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精选7篇)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 篇1

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无乃„与、何以„为、不亦„乎,等等)。

一、倒装句

倒装句(或称为“变式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主语后置)。在某些含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里,为加强语气,就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边,例如: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辞千金》)

(二).宾语前置(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谓宾语前置,就是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的前面,以示强调。有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 又如:(2008年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解析:本句中“诸君何事”宾语前置句,“何”是“事”的宾语。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也要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2009年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解析:本句中“不吾予”是宾语前置句,“吾”是“予”的宾语。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又如:(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不吾继”是宾语前置句,“吾”是“继”的宾语。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3.借助“之”“是”等助词,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如: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何厌之有?(《烛之武》)译: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又如:(2008年湖北卷)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解析:本句中“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幼”是“陈氏族子”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2.用“者”使定语后置。例如: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又如:(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解析:本句中“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疾周”是“里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此介词结构提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于”一般翻译为“在”“比”“向”“从”“被”等;“以”一般翻译为“用”。

例如: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解析:本句中的两个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罪”做“惧”的状语,“以力”做“止”的状语。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析:本句中“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威被之”。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解析: 本句中“无补于明之亡”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明之亡无补”。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二、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常见格式有: 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格式有“„者„也”“„也”“„者,„”“„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又如:(2009年北京卷)叔孙通者,薛人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译文: 叔孙通是薛地人。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4.通过停顿直接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又如:(2006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解析:本句中没有明显的判断词,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示判断关系。译文: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病梅馆记》)

三、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 1.在动词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 又如:(2009年上海卷)(沈周)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解析: 本句中“为„所„”表被动,“世”是动作的发出者。译文: 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被世人喜欢看重。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解析: 本句中得分的关键点为“见”和“得无„乎”,都是典型的文言句式,一个翻译为“被”,一个翻译为“恐怕„吧”。译文:一个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恐怕有损教化吧!4.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5.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语言标志。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又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解析: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语言标志,但是根据“非心服”,还是可以推断出“逼兵势”为被动句。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尤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居多。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还原,加以合理的添补。

1.省主语 例如: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又如:(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解析:这两句话都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把主语明确出来,放在括号内,句意更显明确。译文:(彭子篯)刚刚卸任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2.省谓语,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3.省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省介词,例如: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五、固定句式

1、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表感叹。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孰与、何如、孰若、何若,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表示比较。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

6、“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办法”。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7、、“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 篇2

一、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其三大特点

1. 文言文的对应性。

高考通常是传纪体文言, 而传纪体一般结构是:

所以阅读理解应该根据其对应性, 采用通读 (勾前挂后) 拉通文意, 使文意“达”。

2. 文言行文具有跳跃性。

即文中往往有许多省略成分 (即省主语、谓语、宾语, 省介词“于”, 省代词“之”等) 。所以阅读时应“补”, 有意识地采用猜读法。凡省略处用括号补出, 使文意“雅”。

3. 文言多单音节词。阅读理解时尽可能采用:

(1) 对译:即将文中单音节词按今天习惯的双音节词翻译并尽可能保留文中语素。《荆轲刺秦王》中“逐”译“追逐”即可。

(2) 换:即将古用今不用的词语按照现在的习惯换一种说法。

(3) 调:即调整语句顺序。如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4) 留:即对文言中的姓名、官职、年号、谥号、器皿、地名等予以保留。

(5) 补:即对文言中的省略成分用括号补充出来。

(6) 删:即对有些虚词, 现今无对等词翻译的删。

二、文言文学作品的三大重点

1. 文体知识要从总体上把握, 局部落实去理解。

整体阅读才能宏观把握材料, 才能完整准确地评价分析人物和事件。其纪传体可分为:

(1) 单纯的名人记事 (多截取正史) 。 (2008高考《宋史·廖刚传》全国卷Ⅰ, 《宋书·王昙首传》全国卷Ⅱ)

(2) 闲闻轶事 (多为野史片段、笔记) 。 (《聊斋志异·张诚》08山东卷)

(3) 个人自传或为他人作传 (多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为重点来借古讽今、借人言志) 。例如:《屈原列传》“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司马迁把自己受刑写《史记》同屈原被逐乃赋《离骚》并提。

(4) 诸子散文。如诸子中的历史性传纪体 (2008年高考湖北卷《宋濂·文宪集》, 2008年高考福建卷《晏子春秋》) ;对话体, 写人记事的对话语录体等, 一般从《论语》《孟子》《贞观纪要》 (高考2008安徽卷) 《新唐书》等文言作品中节选。

(5) 书信, 应酬体 (集会、宴请、迎送、颂德) 此类文言往往因事说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因人讥世等。 (08高考湖南卷《欧阳修全集》)

(6) 游记随笔体 (山水游记、访友奇闻、读书偶得、闲谈见志) 等。

在复习时应归类分析, 借助注释, 理通文意, 增强理解:文言设题一般是以假乱真, 正误相杂, 偏离文意, 张冠李戴, 概括不全, 范围模糊, 混淆是非, 偷换概念, 言过其实等。

2. 文言结构条分缕析, 层次严谨。

(1) 从内容上看:以传记为主的文言文先概述事件背景, 再叙事写人, 最后总括呼应的特点。就事件客观记叙, 边叙事边抒情议论, 重点是客观记叙。

(2) 从结构上看

一般情况总—分部分详述, 总结议论抒情部分略写。

三、文言翻译应从基础知识抓起

1. 积累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做到“信”。

虚词按考纲抓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平时应尽可能将每个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归纳完整。18个虚词应逐一归纳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平时不常用的。

2. 文言实词120个 (略) 散见于每册课文。

高考文言句式备考指南 篇3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句式作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该考点的内容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习惯搭配五个方面。这一考点知识遍布全篇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我们复习备考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这一考点的设题主要体现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上。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从近三年高考来看,有逐年加强的趋势,尤其是2006年、2007年的高考,几乎所有的考卷都强化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如2007年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20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2007年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山东卷“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才能正确地翻译。其它考区的句子翻译也大多侧重在文言文特殊的句式上,由此可预见,在以后的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仍然会是一个热点,这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我们要想从容地应对这一考点,就必须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以及各自的特点。《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解如下几种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一个重点,每年都会有多套试卷考查到,2007年几乎每套试卷都有所涉及,大多是与其他句式一起综合考查。如“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2007年高考安徽卷)该句前一分句是一个用“……也”来表判断的句子,因此,翻译时要照顾到这种句式的特点,译为: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二、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高考对其考查历年都很重视,近几年尤为明显,考查的题量也呈上升趋势,2007年高考有多套试卷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如“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007年高考浙江卷)该句既考查了“相”作人称代词时常常前置这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把语序理清,才能做到准确翻译。该句的顺序为“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闻相”,译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几种情况。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是主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是谓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是 动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是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是介词宾语的省略。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是历年高考中对句式翻译考查时题量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

四、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对被动句的考查,历来也是高考常见的考查点之一。如“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2004年高考江苏卷)该句中的“为……所”表被动,翻译时应译为表被动的介词“被”或“受”等。再如“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高考浙江卷)本句中的“终身不用”考查了被动这一句式,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五、习惯搭配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一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在2006、2007年的多套高考试卷中,每套试卷都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对文言固定句式的掌握。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年高考安徽卷)该句考查了“特……而已(耳)”这一固定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只不过……罢了”。译为: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考点误区

这个考点考生答题时常犯的错误有:

1.不明句式特征,译文颠三倒四

由于特殊的情况,造成了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不一样,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把文言文的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让它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是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对文言文的句式特征不甚了解,这样就不能正确翻译句子的意思,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因乞李氏以归”(2007高考湖南卷)这句在“李氏”前省略了“之于”,即省略了“乞”的宾语“之”和介词“于”,而“于李氏”又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的语序应为“因于李氏乞之以归”,译作“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个句式的特点,译作是“因此乞求李氏归家”这显然是错误的。再如“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高考浙江卷)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很多考生翻译成“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也是错误的。

2.不明句式特征,译错重点词语

汉语意义是丰富的,在不同的語言环境中含义是不一样的。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这是一个有标志的用“为”或“为……所……”表被动的句子,即“……被天下人嘲笑”,可是有些考生不明白,却把“为”译成“向”即“……向天下人笑”,这种错误是很可惜的。

实战演练

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练习1】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1)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练习2】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3)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4)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参考答案】

(1)官吏没有人把(如此严重的情况)禀告(君王),这就是处在上位的人怠慢残害百姓呀。(注意判断句式)(2)您施行仁德的政策,这些百姓(就会)爱护自己的上官,为自己的上官效死了。(注意“死”的为动用法)(3)您恐怕是不喜欢士人吧?(注意固定结构“无乃……乎”的翻译)(4)(他)根据别人的话才(派人)送给我粮食,他将来加罪给我也(一定)会根据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愿接受的原因。(注意判断句式)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 篇4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客,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自免去。有势家朱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竣昊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扶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货。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怒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勤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年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寺祀之。

(《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南平教谕 署:代理,暂任。B.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C.发橐金数千 发:发放。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恨,厌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曩胡公按部 按部:巡查部属。B.布袍脱粟 脱粟:糙米。C.墨者白免去 墨者:贪官。

D.中人监织造者 中人:才德一般的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阶为齐康所劾 ②为减舆从

③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 ④以右昼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足多者。

②人韪其言。

③闻瑞至,黝之。

④按问其家无少贷。译文:①

5.以下八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海瑞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 B.②④⑤⑥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6.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扶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海 瑞

1.【解析】答案:C。“发”是“打开”的意思。2.【解析】 答案:D。“中人”即宦官。

3.【解析】 答案:D。①介,被动,相当于“被”。②介,原因,相当于“因为”。③连词,同“而”。④介,凭借,相当于“凭„„的身份”。

4.【解析】 参考答案:①有值得称赞之处。②人们认为他的话是对的。③听说海瑞到了,把原来的红漆大门漆成了黑色。④海瑞审查讯问徐阶家的土地毫不宽免。

5.【解析】答案:A(①表现生活俭朴。③对齐康的评价。⑦采取的措施。③小民的感激。)6.【解析】答案:C。“有的„„远避他乡”与原文不符。

[译文]海瑞,字汝贤,是琼山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代理南平教谕之职,后升任淳安知县。海瑞穿布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时,惹怒了驿站的官吏,被驿站的官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部属,下令他经过的地方不需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一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钱袋子,取出钱数千,将它放入国库中,并派人驱马快报宗宪,宗宪并没有惩处海瑞等人。

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弹劾,海瑞说:“徐阶事奉先帝,未能帮先帝走出求问仙神兴土木的误区,他畏惧威势,保护官位的事情,确实也是有的。但是,自从他执政以来,为国事而忧心愁苦,感叹动容,有值得称赞之处。齐康却甘心充当爪牙,攫取噬咬好人,他的罪行重于高拱。”人们认为他说得很对。

高考一轮文言句式复习 篇5

一、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2.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

二、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扌干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①3.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以后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或犯法获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4.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让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

5.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上受到侮辱臣下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子,所以事情才纷乱到这种地步。现在公孙诡、羊胜没抓到,臣请求辞职,并赐我自杀。

三、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擢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师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师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6.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臣们)评说朝政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都被看作“卖直沽名”。7.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湖州董宗伯因为广敛资财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8.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师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人上报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要谋反,众位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听到这消息都很害怕。袁可立问沈师说:“李性忠本来是你任用的人,这人怎么样啊?”

9.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用这是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

四、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而去矣。”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俄改泰宁军节度。乾德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开宝二年,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奉朝请。三年,卒,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10.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下令诛杀他的家族。11.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太祖)于是命令六宅使陈思诲快马赶往泾州,擒获李玉及阎承恕进行审问,(李玉及阎承恕)认罪后被处死。

五、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褒,字孝整,河南洛阳人也。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余,徙原州总管。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其盗寻发于他所。

12.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个商人被盗贼抢劫,他怀疑是同住的人所为,便抓住他送到官府,元褒观察这人神色显得冤屈,而且言语上也显得理直气壮,就放了他。

13.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者依据条例责问元褒说:“为什么贪图金钱而放走强盗呢?” 14.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

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小试身手: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立足一轮复习,展望明年高考 篇7

一、依据课标,狠抓基础,形成体系

高考命题依据是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复习中应首先抓住课标,看课程标准是如何要求的,并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和知识,让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并转化成自己的认识。高考知识在课标的要求下,能力也在课标的要求下,高考题一定也脱离不开课标的要求,只有依据课标,狠抓教材基础,才能立于高考的不败之地。

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我们不能因为基础重要就讲一遍,再讲一遍,殊不知,学生只会听而不会做题。这就是学生说的“上课听得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题就不知所措”的原因。我坚信,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能力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悟出来的,所以在复习时尽量将知识点转化为题目,让学生起来回答和描述思维过程,多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从中发现学生的疑惑点、难点,做到少讲、精讲。复习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学案教学。开学伊始,组内成员做好分工,每节课制定探究学案,将教学中想讲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或题目让学生先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看看学生存在哪些思维上的障碍,知识上的纰漏,哪些做题的误区,哪些语言的不规范,然后老师再讲,做到有针对性的讲,有针对性的练,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例如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讲述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并做适量练习,从中发现这部分错点较多的是相对高度的计算,鞍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坝址的选择及相关问题,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于是在上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专门针对这几个练习题做思考讨论,思路比较清晰的同学进行展示,讲解思路,有问题的同学随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同的见解,并在这基础上鼓励学生针对本知识点总结规律。展示自己,不一定非得爬黑板,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是辩论,可以拿自己的学案或作品给大家看等,用他们喜欢的方式随时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大家,课堂是我们的,课堂是民主的。在这过程中,在同学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情况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作出相应的补充,使之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

高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应做到查缺补漏,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进行主干知识的复习时,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每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关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二、人人有图,时时用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学好地图用好地图成为学好地理的一大法宝。

高考命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读图能力要求很高,一是能够判读各种比例尺地图和地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有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 二是熟练使用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就拿2014年山东文综来看,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10个,考查考生从文字和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选择题共5组,每一组都以地图作为重要信息源之一,综合体( 必做题 + 选做题) 5个大题更是以地图为重要背景,可见,高考地理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而今后的高考命题,这种趋势可能会更加突出。

可是目前学生的读图现状令人担忧。基于此,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和进行地图实例分析。比如第一节地球的学习中,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他们见到的各种经纬网图,侧视的,俯视的( 包括从极点俯视、从极圈上某点俯视等) ,过地球表面两点的球大圆等都画在作业本上,并能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也可到黑板上展示交流。主动绘制的效果远远大于被动读图。对于一些难度较高且重要的地图,例如等值线图,金字塔图,气候类型各种图例等等,我们适当进行专题训练,区域地理复习必须建立在地图的基础上,把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特征都与图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次用图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有效锻炼学生析图的能力。地理不是单纯的描述性学科,它是建立在对各种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在使用同一区域地图时要把本区域的相关知识都能叠加在一起,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有目的地把相关地图叠加使用,课堂上加强引导和练习。

三、联系实际,关注热焦

地理热点不可不关注,也不可过分关注。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上一篇:孝星事迹材料下一篇:基层团组织建设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