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阅读卷初中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生语文阅读卷初中

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初中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学的方法影响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增强学生的语文水平。探讨如何引进阅读素材、探讨阅读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放式 批判式 生命感受式 语文素养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学习中普遍有着学习效率不高、理解意思浅薄、没有学习兴趣、信心受到挫折等现状。在此,对这一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指导方法,培养新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增强语文素养。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阅读现状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心理变化大,从优质的心理向成熟的心理转变,心理发展也处在了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快速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追求独立,感情丰富,智力快速提高。在这样的心理下,初中生总是把内容与形式分离,避开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推理,这就导致了初中生往往去考虑事物可能会发生的结果,而忽略事物的结论,再通过分析去判断各种结果,确定哪一种结果是真实的。

2.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特点和现状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是根据教科书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教学,注重课本、教师和教室,强迫学生去接受,这样就导致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章中主人公情感的体验,想象的心里空间,打击了学生兴趣、自信、灵感和直觉,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体会过程。

3.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现在语文教科书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多元化和审美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提高了文章的丰富性,在文本的编辑上添加了一些人文价值的关键元素,例如自我、生命、科学、自由和责任意识,开始让语文与生活联系,从现实生活与发展出发。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方法

1.开放式的阅读

开放式的阅读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发展作为目标,实现学生、课本和老师三者之间互动。在教学中全面地思考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作为目标,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追求贴近生活化的内容、自主化的课堂结构、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人本化的教学目标,加强课内课外的了解,增强对语文的认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实践思考动手能力。开放式的阅读教学要遵守有效的准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放式的阅读教学中的执行规范。因为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采取的方法,展示的内容都要在一定的规范下来执行,否则,无法保证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二是有效的教学成果也是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成果之一,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执行,根本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开放、自主的情况下,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并且追求其有效性。

2.批判式的阅读思维

批判式思维的定义是来自杜威的一种思维:反省式的思维,他是指人们在了解信息时,要自主和谨慎地思考,检查支持它的原因和得到的结论。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也有的人认为批判式的思维是进行反复的思考,得到合理的结论而决定相信要做的事。虽然说现在的学术界对批判式的思维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但在语文教学中,批判式的思维具有可行度和必要性,对于提高个人的感悟,批判式的思维是必须的。有两种方法,首先从观念上着手,转变观念,纠正不正当的阅读取向,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气氛;其次要从内容着手,选择好的需要的切入点。

3.生命感受式的阅读方法

生命感受式的阅读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最大的努力去关注、体会、欣赏、评论文章,把文章主人公形象转化成为自己能理解的、感受的、对话的形式。它的核心是体会感情,基础是理解生活,主要手段是想象,基本目的是增强精神力。尝试结合新教学理念的精神和教学经验,力求作出有效性的阅读教学突破,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可以创造出情境,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思维想象,例如通过文字与图画的相互结合,营造意境;通过语言的表达,去描绘文章中的情境;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共鸣;阅读与感想相结合,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语文素养有着怎样的提高

不同的方法被引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增强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只有学生能够去认识事物,自主的学习知识,理解文章的意思,诱发自身的感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智慧,增强学生的自信,成就初中生的成功;也可以充实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将教材与自身的情感相结合,而不是被迫去接受自己不理解的感情空洞,学习枯燥、乏味。这样的连接可以填充初中生的感情,增强想象力,自主、积极去思考,增强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也要注重思维发展和想象空间,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震. 初中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1.(4).

[2] 贾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 中央名族大学,2013.(5).

[3] 张治国. 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与素养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11.(4).

(作者单位: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中学)

作者:石树珍

第2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课堂,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拓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对课文的分解与剖析上,应立足课本,从情节角度延伸、从主体角度延伸、从作家角度延伸、从文体角度延伸;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同时拓展延伸方法多样化,化有限为无限,让语文课丰富多彩,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特点。非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创新,甚至连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都不能建立。杨振宇教授曾这个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能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后,让学生想象“皇帝在游行完以后,会做什么?是虚心检查自身还是继续伪装?”这时同学们纷纷展开联想,有的同学说:“皇帝明白受骗后,立即追杀两个骗子。并让那位敢说真话的小孩做了贴心大臣。”也有的说:“皇帝不可认错,顽固到底,成天光着身子,丑态百出。”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同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以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容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导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3)从作家角度延伸。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拿说明文为例,我们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阅读大门的钥匙。

二、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且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课堂,让知识走入生活,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首先,走出课堂,就是学生在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要会全方位、多角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延伸,或结合实事、插播影视、排练课本剧、续写改写课本。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概,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

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動,处处有心,事事留心,积少成多,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立足课本、走出课堂,克服“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李中奎

第3篇:小议拓展初中语文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在中,阅读教学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阅读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很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果落实语文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以下将进行主要的论述。

關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在初中语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是不重视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上。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新课改以后,很多语文教师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其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但是语文课本的阅读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将课内外阅读知识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笔者以下在提出几点教学心得,希望能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指导阅读方法,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阅读知识,不如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而在新课改中也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明确一切教学方式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明确自己的指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词句的摘抄工作,采用笔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强化阅读记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朗读的基础上:百草园的景物本段怎样描的?这个总括性较强的问题,全段的内容都被他涵盖了。我分成几点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1.从(既有物、又有动物)的描写对象看。

2.从(先写整体,后写局部)的描写范围看。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修辞手法用了哪些?

4.从观察的角度看:①写了哪些好看的景物从视觉的角度?②写了哪些好听的声音从听觉角度?③写了哪些好玩的事从触觉的角度?④写了哪些好吃的从味觉得角度看?

5.用词有什么特点?从用词的角度看。以上的通过启发引导,质疑的答案很自然地被学生得出,并且懂得了百草园确实是个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的乐园。

三、营造探究阅读氛围,提高探究阅读能力

新课改中已经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探究性阅读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发现阅读问题,解决阅读问题,从中获得阅读经验,掌握阅读的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探究性的阅读氛围,给学提供探究的机会,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尤其是对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会有胆怯的心理,为其营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保护他们的那份好奇心,肯定他们的勇气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思想上是自由的,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他们才会放心地去解读文本,大胆地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延伸阅读,扩展学生阅读能力

课本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要想切实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需创新教学方法,延伸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的知识获得更多,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比如,《孔乙己》这一课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课本知识不但要讲述,还应该介绍出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南方的一些风土人情,通过影视资料或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的印象加深,像孔乙己吃的茴香豆,穿的长衫,图片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展示,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思维打开,视野拓宽。开发阅读资源,立足文本要注重,由彼及此,以课文为重点,以点带面,与课本相关的阅读作品向学生推荐,让学生延伸课外阅读,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加深,积累文化知识的目的同时又达到。对于资源的获得,课外阅读的实践教师可以利用,从各方面让学生收集阅读文章,一起跟学生分享,阅读资源的丰富性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在延伸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散阅读,注重立足课本,让学生围绕课本阅读的作者、文体,主体等去拓展阅读,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结语

根据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严格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卫燕.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2015,(8):172-174.

[2]王华.拓展阅读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2014,(3):72-73.

作者:陈文陆

第4篇:小学语文课内阅读导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学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性别:年龄:班级:

同学们,你们好!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课题研究组制定此问卷,

目的在于了解你们对课堂教学的想法,以改进我们的教学,使你们喜欢我们的课

堂,在快乐学习的课堂中学习更多的东西。

1.你喜欢上语文课吗?()

a.喜欢b.不喜欢c.不知道d.(其它:)

2.你喜欢上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

a.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b对这门课感兴趣

c老师的课上得好d (其它:)

3.你觉得老师的课上得好,好在()

a.学识渊博b.和蔼可亲c.教法灵活d. (其它:)

4.你觉得老师的课上得不够好,不够好在()

a.老板着脸b.废话太多c.教法不灵活 d.(其它:)

5.老师设计的课堂情境你觉得()

a.能吸引你b.不能吸引你

c老师很少设计或从不设计d. (其它:)

6.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你会()

a.积极思考,主动发言b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

c从不举手d. (其它:)

7.上课时,教师是否注意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窍门(如:记忆的方法、记

笔记的方法等)

a. 没注意b. 时而注意c. 注意d.特别注意

8.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方式你最喜欢哪种?(可多选)

a.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 ()b.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c.自学前提下的专题讨论()d.老师指导下去图书馆阅读()

9.你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a.以听老师讲为主b.常处于思考感受中c.与老师同学产生碰撞

d.积极参与到活动中e.经常走神f. 睡觉

10.课堂上,你希望老师怎样评价你的发言?()

a.答对了表扬b.答错了批评c.答错了指出错在哪儿

d.(其它:)

11.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a.课堂气氛活跃b.课堂气氛安静c.课堂不受约束

d.(其它:)

12.你心目中最喜欢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老师应该怎样上课你

们才喜欢?

第八中心小学

2013年11月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

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教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徐霞客走了十六个省,到底是哪十六个?”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灵机一动,发动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回去后搜集资料,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答案。”学生纷纷跃试。下午,学生就抑制不住成功的喜悦,纷纷拥上前来告诉我他们已找到满意的答案。可见,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阅读教学的因材施教

个人差异是指学生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受后天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心理特点

之间的不同,表现在身体、情感、气质、智力和兴趣等诸多因素上。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很自然的现象,它一方面给教学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又使教学趣味无穷。

阅读学习是一项终身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他们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专业阅读技能及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由于存在着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相应的发展阅读技能。学生的特殊需要大体表现在高才学生和落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不同特点上。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读后的反馈活动

为了检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完成阅读任务的好坏,教师可让学生概括大意、回忆主要信息、回答具体问题、评论作者的观点或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形式同读前准备活动基本相同,可以是问答、填空、选择等。不仅如此,反馈活动还能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完善和提高。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为学贵慎始。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不自在,难受。然而,时间久了,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刘善走在上面反倒被绊了一下,吓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块,过了一会儿,走在这里仍然是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于是,他感叹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二是习惯可以改变;三是“养成”与“改变”的条件都是时间——“久”,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的阅读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是读懂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时,不能浮光掠影,只求大致了解,字的读音,笔画,与前后字的搭配等,要仔细的思考,认真的推敲,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逐字逐句地看,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看,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阅读离不开读,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应用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时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要求学生用舒缓赞叹的语调展现优美的景色,有时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朗读的习惯。如在教学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但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来说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价读、配乐读等形式;纵向来说有以下几个层次:初读要求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理清思路、质疑问难,三读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四读充分领悟、美点寻踪。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体会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的目的。

再次,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宋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显然,读书要眼、口都聚焦在“心”上,用心专一,字才识得真,文章才读得顺,才能真正理解,有所收益。因此平时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脑子一定要跟着眼睛的看和口

用心爱心专心 1

的动一起到位,用心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边读边想中体会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把文章读懂。如在教学《变脸》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把自己当文中的小主人公——狗娃,想一想狗娃在受到一次又一次被卖时痛苦而又欲罢不能的复杂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深刻体会狗娃对家庭的渴望和对水上漂深深的爱。这样通过经常化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二、培养勤于动手的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因此,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划、记、批等方法,更扎实地掌握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1)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和难解字词,以便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2)点:点出体现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阅读中快速地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3)划:划出文中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反复朗读和背诵,以便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4)记:记下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请教老师和同学,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5)批:在书上有些地方可批上自己的读后感想,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平时总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到至少读三遍书:一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二读课文,点出重点词句或优美词句,并在旁边用铅笔批一批感受和体会;三读课文,记下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阅读中的疑难,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增强主动求知的自觉性。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勤用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教学前的预习和读课外书时,我一贯严格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务必自行翻阅字典解决,决不允许障碍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词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2)勤查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新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新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又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他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能很快地理解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后,学生通过查找其它乡愁诗歌,丰富了知识,加深对诗的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平时要经常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

三、培养勤于摘抄、练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

用心爱心专心

2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宋朝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既可在讲课之前质疑,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还可在讲完课之后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问、爱问,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认真对待、善意对待,激发学生敢问的热情,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质疑方法,指点质疑途径,提高质疑质量。(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如阅读《不朽的失眠》一文,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不朽”一词进行质疑:文章的题目是“不朽的失眠”,用“不朽”修饰“失眠”似与日常用语相悖,从文章内容来看,“不朽”的是什么?(2)从重点词句入手质疑。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从课文前后知识或新旧知识的联系、矛盾入手质疑。

4、从篇章结构特点入手。

5、从标点符号入手等。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状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开拓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7篇: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18 散文阅读(三)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18 散文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 - 1 -

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⑪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⑫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⑬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⑭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解析 B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现的军

垦梦”;E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答案 BE

2.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人们展现出的精神力量;③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

④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答出三点即可)

3.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

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意理解:“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

“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 结合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感悟时,可以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

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 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

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选自《文汇报》2012年3月13日11版)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

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

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

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

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

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解析 A项中的“在新诗出现之前”不符合文意;E项“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

不正确。

答案 AE

5.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

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纵横结合的结构方式来进行说明。②以时间顺序从纵向说明北大新诗发展的

历程。③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横向列举各个不同时期北大引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说明

他们为北大新诗的故乡作出的贡献。

6.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

启示作出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言特色:形象生动,饱含情感,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北

大描绘成一个盛开着诗歌之花的美丽的花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这个美丽花园的喜爱与自豪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北大校园的浓浓诗意,激起了读者阅读的深厚情趣。

(2)启示:(示例)我平时的作文语言偏重辞藻与文采,忽略了自我情感的表达,本文第

一段充分表现出北大诗歌创作的浓厚氛围,自然流露出对北大诗歌园地的热情与钟爱,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语言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好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富有情感,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看法和真实感受

第8篇: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16 散文阅读(一)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16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 - 1 -

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解析 A项中“消除„„误解”的理解不合文意。实际上引用这个成语是因为作者要对上津这座一千多年中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的中心议题来进行借题发挥。D项中“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的理解不合文意。作者的引用主观上无此意图,仅是诗中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意向,本文作者要表现的是上津古城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答案 AD

2.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出了作者对怎样保护好上津千年文化古城的忧患意识。

(2)作者运用联想和对比衬托的方式,将千年的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古城联系在一起,以表现自己情感上要“保护好上津古城”的忧患意识。

3.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

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须仙翁的上津,童颜稚子的镇长,一老一小的鲜明对比,不仅说明千年古城的生命在延续,并且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而且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继承和发展。这样的结尾,作者一扫前文中走在古城墙上“心中倏忽一颤”所流露出来的沉重的忧虑情思,展现出的是眼前从年轻镇长身上看到的千年古城将永葆青春的一片光明景象,透露出的是作者对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美好未来前景无比憧憬的开阔胸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

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

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

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

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

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

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解析 A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C项,对唐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

答案 AC

5.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6.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第9篇: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学生卷)

小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

年级:性别:

同学你好,请你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次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请放心填写。

请在()里填入适合你的选项。

课外阅读的认识方面

1、你喜欢读课外书吗?(单选)()

A.十分喜欢B.比较喜欢C.不喜欢

2、你读课外书是为了(可多选)()

A.积累知识B.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

C.自己对阅读感兴趣D.没有目的

3、你读课外书的最大收获是(单选)()

A.丰富课余生活B.增长知识C.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4、你觉得阅读有那些益处?()

A.扩大知识面B.提高学习成绩C.能积累好多优美词句D.好玩

5、你的课外读物来自哪儿?(可多选)()

A.自己购买、订阅B.向同学借C. 图书馆借阅D.网络阅读

6、你读的课外读物大多是(单选)()

A.自己选择的B.学校推荐的

C.家长选择的D.你与家长一起选择的

7、你最喜欢哪方面的课外书?(可多选:请按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选择)()

A.文学、故事类B.科普类C.名著类

D.卡通、漫画类E.课业辅导类F.其他

8、你看的最多的是哪类课外书?(单选)()

A.文学、故事类B.科普类C.名著类

D.卡通、漫画类E.课业辅导类F.其他

9、你读课外书通常(单选)()

A..读整本书B.只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读C.两种情况都有

10.下面这些书你读过吗?请在读过的书名上打“√”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朝花夕拾》《繁星·春水》、

《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2、你平均每天用多长时间读课外书?(单选)()

A.一般不看B.10—20分钟C.20—40分钟

D.40—60分钟E.1小时以上

13、你有多少本课外读物(不包括杂志、报刊)?(单选)()

A.10 本以内B.10 本以内C.30 本以内

D.50 本以内E. 100 本以内F. 100 本以上

14、你的课外藏书类别:(单选)()

A.文学、故事类占多数B.科普类占多数C.卡通、漫画类占多数

D.课业辅导类占多数E.各类都有

15、你的课外书:(单选)()

A.全部读过B.大多数读过C.少数读过

11.你一般会选择什么时间进行阅读?()

A.双休日B.午间休息时C.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D.其它

16、你以哪种读书方式为主? (单选)()

A .精读B .略读C. 浏览D. 三种方式都有

17、阅读后通常你还做哪些事情?(可多选)()

A.摘抄、剪贴B.写读书笔记C.与他人交流D.不做什么

18、读课外书时有不明白的地方怎么办?()

A.不去管它B.问他人或查询C.两种情况都有

19、你看课外书有固定的时间吗?(单选)()

A.有B.没有

20、读课外书时有读书计划吗?(单选)()

A.有B.没有

21、你看一本课外书大多数情况下:(单选)()

A.只看一遍B.看2-5遍C.看5遍以上

22、什么原因导致您的读书时间过短?(可多选)()

A.书价过高B.功课太忙,没时间C.缺乏读书氛围

D.可看的书太少E.不喜欢读书F.不读书也没什么影响

23、家长对你的课外阅读支持、关心吗?(单选)()

A.很关心B.一般C.不关心D.反对

24、家长对你的课外阅读:(单选)()

A.经常指导B.有时指导C.不指导

25、你的老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吗?()

A、经常会B、有时会C、很少布置

26、你希望学校安排校内阅读的时间吗?()

A. 很希望B. 比较希望C. 随便D. 不需要

27、你认为你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吗?(单选)()

A.有B.没有

28、你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

A.研究生B.本科C.大专D.高中及中专E.初中或初中以下

上一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下一篇:溺水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