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共11篇)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篇1

本人在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除狠抓教学工作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视,现将本人抓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德育工作内容。

1.1996年9月~1997年7月,我带的班级处于初三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具体做法是。①端正对人生的认识态度;②学会科学观察和处理问题;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④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方法是利用周会课寻找一些典型话题进行大讨论,以此活跃思想、端正思想。

2.1997年9月~1998年7月,这是新的一届初一阶段,我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读书的目的,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具体做法是:①培养学生关心、热爱集体;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的关系;③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④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热爱班集体;⑤

生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行为。工作方法是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体罚不强求。

3.1998年9月~1999年7月,我班学生处于初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场。在此期间我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具体做法是:①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②增强学生的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③激励向英雄人物学习;④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⑤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方法是利用周会课对学生集中教育;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自我教育;协同政治、历史科目的老师强化教育。

4.1999年9月~2000年7月,我带的班级又到了初三阶段,除按过去的方法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教育外,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典型事迹。

上面是我任职期间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际工作中,这几个阶段的内容是互相穿插,彼此渗透,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工作的重点不同而已。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一个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一个人要做到对社会有用,良好的品德是第一位的,这对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我在工作中发现到不少老师只重视学生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即为所谓的“差生”。我认为,这种思想非常有害,其直接的弊端是极易造成所培养的学生为“无才无德”、“有才无德”的两类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差生”。这样的差生走向社会,怎能让社会欢迎。人为的把学生依单一标准划分为好、中、差是不可取的,这也将导致那些“中、差”学生自卑、厌学、逆反、直至寻故闹事,故意违纪违规;也会使那些“好”生养成自负、自私、脆弱等毛病。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转差,是在各科任老师利用自身学科的特点,并协同一切积极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借此推动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篇2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 思想教育。

关于思想教育, 主要是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头脑, 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高校学生的鉴别能力, 抵制一切伪科学和封建迷信, 不断地解放思想, 培育创新思维和能力, 指导和推动他们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

2.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原理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心理影响和心理暗示, 帮他们解决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 强化心理素质, 使受教育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高校目前迫切需要通过心理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习惯和心理素质。

3. 伦理教育。

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命伦理教育、技术伦理教育等各种形式。通过整合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历史、文明和文学作品等, 把人类最优秀的美德, 包括诚实、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忠诚信仰等等, 传播给学生, 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对应的伦理道德教育, 宣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

二、做好大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革新教育方法与手段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密切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 动态地把握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 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大力推广隐性教育法。所谓隐性教育则是指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贯穿、渗透到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 寓教于乐、寓教于文,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一方面, 意识形态显性语言转向意识形态隐性语言。今天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尽量将意识形态隐蔽化, 把“责任感”“国家感”“社会主义意识”等意识形态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历史学、品德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和“社会问题”的学科中。另一方面, 要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身心特点来设置教育活动载体, 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中使之受到教育和启发。 (2) 广泛应用心理咨询法。所谓心理咨询法, 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测量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并用语言或文字等媒介及通过询问、会谈、讨论、劝告等方式对其心理行为施加影响, 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的方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遵循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和个别咨询相结合、课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下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2. 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基本的是要端正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提高受教育的综合素质, 使受教育者切身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使自己有所收获, 并最终培养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1) 端正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品德理论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品德热情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完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建设, 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观念。 (2) 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正确对待烦恼和苦闷问题, 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带来的种种压力和挑战。 (3) 培养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一方面,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能主动接受改造, 克服对教育者的依赖性, 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克服言行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 主体性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将思想品德教育看成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3.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环境保障

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保障机制, 环境保障是基础。环境是构成思想品德工作的要素之一, 是思想品德工作系统的外部条件, 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思想品德教育环境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环境, 在人的发展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当三种作用力在方向上一致时就能够促进人的发展, 反之, 则互相冲突、抵消积极作用甚至引起学生发展的不健康。对学校、家庭、社会三种不同影响力的协调, 有赖于这三者和谐互动运行的教育环境机制的建立。这一机制的建立, 不是学校自身单一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三者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育人环境, 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生命线, 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学校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保证。面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特点, 学校必须以“以人为本”为中心, 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趋势给学生思想活动带来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 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海良.系统工程:高校思想工作的新认识.思想教育研究.2000 (3)

[2]邓泽球, 李红.思想品德工作如何坚持以人为本[J].理论前沿.2003 (9) .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工作

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除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外,还可以采取国旗下讲话、晨会、班队会等形式对沉井专题思想道德教育。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班级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很重要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离家出走,他想念妈妈。在亲切地关怀后,教师提出,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也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此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

二、建立活跃的课堂教学机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从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

(二)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4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使学校教育面临着新课题。本文就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谈了一些看法和见解,希望能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字:特殊家庭品德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学生工作,而在学生工作中,特殊家庭的学生工作是最令人头疼的,的确,由于父母离婚、再婚、父母一方因为疾病、车祸死亡、因刑事违法、吸毒等原因造成家庭结构特殊,形成了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父母行为缺失的家庭、寄养关系家庭等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由于生活环境与氛围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受到的影响非常复杂,因此他们有着非常特殊的心理特点;给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这必然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必然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作为学校,必须关注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家庭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抑郁、孤僻、自闭、烦躁、冷淡、性格较倔强,易发怒、易烦躁,情绪低落、不合群,学习退步、逃学旷课,结交不良的朋友、听取他人的意见,深夜不归,甚至于数天不归家在外流浪,不接受父母与老师的教育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港口,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影响时间也最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生活中的种种原因,离婚率不断上升,再加上车祸、疾病等非自然死亡因素,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家庭不良影响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行为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形成所谓的“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行为主要表现:衣着不整洁或者奇装异服,不讲卫生,易冲动,好幻想,1

经常逃学,经常撒谎,不交作业,经常到网吧。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有:

1、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2、社会原因: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OK厅等地方的这些“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四季在外做生意和打工,一部分学生有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电话教育”和“遥控教育”。这样的学生的表现: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喜撒谎、欺骗、畏缩、懒散,作业马虎,抄袭别人,有的甚至干脆不做。在花钱上大手大脚,贪图享受。

二、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主要职责。

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老师首先应彻底转变观念,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同时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家校协作,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关爱的环境。

家校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里问题,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除教师要给予帮助和关爱外,还利用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学校领导与家长进行协商对学生的教育,并对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进行指导;要求离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双方不要

相互破坏形象,当着孩子的面,使用污辱性的语言,一味指责对方,这样会使亲子关系疏远,要求双方要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

同时,由于父母的离婚必然产生对孩子生活和心理影响,有的家长感到对不起孩子,通过物质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我们要求家长对孩子没必要百依百顺,对待他们的生活,要像对待正常的孩子那样。

2、要求班主任、教师要多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理解、尊重和关爱。

特殊家庭子女处在初中阶段,处在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事情,他们在情感上敏感,渴望被关注和爱,超过对知识的追求。为此,我们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爱学生,让学生读懂老师的爱,感受老师的爱,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弥补因父母离异而失去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爱,对学校的爱,重新地学习和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求班主任要细心观察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对于孩子情感的宣泄、行为上的改变,教师要给予理解,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的关心和爱能淡化孩子的消极情感,还可以教给孩子转化消极情绪的办法,引导孩子想一些高兴的事情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使原有的消极情绪逐渐被转化。总之,教师要谨记自己任何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加剧问题行为。对于孩子家庭的事实教师不宜在班上张扬,也不要针对性地提及对方。在集体中教师要一视同仁,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感染他们,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恢复对感情与生活的感受。为孩子创设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及早帮助和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管理档案,并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探究。从初一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等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制定特殊家庭子女教育方案。要求班主任通过查阅资料,家访等,了解特殊家庭子女的情况,建立特殊家庭子女个人档案,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特殊家庭子女进行跟踪教育。我们根据特殊家庭子女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和他们所形成心理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对症下药,全面地教育和呵护,极大地提高了转变效率。

4、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给予帮助。

一是班主任定期阅读学生的文字日记或周记,写上寄语或建议,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二是批改作业的时候,老师除了作业的评价,还根据学生的情况写上评语,使各科教师与离异家庭子女的沟通密切,实现全员育人。三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让老师与家长通过电话、校访、家访等形式能经常保持联系。四是对贫困的特殊家庭的学生优先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学校在尽力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

5、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与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由政府、教育局牵头,请教育专家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和教育水平,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

6、提高监护人的育人水平。

特殊家庭子女的监护人在与老师共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步端正了教育思想,增强了责任感,尤其在下面几个方面得到了共识:一是离异留给子女的危害实在太大,要想办法关爱自己的孩子,能给孩子一个安全生存感。二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要尽可能自己带。三是爱孩子但不能溺爱。

三、存在的问题。

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毕竟是教育中一个难题,表现在:

1、稳定教育艰难。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很容易随着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氛围影响,产生思想情趣的波动;

2、跟踪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子女生活环境不稳定,跟踪教育十分艰难;

3、协调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没有责任心,使孩子流离失所,极易被坏人所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教育有待加强。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篇5

陈 国平教育网

摘要:本文分析我国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从父母的教育方法、家庭环境等家庭因素,从学校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和实践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等三个方面分析造成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原因;以及针对上述原因,从学校应转变观念、加强教育、规范管理,父母应注重自身榜样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强正面宣传、依法打击等方面分析探究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 环境 机制 家庭 学校 社会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究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少数中学生心理素质差,一遇到挫折就委靡不振„„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以上存在问题,追根溯源,总的来说,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造成的。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德智失衡 知行脱节

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个才能之首。人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然而,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却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虽然新课程改革和“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终究未能改变教育功能“一切围绕考试分数转”的倾向。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仍在主宰着

中学的教学,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虽然我们都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不惜以牺牲或削弱德育为代价来开展智育工作。你看,领导殚精竭虑、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挑灯夜战,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分数、成绩”转。如此一来,德育工作出现一系列问题,有些学校虽然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文件里写得清,会议上也叫得响,可是一到教育实践往往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刻不要”。“智育至高无上,德育退居其后”,甚至“首位变成了缺位”。有些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笑脸相迎,偏爱有加;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爱理不理,视而不见,甚至恶语相向。有些学校即使重视德育工作,但教育方式单

一、手段乏力、制度缺位、评估滞后、脱离实际、实效性差等,使得知行严重脱节。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思想品德课纯粹是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体验,造成了学校教育理论和实际脱节,甚至班会课也成为班主任和主科老师的文化课。这种传统单一的德育方式,致使学生往往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至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尴尬的事实:我们在中小学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却到了大学期要给他们讲解什么是集体主义,教育他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处事。可见,德育失衡危害之深,影响之大。若不改德育失衡之顽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中小学德育首位何以彰显。

(二)家庭因素:方法不当 环境不良

当前,许多家庭的父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比如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代劳,只要取得高分,考上好的学校,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结果分数上去了,却染上了很多坏毛病和不良习惯。有些父母想方设法送孩子学习各种本领,生怕自己的子女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但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另一种是动辄打骂。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定要子女考试达到一百分,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长大一定要成为什么“家”,一旦发现距离目标过大,重则马上“打”字当头,误认为“尺头打出聪明子”,轻则火冒三丈,痛骂一顿,恨铁不成钢。谁知,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抵触心理,甚至出走,与社会青年同流合污,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环境不良因素。由于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这样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也是不健全的。有些再婚后的父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不关心,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就变得更加扭曲。一些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或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认为只要孩子有饭吃、有钱花,就没有什么问题,对孩子的学习、精神世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一些父母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行为不检点,形象不佳,业余时间不是跳舞就是赌博,整天沉湎于打扑克、搓麻将等活动之中,或者夫妻之间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骂„„这些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孩子效仿大人,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会因素:审美错位 监管不力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中学生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中学生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社会文体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引导中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而今,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错位。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高额利润,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将大量的庸俗、低劣、暴力、***的文化垃圾充斥市场。这在文化市场虽非主流,却已是泛滥之势。一些书刊影视作品,美丑不分,是非颠倒,以宣扬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为新潮,大量***、暴力画面镜头充斥其中。这对审美观尚未形成、判断力比较弱的中学生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严重影响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相关部门对网络监管力度不够,不良信息对中学生侵害较严重。据了解,中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中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有利于现代化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又会危及身心健康。当前,我们必须看到:网上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不健康内容日渐增多。一些青少年沉溺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热衷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缺少自护意识,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在爆破、枪战等暴力恐怖游戏的强烈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这是如今校园暴力增多的一大诱因,更是中学生犯罪的网络教唆,有的甚至在恐怖游戏的强烈刺激下,走上了绝路。

以上种种因素为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开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三、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中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 建立机制

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 规范管理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下面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致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在广大中学生当中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和教育他们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规范和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克已奉公、助人为乐的品德。三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四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在加强各方面教育的同时,学校要根据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载体,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从自身、从小事、从身边做起,在潜意识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3、环境熏陶 实践感悟

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结合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日,开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在校园广播、板报画廊中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二)家庭方面:

1、潜移默化 言传身教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身形象,优化自身道德人格,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除了正确引导外,父母还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分溺爱,做到爱而不放纵。父母在与子女朝夕相处中,要抓住任何机会运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节对子女进行正反面教育,使孩子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形成独立的人格。

2、和谐相处 营造环境

家庭和谐相处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可忽视。因此,父母要有平等民主意识,不搞家长制,一言堂;要尊重孩子,不可随意打骂;要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开朗、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夫妻之间避免争吵,不要在孩子面前谈及社会的阴暗面,以免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同时要注重家庭生活文化建设,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尽可能为子女安排舒适安静的房间,购买必需的书籍、资料和文化用品,以便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三)社会方面:

1、高度重视 建立机制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具体是:(1)工作机制。要按照《意见》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把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其他组织和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履行相应的管理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投入到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来。(2)保障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德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内,加大对德育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德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免费或优惠向中学生开放,并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学生文化设施的建设。(3)督导机制。按照党中央要求,成立督导机构,对各级组织部门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并对督导结果及时进行通报。

2、正面宣传 营造氛围

大众传媒机构要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正面宣传报道社会的主流和积极进步的东西,要坚决抵制消极落后、腐朽内容的传播。比如,中央电视台里面所做的各种公益广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妈妈,洗脚”等等。当小孩看出这些画面时,无形之中受到了感化和教育,就是我们成年人看了心灵也受到某种力量的震撼。这种广告效应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各种大众传媒、广播节目和电影产品,要创作、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

电子出版物,多办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为中学生提供最好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

3、清理整顿 净化环境

一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市场,查封传播***、淫秽、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坚决打击各种无证经营和及盗版行为等。二是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各种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严厉查处和打击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学生、超时经营、网上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鼓励群众举报,设举报电话、信箱,聘请网吧义务监督员,积极探索学校监督、社会监督等网吧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遏制网吧违法违规经营的猖獗势头。三是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严格执行中小学周边200米内不得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等经营性娱乐场所的规定,对违规的责令其限期迁出,并重点清查和坚决制止向学生兜售不良出版物的行为,努力净化中学生的成长环境。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互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导言。

3、刘恒健:《论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171页。

5、王逢振主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页。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篇6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本年度,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思路,拓宽了德育工作渠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把德育工作回顾如下: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1、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我们采用请领导专家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外出培训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本年度,我们利用教育局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培训学习时间,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参加地区进修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我校已有10名班主任参加培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

3、为了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我校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关于《如何做班主任》讲座录像,每位教师撰写了观后感。开展班主任教师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班主任把班组管理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小方法通过实例讲了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通过培训,提高了班主任老师的育人能力及管理水平。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爱国主义教育

(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开展每日升旗仪式,培养学生听见国歌声要驻足肃立,少先队员敬队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红领巾,我为你自豪”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胸前的红领巾,热爱少先队组织。如今学生红领巾佩戴率达到92%

(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双语演讲比赛,红歌比赛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书信征文比赛。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教育

(1)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通过专题讲座,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让学生掌握了安全自救的基本防护知识。

(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与全体班科任教师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各班继续开展《安全是生命的保证》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

(4)为提高师生防火救灾能力,学校强化了师生们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们的安全自救能力,从中积累了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实践经验。

3、抓好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花园好孩子示范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卫生、纪律、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班级评比制度的建立,学生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变化,出教室能够有序的上下楼,站队做到快、静、齐。

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快乐成长。

鲜活的特色活动,让花园少先队成为最具章张力的课堂。

结合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我爱红领巾”系列活动——“少先队知识学习”、“敬一个标准的队礼”、“唱响嘹亮的队歌”“红领巾,我为你骄傲”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队员们知晓队知识,了解队史。就红领巾的佩戴率为例,现在全校500多名少先队员红领巾每日的佩戴率达到了92℅。今年是建队61周年,在10月13日建队日。我们举行了以“红领巾,我为你骄傲”为主题隆重的入队仪式。这活动中全校学生受到教育,一、二年级的新队员在入队后表达出了队员们激动的心情,并决心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抓住重大节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好孩子学雷锋,红领巾伙伴互助”主题活动、“给妈妈一份爱”教育活动、“好孩子学会劳动”、参加“歌唱祖国庆六一活动”、“废纸再用,捐废还绿”、主题教育。《学雷锋伙伴互助,好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活动,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学红歌。

一学期来,由于领导重视,全体教师努力,学校德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扎实,成效显著。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频频获奖,一学期来,无一起校园伤害事故及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研 篇7

一、我是谁———思想政治教育探寻人的本质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为后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该理论的三个命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人的实践本质

劳动创造人本身。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被各种工作或是学习的任务缠身时,大多数人都会憧憬“要是能有一段长长的假期,让我可以什么都不用做,该多好”。然而,比起每天都无事可做带来的无聊、恐慌,大多数人还是宁愿享受忙碌带给人的充实。因为,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自己为人的价值所在。

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

2. 人的社会本质

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并且有幸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老师们的学生,是父母的女儿,是我弟弟的姐姐。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人妻,为人母……所以,这些角色必然决定了我在日常生活中要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尊师爱校,孝敬父母,爱岗敬业,尊老爱幼。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3. 人的需求本质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并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就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以立于不败之地。

按照人的需求层次来划分,人的需要又大致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然而,物质的极大满足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自我的精神需要。一个没有目标与理想的人,即便生活再安逸也不过是一具“躯壳”。人应当有所追求,努力成为一种高尚的、有意义的人,让我们的生活高尚化、文雅化、文明化。

二、我想要成为谁——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增强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内的主体性的发展,又包括人的民主性、规范性与开放性在内的社会化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人的社会化发展是人的外在发展,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古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人的发展侧重于道德,人成为“道德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性,使人成为“经济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使一些人成为“工具人”。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要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因此,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以及对未来的茫然时,不可以惶惶不可终日,更不可以怀疑自己对真正的“完整的人”的追求。

三、我该如何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

歌手汪峰的《存在》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和歌手的嘶喊像一把匕首正中当下许多迷茫的人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该如何存在:继续苟活还是展翅高飞?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些人变得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重科学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手段、轻目的,这种对价值追求的片面性就是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不仅会加大社会治理成本,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而且还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凸显无疑。

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个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要协调发展,需要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正是通过培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来推动的。“个人只有首先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所以,现在的我们不必再像一只“困兽”,要善于辨别并勇敢挣脱少数不良思想的束缚,要运用好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能让人幸福的学问,就有机会为自身幸福生活的构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不可否认,物质条件在一个人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物质的极大满足填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精神世界的枯萎远比物质生活匮乏更可怕!我们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要想生活得充实幸福并且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起码要有追求、有理想。“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究其本质而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没有了理想,人的精神世界必将是空虚而苍白的。正值青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存小梦,才能成大梦。只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前进的目标,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整个国家乃至民族才能够兴旺发达,当每个人的梦想都能照进现实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够真真切切地实现。

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现实再骨感,理想也要丰满。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人们建构幸福生活、使人幸福的学问。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探寻人的本质、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在人们追求个人和社会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中给人以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更能给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幸福生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想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想状况;职业道德

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是高尚的,品德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与自我选择的结果,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失败首先是做人的失败。我们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人生的主人,就要珍惜自己的人格,知礼仪,有道德,守规矩。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工作,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推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在当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各种矛盾相对集中的情况下,

加强思想品德工作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是做好思想政治品德工作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表现多样。这就决定了企业和教师要积极配合,一方面,必须贯彻职业道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公道,乐于奉献的思想。学生毕业后才能防止学生只是一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没有奉献精神。因此,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要深入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给学生分析企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途和今后的企业发展方向,并针对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收入和福利待遇等进行对比和衡量,让学生既看到自身的优势,也知道其中的差距。我们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特点,学知识,解疑惑,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境界。自觉主动地遵守职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做好思想品德工作的首选是学生思想品德

学习

思想品德理论学习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开展思想政治品德工作的基础。在人生路上,一个人的成功,是用自己辛苦的血汗浇铸而成的。现在的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新思维、新事物、新政策不断出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负面的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种种裂变,难免产生各种不同的认识。因此,要着重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龙头工程”,也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若干意见》的决议精神,学会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工作,一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习教育培训,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把提高学生队伍整体素质作为长期战略任务。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真心实意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开展思想品德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思想品德工作的基础。

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在新的形势下把学生的头脑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心态以及心理素质、情绪变化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不同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不同的行为准则,我们应当遵循这些具有特征的道德要求,即思想品德。有针对性地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更新观念,使学生在本职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根据《若干意见》及各级领导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围绕“学习先进榜样,争做文明示范”这一主题开展新学期德育工作。

二、具体措施:

1、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贴近未成年人、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时代。要把握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不能仅仅把未成年人当成教育和管理对象,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使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够真正做到入未成年人之耳,入未成年人之脑,入未成年人之心。

2、要坚持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学校少先队组织的工作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优势所在。要紧紧依托学校各级少先队组织来开展教育,扩大教育活动覆盖面,继续深化星星火炬代代传、民族精神代代传、爱祖国、爱家乡、敬老爱老传统教育等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

3、要积极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为未成年人生产和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要在建设丰富的文化阵地、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为广大未成年人所

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品牌活动,努力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丰富校园“红领巾”广播的内容,提升教育性和趣味性等。

4、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工作。整合村小的力量和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争取尽快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波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如:针对离手儿童的教育难问题,把准脉搏,积极开拓,力争使教育成果获得丰收。

5、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工作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为辅导员老师的成长成才搭好平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让我们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把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三、每月活动规划

九月份:

1、“学习先进榜样争做文明示范”——始业教育活

2、各中队进行入学常规训练。

3、总结暑假生活,评比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小队和学生实践活动作品。

4、各中队制订新学期中队计划,调整中队组织。

5、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师生诗歌朗诵活动

十月

1、庆祝国庆节,道德实践活动——师生书画展

2、大手拉小手活动:高年级队员对新生入队前教育。

3、“有理想、成大器、读好书”读书活动

4、班级文化建设评比。

十一月份

1、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2、“法伴我成长”征文活动

3、学生诚信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检查,作业展评,少先队中队活动观摩

4、养成教育阶段评比活动

5、“敬老爱老”基地活动

十二月:

1、筹备元旦庆祝活动。

2、庆祝“元旦”活动:A、手抄报比赛。B、文娱活动

3、各中队开展迎接期末考试的中队会。

4、评选“优秀文明岗员员”“优秀广播员”。

4、工作总结,资料归档。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篇10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014109 董智勇

摘要:从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教育青年学生要有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的气概。我们应该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政治教学

一、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各地大中专院校经常派教研员和政治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再对本校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 贩毒、嫖娼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注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思想表现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的第二点做法。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也刮进了学校,学生的思想也开始动荡。我们通过对十 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钱就萧洒漂亮”、“将来只要能抓大钱就是有能耐,有没有文化无所谓”等不良倾向已在个别学生中影响很深。让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并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 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重视学生家长 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做家访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阻止了某些学生 家长“以钱奖学生”的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

三、寓教育活动于榜样之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为了加深学生对共产主义义利观的认识,我们指导政治教师培养学生 正确的积极的思维,配合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慢慢向学生的头脑中渗透正确思想,在潜移默化中用正确理论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其中,开展为学生树立榜样的活动有:各校召开学习雷锋、赖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事迹的报告会;召开学习徐洪刚等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报告会;举行为灾区人民义捐先进人物报告会等。与此同时,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学徐洪刚,为烈军属、孤寡老人和家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另外,还需要实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访问先进企业家活动,写调查报告,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写评感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是国家所提倡的。但先富应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不应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心狠手黑抓的钱是不义之财,要不得!我们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只有像雷锋、赖宁、徐洪刚那样成才,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加强德育的组织和思想建设

建立分层管理机构,实行逐级负责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挂帅,统管全校德育工作。设置政教处,负责抓日常工作。健全年级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工、团各部门负责人蹲年级管理。科任教师一-班主任一 -年级组长一一政教主任——校长逐级负责,为促进教育转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努力提高全员抓素质教育的意识。全校教职工人人结交一位后进生作朋友,作为素质教育的“试验田”。通过实践,每年写一篇抓素质教育的文章,参加德育论文评优、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表彰奖励“三育人”先进个人。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提高素质,也扭转了德育干部孤军作战的局面,形成了全员都抓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气象。做好养成教育,促进教育转轨。养成教育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促进教育转轨,必须狠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五、狠抓文化道德建设主旋律工程

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就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德育的主旋律工程,是实现教育转轨的又一重要途径。让学生“唱主角”,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健全了升国旗制度,实行各班轮流护旗,开展祖国优秀班会竞赛,由学生独立设计,自己主持,召开“爱我中华、爱我长安”演讲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当好导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组织观看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录像带、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教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开展“学历史、知国情、爱祖国”征文竞赛,“爱校爱国知识”竞赛,参观陕西省地质博物馆、航空馆和科技馆等。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名人效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激励机制。定期对学生进行品德评定,将结果记入学籍档案,作为升学推荐、评优的依据、经常利用班会、校会表彰奖励先进个人,举办专栏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每年召开一次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大会,初步形成了具有一中特色的激励机制。”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篇11

现在农村中学里,有部分学生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愿奋斗、自暴自弃。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苟安者弱,拼搏者强,自强者昌,自弃者亡。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少年要自强,培养和树立初中生具有自强的民族精神是教师的责任。

一、理想是自强的航标

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值得教师们共同研讨的一个问题。我在接到一个新班级的时候,第一周就引导学生树立理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新生往往是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教师应根据新生入学时的成绩和对该生的观察,帮助学生调整目标,使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再让学生认真地誊写,班主任把学生的目标装订成册,以便随时用它警示学生。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进取不竭的动力。

二、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自强的过程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首先,应该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专心学习是种美德,倡导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当遵守纪律由孩子的个性认识发展到一个班学生的共性认识时,遵守纪律并专心学习的氛围就形成了。

其次,及时表扬和阶段表扬的综合运用是学生遵守纪律的催化剂。及时表扬可使学生获得及时的成功体验,阶段性表扬可使学生获得积累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更高层次的目标。

2.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习惯

(1)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有个规范。训练学生的“坐、立、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精神、行要行得矫健。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2)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从出生到上学一路有家长和老师的呵护,养成了凡事都依靠别人的坏习惯,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为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立和自理的能力。从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的衣物,通过竞赛、奖励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生活、学习的自理能力,从而逐步走向自强。

三、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

初中生厌学是从懒惰开始的,有部分学生怕吃苦,不想看书,不想动笔,不想做作业,在教室里混日子,上课时像一尊尊雕塑,没有表情,没有思维。有的上自习时总是和同学讲小话,否则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把该做的事情都往后放,一节课的时间几乎没有作为,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惰性。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了惰性,就是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自己就能自强。引导学生战胜自己的惰性是一件很复杂、很费时的事,除了理论上的谈心教育外,更主要的是督促检查。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时常遇到懒惰的学生,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今日事今日毕,作业不拖欠,先交作业者加分鼓励,或给他们一些较喜欢的奖励,比如:让他们休息、娱乐……慢慢地,他们的惰性就会消除。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一个人能否有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惰性的前提,意志坚强的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困难,自觉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多数情况下,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果断地拒绝诱惑,在失利的时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什么事都有一股韧劲,百折不挠。以这样的学生为榜样,树立典型,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教育教学中,应以身边的实例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细微小事做起,让学生每天给自己一个日程,严格按计划实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战胜自我,利于坚强意志的培养。

四、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长处,正确正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乐意做什么,这对一个人十分重要,它能很快地提高学习成绩,提高人的拼搏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所学科目里任选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鼓励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搞好自己所选的学科,只要学生做到了,他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其他学科成绩就会在日后大幅度的提升。

上一篇:仓库度总结下一篇:公司领导和各部门主要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