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对象评审鉴定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一份优秀的自我鉴定也许意味着顺利转正,也许意味着在晋升中的成功,那么如何才能书写出一份合格的自我鉴定材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区矫正对象评审鉴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社区矫正对象评审鉴定

我国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之探析

摘要:社区矫正对象权利具有特殊性,与普通公民相比,其权利主体与权利内容呈现特殊性;与监狱内监禁的罪犯相比,其权利行使与权利状态也呈现特殊性。社区矫正对象作为公民依法享有普通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作为犯了罪的公民其部分权利依法受到限制,作为“弱势群体”其部分权利需要强调保护。

关键词:社区矫正对象;权利内容;权利特点

一、社区矫正对象权利的特点

对社区矫正对象权利的特点进行理解与分析,一方面应将其与普通公民的权利作比较;另一方面应将其与在监狱内服刑的罪犯权利做比较,由此才能寻求矫正对象权利的特点。

(一)社区矫正对象与普通公民权利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1.权利主体的特殊性

社区矫正对象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事法律,经人民法院定罪量刑,放置社区内进行改造的罪犯。可见,社区矫正对象权利的主体并不是普通公民。尽管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也属于我国公民,应该具有公民的法律地位,但与普通公民相比,他们不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其原有公民权利的行使会依法被部分剥夺或受限制。

2.权利内容的不完整性

权利内容的不完整性,是社区矫正对象权利的基本特征。社区矫正对象处于矫正期间属罪犯身份,由于他们先前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理所当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与普通公民相比,他们原有权利依法被剥夺或被限制而不能正常行使,使得在形态上表现出不完整性。这种权利内容的不完整性是由国家刑罚权的目的决定的。

社区矫正对象权利内容的不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权利被剥夺。尽管我国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权利,但相对于普通公民而言,他们的部分权利依法处于被剥夺状态。比如:被判并处罚金的矫正对象,其部分个人财产也因此被剥夺;根据公安部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及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说明》的规定,对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人员,均不批准出境,这里的规定当然包括社区矫正对象,这是对罪犯出境权的剥夺。②第二,部分权利被限制。为了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接受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和教育,他们不能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他们的部分权利被依法限制行使,如迁徙的自由等。

(二)社区矫正对象与监狱罪犯权利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1.权利行使的广泛性

随着行刑社会化和行刑人道主义的深化,社区矫正制度成为很多国家刑罚体制改革的趋势,刑罚从以监禁刑为主逐步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方向发展。虽然社区矫正对象与关押在监狱内的服刑人员都属罪犯,都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受到刑罚惩罚的受刑人,但两者由于服刑场所的不同,前者的权利较后者为广泛。社区矫正是将矫正对象放置社区,不与社会隔离,放宽其自由度的刑罚执行方法。这样可以使社区矫正对象不脱离社会,不受犯罪“标签”的影响,增加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和回归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在监狱内服刑的罪犯依法被剥夺自由,从理论上来说,其应该依法享有没被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但由于其人身自由依法被限制,很多权利实际上无法行使。比如: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作为社区矫正对象,由于其没有与社会隔离,没有脱离自己的家庭,仍可行使其对子女的监护权。

2.权利发展的渐进性

随着人类人权理论的发展和公民权利的不断完善,行刑理论和行刑制度改革对罪犯的权利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罪犯人权的保障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罪犯作为公民,其人权同样要受到保护,但在监狱内服刑的罪犯,剥夺的仅仅是人身自由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还要剥夺其政治权利),其他没有剥夺的权利理应受到尊重和保障。在监狱内服刑的罪犯却有很多权利虽没被剥夺但无法行使或行使时受到限制。与在监狱内服刑的罪犯相比,社区矫正对象权利的变化是朝着完整和恢复的方向发展,逐步在向普通公民接近。只有依法保障社区矫正对象权利,才有利于其早日回归社会,并真正地融入社会,做一位合格、守法的普通公民,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与进步。

二、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权利

关于社区矫正对象权利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法律没有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所以只能依据联合国及其下属的国际性组织通过的关于人权的公约以及国内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来讨论。目前保护人权的国际标准有很多,包括《国际人权宪章》、专门性国际人权公约数十个以及一些区域性国际人权法律体系等,其中,1990年的《联合国非监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又称《东京规则》)对非监禁措施的种种要求规定得最为详尽。在国内法中,最为直接的依据是“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6条的规定。本文拟根据现有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法无明文禁止不剥夺”的原则,对我国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权利进行分析、归纳。

(一)基本生存保障权

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其顺利回归社会。而依法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存权,是做好管理教育、心理矫治、公益劳动等活动的前提。可见,基本生存权是社区矫正对象的一项基本的和首要的权利。

社区矫正对象在被矫正期间,其住宿条件、饮食饮水和医疗卫生等方面获得国家保障。

(二)人身权

人身权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些权利是受限制的,如身体自由和迁徙自由权利;有些权利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如名誉权、荣誉权和健康权。这里仅就几项权利加以说明。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确认,生命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②在我国,任何机关、单位或个人都不得用非法手段剥夺他人生命(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除外)。社区矫正对象同普通人一样享有生命权。

社区矫正对象的婚姻家庭权与普通公民没什么区别,他们可以恋爱、结婚、生子,依法享有结婚的自由和离婚的自由,即便是离婚,社区矫正对象或其配偶哪一方提出离婚请求都是允许的。由于他们没有脱离家庭,所以仍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可以依法享有对其子女的监护权。

(三)财产权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财产权是每一位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当然也应该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在内,不管矫正对象因何种原因犯罪,虽依法被判处刑罚,但其私人财产权应当受到宪法的保护。同时,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规定,财产权也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6条明确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任何随意侵占、破坏社区矫正对象合法财产的行为都要依法受到追究。

(四)受教育权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义务。与监禁刑相比,社区矫正对象的受教育权与普通公民没有差别,可以自主地行使受教育权利。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社区矫正对象在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教育改造他们,帮助矫正对象这一“弱势群体”能够更好地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社区矫正机关和矫正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全社会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对他们进行思想文化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心理方面的矫治,以重新陶冶他们的情操,重塑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由于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目前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递交思想汇报、举办不同内容的讲座、组织一些培训等。笔者认为,虽然社区矫正对象享有与普通公民一样的受教育权,但不能过于相信,社区矫正对象会和普通公民一样,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自觉地接受教育改造,主动地转变思想。社区矫正机关和矫正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拓宽思路,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鼓励矫正对象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权的实现,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克服实践中的教育形式主义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能否行使选举权?我国宪法和选举法就此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根据1983年《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对没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能够行使选举权从法律上予以了肯定。可见,社区矫正对象应该依法享有选举权利。同时,社区矫正对象行使选举权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在选举日亲自参加选区选举,也可以是在流动票箱投票,还可以是书面委托有选举权的其他选民代为投票。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否认社区矫正对象的被选举权,从法理上分析,如果社区矫正对象获得了法律规定的当选票数,应该允许其当选,即应该享有被选举的权利。

(六)宗教信仰自由权

德国矫正法典规定,囚犯可以参加教堂的礼拜或其他宗教活动;在美国,囚犯有权奉行特殊的宗教习俗,并有权获得与其宗教信仰相一致的食品。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社区矫正对象作为公民理应依法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对有宗教信仰的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该酌情给予便利条件,同意他们参加合法的宗教活动。当然,社区矫正对象不得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七)发展权

发展权包括劳动、休息、职业培训、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权利。社区矫正机关和矫正工作者应该根据矫正对象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或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保障矫正对象的发展权实现,促其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

三、社区矫正对象受限制的权利

本文所讨论的受限制的权利,是指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享有、但在行使过程中又不能和普通公民一样完整行使的权利,这种受限制的权利是由社区矫正对象的罪犯身份决定的。

(一)身体自由和迁徙自由权

与在监狱内服刑的罪犯相比,社区矫正对象不与社会隔离,在社区内接受开放式教育改造,其身体自由和迁徙自由权基本得到了保障,但仍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刑法修正案(八)》第38条第2款的管制刑禁止令、第72条第2款的缓刑禁止令以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11-14条,都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身体自由和迁徙自由权的限制性规定。笔者认为,以上的限制性规定,是从有利于社区矫正机关和矫正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掌握矫正对象的行踪,从而防止脱管、漏管角度出发的;但另一方面,如果社区矫正对象有正当的理由,并且按程序规定履行了必要的申报手续,其迁徙、外出的权利应该予以保障,社区矫正机构不应该对其限制。当然,前提条件是,迁出与迁入的两地社区矫正机构的衔接工作要落实到位。

(二)劳动权

根据现行宪法、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既是社区矫正对象的一项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作为权利,劳动不仅是他们实现价值、自我完善、矫正恶习、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也是社区矫正对象获得报酬的基本途径;作为义务,即矫正过程中的一项实施内容,要求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但是,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劳动和就业方面的权利与普通公民相比存在区别,主要表现为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他们经营主体资格进行了限制:(1)根据《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的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不具有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资格;(2)根据《公司法》规定,特定的社区矫正对象不具有担任公司董事、经理和监事的资格;(3)根据“两部两院”《关于依法加强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服刑人监督考察工作的通知》的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经商权受到限制。需要强调的是,2011年《个体工商户条例》实施,1987年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其对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的身份限制就没有了效力,所以,根据《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享有个体工商经营权。

实践中,由于社区矫正对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上用人单位的歧视;或者一部分人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或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国家的法律或政策的限制,使得他们很难发挥自已的特长;还有一部分社区矫正对象想自主创业,但由于他们是触犯法律的罪犯,在人们眼中的信誉度大大下降,使得他们的美好愿望破灭,因此,就业困难就成了他们社会化进程的第一道障碍,导致一些社区矫正对象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出现生活困难,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宁,存在再次犯罪的隐患。笔者认为,不管是从稳定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情绪出发,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考虑,抑或是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关怀立场,依法保障社区矫正对象劳动权的实现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作为社区矫正机构和矫正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开拓渠道,协调各有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也可以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组建专门的企业,为困难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各机关、各组织、各单位转变观念,抛开对矫正对象的某些偏见,为矫正对象特别是家庭困难者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能真正融人社会,为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权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是,社区矫正对象的上述权利与普通公民存在区别,而且,不同矫正对象的权利范围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对于被判缓刑和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未作限制性规定,一般认为,他们享有言论、出版和结社自由权,但根据《关于依法加强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服刑人监督考察工作的通知》的规定,集会、游行和示威自由权利受到限制;(2)对于被判管制或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第24条和26条的规定,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即受相关机关批准与否的限制。

四、强调保护的权利

社区矫正对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处在被动、弱势的地位,其个人的合法权利很容易受到非法侵害”,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强调保护社区矫正对象的这些权利。

(一)人格不受侮辱权

人们常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格尊严属名誉权范畴。人格在法律上是做人的一种资格,一国罪犯的人格权保护程度反映了该国人权状况的基本水平。

《东京规则》规定:“应始终保护受非拘禁措施罪犯的尊严。”我国已于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规定:“任何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我国宪法明确地把人格尊严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保护。除此以外,《民法通则》、《监狱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责任法》甚至是《刑法》也都通过很多条款对公民的人格尊严规定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从国家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对象与普通公民一样,其人格尊严同样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他们依然享有人格不受侮辱权,该权利的行使不仅不受任何限制,而且,由于社区矫正对象作为罪犯属“弱势群体”,法律对此项权利还进行了特别保护。笔者认为,社区矫正与监狱行刑同属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对象与关押在监狱内服刑的罪犯同属犯罪人,我国《监狱法》强调对监狱内的罪犯人格进行保护,将来的社区矫正立法也应该强调对社区矫正对象人格权利的保护。

(二)健康权

健康权是在1946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法》第一次承认的。人的健康权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存权利能否切实享有,在整个人权中具有重要意义。保障社区矫正对象的身心健康,是实现社区矫正目的的前提。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有权获得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衣、食、住、医疗等基本条件,社区矫正工作者不得有虐待、体罚或变相虐待、体罚矫正对象的行为,否则依法追究其责任。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还不成熟、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实践中还没有矫正工作者体罚、虐待矫正对象的现象发生。但笔者认为,一方面,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会越来越艰巨,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健康权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另一方面,在我国《刑法》和《监狱法》中都有对关押在监狱内的罪犯关于健康权的规定,如同上述“人格不受侮辱权”一样,在将来的社区矫正立法中应该强调对矫正对象健康权的保护。因此,笔者将“健康权”作为需要强调保护的权利之一。

(三)隐私权

隐私权正逐渐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保护隐私权,有利于保障基本人权。之所以将“隐私权”作为需要强调保护的权利之一,是因为在笔者去司法所实习期间,每次都能非常方便地阅读到矫正对象的档案,即使是未成年人也不例外。根据联合国《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及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对于社区矫正对象个人的档案记录应该给予严格保密,应该尊重矫正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隐私权。

(四)获得法律救助权

这里的法律救助权,主要包括: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批评权、建议权、辩护权、请求国家赔偿权以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必须严格依法履行其义务,服从监督管理规定,但这并不等于要求其必须保持沉默,有理不能辩,有话不能说。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如果被指控新罪或是被追诉漏罪时,其作为刑事被告人就应当享有法律赋予的辩护权。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作为公民享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若国家机关或国家工作人员侵犯矫正人员的合法权利造成损失时,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当社区矫正对象符合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时,应该依法享有获得援助的权利。随着全国各地法律援助范围的不断扩大,矫正对象获得法律援助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在美国,罪犯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诉;有权获得法律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作为“弱势群体”,依法保障其法律救助权利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卢方

第2篇:社区矫正对象储XX的矫正期满鉴定

矫正对象储XX,男,现龄54岁,户籍在XX省XX县XX乡XX村XX组,因交通肇事罪于200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被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0)X刑初字第0008号判决书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于2011年元月6日社区矫正期满。

该对象自被移交到XX司法所接受矫正以来,XX司法所按要求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指定了矫正责任人,登记确定了监护人和志愿者,制定了矫正期间的矫正方案,加强了对该对象以法律法规学习和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改造,严格进行了每月一次走访谈话、每季度一次综合鉴定,并对其建立了规范的“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

该对象自被矫正以来,能认真悔过自新,努力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主动及时地递交月度思想汇报,遵守自觉遵守社区矫正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监督管理。通过一年的社区矫正,矫正期间能够认真履行法定义务,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并上交思想汇报,积极参与各项公益劳动,积极打工还债,在矫正期间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思想稳定,积极争取早日成为合法公民,周围群众对其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

该对象综合矫正情况反映良好,效果也明显,期限将满,特报请于2011年元月6日对该矫正对象解除社区矫正。

XX县司法局XX司法所

二0一0年十二月六日

第3篇:社区矫正对象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社区矫

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对矫正对象的矫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惩罚功能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过程,首先体现为对犯罪人的惩罚,就是将确定的刑罚义务落实到犯罪人身上。对于矫正对象而言,不能享有被法律所剥夺或限制的一定权利,必须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必须遵守各项矫正制度并参加公益劳动,使其感受到犯罪之后所受到的否定性的法律评价,切实感受到刑罚痛苦和国家法律的威严,不敢再以身试法,从而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二)教育功能

社区矫正是惩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惩罚。社区矫正的教育就是对矫正对象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积极的系统影响活动。矫正组织通过法制教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矫正对象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增强谋生技能,达到使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改造成为新人的目的。

(三)塑造功能

社区矫正的塑造功能主要指通过矫正活动的连续实施,促进矫正对象公民人格的最终塑造。罪犯虽然触犯了国家刑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并不因此而完全泯灭,仍不同程度的具有人的善良、责任、尊严、荣誉、对成功与成就的追求等基本属性。社区矫正将罪犯置于社会化交际生活,使其能够最大可能地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并在此基本上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形成健康人格,最终能够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顺利回归社会,避免监禁矫正可能出现的以消极服从、自信心与进取心丧失为特征的“监狱人格”、“囚犯人格”的出现。

(四)感化功能

社区矫正的感化功能是指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矫正对象基于矫正组织所给予的人道待遇和人性关怀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应。社区矫正组织不仅对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也通过多种形式传授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并积极推荐就业,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请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过这些人道待遇和关心爱护矫正对象的措施使矫正对象产生感化的心理效应,促使其更深刻的认罪悔罪,调动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治疗功能

社区矫正的治疗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矫正对象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有心理危机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有效的心理矫治。社区矫正对罪犯心理的矫正,实际上就是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转化为罪犯的自觉需要,帮助罪犯逐步削减或消除犯罪心理和各种消极心理。

(六)控制功能

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矫正对象始终处于社区矫正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其行为置于监督管理之下,其行踪由矫正组织及时掌握。因此,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虽未被剥夺,但其行为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防止其重新犯罪或从事其他违法活动。

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对象适用范围是什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

社区司法矫正社区司法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司法矫正的主要任务包括: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和心理,使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

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社区司法矫正的适用对象

2007年7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司法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本通知的适用范围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

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以上范围是严格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确定的。

社区司法矫正的注意事项 另外,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要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并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

社区司法矫正解除是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届满或矫正期虽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按规定办理解除矫正手续。

社区服刑人员期满解除的,在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鉴定表》,司法所、派出所作出解除矫正意见,由街道(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由考核责任人、社区民警、社区干部、自愿者、监护人(亲属)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在社区向其本人和社区居民宣告,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矫正期未满但被收监执行、被羁押以及死亡的,由司法所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报区司法局和区公安分局批准解除矫正,同时报区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4篇: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司法厅、安徽省公安厅印发的《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安徽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必须知晓以下规定:

一、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一种行刑方式,是将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这五种罪犯中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不予关押,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公安机关是执行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是工作机关。

三、社区矫正对象享有的权利: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限制的权利。

四、社区矫正对象应当履行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迁居或离开所居住区域时必须经司法行政机关和

公安机关批准;服从监督管理。(被决定保外就医的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同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确因治疗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应当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治疗疾病外的社会活动应当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

五、社区矫正对象必须每周向司法所电话汇报一次思想,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汇报一次思想。

六、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应当参加公益活动,公益劳动可以由司法所组织集中进行,也可由矫正对象前往公益劳动地点劳动,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2小时。

七、(《治安处罚法》第60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保外就医等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八、(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间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九(刑法第八十六条第三款)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一)报到制度

1、社区矫正对象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日内或离开监所之日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登记,并如实汇报家庭情况,填写《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报到时携带身份证明、判决书(或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及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两张;

2、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每周一次电话(用固定电话)或当面向所在司法所报到,汇报本周以来的活动情况、所在位置及思想状况;

3、每个月到司法所当面报到一次,接受谈话,汇报近期个人遵纪守法及思想状况,并提交书面思想汇报。

(二)监护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本人、监护人和司法所及所在社区(村)治保主任四方签订监护协议。监护人由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监护能力的家属、直系亲属、近亲属或所在单位负责人、村(居)委会负责人担任。监护人(单位)有义务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督、管理、教育,定期向司法所反映情况。具体表现在:

1、协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教育工作;

2、督促社区矫正对象按时到镇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司法所报到,汇报思想,参加学习及公益劳动;

3、及时向司法所反映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4、发现社区矫正对象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及时向镇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司法所报告;

5、社区矫正对象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时,履行抚养或赡养义务。

(三)学习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必须服从司法所的安排,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法律知识、时事政治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迁居审批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一般不允许迁居,如遇搬家等特殊原因需要迁居的,必须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书面申请,并由监护人提供书面保证,经批准后方可迁居。迁居后,由新迁入的所在地司法所接管。

(五)外出请销假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必须在指定范围内活动,原则上不得离开淮南市区域,如有情况需要离开本市区域的,必须提前到司法所请假,经司法所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意,并开具“外出准假通知书”后方可外出。社区矫正对象必须按批准规定的时间内返回,返回后须立即到司法所办理销假手续。

(六)会客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除会见亲属外,会见外来客人必须向司法所报告,经同意后方可会见。在接受媒体、外国人士采访、会见等,必须提前向司法所报告,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

(七)公益劳动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严格按照司法所、村(社区)指定的时间、地点主动参加公益劳动,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必须参加2个日劳动的规定。

第5篇:社区矫正对象档案

姓名档案编号矫正单位 建档日期

档案目录

城北法律援助登记薄

二0一一年

法律援助登记表

刑满释放对象档案

姓名档案编号帮教单位建档日期

解除劳动教养对象档案

姓名档案编号帮教单位建档日期

第6篇:社区矫正对象月度小节

月度小节

本人本月积极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从中学到了很多平时无法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思想汇报、当面报到及电话报到。遵守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本月中未外出请假。积极接受村里干部及“5+1”监管小组的监督管理,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以前因本人法律知识欠缺,触犯了法律法规,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本月中,我一直在厂里上班,未做违法违纪的事,坚持在下个月里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XXX

年月日

第7篇: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汇报

1、 在社区矫正期间,通过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我所在单位领导的教育,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其次,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工作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业务知识的不熟悉,将会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单位,社会的有用人员。

2、 思想上,我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广泛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自身自律能力,严谨务实、实事求是,忠实履行职责,有力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克服和改进。

生活上,我一生以此为警示,始终保持着这种法律和道德上的清醒! 在警醒之后及时地改正错误,要求自己做人必须有良知,讲道德,光明磊落。真正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的心头悬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莫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身,所以,今后不该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要做!

工作上,改造态度不端正,无视家人的盼望,改造思想不纯,服法不认罪。牢记过去沉痛教训,要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做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好公民,万万不可感情用事了,重蹈履辙、重新犯罪。要做一个真正的有良心的人,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要对得起政府的挽救之情,要让自己不白活一生。从今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不要辜负亲人对你们的期盼,要真心、有诚意、有恒心、有信心,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3、矫正期间,本人思过悔过,充分认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因自身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这件事,已对造成了社会不好的影响、对自己的家庭带来沉重压力和精神负担。现在,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性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思,再次加强我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本人在司法所的领导下,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 政治思想素质和个人业务能力学习。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3、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永远不让这种坏思想再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未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当然,在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5、这个月, 我一直在家学习法律知识,也没有做违法犯罪事情。今后我要做得到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今后(我)要做到遵守国家法律。

现在,我认识到了我在法制观念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思,再次加强我的法制观念。 这段时间里, 通过民警对我不断的帮助教育,,在我心头总是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末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生。

现在,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受贿不是犯罪的 , 并对国家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悔而在悔。我要从新做人,洗心命面

6、接受矫正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会同社区家庭中心社工,及时主动地与我联系,苦口婆心地劝导我,帮我查找犯罪原因,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他们对我以及对我家人都非常关怀,我在社区服刑没有一点点被歧视的感觉。正是有了社区矫正,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树立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信心,渐渐地从阴影中走出来。我深深地感到,社区矫正处处以人为本,矫正工作者并没有因为我是一名罪犯而对我另眼相看,他们帮助我,教育我,经常走访我的家人,还代表政府给予我和我的家庭极大的关心和照顾。

他们帮助我,教育我,经常走访我的家人,还代表政府给予我和我的家庭极大的关心和照顾。还有很多,让我这个‘犯罪人’体会到了社区矫正的‘人性化’,使我处处能感受到政府对我这个误入歧途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也感到,一个人必须行得正、坐得直,只有切实地以法律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才能立足社会。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司法所干部的帮助和教育下,努力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加强自我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早日从一个‘犯罪人’回到‘社会人’,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上一篇:招商工作建议下一篇:八年级科学期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