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中考复习资料(通用9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热点聚焦1、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英文:2009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缩写“COP15”;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会议中心举行。这次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同时,它还是《京都议定书》签字国第五次会议。根据“巴厘路线图”的决定,本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因此,本次会议被喻为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2、《人民日报》多次发表评论: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有限的能源资源和脆弱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从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把节能减排工作抓。
二、知识回放:
1.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①没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意识淡薄;
②人口持续增长,又以高消耗、高污染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③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制欠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2.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建设节能减排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3、推动节能减排和环保,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哪些?
国家:(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PRED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法制建设,健全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6)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1)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3)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个人(青少年):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并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积极意义。
有利于依靠科技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与课本知识结合点:
(1).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沿着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复习要有“据”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 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 课标不作要求的可不复习或不作重点复习。《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及知识点要求更具体和仔细, 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 围绕《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使复习内容覆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还要将《考试说明》要求培养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合、表达、运用信息的能力”目标渗透其中, 在培养学生基本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复习时, 要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相结合, 对《考试说明》要求的而《课程标准》中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并告诉学生, 在教学中能放手的低层次要求的内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 对理解和要求掌握的内容要下功夫, 探求规律, 引导学生学活学透。
二、抓好基础
开卷考试中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在书中很难找到, 大多“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需要学生按命题要求重新组织教材知识。尽管“理在书中”, 但如果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掌握不牢, 理解不准,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 即使翻书也很难找到答案。所以要在开卷考试中得心应手,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中, 就要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这样, 才能在考试时迅速、准确地从课本中选取相关知识点, 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 提高自己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在复习时我们可采取教师讲解知识脉络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分组背诵检查、教师集中抽查, 每天中午十分钟朗读基础知识, 每节课强化选择题十道, 每天一题等方法来强化基础知识。
三、加强联系
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试题往往会涉及许多学科。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名言警句人物传记等来加深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利用历史学科中的历史资料典籍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可以用地理学科中的人口、环境、资源等内容来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 从而正确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还可以用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理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各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巧借“他山之石”, 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学生理顺知识网络, 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联系, 更要强调本科各课知识之间的联系, 要让学生在联系中掌握知识, 从而灵活运用。在讲授初三内容时, 采取边讲新课边回头复习的方法, 讲完一课和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共同复习, 讲完一单元再回来和前面的单元一块进行综合复习, 这样在练习中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 为解答综合题早做准备。我们在处理简答题时可采取每天一题的方法, 重点给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出题要由简到难, 由单一知识点的掌握到多个知识要点的综合解答。开始可以由教师先讲解答题思路, 学生自己组织答题语言并书写答案, 学生阅读答案, 教师进行指导;逐渐可以让学生回答答题思路互相补充, 教师加以指点, 学生再书写答案;最后可以将题出给学生直接去写, 教师再针对答案进行点评, 这样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联系。
四、关注热点, 提升能力
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中, 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的习惯, 切实感受社会生活, 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并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1. 关注热点, 激发兴趣。
我们平时要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在每节课的课前几分钟, 可以让学生分组轮流搞一周的时事述评;也可以每周选录几段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今日关注》, 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观看, 并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各自的感想和体会, 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关心国际、国内和本地大事, 关心社会生活, 关心自我发展, 学与用相结合, 不读“死”书, 不“死”读书。
2. 搜集筛选热点, 让时政为中考服务。
时代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大特色, 关注时政也是中考的需要。在中考中, 时事热点、国际焦点、人们的热门话题、全球关心的问题等时代性很强的内容往往容易成为中考题的背景材料。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 如果反复梳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 学生就会索然无味, 久而久之, 就会对思想品德课望而生厌, 思想品德课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机与活力。因此, 关注现实、搜集时事、筛选话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我平时从多种途径来搜集时政, 如:听广播, 看电视, 阅读报刊、杂志, 还不时上网浏览和查阅。对搜集的时政热点我们不能一概采取“拿来主义”, 而要进行必要的筛选, 去粗取精, 适当取舍, 为我所用。如选择那些对整个国家发展有重大、长远意义的事 (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等) , 被全球所关注并对整个人类的未来有重大影响的事 (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新出现的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 。总之, 这些时事一定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地区的实际, 关系人类的前途命运, 同时又有利于很好地充当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新情景。
3. 融于课堂, 提升能力。
一、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仅能节约时间,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考前,我们可以把计划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对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按单元复习,通览三个年级的教材,明确重点内容。
第二阶段:讲解专题,关注社会热点。抓住重大热点问题,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找出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通过题型训练,模拟综合考试,使学生的审题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答题技巧、答题的规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回归课本知识。本阶段,引导学生走出题海,回归课本,返璞归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整理自己的考前情绪、提高应考信心。这时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
二、仔细研读考纲,找出复习依据
《中考考试纲要》是指导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它对思想品德中考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作了具体说明,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重要依据。因此,仔细研读考纲,对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考纲中“了解”、“理解”、“运用”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三个不同层次。三个层次是由低到高的,前一层次要求是后一层次要求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意考点的不同的层次要求,把握复习深度。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认为实行了“开卷”考试,了解、识记就不再重要,从而忽视了解、识记能力的要求,更不能认为运用能力是虚的,空的,不好做到,从而忽略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认真钻研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在复习备考中,教师不要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必须重视教材,不能“忘本”。因为开卷考试往往是以材料和时政热点为载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答案的要点隐藏在教材中。所以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在教材上多下工夫,多读、多看,读懂、读透教材原理,千万不能养成“动不动就翻书”的习惯,只有读懂、读透教材,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
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较多,教师需根据《中考考试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归类。把考纲中涉及的考点根据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归类,要求学生掌握,考綱中没有涉及的考点是不需要学生掌握的。这样就缩小了复习范围,更好地把握复习的广度,使复习有方向、有目标。
四、全面解读热点,紧扣时政材料
反映、体现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一贯原则,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时代性、教育性的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尽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热点问题、本省发生的重要热点问题、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抓住这些热点,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专题复习既能系统归纳教材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发挥教师主导,做好资料整理
要想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效果,在中考中得高分,完全靠学生自身“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不使用相关考场资料,是不明智的,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目前市场上关于政史中考考场用书可谓鱼龙混杂,种类很多,但缺乏“精品”。很多资料里面的专题过于面面俱到,而对一些重要专题和问题的分析并不准确和全面,可能会误导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热点时政为切入点,捕捉有效信息,用教材知识去多角度分析,并编成讲义小册子,作为学生考场资料。
六、强化考前练习,注重精选精练
要在中考时考出高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是必要的。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强化能力训练,是中考前的冲刺训练,是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
教师面对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和各种复习资料,要善于选择,否则就无异于大海捞针,劳而无功。训练要以“吃得饱”“有营养”为上策,资料、习题发放前必须经过精心筛选,切忌滥发试卷,整天练习,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
因此,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做到精选精练,如本省及外省市近三年中考试题。同时,还要从内容与题型两方面开展专项训练与总结:从内容上,就是围绕热点和考纲进行选题,展开训练,总结答题角度;从题型上,就是针对同一题型进行训练,找出共同点,总结归纳答题的规律。
总之,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法,做到有条不紊、张弛有度。
一、依据课标,把握教材,掌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备考的依据、方向。依托课标,是11年试卷的一个明显特征。各省的试题基本上依据课标,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就为教师复习起导向作用,让老师们在复习中既要以教材为基础,又要跳出教材,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开阔的视野关注思品,关注时事,为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二、重视《考试说明》,关注生活、时政,理论联系实际
思品与现实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要注意关注热点问题。现在命题选取的信息量非常的大,这就要求老师加强学习,学课本相关知识还要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及时充电,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三、考试检测,扎实基础,及时巩固
现在,教学中教师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普遍偏低,特别是思想品德课,今年我校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考试日常化,检测课堂化。也就是说要时常检测过关。学校实行月考制度,这些办法很好。虽然考试对复习是占用了不少的时间,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实效性有明显的提高。
四、帮助学生选择方法,疏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其实初中生的认知程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有些知识是有必要的记忆的,任何学科知识离不开记忆。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根本,应用是目的。给予学生各种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如缺字(填空)记忆、表格记忆、知识结构(知识树)记忆等办法,加大记忆的组块,提高记忆的效率。如: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用了填空的办法。设计上要求知识点简练,填空内容主要为重点的名词,要求学生查找填空并加以记忆。如:针对八年级(下)公民的一系列的权利,课本要求都为权利名称、法律的名称、内容、侵权的表现、维护权利方式,方法,途径等设计表格记忆法、知识结构(知识树)记忆法,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就上来,兴趣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五、技巧训练,重在平时,重在落实。
在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在解题技巧上犯一些幼稚的毛病,如错字、白字,答题丢问,答非所问等,造成无谓的失分。克服这些错误不只是在考试和模拟训练中,应该在每一次的提问和练习,平时养成好习惯了,考场上才有好成绩。
六、xx年中考总复习计划及方法指导
为了更好的提高思品成绩,现制定xx年中考总复习计划,以及在每个阶段中如何学习和复习的方法。
第一个阶段:知识点复习阶段
时间安排: 2月中旬--- 4月中旬
内容安排:七、八、九年级的知识复习
复习内容:(以11年思想品德中考说明为例)
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以教材为主,先八年级后七年级最后九年级的顺序复习,策略上主要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思品的知识具有关联性,所以单元复习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关联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能力。
其二、结合思想品德中考说明,利用课标中规定每个学习板块的若干学习主题,围绕学习主题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中考命题要达到的要求。在复习九年级中要特别是注意十七大精神与教材表述不尽相同的地方,并进行归纳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学习,节约复习时间。
搞好复习、适当的练习与考试三者相结合。练习题不要太多,也不要偏难,只要符合课标要求,从与我市中考的题型结构、考查的角度上下功夫,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每个板块、每个学习主题、每课知识都认真地按课程标准和课标解读的要求去做,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掌握思品最基本的线索和最基本的框架,就能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第二个阶段:专题复习阶段
时间安排: 4月下旬--- 5月下旬
内容安排:打破教材次序,围绕时政热点,对相关知识进行专题复习。
方法指导:
此阶段的复习是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之上,再把知识专题化、系统化的一个过程。主要有下列几个学习专题,仅供参考:
第三个阶段:模拟训练阶段
时间安排: 6月初至中考前
内容安排: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方法指导:
1、对每套试题的命题原则、题型、考察的知识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对于复习中忽略的知识点一定要查漏补缺。
2、模拟题一定更要认真讲解,对于命题角度较好,能够考察重点知识,设问有层次、综合性比较强的符合中考命题特点的题,一定要举一反三,作为范例给同学们讲解。
杜喜安
政治开卷考试后,考查的重点由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击中考,特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中考政治复习计划,一般分为四轮:
第一轮:三月初——四月中旬,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以考点、课标为纲,课本为主,反复落实基础知识,先概念后原理,学会整理知识,查漏补缺,认真钻研教材,在练中发现问题,不留知识疑点,达到“准、全、牢、熟”,把知识梳理一遍。因此,复习时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先按照“课题——节题——框题——目题”的顺序再次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一棵知识大树的枝干。然后回归课本,仔细阅读教材,把每一“目题”下的知识点填充到图表的对应位置,使知识大树枝叶丰满。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脉络清晰、全面,有利于同学们把握知识之间、节与节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试中同学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这些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第二轮:四月中旬——五月初,知识归类整理阶段。以知识的联系运用为主,进行整理。复习要注意:
(1)着重各课的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及重难点之间的关系。
(2)适当地打乱章节顺序,将相关知识合并,做到融会贯通。
第三轮:五月上旬——六月初,社会热点专题复习阶段。充分利用网络、《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提供的知识内容,结合学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焦点,划分专题。社会热点专题复习用三周。
练习以选择和资料分析为主,加强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多选典型的题练习及2004年、2005年、2006年的较好中考试题。第四轮:六月初——六月底,知识查缺补漏及模拟阶段。要重新复习所学的知识,把练习册、试卷中曾错过的题完全弄明白,罗列一年来的国内外大事,然后把这些大事与哪个知识点都有什么联系对应罗列出来,从总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点,在“临界点”之前,在回复一遍,克服懒惰思想和松劲情绪,要培养综合能力,因为在中考试卷中,常有综合性题目,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六月初,做2005年各地市中考试题,进行两次模拟。
二、教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复习工作
在总复习这段时间里,要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准确地把握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同时要具有更广的时事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上课专心听讲:
就是集中精力,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听清楚。要记好课堂笔记,课堂上积极发问,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的理解。中考复习不同于平时的复习,要以实际出发,凡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一带而过;凡是容易误解的,要正误对比;凡是难以理解的,要重新学习。在方法上,不要象平时学习新课一样一节一节的慢慢学习,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串起来,要认清各部分知识横向、纵向之间的相互联系,虽然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更牢固的掌握知识。
上课专心听讲,还要把握住识记、理解、运用的要求。首先,识记:是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和再认,就是记住。考试改革后,虽然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识记,这类知识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其次,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理解可分为理解概念或原理。理解概念,也就是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懂”字当头,不是“背”字当头。再次,运用: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应用于新材料、新问题中,分析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的问题。即“情境出在课本外,道理落在课本中”,有较强的时代感,不仅要“懂”,而且要在“用”上下工夫。这一层是对知识掌握提出的更高要求,把知识和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出人所料又不出所料。
(二)多练:
复习中的“多练”并不是搞题海战术,使学生负担加重,而是通过多种题型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基础知识。“多练”要求我们首先要精心选择题目,由浅入深,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回答、讨论、试卷分析等。在复习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一些模拟现实问题的情境,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和理解。多练要注意练习的题目要对应中考,其次,要培养临场经验,经过平时考核和模拟考试,力求把题答准答全,要正常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
中考要获得政治科目的好成绩,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关心时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政治课具有时政性的特点,这也是与其他学科相比的最大特点,不仅考查知识,还考查运用知识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的能力。
(四)整理归纳、查漏补缺。
临近中考的复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零散的知识点理成“线”再织成“网”,做到既能分散又能集中,使自己能灵活地掌握知识,及时补缺堵漏,不留后患。把单元、章节的内容纳入整体知识体系中去把握,要指导学生搞清一单元一课一节的内在结构,又要挖掘不同的单元、课、节等之间的有机联系,使知识以网络化呈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由的发现知识和领悟创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这样的解析、挖掘、创新,最终一定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适应中考的考试形势。
(五)学会审题和解题的方法: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试题作出准确回答的关键。考生在审题时常犯的毛病有两点:一是拿到试卷后,为了赶时间而急于作答,审题不认真,观点不全,内容不充实;二是审题错误,所答非所问,答案不切题意要求。为此,在审题时要注意三点:首先审题时头脑要冷静,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其次在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意要求的前提下,拟答案要点,确定答题范围,另外,要抓住关键词,突出重点,试题中的关键词如题目中的“眼睛”,抓住了题眼就等于抓住了答题的根本,从而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最后,在答完试卷后,不要急于交卷,应将题目与答案对照检查,发现错误与遗漏之处及时修正和补充。
一、学生现状分析
1.本届学生大多对思想品德课不够重视,仅限于课堂上听课,课下几乎不看,有的课堂上都不能做到认真听讲。
2.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在应用知识解题能力偏差。
3.学生对分析题适应能力较差,不能用所学知识点来回答。
二、复习方法
1.扎实基础知识,构成知识框架。
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各课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科学地梳理,使学生思路清晰,这是熟悉课本内容的基本要求。上新课时,学习知识往往是由课、框、目、点,复习时,可由点、目、框、课,一来二回,可使课本知识脉络清楚,使学生构成知识框架,便于巩固、记忆。
2.利用实例说明基本观点,提高综合能力。
在学生能较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使其能结合实例解决问题:即面对实例,能就事例迅速找到对应知识点,能寻找到知识点在课本中相关的范围和位置。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利用试卷集中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课本知识点的反应、查找、连接的速度与能力。
3.关注时政,准确联系政治观点
要结合社会中的热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判断,连接所学政治观点加以解决,学会抓住时政中关键字、词、句所传达出的相关信息点,才可能做到准确把握、运用得当。所以,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提高。
三、复习具体安排
1.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4——13周4——6周九年级思想品德
7——9周七年级思想品德
10——13周八年级思想品德
2.第二轮复习:时政热点专题
14——15周3.第三轮复习:中考模拟试题演练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碎的, 不系统的, 为此, 老师要教会学生分类分层掌握知识。如对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为什么 (原因、目的、意义、重要性、作用) ”、“是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归类分层, 以便于学生掌握。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制作专题知识列表。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三个问题, 要从现状形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给我们的警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五个方面进行列表归纳, 这样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对能力训练要抓好三个环节。第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对文字的阅读要找准关键词, 抓住“题眼”, 学会审题;对图表的阅读要弄清表头、内容、表注、趋势等有效信息;对图片阅读要弄清场景、人物身份、动作、形态、语言、提示语等内容。第二是多元思维能力, 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题也可以一题多解, 根据题干要求发散思维, 联系所学知识,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回答问题。第三是掌握答题技巧, 在模拟考试训练阶段, 做到训练前做练习 (发现问题) —训练后方法讲座 (寻求办法) —总结体会 (能力提高) , 以此训练答题技巧。
二、注重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教师首先要明确确立考试热点的原则, 即考试热点是教材重点与时政热点的结合点。“时事搭台, 观点唱戏, 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是当前各省、市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一个共同特点。在时事热点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坚持立足教材, 夯实基础, 坚持“以理联事”和“以事联理”相结合, 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时事热点和教材知识之间的结合点, 对时事热点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文字、图表、漫画等多种形式创设具体情景, 坚持“大专题、小切口”的原则, 以“问题”为纽带,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构建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及设问指向为中心, 向教材靠拢, 找出试题在教材中落脚的知识点, 实现材料信息与教材观点的统一。
其次, 教师要做到课本教学时政化, 时政热点课本化, 即体现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与学科特点。
最后, 教师要做本年度的热点提示, 如今年的热点问题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先争优”活动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三、会讲善练, 讲练结合
“会讲”即单元复习既讲掌握基本知识的方法, 又讲基础知识的构成系统;试卷讲评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考试能力的提升;热点讲座的背景材料要精, 答案要多元化, 避免答案单一。
“善练”即选择练习材料要有针对性, 根据不同复习阶段的任务, 精选相关材料进行练习;练习要分阶段、有目的、有专题地进行, 同时要把讲题与做题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灵活多变、学生易产生兴趣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复习效率。
一、依纲靠本、 把握动向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考复习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中考命题考试的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内容、形式、试题结构等。《考试说明》还辅以样题和综合训练题,所以,更应该是我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的依据。分析历年来的思想品德中考试卷,我们会发现,除极特殊情况除外,试卷不会超出《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从语言表述上,還是考点的侧重上都指明了方向。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应该有效利用它们,发挥其导向功能。在结束了新课的基础上进行复习,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复习内容进行大胆取舍,灵活把握,使复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能既可减轻自身的压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还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整合资源、夯实基础
中考试题历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范本,也是信度最高的试题。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材料新颖,设问灵活,取材广泛,但都脱离不了“题在课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突出能力立意,体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这些都将是一定时期内中考政治命题的方向。因此,学生必须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如何做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吃透教材。思想品德教科书是中考复习最主要的资源,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教材,中考复习不可能脱离教材而进行,所以,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教材。首先,要梳理教材知识。梳理知识时要突出重点,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要抓主干知识和核心观点,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再适当拓展。加强对知识横向、纵向的梳理,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避免学生在解题时,只知道从一个方面去论述,不懂得把所有与之有关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导致思路比较狭隘。其次,要整合教材知识。利用课题、框题、目题把握教材结构和主干知识, 教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框架。例如:在看一课之前,首先思考课题是什么,在这一个单元里,这一课和其他几课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课有几个框题,框题与框题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个框题下有几个目,目与目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就为一课搭了一个架子,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再往架子一放,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教师讲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更简单。但切忌把背诵基础知识列为最终目标,应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样卷和历届中考试卷。精选其中的一些经典试题,引导学生分析题、审题,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形成稳固的答题能力。还可以对所选试题中的条件、设问方式、答题范围进行变式和转换,实现一题多作、老题新作,反复锻炼学生理解和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使教材与试题有效的结合起来,精练精讲、达到预期目的。
三、关注热点,培养能力
思品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思品课复习的特点在于它必须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热点、重点、焦点问题对重点知识加以重点复习。教师要学会捕捉社会热点,注重专题复习,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同时还要明确热点问题不单单是指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还有党和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还包括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特别是体现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的事件。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出题人并不单纯直接考查学生对时政问题的了解和记忆,大多数是以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为背景进行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 今年的两会、建党九十周年、十二五规划、高房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利比亚暴乱、“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等都是今年我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事件。2011年长春市和吉林省的中考试卷上出现的最后一道大题,就是以建党九十周年和十二五规划这两大社会热点作为载体来命题的,考察的是学生对时政的敏感度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平时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更要引领学生超越教材,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成专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冷点”问题,因为“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热点中考一般不会涉及,但一些具有长效性的“冷点”则往往也是考查的重点。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教兴国战略等。复习时,要注意做好热点及“冷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做到小切口深入、多角度分析。力争做到:1.明确信息与教材基础知识点结合落脚点。2.自编或收集典型例题。3.精练专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回归教材、概括整理答案等能力,使学生能够用书上所学的知识来理解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社会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掌握技巧,激活中考
在考试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注意答题技巧与方法,只知照背照答。因 此,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作为一个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把试考活考好。
(1)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在平时的小测试、模拟考试中引导学生读懂题意,重视审题方面的训练。主要是审材料、审设问,找出材料与问题的联系,问题与教材的联系。审材料的口诀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题不误答题工,答案就在教材中。”
(2)指导学生细心答题
1.语言要凝练,说话紧扣知识点,切忌空洞无物。
2.逻辑要严密,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切忌杂乱无章,语无伦次。
3.层次要分明,分点作答,条理清晰,切忌模糊不清,言语混乱,意思不明。
4.答题要完整,学会运用学科术语,注意卷面书写。
5.思维创新要言之有理,切忌胡乱编造,言而无据。
(3)帮助学生探索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技巧,改变传统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问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例题开展讨论,大胆提问,让学生做到自圆其说,也可以采用师生共同编写案例的做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俗话说,熟能生巧,如此反复训练,学生解题技巧自然提高,答题当然得心应手了。
以上是我对思想品德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规划,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适合我们的就是最好的。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把握好中考的复习策略,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责编/董 璐
2012年4月12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是我市2012年思想品德中考复课研讨会,我有幸在此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我自己对于2012中考时政热点的专题复习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策略。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各位都知道,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命题的背景材料就是每年的国内重大时政热点和我省的重大事件。往往以此为载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以2011年中考试题为例,单项选择题12道题目都是以国际国内及陕西省当年的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道德部分22题所用的材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事例和藏历新年的庆祝材料,法律知识考查部分选用的是食品安全事件24、25题也是选取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和西安世园会的材料。目前,我们各校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已经接近尾声,而第二轮的时政热点复习即将拉开帷幕。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时事专题复习中,时政热点结合教材观点的复习尤为重要,这一轮的复习比第一轮的基础复习难度会高一些,材料更多更杂,考点内容也是全面覆盖。这既是对基础知识的再次巩固,又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个提高。在这里,我认为我们要在认真、深度研究中考说明和考点要求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把时政热点和教材知识、中考考点紧密结合,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训练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世界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答题技巧,使后期的复习做到扎实、高效、使用,来应对中考的新要求,来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得分率。
一、占有适量材料,分门别类,纵横结网,做到思路清晰
因为时政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国际的,又有国内的,既包括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社会方面的民生、社会建设、社会保障等时政问题,特别是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内容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枯燥不易掌握。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时政内容考查的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实践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按考纲要求,归纳考核时间范围内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本省大事、百姓关心的“小事”,将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紧密的热点材料,形成专题来分类复习。
我们的分类先是从大的方面做起,即把重大的时政热点先是从横向分类,即从道德教育,法律常识,国情知识三个大的方面去归类。之后我们继续在这三个大的主题范围内,纵向分类,再分小类。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法制、社会建设等方面细化知识点,形成专题。从而做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归类复习。
(一)道德专题:“学习先进人物,承担历史责任”;2011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最美妈妈吴菊萍,孝女孟佩杰,卖羊肉串捐资助学的阿里木,高原支教夫妇胡忠、谢晓君等),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54人,陕西省第二届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诚实守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诚实守信的守护者——全国第三届诚信守法获得者的事迹。
(二)法制方面的专题:“行使政治权利,推进政治民主建设”会涉及到“两会”召开时广泛收集民间意见、网络意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依法行政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以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的发布,两会上关于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的调整,“打四黑除四害”专项活动,抵制网络谣言,公安部的“清网行动”,关注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务院部署严打“地沟油”,会囊括“瘦肉精”事件的严厉惩处,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专项工作,陕西省对于哄抬物价等行为的惩处规定,“等内容;“四大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链接校车安全事故,接送流浪儿童回家,陕西省的秋季开学第一课,“护卫天使行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时政热点。
(三)国情方面的专题:1.政治: “落实可续发展观,坚定信心促发展”会涉及到建党9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论述,陕西省“两会”的重要讲话等重大时政热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祖国统一”,会涉及到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国家启动援疆建设,《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展出等事件。2.经济方面“促进社会公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中央扶贫开发关注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家实行惠农富农政策等重要事件。3.文化方面“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繁荣”会联系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陕西省文化强省“八大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会涉及到的热点有: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势头猛,土耳其中国文化年,中外文化展示范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4.科技方面“科教兴国,创新先行”可以联系的热点有:“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三塔两跨悬索桥”,吴良镛、谢家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陕西省的“春笋计划”;5.社会建设方面的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凸显的时政热点有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高扶贫标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惠农富农强农政策,陕南陕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陕西保障房开工工程名列全国第一等内容。6.环境方面:“践行低碳,努力建设生态文明”2011年10月19日,至26日,以“引领绿色经济,回归和谐自然”为主题的首届低碳地球峰会在大连举行。70亿人的世界;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西安开启“后世园时代,续写绿色传奇》,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7.外交方面;“开放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二十国峰会在戛纳召开;入世十周年;东盟经贸会议的召开;《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发表,世界经济论坛等重大国际会议。8.“立志成才,勇担中华复兴使命”涉及的时政热点有:建党90周年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五四座谈等内容。这样纵横结网,归类整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梳理运用课本知识和时政知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选取热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注重联系考点
在找到了今年中考对应的相关热点材料并分类之后,要科学选取热点材料,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重要非重要的都去复习,这样从复习的时间上来看不切实际,从复习的效率上来看,也是加重学生的复习负担,不见得高效。那么我们做老师的就要依据考试说明和考点要求有所取舍,精选题材,抓住关键的事件,用教材知识去多角度分析、解读时政热点,使教材知识活起来。分析时政热点时,要分析其体现或包含的教材观点和原理,将时政热点落实到教材知识中。
从材料内容上看,既要有宏观的抽象材料,又要有微观的具体的材料(典型事例)宏观的抽象的材料主要是指重大的会议精神,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的重要政策等,这类材料比较易于搜集,也易于把握。而一些微观的具体的材料,如某地区、某部门、某企业、某农村的事例,由于其丰富多彩,有利于命题者创新,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需要从从材料中概括出教材包含的观点,重大意义,启示等,具有很大的思维价值)。所以多会成为非选择题的最佳背景素材,从而讲究知微见著,以小见大。比如:比如2011年中考试题25题,选材分别为:鲜花盛开的园区美景,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创意馆爱心人士组织灾区学生游园。但是影射出来的考点却是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等国家的重大政策和战略,并着力于能力的提升和爱家乡的情感的体现。此外,由于中考试题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在选材上往往以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社会生活中的光明和进步的一面为主,(当然,在法律知识的考查上往往也会涉及一些与社会发展主流相悖的素材),突出主旋律,因此搜集选材要多注意这一点。
从材料形式上,既要有文字材料,又要有漫画、图表数据材料。读懂漫画,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能力对考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三年的中考政治试题都有漫画分析、图表说明题。因此,要训练学生的读画、析画、读图、析图能力,选取漫画材料、图表材料就尤为重要。
科学选材只是前端的准备工作,之后,重在要善于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紧密联系考点要求。随着开卷考试形式的改革,单独知识点的考查已越来越不多见,更多的考查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这与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能力的考查是一致的。而这一问题的提出又往往取材于时事热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在占有适量的时政热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有关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和自己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我省2011年中考试题中16道思想品德试题都是以热点背景切入的。涉及的时政热点有: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2.“蛟龙号”海试成功与自主创新;3.金砖五国峰会;4.西安市十大孝子段焕章,无臂钢琴师刘伟,最美女警张昂;5.全国第十六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启动,6.醉驾入刑。7.食品安全问题,8.西安地铁二号线修建、绿书签活动,9.陕西省“十一五”成就,西安世园会等。这些与时事密切相关的试题既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民族文化、关心身边时事联系实际自我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热爱与责任感意识。今年我们的时政热点可以关注以下这些方面: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决议,“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打四黑除四害”专项活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及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膳食补助标准,二十国集团峰会,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的建立,首届低碳地球峰会,第三届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和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等等。
下面我就其中的第三届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和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的背景材料来具体谈谈。针对类似的材料,主要从道德的角度去考查,比如,从大的方面入手,即会涉及到宣传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事迹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你为营造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建议等,从小处着手则会有青少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什么品质?答案的要点即是自立、自强、信心、勇于承担责任、孝老敬亲、诚实守信、维护公平、奉献社会等方面的品质,还有,中学生如何把这些良好的品质体现在实际行动中?那么我们的解答就要从在家庭中尊敬长辈,承担家务劳动,在学校中,要做到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社会上,奉献爱心,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等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这样的考查方式在近三年来是很稳定的。2009年的孝老敬亲模范陶星考查的孝敬父母的原因、开展向陶星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2010年以片段辨析的形式设置了小明放弃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回家照顾生病的父亲的题目。2011年选用的素材是无臂男孩刘伟的事例考查了自强自立的品质。
类似此类素材的还有彭斯割肝救母、中央电视台连续数天跟踪播报的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的事迹,板凳妈妈吴月华等。而其反面的素材即是“啃老族”,全家上阵护送大学生上学的事例、中学生中和妈妈闹别扭的现象等。
再者,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时事材料:2011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听取外国专家就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建议时的讲话中提出将加大力度推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2011年11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
2011年10月19日至26日,以“引领绿色经济,回归和谐自然”为主题的首届低碳地球峰会在大连举行,参加的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名从事低碳经济等专家参加。
前两则素材共同体现的是我国环境、资源方面的重要国情。第三则材料是全人类共同发展低碳经济。那么,回归教材,联系考点,就会涉及到以下考点内容:1.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4.中学生为发展低碳经济能做些什么。
三、研读热点材料,深度思考,提取有效信息
最近几年中考试题对时政热点考核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大处着眼,小处命题”,所以,老师在选择时政专题复习参考资料时,应选择一些时效性、前瞻性强,能把时政热点化为一个个小的具体问题的专题复习题,量上要做到少而精,借助这些专题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即从所给材料中寻找关键字、关键句,从而提取有效信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解答题目。在这部分时间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涉及到中华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
2011年9月至10月,“中国文化月”在美国举行。《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等节目引起了美国观众极大的兴趣。2011年12月12日,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海外孔子学院迅猛发展,已有357所,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同月同日,土耳其中国文化年也成功举行。就这些背景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通过对热点材料的仔细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彰显文化实力”等有效信息来联系我们教材涉及的中考考点:即中华文化的特点、影响、地位、内容及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做中外文化的友好小使者,发展先进文化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还指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此相关的时政热点还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这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2011年9月21日,我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成功从172万公里外传回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等内容。
从北京材料中我们提取有效信息便是:“创新”。这对这个关键词,回归教材,链接中考考点有:1.了解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3.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4.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命题视角】
对这些内容的考查一般会议背景资料为引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主要考查对正确观点的认识。2.以如何正确理解„„为什么要强调„.意义、理由或原因等设问方式主要考查以上观点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作用、重大意义、原因或理由等。一般答案要点包括:我国还不是科技强国,科技水平尚未进入世界前列的原因,重视并加强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原因、理由;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等。3.以国家及个人应该怎么做等设问方式,考查以上观点“怎么做”一般包括:国家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做法;青少年自觉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打算等。就2011年10月13日再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评析肇事司机,行人和救助者的行为,从正义行为的缺失,来迁移到我们这个社会急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中学生身上就是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关系帮助他人,言而有信,真诚待人,尊敬师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具体的行动,这样经过深度思考后提取有效信息,就把时事热点和教材知识、中考的考点紧密联系,枯燥的复习也就活学活用活化了。
四、对接中考考点,创新思维,科学设问,认完整准确解答
在时事专题的复习中,前期教师要精选时事热点,更要精心设置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用问题来引出教材知识点,寻找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的考点,展开分析,解答问题。让热点素材体现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知识解析热点材料,这样来回往复,使知识能力化。因此,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层次性,逻辑性,系统性。设置题目时要注意切口要小,指向性要明确。设问要有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和教育价值。所谓知识价值指的是考查学科的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思维价值指的是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查。科学价值是指提问的立意要高,着眼于对国家的、民族的发展的思考,要体现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比如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1年12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这样我国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将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
2012年2月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发布。
针对以上背景材料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以上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这是考查主干知识和提炼观点的能力,问题直接指向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体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体现了问题的知识价值。2.国家关注三农问题,提高扶贫标准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去阐述。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学生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直接体现了对学生爱国情感和实际行动的考查,也能讲所学结合自身实际,有很大的现实教育的意义。这也是问题教育价值的凸显。
【典型解析】
材料一:2011年8月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制假售价、收藏销赃、涉黄涉毒的“黑作坊”“黑工厂”“黑 市场”“黑窝点”,百日查破案件13.2万余起,从源头上摧毁了不安全食品的产销网络,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有效地遏制了四黑四害对人民群众的现实危害。
【命题视角】
1.公安机关开展“打四黑除四害”活动有什么积极意义? 2.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3.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请谈谈你应该怎么办?
教师问题设置的合理、科学,指向性很明确,指导学生的解答也就很容易了。
【完整解答】1.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法律的尊严;有利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确保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等。2.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的利益;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依法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是政府和法律机关的重要任务之一等。3.首先要学法、知法,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其次是用法、守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再次是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最后,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上的诸类做法是复习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的体现。但是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再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重构能力的训练。尤其在后期,当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扎实,答题技巧和能力有所提升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也做一回命题的主人。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热点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读出暗含的有效信息,找出或者概括出关键词,结合教材知识点和中考考点,自己尝试设置题目。题目的设置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来做。
针对2011年频繁发生的校车安全事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严惩事故责任人,重点关注校园安全建设。这个关注点,学生提到了以下问题:1.体现了对未成年人那个方面的保护? 2.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校园安全建设?3.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请你提几条可行性的建议。
科学设问后,完整解答就是完美的最后一笔了。根据设问的意图,回归教材,联系考点,组织语言,从多角度多层次完整解答。
完整解答时要注意:其一,认真读题审题,抓住题目的指向,以免知识点定位偏差;其二,答语的组织要规范,要从多角度去阐述,条理、有序。答语做 到简洁不简单,丰富不啰嗦。要使用学科术语,尤其法律知识题目的解答必须规范,切记答语口语化,随意化,模糊化。其三,创新答案。对于开放性的试题,紧扣教材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不墨守陈规。这里的墨守成规指的是不迷信手中的参考资料的答案,要体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五、坚决杜绝写错别字的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把依法治国的“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治”写成“制度”的“制”,“权利”和“权力”两个词语认识模糊不分。
【完整解答】。1.社会保护。2.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属于弱势群体,面对意外伤害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仍存在;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建设者,校园安全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权利,必须重视校园安全建设。3.建议国家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和执法的力度,法律严惩此类事故责任人,以儆效尤,并建立群众举报制度,及时将安全隐患排除,青少年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等。
从以上学生对背景材料的仔细研读、思考分析及设置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高度要求,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回归教材,再完整解答,构建科学规范的答语。这样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完整的思路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将教材知识能活学活用了,我们还何愁学生在考试中对于材料把握的精准度?
五、关注本省发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凸显地域特色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政问题时,不能只关注国际、国家的发展问题,还要关注本地的时政内容,关心当地发展,突出地方特色。2011年的中考试题,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单项选择题中,除去3道时政题外,9道单选题中4、5、8、9、11、12题都取材于陕西地方时政,非选择题中的第24、25题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试题背景是陕西“十二五“规划和西安世园会。试题设问指向陕西近几年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考查的目标是学生对家乡建设的真知灼见。这些试题使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家乡变化、了解家乡建设的步伐和节奏,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融入家乡建设的方方面面,发自内心地将爱家乡的情感显露在试题答案中,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成为一种有效地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因此,搜集整理一年来本地政府的重大决策、本地的重大成就、本地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这些事情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而也是学生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实现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促进家乡发展,实现为当地服务的目的
2011年4月至今陕西省的重大新闻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内容: 1.陕西保障房建设开工率全国第一。.2011年5月,陕西省启动了陕南、陕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计划用十年的时间,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之最”。
2.“引汉济渭”工程拉开建设序幕。
3.西安地铁二号线建成并与2011年9月16日通车试运营。
4.西咸新区成立,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西咸新区总体规划》西咸新区定位为“现代田园都市”。
5.2011年,7月1日,陕西省全面启动城乡居民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6.2012年1月12日,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政府报告中关于我省在民生建设方面的讲话。
7.2011年12月22日,陕西省提出实施建设文化强省“八大工程”。8.陕西省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文化体制改革。将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9.2011年10月28日,陕西省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隆重举行。10.2011年11月1日,陕西省教育厅举办“春笋计划”成果展示会。2011年12月20日,西安市教育局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的工作意见,严禁各校私自通过奥数考试来录取初中新生。贫困县宁陕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引全国关注。陕西省从2011年秋季起,在全省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11.从2011年秋季开学起,陕西把开学第一课确定为法制教育课。2011年7月22日至10月31日,实施“护卫天使行动。”
12.陕在港澳经济合作活动成功实施。2011年12月1日,《陕西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实施》。
就其中的一例做以具体说明。
材料一:2012年1月12日,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坚决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全面落实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实施集中连片地区扶贫攻坚,今年使60万人摆脱贫困。1月13日,他再次中强调指出,2012年我省将在改善民生方面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报告中提出了涵盖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十项惠民措施。
【命题视角】
1.“幸福中国”今年成为一个鲜亮的热词在人民的口中传了开来。我省又提出了建设“幸福陕西”,“幸福”成为热词表明了什么?
2.我省为什么要把建设“幸福陕西”作为施政工作目标?或者设问我省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
3.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或者设问要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4.作为中学生,请你为我省加快发展出谋划策。
5.你打算怎样为建设“幸福陕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完整解答】
1.“幸福”表明了民生问题越来越得到了重视;我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储蓄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等。2.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3.最根本的措施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4.我省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5.从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掌握本领,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小事做起,为陕西的发展建言献策等三个方面组织答语即可。
总之,第二轮时事专题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复习时要注意聚焦热点,纵观历年的中考试题,事实材料始终是试题的载体,命题始终体现时代性,复习要紧扣热点。
其次,以问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基础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问题代知识,特别注重解答后的反思。
再次,专题复习的难度要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总之,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命题以热点时事为载体,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师生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钻研,勇于创新,指导学生适应新的更好更科学更有效的复习方法。紧扣热点,抓住重点,结合考点,以问题代知识,适当拔高,训练能力,高效复习,迎战中考。
【思想品德中考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中考思想品德复习“五策略”09-21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五)文化建设12-07
鄂尔多斯中考思想品德11-06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11-26
2024安徽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10-07
2024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05-28
2024年九年级思想品德中考备考计划09-29
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06-19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10-09
思想品德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