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2023-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安全教育是中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其教育成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分析了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提升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拓展中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径兩个方面讨论了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字: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效对策

一、中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发展情况,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生命、公共、网络这三个方面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情感,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与内涵。如今,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中的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情况下使学生形成了过于自我的想法,严重阻碍了中学生对周围生命关爱意识的发展。公共安全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中学生讲解消防火灾、交通出行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使学生对公共安全有所认识与了解[1]。中学生的防范意识较弱,在面对危急情况时也缺乏应变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周围突发事故的预防与应变,能力公共安全教育必不可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时代,互联网能够为中学生带来许多新鲜有趣的信息,但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有害信息,部分中学生自制力薄弱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网络欺骗、网络暴力的负面作用。

二、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意识薄弱,过于重视成绩

现代教育背景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安全教育意识都是以课堂教学传播的,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者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学校的安全与防范系数紧密相关。但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安全意识理解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二)对安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中学生安全教育要注重“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有的学校却将安全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禁锢在理论层面,依靠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这种做法与中学生的发展规律严重不相符。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分析,我国有7成以上的学校将安全教育归纳到规章制度与日常管理工作中,这种情况下形成了约束性的学习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正常成长。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形式化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安全教育仍旧是沿用着单一的老师讲解学生听从的教学模式,安全意识的宣传途径也仅仅是依靠于黑板报等表面形式化的方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单一化、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中学生的发展要求,而简单的安全知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作用甚小。

三、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中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扮演者两个重要的角色,提升学校以及家庭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发展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进一步推动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2]。从学校层面来分析,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深入分析与研究相关部门出台的安全教育文件与政策,明确安全教育对中学生个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注意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能将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分享大会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最后,学校应当时刻关注校园内的安全教育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避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二)拓展中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增加安全教育课程。德育教育与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关联,将德育教育将安全教育结合到一起是当前中学安全教育的新型发展趋势。例如,在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讲解法制教育,使其能与安全教育联合到一起。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互补性,还能够健全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体系。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安全教育活动来丰富活动的开展形式。例如,日本中学开展的一场“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学生围绕在操场周围来观看有替身演员以及专业人员举办的交通安全实际演练,以表演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不文明骑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遇到路口不减速等交通事故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近距离观看交通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同时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当从提升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拓展中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做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勇. 对中学安全教育问题的探讨[J]. 教育探索,2010(09):68-69.

[2]梁幼明. 对中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 教书育人,2016(14):33.

作者简介:隋迎新,女,1973年9月23日生—,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岭下镇中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加强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作者:隋迎新

第2篇:解剖当前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摘 要: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导致一些不遵守校规校纪,品德、行为或心理有偏颇的“问题学生”出现。而家庭教育在“问题学生”的转化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关乎“问题学生”的命运。因此,只有对“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转化策略,为“问题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性,最终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

关键词:初中生;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处于敏感阶段,容易受外界干扰,尤其是家长的一举一动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三观形成。因此“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現了许多最为集中和突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了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亲子沟通存在障碍;家庭教育期望过低或过高;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庭教育目的存在问题。本文结合以上四个问题,逐一对“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家庭内部原因

1.家庭结构问题

根据初中“问题学生”家庭结构调查显示,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以及两孩年龄差距过大的家庭等这类特殊家庭结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这种家庭结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没法改变,但这样的家庭结构是“问题学生”出现的高危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或者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他们会缺少父爱或母爱,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家长不能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以至于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偏激的性格。两孩年龄差距过大的家庭中,由于二孩与初中生的年龄差距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偏心”的问题,让他们误认为家长对自己不够包容和疼爱,不够重视,他们会选择犯错、闯祸这种偏激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重视。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家长觉得亏欠了孩子,为了弥补这些特殊的家庭结构带给孩子的缺失,才让他们的教育方式畸形化,对这些家庭的孩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2.亲子之间的“代沟”问题

亲子沟通的主要障碍还包括“代沟”。根据问卷与访谈发现,“问题学生”家长一意孤行,凡事不与孩子商量,不去倾听并理解他们的想法,采用命令式的教育方式,遇到问题也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平心静气地解决,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亲子之间没有任何沟通。更有“问题学生”家长不认为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认为他们还小,不会独立处理事情,他们只需要按照家长指定的方式方法按部就班就好了,这样只会更加地激化矛盾,让“问题学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初中生自身原因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从儿童时期的幼稚单纯向青年时期的成熟稳重过渡,这一时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很大变化,生理的发展速度比心理的发展速度快,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对初中生造成烦恼和压力。如果家长对这些身心发展的特征不了解,那么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和麻烦。

1.生理特点

初中生刚好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高和体重明显增加,并且男生比女生更为突出,在体型上越是接近成年人,就越是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再对家长言听计从。家长若是还像以前一样对初中生进行管理,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抗,就会制造亲子矛盾。

2.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身体变化引起了心理的变化,希望家长能给予自己与成年人一样的尊重和权利,但在经济上还依靠家长,这样的矛盾使得生理与心理失去平衡,给初中生带来许多困扰,通过调查访谈发现,“问题学生”家长不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失衡现象,这样无疑给本已非常复杂的家庭教育又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初中生逐渐有了性意识,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产生好奇与爱慕,希望得到异性的欣赏,注重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根据调查发现,家长不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打压孩子,并对孩子的这种表现片面理解为早恋,致使亲子关系不和谐。初中生明显地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自我意识高涨,认为别人应该跟自己一样,所以无法理解家长的想法,从而产生沟通障碍。他们会通过反抗行为来引起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和得到尊重。

3.学习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使用一些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更加自觉、主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随着课程的增多,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死记硬背,他们会想办法在学习上花更少的时间。

4.品德发展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判断,初中生已经从道德他律进入道德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品德形成具有两极分化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不会依据家长的评判标准对事情进行定论。即使自己的行为不规范,思想不健康,也不愿听家长的意见,从而形成不良的品德,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三、家长层面的原因

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生活中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的表率。潜移默化在家庭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在“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表率作用没有发挥好。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成败。

1.家长自身存在问题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初中生的危害很大,是“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又一个主要原因。有的家长性格散漫,对子女疏于照顾、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脾气暴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不管给孩子是否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家长交友不慎,自己的交际圈有问题,带给孩子负面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问题学生”的朋友大多数都有问题,马虎的家长不会筛查孩子的交往圈,没有让孩子远离品行不良的同伴,导致孩子之间互相效仿、互相影响。“问题学生”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且及时改正,否则孩子的不良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再进行教育,效果就会很差了。

2.家长期望不当

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部分“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期望过高,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达不到家长心目中的要求时会自暴自弃,让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和动力。并且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情绪容易急躁,这样不仅容易与子女发生情感上的对立,而且会使家长丧失应有的理智和耐心,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有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他们以偏概全,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不抱任何希望,在孩子面前也不忌讳,直言“只是尽义务,等长大了随便他干什么去”,对孩子期望过低或者说没有任何期望,彻底对孩子失去信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越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习,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自身在孩子面前的表率作用,并且能够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家庭教育。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他们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才会在评价孩子时奖惩不当,评价不合理,这样会导致“问题学生”的问题更突出;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说服教育,对孩子横加指责,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家长应该给他们讲道理,循循善诱,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家长对自己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没有反思

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可能拥有正确的家庭教养态度,但采用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种家庭教养态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是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为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态度的影响下,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

四、社会原因

1.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應试教育的影响

根据访谈发现,部分家庭把读书看成是“唯一出路”,把“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当成是唯一的目标。在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庭智育势必被摆在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位置,在“问题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观中,没有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也没有养成劳动意识,更不会把青春期性教育列入教育内容。

2.受到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

目前,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在无形中带坏了初中生,给本就紧张的家庭教育带来很多困惑;现在社会上网络、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泛滥,初中生会沉迷网络游戏,浏览网页上的不健康信息,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

总之,“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家长对这些“问题学生”毫无办法、束手无策。只有剖析问题的成因,才能提出应对策略,解决“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是形成“问题学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以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以后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转化“问题学生”至关重要。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当前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16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李斌

第3篇: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工作,这在当前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动态

经过大量数据的统计调查发现,当前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道德观是非标准不清

大约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有52%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可见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观需要积极的引导。

2、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

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己又不损人”。 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竟占了50%左右!

3、轻视或排斥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持漠视态度,认为可有可无。这也间接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应学生的状况,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待改进和提高。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模式滞后,使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受到挫折,教育教学效果令人大跌眼镜。其主要表现为:

1、教育模式固化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从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4、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现代中学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为零,因此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甚至很多学生把在家里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我行我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5、心理教育手段缺失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融求知需要、求证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于一体的一种需要”。在校青年又都具有“青年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与二重性”的明显特点.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三、解决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若干办法

1、改变观念,以人为本

首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学生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政治课教师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2、结合教学,循循善诱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方面,首先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良好道德的养成、正确信念的确立仅仅靠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教授是不能完成的,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要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

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3、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觉意识

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主体自我教育为主体所接受,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通过创新中学生学生组织,使中学生站在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切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4、积极开展感恩教育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现代中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首先,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提倡中学生要做“小事”,从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切实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其次,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如: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5、相互配合,共同提高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 中学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

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6、把握方向,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作者:汪振武

第4篇: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

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2)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地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4)情感的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这其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应当引起密切关注。如:自私、懒惰;固执、任性;虚荣、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等。这些情感缺陷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纪,德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有人说:七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学会挑战?学会竞争?学会调节?学会共处?......不管需要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不能支援的,那就是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和长远的。

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害性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调查了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如不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睡觉、迟到早退、违反课堂纪律、与教师发生冲突、旷课逃学等.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特点、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学习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建设迫在眉睫.

第5篇: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

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允许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学好,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地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信心,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情感的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这其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应当引起密切关注。如:自私、懒惰;固执、任性;虚荣、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等。这些情感缺陷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纪,德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有人说:七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是让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学会挑战?学会竞争?学会调节?学会共处?......不管需要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不能支援的,那就是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其意义是十分现实和长远的。

4、青春期综合症。

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第6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就业领域单一。

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都知道考“国考”就像买彩票一样,即便那么难,但是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挤这条“独木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 •

2、就业地区集中。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

• •

3、就业期望偏高。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 •

4、就业稳定性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第7篇: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满堂灌变身为满堂哄。

我们看到的互动交流却常常变味:在学生还没有交流意识的时候强迫学生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交流;在不适合交流的场合(比如阶梯教室)让学生交流;拿出过深或过浅的不适合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交流,等等。课堂看上去很热闹,每个人都在发言,都在交流,仔细观察发现如同闹市,有的自说自话,有的言不及义,满堂哄,乱糟糟,互动交流演变成了过家家式的游戏,沦落为烘托气氛的道具。

2、 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

真正的合作应是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相当、自愿结合、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匡正的双边活动或多边活动;真正的探究应该是体察语言内部的结构,领会文章真正的内涵。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怪异现象:有的老师似乎是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了探究的题目,给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探究的结果不是学生交流出来的,是在老师的“引诱”(不是诱导)下,一点一滴的“挤”出来的,所有的结论都在往老师“思考过的成果”上靠,所有的过程都是老师主演,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讲堂成了作秀的舞台。

3、多媒体使用的动机可疑。

多媒体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大容量。文字与图片的投影使得课堂变得直观,影视的播放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得课堂充满了情感。我们由衷的赞叹:科学是个好东西!但是,多媒体目前已经成为我们用滥了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滥就在于它的无处不在,用投放替代阅读,替代写作,替代感悟。

我们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

(4)机械训练美名高效率。

语文学科有一种怪现象: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一个老师课讲得好,深受学生欢迎,但考试成绩不一定优异。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对着考试设教,拿着练习当教案,考试成绩却很“喜人”。 目前,考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重复繁杂的语知训练上,教学也只好放下身段,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林林种种的知识点上,这就使得原本最生动、最提神、最使人激动、最启迪人思维、最激发人幻想与联想、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焦虑、无奈甚至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部分优秀的语文老师一直在做着一项“神圣”的工作,那就是,认认真真的培养孩子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语文之罪,罪不在课本,而罪在考试。没有语文试卷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语文教学就永无出头之日!

二、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分析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备受诟病。尽管我们的“业内人士”自称语文如太极拳,是慢功夫,但这并不能消解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失望情绪。病灶不止一处。

在他人的资料中求生。

有的语文同行练就一套“乾坤大挪移”功法,照搬别人的教案,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原封不动地放到自己的课堂,他们离开教参就无法上课,课堂上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文本的表层滑行。

有的语文教师只从文本外部,比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手法上面展开,口若悬河,而一旦“进入文本内部的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领地,就变得捉襟见肘。”(孙绍振)对文本只作浅层次的理解,无法领会其意蕴和内涵。说白了,就是只能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不知道这样写的妙处何在。

在文本以外遛弯。

教学中不能直指文本内核,揭示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在文本以外东拉西扯,消耗时间和精力。

创造性思维无衡量标尺。

有的老师对不好把握的问题采取“躲猫猫”的策略,或不置可否,或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这是一种课堂不作为,学生有了疑惑,得不到指导和满意答案,有了创造性思维没有衡量标尺,学生怎么成长、进步?

曲解教材误导学生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等于学生怎么理解都行、怎么说都行。有些问题确实是怎么理解都行,这种理解有优劣之分而无对错之分。

我们并不反对个性化阅读。但是不能说对文本怎么理解都行。不能曲解教材,不能脱离文本的表述,不能脱离作者的实际而走的太远,变成了“关公战秦琼”式的“戏说”。误读教材就会误导课堂。一个失灵的罗盘会把课堂的航船引向何处,这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活动成空中楼阁。

语文活动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进入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这还只是一种愿景而非现实。现在的校园早已远离了语文活动实践,没有让人跃跃欲试的读书报告会,没有令人心仪的名著阅读指导,没有激情澎湃的诗词朗诵会,没有魅力四射的演讲比赛,更看不到文学社团靓丽的身影。农村孩子满眼看到的是“只生一个好”,“农民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城市孩子看到的是“用了都说好”,“他好我也好”的广告标牌和广告词。总之,没有语文学习的环境,没有语文活动的空间,语文学习就只有在狭小的蛋壳里做道场。

三、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培养语文教师无可取代的业务素质

语文教师有自己广泛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首先是“杂”。各种知识都有涉猎,虽然不一定精。尤其涉及到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社会学的知识,不能做摇头先生,一问三不知。教师的阅读仅仅限于课本无论如何是教不好书的。有时,要有意识的选读一些书籍文章。比如课本选了梭罗的《神的一滴》,就要透彻地阅读《瓦尔登湖》,阅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和《太阳升起以后》,等等。由此分析比较,做出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专长。 语文教师有自己深入的研究领域。

2、培养学生自学、质疑、探究能力 自学能力是基础能力。

对传统的预习应该拓宽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从预习走向自学,不再是仅仅掌握字词,而应该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把握。自学应立足于以下三点:积累新结识的语言,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文本最明显的特色。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时,能做到感读、疑读、悟读、赏读结合。

感读就是把握大意,感受内容,生发灵感,记下联想想象、感悟启发、豁然开朗等等感觉。

疑读就是用怀疑的目光审视文本,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作者情感或态度说长道短,对作品语言评头论足,对作品“鸡蛋里挑骨头”,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

悟读就是带着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的重点问题,去精读、研读,边读、边悟、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就是走进作品,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并实现阅读中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有所思考,获得人生启迪。

赏读就是品味欣赏作品的美。对作品精品语言、行文结构、文体风格分别鉴赏,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质疑、探究是高层次要求。就是在阅读中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待、解决旧问题。 具体说就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进行质疑探究,针对阅读目标和要求,集中解决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探究,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在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探究,破译弦外之音;在言尽而意未尽处质疑探究,填补“空白”,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已有定论的反面或侧面质疑探究,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

3、让师生共同在语言的世界里畅游

对语文课最真实的期盼就是语文课能成为地地道道的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不是历史课,不是班会。要还语文课本来面目,最常规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品味语言。

4、阅读要与写作结为骨肉之亲

阅读、感知文本有三个层次:一是知道写什么,二是知道怎样写,三是知道这样写好在何处。这恰好与写作不谋而合。一个不算糊涂的作者,都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知道用什么手法写,知道这样写能达到怎样的阅读效应。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天作之合的佳偶,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事实上,写作借鉴于阅读的更多一些:相当部分的资源来源于阅读;思维借鉴与阅读;语言借鉴于阅读。

5、书声琅琅应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课堂上书声朗朗是多么的令人神往!或慷慨激昂,或摇头晃脑,或抑扬顿挫,或低吟浅唱,读也淘淘,颂也淘淘,乐在其中,醉在其中。

第8篇: 浅析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四川省大竹中学 杨 斌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决定着人生的成败,甚至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从目前来看,中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西方文化的汹涌而至,使各种不健康的观念极大地冲击着中学生的思想,一些与社会进步相背离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腐蚀着中学生的身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失衡和价值观的扭曲;在大社会氛围下,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由来已久;学校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不得不实质性地进行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德育教育重视形式不讲实效的活动屡见不鲜。如此多种原因,使中学生思想道德出现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特别是当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德,忽视中学生思想品德塑造,造成学生有智商但没情商,有智力但没智慧,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文化但没教养,有欲望但没理想,有目标但没信仰,有青春但没热血,这将是非常危险的。重视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 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

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乏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盲目崇拜与追逐,价值观念严重错位,言行举止失范。 2.“唯我独尊”观盛行,个人主义至上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使他们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与反抗,严重者离家出走。极少数中学生甚至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与社会沟通。

3.法制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当前,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且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特征明显。一些中学生缺乏法制意识,动辄结成团伙,打架斗殴、群殴群斗、甚至暴力相残。部分中学生抽烟、酗酒、结拜、逃学等不良现象有逐渐蔓延之势,给学校、家庭与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4.“恋网”、“恋吧”、“恋游戏厅”现象屡禁不止 网络在使中学生感受快乐、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各种有悖于教育初衷的诱惑。网络内容的丰富与新奇,网络沟通的迅续快捷,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加入网民队伍。

二、 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1.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教育导向偏差 目前各个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素质教育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确搞得扎扎实实,片面甚至是全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优良传统美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现象普遍存在。

(2)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和中学生实际

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学校德育内容不能贴近现实生活与中学生实际,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强,甚至让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教育行为不当

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怀和帮助,存在歧视学困生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

(4)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目前真正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不多,心理健康知识未能在中学生中普及,大多数中学生不懂得自我心理调适,缺乏消除心理困惑、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2.社会影响方面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功利主义、等价交换原则被人们错误地应用于道德领域,带来思想道德方面的某些失衡,助长了极端利己思想行为,对成长中的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封建迷信思想和歪理邪说泛起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反社会潮流的错误思想,也在不同程度地腐蚀着中学生的灵魂。

(3)大众传媒中不健康内容的误导

一些影视作品和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同时虚假广告,脱离一般消费能力的高消费和超豪华生活过分的渲染,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4)中学生活动场所相对缺乏

目前适合中学生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当缺乏,许多中学生空档时间只有到成人娱乐场所活动,以致为一些中学生迷恋网络世界提供了便利。

3.家庭教育方面 (1)家庭教育不当

不少家庭教育子女缺乏科学的方法。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不够严格,对子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主要发生在农村和城镇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娇宠溺爱,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养成子女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粗暴生硬,往往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身心受到创伤。

(2)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离婚率明显上升,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据统计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

(3)“留守学生”缺乏关爱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许多“留守学生”,他们基本上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与教育,而这种隔代教育只能做到生活上的照料,不能给予较好的家庭教育。

(4)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整体文化程度较低,有些家长行为有失风范,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有些父母经常赌博,出入歌舞厅等不良公共场所,从而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影响越大。

第9篇:论当前我国大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 琳肇庆学院

作为学生,学习、考试是我们十几年学生生涯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敢于毫不晦涩地说我们是“考试专业户”。

各种形式的考试、测验,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试卷对评价对象进行测试,然后运用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知识,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评价处理。此种评价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业成就方面,它具有客观性和比较性强的特点。

以刚刚过去的高考为例,上面说的“客观性”,就像是高考的答案标准化,你答到了标准答案就说明有听课,有根据教学大纲复习,高考大门自然会向你敞开。“可比性”讲的是“公平”二字,到目前为止,对于教育问题,还没有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具平等性的制度。甚至,我们要评价某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是通过对这个教师的学生进行测验,然后分析处理测验成绩,得出评价。

我觉得,我国教育事业就像个巨大的工厂,国家耗费大量资源投入教育,却像流水线一般,每件产品都花费十二年、用一样的工序来打造,最后在经过统一的检验——高考,合格的产品被输送到高校。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里翻印出来的。

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随手抓一个大学生,都一定会知道辛亥革命的意义,都能做三角函数,能背文言文,虽然英语不太好,也会知道either or 和 neither nor 的区别,也能被化学元素周期表,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和中和反应,知道小孔成像,看懂电路图,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也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这是我国教育流水线生产的结果,能够踏入大学校园的合格产品,基本上都是一个“综合型人才”。这本该是一件好事,可是,近年来用人单位大呼本科生能力差,就业上岗之前还要再培训,真是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还不如直接招聘一个没有学历的“技工型人才”,毕竟别人能够直接上岗,为单位创造财富。本科教育就这样陷入了尴尬境地。

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对此,沐浴着一次次教改成长起来的我们最有发言权。现在大学里大开什么通识教育、选修课之类的,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可是,作为学生的我觉得收 受益颇少。问题不是课程设置的不好,关键在于教育评价的方式不对。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喜欢的课程,满怀着热情去听讲,结果老师一上来就给你讲概念,还强调这些那些到时候考试要怎么回答才能及格。我顿时对这门课程兴趣骤减,拜托,我以为自己还在读升大班呢,都读大学了,老师还在给我们灌输标准答案,60分万岁的概念。大学的老师都以分数为教学目的,而且是以60分目的,不得不说这是教育退步集,还不如高中的教育了。这样的教学能出什么成果?难怪大学四年都培养出一批批“文盲”了。 我觉得,大学的选修课、公开课,应该以培养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兴趣、爱好为目的,像是在学生心里,埋一颗小小的种子。成为一个学生大学四年的课余爱好,甚至考研方向,整个生命都心甘情愿花在该科目,这个教学才是成功的。对于大学教育成果的评价,应该长线考虑,而不是目光短浅地,考察一个学期下来这些学生都背下来几个概念,会做几道论述题。

上一篇:安监局安全生产法下一篇:徐州市中考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