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个人简介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钢琴教师个人简介

钢琴教师如何通过钢琴教学进行素质教育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复杂的综合活动,而钢琴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钢琴教师除自身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还应具备科学的理论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好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音乐教师应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表演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人文和艺术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道德;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智能开发、心理素质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钢琴教学应该从单一的以技能性为目的教学,转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把封闭式的单纯的知识教学融进多种专业理论知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的知识体系的大环境之中,在钢琴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钢琴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师队伍中的专业分支。由于钢琴多采用一对一对授课方式,对学生思想和业务技能、知识结构的培养、成长有直接影响。因此,一个钢琴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培养“人”的素质教育,自己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较高的艺术修养,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为人师表

作为钢琴专业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德、才全面发展,抛弃过去专业教师争名夺利、文人相轻的恶习。认真对待每位学生,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并做到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为人师表。

2. 教书育人

通过钢琴教学,讲授作曲家及作品,使学生在理解和演奏作品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友善、助人为乐、为国家和他人着想、刻苦努力学习、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发展的音乐人才。

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

1. 钢琴教学中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钢琴教学中对乐器性能的掌握、音乐理论的学习、演奏技法的分析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审美感受的表达、音响概念的认识又都体现了艺术性,作为培养音乐人才为目的的钢琴教学又都担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因此,科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钢琴教学首先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偏离了科学性,就会把谬论当做真理,误人子弟;缺乏艺术性,钢琴教学就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2. 通过钢琴作品的学习与弹奏提高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感受力

钢琴教学由于历史原因,教材中采用大量外国钢琴作品。建立和加强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迫切任务。从教学观念与教材运用入手,加大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学一些中国钢琴作品,开专题讲座、举办师生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等,使学生接受本民族音乐的教育。由于大多数中国钢琴作品都是民乐、民歌、戏剧的改编曲,取材于民间旋律,紧密结合中国音乐传统,弹奏这些乐曲,对于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培养本民族思想情感能起到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亲切感,并能逐步形成中国音乐的审美意识。

3. 教会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借鉴姊妹艺术加强艺术修养,领会不同时期不同作家钢琴作品风格,在尊重原作基础上,有独立见解与诠释作品能力

钢琴教学中,许多曲目的表现内容,本身就体现了艺术教育与道德情操教育的相融性。通过对这些曲目时代人文背景和作曲家生平情况的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加深对音乐作品艺术成就方面理解的同时,又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学贝多芬的作品时,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在不幸中与命运抗争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可以激励大家与困难和挫折斗争的勇气;在教学肖邦的作品时,着重介绍波兰被沙俄侵占,流亡国外的肖邦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用那如诉如泣的旋律,激起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在教学《夕阳箫鼓》时,以典雅优美的乐曲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4. 钢琴教学的过程应自始至终贯穿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育,只有不断提高学生两种思维的能力,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形象思维的教育更多的是要通过感性教育来实现。例如教师准确、熟练、恰如其分的演奏,用录音、唱片、音乐会节目进行启发、引导,用诗词、摄影、美术作品加以引申、深化,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逻辑思维的教育更需要通过理性教育来实现。诸如,音乐作品各种体裁的构建形式,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法,各时期、各流派、各作曲家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处理方法,各种弹奏技法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等。对于年幼的学生应侧重感性教育,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逐步加大理性教育的比例。理性教育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但能使学生从理性高度去研究音乐作品、研究钢琴演奏,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推理、创新。

5. 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响的四要素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创造力

在塑造作曲家作品精神世界中追求真、善、美,达到净化心灵,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感染听众、感染学生。随着钢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而基础理论的掌握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的演奏风格时,必须结合学生正在学习演奏的具体曲目进行艺术处理,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作品的内涵分析、技巧运用、声音要求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去对具体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这样,一方面锻炼和考查了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钢琴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这样,学生学习钢琴才能健康进行,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于璐.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

音乐教育,2003(2).

(南阳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陈 英

第2篇: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探析

摘要: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通过理性思考而建构的关于教育的相对系统的和理论化的个人基本观念体系,它具有多种复合性特征。在实践意义上,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健康和有尊严地生活,而且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关键词: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背景;内涵;特征;实践意义

实践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实践知识中具有方法论性质的重要构成要素。探讨和分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背景、内涵、特征和实践意义,不仅能深化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而且能为教师自觉建构个人教育哲学提供理论参照。

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彰显的背景

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逐渐彰显出其如下背景:

1.社会背景

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充分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个人所拥有的世界观与教育观对其教育行为的直接指导作用,它在轻视个人价值、缺乏政治民主的社会中是难以获得“合法性”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这就为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逐渐彰显提供了必要的社会背景,使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进而做“思想型教师”成为可能。

2.教育哲学背景

传统哲学被认为是与普通百姓无关的“贵族的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传统发生了变化,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已经成为20世纪末哲学的重要转向之一[1]。作为对人生的思考的学问,哲学应该属于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在教育哲学的“殿堂”中,除专业教育哲学和公众教育哲学之外,应该有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席位”。教育哲学的“平民化”趋势为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逐渐彰显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哲学背景。

3.教师的教育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师专业发展观经历了由强调教师掌握公共性理论知识的“理智取向”到注重教师建构个人实践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的转变。后者认为,个人实践知识直接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中介。教师实践知识理论的重要开拓者康内利等人认为,概括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重要的术语之一就是“个人哲学”[2]。因此,“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为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逐渐彰显提供了重要的教师教育理论背景。

二、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涵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教师通过理性思考而建构的关于教育的相对系统的和理论化的个人基本观念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属于教师基本观念范畴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若把教育看做一个特殊世界,那么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就是教师对教育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属于教师的基本观念范畴。在抽象的程度上,它不仅高于教师所掌握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所认同的教育原则,而且高于教师所拥有的学科教育观念。

2.包含教师的世界观和教育观

从专业知识结构角度说,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教什么”的知识,而且需要拥有“为什么教”与“怎么教”的知识。因此,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既包含教师的世界观,又包含教师的教育观。根据哲学基本领域的观点,教师的世界观主要包括本体观、认识观和价值观。教师的本体观是教师对自我、人生、他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念;教师的认识观是教师对真理、知识、认识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念;教师的价值观主要包括道德观和审美观。教师的教育观主要包括教育本体观、教育认识观和教育价值观,其中,教师的教育本体观是指其对教师、学生及其关系的基本观念;教师的教育认识观是指其对课程、教学、学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念;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主要包括教育本质观、教育的自我价值观、教育的学生价值观和教育的社会价值观。

3.形成于教师的理性思考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教师通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首先,它是教师抽象思维的产物。教师只有经过对经验的归纳或对原理的演绎等抽象思维过程,才能形成相对概括的个人基本观念。其次,它是教师逻辑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基本观念可以源于直觉顿悟,但只有对其进行比较严密的逻辑论证,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教师才能使其相对系统和理论化。最后,它是教师自觉思维的产物。教师经由自发概括或无意识积淀而形成的缄默性基本观念不属于个人的教育哲学范畴,因为它丧失了哲学所应有的理性品质。

4.为教师运用和信奉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预设性观念,它直接指导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借助个人教育哲学,教师为自己的教育行为选择给出理由,做出解释和辩护。教师对个人教育哲学的运用以信奉为基础。如果声称有个人教育哲学但不运用,自己的教育行为轻易被与个人教育哲学相左的观念或指令所支配,那么,其个人的教育哲学就是虚假的,就是可能知道但没有被内化的他人的或教科书中的教育哲学。

三、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特征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具有多种复合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具有价值性,蕴涵着教师对世界与教育的个人主观追求和价值倾向。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同时必须具有科学性,必须充分吸收和尊重真理。哲学对科学不仅具有价值指导性,而且具有容纳性。从词源上说,哲学即“智慧之学”。违背真理的“善”只能是“伪善”,反科学的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不是理性的个人的教育哲学。

2.本体性与条件性的统一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的本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世界观,是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经过教育学加工,它会对学生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的条件性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观作为教育之“道”指导着作为教育之“器”的教育方法,从而为教师有效传授本体性内容提供必要的方法论支持。

3.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的个人性表现为它反映教师对世界和教育的独特理解、价值判断和理想诉求。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同时必须具有社会性。由于个人视阈的局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建构离不开与他人的对话;由于个人是社会性存在,其建构也离不开社会所能提供的可能条件。不仅如此,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的目的不只是“自给自足”,更是为了创造理想社会。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教育哲学的个人性而忽视其社会性,教师就有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刻意显示自己特异性而不遵循事物普遍特性的“没有教养的人”[3]。

4.理智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的理智性表现为其形成过程是教师的理性思考,其内容吸纳科学,内含真理,其结构具有内在逻辑性。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的情感性表现为它为教师所确信,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体系。教师对符合个人教育哲学的观点和行为会产生赞同、尊敬或钦佩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努力加以维护和追求;教师对违背个人教育哲学的观点和行为会产生反对、鄙视或憎恶等消极情感体验,并给予谴责和拒斥。从行为动力学角度说,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不仅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供由理智而产生的真理性力量,而且提供由情感而激起的信仰性力量。

5.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的稳定性表现为教师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活信条加以坚守,如若改变或放弃,教师会产生自我否定感。其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虽较难发生变化,但在主客观因素共同的作用下,其内容会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其结构会不断趋于系统和完善,其稳定性会不断增强;在其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遭遇关键事件时,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也会发生质变。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活”的观念,教师不仅用其指导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而且用其对他人的或公共的教育现象作追根问底的审视或批判。

四、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不仅是服务学生和社会的工具性存在,而且是主体性存在。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的实践意义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教师健康地生活

当前教师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许多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教师保障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能帮助教师避免角色混乱。教师承担着多种期望角色,体验着多重角色冲突。这种现实使教师容易出现角色混乱,进而无所适从,造成心理问题。克服角色混乱的有效对策就是建立教师的自我同一性,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与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与信仰”[4]。显然,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根本主观条件。另一方面,它能帮助教师避免患得患失。在现实生活中,利害得失几乎无处不在,如果斤斤计较,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避免患得患失的重要内部策略就是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建立个人的教育哲学,因为它可以给教师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在和风细雨之下,或是在惊涛骇浪之中,他都可以安然自若地生活下去”[5]。

2.引领教师有尊严地生活

作为“人”的教师,教师的尊严表现为自由。因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作为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6]。作为“教师”的人,教师的尊严表现为专业自主。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7]。专业自主意味着教师“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习俗”,自主地选择教育行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引领教师有尊严地生活的主要表现是:作为教师所信奉的个人的基本观念,它能为教师勇敢地追求专业自主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作为相对系统的和理论化的个人的基本观念,它能为教师自主地选择教育行为提供有力的解释和辩护;作为经过理性思考而建构的个人的基本观念,它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教师的专业自主行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因而具有现实可能性。

3.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内涵丰富,其核心是一个人能把人的价值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对己追求个性自由,对人尊重和关心,对社会具有责任感。这些内涵正是哲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于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帮助作用表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在显性方面,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帮助教师运用自己的世界观给予学生更多的灵魂层次上的哲理性启迪。事实上,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灵魂触动和唤醒学生的灵魂,才能使自己的职业行为成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在隐性方面,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能够帮助教师通过自己对教育理想的执著的追求给予学生人文素质以潜移默化的熏染。这正如特级教师吴非所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8]

4.促进教师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克服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仍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9]。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素质教育难以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对存在弊端的教育体制的被动适应[10]。基于此,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彰显个人主体性而成为表征人的本性的超越性存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一方面,它能促进教师抵制不良的教育体制之畅行。依靠个人的教育哲学,教师能够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追求,对不良的教育体制进行原点性的追问和批判,而不为其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它能促进教师推动正确教育体制之创生。教育体制是人制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在我国当代社会,它应该是而且能够是教师民主参与的结果。运用个人的教育哲学,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提出经由合理解释和辩护的建议,从而对正确教育体制之制定施加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3]王燕.自由:教育的伦理之维[J].教育研究,2007(11).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杨唯真〕

作者:吴义昌

第3篇:浅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知识成为当前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加快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企业知识管理进入教育领域,为学校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也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通过对知识、知识管理基本内涵的阐述,探讨教育领域内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作用,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专业成长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迫切要求我国对教师教育加快改革进程。企业知识管理进入教育领域,为学校组织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也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1.知识

对于“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哲学家认为知识离不开人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学家通过寻求知识客观性的传统认识论,发展为人具有隐性认知功能的意会认知论;而管理学家则把知识当做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应用与管理。[1]

《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和。”[2]美国《韦伯斯特词典》(1997版)也对“知识”这一概念做了界定:“The fact or condition of knowing something with familiarity gained through experience or association,and the acquaintance with or understanding of a science,art,or technique”[3]即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调查而获得的事实或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4]

归纳以上说法,本文认为“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事物的了解、识别、检验,并使其上升为理性的层面,而知识的获得者拥有对事实的熟悉度,通过应用和管理知识,以产生更大价值的各种认识。

知识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从表现形态来讲,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被清楚表达的知识,文字、数字、图形或其他象征物都可以用来作为传播媒介。隐性知识则是根植于个人的经验、判断、联想、创意和潜意识的心智模式内的知识,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5]在存储方式上,知识包括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6]前者被看做是一种全体成员共享的资源,后者则是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总的来说,知识种类的划分标准,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管理理论,作为从企业管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人才开发为核心,以广泛交流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持续学习为动力。[7]“知识管理”的概念在198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欧洲管理大会上的一份主旨发言中被正式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知识管理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诞生,是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过程,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决策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8]

简单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将能够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知识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同时,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间的相互转化,进而实现组织的优化。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在个体方面的应用,成为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这一概念的界说,最早由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即“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9]从操作层面讲,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信息的检索、评估、组织、分析,以及信息协同等技巧。

可以看出,个人知识管理其根本是在于以人为中心,个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吸取和加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激发存在于自身的隐性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创新。总的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涵盖逻辑概念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体从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组织并集中这些重要的信息,使其最终成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

个人知识的系统、高效管理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已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需。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则更需要学习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解决教学中的“知识之惑”,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知识的管理者和创造者,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由台湾学者陈美玉教授率先提出,她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更宽广且快速地再学习的潜能,掌握目前及未来多变且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10]

教师个体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识别、挖掘、创造、存储、传播、应用,使得个人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程的实施需要以学校机制和教师组织文化作为保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支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11]

总的来说,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与拓展的一个重要层面,不断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内隐的经验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外显的理论性知识实现转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承与共享。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则有利于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实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已不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且是教师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的过程,这点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教师的个人知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知识,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自己的成长中所不断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这类知识也通常会作为教师教育行为的依据。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言,所谓的理论知识经过学习,进入教师的大脑中,这些知识能够被清晰地复述,然而,教师若未能亲自体验并理解这些知识,将难以成为他们开展教育行为强有力的保障。

教师个人知识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帮助教师将所谓的理论转化成个人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充分考虑了教师原有的个人知识,通过个体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将那些潜在的、未被表征和编码的隐性知识显性化,[12]实现知识的明晰化和理性化,使经验层次的个人知识上升到知识层次的真正的个人知识,指导教师的个体行为。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13]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已成为教师成长的基础。美国教育家Shulman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的知识。[14]

通过学习,教师可以获得相关的公共教学理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他们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相比从已学过的大堆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据自身经验和内化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对教师而言才能够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大部分可以被认为是来自于个人的知识。

然而,教师个人主动建构的知识由于在概念与概念之间缺乏一定程度的严密的逻辑关系,知识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情景性,因而需要重新回到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够了解其深层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拥有庞杂的经验累积,而欠缺较为系统化的个人知识,就会将过多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花费在专业实践的对错尝试上。此外,由于问题的情境总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差异性,因此就有可能会使那些极有价值的个人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功效。

由此可见,教师采取有效途径发现挖掘自身拥有的个人知识,将其转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显性化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外,教师作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其任务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而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其专业素养,同时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2.教师专业成长有益于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现实情境及对教学的理解出发,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与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身内隐的、实践性的知识外显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一系列的行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都可以被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段经历。

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学习,不断拓展个人的知识、技能领域,通过在教学中的反思,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处在知识时代的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道路也是知识管理发展的过程。

三、结语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人知识管理,二者彼此影响、相互促进。高水平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能够通过知识管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不断地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习素质,主动学习新知识、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能力,能够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增强对知识的需求意识,使自己拥有的各种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俊慧.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2]朱作仁.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6.

[3]韦伯字典网: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knowledge.

[4]王力.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4.

[5]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吴建国.从私人知识到公共知识的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2.

[7]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5.

[8]程德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9]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5,1.

[10]沈俊慧.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11]邵晶晶.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5.

[12]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师资培养,2005,7.

[13]刘秀英,叶青.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8,10.

[14]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

作者:张真真

第4篇:钢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2014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爱情有了美丽的结果,工作上更进了一步,生活上更加充实,回味起来,真是感谢上苍对我如此眷顾。

教学教研方面

1、本学期一开始,综合组全体教师就在教务处亓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每周二晚上的教研活动进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工作的实施,从教案的规范写作,说客、评课的详细解说到每位教师现场上台示范,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也让自身的教学更加规范严格

2、钢琴课教学方面: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孩子们年龄不断增

加,阅历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在过去的基础上,每个班级都有7-8人都能胜任班级小老师的角色,因此将这些同学分散到每节课上,带领其他同学通过高效率的不断重复强化练习,让每一条乐曲都能坚持每节课练习上百遍,孩子们双手的协调能力大大增加,对音乐的记忆里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在演奏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只让一台领奏的钢琴声音响起来,这样也保证了没有同学滥竽充数,也保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负责来回巡视检查,走到每位同学的面前进行单独讲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3、钢琴兴趣班:本学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一次兴趣班请家长进课堂活动,通过开展钢琴演奏会,让家长切实了解到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一年级小同学学习了五首乐曲,提高班同学能够独立自主的识谱并独立练习,钢琴学习逐渐步入自主、正规道路。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每名学

生的学习进度逐渐拉大,采取了分层教学,印制了大量不同层次的乐曲供不同程度的学生演奏。每个月初,每个兴趣班下发当月兴趣班教学计划,分四周详细注明教学内容,后期还采取了给每位同学填写具体学习情况的评语,同时收集家长的建议和意见,便于及时整理和反馈信息,更好的促进了家校的和谐交流。

4、先后开展了多次听课评课活动:轮流执教、家长开放日之前的试讲课反复听课评课,家长开放日讲课,教案的整理收集,都在集体听评课的基础上,上课质量有了显著进步。

综合组内工作方面

1、坚持每周训练升旗仪式中英语、汉语主持人,发音、语气及队形的训练,各主持人由轮流班级中的班主任选出,确保民主及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2、配合政教部门进行万圣节的彩排、训练各项活动。

3、策划组织一年级新生集体加入少先队组织,程序完善顺利,效果好。

继续不断的加强课堂行为常规的培养和训练。

4、万圣节组织策划:主持稿的编写、四位主持人的训练,活动的整体策划及多项彩排活动,协调组内教师设计路线、节目的表演、面具的制作、鬼屋的设计、场地的划分等环节。

5、、综合组每周工作例会:每周五上午8:00召开一次全体组内会议,就本周日常教学、兴趣班教学及常规工作进行督查及整理,对一周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对下周工作进行部署,每周一位教师纪录例会内容,老师们畅所欲言,积累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好想法,好点子。

自身进步方面

1、对王校长“爱”的教育理念认识更加深刻,能够将这种理念贯穿到课堂上及课堂下,课堂中大加表扬孩子的力度,课堂下与孩子的交流得更多,师生

感情进一步融洽,学生多把自己当成大朋友,每次上钢琴课之前孩子们都欢呼雀跃,作为教师更有种满足感,自己也将再接再厉,来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不断调整自己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确保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乐趣,学有所成。从内心喜欢钢琴是孩子们学好钢琴的动力和前提,因此从自己本身入手,注重课堂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巧妙的运用“小叮当”和精彩的小故事吸引孩子们,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孩子的记忆力,孩子们能在快乐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学习。乐曲的设置上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旋律动听优美,用word制作了大量的谱例,《粉刷匠》《新年好》《世上只有妈妈好》《小熊和洋娃娃跳舞》《小星星之歌》《土耳其进行曲》《圆舞曲》等,孩子们接受速度快,对钢琴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3、自身家校交流方面:通过学生博客访问及留言,爱心桥的回复、兴趣

班教学内容反馈、短信、兴趣班钢琴演奏会及每天放学后的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感,自己的教学成果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展望2014新学年,我充满了信心,坚信2014教学工作一定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乘着2014年的沉甸甸的期望,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

5y k j. c om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也是幸运的一年,我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从事了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工作上不断地总结,自我感觉有所提高。生活中有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陪伴,使我更加充实,回味起来,真是感谢上苍对我如此眷顾。

一、在教学上个人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的创新,寻找最适合中职

生的教学方法和沟通、交流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爱学习、爱弹琴、爱唱歌、爱跳舞、爱表现、爱老师、喜欢我。我通过实践得到了一定的收获,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让学生“爱好”,让他们爱上我、爱上我的课。

1、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修炼自己的脾气,使学生想亲近你但是又敬畏你。

2、使自己有一把强有力的刷子,修炼自己的能力,让学生觉得你知思涌泉。

3、使自己的教学更有趣,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中学、乐中练。

4、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表扬和夸奖学生必不可少。

二、课堂上的教学:为适应学生们年龄不断增加,阅历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我遵循因材思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1、将学生分为几大类,不同的学

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采取帮扶教学方式,学习能力强、快的学生,带领其他相对落后同学一对一强化练习和帮教。

3、在弹奏乐曲时,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反复强调,难点强化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双手的协调能力大大增加,对音乐的记忆里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4、在演奏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演奏中来,我尝试着让一台领奏的钢琴声音响起来,这样也保证了没有同学滥竽充数,也保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5、课堂练习时教师来回巡视检查,走到每位同学的面前进行单独讲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课后的教学工作:我明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后是需要下苦工,费心思的。需要学习+探究+总结。

1、多问,多问问自己的同行,问教学方法,问教学中所出现的困难。

2、多听,听取老一辈的意见,听取教师好的方法,听他们的好点子,听他们上的课。

3、多沟通,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4、多反思,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生所反应的问题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明白自己的不足。

5、多交流,与老师们多交流,与教师们畅所欲言,在他们睿智的谈吐中,积累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好想法,好点子。

四、自身收获方面

1、对“爱”的教育理念认识更加深刻,能够将这种理念贯穿到课堂上及课堂下,课堂中大加表扬学生的力度,课堂下与学生的交流得更多,师生感情进一步融洽,学生多把自己当成大朋友,每次上钢琴课之前孩子们都欢呼雀跃,作为教师更有种满足感,自己也将再接

再厉,来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不断调整自己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确保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乐趣,学有所成。从内心喜欢钢琴是学生们学好钢琴的动力和前提,因此从自己本身入手,注重课堂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巧妙的运用精彩的小故事吸引学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们能在快乐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学习。乐曲的设置上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旋律动听优美,学生们接受速度快,对钢琴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3、自身交流方面:通过与学生课后谈话交流、qq聊天及留言,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并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展望3013新学年,我充满了信心,坚信2014教学工作一定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乘着2014年的沉甸甸的期望,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

5y k j. c om

2014-2014第一学期

工作总结

钢琴教师:赵欣欣

2014-2014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一学期又将结束。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在这一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初一学年和初三学年的钢琴课。下面对这一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下总结:

一、 师德表现

关心集体,以校为家。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课堂上严格要求,课下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朋友,一学期的努力换来的是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经常听孩子们说:“赵老师,如果能每一天每一节课都是你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呀!”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二、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做到:认真备课、讲课、辅导、批改、考核学生成绩。在课内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值周教师的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生,我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并且能够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让我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

对于钢琴课是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努力的,我认真的准备每一节课,努力把每一节课都上到完美。初一的学生由于是刚接触钢琴,本学期主要是学习指法基础练习、和小的练习曲,来锻炼学生手指的力度和灵活度。初三的学生本学期主要学习车尔尼599的练习曲的弹奏,争强手型及手指灵活度。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这些要点弹奏简单的钢琴曲。

三、工作的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采用现代媒体手段,结合学生实际,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多做一些有利于教学的课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虚心向别人学习,发挥自己潜能优势,把教学搞好。

、工作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加强业务学习,而不是停滞不前, 自以为是。

、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在工作中, 虚心学习同事的先进教学经验,主动与同事沟通。言语谨慎, 举止得体, 处处以一个人民教师标准要求自己。

、在其它方面, 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有缺点就改, 有不足就纠正, 争取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无可挑剔。总之一句话, 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 本身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我将一如既往地为我校的发展抛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我是一个对集体充满了热情的人,

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是我的工作作风,助人为乐是我的快乐之本,只要是对学校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我都会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他完成好。2014年是幸福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当中我付出着、收获着、快乐着、进步着,即将到来的2014年我同样会用心去面对,用我的全部热情来浇灌我深爱着的事业。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特长钢琴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钢琴教师:赵欣欣

个人工作总结

这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

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学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

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为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不但积极参加各项培训,

到各地听课学习,平时,经常查阅有关教学资料。同时经常在课外与学生联系,时时关心他们,当然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须在以后进一步的努力。

总之,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奉献。

《钢琴教师》读后感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埃里卡?科胡特是个快到40岁的中年未婚女子,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小市民的家庭,父亲因患精神病,被母亲和女儿送进精神病院,并在那里死去。家里就只剩下母女2人,睡在1张床上,成为1个共生体。她从小就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束,一直生活在母亲的羽翼下,与外界几乎隔绝。本来埃里卡完全可以成为一位淑女,但她那具有很强虚荣心的母亲则一心盼望女儿成为一流钢琴家,进而能跻身上流社会。

从小就让她学习各种乐器,她的全部童年时光都是在母亲的监督下练习弹钢琴。埃里卡被“囚禁”在母亲身边,不能和外界接触,只能一心练琴。年龄上已经进入成人期的埃里卡仍然时时处在母亲的严密监视下,青春期成了“禁猎期”,不能穿漂亮的服装,想要1双高跟鞋都不行。

埃里卡在母亲的折磨之下,35岁的埃里卡就成了一位钢琴教授,她用母亲折磨她的方式折磨学钢琴的学生,试图让他们成为莫扎特。实际上她已经成了一个丧失爱的能力,无法跟人相处,自以为是的人。她只认可高尚的音乐,她鄙视肉体生活。她痛恨自己的肉体,别人的肉体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一离开钢琴和音乐,她就成了一个充满复仇心理的人。她疯狂地折磨自己、报复他人。于是她采用了一种“受虐狂”的独特形式来应对,就像她用刀片割自己一样。不同的是,现在的“刀片”变成了外物,或者外物被她想象成了刀片。她在疼痛中

获得快感。她已经完全没有能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更美有爱的能力。她的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但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

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

我们从书中看到了她是怎样地被压抑、怎样地被扭曲、又怎样地走向变态、病态、最终成为令人惊惧的角色。当然造成这一切结果的,除了社会强权压制、摧残的原因之外,还有她自身的原因。“爱”、“爱的能力”、“行动能力”,就这样在音乐教育和“爱”的教育中被毁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表现的却是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小说的作者将她的主人公埃里卡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复杂暧昧的形象:时而是淑女,时而

是荡妇;时而理性,时而疯狂;时而温柔,时而残暴;不但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在奉献自己的同时要将自己和别人毁掉。埃里卡的性格就是属于人格变态的范畴。产生这种变态人格的根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压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身份和性别等级的错乱和对抗。

第5篇:钢琴伴奏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年是我收获颇丰的一年,我在钢琴伴奏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九年,从事了阳光下最美好的职业。领导们持续给予鼓励和指导,同事们不断给予支持和配合,学生们不断的成长与进步。生活中美丽的舞蹈和优美的钢琴陪伴,使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充实。

一、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为指导思想,寻找最适合舞蹈训练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沟通交流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热爱跳舞、热爱音乐、热爱节奏、热爱艺术。我通过实践得到了一定的收获,不断尝试让学生们爱上舞蹈爱上音乐。

1、购买最新的舞蹈训练的钢琴伴奏书籍,独自在家勤学苦练;

2、对于舞蹈老师需求的音乐伴奏,独立进行琴谱编写;

3、主动帮助舞蹈老师,选择音乐题材,给予舞蹈老师有力支持;

4、探索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钢琴伴奏教学方法。

二、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的舞蹈热情

与时俱进的适应舞蹈教学的时代发展,适应学生们年龄不断增加,阅历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新的挑战,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舞蹈充满节奏感。

1、将舞蹈类型分为几大类,不同的舞蹈类型用不同的弹奏方法;

2、在弹奏乐曲时,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反复强调,难点强化训练,通过训练学生舞蹈协调能力大大增加,对音乐的记忆里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三、在备课上,课后积极准备舞蹈伴奏教材

我明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后是需要下苦工,费心思的。需要学习+探究+总结。

1、多问;多问问自己的同行,问教学方法,问教学经验;

2、多听;听取老一辈的意见,听取教师好的方法,听他们的好点子,听他们上的课;

3、多沟通;多与舞蹈老师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4、多交流;与领导们多交流,与教师们畅所欲言,在他们睿智的谈吐中,积累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好想法,好点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展望****新学年,我充满了信心,坚信****年钢琴伴奏工作一定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 ****年**月**日

第6篇:读《钢琴教师》

作者: (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译者:宁瑛,郑华汉 出版社名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作者耶利内克是对音乐很有造诣的钢琴家,但她的最高荣誉是在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她作家的身份更出名。我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女主角钢琴教师埃里卡·科胡特与作者有多少相似之处,能写出如此让人烧脑、烧心的小说,可见她并非“普通”人。女主埃里卡在单亲母亲四十年的“溺爱”中成了“分裂人”,一面是外表光鲜,谈吐风雅,散发无限艺术气息的女钢琴教师,一面是慵懒至极,心理孤僻,钟情于自虐的单身女人。年轻英俊的学生瓦尔特·克雷默尔的出现,唤起埃里卡“爱”的冲动,但她畸形的心理和性虐让瓦尔特望而却步,看着瓦尔特搂着其它女孩儿远去的背影,她将刀深深插入自己肩膀慢慢走回家„„小说“另类”的渲染不单是为了博眼球,更多的是在向读者强制输入由感观冲击带入的人性思考——“爱与被爱”、“施虐与被虐”,无论是埃里卡与瓦尔特的“性”,还是埃里卡母女间的“爱”,都批判着扭曲的人性在现实中的普遍性。小说用文字堆砌起的人物间的“爱”非常畸形,看不到真情,只有伤害、残忍、自卑,读起来压抑、沉闷、挣扎。唯有读到对音乐的描写时,才能体会一丝鲜活,找到片刻平静。如果你有兴趣观看同名电影,一定要做好面对血腥镜头的准备。

水舞青风月

2017年4月20日记录

第7篇:《钢琴教师》读后感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埃里卡•科胡特是个快到40岁的中年未婚女子,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小市民的家庭,父亲因患精神病,被母亲和女儿送进精神病院,并在那里死去。家里就只剩下母女2人,睡在1张床上,成为1个共生体。她从小就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束,一直生活在母亲的羽翼下,与外界几乎隔绝。本来埃里卡完全可以成为一位淑女(小家碧玉),但她那具有很强虚荣心的母亲则一心盼望女儿成为一流钢琴家,进而能跻身上流社会。从小就让她学习各种乐器,她的全部童年时光都是在母亲的监督下练习弹钢琴。埃里卡被“囚禁”在母亲身边,不能和外界接触,只能一心练琴。年龄上已经进入成人期的埃里卡仍然时时处在母亲的严密监视下,青春期成了“禁猎期”,不能穿漂亮的服装,想要1双高跟鞋都不行。

埃里卡在母亲的折磨之下,35岁的埃里卡就成了一位钢琴教授,她用母亲折磨她的方式折磨学钢琴的学生,试图让他们成为莫扎特。实际上她已经成了一个丧失爱的能力,无法跟人相处,自以为是的人。她只认可高尚的音乐,她鄙视肉体生活。她痛恨自己的肉体,别人的肉体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一离开钢琴和音乐,她就成了一个充满复仇心理的人。她疯狂地折磨自己、报复他人。于是她采用了一种“受虐狂”的独特形式来应对,就像她用刀片割自己一样。不同的是,现在的“刀片”变成了外物,或者外物被她想象成了刀片。她在疼痛中获得快感。她已经完全没有能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更美有爱的能力。她的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但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

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

我们从书中看到了她是怎样地被压抑、怎样地被扭曲、又怎样地走向变态、病态、最终成为令人惊惧的角色。当然造成这一切结果的,除了社会强权压制、摧残的原因之外,还有她自身的原因。“爱”、“爱的能力”、“行动能力”,就这样在音乐教育和“爱”的教育中被毁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表现的却是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小说的作者将她的主人公埃里卡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复杂暧昧的形象:时而是淑女,时而是荡妇;时而理性,时而疯狂;时而温柔,时而残暴;不但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在奉献自己的同时要将自己和别人毁掉。埃里卡的性格就是属于人格变态的范畴。产生这种变态人格的根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压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身份和性别等级的错乱和对抗。

第8篇:钢琴教师音乐会

音乐学院举办钢琴教师专场音乐会 11月30日晚音乐学院钢琴教师专场音乐会在音乐厅举行。音乐学院院长陈建国,党委副书记吕维明等学校领导与音乐学院400余名师生共同观看了演出。

音乐会上,张庆阳老师以一组《儿童组曲》拉开了本场演出的帷幕,该乐曲旋律细腻、雅致,准确而又灵性十足,充满了儿童的稚气和朝气蓬勃的激情;接着,由青年演奏家杨晓萌演奏了由德彪西作曲的《月光》,旋律优美迷人,令人陶醉。闫妍老师演奏的舒伯特著名曲目《即兴曲OP〃90 NO〃2》和声色彩新颖,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阚文荣老师演奏的极具特色的《摇滚奏鸣曲第二首》,乐曲既抒情细腻又活泼俏皮,充分地展示了爵士音乐的魅力。张珊珊老师演奏了肖邦的《降b小调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她的演奏激情四射,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武旭峰老师演奏了李斯特的著名曲目《狩猎》,该

曲气势恢宏,好似钟声齐鸣。接着,由青年演奏家孙华宁老师演奏了李斯特的《钟》,作为钢琴经典曲目之一的《钟》可谓脍炙人口,令人百听不厌,孙华宁老师以自己独特的处理使观众耳目一新。常吾尚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曲选自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K〃330》,节奏明朗欢快,旋律如涓涓细流为观众火热的情绪带来了清新的感受。音乐会最后以郑玮老师的一首《序曲 舞曲》落下了帷幕,她以热情洋溢的演奏圆满的结束了历时尽两小时的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演出阵容庞大,音乐系的老中青教师同台献乐,充分展示了临沂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师的凝聚力以及雄厚的实力。

第9篇:《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摘 要:《钢琴教师》是一部令人震撼、深思的电影,影片叙述的是一位叫埃里卡的钢琴女教师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导致心灵扭曲以及自身情爱变异的历程,从头到尾我们和埃里卡一样感受着来自母亲的压抑与控制,这种力量成为无形的枷锁,让埃里卡无处可逃。结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解析女主角埃里卡心理扭曲、情爱异化的原因,对于当前人们处于重重压力包围之下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钢琴教师》;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2001年,这部小说被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改编为同名电影,一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他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创立精神分析法。他的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本文试图结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理论思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埃里卡性格扭曲,情爱变异的原因,对于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他人、与自身、与社会的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寻找释放压力和需要的途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电影《钢琴教师》主要内容简述

影片以埃里卡晚归而导致母女相互扭打、撕扯拉开序幕。里面讲述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埃里卡不能够穿颜色鲜艳的时装衣服,不能够和任何异性接触,必须按时按点的回家,去任何地方都必须让母亲知道,和母亲共睡一张床„„无时无刻不处在母亲的监控之下,不能够越雷池半步。她的母亲如同她的共生体一样,她的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她的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直到一个帅气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克雷默尔展开对埃里卡的强烈攻势,让埃里卡平静的生活起了涟漪,同时也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但是克雷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默尔在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的时候,发现了埃里卡对爱情极其扭曲的心态。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导致克雷默尔疯狂的报复,最后选择了逃离。影片以埃里卡手拿刺刀刺向自己而结束,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展开,观众也被里面女主角压抑的情绪所感染。看完影片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够平静,为影片里面细致地表现人性而感到震惊,同时也为女主角感到痛心和悲哀。

(一)残缺的爱

影片开始,一个穿着大衣的中年女人背着单肩包匆匆忙忙的回家,刚打开门,就被一个严厉地老太太质问去了那里,开始翻她的包,大声地怒骂,最终两人相互地撕扯、扭打在一起。这一幕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惊,这是一个正常母亲对待女儿的态度吗?随着影片的展开,直到结束,才真正地明白开始的那一幕是情有可原的。整部电影,埃里卡的母亲时时刻刻监控着埃里卡,就像守着她的珍宝一样,一直盯着她,她将埃里卡视为她挣钱的工具,当作用来提高身价的资本,却从来不真正地考虑女儿的需要。埃里卡长期在母亲的监控之下,感受不到母亲真正的关爱,最终倾向受虐与自虐,变得性格扭曲,对情爱更是如此。整部影片,没有父亲的存在,只告诉观众,她的父亲是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医院。可想而知,在埃里卡的世界里面,没有父爱,她从未触及也从未品尝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说,少年时期父爱的缺失是成人后精神分裂产生的原因,恋父情结的扭曲是对人性的阉割。的确,人性的残缺造成埃里卡性格的诸多病态。不正常的母爱加上缺少父爱,这是埃里卡扭曲的性格,异化的爱情观形成的最根本的渊源。

(二) 异化的畸形情欲—施虐与受虐

影片从克雷默尔的出现,开始进入主题。年轻帅气的学生积极地拜师学艺,最早来最后离开,对自己才华横溢的钢琴老师产生好感和征服欲,开始展开对埃里卡的追求。克雷默尔出现之后,处处体现了埃里卡受虐和施虐的不正常行为。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第一,因为克雷默尔安慰她的女学生,她产生嫉妒,从而将玻璃碎片放到女学生的大衣口袋里面,导致无法弹钢琴。第二,回到家里,在浴室里面,用刮胡刀的刀片割自己的下体。第三,在给克雷默尔的信中她更是

1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将受虐与施虐狂想强加在于男性心理,发号施令般将侵略性行为肆意挥洒,将男性心理肆意蹂躏。第四,影片结尾,音乐会大厅,锋利的刀刃在施虐与受虐中一一展开,让观者无比的纠结,对人性赤裸裸地揭露。

二、运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析女主角埃里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创用精神分析法。他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涉及潜意识论、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本能论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佛洛伊德认为,所谓精神分析,“就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他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的本质就在于使无意识变成意识。他从无意识学说解释他的本能说和释梦学说以及人格学说的。本文将结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从无意识学说、释梦理论、本能论、人格论四个个方面解析《钢琴教师》中的女主角埃里卡。

(一)从无意识中解读埃里卡被压抑的本能

无意识学说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和核心。佛洛伊德曾经把这一学说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他将人的心理过程和实质归结为无意识。佛氏认为在心灵中除意识之外,还有无意识即潜意识的存在,无意识是心灵的主要部分,意识不过是无意识的分离部分、外部动作。无意识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本能的冲动,而这种本能冲动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举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意向就组成了无意识的内容。它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总是寻求各种时机,渗透到意识领域,从而寻求满足。意识、前意识对无意识的抗拒造成了压抑,使本能冲动不能冲出无意识,不能侵入前意识。同时,佛氏认为,本能冲动由于自我压抑而成为心理结构的底层,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一种变形的方式进入意识领域,时刻寻找发泄的途径,如果无法释放,心理状态就会失衡。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压抑和变态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欲望长期得不到恰当的宣泄,就会导致扭曲和变态。影片中埃里卡为了宣泄被压抑的性欲竟然用刀子割自己的下体,在遭到了男学生克雷默尔的拒绝后,竟然在母亲身上亲

2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吻、撕咬。故事的最后,埃里卡把刀刺向自己肩膀的一个地方,让鲜血涌出来。埃里卡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所压制,于是形成内心冲突,进而产生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二)梦中寻求释放欲望

释梦的理论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探索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一条基本途径。他认为梦是人类无意识复苏的最好温床,梦是人的无意识被“压缩”、“替换”甚至“扭曲”后的结果。如果说夜晚做的梦是人无意识的体现,那么白日梦就是人的意识对不满现实明目张胆的篡改了。换句话说,白日梦实则是人释放力比多欲望的梦幻国度,人可以由着自己的意愿,对自身现状在幻想中进行涂改,借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埃里卡被压抑的欲望就表现为施虐受虐性幻想。在写给克雷默尔的信中,埃里卡将她压抑已久的愿望,也就是施虐受虐的细节交代得清清楚楚,希望克雷默尔帮她实现这个多年的夙愿。她的这些施虐受虐性幻想像是一个大水库,盛满了她备受压抑的力比多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她收集各种施虐受虐性工具,慢慢等待理想中的施虐受虐性伴侣的出现,等待梦想成真的那一天。带着这样的性幻想,自残成为她最好的解决生理问题的途径。事实上,她在自残过程中所享受的快感并不完全是生理上的性高潮,她的性幻想的暂时满足才是她所有快感的来源。

(三)爱与毁灭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在人的一切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本能,建立了以性本能为出发点的本能论。①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最终的、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即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而达到目的则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佛洛伊德在晚期的著作中将本能由两类变为三类,即自我本能、性本能和死的本能。又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归于生的本能,这样形成了本能的两极性。生的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其目的是生命的生长与增进。死的本能则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力量,其目的是死亡 ①张传开、章忠民.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99页.

3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或者回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解体状态。佛洛伊德提出两极性本能的假设,是由于他对他虐待狂和自虐狂的研究引起的。他虐狂是指对性的对象加以痛苦而得到性的满足,自虐狂则是借助受痛苦而得到性的满足。佛洛伊德将生本能中的性本能称为力比多(libido),认为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性欲是与生俱来的,一旦压抑了这种欲望,就会出现性变态的倾向,影片中的女主角埃里卡年近40了,但是一直被母亲监管,不允许和异性接触,对男性的渴望以及被压抑的性需要得不到很好的发泄,只有寻求其他的途径,比如影片中埃里卡在小店里面观看色情电影,在高架桥的停车场偷窥别人寻欢的场景,在家里的浴室里面自虐以及对克雷默尔提出的各种变态的要求等等,都体现了佛氏理论中对性本能的压抑。佛洛伊德认为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是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代表一种破坏的冲动,死的本能转向内部,便是自杀,假如转向外向,结果便是仇恨或侵犯、谋杀。他将施虐狂看作是死的本能的代表,自虐狂证明自我破坏倾向的存在,他虐狂则转向外方。自我为了避免那种自我破坏的倾向,免得毁掉自己,就会毁掉别的东西和人。影片中埃里卡就是一个典型的施虐狂,不但自虐,而且寻找方法虐待别人。影片的最后,埃里卡将刀刺向自己的时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自虐的倾向。

(四)人格的强烈冲突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它由3个子系统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健康人的身上,这3个子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和环境发生作用,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愿望;反之,如果3个系统发生严重的冲突,难以协调,人就会初入失常状态,他既不满意外在的环境,也不满意自己。埃里卡身上体现了就是人格中的3个系统被打破了,难以平衡,才导致她性格的扭曲,对爱情的变态要求。本我也称伊低,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所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本我的唯一机能是直接释放心理能量或降低紧张,并由此得到快乐的满足。佛洛伊德将此称之为快乐原则。而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的,通过幼儿时期父母的训练和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从而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佛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

4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意识就录属于这个自我。”①自我遵循着现实的原则,它是理性的,能够审时度势,会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伊低的本能冲动。它的能量来源于伊低,且是为伊低服务的。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所组成,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所奉行的是理想原则,一部分发源于无意识,一部分是儿童与其父母的情绪联系及其他自我理想的产物。超我是人的道德法律,它发源于自我,是儿童受了父母的道德标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超我是对伊低的压抑而形成的,它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伊低。埃里卡的本我驱使她渴望异性,去感受和体验性爱,追求自己的快乐,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可是,从小缺少父母的指导,加上母亲极其严格的掌控,让埃里卡将自己真正的需要隐藏起来了。在弗氏看来,超我的存在让人类力比多欲望的满足永远只是海市屋楼。一旦人类遵循本我真实的意愿,自我就开始了无休止的炼狱,超我喋喋不休的责备和本我无穷尽的欲望将自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作为高高在上,追求艺术的钢琴教师,社会给予的符号和光环,以及自我内心的道德感,将埃里卡心中的欲望强力的扼杀住了,埃里卡只有通过自虐和他虐,寻找释放欲望的突破口。

三、破除压抑,走向自由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一个精神状态良好,性格正常,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受教育者才可以接受教育者的正确引导,达到教育的目的。当代社会,由于学习、生活的压力,受教育者整日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中而难以自拔。在周围的朋友中,经常听见朋友抱怨生活的不愉快,学习的不顺利、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等,从中可以看的出来,受教育者的精神状态趋向于恶化。佛洛伊德是在神经症医疗实践中,通过临床病理学案例的分析,创立的一种以无意识心理过程为出发点和核心的精神分析学。他从人的精神世界,即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特别是性欲冲动中去说明各种病态社会现象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苦闷无聊、消沉颓废、悲观失望等没落情绪,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家庭方面

①(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译.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5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钢琴教师》中的埃里卡就是由于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双方的关爱,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没有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导致到中年之后,人格的混乱,性格的扭曲。要想让受教育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家庭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首先,家长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舒适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培养孩子热情、活泼、乐观、善良等个性特点,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不断地求索和创新,同时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父母教育影响力的发挥。其次,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家长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转变对成功的理解,切忌过于功利化,只关注孩子头顶上面的光环,而不注重孩子整体的发展。最后,家长要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态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家长要爱孩子,但不能盲目地、失去理性地爱,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孩子,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二)学校方面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帮助受教育者拥有一个良好心理状态的地方。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同时不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适应性、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明白: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其次,对于任课教师,要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于自卑、孤僻的受教育者更要留意,及时的对这些学生给予心理辅导,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最后,要对出现异常行为的学生及时关注和帮助,进行疏导和沟通,以免酿成悲剧。

参考文献

[1](奥)佛洛依德.杨韶刚译.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论[M].百善书房,2004. [2](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宁瑛.郑华汉译.钢琴教师[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6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3]张传开、章忠民.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译.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5]张蕾.权力与欲望的迷失[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童媛华.失落·涌动·觉醒—《钢琴教师》女性意识探微[D].湘潭大学,2013. [7]吴莎,李鸽.被压抑的欲望—《钢琴教师》精神分析[J].电影评介,2012. [8]郑坤 以爱为名潜藏的扭曲人性—耶利内克《钢琴教师》的人物分析[J].大众文艺, 2010. [9]蒋丽.畸形的共生体—浅析耶利内克小说《钢琴教师》中的母女关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 [10]栗萍.一个前俄狄浦斯孩童的完整身份—《钢琴教师》埃利卡的身份[J].世界文学评论,2006. [11]罗蕊娜,刘黎黎.权力欲望下的宿命判决书—析耶利内克《钢琴教师》中人性的异化[J].安徽文学,2008. [12]陈健.扭曲的人性 变异的情欲—浅析《钢琴教师》爱丽卡的性变态心理[J].魅力中国,2010. [13]张学东.人性在长期的压抑监视下扭曲分裂—略谈耶利内克《钢琴教师》中的自虐与施虐倾向[J],2012. [14]刘华.父性缺失的角色混乱—析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J].北方文学,2011.

7

上一篇:新闻稿改写为电视稿下一篇: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