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思想品德课题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针对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政治课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跟进研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克服政治课教学改形式花样迭出,实质并无改变的难题。

第一篇: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一个亟需加强研究的课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连接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连接点。当前,无论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还是从实际操作、实践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都是一个亟需加强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之缘起、相关研究之进展,论证了该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深刻揭示了这一研究的价值之所在。同时,还提出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分析框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价值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活动的进展,使人们逐渐产生了关注、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强烈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其可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改进方法、优化过程、提高效率等多方面的特性,将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之缘起

(一)困惑与反思——源自工作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困惑。例如,不时有人发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怎样来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合理性以及产生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何来评价我们的工作对象?评先、评优、推荐就业、公务员考核录用等过程中,专业素质看分数(尽管这也是不太科学的)、科研水平看论文、身体状况看体检或有其它硬指标,唯独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看抽象模糊(有时千篇一律)的评语鉴定。那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在评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不能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不同的状况显示不同的结果?

另一方面,这一问题也来源于理论工作者的困惑。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过程中,究竟怎样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价值?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1]这当然是对我党近8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总结和深刻认识,“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高度、最本质的概括”。[2]但这显然只是党和政府从宏观层面上、从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的角度来评价的,或只是一种评价结论,并未解决评价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问题。

(二)深化与突破——源自认知拓展

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评价问题是与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的。由于价值问题在过去的哲学原理体系中几乎是个空白,因此不难理解,评价长久以来还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或抽象的概念,并没有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直到价值论成为了继本体论、认识论之后哲学研究中又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作为揭示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起初,评价的应用研究主要侧重于道德评价。随着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评价思想已开始广泛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如企业质量评价、增列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等。尤其是教育评价已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三大课题(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评价研究)之一。同样,对于有着优良传统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说我们过去是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评价(这种评价当然是不够全面和科学的),那么现在则客观地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

(三)专业化与科学化——源自学科发展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育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它需要有良好的导向机制,以保证使其始终沿着正确目标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有效的手段不断加以调控,从而使之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另外,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及时了解其效益;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也企望借助科学方法准确把握对象的发展脉搏,以便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主管部门为了有效地指导、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全面了解其进展状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等。

近年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比较活跃,这也必然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3]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要揭示这种关系,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评定或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对象和内容,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无、大小,则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才会为人们所把握、所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相关研究之进展

(一)价值与评价研究:十分活跃但分歧明显

我国学者研究评价问题,是从实践标准的讨论开始的。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涉及价值和价值评价,价值与评价问题就提上了日程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马俊峰的《评价活动论》(1994年)从活动论层面,在宏观整体上把评价活动分为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冯平的《评价论》(1995年)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评价活动的逻辑进程、结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构了一个评价活动的心理运作模式理论。同年,陈新汉的《评价论导论》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评价的两个环节:一是以主体选择需要作为评价标准;二是主体整合价值信息以形成意义。他在随后出版的《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1997年)中,又分析了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即无机形式(应是自发形式)和有机形式(应是自觉形式)。张理海的《社会评价论》(1999年)就社会评价的本质、结构、特点及过程等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4]

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致对评价的看法亦不同。有人从评价与实践的关系看待评价;也有人从评价与价值的关系看待评价;还有人从评价与认知的关系看待评价。这里矛盾的焦点是评价究竟是不是反映的问题。坚持评价是反映的学者认为,价值作为评价的对象对于评价者来说是先在的,评价作为对价值的观念把握,本质上是一种反映。坚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反映是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的,而评价与认知的区别就在于其对象本身就包含着主体自身的因素,因而它不是反映;还有人沿用西方哲学的看法,认为评价是为事物赋值,因而是评价产生价值,评价先于价值,而不是相反。[5]由于对评价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评价的形式、标准、原则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问题都存在较大的分歧。

(二)教育评价研究:发展迅速且日渐深化

关于教育评价问题的研究,国外研究深入、国内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富。陈玉琨教授等认为,现代教育评价主要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从1900以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阶段(1977~1985)和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是:关于教育评价主体的认识是“从一元走向多元”;关于教育评价目的问题的认识是“从鉴定走向发展”;关于教育评价中介机构问题研究的进展是“从否认走向实际建立”;关于元评价问题的研究进展是“形成性元评价和总结性元评价的结合”;关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研究进展是“从承诺认同到追求教育质量的不断完善”。[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客观上对教育评价需求日渐迫切,党和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与重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大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要整顿以至停办。”[7]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8]1990年原国家教委还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特别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及相应的教育评价的地位、作用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纲要》第32条明确规定,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对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采取领导、专家和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查。各类学校都要重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纲要》还指出:“通过试点,改进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生导师的审查办法,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9]《纲要》的出台,更加推动了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甚至国内教育界由此开始出现一种所谓的“评价热”。

回顾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评价主要是围绕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实验与实施,在实践中修改完善并在理论上抽象概括的主线展开的。在此过程中,对有关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对象、结构、功能以及原则、方法、制度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逐步构建出了教育评价理论的四大

研究领域:基本理论研究、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体系研究和评价制度研究。[10]

(三)德育评价研究:实践中探索困难重重

德育评价的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教育评价研究路径,二是德育学研究路径。从这两条路径的研究看,德育评价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从学校乃至社会整体(大德育)角度对德育进行评价,主要侧重于德育评价的管理功能,即通过德育评价反馈信息加强对德育过程及各要素的调控、管理;一是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德育进行评价,则主要侧重于德育评价的教育功能,即通过评价把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变化并据此进行方案的调整和有针对性地施教。事实上,这里已经凸显了我国德育评价的两大对象: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

循着这两大对象,学界也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例如,肖鸣政在《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评价在我国源远流长,特别是随着教育评价研究的迅速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北京的“教育型目标调控模式”、河北提出的“指标量化,评语描述模式”等。但正如肖鸣政所言,个体思想品德评价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品德测评过程中会遇到“品德表现的全时空性与观察的有限性”、“品德的复杂性与测评的简约性”等20个难点。[11]再比如赵祖地的《高校德育评估概论》等,[12]对德育评估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进行了论述。但这些研究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德育评估(评价)的理论依据、特点、规律以及评估的合理性、科学性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对评价实践的指导性还不太强。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亟需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这一点与德育评价的研究类似。如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辟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除了在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和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之外,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评价热”还在我国企业、机关等各行各业也有体现。如,1985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工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与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量化评估的课题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13]

这些著作和论文一般只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某一个要素、环节和侧面来进行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也缺乏理论深度。总体来看,借鉴、移植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多,重复研究的多,操作性的、经验总结性的多,而规律性的、独创性的研究少,基本未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这跟实践的要求、学科理论建设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亟需加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之价值

(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科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党历来都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无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还是中央文件以及一些政策法规都一再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线”,要把它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但实践中还是有较大的反差。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不到及时客观公正的体现和反映,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尤其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往往看不到(确切地说是不能正确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与价值,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忙起来自然让其“靠边站”。直接就体现在,升学、就业、招工、晋级、录用公务员等也对学生、员工、教师、干部的思想品德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要从理论上弄清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从而科学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当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的个体、人群或社会的价值,如同经济工作、文化工作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等的价值一样,能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与承认,那么它也就能与经济工作、文化工作以及科学技术工作一样确立起其相应的地位。同样,也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态度,促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改进和个体自我修养的主动加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机制与功能。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管理,就要对所管理的对象实施客观的评价,以便为党和政府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就是在全面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做出的。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与计划、改革的方案、机构的设置、人员安排等也都必须经过决策。而这类问题的决策也是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客观评价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领导者或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的知识、阅历和智慧的经验决策的现象,尽可能做到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评价基础之上。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一种调控作用,不仅为其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提供客观的依据,而且评价得出的结论,经上级主管的职能部门或领导机关采取相应的奖惩、引导、调节等行政措施得到体现,可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同时,评价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发生的影响,可以形成更为深远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外动力的形成上增强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效果的连接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价值的连接点。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动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明显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于是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举措不断付诸实践,但实际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有人认为这是不良的社会环境所致,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科学性是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根本就没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些分析无疑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仅仅从这些原因去解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效性,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措施,那也许只能是重蹈过去的覆辙,思想政治教育在一片“重视”、“加强”、“改革创新”的舆论声中,实际上却被淡化、搁置甚至削弱了。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缺乏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无法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既不能客观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价值,也不能真正分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因子,更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正确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综观2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主要是依靠主观思辨与经验描述,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国外在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之所以能够有突破性的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最后都善于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学的事实数据为根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及其科学化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本身的建设而言,目前仍处在实践和探索阶段,对以往的经验和资料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许多经验和感性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14]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等为其哲学基础,它对于教育统计和测量学、模糊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必然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专业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尺度,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使人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尺度,对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出价值判断(具有超前性的价值判断),从而使人们预测和确定努力方向,弄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当争取的(或应当摒弃的),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专业化。最后,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之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这一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人们对价值与评价概念的理解尚存在较大分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概念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因此廓清这些基本概念就成了这一课题研究首要的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何以成为可能?”这是在弄清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要明确回答的。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挖掘、梳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探究,以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笔者以为,古今中外品德评价或德育评价的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实践发展和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体与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体与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的关键要素,它是解决“谁来评价”、“评价谁”的问题,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进一步从逻辑上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的展开包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的属性与功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是否能满足、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与主体问题的研究,实质是要在探析客体与主体、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以及评价对象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究竟怎样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客体与主体。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评价者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能否得出科学结论的关键。在以往的评价实践中,常常因为评价标准要么主观随意、要么模糊抽象、要么缺乏科学依据、要么繁杂可操作性不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或者流于形式、或者虎头蛇尾难以为继、或者弃之不顾以业务评价取而代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五)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它本身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要针对这一过程各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探讨其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

(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发展的归宿,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逻辑展开的终点,还是人们从总体上应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发展,它能够达到和应该达到怎样的一种状态或境界的问题。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应然”状态的看法和期望,反之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这种“应然”状态的期望也会影响人们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认识。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概念、特点、过程、规律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之后,自然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究竟有没有科学性、能不能科学化的问题作出回答。

参考文献:

[1]适应新形势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N].人民日报,2000,6(29).

[2][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7,103.

[4]苏富忠.论评价及其标准[J].(下转第62页)(上接第54页)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5]漆玲.评价问题讨论述评[J].理论与现代化,1999(11).

[6]陈玉琨等.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7][9]郝维谦等.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04,490.

[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41.

[10]沈小碚.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与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

[11]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39.

[12]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项久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J].教育研究,2002(8).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1).

[14][法]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译者:马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7.

学位论文专家审阅意见:

选题前沿、难度大、有价值,逻辑结构严谨,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特征未专门概括。(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

选题难度大,下了功夫,有许多创新,定性与定量结合,在国内应算是领先的。(武汉大学黄钊教授)

选题难度大、有价值,论文在超越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结论上有突破。文笔简炼,观点凝炼,在结合自己的工作等方面做得不错。但二级指标体系的相互关联性论述显得不够充分。(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教授)

实证研究好,从实际出发,有价值;形式上美,文字很对称,读来朗朗上口。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规律(供求关系律),读者不太好理解。(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

本栏责任编辑曹宁华

作者:王茂胜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改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给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找准其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诚信;缺失;原因;措施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常广义的诚信教育包括,一是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的诚信社会伦理教育,如政治诚信教育、经济诚信教育、文化诚信教育等等,它属于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二是有关诚信原则的法制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中的法制教育领域。高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重要窗口,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学习诚信缺失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大学生考试作弊时现象有发生并愈演愈烈,这给公平的考试穿上了一层不公平的“外套”。如现在考试作弊的手段、方式越来越先进,更有甚者直接找“枪手”代考。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规范,并给予作弊者相应的处罚,但还是不能有效制止这一现象的出现。

2、学术造假屡见不鲜

学术抄袭早已经司空见惯了,主意要表现在毕业论文的撰写。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会抄,意味着你可以顺利毕业,不会抄,只好延迟毕业了。很多人为了自己前途,学位论学要么是从网上下载后七拼八凑得来的,要么是花大价钱请人代写的。这些不端的学术行为给原本干净、纯洁的校园注入了一股暗流,时刻侵蚀着大学的学术氛围以及学术的权威。

3、经济诚信缺失

经济诚信原本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道德规范,但由于大学生与学校、社会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诚信缺失问题。例如,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恶意欠缴学费,信用卡透支,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等等。原因大致如下:学生开学拿了学费但是挪作它用,如用来买电脑,换手机,炒股等;有的学生开具虚假贫困证明领取国家助学金是为了增加零花钱来买购买高档衣服、日用品。

4、网络诚信的缺失

进入21世纪,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失信行为也在逐渐递增。如有些大学生为了赚取外快,自愿充当“网络水军”,在微博、贴吧恶意攻击他人,传播不实的报道、言论;有些大学生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愤懑的情绪,随意在网络上谩骂他人。

5、择业、就业诚信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异常艰难。大学生为了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过度的包装自己,在求职材料中注水;在简历上伪造自己的实习、工作经历;制造各种的假证书;找到工作后不安于现状,随时想跳曹。这些现象让很多的应聘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敬而远之,这无疑给本就难就业的大学生雪山加霜。

6、恋爱诚信缺失

大学里男女生之间谈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人谈恋爱的时间越来越短,少则几天而已,多则不到一年。拿谈恋爱当游戏,没兴趣就果断放弃。正是由于这种没有责任意识的交往动机,使得他们随意更换交往对象,不管分手后给对方造成的心理伤害。这样产生的恶果就是在大学校园中会时有发生的自杀、谋杀或伤害恋人的行为。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教育缺失的一个缩影,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学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学校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校中诚信教育边缘化,诚信约束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大多忽略诚信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课成绩的提升,使得诚信教育逐渐的边缘化。此外,就是诚信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比如,在期末奖学金的评定上,学生的成绩占很大比值,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评价没有合理的量化标准,没有将其作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高。这就使得学校的诚信教育流于形表,使得开设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高校中诚信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诚信教育这一块,但内容大多是千篇一律。缺乏现如今热点诚信失范现象的教育,不能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还有就是现在的诚信教育模式单一,教育者同行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空洞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施教,这就使得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倦上课。这使得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一种必修课。内容的陈旧,模式的单一使得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3、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存在个别教育者诚信失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诚信教育的掌舵人,是“诚信意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然而在高校的某些教育者却存在“身教部正,言教不实,心教不诚”等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他们的言行不一,课上讲授诚信知识,课后却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评职称而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榜样,教育者的失信行为不仅仅损害的是个人的形象、前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效仿他们进行论文的抄袭,这样就使诚信教育的效果更加的大打折扣。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的措施

1、加大力度,搞好诚信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思政工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楷模、表率,如若他们素质不高,品行不端,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程度。所以,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是势在必行的。首先,思政工作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地完善自我,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施教者。平时,应该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还应该向德高望重的人看齐,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其次,思政工作者们要定期的举办一些类似诚信思想报告会等会议来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再次,要培养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教育工作者要继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科研水平以及学术水平,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科研、学术成果,坚决不参假,坚决杜绝学术造假行为,真正做一名合格的为人师表的老师。最后,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教学态度。教师应在课后认真备课,课上认真讲课,要始终抱有一颗认真负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有当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到“诚信为人,诚信施教”,他们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让学生向他们看齐,在为人处世中树立诚信的意识。

2、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诚信教育的内容、方法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说,课堂教育的内容、方法直接对教育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课时,除了在结合实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结合当前社会上热点的诚信问题以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诚信问题予以讲解,及时解答学生们困惑的诚信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解决措施,扭正学生思想误区。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多层次、开放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转变师生身份,互相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诚信的认识等等。

3、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诚信机制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用于记录大学生在校的所有失信行为,这其中就包括考试作弊次数,学费拖欠次数,日常交往中的不诚信行为等等,将这些诚信失范行为详细记录在案。此外,学校还应作为学生在校评优评奖及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记录完毕后收入学生档案袋里。其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奖励机制。学校应该讲诚信的楷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诚信失范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处罚。奖罚分明的措施会调动学生积极的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再次,应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学生会设立诚信监督部门,定期检查学校的校风、学风。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诚信的现象及行为应及时予以指正,将诚信失范扼杀在“摇篮”中。

4、高校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首先,各大高校可以定期的组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说,可以举办诚信征文活动,举办诚信图片展,开展有关诚信的讲座,或者组织观看诚信教育片,举办诚信知识竞赛或诚信辩论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认真学习诚信知识,让他们真正做到以:“讲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其次,高校可以通过诚信的校训、校风教育,树立学生诚信观念。再次,高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行为。各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到社会各行各业实习锻炼,让他们向各行业的诚信楷模学习,使他们真正明白诚信对人自身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通过这些来强化他们接受诚信意识,将诚信作为他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迎难而上,敢于直面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争取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重塑文明、健康、诚信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07-10-15,(1).

[2] 齐春燕. 诚信及诚信教育的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1).

[3] 王成章, 张玉梅. 诚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探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4] 张其娟. 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2.

【作者简介】

张娜(1989—),女,山西太原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张娜

第三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针对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政治课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跟进研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克服政治课教学改形式花样迭出,实质并无改变的难题。

[关 键 词] “互联网+”;课题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使教育方式呈现不同创新的形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高职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带来的网络资源,令学生“爱不释手”。怎样使沉闷的政治课活跃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课题化的教学模式,让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导学生参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一)将课题设置任务交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

传统政治课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这种单调的方式,使高专师范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相当沉闷。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设置,教会学生发现课题、提出问题、分解课题、探寻答案、完成课题,对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根据教材的十二章内容,教师划定十个课题的范围,由学生自主拟定课题名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贴近生活的十个课题名称的敲定,鼓舞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研究,设置难度不同的目标问题,增强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高职学生理论水平有限、缺乏学习热情、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有畏难情绪,而难度不同的问题设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参与的学生在掌声、笑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便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题一“普通人眼中的毛泽东”的研究过程中,子课题从毛泽东的个人生平,到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难度逐渐提高,让学生通过亲手搜集网络资源、参加教学平台的教学反馈,更直接感受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所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思维也相当的活跃。从而解决了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

(三)促进学生主动质疑,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是高职学生最为反感的死记硬背部分。课题化教学鼓励学生在研究知识点的同时,互相质疑。辩论结果计入考评成绩。因此,学生对搜集的网络知识,必须理解和掌握,不仅要让学生关注知识,还要带着怀疑的态度,敢于质疑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而利用網络资源建设能有效地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辩论、总结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例如,课题三“三大改造带来的巨变”中,各小组相互听取对方的研究报告后,提出不同的观点,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可见,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克服了政治课教学中的厌学现象,但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课题内容的精准把握等问题。

二、课题化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范围由教师选定,突出教学重点

课题化教学模式是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若干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课题贯穿起来,重在每个课题内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实施课题化教学模式,每个课题的设置,都需要与社会现实、学生生活相联系,尤其是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相连。教师必须谨慎选择教学内容。

(二)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政治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不高,教师必须加强管理。同时,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基础评价、择优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注重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一系列课题拟定、分工合作、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现教育目的。

(三)注意网络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的各种资源,往往忽略了资源本身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作为政治课教学网络资源利用,还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今天,学生的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已经十分普遍,而且资源内容的挑选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不能脱离生活。真正适合教学的资源需要非常精心挑选、剪辑,而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是否能遵循以上原则,这些都需教师严格把关。因此,要求在推进课题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不能盲目。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模式研究还有很多不足。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就能有效克服厌学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74.

[2]汪娟,陈光臻.“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6-80.

作者:耿洁红

第四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更新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规范做人的标准和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反应,留下记忆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磨炼意志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要求等方面的品德。因此强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的个性品德,指导学生一生的成长,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如何使思品教育具有长效性呢?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进而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以提高教学实效作回报。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县驯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蒋作礼

第五篇:《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课题成果展示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30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11YJA710058)课题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其最终成果《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最终成果是集体合作完成的,他们是武步成(课题主持人)王海建,邢力婵等。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表系列论文15篇,专著一部,引起了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把研究的出发点放在特定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进行考察,始终凸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作用。该项目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和生成根源;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核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融合的辨证统一关系;展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与走向。

一、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中,首先要解答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在如何解释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上,学者们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解答表面上看是概念和逻辑的问题,本质上却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从价值思维的多样性和多维性来看,实现价值思维突破,关键在于打破各种思维模式的局限。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维的转变,我们只好另辟蹊径,确立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本课题选择以科学实践观为视域,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转换思维方式,为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原有的思维模式寻求新的路径,以求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即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和静态评价;从根本上以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的“现实的人”来代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的现象。科学实践观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根本观点,以科学实践观为认知方式,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回答什么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本质。对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内涵和本质的正确认识,只能通过实践结果来证明。这就要求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是科学的和有价值的。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是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前提。在这样的基本前提下,我们对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地位、作用、价值的特征、价值的体现、价值的要素、价值的生成根源、价值的形态、价值形态的辩证关系、价值实现的路径、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作了具体的论述。这是我们为求解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基于上述的理性思考,本课题拟定九章内容具体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研究。

第一章导论旨在总体阐述。分为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科学实践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现状视域、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三节。

第二章追溯考察科学实践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理论渊源,提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确立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地位,明确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的作用。这样在理论上夯实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根基。

第三章揭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与本质、论证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和价值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下,通过抽象到具体、现实到理想两个阶段的演进,完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定义的界定。揭示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对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提出四个辩证统一。创新性的提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的即时性、继生性和终身性。

第四章从三个层面剖析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第一个层面是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入手,得出的结论是,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其它矛盾。第二个层面是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来分析,认为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第三个层面是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外在要求来分析,认为科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理论根源,科学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现实根源。这三个层面中基本矛盾是问题的关键,内在要求是发展的根据,外在要求是变化的条件。

第五章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要素构成。本章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这“四要素”展开分析。认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要素构成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其内部构成十分复杂,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失职,那么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研究者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成的各要素是认识上的缺失。

第六章论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本章在分析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般形态结构基础上,重点阐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形态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总结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特征,即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历史性、实践性、社会性和现实性。

第七章阐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的辩证关系。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矛盾性表现为整体性与局部性之间的矛盾、长期性与暂时性之间的矛盾、发展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统一性表现为本质的一致性、作用的相互性、条件的客观性、过程的共生性。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化解、协调矛盾,从而使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性达到转化,统一性达到共生。提高社会价值的兼容性、增强社会价值的认同度、扩展个体价值的选择性。使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同生共建,互促共进的有机地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辩证统一。

第八章探讨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以本章着重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我们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价值传播路径、教育引导路径、实践养成路径、数据分析路径人手,具体展开论述。上述四条路径有机地构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

第九章探讨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从注重主导性、养成性、情感性、话语性、融入性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上述研究内容设计上以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为主题,串联起整本书的结构和脉络,书中各章所论述的内容都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展开的。

二、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主要观点

从申请立项到结项,历时五年。经过大量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命题被系统、完整地诠释,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重要思想观点。

1.科学实践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最根本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个蕴含丰富内容的整体: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要以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实践改变正在失去历史必然性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历史过程。这样马克思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从而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用于中国实际,写下了一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论”。

科学实践观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实体论、主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从实践的角度关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正确理解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教育实践,其特殊性就在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和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于特殊的政治需要,源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进步,进行意识形态统治和灌输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国家权力作保障和推动力量,是受到各国政党普遍重视和支持的教育活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境遇和实践特点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全民共识等方面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科学实践观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实践观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科学实践观是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源泉;科学实践观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标准;科学实践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途径。科学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促进作用。

2.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诠释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在科学实践观指导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的意义。要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在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和体现形式。

科学实践观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根本观点,以科学实践观为认知方式。我们把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定义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接近的程度。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更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这种价值的发展是符合宇宙发展规律的发展。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实践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实效性,不仅有利于确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存在,也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体相对于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尺度问题,这个问题才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核心和关键。科学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是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人性发展的需要,对当前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我们对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提出四个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社会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体现形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即时性、继生性、终身性三个层面的不同的育人效应,这三个层面的育人效应显示不同的形态,是相互联系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时效应层面来说,见诸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即时产生的育人效应,这种即时效应是显性的,能直接观察和测定的思想观念变化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能够具有振奋精神状态和改变思想面貌的育人功能。即时性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当前问题,其效果也是瞬间的、不能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继生效应层面,是指与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相关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社会公益等活动中继生的成就、荣誉、责任、人的良好品质,一般是由即时效应经过量的积累发展而成,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具有稳定性、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终身效应层面,是指与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相联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全人格。在实现了价值的即时性、继生性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人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个体把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人生发展的最高目标;在构建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因此,通过不断提升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也即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的最终阶段一终身性阶段。三个层面的育人效应服从服务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而整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育人效应。

3.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的探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价值论、人的需要理论的指导。对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我们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第一个层面是基本矛盾;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和实现过程就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贯穿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规定和制约着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其它矛盾。第二个层面是内在要求;价值主体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主体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作为活动本身同时也是在创造着各种价值。需要主导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催化了人类一切的价值实践活动。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正是应了价值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本质,我们认为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初因,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第三个层面是外在要求;我们认为科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根据。科学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现实根源。实践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产生的源泉,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实现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必须在实践中去实现。总之,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矛盾是问题的关键,内在要求是发展的根据,外在要求是变化的条件。

4.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的辩证关系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即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生互融,同构共进有机地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在实践中得到辩证统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全过程。这一对价值形态决定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其他形态,也决定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基本内涵。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统一性表现为本质的一致性、作用的相互性、条件的客观性、过程的共生性。矛盾性表现为整体性与局部性之间的矛盾、持久性与暂时性之间的矛盾、发展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化解、协调矛盾,从而使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性达到转化,统一性达到共生。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因此,探索促使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转化的思路,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们认为提高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兼容性、增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认同度、扩展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选择性是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转化的最好思路。

5.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和发展趋势探寻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和集中表露,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同时也是从理论研究转入实践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以我们着重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价值传播路径、教育引导路径、实践养成路径、数据分析路径人手,具体展开论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四条路径有机地构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

在探讨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后,我们预测展望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应从注重主导性、注重话语性、注重情感性、注重养成性、注重融入性五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由此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研究内容的前沿性体现在:1、本课题研究主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变革的大时代,在对历史与现实的关注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指导,以实效性为导向,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价值理论著作。课题研究全面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命题,具有现实性。2、本课题研究所揭示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和发展趋势,体现出科学论证和预测未来的理论前瞻性。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的前沿地位。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意义和发展方向问题,是近年来学界进行学术攻关的热门话题。本课题研究内容直指这一选题,揭示了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科学界定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与本质、价值特征和价值体现;剖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研究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要素构成;阐述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形态的辩证关系。是一次系统、深刻的前沿性的学术攻坚。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体现在:1、论域创新。发现并系统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新论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领域,跳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视野,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思维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一次升华。2、观点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创新性学术观点: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特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核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与前景展望等观点。这些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具有拓新夯基的理论意义。3、方法创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四条路径,这四条路径有机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从方法论视角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播的话语权、数据分析的舆情引导、情商培育和自我认同的养成等方法,以及融入各种载体的策略,这些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方式、方法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四、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重要价值

关于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资深专家、上海华东师大邱伟光教授在该著的序言中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该著在实效性的导向下,“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中显示了科学实践观宽阔的视域和架构价值理论的支点”,该著“论述既视野开阔,又紧密厚重,内在逻辑结构严密,论证是广泛而深入的,不是浅显而表象的,具有一定理论思考的深度和实践操作的广度”,“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一部以实效性为导向,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价值理论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一书,把研究的出发点放在特定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进行考察,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原因和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要素构成和主要形态,始终凸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作用。因此,这一著作的理论成果从本源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其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完善,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2015)华中师大马列主义学院史降云、华中师大教育学院程功群在读《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读后感中写到:“该著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现实价值,都堪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拓新之作”。(山西高校社科学报2016第五期)

该研究成果应用价值,在于本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可以成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前沿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献以及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又一代表性作品。其一,研究成果中的诸多原创性观点以及研究方法有望被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教材吸纳。其二,本研究成果实践运用价值较为鲜明,对当今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五、成果的社會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从申请立项准备到成果付梓,始终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资深教授邱伟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邱老不辞辛苦,为本书作序,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曾在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组织了五次小型研讨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有关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应邀参加了2013年由思想政治教育导刊和福建师大在福州组织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和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反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指出了在社会变革大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阐述了创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是应尽的职责。《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专著的出版,深刻反映了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显示了作者开拓创新的理论勇气,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的新境界,书写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的新篇章,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的新航标。

[责任编辑:刘慧婷]

作者:武步成 邢力婵

上一篇:铁路通信论文下一篇:铁路行车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