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

2022-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

榆林市兰炭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编者按:现代煤炭热解产业的前身是陕西省榆林市所称的兰炭产业。兰炭原产榆林,目前已发展成为榆林支柱产业,代表了我国煤炭传统热解产业的发展现状。兰炭产业引入现代先进热解技术,由获取半焦为主改造成为获取煤焦油和煤炉气为主,可望升级为现代煤炭热解产业。为此,本刊特约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榆林兰炭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展望,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我国煤炭热解产业现状。

兰炭是以侏罗纪不粘煤和弱粘煤为原料,采用中低温干馏工艺生产的一种高固定碳含量的固体物质,生产兰炭的同时副产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兰炭产业已成为承接原煤生产和煤化工及载能工业、市场遍布全国、生产集中在陕蒙晋宁接壤区的特色产业。榆林是我国兰炭产业的发源地和目前最大的生产基地,本文在对榆林兰炭产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大做强兰炭产业的若干建议,以期推动兰炭产业科学发展。

一、榆林兰炭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榆林兰炭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煤炭企业为了摆脱当时市场低迷、外运困难的局面,首先尝试土法炼焦。“九五”以来,随着兰炭市场的快速拓展和中低温干馏炉的改进推广,兰炭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到2006年,全市兰炭生产企业达到294家,生产规模达到2004万吨,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但是,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工艺落后和产业布局分散,当时的兰炭生产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被列为“五小企业”,面临全行业被淘汰的困境。

在省、市、县共同努力下,从2007年开始,榆林市按照“上大关小、等量置换”的思路,制定了《榆林市兰炭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发展规划》,颁布了《榆林市兰炭产业准入技术条件(暂行)》,积极推动兰炭产业整合提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全部关闭了分散建设、总规模达不到60万吨/年的271户小兰炭企业,规划建设了17个兰炭工业集中区和5个兰炭集中生产点,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工信部正式将兰炭(半焦)列入产业目录,标志着兰炭产业第一次获得了国家层面认可;同时,大连理工大学固体热载体等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得到应用,陕西煤业等一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涉足兰炭产业,省市县各级以及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做大做强兰炭产业也形成了广泛共识,兰炭产业在完成淘汰、整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兰炭产业已成为榆林最大的煤化工产业

经过淘汰整合,截至2009年底,榆林市兰炭生产企业由最多时300余户整合为45户,分布在神木、府谷、榆阳、横山等县区,兰炭产能从2004万吨提升到3147万吨。2009年,兰炭实际产量848.3万吨,占全市当年二次能源总产量的60.97%(折标煤),煤焦油产量84.8万吨,占7.17%(折标煤),两项合计占到68.14%;实际转化原煤1441万吨,占当年全市原煤转化总量的45.6%;兰炭产业已成为目前榆林转化原煤最多、从业人数最多、产值规模最大的煤化工产业。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要建成5000万吨兰炭、660万吨煤焦油的产能,兰炭产业实际转化原煤超过5000万吨。

(二)兰炭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2009年,兰炭及下游电石、铁合金、金属镁产业共有从业人员25682人,实现产值119.89亿元,占到所在县区工业总产值的12.44%,上缴各项税费10.4503亿元,占到所在县区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7.42%,兰炭及下游产业已成为产煤县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神木、府谷两县,兰炭及下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2009年,兰炭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占到两县工业总产值的15.3%和15.5%,仅兰炭及下游产业创造的税费就占到地方税费收入的32.37%。

(三)兰炭产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兰炭具有比电阻高、反应活性大、灰分低、含铝低等特点,是目前性能最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石和铁合金还原剂;同时,利用焦炉煤气作为热源生产金属镁可降低成本25%左右,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利用兰炭的独特优势,目前榆林已形成电石、铁合金、化肥、清洁燃料油、金属镁等兰炭下游产业集群,原煤—兰炭—电石、原煤—兰炭—铁合金、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兰炭—焦炉煤气—金属镁等循环链条初具规模。特别是随着神木锦界天元化工50万吨煤焦油加氢项目建成投产,利用兰炭副产的煤焦油制取燃料油的工业化生产取得成功,使得兰炭产业在原煤深度转化上迈上一个新台阶。可以说,兰炭产业带动了煤炭、电石、铁合金、金属镁、型焦、煤焦油加工、聚氯乙烯、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缓减了原煤外运的交通压力,成为上接煤炭开采,下连载能、化工、冶金,拉动物流、加工制造,广泛影响建材、服务等行业的支柱产业和关键环节。

(四)兰炭产业已进入清洁生产的新阶段

目前榆林新建兰炭企业均实行了储焦、储煤场、备煤等生产区分割设置,清水或煤气熄焦,水封闭循环,焦炉煤气全部综合利用,告别了氨水外排、煤气点灯的状况,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神木三江自主知识产权SJ-Ⅲ型低温干馏方炉较市内原有炉型生产每吨兰炭平均减排SO21kg、NOX0.05kg、烟尘0.345kg,府谷恒源公司引进专利技术在氨水中成功提取了液氨、活性酚,国内外大量治污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新工艺在兰炭生产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创新,榆林兰炭产业已经走出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新阶段。

二、榆林兰炭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榆林兰炭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发展前景广阔,但还存在着一系列来自内外部的新的挑战。

(一)工艺技术亟需进一步升级

目前,榆林兰炭产业普遍采用三江SJ-Ⅲ型干馏炉,由于炉型自身技术特点,原料必须是大于20mm的块煤。机械化开采的煤矿,块煤产率不到30%,随着兰炭项目逐步达产,目前市内块煤供应持续紧张,价格较面煤高出10%左右,兰炭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由于神华集团原煤基本外运,按照2010年地方原煤产量1亿吨计算,其中用于销售的块煤产量只有3000万吨左右,仅可生产1750万吨兰炭,有近一半的兰炭装置将面临无煤可用的地步。因此,不能利用面煤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榆林兰炭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三江炉型采用内热式气体热载体技术,不仅所产煤气纯度不高、温度较低,目前只能用作燃料,附加值低,而且焦油回收率也不超过8%,难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亟需改进。因此,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尽快解决面煤生产以及提高煤焦油收率和焦炉煤气质量,成为当前榆林兰炭产业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产业化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

经过上一轮结构调整,榆林兰炭产业实现了园区化布局、集群化生产和循环利用,但目前的产业布局更多的还停留在企业空间上的聚集,即“企业集群”而非“产业集群”,尚未在园区内形成相对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焦炉煤气利用还停留在简单的燃料利用上,未能向下游延伸,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企业仍以兰炭产品为主,综合效益不高,尚未步入“以焦立足、以化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由此导致兰炭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此外,目前兰炭装置的研发、生产尚无专业的装备制造厂家介入,各类装置包括核心设备干馏炉均未定型,主要依靠企业现场组装,导致技术装备研发滞后,也难以保证达到设计水平。因此,加大焦炉煤气利用力度,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兰炭产业综合效益,加快技术装备定型,着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成为促进兰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

(三)市场空间亟需进一步拓展

兰炭因其特有的技术性能指标,目前主要代替冶金焦做为生产铁合金、电石的优质还原剂,同时,也作为化肥生产的优质原料和民用清洁燃料,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量在3000万吨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市场容量大致在5000万吨左右(见表1)。目前内蒙、山西、宁夏、云南、贵州等省(区)兰炭产业发展很快,产能接近2000万吨,国内兰炭总产能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受销售半径所限,如果现有企业全部达产,局部区域特别是晋陕蒙接壤区兰炭将出现产能过剩、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因此,着力拓展兰炭市场空间,特别是在兰炭发电、焦炉煤气深加工等方面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空间,成为做大做强兰炭产业的重要任务。

三、促进榆林兰炭产业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引进先进炉型,推动技术进步

目前榆林兰炭企业采用的干馏炉主要有三江SJ-Ⅲ型、鞍山热能院、大连理工大等6类(见表2),基本上是在鲁奇三段炉的基础上,总结内热式和外热式直立炭化炉的技术优点及生产实践经验,吸取国内外有关炉型的长处,根据榆林煤质特点而研制开发的。其中,神木富油能源科技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设的煤固体热载体干馏炉,单炉规模大(达到20万吨)、焦油收率高(以原煤计10%)、煤气热值高(4286.4kcal/m3)、煤气纯度高、原料要求低(全部使用6毫米以下的面煤)。同时,浙江大学流化床煤干馏与锅炉结合,煤气生产甲醇,回收焦油,兰炭作为锅炉燃料发电,已取得中间试验成果。将循环流化床热载体炭化技术、固体热载体法快速热解技术以及外热式直立炭化技术结合,即可有效解决目前内热式方形炭化炉存在的块煤来源紧张、炉气热值低等问题,大幅提高焦油产率和高热值炉气的应用领域。建议加大上述热解技术及炉型的研究和引进工作,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二)加快分级利用,实现产业升级

煤热解(干馏)可形成兰炭、煤焦油和焦炉煤气。如何采用煤热解和分级利用及多联产技术,完成固态能源(原煤)向固态(兰炭)、液态(煤焦油—燃料油)、气态(焦炉煤气—化工产品)三种能源的高效转化,实现煤炭的分级利用,是促进兰炭产业升级的关键。目前,中低温煤焦油加氢生产轻油、柴油技术已在榆林实现工业化,神木锦界天元化工50万吨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采用煤热解和“两次加氢,尾油裂化”技术,对煤焦油进行加氢处理生产出合格燃料油、石脑油,2010年3月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72小时现场考核和技术鉴定,焦化液体产品收率76.8%,加氢装置液体产品收率达到96.3%;与目前神华、兖矿采用的间接法煤液化相比,该工艺具有投资少、耗能低、成本低、效益好、热能利用高等明显优势(见表3)。同时,外热式热解技术产生的焦炉煤气气质条件好,热值高(一般达到3300—3700kcal/Nm3),氢气组分高达44—52%,是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可生产甲醇、乙二醇、碳铵等化工产品,相关技术成熟。如果煤焦油和焦炉煤气全部转化利用,原煤将由现在增值1.5倍左右提高到3倍以上,兰炭的单位能耗将至少下降5倍,兰炭产业的综合效益将大大提高。因此,建议在引进先进炉型和工艺的基础上,切实加大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的深加工,将过去单纯以兰炭生产为主向兰炭、煤焦油和焦炉煤气并重转变,逐步拓展下游产业链,对热解气体组分、液体组分和固体产品进行分级深度综合利用,对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再融合利用,加快拓展产品领域,构建初级加工、中级加工和精加工三级产业体系(见图1),促进全市兰炭产业优化升级。

(三)挖掘热解潜力,提升产业地位

我国是煤炭大国,但80%的煤只是用于一次性燃烧,煤炭本身所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被排放或丢弃。在未来30年乃至40年,传统能源仍然是我国能源的主力,煤炭仍然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因此,如何开创煤炭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局面,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课题。煤炭热解始于18世纪初,大规模使用于20世纪,是一项成熟的工业技术,并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热解过程中,大部分煤种可获得相当于原料煤干重30—40%的液体和气体产品,同时大部分硫、磷等污染物质随液体和气体产品析出,使得兰炭的硫、磷等污染物含量较原煤低80—90%,可作为清洁燃料;而通过加氢合成工艺,煤焦油可以转换成汽油和柴油;焦炉煤气则可转换为化工产品。与现有的气化路线和直接液化路线 (包括各类低温萃取技术)等相比,煤热解技术除了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耗水小、热效高等优势外(见表4),关键是在生产兰炭的同时,可以制取10—15%的油(热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和H2,实验室试验焦油产率已由目前的10%提高到25—30%)以及可观的优质化工原料气体,实现了固态能源向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能源的高效转化,实质上是将原煤的复杂组分各个分解、分别利用,是对原煤综合利用水平的极大提升,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假设占我国煤炭资源储量50%以上的低变质煤在使用前首先通过热解技术取油,每年至少可以新增成品油1.5亿吨,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能源供应结构,对我国能源战略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国际石油供应日趋紧张,各国对于以煤为原料制取液体燃料的技术开发愈发重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关于在温和条件下制取煤焦油、煤气,并以煤热解为基础的煤的多联产转化研究已经较为广泛;我国也将煤炭分级多联产技术列为“863”重点项目,安徽淮南矿业集团已取得积极进展。因此,作为兰炭产业的发源地,榆林更应该大力发展煤热解和多联产技术,探索“用煤先取油”的煤炭利用新模式,示范推广煤热解的新工艺、新技术,走出一条不同于煤液化、煤气化的新型煤化工路线。建议在研究、示范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煤炭热解工艺和兰炭产业的宣传推广,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地位,争取兰炭产业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研究扶持政策,促进科学发展

兰炭产业虽然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但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配套相应扶持政策,促进整个产业科学发展。结合榆林实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力争将兰炭产业列为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进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争取“用煤先取油”的煤炭利用新模式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提升兰炭产业的发展地位;着手研究制定兰炭产业国家标准。二是全力争取省上支持,对大型煤炭热解和多联产项目与煤制油、煤制甲醇及烯烃等其他煤化工项目同等待遇,给予配置煤炭资源及水资源等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出台市内配套政策。建立榆林市兰炭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兰炭技术研发与推广、设备更新改造、产业兼并重组等给予支持;建立倒逼机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政策,促进兰炭产业整合升级;鼓励现有兰炭企业、各类社会资本和装备制造专业企业参与,建设1—2个兰炭产业大型示范基地,给予配置煤炭资源、整合现有兰炭企业等扶持政策,在兰炭发电、新炉型引进示范、新工艺研究应用、焦炉煤气高效利用、兰炭生产设备定型等方面进行试验示范,为做大做强兰炭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调研组组长:艾保全;调研组成员:马富泉、杨扬、王宇、艾琨山)

第2篇:金融支持榆林市吕梁山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吕梁山片区榆林区域范围依据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划定,包括榆林辖内的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和横山县。国土总面积13643.3平方公里,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181.5万人。

基本情况

·自然条件

地貌特征本区域位于榆林市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地貌从西到东依次为风沙草滩区、白于山区、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区内地势高峻,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地表支离破碎,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特征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左右,无霜期平均在134—169天,四季分明。区域内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92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片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23.64亿元和12.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0和4701元;城镇化率31.4%。红枣产业成为片区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煤炭、岩盐开发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榆林吕梁片区七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榆林市政府决定安排振南专项扶持资金总规模达3.9亿元,其中专项资金1.5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资金2.4亿元,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项目及续建收尾工程。

贫困面大集中,返贫率高。区内7个县均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79.1%。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56.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6%,分布在18.7万个家庭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稳。

金融支持连片区县域发展的瓶颈

·资金体制性外流严重

随着榆林市辖内吕梁片区七县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明显,然而贷款增幅相形见绌,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下降,存贷差逐年扩大。县域资金净流量呈现“内循环、外输出”的特征,县域资金不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外流。

1、资金存量分析:以2011年末为例,榆林市特困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5.27亿元,有92.82亿元没有用于县域经济流转,占存款的49 %。将近一半的县域资金外流。

2、增量资金分析:2011年末,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0.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2.68亿元,有7.63亿元新增存款没有参与县域经济循环流转。

·基层营业网点撤并,金融服务功能弱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基层营业网点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与县域经济多样化快速发展形成反差。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致使县域金融机构逐步退化成为吸收储蓄的机构。

金融支持吕梁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金融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

全方位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长期科学、务实的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发布和反馈信息,为金融机构择优扶持,加大信贷投入提供依据。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抑制资金外流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地方各资金主体与资金资源活性配置的基础,所以,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抑制资金外流的有效措施。深入贯彻人民银行指定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鼓励和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当年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

·提升信贷规模,做大信贷总量

根据经济学理论,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途径主要有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改良,但鉴于榆林市南部县域经济仍处在初、中级发展阶段的实际,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投入仍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提升信贷规模,做大信贷总量仍然是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张波

第3篇:榆林市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环境卫生责任

第二节 作业服务和清扫保洁管理 第三节 垃圾管理 第四节 监督管理 第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依据】为了促进城镇环境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清洁、优美、宜居、文明的城镇人居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陕西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市、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成区和建成区以外的开发区、园区、工矿区、旅游景区以及其他实行城镇化管理的区域。

1 实行城镇化管理的区域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第三条 【基本原则】城镇环境卫生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区负责、专业管理、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原则,实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依法管理。

第四条 【政府职责】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城镇环境卫生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鼓励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筹集经费发展城镇环境卫生事业。

第五条 【部门职责】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市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六条 【科学推广】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环境卫生事业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第七条 【宣传教育】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

2 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第八条 【举报、表彰】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爱护环境卫生设施,尊重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的劳动,对破坏环境卫生设施、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以及环境卫生执法中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城镇环境卫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 【规划】市、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国家规定的城市环境卫生标准,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条 【建设项目附属环卫设施审核】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配套建设的环境卫生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概算。

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查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时,环境卫生配套设施设计方案应当征得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建设工程未按规定配套设计环境卫生设施的,不予颁

3 发施工许可证。

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建设工程环境卫生配套设施的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 【垃圾场建设】市、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建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粪便处理场(厂)。

禁止单位和个人擅自建立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粪便处理场(厂)。违反规定的,予以取缔,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二条 【公厕、垃圾收集(转运)站建设】新建、改建住宅区城镇街道、商业网点、集贸市场、旅游景点、文化体育、车站等公共建筑和场所,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垃圾收集(转运)站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公共厕所、垃圾收集(转运)站建设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布局合理,设置明显、统一的指示牌和标识标志。

第十三条 【垃圾容器建设】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城镇道路、广场、桥梁、地下通道等公共区域按照标准设置垃圾收集容器。

举行大型户外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垃圾收集

4 容器和临时公厕。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围挡、垃圾收集容器等临时环境卫生设施。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清除废弃物料,拆除临时环境卫生设施。违反规定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环卫设施拆除后还建、改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损毁、改建、封闭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改变其用途。因建设需要必须拆除、改建、封闭环境卫生设施的,应当报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要求还建、改建。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环境卫生设施损毁或者丧失使用功能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环境卫生责任

第十五条 【责任区划定】城镇环境卫生实行责任区管理制度。责任区是指单位和个人所有、使用、管理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场所等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环境卫生责任区的具体范围和责任人,由市、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乡)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六条 【责任人确定】城镇环境卫生责任区的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城镇道路、广场、桥梁、地下通道的公共区域和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等公用设施,由维修养护单位和清洁作业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负责;

(三)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区域,由其单位负责;

(四)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旅游景区、公园、机场、车站、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场所,由经营、管理者负责;

(五)穿城铁路及其管理范围,由经营者负责;

(六)城镇河道、水域及沿岸,由经营、管理者负责;

(七)施工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块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

(八)商品交易市场、展览展销场所、宾馆、饭店、商店以及饮食零售点等,由经营者或者所有权人负责;

(九)其他建(构)筑物或者设施、场地按照权属关系由管理者或者所有权人负责。

城镇环境卫生责任人不明确的,由市、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七条 【责任人职责】城镇环境卫生责任区的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标准设置环境卫生设施,并保持环境卫生设施整洁、完好;

(二)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无乱倒的垃圾、污水、粪便、渣土等;

(三)及时清除冰雪;

(四)完成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环境卫生责任。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市、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镇环境卫生设施管护工作和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环境卫生状况。

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指导、督促卫生责任区的责任人履行职责。

第二节 作业服务和清扫保洁管理

第十九条 【服务企业准入规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规定的专业技术条件,经市(除神木市、府谷县)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从事经营。具体审批的程序和期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承揽单位确定】环境卫生作业项目的承揽单位,由市、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单位通过招标、委托的方式确定。 环境卫生作业项目包括:

(一)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

(二)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粪便的收集、运输、处理;

(三)其他需要通过招标、委托作业项目。

7 环境卫生作业单位承揽的作业项目不得转包。

第二十一条 【作业单位要求】环境卫生作业单位应当为专业清扫保洁人员提供劳动作业休息场所和劳动保护用品,改善环境卫生作业人员的工作条件。

第二十二条 【道路清扫保洁】市、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行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洒水降尘,提高环境卫生质量,降低道路扬尘污染,并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减少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二十三条 【清扫保洁人员要求】城镇道路及公共场所的专业清扫保洁人员,应当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要求,定时清扫、全日保洁,不得将落叶、垃圾等扫入下水道、绿化带和河沟。

第二十四条 【环境卫生行为规定】禁止下列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随地吐痰、便溺;

(二)乱扔果皮、果核、纸屑、烟头、饮料瓶、包装袋、口香糖等;

(三)乱倒垃圾、污水、粪便、乱扔动物尸体;

(四)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树叶、垃圾;

(五)抛撒、焚烧纸钱冥币;

(六)露天烧烤等食品摊贩乱扔垃圾杂物;

(七)将未冷却的炉灰、蜂窝煤块倒入垃圾收集容器;

(八)其他影响城镇环境卫生的行为。

违反前款第

(一)、

(五)项规定的,处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

(二)项规定的,处以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

(三)项规定的,对个人处以三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三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

(四)项规定的,对个人处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

(六)项规定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

(七)项规定,造成垃圾收集容器损毁或者丧失使用功能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家禽家畜、宠物】市、县(市、区)建成区内禁止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牛等家禽家畜。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处理;逾期未处理的,予以没收,并处以三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法规、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城镇居民饲养的宠物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对宠物在公共场所排放的粪便,饲养人应当及时清理。违反规定的,处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第三节 垃圾管理

第二十六条 【垃圾分类】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垃圾产生,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

9 用,提高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第二十七条 【垃圾处理费】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制定或者调整生活垃圾处理费标准应当举行价格听证会。

其他垃圾处理费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八条 【生活垃圾管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市、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统一组织收集、清运;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单位自行或者委托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单位收集、清运。生活实行日产日清,密闭运输。

城镇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一)可回收物,包括废弃的纸制品、塑料、玻璃、金属制品和纺织品等;

(二)有机易腐垃圾,包括落叶、餐饮垃圾、家庭厨余垃圾和废弃的蔬菜、瓜果等;

(三)有害垃圾,包括废弃的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充电电池、药品、日用化学品等;

(四)其他垃圾,包括混凝土、渣土等家庭装修废弃物和其他建筑垃圾、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等。

10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区域的单位和居民,应当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第二十九条 【建筑垃圾管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施工单位应当向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申报处理方案,并按照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和处理场所自行或者委托环境卫生作业单位清运。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车辆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不得遗撒、滴漏。违反规定的,责令清除,并对承运人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市政维修、园林绿化工程产生的垃圾,作业单位应及时清理。

第三十条 【装修垃圾管理】装饰装修产生的垃圾,由单位和居民自行或者委托环境卫生作业单位清运到规定的处理场所。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个人可以并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餐厨垃圾管理】推行餐厨垃圾产生登记、定点回收制度,采用专用容器贮存、密闭运输,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餐饮业和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不得排入下水道、河道、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设施等,不得与其他垃圾混倒。违反规定的,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百

11 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粪便管理】公共厕所粪便由环境卫生作业单位负责清理;单位和个人产生的粪便由单位或者个人负责清理,可以委托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单位清理。

粪便应当实行密闭运输,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水沟和排水管道。

第三十三条 【有毒有害垃圾管理】工业废物、医疗垃圾、病死畜禽以及其他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传染性等有毒有害垃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收集、运输、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

第三十四条 【车辆清洗维修、废旧收购行业垃圾管理】从事车辆清洗维修、废品收购等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保持经营场所周边的环境卫生整洁,防止污水外流或者废弃物向外散落。违反规定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节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行为要求】市、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履行职务时,应当着装整齐,佩戴统一标志,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遵守法定程序,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要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

12 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二)打骂、侮辱当事人;

(三)故意损坏、擅自处置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

(四)其他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违法行为处罚】侮辱、殴打环境卫生工作人员或者拒绝、阻挠其执行职务,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条例实施要求】本市行政区域内未实行城镇化管理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九条 【条例实施时间】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4篇:榆林实验小学校园安全自查报告

“安全大于天,生命重如山”这是我校从领导到老师的一条坚定信念。学校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坚信师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责任重于泰山。根据市教育局《榆林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我校开展了门禁、教室、校园周边、生活饮用水以及教学设施等全面性的安全工作大检查。进一步贯彻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现将我校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在接到《紧急通知》后,立即召开了校委会安全工作专项会议,明确了任务、责任,进行了细致的分工,筹划了学校下一步安全工作的打算。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安全工作紧急会议,会上,马校长认真传达了会议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实际,讲了我们学校当前安全工作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严格的安全工作要求,同时还提出了“安全大于天,生命重如山”的工作口号,要求大家充分认识“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出了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到岗尽责,安全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学校要形成校园安全人人有责,大家时时想安全,处处抓安全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 学校有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工作踏实。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安全工作,长期以来形成了校领导班子总揽全局、统一协调,各部门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按照教育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并与班主任、值周教师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责任人的职责,加大了对各部门及全体教师的安全工作的检查力度,并实行了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三、 认真检查,督促整改

(一)根据通知精神,近日学校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通知要求的检查内容对学校涉及安全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查。

1.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及落实方面自查

制度是落实的保证,我校力求做到完善规章,明确岗位,职责分明,严肃纪律,责任到人。制订并不断完善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多项应急预案,建立了安全工作档案。学校实行了领导、教师值班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检查督导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使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制度化。

2.门卫管理方面自查

我校有详细的门卫值班管理制度,有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门卫值班,对来校人员、车辆进行出入登记,落实良好;有完善的巡逻制度及专业的足额的保安人员,统一配备了服装,警用器械,在校园内重点巡逻;从周一到周五,天天有校级领导带班,中层领导值班,在学生两上学、两放学等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重点时间段进行值班。有力的保障了校园内全天候无安全事故发生。

3.生活饮用水管理方面自查

学校饮用水水质合格,饮用水质量无问题。 4.校舍安全情况自查

我校所有建筑物均十分牢固,不存在危墙,危房等安全隐患。每座教学楼两侧楼梯均设有上下楼安全提示。

5.学校周边安全情况自查

我校虽位于繁华地带,但周边不存在网吧,报刊点,非法小卖部等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场所,学校周边安全状况良好。

6.学生乘车安全管理情况自查

我校不存在租用不具备校车营运资格车辆现象,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以交通安全、乘车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乘车,平安返家。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由于学校出门就是公路,学生又多,放学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2、学生下课在楼道上的活动监管力度不够;

3、个别学生存在追跑打逗现象,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三)、整改措施

1、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对门口交通状况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改善学校门口交通状况。

总的说来,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较高,安全教育进行得比较扎实,安全措施也比较到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力求把安全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榆林实验小学 2014.10.8

第5篇: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 日期:2009-1-14 16:2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促进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现就如何发展榆林文化产业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榆林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三大战略目标,在依托能源资源,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复了榆林古城步行街和古城墙,维修了凌霄塔,再现了塞上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风采。新建了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以及全面展示榆林物产、资源、人文、历史的榆林市展览馆。全市各县普遍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或者新建文化影视大楼,对境内有名的文物古迹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白云山、二郎山、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等进行了有计划的维修,并正在建设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文艺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民间艺术业(石雕、剪纸等)、网络文化业、文博旅游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书报业、广播电视业等文化产业产值收入4.7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0.7%。可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还非常薄弱,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产业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许多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摆不上位置。工作考核上,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党风廉政建设“六顶硬帽子”,文化产业建设实际上成了软任务。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认真研究和作出一些大的策划和举措。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涉及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工商部门等,统一的文化产业领导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及制度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有的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宏观调控乏力。有的职能转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市虽然对“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作出了一些好的安排和设想,但还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十一五计划”中也没有列出文化产业专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不够清晰,以致全市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文化资源优势、市场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四)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务院2005年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先后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陕西省也下发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陕西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但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文件。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的力度也不够。在调研中,市广电局提出在广告方面没有任何扶持电台、电视台的扶持政策,相反有很多制约性的规定限制发展。广电网络公司提出现在推广的数字电视也缺乏政策支持。

(五)缺乏文化产业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文化人才整体上素质差、水平低。现有文化人才,特别是一些比较出色的文艺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有的甚至流到外地,而使榆林始终未能涌现出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加快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形成一个全市上下抓文化的推进机制

榆林文化资源与榆林能源资源共同构成榆林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作为有形资源,只会越挖越少,直至枯竭;无形而有神的文化资源,却会越挖越多,永续利用。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要持续,社会发展要和谐,必须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上讲,抓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无论从榆林跨越发展,还是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局看,都不能不抓文化产业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所以建议市上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繁荣文化领导小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每年定期研究讨论几次文化产业工作;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考评系统,落实项目,扛实责任,用抓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举措抓文化繁荣,从而将文化产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一名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和指导文化、广电、旅游、新闻传媒等各方面的文化产业工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市直文化产业部门、文艺团体、榆林学院等院校和相关协会尽快组建一个“榆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为市内各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文化品牌设计、决策咨询、项目创意、文化产品推介等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特色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榆林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推动榆林文化产业上台阶。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并推出榆林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范畴较大,要重点制定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新闻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别确定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重点项目,以及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使榆林文化

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成为榆林发展的新亮点。

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文化资源为根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们榆林有好些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应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作出规划,使其进一步彰显,走向市场。陕北民歌就是一个著名品牌。陕北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各地乃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影响。一方面,可组建大型的陕北民歌演唱团,实行名人领办、自愿组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将陕北民歌演唱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推向校园、工厂、社区、农村、饭店、广场、庆典等各种场合,推向全国以至国外;另一方面,可将陕北民歌资源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如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等陕北民歌资源品牌,就可通过规划实施转化为产业品牌。陕北秧歌剧,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品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陕北秧歌剧在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年排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形成文化产业。我们榆林还有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文化品牌,都应规划并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要立足本土特色,围绕长城、黄河、黄土地做文章。我市境内有800多公里长城,镇北台与嘉峪关、山海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大奇观”,嘉峪关、山海关早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镇北台也完全可以打造成知名旅游景区。统万城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都城,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凶奴都城,所以应尽快规划开发。在黄河上应规划实施黄河飘流旅游项目。为充分展示我们榆林的黄土地特色和黄土风情,应规划实施“陕北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

新闻传媒产业规划,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制定规划。

(三)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政策

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和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目标、计划、措施等,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征用等方面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求所有文化产业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项目、任务和目标,鼓励民营实体积极参与,可以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经营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就没出路。所以,我们榆林也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也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向,坚持走改革之路,不断增强活力和实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改革中要注意发现人才,推出人才,把那些突出的人才放在领导岗位或其他有利其发挥的重要位置,并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使发展文化产业真正走上人才推动之路。

(五)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如同搞经济建设一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项目的实施:一是应确定实施镇北台旅游景区项目。应修复镇北台两侧的1.64公里长城,修复款贡城以及迎宾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其与红石峡植物园、古城步行街形成榆林旅游的第一大亮点。二是统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已提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立项申报,如能申遗成功并经过开发,其旅游产业效益将不亚于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效益。三是陕北民俗文化村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该项目应定位在佳县白云山附近,使其形成像深圳的“中国民俗村”、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那样的具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四是黄河飘流项目。按照现代人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特点,飘流距离不宜过长,应以神木县天台山景点为起点,以佳县白云山景点为终点,约需飘流2小时左右,定能吸引大量游客。五是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要组织精干力量,以陕西民歌为主,依据榆林的特色文化,推出能够引起轰动的文化艺术产业。

政府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列入市场机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行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开展无形资产评估质押贷款;还可由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金领办文化产业,或在文化产业入股、参股,真正形成政府组织引导、全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生动局面。

第6篇:榆林人保财险公司业务综合大楼竣工验收报告

榆林市人保财险公司业务综合大楼

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单位陕西有色建设有限公司榆林项目部对今天来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本项目的业主、质监、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施工单位介绍一下有关榆林人保财险公司业务综合大楼的一些竣工情况。

一. 工程概况:由陕西有色建设有限公司榆林项目部承建的榆林人保财险公司业务综合大楼,位于新建南路常管巷口,本工程为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建筑面积为2199㎡,建筑高度为26米,非抗震设防,耐火等级二级。

二.参建单位

1.建设单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榆林市财产保险公司榆阳支公司

2.设计单位:榆林市恒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质量安全监督单位:榆阳区质量安全监督站

4.地址勘探单位:榆林市中宏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5.监理单位:榆林市瑞达建设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6.施工单位:陕西有色建设有限公司榆林项目部 三.

二. 施工过程组织与控制

(一).原材料供应:主体工程中所用钢材、水泥、予制1

构件、砂、石子等进场后我方专职材料员进行检验,不合格材料拒绝进场,并汇同监理共同取样进行检查,3#、6#、7#、8#住宅楼主体工程共检验砖24组、予制构件8组、钢筋51组、水泥14组、石子3组、砂子3组,均为合格,对不合格的材料及时随时清场,保证了主体工程的质量。

(二)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负责人交底,布置检查落实质量员跟从检查并进行三检制度,上道工序未经检验合格,禁止下道工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直至上道工序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2.试件留置。砂浆试块每层留置两组,1组标养,1组同条件养护;砼试块3#、6#、主体以上各留置25组,7#、8#各留置13组。

3.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控制、密切配合。建设单位在本工程建设中,专门派出5名现场施工人员跟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监理人员24小时跟班,随叫随到,毫不推辞,检查中发现问题现场督整该纠正为止。他们在本工程基础建设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分节假日、星期天。都在施工现场认真负责、无私奉献,他们这种可敬可佩的精神,获得大家一致好评,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工程施工安全控制

在3#、6#、7#、8#主体施工中,我们始终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使他们认识到安全为了自己,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外脚手架均满挂密目网,操作层均满铺脚手板,上挡脚板,防护栏杆。通道口设安全标志,安全宣传标语醒目。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施工用电严格实行了三相五线、一机一闸制。操作人员均上岗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具备了安全生产的条件和环境。在主体工程建设中,我项目部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完成了安全生产目标。

三.施工单位评定:

1.原材料。各种材料进场后复试均为合格产品。

2.试件检查。楼板实验、砼砂浆试块试验均为合格。

3.资料。各种资料基本齐全。

4.3#、6#、7#、8#住宅楼主体工程中包括5个分项:其中砌筑分项工程6个检验批,合格率为100%

预制构件分项工程6个检验批,合格率为100%

模板分项工程24个检验批,合格率为100%

钢筋分项工程24个检验批,合格率为100%

砼分项工程36个检验批,合格率为100%

5.本工程符合相关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6.沉降观测本工程3#、6#各6个观测点,7#、8#各4个观测点,并进行观测:

3#楼累计沉降最小6mm,最大8mm;

6#楼累计沉降最小6mm,最大7mm;

7#楼累计沉降最小5mm,最大6mm;

8#楼累计沉降最小7mm,最大8mm;沉降均匀。

7.观感质量评定:一般。

我公司自己评定四栋楼地基与基础工程均为合格工程。我们在该工程建设中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的施工中加以改进,继续努力。

榆林四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处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7篇:关于加强榆林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 日期:2012-2-1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突出,只讲加强水利建设的问题。中省市各级分别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就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因此,我们围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就榆林水利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思路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全市水利建设现状与问题

“十一五” 期间,全市继续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市齐治水”战略, 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2.69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16.01亿元,市县投资16.13亿元,群众筹集0.55亿元)。重点水源工程李家梁、瑶镇、采兔沟水库建成投运,神木县城供水工程、榆阳香水供水工程全面完成,王圪堵水库、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前期有序推进,水利设施供水能力由6.33亿立方米提高到9亿立方米,总供水量达到6.9亿立方米。农村饮水安全和城市供水条件改善,从2007年开始,举全市之力,采取板块推进,集中解决了以白于山区为重点的166.39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子洲、清涧、米脂等县城供水开辟新的水源工程,对11座县城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基本农田49.52万亩,到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达651.37万亩,农业人均2.2亩;新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658处,定惠渠、织女渠、雷惠渠和三岔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相继立项实施;榆阳区、子洲县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水保生态防护体系逐步完善,坚持抓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小流域坝系工程等水保重点工程,到2010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2.17万km2,治理度达到58.8%,水保治理区域林草覆盖率达到38.1%,陕北黄土高原正在由“黄”变“绿”。抗旱防洪减灾能力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城区段堤防工程投资4.2亿元,建设堤防工程80km,防洪标准提升到30至50年一遇。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榆林原本就是一个水资源匮乏地区,加之水源工程建设滞后,能化基地建设跨越推进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造成工程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到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现仅有水库87座,可向工农业、城镇进行调蓄供水的中小型水库仅8座,能对河流来水进行丰枯调节、解决大旱之年缺水的水库仅4座。预测今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水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因素。调查中靖边县一工程项目负责人形象地讲:你靖边有多少水,我就落地多少项目,水流的有多快,我的项目资金就到位的有多快。目前虽然建成了李家梁、瑶镇、采免沟水库,但水的调蓄能力和统配水平仍然很低,“有水时留不住,用水时引不来”。黄河在我市涉境近300公里,至今未建黄河干线引水工程,黄河取水指标尚未充分使用。长期以来,我市用水方式粗放,工业用水成本较低、农业用水大水漫灌、生活用水不加珍惜,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

(二)主要灌渠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支撑粮食生产的农业灌溉设施薄弱问题突出。全市主要灌区大都建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长期以来,只用不修,任其老化,功能衰减,保灌能力下降。水利统计口径反映,全市有水利设施灌溉面积170万亩,2010年实际灌溉面积仅130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76.5%,并呈逐年下降趋势。28条国有灌区设施灌溉面积为35.9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2.1万亩,占37.7%,渠系完好率大都在30%-50%,干渠、支渠、斗渠长度分别为762km、229.89km、985.1km,砌护率分别仅为38.1%、30.4%、7.7%。榆阳区尤家峁、红石峡、石峁、中营盘4个水库灌区,三岔湾、榆高渠2个自流灌区和南郊抽水站灌区,设施灌溉面积为11.3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仅5.36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47.2%,灌溉水利用系数0.3-0.48。绥德县二定渠、跃进渠、织女渠和绥惠渠4个自流引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3.69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1.95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52.8%,所有渠道以土渠为主,衬砌率不到15%,灌溉用水系数不到0.3。子洲县有自流灌区4条,全长107km,衬砌完好率仅18%,渠系建筑完好率仅20%,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实际仅灌溉0.5万亩,占应灌溉面积的15.6%。

(三)大规模的矿区开发、无秩序的地下水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突出。调查中群众反映,长城沿线风沙滩区,过去下挖2-3m就可取到地下水,现在怎么也在20-30m以下,有的地区要在百米以下,并且传统的海子、湖泊大都干枯,在一些矿区、塌陷区地下水渗漏问题更突出。据市地下水监测总站1992年—2010年监测数据表明,北六县地下水位下降较快,年均下降0.043米——0.39米,其中榆阳区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06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榆阳区沙河一带,下降速率为0.61米/年;神木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043米/年,红碱淖区域下降最快,平均下降速率为1.07米/年;横山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39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白界乡苏庄则与羊圈梁村,下降速率分别为0.48米/年和0.6米/年;靖边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27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梁镇庙畔、东坑村及硬地梁村,下降速率为0.46米/年—0.63米/年;定边县风沙滩区下降速率为0.08米/年,最大下降区主要集中在白泥井镇一带,下降速率为0.35米/年。目前,全市有大小河流583条,其中3/5断流。

(四)病险库坝多,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全市有建于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淤地坝2.1万多座,由于原建筑标准低,多年来缺少维护加固,并且管理责任又没有落实到位,现在80%以上都是病险库坝,长期带病运行,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横山县有淤地坝2350座,其中1800余座处于病险状态,占76.6%,并大量出现跨塌、决口、毁坏。子洲县有淤地坝1107座,其中病险坝有678座,占61.2%,水毁问题呈逐年加剧的趋势。米脂县有淤地坝1647座,其中70%存在安全隐患。

(五)投入不足,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资金缺口问题突出。横山、米脂、子洲等县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直接影响到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实施,争取到的项目也不能按设计批复完成建设任务,加之没有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无法开展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储备。绥德县为解决灌区问题,通过调研,由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制定的灌区改造方案,概算投资1.93亿元,由于资金没办法筹措,项目难以启动;正在实施的县城供水补充水源工程韭园供水工程,概算投资2300万元,目前拖欠已完工程款560万元,尾留防渗墙工程和设备采购安装工程需投资315万元,没有办法筹措解决,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县城供需水矛盾无法化解。清涧县争取到中央黄河粗沙区建设项目,设计投资2亿元,要求按3%筹措前期设计等费用,争取到的延安引黄供水清涧县城供水项目,需前期设计等费用300余万元,现在无法筹措,项目难以启动。

(六)基层水利队伍建设薄弱,人才短缺和管理问题突出。由于基层水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财政只承担70%,30%由所收取的水费解决 ,但收取的水费低,只能勉强保障日常维护费用,根本不能解决职工的工资补贴,基层人才非常难留,也招聘不来可用人才,基层水利服务队伍力量非常薄弱。子洲县能够承担完成业务任务的工作员,只有几名老同志,多年来再没有新招进专门技术人才。横山县水务系统基层有职工251人,按现行工资制度,与同类人员相比较,人均年工资低1万多元,专业技术人员断层严重,特别乡镇一级既缺编制又缺人员,技术和管理岗空缺严重。榆阳区非国有灌区由于管理不规范,加之管理人员不固定,不懂专业,造成灌区设施损毁严重,水利用率低。

二、全市水情特征与水利改革发展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解决好水的问题是榆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是榆林持续跨越发展的命脉。要从榆林百年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对加强水利建设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要围绕全市经济社发展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对榆林水情认识,要理清加快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路。

一)全市水情基本特征。总的看,全市水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时空分布不均将长期存在,用水量将呈刚性增长态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受水旱灾害、水体污染、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增加等影响,水生态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全市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同时并存。

全市水资源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地上水包括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两部分。外流水系主要有“四河四川”,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水川,属黄河中游水系,由西北流向东南在市境内汇入黄河;清涧河以及延河、洛河、泾河上游支流流出境外,进入延安市。黄河从河曲到无定河口,流经本市东界270km。全市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河道共有109条。内陆水系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榆阳和神木5个县区北部的沙漠闭流区,主要有定边八里河和神木县的红碱淖海子,在沙漠区内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个,其中红碱淖海子水面面积47km2,总蓄水量3亿立方米。地下水包括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潜水,第四纪黄土裂隙潜水,中生界基岩裂隙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其中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潜水,贮量较多,开发利用价值较好。并根据分布和水的地质条件又分为:河谷区潜水,主要赋存于无定河等河川的一级阶地和高漫滩中;平原区潜水,主要分布于定边、靖边平原区;沙漠滩地区潜水,主要分布于榆阳、定边、靖边三县区北部地区;黄土斜坡区潜水,主要分布于定靖平原南部及横山、榆阳、神木、府谷等县区部分地段。单井涌水量,因富水性相差悬殊,小者每日不足1吨,大者达1000吨以上。天上来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且地理、时间分布很不均匀,雨季多集中在7.8.9三月,多为雷阵雨或局部暴雨。地理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变化趋势是东南部较多,西北部偏少。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76.3毫米,其中西北部为339.8—418.7毫米,东南部为523—654毫米。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2.01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地表径流22.9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4.78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15.67亿。另有入境客水9.45亿立方米,黄河过境水量29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80立方米,亩均占有381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1300立方米、亩均799立方米的平均水平。较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亩均1750立方米的水平差之较远。并且时空分布不均,北部风沙滩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地下水易开采;南部丘陵区,水资源较贫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量小,开发利用难度大。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水资源总量为26亿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00立方米(其中榆阳区人均占有1596立方米,神木县人均占有3393立方米,府谷县人均占有2769立方米),是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总体分析,全市水资源较为贫乏,水资源量占全省、全国的比重与煤炭、天然气、石油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及不相匹配,水不能满足榆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2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52亿立方米,重复量为2.05亿立方米。2010年,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6.92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54%。其中地表水4.11亿立方米,地下水2.81 立方米。按用水行业分:农业用水4.9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4.48亿立方米),占71.0%;工业用水1.3亿立方米,占18.6%;生活用水0.7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0.59亿立方米),占10.0%;生态环境用水0.03亿立方米,占0.4%。于2000年比较,总用水量增长53.3%,其中农业用水增长4.25%,工业用水增长160%,生活用水增长35%;于1990年比较,总用水量增长81.57 %,其中农业用水增长 15.1%,工业用水增长190%,生活用水增长65%。用水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持续增长的趋势,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30年总需水量将分别达到15亿立方米 、 20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将大幅增长,用水将由农业向工业和生活用水转变。

(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首先,国家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提出10年投资4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并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水利基金、吸引社会投入、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特别是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将给予倾斜。省上提出要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部分,在现有1亿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要求市县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用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煤油气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费权为质押 ,贷款50亿元用于农业灌溉设施建设,这为我们集中力量建设大项目,改变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二,国家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实施南水北调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同时,支持缺水地区跨流域调水。省上提出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引汉济渭和陕北黄河引水等10项水源工程和10项中小水源工程,突出解决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问题。并通过引汉济渭增加渭河水量,由渭河在黄河陕西段的下游补水黄河,通过水量置换,为陕北从黄河陕西段的上游取水提供用水指标,支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时把定边引黄河二期、王圪堵水库、大泉引黄工程列入规划,这对我市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有助于我市推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我市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能力。

第三,国家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这些都与我们多年来想解决我市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愿望是一致的,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如若争取得好,将得到国家和省上更多支持。同时国家加大水利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力度,有利于我市健全水利发展的保障机制;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之,未来一个时期是加快我市水利建设的最好黄金时期,是破解水瓶颈的最有利时机。

(三)加快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市齐治水”长期不动摇。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基本治水原则。以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为突破口,破除体制性障碍,破解深层次矛盾。以水策划项目发展,以水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水利投入长效机制,着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供水保障体系,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保障体系,水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推进黄河大泉引水项目,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议在全面完成王圪堵水库,朱盖沟水库,榆神工业园区供水等在建重点水源工程项目的同时,突出抓黄河大泉引水项目实施。这一项目已列入省规划重点项目,将得到省上重点支持,项目建成后,可为榆林新增供水5.87亿立方米.将满足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区、窟野河河谷区、榆神工业区三大工业园区的用水需求,从根本上扭转我市大园区建设、大项目落地缺水的困局。一定要采用非常规手段,加快前期工作进程,要成立专门班子,落实人员和投资,争取在2015年前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近早发挥效益。并且积极推进黄河大柳树引水,黄河碛口引水项目的争取,这两个项目可为榆林新增供水7.9亿立方米,力争成为我市黄河干线引水新的骨干水源工程。若这些重大项目能够变为现实,全市工程性缺水将得到缓减。

二)积极实施病险库坝除险加固项目,着力破解水安全隐患问题。建议结合水利普查,开展病险库坝调查和风险评价,建立病险库坝管理系统,制定病险库坝实施方案,一坝一策,全面完成列入“十二五”规划的1100座淤地坝,26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同时认真落实已除险加固中小型病险水库的管护责任,充分发挥水库效益。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建立12县区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推进榆阳区南沟、府谷木瓜川等14条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基本消除山洪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加强重点河流治理,2012年前全面完成孤山川、黑木头川和驼耳巷、淮宁河、芦河、马湖峪沟建设任务;2015年前全面完成佳芦河、小理河等18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力争开展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榆溪河、大理河的综合治理工作,基本消除重点区段防洪隐患,筑牢安澜屏障。

(三)突出建设重点灌区灌溉设施修复改造项目,着力破解农业灌溉设施薄弱问题。建议大力实施对现有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配套,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使渠道衬砌完好率达到90%以上,渠系建筑物完好率达到90%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大力加强小型水利建设,坚持“三水”(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齐抓,“蓄、引、提”并举,恢复一批,改造一批,建设一批。因地制宜地发展机井、塘库、水窖、抽水站,推行高效节水。

(四)推进水务一体化,着力破解人才短缺和管理问题。水务一体是为适应城市化日益加快进程,与国内外先进水资源管理方式相衔接的一种管理制度,是水利部近年来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目前,榆林城区供水仍然实行分部门管理,即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门管理,供水与排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由环保部门管理。为了切实解决榆林城区供水、排水、治污分散管理和投入不足问题,建议按照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将涉水事务统一划归市水务局管理,逐步理顺能源化工基地、城市(城镇)及城区周边乡村供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关系,整合市县区水务经营机构,构筑协调有序、高效运营的水经营体系。同时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镇水利公益性服务,把国有灌溉管理单位纳入财政全额供养,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承担现场报汛、水情观测、供水服务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

(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破解地下水位下降问题。建立主要河流和县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取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重要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市、县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指标体系。健全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的布局。大力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探索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建立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的监督,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管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核定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探索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

(六)坚持抓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水保生态环境。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市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被列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要控制开发强度,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坝。要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要限制陡坡垦殖和超载过牧,实行封山禁牧,恢复退化植被。要巩固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对能源和矿产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此南六县要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灌区节水改造力度,有序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沟道坝系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西沟模式,打淤地坝,建小水库,修宽幅梯田,广种林草,发展旱作农业,实行舍饲养殖。留住天上水,蓄住地表水。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林草遍野,群羊满院,生活富裕。

(七)大幅度提高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按照全市“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完成今后十年全市水利建设规划任务,需要总投资300亿元,其中“十二五”重点项目总投资150.3亿元。因此,必须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拓宽社会资金渠道,形成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要大幅度提高财政对水利建设投资的比重,对骨干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改造及新建工程、水资源保护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必须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要拓展财政性水利建设投资的来源,加大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和新的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并足额征收到位,集中用于水利建设。要以县为单位统筹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集中安排各类水利项目。要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积极性。加大依靠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力度,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推动供水走向市场。支持水务企业以BOT、TOT等方式,解决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融资问题。

第8篇:关于推动榆林安全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1-10-8

安全文化是人们的安全行为,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安全能力和安全行为方式等,是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人们各种安全行为的原动力。近几年,通过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明显好转,2004年至2009年,事故总死亡人数从375人下降到264人,亿元GDP死亡率由1.35下降到0.20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73下降到0.04,连续8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榆林也因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在榆林调研时,对我市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提出将榆林建成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为了进一步推动榆林安全文化建设,我们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深入部分事业单位、重点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考察等多种方式,就如何推动榆林安全文化建设、把榆林建成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上《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决定》,扎实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各项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市县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开通了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咨询、举报和监督。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榆林行、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巡演等载体,深入开展“安全知识进万家”、“百条安全标语进乡镇社区”、“安全法律法规进企业”、“万人安全生产签名”等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榆林特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安全文化品牌。城区街道办事处及各乡镇文化站,普遍建立了安全文化角,设立了安全文化宣传专栏。近两年,全市在各类媒体刊播安全文稿1174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3729次,印发安全宣传画册、传单200多万张,张挂标语30多万条,举办各类安全知识竞赛2000多场,组织安全文艺作品巡回演出42场次,放映安全影片487场,向150万个移动通信用户发送安全公益短信70余条,在全市146个乡镇657个自然村、263个企业广泛开展了安全文化下乡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有了普遍提高。二是组织开展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依托全市各类安全培训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224期,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15000多名。依托各县区乡镇建立农民工外出安全培训基地(室),对3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岗前安全知识教育。教育系统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分批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在400多所学校开展以“一封信、一本书、一份卷、一堂课、一次会”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结合“文化大市”创建和打造“书香榆林”活动,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读一本安全书籍、创作一部安全文艺作品、写一篇安全生活感言、查一次安全隐患、做一次安全生产志愿者”活动。编写了《中小学生安全生产常识读本》、《外出务工人员安全知识手册》、《交通安全知识手册》、《安全知识百问百答》等安全书籍,推进了安全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传播。三是按照属地和行业主管的原则,对各级、各部门安全文化建设明确职责,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安全文化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每年初,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到各县区、各部门和单位,加强日常督查,并定期向全市通报;年终进行综合

考评,奖优罚劣,评优树模,兑现安全文化建设奖惩制度。三年来,6个县区、8个部门、3家新闻媒体在考评中受到了表彰奖励,2个县区、1个部门和部分企业受到了通报批评。四是增加安全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各县区将安全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统一纳入了财政预算,各部门也落实了安全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各类企业将安全生产费用按相应比例用于安全文化建设。仅2009年,我市累计投入安全文化建设资金达1000余万元。五是开展安全示范点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标准》,指导市、县一批部门和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去年共指导140家单位开展了创建工作。当年11月,在横山县召开了全市安全文化建设现场会,交流总结安全文化建设经验,会上命名表彰了市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72个。今年全市确定了396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单位,掀起了新一轮创建活动,促进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全民安全意识不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县区和部门对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理解,不重视,习惯于用老思路抓工作,安全工作的思路不清,方法不多,甚至仅限于开会、发文件,缺乏务实行动。有些县区和部门甚至把安全文化建设理解为搞形式、摆花架子,不下功夫抓安全基础工作。一些单位和群众由于安全意识不强,经常发生行人与汽车抢道,车辆闯红灯、超速行驶、在街区内乱停乱放,公共聚集场所不按规定配备消防设施、不按规定落实安全工作人员,矿井、危化行业不严格执行巡查制度、不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这类不良行为往往成为安全隐患。

(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差距。一些基层单位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只为通过验收而搞突击培训,随意缩短培训时间,削减培训内容,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一些单位培训形式呆板,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缺少必要的实践活动,激发不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培训考核欠规范,对培训质量缺乏严格的评估检查,培训工作和安全管理脱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高危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全市大部分煤炭、天然气、石油钻采等重点企业的安全投入不到位,工艺装备落后、技术管理较差、人员素质偏低、安全管理滞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大部分城乡公共安全设施短缺、老化,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县、乡水、电、道路防护设施、安全标志等基础设施落后。中、小企业的安全隐患较多,全面实现安全生产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四)安全制度不健全。不少单位和企业尚未制订基本制度,安全工作无章可循,隐患很大。

三、对策建议

目前,全市共有党政机关单位716个,事业单位4565个;有危险化学品企业642户,生产煤矿238个,发电企业39户,非煤矿山企业600户,运输企业167户,建筑企业137户;有机动车辆40多万台,输油气管道总里程达1万多公里,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1.2万多公里,重大危险源1101处,重要公众聚集场所146处,地质灾害监控点904处。安全监管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安全生产压力巨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安全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省有关文件要求,早日将我市建成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一是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安全宣传网络,形成党、政、工、群齐抓共管的安全宣传体系,构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和基层为支点的安全宣传网络,促进安全文化传播体系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强化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安全事故和各种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增强安全工作的透明度。三是继续开展好“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举办安全讲座、播放安全电影、组织安全文艺宣传和“安全生产榆林行”、万人签名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四是深入开展“安全知识”进万家活动,通过广泛印发《安全知识手册》、安全知识宣传画、安全传单、村民安全文化公约等,将安全知识切实送进千家万户。要通过安全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二)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安全技能

制定安全教育规划,通过三至五年时间,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全民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鼓励榆林学院、职业教育中心和其他专业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安全专业课程,加大安全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加强对政府及部门负责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监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农民工、社会民众的培训教育工作,努力创建更多的安全示范县区、乡镇、农村、企业、校园等,营造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要通过安全文化教育培训,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安全知识,由“我要安全”上升为“我会安全”。

(三)完善法规制度,不断优化安全管理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安全工作信息管理制、安全工作督查督办制,推动安全监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

一、科学的安全信息评估、信息发布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安全形势,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要成立全市安全文化建设督查组,采取定期检查、明查暗访等方法深入各县区、各部门进行全面检查,定期向全市通报各单位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开展情况。要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列为单位工作考评范围,严格兑现惩奖。通过安全法规、制度建设,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

(四)加大投入,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的物质保障

应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榆林文化大市建设和“书香榆林”建设中,同步安排、同步部署、全面推进,加大政府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与此同时,广开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拓宽安全文化建设资金渠道。要通过加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安全设施设备,使之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安全需求相适应,从而实现本质安全。

(五)突出重点,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引路作用,全面开展乡镇、社区、企业、校园安全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构筑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平台。二是实施安全品牌战略,以“安全榆林行”、“安全在行动”等安全品牌为依托,以全民关注的安全事项、安全专业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安全文化产业,生产安全文化名牌产品,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三是突出道路交通、非煤矿山、煤矿、水电建设、建筑施工、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高行业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煤矿要坚持每班岗前先上好安全教育课和矿长带班下井的制度。四是各类重要节庆、纪念、宣传等公众活动,要把安全摆在第一位,制订安全应急预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实行“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确保公众活动安全有序。

(六)加强领导,全面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规划部署,检查落实,在分解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时,必须把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制。市、县政府每年要至少召开一次专门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或安全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促进发展;市、县主管领导每季度要检查督办一次安全工作,促使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业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安全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明确职责,做到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提升全民、全社会的安全文化水平,力争在三年内将榆林建成全国安全文化示范点,使全市安全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批评与反省下一篇: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