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精选8篇)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1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初步形成理解、支持社区矫正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一支社区矫正队伍。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长期受刑罚观念的影响,过分依赖监禁刑,忽视非监禁刑,部分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识还很不够,对矫正概念、内容、意义知之很少。所以,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正确理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其法定性、长期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提高矫正质量。

二、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衔接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有少数矫正对象不能按时到司法所报到,接受矫正。目前我市有少数矫正对象因审判机关或监狱、看守所与矫正机构之间没有依法交接,而不能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并接受矫正,存在脱管、漏管现象。基层事多人少,部门间协同配合的情况较少,客观上存在把矫正对象移交给司法所以后就很少问津的现象。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顶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及其它有关部门的配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很多尴尬的境况。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

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社区、村委会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但实际操作中衔接、配合的不够。只有协调好与上述部门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撑。

三、出现一些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打工现象。依照现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一般原则,被管制、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不允许外出打工。现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的难度正在加大,使得有相当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矫正人员一旦外出打工必然出现流动性强,生活场所不固定的现象,有的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即使保证每周都能够电话联系、每月能邮寄思想汇报,也都是全凭他们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很可能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四、基层司法所建设总体上还很薄弱,许多司法所人员编制不足,现有的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

五、经费不足,影响工作的开展。

对于以上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新闻媒体、业务信息、各种会议等多种载体,及时宣传报道全市社区矫正工作成功经验、典型事例,反映工作动态和问题。定期召开业务培训会和经验交流大会,及时进行经验交流,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让社区矫正对象能够从思想上认罪服法,从而矫正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在此前提下再帮助解决其在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矫治是根本,帮助是保障,不能一味地重帮教而轻矫治,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必须按规定要求其每月到指定的地点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以体现对其的监管和矫治。对于在基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定期招开培训会和经验交流会,在全面系统培训他们业务技能的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有利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

二、坚持衔接工作走在前,从源头做起。社区矫正对象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法院以法判决产生,二是由监狱、看守所在刑法执行的过程中产生,为了保证衔接工作有序有效,法院、监狱、看守所在决定对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刑以前应通知和征求当地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有:1,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2,避免个别社区矫正对象接到矫正决定书后不到当地司法所报到,直接到外地打工,而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还不知情的情况发生,同时又密切了法院、司法、监狱和看守所等社区矫正相关部门的联系,使衔接工作不留空档。3,间接坚立了社区矫正机构的威信和影响力,对社区矫正对象产生威慑作用,从而促使其日后能自觉接受矫正。

三、加强业务指导与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有计划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对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居)委会干部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整个社区矫正

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保证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教育质量。

四、保障社区矫正经费到位。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树立一线人员威信。应该从保障经费、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素质和业务技能、相关部门配合等方面着手,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前进。同时应注意加强基层司法所的装备。树立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威信。

五、多措并举拓宽社区矫正人员就业渠道。一是加强对服刑人员的创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加快服刑人员职业技能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力争实现服刑人员释前都参加了就业培训教育,提高刑释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刑满就业提供保障。二是积极为刑释人员搭建创业就业平台。

合山市基层股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2

一、关于问题儿童矫正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市场混乱, 家长难辨良莠

目前, 矫正教育机构在相关管理上尚属空白。工商、医疗、教育部门还没有充分、系统地对该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 原因是该行业涉及多个部门, 导致管理上的不当甚至空白。一位教育界人士说, 事实上, 对于“问题儿童”的教育, 目前在全国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办法, 很多人在研究对于问题儿童的教育方法的同时, 也是在把这些孩子当作一种教育实验品。事实上, 教育是一个滞后的过程, 不可能马上看到一个孩子通过某种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 因此越来越多的所谓教育专家对一些行为、心理特殊的孩子进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实验, 多年后, 这类经过实验的孩子会成为哪一种人, 都是一个未知数。问题孩子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的。

有部分矫正教育机构夸大事实, 借助媒体吹捧、炒作, 引经据典论证自己训练模式的科学性, 对这一市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问题儿童矫正教育市场良莠难辨的状况下, 家长迷乱不已。

2. 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问题矫正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教育工作, 相关工作涉及到了严密的科学理论逻辑思维以及精华经验的升华, 所以, 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士才具备从教资质, 但从现实的发展状况看, 很多矫正教育学校所聘用的教师并没有取得专业的从教资格, 如有相当一部分心理教师未取得专业的心理咨询资格。有些教师是某些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 从未做过心理辅导工作, 仍旧沿用旧的教学方法, 在训练班里施教, 有些训练班聘用的是曾从事医疗工作的大夫, 令人啼笑皆非。据相关专家分析, 问题儿童出现的根源在于心理, 无论是行走学校或是心理训练学校, 都重视心理的矫正教育。所以, 在针对问题儿童开办的教育矫正学校里, 心理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现实情况证明, 心理教师的从业资质状况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体罚”与适当“惩罚”的混淆

由于从教人员的资质或是矫正教育机构本身的教育理念问题, 部分机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体罚”现象。诚然, 戒律教育是问题儿童矫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 动辄棍棒相加的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 但此类现象却是层出不穷。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 顺应儿童的天性, 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 适度“惩罚”, 即“戒律教育”, 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 都应当成为问题儿童矫正教育的内容, 但不能曲解适度“惩罚”为“体罚”, “体罚”是一种愚昧落后的管教方式, 为道德、法律所不容。

4. 收费偏高

据调查, 当前的教育矫正机构收费居高不下, 使教育矫正难以践行教育公平原则, 而只能是少数富裕家庭子女享受的特权。南方城市某行走学校一次性收费近两万元, 半年后每月的训练费为2000元;某地方城市心理训练学校, 月收费一万元, 水涨船高的数字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只能是“望校兴叹”。

相关的负责人介绍, 培训费用昂贵是由于教育矫正机构的特殊训练方式决定的。比如, 行走学校要配备专门的行走装备, 如寝室车, 各类便于行走的生活保障品, 心理训练学校需要花费一大笔资金来完善行为及训练场地, 高薪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授课, 这都需要一大笔资金的支持。这或许是教育矫正训练费用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但也不能排除市场运作人员的惟利是图思想。

二、对于以上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1.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尽快将教育矫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针对问题儿童矫正教育市场的混乱状态,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成立专门的分支管理机构来对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由于这一矫正教育的诸多特殊性, 应当从法律的角度加强立法, 规范此类教育建立的审批资格, 以便使之发展早日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 规范问题儿童矫正教育教师的任教资格

当前的许多问题儿童矫正教育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理论背景知识, 甚至有部分教师道德水准还有待提高, 而教师素质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有一种制度来规范其任教资格, 定期的职业培训和业绩考核势在必行。

3. 规范问题儿童矫正教育行为, 加大透明度

对于矫正教育的一线教学行为, 要加强规范, 使之透明化, 严格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相关教育部门及各类矫正教育机构要定期展开问题儿童矫正教育研讨会, 探讨更为科学有效规范的矫正教育手段, 使矫正教育方式更尽科学、合理。

4. 相关部门科学定价, 加强监管力度

针对当前矫正教育机构收费偏高的状况, 相关物价部门应当加强监管, 科学定价, 对部分炒作市场, 哄抬费用的不法人员进行严惩。由于教育矫正机构的发展还处于建设时期, 在资金方面遇到的问题也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 一手抓扶持, 另一手抓严管, 二者皆不可偏颇。

5. 开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终止工作;问题;对策

2010年至2012年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关键时期。随着《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陆续公布,社区矫正制度在基本法律的条文中第一次得到正式确认。在法律制度层面上,社区矫正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更加明晰,联系配合更加紧密,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但是,在社区矫正终止工作中,过去遗留下的诸多问题根源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价值的有效实现。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终止工作各相关机制,纠正和预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严重违法和重新犯罪,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收监执行的程序难以启动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而司法所实际承担着综治、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多项工作,在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日益增长、监管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司法所力量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社区矫正制度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即使司法所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由于经过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刑罚执行意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普遍缺乏,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难以与日益复杂、繁重的监管工作相适应。

2.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程序中押解存在风险

假释罪犯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情节严重被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刑罚的,自《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施行后应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撤销假释建议,并且仍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据撤销假释裁定(实践中尚无收到执行通知书)将罪犯押解到原服刑监狱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办理相关执行手续,按照规定在押解过程中应由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但由于公安机关的协助义务规定得比较笼统,有时公安机关仅仅将假释罪犯带至相关司法行政机关办公所在地了事,长途押解任务完全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目前,有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既没有司法警察编制,也没有押解所需必要条件的情况下,仅指派社区矫正监管人员执行长途押解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这既缺乏法律依据,也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3.缓刑考验期限内重新犯罪未撤销缓刑却再次被判处缓刑

《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表明其有再犯罪的危险,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所以不符合再次被宣告缓刑的法定条件,应当对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实行并罚,而且应当判处实刑,收监执行监禁刑罚。但是,由于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省级范围、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各司法机关的大联网,有的缓刑犯重新犯罪却被审理新罪的法院再次判处缓刑,实践中甚至出现了同一人在同一地级市内的两个县级法院先后被宣告缓刑的情况。

4.矫正期限内发现漏罪但矫正已近解除时仍未办结,如何处理有疑问

漏罪案件从立案侦查到判决生效往往会经历一段较长的诉讼期限,甚至出现在社区矫正已近解除时漏罪案件尚未办结的情况,此时应如何处理?在漏罪和前罪的办案机关为同一机关时,其中的问题尚且没有那么容易暴露出来。但是,在漏罪和前罪的办案机关不为同一机关、甚至属于跨地区的不同办案机关时,由于各地区各司法机关缺乏及时有效的社区矫正信息沟通联系,加之社区矫正人员往往未如实向执行机关和办案机关报告活动,难免会出现其一面接受日常社区矫正并且期满后解除,另一面被异地办案机关采取非羁押的强制措施的情况。对此有的法院以判决时原矫正期限届满为由并不撤销缓刑或假释,但是,在相同情形下只因为法院在不同时间判决,裁判结果相差巨大,这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平等原则,严重危害了司法公正,该情形如何更好处理存在疑问。

二、加强司法行政机关有效开展社区矫正终止工作的建议

1.设立社区矫正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强社区矫正监管力量

为了彻底解决司法行政机关各相关部门因肩负多重职责而难以全面兼顾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的问题,应当设立社区矫正专门机构,保障司法所专人专职负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例如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同时整合现有的监管力量,增加配备监管人员,继续吸收并培养专业人员,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竞赛,不断提高社区矫正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社区矫正机构作为专门的刑罚执行机构,在条件尚未成熟情况下应由公安机关指派公安干警依法依规执行用警任务,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应配备必要的司法警察队伍,用于执行安全保障、押解等任务。通过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增强社区矫正监管力量,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机构自身的监管效率,为社区矫正终止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和人力保障。

2.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依靠科技手段,努力达成实际监管效果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每年适当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经费,逐步提高社区矫正的资金投入标准,为各项社区矫正监管措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依靠科技手段,充分应用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指纹电子签到系统、手机GPS定位系统等高效的监管技术,实现成倍提高社区矫正监管效率的目标。依靠上述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及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等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实际监管效果,促进社区矫正终止工作正常开展。

3.严格执行惩戒制度,规范审批呈报程序,确保社区矫正终止顺利进行

对于被矫正人员的一般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尽可能的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提前介入教育谈话,要求其积极改正并落实具体整改措施,及时形成教育谈话和整改落实的书面材料并归入社区矫正工作档案,从源头上纠正可能导致社区矫正人员违法违规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预防社区矫正人员严重违法和重新犯罪,同时严格执行惩戒制度,完善内部审批程序,规范适用社区矫正各种惩戒措施。对于社区矫正人员严重违规行为,全面收集固定证据材料,严格执行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等呈报程序,保障收监执行程序依法顺利推进。对于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漏罪或重新犯罪的,积极与公安机关等办案部门持续保持沟通联系,确保依法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最终被有效终止社区矫正。

4.促进各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共同协调解决难点问题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4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这种新的服刑方式在缓解监所压力,减少交叉感染,节约犯罪改造成本的同时又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采取的一种治病救人的人性化举措,能够让他们更早更快的地回归社会。随着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通过实际工作及基层调研我们发现中间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管理的权威不足。

社区矫正是一个新事物,社会上的百姓并不了解社区矫正,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宣传来向老百姓具体说明。事实上,宣传与告知的工作,我们做得非常欠缺。笔者曾为找某镇司法所而向老百姓打听具体地址,多数老百姓问笔者是不是就是法庭,他们知道法庭在什么地方,但不知道司法所在什么地方,甚至有些老百姓回答笔者,他们没有听说过他们那儿还有司法所。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们曾经期望通过有作为而后有地位,但是在我们努力作为之后,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我们仍然没有争到多少地位,社区矫正管理权威不足。笔者在与被矫正对象谈及周围人对他被处以社区矫正刑罚后看法时,一些人反映,老百姓不懂得社区矫正,他们只知道犯了罪要进监狱,否则就是没犯罪。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老百姓并不是十分配合,甚至有个矫正对象在被要求每月汇报时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还这么麻烦。”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管理的权威不足还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难落实。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本意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但公益劳动毕竟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必须有组织有管理才能正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组织开展公益劳动时,最初曾想组织集中性公益劳动,后来发现这样的要求不现实,调整为根据要求,保证每月不少于12小时的公益劳动,劳动的场所不强调在同一个地点,每次劳动的具体时间不强调统一,由社区矫正对象自由安排。然而,即使这样也不现实。因为社区矫正对象中,有不少人在当地没有工作,他们必须到外地去打工,接受罪犯打工的用人单位,他们并不一定认同这种做法,他们采取不放人的措施,让罪犯要么长时间回不来,否则就再也回不去。这又迫使罪犯不得不放弃公益劳动。

2、队伍不稳,缺乏专业人员,工作质量没有技术支撑。

我县不少乡镇的司法所的人员本来就不多,一般都在3名成员以下,而且很少能专门单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常规工作包括了民事调解、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以及与政府配合的信访综治工作等,还经常会被地方上的领导指派去从事其他如计划生育、房屋拆迁等与司法所工作职责并不一定相称的工作。

社区矫正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由司法所具体负责管理和教育方面的工作。但照目前司法所的人员来看,在大调解成为司法所的一项重大任务后,司法所不足3人的力量本来就有点力不从心,加上社区矫正这个工作量更大、要求更高的工作,就更感到应接不暇。目前我县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兼职从事这项工作。一个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能够负责几名罪犯呢?这本来应当有一个定数,一个人不可能负责得了无限多的社区矫正对象,他既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但是实际上,我县各乡镇情况不一,社区矫正对象在有些地方可以达到1:40,一个人能管得了那么多吗?不要说完成工作,单就完成文字材料都困难。而社区矫正对象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但工作人员的数量很难有增加的可能。在这样一种人手严重不足、没有专职人员的情况下,社区矫正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种文字形式矫正,看材料不少,每个月都按要求做了不少文字材料,但做具体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就要打折扣了,有些工作完全就是一种文字创作活动。当然,这也与我们对文字材料的要求有关。有关文件中曾强调对社区矫正工作“不能让工作人员整天被文字所累”,但我们现在的工作注重的却又只是具体的文字,通过文字来检查我们的工作是不是做了,做了多少。

3、缺乏有力的奖惩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中将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将刑法第八十六条第三款修改为:“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这些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性质,解决了法律依据,但是其只规定了违规情节严重的惩罚措施,对于情节较轻的并没提及,而且也没有涉及对表现积极的矫正对象的奖励制度。这一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较差,导致实践过程当中,在对罪犯执行社区矫正时,执行机关仅仅起到了监管的作用,而实现不了矫正的价值,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矫正的权威性。

二、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区矫正的影响力

社区矫正并不只是社区矫正部门内部的事,它事关整个社会的平安建设,是社区的事。社区矫正的本意之一就是要用社区的力量来矫正罪犯。如何把社区的力量利用起来,我们的宣传工作首先要跟上。只有我们做好了宣传工作,让社区的成员理解社区矫正,从而支持社区矫正、参与社区矫正。鉴于社区矫正的影响力波及范围太窄,我们应当努力通过报刊专栏、小区橱窗、电视专题、小区知识讲座、编印相关工作手册等形式,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促进社区矫正在社区深入人心。在社区矫正宣传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社区居民介绍社区矫正,我们还要向他们表明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社区居民配合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正当性、必要性,使社区居民懂得,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是改造了罪犯,造就了罪犯的新生,也更加有利于社区的和谐与安宁,社区矫正维系着社区群体的共同利益,这样就能促进他们支持和配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自觉性。

同时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应该配带统一标识,着制式服装,配带省厅统一印制的工作证,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正规和整齐划一,同时也宣传了自我,竖立了司法行政部门的威信,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社区矫正人员专业化

理论上说,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上,应当强化司法所的力量,大力增加司法所编制,使司法所的人员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根据矫正对象人数安排一定人员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但是在目前政府机构不断改革、公务员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和有限情况下,司法所想要通过增加行政编制渠道解决人员力量不足、人手不够问题不太可能,也很不现实,因此,必须走迂回路线,从聘用人员上想办法。聘用人员可以专门从事台账记录、信息沟通、联系通知、档案管理等纯粹事务性工作,而司法所专门人员可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者。这样社区矫正有了专人从事,工作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社区矫正的人手增加,工作就会有人去做,工作保持相对稳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就会以此作为事业,为之努力奋斗,也只有这样通过稳定队伍、促进专业化,才能提高社区矫正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3、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完善社区矫正立法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中首次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和裁定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相关条款。在刑法中规定社区矫正,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性质,解决了法律依据,从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利于推进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建立,对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特殊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仅有修正案的一些条款,无法全面地规定社区矫正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法制不健全是社区矫正面临众多困难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加强法制建设,理清法律内部的矛盾,进行刑法和刑诉法的相关修订,该由社区矫正部门行使的权限,从法律上划归社区矫正部门,这样便于社区矫正部门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

当然,社区矫正工作对法律的触动,并不仅限于刑罚执行,它甚至已涉及整个刑事法的运作,必须要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填补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因此,在条件成熟时,最好是能制定出一部较为完善的社区矫正法。一方面,使前一阶段所取得的好的经验得以固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社区矫正工作能够依法进行,首先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狱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权限,最好能从法律的高度赋予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地位;其次,对社区矫正衔接环节要有详细规定,包括交接环节的衔接和监管环节的衔接等,另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和日常管理等诸多细节要有明确规定.对如何进行如参加劳动、申请外出打工的程序和规定、对不按规定参加矫正的不同情况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有法可依,最后,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对两者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及程序应有详细的规定。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5

一、存在的问题

(一)据了解,我区大部分区域位于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多数社区内的房屋陈旧,系七、八十年代所建,线路老化严重,布局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值此炎热夏季用电高峰期,很容易因负荷过重引起线路火灾。加之有些街巷道路狭窄,甚至存在私搭乱建现象,道路空间堵塞,导致消防车辆无法进入,人员逃生也比较困难。

(二)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对消防安全的认识不够,在家中和庭院随意乱拉乱扯电线,甚至有些在消防通道堆积杂物,给消防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一些沿街门店对我们的消防督查工作不配合,多次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进行阻扰,使我们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消防隐患不能及时发现进行解决。

二、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大消防安全的督察力度和处罚力度,提高沿街店面的消防安全意识。

二是建议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能够多为居民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加大对消防安全的宣传力度,使居民能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火灾预防以及着火后的紧急处理,自救逃生,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形成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的良好

习惯。

三是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对学校、商场、娱乐场所、在建项目工地等人员聚集地督察及时,以确保消防设施齐全可用,消防安全通道畅通,尤其是要对大型企业、在建项目工地等建立消防登记制度,定期对其消防设施进行督察登记,确保消防安全措施到位,消防器材齐全。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6

马鞍山市国家税务局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其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从马鞍山市国税局目前税源管理的情况看,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此,该局组织人员对全市税源管理状况、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并有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一、税源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税源分布。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企业13724户,其中企业6867户,个体工商户6857户。2006年全市纳入重点税源监控的“两税”1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共630户,入库税款16.46亿元,占总收入的79.73%,其中:10-99万元533户,入库税款8333万元,占总收入的比重4.04%;100-499万元68户,入库税款7093万元,占总收入的比重

3.43%;500万元以上(不含马钢)26户,入库税款3.3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的16.06%;马钢两大公司入库税款11.6亿元,占总收入的56.2%。年纳所得税100万元以上企业14户,入库税款5147万元,占所得税总收入的70.98%,其中:1000万元以上2户,入库税款3062万元,占所得税总收入的42.23%。

(二)管理方式。一是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1确立“分类管理为主,分片管理为辅”的基本模式,依经济性质、税收规模、重点行业、纳税信用等级等进行细分定责,量化主要管理指标,并进行综合考核。二是建立重点税源“层级监控”网络。按照实现税款10万、100万元、500万元以上三个层级构建监控建立了具体监控指标体系和10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动态跟踪分析制度。

(三)主要成效。今年上半年,该局按期申报率为99.76%,入库率为100%,滞纳金加收率为99.4%,处罚率为98.9%,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86、0.79、0.9、31个百分点;欠税增减率为-30%,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8.54个百分点;从个体税收主要征管指标看,个体平均税负由上年同期320元/月,增加到377元/月,增长17.8%;达到起征点的户数由上年同期1985户,增加到现在2284户,“达点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双定”户按月入库税款同比增长26.2%。

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税企基础信息不对称。目前税务机关对税源信息采集主要依赖于纳税人各税申报表及附报资料,由于不少纳税人的财务报表及其他附报资料多为申报表相关数据的延伸,应付税务机关的因素较大,真实、可信度差。在上半年该市开展的调研式检查的107户企业中,财务报表数据有问题的企业户为39户,比例近40%。因此,税务机关掌握的基础信息与纳税人实际经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统计上报的税源信息失真,根据这样的税源信息

分析出的结果,只能反映税源户申报税源的变化,而不能反映实际税源的变化。

二是管理方式重“规”蹈“矩”。所谓重“规”,就是在日常税源管理工作中,多以“规模论重点”,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进行“重点税源重点管理”,而重点税源和重点管理户往往不相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户,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针对性不够强。所谓蹈“矩”,就是在纳税评估中,过分重视了上级部门下达的“面”和“评估指标”,往往脱离了评估对象的实际,造成了评估工作多为完成任务和“编”制相关数据,质量不高。如,2006年上半年日常检查有问题户比例为40%,而评估有问题户的比例仅为7%。

三是税源管理力量较单薄。目前,该局现有税收管理员105人,占县(区)局(不含稽查)总人数的35%,人均管理税务登记户130户,这种管理人员结构,与当前强调税源管理的要求不相匹配。同时,由于税务登记户增长速度较快,从2005年企业税务登记情况看,仅企业户每月均新增202户,月均办理注销登记户55户,加之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基层税源管理人员经常应付事务性工作,难以专心进行税源控管。在人少、户多、事杂情况下,税管员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四是税源管理考核有“短腿”。从现行税源管理考核的情况看,侧重于税收管理员执法行为的考核,即只对申报、发票等违章处理情况进行考核较多,而对具体管理中的行为考核不力,一直没有比较完善的考核指标,产生考核“短腿”,如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率、成本率、运费率、免税企业的销售规模和销售价格等明显失当而造成偷漏税款行为的责任考核,缺乏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同时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不能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五是部门协调配合待加强。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力,虽然部门间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传递、情况分析等制度,但均没有有效执行和坚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随着国、地税之间税种交叉管理户的日益增多,但由于目前管理信息传递滞后或不畅,对“以票控税“手段的利用双方没有进行有效的配合,给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金融部门、工商部门虽依法有配合税务部门的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阻力。

三、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是完善“人机结合”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管理责任人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实时监控。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和对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结合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二是建立交叉评估会审制度。现行纳税评估主要是税务管理员自管自评,难免有“关系评”和“人情评”的因素,不利于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因此,要依据“一户式”税收征管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在管理单位内部或管理单位之间经常性或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户管对象交叉评估,有利于相互借鉴、行业对比,增强评估责任。机关职能科室应建立纳税评估会审制度,组织业务科室、稽查、征收等部门人员参加,重点解决日常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行业、重点户等进行“解剖式”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和预警值,指导评估工作。

三是注重征收、稽查成果转化。即建立分析、评估、稽查成果相互转化的运行机制。征收部门应建立分析报告制度,注重经济税收相关因素分析;同时,根据管理部门的需要细化统计分析指标,为管理部门提供宏观上的管理指导意见;稽查部门应加大对稽查结果的分析和传递力度,提高纳税评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征收、管理、稽查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是合理配臵管理人员力量。加大管理力度,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征管效率。但就目前

来讲大部分纳税人信息化意识滞后,难以跟上税收信息化的步伐,加之现有的征管各应用系统数据缺乏共享的数据查询平台,利用程度不高,短期内难以在管理效率上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充实人员力量。县(区)局以下的税务机构,应树立大管理的理念,增加税源管理岗位的人员,特别是基层中层干部应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责。

五是建立部门协调共享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最大限度建立国税、地税、统计、工商、银行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国、地税应携手加强对企业进行联合检查,增强税收执法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管理力度。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7

据调查统计发现, 现阶段唐山市基本农田面积约为48.22万hm2, 约占全市耕种面积的85%, , 其中以迁安市基本农田保护最佳。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 这些年相关部门开展了土地整治活动多达120项, 共新增加耕种土地面积为0.32万hm2, 但在土地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 由于不同地区的基本农田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相关部门对唐山市的基本农田状况进行一定的分类处理。

2 浅析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的高标准农田, 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生态良好, 符合现代化农业和经营的基本要求, 同时农作物产量能够保持高产稳产的状态。但是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分析,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性较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对道路、电力设施以及排灌等相关农田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 但是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建设速度, 忽略了施工质量, 为后期农业生产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另外在农田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壤培肥计划较少, 导致建成后的耕地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2.2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 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但是部分地区农田建设过程中, 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性, 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到位, 配合度较差,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建设的进度, 导致建设周期延长, 为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了隐患。

3 建议及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对提高唐山地区农作物产量, 实现农田高效、高水平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1 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当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相关人员应当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 如土壤土质、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 为后续该地区农田改造提供了详细且全面的参考资料;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 加大对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视力度, 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的各项流程, 做好监管工作, 制定相关的建设标准, 并提高其执行力度, 全面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建立以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 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的配合、协作来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同时落实各部门的建设责任, 并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 以保证农田建设项目的圆满完成。

3.3 保证投入资金的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力量, 在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前提下, 整合投入资金, 力求实现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 特别是对农业、水利、国土以及财政部门的涉农资金使用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聚合, 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缓慢, 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各地区应当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力度,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 为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不断加速,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了当下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建设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本文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 分析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现状,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对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何超.基于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 .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站 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体制的改革,社区服务站蓬勃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但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如何,社区居民究竟得到了哪些服务?政府投入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多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就龙泉街道社区服务站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取走访居民群众、查看服务站账务以及与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座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现行运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龙泉街道共有14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5万余人,按照上面要求,街道现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龙泉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南门社区由市一医代管,未设服务站)。政府资金的投入采取“以钱养事”的形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居民提供,标志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整合。目前,社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服务项目主要有基本医疗、预防接种、儿童保健、老人保健、妇女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慢性病管理等8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在硬件设施方面,除厂矿医院兼顾的服务站外,其余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为租赁的私房。医疗设备方面,具备一般诊断能力。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宣传,居民健康意识有效增强

2009年以来,以龙泉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13个社区服务站以各种形式分别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发放资料。各社区共发放健康手册共6000余册,发放疾病预防资料10000余份,宏图社区还发放健康教育处方300余份。二是办宣传专栏。共办健康知识专栏30余期。三是培训讲座。各社区分别请资深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5次,共培训居民达3000多人。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居民预防疾病的能力。

(二)优质服务,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较为优质的服务。

1、保健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免费对0-3岁儿童实行“4•2•1”管理和生长发育监测,开展与儿童相关的服务和新生儿保健、访视。二是开展妇女保健服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三是开展老年人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疾病预防、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自我保健等服务。元-8月对儿童共实行“4•2•1”管理监测1980人,随访新生儿218人,进行各种疫苗接种3193人次;共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233人;登记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六类慢性病人3297人。2、计划生育服务指导有力。1-6月共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指导286人次。3、基本信息管理严格。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精神病等重点实行分类管理,对其它人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7893户,86256人。

(三)强化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

一是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措施进一步有力,责任进一步加强。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得当。今年,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间,迅速启动预案,严格监测,及时报告,排查出入境人员,坚持七日健康监测,共查出入境人员933人,监测入境人员47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漫延。三是卫生消毒制度落实到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开展消毒灭菌活动,配合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公共卫生环境得以净化。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体系不顺,双向转诊机制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随着国家许多惠民政策的出台,广大居民时逢春风化雨,实现了医疗服务及利益最大化。但由于服务体系不顺,社区卫生服务站效能未能体现。主要是资源配置重心不一。卫生医疗配置资源集中在县以上大医院,向基层社区倾斜力度不大。按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合理分配是80%在社区,20%在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而现行配置恰恰相反,重大医院,轻小社区服务站,同是社区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服务站门可罗雀的现象。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大医院差距较大,加上居民对社区卫生站服务了解不够,医疗服务的需求较高,导致居民看病流向大医院,这样,在客观上导致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习惯和流程还未形成,社区卫生机构和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双向转诊即社区不能治疗的由社区出诊断书,再送大医院继续诊断治疗的合作机制)。使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益服务未完全体现。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其主要工作依托的是社区,所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最终落脚点是社区,那么,社区居委会理应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与服务、考核与评价,社区居委会都应参与。自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以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多任务下达在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来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协调完成,可以说,脱离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将无法谈发展。但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明显问题。一方面把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混同于“伙伴”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上,未让社区居委会参与。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及办法》(试行)的通知(鄂社卫领办发[2007]1号)明确规定市、区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根本没有把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列入考核单位。社区服务站的管理与街道社区脱钩。另一方面在社区服务站机构的成立、审批、布点都未经社区审核,成为社区管理盲区,致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的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是否认真、居民群众是否满意,能代表基层意见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无从知晓,这种体制必须迅速理顺。

三是人员流通不顺,用人机制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加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均系民营私立性质,人才不能统一配置,学历较高的院校毕业生不愿进等,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从调查情况看,龙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除几所厂矿医院外,其余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中,没有一个第一学历是本科毕业的,人才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经费渠道不顺,影响卫生服务站发展活力。2008年,国家实施“3342”(中央3块、省3块、市4块、区2块)财政补贴,下拨龙泉社区卫生服务站补助经费110万元(一般的卫生服务站6万元,较大的卫生服务站7万元,较少的卫生服务站3万元),但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由于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追求经济利益以支撑生存,而忽略了群众的健康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是财务管理体制不顺,账务处理体系不健全。根据笔者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规模不一,有年收入超过60万元的,工作人员6-7人,有年收入仅10万元左右,工作人员2-3人的,对于前者,可以设立专业的收费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财务培训;对于后者,很难再配备专业收费人员而增加其营业成本,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多职,这种财务岗位的配置不足,致使财务工作管理混乱,大部分服务站存在着根本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及账务处理体系,只有一本现金日记账,而且也难以找到原始凭证,财政资金的拨入与用途均无凭证可查。

四、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完善机制,坚持建、管、用的原则。政府应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在批准规模小区建设时,要审定规划具有服务功能的卫生服务站的地点。进一步完善由街道、社区参与管理的联运机制。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考评纳入监督机制,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民所办、为民所用。

二是用活政策,促进社区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关系。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国家医疗政策用好、用活,并落到实处,深入探索社区居民双向转诊的新路子,充分引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把握政策尺度,坚持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大医院协作互动,建立和稳定双向转诊关系。社区卫生机构要努力引导和培植居民小病在社区的就医习惯,切实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用优质服务,赢得群众认可、满意。

三是强化宣传,营造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氛围。有关部门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着力加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力度,扩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影响,同时,要搞好两个培训,即居民健康教育培训、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强有力的培训,扩大宣传效果,树立自身形象,进一步让群众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能和作用。

上一篇: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资料清单下一篇:14《繁忙的大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