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复习概要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当代文学复习概要(精选4篇)

现当代文学复习概要 篇1

80年代其它小说

汪曾祺《受戒》:小和尚明海与村姑英子的恋爱故事。

1、朴实自然的题材;

2、独特的语言风格;

3、平淡的叙述方式、平和的意境;

4、小说散文化的特征

5、传神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知青文学,eg: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张承志《黑骏马》(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寻根文学,eg:阿城《棋王》(王一生)韩少功《爸爸爸》(丙崽,象征、寓言的方式)陆文夫《美食家》(“小巷文学”“苏州文学”)

邓友梅《那五》(清代落魄贵族子弟的生活际遇)

《烟壶》(没落的清王朝各阶层的众生相)

意识流小说,eg:王蒙《春之声》《蝴蝶》《活动变人形》(倪吾诚)

工业题材改革小说,eg: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农村题材改革小说,eg: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

先锋小说,eg:莫言《红高粱》(以当时不存在的“我”通过“我爸爸”的视角,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马原《拉萨河女神》(先锋小说滥觞之作)《冈底斯的诱惑》(“叙述圈套”开创了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苏童《1934年逃亡》《妻妾成群》(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格非《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冷漠叙述;对现成文体的颠覆)

80年代新诗(朦胧诗)

新时期诗歌(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

“归来的诗人”(“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艾青、雷抒雁)和“青年诗人”。朦胧诗运动: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

北岛《回答》;舒婷《神女峰》《惠安女子》《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80年代戏剧

1977—1979年,恢复期;1980—1985年,探索期;1986—1989年,总结期。

(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

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方凌轩、庄济生),宗福先《于无声处》 从“神化”走向“人化:沙叶新《陈毅市长》(平民意识)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社会责任感)

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苏叔阳《左邻右舍》,李龙云《小井胡同》

(二)探索戏剧时期(1980-1985)

80年代较有影响的探索剧: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复调)刘锦云《狗儿爷涅槃》;宗福先《血总是热的》;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沙叶新《寻找男子汉》(喜剧风格)

(三)探索戏剧的总结,小剧场运动时期(1986-1989)

《狗儿爷涅槃》(狗儿爷陈贺祥,地主祁永年)

小剧场运动的复兴与尝试:以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为标志。

(高行健: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强调戏剧艺术的“剧场性”特征,也就是“承认舞台的假定性”,重视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

80年代散文

巴金《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是“文革的博物馆”,从生活思想的深层次探究了“文

革”发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家奉行“讲真话”、“挖掘自己的灵魂”。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

90年代文学思潮(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道统派(西学派;传统派)信仰派(终极关怀派;宗教派)

90年代小说(新写实小说)

1989年第2期《钟山》杂志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代表作家: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90年代新诗(新生代诗)

Eg:韩东:《山民》李瑛、张新泉

90年代散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一、名词解释

文化散文:是兴起于90年代的文坛,以工作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为创作主体的散文创作。(1.5分)他们的作品以智慧之光透视社会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形式,辨析民族的人格和历史精神,对社会生存和生命意义作终极思悟,呈现出创作主体的人格和艺术智慧。(2.5分)代表作家有余秋雨、张中行、季羡林等。(1分)

新生代诗: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这些诗人的作品企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是一种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这些诗歌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它们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朦胧诗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代表。他们的诗开拓了新的疆域,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先锋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它的创作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或运用意识流结构手法,通过联想进行时间空间对比;或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精神深处的荒诞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锋文学的发韧之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临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是代表作。

二、简答题

1、马原小说的先锋性质

(1)小说在叙述中呈现出非写实非虚构的模糊状态,叙述视角呈现出随意性,叙述者与被叙述者、接受者纠缠在一起;

(2)叙述强制性对逻辑的干预,叙述的事件不是通过本身的逻辑联系而是通过人为的叙述联系在一起的;

(3)小说成为形式的叙述和叙述的形式,叙述成为小说的手段和目的,小说成为一种作者叙述的游戏方式。

2、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

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

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意象含义: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分析舒婷的《致橡树》(林惠答案)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藉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橡树代表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诗人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她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诗人正是通过这种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3、《陈毅市长》结构特色

(1)《陈毅市长》在结构上独具特色。(2)它突破了以一个中心事件贯穿全剧的传统戏剧结构方式,而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3)全剧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十场戏写十件不同的事,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4)为了使结构紧凑,在每场的结尾用几句台词或一个细节为下一场的情节开展作简单的铺垫。

(1)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祠》)、苏东坡(《苏东坡突围》)等等。

(2)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如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

(3)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等。

三、论述题

1、王蒙的反思小说《春之声》特点

王蒙是新时期文坛上较早尝试与运用意识流技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春之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

(1)自由联想。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为目的,就必然遵循意识活动的规律----不间断地流动着,自由随意,跳跃多变。

(2)放射型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端点,依着联想的发生,打破传统小说的正常时空秩序,作多线条的辐射,状如“漫天开花”。

(3)内心独白。它是心理分析式的,是人物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展示。它粗糙,未经梳理,却又因此而真实。

(4)象征手法。在意识流小说中,象征备受亲睐。意识流小说结构松散,思想的定向性属于隐性状况,象征的运用有助于防止这些可能性。

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

(1)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

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生活的真实性,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

生活的凡俗、琐碎、平庸、毫无诗意才是原生样态,生存的艰难、折磨、无奈、顺应才是生活的真实本相。

(2)描写凡俗小人物

背弃和拒绝含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物,将纯态社会中的凡人写入小说

没有丝毫充溢英雄光彩和不食人间烟火成分,只是普通平凡、甘于庸常、顺应承受着生活愚弄的小人物

Eg: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小林

(3)冷漠、客观的叙述态度

叙事主体冷漠淡然,不作直接的情感介入,更不作明显的客观评判。

叙述者似乎是一位实地录音者,仅仅做不动声色的旁观。

作家的主体观念与情感态度都不直接呈现在文本中,从而完全淡化主体价值立场。

3、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第一,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观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第二,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

第三,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第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

第五,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

(下面的不是考题 仅是个人整理)

“人文精神派”:

1、道统派(西学派;传统派)

2、信仰派(终极关怀派;宗教派)90年代小说述评

1、“新写实小说”

2、“新生代小说”

3、“女性小说” 方方的《风景》

巴金的《随想录》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80年代戏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7—1979年,恢复期

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从“神化”走向“人化”沙叶新《陈毅市长》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 苏叔阳《左邻右舍》,李龙云《小井胡同》

1980—1985年,探索期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宗福先《血总是热的》 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复习 篇2

一:在酒楼上

(1)吕维甫的形象

①吕维甫是一个善良、诚恳的人。两件“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他却做得很尽心,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善良、诚恳的人。

②吕维甫是由激进转消沉的人,他曾经是一个激进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一起去城隍庙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吕纬甫由激进而消沉、落拓,屡遭挫折后变得一蹶不振。

③他即糊涂又清醒。他虽浑浑噩噩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同时也十分清醒,充满自责。④他是革命运动后的一个落荒者,《在酒楼上》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的事,吕纬甫就是在革命运动风浪过后的一个落荒者。

(2)鲁迅小说主题有哪些?

①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批判和揭露《祝福》

②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③对大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阿Q正传》

(3)鲁迅小说的情节模式

1.“看/被看”→“吃/被吃”的情节模式,《示众》→《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

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伤逝》、《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

(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着眼点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大多数描写他们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以及失学、失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苦闷。但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却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读《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作品,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热情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5)吕维甫形象的意义

吕维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留下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6)艺术特色

1.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德人的精神“痛苦”。吕维甫——在颓唐消沉中逐渐消磨生命。

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归乡模式)

3.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维甫”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外化,小说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相互驳难的性质。

4.景物描写富含深意,我告别了吕维甫,和他背道而驰“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有有一种和昔日消沉的自我告别、失望、在绝望中抗争的意味。

二:铸剑

体现鲁迅一种什么复仇思想

复仇是中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也是《铸剑》的主题。但是鲁迅在小说中已经将这一主题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一般来说,鲁迅是不赞成有怨必恨或是为了报仇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

鲁迅的这个看法就代表了现代人的复仇观念,并不能因为自己的亲人被杀就一定要复仇。鲁迅认为,首先要问的是,复仇是不是符合正火,是不是本身具有正义性,如果不具有正义性,那么还有什么复仇的必要?即使是做儿子的,一定要为亲人复仇吗?再有,你要复仇的话,也应该找本人去复仇,怎么能去杀他的儿子,这有什么道理?叫做什么英雄? 然而,对于《铸剑》里的专制暴君,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是正义的,这个暴君,拥有强大的禁卫军保护自己,却任意杀戮老百姓,对于他,鲁迅是主张复仇的,鲁迅肯定赞美了黑色人为眉间尺报仇的行为。在对付专制暴君的前提下,他肯定了这个复仇,他不是一般意义上肯定了这个复仇,而是坚决支持用剑和火——即用武力对付暴君,这不仅是他行侠行义精神的表现,也是他革命思想的表现。

三:边城

小说从那几个方面体现出三美?(风景美、风情美、人性美)

小说分别从风景美、风情美、人性美三个方面来体现

①首先从风景美写:小说在表现《边城》的自然美景之时,也不断表现了独具湘西地方特色的一些风物,如湘西苗乡的典型建筑——吊脚楼、水车、古城墙等。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想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两边地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②其次写风情美:小说《边城》不只提供了湘西遍地的一副风景画,还提供了湘西遍地的一副风俗画。湘西这里的子民多保留了具有浓郁古风的世俗民情,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爷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豆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便宜,谁就是输家。难免会令人回想起不知多久之前的旧中国,也是如此,互相推诿前遍,有时甚至掷钱与地上,而人奔走开了。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对这种风情的喜爱。

③小说中也有对恋爱婚嫁民俗的表现以及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时的“走马路”的习俗,青年男女队歌倾吐爱情,高亢清越的歌声,情意缠绵的内容,率真直接的表达,以及月色如水所带来的朦胧与浪漫,都使作品在表现这一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古老风俗时,具有了一种纯美的震撼效果。作者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四:倾城之恋 1.写出一些张爱玲的作品

《色.戒 》《创世纪》《红玫瑰与白玫瑰 》《琉璃瓦 》《半生缘》《金锁记》

2.怎样理解这个题目倾城?

“倾”有一个意义就是倒空;“城”就是“围城”,也可以指婚姻家庭。因此,如果要说着第二层的意义,我看“倾城之恋”,大概是说,空城之恋,就是没有情感、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就是说一个空心的婚姻。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倾城之恋》看似一个传奇故事,其实是对传统“传奇”的颠覆。传统的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都是一见钟情,郎才女貌,海誓山盟,忠贞不渝的,缠绵悱恻的。但是这个爱情故事却充满着游戏和调情,是世俗男女之间猎取和捍卫灵与肉的生动展示。

五:死火

1死火的象征意义

死火,本身是活着的火,但由于一些原因,却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了,惨遭不幸,被冰洁起来了。尽管如此,死火,并没有从灵魂上真正死去,他在冰谷中终于等到一个机会,最后他坚决地选择了出谷燃烧。

鲁迅用死火这一意象,象征了一种惨遭迫害但永不屈服的战士情怀,歌颂了一种身处人生逆境但永不沉沦的奋斗精神。更准确地说,这死火就象征了鲁迅本身的人格精神。

2.影的告别的现代主义特色

①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表达了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大师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切体验和探究。

②《野草》在艺术上也是属于现代主义的a.它广泛的吸收了西方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手法。b.大量的运用象征与引喻的手法c.现实情境与梦幻交错描写,神话传说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③《野草》广泛吸收外国文学营养。

六.徐志摩

1.诗歌的内容

① 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实质内容主要是他在康桥时期形成的“自由”、平等、有爱的社会理想。《为要寻一颗明星》、《我有一个恋爱》等。

② 抒唱爱与美的追求(爱、自由和美)。爱情诗是徐诗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雪花的快乐》 《翡翠冷的一夜》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

2.诗歌的形式(艺术特色)

诗歌形式: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

①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②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③ 章法整,灵活多样。

④ 辞藻华美,风格明丽。文词丰富,华丽秾艳。

诗歌的艺术特色:

A.重复:此诗整体的形式是不厌其烦的重复

B.对比:诗中前三节甜美的梦境河心碎的悲哀,形成强烈的对比

C.节奏

D.押韵:[依洄][迷醉]等,押韵的全是同一个韵脚。

七.何其芳(预言)

1.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全诗共分六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来抒写,剖白式地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的眷恋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它的到来,热情赞美它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它的惆怅。

2.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宁静、柔婉的朦胧美的意境与意象

②运用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这是由于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③这首诗形式较整齐,语言富有音乐性

④为了增强音乐的美感,也加重抒情的色彩,作者还自然而巧妙地运用诗句语言的重复 ⑤语言含蓄:由于这种“镜花水月”的情调的追求加上作者捕捉的闪光的意象和意象之间又省去了散文的联系,就形成了《预言》这首诗的含蓄朦胧的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篇3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从思想内涵、创作及传播方式来看,具有隐蔽性、反抗性、理想性和集体性等重要特征,表现了手抄本小说对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抗争和对峙。流传最甚的时候,是1974年、1975年。代表作品有:张扬《第二次握手》、《绿色的尸体》、《梅花党》、《一只绣花鞋》、《余飞三下南京》、《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等。

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重要部分,手抄本小说在文革期间通过话语交流、文本交流的形式进行传播,文本在人和人思想、意识、感情的交流碰撞中被改写、被丰富,同时也被异化。文革手抄本小说对主流话语进行了对峙与反抗,有的小说还较为娴熟地运用了一些西方现代写作技巧,对现代性进行了探寻和追求。

手抄本小说在文学极化的背景下产生、发展和蔓延,体现出了文革时代知识青年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欲望的诉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手抄本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批判意识、弘扬的民族品格,与文革主流文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分具有历史涵义的文本,是中国文学史上特别的存在。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其多元化体现在:

1、题材上杂多,无所不包。

2、价值立场,审美意识的深刻分化。

3、告别史诗,告别突发性和戏剧化,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

4、消解忧患意识,关注平民悲欢的世俗化倾向。

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的特征。(陈染、林白为例)

答:女性写作作为90年代中国文学一个异常重要的维度,可以说正是考察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晴雨表。女性作家的成熟以及女性对时代和自身的奇特关照都赋予90年代中国文学以新异的品格。

陈染创作中表现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规避历社直视女性自我,作品具有独特艺术感受力,对女性心理的刻画,意象场面描写,各种感觉的把握精确,语言锤炼功力。

唯一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囊括了她全部写作的基本主题:恋父∕弑父情结,恋母∕愁母意绪,同性之爱以及深沉的孤独之痛。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关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裸的人性原色。陈染的写作已突破了女性之“私”到达了个人之“私”,显示出超性别的姿态。

林白的作品往往以回忆的方式,从对性感与性感区域的精确而感性的描摹出发,来确认一个女人成长的历程和性别意义。《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女孩多米的成长历史。林白以她直率、洒脱、凄迷而富于魅力的文字讲女性的情感和欲望用一种审美的方式激荡起来,有一种“语言的灵动夸张的美”;小说还追求一种激情的流淌和扩张。她往往从一点开始,逐渐蔓延伸展,一泻千里突奔直下,那种生命的含量和情感的力度给人以达到极致后的叙述快感。

90年代女性写作还有毕淑敏对生与死的冷静思索,蒋韵对女性家族命运的悲叹等等,呈现出杂语化、多元共生的局面。综合起来看,表现出以下话语特征:⑪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来建构文本。女性作为主角,她们的命运与历史、生存与体验被前所未有地传达出来,她们不仅是小说所关注的中心,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也成为作家借以关注世界的一个视角和窗口。⑫小说内容的边缘化书写。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90年代女性写作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世相,努力揭示更为深刻的生活本质。⑬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她们的思索从女性推进到人的深度,在精神的更高层面上对人的存在命运做出哲学性质的探寻。这不仅显示出女性写作的深刻,也标示出女性写作的未来趋向。

在如上的话语体系中,90年代女性写作既呈现出女性固有的细腻精致,又有一种忧伤而平和的情感味道和舒放而凝重的气韵格调。

王安忆不同阶段的创作特征

①80年代中期:依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雯雯系列”

②80年代中后期,创作进入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题材更加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以历史、文化的眼光来观照人的命运,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出发来思考民间生存状况。如“三恋”

③90年代以后,以《叔叔的故事》为代表的一些作品开始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虚构小说,叙事风格改变。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如《长恨歌》(王琦瑶 作者对上海的把握与描绘极尽其祥,直入骨髓,把上海融入在人物的命运里)。

二、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如《伤心太平洋》

三、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如《姊妹们》

陈忠实《白鹿原》1993 第四届茅文奖“民族灵魂的秘史”把历史事变、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潮兴盛的年代。

以关中平原白鹿村为历史舞台,以白、鹿一族两支人物为主人公。主题:写白鹿村人在半个世纪的自然和社会事变中的挣扎奋困苦,以及自然本性和社会道德的冲突,文化遗传和现实变革的交战;保持了历史过程的某种混沌状态

①《白鹿原》有独立的人物结构、情节结构和价值结构,而作家以现代意识对历史、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观照和评说则是其结构的核心。

②人物形象:《白鹿原》塑造了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白嘉轩,一方面,他出众的能力使他成为仁义白鹿村的精神代表,积福积德的宽厚长者。另一方面,他是权威族威的化身,他是封建宗法家法的忠实维护者和严格执行者。田小娥是刻画较为成功的女性悲剧形象。此外作品还塑造了心狠手毒鹿子霖,仁爱圣贤朱先生,有情有义的黑娃,丰富了作品的人物层次,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③艺术特色:《白鹿原》时间跨度大,结构宏阔,有史诗品格;语言生动,笔力雄浑;恰当运用修辞,作品中的“白鹿”、“鏊子”是含有深刻象征意味和深广意蕴的两个意象。

莫言创作的整体特点(以《红高粱》为例)

(1)小说对题材的处理显示出对传统的小说叙事的叛逆。

(2)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具有土匪、英雄、情种三重身份,女主人公戴凤莲美丽而充满活力,表现出无所拘束,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3)都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故事”。

(4)以追忆的姿态讲述故事,映照叙述者所立足的当下时空。

象征意义: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潜藏着沉淀在生命直觉之中的农民文化的许多特点。

①《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②小说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也有特色,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迭合在一起,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叙述人称的运用中,最逼真的细节也带有了虚幻的色彩,获得了所谓“喧哗自嘲”的反讽效果。

③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

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框限。

《青春之歌》

主要内容: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的呈现了她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她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的叙事时段重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史自然的叙述线索,内容侧重点的转移是“恋爱——革命”。

创作特征:是一部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小说情节的重点在描写林道静告别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的“旧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这部小说的情节框架与人物关系及演变体现了当时主流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改造的设计与要求,但是它依稀保留着五四风韵,有自叙传的色彩。杨沫糅合了个人经验来描写林道静,对个人情感、心理的抒写大都细致真切。杨沫从女性心理体验出发,体验她们的心灵与感情,这些描写使《青春之歌》充满人情味与抒情美。

郭小川诗歌创作特征

1、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政治抒情诗,如:楼梯式诗《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抒情诗歌如:《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望星空》。

2、诗歌流露出坚持革命尊严,战士情操、战斗精神和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如《团泊洼的秋天》。

3、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它强调节奏因诗体的多样而多姿多彩。如:《致青年公民》采用楼梯式,《将军三部曲》采用散文曲体等。

4、诗歌押韵、节奏感强。如:《望星空》。

《茶馆》

主题:《茶馆》在对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题,以其独特而又精巧的戏剧结构,“小说式”的人物刻画,鲜明而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表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艺术价值。在老舍的茶馆中,体现了老舍的大众化的创作倾向,和其民粹思想。《茶馆》表现了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

创作特征(艺术构思):

1、是中国话剧史的巅峰之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经典之作。

2、内容上构思独特,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他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老舍选择北京普通茶馆,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此活动,反映各派力量的矛盾冲突。

4、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而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

5、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纵,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横,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在史与事交叉点上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史事结合,虚实结合。

6、每一幕都要穿插一件怪异的事。增加了悲喜剧色彩。

语言艺术:

1、性格化,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化。

2、将人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简洁中包含大量容量。

3、幽默化

先锋小说

在“寻根小说”与“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初露,是以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等小说为开始的“先锋小说”激流。它具有实验性,创作特点主要有: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与历史本质的追寻与反应;叙述平面化,结构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策略。代表作品有余华《现实一种》,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褐色鸟群》。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后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写实小说思潮崛起。创作方法虽以新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代表作品有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池莉的《白云苍狗谣》。

新历史小说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逐渐走向低谷时,作家纷纷把目光转向历史,在逝去的历史中寻找写作资源。历史小说创作出现了两个分支,一类是“旧瓶装新酒”,作家们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的真实性不复存在,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系列。另一类是“新瓶装旧酒”,作家尊重历史事实,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为人们所熟知公认的人物和事件做史料,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虚构,代表作有姚雪垠《李自成》。

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文学思潮也被称为新状态文学思潮,它是由新生代作家在90年代崛起而引发的文**流。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日常经验的强调和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求两个方面。新生代小说独特性和个人性就表现在作家们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认识,言说和绘制。并且根据文学风格的差异可分为技术型、诗意型、写实型、私语型四种类型。技术型作家注重对深度主题的文学化表述,文本的晦涩与技术上的实验色彩,代表作家有鲁羊、东西、刘剑波等;写实型作家的文本透露出浓郁的时代心理写实气息,代表人物有朱文、韩东等;诗意型作家尊崇个人体验、自由想象和语言游弋,代表人物是毕飞宇;私语型作家强调纯粹私人化的生活体验和边缘经验,代表人物有陈染、林白等。

寻根小说创作特征及价值,局限

1、创作特征: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价值: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族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这和当时的文化研究热与传统文化价值重估思潮相呼应。

3、局限:(“寻根文学”的初衷,是要“理一理民族文化的根”,寻找本民族肌体深处尚未被“儒家文化”“侵蚀”的“野性而自然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企望在这个起点上重新铸造民族的灵魂。)他们所追寻的“根”,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边缘文化传统。这批作家们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问题,并不很了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复杂。

样板戏

是在60年代初的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江青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肆意改动这些戏剧情节,“钦定”表演程式乃至艺术细节,向全国“推广”“普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这8个剧称为“革命样板戏”,成为文革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四人帮”把它作为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的工具。

缺陷:

1、样板化——京剧现代戏在被样板化的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日常生活属性被最大程度地消解了,党性阶级性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由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以及江青等人的横加干涉,样板戏创作总体上是按照政治化、观念化、程式化去进行的。

3、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

4、创作方法单一

成就:

1、塑造的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借用京剧“脸谱化”和程式化的方法,对正反人物进行戏剧化处理,还利用光线、构图等因素进行强烈的意识形态渲染。

2、民间文化的资源被很好的运用,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将民间文学传奇的因素、理想化因素赋予人物。

3、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有很大突破,对各种被广大观众认可支持的文本进行改编,回避了传统剧目中的程式化倾向,在样板戏舞台上实物存在达到最大限度,改变传统剧目的象征手法显得十分有时代气息,将芭蕾舞、交响乐、钢琴伴奏等当时一些没有普及的艺术形式运用其中。

王蒙小说创作特征

① 突破了时空顺序,冲决沿袭已久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融入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因子

② 将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引入到小说创作中

《春之声》

③ 运用隐喻和象征的结构使小说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文化哲学意味 ④ 西方黑色幽默融入创作中

⑤ 善于创造新词、新的句法来适应新的创作技巧

⑥ 他打破时空的限制,让人物的复杂经历和矛盾心理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

⑦ 人物描写:这些人物历经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而矢志不渝的现代知识分子代表 ⑧ 在新时期关注另一主题是青春主题、知识分子命运主题 ⑨ 从文化反省角度思考知识分子命运

⑩ 80年代末90初,作为充满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王蒙从政治和现代普通人、政治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关系角度,对百年现代中国的人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代表:长篇1953《青春万岁》1956组织部新来了个青年人,中篇《坚硬的稀粥》季节系列长篇《恋爱,失态,踌躇,狂欢的季节》

伤痕文学

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主要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代表作品有宗璞《我是谁》,张抗抗《爱的权利》,王蒙《最宝贵的》。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征及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曾参与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改编,1980年,他的短篇小说《受戒》发表即引起轰动;次年,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迎来广泛好评,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创作特征:①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但缺乏一种崇高的,悲壮的美。②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是哪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③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④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的效果。

文学史意义:1)它呼应了对沈从文和京派小说的重新历史估价,“带来了80年达‘田园牧歌’风俗画小说的盛兴”。2)《受戒》、《大淖记事》的发表,成为80年代中期的小说文体创新、语言革命的先声,3)同时也因为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而成为寻根小说的滥觞。

语言特征:1)俭省、淡远又透出凝重奇崛。2)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显示了讲故事的魅力,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也构成了散文化小说风格、马原小说的叙事特征

作品1985《冈底斯的诱惑》、1984《拉萨河女神》。马原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

(1)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这是对我国近现代以来强调小说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反拨,是对小说叙事长期以来所承受的意识形态压力的摆脱。(2)小说叙事指向了其自身,写什么和表达什么不再重要,怎么写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3)马原的小说采用“元叙事”的手法。(4)不追求事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情感和情绪的联系,而是若干个独立的片段。

朦胧诗的创作特征(以舒婷、顾城为例)

(1)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强调诗人的主观世界。如舒婷《人啊,理解我吧》;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2)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3)致力于自我抒情,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统一在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上。如舒婷《神女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做了追求自我情感价值的抒唱;顾城《生命幻想曲》是对生命幻游于宇宙的抒情。(4)大量采用虚实手法,使诗歌由具体变为抽象。(5)以意象的朦胧性代替形象的确定性。

舒婷生于1952年。代表:《神女峰》《双桅船》 创作特征:(1)在主题上,侧重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那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探求、欢乐的感情轨迹。她从关心个人的命运和个体的价值出发,上升的对他人、对民族的命运的关切。她把个人的许多感情和心理过程写进诗中。(2)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3)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顾城作品《感觉》、《一代人》、《弧线》。顾城的诗歌美学观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被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頽墙、锈崩的铁栅,专心致志编写他的童话,描写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为与现实相对比而存在的世界。在他的诗中,表现在未涉世事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中后期,女性从性别出发,大胆引用性的描写,从自然层面肯定了女性的性别,它们作为一种积淀给90年代女性写作提供了思想资源,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全球包括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许多女性主义文学论著相继问世,在女性主义的启发下,她们开始了积极的自我探寻,从而成就了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由于“缺乏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女性写作因此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女性主义创作和批评在90年代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一声势所营构的浓厚的女性主义氛围,使得90年代女性写作不仅只有女性主义写作这一支,而是包罗万象,呈现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呈景象。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自身,它在实质上起到了联合女性写作的纽带作用,对促进女性写作的繁荣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特征:表现得更多的是女性内心生活的场景,它们具有强烈的反经验色彩和私语化,叙事风格变得异常陌生,她们的写作强调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最开始用私语化、私人化、个人化来概括其特点。主要作家有:林白、陈染、海男等。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成就和局限

成就: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萧是17年中国大陆散文的典范,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特定时代的政治品格与审美价值取向,提供了富于时代色彩的审美规范。杨:艺术审美视野比较灵活。《荔枝蜜》秦: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花城》刘:“壮丽生活的赞歌”。《政治委员》吴:朴素平实,不唱高调,本色还原延安生活。《北极星》 局限:(1)“我的丧失”,非我的存在;(2)模式化:杨朔“自我置换”模式;刘白羽“自我膨胀”模式;秦牧“知识取代自我”模式(知识性、趣味性);(3)失真:避而不谈1959-1964年间的自然灾害,主要写喜悦之事,欠缺历史真实性。

第四种剧本

当代文学复习参考 篇4

说明:当代文学考试范围是第二十八章1976~1989文学思潮到第三十五章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课件上的内容只有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二章的内容,其余部分需要自己看书。

以下是整理课件的,有需要的参考一下,因为整理时间较短,可能有些缺漏,如有缺漏大家自己补充一下。

当代文学考试时间以及地点

6月26日(星期二)上午10:00-12:00

主楼717(1102)

一、名词解释

1、元 小 说

元小说(meta-fiction),也译为“超小说”或“后设小说”,威廉²加斯(美)《小说和生活中的人物》(1970)中首次使用,基本含义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戴维²洛奇(英)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先锋潮中,马原的元小说叙事较有代表性。

公开自反小说的虚构性,模糊作者、叙述者、读者的界限,在小说中讨论小说的写法等

2、残 障 叙 事 格非的小说较有代表性

(1)颠覆真实性(将个人精神与大众经验对立起来,强化神秘感);

(2)意义缺失的格非式“故事迷宫”(火柴盒故事;探访<格非小说常用的故事框架或故事线索>为证实“在场”,最后什么也不能证实);

(3)以讲故事完成“反故事”的技术操作(故事性很强,但实际上根本构不成故事)。探访:比如《褐色鸟群》中我向棋讲述的与另一个女人的故事。还有棋与我的双向寻访。

3、风 情 小 说

风俗人情小说区别于乡土小说,虽都重视乡风民俗的描写表现,但前者着力表现风土人情,后者着力表现乡情、乡愁、乡思。风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A 借风情流变演社会历史变迁

B 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

C 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代表作家作品:汪曾祺高邮风情、邓友梅晚清风情、林斤澜温州(矮凳桥)风情、刘绍棠运河风情、陆文夫苏州风情、冯骥才和林希的津门风情小说等

4、陕 军 东 征

1993年,五位陕西作家在北京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产生较大影响。当时的新闻界、文学界称之为“陕军东征”现象。“东征”作家作品包括:

陈忠实《白鹿原》

贾平凹《废都》

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

程 海《热爱命运》

京 夫《八里情仇》

5、归来的歌

“归来的歌” 诗人的归来、诗的归来 共同特征:归来主题、理性思辨倾向、感伤诗情、个性回归 抒情迁移与主题演变

a 抒写社会性情绪——抒写个性体验、进行个性化反思 b 归来主题——沉思主题

代表诗人:艾青、公刘、流沙河、绿原、牛汉、曾卓、邵燕祥等

6、朦胧诗及代表诗人

知青“地下”诗作是朦胧诗的最初酝酿,但并不朦胧

1978年北岛、芒克创办《今天》[80年停刊],朦胧诗第一次以群体姿态亮相 1979年《诗刊》发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1980.8《诗刊》发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引起争论

朦胧诗人

三个“崛起”为朦胧诗推波助澜:

谢 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80.5.7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81.3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83.1 群体特色:

人性呼唤、自我体认

历史反思、意象建构

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杨炼

7、朦胧诗群体特色(具体)

1、恢复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呼唤友爱、真诚、信赖,追求人生价值人格尊严

2、重建理想与信念

重新召回“自我”;重视“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对抗)

反思苦难岁月中的人性毁灭、理性沦丧;否定历史文化积淀中的传统人格模式、奴性人格

3、构建意象世界

“橡树” “一代人” “纪念碑” “墓志铭” “小巷”

(其意象世界有冷峻、温婉、天真任性三方天地)

8、朦胧²意象

在“自我”与“世界”的对话中,“自我”被扩大,渲染出了主体孤寂的心理和情感;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形成了朦胧诗人普遍的悲剧英雄心理机制

在朦胧诗中,经验世界与具体生活场景有了足够的距离,诗人不再“实写”“实抒”,形象与思想间产生了艺术的张力

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模糊了抒情的线性结构(时间流、逻辑流),而更多呈现为意象板块顾城《远和近》的距离是心理感觉决定的;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比喻都求陌生化(而不是相似性)

9、挽悼散文

1978.12《人民日报》发起¡±丙辰清明纪事¡±征文,要求以1976年¡°天安门事件¡±为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记叙那一场大事件中的各个侧面。但这一主旨被积聚了太多急于抒发的情感的各阶层作者延展。人们写下大量以挽悼已故亲人、友人、亲爱者、景仰者为题的抒情散文,以鲜明的政治品格与社会品格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代表作主要有: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巴金《怀念萧珊》《望着总理的遗像》 楼适夷《痛悼傅雷》

毛岸青、邵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 菡子《梅岭诗意》等

10、回忆散文

挽悼散文的后续发展

抒写范围:由“文革”向更久远的历史纵深延伸 抒写内容:由“怀人”转向更多地回顾自己的人生 情感倾向:由强烈转向沉静

情感表现:由“宣泄”走向客观记叙(追忆型叙事)

代表性作家作品: 丁玲《牛棚小品》

孙犁《晚华集》《秀露集》等 杨绛《干校六记》(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

另一味回忆则立足人生感受的抒写,反思色彩更浓,如巴金、韦君宜的散文

11、个性散文

这是回忆散文中的另一倾向:叙写童年或过去的生活,以表现“性灵”为宗旨,对人生中美好时光、事物的眷恋和对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煦的生存环境的神往,是这类散文的主要情感倾向。

坚守主观视角,注重内心体验,强调性灵,追求诗情与个性

小说、诗歌的艺术手法被引进到散文创作中(意识流、生活流、内心独白、象征、隐喻、意象、感觉、荒诞、抽象„„)

代表作家:贾平凹及众多女性散文作家(张洁、王英琦、叶梦等)

12、知性散文—文化散文

抒情散文的知性化追求,在知性散文—文化散文成型之前,是融化在个性散文之中的 抽象意味、哲理色彩、文化品格浓重的个性散文 80年代后期余秋雨携《文化苦旅》,将知性化追求推进到文化关怀的层面,抒情散文园地高扬起文化散文的旗帜。

进入90年代,文化散文影响更盛。知性散文中的“文化”“学识”上升为更加重要的艺术与审美构成元素,“学者”成为创作主体。

13、探索剧

进入80年代,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戏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些剧作家突破传统的戏剧创作原则,积极探索戏剧艺术形式的创新,创作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剧作,被称为探索剧或实验剧、现代剧。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包括: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探索剧突破了传统戏剧艺术模式与规范,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推动了当代戏剧的发展。

14、探索诗(新生代诗)

新生代是在“朦胧诗”的艺术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朦胧诗的反叛力量(“反动派”)因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汇成潮流。较有代表性的群体有:他们文学社、非非主义、、大学生诗派、整体主义、莽汉主义、撒娇派等。

以反崇高、反英雄的价值观、反意象、反优雅的艺术观成为诗坛的新生代。相对于朦胧诗的贵族化(人格理想、思想锋芒、艺术语言)倾向,“新生代诗”的平民化倾向显得更为突出。在朦胧诗人那里,“我是人”宣告的是自身的高大;在新生代这里,“我是人”宣告的却是自身的凡俗。

二、人物形象分析

1、《陈奂生上城》

漏斗户主。进城买帽子(屯里有米、橱里有衣、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满意透了,“今日悠悠上城来”)。【上县城 → 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

陈奂生形象

《陈奂生上城》最精彩的叙事环节是——喜悦——感激——自卑——懊悔——气恨——发泄——满足

陈奂生:当代国民性的一面镜子

(上,命,利,惑,迷。“陈奂生”系列小说共同完成的)进城中的陈奂生(一睡成名)

2、《芙蓉镇》艺术形象 芙蓉仙子——胡玉音

豆腐西施。全书以胡玉音的遭遇为线索展开叙事。小人物。悲剧命运。工作组长——李国香

国营饮食店经理。全县商业战线以批资本主义出名的女将。社教工作组长。公社革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后转移,调往省城升正处级。铁帽右派——秦书田

做过州立中学教员、县歌舞团编导,57年因“利用民歌反党”划为右派下放到芙蓉镇劳动改造。有装疯卖傻油滑混世以求生存的一面,也有机智的反抗和铮铮铁骨。“穷快活,浪开心,活作孽”,性格丰富。右派形象中有独特美学价值。北方大兵——谷燕山

粮站主任。南下干部。社教工作四清运动中被停职。“醉”汉。“一镇的人望”,“生个蛮横相,一颗菩萨心”。

[谷燕山醉骂] 谷燕山醉骂

运动根子——王秋赦

秋蛇、秋奢、秋赊。赤贫无产者,土改中的¡°土改根子¡±,¡°四清¡±开始变为¡°运动根子¡±,当上支书,与¡°工作组长¡±李国香互相利用。革命性→破坏性。独具认识价值。

3、白 嘉 轩 “最后一个地主” “最后一个封建族长”

形象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浓厚的文化意味:

(1)重视并恪守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伦准则、处世原则(2)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心理

(3)孟子主张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他修身齐家治族的标准

(4)言谈举止极具示范性和感召力

(5)立乡约、修祠堂、建学堂、正民风、兴仁义,营造农业文明的理想王国“仁义白鹿村”

历史深处、文化深处走出的白嘉轩,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理想人格的确认。

但这只是形象的正面

这一形象的塑造,还有这样一些叙事环节:

置田亩(迁坟换地);七娶六丧;种植鸦片发家;合力毁灭田小娥;允许孝义(三子)妻¡°借种

作家借白嘉轩形象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关注“阴影”,„„ 4白孝文

世俗、功利、腐朽、堕落的人格形象

传统文化的劣质因素 传统文化自身滋生的异己力量

(这种异己力量加速了农业文明的解体,但只起到破坏作用,不能承担建设现代新秩序的使命)

白孝文原本有儒家文化典型的正统人格:尊上、唯命、安分、克己、守成,„„ 白孝文最后的成功,无疑是对历史与文化及其优秀成分的嘲弄

三、关于小说

1、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小说的异同

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的“文化味”小说,注重挖掘生活的文化内涵,追求“深度模式”。共同之处:

A “知青视角”和“人生视角”的重合;

B “人生视角”和“文化视角”的重合; C 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审美情趣的契合。个 性 三 例

各有侧重,各有个性:

比如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追求的“深度”都侧重于“文化”和“精神”,但—— 张贤亮重人性层面上的精神寻求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贾平凹重社会层面上的文化精神重构

对“商州”和“野山”的观照(《商州》

《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韩少功重象征层面上的文化审视

《爸爸爸》《女女女》

2、《人生》的悲剧意蕴 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现实

选择的必然性与趋向性

(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刘巧珍、黄亚萍)

只要作出选择,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命运悲剧、爱情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人生》的叙事充盈着悲怆的激情

《人生》中的高加林被一分为二:孙少平、孙少安。(走出与固守)

3、《 受 戒 》

荸荠庵 情趣世界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汪曾祺《关于〈受戒〉》,《小说选刊》81.11)

欢乐的入世的生活意趣冲淡了神秘的静寂的宗教环境;佛门与人性的对立与联系变得非常奇妙。

受戒,成为双向的:佛性 与 人性 双向 “受戒”也是叙事锁结

4、古华《芙蓉镇》艺术成就

艺术追求

“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芙蓉镇》艺术成就 1、独特的艺术追求

2、成功的艺术形象

3、精练简约的艺术结构

4、喜剧笔法,激情叙事

5、浓郁的地方色彩

5、陈忠实《白鹿原》艺术成就

陈忠实(1942-),陕西西安人。《白鹿原》,1993人民文学出版社 “陕军东征”《白鹿原》:丰富复杂的艺术世界

A 叙事话语形态的复杂性 《白鹿原》的叙事话语形态

历史叙事

主要叙事因素:家族、阶级、政治(党派)

时间跨度、对应的历史流程与《红旗谱》一致

区别:《红》的历史图景以“阶级”和“革命”为焦点

《白》的历史图景以“家族”和“生活”为焦点

解 构:《白鹿原》的历史叙事话语

可能性的 回避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话题

主观性的 强调主体言说的“个性”品格

生活化的 阶级斗争缺席 关注家族、生活 《红》:历史的政治形态、阶级斗争形态 真实性 《白》:历史的生活形态、文化形态 丰富性 B 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白鹿原》:人物形象 圣贤人格形象

朱先生 白嘉轩

(鹿兆海)世俗人格形象

鹿子霖

白孝文 叛逆人格形象

黑 娃

田小娥

形象塑造,摆脱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获得了丰富性。人物形象塑造也反映出了创作主体复杂的文化心态。C 文化视角及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白鹿原》的文化视角及思想意蕴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历史,对待传统文化、农业文明的复杂情感状态 是一曲颂歌:

“白鹿精魂”:对世事昌明的向往

“仁义白鹿村”:对农业文明的礼赞

白、朱:对儒家文化精神、圣贤人格的肯定也是一曲挽歌

揭示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审视了传统文化的罪恶

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娥 半是颂歌半是挽歌

D 叙述方法的复杂性

《白鹿原》的叙述方法(略)写实 象征

写实(略)

象征:白鹿 白鹿精魂 鏊子„„

理性 非理性

理性(略)

非理性的神秘文化氛围:无所不在的神秘的白鹿;无所不知的神秘的朱先生;令人毛骨悚然的小娥的鬼魂„„

6、《马桥词典》的创造性

语言(词条)背后:

寻根底蕴,历史意识,文化视角 活在日常用语中的马桥

马桥语——马桥历史——马桥文化(民间)形态——互动中的马桥 小说形式的实验性、创造性

取立词条、释义的规范性、准确性、知识性。

词条形式展开的叙事

用小说写语言(用语言写小说)

7、高晓声小说艺术风格

以喜写悲,悲中寓喜,喜中含悲 凝重、质朴、幽默

8、路 遥的小说创作

路遥的创作个性:

充满激情地关注城乡交叉地带

创作主体“矛盾交叉”的复杂文化心理

把握路遥的小说创作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城乡交叉地带的当下生活与作家的矛盾交叉的文化心理同构对应 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交相渗透

强烈的平民意识(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对普通劳动者生活、命运的关爱)

9、汪曾祺(1920-1997)

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汪:自报家门)

他说“我有一个很朴素的、古典的说法,就是写作品总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新疆文学》83.2] 他的风情小说,多以自己的故乡江苏高邮为叙事背景,是当代风情小说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

《受戒》(1980)

《大淖记事》(1981)艺术风格:古朴清雅(或明沏、淡朴)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

“他在静观而得的平淡风景中,拥有了整个世界”(季红真《众神的肖像》)“除净火气”、“除净感伤主义”(汪:桥边小说三篇¡¤后记),规避大悲大喜 我的小说“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a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汪:林斤澜的矮凳桥。也是夫子自道。巧于布白,简约,写意)

b “气氛即人物”(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情节模式被舍弃,氛围渲染成为结构中心)c “让生活淹没一切悲和喜”(平淡的叙述风度)

四、关于诗歌

1、艾青(1910¡ª1996)

1978年以来的作品收入:《归来的歌》1980 《彩色的诗》1980 《雪莲》(1983)等诗集 三类诗作:

时事性强的诗作

思辨性强的诗作

域外题材诗作

30年代--80年代诗风变化

忧愤深沉 深沉忧愤 诗人的忧愤 感性(诗性特质)

哲人的深沉 理性(思辨色彩)

2、公刘(1927--2003)

公刘新时期诗集:

《红花²白花》1979 《仙人掌》1980 《骆驼》1984 从“云”到“火”

从生活抒情诗人到政治抒情诗人 拒绝柔情,诗情炽热

最基本的诗情元素:痛苦

对历史的冷峻反思,对未来的忧虑与警醒

理性思辨与艾青不同:

艾青是智者之思,冷静

公刘是痛者之思,冷峻

3、舒婷(1952--)

代表作: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这也是一切》 《致橡树》《神女峰》 《流水线》《惠安女子》 《童话诗人》《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诗学主题:

A 对人、人的价值的关切 B 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 C 追求自由人格反思传统道德 D 人性呼唤

(寻找通往心灵的道路)抒情主体形象:感性的自我 诗歌风格: 忧伤 沉郁 温婉

(美丽的忧伤)

(温婉的意象系列:船,帆,树,花朵,黄昏,大海,星星„)

4、北岛(1949--)代表作:

《回答》《一切》

《结局或开始》

《宣告》 《雨夜》

《迷途》《古寺》

《岛》《恶梦》

《陌生的海滩》„„ 诗学主题:

A 清醒而孤独的觉醒者的自画与独白

B 坚守正义、承受苦难、悲歌自我理想人格 C 反思时代与历史

抒情主体形象:悲剧英雄

(理性的自我)

诗歌风格:深沉 冷峻 凝重

(思想消解情感)

(理性思辨)

(冷色调的象征意象系统:黄昏,海岸,海浪,沙滩,帆,船,夜,乌鸦,凶手„)

五、关于散文戏剧

1、巴金:一座界碑 《随想录》5集(作于1978¡ª1986):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每集30篇,共42万字 《随想录》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随想录²把心交给读者》中巴金说他是把散文“当遗嘱写”的 《随想录》

清算历史性荒谬,反思知识分子 的精神独立史,是《随想录》的总主题

忧患意识、反思精神、理性色彩,是《随想录》的命脉(“文革”博物馆)无粉饰抒真情的“随想录体

2、贾平凹:一个重镇

贾平凹散文三品:

单纯入世、复杂处世、单纯出世

初涉散文创作,即所谓的“单纯入世”阶段,多是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作(丑石、一棵小桃树、静虚村记、月迹、对月„„),展现山村自然之美的馈赠,不无矫揉造作之嫌

贾平凹散文

“复杂处世”之作,或写都市里的村庄,或写关中乡镇,关注生存空间,展现人间烟火(五味巷、十字街菜市、小巷、延安街市记、入川小记、走三边、商州三录„)

“单纯出世”之作,多为静中、病中之作,表面谈人论世,实则谈禅论性、谈佛说道,也有做作痕迹(闲人、名人、人病、生活一种、弈人„„)执著于一方乡土、一方山水、一方人的人文特点、自然景观、生存状态的表现,喜寻“迹”。自我意识、哲理意蕴、诗化意境

3、余秋雨:一个高峰(1946 浙江余姚)

“苦旅”与“寻找”: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寻找“远年的灵魂”时表现出的思辨理性和文化智慧堪称“独见卓识”。

以现代文化人的身份,面对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思考文化和文明的底蕴,探求历史文化的命运和中国文化人的人格构成,意图在“苦旅”中整合“文明的碎片”,重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苦旅之作:《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风雨天一阁》、《夜航船》、《笔墨祭》、《西湖梦》、《江南小镇》等 山居之作:《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千年庭院》、《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乡关何处》、《十万进士》等 探讨文化的良知

描述一代代正直文人的不幸命运 批判中国文人的性格弱点 知性与感性的融合

4、高行健的探索剧

高行健(1940—),江苏泰州人。因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荣获2000诺贝尔文学奖。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有剧作《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小说《灵山》、《寒夜的星辰》等。另有理论著述《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现代戏剧手段初探》等。

高行健的戏剧艺术探索

高行健的探索剧,以《绝对信号》《车站》为代表,其艺术创新主要还是集中在戏剧艺术形式方面。如:

1、注重舞台演出形式的交流效果

[小剧场演出形式,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流,突破传统戏剧的封闭式结构和镜框式演出习惯,弱化“舞台”效应等]

2、时空结构方式的创新性

[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迭合交错,强化戏剧事件的心理逻辑等]

3、舞台语言运用的创新性

[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借鉴戏曲表演的写意手法等]

六、其他

1、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与突进主要表现在: A寻求新的历史视点,更深或更高触及了社会现实 B、对生活进行了整体性的艺术把握 C、艺术手法的融合与创新

2、寻根的审美倾向

透视人的传统文化心理(阿城等);关注现代人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消隐的艰难(李杭育等);审视民族文化(韩少功、王安忆等); 品玩陋习鄙俗。

3、颠覆传统的感觉化叙事、人性化叙事、残障叙事,“元小说”叙事,醒目的“虚构文本”标识,是先锋小说的主要叙事倾向。

4张承志《黑骏马》

悲怆雄浑悠远的古歌,成为叙事语调。从“人生”的角度着眼,发掘出一种渗透了自觉的生存意识的文化精神。感性的文化心态。

5阿城《棋王》 叙事富有传奇意味。王一生“吃饭”、“下棋”,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仪式化的“吃”与“棋”,指向了文化层面的两极:物质的、精神的。智性的文化心态。6王安忆《小鲍庄》

拟神话式的叙事。审视飘扬的“仁义”之旗。动荡历史中小鲍庄是个几近孤立和静止的所在。理性的文化心态。

7、《大淖记事》写情爱,也有关隘、有难,但与受戒不同。一强调生趣、俗世欢乐,一强调承受、化解苦难。后者叙事更显平淡。

8、贾平凹:从《浮躁》到《废都》

“改革”的现实背景;社会层面的文化精神重构;说道“灵魂的绝症”(无法安妥破碎了的灵魂)

9、张 炜:从《古船》到《九月寓言》

精英启蒙话语;追求一个“简单、真实和落定”,“安慰自己这颗成年人的心”(融入野地),诗性的民间写作。从文化失望到精神重建。其他作家作品

10、余 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从先锋到民间。“新写实”立场。返璞归真。

11、王安忆:《长恨歌》

写人,写城,写市民文化心态。“存在性伤痛”(找到的是假象,找不到是归宿)。

12、新历史小说(非党史题材类型;重构历史的努力;除取材外,艺术倾向与新写实小说接近)

13、邓友梅(1931—):“绘风俗画”“写众生相”《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

林斤澜(1923—): “怪味小说” 《矮凳桥风情》系列

刘绍棠(1936—1997):乡村牧歌。《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烟村四五家》等 陆文夫(1928—2005):市井风情

《美食家》《小贩世家》《井》等。多取材于市井小民生活

14、归来的歌

生存状态、精神状态自画的代表作

——艾青《鱼化石》,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我不是孤雁》 归来主题的代表作

——艾青《归来的歌》,流沙河《归来》《故园别》,梁南《归来的时刻》 沉思主题的代表作

——公刘《沉思》《伤口》《刑场》

15、金字塔:

大众散文,注重日常生活的品味、咀嚼 作家散文,注重艺术创新与艺术追求

学者散文,注重文化的发掘与传播

“金字塔”塔基也有称“小散文”,塔腰和塔尖则被称为“大散文”

上一篇:新年美好祝愿祝福语下一篇:文献综述-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