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核心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技核心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

第一篇:科技核心论文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大会集中发布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关于全面加强科技創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支持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人才行动计划》,核心要义是推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发展,这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指南和重大举措。在此,本文结合中科院建设科创中心实践与创新发展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科技创新中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新的变化,全球创新新格局加速形成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重大举措。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还是我国北京、上海、合肥、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创/科学中心,其重要特点都是拥有大科学装置、一流创新主体、高端创新人才、良好创新环境、较强科技投入等,有利于提升国家基础研究水平,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成都迎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大历史机遇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式吹响了建设中国西部科学城的号角。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成都积极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主题主线,明确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四大战略定位。

中科院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17年,中科院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参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指导意见》。目前,中科院全面参与了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形成凸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地位和作用、引领创新发展的国家创新高地,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和关键作用,有力支持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中科院也在成渝地区前瞻布局了科技创新资源。自1958年建院以来,中科院成都分院已建成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4年成立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填补了中科院在重庆市研究机构的空白。

当前,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正在研究编制,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启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全面部署,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渝科创中心、成都科学城建设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加快推动。

打造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核心创新载体

高站位谋划。2016年4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成都科学城时得知中科院成都分院将整体迁入,并将整合更多的中科院创新资源支撑成都科学城建设,他高兴地指出:“中科院成都分院来了,科学城就活了”。

高效能推进。2016年以来,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文献中心、中科信息、成都有机等7家单位整建制地集中聚集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也落子成都科学城,初步形成总占地3500亩、建设用地约1800亩、集聚8000名创新人才的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一园三区”格局,包括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光电所科学城园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园区(含大科学装置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特色鲜明、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

高质量供给。除了整体引进研究机构,成都分院还推动“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等5个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支撑项目启动建设;推动成都超算中心建设,并围绕“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需求筹建西部科学数据中心;围绕川藏铁路、超分辨光刻等领域筹划“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前沿引领技术平台落地;按照中科院党组“搬迁、改造、升级”的总体要求,积极引进了上海微系统所、高能所、工程热物理所、微电子所、天津工生所、中科曙光、云从科技等中科院机构相继在成都布局研发单元或成果转化基地;培养和集聚了一大批中科院优秀人才,着力建设新型高端研究智库,组织开展“科学与中国”“科学思维与决策”、院士专家行等活动,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科学咨询与智力支撑,为人才强省、强市跨越发展提供“源动力”。

用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

成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无疑将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成都科技创新工作及打造科技产业生态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这套科技创新政策组合拳的主要特点是含金量高,有几十万元、成百上千万元、上亿元的资金支持普惠政策,也有“一事一议”的特殊政策;精准度强,比如专门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系统性强,广泛涉及到科技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创新投入的全要素、全周期;开放度高,在全国率先面向成渝青年人才实施社会保险、工作年限同城认定。我们既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政策宣传、又要“真金白银”抓好政策兑现,关键是更要着力在四个方面充分发挥好政策作用。

着力夯实基础。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高度重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承担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子午工程二期核心站点”“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臺”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地四川稻城、成都天府新区集聚发展。为了推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要突出重点、着眼长远、引育并重,充分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筹划建设“十四五”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前沿引领技术平台,谋划一系列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

着力补齐短板。四川省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细分出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智能装备、航空与燃机、医药健康等16个重点产业,成都则在66个产业功能区、14个产业生态圈中加快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特别要用好“补链强链”专项行动计划、“硬核科技”配套政策等,补齐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的薄弱环节,做好互补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集聚资源。基于高端创新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时效性,成都应进一步在“两中心两地”找准定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兑现政策红利,加大力度集聚高端研发机构、高端创新人才。例如,中科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以建设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类机构深入开展研究所分类改革,以建设科教融合区域中心促进中科院科教资源与地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加快集聚中科院研发机构,加快将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着力对标一流。包括对标一流的开放共建体制。参照北京、上海、合肥、粤港澳等地做法,加强与中科院等统筹部署,例如怀柔科学城采用与中科院联合申请的方式,通过高水平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积极引进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等战略举措,已经吸引了中科院电子所、力学所、空间科学中心等多个研究所以及13000余名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入驻,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以及交叉研究平台落地;对标一流的战略规划,例如,2020年6月11日,深圳市刚刚正式发布《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将构建“一主”(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凸显了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的集群效应;对标一流的创新政策环境,例如,2019年10月16日北京市印发《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坚持全球视野、扩大开放,以更大的勇气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目前,我们将奋力把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打造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的重要创新载体和策源地,引领辐射“四区”创新发展,助力成都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助推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中科院力量,探索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成都模式”。

作者

王嘉图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董 微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

作者:王嘉图 董微

第二篇:精锻科技:核心技术驱动高速成长

从2012年半年报来看,汽车行业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呈下降态势。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分类标准,汽车行业样本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5499.86亿元,同比下降0.1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0.99亿元,同比下滑8.73%。同时,由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整个板块毛利率、净利润率均有小幅下降。

但是,记者注意到,精锻科技却给投资者上交了一份靓丽的业绩,公司2012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0.5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发28.8%。深究个中缘由,记者发现,精锻科技之所以能够保持逆经济周期成长,是因为其具备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高的定价权,以及不可替代性。

乘用车精锻齿轮龙头

公司主营业务为锥齿轮(包括半轴齿轮、行星齿轮两种)和结合齿轮等业务,主要应用于汽车差速器、汽车变速箱。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汽车零部件中的细分行业具有高精密、高技术的特点,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能够供应,而精锻科技是唯一给外资或合资品牌汽车做配套的零部件厂商。公司掌握有先进的齿轮模具设计开发与制造核心技术,采用冷温热精密锻造成型技术,能够制造专业化的高品质汽车齿轮。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锥齿轮业务在轿车精锻齿轮领域市场占有率已稳居第一,2011年在乘用车市场市场占有率为30.59%。

据了解,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精锻科技的齿轮在精度和强度上具有优势,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给大众、通用、福特、丰田等多家跨国车企配套的精锻齿轮公司;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已经具备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特点。

经营业绩优秀

有分析人士指出,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大多在2009年以前,2009年以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汽车行业的景气度下降,很多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明显滑坡。然而,记者发现,从精锻科技公布的定期报告及招股说明书来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参见图一)。

记者在进一步调查中还发现,精锻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扩张很有含金量,在全行业整体毛利率下滑的同时能够保持大致稳定,且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参见图二)。

客户关系稳定

精锻科技的齿轮产品主要供应合资和外资品牌车型,合资品牌主要有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长安福特等,外资主要包括通用北美、德国大众、吉凯恩鲍比(GKN)和约翰迪尔,自主品牌主要有比亚迪、长城、长安、五菱等,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数据显示,公司2012 年上半年对外资、合资品牌车型配套的齿轮收入为1.59 亿元,同比增长3.61%,占营业收入的76.9%,其中外资占20.8%,合资占56.1%;自主品牌车型配套的收入占比为23.1%。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能够得到国际整车制造品牌或者零部件总集成商认可的并不多,这要求供应商有质量过硬的产品、优良的服务,比如,国内整车厂商对锥齿轮的精度要求为:高级乘用车7-8级;中低端乘用车和高端商用车8-9级;中低端商用车9-10级;合资和外资车企精度要求一般为7级。目前,公司的齿轮产品精度达到了7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未来,精锻科技有望借助已经建立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更多的业务。

结合齿轮业务蓄势待发

结合齿轮主要应用于双离合器变速箱,作为一种技术更先加的新型汽车零部件,目前应用范围还不广,其对齿轮的精度和强度要求较高,主要采用精锻工艺制造。这将给有实力制造结合齿轮的零部件厂商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较高的性价比优势,精锻科技在精锻结合齿领域已具备较大优势。但由于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司2011年结合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8%,市场占有率仅为1.14%,成长空间非常大。

据了解,目前公司主要为国内的大众大连工厂供货,公司配套比例在25%左右。未来向大众配套的比例有望逐步上升。也已经完成对唐山爱信结合齿、GKN 北美差速器齿圈项目的小批量试生产。一旦放量,公司的业绩就会再次大幅度增长。

募投项目缓解产能瓶颈

据悉,由于精锻科技技术水平高、新客户和新项目拓展得力,产品供不应求,目前产能利用已经接近极限。而募投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投产,预计到12月底,将形成差速器锥齿轮600万件,变速器结合齿轮400万件的产能。产能的投产将会有效释放公司的产能瓶颈增,公司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快速成长期。

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势构筑了精锻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也使得其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取得远超同行业的收益,未来,随着新市场的开拓、募投产能的释放,公司发展有望进入新的快车道。

作者:林然

第三篇: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经济下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进行阐述,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技术创新,构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高端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加大科技创新基金投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团队,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选择合适技术创新模式,建立创新型科研体系,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经济

“十一五”以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长为中国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一支重要队伍。并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普遍缺乏后劲,企业的竞争力偏弱,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构建、培育与形成之中,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而且,在与国内、外的企业竞争中,缺乏长期的竞争优势。

一、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

在当前信息经济飞速发展时代, 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在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被列为首位。企业经济效率也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

(一)加快培养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

科技型创新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一切经济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资源。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技术人才加盟民营科技企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引导创新人才有序流动,防止企业关键技术外泄,稳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高层次科技创新人员自主创业,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管理优秀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适应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二)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信息体系

企业借助信息化构建,通过对知识型创新员工的激励培养,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是构成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培养等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组织转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收入、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企业员工凭借技术知识等参与公司治理,使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者、科技人员等都享有公司治理权,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勇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中倡导民主决策的氛围。

二、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组织管理系统

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更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缺乏管理创新意识,导致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并且,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企业的有限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创新型的组织结构,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合理配置资源, 在企业内部实行合理分权、适当放权,建立健全相应的权、责、利制度,明确各个层级管理者的职权范围,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 使产权结构多元化并形成合理的产权比重,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权责制,形成权责明晰、互相监督、制约,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有效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经济发展,建立一套与企业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保证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畅通。增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广开思域,重视基层管理建议,集体讨论决策,激发企业全员管理热情,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思想激励制度来保证信息通畅。改变过去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一致现象 。有效推动战略资源转变为信息、知识及创造性,增强其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及利用有效信息来进行经营决策的能力。

三、不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对各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创新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性质、方向和成败。技术创新不仅能有效提高技术变迁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技术变迁和资本存量是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企业边际技术替代率、影响企业的技术规模和水平。

边际替代率(MRS)=-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劳动投入的变化量=-△K/△L(q保持不变),△K、△L是资本和劳动沿着等产量线的微小变化,如图1。

当产出值固定为75,劳动由1增至2个单位时,MRTS等于2,但是,劳动由2增至3个单位时MRTS降至1并逐渐降至2/3,1/3。说明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替代资本时,劳动生产率降低,而资本的生产率会相对上升;因此,单位劳动可替换的资本数量越来越少,等产量线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平滑。

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各产业部门之间内在技术的关联合作,科技进步能够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激发民营科技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知识产权法律系统,提高知识产权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产品的支持。其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第三,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培育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支持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二)加快培养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大对科技人员培养和奖励的投入力度, 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质量,培育优秀科研成果,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势团队作用,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实行以业绩为导向的科技人员和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实现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增强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协调一致发展。

(三)加大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地位

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加大科技扶持投入力度,切实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促使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总量,加强科研项目资金风险投资创新,在研究新的投资管理机制基础上,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产品竞争力为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科研投入资金财务管理中,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及其可使用的时间长短、附加条件的限制和资金成本的高低,充分考虑技改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技术创新项目配套资金,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逐步扭转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粗放、项目资金成本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争取实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集中统一的新格局,并从企业技改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加强对技术创新投资方案的评价,并实现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技改工作可持续发展和投资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

(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技术创新

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以市场为导向、不面向社会需求的盲目技术创新,而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可以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资源保障。民营科技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国际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盟与合作,通过企业间联合创新模式,集中使用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帮助企业迅速实现技术外部有效获取,提升自身的创新实力,由企业掌控技术创新方向,借助外部力量,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虽然民营科技企业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等方式。通过低风险、成效高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对前沿领域的产品进行二次研发,获得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消化创新为辅的道路。一旦技术创新有了重要突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出核心产品,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经济增长点,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超常的发展,逐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自己的技术竞争优势。

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技术创新融资体系

创建民营科技企业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建立适合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发布制度,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制定相应的企业诚信奖惩机制,着力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企业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从而消除融资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的信心。

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帮助民营科技企业争取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鼓励社会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驻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让它们切实享受到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鼓励金融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吉林银行推出的项目贷款业务可为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项目临时周转贷款及中长期贷款;推出的法人账户透支业务免除了繁琐的融资申请手续,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最大限度降低在银行的无效资金沉淀,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创新研发水平。

由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必须塑造自己的技术核心推动力。民营科技企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准确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提高自己运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能力、增强自己进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的能力,更要增强自己综合运用上述各种能力的能力。只有把上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技术、资本和管理的市场价值,才能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才能保持在新的信息经济发展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石.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及对策建议[J].东北亚论坛,2008(07).

[2]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徐瑾.民营科技企业的治理模式与融资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2).

[4]张春景,张博.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助推科技工作创新发展[J].管理学家,2011(02).

[5]李永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J].经济纵横, 2009(03).

[6]李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分析[J].商业研究,2010(02).

(作者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作者:张春景

第四篇:保险科技浪潮下寿险公司核心能力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以保险价值链及基于其上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分析框架,提出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在产品定制化、定价动态化、销售场景化、理赔自动化等四个方面表现,保险公司面临传统渠道被颠覆、技术壁垒被打破、产品缺乏竞争力以及转型中心态纠结等挑战,需扬长避短,培育风险管理、产品服务和资产管理三大核心能力,并在人员结构、组织架构、考核体系、理念引导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关键词:保险科技;价值链;核心能力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8.01.12

一、引言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简科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迅猛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ABCD让科技真正触碰到金融核心,其在保险行业的应用构成了保险科技。在保险科技赋能下,借助对保险风控、定价等体系再造,保险变得更加透明、主动、便捷,并逐渐打破传统市场竞争格局。在保险科技潮流助推下,寿险公司需要塑造哪方面的核心能力?本文以保险价值链及基于其上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分析框架,从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视角出发,尝试分析这一问题。

二、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表现与趋势

(一)保险价值链界定

随着各国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重新被提及,“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也成为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对保险行业而言,明确价值链内涵,梳理价值链环节和流程,有助于深入剖析科技对于保险价值链体系的渗透能力,研判行业、企业竞争优势。事实上,保险价值链并没有权威的概念界定,大部分研究从基本性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个方向展开。其中,基础性活动是纵向延伸的,包括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与维护(即承保和理赔)、客户服务和投资管理;支持性活动则是横向展开的,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财务管理、IT运营管理、行政品宣管理等内容。在两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保险行业、企业完成着价值创造过程。从利益相关方角度看,价值链各环节、流程的存在,都是致力于实现共赢的,都能给包括顾客(债权人)、股东的和公司员工创造价值,这同时也是践行“保险姓保、服务社会”的理念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基于价值链的险企核心竞争力

围绕保险价值链,保险企业应着力打造16项核心能力。具体看,在资源和结构属性上,包括资本实力,资本配置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员工素质与能力,薪酬与激励制度,公司品牌,公司文化,科技能力8项内容;在运营能力属性上,则涵盖产品创新能力,产品定价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8个方面。这些能力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的强弱,将从根本上决定着保险公司的竞争力。需要说明的,这些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是动态演变的过程,其重要性排序因不同时间、不同公司而异。相比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更看重科技能力,而传统保险公司对于人员规模的要求,比互联网公司更迫切;曾无限风光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更强调企业的投资能力,互联网保险模式,则更侧重大数据运用和服务能力。当然,无论这些能力如何演变,其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的,都服从于企业战略落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一整体。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险企要磨练哪种能力、突出哪些优势,也面临着权衡取舍。能否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未雨绸缪、超前布局,对于处在科技更新不断加快背景下的险企具有决定性影响。

(三)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目前可知的、能够决定险企发展方向的最核心变量。以ABCD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融入金融领域,分布式记账技术、机器学习与选择性分析、社交网络和大数据、物联网、自动驾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以及共享经济等“黑科技”或新模式,作为一般保险行业的变革力量和创新趋势,将从深度和广度上改变保险发展格局(见图2)。

从价值链视角出发,科技的渗透有助于带来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连接服务,强化信息共享,加速保险生态圈与其他生态圈的融合。以大数据分析为切入点,在负债端,科技将助力保险公司推进精准的产品设计与定价;借助客户端与分销渠道实现数字营销,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风控、客服的智能化水平;在投资端,科技将越来越取代人的决策,实现安全与智能投资,完成流程改造闭环。事实上,保险链条的科技化改造基本都是体现在后台服务上,在前端,科技引发的保险价值链重塑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产品定制化

传统的标准化保险产品基于精算的“有限数据”设计而来,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借助大数据精准用户定位,分析用户支付能力、信用状况、社交关系、行为特征、风险偏好等,识别和筛选客户、设计并推荐产品与服务,将全方位满足用户体验和保障需求。

2.定价动态化

动态定价旨在减少道德風险,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这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伴随科技元素的融入,保障产品能够根据大数据“千人千面”的分析结果做到“千人千价”,实现精准、动态定价,将最大化利用保险资金资源,保障最有需要的用户,以最合适的价格享受到最大化服务。

3.销售场景化

以运费险为代表的场景化保险,是互联网保险产品中少有的成功典范。在物联网等技术助推下,场景保险或将迎来爆发期。保险产品将逐渐跨界融合到其他互联网平台、大金融平台、医疗、教育、养老、航空等相关用户生活领域,连接起各种用户场景与生活平台,拓宽服务的内容与范围,实现用户的高度粘性和活跃度。

4.理赔自动化

传统保险“理赔难”、“理赔慢”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借助运营服务互联网化、自动化、简便化和智能化,实现自动核保、退保、保全、理赔、动态风险控制等,将有助这一痼疾的解决,最大程度优化用户体验。例如,出险后手机报案,通过微信上传事故照片,按照提示办理索赔,随时查询理赔进度,最终通过网上银行支付赔款等手段,已在很多保险产品中得以运用。

三、寿险公司转型面临的挑战

从“渠道变革”的保费狂欢,到“场景创造”的内涵进化,再到“科技重构”的全新诠释,科技潮流正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冲击和渗透传统寿险公司。尽管单从保费规模指标看,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远不及预期,但“未来科技赋能的主角一定是互联网科技公司,而非保险公司”渐成共识,传统寿险公司将不得不经受保险科技的洗礼,打破或重塑原有价值链条,加快转型发展,实现涅槃重生。诸如平安、泰康等大的保险公司都在加速布局保险科技,巩固或扩大自身优势;对于中小寿险公司而言,能够抓住保险科技红利,已成为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机会。

(一)传统渠道被颠覆

销售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为竞争渠道付出了极大成本。但传统渠道,无论是个险营销员,还是银邮、经代渠道,都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费用过高以及存在过度营销行为而被诟病。渠道拓展是互联网保险最初始和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保险科技改造的首要环节。目前,保险销售的“互联网化”态势已基本成型。其中,保险公司官网、手机应用程序(APP)、微信公众号等,可看作是网上营业厅;专业、兼业代理的保险中介网站可看作是保险超市;微保、支付宝、京东金融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看作是保险销售市场。这些渠道随着互联网场景化营销的推广,必将大幅度降低保险销售环节成本,产生颠覆性影响。

(二)技术壁垒被打破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改造升级保险公司操作流程和作业方式。在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过程中,一批专注于技术创新的保险科技公司脱颖而出,成为底层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技术服务商;一些在科技领域领先的保险公司,如平安、众安等,开始向其他公司输出技术。几乎所有技术,甚至核心业务系统,都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购买获得,技术壁垒被打破,技术极易被大范围复制推广,从而变得更加便宜,更加先进,更加适用。

(三)产品缺乏竞争力

一方面,国内保险产品信息不透明、条款复杂难懂、中间流程长、保障不足、收益较低等痛点长期存在。特别是与香港等地的保险产品相比,国内传统寿险产品在性价比上难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的产品高度同质化。一款卖的好的产品上市,马上就会被模仿、复制。相比而言,具备保险科技能力的公司能够更加精准的识别个性化需求,完成个性化定价,设计出具有较高性价比且普通寿险公司难以实现的差异化产品。

(四)转型中心态纠结

众安保险的上市,提振了保险公司转型发展的信心。但多数传统寿险公司由于资产过重,机构臃肿且缺乏对互联网、大数据等专门技术人才的储备,很难从原有路径依赖中脱离出来,转型过程容易出现认识分歧和行为困境。例如,原有规划体系和KPI考核是否需要调整?是要盯住保费、利润目标,还是更加看重用户数和创新目标?是要购买第三方服务,还是下大力气自主开发?这种典型的传统保险公司与变革型科技公司间的文化冲突,让很多寿险公司在转型道路上想为不能为、不敢为,踌躇不前,从而在保险科技领域差距越拉越大。

四、打造寿险公司三方面核心能力

面对传统保险行业存在的乱象和痛点,拥有强大技术能力和庞大客户基础的阿里、腾讯等企业正积极介入。例如,腾讯“微保”上线并跻身九宫格,支付宝专门保险超市开辟等。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对保险业务的运营、风控、精算和投资等方面并不擅长,但社交、流量、大数据技术等是强项。通过连接保险公司、用户、用户行为数据、保险配套服务商等,保险科技企业在产品设计、营销、核保、理赔等各环节做出改进、把保险做成高效率、高品质的闭环服务。放眼未来,所有复杂的寿险产品,都有被互联网等技术解构、简化、重组的可能,包括寿险在内的保险行业只会愈发互联网化和智能化。互联网巨头的介入,极有可能成为促使保险业革新的“鲶鱼”。作为传统寿险企业,一定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敢于打破常规、拥抱变革,突出运营、风控、精算、投资等传统优势,不断用科技手段改进价值链条,着力培育三方面的能力:

(一)风险管理能力

监管形势日益趋严,控制风险成为第一要务,而健全的风控体系是寿险公司获得稳定“死差益”的有力保证。寿险公司实现全流程智能风险管理,要借助大数据资源,对风险进行更加多维、动态的管理与分析;要在广泛获取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准确把握客户风险特征,开发先进的核保技术;要采取审慎定价原则,有效规避产品风险;要定期回顾赔付数据,检视风控效果,不断提升风险筛选能力;要与人民银行、公安及征信机构广泛合作,修筑风险管理“防火墙”。

(二)产品服务能力

提升产品服务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最终体现在产品服务能力上,一是更加突出客户中心定位,依靠大数据资源打造个性化、定制化、高性价比产品;利用技术降低成本,在普惠金融方面先行一步。二是注重与场景结合。借助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推进保险与多种场景的广泛、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品牌企业跨界运作,加快保险产业链分工和合作整合。三是加速新技术对商业模式的融合改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改造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探索信用体系重构下的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以及业务流程再造的实现路径,让技术变革更好地服务保险。四是通过大数据挖掘提供精准定价、定向推送及个性化服务, 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互联网化,不断完善在线保全、在线理赔,在线支付等自助化功能;利用人工智能,不断提升客服自动化水平,让顾客能够获得极致体验。

(三)资产管理能力

拥有强大的资产管理能力,是保险公司的比较优势所在。寿险公司资产管理部门要高度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保险资管产品,发展主动投资;不断拓展第三方业务,参与大资管市场竞争;增加另类投资,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稳步推进全球资产配置的竞争布局。服务于保险资管能力的提升,在产品负债端也要做出相应调整,未来在符合监管要求前提下,可把ROE最高的投连险产品作为发展重点。从实际效果看,2017年上半年投連险收益逆势涨超7%,指数型投连险账户以8.48%平均收益率领跑市场,多个投连险账户收益率都超过10%①。

打造上述三方面核心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寿险公司要在人员结构、组织架构、考核体系、理念引导等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正确看待保费(利润)与创新目标的分歧,处理好传承与变革的关系,为实现上述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德勤咨询.一般保险行业的变革力量和创新趋势[R].2017.

[3]慧保天下.重新定义互联网保险!听蚂蚁金服尹铭讲述,这场万米赛跑的中场姿势和终局判断[OE/BL].[2017-11-21],http://www.sohu.com/a/205747929_465408.

[4]魏迎宁.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创新模式与前景展望[J].清华金融评论,2016(11):17-20.

[5]罗胜.互联网保险的突破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7(7):51-55.

[6]潘亦纯.上半年投连险收益逆势涨7%,指数型领跑固收类尚佳[N].投资者报,2017-07-24.

作者:马振涛

第五篇:科技人才是引领造船进步的核心要素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制造业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技术创新浪潮。同样,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造船业正朝着高度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计算机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倚重先进科技的特性日益彰显。为进一步了解船企技术人员队伍的情况,并从中揭示它与企业进步的内在联系,《广东造船》特对珠三角部分船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科技队伍对造船业的进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实力如何与科研投入大小,直接关系到造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科技队伍构成呈金字塔

这次调查对象既有国有船企,也有民营船企。它们的技术人员在企业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最低的为26.6%,最高的达78.3%(见表1)。

造船企业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行政、后勤、生产、科研、营销、财会等,而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科研这一块。从表1可看出,虽然船企的技术人员比重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但最低的也在25%以上。由此可见,技术人员在企业各种员工中数量是最大的。这说明造船业作为基础制造业之一,其特征还是以生产制造为主,生产技术型的员工仍是船企根本。此外,船企有职称的技术人员数(除技术工人外)从低至高基本呈金字塔排列,详见表2。

从表2不难看出,船企有低、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在技术队伍中占比重不高,尤其是民营企业更低。这或许与一些民企反映的情况有关:民营船企工程技术人员评职渠道不畅通,相关机构不予受理,导致符合条件者难以取得相应职称。与此同时,表中所呈现的金字塔现象,虽然在众多行业中普遍流行,但也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船企创新缓滞的症结,因为许多创新发明往往是由那些有丰富经验、掌握高端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来完成,他们对创新的贡献度可能会更高。

科研投入与创新成正比

造船对专业的要求很高,包括船型设计、船体建造、舾装、涂装、安装调试等阶段,需要船机电领军人、项目经理、一线工程师、生产设计师、安技师和技艺师等科技人才协同合作。在当前船市整体不振的情况下,创新已是船企的制胜法宝。正如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说,船厂想要获得新订单,唯一的机会就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开发出更加优异的船型。拥有技术人才只是为造船打下技术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造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还需要有好的科研机制和源源的经费投入。这在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表3表明,被调查4家船企中最低年科研投入的也在500万元以上,而投入最多的广东粤新竟达4160.77万元。该公司不仅创新硕果累累,而且许多新产品在国内甚至全球都有很高声誉。在海工市场持续下滑的形势下,广东粤新舍得投入科研经费不仅是魄力,更是眼光前瞻、志向远大。也正是这样,它在弱市中逆势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荣登中国造船业“白名单”的民营船企。此外,英辉南方虽然规模较小,但由于注重科研创新,其制造的高速客船和客渡船深受船东喜爱。编辑采访中了解到,该公司获得了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的7艘高速客渡船订单,目前已成功交付2艘。很显然,船企的科研投入与创新成果成正比,所花的人力、物力、财力决定了创新的数量和质量。

怎样的科技队伍算合理?

在调查了解过程中,许多船企针对技术人员配置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同标准的合理化科技队伍。它们或从比例或从配备形式等方面阐述各自眼中的理想队伍结构,其中不乏客观而敏锐的见解。

太平洋粤新:我们公司的理想科技队伍是:各个专业都应该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在船、机、电三大板块上应配备送审设计员7人、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21人、技术员(含大学毕业生)10人。目前,我们公司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英辉南方:技术设计和研发人才应占公司总人数的10%左右,因为作为企业的“发动机”,这方面的力量是否充足雄厚对公司的技术创新、精品生产、产品竞争力和成本控制都很重要。

广东粤新: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是船企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创新型企业的技术队伍应占企业总人数一半,并且高工、工程师、助工的比例要在合理范围内。目前,船企普遍存在“技工荒”,技术人才缺乏。尽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非常多,但具备创新想法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很少,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没法和工作切实结合起来。

广东凯力:在年龄组合上必须配备有现场工艺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来带领年轻的设计人员。特别是轮机方面更须落实这一配置思路,使年轻设计师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快速成长。我公司把新补充的专业毕业生下放到生产现场磨练至少一年,提升做工艺设计,再择优秀的从事研发。对于游艇和游船设计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市场认识,立足客户需求开展研发工作。

广州航通:各公司实际情况不同,技术队伍构成的比例也应有所不同。造船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技术工人占很大的比例,但因为有的公司会采用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形式,故公司拥有的技术队伍要视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正如广州航通所言,各船企实际情况不同,其拥有的技术队伍在结构上也不尽相同,但设计科研人才的配备并占相当比例必不可少。目前,全球造船业掀起环保节能船型的开发热潮,加之机器人、互联网、3D打印等前沿科技的涌入,船企不仅要增强传统技术力量,更要引进和培养新兴的技术力量,使创新在迎合潮流中不断焕发生机。结合船企看法,本刊认为科学合理的船企技术队伍应该是:设计科研人员应有市场认识和营销观念,其数量应占较大比例,工程师的比例应比助理工程师大,有较高比例的高层次人才,配备有互联网技术甚至具备前沿学科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各种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工匠”。

船企最缺设计人才

交谈中,编辑印象最深的是:众多船企均对设计人才的短缺表示了无奈。这反映了造船设计人才竞争的激烈,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滞后。

太平洋粤新:当前,船企最缺乏的是送审设计即原始设计人员。针对中小型船厂来讲,如果自身具备送审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能力,而不用依赖设计公司,就可摆脱设计公司来图慢、修改时间长的影响,避免因图纸问题而影响生产进度的现象。

英辉南方:现在船企招工比较难,而要招到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人才就更难了。由于行业不景气,竞争白炽化,船企之间更趋向拼技术,所以有经验又有技术的设计人员十分抢手。

广东粤新:船企最缺乏的应当是热爱造船并渴望去创新的实践型技术人员,主要包括:1、能灵活运用设计软件来指导船舶制造的技术人员;2、能发现存在误差并进行改进的技术人员;3、能持续提出合理的创新型技术并撰写技术方案的技术人员。

广州航通:船企非常缺乏生产技术、施工管理、工艺生产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其中生产设计人才更是异常匮乏。

造船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工艺设计等,其水平如何决定了产品的成败,尤其是概念设计占据着基调地位。我国造船业之所以与先进造船国家有较大差距,就是因为我们的概念设计大多依靠进口,自主设计能力不足。即使是生产详细设计等一般设计的人才,在我国造船行业也是储备不高。这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船企来说,不但缺乏,还可能更难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形下,船企除了高薪引进外,其实还可以自我培养设计人才,如通过合作创建科研中心、走出去培训学习等途径实现设计人才的获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不少船企走向倒闭。这有市场低迷、资金链断裂的因素,但技术落后、产品缺少竞争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细想一下,当初蜂涌造船业的各路财团大亨,个个腰缠万贯,不是有很多也横遭洗牌的厄运?所以船企深陷困境的最深层原因不是缺钱,而是缺少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升级。在迈向智能化造船的今天,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精技术的竞争,而起决定作用的终究还是企业的技术队伍。

船企要实现进步,加强技术队伍构建,促进驱动创新不可或缺!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珠海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刘美彤

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 张勇民 刘 玲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彭永桂

广东粤新海洋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李淑欣

广东凯力船艇股份有限公司 陈福生

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 刘洪亮

作者:吕龙德

上一篇:理论型毕业论文下一篇:劳动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