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的教育随笔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教师的教育随笔(推荐13篇)

音乐教师的教育随笔 篇1

1、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性质。

2、使幼儿能根据不同的节奏选择乐器,并初步学会识图谱演奏。

3、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热爱音乐的情感。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教学准备

节奏谱、音乐磁带、小手小脚标记、乐器标记以及双响筒、沙球、铃鼓。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熟悉旋律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你们来听一听,听完之后,哪个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

(放磁带2遍)

小结:这首歌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歌里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小朋友,他在放羊的时候看到草儿青青,牛羊肥肥,心里特别高兴,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啊。

2、这首歌给你什么感觉?

这首欢快活泼的歌名字叫做《草原小牧民》。

二、识谱选择身体动作

1、它还可以用好听的乐器来演奏呢!看,这是它的节奏谱。

(教师出示节奏谱)

⑴瞧,你在图谱上找到了几种不同的颜色?

⑵为什么是四种颜色?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__”用跺脚,“__ __”用拍手,“×—”用扭一扭。分工合作)

⑶还有没有发现特别的地方?(讲合奏)

2、教师清唱,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总结:每小结的第一拍都是重拍,拍手第一拍要重,后面要轻,跺脚也是,扭一扭的小朋友要特别注意,要先拍一拍再扭,拍手也要注意在那一小结×的地方拍。

3、教师清唱,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师:这一遍果然进步很大,有轻有重之后好听很多呢!可是,还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打的不是太好?

(重点练习一下合奏的部分)

4、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演奏一下。

5、真好听,还想再听你们来一遍,行吗?

三、用乐器来演奏

1、瞧你们的椅子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认识它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椅子下面的它?

(主要介绍乐器名字合它的使用方法,注意点)

2、轻轻拿起你的乐器宝宝,我们来用它来演奏。

准备好了吗?

音乐教师的教育随笔 篇2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 0 0 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教育问题时这样表述, 他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即“教育公平”问题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目前, 国家已从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教育资源的调配、教育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现“教育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且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 尤其是教育内部的某些因素对其影响更直接、深远, 譬如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育教学的执行者, 教育成果的缔造者, 他们始终位于教育教学第一线, 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 在探讨“教育公平”问题时教师因素应是一个需要格外关注的方面。本文立意亦在于此, 探讨基础音乐教育中“教育公平”的教师因素问题。

为使研究能够更为深入, 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进行了初步调研, 发放问卷1 0 0份, 回收有效问卷8 5份, 回收率8 5%, 并通过个别访谈、听课等形式了解了目前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些基本状况, 尤其关注音乐

文李莉

教师与“教育公平”之间的联系。希望通过调查研究,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教育公平”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现状

1、音乐教师基本情况及其职业观取向

本次调查首先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做了摸底, 学历部分问卷显示大专学历2 8人, 占调查人数的4 5%, 大学本科学历4 7人, 占调查人数的5 5%, 所有的人员都学习过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在教师的职业观方面, 问卷显示9 0%的音乐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 1 0%的音乐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体现在社会声望、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方面;有关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问题, 9 5%的音乐教师认为是完善学生性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5%的音乐教师认为是提高学生的素养。从这部分数据来看, 两方面情况都较为乐观, 尤其在职业观层面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

2、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及理解

为了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深度, 对此进行了调查。其中3 0.6%的音乐教师了解“教育公平”, 6 3.5%的音乐教师对“教育公平”听说过, 但不清楚其具体内容, 5.9%音乐教师不知道“教育公平”。从这一数据来看大部分音乐教师对于“教育公平”的概念是模糊的, 这是对“教育公平”的实现极为不利的。虽然如此, 但有9 9%的教师认为音乐教师对最大限度实现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公平”的影响十分重大, 说明大家十分明确自己在其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有愿望深入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

3、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听课了解了存在于基础音乐教学中较为集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1) 各学校学生生源差异较大, 班额人数过多, 教学内容容量过大, 使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经过多方协调才能妥善解决。 (2)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用统一要求, 且更多关注音乐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放任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是与音乐教师密切相关的问题, 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分析与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实际情况, 从音乐教师的因素入手通过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1、运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帮助基础音乐教育教师了解和认识“教育公平”的内涵。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音乐教师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是模糊的, 纵使是了解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访谈发现多是自己的理解, 也并不确定。但由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必须首先从理论层面明确“教育公平”的内涵, 只有知道了“教育公平”是什么, 才能以此为标准对照自己以前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 进行有理有据的教育教学反思, 以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将来的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 建议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加入此项内容, 或由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讲解“教育公平”的内容, 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指导, 同时在校内及校际间组织教师讨论交流, 一定会使他们准确无误的掌握“教育公平”的内涵。

2、进一步提高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 新疆乌鲁木齐市基础音乐教师的素质基本能适应现阶段教育教学的要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素质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要求教师充分的了解与掌握现代教育理念, 即“一切以学生为本”, 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儿童根据各自的天赋得到适当的发展, 而非以智育作为衡量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 更要充分将这一理念贯彻于音乐教育始终。必须树立与其相一致的职业观、教育观、学生观, 以此为指导中心,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方面除了具备音乐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外, 还应了解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了解音乐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 以便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蕴涵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 激起学生探究、发现和创造的欲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升他们的学习层次。同时还应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 更应具备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 使其相互渗透、相互支撑, 内化为自身具备的素质,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充分的运用、展现出来, 使自己的教学实践进入更高的层次, 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3、大力倡导“因材施教”, 是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且往往音乐教师以同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 而这个标准又是教师根据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预设的,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却并不适合, 这就导致了所谓“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差别, 由于这个差别, “差学生”受不到应有的关注, 音乐教师忽视了他们的发展, 这是教学不公平的体现。实际上,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个性等的不同, 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这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结合音乐学科自身所具备的潜移默化渗透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个性的特点重视音乐教育的丰富性, 不断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条件,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的兴趣、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 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内涵, 既完善了其个性, 又达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

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建议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愿与各位同仁研讨商榷。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教师是促成其实现的一支生力军,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基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师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大家应勇于担此重任, 不断的完善提高自己, 为“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⑴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⑵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⑴教育公平之探索 (上) 张宝山姜德刚《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期

“教师随笔”引领教育微改革 篇3

宜昌高新区教育局印发了《关于推进“教师随笔”工作的实施意见》,写随笔随之被列入“月月行”教育督导专项内容。然而,督导调研反馈上来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学校管理者虽都能认识到随笔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诸多好处,但也都清楚这不是“短平快”的项目,而有可能成为“老大难”工程,因此有畏难情绪;教师则因随笔写作有难度、费时间、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琐事杂事缠身而“不主动”。

根植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随笔写作,可以提升教师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的洞察力,帮助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从而以写促思,以写促读,以写促改,让教师在随笔的写作中,逐步养成总结反思工作的好习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如果教师对随笔写作持不情不愿的应付态度,对其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将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关注教师写作状态就成了推进教师随笔写作工作的重点。

调研发现,教师对随笔写作的恐惧,主要是因为他们将教师随笔写作当成了创作。为了让教师慢慢进入写作状态,从“认同”到“愿写”,最后走向“乐写”,高新区教育局确立并实施了“写之以随,护之以真,策之以励”的推进策略。

写之以随。随笔是随意之笔,不求文采,不囿形式;随笔是随兴之笔,兴趣所至,提笔随写;随笔是随心之笔,写自己内心所想;随笔是随时之笔,用零星的时间,凭一纸一笔,随手记下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篇幅可长可短。为了让教师领悟教育随笔写作之方法和作用,高新区教育局结合教师阅读工程,向老师们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全区教师人手一册,让教师通过阅读教育专家对教师专业写作的阐释,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消除抵触情绪,走出写作误区,逐步走向“愿写”和“乐写”。

护之以真。随笔之真是以不下载、不抄袭为底线的教师“真写”; 随笔之真还在于内容的“写真”,让教师写教育生活中的真故事、真思考、真得失、真感受、真情境,以“我手写我心”。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用“真实”串起的一个个独立的教育故事,透过教育现象背后的思考,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才能再现作者的思想,才是教师的“教育史”。

“真”是随笔的核心,“真”是随笔的生命。保护随笔之“真”就要尊重客观事实,正视教师个人在随笔写作上的基础和认识上的误区。在推进工作中把随笔“写什么”放在首位,淡化“写多少”“写得如何”等评价式检查,不以评“优”为目的,也尽量避免用评“优”作手段,误导教师迎合“优”字而内容失真。对同一位教师来讲,若后一篇随笔比前一篇写得用心,就是进步,相对于前一篇,就是“优”。保护随笔之“真”,还要让教师关注他人的随笔写作,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同行的写作故事,相互借鉴,一路前行。

策之以励。平时,让教师在阅读随笔时留下阅读后的感受、观点,让同事间相互鼓励;学校通过组织随笔写作经验交流的形式,大家一起分享随笔写作中的“酸甜苦辣”。随着工作的推进,高新区还将以多种方式呈现推进“教师随笔”工作的成果,让教师获取随笔写作的动力;同时,多途径激励随笔写作的佼佼者,借榜样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小学音乐教师随笔 篇4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但却是老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所以应该多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学模式、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等等。并反思自己如果这课是自己上,又将会是如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是帮助自己在教学道路成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这学期里,我收获了很多。音乐课上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它是艺术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只要你经常反思,必竟会让你的学生和你融在一起,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使课堂中一些“热闹”现象的不在发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责任重大,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与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午睡前的音乐之幼儿教师随笔 篇5

陈xx 小朋友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小女孩,家里一直是妈妈带着的,爸爸是常年在部队为国家做贡献的。她是有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是一枚小小的吃货。

案例描述:

孩子们进入托班也已经有两个月了。绝大部分的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特别也养成了集体午睡的好习惯。但是我们其中还有一位特别爱在午睡时“唱歌”的小朋友。每次快要进入午睡时,陈xx 都会开始大声“唱歌”,每次都会拿吃的来哄她,使她停止“唱歌”。吃完以后,我们也想慢慢的哄着让她躺下来,可是就是拿她没有办法。我们也试图了解过陈xx 在家睡觉的情况,她妈妈说,陈xx 在家一个人玩着玩着就会自己睡着的。听家长的描述感觉陈xx 在家跟在幼儿园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能不停地吃。

导致后几天,每次一到午睡她就念叨着:老师,我要吃东西。

案例分析:

午睡对于孩子来讲是一个好在不好再过的一个成长方式,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保持幼儿每天正常的午睡时间是对幼儿有利身心健康的,大多数幼儿在午睡时都会能够自主睡着。显然,对于我们的陈xx 来说,她对午睡还是很陌生的。其实在她哭闹的时候,我也想过逼迫她让她睡觉,但是当我有这样的想法时,我很快就取消了这样的念头,逼迫孩子睡觉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和一种导致对孩子身心不健康的行为。其实对于托班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依恋的父母及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儿园和陌生的集体生活。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失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产生分离焦虑。

案例启示:

为了能让我们班的陈xx 克服午睡障碍,我们先是家园结合,消除幼儿生理疾病外,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们每次都给她大大的拥抱和亲吻,多做一些跟她亲密的动作来帮助她熟悉老师,多次开展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来帮助她熟悉小朋友、班集体和幼儿园,“戒掉”午睡一直吃东西的习惯,我们再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午睡环境,克服幼儿睡前的焦虑恐惧的心理。

案例反思:

教育随笔音乐课上的语文味儿 篇6

文/陈晓锋

学生特别喜欢上音乐课,爱屋及乌,由此也就喜欢上了我这个音乐老师。今天,给二一班学生上音乐课,上课铃还没响,几个小朋友就到我的办公室门口高兴地把琴抬到了教室。音乐书也有序地发放到位。这班学生特别得机灵,学歌曲很快,小律动、小练声之后的两首小儿歌跟唱了几遍后就学会了。我上音乐课的最后几分钟习惯让孩子们把语文书中的优美段落背诵一下,这节课也是如此。“这几天,大家都学习了哪些优美的文章?背给老师听听好吗?”我满心期待地询问着。“古诗,我们学习了古诗!都已经会背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答道。然后,在学术助理的带领下,这些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把《村居》《咏柳》背诵了一遍。仔细观察孩子的口音,有十几个不对口型,直觉告诉我: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哦。

孩子们背完之后,静静地望着我,等待着我的大力表扬。我故作神秘状:“有一种学习古诗背诵的妙招,特别好玩,想不想试一试?”“想……”同学们拉长声音回答道。“古诗配曲,填词成歌,特别好玩,现在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要求”。孩子们一脸期待。“我们把歌曲《大树妈妈》的曲调和《咏柳》的.古诗配在一起吟唱一下。”我明确了要求,并领唱了一句。紧接着,孩子们跟着我吟唱起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唱一和,一对应答,大家兴趣盎然,玩得不亦乐乎。那几个先前不会背的同学也跟随着吟唱起来,相信不到两遍,全班学生都能熟记于心。之后,我又和大家用《郊游》的调子背诵了《村居》。整个过程,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是沉浸在吟唱的乐趣中。

整合课程内容,相信孩子的无限可能,语文和音乐本就是相融相通的学科。有效整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

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篇7

教师在与家长建立关系之前,家长内心还没有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内心的怀疑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没有具体的通过交流和处事来了解。有了能让家长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学历、形象、教学经验、耐心爱心程度等来评判教师的好与一般,所以教师在家长心目中树立信任和威信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不断深入了解和建立的。

一、树立威信、建立信任

怎么才能给家长树立威信,建立信任基础,笔者认为这里每一个教师都有所期望,也都有所关注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各个方面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修炼,来塑造自己的内在气质和个人魅力。

我们要总结和分析,家长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分析,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心理;我们要分析,行业的特征以及行业的性质,要了解好的学校和好的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我们是否达到所具备的标准。所有的能够具备的能力,都是通过严宽和进行细节流程的设计和外在的训练来达到的。

二、精细研究、取得方法

作为教师,一定要知道在这个教育行业能够长久地持续发展,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才能够得到认可得到尊重,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不厌其烦、老生常谈的话题,有可能会使学生听厌、家长听烦,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就是不厌其烦的在做一件事情“执行过程”,继续的坚持。好听的叫“艺术”,实质上是战术和策略,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心理、家长的心理,以及教材和教法的改通,到会产出不同的“化学反应”。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清楚,无论采用任何的战术和策略,这是在方法上做文章,但最终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学习,喜欢上这个专业”,能够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最终坚持下来。这就是教师的核心目标,也是做一个教师所做的基本任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因素会造成学生辍学,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家长”,这两个因素,其中一个掉链子就会连战中途放弃学习。

三、抓住重点、仔细分析

我们先来分析学生,为什么不想学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不喜欢老师。2、因为乐感差,丧失信心不喜欢音乐。3、感觉太难,不想练习。4、学习时没得到鼓励和认可,批评太多。5、没有养成好的练习习惯。6、没有目标和成就感。

家长:1、不出成果。2、不好好练琴,天天需要督促。3、感觉长期坚持很难。4、对孩子失去信心。5、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6、学习双方对于练习发生家庭矛盾。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所造成辍学情况以及学习上有学生个体差异现象,也要开始给家长讲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影响整个教学质量的因素,就存在这教学以外的因素干扰,产生出来不同的学习结果。

四、找出差异、总结升华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期望值并不太高,就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有一些音乐素养和内涵。这也是我们作为音乐教师的基本培养目标。但恰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要求和过于急于求成的心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节奏。并不是我们想证明家长看到,我们教学水平高,学生学得又快又好。能够做到又快又好那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各方面条件具备的原因促成的,也并不是一律都能做到。所以好多教师在教学中就不由自主就进行拔高。这种现象恰恰抹杀了孩子对学习音乐的最初兴趣和冲动。我们作为教师要反思,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是符合音乐教育本质的,其实这个问题大多数教师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毫无意义。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家长、学生在入学时,要家长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符合事实的评估,来知道下一步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去改进,去完善。这样,既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师生和家长关系的正常化,不再以战果为目的的教育,而更多的在学习过程中,环节上来找问题找方法,才能看到学习的进步,才能发现孩子的潜能与优点,才能发掘出来学生的能力。

摘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与信任,建立在双方达成导体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双方彼此都实现承诺,并能达到双方预期的结果,因此双方才能建立信任基础。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否能良性沟通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学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师生和家长关系的正常化,不再以战果为目的的教育,而更多的在学习过程中,环节上来找问题找方法,才能看到学习的进步,才能发现孩子的潜能与优点,才能发掘出来学生的能力。

新西兰幼儿音乐教育一瞥随笔 篇8

在新西兰,幼儿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我国有很大不同。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在音乐活动过程中探索精神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针对这两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一、音乐与孩子的探索精神

它们会发声吗

家长经常鼓励孩子探索身边的物品,看它们能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任何物品在孩子眼里,在孩子手中,都会成为神奇的“乐器”。如手拍桌椅的闷闷声,小棒敲打玻璃的清脆声,敲打铁器的悠扬余音等。通过对各种物品的摆弄敲打,孩子便会对不同音质的强弱、高低、长短有了切身的体验。这个过程也正是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过程。

自己做“乐器”

鼓励孩子亲手制作“乐器”。如将橡皮筋套在小碗上、杯子上,轻轻拨弄便会发出动听的声音。并且,孩子还可由此探索奇妙的振动现象。通过自制“乐器”,孩子肯定会更加积极地走进音乐,去探索这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听听大自然的歌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探索音乐。带他们感受树叶“沙沙”的轻巧,小鸟“瞅瞅”的婉转;带他们到小河边,让他们感受溪流“哗哗”的欢快,青蛙“呱呱”的嘹亮;海浪“唰唰”的激越……这些都是极其生动的音乐教育素材,孩子既乐在其中,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陶冶。

二、音乐与孩子的表达能力

用语言来表达

在孩子探索各种声音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对音乐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孩子在玻璃杯上敲出了清脆悦耳的音乐,开心地笑了,可他不知道,或者不习惯于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家长就要通过提问的方式──“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它使你高兴吗?”或者直接告诉孩子:“你刚才敲出了清脆的音乐,你真开心!”从而使孩子逐渐养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好习惯。

用身体来交流

家长要经常用非语言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孩子的非语言交流能力。在教孩子儿歌时,家长不要仅满足于孩子记住歌词,学会旋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如眼神、口型、表情、手势、体态等,让孩子体验到歌曲的美妙和可爱,从而愿意学,更愿意用他们喜欢的表情、动作,把自己对歌曲的体验表达出来,和家长进行非语言的交流。

教育随笔:做一个博学的教师 篇9

教育随笔:做一个博学的教师

以前,我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特长以外,还要志于博学。志于博学,这不是对语文教师的苛刻要求,而完全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这次观摩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再一次证实了我的观点与时俱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理到文、从宏观到微观,语文这门学科无所不包。所教的是这样的学科,你还能不博学吗?你还只是让学生认认字,抄抄词,背背书,就能算是语文教学了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坚持不懈,自然会豁然贯通,水到渠成,发挥出人生价值。这次语文素养大赛彰显了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显现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真正风格,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看似简单,但每一句话都能看出一位教师的文学素养是否深厚,真正能够达到第三境界者究竟有几人?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次大赛,许多选手都能大胆质疑,显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鄂尔多斯选手就对《威尼斯的小艇》产生了质疑。“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选手认为这段话出现了两个比喻句,应该是两句话,所以“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后面应该是句号。这一说法也得到评委的认可,及时发现课文和教参的不当之处,不唯书,不迷信权威,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一种极限挑战。其次,多数选手都以训练为中心,分别抓住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层面,(包括字、词、句、段、篇),一个是技能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理解、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基本上能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第三,选手的教学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大的感觉。特别是呼市回民区的孟凡亮老师能抓住文章的结构来教学,首先师生共同理清思路,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段各讲了什么内容,继而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教者出示自学目标,水到渠成完成了学习任务。第四,巧妙运用多媒体完成规定时间内的任务,展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素养。

听完课后,我依然这样认为,高段的语文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由表及里完成阅读教学的目的。最后,文以致用,落实到学生的写作上。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相结合,有时可以这样训练:

1、经常进行小练笔。由几句到几段,比如低段,今天练习设问句式,明天练习陈述句式,反问句式,感叹句式等,一天一个句式。

2、大作文练习。必须是真情实感,可以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可以进行巧妙艺术加工。

3、模仿某一篇某一段的写法来进行练习。不一定学习诗歌就写诗歌,学习散文就写散文,可以用不同的体裁练习。

可以说,这两天,是选手和听课教师切磋交流、提升素养的两天,是多数教师暗下决心默默追赶的两天,是提升青年教师本领和素养的两天,是我们悄然发现自身优势并给工作带来一丝安慰和动力的两天。尤其是专家的点评也促进了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其实,我们差的不是知识方面,而是知识素质和文化沉淀不足。多艺不压身,多一份亮点,多一份精彩点,我们也能够在课堂上迎刃有余。

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说要 篇10

一、用与时俱进的文化理论武装头脑

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大课题。自从人类脱离原始蒙昧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就开始自觉地总结实践经验, 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是人在劳动中发展和完善了大脑机制, 具有自觉意识, 形成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从实践中形成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是人类自觉意识的重要体现, 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科学方式, 也是人类通过自觉自由的生产活动, 使自己的社会实践实现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从而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

因此,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时, 总是辩证地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 一个理论思维不发达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都是宝贵的理论财富。离开这些理论的指导, 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巍然崛起。

理论是实践的指路明灯。但理论一向是与社会实践共同发展的, 是与时俱进的, 有时甚至超越实践而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因此, 不断地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武装头脑,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以全新的理论思维和思想观念为引领, 用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 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认识规律和实践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要点包括:指导思想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目标任务论:创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化功能论: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构成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注伟大的变革时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这个主旋律。方式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机制改革相结合;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

以上述内容为要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是文化工作者, 音乐艺术工作者必须把握的指导思想。否则, 我们的文化实践、音乐实践就要走弯路, 甚至迷失方向。

二、向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学习

当年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改造我们的学习。他强调共产党人要着重于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马克思主义, 二是历史, 三是现实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但要与活生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创造性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从定义出发, 从教条出发。毛泽东同志对学习现实对社会实践的高度强调, 是其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这种“实事求是”的学习论和实践论, 对指导我们今天的继续教育有重大意义。有不少人认为继续教育主要是书本知识的教育, 是理论的提高, 这种关于继续教育的认识是十分片面、十分错误的, 也是十分有害的。事实上, 我们每个人在学校教育中唯一学不到的知识, 就是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面对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最需要补读的一本书, 就是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这本大书。

现实生活对于音乐工作者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着重面体现于社会生活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唯一的源泉。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 音乐艺术工作者就会因为失去源头活水而缺乏创造活力, 从根本上失去了创新的生活资本。因此, 音乐艺术工作者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走出象牙之塔, 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 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 通过这种学习, 获取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创作题材与主题、诗情与画意、智慧和灵感, 从而把优秀的音乐艺术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

音乐艺术工作者向现实生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内外音乐艺术发展的新态势新走向。只有深入了解并理解音乐艺术的现实状况, 才能把握住当代和未来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 把握住听众新的审美需求, 把握住音乐艺术发展的时代脉搏,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与时尚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关系、艺术创造与市场取向的关系, 以及音乐艺术家与人民群众和时代的关系, 从而使当代音乐文化遵循音乐审美规律和时代发展规律健康发展。

三、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 一是历时性的纵向继承;二是共时性的横向借鉴。离开纵向继承, 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就会失掉民族特点;没有横向借鉴, 就没有发展的活力, 就会失掉创新的工具和材料。因此, 创造性地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创新传统, 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音乐艺术的发展也要遵循这条规律而前行。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诗歌的民族、是戏剧的民族。星光灿烂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山花烂熳的各地民歌;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姹紫嫣红的地方戏, 都渗透着民族音乐。此外, 从上流社会到草根民间, 还有着一个浩瀚的音乐海洋。总之, 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 其历史之悠久、遗产之丰厚, 在人类音乐史上屈指可数。

尤为重要的是, 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音乐美学。这种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方面体现于音乐艺术作品本身, 另一方面体现于对音乐艺术作品创作与欣赏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音乐艺术美学。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美学, 同西方音乐美学相比, 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以独特的“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民族哲学为哲学基础, 主张“诗言志, 歌缘情”, 强调写意精神和意象创造, 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为最美, 以中正平和的和谐之美为艺术圭臬, 在艺术形式美上讲究简约、简易、旋律、韵味。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上, 特别强调音乐艺术家的主体人格和艺术修养与音乐艺术作品的深度融合。在音乐功能上, 十分重视音乐人心正世风之陶冶作用和教化功能。仅从以上简要的概括中,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及其美学思想, 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

四、精心把握音乐艺术美学

毫无疑问, 美学应该是一切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精通的一门人文科学, 是文艺工作者继续教育的重点课程, 应是作家、艺术家终身的必修课, 美学应是他们必备的案头书。很难想象, 一个对美学茫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文艺工作者, 会在艺术创作和文艺工作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美学虽然是近代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美学现象及美学理论, 几乎与人类文化一样久远。美学的重要性就在于, 它不仅立足于人的实践这一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揭示出人类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存在的现实美和自然美, 揭示人类首要的社会实践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使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同时产生, 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人物与事物的美, 而且美学首次从审美的角度, 以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为中心, 深刻揭示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即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宗教等等的本质规律。艺术美学是艺术哲学, 较之艺术学更概括、更逻辑、更具思辩性、更具哲学意味, 因此比艺术学具有更高的理论等级。

艺术美学是美学的重点, 艺术美学体现于各门类艺术, 形成各门类艺术美学。音乐艺术美学较之音乐艺术学, 更深刻地揭示出音乐之所以为音乐的本质特征及规律, 揭示出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音乐美的关系, 揭示音乐欣赏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机制, 更从审美的角度, 揭示音乐创作独特的艺术规律。围绕音乐艺术美的本质, 音乐审美意识、审美对象, 以及音乐审美形态、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美学问题——以此构成的音乐美学, 是音乐文艺工作者继续教育的标志性根本性学科, 它将从根本上促进对音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摘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和民族文化传统, 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之要点。一是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思想,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向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学习, 从中汲取全新的创作源泉, 把握音乐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三是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着重把握中华民族音乐美学特色, 以此为根基构建中国当代音乐大厦;四是精心把握音乐艺术美学。音乐艺术只有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才能在理论上真正被深刻认识, 在实践上不断提升艺术境界。

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故事随笔 篇11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育随笔:教师磨课的感想 篇12

教育随笔:教师磨课的感想

“磨”字本取意于二物相擦,此消彼长之功效。

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常以“磨课”来称道教师为上好一堂课而付诸心血的过程,实在是妙。

其妙有二:其一是这一隐喻形象地描述了教师个体或群体打磨课的真实情景。其二是“磨课”一说,其实隐藏了其中诸多难得一见的细节付出功夫。

因为这样的磨课过程关涉到教学构想和教案预设,也关涉到行课,还关涉到课后反思等过程。而无论哪一个过程的磨课都包涵着教师个体或群体课堂背后付出的点点滴滴,且与见诸行课活动的情形不尽相同。因此,这就潜藏着课堂里看不到的诸多磨课故事。

它可能是教学构想的苦思冥想与辗转反侧,也可能是书写教案的割舍取决与几番易稿,还可能是课后反思的彻悟与困惑。因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终究还是磨课者本人,更因为那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身心倍受煎熬的斑斑行迹仅刻写在磨课者的脑际。故其间的故事又多是外人鲜知的。

就其语文课文的教学构想来说,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点可以围绕字词、文本解读、读写应用等多个视角来确立,其学习方略也会因人而千姿百态,再加上班级学况的千差万别。所以,构课之先必须对课堂的学习事件、学习程序、学习方略等作出甄别,并根据学况取决,从而构成一个大体的教学构想。而这一切的细节都是教者在付诸笔端之前,脑子里反复琢磨的东西,外人当然看不见。

教案预设是把教学构想付诸文字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必须分多个学块来谋划。其“入课”自然是要找寻到进入课堂的切入点。虽然可取的范例不胜枚举,但怎样找到适合教者自己和其学生口味的东西,是要经历筛选的。其“教学过程”是学习事件、学习程序、学习方略、辅助手段等巧妙的编排。这里不但关涉到次序的确定,也关涉到诸多细节操行方式的取决,还关涉到学情的预想等问题。且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深思熟虑,反复琢磨。其“结课”是学习活动的终止。当然恰到好处是其上乘之作。由此可以看出,教案预设的过程虽然能见诸笔端,但看不到的东西却远远大于斯矣。

同时,这些预设性的东西,也并不是行课打磨的全部,它还要在行课的过程中,根据课堂学况及时机动处理。这便是构课预设与真实学习活动之间恒常存在着一些间隙。因此,课堂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及时调节预设教案是老师教学智慧的应对。虽然这一课堂实施的过程是磨课前期构想与预设的检验过程,也是课后反思的凭借,但其间能为外人所见的东西,即使精妙,也是无法看到精妙诞生过程的。

课后反思是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特别是对实施过程得失的解析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常在观课教师的辩课中,但对于授课者自己而言,却是构想预设与课堂实施的比照。且这样的比照,是他自己从中积累经验,获取更为丰赡教育智慧的最为清亮的源泉。故收获最大的只能是授课者自己。

以上便是教师为磨一课的过程。显然,这样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匠心独运后显山露水的过程,也是教师为之呕心沥血艰辛付出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自我提升的一次绝佳机缘。

但是,倘若以为这些就是磨课的全部,那是极其偏狭的一种见解。因为磨课之事,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也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只要还在教书,磨课都会时常与教师相伴。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过一个历史老师的课。因为这个老师的课太有吸引力了,以至于听课者在笔记本上只字未写。课后,当苏霍姆林斯基询问该教师的备课时间时,这个老师却说出了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震撼的话:“我写备课用时大约15分钟,但我实际用了一生的时间。”你看,这“一生时间的备课”不也是一种持久的磨课吗?

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xx成名以后,曾透露过自己磨课之事的四招:①实录还原法。②情境填空法。③微格解剖法。④课感积淀法。很明显,王老师的四招,绝不仅仅是为某一堂课而磨,而是在群相博观中,琢磨课堂驾驭之道。因此,王老师最终走出众相,在中国小语界独树一帜,是他博观磨课水到渠成的善果。

是的,谈到磨课,公开课的一课一磨是必须的,但千万别忽略了日常之磨。这里的“日常之磨”自然包括“用一生的时间”来磨课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也包括像王xx老师那样走出他人范式的窠臼,从而形成自我课堂的博磨储备。

但是,一以贯之也好,自我博磨也罢,毕竟只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鼓励性的口号。其问题的关键是每个想磨课的教师要找寻到实施“一以贯之”或“博磨”的路径来。因此,我想在上述言说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建议:

1、注重公开课的打磨。因为这样的课毕竟机会难得,所以那种草率敷衍之为,是不可取的。而要从“构课-写课-上课-反思-整理”等程序中,仔细梳理,反复追问,多方设计,及时调解。舍得花时间,舍得不断修补。

2、切不可忽略常态课。一般而言,我们老师所教之课,大都是常态课,倘若也能像上公开课那样,去付诸一些精心打磨的心血,自然有利于“课功”的日渐提升。

3、功夫在课外。因为一堂的设计与操行,并不只是课的功夫,它还关涉到教师心性的修炼,知识的储备,教育经验的积淀等。比如,那位苏霍姆林斯基身边的历史老师,以及王xx老师,都绝对不是只止于课功的人。因此,一个教师,若真想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发展,就必须在诸多层面着力,从而有意锻造自我。

音乐教师的教育随笔 篇13

一、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 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 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 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转变自身教育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 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 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 观念指导行为, 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 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 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 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 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 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 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 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 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 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 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 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 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 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 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 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 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其科研能力, 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 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 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 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 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 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 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 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 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 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 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 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 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 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 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 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 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 对其加以改进, 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 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 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 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 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 受训过程中, 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 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 或者进行集体交流, 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 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 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提高其艺术修养, 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高中音乐教师, 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 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 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 在继续教育培训中, 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 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 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 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 在接受继续教育时, 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 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 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 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 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2]邓如陵.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3]陈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学科课程和教学策略改革[J].继续教育, 2009, (3) .

[4]于凤云.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

上一篇: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师个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