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教师观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观教师观

大力倡导生本教育的“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

一、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就是指教育摆脱了应试束缚之后,是怎样从总体上看待教育对象——学生的。我认为,学生观的核心就是“学生主体观”。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变成背诵标准答案的书呆子,变成电脑的一个“硬盘”储存器,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应试“客体”!这样的学生哪来的主体意识?

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满堂灌”和“我打你通”的应试氛围中解放出来,从事实上已被剥夺了话语权、创新权和发展权的毫无教育权益的教育客体中解放出来,还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以主体意识!我们不能眼看着儿童的创新思维方式在频考中被榨干、被挤干!真真正正让中小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尽管顾明远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的著名论断,可应试之风却让当代著名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完完全全变成味!我们学生的书包越变越沉、学生试题越变越难、学生休息时间越来越短、儿童的娱乐时间少得可怜!实行新课改试验以来,七、八年过去了,我们的应试倾向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好在郭思乐教授和他的教改团队推出了“生本教育”实验,实实在在使我们的儿童走上了“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异(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发展”之路。生本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实效的大突破。回顾“生本教育”的改革历程,我个人认为,生本教育的学生观可从以下三点概括:

首先,由于教育的本质只是提升儿童的生命,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本。郭思乐说“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是万代生命遗传、变异的结晶。因此,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就是儿童自己①。可见,学生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儿童的生命潜能;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儿童具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所以,“生本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终点是发展了的学生。

其次,由于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的天性,教育就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儿童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生本教育就是要把应试教育为了应试而千方百计研究题型、进而设计题型、再反复教给学生的“教”,变成实实在在、真真正正的学生自己的“学”。在广州天河区进行“生本教育”实验的华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人均自主阅读量已达到1300多万字,相当于课标规定的高中生阅读量的2倍。大量的阅读带来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迅速提升。在广州市1000多所小学参赛的语文能力竞赛中,前10名优胜者中华阳小学就占了4名!

由于学生的自主而独立的发展,儿童变成了教育最大的资源、最大的动力。郭思乐说:“生本教育做到了两个回归:一是回归到学生发展这一本体上来;二是回归到提升生命、尊重生命、依靠生命的生命机制上来。”由于时代转型、社会进步,对现代人的要求和教育内部问题堆积等因素,要求我们坚决地从以师为本的教育转向以生为本的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策略。使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厌学”变成了生本教育下学生的“乐学”。这一转变,用郭思乐教授的话说:“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是一种能源置换式的转变②。”

最后,生本教育使学生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说教,而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课堂及其相连的生活实践,把学生道德实践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抓住了,郭思乐教授称之为“学生形成美好德行的摇篮” ③。广州市“生本教育”实验学校骏景小学的秋游、野炊活力的组织,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已由“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用校领导的话说:“是我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里程碑④”。以往由教师绞尽脑汁设想的一切“安全措施”,交给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设计后,变得既细致、又周到,而且还十分人性,学生遵守起来十分自觉。

可见,生本教育的学生观:一是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二是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学生美好德行的培养、人格的建树必须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

二、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应试教育背景下“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统编教材的诸种遗憾,以及教师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旧师道尊严遗毒的存在,不能不造成“以师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师本”教育导致了教师为教而“备课”、为教而“设计”、为教而“维纪”、为教而“评价”、为教而“充电”、为教而“忙碌”……,一句话,为了教好一堂课而展开了有点残酷的“才艺大比拼”!公开课变成了教师的“才艺展示”。这样辛苦忙碌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套题的堆积、学生的思想只是记忆的储存、学生的人格变成了造假的总汇(相当多的学生高考作文编造了父母双亡、逆境下助人为乐等);另有一些学生被应试逼得“厌学”、“逃学”甚至走上自杀,杀人的不归路。据统计,全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⑤。而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又在抢夺“高考状元”的硝烟中拼杀争夺,真把文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的脸丢尽了。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对高校的“精神虚脱”深恶痛绝,他说:“功利主义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学上教会你考试,人才培养上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就可以了。学生选专业不是因为兴趣,而是能否当大官、赚大钱。”杨校长说,高校不能受世风裹胁,不能受浊浪席卷,要坚持“学术至上”,对社会转型的种种失误,要勇于站出来说话,高校教授一定要讲道德,不能贪婪,要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高校校长是全校教工的校长,不是媒体的校长、上级官员的校长,要在警示失范,充当大学精神的代表上发挥作用⑥。人大校长纪宝成敢于直言社会积弊的精神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见,“生本教育”下教师观的核心,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激扬生命的牧者”。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完全取决于学科和应试的内容,以及成人的思维方式。一堂公开课下来,教师常会感叹:“这堂课感觉不错,学生配合得很好。”——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完完全全在“演戏”,而学生只是一个个被动的“观众”。这对学生的“主动发展”能有什么意义?教师在这里只是个纤夫,把学生拉到应付考试的境地,让学生跟上他设计的套题思路;在这里,教师真的是一个教育的“主体”,学生真的变成了教育的“客体”。这既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也违反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相长”的古训。而“生本教育”所主张的“生命的牧者”,就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的“客体”,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彼此的潜能,获得创新性思维,双方都会在交流、沟通中获得自身的解放⑦。

其次,教师要成为教育行动研究的践行者,成为教育合作的参与者。“行动研究”是通过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的一种研究方式。是库尔特·勒温1944年提出的概念。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的研究。由于“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教育观点、课程结构与内容,教育评价与管理等)。它提出了“先做后学,先会后教”、“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等教学方法和评价原则;它还提出了以体系化的教学思想为基础,注重课程的整合,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因此,教师在“生本教育”中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性,缺乏应试教育的 “确定标准答案”。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要参与“师生合作”、“师师合作”,教师自身必须成为合作的参与者。肖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共同的前方。”可见,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就是与学生并肩前行的合作伙伴,在求知和成长的道路上共同激励,共同成长、共同前进。

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生本教育认为,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来压力的结果。学生作为教育的本体,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咨询者。因而,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和发展就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因此,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发展学生自身主体性的一个过程。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别是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它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的形成⑧。

三、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曾经如此表述过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 、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正是秉承了大教育家的这种理想。生本教育体系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它远离了“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教育腐败体系,远离了没完没了的课外辅导,奥数补习班和以谋利为目的的教辅图书出版和发行体系,以及跟着专家转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生本教育的评价必须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一切活动之中,突出“综合评价”(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发挥气氛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评价的主体不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而应是社会中介组织,特别要有崇高的社会威望、对教育改革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类似教育殉道者的在职和退休教授组成的人员进行(例如顾明远、纪宝成、叶澜、杨玉良、朱永新、李希贵、杨东平、郭思乐、魏书生、李镇西、薛瑞平等)。

【参考文献】

①、③、④《人民教育》,2008年21期,评论员文章。

③《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4月P20页

⑤《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等主编,第2版P174页

⑥《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2日

⑦、⑧《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陈芳,《生本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作者:李莹

第2篇:西方教育思想之教师观述要

编者按: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观的理论化、体系化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就西方教育思想的教师观用心做了一番搜集与分析,资料具有一定价值。从荀子“为师以德”的观点,到叶圣陶强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论述,直至今天在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与职能的更新,我国的教师观无不浸透着“以德治国,以德治教”的思想轨迹。本文把西方“效法自然,德识兼备,尊重学生、民主平等,重在疏导,讲求效率”等渐进发展、逐步成熟的教师观,概要地呈现在正致力于新课程探究的我国教师面前,以求洋为中用、融会贯通。尤其是将现代西方教师以人为本的观点和我国考试至上的惯性相比较,不难从参考和借鉴中得到一些启示。

[摘要]在西方教育思想中,教师观始终贯穿着民主、和谐、自然的人文情怀。在教师的地位、作用、从业标准、师生关系方面,思想家、教育家都有理论与实践上的追求。教师观成为历代西方教师的职业要求与道德观照,从而推动西方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 教育思想 教师观

[作者简介]郭树斌,男,广东潮阳人,法学硕士,思政部德育讲师,副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德育。

所谓教师观,指关于教师作用、任务、从业标准、师生关系等基本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西方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教育家、思想家在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形成教育思想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教师观。本文尝试从在西方的教育思想中探取其教师观之要义。

一、古罗马、古希腊时期:教师应做到德才兼备、有教无类、效法自然、热爱学生

西方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将奴隶主的子弟培养成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忠于国家,效忠于奴隶阶级的统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治统治,逐渐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这样,对教师的文化知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古希腊的雅典,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把教育者训练成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与商人。

从古希腊开始,教育家就强调要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智慧。当时的智者派标榜自己知识渊博,是合格的教师,将无知看作是教师的耻辱。德谟克里特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教师教育儿童时要采取说服和鼓励的方法,不要采取强迫的作法。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随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最高的智慧是善”。他强调自我反省和沉思,在教育中持有教无类的态度。柏拉图反对强迫学习,认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把他们内在的“善”通过教育开发引导出来,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行为划出是非界限,指明正确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则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效法自然的原理,认为合理的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过程。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德才兼备,要有德行。因为,教师任何失检的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应该是有学问的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友谊关系,这是教育教学得以开展的良好的基础。他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懂教学艺术。他很厌恶当时学校盛行的体罚,认为教师要了解生活,熟悉学生,研究学生个性特征。

古希腊、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其德才兼备、有教无类、效法自然、热爱学生等教师观对后世的教育思想

家、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教师的教育倡导跟随自然的教导,认为爱的教学才是完全的教学。特别是提出了尊

重儿童、反对体罚的观点,重视为儿童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中世纪的教育开始于基督教的寺院,并长期为基督教所垄断。僧侣取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权,因而教育含有浓厚的神学性。公元6世纪,修道院开始兴办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基督教教育家奥古斯丁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只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要自己学习,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启发激励学生去自我思考,提醒他们认识内心已经知道的真理。“教师是好人,不是坏人,坏人绝不可以成为教师”,“基于爱的教学,才是完全的”。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产生了。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在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叶,掀起了一场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提倡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文化,宣扬以“人”为中心,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识。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教会和经院哲学为教育所设置的牢笼,把教育解放出来,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而以培养懂得世俗学问、尤其是古代文化,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作为他们的教育宗旨;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冲破了视肉体为灵魂监狱的天主教交易的束缚,把游戏、体育看作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实现身心的健全发展。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已成为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亲爱关系,教师散出关怀的气息,以取代压抑及专断的作风。此时期的意大利教育实践家维多利诺将宫廷学校易名“快乐之家”,他重视“境教”,废除体罚,注重学生个性和身体的发展。他认为在所有影响学生的人文性格的因素当中,教师的态度最居领导地位,仁慈应是教师永远的面容。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是跟随自然的教导。而拉伯雷则要求教师为儿童创造快乐的环境,应将全部教学变得“愉快、轻松、富有吸引力”。

荷兰教育家伊拉斯谟认为:应把鼓励与纪律相结合,把耐心、理性与严厉相结合,这是衡量教师好坏的一个标准。教师在施教时,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性情,只有对他们深刻了解,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实行有效的教育。

三、近代教育时期:教师要以平等民主的精神来对待学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强调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

西方近代史的开始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为标志的。浓厚的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平等民主的精神来对待学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强调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教育家认为:个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是不容侵犯的,每个人生来都应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允许任何人剥夺的。他们严厉抨击了旧学校盲目的棍棒纪律,提出:教师要热爱儿童,关心和尊重儿童,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以平等、民主的精神来对待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的能力,教育者对儿童所发生的影响必须跟儿童的本性一致,教师应当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把足以阻碍它或使它发生偏向的障碍和影响加以消除。

法国资产阶级教育的先驱蒙田认为:最高的训练就是依顺自然。要求教师要仔细地观察儿童,以便了解他的才能,根据他的能力加以训导。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要求一方面居民要尊重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明白自己在社会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应当充满自尊感。教师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假如他发现了某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就绝不强迫学生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教师对学生既可利用赞扬、榜样等正面教育形式,必要时也可话语严厉,乃至进行训诫,在诸榜样中,教师的形象最重要,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成为表率,“他的一切工作都将是白费”。

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对经院主义和中世纪的教学方法进行无情地鞭挞,并大声疾呼:教师要热爱儿童,关心和尊重儿童,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思维和勇于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教师要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要处处考虑儿童的天性,让他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尊重他们的个性。他尖锐批评了严峻的法律、残酷的体罚对儿童个性的压抑。在他看来,教师在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

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他指出:儿童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者必须多方面研究儿童的自然发展,使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友好、亲善。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教育科学也逐步系统化、科学化,在教育实践中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资产阶级教育家在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教师要掌握科学理论,精通教学方法。资产阶级教育家还明确提出,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

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和亲自探索去发现新知识,形成新观点。他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必须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培养优秀品质;应该生动活泼,精神奋发,热爱儿童,热爱专业;必须具有充沛的精力,坚定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等等。他认为,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自己成为一个“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才能去教育别人。

俄国教育家、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强调:“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认为,在学校里的许多成员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因为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直接责任。教师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必须是、也必然是学生最生动、最直接的榜样,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而这种影响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任何道德格言、学校规则和惩戒办法所能代替的。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是公共教育的基石。

四、现代教育时期:教育的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是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以改革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主要目标。新教育运动倡导者创办了各种“新学校”,以注重手工劳动、近代语言和农业工艺课程教学来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一战后成立了“国际新教育协会”,制定了“新教育原则”,提出了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和“自发学习”等为主导的教育纲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倡导者创办了各种“实验学校”,强调学校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以改革旧的学校教育制度。

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大命题和“儿童中心”论,重新审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他的教师观。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教师应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教师应是师生互动中的交往者;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和教师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教师双方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而参与的。

二战后,世界出现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以及“冷战”态势下增强国家军事、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教育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优秀”。教育理论界出现了重新论证教育的高潮。

改造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学校中的主要教育力量是教师,教师在促使人民对社会的改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本人就应该是一个对未来新秩序“有深刻的信念和所承担的业务”的公民,教师要有深刻的信念和宣传自己的信念,而且要使绝大多数人能检查和接受自己的信念。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布贝尔主张:合理的教育是以具体的和相互包容的经验为基础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教师想要了解、影响和教育学生,首先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他认为教师是一个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化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只能通过鼓励、关怀、提供选择机会等,来表现出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是一个优秀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善于接受别人,具备一些独特的性格特征,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西方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可概括为几个方面:教师作用方面,教师不是权威者、传道者,而是引路人、指导者、唤醒者、诱导者;教师任务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真理,使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力得到发展,独立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走向自我实现;教师从业标准方面,要有高超智慧,对学生的教育要效法自然,要尊重学生天性的发展,做到有教无类,教师要重视自我教育;师生关系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和蔼、亲善,师生应互敬互爱、平等合作。

从古到今,西方教育思想派系众多,渊博浩瀚。尽管经历过中世纪的“千年黑暗”,但总的来说,其教师观贯穿着民主、和谐、自然的人文情怀,成为历代西方教师的职业要求与道德观照。这些经过历史浪淘风簸累积而成的理论精华,对我国教师观的理论化、体系化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戴文博.外国教育史(上、中、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1、2、3、4)[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樊浩,田海平.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郭树斌

第3篇:均衡教育视域下的教师观

摘要:教师观是关于教师研究中一个基础性、统整性和具有指导和引领价值的根本问题。基础均衡教育即为机会均等的教育。为实施均衡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博爱观,平等民主的“我—你”型师生观和合作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创设各种适合学生均衡发展的有效任务,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关键词:均衡教育教师观博爱平等民主合作教学

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要素之一,教育事业每前进一小步都需要每一位教师迈好一大步。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讲话提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观是关于教师研究中一个基础性、统整性和具有指导和引领价值的根本问题。它既包含社会对于教师职能的定位和要求,也有人们对于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更有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价值信念、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的深刻体认。

一、均衡教育的观点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成为社会稳定的平衡器。教育公平是一个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教育的话题,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成为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我国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也强烈呼吁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实现教育公平。基础均衡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和教育基本人权的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大师罗尔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褚宏启认为,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具有同等价值,更高的教育效率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已内含“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平要求。更多的教育公平会带来更高的教育效率。

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均衡发展不是降低质量,而是提高质量。均衡教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给有效、均等的发展机会,让学生享受机会均等;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享受过程公平,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健全学生人格发展。

二、均衡教育视域下的教师观

1. 树立博爱观,保障每位学生均衡享有师爱

博爱型教师尊重学生。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学生更是需要被尊重。美国教育家艾玛逊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该“像对待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学生的心灵”。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就应该呵护其自尊心,认可其独立的人性与人格,尊重学生学习、生活、选择、自主的权利。尊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就应该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与尊严。

博爱型教师注重赏识学生。赏识学生,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赞赏。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名师都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学生的一技之长,并且让学生这一技之长在教师的关爱下得以发扬。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间均有差异。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要以一种模式、一个标尺去苛求学生。博爱型教师还会无私地帮助学生。学生的困难主要是学习上,但家庭生活中的困难也为数不少,同样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大多数教师都会责无旁贷地予以解决。对于学生生活上的困难更应该帮助学生。因为对学生生活上的帮助,可以让师生间产生情感的碰撞,能让学生从逆境中站起来,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2. 构建民主平等的“我—你”型师生观,确保学生均衡发展的机会

在“我—你”型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的互相平等是其主要特点。教师和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彼此敞开心扉,进行真正的对话与沟通,从而达到互相理解的境地。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在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的相遇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包括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等,都是在平等交往中完成的。这种师生平等关系,不是外在形式上的平等,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人格上的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有人格尊严,都有基于人的尊严即在人格上所具有的不可冒犯、不可亵渎、不可侵越或不可剥夺的一种社会性精神特质。教师不能因为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可以对学生的人格进行随意冒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甚至身高血型、胖瘦美丑、习惯癖好等因素而对学生的人格不予尊重,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课堂内外表现不佳而随意挖苦甚至侮辱学生的心灵。

另一个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相遇,是师生主体间从不信任到彼此相互信任,进而相互达成师生情感的默契,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与互识,师生心灵上的约会才是师生平等的深层次体现。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促进学生的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促进学生的生活、生长。在学生的生长、发展过程中,多尔认为“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因而教师与学生从不信任到主体间相互信任,进而师生间尽可能达成心灵的敞亮,以实现师生心灵的相遇,思想达成互识与共识,这样一来师生就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平等。然而,教师与学生毕竟有其特殊的身份及其特点,教师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水平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异。

3. 运用合作教学观,保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均衡发展

合作教学于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源于约翰逊(D. W. Johnson)提出的“合作学习”,被誉为近些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教学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合作教学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的认识、情意和技能目标的均衡;在教学过程上,合作教学强调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在师生角色上,合作教学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学形式上,合作教学强调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在教学评价上,合作教学强调标准参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在动作机制上,合作教学强调合作、竞争与个体化行为的兼容并存,并以合作行为为其根本特色。

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合作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构筑小组的共同愿景,建立“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按照学生的性格气质和兴趣爱好为纽带,以小组的共同愿景为发展和成长目标,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在互相信任和相互激励的良好环境下进行合作,形成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使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充分体验到整体的感觉,并建立属于小组自身的共同愿景,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质性参与、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以完全平等的地位、真诚信赖的态度协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习在高效率状态下进行。

三、结束语

均衡教育视野下的教师观反映出教师观念的转变,从关注热爱所有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我—你”型师生关系到运用合作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机会,体验公平的发展过程,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促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冰.后现代教师观的现实追问与理论反思[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6.

[3]褚宏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J].教育研究.2008.6:7-11.

[4]卞金祥.用特色吸引学生——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4-156.

[5]靳于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57-159.

[6]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7][美] D. W. Johnson,R. T. Johnson. 伍新春等译.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7.

(覃玖英: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郑国太:井冈山大学数理学院,实验员,硕士。研究方向:物理教学)

作者:覃玖英 郑国太

第4篇:教师证——综合素质总结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学生观

学生是人

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像某种物质的原材料被加工、被消极地被支配,他是有主体思想、有自身选择、有主观能动作用的。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共同的基本特点,学生也不例外,不可因学生年龄小、经验少而忽视这一基本特点。

2.具有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情感来到学校,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学生进行着情感交往。尊重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

3.具有个性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由各种条件决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青少年学生正在发展中,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品德、观念、习惯都还处于易变的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他们的身心已经出现的某种发展的不足之处,思想行为上的缺点和错误,较之成年人来说,一般都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面对青少年,任何教育上无能为力的消极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青少年有容易接受不良影响的一面,更有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积极上进的一面。培养人才要打好基础,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错过这一阶段,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2.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由于青少年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以一种成长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无需成人的帮助教育,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保护与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控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因素,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发展的整体。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水平的提高又促进身体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青少年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任何片面地、单纯地强调智力或体力的发展,都会损害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的主要职能是学习,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参加社会生活结构的方式。具体说,也就是赋予他们认真接受教育的社会义务,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意愿和责任感。总之,期望于学生这一角色的行为程序都是由此而生的。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习更具成效,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学习活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当代,科学技术日趋复杂化,离开教师的指导,有很多的学习几乎不能进行。教师的指导对学习的质和量都能发生作用。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了的。因此,作为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规范不仅要受到社会传统观念、文化习俗等影响,而且还要为确定的制度所规定。师生之间存在着制度化的关系,各自都负有制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甚至负有法律上的责任。

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 1.学生是教育对象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结果就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个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人们自发地认识世界的学习从生到死一直都在进行,接受学校教育则是在特定阶段进行的事,在这个阶段里,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为教育的对象并不排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其发展动力不在个体的外部,而是在个体的内部,在于个体内部的矛盾斗争。教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外因,教师只能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通过自身积极的矛盾运动,去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不能取代的。

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地位

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从道义上讲,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从法制上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还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废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2)受教育的权利。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安全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校舍或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作用: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基本内容: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轨,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二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1,明确使命,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2,加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3,投身实践,教学相长

三、加强师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认真学习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用先进的道德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认真学习一般的道德理论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从多方面获取道德知识,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3、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

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

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 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四)、加强内省和慎独

内省和慎独,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人尚知内省和慎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加强自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总之,教师要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经受住社会和自身的各种考验,就必须明确师德规范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修养,通过修养,增加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树立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师德素质,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观念

(一)教师职业概述 1.教师的概念

教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是指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人,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他们的活动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狭义上的教师是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我同《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与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一过程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继承、传递人类社会和民族创造、积淀的社会文明,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桥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教师通过向个体传授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使个体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成为个体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等。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因此,教师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全身心地培育学生,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儿童的人格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

4.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角色,,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

唐代的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便于年轻一代学习掌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3)管理者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4)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角色特点,他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5)父母与朋友

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又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 (6)研究者

教师T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 5.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劳动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一方面,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复杂性。学生在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包括性格、个性方面的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任务和内容是复杂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又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2)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要给学生作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只有首先把教材中的智慧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道路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具有神圣的地位。教师的言论行为、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直接榜样。

(3)创造性

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对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改造,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准确、通俗地教给学生。这种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这是一种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或偶发事件的特殊能力,特别是教师面对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人的成长是自然发育和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期积累,技能、技巧也需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周期长、见效慢,教师的教育影响不能马上就显露出来。教师劳动的效果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上体现出来,教育的成效最终要在学生参加独立的社会实践后才能得到检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即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任何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不仅仅是不同科目、不同年龄阶段许多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6.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其职能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道德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素质

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教师应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它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教师要精通业务知识,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具备强烈的教育意识和各种教育教学技能。再次,教师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严密而有组织的教育秩序,更有利于教育T作的开展。同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少先队、共青团丁作,班主任T作以及课外活动等,都需要现代的管理理论作指导,从而使教育活动得以正常的开展。

(3)能力素质

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有以下几种基本能力:第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掌握教学的基本功,如教师应具备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第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的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管理学生、班集体的能力,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的能力等;第三,作为教师,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找出教育的规律性,使自己成为“教育研究者”。

(二)现代教师观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身份的认识和基本的态度。“教师中心论”曾经一度是比较盛行的观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师中心论”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而现代教师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身份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教育活动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研究,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课堂上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教师应成为“行动研究者”、成为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达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加深、学科专业素养的深化、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升华等方面。

2.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 (1)教师专业意识

教师的专业意识,主要涉及的是人的主观世界。教师专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

②专业态度和动机,主要是指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③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指教师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 (2)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等。

(3)教师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教师的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技能。 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②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这个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上述可见,教师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和需要,这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堂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教师的发展都会完全经历这三个阶段,事实上,有些教师就没有进人到第三个阶段。

(2)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在人T智能领域的“专家系统”研究以及德赖弗斯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出的。

①新手阶段

新手型教师是指经过系统教师教育和专业学习,刚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表现出以下特征:理性化,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依赖规定。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需求是了解与教学相关的实际情况,熟悉教学情境,积累教学经验。 ②熟练新手阶段

新手型教师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处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很好地区分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一般来说,具有2-3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处于这一阶段。

③胜任阶段

大部分的新手型教师在经过3-4年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之后,能够发展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胜任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目的性相对明确,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有更强的责任心,但是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足够流畅、灵活的程度。

④业务精干阶段 一般来说,到第五年,积累了相当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便进入了业务精于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表现出以下的特征:对教学情境有敏锐的直觉感受力,教师技能达到认知自动化水平,教学行为达到流畅、灵活的程度。

⑤专家阶段

专家阶段是教师发展的最终阶段,只有少部分教师才能达到这个阶段。专家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特征是:观察教学情境、处理问题的非理性倾向,教学技能的完全自动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 本节通过课前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连续的阶段,把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进行对比,总结出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①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手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②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规则较明确,更能坚持执行。有研究认为,专家型教师能够鉴别学生的哪些行为是合乎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乎要求的,从而集中关注学生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B.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型教师善于运用一些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使学生不易受到过多无益干扰。如声音、动作及步伐的调节;在一个活动转移到下一下活动或有重要信息时,提醒学生注意等。

C.教材的呈现

专家型教师注重课前回顾,教材呈现多用导入式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D.课堂练习

专家型教师善于运用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他们关心学生是否学会所教知识。 E.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型教师检查家庭作业规范化、自动化、效率高。 F.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手型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首先,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提的问题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就越多。其次,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多地再提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再次,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型教师较之新手型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最后,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出反馈。

在对学生发出的非言语线索上,专家型教师常利用这种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新手型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中的细节,难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情问的联系;而专家型教师则试图从这些活动中作出推论。

③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教师的权利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

一、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与其它公民的权利不同。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6项:

(一)教育教学权

《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最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剥夺在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这一基本权利。其基本含义包括(1)教师可依据其所在学校计划,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2)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3)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

有一点需要说明,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不得享有这项权利;对具有教师资格,尚未受聘或已辞聘的人员,这一权利的行使便处在停顿的状态,一旦受聘担任教师工作时,其权利的行使才恢复正常状态。合法的解聘或待聘不等于侵犯教师的这一权利。教师在行使这一基本权利时应保证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职责。

(二)科研学术活动权

《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的科研学术活动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可以自己确定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

2.教师有权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3.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决定是否出版论文著作。但应注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按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进行讲授,不应任意发表与讲授内容无关且有损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个人看法。

4.教师的科研学术活动最好围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

(三)管理学生权

《教师法》第7条第3款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方面给予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师生及同学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教师有权利严格要求学生,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并根据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正确指导学生发展方向,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和才能。

教师应该认真行使管理学生权,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做到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获取报酬待遇权

《教师法》第7条第4款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息”的权利,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的具体化,其基本含义包括:(1)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法律,教师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报酬。(2)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工资报酬包括哪些内容:它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奖金及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其他各种津贴在内的工资收人。福利待遇一般包括医疗、住房、退休等方面享有的待遇和优惠。我国一些地方规定教师待遇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一定的实际经验。

(五)参与民主管理权

《教师法》第7条第5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称为“教师的民主管理权”。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听取校长工作报告,讨论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发展规划,学校改革方案,教职员工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讨论通过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教职工有关的基本规章制度,由校长颁布施行

3.讨论并决定教职工的住房分配,教工福利费管理使用原则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教职工的集体福利事项。

4.对学校各级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对干部进行评议,表扬和批评,必要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议予以嘉奖,晋升或处分,免职。

教师在参与学校管理时要注意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压制教师的批评和意见。

(六)进修培训权

《教师法》第7条第6款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教师的这一权利同时也是政府和学校的义务,政府和学校应采取措施落实教师这一权利。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师中还有相当的比例没有达到法定的学历标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这条规定十分必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做好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承担这一培训任务。对未达到的合格学历的教师,要加强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足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达到合格学历,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培训。而对广大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来说重点放在岗位培训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上,即我们说的继续教育。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教师必须不断地拓宽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教师来讲要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提供的条件认真参加进修,积极参加培训。

在享有进修培训权利时我们感到教师应树立新的观念以适应21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

1.终身教育观:欧洲经济发展组织(OECD)明确地提出这种观念一教师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接受终身教育。

2.树立以学校为中心的进修观念。

国际上曾就此问题召开过多次讨论会议。这个进修观念协调进修人员与教师合作共同研讨学校面临的问题,要从整体上提高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培训进修的实效,在重视针对学校实际问题进行研讨的同时又肯定了由校外专家学者指导进修方式的有效价值。

一、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像教师的权利一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二是作为教师应承担的义务。这部分义务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特定的义务。这两部分义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一部分义务体现在教师特定的义务中,教师的特定义务有一部分是公民义务的具体化、职业化。两者也各有一部分是独立的,互不重复。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6项:

(一)遵纪守法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1款规定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项可称“尊纪守法义务”。此项义务也是教师所担负的“育人”职责和教师的劳动“示范性”特点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堪为学生和社会一切人的表率和楷模。“遵纪守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必须首先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为此,教师必须在这方面作出榜样,这要求教师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作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教师表现怎样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染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都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民教师以身作则的几个重要内容: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热爱中国共产党,确立崇高理想和坚定政治信念。

第二、热爱伟大的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四、知识上的进取精神,教育工作上的改革精神。

(二)教育教学义务

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中小学教师的任职条件和其他规定,这项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作为教育方针的执行者,首要的任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到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纠正和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不良倾向。

2.实行教师聘任制以后,教师与学校签定聘任合同,教师应当按照聘约的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遵守规章制度,主要是指关于遵守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悉心备课,认真讲课,仔细检查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书育人的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3款规定教师要有“对学生进行宪法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这项义务可称“思想教育义务,也是有关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规范”。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教育业务的特点,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学工作之中,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4款规定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项可称是“关心和尊重学生人格一义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一方面热爱学生,另一方面保护好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作为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条件。他指出:“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师应该懂得,尽管学生在许多方面是有待成熟的人,但是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育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教师如果把教育学生的权利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会把斥责、讽刺、挖苦视为正常教育手段,甚至发展到辱骂,体罚学生的地步。“亲其师”是“信其道”的重要前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在“亲师”方面产生反感、困惑,必然会影响教育效果。

青少年学生都有较重的自尊心、自信心与上进心。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尊重、信任与鼓励。“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失去了自尊心、自信心,就不会有积极的追求与进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发扬他们身上闪光的美好东西,能使他们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且较好地去克服自身的缺点。

(五)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5款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师履行本项义务是有特定范围的。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至于批评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主要是指社会上出现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现象。

(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义务

《教师法》第8条第6款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项义务可称“提高水平”的义务。

教师首要职责搞好教学,教好功课,要完成知识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锐意进取,刻苦学习。要使学生学好知识,教师首先必须学好知识。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益早就指出:“道之未间.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出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在当代,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业务水平。当代知识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上“暴增”,二是“老化”周期日益缩短。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这项义务实际上是国家对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正处在新旧之交的关键时刻。历史发展到今天,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各类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决定着跨世纪人才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教师法》是从提高教师素质的迫切性这一角度作为人民教师应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的义务。

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法律关系一方面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二是法律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法律在赋予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同时,必须要规定其应履行的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应的,无此轻彼重或此重彼轻之分。在执法进程中,教师既应享有自己的权利,又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法律在赋予法律关系一方权利时,实际上也同时规定了另一方义务;反之亦然。例如《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与此同时《教师法》第9条就相应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义务,既“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学教育设施和设备”,“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二)在不同场合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交叉的,并可以相互转化。

权利和义务不是绝对的,有时权利也是义务。例如《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一项权利,实际上也是教师的义务。教师如果没有认真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认真的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则说明他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就是他的失职。又如《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一的义务,这实际上也是教师权利。只不过以义务的形式出现罢了。应该说,这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改变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更具有针对性。如果哪一个组织或个人妨碍教师接受进修和培训,那么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师法》第2条第6款,要求对自己合法权益予以保障。

(七)此外,教师还有其它权利

1.申诉权

(1)教师这一权利的具体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这是教师作为公民所具有的申诉权利的特殊体现。

我国教师的申诉权利是一项依法获得、用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其行使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申诉范围和程序来进行,其实现以教师申诉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为保障。

(2)教师提出申诉的范围:教师可以对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的有关侵权行为或不公正处理提出申诉。具体包括:

第一,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虽然是否确实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但只要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就可以提出申诉。

第二,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也可以提出申诉。尽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能侵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也可能没有侵害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果教师对处理不服,就可以提出申诉。但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不属于教师申诉范围,而应采用其他诉讼法律程序解决。

第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第的节指出,在需要对教师工作作出直接评价时,教师有受到客观评价、并了解评价内容的权利,当教师认为评价不公正时,也有权申诉。

(3)申诉人和受理申诉的机关

申诉人即提出申诉者只能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本人。教师本人由于身体状况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直接到主管行政机关进行申诉时,也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诉。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当地人民政府的某一决定或行为侵害了一批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为避免单个申诉案件处理的重复性,可以由各级教育工会组织代表教师提起集体申诉。如乡镇政府对当地学校教师作出的不合理摊派决定等。

受理申诉的机关,因被申诉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教师如果是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为主管的教育部门;如果是对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是同级人民政府或是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对口行政主管部门。

(4)教师提出申诉的形式

教师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诉,即向行政机关送交申诉书。口头申诉、电话申诉均无效。

教师的申诉书应写明以下事项:第一,申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务、住址等。委托代理人写的,需写明代理人的有关情况。第二,被申诉对象即被申诉主体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第三,申诉请求,主要写明申诉人对被申诉主体因侵犯其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主体的处理决定而要求受理机关进行处理的具体要求。申诉请求一定要具体、明确,以便受理机关按其申诉请求进行处理。第四,申诉理由,主要写明被申诉主体侵害其合法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

(5)教师的申诉书必须向主管的行政机关提出

教师的申诉书必须提交给受理的行政机关,而不可向行政机关的个人提出,否则可能被当做一般的群众来信处理。

2.人身人格权利

(1)教师这一权利的具体法律依据

此项权利是教师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依据这些规定,任何人不得侵犯教师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伤害教师的身体。任何辱骂。殴打教师或其他侮辱教师的行为都构成违法或者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针对伤害教师人身权利或人格权利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我国有关教育法规中都有对教师的这一基本权利的保护条款。《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教师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的内容

教师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生命权是指生存的权利,即生命安全不受非法干涉,生命不得被非法剥夺的权利。健康权是指保持身体内部机能和外部器官完整性的权利。人身自由权是指身体不受非法限制以及安宁居住不受他人侵扰的权利。

教师的人格权利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和人格尊严有关的权利。姓名权是指决定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得排除他人干涉及不得被他人盗用或者冒用的权利。名誉权是指以其名誉所受(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如使主体产生自尊感)。荣誉权是名誉权的一种,是指以一定方式获得特殊身份的权利,通常以获得荣誉称号的方式实现。肖像权是以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权利。隐私权,又称私生活秘密权或个人生活秘密权,是指个人不愿公开的有关个人生活的事实不被公开的权利。

(3)强调教师这一权利的现实必要性

如前所述,我国现实生活中,各种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这种情况对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极为不利的,也是与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相违背的。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有“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分别为第四条)的规定。尊重教师,首先就要尊重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

3.女教师应享有一定特殊权利

(1)女教师享有特殊权利的社会意义

当前,我国学校中有相当数量的女教师。女教师既是公民、又是教师,同时除少数未婚者外,绝大多数还是家庭主妇。她们不仅要完成学校里的本职工作,在家庭中还承担着繁衍后代的生育劳动和大量的家务劳动。在目前条件下,女性的生育劳动和家务劳动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仍未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在教师这一较高职业群体中,率先对女教师的这一劳动予以社会承认,对于提高妇女的地位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

(2)女教师应享有特殊权利的具体法律依据及其内容

根据我国宪法的第四十八条和第四十九条关于保护妇女和母亲的规定以及劳动法中有关女职工“三期”(即孕期、产期、哺乳期)的规定,女教师应享有一定特殊权利和待遇。

为减轻女教师的负担,除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收人,提倡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夫妇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外,还要在人员编制上有机动余地,适当降低处于“三期”的女教师的工作量。特另是进行职称评定时,不得歧视处于“三期”的女教师。处理好女教师的“三期”问题,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教师的工作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教师权利的保障

《教师法》明确地规定了教师的权益,就使维护和保障教师的权益制止惩处侵害教师权益行为有了法律武器。《教师法》“法律责任”这一章节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教书,而且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任。教师有义务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就决定教师工作可能会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发生冲突,也就产生了教师人身权利较其他人被损害的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教师法》将侮辱殴打教师行为单独列举分不同情况予以制裁,就是为了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通过严格执法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

1995年12月长宁区某中学一位教师带学生去少科站参观在过马路时,有一辆汽车冲入学生队伍,带队老师为保护学生而责问汽车司机。汽车司机非但不接受批评反而出拳伤人,将带队老师打伤在地。此事引起社会公愤纷纷要求有关部门依照教师法及《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严惩这个司机,以树立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

(一)侵犯教师权利的形式

1.侵犯教师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权、著作权、专利权。

2.侵占教师的财产。

3.侵犯教师申诉权。

4.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拖欠教师的工资损害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侵犯教师权利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法》针对侵犯教师权益的情况规定了如下法律责任。

《教师法》第8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1.《教师法》第35条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教师法》第36条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教师法》第38条对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教师权利的保障机制

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相应建立教师待遇的保障机制。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并需要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就拿拖欠工资来讲,拖欠教师工资严重侵犯教师的基本权利,严重危及教师生计,严重伤害教师的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定地予以遏制,并且采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强有力的教师权利的保障机制,从法律的运行来看,教师权利保障至少有以下四个机制组成:

1.完善教师申诉制度一教师自我保护机制

教师要懂得如何实现自身的权利,熟知权利的救济途径,包括申诉的形式,受理机关,处理程序等制度。只有通晓这些,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的权益。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不同于一般的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定性,使教师申诉程序有了法律的确定性和严肃性。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依法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落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有关部门对上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必须认真执行。违反申诉制度的规定,即构成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师法》对教师可以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宽,这对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十分有利的。这里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当然是否确实损害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通过申诉后的查办才能确认。

教师申诉制度的建立,对于落实《教师法》有关教师合法权益的实体规范,完善教师合法权益的执法监督体制,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管理工作的职能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完善教师工资的管理体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除了解决认识问题外,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坚决措施。(卫)调整和完善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的管理体制,对乡财政薄弱,难以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贫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暂将预算内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改由县一级政府管理,减少周转环节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县政府统筹安排的职能和运用转移支付的能力。(2)以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各级人民政府按照《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

3.健全《教师法》的执法机构

当前落实《教师法》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教育,管理教师居主体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领导要严格依照教师法规定,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改进教师管理工作,对已有的有关教师工作的规章制度,凡不与教师法相抵触的,都要继续认真执行与教师法相抵触的要停止执行。

4.加强执法监督

人大常委会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执行《教师法》的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工作检查和监督。各级教育督导对学校实施《教师法》的状况,也要进行经常性督察。 贯彻实施《教育法》《教师法》是全社会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在短时期内,有法不依,违法难纠的现象还会存在。但这并不抹煞《教育法》《教师法》的积极意义。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应当求同存异,用积极的态度,做好《教育法》《教师法》实施的各项建设性工作。

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的,这种社会政治形式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是人民的教育。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系统表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及实施方法。《决定》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反映了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特别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有三方面标准:一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二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三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培养了达到上述标准的人,才能够说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了实施,也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3.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素质教育在外延上,甚至超越了学校范围,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学校教育范围中,素质教育从纵向上看,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从横向上看,素质教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受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预科班。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所谓应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取仕”是中国选仕制度的一大改革。科举制度对于封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也使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阶段和附庸,学校教育逐步被拉上应试、做官教育的轨道。时至今日,我国中小学教育仍未彻底摆脱这一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当前有三类观点。

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命题。应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因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二、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如有的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相照应、相依发展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认为是对立的,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应试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层次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低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提„发展‟、„迈进‟比„转轨‟更为合适”。

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有的提出把升学教育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升学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教育,从而认为“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不对立”。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否对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应试教育”的涵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7条提出“应试教育”时,给“应试教育”四个字加上了引号,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把整个教育从上到下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否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表明“应试教育”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应试教育”一词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提出的,凡“应试教育”都是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而“素质教育”一词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正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是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反驳。由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全面否定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就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产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一个贬词,但不能说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就纯粹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也培养一些素质。应试素质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不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本身而是整个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也不关心应试能力的社会应用。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割裂的,它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构成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却是对立的,这正如同片面与全面是对立的。

我们摒弃“应试教育”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等于反对升学率高的示范学校。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综合教育质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升学率一般并不比同类可比性学校低。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

第5篇: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性评价内涵: 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趋势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更注重发展过程

第6篇:观《热血教师》有感

热血教师>观后感

在这样一个时间来观看这样一部有意义的电影,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影片的后半段,我几乎是在湿润着眼睛看下去的。孩子们冰冷的心在克拉克老师的手里一点一点的融化,感化着每一颗被“遗弃”的心灵。

看后在思考,为什么这个影片名字的中文翻译是热血而不是热情或者热力呢?这就是因为,克拉克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深入每一个细胞。

影片中班级里的状况非常糟糕,连正常的上课都无法进行,走入教室,他们赌博、打架、跳舞化妆,坐在桌子上聊天,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从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公然向老师挑衅„„这样一群让人头疼的孩子们,谁愿意接手?但是克拉克老师却说:“没有人要他们,我愿意”,我不禁要问问自己,如果是我碰到了这样一群孩子,我会怎样?说实话,我真的没有信心,不敢想象,虽然有过一年的教书经验,也面对过调皮故意捣蛋的孩子,但是那毕竟都是个别。

在这样一个状况下,克拉克老师没有退缩,而且非常坚定的说“他们会爱我的”。克拉克老师用他的耐心与执着将班规一条一条地渗透给孩子,用他的爱心与智慧,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了每一个孩子,吸引他们集中精力听课,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用他的细心与善良关注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有>勇气重新张开梦想的翅膀!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影片“Wearefamily.”这一条,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一人犯错集体承担,有困难了互相帮忙。启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这样一种“家”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爱护他们这个共同的家、关爱身边的兄弟姐妹。

影片中这样一群来自社会底层、行为不羁的学生,一位敢于冒险、心中有大爱的老师,共同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从众人眼中的“最差”,蜕变为“佼佼者”,这个奇迹让我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甚至能够颠覆思想与行为;让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教师想方设法去改变,就一定能把学生的激情、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还记得一年前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孩子们对我陌生、不适应,家长质疑,这一切曾一度让我压力很大,当时静下来安下心,想一想,还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要让学生心中有你,就先要心有学生。课上积极与学生互动,课下也泡在教室里与学生聊天,渐渐地他们的喜怒哀乐开始牵动我的心灵,融入了我的生活。那是一次“演讲比赛”,我和搭档刘老师选了两个女孩子一起朗诵,并且一起在自习课上练习,让底下的孩子们为她们指导,为她们加油。不凑巧,抽到了第一个上场,两个女孩子很镇定,正常发挥,其他老师都评价很好,作为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很棒了。可是,不幸的是,最后的成绩不高,评委组给出的理由是第一个出场有点吃亏,下次注意。散了场后,孩子们个个垂头丧气的站在队伍里,那一刻,我的心酸了,眼泪涌了出来。我竖起大拇指,大声的说了一句:“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其实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孩子们的心在一起!

克拉克老师用他的心>温暖孩子们的心,让孩子看到了光明。

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用心、用爱也会创造出教育的奇迹!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有梦想、有朝气,在孩子面前我们略微缺乏耐心和经验,一定要积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

第7篇:观《热血教师》有感

热血教师观后感

在这样一个时间来观看这样一部有意义的电影,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影片的后半段,我几乎是在湿润着眼睛看下去的。孩子们冰冷的心在克拉克老师的手里一点一点的融化,感化着每一颗被“遗弃”的心灵。

看后在思考,为什么这个影片名字的中文翻译是热血而不是热情或者热力呢?这就是因为,克拉克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深入每一个细胞。

影片中班级里的状况非常糟糕,连正常的上课都无法进行,走入教室,他们赌博、打架、跳舞化妆,坐在桌子上聊天,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从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公然向老师挑衅……这样一群让人头疼的孩子们,谁愿意接手?但是克拉克老师却说:“没有人要他们,我愿意”,我不禁要问问自己,如果是我碰到了这样一群孩子,我会怎样?说实话,我真的没有信心,不敢想象,虽然有过一年的教书经验,也面对过调皮故意捣蛋的孩子,但是那毕竟都是个别。

在这样一个状况下,克拉克老师没有退缩,而且非常坚定的说“他们会爱我的”。克拉克老师用他的耐心与执着将班规一条一条地渗透给孩子,用他的爱心与智慧,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了每一个孩子,吸引他们集中精力听课,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用他的细心与善良关注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有勇气重新张开梦想的翅膀!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影片“Wearefamily.”这一条,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一人犯错集体承担,有困难了互相帮忙。启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这样一种“家”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爱护他们这个共同的家、关爱身边的兄弟姐妹。

影片中这样一群来自社会底层、行为不羁的学生,一位敢于冒险、心中有大爱的老师,共同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从众人眼中的“最差”,蜕变为“佼佼者”,这个奇迹让我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甚至能够颠覆思想与行为;让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教师想方设法去改变,就一定能把学生的激情、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还记得一年前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孩子们对我陌生、不适应,家长质疑,这一切曾一度让我压力很大,当时静下来安下心,想一想,还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要让学生心中有你,就先要心有学生。课上积极与学生互动,课下也泡在教室里与学生聊天,渐渐地他们的喜怒哀乐开始牵动我的心灵,融入了我的生活。那是一次“演讲比赛”,我和搭档刘老师选了两个女孩子一起朗诵,并且一起在自习课上练习,让底下的孩子们为她们指导,为她们加油。不凑巧,抽到了第一个上场,两个女孩子很镇定,正常发挥,其他老师都评价很好,作为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很棒了。可是,不幸的是,最后的成绩不高,评委组给出的理由是第一个出场有点吃亏,下次注意。散了场后,孩子们个个垂头丧气的站在队伍里,那一刻,我的心酸了,眼泪涌了出来。我竖起大拇指,大声的说了一句:“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其实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孩子们的心在一起!

克拉克老师用他的心温暖孩子们的心,让孩子看到了光明。

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用心、用爱也会创造出教育的奇迹!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有梦想、有朝气,在孩子面前我们略微缺乏耐心和经验,一定要积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

第8篇:观《热血教师》后感

小每文儿

美国电影《热血教师》,是一部嘻哈、励志,对教师与学生均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类电影。之前我也看过不少有关教育类的电影,也在书中读到好多的这样充满奇迹的教学故事。我由衷地敬佩那带领学生们创造奇迹的可爱的教师们。我发现教师原来也可以这样当,应该这样当,必须这样当。有教育家提到“爱护学生就要像爱护荷叶上的水珠一样细心”,老师的言行一不注意,会给学生造成一辈子的心灵创伤,有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师德的基础是爱和相互尊重。教师必须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思想。

《热血教师》的故事剧情是根据实情改编而成,故事大体是这样的。RON CLARK从北卡罗来纳前往纽约大都市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的小捣蛋,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

从不同的角度来观赏本影片,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与问题的价值。赫尔巴特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在这里,我就克拉克老师的这一教育案例来从“道德”这一方面来简要地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 教师不应忽视小事的“德”对学生的长久影响

道德与心理学是息息相关的。

记得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个瘦小的小男孩杵在一个教室门外的垃圾桶里,稚嫩的脸上充满了无奈与绝望的神情。克拉克自我介绍后,询问名叫哈德里•克雷格小男孩被罚站的原因时,小男孩竟然说了这样的话:“老师说我不会,所以我应该跟垃圾一起扔出去!”克拉克仅用在此询问男孩自己的名字是什么的问题就告诉他,自己是可以学会东西的,而且速度还很快。责罚小男孩的那位不知名的老师也许有她的理由,但这种方法确侮辱了师德,尤其她对小男孩说的那句话,可能会在小孩子的心理上永远地留下“学不会”的阴影。不管怎么样,身为一名老师是不应该也不能拿自己的学生与垃圾相提并论的。我想,在师德的概念里,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缺乏爱的表现,是应该受到指责的。也许那仅是老师一时的气话,不过,就那简简单单的话就可能伤透孩子的心,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教师是心灵如白纸的孩子的灵魂指引者,性格的间接塑造者,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保持理智。

二、学生的优劣没有绝对的标准,要选对角度去评判自己的学生,道德就更是如此了

学校教育人不能仅从分数上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优劣,在这个影片中克拉克所在的纽约新学校的校长为了自己的利益仅仅看重学生的分数,还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孩子们分成好班与坏班。可是当索利斯为从课堂上跑出去的被称为问题少年的泰肖恩而大发脾气时,却严肃的质问道:“那不是你的学生吗?”一会儿为追逐利益而忘记身为教育者身份的自私者,一会儿又为了彰显自己的领导者风范而装模作样。就这样一个矛盾体恰恰反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对于师德无法有始有终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警示。相对而言,克拉克却忠实地饯行师德。他说服倔强的校长,让他担任“最差班”的教学工作。在校长的半信半

1 /

2疑中,在淘气孩子的诘难中,克拉克教师在艰难地步步地改变被众人公认的“问题少年们”的境况。为了解那群“问题班”孩子的详细情况,他不辞辛苦,挨个进行家访。为纠正孩子们乱吐口香糖的坏习惯,他在教室门口拿着玻璃瓶挨个地要孩子们口中的口香糖。为培养孩子们的团结意识,他在淘气包的捣蛋下为他们量身定做了班规。为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他放下老师的架子,跟孩子们学习跳双绳。为了孩子们更好的记忆美国历史,他自编“美国总统颂歌”,并借助孩子们感兴趣的嘻哈音乐来展现„„虽然,过程很坎坷,有过无奈与绝望,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永存对学生纯洁的爱,因为他始终坚信,他们是在他们的标准中是最棒的,他们无需跟别人比较什么,他们就是应该做最自信的自己,他们不比别人差。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克拉克在与孩子的情感距离越拉越近,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优秀起来。

三、“德”榜样、环境很重要

学生的道德状况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敢于做梦,勇于冒险!”这是克拉克离开自己的家对妈妈说的一句话。他在给自己的学生们做师范,为自己将来的学生们积累是经验。作为教师,要以身示范,克拉克这样一位独特的教师更不会不懂这一点。有些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要作伪君子”的话常挂嘴边,可是他们却常常把自己给忘得一干二净。克拉克在剧中鼓励那位有着做医生梦想的但又没有自信的印度女孩“坚持自己的医生梦,你很棒,你一定可以的,加油!”州测试前,克拉克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点亮自己的人生之灯”(点燃蛋糕上属于自己的那只蜡烛)。作为培养未来具有创造人才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就应该就有“敢于做梦,勇于冒险”的精神,并且应该将这种精神完完整整的传授给自己学生。

谈到“道德”,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另一个画面。泰肖恩的继父或者养父,他就为泰肖恩将“魑魅”的形象涂鸦到自己卧室的墙面上,暴打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孩子。我想这不仅涉及到道德的问题了,应该算是家庭虐待了。稚嫩的身躯就得承受没有限制的虐待,心理难免不发生扭曲,使孩子走向邪路。泰肖恩那暴躁,夸张的叛逆,结交不良少年干些违法违纪的事也就容易理解了。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假如在泰肖恩的世界里没有克拉克的出现,很难想象他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可以说,克拉克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除去了危害社会的一名不法分子。

《热血教师》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的具有独特人格魅力、创新能力的可爱的新型美国教师,更意在向我们、向教育工作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的成长需要用心来呵护。所以,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无论如何心中要有爱,对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对教育事业的爱。就如《颜氏家训》中所提到的“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为了能给学生一杯水,我们现在要努力将自己的一桶水注满。

2 / 2

第9篇:观最美教师有感

心系中国梦,做好引路人

为了让深山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陈俊德从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一直坚守到年近花甲、双鬓斑白。武秀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成功研发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形成了“三合一”教学模式。窦东立用优异的教改成果哺育自己学生的同时,还关注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孩子......观看了最美教师颁奖晚会,我深深地被“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所打动,同时也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也是教育战线的一员。我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榜样,学习她们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学习她们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因此我暗暗下定决心:学最美教师,做最美教师。心系中国梦,做好引路人。

身为教师的我,对照最美教师老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首先我要学习她(他)们能够耐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不放弃,不嫌弃,从而想方设法去转化她,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惰性;还要学习她对工作的那份进取心,像她那样真正的付出努力,把工作当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业来做,不断为自己设立短期目标,努力地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去完善自我,从而超越自我;更要学习她能够及时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虚心改正,做一个善良、正直、无私、有爱、热情的教师,真正能够担当起为师的责任。

学习“最美教师”还要学习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最美教师”的平凡而伟大的举动正是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他们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最美教师”的事迹不在于偶然,是无处不在的责任心所致。她们使我对“爱与责任”有了更一步的认识。爱事业如爱生命,她们的事迹鼓舞着大家,我们要像她们那样,怀着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她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要以她们为榜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面对的学生特殊,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一颗“慈母之心”,循循善诱,对学生要耐心细致的去做,去为这些学生服务。就是要学习他们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这个响亮的名字为全体老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是激励我们团结拼搏,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总之,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孩子!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我要以最美教师为榜样,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更新观念,努力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工作,学最美教师,做最美教师。心系中国梦,做好引路人。

上一篇:党支部加强作风建设下一篇:中国人学英语为什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