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2022-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

【关键词】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

04—0117—01

一、关于高考语文复习

到了高三,学生的心情和老师一样,都想通过集中复习使自己的成绩有大的长进,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分,从而在高考大军中过关斩将,创造自己人生的辉煌。学生在高考复习阶段对语文的复习有以下几种类型:

1.按学校复习计划进行。这属于多数。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学校的复习计划,认真完成复习资料,并做好错题整理。一些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自己总结做题经验,在复习中反复实践,巩固加强。

2.按自己复习计划进行。这种情况较少。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感觉按学校计划来复习时效果不佳,就会自己设定复习计划,或者通过请家教等方式来提高成绩。

3.以上两种计划相结合。也有部分学生会在与学校复习计划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做出适当调整。这些学生既能完成学校的复习内容,还自己去找资料加强训练。

但不管什么类型的复习,只要适合学生自身、管用,就是好的复习形式。

在高三复习阶段,语文复习严格按照学校安排的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夯实基础,专题复习,逐点推进。按照高考语文大纲要求的考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扎扎实实推进,抓基础,抓书写,总结答题技巧和经验。第二轮整卷训练,整体推进。这轮复习通过整卷训练,选择典型套题,限时完成,让学生掌握好时间,寻找答题的最佳状态。第三轮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查漏补缺。三轮复习下来,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题型,训练达到了熟能生巧的目的。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有很明显的提高,对题目做出判断的敏感度得到加强,对作文的文体意识、布局谋篇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思考与实践

1.高考语文复习以应试为主,因此要狠抓落实。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科目。我认为,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高二阶段,语文可以突出其人文性。通过经典篇目的学习欣赏,学生的情操可以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文学素养得到提高。当然,这个阶段,将语文的工具性也需渗透其中,如有关现代文阅读的技巧、诗歌鉴赏和分析能力、文学类和实用类的文本的鉴赏和评价能力以及语言基础能力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进行总结强调。在高三阶段,可重点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也就是通过专题训练,将各专题的命题规律、答题技巧、易错现象等梳理明确,努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督促学生动手去做,落实各专题复习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高考成绩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2.高考语文复习重在踏实和坚持。在语文高考复习过程中,少些花架子,多从学生乐于接受切实管用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制定专题复习计划,科学有序地扎实推进,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包括字词。因此,常规的课堂教学要保质保量完成,还要多动脑筋,做好总结,及时反馈给学生,还要抓好早读、辅导课、课外作业等,这些都是高考语文获得成功的必备环节。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环,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否则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3.高考语文要得高分,功夫不仅仅在课堂,还在课外。语文这门课学起来说容易也不容易。考个及格分很容易,稍微用点心下些功夫就可以,但要考高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即可奏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仅仅学几篇课本上的文章,做几套试题就想去应付高考,那翻船的可能性很大。要学好语文,还需平时多下功夫,那就是要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阅读量大、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成绩不会太差。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适时地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而学生则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可写读书笔记,还要接触到各种信息,捕捉其中隐藏的道理和知识,要训练自己对问题和现象等的思考能力。

4.高考语文复习要严格训练,规范思维。在高考复习阶段,老师要明确各考点的答题要领和答题思路,有些考点还有答题技巧,要整理归纳,强化训练。比如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分析题,学生应明确诗歌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答题要按照“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模式来作答。再如作文,重点是议论文训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必须明确观点,旗帜鲜明,且观点要正确不偏激,同时要有理有据,论据新鲜恰当具有说服力,如果能有独到见解,带有思辨色彩,富有时代气息,那应该能得高分。

编辑:刘於诚

作者:马晓霞

第2篇:谈高考数学复习

摘 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课本,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建构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确保学生能力水平的发挥。高考数学命题注重能力立意,数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它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和运算求解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高三;数学;重视;学生

回顾高三复习的全过程,总结经验与教训,我得到以下的点滴感悟,以期对未来的高三复习提供借鉴。

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复习空间是成功复习的基础

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高三数学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分层教学。进入高三,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努力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考取一个理想大学的美好愿望。这是我们高考复习成功的有利因素。如何因势利导,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要求,分层设置问题。在课堂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每天的学习都有所感悟。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注意学生的心理调节,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注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的耐压力。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数学的学习会经常伴随着困难,数学为磨练意志,提高耐挫力提供绝好的平台。在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失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轻易解答,而是要帮助他们探索。同时要淡漠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只有经历磨练,才会真正体会成功的快乐,自信心才会得到加强。这有易于提高考生的心理应变能力。

其次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钻研数学中品质得到发展与健全。高考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对学生严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所以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基础是成功复习的保证 重视课本,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建构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的载体,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纵观高考试题,许多试题源于课本,是课本例题、习题的组合、加工和拓展,充分表现出课本教材的基本作用。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是成功复习保证。

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确保学生能力水平的发挥。高考数学命题注重能力立意,数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它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和运算求解等诸多方面。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精讲题,练得法,重过程,讲到位。选题要注意典型性、目的性、针对性。训练题不在“多”而在“精”。要精选一些在多个知识层面交汇且综合性较高的题型进行训练,注重解题过程,通过解题搞清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破解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在不同情景下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上是我的工作总结和点滴体会,希望能给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雷光勇《会计契约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 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www.stats.gov.cn/tjsJ/雷光勇

[3] 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才伟

第3篇:化学高考复习策略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复习策略进行高三化学总复习,意在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提高高三化学总复习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复习策略;复习效率;新课标;考纲;考试说明;宏观;微观

根据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化学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数字解析应用能力、推理能力等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体,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化学总复习中,强化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即复习策略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了提高化学总复习效益的关键。

高三化学复习总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在复习方法上多摸索,大干加巧干。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复习计划。如何来搞好这一年的化学复习,笔者借此机会,把学校的某些做法,和同行们交流。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谈:

一、复习策略

宏观上:

1. 提高复习效率 把好资料关

首先,选取一本知识概括全面,例题分析透彻,适当练习的资料为配套辅导资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轮复习中,适合的复习资料至关重要,习题太难了,题量太大了,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同时对教学任务繁重的高三教师来说也是雪上加霜,所以,一定要把好资料关。(即便这样,在复习过程中,仍可能有删减)

2. 立足课堂教学 把好质量关

我校多年来一直落实“精致化管理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高三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学校教务科领导经常深入高三课堂,检查学生的听课情况。所以,教师们在思想上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但会做,还能讲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研究高考试题 把握题型关、难度关

自从我区实施新教材开始,即2009年,我们每位一线教师都做过宁夏高考试卷,第一感觉:新教材的高考题比旧教材时难多了,题型新,思维容量大。对学生能力要求高,那时也只是做一做,感受一下而已,后来,我们到了高三,将近五年的新课标高考题又统一印发,才开始真正琢磨,逐渐感受新课标下的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主要做到了三点:(1)做:同学生一起做,目的是找感受,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有助于我们复习中把握好“度”。(2)比:对不同高考试题进行对比,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使复习的目标更明确,复习的思路更开阔。(3)寻:特别关注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题,找趋势、找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研究《考纲》 把好方向关

《化学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检验学习结果的考试,更多的是依据《考纲》,所以,即便是基础年级的化学教师,我们在每周的教研组学习中经常本着以下原则学习和探讨论考纲中的内容:课标、教材在变,学科知识不变;试题呈现方式在变,考查的知识点不变;理念、观念在变,高考选拔的方式不变;注重新教材中新增的知识点的考查方式。

5. 注重查漏补缺,把好讲评关

微观上:

(1)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

①合理安排第一轮复习的具体任务和顺序,整合教材、制订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知识的复习过关,所用时间最多,也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力气最大。

这一轮复习以抓基础、练基本功为主,注重对知识的梳理、化学方法的养成,使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知识、方法和思想有个完整的认识,形成网络。例如:元素化合物复习,非金属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顺序复习,金属按单质——氧化物——碱——盐——金属离子检验顺序复习。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性质(先共性,再特性)→用途→制法”为思路。有机物不按节复习,按块复习,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

所以,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制定了既按章节,又按“成块”复习的策略。

②对于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都要熟透于心,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到位,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规律和原理的适用范围有本质、透彻的理解——做到复习有效。

③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共商课堂教学、抓好课后辅导、用好辅导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养成书写规范、表达准确的良好习惯(尤其不能忽视辅导资料中的知识梳理)

(2)建立错题档案——纠错本,并时常检查指导

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训练或考试当中的错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理和归纳,经常复习和反思,就会逐步突破自己的难点和薄弱点,减少考试中的重复丢分。好的做法,对于做错的题,应该在错题本记录下发生错误的原因和对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听教师讲解和与同学的交流中记录下好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并进行适当归纳,经常翻看思考,实现能力的升华,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科成绩的提高。

(3)充分发挥课代表的职能

要求课代表要认真负责,除及时收发作业及纠错本外,还能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练习册完成情况,及时向学生传达教师下节课的授课安排,使整个复习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

(4)随堂强化训练

将讲过的经典习题重新印发给学生,利用自(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10页)习时间,进行限时训练——以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在二轮复习中,选择题7道,难度不宜太大,以容易题为主,15分钟。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做选择题不能太快,以免失分,因为失分太不合算。目的在于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同时学生也会从考试中体验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5)关注每一名学生,强化非智力因素

调适学习心态,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是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后,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积极快乐的情绪,教育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在学习中扬长避短,讲究策略和方法,保持自己的学习节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拼搏奋进。

二、今年的高考对本轮高三复习提出的要求

1. 强化学生计算能力;2.重点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主干知识”仍然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多为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4.对于“新增知识点”要重点复习;5.精通两个模块的选修对高考很给力。

三、为了适应新课标下的高考,对我们基础年级提出的要求

刚刚进入高中大门的学生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很多行为习惯都不符合高中生行为规范。因此,我们对基础年级的学生提出如下几点要求:1.“习惯决定命运”首先应对高一新生在基础年级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培养他们严谨的求知态度,规范书写习惯;2.“态度决定一切”三年转瞬即逝,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3.在课堂上,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运算、从高一就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从题中提炼信息的能力。积极对待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见解;4.依据本校学情,必须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高三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5. 新课标高考中暗示我们要重视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环境、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应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022150)

作者:宁广学 刘宗华

第4篇:高考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共

305篇,按音乐风格分为风、雅和颂三大类。其中,风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是宫廷乐曲歌词。《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2、《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多采用楚地的方言,主要代表作家是 屈原,他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西汉刘向把 屈原和宋玉等人的诗歌收集在一起,称为《楚辞》。

3、《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齐名,合称“乐府双璧”。

4、《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首句作标题。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5、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和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他的砺志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归园田居》作者是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曾做彭泽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

7、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作者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这首描绘梦境的诗。其中主题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_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由于曾官至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郞,世称杜工部。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有《杜工部诗集》。

9、白居易,唐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出身贫微。贞元进士,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历任集贤殿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无事不言,多被采纳。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江州司马。《 长恨歌》、《琵琶行》叙事诗都很有名,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卒年七十五,有《白氏长庆集》。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0、王维,字摩诘,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很多诗出色的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

1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河北定县),中唐著名诗人。

12、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 ,号 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作品中最为称道的是几首《无题诗》,其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最为有名。

1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现存有诗歌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

14、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 年,苟安享乐,南唐亡后被俘,宋封作违令侯。

15、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16、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17、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 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词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8、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后人有词集《漱玉词》辑本。

19、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秆,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积极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0、姜夔(1163-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2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柳州人。他的散文风格自然流畅,幽深明净。他一生创作丰富,议论文、传记、寓言、游记都有佳作。其游记有永州八记。

22、元稹 (779-831),字微之,洛阳人。论诗与白居易相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23、李贺(790-816)字 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产生了一些影响。

24、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有《樊川文集》。杜牧继承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实践了这一理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5、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26、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7、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作品包括:《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等。

28、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9、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对他有小说界的拿破仑之美称,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30、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祐集》。

31、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32、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 震川,人称 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有《震川先生集》。

33、张溥(1602~1641)中国明末文学家。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人。幼年勤奋好学。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名复社,兴复古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

34、姚鼐(1732-1815)清代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对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也有所补充发展。著有《惜抱轩文集》,文风简洁朴素。代表作品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游媚笔泉记》等。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_桐城三祖”

35、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人。我国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材。”

36、唐宋散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7、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与其弟周作人同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人物。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九、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第5篇:高考文学名著复习资料——名著导读《家》

高考文学名著复习资料汇编

名著导读《家》

[内容提要]

这部小说写的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馆里发生的故事。小说描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和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他们的爱情或者刚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所扼杀,或者屈服于包办婚姻而酿成悲剧,或者反抗家长的干涉争取自由结合。这种种遭遇代表了当时青年人的不同生活道路。小说还展现了封建大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变化。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一个门前有“石狮子看守”、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红漆对联的高公馆。

一天傍晚,风刮得紧,雪下得大。18岁的觉民和弟弟觉慧排完戏,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风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原来是姑母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她是高家的亲戚里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着另一张脸——鸣风,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觉慧明白鸣风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他对命运的安排感到了不平,并对自己绅土家庭感到愤恨。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梦想和自己爱着的姑娘——梅表妹结婚。可在他毕业归来的晚上.父亲就告诉他为他订婚的消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和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的、素不相识的少女瑞珏结婚,并开始做事,帮助料理家务。

不久,父亲亡故,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父亲的棺木人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土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他贪婪地读着报刊和杂志,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

默地忍受着,挣扎着。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被囚禁在家里的他着急、愤怒,只有纯洁的鸣风让他平静。一连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晓得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的梅回到省城娘家来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三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地哭泣。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

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旧历年过去,转眼就是元宵节。由于军阀混战,张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她只好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逃到了高公馆。为了躲避炮击,大家疏散到花园里。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使他情不白禁地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两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两天后,街上又传来要发生抢劫的消息。大家纷纷外出躲难,高公馆里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过了三四天,抢劫并未发生,避难的人都陆续回来了。这天下午,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的心完全不在牌上,他时常发错牌。梅推说有事回到房里痛哭起来,瑞珏赶来安慰了她。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觉得自己与家庭更疏远了,只有想到鸣风,他才感到一些亲切,但是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绝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绝望的鸣风来到觉慧的窗下,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跑进房里而未进去。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风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风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风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风几次欲言又止。正在这时,觉民来了,鸣风流着泪消失在门外。觉民把鸣风的事告诉了觉慧。觉慧冲出门去寻找鸣凤,但没有找到。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呜风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风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以祖父为代表的旧势力的仇恨。现在,他更清楚地认清了自己所在的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了。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高老太爷的66寿辰到了。公馆里演了三天大戏。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了。冯乐山和婉儿也来看戏。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了自己在冯家所受的苦处。

高老太爷刚过了寿辰,就决定让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结婚。觉民不甘充当傀儡,他跑到同学家躲了起来。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克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绝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帮助觉民,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绝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晶的决不是我。”

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一天,觉慧听到祖父房里闹成一片。原来他的五叔在外面讨小老婆的事传开了,五婶哭诉到老太爷面前。高老太爷大发雷霆,重重责罚了克定。然而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过来,高老太爷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幻灭和黑暗,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做错了。

高老太爷病倒了。但他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大的骚动。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争斗。对于他的病,医药已无多大效力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鬼。这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觉慧将“捉鬼”的人挡在门外,坚决不让长辈在自己房间里“捉鬼”,愤怒地责骂了克明和觉新。

病中的高老太爷,显得非常衰弱、可怜。他变得慈祥和亲切了,他夸奖觉慧,并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觉民、觉慧怀着胜利的喜悦归来了。高老太爷勉慰了他们几句,就垂头死去。第二天晚上,克字辈的弟兄们就为家产的分配发生了纠纷。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陈姨太对克明兄弟严肃地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在家,产妇生产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会冒出很多血来,唯一免灾的方法是把产妇迁到城外去生产。大家都不愿意承担不孝的名声,纷纷赞成陈姨太的办法。他们要觉新照办。觉民、觉慧劝他反抗,觉新流着泪说他不像两个弟弟一样可以脱离这个家庭,他必须听从这一切。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

瑞珏搬到了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不远的庙里停着梅的灵柩。瑞珏说她真想去看看,觉新感到了不吉。四天后,觉新照常来看瑞珏。听见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觉新想冲进去,但陈姨太吩咐过不准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给他开门。瑞珏痛苦地叫着觉新的名字死去了,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觉新突然明白了,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习俗。

觉慧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家庭的一切了。他要出走,觉新却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长辈们一致反对。觉慧不愿屈服,他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觉新

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帮助觉慧,并为他筹备了路费。

黎明,觉慧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利群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

第6篇: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常识试题6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

单元测试(十五)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0年合肥月考)政党是当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之所以要领导国家政权,是因为

(

) A.政党可以通过选举领导国家政权

B.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C.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D.政党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 【答案】 C 2.(2010年广州联考)有人认为,政党是由个人或集团为了某种政治目的,通过控制政府或影响政府的决策,以行使政治权力而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说法

(

) A.揭示了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否认了政党产生的历史性

B.说明了政党是具有一定组织机构的团体,否定了政党的作用

C.揭示了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否认了政党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D.揭示了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没有看到政党的阶级性

【解析】 题中观点没有否认政党产生的历史性,没有否定政党的作用。没有否认政党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答案】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因而选择并拥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历史,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正在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 A.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B.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中共的最终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 D.政党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

【解析】 材料不显示中共的性质、最终目标和政党的阶级性,故不选B、C、D。 【答案】 A 4.由材料可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

(

) ①消除政党的阶级性 ②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①错在“消除”。 【答案】 D 5.举世震惊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一直十分关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灾后第三次来到四川考察。他先后到绵阳、德阳、成都、阿坝等地,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看望慰问抗震救灾英模、对口援建人员和灾区基层干部群众。这体现了

(

) ①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③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注意胡锦涛主席是可以代表党、国家和军队的。 【答案】 A

第 1 页 共 7 页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

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规定。5月26日,国务院便对临汾溃坝等5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报告作出批复,认定这5起事故均为责任事故。依照有关规定,169名事故责任人被严肃处理,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此外,131名涉嫌犯罪的责任人已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据此回答6~7题。

6.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规定,充分体现了

(

) A.党积极履行政治统治职能 B.党注重加强司法工作 C.党的中心工作是反腐败

D.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执政的决心

【解析】 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也不能从事司法工作,故A、B错误;C错误,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规定表明了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执政的决心,故本题选D。

【答案】 D 7.依照有关规定,对临汾溃坝等5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169名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这说明

(

) ①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 ②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权力失去制约容易发生腐败 ④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 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充分说明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也体现了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干无关;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8.2009年5月17日,中央军委下发《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高中级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高中级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部队,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

(

) A.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B.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保持党的先进性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故C项正确。

【答案】 C 9.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党的执政能力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 A.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

B.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服务 C.党的思想建设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D.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来

【解析】 设问要求回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间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应为党的执政能力服务,故B表述错误。A、C没有体现党的执政能力。

【答案】 D 10.漫画《紧急应对》给我们党的建设的启示是

第 2 页 共 7 页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

(

) A.要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反腐倡廉 B.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依法行政 C.要加强作风建设,做到科学执政 D.要坚持多党合作,加强党外监督

【解析】 漫画《紧急应对》体现的是没有按照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执政,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党要加强作风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腐败问题和多党合作问题,A、D不符合题意。依法行政的主体不是党,排除B。

【答案】 C 11.2009年7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吴大观同志被称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心系群众,奉献社会,连续46年每年多交纳党费,临终前又将10万元积蓄作为党费一次性交给党。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员在实践中要

(

) A.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切实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解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政府的工作方法,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对政协来说的,科学执政、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项。

【答案】 C 12.(2010年石家庄模拟)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这表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

(

) ①党坚持民主执政的具体要求 ②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④党坚持科学执政的具体要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科学发展观与党坚持民主执政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①,选D项。 【答案】 D 13.(2010年南昌调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是指

(

) ①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思想领导,即要求各民主党派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领导,即加强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班子的建设 ④法律领导,即制定宪法,要求各民主党派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③错误。

【答案】 A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进一步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提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实效。适当提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部门实

第 3 页 共 7 页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

职,尤其是担任正职干部的比例。尊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委员在政协的各种会议上发表的意见,保障他们开展视察、参与调查和检查活动、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的权利。据此回答14~15题。

14.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可以担任政府部门领导班子的正职,这充分地体现出我党________的思路。

(

)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组织领导 【解析】 本题考查党的执政方式。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可以担任政府部门领导班子的正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答案】 B 15.党外干部任政府部门正职

(

) ①会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 ③是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日益丰富和成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政党制度。四个选项分别从民主政治建设、多党合作、民主党派的职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等角度对党外干部任政府部门正职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答案】 D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问题。据此回答16~17题。

1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表明

(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B.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两者是亲密友党的关系 C.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解析】 A、B不能成为原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所以D不选。 【答案】 C 17.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就要(

) ①充分发挥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选中的协商作用 ②让其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③使其参与国家政权建设 ④对重大问题由其与共产党共同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民主党派可以参与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但无权参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选的协商,故①不选。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没有决策权,故④错误。

【答案】 D 2009年6月16日,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问题建言献策。据此回答18~19题。

18.上述材料表明,人民政协

(

) A.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构

B.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履行职能 C.对国家进行政治领导

D.具有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 【解析】 A、C、D错误。 【答案】 B

第 4 页 共 7 页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

19.人民政协的职能是

(

)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民主决策 ④参政议政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 ③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答案】 A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非中共人士18万名;各级政协委员中,有非中共人士34万名;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中有非中共领导人士19名;全国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的非中共人士有3.2万人。据此回答20~21题。

20.上述事实主要说明

(

)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C.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D.民主党派的参政权得到了切实保证 【解析】 注意题目限定词“主要”。 【答案】 D 21.民主党派人士在我国各级政府、人大等国家机关任职

(

) ①表明我国国家政权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表明民主党派享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③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④是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的具体体现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2010年第1期《求是》载文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据此回答22~23题。

22.之所以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因为这一制度

(

)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③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 B 23.之所以要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是因为这样做

(

) ①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②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③能够更好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能够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2009年上半年,某市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开展“三满意”活动,“三满意”即“争取群众满意的基层党组织,争当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争做群众满意的共产党员”。据此回答24~25题。

24.该市的做法说明

(

) 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③

第 5 页 共 7 页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

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 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解析】 ②③不为题干所反映。 【答案】 D 25.该市开展“三满意”活动的意义在于

(

) ①为基层党建实现群众满意的目标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③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④增强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10年试题调研)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优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请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16分)

【答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从经济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4分)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政治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4分)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文化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4分) (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范社会秩序,化解各种矛盾,为人民当家作主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4分) 27.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具有丰富的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实行相互监督。第二,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数量,依法履行职权。第三,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第四,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第五,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一大特色。

(1)结合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坚持多党合作制度?(6分) 【答案】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6分) (2)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6分) 28.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奋发图强,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过去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60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还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请问,中国共产党应怎样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坚持党的领导等知识点。回答时,应当结合材料从坚持党的领导、

[

第 6 页 共 7 页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

竖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 (1)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分)(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践行科学发展观,保持党的先进性。(3分)(3)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 29.(2010年包头模拟)2009年3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社论指出,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是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一年里,人民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贡献智慧和力量,热情参与和支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广泛开展港澳台侨人士团结联谊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与全国人民一道经受考验,共克时艰,共襄盛举,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本届政协的良好开局。

(1)结合材料分析,政协委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2)有人认为,“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答案】 (1)①政协委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职能,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了贡献。②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4分) (2)不正确,因为:①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②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的说法要作具体分析。在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政治上多党合作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在组织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相互独立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在法律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平等的,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因此,笼统地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说成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不科学的。(8分)

第 7 页 共 7 页

第7篇: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真题演练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2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3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3分,4分,1分容易,得5分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应关系。一般6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题时观点容易表明,同意不同意,都可得2分,谈理由较难,需要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易错点拨】谈理由时不够具体,不够深入,没有深度,分析阐述时不能结合文本,再就是阐释理由时,要条理清晰,尽量用①②③这些序号标明,也利于阅卷得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三、考情探究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

5 较少在高考中出现,但亦不可忽视。

(一)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

(二)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解题方略

(一)散文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6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规范作答。

(二)小说阅读方法

1.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是否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3.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

7 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例1:(2012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

(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 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8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9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

(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临近上下文中去找。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 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

10 答案: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紧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一遇父亲的“障碍”,“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

答案示例: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 失望无奈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从写作意图、主题等角度来谈的作用、谈你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③引发我对灯台手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

11 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 “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 “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 “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的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人是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第8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10 Word版含答案]

训练平台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泪珠与珍珠 琦君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 “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洗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像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了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后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 193 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注] 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女,生于1917年。著名作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1.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

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请你针对这一点作简要的说明。(填写的文字不超过30字)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一)1.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象的青山,别出心裁。

2.第④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眼泪”,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借此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第一问,填写的文字不超过35字;第二问,摘录原文作答) 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作者借此意在说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1)人们对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悲喜交加。(2)说明‚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3.通观⑤一⑦段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个角度来写“泪水”的?(填写的文字不超过25字) 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泪水所蕴涵的意义。(不要用原文,不超过40字) 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1)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2)本文写泪水,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4.下列对文章所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 ) 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4.B、D。B.文中无此意;D.‚文章神秘感‛错。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

那一束伴地莲

丁 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太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曰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竞能治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就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

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号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竞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光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曰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194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第1~3自然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每处各限两字)角度: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 (二)1.(1)角度:形态、开花、用途;(2)特点:美丽。

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每点不超过20字)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凸现了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伟大;(2)用明月积雪的明亮皎洁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私。

3.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是喝了苦药之后吃的;(2)里面融进了深深母爱。 4.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字)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背着‚我‛雪地寻药的情景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而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 5.B、c、E。A.应指梁上那一束;D.不能说经历了很多劫难,一般成年人都有一种疲惫感;F.本文风格应为清新质朴,第二段不能代表全文的总体风格。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4题。

秋 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辩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于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亮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曰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曰

195 [注] 当时鲁迅正处于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充满着矛盾、苦闷、彷徨的时期,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不懈地战斗。

1.首段画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运用的是反复重叠手法。作品突出表现枣树伟岸不屈的孤独战斗者的形象,深刻地寓含着作者‚韧‛的战斗精神。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 答: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反对‚小粉红花‛一味沉浸在对明媚春光的畅想中而忘却了与凛秋、严冬的抗争。作者赞赏‚小青虫‛(小飞虫)追求光明的精神,不赞成它‚乱撞‛而无谓牺牲。 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象征着各种各样反动、腐朽、黑暗的势力。表达了作者对其憎恶、愤懑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的拟人手法,注入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E.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 4.c、E。(C项‚淋漓尽致的议论‛;E项‚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说法不当。)

第9篇:【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五章 文学类文本阅 专题限时规范训练二

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推荐时间:35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创伤/怆然

殷红/殷勤

纳凉/按捺不住 ......B.桑梓/渣滓 ..C.讣告/埠头 ..D.内讧/起哄 ..

角色/角落 ..

请帖/妥帖 ..粘贴/粘合 ..

忖度/户枢不蠹 ..

损耗/号啕大哭 ..命脉/厉兵秣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人民币升值无法扭转美国对华外贸逆差,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区域重点转移所决定的。

B.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C.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多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还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应当是我国今后工作的重点。

D.这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物品和书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诗,是中国文学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唐诗绚烂、宋诗清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易为人们所接受,流传十分广泛。

①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②它们既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魅力 ③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雍容典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④从感时怀伤到离别赠友、从凭古吊今到故园之思、从写景状物到羁旅之愁 ⑤《千家诗》选取唐、宋各朝名家名诗,每一首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咏物拟人,富有情趣

A.①④②③⑤

C.③①②④⑤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B.②③⑤①④ D.①④②③⑤ (1)___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宠辱偕忘。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乎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⑪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⑫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⑬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⑭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是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6.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本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谈谈对第④段画横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⑫段画横线句“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故乡”含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C 4.B

5.(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只是当时已惘然 白露横江

(3)起舞弄清影 箫鼓追随春社近

(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则有心旷神怡

6.(1)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2)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3)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7.(1)此句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

(2)内容上写出了“我”听到钟声心灵受到震撼后却不能再听到钟声的遗憾;结构上呼应了标题“消逝的钟声”,又为下文在异地听到钟声作铺垫。 8.(1)“故乡”并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心情。(2)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3)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4)其实,我们在异地他乡时,都可能会因一个小的事物而引起对过去的某一段生活的回想,从而产生相应的复杂的感受和心情,这种心情就应是一种特殊的“故乡”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上一篇:煤矿安全大反思大讨论下一篇:材料设备进场报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