追逐时尚,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不愿意承受太多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对于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也一样不太愿意接受。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2009.12-2010.12网民年龄结构示意图

另外,“草根性”也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群体的特点。网络流行语来自匿名网友民间传播,这种传播轻松随意,表达权得到充分发挥。相对于规范的母语用法,其本身就具有平民化草根特性。例如“鸭梨”(“压力”的谐音),此词最早源于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写成“鸭梨”,引来贴吧中无数人的模仿,“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3、传播内容:青年的亚文化传播

网民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简便易记,充满想象力。例如楼主——lz,漂亮——pl,自恋——zl,“板凳”、“沙发”等等这些旧词新用的出现丰富了规范的母语表达,为语言表达增加了色彩。

网络流行语针砭时弊、真切自然的表达社会焦点问题、热点事件和公众情绪的现实关联性,深受受众青睐,奠定了其广泛传播的现实基础。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语言趋势,是青年群体的亚文化传播。

4、受众心理

传播活动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4]。1974年,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十心理因素—媒介期待一一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那么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满足了哪些心理需求呢?其一,满足大众娱乐心理的需求。网络流行语或运用一语相关、或谐音、或调侃形象地表达现实事物,与中规中矩的规范汉语表达相比,网络流行语让大众找到了一种娱乐的表达氛围。其二,受众独立表达,彰显个性的需求。青年一代渴望表现自己,追赶时尚潮流,常常将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以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三,受众对“草根文化”的需求。网络流行语是年轻群体的一种草根亚文化,草根文化是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意识观念的进步而出现的,它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草根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的空缺,填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文化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注释:

[1 ]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新闻前哨 2009年8月).[2]《校长“凡客体”送毕业学子 赠言用上“伤不起” 》http:// 2011年1月19日

[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257页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 篇6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和发展,并且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开来,网络语言凭借其独特的娱乐性,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从而赢得了广大网民的深切喜爱,并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商业广告中。在商业广告中使用最新的网络流行语言,确实能够为商业广告创造了一个超强磁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注意力,并能够实现了更好的广告信息传播效果。广告商在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广告投放时,由于网络语言和大众语言存在一定差异,因而要注意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含义,同时结合公司自身的情况和想要树立的品牌形象、经营理念加以整体推广,让商业广告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主要对商业广告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作用展开了一系列地探讨。关键词:商业广告;网络流行语;发展;作用

目 录

摘要................................................................................................................................1 引言................................................................................................................................4

一、何谓商业广告........................................................................................................4

(一)商业广告的含义.........................................................................................4

(二)商业广告相比其他宣传方式的优势.........................................................4

二、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作用....................................................................................5

(一)网络流行语从起源到发展.........................................................................5

(二)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特点.............................................................................5

三、在商业广告中采用网络流行语的意义................................................................6

(一)能够有效推广品牌.....................................................................................6

(二)网络流行语吸引目标客户.........................................................................6

(三)满足潜在客户心理需求.............................................................................7

四、网络流行语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7

(一)仿拟网络流行语,突出时尚色彩...........................................................7

(二)网络流行语用作广告语,突出双关意义...............................................8

五、如何更加规范的在广告中使用网络流行语........................................................9

(一)根据品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9

(二)不要把网络流行语当作永久的广告.........................................................9

(三)避免使用一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9

(四)网络流行语要与品牌形象相符合...........................................................10

六、商业广告中的网络流行用语的未来发展趋势..................................................10

(一)规范使用商业广告中的网络流行语.......................................................10

(二)把握网络用语的黄金时段.......................................................................11

(三)网络用语要符合品牌定位.......................................................................11

七、网络流行语运用于传统广告时的注意事项......................................................11

(一)广告受众需要符合网民结构特征...........................................................11

(二)网络流行语必须符合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12

(三)尽量避免使用有争议性的网络流行语...................................................12

(四)把握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3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只要社会上有点风吹草动,网上立马就能传的沸沸扬扬。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一时间就能成为每一个人的口头禅,引用网络流行语就好像成为了一种时尚,谁如果不知道一些网络流行语就跟落后了一样,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受网友欢迎的程度。

广告和网络流行语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利用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而传播速度快正是广告想要达到的效果。但是网络流行语在广告中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它还要结合自己的特性,突出所广告产品的特性。

现在网络流行语在广告中的使用已经成为流行,使用的广告商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什么内涵,使用的多了容易影响到产品的形象和品质,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能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本文结合网络流行语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展开分析,分析它的优缺点以及如何使用的问题。

一、何谓商业广告

(一)商业广告的含义

商业广告是商业贸易竞争发展到白热化阶段的产物,其是商品经营者自费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在与同产品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知名度。商业广告是连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条纽带,广告能否打动消费者的心,契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是评判商业广告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同时,作为社会文化价值的风向标,商业广告又必须包含艺术的元素。正是基于实用性和欣赏性的统一,商业广告才具有如此多创新特点。

(二)商业广告相比其他宣传方式的优势

与传统的产品宣传方式相比,商业广告更为群众多接受,科学性也更强。一方面,商业广告以大众传媒作为依托,一次投放就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受众面广,接受渠道多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宣传成本,从而帮助企业节省经费,用以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等实质性服务;另一方面,它代替了传统销售人员上门推销的宣传方式,减少了消费者对于销售人员的反感,将被动地接收推销转变为主动地观看和了解广告,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宣传的成功率。

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商业广告中带有艺术欣赏成分,因此能够给以观众美的享受,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和全新创意的学习。这是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所不具备的。

二、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从起源到发展

网络流行语起源于互联网,主要用于虚拟世界的网络交际,它的语言组合形式更为多样和随意,有些单词和语句甚至突破了传统语法用法的限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网络流行语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为现实世界所不容,被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是对于语言的滥用。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越来越宽容,随之对于依附互联网产生和发展的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宽容。

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流行语对于展现重大社会事件,传递自我感情和丰富交流过程的重大意义,开始主动在大众媒体和日常交流中使用它们。最初的网络流行语主要从港台引入,发展到现在,内地网民已经能够自行产生各种网络流行语,代表了社会文化氛围的逐渐宽松。网络流行语有着极强的时效性,必须把它放入特定的社会事件和历史时间中来看,才能充分把握其全部意义,否则就会一窍不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运用加快普及,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蕴含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网络流行语语言比较粗鄙,常常包含着辱骂的字眼,一定程度上传递了社会负面影响。而近期的网络流行语形式更为多样,语言也更加文明,用俏皮而富有内涵的语言来解读社会流行事件,代表了中国光大网民群体的集体智慧和幽默精神。

(二)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意义上文字和语言要经过数十年编排,必须严格按照其发音和语法规律使用不同,网络流行语是在短期内讯速产生并且传播的,这迎合了快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相比现实世界的严肃和严谨,虚拟世界本就是为了放松人们的心灵而存在的,因此适用于虚拟世界的语言也就充满了俏皮,幽默和机智的元素。首先,是俏皮,网络流行语能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大众普遍觉得其有意思,网络流行语能够将一些严肃的社会影响用故作俏皮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轻松,因此受到广泛喜爱。其次是幽默,这也是网络流行语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网络流行语特别适宜在轻松的社交场合被运用,用以契合说话者的心情和态度。网民是一类庞大的群体,他们熟悉互联网运用的逻辑和要求,关注时事,具有复杂而敏感的感情,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智慧。

三、在商业广告中采用网络流行语的意义

(一)能够有效推广品牌

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这既是其一大缺陷,也是其一大特点。将网络流行语运用在商业广告中时,要考虑到这一双重特性,及时摒弃其中不适宜广告的因素,合理运用能够扩大宣传的因素。首先,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其传播速度几乎是病毒式的,一般来说几小时到一天之内一条全新的网络流行语就能够从默默无闻到众人皆知,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时尚用语。这一特点正契合了商业用语需要使用传播性好,受众范围广的语言的要求,因此将商业用语有平常的语言改为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短时间内讯速吸引大批消费者的兴趣,造成新奇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使广告内容更加契合普通消费者的心理,逐渐使消费者对广告产生认同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深入了解广告宣传的产品。除此以外,由于商业广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在短期内吸引大批消费者的眼球,还要求长期传达自己的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内涵,这点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相悖的。针对这一状况,商业广告的控制广告用语中流行语所占的比例,避免出现大量流行语堆积的情况,而是经过筛选选择出一些时效性相对较弱,流行元素相对不明显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应用在商业广告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推广自身企业的品牌,以其在同类型品牌扎堆的市场竞争中为自身企业获得最大的市场认可度和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品牌的具体形象进行分析,如果该品牌主营中低端产品,注重产品的销量,那么可以酌情在广告中多加入网络流行语,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如果该品牌主营高端产品,重视通过产品传递企业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针对的是小部分高端客户,那么就要减少流行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二)网络流行语吸引目标客户

尽管目前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普通人们乐意接受和使用的语言,但是其主要传播者还是青少年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互联网最为熟悉,心态和思维方式最为年轻,最容易接受新兴、快速变化的事物。根据这一特点,一些主要客户对象是青少年的品牌就可以在制作商业广告中积极融入网络流行语,例如大众运动品牌,新潮电子产品和零食等,这些品牌产品定价适中,且符合了青少年的主要衣食需求,因此其主要客户群体就是青少年。如此有针对性的在特定产品广告中融入网络流行语,能使产品的市场针对性更为明确,从而使用最低的营销成本来争取最多的购买客户。总而言之,商业广告要是可以通过流行用语在青年人中的迅速传播,将自己的产品迅速的推销向大众,不失为一种营销的好策略。这也是近年来,商业企业常用的方式。

(三)满足潜在客户心理需求

网络语言由于快速的更新换代和新奇性,十分契合那些追求新鲜感,生活压力较大,希望能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氛围轻松的事物的人群。就目前的社会状态来说,人们普遍面临较重的就业压力,生活成本压力和环境压力,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只有寻求一种途径能够充分释放自己内心堆积的压力,才能够保证日后生活的继续。而商业广告中的网络流行语元素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及时利用自身幽默的特点调节了人们的心情,使人们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在潜在中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心理需求,所以这类广告很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同和喜爱,也更容易在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份额。若是商业广告的广告词过于传统,对于本身产品的宣传是十分不利的。消费者们对于产品的新鲜感就像广告词一样的微弱。完全吸引不到他们购买的欲望。但是,若是商业广告能够充分利用好流行元素,就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这对产品的宣传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网络流行语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

(一)仿拟网络流行语,突出时尚色彩

由于现阶段网络用语的使用大多都是在80后,90后这一类人群,他们是年轻一代,他们不盲目崇拜,他们喜爱并且追求个体成就,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和独特的人格特点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和工作,而网络流行语则依靠网络作为传播的载体,在这类人群中像病毒一样流行开来,网络用语最大的风格,即个性化,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网络用语。据调查,在当今的大多数网民都是年龄在16至30岁之间的年轻人,其中大部分年龄分布在是80后或者90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倡导年轻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所以如果能够在在商业广告上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模仿,展现个性,突出时尚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能够促进产品销售的。由于大多数互联网流行语是在年轻人广泛传播的,所以广告应该模仿网络流行语。追求年轻,时尚,个性化,本身就是时尚的产品可以通过模仿流行语来突出品牌的时尚感。当然,如果有些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品牌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择适当的网络流行语,紧跟时代步伐,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产品。

比如有一家卖电动三轮车的小贩,就成功利用一系列模仿网络流行语,为自己花店进行宣传,“哥不在南广,在在去南广的路上”,哥卖的不是花,是寂寞的。这些网络用语由于受到了网民喜爱,开始在网络上迅速的流传开来。“他甚至还专门为自己捧了一个俗气而又有趣的绰号,叫做”花哥“。这一系列的宣传并不是卖花兄为了哗众取宠而做出来的闹剧,相反,这是普通花店为自己做的”广告“宣传片,他通过假借网络流行语“哥吸的不是烟,是寂寞”等网络流行语来推动产品销售。在浙江大学城鲜花卖花,很明显他的主要客户人群肯定是大学生,而现在年龄的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非常容易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通过了解掌握这种大学生的特点,模仿网络流行语作为他们卖花,这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学生在消费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购买花卉的欲望。另外,由于卖花,这并不是一种刚性的消费,而是一种冲动性消费,而大学生由于没有进入社会,对钱没有过多的概念,经常冲动购买,而不是理性消费,恰恰是由于这种伪网络流行语产生了感性刺激,抢占了学生的消费心理,激发了大学生购买欲望。因而不得不承认,浙江大学的花哥,在营销方面确实深入人心,是一个高手,他通过深入挖掘网络流行词本身和产品本身的形象和理念,对自己的产品和广告全面提升,不仅引起学生的关注,最终带来花卉热卖。

还有两个近些年非常受到网友追捧的流行语,在网民的帮助下得到了爆发式的流行,那就是“甄嬛体”和“陈欧体”,这些通过仿制后,在网络上开始流行起来的用语,赚足观众的眼球。并且正能量的用语,给了网民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因此聚美优品的评价也直线上升。

(二)网络流行语用作广告语,突出双关意义

优秀的广告用语是促进销售的强劲力量,拥有一条优秀的广告语,能够让消费者更加热爱这个品牌,并且可能会因为广告用语而成为这个品牌的忠实消费者,尤其是网民的相互之间开玩笑,会让这个用语更加爆发式的流行开来。更加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也能够使广告效果突破天际。

五、如何更加规范的在广告中使用网络流行语

(一)根据品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在广告中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用,如果用的不合适,反而会起到副作用。因此每样产品的种类、功效都不一样,而且针对的消费群体也不一样,每一种消费群体大家的职业、年龄、地域、价值观念等等都会有所差别。针对老年人该说什么话,针对年轻人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流行语,针对不同的阶层和职业,又该用哪一种流行语,这些都需要认真进行研究,不是我们随便找一句网络流行语就能套进去进行运用。如果有些产品的消费群体是中老年人,比如保健品等等,使用一些当下的网络流行语,肯定是不合适的。首先不符合他们的身份,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庄重严谨,这种诙谐幽默的流行语不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好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其次保健品本身是比较严肃的事情,太随意的广告会让人们觉得它不值得信任,毕竟是跟生命健康有关系的东西。如果你在微博上发一些关于种子农药的广告自然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微博的主要适用人群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年轻人很少有种地的不说,这些东西根本不会被他们注意。

(二)不要把网络流行语当作永久的广告

产品在设计广告的时候,切记不能把某个网络流行语当作永久的广告,因此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被人们遗忘。尤其是一些老品牌,比如一些百年老店之类的产品,最好不要使用网络流行语,容易颠覆观众的印象。还有就是一些奢侈品,网络流行语根本就没必要应用在它的广告中,因为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流行语跟新闻的社会热点是一样的,更新换代特别快,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时间淹没和淘汰。所以没必要把广告的主要部分全部放在某一句网络流行语上。只有了解了它的时效性,才能够更好的加以运用。最后在设计广告的时候就巧妙地计划好变更和调整的策略,等到某一句网络流行语一过期,就调整方式,改变广告的形式,但是根本还不能变,或者设计一条全新的广告,这样在仓促的情况下可能会来不及。

(三)避免使用一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

广告的设计可以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也可以用一种严肃沉重的方式,但是绝对不能表达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或者说一些低俗的广告语,这样不但会大大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而且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更严重的是它会给青少年儿童造成误导,而且不利于我们社会要求的“讲文明、树新风”的思想的建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应该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即使是广告也引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商业效用而抛弃文明。因此,网络流行语在广告中的运用要特别注意避免一些低俗的流行语,文明用语,文明打广告。

(四)网络流行语要与品牌形象相符合

广告的最主要作用是让人们记住它,以此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实形象要比知名度重要,因为只要形象好,知名度是可以提高的,但是万一给观众留下的是坏印象,知名度再高都没有办法挽回形象,甚至高知名度有点“臭名昭著”的嫌疑。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必须与品牌的形象相符合,广告的作用应该是为品牌树立形象,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必须与企业的形象相符合,只有这样看上去才能更加舒服,消费者才会有一个好印象。

六、商业广告中的网络流行用语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范使用商业广告中的网络流行语

尽管商业广告中的网络流行语为商业广告赚取了更多的目光,赢得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但是网络流行语从根本上来说仍属于缺乏有效监管的一类网络文化,因此很容易导致不法分子在传播过程中融入非法因素。一旦这类网络流行语被商业公司用于产品宣传中,就会导致不良元素得到广泛传播,对社会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损害和威胁。因此对商业广告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规范的监管和督查,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作为使用者和传播者,商家要在投放广告前仔细审查,对于其中隐藏的不良元素要及时发现,勇于筛除。其次,政府广告审计部门要对广告中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对于有歧义,或者隐含着不良信息的字词要禁止使用。除此以外,要对传达思想烂俗的流行语大力打压。只有在使用方针上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各商家在将网络流行语融入商业广告时才能保证有法可依,有正确的政策指导可以参考。具体来说,目前政府广告审计部门已经对一些基本的网络流行用语现象进行了规范。第一:禁止在商业广告中使用同音字和古今异体字,以免对消费者产生误导。第二:禁止在广告中使用谐音字,由于谐音字的读音完全与原字相同,因此客户会产生误解,影响对于字词的正确使用。第三:要重视网络流行语对于正确价值观的指导。由于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消费者是青少年,他们是一类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被外界所诱导和误导的群体。如果在商业广告中使用价值观不正的网络流行语,就会对这类群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思维。

(二)把握网络用语的黄金时段

前文已经提到过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所以商家在使用时要关注其的流行周期。许多流行语依据盛行一时的新闻事件而存在,随着新闻事件的热度增加而发酵,传播,在新闻事件时效性一过,鲜有读者再关注时也就失去了热度。针对这一特点,商家要把握流行语具体的时效性,随时跟新广告中的流行语。例如,“重要的事说三遍”是目前正热的网络流行语,许多品牌商家在广告中融入了这一元素,以此来吸引客户的目光。但是这一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终究要消失,如果那时商家还未撤销对其的使用,就会使广告内容冗杂,要传递的意思不被客户所理解。造成商家与客户的沟通失败。只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商业广告才能发挥其正确的功效,做到宣传产品的最大效果。

(三)网络用语要符合品牌定位

不同的品牌定位不同。一些快消品牌主要依靠大量的销售量来获得经济利润,这类品牌主要存在于食品行业,中低端服装品牌和日用品行业,在这些产品的商业广告中可以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为企业和其产品打造亲民的形象。还有一些广告针对的客户限制性较大,例如高端家具制造业,高端服装品牌等等,这类品牌不仅出售产品,还出售其背后蕴含的企业文化价值。针对这类商业广告,流行语应该被谨慎使用,以免使客户产生低俗的不良感受。针对不同的品牌定位使用不同的网络流行语,是发挥网络流行语最大功效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商业产品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商业广告的用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于这个产品的第一判断,对于今后的宣传也会起到制约作用。

七、网络流行语运用于传统广告时的注意事项

(一)广告受众需要符合网民结构特征

我们通过对互联网用户的结构调查中了解到,网民在年龄上是分层的,主要是由年龄小于30岁的年轻人构成的,并且在其中学生比例是最高,由于社会经历不足或者本身还是学生,网民收入呈现较低的情况。因此,如果我们的广告受众,恰好符合这些互联网用户结构的特征,我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作为自身产品广告语言才有价值,如果受众不对,网络流行语很难有相应的效果。总之,如果广告受众中,能够拥有很大比例的互联网用户,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在广告中使用在线流行语来促进产品的销售效果。

(二)网络流行语必须符合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

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是一个企业,通过自己长期经营从而形成的大众对企业普遍认可和熟悉的。然而,网络流行语虽然传播范围非常的广,但是通常只能风靡一时。作为一种广告语言,通常很难准确地解读企业形象和企业想展现的品牌文化。因此,当企业选择网络流行语作为其广告语时,不能仅仅追求广告效果,企业必须要做到深入网络用语的内涵,并且深度结合自己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的以及整体营销策略进行推广。否则,广告就算成功,也只能起到暂时的轰动效应,但不能达到推广商业和梳理自己优秀品牌形象的目的。

(三)尽量避免使用有争议性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通常是伴随着最近的热门事件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用语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争议性。如果使用不当,利用了不该用的流行语对公司进行宣传,很有可能会受到抵制,甚至可能会对公司产品和公司形象造成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选择网络流行语时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流行语相关事件的背景,并且也要深刻了解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包含的扩展意义,不能仅仅利用表意,最终取得反效果。

(四)把握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时间通常不会很长,虽然可以在一夜之间迅速流行起来,但是也改变不了网络流行语终将随着人们的兴趣消失而逐渐的被遗忘。当然,网络用语中,也村中一定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经过一定的标准后最终会被公众广泛接受,可能并不会消亡,将成为一个固定的通用词汇,但其新鲜程度肯定大不如前。因此,广告用语也必须随着网络流行语不断更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在这方面,快速消费品,如果使用网络用语,能顾更具有价值。作为网络内外的流行词汇,网络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广泛传播,在短时间内引起爆发式关注和引发网民讨论的兴趣,在传统广告中合理使用,能够起到极佳的传播效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前提是合理使用,并非所有广告都适合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进行广告投入,必须正确把握内涵,才能取得最大效益,产生最大的价值。

结论

网络流行语具有先天的广告传播特质,在商业广告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的一种典型的特色,也是企业努力创新,迎合消费者心理和行为需求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切记盲目跟风,一味地求新、求异,要从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出发,从塑造积极、健康而又时尚、个性的品牌形象出发,使品牌广告成为一种流行语言,使品牌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标签。

参考文献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篇7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 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 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具有偶然性, 大多是单独地截取某段话语中的一部分并脱离当时语境由网民赋予其独特意义, 其内容大多以社会生活为主, 不同于官方媒体的宏大叙事, 是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解构, 可视为一种亚文化。其形成和传播主要以网络为平台, 扩散速度极快, 有时数小时内就可以成为流行语, 并蔓延至线下, 甚至影响主流话语。例如, 《人民日报》对“正能量”、“给力”等网络热词的运用。网络流行语是大众文化的一种, 其生存时间不长, 就像缤纷多样的大众文化一样, 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词所代替。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用来调侃社会生活, 由于近几年网络环境的整顿, 其主要功能为娱乐, 已较少涉及政治话题。其用户群体主要为经常上网的青年网民, 他们乐于接受并热衷传播新事物, 关注自身生活质量, 同时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加上特定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起到释放工作生活压力、活跃谈话气氛、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等作用。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类别不一而足, 其偶发性很强, 很难被操作, 即使像“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和“现在问题来了”这样涉及蓝翔技校品牌的流行语也是由于蓝翔多年的广告投入和“蓝翔校长跨省打人”这样的新闻触发的, 而不是蓝翔技校的有意为之。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媒体总结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是截取其他人话语的一部分。这些人有公共人物, 也有普通的活跃网民。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说: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存在, 他们之间的关系由社会惯例、规范或约定而来。[2]这些话语可能是网民创造的句子, 也可能是歌词、台词, 或者是引自其他地方, 但无疑经过网民的传播他们的适用语境都大为扩展了, 其外延意义更为丰富, 甚至脱离原有语义。根据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梳理出大部分其主要的形成动机。

(1) 宣泄社会情绪。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发展脉络中公众态度、取向和评价在网络上的投射, 是中下层社会群体、阶层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话语表达。[3]此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网友为了表达自身的不满而用来讽刺某类现象和某种人群, 它的流行通常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 尤其存在于一些侵犯公众利益的事件中。这类网络流行语也有差别, 如前些年流行的“表叔”、“我爸是李刚”是源自重大新闻事件, 在流行之前已有大量的报道, 网友只是从这其中提取的专有名词, 但其意义已经被重新解释为对官员腐败、官二代的讽刺和不满。而“什么仇什么怨”、“我的项链两千块”则是完全源于草根的推广, 其内容主要是一些挑战公众底线、无视公共道德的人引起他人不满的冲突性的视频, 这类流行语基本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第三类宣泄社会情绪的则是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从情感上说较为低俗, 仅仅可以理解为变换了骂人的方式, 如“我去年买了个表”。类似的无厘头语言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对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反映, 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具有民主精神。[4]

(2) 网民审丑心理。从“芙蓉姐姐”、“凤姐”到“郭美美”、“干露露”, 网络社会一直不乏审丑的取向, 并塑造了一个个审丑的典型形象。网民总是对各种违背社会伦理和公众道德的出格言行津津乐道, 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娱乐身心和周围人, 增加谈资;另一方面人人则有猎奇心理, 一些违背公众价值的现象正好迎合了这方面的嗜好。审丑的心理趋向自然也就延伸至了网络流行语上, 比较典型的就是最近出现的“百元哥小红帽”视频而由此引出的网络流行语“一百块都不给我”, 这个视频中掺杂着“同性恋”、“情感纠纷”、“言语冲突”、“奇装异服”等超乎公众想象空间的元素。

(3) 表达物质愿望。网络社会上的活跃分子大多是中下等收入群体, 以微博段子手为例, 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具有独立的价值观, 他们热爱生活, 热衷于各类美食美景和新鲜事物, 但受制于经济收入只能徒增无奈和自我调侃, 这也反映了大多数网民的生活状态。这类网络流行语的代表有“屌丝”、“买买买”、“有钱, 任性”、“土豪, 我们做朋友吧”等, 他们大多数是中低收入网民对自身经济收入的调侃, 释放生活压力。

(4) 调侃娱乐事件。娱乐人物作为大众传媒的宠儿就是因为聚合了公众的注意力出现的,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其本身就是大众的消费对象, 其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涉及娱乐人物的娱乐事件自然也会成为流行语的来源, 这类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其中一些娱乐事件所引发的网友调侃, 如“且行且珍惜”、“帮汪峰上头条”, 还有一些是从演员的台词或歌词引发的, 如“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承包鱼塘体”、“高大上”、“人艰不拆”、“也是蛮拼的”等。

(5) 纯粹娱乐狂欢。这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主要是某个圈子网友的使用无意推动了他们的流行语, 这些圈子可能是网络游戏, 也可能是论坛贴吧等。例如,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源于百度贴吧, “萌萌哒”源自豆瓣小组, “整个人都不会好了”源自天涯社区, “现在问题来了”、“请你吃辣条”源自新浪微博, 这些流行语原本仅限于一个小圈子的流行, 由于网友的互动逐渐扩散至整个网络。他们的含义比较模糊, 基本上是百搭词汇, 主要出于网友模仿心理而走红。网友希望通过共同使用网络语言而摆脱孤独状态, 将自己纳入集体狂欢之中。

三、网络流行语的扩散特征

(1) 网络流行语的意义会在原有的基础逐渐延伸。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 他会伴随着人们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新的意义。例如, 由于“大老虎”一词多次见于媒体在反腐的相关报道中, 因此现在可以用来指称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由于网络流行语是网友自发产生的, 并没有标准的词汇解释, 因而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义的再加工, 网友会根据其本意在此添加一些新的衍生意义, 有的甚至会衍生出新的版本来。例如, “人艰不拆”一词按其产生的初期意义为:人生已如此的艰难,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而随着它的流行, 网友在使用过程中又根据其字面的意义衍生出“人家很艰难才走到一起, 还是不要人心拆散人家”, 逐渐脱离原意, 因此其适用语境会出现泛化。

(2) 扩散过程中需要网络舆论领袖的参与。在微博中典型的表现为段子手联盟, 他们会互相转发各自的段子实现联动。每个段子手都有数十万的粉丝, 这些粉丝都是生活中寻求娱乐的你我, 而一旦出现比较有趣的话题和词汇, 段子手会联合进行转发, 从而迅速铺满整个网络, 于是众多粉丝面对段子手大V的狂轰滥炸自然也会出现模仿效应, 促进其流行。在这个过程中, 微博段子手是网络流行语的发起者也是积极传播者, 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传播才会促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段子手们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起着舆论领袖的作用。

(3)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并不长。一般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为半年, 最多不会超过一年。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会经历这样的周期:首先由于偶然的机会, 网民发现某个词汇的含义比较独特和具有调侃意味, 并由该网民转发引起围观和传播, 这是网络流行语风行的初级阶段, 这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本意的独特性和吸引力。然后微博大V发现, 进行再创造和传播, 传达到更多粉丝页面之中, 引起更大范围的模仿和流行。这时候的关键在于粉丝数量众多的大V的参与, 段子手联盟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他们会将一条包含流行语的段子迅速覆盖他们的粉丝群。之后关注段子手的粉丝也会参与到传播过程中, 此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就完全归咎于大众网民对流行文化的模仿心理了, 网络流行语在传播频率上达到顶峰, 成为流行风向标。之后微博上会出现大规模的模仿体, 流行语语义的衍生也会在这个阶段出现。这个时候就意味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已经开始衰落。然而对于大众文化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 人们会逐渐厌倦原有的词汇意义, 希望能够寻求和发现新的玩法。此后, 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会逐渐减少, 直到被新的流行语所代替。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亚文化, 反映的是当代大众敢于解构一切的心态, 是社会文化发展和大众精神解放的象征。它虽然起源于网络, 但有逐渐蔓延至线下的趋势, 并被主流媒体所采纳, 它就像现实川流不息的社会生活一样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敏.解读网络流行语[J].说文解字, 2011 (7) .

[2]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2014)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

[3]陈力丹.史文静.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J].人民论坛, 2013 (18) .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篇8

关键词:汉语;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发展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uses Chinese expression as the basic materials which appear on the TV, internet and other popular areas i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exampl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popular words, it can make the broad English learners accurately grasp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which ultimately achieve good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Internet popular words;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网民规模有5亿多人。汉语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与网络技术的飞速传播,逐渐变成为一种流行语。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每个汉语流行语的流行都有其流行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以电视节目为来源

人们通过电视上的各类节目,也了解不少的信息。就像每年春晚过后,就会把各个小品、相声等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盘点,网络达人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就形成了这一年里的网络流行语,像“不差钱”“此处省略两万字”等。

2.以反映社会问题为来源

一些社会事件也会产生出流行的词语来。如今年最火的中国歌手可以说是汪峰,“帮汪峰上头条”这句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流行语。还有“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

二、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从翻译的方法上来说,翻译方法有增译法、简译法、直译法、意译法、转换法、折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音译法、重组法、综合法等。面对这些翻译方法,翻译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才是最好的。

1.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对比

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区别就在于:直译就是将文章或语句详细地翻译出来,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法则是按文章或者句子的大概意思来翻译,是仅保持原文的意思,不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

在2013年的春晚中,蔡明在其小品中说了下面这句台词:“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聊斋”是中国清代蒲松龄短篇文言小说集,借助鬼狐精灵写人类社会。用直接法直接翻译为“Ghost stories”。但是,翻译时不仅要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要根据语境。当时蔡明扮演的是一位退休的老太太,对小品里潘长江扮演的一位退休老头受到舞蹈队赵队长(女士)的欺负后,蔡明为此打抱不平,于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按照小品所要传达的意思可理解为:都是上了年纪有了丰富人生经验的人了,别跟我耍计谋。我们按照意译法的翻译,将这句话可翻译为:“We are all experienced people. Don’t trick with me.”也可直译为:“We are all thousand-year-old foxes. Don’t play with me of ghost stories.”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各的好处,直译法能使句子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能使我国的文化得以广泛的传播,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意译法能直接地表达句子意思,让人清晰明了。但是,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本意,就要根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翻译,选择出最合适的翻译方法。所以,在这句话中,选择意译法的翻译会更适合。

2.音译法和意译法对比

音译法是一种用中国的汉语拼音直接翻译,是译音代义的翻译方法,是一种不可代替的翻译方法。近年来运用音译法的翻译可谓是进入了英语翻译的新词汇。据《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大妈”成英语新词汇,《华尔街日报》专创了“Dama”这个英语单词,意指那些热情但冲动、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力和眼光的群体。要是根据意译法把“大妈”翻译成Aunt或grandma,显然都不能准确表达“中国大妈”所传递的特殊含义,是因为“中国大妈”疯狂抢金的场面使这一词风靡在各大网络媒体,所以用音译法“Dama”会更好。

在翻译时,要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中国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研究并不是很多,缺少翻译理论依据。所以希望研究者进一步加强研究,推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刚.浅谈英语翻译中的音译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2]张明杰.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方法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11).

上一篇:案例民法下一篇:个人读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