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举措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德为先。”小学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小学德育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优劣。虽然近年来, 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下面就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试作分析, 并提出改进举措。

1 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单一

面对升学竞争, 不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教师管教不管导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学校团队、班级思想教育活动花架子多, 内容空洞, 学生消极应付,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德育处于“战略上重视, 战术上忽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 德育地位得不到保障。如今, 就存在一种教育现状——“圈养”, 用繁重的课业把孩子困在教室内的时候校园和教室就成了“饲养场”。在那里, 教师并不顾及学生的饥饱与口味, 而是定量或超量地“喂食”。根据课程表规定的时间,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 依照教师的理解, 向不同的学生教授同样的知识。

以往的学校德育目标往往缺少明显的层次和梯度, 小学生时常进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 教育目标的单一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的空洞说教和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

1.2 德育主体的缺失和德育内容的刻板

与学业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 思想品德教育恰恰喜欢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 学生没有情感诉求, 也没有自主建构。德育内容应该回归凡人生活, 贴近凡人现实, 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思想状态, 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教育, 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教育, 即习惯于用“超人”和“坏人”来教育学生。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学校德育应该拉近学生与凡人的距离, “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 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1.3 德育评价的空泛和德育网络的松散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仍缺少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 从而导致对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或干脆以智育代德育, 一俊遮百丑。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家庭育人和社会环境育人的三维统一, 努力增强教育的实效。而有的学校与家长相互埋怨, 相互推诿, 与社区不相往来, 不通力协作, 这也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举措

2.1 提高教师素养, 注重言传身教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启迪与帮助, 并非仅仅限于课堂上, 也不只是书本里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言传身教, 即对学生的影响力是终身的, 也是难以估量的。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能以德治教, 以德育人。首先,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 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其次, 教师应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 即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2.2 抓好课堂教育, 注重学科与德育的整合

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如“以美辅德”可以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音乐教学应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 注意寓思想教育于唱、游之中。在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美术教学立足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把绘画和手工制作结合起来, 使教材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活动, 由浅人深, 形成系列;体育课教师可以通过健身操等人体运动, 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的运动美感, 使学生在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的同时, 逐步形成创造运动美的能力。再如语文学科不仅使学生从一篇篇课文中学到知识, 受到教育, 而且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注重这种启迪和培养, 可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什么东西应该赞美、效仿, 什么东西应该憎恨、鄙视。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课文中“形象”的感染作用, 使学生眼中有形, 心中有情, 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品质。

2.3 抓好班级小集体的德育工作, 营造扬善抑恶的德育氛围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实施的基本单位。因此, 抓好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远大的影响力量。在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班集体中, 每个学生不仅受到其他个别学生的影响, 而且受到群体及其特性的影响。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会感受到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例如在一个以勤学上进为主导风气的班级里, 一个懒散的孩子会感到与环境格格不入;在一个充满友爱互助气氛的集体里, 一个任性自私的学生会感到孤立、受谴责、没人理。因此努力把德育目标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变成为班集体的共同意志, 变成占有主导地位的风气和传统, 是通过集体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2.4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同时又是教育学生的隐性课堂, 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净化校园环境要从学校宣传媒体、绿化美化工程、校园环境卫生建设抓起,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环境中。整洁、优美富于教育性的校园环境,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而且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潜能。

总之, 小学教育要真正落实德育首位, 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摘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也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小学德育要与时俱进, 不断研究德育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动向及新对策、新举措, 克服小学德育相对滞后的弱点, 真正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改进举措

上一篇:刍议林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篇:教小学生学会赞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