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共8篇)

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 篇1

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应坚持什么原则?有哪些规定?

公益劳动应当坚持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公益劳动不得安排高危作业。

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每月不得少于12时。公益劳动可以集中组织进行,也可以由矫正对象自己前往公益劳动地点。

一、从事社区矫正心理矫正人员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取得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3、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由哪个部门负责

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本街道(乡镇)的考核奖惩工作,处理考核奖惩中遇到的问题。

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考核奖惩工作的实施。

决定对矫正对象进行行政奖惩,建议给予司法奖惩,应当集体研究,有关研究讨论情况记录备查。

对矫正对象进行行政奖惩,建议给予司法奖惩,均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矫正对象。

对矫正对象的奖惩有哪些程序

(一)奖励。

对矫正对象的表扬、矫正积极分子奖励,每季度评比一次,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综合评定后提出意见。表扬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矫正积极分子经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

给予记功的,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提出奖励意见,经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及时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批准。

建议给予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减刑或假释的,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意见,经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法律程序办理。

(二)惩处。

对矫正对象的行政惩处,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调查核实。警告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记过经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批。

建议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公安机关给予处罚,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提出意见,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由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提请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执行。

对矫正对象惩处,应当允许其陈述和申辩,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当给予答复。申辩期间不影响惩处的执行。

对矫正对象奖惩的结果有哪些作用

奖惩情况应当作为评价矫正对象表现,对矫正对象进行司法奖惩的主要依据。

在社区服刑一年以上,并受三次以上表扬或一次以上矫正积极分子奖励的;方可建议给予减刑(假释)。受记功奖励的可以给予减刑(假释)。具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给予减刑(假释)。

矫正对象两次受到记过,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议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

l、重新犯罪的;

2.威胁、报复受害人、司法工作人员的;

3、发现余罪漏罪的;

4、其他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法定情形。

社区矫正被撤销后,不得再适用社区矫正。

二、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励分几种?应分别符合哪些条件 对矫正对象的行政奖励包括表扬、矫正积极分子和记功三种。

符合下列条件,并在社区服刑满三个月的可给予表扬:

(一)承认犯罪事实,服从法院判决;

(二)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及社区矫正规定,主动接受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的管理和教育;

(三)积极参加政治、法制、道德教育,完成规定的教育课时,成绩良好;

(四)按时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活动,完成和超额完成规定的任务;

(五)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

(六)综合评议得分居本街道(乡镇)矫正对象的前列。

连续两次受到表扬的,可以评为矫正积极分子。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记功:

(一)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具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记功: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四)在抗御自然灾害或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惩处分几种?哪些情形要进行惩处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惩处包括警告、记过两种。

矫正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警告:

1、对抗管理教育的或故意逃避监督管理的;

2、不按时向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到、汇报情况,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又不请假的;

3、保外就医人员拒绝配合治疗的;

4、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

5、其他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行为。

社区矫正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予以记过:

1、不请假私自外出的;

2、对抗管理教育,或与他人结伙对抗管理教育,情节严重的;

3、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4、多次拒绝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经教育不改正的;

5、保外就医人员故意延误治疗的;

6、其他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行为。矫正对象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一)管制、缓刑人员、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

(二)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监狱保外就医人员在监狱服刑期间接受教育改造的相关材料、奖惩情况、心理档案;

(三)矫正对象登记表;

(四)矫正对象社区矫正情况月汇报;

(五)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协议;

(六)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

(七)矫正个案;

(八)社区矫正情况记录簿,其中包括学习教育记载、公益劳动记载、心理矫正记载、谈话记录等;

(九)矫正对象考察表、评审鉴定表;

(十)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及相关材料;

(十一)解除社区矫正鉴定表;

(十二)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

(十三)其他应该归档的重要材料。矫正对象解矫后,档案应由哪级哪个部门管理

矫正对象解矫后,档案交矫正对象期满时所在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集中统一保管。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1、认罪悔罪教育;

2、法律常识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时事政治教育。

五、矫正个案拟定的方法和内容是什么

(一)司法所所长对矫正个案的建立和实施负第一责任。被所长指定为个案责任人的工作人员,负责调查研究,起草矫正个案,矫正个案确定后负责矫正个案具体组织和执行,对矫正个案的落实负直接责任。

(二)起草矫正个案的准备。收到人民法院、监狱、公安看守所送达的监外执行裁判书、执行通知书、出监(所)鉴定等法律文书后,司法所应确定矫正责任人并责成其对矫正对象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以下内容: l、查阅法律文书;

2、与矫正对象谈话,做好谈话笔录;

3、邀请心理专家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

4、了解矫正对象的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情况。

(三)起草矫正个案。主要内容为:

1、矫正对象的自然情况、简历、犯罪与刑罚情况、监外执行种类和期限、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址;

2、家庭主要成员情况;

3、心理测试及矫治意见;

4、根据矫正对象犯罪类型、认罪态度、思想和行为习惯特点,对应强化的教育主题与管束内容提出矫正意见;

5、根据矫正对象监外执行期限和种类、犯罪类型、身体状态、危险程度和利益需求采取的谈话诫勉、管束活动范围、接受教育汇报思想、参加就业培训、参加公益劳动、进行心理治疗、随机考察检查等措施的频率与强度制定具体矫正措施。

(四)确定矫正个案。矫正个案起草工作完成后,司法所应及时召开矫正工作小组全体人员会议,集体研究讨论以确定矫正意见和采取的矫正措施,责任人与所长分别签字确认。

六、建立矫正个案的原则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

(二)因人制宜原则。

(三)专群结合原则。

(四)集体研究,专人负责的原则。

(五)注实效原则。社区矫正个案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一)内涵:矫正个案是特定机关(社区矫正组织)对特定个体(监外执行的罪犯)拟定的工作计划,其内容体现了社区管束、教育感化、心理治疗、技术培训、公益劳动等综合矫正手段的适用,其目的是纠正矫正对象的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使之适应社会。其属性为合法主体的执法活动。

(二)特点:矫正个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计划性和规范性。矫正个案一经确定,无论是矫正组织、协管单位还是矫正对象都应遵守,所以其还具有强制性。矫正个案属于矫正工作规定的范畴。

七、什么是社区矫正个案

社区矫正个案就是社区矫正组织,对某一特定个体矫正对象及其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拟定并予以实施的具体矫正计划。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别谈话教育应当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在什么情况下应及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一)社区矫正工作者对所管理的矫正对象,应当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个别谈话教育。

(二)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及时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1、矫正地点变更; 2.受到奖励或惩处;

3、请假前后; 4.家庭出现变故时; 5.与他人发生重大纠纷时; 6.主动要求谈话时;

7.其他需要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的。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包括哪些

入矫教育;个案矫正;思想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公益劳动;心理矫正;解矫教育等。

社区矫正对象解除矫正应经过哪些手续

1、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满10日前,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批准,在矫正期满通知本人,并以一定形式公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

2、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考验期间没有重新犯罪的,在考验期满10日前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批准,在矫正期满日通知本人,并通报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同时以一定形式公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

3、对暂予监外执行期满1个月前,由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出具书面鉴定材料,经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审核后报送原审批、决定机关。

4、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死亡的,由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及时通报检察机关、原判人民法院或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矫正对象死亡,社区矫正自动解除。

5、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终止监外执行而收监执行、撤消缓刑、因重新违法犯罪公安机关依法惩处的,自收监或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自动解除。

1、什么叫社区?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是指具有一定关系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区域和在这个区域内形成的社会共同体。简单讲,就是城市的居民小区或农村的村庄。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法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对象主要是哪些?

根据相关刑事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的规定,我国社区矫正对象主要指以下五类人员: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裁定假释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在日常的法律事务工作中,符合上述条件且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女犯、老弱病残犯、初犯、过失犯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小的罪犯,一般应优先适用社区矫正。

3、社区矫正对象的来源渠道主要有哪些?

一是从监狱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裁定假释人员(罪犯)。(条件为: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是在监狱因表现好,立功被减刑,提前被假释后放到社会上服刑的人员)。二是从公安机关看守所被依法判处管制的。三是直接由人民法院判决时就宣告为缓刑的犯罪分子。

4、社区矫正工作任务是什么?

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辖区内自愿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所有接受培训人员需符合以下条件: (1) 成年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2) 自愿参与且无精神方面疾病, 与人沟通无障碍;在所有接受培训人员中, 男445例, 约占培训人员的50.8%, 其余女431例, 约占参加培训人员的49.2%;对培训员的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师、主管护师和医生组成, 具有5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 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心态良好、积极乐观向上, 专业知识过硬。

1.2 培训内容及方法

(1) 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能进行简单评估的培训, 如神智、呼吸以及脉搏跳动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初步评估; (2) 事发时如何及时拨打“120”[3]; (3) 在急救医护人员未到之前, 如何进行气道开放术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培训工作;对因意外事故出现的伤者, 如何进行伤口的止血清理和包扎的培训;给予伤者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和身体搬运方法培训;对于发生溺水事件后, 如何进行溺水急救培训;如何进行烫伤烧伤等事件急救方法的培训; (4) 将急救理论与操作演练进行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和直观化, 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和救治原理的同时, 更能通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学习急救操作方法, 并加强现场模拟演练, 要求培训员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指导并及时纠正培训人员错误。 (5) 对授课以及技能演练时间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上、下午进行分批分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给予培训人员一定时间的提问与相互交流, 加强其对培训内容的融会贯通。 (6) 作好疾病预防和急救宣传工作, 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和急救板报宣传栏, 针对气候变化、地区环境等原因可能出现的疾病, 利用社区板报专栏抓好预防与急救宣传工作, 指导社区居民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工作以及指导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1.3 考核评定

(1) 书面知识急救小常识测试:自拟《社区院前急救知识测试题》, 共有20道涉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选择题, 实行百分制, 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发放试卷, 当场发放当场回收, 答对12道及以上者视其为合格, 答对12道以下视其为不合格。 (2) 实践操作合格考核标准:能准确判定有无心跳等生命体征;能准确进行气道开放和口腔异物的排除;能准确掌握并进行人工呼吸;能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姿势正确;包扎手法正确;所有实践操作项目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视为不合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对该社区876名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知识的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后发现:进行培训前, 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 进行培训后, 自愿接受培训的全部成员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上升为94.3%和95.4%, 经培训后, 培训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状况 (P<0.01) , 见表1。

3 讨论

该院通过该次对社区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中发现,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遇见突发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效率, 避免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诸多遗憾, 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该社区对参加急救培训的人员测试结果显示:进行培训前, 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 由此可以看出:未在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前, 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技能当还十分薄弱, 很多居民在遇到需要进行急救的事件时感到束手无措, 甚至连有效拨打“120”都不知道, 更别说其他急救手段了, 而人有旦夕祸福, 谁也无法预知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如地震、冰雹、泥石流、交通事故、意外摔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而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能否进行有效救治, 这就必须依靠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突发急、危、重症患者中因原发病导致死亡的不到10%, 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因为抢救不及时和方法不当, 因此, 给予社区居民武装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 有百利而无一害。可因当前现状为非医护人员的社会成员急救知识的缺乏, 忽视了及时准确急救的重要性, 普遍采取先“送”后“救”的救治模式, 结果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比如大出血患者, 该应采取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进行送院治疗, 但却出现了先抢送医院的救治误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 本应进行人工呼吸等复苏手段后才能进行送院治疗, 但往往却出现了直接送往医院的情况;骨折和脑血管患者身体的搬运方法不正确等, 所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段, 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院对自愿接受急救培训的876名社区成员进行集中培训, 通过测试研究后发现: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合格率在以往的基础上, 均分别提升为94.3%和95.4%, 与培训前比较有了大大地提高 (P<0.01) 。通过该院的培训, 所有接受培训人员树立了较强的急救意识, 掌握了全面的理论知识, 也具有了较为全面的急救操作技能, 在突发事件中, 所有的参与培训人员都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简单评估, 在病情症状较为紧急的情况能有效地呼叫“120”, 能将突发事件的灾难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普遍能够掌握气道开放的方法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 能对伤者进行止血处理和简单包扎, 懂得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 对溺水、烧伤烫伤也能进行准确的急救等。

实践证明:进行切实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成员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普遍急救常识薄弱的情况, 可通过采取多部门合作、统一培训标准、多种培训方式并行的培训策略[4], 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急救水平。

摘要:目的 为了有效保障社区成员的生命健康, 对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的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使其能在处理危及社区人员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作用。方法 在社区内部采取自愿接受培训的方法, 选取培训人员876名, 通过多种宣教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对培训人员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问卷测试和判定。结果 进行培训前, 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急救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为33.1%和29.2%;进行培训后, 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急救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为94.3%和95.4%, 培训后接受培训的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水平 (P<0.01) 。结论 进行有效地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居民生命健康得到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急救知识培训,医疗体系,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晓红, 周韶晶, 郑本端.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 2011, 9 (11) :208.

[2]古纪欢, 王方剑, 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1) :268-269.

[3]吴巧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CHINESE GEN-ERAL, NURSING, 2009, 7 (2) :368.

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完善途径

2012年3月1日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在总结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一、《实施办法》解决了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的若干问题

(一)明确了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中原来由公安机关执行管制刑、考察缓刑犯、监督假释犯的规定全部删除,而统一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但《刑法修正案(八)》只是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而并没有指明由谁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而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提出了“社区矫正机构”为执法主体,但并没有提出社区矫正机构具体包括哪些机构。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已经真正成为社区矫正的牵头机关。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充足的物质、人员保障为基础。因此,《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做出了规定。规定中提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即我国社区矫正人员包括三股力量,分别是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8年的实践表明,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涉及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法部门,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也承担一定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基层社区的组织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在社区矫正试点、试行阶段,其适用对象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制者、被剥夺政治权利者、被宣告缓刑者、获准假释者以及暂予监外执行者。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就出现了关于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不再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而是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出现了关于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在《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及2012年《刑事訴讼法》修订后,对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犯罪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并没有做出规定。对此,《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合理的,因为我国《刑法》并没有要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监外服刑人员的人身自由,也不是法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参加部分社区矫正活动也是可行的。

(三)确立了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

所谓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为法庭定罪量刑和判后矫正、帮教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一种制度。

《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社区矫正的本质就是要求刑罚社会化,所以在宣布缓刑、裁定假释的时候,要考虑对其宣告缓刑或裁定假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因为这些被判处刑罚的人回到社区以后,除了他自己能够不再去危害社会,还要顾及到社会接不接受、社区容不容纳的问题,他会不会给社区的稳定造成影响,这都需要做出评估。

(四)对社会适应性帮扶作出了规定

社区矫正的意义就是让矫正对象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重新走向社会,所以就需要矫正工作方式和矫正对象的管理方式不断人性化的创新。矫正工作的形式不外乎有三种:第一,对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第二,组织公益劳动,培养劳动情操;第三,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从目前的试点工作情况来,仅仅依靠说服教育、公益劳动显然不够让矫正对象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就谈不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了。

《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等,促使其顺利地融入社会。

从目前社区矫正实践看,社会适应性帮扶主要包括落实承包田、落实社会保障、建立过渡性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调解家庭矛盾,协调邻里关系、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帮助就学等。

二、《实施办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主管机关的地位事实上已经形成,但《实施办法》的效力层级较低,不符合《立法法》第8条关于涉及到“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的明确规定。所以仍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以便各部门之间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实现执法统一、保障执法公正。

而且《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这就说明司法行政机关只有管理权,并没有对其赋予处罚权。

(二)判决前的人格调查程序存在问题

人格调查,即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调查,是法官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依据。如前文所述,《实施办法》中的规定意味着人民法院既可以自行调查,也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前调查。笔者认为,考虑到社区矫正适用与执行的衔接以及人民法院的案件负担情况,审前调查评估的主体应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调查,仅在确有必要时才可自行调查。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实施办法》中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社区服务本质是通过服务,让矫正对象增强劳动意识,服务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社会中的一员。但从目前试行结果来看,社区服务仅仅流于形式,好多矫正对象总是以事假病假来规避劳动,拒绝劳动。有些矫正对象在劳动中也并不积极,经常敷衍了事,加之,服务的地点有时也难以确定,好多社区和单位一听是服刑犯的到来,纷纷表示予以拒绝。我国目前的《刑法》也没有社区服务刑的规定,这使社区服务的展开变得困难重重。

(四)社区矫正撤销制度不完善

《实施办法》第25条规定: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实施办法》已将矫正对象处遇方式的建议权由公安机关向法院提出转变成司法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但第27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这一条款的规定出现了执行难的问题。

三、我国实施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法律地位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所以,应该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机构,使其获得进行社区矫正的合法身份。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规定了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来执行,但笔者明显认为此规定过于笼统。社区矫正机构具体指我国哪些机关,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在司法实践中,还是难予操作的。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社区矫正应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执行。

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我国司法部设置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监狱管理局和社区矫正执行局。前者负责监禁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后者在省、市、县设立相应机构负责非监禁刑的执行。这样设置既做到了非监禁性和监禁刑内在统一联系,又符合刑罚统一性的要求。

(二)完善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

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至少有三个问题应在法律中规定,即人格调查的主体、人格调查的程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督。

首先,人格调查的工作应由基层司法所来承担,因为他承担着对矫正对象的改造、帮教工作。被调查对象如果被判处社区刑罚,先前的调查工作则为随后矫正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便于矫正机构有的放矢地提出矫正方案。其次,人格调查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犯罪人以前是否存在犯罪与违法经历。二是对于犯罪人的社会调查,主要是犯罪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周围的社会环境。调查时应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可以进行录音录像。最后对人格调查的监督,主要靠接下来的社区矫正听证程序来实现,即调查报告要經过相关人员,包括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社区群众、被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和被告人本人的质证、举证与辩论。

(三)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

在《实施办法》未实施之前,公益劳动却是社区矫正的一项基本矫正措施。司法部要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而《实施办法》中也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服务”这个概念。社区服务刑没有把罪犯与社区隔离,而是把罪犯置于社区内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矫治,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尚未有独立的社区服务刑,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并没有对社区服务有具体的方案。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将社区服务设为一个附加刑,因为这样适用起来就非常灵活,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四)完善社区矫正人员的结构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当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为更好地体现刑罚执行性质,应逐步建立一支专门化的非监禁刑罚执行队伍,即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应配备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其素质应具有高于公安警察和司法警察的文化素质,任职条件和考评体系可以参照公安警察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中国检察官,2012,(2).

[2]田兴洪,吴占英.从〈刑法修正案(八)〉看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及完善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阿墨.真正的回归是融入社会.民主与法制,2011,(10).

社区矫正知识考试试题2 篇4

参考人: 所在单位: 得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人民法院 2.《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承担。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司法所、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A、三

B、五

C、十

D、十五

5.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A、1个月,3个月

B、2 个月,4 个月 C、3个月,6个月

D、6个月,12 个月

6.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7.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和离开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C、市、县(区)、旗

D、省

8.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

A、5、5、10

B、7、7、20

C、5、7、30

D、7、7、30 9.下列选项中可以假释的情形是()

A、累犯

B、诈骗罪判无期

C、抢劫罪判处11年

D、放火罪判处无期 10.减刑、假释案件的公示期限为()

A、5日

B、7日

C、5个工作日

D、7个工作日

1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

A、四

B、八

C、十六

D、十八 12.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矫正人员,一律实施()。

A.等级管理 B.宽松管理 C.普通管理 D.严格管理

13.司法所应当在宣告执行后,()个工作日内为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矫正方案。

A.三 B.五 C.七 D.十

14.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监狱 15.社区矫正期满前,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司法所

16.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人员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A、三

B、五

C、七

D、十 17.社区矫正人员档案保管期限是()。

A、从解除社区矫正的当年算起不少于20年 B、从开始社区矫正的当年算起不少于20年

C、从解除社区矫正的当年算起不少于25年

D、从开始社区矫正的当年算起不少于20年 18.下列人员中除了(),经批准可以不参加社区服务。

A.不满十八周岁 B.年满六十周岁 C.因病暂予监外执行 D.妇女 19.对于暂予监外执行,那个机关没有决定或者批准权()

A、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

B、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 C、司法行政机关

D、人民法院

20.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二、多项选择(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哪种情形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

A、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一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2.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E、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3.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A、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B、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C、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D、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E、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的情况。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工资收入D、参加教育学习E、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5.()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E、司法行政机关 6.发生(),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A、居所变化

B、工作变动

C、家庭重大变故

D、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

7.违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A、三次以上违反禁止令的;

B、因违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处罚后,再次违反禁止令的;

C、违反禁止令,发生较为严重危害后果的;

D、有1-2次没有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区服务.E、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8.下列哪项规定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方针。

A.教育 B.感化 C.帮扶 D.挽救 9.保管期限已到的档案,应保留哪几项()

A、起诉书、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等判决法律文书

B、奖惩审批表

C、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

D、解除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及上报材料

10.不适用缓刑的有()A、犯罪集团首要分子

B、累犯

C、故意伤害

D、主犯

11.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有()

A、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B、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C、判无期徒刑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D、生活不能自理

E、有自伤自残现象的罪犯 12.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中正确的有()

A、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1/2 B、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

C、死缓减为无期后,不能少于25年

D、死缓减为25年有期后,不能少于20年

13.重大事项报告报告的要求有()

A、事后评估

B、事中专报 C、快报事实

D、慎报原因

14.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各环节的承办人、批准人等执法司法人员,实行()制度。A、谁承办谁负责、B、主管谁负责、C、谁签字谁谁负责

D、执法司法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对执法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15.社区矫正期间,属于重大立功表现的有()

A、组织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

B、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舍己救人 C、有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

D、检举重大犯罪活动

E、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可以出境。()

2.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3..社区矫正终止是指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4.社区影响评估应在接到委托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

5.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6.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7.司法所应当安排1名以上工作人员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8.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同时宣告禁止令。()

9.社区矫正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司法所当面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矫正小组成员或其家庭成员代为提交书面材料,司法所应将情况记录在案。()

10.对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

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11.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由司法行政机关追逃。()

12.对罪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在看守所服刑的,由看守所审查同意后提请市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13.社区矫正人员不得申请低保。()14.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社区矫正工作者业务培训工作简报 篇5

培训中,市矫正管理局安帮工作指导处处长黄晓枫深刻剖析了“何为安置帮教工作”,强调安帮工作在“六必”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到“六化”,要让刑释对象身有所安、业有所置,要帮无助者前行、教迷茫者清醒,并对崇明县司法局承担市司法局创新性项目“安置帮教标准化”试点任务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处资深安帮专家冯文照老师对《安帮细则》等文件作详细解读,让与座学员深刻领悟“安置帮教”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县检察院社区科科长盛红飞从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角度进行授课;选派民警支部书记顾俭刚就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进行讲解,并对近期市矫正管理局即将举办的“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进行赛前预热和案例分析;第二社区矫正中心负责人针对《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及“算账守法”相关文件进行详细解读,并现场播放社区矫正《执法公开教育》专题片,将本县社区矫正执法公开试点一年来的实践成果作简要汇报;第二社区矫正中心选派民警张峰、孙济荣分别就社区服刑人员计分考核及教育矫正工作作详细指导和个案剖析。

朱宏培同志作讲话。他指出,近两年来,我区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社区矫正连续两年无重犯、无刑拘候审,标准化实践方面也已走在全市前列,并根据市矫正管理局要求承担国家级社区矫正标准化项目“贯标”实践,同时承担市司法局创新性项目“安置帮教标准化”试点任务。希望大家认真总结成绩,补齐短板,始终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和逢先必争的态度。针对下一步工作,他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深推标准化工作。要以标准化为龙头,做好“宣标”、“贯标”工作,开辟新的工作模式,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找准切入点,力争实现“弯道超车”。二要主抓计分考核工作。计分考核既是市矫正管理局下发的工作任务,也是帮助我们做好社区矫正量化管理、科学矫正的实用工具。前期,新村、三星、新海、绿华四乡镇作为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下一步更要用好、用足计分考核规范管理工具,助推标准化工作跨步提升。三要守牢安全稳定工作。安全稳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底线。各司法所一定要在对象日常监管上下功夫,尤其是在重要时间节点,要做好重点对象动态排查、外出请销假等工作,切忌存在侥幸心理,坚决杜绝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虚管现象的发生。

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 篇6

“今后面对矫正对象心里更有底了。”10月8日,参加完汉川市司法局举办的咨询培训班后,社区矫正工作者小袁更有信心了。

为进一步加强犯罪心理预防和矫正工作,汉川司法局把心理矫正培训制度化、长效化,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机制。同时,采用政府购买的形式,将社区矫正心理教育工作外聘给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团队,将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宽严相济的教育监管相结合,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水平。

社区矫正急救知识培训 篇7

1 培训对象

1998年—2008年全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医生护士、中小学校校医、社区保安、社区工作志愿者近2 000人次, 男女不限, 年龄在20岁~54岁, 大部分学员为初中以上文化, 初训和复训学员比例为2∶3。

2 培训方法

2.1 培训前评估

在报名工作时完成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评估工作。主要评估内容有学员的工作类别及性质、年龄、文化程度, 对急救培训内容的需求和课时安排意见及建议。通过评估以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及需求, 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有利于培训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2.2 制订培训计划

2.2.1 课程设置

根据评估内容, 制订培训计划。重点做好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将救护新概念知识点贯穿于整个急救培训课程中。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培训课时间为1∶1, 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时间分配为1∶3。

2.2.2 教材和师资

2003年以来, 救护培训教材选用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印的《救护-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教材》, 其中心肺复苏内容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教学。培训班师资是由总会和省红十字会培训, 由取得急救培训师资证书的人员担任。教具配备了CPR模拟人和急救器材等, 应用多媒体讲课。

2.2.3 考核标准

按照《救护-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教材》和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内容制定综合考核标准, 其中含有人文关怀的内容。设置模拟急救现场, 将现场评估、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等急救内容融合在一起, 以5人或6人为1组进行考核。

2.3 实施步骤

2.3.1 理论授课

为了让学员牢固树立现场救护理念, 理解并掌握救护新概念知识, 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现场案例讲解现代救护特点→现场评估→判断病情→救护程序。现代救护特点内容中重点搞清楚谁是“第一目击者”“救命的黄金时刻”、EMS的职能和启用, 明确“生命链”在现场救护的重要性。让学员牢记现场对抢救垂危伤病人的首要目的是“救命”。重点教会学员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掌握轻重伤员的快速分检方法, 了解现场安全和个人防护的目的和意义。判断病情的关键重在教会学员能够正确观察并判断伤员气道是否通畅及有无呼吸。通过呼喊伤员判断其有无意识, 学会检查脉搏搏动。救护程序通过播放图片讲解, 进一步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 理清思路, 明确操作流程。

2.3.2 操作训练

操作训练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 首先由教员示范讲解并分步骤操作, 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难点部分进行重点介绍, 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中打开气道, 吹气和选取心脏按压点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也是学员学习的难点。为此编制操作步骤口诀, 并通过教学中形象夸张的肢体语言, 使学员加深记忆, 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如心肺复苏ABC 3步骤, 学员在训练时经常容易混淆颠倒, 使操作不能连贯进行, 为此编成口诀, 呼 (呼唤病人, 查意识) 、听 (打开气道, 听呼吸) 、吹气 (人工呼吸) 和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 。头部包扎口诀:三角巾, 二指宽, 齐眉露耳, 枕部交叉。通过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语言, 调动学员主动听课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减轻学员心理压力, 使学员在训练中能够尽快掌握操作。第二个环节, 将学员分为5人或6人1组进行操作训练, 在每位学员逐项练习操作后, 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 进行各种模拟现场训练。组长负责急救现场的指挥和协调工作, 分配组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 查看现场安全, 分检安慰伤员。拨打急救电话, 协助组员对重伤员进行救护, 直到救援人员到场后协助搬运伤员。

2.3.3 考核

分组进行模拟急救现场考核, 重点考查学员救护新概念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每个现场安排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常见部位骨折固定、止血包扎的伤病员, 现场布置如倒塌的桌椅、水瓶等, 或干扰的闲杂人员等, 以考察学员现场观察判断处置及团队协调合作的能力。

2.4 教学评价

运用救护新概念知识进行急救培训, 并通过模拟现场教学, 使学员亲身感受到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比较过去形式单一的培训方法, 后者学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 参与意识强, 操作技能明显掌握较快, 受到学员的好评, 特别是参加复训的学员感受更加明显。考核合格率高, 学员在接受我市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技能操作考核中, 合格率达95%。2005年在我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演练比赛中, 我区由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参赛队获得全市第一名的成绩。

3 讨论

3.1 教学理念的更新

以往培训方式理论授课和操作训练单一进行的局限性, 不利于急救意识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学员综合急救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学会的操作不知如何运用到急救现场, 容易很快忘记。因此, 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及时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动态, 掌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工作性质,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2 规范教学, 强化质量

提倡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CPR, 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可以克服轻视普及此项救命技术的现状, 脱离“一说就会, 一做便错”的窘境。规范化教学, 在CPR培训中尤为重要。注重教材时效性, 及时使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教学, 让尽可能多的社区工作者掌握简化了的CPR操作程序。

3.3 模拟现场教学的优点

贴近生活, 拉近急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实用性强, 容易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 自觉增加学习动力。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 有利于培养学员之间协调合作能力和急救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学员自信心增强, 技能操作训练更加积极主动, 有利于学员救护技能操作熟练度的提高。模拟现场教学形象生动, 印象深刻, 有利于学员加深记忆。

一些研究表明, 在社区水平上强调“第一目击者”的救护能力, 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和心肺复苏训练是非常有价值的。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现场有受过训练的急救者[1]。院前急救的全民参与可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2]。因此, 有必要探讨救护新概念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将救护新概念知识运用到社区急救培训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对学员培训前进行评估, 制订培训计划, 进行理论授课、操作训练考核。重点做好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模拟急救现场考核将现场评估、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学员以小组形式进行。[结果]学员亲身感受到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参与意识增强, 操作技能掌握较快, 受到学员的好评。[结论]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规范教学、强化质量在急救培训中尤为重要;模拟现场教学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更有利于学员救护技能操作熟练度的提高。

关键词:救护新概念,社区工作者,急救培训

参考文献

[1]温新华, 张雁, 陈志, 等.在青少年急救技能培训中普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4) :246.

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篇8

一、社区矫正制度概论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和沿革

所谓社区矫正,是指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陈和华:《论我国社区矫正的制度建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中设立了社区矫正制度。2012年3月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也对社区矫正的内容作出了程序性的规定。但是在此之前,早在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六省市试点实行社区矫正。2005年,《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又将社区矫正的范围扩大到全国18个省市;2009年,两高两部进一步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以后,为了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两高两部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具体制度予以明确。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内容

1.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对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罪犯,被裁定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等五种情形。

2.社区矫正的主体

(1)在宏观层面,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2)在社区矫正的司法程序上,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3)在具体执行时,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3.社区矫正的执行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根据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和身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矫正措施落实。此外,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制订矫正方案,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与工作记录。

4.被矫正人的权利义务

不同的被矫正人,应当承担不同的矫正义务,但一般而言应当承担以下义务:

(1)及时报告的义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2)不得违反禁止令的业务: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3)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的义务。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4)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5)接受学习矫正的义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6)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的义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除了遵循社区矫正义务,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此外,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时,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

5.违反矫正的法律后果

社区矫正人员如果轻微违反了上述义务以及其他特定义务,会受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警告。如果存在严重违反社区矫正义务的情形,则有可能承担治安管理处罚、被撤销缓刑假释、继续收监执行等不利后果。

6.社区矫正的终止

(1)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事项应当包括: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nlc202309051827

(2)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二、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介绍

(一)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

1.社区矫正在刑罚适用中占据主导地位。自1973年明尼苏达州议会通过《社区矫正法》以来,时至今日,美国共有28个州议会制定或通过了专门性的地方性社区矫正法规。在人数上,根据2004年7月美国司法部的一项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当年处于监禁刑和缓刑、假释的罪犯有690万,其中缓刑人数407万,假释人数为77万,社区矫正的比例更是达到了约70%。可以说,美国自开始非监禁刑以来,以社区矫正为主要形式的非监禁刑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对犯罪者刑罚执行的主要方式。

2.社区矫正适用的形式多样。美国的社区矫正在形式上极具多样化特征,不仅包含了缓刑、社区毒品矫治项目、审前转处、工作释放、居住方案、养育之家、重归社会方案以及假释等在内的传统执行方式,而且在发展中还融入了复合刑罚、家庭拘禁、间歇监禁、社区服役、赔偿等在内的中间性惩罚。

3.有一支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兼具多重身份。在多数州,均规定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者隶属公务员序列,身份上属于政府行政官员;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精通法律,专业性强,熟谙社区矫正的一应程序与内容。除了专业的缓刑官和假释官以外,社会志愿者目前也是美国社区矫正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数量庞大,方式灵活,作用显著。据统计,全美每年有约30万到50万的公民自愿参与社区矫正,分布在2000到3000个司法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社区矫正队伍,保证了对社区矫正罪犯监督和矫正的质量,对罪犯的回归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了美国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李素琴、谭恩惠:《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二)法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特色

法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法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既可以作为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即附考验期的推迟刑罚宣告)等刑罚执行措施,也可以作为主刑进行宣告。作为主刑宣告的社区矫正主要包括两种。

1.公益劳动:法国《刑法典》第131-138条规定,对于犯有轻罪的被告人,法院可以判处其20至210小时的公益劳动,代替监禁刑。公益劳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其内容应当对社会有益并对被判刑人回归社会或就业有所帮助。劳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滩或绿地的维护、植树绿化、清理等改善自然环境的劳动;修复犯罪行为给公共设施造成的损害;实施维护和搬运劳动(图画、砖瓦、园艺等);实施文物维修或保护的劳动;实施具有文化意义的劳动(美术、音乐等培训活动中的义务劳动),实施团结互助的行为等(选择和发放衣服);帮助弱势群体(陪护残疾人、给盲人阅读等);接受酒精危险、道路安全的动员实习,接受合格公民教育实习等。

2.公民资格实习:公民资格实习由2004年3月9日的法律设立,该法律在法国《刑法典》中增设了第131-5-1条,规定当犯有轻罪被处有期徒刑时,法院可以决定罪犯完成公民资格实习,作为考验措施代替有期徒刑的执行。公民资格实习的期限和内容由最高行政法院出具资政意见的政令规定。(孙平:《法国社区矫正制度概论——监禁刑的替代措施》,载《法治研究》2014年第11期。)

(三)俄罗斯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

俄罗斯实行垂直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制及其经费保障机制。俄罗斯社区矫正的管理机关包括:既直属联邦总统领导、又隶属于联邦政府的司法部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司;各联邦主体下设的非监禁刑罚执行管理处对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其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是由隶属于上级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刑事执行监查机关,专门负责包括社区矫正在内的非监禁刑罚执行的具体事务。由此,形成了垂直的社区矫正组织体制,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统一化管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俄罗斯垂直管理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制背后是与之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即与监禁行刑经费一样,由俄罗斯司法部刑事执行总局保障社区矫正管理和执行机关的工作经费。这样的经费保障机制有力保障了社区矫正目标的实现。(栗志杰、李玉娥、田越光:《俄罗斯社区矫正制度评述与启示》,载《河北法学》2014年第1期。)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上述国外经验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在制度设计和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缺乏专门的社会矫正机关,社会矫正过程中权责划分不够明晰,社会矫正内容缺乏统一的规格与指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制度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发挥社区矫正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建立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

很多国家的社区矫正都有专门的机构,并且以配套的社区志愿者制度作为辅助,确保对罪犯的社会矫治受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基层司法所兼任,并且由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配合,缺乏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此,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建立起专业社区矫正队伍,涵盖以下三类专门的人员制度建设:

1.社区矫正官制度

所谓社区矫正官制度,是指以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主、并由其领导其他社会工作者进行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正制度。(陈和华:《论我国社区矫正的制度建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构建我国的社会矫正官制度,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在组织体系方面,可以考虑在中央、省、市三级建立起专门的社区矫正局或者社区矫正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或者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县区一级,可以在县区的司法所内部设置主管社区工作的科室,负责对基层的社区矫正官的选任、领导和培训。

nlc202309051827

在工作内容上,社区矫正官对于社区矫正机构内部而言,是最主要的负责人。负责基层专业矫正机构内部的所有工作,包括社区矫正计划的制订,社区矫正机关内部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人员的招募、工作分配、人员考核,社区矫正工作的档案管理等所有事务,并且对上级社区矫正管理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经费保障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除了政府基本经费的保障之外,其社区矫正机构还有来自民间的资金支持——“再社会化基金会”,这是一个由社会慈善人士共同捐资成立的财团法人,由该国的司法部、法官或律师协会作为资金的管理人。这一基金不仅可以帮助社区矫正机关减轻经费上的问题,还可以向经济条件较差的服刑者提供经济支持。

2.社区矫正警察制度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确立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为工作主体的模式。但是,由于刑事民警治安任务繁重,社区民警工作性质不同等问题,我国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效果和作用并不理想。因此,应当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警察制度。

一方面,应当组建专门的社区矫正警察队伍,通过统一配备警察制服、授警衔、发放特殊岗位津贴等措施,将社区矫正警察在形式上与其他警察加以区别。

另一方面,对社区矫正警察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为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应逐步依托相关高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基地,研究设置科学的培训课程或逐步考虑将培训工作委托专门培训机构来完成。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定期确定培训方向、规范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并对培训活动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以不断改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此外,还应当丰富社区矫正警察的执法监管手段。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工作对社区矫正警察提高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电子监控管理,能够有效帮助社区矫正警察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发生,确保矫正对象不会出现人机分离、脱管、漏管等现象,使社区矫正制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董纯朴:《建立中国社区矫正警察制度的构想》,载《公安研究》2013年第2期。)

3.社区矫正志愿者制度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以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工作主体,但是上述机关毕竟并非专门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更多地是以业务领导、程序批准等形式进行;社区矫正的具体落实,少不了基础社会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的协助,但是,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整体效果。

首先,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参与人数少、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社会效应。其次,志愿者职责不明确,行政主导力度过大。根据调查,目前社区矫正志愿者以街道、居委会成员为主。

其次,志愿者人员整体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经调查,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主要参与者学历低,年龄老化,人员构成缺乏合理性,相应专业知识与技能欠缺。

最后,志愿者服务内容过于教条与形式化。社区矫正机关在矫正过程中侧重指标化监督与考察,行政主导下的志愿者开展矫正活动时不可避免受此影响,对被矫正者的“帮教”多是以强调政治思想改造为内容的谈话、座谈等,督促被矫正者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内容较为单一空泛,难得获得被矫正者的完全认可。(叶慧娟:《志愿者:社区矫正制度功能实现的重要补足》,载《兰州学刊》2013年第11期。)

完善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公众参与,需构建一个整体性的制度框架。在当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最可行的方法即是组建相关的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团。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团能够确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加强该领域中的志愿团队建设,推动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的有序化和社区矫正领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发展,对于优化志愿者结构也有帮助。同时,志愿者社团的建立能够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提高志愿者对社区矫正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并进一步扩大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力,为倡导全社会认识并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提供契机。因此,在社区志愿者制度建设方面,当务之急是建立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团,以制度化、规模化的方式,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

(二)统一完善社区矫正的制度内容

除了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科学、规范的社区矫正方案内容对于社区矫正效果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社区矫正方案一般由基层司法所制订,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各异,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笔者认为,可以学习法国的做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社区矫正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在法律指引提供的框架内,由各社区矫正机关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期限、方式等加以执行。具体说来,社区矫正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可以提供一定专门场所,来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教育、公民道德准则等,也可以与当地教育机构联络,由大中院校和培训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社区矫正人每周参加思想政治学习的时间不得低于一定长度,学习完毕应当组织专门的考核。

2.社会义工服务:社区可以鼓励参加社会义工服务工作,包括服务孤寡老人、参加敬老院、孤儿院的服务活动,也可以发挥被矫正人的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将参加社会义工服务的次数与时间,以及受服务人员的满意度作为考核其矫正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

3.环境卫生建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参加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协助城建机关做好社区内卫生工作。

4.协助社区工作:对于主观恶性不大,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被矫正人,可以吸收他们协助社区工作,帮助处理社区生活中的各项事务,或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居民矛盾进行调解,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等,并以实际工作时间作为考量标准。

(三)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

社区矫正制度的效果想要落到实处,单靠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社区矫正方案还是不够的。国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保障机制,由此使社区矫正工作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下去。这种保障机制应当包括消极保障和积极保障两方面的内容。

1.社区矫正的消极保障

对此,我们可以学习俄罗斯的相关经验,建立垂直高效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制及其经费保障机制。改变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由公安、司法、居委会和村委会“兼职”的现状,建立起专门的社区矫正组织体系。对于社区矫正的专门经费,由国家专项拨款、地方财政经费以及社会基金等多方面的来源加以保障,避免因来源单一造成社区矫正经费短缺。

2.社区矫正的积极保障

除了从组织和经费上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运行加以保障,还可以将社区矫正的效果作为考评某一社区行政机关工作成绩的考核指标之一;对于社区矫正效果较好、成功帮助被矫正人回归社会的辖区,在考核时予以嘉奖;而对那些轻视甚至无视社区矫正工作、矫正效果差的辖区,予以警告或者其他形式的处分,通过奖惩机制的推行增强社区矫正管理机关的责任心和工作动力,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收到圆满的成效。

(孔祥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上一篇:钟楼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创先争优破解难题实施方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