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近年来, 高校把积极贯彻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任务放到重要位置, 但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 还面临一些新问题。笔者以为,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在大学时期, 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变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首当其冲, 只有在高校价值观教育中加强教育和引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才能形成系统地、正向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念。

二、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力的发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 因此, 加强和提高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大任务, 也是关系到我们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 高校学生价值观形式多元化, 主流价值观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在今天,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必然要受到参与其中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影响和制约, 从而也出现多样化的倾向。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集体, 也是思想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 在这一时期, 他们的思想开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价值评价与取向的多样化, 使得大学生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选择, 大学生往往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欠缺, 很容易被负面的价值观所诱导。因而, 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避免让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扩展到政治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 树立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 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以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目标的课程在实践当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很多大学生对这些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实内涵的理解和践行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不能适应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在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 需要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体系,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然而, 当今部分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授课形式中, 缺乏应有的创新, 把价值观教育当成了一种形式教育, 很多内容还有待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水平, 新时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还需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培育一批大师, 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树立一批榜样。

(三) 在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中, 教育者自身素质未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价值观教育要求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发挥。部分学生对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兴趣不高, 导致这些课程的老师教学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 因而也就缺乏创新教学方式的动力。以往此类课程中, 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国家的基本政策和价值体系进行宣传和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偏向于理论化, 要想让学生对这些课程内容感兴趣,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对理论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讲述。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既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及对该课程有极大地热情。

三、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很容易受到多种环境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 社会生活总过程决定着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精神生活, 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 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在市场经济中, 青年人有敢于竞争、讲究效益等富有活力的一面。而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也往往把经济领域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

(二) 网络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体量最大的“网友”, 而上网的大多为青年学生。其主要原因是开放的网络文化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 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使愈来愈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但同时, 网络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我们常常所说的“键盘侠”等词汇就反映出当下网络环境还有待加强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 西方文化让很多青年大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感染, 不由自主地受到了影响, 这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形成是致命的打击。

此外, 由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陷, 很多大学生对自身所赋予的社会使命、道德要求还处于懵懂状态, 加之大学生个人经历等因素, 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总是保留着一定的距离, 近年来, 社会上出现的有关大学生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主流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矛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若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是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的。

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 网络文化的冲击, 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措施分析

首先, 要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在此基础之上, 才能把大学生的教育观与大学生的发展特征结合起来。要想做到这点, 就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 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做不同的样本调查, 形成客观的调查数据, 这样, 才能充分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其次,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世界各民族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必然带来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在此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势必更加开阔, 进取心也更强。但是, 应该尽量避免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此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 教育者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 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 同时, 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最后, 重视情感教育。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发挥大学生的内驱力因素, 而内驱力因素主要为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即是否自己愿意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 可以说, “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

因此, 要想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始终重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该模式认为教育过程应以解决受教育者的情感问题为首要目标, 教育者要建立一种接受气氛, 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充分表达自我情感, 只有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 才能使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 达到让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的价值选择。

摘要: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关系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然而, 在高校价值观教育当中, 却面临着主流价值观教育效果有待提高、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性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现今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等诸多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网络文化以及市场经济这两大方面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准确认清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教育者自身素质出发;把教育与理论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等方面去提高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网络

上一篇:中职学生对待数学的消极态度及解决办法下一篇:浅谈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