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计划(共13篇)
在复习阶段我们会有着接连不断的模拟考试,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差,考得好我们会开心那么以下,考得不好就会伤心一阵子。考得好只是暂时复习得比较好,考得差就要思考一下复习的时候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
首先要把试卷上的错题给解决好,然后不要再去纠结这方面的错题,专心地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走,才不会落下复习的计划。
2、总结经验
熟悉高考的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是我们做题的过程很难总结出来,可能一个不起眼的知识点就是高考解题的关键。平时准备比较好的两套练习册,多总结自己所做过的题,多思考多回忆,争取做过的题其中的原理没有忘记,再加上平时积累的考试经验和技巧,你会发现很多以前不会做的题都得到解决。
3、细致谨慎
高考是个精细活,不仅考查知识,也考查能力的运用,比如计算能力。做一道的时候,能否做到严谨思考并认真计算,是解题过程的一个关键。
从很多数学满分的试卷分析得出,那些能在数学上拿到满分的人一定是严谨至极才会答出一张张艺术品一样的卷子。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要训练自己的严谨态度,真正做到下笔无误。
人人都说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大多数均有这个体会。但是, 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总是提出这样的看法:“课本上的东西有多易, 而高考的试题有多难, 它们中有几道书本上的原题呢, 老看它有什么意义?”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在我的观察中, 凡是物理成绩平庸或低下者,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课本还没有滚瓜烂熟地记忆, 对基础的知识掌握得不好, 尤其是对于那些最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 我常规劝这些学生, 不妨翻开课本的目录, 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对照并回忆一下相关的内容, 这时, 也许会立马产生一种“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的感触, 会发现自己的不懂之处究竟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 要通过反复地、深入地思考, 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 一对小球产生撞击, 你能从中想到些什么?能否想到其动量和能量?运量和能量方面会各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貌似十分简单, 可是, 细细琢磨, 又能想出很多问题来, 实际上, 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些小问题, 正是亿万考题之根源。因此, 在复习中, 我们一定要将这些貌似的小“?”拉直, 使它变为“!”。
二、注重实验操作, 理解原理, 掌握方法
实验题在每年的物理高考试题中, 占的比例约为14%。而从近几年的物理高考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 实验题部分的得分率并不高, 这正说明了这个环节是十分薄弱的, 而且这种情况目前在大多数学校存在, 也是较为普遍的。从考生的答卷和目前考生的复习情况看, 物理的电学设计性实验, 是学生最无从下手且颇感头疼的。考生做实验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实验的步骤叙述欠完整, 对故障发生的原因不会分析。其实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对物理实验的考查重点是:1.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2.实验的仪器的使用;3.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力;4.对基本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5.以演示实验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因此, 我们在物理实验的复习中, 不能简单地背诵条款, 而是要明确实验目的, 弄懂实验原理, 了解仪器性能, 正确使用仪器, 搞清实验步骤, 掌握基本方法, 懂得如何观察, 清楚如何读数, 这是最基本的功夫。此外, 还要学会运用积累法、比较法、代替法、半值法等处理数据的方法, 根据记录的数据, 进行分析, 得出正确而合理的结论。还有一点需要特别的强调, 那就是对实验原理理解得是否透彻, 直接决定着对实验当中产生的误差是否能分析正确, 决定着能否正确地提出减少误差的方法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所以, 我们一定要深入而不是肤浅地、透彻而不是敷衍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 还要注意在分析整理数据时, 必须懂得将实验数据画成图象, 运用图象函数的方法、数学和物理的知识找出规律或结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实验中多想善思, 能够帮助考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 能够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注重总结方法, 消化吸收, 为己所用
在高考物理总复习中, 学生除了认真复习基础知识, 还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进一步掌握各种物理思想方法。从表面看来, 物理思想方法似乎与基础知识的复习毫不沾边, 其实,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更高层次、更具效率的复习方法。我们需要总结的思想方法常见的有:1.隔离法、整体法, 这两种方法常用于解答力学问题;2.合成法、分解法, 这两种方法常用于处理复杂运动的问题;3.分析法, 此种方法常用于追溯出发点;4.图线法, 此法常用于处理实验数据;5.等效代换法, 此种方法, 常用于在保证某种效果 (特性和关系) 相同的前提下, 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进行研究和处理。这五种均是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 不仅仅在复习课上教师会讲到, 而且在一些比较好的教辅用书中也有较为详尽的介绍。所以, 学生在听课和阅读中务必要高度地关注这些思想方法的实际运用, 并在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它们, 熟悉它们, 将它们好好消化、吸收, 最终化为己有, 为己所用。
四、注重建立模型, 认真领悟, 事半功倍
【摘 要】 讨论历史复习用何策略而不是用何方法,这是一种高度。本文认为,历史科复习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联系与比较策略、史论结合策略、鉴古与今用策略,能够提高复习效率,学活历史。
【关键词】 复习策略 复习效率
对于高三文科学生来说,面对上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涉及多国的世界史,可谓纷繁复杂。历史复习,如果学生没有策略与方法,就会无从下手,杂乱无章;钻得进去却出不来,或者复习后面丢了前面。复习策略的选择和制定是复习设计的中心环节,复习是否有效率,关键在于策略的选择。关于历史复习的策略笔者以为有下列几端:
一、宏观与微观策略
历史考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如何将看似散乱的诸多知识进行梳理,以打好基础呢?答案是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是有序的,有层级的,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因此,在摄入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尊重人的心理特征。实际上,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比较合理,各册教材的目录和每章的引言正如根目录,各章节课题正是其下级目录、子目录。其上下级层次性和序号性,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历史复习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相统合,构建历史知识树,将最概括的历史理论、历史线索置于树干的顶端,把局部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等置于枝杆,最后把具体史实置于树枝的末梢。随着复习的逐渐展开和深入,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条理化,其结果是学生得到一幅愈来愈清楚的知识关系图。
宏观与微观策略,就是在历史学习中将宏观与微观综合,在宏观中学习微观,把微观放在宏观下考察。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历史大局、基本线索或总体框架,又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和意义等来龙去脉。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反过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比如,学习春秋战国具体历史(如改革、百家争鸣等)时,要将有关史实放置在“春秋时期战乱纷争,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生产力获得大发展,要求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要紧紧把握“封建分裂,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学习明清史时,要抓住“封建制度衰落,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总特征。
宏观与微观策略适用于整理零散的历史基础知识,使其有序化,是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复习)的策略。当今高考考查,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赢得基础分至为关键。实际上,有了宽厚的知识基础,也为提高能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二、联系与比较策略
在指导复习的时候,教师应该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联系(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思维习惯。比较与联系相伴而生,比较是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手段,真正的认识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纵向联系,指的是由古至今的上下联系。通过纵向联系,找出历史现象的共同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当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结果)等相关内容前后联系,反映其过程性,对比其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不同,最终发现其阶段性和规律性。
横向联系一般是以某一时间为横切面,寻找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联系,找出历史现象的不同点及个中原因,加深对历史现象性质、特征的认识,形成准确而完整的历史概念。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要把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融合到世界史中去学习。例如,把瓜分中国的狂潮放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学生得到的是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比的结果将使学生的复习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能够了解到历史的本质。
如果仅有上述两个策略,还不能适应日益能力立意、能力本位的高考。因此,在统合知识、联系知识之外,为提高能力,下面两个策略是必要的。
三、史论结合策略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策略。历史知识包含“史实”和“史论”两方面。史实即客观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史学观点、原理,对史实的立场和看法。史论结合要求论从史出,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的相应结论。另一方面,在学习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以论御史。
要善于将史论结合。看似零碎的历史知识是内在地由历史理论统领起来的。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史论结合策略。
以上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应该学会运用上表的具体史实提取有效信息,再利用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唯物论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物评价)、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基本观点。
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解析历史,就是有意识地置学生于较高的角度(相当于历史学家的角度),历史就不再是堆砌的零散的知识,学生可能真正做到像历史学家一样“把玩”历史,解析历史。
四、鉴古与今用策略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学了历史不能运用于现实,学到的是死历史,这不是设置历史课的初衷。著名史学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学研究思想得到史学界广泛的认同。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其用心在于让学生学活历史,让历史为现实所用。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复习时完全可以反过来,从关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准备高考。这就要用到鉴古与今用策略。鉴古与今用就是要结合社会热点,回顾历史,思考历史知识;相反,学习历史时,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拓宽思路。例如:从关注三农问题联系历史上的赋税改革;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改革与今天改革的联系,思考过去改革的得失成败,为今天改革提供启示;等等。
在历史学习中,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某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是培养考试敏感性的重要策略。久之,能提高应试水平。
高考复习计划
高三一轮复习按时间大致为:(9月—3月初),这个时期为基础能力过关时期。第一轮复习十分重要,这轮复习的目的是将我们学过的基础知识梳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以两个方面作为参考。第一个是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第二个以教学大纲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作为我们参考的依据,然后做到尽量不遗漏知识。因为这也是作为我们二轮三轮复习的基础。高三的复习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一轮复习是毅力的比拼,只有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才会练就扎实的功底。第二轮复习(3月初到5月中)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彻底掌握基本知识,使各个知识点整体化、有序化、自控化、实用化,便于指导技能操作,进行思维训练。经过解题复习,使记忆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轮复习(5月中到5月底)第三轮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考生用“尝试回忆记忆法”把前两轮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自选一到两套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及时进入考试状态。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的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这轮复习是三轮复习法中最关键的一轮。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在第三轮复习完成之后,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等高考”了。
2014年9月13日,河南省地理高考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的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议,会议由北京昌平二中的岳志杰老师主讲,岳老师是一位多年研究高考的一线优秀教师,他把多年来高考复习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上午岳老师做高考复习经验介绍,下午岳老师展示了两个复习课课例,研讨会还结合本阶段模块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更加有效的复习策略,会议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可谓收获颇丰。现汇报学习情况如下:
首先,地理高考复习应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要求学生掌握,不能回避。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多年来初中地理一直重视不够,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到高一学生已基本淡忘,初、高中知识间形成断层。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时机将初中地理知识渗透穿插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其次,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岳志杰老师的《食鲜汤之美味,品地理之妙趣》,通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引出一系列的地理知识,如:
1、做鸡蛋汤需要鸡蛋,由鸡蛋的照片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关知识;
2、做鸡蛋汤的西红柿,到中国优质西红柿产地新疆引出新疆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相关知识;
3、煮鸡蛋汤冒热气引出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4、鸡蛋汤冒的热气在锅盖上凝 结引出全球气压带、降水分布相关知识;
5、鸡蛋汤太烫了需要吹吹引出洋流模式、渔场;
6、搅拌鸡蛋汤引出气旋、反气旋;
7、点几滴油,油漂在汤上引出地质构造的应用,找水、找油、气;
8、渴了要喝鸡蛋汤,累了困了更要喝鸡蛋汤,展示一组相关习题,让学生做题,试着命题,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再次,加强图表教学,重视图文转换,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文科综合考试的考试说明中提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这一要求。各类地图和图表,其本身就是知识载体,又是知识的综合体,还是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训练基地。加强图表教学,一是要求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地理图象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如在这两年的高考中就出现了等值线图、统计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等,种类较为齐全。二是要求不断进行地理图象的取舍、转换设计训练,包括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分布图取舍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技能和应变能力。平时教学中就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时空的局限来观察、认识与分析地理事物,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综合卷中应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有关专家强调,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过去是文科类高考的热门话题,今后仍然是文综高考的主旋律。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2、构思①从大脑中探索意象、事例、古诗名言、精彩文段(教材;素材本;现实生活)②筛选,尽量做到古今中外正反点面都全。③安排顺序。
3、行文行文是重中之重,而扣题尤为重要。篇首应当在50一100字提出鲜明的观点,开门见山让读者明确无误掌握文章立意。
中间部分的扣题也必须明确,段首或者段中应该都有相关信息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文章没有跑题! 最好方法是对每段的段首都进行草拟。
结尾的扣题其实是对篇首的回应,要么是重申强调,要么是升华深化,要么是留有余韵。
4、书写①字体清晰,标点正确;②字数要求要达到,以750—800字为宜。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1.中考最后冲刺阶段复习计划要点
2.高三英语复习计划
3.届高考数学复习计划
4.学校高考备考复习计划参考
5.中考备考复习计划
6.怎么制定自己的高考复习计划
1. 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两个层面, 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2. 考纲分析。
(1) 成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2) 从高考历年考查情况看, 到目前为止, 几乎年年有成语题, 而且考生得分率并不高。
(3) “正确使用成语”的内涵是什么?这句话, 一要正确理解, 二要在做题时正确把握。需要强调的是, 无论理解和使用都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对成语的考查是词不离句。
(4) 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判断具体语言环境中成语的正误。
二、成语易错类型
1. 误解词语, 造成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 而且许多源自于典故, 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 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此外,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 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否则, 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探究其内在的含义。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推敲, 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 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 而且文不加点, 令人费解。
“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 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 不用涂改就能写成”。形容思维敏捷, 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 便提起笔来, 文不加点地写下去。”所以前句显然是望文生义, 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 因而造成误用。“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常见的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不刊之论、五风十雨、大方之家、三人成虎、名山事业、明日黄花、高山流水、求田问舍、表里山河、不名一文、舞文弄墨、对簿公堂 (庭) 、大快人心、屡试不爽、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不以人废言、人面桃花、城下之盟、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山高水低、前无古人、千夫所指、众矢之的、尾大不掉、师出无名 (兵出有名) 、言不及义、哀兵必胜、曾几何时、江河日下、噤若寒蝉、不赞一词、惨淡经营、计日程功、莫衷一是、身体力行等。
2. 张冠李戴, 造成对象用错。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如果把握不准, 就容易误作他用。
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 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中, “轮”是“高大”的意思, “奂”是“众多”的意思, 适用的对象应是高大的建筑物而非人物形象。
容易用错对象的常见成语有:巧夺天工、蓬荜生辉、倚马可待、白驹过隙、草长莺飞、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信笔涂鸦等。
3. 语境不分造成色彩失当。
成语从色彩上可分为感情色彩、谦敬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 从谦敬色彩上可分为谦辞和敬辞。在使用中, 必须辨明色彩, 否则就会误用。
(1) 误用褒贬, 情感错位。
有些成语是有感情色彩的, 使用时, 需要使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的色彩保持一致, 语境褒则褒, 语境贬则贬, 中性语境则使用中性词。
例: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 一经新闻媒体报道, 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满城风雨”:是指城里到处刮风下雨, 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 后比喻某一事件 (多指坏事) 传播很广, 到处议论纷纷。多用于贬义。
(2) 谦敬失当, 不合语境。
词语有谦敬色彩, 遣词用句的时候要注意得体有礼, 对别人要敬, 对自己要谦, 要让词语的谦敬色彩与语境保持协调。
例: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 我们请大家来, 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大家不必客气, 就姑妄言之吧。
“姑妄言之”, 指姑且随便说说, 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 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4. 自相矛盾造成语义重复。
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 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或矛盾。
例: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 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不妥, 因为“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 后面再接“谈论”, 语意重复, 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
5. 搭配不当造成不合语境。
有些词语还应该注意它的词性、用法, 以及它的词义轻重与语境是否协调。
例:今年春节期间, 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 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别无二致”, 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这里说的是“茶话会”, 缺少比较对象, 使用不当, 应改为“别开生面”。
6. 两栖词语要仔细斟酌。
有些成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情色彩, 这称为词语的“两栖现象”。要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 需根据它的多个含义和色彩去斟酌。
例: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 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 让我们深受教育。
一、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高考数学复习,面广量大,新课程计划与现行教学情况相比,随着教材改革的深入,复习的安排与构想也必须随之调整。就高考数学复习,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熟悉大纲的基础上对考试必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了解数学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特点。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题,重点解决解题思路的问题,做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实考的要求去做,把握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及运算步骤。第三阶段是实战训练阶段,要对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做最后的梳理,熟悉公式,系统地做几套模拟试卷,进行实战训练,在做模拟试题前先要系统记忆掌握基本知识,做题要讲究质量,既要有速度,又要有严格的步骤、格式和计算的准确性。最后阶段是考前冲刺,针对在做模拟试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最后补习,查缺补漏,以最佳的状态参加考试。
二、依綱悟本,把握方向
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深化对高考题的认识
高中数学总复习是策略性高,针对性强的一项工作。研究《考试大纲》中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的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精神实质上领悟《考试大纲》,具体说来是:
(1)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和掌握,哪些是灵活和综合运用。这样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了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
(2)仔细剖析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有什么要求?明确一般的数学方法,普遍的数学思想及一般的逻辑方法(即通性通法)。应特别重视《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注意如下几点:
①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考查时要保持较高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构成数学试题的主体。学科的内在联系,包括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三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自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学科的整体高度 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高层次上的抽象的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考查时,要从学科整体意义 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③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切合考生的实际。运算能力是思想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对考生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以含字母的运算为主,同时要兼顾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图形的处理与图形的变换都要注意与推理相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述三种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数学能力的考查要以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基础,加强思维品质的考查,对数学应用问题,要把握好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
④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重视试题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
三、准确定位,夯实基础
新课教学完成后,首先必须夯实基础。对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做到条分缕析,然后依专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系统训练,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高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一些试题将课本知识作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高考数学复习中,要排除各种复习资料的干扰,重视课本,回归课本,重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既要重视习题,更要重视内容,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要重视概念和结论以及方法的要点,还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每一个定理、公式、结论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使用条件以及推演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能达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
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而是自觉地将共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融会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如面对代数中的“四个二次”:二次三项式,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以二次方程为基础、二次函数为主线,通过联系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带参数的不等式等典型重要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尤其要强调的是,这种梳理训练必须系统、全面,不可以心存侥幸,高考数学试题的考查不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只求重点覆盖,但须对高中数学整体内容的考查上给予充分注意。试卷将高中数学的重点作为重要考查对象,保持较高的比例,且已达到必要的深度,成为了试题的主体。代数中的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基本变换,立体几何中的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解析几何中的圆锥曲线的性质、轨迹方程等均为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课程改革试验后,新增加的向量、概率统计、导数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上述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已成为历年高考试题的主体,所占分数约为全卷的80%,但有的内容某一年未考,并不等于以后永远不考;有的内容某年考了,也不等于以后不考,这是考试本身的策略,不可以误认为复习导向,我们的复习、训练仍然要系统、全面。
没有计划就会乱了方寸,虽然我们早已对复习的进度和时间进行了计划安排,但是为了能进行更有效复习,还是应结合实际调整复习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自己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考前的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再次合理的细化分配。只有如此,才能让有限的时间创极大的价值。
2.知识点要照旧落实,不能漏
一轮复习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周期最长;二轮复习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三轮复习大约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周期最短。复习周期长,掌握的知识就会出现复习后边忘前边,周期短就不容易遗忘,回归教材就是要解决“遗忘”的问题。通过一、二轮的复习教材和做题训练,同学们肯定清楚哪些是自己熟悉的,哪些是自己陌生的,知道哪些内容曾经考过,将来还可能考,这样就会有针对性的去复习教材,从而做到查漏补缺,即带着题眼儿去看书。
在回归教材前,一定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历史教材大约每周一本书,平均到每一天复习多少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每一位同学对各章节的熟悉程度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切不可盲从。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按计划完成,切不可随意更改计划。
3.练习要接着练,不能停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在这一复习阶段,练习则显得非常关键。在前两轮复习,很多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练习目的搞题海战术,甚至有些完全脱离高考要求而使学生湮没在浩瀚的题海当中,实践则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历史科。高考历史复习练习不可或缺,但是得有度,尤其在第三轮复习。
20XX年山东高考历史部分满分100分,分解成为11道单选题和三道材料题,题型题量与以往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一阶段的题目练习要在数量、难度、新颖度等完全与高考匹配,完全针对高考。按照《考试说明》样题要求,筛选、编制试题,进行模拟训练或仿真考试。
4.方法要熟练,不能忘
在这个阶段我们所强调的方法就是应试技巧。应试技巧从哪里来?它是从平时的练习中得来。教师也不应该一味的让学生做题,然后核对答案。而是应该在练习中给学生传授各种解题技巧。如审题的技巧;如选择题在提问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时应该怎样选的技巧;主观题的答题要领、答题规范等等。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教师都应该就应试能力培养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与强化。因为这也是多拿分的关键。
5.心态要稳定,不能慌
关键词:高考:政治复习;复习计划
如今的政治命题在高考中开始趋向于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考的一天天临近,很多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都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完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中无法灵活应对试题,一味的做题又使很多基础掌握不好的学生无法在做题过程中举一反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了高中生对政治学科的复习失去了信心。怎么才能在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提高政治学科的复习效率呢?
一、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
高考中的政治考题虽然每年都是在变化的,但是考点都是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的知识点,知识高考中的考题更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知识点的实际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深化。考生在高考的时候感觉没有自己不会回答考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考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不够重视,感觉课本上的知识自己都已经了解了,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在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时候就大量地做题,不可能会领会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所有的题目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管是以什么角度和题材来命题,最终考查的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运用。所以,考生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在高考復习阶段反复地看政治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复习的中心。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上的知识有重点地进行通读,使学生对教学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可以知道哪个知识点应该是出自教材中的哪一个章节。其次,在通读教材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对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列出具体的知识结构,每个章节中的考查重点都要详细列出。之后,教师对学生列出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最后,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把教材上每个章节对应的习题练习一次。有了清晰的逻辑框架之后,学生的复习重点就应该落到具体的打好基础知识上了,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可以与对应的练习题结合来复习,把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去,对每一道题目都要细细研究,做一道题就要懂一道题,而不是不求甚解地一味求多。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基础知识掌握牢靠,才有可能应付考试过程中变化多端的题目。
二、把握好考试大纲
高考是每个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人生转折点,高考的复习阶段时间是很紧张的,很多学生挑灯夜读还是会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所以,政治的复习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对高考大纲进行准确的解读,以考试大纲为标准来制定复习计划。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高考的试卷只有那么大,所以高考不可能对高中学习过的所有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考查,一定会出现侧重点,掌握好高考的考纲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高考试题的直接方法。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向学生详细地解读高考考纲,让学生知道要复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复习方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复习目标,各个学校的政治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大家一起对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参照几年以来的考试题目,明确每个复习阶段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把政治知识进行细化分解,尤其是近些年都出现的高考考点,更是要作为复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复习阶段,要着重归纳讲解这些重点知识点都有什么样的考查方式。而且,学校在设置考前模拟试题时,一定要对高考大纲进行仔细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大纲要求的试题,这样才能让模拟考试发挥出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
三、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巩固知识
要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不是光靠反复的复习知识点和掌握考试大纲就可以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一定要多做题,只有通过大量且合理的做题训练,学习才能做到对知识点运用娴熟。在复习阶段,教师让学生做大量的试卷,学校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都是因为知道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更好把知识学以致用。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在复习阶段,我们要制订训练计划。平时的日常练习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具体做法如下:把日常练习分为普通练习阶段和单元练习阶段。在普通练习阶段,学生就跟随教师的节奏来复习,教师把知识点按重要程度分成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等等几个等级,之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取不同的练习题,重点掌握的知识对应的习题要多一些,把这些习题按重点程度的不同分开来,让学生先做重点习题,重点习题的做题时间可以长一些,一定要让学生把重点习题的每个题都做明白。在每周的周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针对一周里带领学生练习过的知识点出一套综合试卷,让学生了解自己一周以来的复习情况,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复习计划。
总之,高考复习阶段有正确的复习方法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师生一定要共同努力,寻找更加高效的政治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关艳燕.谈谈政治学科四轮复习法[J].神州,2012(29).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 能力层级:D。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 (包括熟语)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等。其中不仅有词语 (包括熟语) 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 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在词语运用上加入对“熟语”的要求, 实际上是承认了词语的广泛性, 鼓励学生积累身边鲜活的语言。但熟语的考查还应以成语的考查为主。
[命题透视]
词语的运用是“语言的基本功”, 是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正确使用词语”这一部分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准确把握实词的词义、词性、词的色彩, 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范围、用法、差别, 词序排列以及熟语的使用等。 (2) 虚词的使用, 特别是关联词的使用。
考查的热点是近义词和关联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以及熟语词义的准确把握和熟语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
“正确使用词语”这一部分考点的分值是6分, 其中实词或虚词的考查占3分, 熟语的考查占3分。题型基本有四种: (1) 选择题, 选择词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 选择题, 选择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3) 修改题, 找出并修改具体语境中使用不正确的词语; (4) 解释题, 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语。
[重磅题型]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C.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 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D.经反复研究, 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使用实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考查考生词语的使用能力, 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答此题, 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 再结合具体语境判断。A项“割断”为截断、切断的意思, 与“往来”搭配不当, 应为“中断”;B项“淹没”是漫过、盖过的意思, 多指具体的事物, 应为“湮没”;C项“惠赠”是敬辞, 指对方赠给自己的, 用在这里是恰当的。D项“启用”是开始使用的意思, 句中是说重新任用已退休的教师, 应为“起用”。
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 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为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 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 只是良心的自我_____, 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 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_____火红的时代背景, 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_____……
A.约束淡去风范
B.制约淡忘风范
C.约束淡忘风尚
D.制约淡去风尚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多与纪律、协议、道德、良心等搭配;“制约”意为: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 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 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如互相制约, 故选“约束”。“淡忘”指“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 而文段强调对“火红的时代背景”的淡漠而不是忘记, 故不用“淡忘”;“淡去”恰有“虽没从头脑中完全抹去, 但已逐渐淡漠”之意, 所以用“淡去”妥帖。“风尚”指“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而“风范”多用于书面语, 指风度, 气派, 多用来指人, 从语境来看, 赞扬的是一个英雄人物, 故应用“风范”。综上推断应选A。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1) 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 也长着香蕉和菠萝, 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_____的事。
(2) 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_____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3) 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 还有一些_____的植物, 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 树干细细的, 叶子像烟叶, 一年开一次花, 果实像豌豆, 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4) 那时, 北大的学生好幸运, 学生的借书证, _____可以借十元钱装书。
A.称道涵盖有害竟然
B.称奇囊括有毒居然
C.称奇涵盖有害居然
D.称道囊括有毒竟然
答案:C
为更好迎接 高考, 实现高考预期目标, 以“注重积累, 夯实基础, 放慢进度, 细处入手”为复习理念, 力求做到指导有针对性, 训练有实效性, 复习有整体性。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我们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做如下计划:
一、基本情况
从课堂反应和学生交谈中了解, 由于长时间没有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失分较多;遇到难度稍深的题目便不易得分; 地图定位还不准确;要冲击高分层, 没有起色。从目前情况分析, 由于没有知识的积累, 回答没有深度,缺少训练, 往往不能准确地审题。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第二轮复习, 每个点要训练到位。在依托课本的基础上,利用学案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学案的重难点点拨,把握知识点的侧重方向。利用学案的自我综合测评题和一轮材料有选择的进行训练。严格按照考点要求, 狠抓落实, 努力抓好各个考点, 不贪多求快, 力求一步一个脚印, 逐一达标。
第三轮复习,依托专题,综合重难点和考点,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和规范答题能力的训练。在第二轮复习的基础上, 紧扣重点复习, 查漏补缺。做几套综合、模拟试题, 巩固或检测专项的掌握情况, 加强“回头看”, 有针对性地弥长补短, 提高正确系数。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三、时间安排
复习分为二轮:第二轮(3、15—
5、10)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第三轮(5、12—
6、4)紧扣重点复习, 查漏补缺。
四、复习备考的几点要求:
1.两线共进。即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 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 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 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 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 有主有次, 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关注高考信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勤于并善于搜索各种高考网络信息;积极参加省市区各项高考研讨活动, 开展不同形式的备考信息交流活动;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 最大限度的获取有用信息以指导备考工作。
3、落实培优补差。针对学科的偏科现象,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 查陋补缺, 对症下药, 采用不同的形式, 进行辅导。
4、讲究复习方法。复习知识重要, 复习方法更重要;师生要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 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宣布“参考答案”上, 要让学生自己练, 自己讲答题的思路, 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 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掌握答题的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一、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1中国近(C代H3)化2C、=工CH业CH3化、民主化是中国10.近4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2民主主CH3义CH革=C命H2的两个历史过程,尤2.其03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目前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1. 知识性失误。
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概念模糊、知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面、知识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 思维性失误。
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缺乏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的同学因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 缺少计划性。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必修一、明天必修二,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必修一、或复习必修二、或复习必修三,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三、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升。
第一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加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相关知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四、全面复习
【高考复习计划】推荐阅读:
高考前复习计划06-28
谈谈高考数学复习计划05-24
高考政治复习计划安排06-18
高考数学复习计划大纲10-03
英语高考冲刺复习计划书06-26
高考理科综合复习计划书07-12
高考地理总复习计划有哪些10-10
高考语文的第一轮复习计划07-27
生物二轮复习高考复习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