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区域设计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园活动区域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摘要】新课标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幼儿园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自我完善和素质提升有重大意义,也满足幼儿身心多维发展的需求。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提出建议,指出活动区的种类、数量、投放材料以及合理的布置都是创设的重要方面,配合合理、高效的教师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效果将有效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从国外引入区域活动的概念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新课标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国内关注度逐年提高。

一、区域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满足幼儿自主体验、建构、发展需要的探索活动[1]。活动中,幼儿有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游戏伙伴的权力,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区域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对于幼儿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完善和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求,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二、区域活动的创设

1.活动区域种类和数量设置

活动区的创设必须提供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场景或游戏。活动区的种类和数量应在在综合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多个维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幼儿身心发展维度与区域活动关系见表1:

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为满足幼儿多种感知需要和幼儿的行为发展,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的特殊适用性。

⑴材料“层次性”

不同材料可以引發不同的活动,如“配对”活动区域,幼儿可以完成大小配对(例如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形状配对(例如数板与数形的匹配)或数量配对(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材料不同,难易不一,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⑵材料“多样性”

区域活动的材料,要有多样的变化,孩子的兴趣会更高,活动的时间也更持久。

①同一区域的材料投放要多样性。如“给娃娃梳辫子”,既有扎辫子的发圈,又有可以夹头发的发夹,发夹又有松紧之分。

②同一材料的玩法要多样性。如木珠既可以玩穿木珠,又可以用来垒高;又如拼图,幼儿既可以拼拼搭搭,又可以看图说话。

⑶材料"新奇性"

"新奇"是指初次出现,色彩、外形、声音等方面富有吸引力。比如“找影子”,教师把幼儿熟悉并且喜爱的动画形象:如“孙悟空、超级飞侠、小猪佩琪”等图片剪下,在吹塑纸上画出轮廓线,让孩子按照影子找出图片的形象。

⑷材料“可变性”

材料玩法的可变性更使材料具有更多可选择性。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积木等,可以多种拼搭方式,可单一操作,也可以和同伴配合,既开发联想、创造、思考能力,又培养协作能力,还避免了幼儿产生重复厌烦情绪。

3.活动区的合理布置

活动区的合理布置应考虑以下因素:

(1)活动区界限明确,可以利用桌子、玩具架或积木、纸箱作为分隔物。其高度要低于儿童的身高,以便于儿童观察全局和教师观察儿童。

(2)开放活动区,明确可选择的活动种类和活动区域。如儿童离开娃娃家去搭积木,或从娃娃家出来“买菜”,“带孩子”看病,去“加工厂”上班等[3]。

(3)根据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区。图书、认知和美工区可以考虑安置在相近的地方,美工区可以靠近水源,积木和结构游戏区可以尽量靠拢,便于幼儿结合起来玩,操作区和科学区都要来回摆弄物体,可以相邻。音乐区和表演区应设置在远离安静活动的地方,以免干扰这些区域的活动。角色游戏区可以安置在活动室内的任何地方,但各个角色区之间来往应该是方便的。

(4)活动区要有明显的标志,便于幼儿区分与找寻。活动区的标志或名称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大班可采用汉字书写或让幼儿自行绘制,小班可用图画表示。

4.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建立规则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行为限制,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培养的必然要求。区域活动规则应包含着合理且积极的约束。教师在制定任何一条规则时,都要考虑: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在幼儿园中的自然运用,是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是幼儿可以做到的。幼儿园规则教育不仅是要维持秩序,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三、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指导

1.老师介入和指导的要求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材料,让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得到发展。教师应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耐心、细致、公正、客观的指导。在指导时应做到:

(1)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3)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构想;

(4)指导应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2.把握最佳的介入时机

方贞梅[4]等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某幼儿园教师介入时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可有可无,近1/3教师仍进行传统指导,体现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介入时机不恰当,介入策略不正确等问题。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找寻最佳时机进行适当介入,尽量避免出现“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情况。

四、结论与反思

1.区域活动设置要丰富且富有吸引力,幼儿在活动中应得到身心多个维度的发展。

2.区域活动应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介入指导要适宜,切忌过度干预。

参考文献

[1]朱晓琼.开放与渗透延续与融合—幼儿园课程主题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呈现[J].江苏教育研究,2014,(2):64~65.

[2]魏永华.浅谈幼儿园小班数学学习与区域活动[J].开心:素质教育,2014,(2):10.

[3]冯静.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策略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5):97~99.

[4]方贞梅,王东华.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某城市公办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7~21.

作者简介:吕旻(1970年10月-),女,汉族,河南林县人,金川公司第三幼儿园,中级职称。

作者:吕旻

第2篇:设计幼儿园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

我院地处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的梅雨季节时间较长,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每到雨天或极度寒冷与炎热的季节,幼儿就无法进行户外运动。此外,随着近几年空气质量的下降,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很多时候因为空气质量指数未达标,幼儿不能进行户外锻炼。但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幼儿的身体及心理发展需求也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而放弃。幼儿爱运动、爱锻炼、爱交往,这是幼儿的天性。于是,我院根据室内场地特点,创设多个室内运动区域,并通过“大带小”的形式锻炼幼儿的体质,帮助幼儿感受室内运动区域活动的乐趣,体验与混龄同伴游戏的快乐,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其责任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概念

1.运动区域活动

运动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幼儿园运动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本动作及运动能力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多个活动区域,每个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器械,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游戏,自由结伴,自主活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的一种班级体育活动形式。

2.混龄运动区域活动

随着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区域活动内涵的日益丰富,运动区域活动的概念从班级体育活动形式逐渐发展为跨班、跨年级的体育活动形式,即混龄运动区域活动。我院混龄运动区域活动定义为:幼儿园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结合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与需求,以及园所各方面条件,合理布局室内外活动空间,科学投放运动器械和材料,营造适宜的游戏情境,设计科学的活动规则,全院幼儿自主活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的一种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

3.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

在梅雨季节、极冷热天以及雾霾严重的天气里,教师利用各班教室、寝室、就餐室、阳台、走廊、连廊、楼道、风雨操场等室内场地,合理开发,投放不同的运动器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以“大带小”的形式开展全院自主串班游戏,而教师则在本班及各个室内空间巡查,适时给予指导。

(二)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角色

1.创设者和组织者:主持人

运动区域活动的策划安排、场地布置、器械投放、人员安排、组织开展等均由主持人统筹规划及把关,主持人基于全院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发展状况,以游戏情境贯穿始终,创设丰富多样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混龄运动区域,供幼儿充分选择;合理规划运动区域活动场地,供幼儿自主活动;合理设置运动区域活动的难易度,使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合理分配区域负责教师,以保证幼儿的安全,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在运动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主持人就如同一位“导游”,起着把控全局的作用,是整个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主持人要到各个班级关注不同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情况,并适当给予教师指点;另一方面,主持人要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创设好游戏情境,做好热身运动,充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调动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主持人则处于不断“游动”的状态,时刻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安全、活动量、动作、情绪等。必要的时候,主持人可以“导游”的身份帮助游离的幼儿选择区域,或以“游客”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和幼儿一起游戏。

主持人的指导贯穿整个运动区域活动全过程。从运动区域活动的策划安排、场地布置、人员分配、器材投放等准备阶段,到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高效进区、合理调节幼儿运动量、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再到活动结束后的幼儿身心放松活动、材料整理等,都离不开主持人的悉心指导,进一步推动运动区域活动安全、有序、高质量开展。

2.主体:全院幼儿

孩子们如同游客一样,在全院各个室内区域中自主选择游戏活动,自觉遵守区域游戏规则,互相礼让,互相学习,并能在教师的提醒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完成游戏任务。

3.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区域教师

虽然运动区域活动的主导者是主持人,但每一次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区域教师的协助、支持和合作。因此,教师作为幼儿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应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保证适时、适度,即在观察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指导,并把握好指导的“度”,做到“导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活动中摆正教师与幼儿的位置,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是当前开展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基础。

二、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设计

(一)合理利用室内空间

我院除了操场外,几乎没有大面积的运动空间。遇到雨雪等不良天气时,幼儿只能挤在狭小的教室内活动。由于活动是临时组织的,幼儿的运动质量就受到材料和环境的限制,不能有效开展。幼儿园的室内环境一般有走廊、楼梯等,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小设施的不同特性,创设适合幼儿运动的环境,发挥其运动功能,一定能促进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在走廊环境创设中,教师应考虑到走廊的长宽特点,设置一些跳、钻、爬等运动,让幼儿依据环境的暗示,进行相应的锻炼。楼梯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具有攀高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楼梯空间,创设一个封锁线下攀高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攀爬兴趣。教師还可以利用楼梯的高度,创设让幼儿拉重物的运动环境,锻炼他们的手臂力量。对于幼儿室内运动环境的创设而言,仅有丰富的运动器械还不够,教师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运动情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在室内运动环境创设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桌椅来创设翻越、匍匐爬等环境,让幼儿尽可能地利用走廊或教室边角空间资源进行小范围的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地面资源,设计多种适合幼儿走、跑、跳的标志,充分发挥标志的教育作用。

室内运动区域活动的面积受幼儿园活动室、就餐室、寝室、阳台和走廊面积的限制。一方面,在创设室内运动区域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室内固有设施条件,如桌椅、墙柱等,充分发挥空间和设施设备的功能,拓展区域范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相互串通的走廊、过道、楼梯等,扩充室内运动区域面积。

(二)科学投放运动器材

在运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的投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活动质量的高低。幼儿园在投放运动器材时应首先考虑到所投放的材料是否安全、环保,是否符合本区的教育功能,且种类多样,数量充足,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相结合。教师在考虑材料的动作发展功能的同时,应结合运动区域活动主题,赋予材料生动的表征意义及命名。例如,在跳跃区里,幼儿既可以站在台阶上双脚同时往下跳,又可以双脚轮流跨跳摆在地上的塑料圈,还可以玩跳房子、跳短绳等游戏。

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各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层次,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活动材料至少要有三种以上的难度层次,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自由选择。例如,在平衡木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高度、长度、宽度、坡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在练习跳跃活动中,教师在架子上悬挂多种高低不同的物体;在投掷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沙包重量也存在差异。

最后,定期更换运动材料,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兴趣。对于幼儿喜欢的活动材料,教师要投放足够多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现象。在投放新材料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启发幼儿一物多玩。教师还可以结合儿童电视节目、国内体育比赛等,随机为幼儿提供喜闻乐见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特性,如提供真人CS战枪和服装,提供拳击手套,等等。

室内运动区域器材的投放除了要遵循投放总原则(安全性、全面性、层次性、适宜性)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投放轻便的、移动范围小的、安全系数高的、方便拿取摆放的器材,如沙包、篮球、布条、纸球、推杆、小型高尔夫球、乒乓球、彩圈、粘粑球、泡沫垫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投放一些简易的民间体育游戏器材,如绳子、皮筋、翻板、陀螺等;或投放一些发展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游戏材料,如叉叉绳、挑棒、小石子、小沙包、报纸等。

(三)多方位设计游戏

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设计既要突出“室内”“混龄”,又要考虑游戏设计的情境性、趣味性、动作的全面性以及人员配备的合理性。

首先,游戏的设计要适合室内开展,除了充分利用室内地面、空间、硬件设施及桌椅外,所投放的器材也要轻便,移动范围小。

然后,教师要考虑游戏设计的层次性,不同区域的游戏既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及心理发展特点,又要让每个幼儿获得进步。

其次,教师要统筹思考每次活动中幼儿动作发展的全面性,应涉及走、跑、跳、钻、爬、投掷、攀登、悬吊、平衡等多方面动作。

再次,教师要考虑游戏设计的情境性和趣味性,可利用幼儿爱玩的天性,为他们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例如,利用桌椅进行钻爬游戏,创设“猫捉老鼠”的情境。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节和角色,并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既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又可以促进他们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幼儿通过扮演和模仿角色,完成角色要求,达到练习动作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考虑区域创设的数量与全院幼儿和教师人员配备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室内每个区域约10名幼儿,每班分别在活动室和就餐室布置一个区域;若阳台和走廊面积适宜,也可以分别布置一个区域。那么,每个班是3~4个区域,活动室和就餐室的区域可以一动一静,由一位老师负责;阳台和走廊各1名教师负责,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在楼道弯角处和连廊处也要安排教师。这样,尽管全院实行串班自选区域,但幼儿还是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活动。

(四)“大带小”发展幼儿社会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经验的自我构建过程,离不开成人和同伴的影响。在运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必须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材料进行互动,通过自主选择和自由交往,遵守活动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才能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兒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破班级年龄的界限,为幼儿提供更多不同层次的交往机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区域活动中包含很强的社会交往成分,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交往环境,提供了“以大带小”“同伴互助”“师幼互动”等交往形式和交往机会。幼儿在运动区域中形成了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些都为其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中,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幼儿串班途中的安全性,特别是小班幼儿,其自我保护能力及自主性和社会性发展还不完善。在自选区域过程中,小班幼儿能否自主选择区域,区域活动结束后能否安全回到原先班级,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大带小”的活动,既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又提高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大带小”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游戏开始时,每个大班幼儿带领一名小班幼儿去其他班选区游戏。例如,大一班幼儿带领小一班幼儿一起游戏,游戏过程中也要始终带领,游戏结束后再送小班幼儿回到自己的教室。第二阶段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也是在小班幼儿基本具备了去其他班自选游戏的基础上,“大带小”不固定班级,而是在区域自选的过程中,大班幼儿自主、随机地帮助小班幼儿,或在老师的提醒下带领并指导小班幼儿游戏。第二阶段是“大带小”形式最理想的状态和结果。

(五)图示预告法增强幼儿自选目的性

由于室内场地的局限性,阻碍了孩子们全面掌握各班区域游戏。因此,在游戏开始之前,各班教师可以把本班所创设的游戏以图示的形式放在群共享里,让他班教师通过“班级一体机”了解每班所创设的游戏区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简笔画将本班所创设的游戏画出来,然后利用图谱的形式将其展示在走廊上,供幼儿自主选择。

三、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实施路径

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实施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由易到难”“由班级到全园”的全过程。首先,班级教师要根据创设要点学会创建本班室内运动区域活动;其次,可以同楼层两个或三个班级串班游戏,在同楼层串班游戏的基础上,开展同栋楼串班游戏;最后,全院幼儿展开混龄串班游戏活动。

在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设计上,为避免游戏设计的重复性,教师要考虑游戏设计中动作发展的全面性,在体育组或年级组老师的统筹规划下进行,各班根据图示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正确把握好游戏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幼儿园室内混龄运动区域活动的开展,弥补了因天气等特殊原因而无法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缺憾,丰富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室内也能自主选择同伴和运动项目,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提高了其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幼儿乐在锻炼中,乐在自选中,乐在交往中。

[参考文献]

[1]陈燕玲.幼儿园健康教育实用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杜旭林.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3]顾荣芳,薛菁华.健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龙晓玲

第3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主题设计与有效策略研究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前教育活动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开展幼儿区域活动,能够有效扩展幼儿视野,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实现全面发展。而在区域活动中加强主题设计,可有效提升区域活动教育针对性,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提高区域活动趣味性,促进区域活动教育价值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一、加强幼儿园区域活动主题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指导,国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正处于认知价值观念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成人为幼儿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才能促进幼儿未来实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幼儿健康教育,《指南》提出了多个与之有关的活动主题,并阐述了区域活动与幼儿五大领域(分别是健康、社会、艺术、语言、科学)的关系。因此,为响应国家号召,有必要加强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主题设计,并提出有效运用策略,将区域活动与活动主题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学前教育,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实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很多幼儿园均借助区域活动的形式,不断推动幼儿学前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于幼儿教育中,并且这种活动形式在实践中也颇受幼儿欢迎。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展中,不仅能自主选择活动形式,还能够自主进行探索,彰显了幼儿教育主体地位,非常适合于幼儿身心发展,而通过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主题设计,更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借助不同主题区域活动,还能够对幼儿展开针对性教育,更加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与提升。

二、提高幼儿区域活动主题设计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幼师应提高对幼儿区域活动主题设计应用的重视程度

如今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针对幼儿五大领域、幼儿区域活动以及幼儿区域活动主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独立的活动,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比如,区域活动与活动主题联结,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渗透,等。在这一形势下,需要幼儿教师真正重视幼儿区域活动主题设计,并将其具体落实于实践之中。在具体落实中,首先幼儿教师应加强教学理念创新,并结合幼儿实际教育要求,将幼儿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彰显幼儿学习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同主题,让幼儿在主题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接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其次,从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应重点围绕区域活动主题设计,加强宣传力度,在具体宣传方式上,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公告栏、幼儿园管网等,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强化宣传效果,将其作为一项幼儿园重要工作来抓。与此同时,幼儿园管理者也可以组织幼儿教师参加有关区域活动主题设计的学术交流活动,从而让幼儿教师从心理层面上真正正视并意识到做好主题设计的重要性,从而在后续教学过程中,真正积极地将这项活动付诸实践,确保区域幼儿活动主题设计落到实处。最后,区域幼儿活动主题设计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还需要幼儿园加强对“幼师招聘关”的把控,除了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之外,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并对新入职幼师进行重点考察,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责任性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与实际活动主题相呼应

区域活动材料是保障幼儿园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选择,充分发挥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作用。而在区域活动主题设计中,不仅要做好区域材料投放,还要确保投放区域材料与实际活动主题相符合、相呼應,以免造成幼儿在认知上的混乱。

(三)做好区域活动主题设计细节引导

在幼儿区域活动创设中,一方面要确保幼儿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还应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拥有足够的“自由”,如此才能保障幼儿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并能够结合自己喜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展活动。但幼儿受自身年龄、认知有限,很难对某件事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受天性自由的个性影响,幼儿也不可能完全依照教师设置的区域活动安排开展活动。因此需要教师从细节处入手,一方面充分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主题设计前的区域活动安排细节,对幼儿活动开展进行一定的正向引导,确保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启发与教育。

例如,进行以“水果乐园”为主题的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事先在活动区域场地内准备好各种水果图案、一些泡沫塑料水果模型,例如,桃子球、苹果球、西瓜球等,然后在教师的有序指导下,开展各种以水果为主体的游戏。例如,为发展幼儿腿部力量,可教师可带领幼儿手拿水果卡片,开展“水果蹲”游戏;为发展幼儿投掷、躲闪动作,锻炼幼儿体能,可以借助各种小的泡沫塑料水果球,带领幼儿开展“水果大战”游戏活动;为锻炼幼儿手脚协调能力,可用线将水果吊到一定的高度,让幼儿通过蹦跳来感受“采摘水果”的乐趣。通过教师采取上述措施加以引导,可有效锻炼幼儿身体素质,推动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将主题与区域活动充分结合在一起,可有效提升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因此需要幼师提高对幼儿区域活动主题设计应用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幼儿区域活动主题设计,从而给予幼儿更全面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徐州市星光实验幼儿园 江苏】

作者:吕兴兴

第4篇: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设计:

“春天”主题背景下中班活动区的创设

区角活动它是面向全体的活动,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获得多种经验。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因为区角活动本身是幼儿个别的学习活动,它包含了幼儿的个别学习、探索、表达和创造等丰富的内涵。主题活动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日常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

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顾名思义”它必定是与主题密切相关,它同样承担了幼儿个别的学习、探索、创造 ,但并不是说每个区角所创设的活动内容都要与主题契合,区角活动的设置除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材料,也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涉及面更丰富的内容。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以及在不同的主题中,与主题相关的区角活动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下面以《春天》主题活动为例,谈一下活动区创设的主题化。

音乐区:音乐区的独特价值是为幼儿提供体验节奏、欣赏乐曲、尽情歌唱、创编舞蹈的机会,主要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区的创设应与静区分开,可设置在走廊里;应提供小型录音机,便于幼儿随时操作;为了让幼儿充分表演,感受动作的美和表演的乐趣,可在音乐区的墙壁上安装一面大镜子;教师还要提供表演用的服装、头饰、彩带等各种道具和铃鼓、碰铃、双响筒、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在春天的主题中,教师可提前选择“春天”的歌曲磁带,如《春天在哪里》《篱笆下》《柳树姑娘》等投放在音乐区中,供幼儿欣赏、演唱、演奏和表演。音乐教学活动后,可将学习过的与春天有关的歌曲、舞蹈磁带、节奏乐图谱、打击乐器等放入区中供幼儿练习、欣赏和自主创造性地表演。这样音乐区成为了《春天》主题活动的准备和延伸。幼儿在美工区中用废旧报纸、塑料袋等材料设计制作的“春装”可放置在音乐区中,让幼儿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随着优美的乐曲创造性地进行“春季服装表演”。

语言区:语言区的独特价值是让幼儿喜爱看图书、听故事,发展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能力,同时激发幼儿能清楚连贯地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愿望,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语言区可设置“图书区”和“表演区”两个小区域。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将教授过的有关春天的故事、散文、诗歌等图书投放到图书区中。如故事《春天的电话》、散文诗《春天来了》、诗歌《春雨》等,让幼儿创造性地讲述。还可收集与春天有关的科学知识类的书籍投放到区中,如涉及到春天的天气特点、植物种植等知识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供幼儿查阅和学习,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和好奇心。表演区中可放置供幼儿进行文学作品表演的布景道具、头饰、指偶等,让幼儿运用语言、动作等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搭建区:本区的独特价值是通过幼儿运用积木、插塑和拼图等材料进行构造活动,促进幼儿动作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耐心、合作和克服困难等个性品质。

搭建区应为幼儿创设宽敞的场地,以供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搭建。搭建区的材料分类摆放便于幼儿取放和学习归类。背景墙要充分利用,可提供教师搭建的范例、幼儿自己搭建作品的照片以及搜集的实景照片、图片等,让幼儿模仿、欣赏,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更好地激励幼儿树立信心进行搭建。在《春天》的主题中,可围绕“春天的花”和“春天的景观”等展开,用雪花片、积塑拼插种类不同、形态各异、色泽鲜艳的“花”;还可用积木、纸盒、易拉罐、小棒、瓶盖等丰富多彩的辅助材料搭建春游的景观,如青岛的栈桥、小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小鱼山等建筑景观,让幼儿将所获得的对春天周围事物的经验用搭建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搭建完后,要为幼儿提供搭建展示台,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以便交流与分享。

美工区:本区价值是通过幼儿自由的剪、贴、画、缝等多种技能的锻炼,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同时丰富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认识,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能力。

美工区要为幼儿准备绘画、泥工、纸工等范例或步骤图,让幼儿欣赏,并教给幼儿具体使用的方法。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在《春天》的主题中,小班可提供印章、棉签、皱纹纸、油画棒等材料,让幼儿用印章作画,用棉签画迎春花,用皱纹纸粘贴发芽的树等;大班可提供橡皮泥、线笔、毛笔、宣纸、电光纸、剪刀等,做平面泥工“春天的景物”和“春天里人们的活动”,以线化形式画“我眼中的春天”,用水墨画描绘“动物”和“花草”,用剪刀和胶水做剪贴粘贴画“春天”,折纸“美丽的花”等;教师还可提供报纸、塑料袋、各种包装袋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春装”。随着幼儿对春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丰富,教师可不断增加创造性的成分。如可运用粘、贴、剪、画、撕、缝等多种美术形式与技法综合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还可运用多种感官,听音乐后绘画“春天的音乐”,听故事后绘画“春天的故事”等,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表达。

角色区:本区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区域,它对幼儿社会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以及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春天》主题的需要,可增设“鲜花店”“春季服装店”,并丰富“娃娃家”的情节与内容。如:“鲜花店”的墙饰可张贴各种花卉的图片,将搜集的花的标本放在区中,把幼儿在美工区和搭建区中用纸类、泥类和插塑类做成的种类各异的鲜花标上花名和价格标签,幼儿在扮演花店售货员、顾客的过程中,对鲜花品种、插花艺术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丰富幼儿经验,让鲜花店的游戏更进一步地开展下去,教师可组织幼儿参观鲜花店,采访卖花和买花的人,了解什么时候送花、送什么花等常识。幼儿将了解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并张贴在鲜花店中。幼儿可表征观看演出、到医院看望病人、过节、结婚、祭奠亡故的亲人等情况下需要送的花的经验。还可设置“春装店”,将幼儿从家里搜集的春装挂在衣架上“出售”,还可让店员将美工区用报纸、塑料袋、各种包装袋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的“春装”在店里出售。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当幼儿了解了春天里人们的活动后,可丰富区中“娃娃家”的内容,可创设“娃娃家”的生活区、游玩区和野餐区。生活区主要体现“家”的温馨,可将“妈妈”带“孩子”一起用表征符号制订的“春游计划”(去哪里玩、乘何交通工具、带什么东西、具体玩什么内容等)和春游照片张贴在活动区中。“游玩区”可提供玩沙、放风筝等玩具供“孩子”玩,“野餐区”可提供铺在地上的塑料布,野餐时的食物和器皿。要使娃娃家的情节更为丰富,就应加强与其他区域间的联系,如“妈妈”带“孩子”到“超市”为春游、放风筝、野餐等购买食品和携带的物品;在“春游”中可能“娃娃”生病了,妈妈会打120电话或带孩子到医院看病等。

科学区:通过本区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求知欲、科学兴趣,培养幼儿观察、探究、表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科学能力及精神。

在《春天》的主题中,科学区可设置“小问号区”“种植区”和“气象观察记录区”等小区域。“小问号区”可让幼儿将平日里对周围事物探究的问题用图画、符号表征出来,张贴在区中,引导幼儿多方搜集资料解答。“种植区”让幼儿将植物的种子种在土里、棉花里、水里和石子里等,观察其发芽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进行记录;还可让幼儿观察种植玉米的稀疏和拥挤的不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气象观察记录区”可为幼儿提供一张大的挂历纸,请幼儿自行设计(如画出纵、横两轴分别代表温度和时间),幼儿把从电视、报纸、手机等途径搜集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在纸上画出每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将其连起来就成为一个月气温的变化走势图。还可让幼儿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天气的阴晴变化等。

第5篇:幼儿园区域角活动设计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在创设班级游戏区域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教学楼的长廊、门厅、楼梯间创设公共活动区域环境。为更好地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的价值,幼儿园要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科学投放材料,开发活动区的公共价值。同时,制定进区规则,分班、分时段让幼儿进入活动区玩耍。

区域环境创设中的空间规划 :

区域活动把活动室的空间划分成几个活动区角,各种空间是促进幼儿交往、促进探索型主题开展的催化剂,若空间没有适当的分隔,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情绪。设置科学、合理的区域分隔,建构丰富的区域布局,是区域设置中一定要考虑的。

(一)区域的数量

区域数量的多少主要依据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而定。如果区域数量过少则会造成活动拥挤的现象,如:娃娃家人数过多则容易引起角色的分配不均而争吵;区域数量过多则会出现区域的人数太少,幼儿之间缺乏交往合作,或造成区域活动空间太小,使得各区域间易互相干扰。因此,一般设置5~7个区域为宜。 (二)区域的划分

结合区角活动,首先,我们把教室设计、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其次,充分利用材料,使各个区域活动相对独立而又开放。如:利用一些矮柜,图书架等作为区域之间的隔墙,使每个区域有家的感觉,各区域既保持通畅又互不干扰。再次,设置多区单一内容或是多区多种内容。多区单一内容,即围绕一种主题内容设置多个活动区域,如:在大班的“春夏秋冬”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在秋天的季节背景下,设置了“有趣的虫子”“秋天的树林”“秋天的果园”“水果店”等活动区域。多区多种内容,是按照多个活动内容设置不同的区域活动,如:垒高属于建构区,阅读、讲故事属于语言区,时装表演属于表演区,绘画剪纸属于美工区。

(三)区域活动格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室、橱柜、桌面等室内空间和走廊等室外空间,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格局。如:用橱柜、矮柜分隔出大小不同的区域,提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花和叶子让幼儿制作、粘贴成门帘,以分隔益智区和美工区。以免干扰教室内各区域的活动,有利于形成和谐、宁静的氛围。

幼儿园区角游戏的内容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等等。

一、角色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

2.材料的提供

(1)娃娃家。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

(2)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士帽、处方单、病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3)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币等。

(4)银行。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二、语言图书阅读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此区角内以图书阅读为主,配有一些语言游戏,如接龙拼图,拼贴讲述,连词句,编故事,讨论谈话等。

2.材料的提供

语言图书阅读区的活动主要为正规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语言游戏可以是正规教学活动中游戏的重复或延伸,教师应为幼儿多提供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图书、小图片、卡片等可操作的材料。

三、美工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美工区内可以进行平面造型,如绘画(彩笔画、水彩、水墨画手指画、刷画、拓印画等)、自然材料(沙、树叶、蛋壳等)的剪贴、撕贴等;立体造型,如捏泥、和面团、纸粘土等;自然材料造型,如豆画、石画等;废旧材料制作,如纸盒、易拉罐、纸杯等;以及结合节日活动制作装饰物,如彩环、灯笼等。

2.材料的提供

各种纸、彩笔、颜料、剪刀、浆糊、橡皮泥等是美工区必备的材料,但不是惟一的材料。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美工的材料也是广泛而繁多的,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收集、准备、提供,务求充实、充分。另外美工活动中常常用水,因此也应接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使用。

四、科学发现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科学发现区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感官的活动。如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闻不同的气味,尝不同的食物,分辨相似的声音等。

(2)声的活动。如声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不同的声音等。 (3)光的活动。如镜子的反光,万花筒,哈哈镜等。 (4)电的活动。如连接简单的电路,拆装手电筒等。

(5)磁的活动。如探索哪些物体可以磁化,利用磁铁的特性制玩各种磁铁游戏等。

(6)力的活动。如“跷跷板”、“天平”的活动,物体滚动的实验等。 (7)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

科学发现区的活动要结合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正规科学教育中进行的活动,可以在科学发现区中延伸。

2.材料的提供

科学发现区的材料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提供,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五、自然角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自然角究竟应该种什么?栽什么?养什么?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首先,应根据季节特点来选择内容。春季,比较适合做一些种子的发芽实验,栽培春季常见的、易成活的植物、花卉,适合养殖小蝌蚪等;秋季,是丰收的季节,适合收集种子、陈列水果等。

2、材料的收集

应选择生长快、漂亮、芳香、易于成活、有果实、无毒的植物。例如三色堇、石竹、月季、风仙、米兰、夜来香等花卉;毛豆、辣椒、茄子、葱、蒜、芋头、丝瓜、西红柿等蔬菜;葡萄、枇杷、李子等水果;以及红豆、绿豆、花生、玉米等。

在自然角中,还可以饲养一些没有危险、便于饲养、幼儿喜欢的较小的动物。例如巴西龟、金鱼、螺蛳、蝌蚪、虾、蚕、蝈蝈、小鸡等。

利用蔬菜、水果等制作的各种玩具,如水果娃娃,萝卜灯等;各种贝壳、珊瑚、树叶等物品都可以陈列在自然角里。

材料收集来自三方面——教师、家长、幼儿。一般数量少的教师自己收集,无须麻烦家长,而种类多的可以请家长帮忙收集,中、大班幼儿可以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参与收集,如采集种子、捕捉昆虫、拾落叶等。种植的盆子提倡废物利用,如塑料瓶、酸奶杯、冰淇淋盒等,并且安全不易碎,人手一份的器皿要统一才美观。

六、益智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1)数学的内容。有计数、计算、分类、排序、等分、测量等。 (2)构图造型。有图形片构图,形、体拼折构图,皮筋、曲别针拼图等。

(3)棋类和扑克牌等。 2.材料的提供

(1)数学的材料。如计算器、排序板、分类盒、计数卡、式题、尺、笔等等。 (2)构图造型材料。如七巧板、几何拼图、皮筋构图等等。 (3)棋类。如斗兽棋、飞行棋、跳棋、象棋、围棋等。 (4)扑克牌等牌类。

七、操作区活动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操作区内可以安排的活动有:

(1)手指配合的活动。如给娃娃喂食物、穿珠、系纽扣、编塑料管、小物体的镶嵌活动、玩具的拼插等。这种配合较为简单的活动适合小班和中班上学期幼儿进行。

(2)手指、手掌、手腕配合的活动。如拧螺丝、开瓶盖、系扣绳子、系解蝴蝶结、系纽扣、系鞋带、绣花、编织、用筷子夹物品、翻绳、使用锤子钉钉子等。这种配合活动动作较为精细,有一定的难度,适合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幼儿进行。

2.材料的提供

根据安排的具体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

操作区的材料要分类摆放,便于幼儿使用、收拾、整理。 材料的投放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操作需要时间短到需要时间长。

八、玩沙玩水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玩沙游戏主要有揉、铲、造型、堆沙和挖沙的活动,也可以设计玩沙的创造性活动,让幼儿探索沙的性质。比如体验沙的质感,用手在沙上画画,用沙堆成山、围墙,用沙塑造桥梁、房屋,用模具塑造图案,挖山洞、隧道等。

玩水游戏主要是让幼儿自由地玩水。如用勺舀水进容器,把水在容器中倒来倒去,用水转动水车等。还可以启发幼儿利用水做些科学小游戏,比如“物体的浮沉”、“水往哪里流”等。

2.材料的提供

玩沙工具:小桶、勺子、铲子、模具等。 玩水工具:小桶、勺子、瓶、水车、喷水壶等

辅助材料:玩沙可准备动物、植物、人物、交通工具等玩具模型。玩水可准备一些铁制、木制、塑料的玩具或物品。

3.场地的设置

玩沙玩水区应靠近水源,便于为沙池、水池加水,便于幼儿洗手和收拾、整理、清洁材料。

九、音乐表演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音乐表演游戏区活动丰富多样,可以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游戏、打击乐演奏、幼儿扮演角色的故事表演、操作玩具表演角色的桌面故事表演、用木偶和皮影进行表演的木偶戏和皮影戏等。

音乐表演游戏区应选择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容易为幼儿理解又适于他们表演的音乐、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要节奏明确,曲调优美。文学作品情节应生动活泼,角色的性格应鲜明,有特征。角色语言较简短。 2.材料的提供

音乐表演游戏区首先要有一个给幼儿表演的舞台。舞台可以用布、屏风或彩色纸条来表现和装饰,不需要投入太大的人力物力。

音乐表演游戏区的基本材料包括:

(1)录音机。录音机的电源要远离表演场地,一定要在幼儿摸不到的地方,最好是用干电池。

(2)录音磁带。可以录儿歌、歌曲、音乐、故事等,并根据磁带所录的内容贴上标记,便于幼儿使用和整理。还可以提供一些空白磁带,把幼儿自己的歌声、演奏、朗诵录进去。

(3)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木鱼、锣、鼓等。 (4)服饰。少数民族服装、小动物的服装等;动物、植物、人物的头饰、面具、手环、头环、彩带、项链等。

(5)道具。纱巾、扇子、木偶、皮影等。

教师应吸引幼儿参与音乐表演游戏的场地布置和材料准备。幼儿在游戏中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角色语言和动作,他们的表演并不受道具、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因此,道具不必追求齐全、逼真。

3.场地的设置

音乐表演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场地的布局要合理,观众坐在哪里和演员在哪里表演,都要有一个明显的分隔标记。

第6篇: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

游戏是童年期一种有的快乐活动,而且它也是对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一种活动,但传统的游戏存在不小弊端:

1、提供游戏类型或活动形式单调,大部分以积塑拼插游戏为主。

2、统一安排,硬性规定活动内容形式即玩什么。怎样玩不是由幼儿自己做主的,而是由教师统一安排规定的。指导也较程式化,特别是游戏条件与环境创设不利。

区域活动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游戏模式,游戏改为人为创设自然情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同时使游戏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索的主题,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充分自主小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活动。而教师通过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制订计划,通过创设适宜的游戏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活动家区可设娃娃家及亲亲宝贝(幼儿从家中带入园的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可以使幼儿感到亲切适宜,从而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积木区材料大,同类材料数量较多(图书等一样),这样不容易争抢等根据这一系列特点本班设了5—6个区,其中有些区功能一样,但分散设置便于指导。

区域名称

区域目标

材料准备

指导要点

(重点、难点)

操作区在使用图钉、撕纸、粘贴活动中,在摆弄皱纸、树叶、图纸等多种物品、材料过程中,小肌肉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促进、发展,感觉运动技能。

皱纸、图钉、各种彩色瓶,及各种模具、(在皱纸粘贴和图钉按画模型)、浆糊

帮助孩子认识要用图钉塑造的是什么图形,了解图形的特征,再运用材料来塑造。

重点在粘贴时注意卫生。在运用图钉时要注意安全。

语言区

1、色彩缤纷的画面,主动有趣的情节,使幼儿对图书产生兴趣,并喜欢阅读。

2、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一页一页地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块色彩缤纷的地毯、一张小小的桌子(不同于教室的一个个小靠垫、小桌),设置充分展现图书封面的书架。保持图书区安静有氛围。

1、指导孩子如何取放图书。

2、如何一页页地翻。

3、在图书区要保持安静。

建构区

1、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2、在把积木时而堆高,时而围合的过程中,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1、木制积木、各种易拉罐、纸盒等替代积木。

2、动物模型等。

1、在幼儿进入积木区不知搭建什么的时候,可运用动物模型引发搭建内容。

2、教师要理解幼儿,无论幼儿如何堆砌,那没有对或错,教师材料使用上放开视角。

美工区

通过尝试将压扁、搓长、团圆,进行平面或立体造型与变化,醉心于对材料的探究,体会创作乐趣。

1、彩泥、垫板。

2、一些塑好的水果,可供幼儿参考。

3、辅助的模型、小刀等。

在塑造过程中能介绍工具材料,在操作中可充分运用材料来帮助自己造型。

益智区

运用饼干的不同图形,通过给小动物喂食,进而认识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进而逐渐意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分类,形成概念。

1、不同形状的饼干。

2、不同小动物及不同形状的盘子。

1、区分不同形状。

2、不同形状间的相互联系,再学习归类。

娃娃家

扩展游戏内容,丰富主题情节,在召开乐中激发幼儿良好情绪,训练幼儿动作技能,培养其爱心和协调合作能力。

娃娃、家具、电话、厨房用具。

1、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

2、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

第7篇:幼儿园中班区域观摩活动设计

幼儿园中班区域观摩活动设计

重点区域:益智区

活动内容:钓鱼游戏

活动目标:1.活动时愿意接受同班的意见和建议。

2.学会与同伴共同制定简单的游戏规则并遵守。

3.能与同伴合作完成钓鱼游戏。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钓鱼的场景。

物质活动准备:“钓鱼游戏”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介绍新材料,发起游戏。

1.导入:(故事)传说有一个美丽的湖,湖中住着小鱼一家,有一天,来了一只湖怪,专吃鱼宝宝一家,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小鱼。

2.介绍游戏材料

小鱼长片、湖怪长片、鱼缸长片、湖泊棋盘。

介绍棋盘的打开方式。

3.发起游戏:钓鱼

玩法:幼儿需要钓到4条不同的鱼,即一尾粉色大鱼,一尾黄色大鱼,一尾粉色小鱼和一尾黄色小鱼,如果钓到的是相同的鱼长片,就放回湖泊里浪费一次机会。

规则:

1)所有鱼长片背面朝上放于桌上。

2)若钓到的是各种杂物,就浪费一次机会,杂物放回湖里。

3)最先钓到四条不同的鱼的幼儿获胜。

4.自由交流,巩固经验

师幼共同交流获胜的经验。

活动自然结束。

二、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提出区域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如需合作,进行协商,做好分工。

在区域中不能大声喧哗,安静游戏。

三、整理材料。

活动结束后,物品归原位,保持区域卫生整洁。

四、活动评价

1.交流分享。

请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区域中玩了哪些有趣的游戏?

重点区域:刚才你钓到了几条鱼?是怎么钓的?

2.作品展示、分享。

在美工区,建构区的孩子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分享一下你的创作想法。

3.总结评价。

每个小朋友都尝试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并体会了成功的乐趣,如果有小朋友想尝试其他的游戏,下次活动欢迎你们来挑战。

第8篇: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

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我爱我家 游戏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游戏准备:

游戏区域: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交流。

【游戏目标】

1、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选择游戏内容进行区角游戏活动。

2、喜欢摆弄和操作各类提供的材料,初步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3、愿意和同伴简单交往,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一项游戏内容,形成区角游戏的常规。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参与各区域游戏的经验,初步了解各区域游戏的玩法。

2、游戏场所:本班游戏区域(米奇之家、米奇巧手坊、黛西拼拼屋、布鲁托想想吧)3.游戏材料:

Kitty娃娃家:自制各种家具、厨房用品、家庭成员图片、娃娃、衣服、图书等材料。

Kitty巧手坊:各色彩纸、胶水、油画棒、手指点画材料、交通工具。

Kitty拼拼屋:插塑、积木若干。

Kitty生活服务区:喂动物材料、珠子、小妹妹头像、妈妈头像、小夹子等。

【游戏过程】

一、组织幼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二、教师讲解各活动区域的活动内容。

(一)《Kitty之家》:

1、娃娃肚子饿了 玩法:幼儿在厨房快乐地摆弄小勺子、小铲子给娃娃做饭,并在做完饭后收拾好厨房用具。学习用勺子、筷子喂宝宝吃饭;学习用奶瓶给娃娃冲奶、喂奶。

2、扣纽扣、叠衣服 玩法:通过操作桌面的小衣服材料,学习自己扣纽扣、叠衣服的生活技能。

3、帮娃娃洗澡 玩法:帮娃娃脱衣服.做好娃娃洗澡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帮娃娃洗澡。

(二)《Kitty巧手坊》:

1、装饰交通工具 玩法:用手指点画的方式随意装饰。

2、撕面条 玩法:要求幼儿把面条撕得又细又长。练习撕纸,学习沿着直线剪面条,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3、宝宝的头发 玩法:老师提出要求,宝宝的头发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引导幼儿较有控制的画直线,大胆的用线条画出宝宝的头发。

4、穿新衣 玩法:天冷了,娃娃家的宝宝没有新衣服穿了,请你为宝宝做一件新衣服,用漂亮的颜色给宝宝的衣服涂色。

(三)《Kitty生活服务区》

1、帮妈妈穿项链 玩法:愿意用各种形状和颜色的串珠串联成妈妈的项链。

2、喂小动物 玩法:教师为幼儿准备若干食物(各种豆豆),让幼儿投入小动物的嘴巴里。

3、帮妈妈和妹妹夹辫子 玩法:妈妈和小妹妹的辫子散了,请幼儿利用小夹子为她们夹辫子。

(四)《Kitty拼拼屋》 玩法:根据图案的相似度,进行拼接,说出拼的事物名称。

三、活动组织。

1、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选择活动的区域。

2、幼儿自主活动,教师即时地观察和指导。 3.小组交流幼儿的游戏情况,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游戏方法。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示范课教案:我爱我家游戏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有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以及帮助家人收拾房间的愿望。

2.能按照标记以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对物品进行归类摆放,学习自主收拾整理.初步养成收拾物品的习惯。

3.学习自己拉拉链、按揿纽、扣纽扣、扎带子以及叠衣服和裤子的生活技能.

4.学习选择用合适的夹子来晾衣服、裤子、手套、袜子等,了解生活中多种夹子的用途,并懂得成双成对的概念。

第9篇: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设计

一、区域游戏设置的背景

“快乐幼儿园”活动是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的第一个主题。小班孩子从各个家庭齐聚到幼儿园,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孩子们要学习独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力听讲;安静地坐一段时间等等。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或爱哭鼻子;或古灵精怪;或胆怯;这么多孩子要在一个集体中生活,难免会上演许多“小故事”。那么,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喜欢上幼儿园呢?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进行,开展了多种区域性游戏。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通过让孩子用眼睛、手、口、耳,尤其是用心去接触与感受幼儿园的人、事物与气氛,逐渐学习与人交流,建立同伴关系,顺利跨出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二、区域游戏设置的兴趣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区域

小班孩子年龄小,好模仿,但他们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主体意识,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

如: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三个平行的娃娃家。随着主题不断丰富环境及游戏材料。刚开始,我们在娃娃家的墙上挂上全家福照片,引导孩子们说说家里有谁;数数家里有几口人;从而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家。我们请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布娃娃或小动物放在娃娃家里,让孩子抱抱娃娃、小动物;喂娃娃、小动物吃饭等。

三、区域游戏设置的成长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发展目标设置区域

1.依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3~4岁幼儿的小肌肉技巧的发展目标是:剪纸;用手指头粘画东西;模仿画圆圈、画直线;用积木垒高;会扣纽扣、解纽扣;会玩序列游戏等。为此,我们设置了“益智区”“生活区”:有串珠,拧拧乐,找朋友,4片拼图,插鱼鳞,造高楼;“美工区”:撕纸,小鱼吐泡泡,涂涂画画等。

2.依据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目标

小班幼儿正进入飞速发展期,逐步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往,喜欢听故事,尤其爱重复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置了“语言区”。

如:在游戏初期,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小乌龟上幼儿园”的故事磁带,很多孩子围在收录机旁一遍一遍地听,维持了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有的孩子听到最后小动物们在一起唱唱跳跳,他们也拉起小手蹦蹦跳跳,共同感受着认识新朋友的快乐。为了满足孩子表达的欲望,我们还在语言区里放置了两部电话机。为了让孩子们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同时也能促进语言发展,我和孩子先玩打电话,在与孩子们打电话的过程中逐渐将基本的礼貌用语传递给孩子。再过一段时间,我给电话机上贴上班上孩子的大头贴,让孩子给同伴或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有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打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忙得不亦乐乎。

四、区域游戏设置的生长点——依据园本材料设置区域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社区成了我园园本材料的资源库。我们收集了手套、袜子、各种绣线、草莓盒等,并将这些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运用到区域游戏中,成了我园的特色游戏。

(一)注重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活动的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和延伸,蕴涵着诸多因素。环境则是区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所赋予的暗示、引导、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等自治因素,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操作、探索欲望。

如:娃娃家的创设,这让刚刚离开家庭生活的小班孩子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前一直在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大多数认知经验、生活经验都跟家庭有关。我们还合理利用空间,多创设几个娃娃家,让孩子觉得在幼儿园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幼儿园是安全的,也是快乐的。

(二)注重游戏的指导

1.语言指导法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或是因为看到材料不知道怎么玩而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已经不感兴趣。因此,需要我们老师运用语言去鼓励、启发幼儿继续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2.榜样示范法

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与幼儿操作同等材料,即平行游戏,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也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促进同伴间的学习。

(三)注重游戏的评价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评价的时间可以是灵活机动的,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交流式评价

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 我们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的语气及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发地交流,让孩子们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孩子是“活”的,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发明,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用幼儿的心去创设区域,经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的活动,用幼儿的情去参与活动,让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 大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不但喜欢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等等,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这一阶段的幼儿他们也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科学活动中也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学习科学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科学区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活动中不同材料、教师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提高。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能真正体验到小淘气玩科学的乐趣。其实,在科学区中,科学材料的提供与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投放,促实验顺利开展

从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多信赖于感知觉,而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为幼儿感知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材料要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概念属性获得的较为丰富感性经验,使幼儿获得较为科学的概念和经验。教师在提供科学区活动材料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是否源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是否取材身边丰富多样的材质,是否精心过测算提供材料的数量,这样确保投放材料的科学性,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

● 活动片段一:

科学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

投放背景:大班幼儿对“沉”和“浮” 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具有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实验的经验,一次区域活动玩水时,一位幼儿问道:“老师,怎样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不能。”很多幼儿大声回答。此时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便利用这个有趣的科学现象设计了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既能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能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能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提供的材料有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记号笔、温水等。基本玩法是让幼儿先将温水倒入三个透明杯子中,然后分别倒入糖、盐、味精三种白色物体,并将三个土豆宝宝投放进去,最后引导幼儿观察土豆在三个容器中的情况,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兴趣盎然,但是从记录纸上我发现他们实验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观察到土豆都沉下去了,有的观察到放进去的土豆有的浮上来,有的沉下去。孩子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发现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的疑问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提供材料上有失误,我提供的材料有问题,提供的土豆的大小和盐、糖、味精的量之间的比例是有差异的,孩子在进行操作时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情况,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谨慎,应该尽量减少影响孩子试验的无关因素。后来通过与中学物理老师的交流取经,我也顿悟到其实提供土豆在这个实验中并不是很科学,如果投放小鹌鹑蛋的话会更科学,实验的干扰因素会更小,也就会更顺利。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必须让孩子客观地了解到实验的具体内容,又要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这样孩子才能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累该材料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分层投放,推幼儿共同成长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 活动片段二:

《土豆宝宝历险记》投放科学区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它的喜爱还是一如既往,幼儿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操作层次。凯凯神气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已经做好实验了。”“你发现了什么?那个救土豆宝宝的白哥哥是谁呢?”凯凯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他实验的结果,看着他的记录纸完成得非常好。为了继续增加部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又在这个活动中投放了一大一小的两个土豆宝宝,并向幼儿提出疑问:“在放有盐的水中,你觉得大土豆会浮上来还是小土豆会浮上来?”以疑激趣,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提升了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

三、隐性投放,助幼儿有效学习

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在科学区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材料上的隐性标志。

提示三: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粘贴纸区分三个透明杯,引导幼儿能够根据杯子上的颜色标记正确放入相应的糖、味精和盐,力求实验效果的科学。同时三种颜色的标贴纸又能很好地提醒幼儿该把温水倒到什么水位。

四、情境投放,促幼儿快乐活动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变得日益重要,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让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所谓游戏情境就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创设的情节和环境。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科学区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 活动片段四:

《土豆宝宝历险记》材料的操作目标是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如果单单靠简单的操作实验往往会让幼儿显得有些枯燥。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土豆宝宝”历险记的动画故事作为辅助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以“是谁救了土豆宝宝”为引子让幼儿边看故事边进行操作,让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这样能进入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故事片段《土豆宝宝历险记》

由于科学区活动中,以幼儿的个别探索发现为主积累科学经验,这就更需要教师也进行个别观察,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分析材料可调整的地方,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

上一篇:乘坐校车安全教育下一篇:如何让流行歌曲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