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精选8篇)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篇1

近年来, 通识教育计划在我国许多高校得以实施, 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大的匡亚明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 均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狭义上, “通”指通达、贯通, “识”指见闻、见识。所谓通识即融会贯通的知识。广义上, 李曼丽博士指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的教育, 旨在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并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新公民。通识教育强调培养人们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又应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健康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让人们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二对通识教育的主要认识

1. 正确处理好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的矛盾

著名学者王义遒指出:“高等教育”的“博通”与“专精”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指“通才”和“专才”。一般意义上说:“通才”就全面素质培养而言, 要求培养具有博学、全面、具备稳定社会价值、有健全人格魅力的人才;“专才”指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专深”型人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虽然出发点不同, 但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前者是一种理念和思想, 而后者是教育全体的一个侧面, 是一种方式和手段, 它们分属于教育的不同层面。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专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更为突出, 自然“通才”目标就变得遥远且模糊, 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面临着重要挑战。在高校主张通识教育, 在理论中探索彼此间的分歧, 从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出发, 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 为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奠定了基础。

2.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中山大学陈春声校长强调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该教育方式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 它提供的养料是多样化的, 它主要来自于社会知识的林林总总, 因此通识教育是非功能性的一种教育, 孕育出的是真正的“人”而非“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进行的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

3. 开展通识教育的进步作用

第一, 探究基本知识范畴, 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大学生要做到博学多识, 一方面要大量涉猎各个学科领域和知识范畴, 博古通今, 探究各学科领域和知识范畴的各个层面, 获得真理, 了解各自体现的价值。另一方面, 大学生要意识到人类知识是无止境的, 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只是冰山一角, 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探索与发现, 通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信心。

第二, 认识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每一个社会都是历史的存在, 学生需要了解当代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在多元化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对生活的认识, 用他们的积极思维来感应现今社会, 学会尊重社会和生活, 积极开拓自己的眼界, 在学习和工作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三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

1. 发挥人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是直接面对人的。有人认为教育的本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如果说人文教育侧重于发现人的价值, 那么通识教育则侧重于发挥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极其丰富而又有待开发。每个人都像是一座潜力丰富的矿藏, 但即使是成就卓著的伟人, 也只在自己身上开发了极小的部分。这种潜能往往蕴涵于深处而且千差万别, 通过博学、会通和激发、诱导, 才能开发出来。这才是教育的奥秘所在。

长期以来, 大学里“专业对口”或“职业教育”的狭隘观点使专业、课程设置过分追求“实用性”或“时尚性”, 学生入学后往往固定在单一的专业方向, 囿于专业知识导致视阈狭窄, 束缚了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的发展。通识教育则是通过“拓宽基础沟通文理”, 使学生扩展视野开阔思路并且得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 便于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样一来, 不仅提高了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就业上更加灵活, 在求职上更具有竞争力。培育和展示自己的个性, 从而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并且在较为宽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

2. 为落实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保证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强调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共同的文化教育, 以提供学生整合的知识与眼光。它不仅重视人类社会多种领域知识的传授, 而且强调学生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它使学生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具有认识不同学科和文化相关之处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观全局的能力;它为个体一生中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多种文化的广泛选择, 使学生了解自身与社会、自身与自然界相互间的种种关联。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只有实行了通识教育, 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素质教育。

四对通识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1. 调整目标, 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强调了“基础”、“素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度”, 反映了现代教育的价值指向。其培养体系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 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让每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 对各种知识做到旁征博引, 举一反三, 激发广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意识, 努力营造一种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2. 建立合理的教育机制, 构建大学通识教育新模式

首先要打破现行制度对通识教育实施的瓶颈, 建立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合理设置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构建良好的通识教育体系。相关部门要从制度、配套措施入手对通识教育进行细化, 把理念落实到教学、考核、管理等具体的工作中, 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和创新。接着要打开通识教育的接收通道,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和通识意识, 改变以往在实践上的单一模式和轻实质重形式的授课方式, 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经验, 结合国情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新模式。

3. 彻底取消功利性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 为了考高分而应付考试, 学习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会使学生迷失自我。通过通识教育, 使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相信自我、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并释放人体最大的学习能量。

总之, 通识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整体优化模式, 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视学习者在接受完整、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启发和培养。

摘要:本文首先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含义, 接着阐述了个人对通识教育的主要认识, 其次浅谈几点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 最后就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 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允.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思考[J].沧桑, 2008 (5)

[2]曾昭伟.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立业创业能力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董晓红.高校通识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篇2

[关键词]广西民族大学 通识教育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53-0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内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通过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势在必行。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通识教育需要付出的不只是金钱和更多的人力资源,事实上,它无需付出那么多,或许只是需要一种做得更好的责任感。通识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其他目的的人去应用的。[1]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效仿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尤其是哈佛核心课程进行通识课程实践,如复旦大学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开始七大学科的跨专业招生尝试,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创新管理模式,实施通识教育,旨在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其校长王生洪说:“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研究型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正是大学维护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一种努力。”[2]

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民族院校,其办学特色、目标就是建设成为一所在东南亚国家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化大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高通识教育将成学校核心竞争力。本文选取理工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了了解学生对学校通识选修课现状的认识和态度,规范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推进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理学院的学生,问卷调查的范围主要是大一至大三的学生。问卷回收时间截至2014年4月25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342份,回收率为68.4%。其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理学院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这些有效回答的342位同学就构成了本调查研究的分析样本,人员分布情况如下:男生174人,女生168人;大一学生179人,大二学生128人,大三学生30人。此次调查的大一学生就是按2012年通选课调整以后的教学方案进行,而大二、大三学生对通识教育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从年级、男女分布来看,回收样本基本能反映调查总体的基本情况。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共设计了19个题目,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题型。问卷回收后,采用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二、广西民族大学通识通选课开课过程及现状

广西民族大学从2002年开设通识通选课至2013年的10年间,其课程结构、选课体系、考核体系都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按照教育部和广西区教育厅对通识通选课要求,结合地方民族院校的特点设置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在过去的十来年间对本科教学起到了重要意义。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被教育部授予博士点建设单位,这意味着整个学校教学水平要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也一直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如2012年对通识通选课的选修课项目化申请开课的改革,旨在用约两年时间将学校通识课课程建设约120门,第一阶段完成了30门课程建设,并对这些课程的评价实行项目化管理,这是在通识通选课的教学质量上的一次大改革。但此次改革对课程体系没有太大的修改。另外,虽然逐渐增加了通识教育的学分,但通识教育一直是作为专业教育的辅助教育这一地位没有改变。

三、调查问题与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二是了解学生学习选择通选课的影响因素,三是了解学生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四是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和教学评价,其中包括学生对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负担和教师教学方式、水平、效果的看法、要求和意见等内容。

(一)对通识课的理解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程度可以反映出学校通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效果。

表1   通识教育的作用

从表中数据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对通识教育的作用有较好的理解,这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打好了基础。

(二)选课影响因素

了解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学习目的、选课影响因素和兴趣取向,能为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提供客观依据。

表2   选课的影响因素

从选课影响因素的统计来看,较多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三)学生对待通选课的态度

1.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对我校改进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课堂管理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均有积极意义。

表3   通选课与上专业课态度比较

统计表明,占绝大多数同学对通选课不重视,态度随意。

2.是否逃课情况

被调查者认为从未逃过课的占40%,偶尔逃课的占56%,还有4.2%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几乎没有上过课。

3.通选课逃课的原因

从学生对选修课逃课的原因看,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被迫选课占51.3%,依次排序为老师不负责任、与学校活动冲突、其他。调查发现,部分受欢迎的课程限定人数,导致很多选不上自己喜欢课程的学生盲目选课,对课程没有兴趣加剧了逃课发生。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通识选修课的态度比专业课较随意。

(四)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和教学评价

了解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时间安排及课业负担、对教师教学评价等,为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教学安排、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调查

表4   对通识选修课满意程度

调查可见,对目前通选课不满意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太高,但是更多同学认为我校的通识教育有较大改善的空间,这部分学生都给出了“一般”的评价。

2.关于对通选课上哪些方面最不满意的调查,47.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偏难或偏浅,26.7%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不够生动,11.9%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不够,13.9%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不负责任、不认真。

(五)问卷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对于学校的通识选修课,您还有哪些建议?”

收到134份问卷上的150个意见和建议,建议主要集中在课程开设太少、选课系统不完善、无法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等方面。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已经深入学生内心,但是学生对待通选课态度较随意,满意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同学提出希望根据兴趣选课等等,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通识教育徘徊在外在形式的模仿,缺失实质内容的核心课程建设。

(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小

“核心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领域(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是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3]我校的通识教育包括了全校公共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全校公共课原则上根据教育部和广西区教育厅的规定开设,包括大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课以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通识必修课包括人文科学概说和自然科学概说两大块的八门课程,通识选修课包括自然类、人文社科类、管理类、艺术类、体育类、东盟学、写作类、生态学、计算机应用及语言类共122门。这一通识教育的结构与国内大多数高校是一致的,通过表中(表5)四所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在整个学分中的比例可见,我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比其他三所大学的比例都要高。

表5   2012年四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

从比例来看,似乎我校更注重通识教育,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分析通识教育中的各个方块课程的组成情况(表6)。

表6   2012年四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组成

从表6可见,尽管我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比其他高校所占比例都大,但是其中的真正核心课程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我校的通识教育中,全校公共课所占的比例太大,其中就大学英语这一课程而言,多数知名高校英语是两个学分每学期,而我校是三个学分每学期,由此可见,我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整个教育中占的比重太少。

(二)通选课的核心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分布不均

哈佛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核心课程体系是我国内通识教育的主要效仿对象。在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各领域课程按照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文学艺术类>历史研究类>自然科学类>外国文化类>道德思维类>社会研究类(2005-2006学年文学艺术类>历史研究类>科学类>外国文化类>社会分析类>道德推理类>定量推理类)。其中,文学艺术类的课程比重最大,约30%,历史研究类课程约占20%,自然科学类课程基本维持在17%左右,外国文化类课程比重维持在12%以上。从各领域课程的数量和比例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非常重视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课程。[4]

我校开设的122门课程中,文学艺术的共20门,占所有选修课的16.4%,历史类的课2门,占1.6%,自然科学19门占15.6%,外国文化类课程10门占8.1%,另外,定量推理类课程目前还是空白,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校没有哲学专业的缘故。从比较可以看出,我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通识教育的定位不够明晰

学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上对通识课是这样定位的: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扩大知识面,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与特长。而复旦大学对通识课的定位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并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5]哈佛核心课程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确信哈佛的每个毕业生不仅要在某个专门学科或专业受到训练,而且应当接受广博的教育。学校认为学生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得到指导,教师有义务给予指导,使他们获得作为有教养男女标志的知识、智力和思考方式。[6]

从比较可以看出,广西民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修补,没有全面反映出新时代背景下的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五、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有必要重新定位通识教育的目标

让全校的师生明确通知教育的目的,确保教学朝着既定方向走。目前,我校的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辅助的思想在教师心中扎根,因此在通选课上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责任心不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也比较散漫,选课以好通过为目的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另外,目前我校的通选课全部安排在周末上,这无形中就给学生一种补课的感觉,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其次,应加强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有效指导学生选课,改善其学习态度。再次,要关注少部分厌学、经常逃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教育。

(二)建立健全学校通选课的核心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通识教育课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教育方面,真正的通选课学分较低,要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重新设定通识教育的学分非常重要。建议参照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的各个模块课程的比例,均衡各个学科课程,增加哲学类、历史类、外国文化类的课程。另外,学生的兴趣是影响通识选修课学习态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设置学生感兴趣、实用性强的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也是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建议同一地区高校间的人力资源形成一定的流动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复旦大学认为精英院校的通识教育讲述高深学问,这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我校目前并不真正具备各个专业都有学术领军人物,如果广西的各个高校间能形成资源共享,让真正在行业内造诣最深的教师给学生上通选课,学生能真正了解学术前沿或一些深奥的东西,是我们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

[ 注 释 ]

[1]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精装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

[3][4] 李会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动向及其教育理念讨论[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5] http://www.jwc.fudan.edu.cn / s / 67 / t / 179 / 60 / 5c / info24668.htm.

[6] http://www.liabrary.fudan.edu.cn / spec / wjzx / Harvard.htm.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8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教改项目“通识通选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批准号:2012ZJGA11)。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篇3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

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高校应将其纳入到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框架中,在制定大纲、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转变教法、合理评估和培养师资上做出努力和转向。

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承担起通识教育赋予他们的重任,将学生培养为“博而雅”的公民。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一通识教育涵义

简介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 篇4

此文知识含量丰富。看了两遍,很有帮助。“大多数最杰出的人才是从通识教育的大学中毕业的”,这句话让我很期盼。实践表明,当今世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前者是更成功的教育模式!对不对?原文地址:简介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ZT)作者:康奈尔妈妈 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本科教育,按教育理念来分,可以粗略划为两大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是着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还是着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台湾翻译为博雅教育)的概念发展而来,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和心智的训练,如逻辑推理,数学思维,科学常识,语言修辞,人文知识等等。它的成品是一个文化的人。与之对应,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ation 或者 Vocational Education) 重视学生某种专门职业技能的培养,它的成品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

除少数大学例外,美国最顶尖私立大学的本科大多数采用通识教育。这包括所有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许多研究型大学的本科部(包括Harvard,Princeton,Yale,Chicargo, Stanford 等等)。在这些大学本科生院不以系科为基本单位划分。招生时不分专业。进大学后早期也不分专业,有的学校甚至在第三年才确定专业。前两年以核心课程(core)为主,重点是各类素质和心智课程以及讨论班。在第三年专业确定后,还可以随意变换专业。专业课程相对只占小的比例,而且大多数只是专业基础理论,较少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如果觉得学校现存专业不能反映你自己的兴趣,有的大学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设置新专业。

与此对照,美国另外很多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则是以专业教育为重点。大学本科以系科为基本单位。学生在申请大学时就选定了专业,四年大学课程主要围绕专业训练进行。即使有几门通识课程,也只是作为一种附属,一种外在的点缀。学生如果要转专业,除了少数专业基础课可以转学分外,大部分课程需要重修。还有一些美国大学的`本科两种系统并存。例如Columbia大学有两个本科生院。Columbia College 是典型的通识教育,而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则偏重于专业教育。

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理念之下大学本科“专业”概念的淡薄。专业(major)往往被淡化成侧重(concentration)。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训练,则由进一步的研究生院和职业学院完成,或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工作中学习。美国最主要的职业学院,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都是研究生院,通常要求本科毕业后才能就读。他们对本科的专业没有要求,无论学文学理,只要满足最基本的课程要求,都有资格报考。

采用通识教育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即选择专业基本没有人数的限制。只要愿意,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专业。只有极少数的专业(如音乐,艺术设计,体育)等例外。极端地讲,如果所有学生第三年都选择金融投资为专业,学校也会尽量满足。当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北美教育鼓励兴趣的多元化,志向的多元化。对于许多学生来讲,个人兴趣高于挣钱。对于这类大学而言,专业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如果某个学生就读于Princeton的某个冷门专业,只说明他兴趣特殊,不说明他进不了所谓“热门”专业。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本科通识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优点之一,是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和充分的时间,去逐步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而选择最适合的职业。中国有句话,叫“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高中毕业时一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都非常有限。让一个高中毕业生选定自己的终身职业,就象让他们选定自己终身伴侣一样带有盲目性。通识教育则用“早恋晚婚”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专业。

优点之二,是注重学生素质和修养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有点“贵族化”的教育,务虚和务实同等重要。它的出发点,是培养出志趣高远,视野开阔,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富有人文关怀的人。素质高的人适应和变通能力也强。学生将来不管做什么事情,改多少次行业,最基本的素质永远都是立身安命的基础。

通识教育的“弱点”,是本科毕业时专业训练尚不够。如果从事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工程设计),学生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学习。现代社会分工很细,技术进步很快,其实任何行业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篇5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在我国内地,通识教育近年来也因其独到的优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2005年,复旦大学组建了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等六大模块在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颇深,并认为,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学科倾向已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而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受传统的“培养专业化人才”思维的影响,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比较单一。多数院校在研究生阶段以前依然沿用传统的美术绘画教育方式,即图式中心论的单一知识结构、技法逐次升级的重复教学,以及侧重于表象资料收集的写生式实践环节。同时,由于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就确立了“专业设计人才”的发展目标,从社会、学校到其自身都对此形成了一种定式,美术以外的文化课程从高考前的应试训练阶段便有意无意被轻视。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窄。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艺术设计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背离,更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这对于拓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无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今天的艺术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而是已经成为构建公共社会生活过程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综合手段,艺术设计专业与各学科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关系也日益融会贯通、相互迁移,逐步体现出复杂的跨学科特质。如果学生们能通过通识教育,在充分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了解一些社会与人文、历史与哲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生态等学科的知识,将有助于他们解决多种知识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艺术,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对象。

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往往在瞬间发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对于世界真谛的一种顿悟。这需要平时的深厚积淀,而独特的创意更来自于跨领域的广博知识。西方美术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同时也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从这个角度上讲,拥有优秀创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仅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则多半创意贫乏。因此,要培养一名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决不能仅仅立足于本专业的土壤,艺术设计专业有必要与各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从更为广阔的领域中汲取养分。而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在自己的专业之外接触到更多新鲜有益的知识,令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变得开阔,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更多的创作题材和创意思想,这对于增强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艺术设计是一个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学科。优秀的创作者们往往会对一些事关安身立命的终极性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层的思索,而优秀的设计作品则无不体现着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力度。但在目前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和自我定位之中,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了解和思考越出专业知识层面的某些超越性的问题,加上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可能连进行这种思索的愿望都没有。

艺术设计教育要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找回缺失的人文精神,而通识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从广阔的知识之海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习惯。通过深入研读先贤的经典,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作者思想的深邃,从而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了解历史的变迁,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可以想见,接受过这种通识教育训练的学生,已经因其所拥有的人文精神,在通往优秀艺术家的道路上比别人先行了一大步。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 篇6

美国的通识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如果不是最高的也是比较高的, 而其中又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历史最为悠久, 理念的深入与实践的持续性都是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美国在二战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许多高校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 1945年颁布了哈佛报告《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红皮书, 该报告明确指出:普通教育的真正任务, 是“协调来自遗产的模式和方向的意义与来自科学的实验和革新的意义, 这样它们就可以富有成效地相互共存”。概而言之, 1945年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在历史上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 发展一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教育, 并且让历史上的自由教育、专业教育与现代的新的教育理念 (即通识教育) 相互共存, 并行发展。在西方历史上, 自由教育的理念提出由来已久, 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自由人的教育的自由教育在西方实行了千年之久, 到文艺复兴时期, 专业教育被提出, 19世纪末机械工业的大发展, 专业教育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二战之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专业分工变得越来越模糊,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专业教育的模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于是通识教育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 鉴于美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博耶研究性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1998年和2001年先后发布《彻底变革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 (即《博耶报告》) 以及《三年回顾》, 提出研究性大学本科教育应当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并提出若干途径。尤其在“9·11”事件之后, 布什政府把高教改革作为整个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增强美国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被不断改革和转变, 但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没有改变, 那就是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及重视从学生自身出发实施教育。在这种情况下, 哈佛大学继续在新的通识教育理念的领导下确保自己的毕业生在未来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提出了本科教育的四大目标, 目标是使“哈佛学生毕业时, 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技能”, 四大目标分别是:让学生为未来社会的公共生活做准备, “该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推动地区、国家和全球发生变化的驱动力。这些驱动力包括形成不同社区和身份认同的多元文化, 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不断进步的科技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态度, “学生们要理解他们自己既是伟大传统的产物, 又是其参与者, 这个传统包括价值观、文化理念和文学艺术”;使学生对身边变化做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回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伦理、道德的含义。在此新的通识教育理念之前, 哈佛提出的通识教育的四个目标是:表达能力、避免认知狭隘、批判性思考和道德伦理认知和思考。比较前面这四个目标, 新的目标包含了前面目标的精神, 又增加了学生对全球事务的关注, 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教学实践中, 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对区域文化的关注加强, 比如, “世界诸社会”类课程, 从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角度认识世界文明, 第一次把“世界中的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类别, 将美国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下, 重新思考美国的种种。实际上, 这种新的通识教育理念加强了学生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认识, 并在一个更大的全球范围内思考美国以及美国在全球的任务, 这是对新的通识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目标的充分体现。

纵观美国通识教育的历史,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就是美国每一次大学教育改革都是在深刻关注社会、世界之后做出的调整, 调整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大学生在未来如何履行好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在全球中的责任与义务而做出的。换言之, 美国的教育改革是来自于社会的刺激, 同时又是对社会刺激的对策, 而其中的主角就是学生。另外, 理念再好, 若不能通过实践加以实施仍是空中楼阁,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才能保证好的理念结出好的果实, 最终达成目标的实现。相比较美国的通识教育的历史, 中国通识教育的历史还很短暂, 具体的理念与实践都还在摸索当中, 就大学通识教育来说, 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一个在大学从教的青年教师, 对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大学中实施的通识教育都有切身体验的个体, 对该理念与实践自然都有着社科体认。通识教育的理念的提出是非常及时的, 但是在厘清该理念为何以及如何更新理念上, 尤其在如何实践理念上, 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大学设置越来越多的全校选修课, 就文学科来说,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文学专业的教师开设比如“四大名著鉴赏”之类的课程, 说到底, 这类课程其实是专业教师开设的本专业课程只是面对的对象扩大了而已。相比较哈佛近些年提出的新的通识教育的理念, 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多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一个全球化的视角, 更没有在培养适应全球化挑战 (如何在中国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每一个未来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的制高点上来进一步更新理念、改革实践, 而只是对原来的应试教育的一些边边角角的角落进行一些修补而已。从短期来看, 全校性的通识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 没有从全球化大环境和国家社会责任出发的通识教育, 只是修补 (针织刺绣) , 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本, 就更谈不上教育适应社会、适应世界潮流的宏大图景之目标。

因此, 从中国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比较看来,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深化改革, 不能空谈, 而没实践。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头理顺在中国“通识教育”到底“为何”、“怎样”以及“如何”。“为何”就是为什么要提出并进行通识教育;“怎样”就是如何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如何”就是中国通识教育的目标到底要达到如何的程度。这三点必须明确, 才能够从大学政策的制定者到通识教育的实践者再到通识教育的主体三者之间达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好形势, 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原本推行的初衷, 才能最终受惠于学生个体、社会全体乃至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1]龚放.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J].上海高教研究, 1997, (2) :47.

[2]李会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动向及其教育理念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 :35.

[3]Ruth Walker.Preliminary suggestions on general education offered[EB/OL]. (2006-10-12) .http://www.news.harvard.edu/gazette/2006/10.12/05=gened.html.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篇7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体育教育 措施

1.引言

高校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识教育理论体系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认可。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专业知识发展。通识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方式逐步被学生及社会认可。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从三基的培养模式向三自主选课模式发展,正是通识教育实践中的先锋。

但是传统方式的教学体系依旧影响大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必然会起到示范作用,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也必然直接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这些相互联系,也必然给大学课程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参考有关体育文献进行研究。

3.分析与讨论

3.1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为专业学习做准备的教育。清华大学李曼丽博士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一书中指出:“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任何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门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一般强大的改革思潮,成为深化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学教育,二者不可分割。

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优美情感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理智美德、提供核心知识、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的教育。开设适当的通识课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开设通识课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2大学体育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历来作为各类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看来,必然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大学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大学体育的教育过程是文化教育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训练和实践,使学生接受相关体育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再次,通过一些体育活动达到精神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信心,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合作等品质得到完善。最后,培养与体育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大学体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做人,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性等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其修身养性、教化育人的特殊功能。

3.3大学体育在通识教育体系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完成的。那么,大学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究竟怎样才能承担它在通识教育中应尽的责任呢?它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体育运动不仅对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活动能力和发挥人的潜力有极为明显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人的心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保持健康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作用。研究通识教育不能没有大学体育,实施大学体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对人体本身及其潜在力量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这样大学体育就会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体育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即学科门类众多,基础学科强,学科群之间互为支撑,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进行选课的优势,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大课程的“自由度”,提高办学层次和促进发展。

3.4体育教育与实施通识教育采取的措施

如何将通识教育贯彻落实到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使其对人才的培养发挥切实效用,这是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虽然,目前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逐渐认识到“专才”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病,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不少高校还采取相应措施对实施大学识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其效果还不是很显著,有的大学在如何实施通识教育问题上显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探索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是当务之急。

首先,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同一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科书,且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严重割裂;课程结构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多、基础课少,分析课多、综合课少,课程体系缺乏通识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整齐划一,缺乏独立个性,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所以,必须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扩充选修课,浓缩专业课(少而精的原则),强化基础课,开设辅修课,加强文化素质修养课、生活常识课与公民教育课等,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使其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时代,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使之成为合格公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大学体育学科的范围也很广泛,它包括身体,心理,卫生,营养,力学,逻辑,等等。其实它就是我们所提到通识教育理论体系具体学科的体现。而且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这无不显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正向通识教育体系方向发展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诉求越来越明显,这些在先进的竞技体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优秀的职业选手背后往往是一个通识教育的团队。职业选手获得的成绩往往有更多的功劳属于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经费的增长,竞技体育的先进模式会逐步走进学校,而通识教育体系正好为这一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4.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通识教育体系,实行素质教育改革,大学体育课程是先锋。体育课程要想向前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6-17,189.

论我国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篇8

班级:09会计学

学号:2009118123

姓名:吴丹

论我国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阐释通识教育概念;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进而论述我国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我国实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通识教育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识教育以其理念、内涵与模式的先进性日益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关注。大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对其进行通识教育显的愈来愈重要。

一、全面理解与把握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着的概念。

著名的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者庞海芍认为:“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既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更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次,它也指教育的内容,即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那部分内容;最后,还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并有相关制度保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著名学者黄俊杰教授则提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也就是一种完成‘ 人之觉醒’的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但通识教育并不是排斥专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教育更侧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因此,通识教育是比专业教育更加综合的教育形式。

二 我国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教育现状

(1)我国教育功利化严重,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遇冷”。

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如近几年来,大学中掀起了一阵“考证热”。在校大学生有的读英语培训班,准备考托福雅思;有的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还有的忙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然而,那些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学科却乏人问津。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高校的管理层也认为学那些东西没有用,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专业的技能,拥有了相应的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大学教育甚至被戏谑的说成为“考证教育”。

(2)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大学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缺乏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忽视通识教育。例如,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文、理科资源的分配过度不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严重失衡。对于理工科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是薄弱环节。学生文化陶冶不够,人文素质不高。而对文科学生的培养而言,自然科学的培养同样也十分薄弱。有些偏文科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与能力,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还有些偏理科的院校只注重理科思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

(1)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另外,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因为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2)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多优势。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学习、如何分辨是非;使学生变得更加智慧,聪明的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可见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3)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大学教育由原来的重视专业教育转变到通识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社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学培养的人中有许多都正义感、责任感淡化,是非混淆,道德素质低下;有许多动手能力弱,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应经逐渐失去了他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要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三 我国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来自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注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如我国的文化发展状况,我国学生的情况等来开展。

(二)注意“通专结合”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素质全面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识教育培养基本素质,健全基本人格,锻炼基本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专项技能,帮助学生在通识基础上再提升一个档次。如此造就的人才才能过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在社会中发挥其精英力量。因此,通识教育是基础,是前提;专业教育是通识基础上的知识掌握的深化,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旁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下一篇:《柳树姑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