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以通识教育还是以特殊用途英语为内容进行教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专家学者们意见不一。针对该问题,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现有通识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使命等方面,论证了通识教育不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ESP。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论文 篇1:

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在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当从人文等多方面多维度不断拓展教学思路,应当把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理论联系实践,把通识教育理念充分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去。把通识化教育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同学们的英语知识量,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黄成,哈尔滨剑桥学院。

一、引言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在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在实践过程中,以课程方式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重新构建一种课程或知识体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的想法,有很多现实的困难。笔者认为,指南已经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提供了路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当从人文等多方面多維度不断拓展教学思路。

二、外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调研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其真正演变成形则在美国,在名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中,美国哈佛大学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陈坚林等学者说,外语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变,是大学外语教师从语言技能教师到外语通识教育实践者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介绍世界多元社会、历史与文化,倡导人类和平与文明是外语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自此初步建立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王哲,李军军,2010),浙江大学 (2006年)、中山大学(2009 年)等高校相继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通识教育的广泛关注和学界对通识教育的研究热情。2008 年 5 月,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 5 所高校发起了“首届大学通识教育论坛”,2010 年 5 月, 在中山大学举办了“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学界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可行性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大英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之辩。王哲、李军军(2010)认为,严格意义的外语通识教育是指以外语尤其是国际通用英语为媒介语言开展的通识教育,以区别于以中文为媒介语言的通识教育。吴鼎民、韩雅君(2010)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课程内容框架,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

但是,近年来,笔者注意到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呼声不在猛烈。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没有坚持这一教学理念的展开和持续发展,没有把它扎实地应用到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去,没有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这一过程。梅贻琦在1935 年的《就职演说》中曾说到: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所以,笔者就如何在课堂授课中融入通识教育展开讨论。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1.课堂导入中的通识教育。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起同学们对当前话题的兴趣。如何使导入环节精彩有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通识化这一教育理念,把相关背景知识引入到导入中。这一背景知识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而是立体式的、多层面的全景展示,就像同学们在看3D电影一样,让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历史和文化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契合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理念。

2.语言知识讲解中的通识教育。语言知识讲解部分被同学们认为是枯燥和乏味的。教师可以把有趣的知识融入到语言知识讲解部分。什么是“有趣的知识呢”? “有趣的知识”就是包罗万象的和与讲授语言知识契合的“小甜点”。同学们即觉得这个有意思,又使同学们能联想到所学的知识。而且,英语学习有句谚语:功夫要下在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知识面要宽、要广。恰恰通识化教育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扩宽知识面的良好途径。

3.课堂互动中的通识教育。课堂互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模式。课堂互动是双向的,既有教师的一面,又有学生的一面。在学生这一面,学生可以用既有的英语知识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用其自身的知识面提出和回答相关问题,老师可以利用通识教育扩展其知识量,最终达到有效的语言互动和交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应当把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理论联系实践,把通识教育理念充分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当中去。把通识化教育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量,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但是,通识化和具体学科相结合的教学路径还需要持续进行探索和进行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莫亮金,刘少雪.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2]王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2010,135.

[3]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作者:黄成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论文 篇2:

对以“通识教育”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质疑

摘 要:在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以通识教育还是以特殊用途英语为内容进行教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专家学者们意见不一。针对该问题,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现有通识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使命等方面,论证了通识教育不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ESP。ESP作为内容依托式教学(CBI)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能潜在地解决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特殊用途英语;思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仍处于新一轮的改革之中,从以语言本体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成为了学界的共识”(史光孝、赵德杰,2011),但在以什么“内容”为依托的问题上,专家们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应以通识教育为内容进行教学,如王哲、李军军(2010),吴鼎民、韩雅君(2010),柴改英(2010),殷和素、严启刚(2011)等。另有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依托学生所学的专业来进行,也就是说,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上,进行以特殊用途英语(ESP)为内容的教学。如程雨民,2002;章振邦,2003;秦秀白,2003;蔡基刚,2007,2010;陆俭明,2010;杨惠中,2010(转引自史光孝、赵德杰,2011)以及王毅、王维倩(2012)等。以上两种分歧从根本上说是对大学外语教育究竟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的争论。在这样一个事关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而尚无定论的重大问题上,继续进行学术探讨意义重大,极为必要。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证通识教育不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ESP。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杨春梅,2003)。它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1iberal education,又叫博雅教育或文雅教育。自由教育首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核心概念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其目的是培养人发展自身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广博为尚,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专为有闲阶级和统治阶级而设立,以培养绅士为目标(陈向明,2006)。现代通识教育主要兴起于美国,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他认为大学应该给青年一种包括“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等尽可能综合的教育,也就是general education,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王冀生,2002)。通识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正专业教育的弊端。19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现代工业的出现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从而导致现代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专业化的教育在推动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学科分裂,精神与物质、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借用通识教育的思想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国内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且很不一致。季诚钧(2002)在分析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 通识教育一般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办学思想与理念,即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专业和非专业在内的全面的教育和训练。狭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个人与公民。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关注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等等,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李曼丽、汪永铨1999,转引自王毅、王维倩2012)。其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广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形成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所以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由若干知识领域构成的课程体系去支撑(吴鼎民、韩雅君,2010)。季诚钧(2002)认为,大学通识教育担负着三个使命:一是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強文、理各学科之内和之间的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二是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三是作为专业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目的是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

从以上三种任务来看,无论如何都要先做好自己的专业,因为专业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个人在当代社会的立足之本,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本。

二、现有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通识教育绝非易事,现有的通识教育已被实践证明基本上是失败的,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甘阳(2007)的研究,在我国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通识教育课都是有问题的,是游离于学生主要专业课之外的。这样便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不可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教授也很难要求学生。它占了不少学分和时间,但并没有真正给学生提供严格的训练,并没有真正扩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结果是得不偿失。因而“绝大多数地方的通识教育都是无疾而终的”。蔡基刚(2010)的研究同样发现,在中国目前的大学课程体系下,通识教育已变成一门“老师随便讲讲满堂灌,学生随便听听不用读”的轻松拿学分的课程。既无深度又无难度,徒有其名,因此在内地大学校园通识教育正成为一个贬义词。大学英语里开设通识教育课也可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三、通识教育不应当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和主要内容

(一)外语教学中通识教育的提出

外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最初是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来的(张中载,2003;徐烈炯,2004;钟美荪,2006;胡文仲、孙有中,2006,转引自史光孝、赵德杰,2011)。在2010年5月广州召开的“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上,有关专家明确提出大学外语教育的通识化转向和以通识类课程为依托进行大学外语教学,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反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当以通识教育为中心和主要内容

1. 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照搬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做法。大学英语教育和外语专业情况不同,无法相比。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识教育是他们的专业内容之一部分,开设通识课,既是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同时他们也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蔡基刚等(2010)也认为,在英语专业开设通识课是应该的和必要的,因为这些符合英语专业教学目的,本身就是其专业内容的一部分,并且也和英语专业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如翻译、外语教学和语言研究等密切相关。而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外语本身就不是他们的专业,只是一门必修课,主要是为了促进其专业学习,帮助其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提升其专业水平,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其专业服务的。正如胡壮麟(2002,转引自蔡基刚等,2010)所说:“大学英语教学对象是非外语专业学生,他们有自己比较确定的专业学习方向,外语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其中一门次要课程,是一门工具”。同时他们的英语学习学时少,若在大学英语有限的学时内进行通识教育,势必会占用总体课时,不但分散了重点,也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并且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很可能英语语言本身学不好,通识教育也无所得。

2. 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近年来,英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学生因而要求调换专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残酷的现实表明:接受正式通识教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市场就业前景黯淡,迫使其不得不转学其他专业。理工科学生又何必在自己极为有限的英语学时之内学所谓的通识课?同时也表明,英语专业一厢情愿地开设通识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外语系是否应该进行深刻反省,考虑应该开设实用性更强的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立足于学生职业发展的ESP教育?

3. 大学英语教学不是通识教育,不能独立担当起通识教育的重任。在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这不能由大学英语教学来担当。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证。蔡基刚等(2010)从理论依据、目的需求、实施条件这几个因素讨论了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问题。认为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中开设外语人文选修课是可以的,但是要合理设置,“不能把人文类课程变成基础英语后的唯一选修课,更不能成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ESP教学或学术英语。王毅等(2012)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师资的知识结构等视角考察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大学英语教学不是通识教育,不能独立担当起通识教育的重任。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与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 的培养目标不能等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陈坚林等(2011)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有高校把外语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上国内外通识教育还鲜有利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实现通识教育的先例…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来考察,‘大学英语课程无法独自担当通识教育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兼顾人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通识教育几乎就是纸上谈兵,它既可以被中文系,历史系等其它系的学科代替,又不易检测其实际学习效果。而就算在这些系里的通识课,教学效果又怎样呢?上课学生不认真听,在考察考核时,也通常是教师划“范围”、“重点”,学生背答案、抄答案。通识教育的价值何在?这样能实现通识教育的初衷吗?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个人素质提升又有何作用?而ESP却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用得上,有实用价值。

人文通识课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汉语译著来学习,这样效率会更高些,因为通识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其内容,领会其精神。文科院系本来就有此类的课程。若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开设通识教育,则必须用英文教材,这势必会增加学习难度,结果只会是学生厌烦畏惧,难以实现教育目的。某些专业如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其专业课本身就含有通识教育的内容,在这些专业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再进行通识教育,不但无必要反而很滑稽;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识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在学校大规模实行,而不必夹杂要在英语课程之中,既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又可能喧宾夺主。若选修的学生多了,则表明学生确实有此需求,有提高其人文素质的愿望。

4. 大学英语教育有其自身使命,不可偏离中心。必须使大学英语教育有切实价值,并且无可替代,而这取决于教学内容。学习一门外语,主要是用它来进行交际,用它来做事的,主要应侧重于其工具性,这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根本使命。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训练。在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外语学习方式,所以必须充分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来进行外语的学习和训练。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总体来看广种薄收,收效甚微,既没有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的目标,又没有达到通识教育应有的效果,即学生素质的提高。这种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偏差。应试教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自欺欺人。若人文教育真的有效,学生的素质就会提高,那么他们就不会不好好学习了,因为学习精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一名高素质的人总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会孜孜以求来学习的。现实情况是,那些开设通识教育较多的文科生,其素质一定比接受通识教育较少的理工科学生更高吗?同时,已在大学英语中进行通识教育的院校,那里的学生素质一定高吗?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外语学习成绩一定更优吗?这些方面都需要认真分析论证。

课程的开设不能靠一厢情愿,更不能靠想象甚至幻想,想当然是不行的。而是必须严谨论证、认真分析、并立足于学习者个人现实和社会现实,满足学习者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因为,教育本来就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为社会服务的。近些年来,本科生就业比不上职业院校学生,甚至连中专技校学生也不不上,就是因为前者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而后者却有着迫切的现实社会需求。诚然,科学,或者学科的价值并不能完全以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来判定,但是个人生存是第一位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谈何精神享受?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生存需求尚且不能满足,这个社会还正常吗?是应当由部分人纯粹为学问而学问,为科学而科学,但是大多数普通人却不必这样。

其实,目前的通用英语中本身就有通识教育的内容,无论是精读课、泛读课、还是听说课等,都含有人文内容。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通用英语的一部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通识教育也属于通用英语。可是在目前通用英语目标和内容下,大学英语教育总体上是低效的,失败的。并不是教师不努力——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是兢兢业业的,问题是所教内容不符合学生需求,学生内心不接受,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上这样的课,对学生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他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的专业——毕竟,那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折磨——他们精心备课认真备课,学生却消极散漫,这是不正常的。

四、小结

不论什么样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达不到这个效果,一切都教育都是失败的。因此,本着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原则,不但不能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和主要内容,并且对现在的包含通识教育的通用英语也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学习和社会发展的特殊用途英语(ESP)。ESP要求把英语教学与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结合,符合内容依托式教学(CBI)模式。研究表明(杨德祥,赵永平2011),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用外语进行思考和学习,有助于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另外也有助于扩大外语专业学生知识面,增强其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5):14-19.

[2] 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9):20-26.

[3] 陳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4]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5] 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J].复旦教育论坛,2007,(5):22-29. [6] 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48-50.

[7] 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2):104-108.

[8] 王冀生.通识为本专识为末[J].教育发展研究,2002,(3):59-62.

[9] 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9):9-13.

[10] 王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9):3-8.

[11] 王毅,王维倩.多视角辨析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外语电化教学,2012,(3):36-40.

[12] 杨春梅.通识教育三论[J].江苏高教,2002,(3):85-88.

[13] 杨德祥,赵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9):61-63.

[14] 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9-14.

作者:闫长红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论文 篇3:

通识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应该是孤立的局部的学科改革,而应该从宏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否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终是被动的、表面的,收效总是有限而缓慢的。而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语言教学领域,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是一个很新的尝试。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首先,就通识教育的性质而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它特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同义词,其实质是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次,从通识教育的目标看,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再次,通识教育的内容所关注的是关于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素质的教育通识教育。

二、从通识教育视角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涉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围绕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目标的内涵界定,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内容的改革包括以下四方面:

1.设置丰富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改变传统的清一色综合英语类课程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四大类英语课程:第一类是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类”,第二类是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技能实践类”,第三类是涉及中外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文化修养类”,第四类是商贸、广告、旅游、宾馆、文秘等方面的“实用英语类”。

2.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文化修养。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外国文化,所以外语教学必定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然而,由于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较严重的功利性和应试教育倾向。从长远的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宽广知识面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懂得为人处世和享受生活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的人才目标来看,我们有必要加强文化修养类课程教学,设置一定比例的此类课程,并规定高水平层次的学生必修一门到两门此类课程,对低水平层次的学生,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突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3.丰富教材内容,突出人文特色,教材与时俱进。编写教材的原则应考虑下列因素,即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文章的题材应该兼顾人文类、娱乐类和科普类,其中以人文类题材为主流。此外,加快大学英语教材的更新速度,缩短更新周期。借鉴 MIT 外语教学的特色,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断补充最新的真实的材料,如热门话题、国内国际时事等联系实际、内容广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吸收丰富的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无形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4.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通常所指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被称作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我们是在非目标语的大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和外国文化交流月活动,邀请中外名人参与交流,举行英语电影节,并组织各种英语讲座、竞赛和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英语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体系涉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估标准的改革,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1.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学新生入校后首先参加英语分级考试。根据不同学校大学英语师资及学生整体水平等具体情况,参考学生的英语分级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如,第一层次必修四学期综合英语类课程;第二层次必修两学期综合英语类课程,其余两学期,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选修其他各类英语课程,包括“技能实践类”、“文化修养类”和“实用英语类”;第三层次从入学开始,可直接选修其他各类英语课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修完四学期大学英语课程之后,都能与学习专业英语课程衔接得很好。

2.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合作的英语课堂活动。广受欢迎的课堂活动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赛、角色扮演、短剧表演、师生对话交流等。根据上一章的调查结果,形式各异的活动,特别是“小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交际和养成合作精神创造了环境,其意义已超出了语言学习的范畴,更在于让学生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学会做人。

3.布置“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设计“任务型”活动,布置学生课外完成,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内容方面应考虑跨文化的特色,在方法上应考虑跨学科的特色。如,商务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英语推销自己想象的产品,产品可以是实物商品,也可以是旅游产品,甚至是一部影片或文学作品。营销手段可以选择做广告,产品介绍会等。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个性化的创新型的学习和研究中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4.建立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建立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教学模式。

5.缩小考试成绩比例,加强对平时英语学习的考察。取消大学英语期中考试,不断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力度。平时英语学习的考察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知识面、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完成小组活动的合作态度和效果、完成学习任务的展示等方面的考察。

6.加强大学英语师资培训。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信息意识、知识、技术等相关培训,组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结合教学提高信息能力,最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做到:一方面,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明东等.通识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

[4]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5]余凯.关于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

作者:姚希

上一篇:信用社职务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模范生候选人演讲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