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发展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极大的促进了各地会展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会展人才培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区域会展经济发展趋势趋势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趋势。阐述高职会展专业培养崔在的问题以及对区域会展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保证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相关措施。

关键词:会展经济;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新思路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的带动下,会展行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由于会展行业是一个高回报的产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守到各地区的广泛关注。会展的场地、展馆等都在建设中。有会展行业发展的地区,政府也对会展行业进行大力的发展,拉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展行业作为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展会展专业,为会展行业培养人才。研究分析我国会展人才培养,认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的问题,导致人才与企业脱节,所培育的人才不满足会展企业的需要。因此如何培育人才,使其应用会展行业,成为目前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会展与会展经济的发展

会展具有传递信息、形象展示、商业洽谈等功能,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层阶段的一种产物。通过对美国权威数据分析,和其他的推广手段相比。企业通过会展行业对目标的寻找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是一个吸引目标群体的更有效方式。随着会展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是由于会展行业可以多产业融合跨区域、多空间发展。会展行业是一个具有高收入、高回报的经济形态,同时还具有广泛的带动性、关联性、且污染小等特点。这种新兴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表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二、我国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的总体

自从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会展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行业,无论是在经济贸易、信息交流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凭借其经济优势在北京、重庆、沿海等一线人会展中心城的发展,无疑带动二三线城市会展行业的发展和崛起,成功的起到了带头作用。目前我国的会展行业已经形成“两角、一海、两部”等发展地区的新格局。而一些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都先后提出或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并把这目标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或。

三、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高职教育培养样的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这几年高职会展人才的就业并不理想,存在对口岗位就业率低,岗位流动性大。从调查中发现,学校培育的会展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会展人员严重脱节,这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趋同化

在我国无论各种层次的院校都将与会展相关的专业定为会展策划与管理。开设的课程也是大体相同的,基本都是会展实务、会展营销、会展英语、会展文案等课程。而高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等设置上也与上文所提到的课程基本相同,导致高职会展人才的培养出现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层次分工不明等问题,不重视自身特点。高职教育和本科的高等教育所培育人才定位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多为技术、应用型强的,正是由于不同于高等教育的培育才有以上的优点,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趋同,将丧失自身的优势。导致在竞争岗位中处于劣势的状态。

2.高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人才不适应区域经济

会展行业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行业,而目前高职学校教学主要进行的是以理论教育为主,而实践方面都留于表面,没有真正的做到实处,大大丧失了高职学校的优势。在我国高职教育学校,校内实训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材料,进行简单一些简单的活动模拟。而校外的实习也是在在会展企业时充当大量的活动服务人员,并不能真正了得到锻炼,不了解其中真正内容。一些高职学校还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但是由于专家没有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试验能力提高的幅度相对于较弱。

3.会展教育主体知识薄弱、实践能力差与区域经济脱节

会展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型行业,从教育到教材都没有一个完整体系。教材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老师授课不足。但目前国的高职会展教材并不是很多,存在这互相抄袭的现象,而且教材的涵盖面也相对于较窄。而老师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一个成型的教学系统,导致出现专业性不强的现象。而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历。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加上实践理论缺失,想培育出优秀的高职会展人才是不可能的。

四、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会展行业的发展,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对于人才的学历、培育方式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与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人才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定向型人才,经过高职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某些能力更强。高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会根据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不是所有学校千篇一律的。在人才定位时还要考虑区域会展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在人才培育要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地区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只有将人才定位细分,才能明确培养出会展产业需要的人才,才能体现高职会展的特色。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高职会展专业的实践活动应当与理论实践课相互穿插,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这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强知识巩固以及技能的转换。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水平,老师也应当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熟悉、了解会展活动的运作流程,这样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不再是以前的纸上谈兵。在聘请专家方面不再是理论讲解,而是在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传递经验。再而为不同的年级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让不同年纪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培养。

3.完善构件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会展课程体系

高职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应当体现出高职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技能能力要与本科学生进行区分,在课程他设计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与此同时,各个高职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的特点,在设立课程体系使尽量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符合自己需求的的课程体系。开设课程与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安排上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从认知到理解到掌握运用的学习规律。

五、结束语

会展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规模的的变大,需要更多人才进行服务,然而目前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会展行业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并不能适应会展行业发发展。高职学校承担着为会展行业培养人才的使命。在人才培养时一定会结合本地区的会展经济发展,以学生为主,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特点的实用型人才,本文对区域会展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趋势。阐述高职会展专业培养崔在的问题以及对区域会展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保证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相关措施。

作者:徐维东

第2篇:全球会展经济发展下中国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路径的探索

【摘要】在当前会展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纵轴,以中国会展产业链发展的问题为横轴,纵横对比分析探索出有益于中国会展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旨在为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会展经济;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

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会,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会展产业链的稳定和规范化息息相关,健康的会展经济才能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产业链质量和功能得以增强。

一、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会展经济热潮席卷全球。由于会展业所涉及的行业众多,连带作用巨大,会展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呈现着新的趋势。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已成为发展会展经济的指导理念。在联动化,整合发展的趋势下,一些专业展览公司大大扩展了经营范围,如德国纽伦堡玩具博览会与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互相设立展台,发挥联动效应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发展,同时也可以满足观众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细分化、标准流程操作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展会档次的标准。国外会展公司、场馆的运营、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趋向于标准化的操作。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在会展经济中成为新的焦点,服务商提供定制化的电子商务渠道(B2B、B2C、电子票务、电子结算平台等)等。电子平台、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促进了会展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中国会展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中国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已初显成熟,中国的会展产业链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低层次的竞争,不仅影响了参展商的积极性,还降低了行业利润,影响其良性循环,中国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面临尴尬的瓶颈。(1)发展不平衡。横向间会展产业链与其他第一、二、三产业链无法相互配合其发展节奏;纵向间中国一些地区的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不能协调发展,场馆建设与会展公司发展、行业协会与专业服务质量的提升等的不协调都会造成会展产业链节点的“短路”。(2)资源的浪费。会展活动对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影响广泛。会展场馆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服务设施,其中供热、供能系统的锅炉煤烟、空调的排气等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烟尘,对区域的大气质量影响十分严重。同时令人关注的是,中国目前一次性展具的消耗问题十分严重,展览消耗的能源量也占据很大的比重。(3)秩序的紊乱。由于中国会展业起步比较晚,法制还不健全,对一些侵权行为的界定比较模糊,因而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利用法律法规制度的空隙大打“擦边球”,比如盗用展馆外形设计,重复办展,克隆展会策划方案等。这样不仅会造成会展业秩序的混乱,同样会打击参展商的参展热情,挫伤权利人的创新积极性。(4)外资的渗透。现在国外各大著名会展公司与中国企业争抢和分享“中国元素”资源。如慕尼黑国际博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等联手,在浦东合资建起了总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一流专业展馆。他们还采取买断我国展览品牌、收购国内展览公司等方式对我国会展业进行渗透。当前,无论是在资金实力和市场操作经验方面,还是在公司美誉度和认同度方面,外资都明显强于内资。这显然会对国内的会展公司带来巨大冲击。

三、中国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路径的探索

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促进产业各环节主体的发展,各阶段协调前进,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群的发展,使得会展的经济拉动效应达到1:9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另一方面,促进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再增强会展产业链的硬度与软度。因而本文以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纵轴,以中国会展产业链发展的问题为横轴,同时结合展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接通性和横向延伸(见图1)来具体探讨中国会展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简述见表1)。

1.加强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第一,上游环节主体的职能化。政府不仅应该加强对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行政管理,以及对“绿色会展”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同时应该改变各个部门封闭的、分割的制定和实施会展政策的做法,建立一个开放的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展业监管机构,根据会展性质和规模实行分类监管。同时要根据地区发展实情对监管部门的机构和性质进行调整。对行业协会来说,不仅要深入会展理论的研究,还要组织支持会展公司的办展;发展权威会展协会,积极建立与全球及区域会展组织的密切联系。对展览公司来说,一方面要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市场化运作,遵循市场秩序,加强对外资的学习,强化区域合作。第二,中游环节场馆设施的生态化。加大力度提高会展设施水平以及加强对生态型展馆的建设与后期规划。在展馆建设上要科学规划,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之路,形成以会展为核心的相关配套服务为支持的会展产业链,诸如连接国内外较发达的航空交通网络等。同时,生态型展馆、会议中心所用建筑材料要坚持绿色环保,在其设计中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像太阳能的利用,雨水的储集等。在场馆闲置期要充分发挥场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第三,下游环节人才服务的专业化。会展服务要高品质、专业化。展会要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做好相关设施的配套工作;会展服务人员的语言、态度以及整个服务流程体系内的分工和合作方式都要不断进行优化。另外,专业人才培育要贯穿整条会展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府主导,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配合,加强对会展专业人员的境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会展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通过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在会展方面的经验、人才优势,引导国内会展人才培养。

2.提高会展产业链各节点价值。会展产业链各节点要实行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第一可以提高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品牌经济,第二可以将会展产业链与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从而促进双方的良性循环发展。并且,要注重实现会展产业链各节点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从会议组织者(PCO)、展览组织者(PEO)到参展商到辅助企业、服务提供商到最终消费者,再到最终的绩效评估,在这一价值增值过程,我们应用定量分析计算出每一环节增值量的理想点,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3.发挥会展产业链的延展效应。一方面,发挥会展产业链的“产内”延展效应,通过会展产业链带动其他第三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利用其他第三产业链促进会展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发挥会展产业链的“产外”延展效应,会展业是一个与其他的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会展产业链的发展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因此会展产业链的发展会对其他产业提出新的需求、供给和投资要求,从而扩展会展产业链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会展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4.高效整合会展产业链。构建一个完整的会展产业链,即全产业链,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机构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无缝整和,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会展产业链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的发展,加快会展经济可持续多元化进程。与此同时,构建动态的,软性的会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商战略联盟,会展公司与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商结成垂直关系的联盟,通过向上连接会展决策者,向下连接会展服务商,企业间相互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整合,有利于会展与相关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总结

会展经济健康发展下,会展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态势必会成为主流。中国会展产业链虽然发展还未成熟,但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前提下,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大势下,经过健康的市场运作,必会独辟蹊径的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纪.把握会展经济的特征很重要[EB/OL].http://china.toocle.co

m.2010

[2]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9(5)87~90

[3]韩元军,周生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展产业链的结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4]仇其能.中国会展产业链及运作模式研究[R].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库.2006

[5]陈泽炎.十一五中国会展业的基本情况[C].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6]吴开军.会展产业链刍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68~177

[7]颜澄.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会展”发展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30~31

[8]庞华,黎沛权.珠三角会展产业链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9:9(1):38~42

作者:邢芸 秦荣廷

第3篇:南宁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宁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南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策略;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策略;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策略;促进会展品牌化方向发展策略以及建立组织体系,加强行业管理策略。

关键词:南宁;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泛指一切涉及博览、会议、展览、展销、展示的相关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内的经济活动。[1]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南宁被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南宁会展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并带动城市经济及其周边城市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一、南宁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2004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表明南宁具有承办大型、高规格、国际化会展活动的能力,标志南宁会展业崭新的开始。南宁的会展业能发展到今天的会展经济,必有其有利条件。

(一)以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依托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超过25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以上,比全区增速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4.5个百分点,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同时,第三产业也迅速健康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活动的增加,各类展览会,博览会频繁出现。

(二)优越区位条件愈显现

南宁东邻粤港澳,西接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靠云贵川,是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沿海经济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中心。近年来南宁又迎来“泛北部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浪潮的推动,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自由贸易市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无疑更凸显南宁的区位优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会展经济也必将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三)美丽的自然风貌

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许多时候会展的举办都是冲着举办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好的风光而来的。南宁地属喀斯特地貌,有较突出的南亚热带自然风光特色的山水资源优势,加上四季温暖宜人,以及边陲的民族风情和边塞的文物古迹,构成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此外,南宁还是泛北部湾旅游圈和大桂林旅游圈中重要一环。

(四)不断完善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举办会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资基础,许多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和完善的接待条件。截止2012年,南宁市有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展览馆、广西博物馆、广西科技馆4个可供展览的专业场馆,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其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6.5亿元,占地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122平方米,包含9个不同规模的展厅,可搭建2000个标准展位和200个非标准展位。

二、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宁会展经济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和我国上海、广州等其他会展发展城市相比,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南宁虽有会展企业100多家,但与其他各城市所承办的会展重复性过高,缺乏跨地区、互利合作的会展中介公司、会展咨询服务企业,且出现地方保护壁垒较严重,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影响到整个广西的会展行业的发展。

(二)会展经济运行缺乏行业内部和行业间的分工

南宁乃至全国展览从业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内外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展览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其他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欠缺。在很多时候,展览组织者,即充当展览管理者,又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展览组织者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

(三)缺乏国际品牌效应

从会展经济的国际运行来看,一个城市知名的会展品牌,是该城市会展经济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南宁会展总体规模、档次仍然较低,会展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仍不明确,缺乏品牌会展。此外,会展形式较为单调,层次不高,缺乏闪光点,影响力和效果十分有限。

(四)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配套服务设施

首先,展馆单体面积小,不能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其次,展馆功能单一,设施配套技术水平较低且综合配套功能不齐全。南宁市现有的5个会展场馆中,只有国际会展中心是按照大型会展场所建造的。因此2011年南宁市一共举办了95场展览,有80%的展览是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使得国际会展中心超负荷运转,且已无法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

(五)缺乏规范的会场经济运行秩序

由于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市场秩序和展览资源目前还存在混乱。根据南宁市调查队对会展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南宁会展服务的企业80%为私营企业,他们大多处于创业积累阶段,在办展办会中以单纯的营利为目的,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的企业占52.1%,认为有相关市场法律不健全的企业占39.1%,认为参展商品检验不到位的企业占30.4%,认为贷款拖欠严重的企业占13%。同时存在重复办展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地方壁垒滋长

首先由于政府缺乏对会展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缺少一部对会展经济管理的条例。其次在经济区域内部之间缺乏合作,地方性的壁垒限制了展览业的市场化运行。如桂林、北海、钦州等地各有其特有的会展资源,但却难以形成会展产业群,各地都希望当地获得各类会展的举办权,因而忽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得区域间的会展合作有限。

(二)专业化人才匮乏

国家缺少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根据2006年教育部统计数字,全国高等院校共1867所,但为会展业专门开设的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的高等院校不及全国大学总数的1%,相关的从业人员也都是半路出家亦或是毕业后进入会展行业后才开始从头学起,他们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此外,南宁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三)新会展品牌,缺乏规划与宣传

一方面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属于新一代的新秀,品牌树立仍需时间。另外,过度竞争使得许多的公司和机构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而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

(四)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以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会展业需求

首先,南宁展览场馆面积小,展会规模小。专业展会的规模大多在2万平方米以下,且展览面积大多在2—3万平方米左右,且建筑年代久远,布局分散,已不足以满足现在会展业的发展需求,展馆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其次,土地限制及政府资金紧张,客观上也限制、滞后了基础设施建设。

(五)会展业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

南宁展览业起步较晚、规模小、水平低,但市场需求大,容易导致盲目的发展,会展市场缺乏游戏规则,缺乏对办展主体的资格、参展商及参展行业标准、会展场馆资质认证、会展场馆管理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会展主办者在会展立项和市场调研方面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大多数是临时决定办展,或随大流,不顾会展的长远发展。

四、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南宁的会展发展策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培育具有特色的会展品牌专业会展项目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提升南宁会展综合实力为核心,以“政府主导,企业联合”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手段。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

1、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会展业的发展方向,使政府对会展经济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规划管理。统筹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统筹工商、税务、海关、公安、交通、城管、会办等相关部门,增强会展意识,确定它们各自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职能分工,协同发展会展产业。

2、制定会展法律法规,制定引导和扶持会展产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给予会展业发展资金扶持,加大对本土会展业品牌的扶持;实行积极的奖励措施,对获认证的品牌会议实行一次性奖励;给予会展业税收政策扶持,鼓励区域内会展企业做大做强,对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免征自用房产部分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部分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二)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首先加快南宁会展业与区内周边城市展开协作区域与联合,具体形式有:1、联合促销,合作组织客源。2、合作进行会展规划,协调开发会展资源。3、跨区域互相代理,最终达到扩大会展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加收入的目的。

其次培育、激活会展企业,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会展经济区域合作最终要以会展企业的合作来体现。重点培育会展龙头企业,以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为纽带,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以拉动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三)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与广西的各大高校甚至全国重点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如共同磋商设立会展本科专业,开设会展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次确立更明确的人才培育计划,建立会展经济的人才储备库,定期向上海、广州甚至国外等会展发达地区输送本土人才,进行中短期的培训、学习。同时,会展企业可以和会展协会联合,举办职业培训,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专家,举办高、中、初级培训班,以应急需,并为专业人才充电,形成一个行业交流的专业性强的平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此外,南宁会展经济要与国际接轨,还应引进正规的PCO、DMC人员的资格认证考核制度,从制度开始注重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培养一支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促进会展经济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如今开发和竞争的市场中,品牌成为竞争的焦点。南宁会展经济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应实施三步走战略:

首先明确目标,构建特色品牌。南宁发展会展产业应利用承办博览会的机遇,依靠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经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展品牌,在其会展产业市场的基础上纵深发展为以博览会为核心,大力发展面向世界的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主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展旅游。同时依托广西的优势文化产业和优势经济产业对南宁会展品牌进行专业定位,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会展,培养一批精品会展。

第二加大宣传,进行品牌推广。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加大市场化运作和宣传力度,通过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服务来提升会展的品牌。同时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多形式、多元化共同发展

第三走出国门,打造国际会展都市。以政府搭桥,企业联合,加大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按照国际品牌会展要求,提供专业的会展服务。

(五)建立组织体系,加强行业管理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作为全国各展览场馆、展览公司、展覽从业人员利益的代表,根据国家政策,协调办展活动,避免恶性竞争,制订行业规范,规范办展行为,促进各地区展览业协调发展,帮助国内展览业从业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并为会展举办单位、参加者以及为会展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提供计划信息。(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信菊.会展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60-162

[2]黄庆.南宁市作为区域性国际会展旅游中心的定位[J].市场论坛,2006(1):36-39

[3]郭峦.论南宁市会展旅游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4]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四川大学.2006年.255-256

[5]甄明霞、欧阳斌.会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助推器[J].南方经济,2001(7)

[6]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经济纵横,2001(9)

作者:李露

第4篇:基于会展业发展特点的浙江高校会展人才培养

摘要:浙江经济的产业集群化、国际化和网路化促进了浙江专业会展、国际会展和网络会展的发展,会展业的繁荣需要通晓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会展专业通才与专才,因此浙江高校应基于浙江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培养会展人才。

关键词:专业会展国际会展网络会展会展人才培养

引 言

改革开放后浙江会展业发展迅速,专业会展、国际会展和网络会展相互促进,构成浙江会展业的核心。“浙江会展業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成为浙江会展业发展的独特模式。”[1]。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对会展人才的巨大需求, 但缺乏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正制约着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浙江经济和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浙江会展业的人才需求,提出浙江高校要重点培养专业会展、国际会展和网路会展人才。

一、 浙江经济发展特点:产业集群化、外向型、网络化

浙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某种产业在某一区域集中发展,形成许多在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即块状经济,后来其发展日趋规范化,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根据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在某一区域内相互联系、比较集中的企业(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浙江“许多产业集群的生产总值和市场占有率均在全国前列。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十位的有336种,占63%。”[2]

浙江外向型经济发达,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进出口总值、对外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根据2013年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全省GDP37568亿元,但进出口总额就达3358亿美元。 浙江进出口值、出口值和进口值分列全国各省市的第5位、第3位和第6位,排名自2011年以来没有变化。按2014年4月份汇率计算,浙江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58%,高出全国平均数13个百分点。

浙江电子商务发达。根据浙江电商网数据,2013年,浙江实现网络零售总额3821.25亿元,省内居民网络消费2261.98亿元,全省在第三方网络零售平台开设各类网店约139万个,网络零售过亿的企业达100多家。自2007年起,浙江省网络零售均保持了约90%的高速增长,2013年增速为88.48%。支付宝发布的2013年全国网络购物县(市)100强浙江占36个,排行前10中浙江占5席。

二、 浙江会展发展特点:规模大、专业化、国际化、网路化

浙江素有“市场大省”之称,市场门类齐全,会展发展潜力巨大,浙江会展数量、摊位总量、参展商品等都在全国前列。全省2013年举办展览723场,展览面积共计829万平方米,列全国第四;会展业直接产值371亿元人民币,占全省GDP的1%。占全省第三产业的21.4%,会展业规模巨大。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形成专业会展是浙江会展业发展的独特模式。杭州西博会、宁波消博会、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绍兴)纺织品博览会等相继成为全国重要的品牌专业展会。同时发达的外向型经济推动了浙江国际会展的迅速发展,会展国际化日趋明显,浙江国际会展的发展领跑全国。根据《2013年浙江会展报告》2013年浙江全省出国参展面积达28.5万平方米,计国际标准展位3.16万个,占全国的47.5%,名列全国第一。而且浙江电子商务的崛起又带动了浙江网络会展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浙江会展业的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

三、 浙江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 浙江会展业人才培养现状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经济、管理、经贸等诸多领域,需要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近些年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会展专业,培养会展人才。相较于会展业的发展,国内会展教育起步晚,只到2012年会展专业才正式列入高校招生目录。截止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创办会展专业的本科院校仅50余家,再加上高校会展专业建设不成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会展人才出现全国性紧缺。

浙江会展业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展览会甚至不少世界级会议来浙江召开,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很大。浙江高校顺应这一潮流,多年前就开设会展方向或课程为会展业培养人才。从高校会展专业招生也能看出会展人才需求旺盛:“会展专业越来越热门。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例,会展专业已是学校传媒类专业中,分数线最高、学费最贵的专业。”[3]目前已有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5所本科高校开设会展专业。但相较于发达的会展业,会展专业人才供给明显不足。比如宁波会展业在浙江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02年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宁波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致力于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并荣获“中国最佳十大会展城市”等荣誉称号。但“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宁波会展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宁波会展业从业人员共有1100余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只有350人,本科以上学历只有190人。”[4]而且,各高校人才培养并未基于浙江会展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培养模式趋同,满足不了专业会展、网络会展和国际会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造成结构性人才短缺。

(二) 浙江会展业人才需求分析

1.需求会展通才

浙江会展规模大,对各种会展人才都有很大需求。2013年,浙江省举办展览723场,展览面积共计829万平方米,位列全国第四。“一个大型国际会展举办成功需要专业人才80到90人。”[5]同时“会展业是一种营销传播工具,各行各业都需要。”[3]浙江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目前还不能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要。“宁波的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杭州的西博会等都已形成很大的规模,成为国际知名的展会。 在会展期间忙碌的一些中低端职位大多是在校学生经过短期培训临时上岗。但高端人才需要数年的磨练因而及其匮乏。”[6]“缺乏专业知识,尤其是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熟悉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的高级人才十分缺乏。”[4]浙江会展人才总量短缺已是社会共识。

2.需求会展专才

浙江会展业的专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会展通用人才,还需要懂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专业会展人才。举办或参加每一场专业会展比如小商品、纺织等,每一场国际会展和网路会展都需要精通各种专业知识,比如专业展品营销、电子商务、对外宣传、翻译等,而目前浙江高校培养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相同或相似,不能满足专业会展、网络会展和国际会展的差别化需求。比如高校会展教育对国际会展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但很多地方正在大力发展国际会展业。宁波市正按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国际会展业,努力培育国际会展总部基地,全力打造国际会展城市。国际会展业的发展势必激发对国际会展人才的需求。同样网络会展的繁荣需求懂电子商务和会展的复合型会展人才。

四、浙江会展业人才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浙江高校会展人才培养要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会展通才,还应培养符合浙江会展业特点的专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会展专才。

(一)培养基于会展特点的复合型会展人才

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展览、会议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涉及商贸、购物、信息、通讯、广告、运输、保险、贸易、旅游、应刷、餐饮、礼仪接待、建筑、装潢等方面,对既有会展经营管理知识,又具备会展相关领域知识的人才都有需求。“会展业是多个行业构成的产业链,涵盖了研究、策划和实施。会展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所需人才是复合型人才。”[6]基于会展业涉及领域广,人才需求量大,各高校必须根据行业的时代特点和会展发展的区域特点,加强会展理论研究,大力发展会展教育,加快高校会展多层次、宽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企业和政府也要有所作为。“这不但需要企业本身对这方面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而且更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投入来为会展的人才培养铺好路、搭好桥。”[5]

(二)培养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会展人才

浙江的产业集群催生了专业会展的繁荣。这些专业会展主要涉及服装、五金、机电、食品医药、家居用品、礼品、灯具等。“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格局中,浙江不论是市场数量、摊位数、还是成交额都稳居各省区第一。”[7]浙江产业集群是浙江专业会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浙江发展会展业的有效资源。随着会展业市场步伐的加快,企业和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展会已成为行业主流。“当代国际会展业的规模化趋势不仅表现为主要会展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规模化,而且表现为单个会议或展览的规模向巨型化发展。重点发展地区专业会展和中小型专业类会展。”[1]高校要瞄准浙江基于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专业会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培养具有行业专长又具有会展专长的会展人才。

(三)培养基于外向型经济的国际会展人才

中国入世以后,会展国际化成了多数会展企业最求的目标。浙江举办、参加大型国际展会的积极性很高。仅广交会浙江省参展企业就占广交会展位数的20%。浙江企业参加的境外展展位数多年来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 无论是举办或参加国际会展,都需要既懂会展又董外语外贸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高校会展人才培养能够体现国际化特点的课程仅限于《会展英语》。鉴于此,有会展专业的高校要加强调查研究,精心设置课程,提升会展人才管理和参与国际会展的能力。比如要培养PCO、PEO和DMC人才,与国际会展业接轨,让学生了解国际会议协会)、国际展览业协会、国际会议策划人员协会等国际组织,掌握国际展会的行情和规章,提高浙江会展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四)培养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会展人才

近年来,浙江电子商务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浙江“十二五”计划, 到2015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全国领先,把浙江打造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会展业也如火如荼。与传统会展相比,网络会展成本低、效率高、展览空间无限,受众面宽。浙江有大量对网上会展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这为浙江发展网络会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浙江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占全国行业网站的一半以上。浙江会展企业需要大量復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由于网络会展属新型展会,发展历史不长,人才更是短缺,因此浙江高校要高屋建瓴,重点培养精通网络会展广告、会展网站建设等商务网络会展人才。

五、结语

浙江是会展大省,对不同层次的会展人才需求旺盛,而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数量有限,导致会展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因此浙江高校要大量培养基于浙江会展业特点的会展通才和专才。

参考文献:

[1]高耀松.后世博长三角会展业态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2(12):23-34.

[2]王卫彬,丁建华.浙江产业集群升级与集群供应链整合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3(4): 83-84.

[3]晶 慧.会展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N].中国质量报,2013-06-03(07).

[4]赵俊林, 梁金兰.宁波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13(8):38-39.

[5]刘飞跃.会展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消极行为及消弭[J].长沙大学学报,2013(4):17-19.

[6]孟凌雁.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及前景展望[J].经济界,2011(4):77-81.

[7]朱文峰.浙江专业市场的形成、发展与转型[J].商业时代,2013(12):131-133.

注:本文为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基于浙江国际会展业发展的高校会展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N110.

作者:罗国华

第5篇: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会展业发展经验;然后分析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优势和劣势;最后,结合发达国家会展业在管理体制、场馆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会展营销方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应如何发展我国会展业。

关键词:发达国家会展业;我国会展业;发展

会展是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展览、展销和节事来获得经济效益的行业,被称作无污染的绿色经济。自从首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逐渐被各国重视,并迅速发展为一个新兴的行业。“1851年的大博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如此之大而堪称‘最大’的;第一个在世界范围举行的;第一个营利性质的博览会”(伯德Bird, 1976,3) 。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一、发达国家会展经验总结

1. 政府高度重视,强调宏观管理几乎每个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都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在投资、制定政策、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政府对会展业的投资额非常之高,对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区的展览场馆的建设投入巨资,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许多国家只设单一的国家级的展览管理机构,比如法国的海外展览委员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CFMU-ACTIM)、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STDB)等,这些机构都具有惟一性、权威性和全国性的特点。例如:德国的AUMA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的桥梁,每年对世界各地的展会进行考察,并写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 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又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会展理论知识。例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是德国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发达国家的会展业行业协会在职后培训和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例如: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创造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展览业专业人士职后培训计划,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展览业专业人士继续学习和资格认证的机会。新加坡会展协会(SACEOS)也有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先进的会展场馆发达国家先进一流的会展场馆保证了会展活动可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其在世界会展业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德国会展设施一直引领国际领先水平,几乎所有的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新加坡展览中心和新达城会展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装备,中心配备先进的翻译、通讯、传播系统。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先进现代的会展场馆设施,从而使得一些会展企业能在将会展搞大搞强的同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国际会展集团公司。

4. 发达的全球会展营销网络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全球会展营销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会展市场的竞争力。例如:法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促销网络,由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统一运作,推进法国展览业的发展。目前有65个国际性专业展会加入这一组织,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中国香港政府主要办展机构香港贸发会先后在全球50多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建立了庞大的国际化展览营销网络。

5. 完善的会展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会展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会展法规,正是这些严格的会展法规保证了他们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例如,英国展览服务协会规定:任何会员施工单位不能因与客户发生纠纷而中途停止服务,影响客户的正常展出。

二、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国外大型会展集团企业特别看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机遇,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1. 会展业发展前景良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一个无污染的绿色行业,完全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西方国家到我国举办各种各样的会展也越来越多,使我国在会展业的世界地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用会展这一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工商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各种国内外会展活动来寻求合作,拓展市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这一切表明,我国的会展经济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展览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速度迅猛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数量迅猛增长,统计表明:2001年2 387个,2002年3 075个,2003年达到了3 298个。我国展览会数量的年增长率为20%-30%。2005年,我国获得10个UFI(国际博览会联盟)认证,是中国展会和展览机构获得认证最多的一年。

3.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所以气候类型多样化,这是举办会展的一大优势,因为无论在何时,都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气候宜人的理想城市来办展。

另外,近年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2,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初步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我国的铁路交通发展也相当快,我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经突破2万公里,成为继俄罗斯、德国后世界上第三大电气化铁路国家。另外,我国的各大城市基本都有直达航线,交通网点覆盖全面。具有如此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大大节约举办会展的时间成本,是我国发展会展业的一大优势。

4. 缺乏权威性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我国的会展协会很多,但大多是地域性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全国总计36个地域性会展协会,其中山东6个,内蒙古5个,浙江4个,江苏3个,广东与辽宁各2个。展览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大连、宁波、重庆、厦门、深圳等会展城市都有了会展行业协会。直到2005年4月由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发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议展览业商会,我国的会展行业才算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虽然我国会展业举办权正由多头审批向登记制过渡,但目前仍是多头审批,管理体制仍显混乱。

5. 会展场馆建设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会展场馆的数量和面积不足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展览中心(展览场地2万平方米)、上海世贸商城(2万平方米)、上海光大会展中心(3.5万平方米)等,面积不足,而且展馆功能单一,配套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但是从目前我国已有的会展大型场馆来看,利用率非常地低下,例如:北京的大型会展在我国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但是其展馆利用率也只有30%多,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与国际上配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大型场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6. 会展人才缺口大、人才培养体系落后根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2005年初,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l00人,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成为目前阻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大劣势因素。

在我国申奥申博成功和会展人才匮乏的双重刺激下,会展人才培训一下子变得火热起来。然而,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的递增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高。许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缺乏会展专业的师资,盲目办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脱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光有理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我国会展业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会展营销手段落后,国际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三、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业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会展业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展业发展既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存在着阻碍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会展业健康高效地发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经验。

1. 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针对我国会展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解决。

(1)我国政府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引导和扶持为主,尽可能减少直接主办展会。培养和扶持承办企业,让会展承办企业来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不应该总是由政府成为举办展会的主体。这方面可以向德国和新加坡学习,加大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并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会展业发展,比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经费压力,支持国内企业去国外参展、办展等等。

(2)成立具有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规范会展业市场。针对我国目前会展业管理混乱的现象,我国应该成立会展行业协会来统一管理,规范管理。通过协会对展会的类别,展出的日期、地点、展期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保护会展各方的利益。另外,协会可以联络会展相关企业,如航空公司,旅游公司和饭店酒店等,为会展提供服务协调,提高会展运营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3)按照国际惯例,尽快完成审批制到登记制的过渡,确立单一的国家级展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2. 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场馆建设会展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大型化场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场馆的利用率问题,对于我国现在的会展展馆建设存在的误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提高会展场馆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1)完善场馆功能。场馆建设应更多地考虑功能和周边配套设施,尽量使场馆可以在更多类型的会议或展览中使用,而不是专为少数几个展览服务。

(2)与旅游业相结合。我国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会展业和旅游业应该互相扶持,会展企业通过办展来吸引观众和游客,旅游企业可以把当地具有特色的会展场馆作为旅游景点加以开发,提高会展场馆利用率。

(3)提高会展企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3. 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值得我国借鉴。在办学规模方面,德国除了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外,其他高校都没有和会展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在教育培养模式方面,德国实行的是以定向培养的模式为前提的模块式教学。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院主要的培养对象是已经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会展高级经理,所以其课程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性;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主要培养会展业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其课程侧重实践性和操作性。

德国会展人才培训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体系,学生可以一段时间上课,一段时间去公司实习,平时可以从公司得到工资。

除了在高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德国展览管理委员会(AUMA)也负责培养人才和职业资格的认证。

我们要向德国学习,各大专院校不要一窝蜂地开设会展专业,而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开设会展专业,明确定位,细化培养的人才方向。比如专门培养高级会展人才,或者专门培养中层管理者,又或者培养一线操作员,切忌盲目办学。另外,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学习德国,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当然,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不可能让学生频繁地转换上课和实习的节奏,学校可以安排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又或者与展览公司签订人才对口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我国各地的行业协会应该实行统一办学,打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为会展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深造的机会和便利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服务。

4. 借鉴发达国家会展法律完善我国会展法律法规发达国家会展业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关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准入制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设立相关法规保护我国的名牌展会,规定一系列会展业相关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各地域的行业协会会员等等。

2006年1月10日颁布,3月1日正式实施的由商务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和国家版权局制定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为我国会展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了方便,解决了过去由于展览会主办方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在执法力度与执法衔接上存在的诸多难题,效果显著。例如本次广交会上认真贯彻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力度。据统计,本届广交会共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472宗,被投诉企业743家,比上届减少9.6 %,认定构成涉嫌侵权企业419家,比上届减少7.7%。这些数据毫无疑问地体现了完善会展法律法规对会展发展的重要性。

5. 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营销方式提高国际化水平发达国家建设会展营销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跨国会展企业在全球各地开设办事处,近几年已有不少国外跨国会展企业在我国设立办事处,建立营销网络,而这正是提高会展国际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国在这点上应该向法国学习,多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我国的会展企业在德国建立营销网络的最多,我国现在是参加德国举办的国际展会的国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成功申奥申博之后,会展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发展前景大好。越来越多的优秀国外会展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这些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我国会展企业与国际接轨,给中国会展企业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光参加国外的展会还不够,我国会展企业应该利用互联网开设网上虚拟会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渗透性和广泛性,与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之间进行相互补充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2006年举办的第99届广交会上,电子商务对出口成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届广交会继续利用“网上广交会”、“在线广交会”以及“在线机电广交会”三家网站来开展电子商务。截至4月29日16时,三家网站累计访问量达1.1亿次,比第98届增长11.6%;电子商务网上意向成交额累计为4.2亿美元,比第98届增长10.5%,这有力地说明了电子商务对会展的促进作用,像这种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营销方式非常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五、 结论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这是与发达国家在会展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分不开的。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入中国会展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发达的营销网络、高素质的人才、丰富的管理与服务经验,与国内会展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走向国外,在国外参展,办展。不过与发达国家会展业相比,我国会展经济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会展业应充分借鉴欧洲会展业经过100多年发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的会展经济。相信我国会展业的行业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行业实力也会不断增强,不仅仅成为世界会展大国,更要成为世界会展强国。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 辉. 我国会展人才需求与开发策略[N]. 组织人事报,2005,(1350).

[2]刘德艳,董藩. 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3]桑德拉•L.莫罗著 武邦涛等译. 会展艺术—展会管理实务[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HKECIA. HK Exhibition Survey 2004, 2005.

作者:吴国新

第6篇: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会展业对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贵州作为后发省份要想赶超其他省份必须充分发挥会展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会展经济的发展条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 会展经济 对策建议

一、引言

会展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并称为21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形象及知名度、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球会展产业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和的4%。因此,贵州作为内陆落后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会展业的经济带动效应。贵州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可见会展业对贵州经济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对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条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会展经济效应,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条件

贵州独特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为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会展是商品、资金、技术等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集聚,涉及参展客商、商品以及观众的运送和传输,因此会展举办地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至关重要。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是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省份,是西南地区向南通达珠江三角洲、北部湾,向东连接长江中游、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向西南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冲。贵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厦榕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成贵高速铁路等陆续建成通车,使贵州融入了珠三角洲经济圈和长三角洲经济圈。目前,贵州共有安顺机场、遵义机场、毕节机场、荔波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兴义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黎平机场等七个机场,2015年贵州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多彩贵州航空公司,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二)气候环境与旅游资源

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贵州的省会贵阳,更是有“避暑天堂”之称,因此,贵阳也将全力打造夏季会展名城作为其发展定位之一。空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多个城市,雾霾严重侵害着人们的生活,使得清新的空气环境越来越稀少,而贵州49%森林覆盖率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贵州属喀斯特地貌,多岩石溶洞,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等众多自然景区,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贵州古老的夜郎文化、传统的阳明文化、振奋人心的红色文化等众多文化交织成贵州的发展历程。美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文化为贵州的会展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些年,贵州实施“后发赶超”战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GDP增速一直保持前三,为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贵州的地理环境曾一度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现在的贵州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生态资源,对能源、化工、烟、酒等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升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产业。2014年,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建立,其定位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这不仅为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贵州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三、贵州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一)起步晚 基础弱

贵州会展业起步较晚。2007年底,贵阳市委和市政府才明确提出把“会展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产业之一”,自此,贵州会展经济开始起飞。2009年,贵阳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获得了生态文明会议的举办权,自此,贵州会展经济正式进入了发展阶段。为加快贵州省会展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支持会展基础设施的建设。2011年,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投入使用,并成为贵州省会展举办的重要场地,大大增强了贵州省的办展实力。但是,贵州会展业基础薄弱,缺乏相对应的配套设施以及专业的会展人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办展企业较为落后、会展服务相对单一。2014年,一些具备会展全产业链的企业入驻贵阳,对会展业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自此,贵州的会展经济进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速度快 经济效应好

尽管贵州会展经济起步晚,但每年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仅贵阳市共举办各类展会活动2339场次,展出面积400多万平方米,1700多万人次参展、观展,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77.99亿元{1},极大的带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估算显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指数在l:7到l:16之间,而贵阳目前的会展业经济带动指数最高达到l:10。根据中国会展业行业发展报告(2015)结果显示,近年来展会增长最快的省市大都来自中西部地区,2011~2014年,贵州、山西办展数量增幅超过30%,增幅名列全国前二。根据《中国展览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作为贵州省会展举办的集中地贵阳,办展数量由2012年的217场增加到2014年的655场,呈倍数增长。由此可见,贵州省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并逐渐成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展会规模提高 品牌会展逐渐形成

近年来,贵州举办的各类展会规模都很大,展览面积平均接近17万平方米。会展主办单位多为国家有关部委、省级单位或者行业龙头组织,一些国际国内的知名会展先后来到贵阳。同时,一些“国字头”的展会也落户贵阳,大大提高了贵州会展业的规格和质量。这些展会的举办不仅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其中一些展会因贵州的独特条件而成为其永久的举办地,并形成了贵州自己的展会品牌,如: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等等,吸引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参展商及参会嘉宾,使贵州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大大提高了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四、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虽然贵州省在会展业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全国的会展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根据中国展览行业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4年在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香港、澳门、台湾不包含在内)贵州以56场展会,65.7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位于第26位,而专业展览场馆贵州仅有一所,在30个省市自治区中(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不包含在内)与甘肃、青海、云南并列倒数第一,全省可供展览面积达74520平方米也处于后10位,与第一位广东省971358平方米差距甚大。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是会展举办较为集中的地点,其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仅为13.52,在中国展览行业发展报告(2015)统计的全国140个市县中,排名第37位,与排名第一的上海市335.65,差距明显;而作为邻省的重庆、成都分别以141.18和68.12位居第四和第八,在给贵州省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了强劲的动力。贵州亟需探索一条符合本省省情富有特色的会展业发展道路。

(二)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

目前,贵州省会展业的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首先,关于硬件设施。虽然贵州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并形成了以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主的会展举办场地,但是相对于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贵州的会展举办场地远远不足,且大多数场地规模小、设备落后、功能欠缺。目前,贵州较为知名的会展场地有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贵阳国际会议中心,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展览馆,但足以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场地只有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其他场地不符合国际展会的举办标准。相对应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也较为欠缺,贵阳市五星级酒店不足10家,而作为会展名城的上海多达120余家。其次,关于软件设施,即人才问题。贵州会展专业人才与专业化的会展公司较少,大多数实力较强的公司多为外地企业入驻,本地会展公司发展缺乏专业技能。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贵州高校鲜有涉及相关会展业的专业课程,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五、贵州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当地特色资源 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贵州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为其提供了特色的优势资源,要将其与会展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首先,充分利用其“爽爽贵阳”的城市品牌优势、“生态城市”的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的关注;其二,结合特色产业,遵循会展业的“产业原则”和“市场原则”,开发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会展项目,打造多种类型的会展。一是依托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工业产品会展;二是装备制造业资源,打造装备制造业会展;三是依托中药物资源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医药会展;四是依托贵州天然绿色的农产品优势,打造农产品会展;五是依托酒产品资源优势,打造名酒会展;六是依托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类会展;七是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会展与文化融合起来,打造文化会展;八是依托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会展。

(二)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会展名城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对老展馆及时进行改造修整,做好新展馆的日常维护,建设符合国际会展标准的新展馆,以满足大型国际会议的需要。加快建设配套设施,提高餐饮、住宿、交通、商业、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水平,尽快形成配套齐全的会展服务体系,满足举办大型会展项目活动时的人员“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培育会展专业型人才:一是鼓励高校开展会展专业的相关课程,直接服务于会展行业;二是对已经从事会展业工作的人员,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与水平;三是建立会展从业人员的行业认证标准,保证从业人员的质量。

(三)加强会展品牌建设培育国内外知名会展

品牌化发展是会展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贵州要结合实际,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制定会展品牌发展的长远战略。会展品牌的打造,不仅可以提升单个会展的影响力,品牌的扩散效应还可以带动城市有效地创办其他会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城市影响力。首先,加强已经初具品牌规模的会展建设,从会展质量、国际化水平、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争取将其培育成国内外知名的会展品牌;其次,培育新兴会展品牌,形成以知名会展为主,多个新兴会展品牌为辅的会展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深化品牌形象,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互联网+会展”,为参展商、观展人员提供更为直接便利的服务;最后,注重品牌形象的维护,注册会展商标,获取会展品牌资产的知识产权,依法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贵州处于内陆省份,本身与沿海城市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更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首先,鼓励本省会展企业“走出去”,会展企业到国外去参展可以进一步宣传自己,增强自身的知名度,同时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提升自己。其次,加大“引进来”的力度,一方面是凭借本省独特的条件将国际或国内比较优质的会展品牌吸引到本省来举办,另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的省外、国际著名的参展商前来展览。“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会展业发展增添活力,提升贵州的国际影响力。

注释

{1}贵阳会展业实现综合效益近478亿元[EB/OL].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网,2016[2016-02-29].http://www.cces2006.org/index.php/Home/ Index/detail/id/9208.

参考文献

[1]李恒杰.云南会展经济发展政策建议研究[J].时代金融,2014(5).

[2]李怀帅.中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D].上海大学,2014.

[3]牛迪.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8).

[4]杨明强.会展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2中国展览年鉴[M].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3.

[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4中国展览年鉴[M].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5.

作者:王芳 周晶晶

第7篇:国际国内会展产业发展历程及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1 会展业的诞生

自从 1850 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个展览会以来,国际会展业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了,如今的展览会已远非昔比,不论是展会规模,还是科技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国际展览会不仅作为各国厂商的集聚地和经济贸易与科技交流的中心,更被作为重大的经济活动而令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举办一个大型国际展览会,少则几

十、多则上百个国家或地区参加,还有成千上万家参展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名观众,巨大的人气使许多展览会成为国际商业的亮点。 2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 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欧洲人利用展会开拓市场、扩大贸易的成功经验,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效仿。利用展览会促进和扩大贸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业内人士计算,商家日常推销的支出为展览会的8倍,比如:日常花8元钱推销一件产品,在展会上花1 元钱便可办到。由于展览会成本低、 效益高,因此一直被商家所看好,展览业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德国是世界第一号会展强国,全国拥有23 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 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8 个。另外,还有5 个展出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 多万平方米,世界最大的四个展览中心,德国就占了三个。展览面积居全球之冠的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多达1500个。其中,信息展、工业博览会、机床博览会等,都数世界一流。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会展业的实力最强,所举办的专业性的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也最好。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 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有130 多个是在德国举办的,几乎占了三分之二,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净展出面积达690 万平方米,参展商多达17 万家,其中有48%来自国外,参观者已逾千万。在世界会展营业额最多的十大展览公司中,其中有六个是德国的。德国贸易展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德国贸易展的参展商增加了3%,其中外国参展商比上年增加了4.5%;2001?2002年度参展费用总预算约为270 亿马克,平均每个企业为43.9 万马克,比上年度增加了14%。2000年德国贸易展览会实际售出的展馆面积为7000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了3%。目前德国展览馆还在不断地扩大,可供用于展览的新增展馆面积增长了2%,大有步步为营、欲吞天下之势。

英国虽举办过世界第一个博览会,但目前因国内展馆不多、规模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 万平方米,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也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伦敦曾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外汇兑换额超过纽约、东京和巴黎之和,但后因经济衰退走了下坡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又有了生气,为缩小与周边国家的差距,伦敦不断增加投资建设展馆,欲在21 世纪东山再起,重整河山。

法国每年展览会多达300个,有近一半是在“展览之都”巴黎举办的。凡尔赛虽有40多万平方米的展场,但还是经常因展馆面积不足,将展商拒之门外。为保持世界三大展览胜地的盛名,近年来,巴黎正在抓紧改造老展场,兴建新展场,其展览总面积将翻一番,达到80 万平方米,巴黎博览会即将恢复往日的辉煌。

意大利有40 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 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早已闻名世界,共有38个展馆65万平方米展场,是世界三大展场之一。为在国际会展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米兰国际展览公司对17万平方米的老馆作了大修,投资2600亿里拉兴建了20 万平方米新馆,还修建了10.4 万屋顶停车场和3 万平方米的地面停车场,欲在21 世纪和国际会展业一争高低。

美国和加拿大会展业目前仍保持着增长势头。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近万个,其净展出面积达5 亿平方英尺(约4600 万平方米),参展商120 万,观众近7500万。最著名的会展城市有拉斯维加斯、芝加哥、纽约、奥兰多、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波士顿和多伦多等__城市。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展模式和风格。近年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经济贸易展览会也逐步发展起来。据估计,整个拉美的会展经济总量约为20 亿美元。其中,巴西位居第一,每年办展约500 个,经营收入8 亿美元;阿根廷名列第二,每年约举办300 个展览会,产值4 亿美元;第三位是墨西哥,举办的展览会近300 个,营业额2.5亿美元。其他拉美国家的会展经济规模很小,很多国家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

非洲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南非和埃及。南非的会展业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遥遥领先于整个非洲南部地区,每年举办的展览会约300 多个。

非洲北部的会展业以埃及为代表,埃及凭借其有利地理位置,近年来会展业突飞猛进,展会的规模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已达30 多个。首都开罗成了举办大型展 览会的好地方。除南非和埃及外,非洲其他地区的展会规模都很小,一个国家一年只能举办一二个展会,一时还成不了气候。

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稍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有300多个,参展商超过了5 万家,观众达660 多万人次。发展势头良好。

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比拉美和非洲要高,仅次于欧美。日本、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西亚的阿联酋和东南亚的新加坡,由于基础设施发达、市场潜力巨大,并有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和有利的地理优势,分别成为该地区的展览大国。新加坡会展业70 年代中期才起步,但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推广会展业,加上其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水准的服务业、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高的英语普及率等,2000 年被国际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并连续17 年成为亚洲首选会展举办地城市。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和大型会议达3200 多个。

同新加坡相比,同处东南亚的泰国会展经济则相去甚远,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几十个。随着东南亚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泰国会展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1998 年只有23个展览会,而2000 年展览会已上升到63个,会展经济总量约达1.5 亿美元。从香港旅协出版的《香港未来会议及展览目录》中可以看到,香港的国际会议展览已经排到了2008年,各种各样的展览和会议令人眼花缭乱。在中国香港特区,贸发局一年仅举__办 20 多个展览会,但不少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都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如香港玩具展,其规模仅次于纽约和慕尼黑的玩具展,排名世界第三;香港服装节堪称亚洲之最;香港的钟表、珠宝展名列世界第一。 3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不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

举办展览会的数量和规模,与主办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讯、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处于主导地位, 并占有绝对的优势。欧美的德、法、意、英等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目前,各大会展国都在加紧建设国际展览城,以保其霸主地位。如德国的汉诺威及慕尼黑、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等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展览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展览会的办展方式和办展技术,网上虚拟展览会和各种电子媒体为实物展览会插上了翅膀,给会展经济的世界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展览集团开始把自己举办成功的品牌展览会逐渐移植到其他国家。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每年春秋两季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消费品展览会。前不久,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分别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举办了以Ambiente 命名的展览会。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 China )即为法兰克福国际消费品展成员之一。Ambiente 品牌下的展览会,展品范围皆以其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旗舰展会相同,包括 餐桌及厨房用品、美容及化妆品、室内装饰及摆设、礼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等。

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展会总经理石碧天小姐说:"选择上海举办这项展事,是因为上海乃中国国内最繁盛的大城市,GDP 每年有10%的增长,今年预计人均GDP将超过4000 元。上海拥有700多家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其零售数字占全国总零售额的5%。同时,1400 万上海居民向来也是潮流及消费模式的先驱,影响着中国国内的其他城市。

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些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展览会,但这些展览会一般都有发达国家展览公司的参与、管理,甚至直接控制。世界会展大国欲通过国际会展业来整合世界经济的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会展经济的全球化整合迟早会到来。

文章来源:文涛咨询:

第8篇:基于秦皇岛会展经济发展的会展口译人才培养初探

近年来,秦皇岛市正在努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会展经济在“旅游立市”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展人才作为会展经济的管理主体,其技能的高低将严重影响会展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秦皇岛作为会展行业的新兴城市,特别是作为2008年奥运会足球分赛场以来,承接了多项国际体育赛事和国内大型展览,因此对会展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然而,由于目前会展行业的口译工作人员专业背景复杂,资质良莠不齐,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才,口译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考虑到会展口译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口译人才稀缺的现状,文章将试图提出适应秦皇岛市会展专业需求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解决秦皇岛会展口译行业面临的人才瓶颈问题,以促进其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会展口译发展和研究的现状

会展是会议、展览和节事活动的统称。目前,会展也一般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的群众性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会展展销活动,诸如各种展会、博览会、交易会等;第二是各种类型的国内外会议;第三是体育竞技活动、文化活动、大型节事活动、民俗风情活动等。会展口译就是在会展活动中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士进行语言传译服务,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会展活动的服务性决定了会展口译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重实务的专业。会展口译的专业性往往由会议的主题和展览的产品特性所决定,会涉及到各行各业,包括轻工、化工、机械、纺织、食品、科技、旅游等等诸多领域。会展业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是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随着会展业的大力发展,会展口译,特别是英语口译,受到了国内外语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多的缺漏和不足,需要研究出培养专门化会展口译人员的新理念、新方法。上海为了为会展行业各种岗位输送外语口译人才,推出了“会展外语口译”的培训与认证,该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用外语进行会展服务与接待的交际能力和在会展整个流程中的策划、管理、营销、物流、谈判、设备、设计及其他专业工作中应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秦皇岛作为新兴的会展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只有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及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但并没有专门培养会展口译人才的专业,也没有专门的会展口译培训机构,参与会展的翻译人员是来自本市各个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人才数量稀缺,资质良莠不齐,口译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会展口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扎实的语言功底

译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掌握汉语与外语(特别是英语)两种语言基础。敏锐的听力,超常的词汇量,良好的语感,灵活的表达能力,以及广阔的文化背景知识,都是译员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在翻译过程中,译员不仅会接触到标准规范的外语,也会接触到非标准、非规范的外语,因此译员必须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多听一些外语的口音、方言及变体,注意总结其特点和规律,并学会逻辑推理,而且会判断讲话的前因后果,正确理解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领会其意向、目的、态度,从而作出果断、正确的选择。

(二)广博的知识

由于会展经济涉及各行各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艺术等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口译人员的接触面又很广,所接待的对象在职业、年龄、身份、阶层、志趣、爱好、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各种话题。因此,译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社会常识、法规政策常识、国际常识,以及背景知识、百科知识(包括国情地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花草树木、昆虫动物等),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博古通今,并熟悉各行各业,同时还应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努力做一个“杂家”或“万事通”。

(三)非凡的记忆力

口译过程是一个对时间要求很严格的过程,其间不可能有时间去查阅词典和工具书,或者是请教别人,因此,译员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包括专业词汇、成语、典故和缩略词等)。而且,译员的工作就是在翻译时要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准确详尽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必须有非同寻常的记忆力。

三、会展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以秦皇岛为例)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教学目标为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会展口译作为商务口译的一个分支,就是将口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放置在特定的会展经济活动中,致力于打造既熟知会展经济相关知识,又具备较高口译水平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等培养和输送能胜任各类商务性接待、体育赛事、洽谈、谈判、招商推介、小型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等活动的高水准口译人才,为推进商务各方理解与沟通、交流与合作服务。秦皇岛市范围内各高校应以秦皇岛市自身的地理位置、特色和国际影响力为依托,把培养能够胜任旅游、体育赛事、葡萄酒展和农副产品展的口译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专业的会展口译人才,会展口译(英语)专业应开设如下课程:会展英语口语、综合英语、会展英语。1.会展英语;2.会展英语口译、外贸函电及应用文、会展综合知识、会展英语听力、第二外语、会展管理、会展展示实务、会展物流等专业课程。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还应开设经济、旅游、体育、跨文化交际和礼仪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将来的翻译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

(三)教学模式

1.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口译技能训练对受训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扎实的双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口译内容的选材上应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宜脱离实际,过难、过深。口译材料应根据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情景准备,而不是没有任何背景介绍的单独成段的讲话材料。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应围绕外事活动中不同场景的口译实战展开,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常用的会展场景,包括外宾迎入、企业介绍及参观、产品介绍、商务谈判、晚宴聚会、旅游休闲、外宾欢送、国际会展等。

2.建设会展口译语料库

二语习得的研究发现,将语块应用于口译教学,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口译的流利程度。为了弥补秦皇岛内高校会展口译资源的不足,可以整合各高校外语专业的优势资源,建设专门的会展口译语料库。通过使用语料库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就同一主题在语料库中抽取语料进行横向对比,或就同一国家领导人在历届博览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其讲话内容的语篇风格和固定表达等等。译员通过细致地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把握语篇的总体结构,而且还能熟知常用的表达,充分地做好译前的准备和预测工作。

3.进行实景翻译训练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变性很强的专业。根据以往的口译教学效果,我们不难看出,口译教学宜采用原汁原味的口译现场录音和录像对学员进行操练。目前国内发行的配有磁带或光盘的口译教材并不多,即使配有磁带或光盘,也都是朗读的录音,并非口译现场的录音。这些都使口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学生进行实景翻译训练是进行口译教学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口译教学初级阶段,原声录音主要用于语音的听辨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总结出发言人各自的发音特点和规律。在口译教学高级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从语料库中提取现场的原声录音,并尝试还原当时的会议场景,对学生进行模拟现场口译的训练。或者是将真实口译现场中译员的口译进行消音处理,保留其他一切原背景声音,包括现场的噪音或杂音,让学生充当译员角色,分类或分专题进行口译,从而提高口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2.

[2]张吉良.论听众因素对译员口译策略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3]王斌华,叶亮.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9(2).

[4]袁卓喜.试论语块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与启示[J].外语界,2009(5).

上一篇:行为艺术下一篇:共同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