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精选9篇)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1

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08生态学1班 姓名:张朝凤 学号:080704110119

前言

本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我生态学专业必修科目《生态规划学》教学实习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寓生态环境保护于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之中,以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和谐发展的规划。而我们所做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正是为了对区域作出合理规划的判断基础,只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区域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规划。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贵阳市花溪区,通过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观测和影像摄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状况有个充分了解。本次野外调查的时间是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基本路线为贵大南区——孟关——高坡,贵大南区——花溪公园——花溪水库——天河潭。野外调查主要是对调查路线沿途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进行观察记录。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初步判断,之后再通过后期的文献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分析,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判断,对花溪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针对环境现状的相应对策。

一、自然、社会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 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花溪区共辖三镇十一乡,即花溪镇、石板镇、青岩镇,久安乡、麦坪乡、党武乡、燕楼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区政府位于花溪镇,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0.3%。区内有贵花、贵新公路,湘黔、贵昆铁路及龙洞堡、磊庄机场,交通发达。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1、地形地貌

花溪区地处黔中高原,花溪区处长江、珠江分水岭,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明显。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东南部高坡场背斜区地势较高,海拔一般为1400~1500m,大云顶山峰最高达1622m;中部向斜区地势低,一般地面海拔1100~1200m,其中青岩盆地南缘最低为1050m。可溶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其地貌类型主要有丘峰溶原、溶丘洼地、峰林洼地、喀斯特台原等6类,其间发育喀斯特盆地、洼地、漏斗、宽谷、槽谷、喀斯特大泉、伏流、天窗、地下河、天生桥及石林等众多喀斯特形态,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旅游观光价值。此外,在花溪——青岩以东和高坡场周围,尚有成片常态地貌(非可溶岩地貌)分布。

2、河流水系

花溪区位居喀斯特高原分水岭地带,全区共有有大小河流51条、总长390公里,有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7140万立方米,阿哈水库、红枫湖、百花湖的重要流域也在花溪区。主要河流有花溪河、游鱼河、马林河、青岩河及龙井河等。游鱼河及花溪河位于分水岭以北,为乌江南岸支流南明河的上游,属长江水系。花溪河上建有花溪水库及松柏水库,有蓄洪、发电的功能,同时又是贵阳市重要的供水源地。马林河、青岩河及龙井河位于分水岭以南,为红水河北岸支流蒙江的上游,属珠江水系。这些河流均属雨源型河流,水文动态变化大。区内喀斯特地下水丰富,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源泉。

3、气候

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是冬夏季风必经之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地势高,气候受高原影响,温度垂直递减率夏季大、冬季小,夏季为0.6℃/100m,冬季只有0.4℃/100m;所以夏天偏凉,冬天偏暖,是一个具有天然空调效应的园区,最适合开展避暑旅游。

花溪区年均气温14.9℃。1月平均气温4.7℃,0℃以下的日数平均10.5天,年极端最低气温-4~-5℃,历史极端最低气温-9.7℃。7月平均气温23.3℃,超过30℃的日数平均5.5天。降水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8.1mm,一年中6月降水最多,其次为5月、7月,冬季降水量最少。年平均日降水量≥0.1mm的日数为177.9天,≥5mm日数为55.2天,≥10mm日数为34.7天。按日均20℃以上为夏季,10~20℃为春季,20~10℃为秋季,10℃以下为冬季计算,花溪春季75天,夏季89天,秋季68天,冬季133天。全年无霜期285天,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日照数为1274.2小时,日照率为29%。

4、土壤及生物

花溪区土壤以黄壤分布最广,其他还有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潮土和沼泽土。

全区土地面积9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49公顷,全区现有森里面积46477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36%。本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但原始植被,除残留了部分常绿阔叶树种,如椤木石楠、猴樟等之外,已基本不存在。自然植被有针叶林、针落叶混交林、落叶林、疏林、灌从草坡和草坡六大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杉木林和马尾松林,还有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和一些牧场,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6.07%。栽培及野生植物120多个科,1000多种和变种,有香果树、铁杉、油杉、鹅掌楸、青钱柳、三尖杉、银杏、榉树、乐东拟单性木兰、水海莱花等珍稀树种。

动物种类丰富,有鱼类10科50种,两栖类6科17种,爬行类7科18种,鸟类35科114种,兽类20科48种;总共78科247种,占全省810种的30.05%。

二、环境现状

花溪区的喀斯特地貌多是分布连续的、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地质构造复杂,不仅经向、纬向及扭动构造相互交接、复合、重叠,且经过长期的湿热热带、亚热带环境下,和强烈的大面积、大幅度自东西倾斜上升,并伴以局部断块上升和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形成切害强烈,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等独特特点,使得花溪的喀斯特是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如天河潭国家风景区、高坡草场。但也正是由于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碳酸岩石的透水性强,成土速度慢,土壤土层浅薄,土体不连续,土壤持水力差,所以地下径流丰富,地表水相对缺乏,相对异质性大。又由于降水量大,雨水冲刷淋失严重,使得水土流失情况很容易发生,切现在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也比较严重,使得现有的保护较好的喀斯特地区也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一旦被破坏掉将很难再进行恢复,形成大面积的岩石裸地,土地利用价值降低,使得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因此这是花溪区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一个严峻考验。

花溪区的森林也多是在喀斯特地貌上,所以森林面积受到喀斯特地貌的限制。由于土壤母质多为碳酸岩,所以土壤钙质含量高,是森林生长的一个限制因子。本区域的天然林植被较少,多数为人工林,植被种类不够丰富,物种多样性不高,生态群落或系统不够稳定。花溪区人多地少,森林砍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影响程度大。森林林分质量不高,蓄水保水力弱。有的地方形成了稀疏林,有的成为灌木林,极大地影响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和对雨水的缓冲能力,暴雨过后山洪暴发,沟、渠、塘、坝被冲毁,沮漳河流域险情不断,内积成灾,沿岸农作物被淹,造成大幅度减产,人民生命财产及生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花溪区是贵阳市的重要水源供应地。区内的水源河流的水质都达到了II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没有污染。但是在水源地保护圈的范围内还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如水源保护区内的旅游消费活动和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这对花溪区的水源地保护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花溪区是一个重要的湿地地区,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也为开展湿地公园的科普、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维管束植物495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51种,占贵州省内湿地高等植物总数(185种)的27.6%。另外,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不包括栽培种);贵州省二级保护植物1种,且为贵州湿地特有种;国家珍惜保护动物3种。花溪区是一个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破坏也很多,在花溪的各个风景园区如花溪公园、天河潭等游人对环境的破坏很大,人类将垃圾带入自然环境,是对环境的一大破坏。

花溪区因不是贵阳市的主要工业,以及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影响,使得区内空气环境质量较好,基本没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物,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0%以上。同时花溪区内的噪声污染较少,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三、对策措施

(一)明确责任,加强生态保护监管。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理顺关系,完善机构,进一步强化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定期开展各级生态保护监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加投入,分级抓好监管设备建设,努力提高现场执法能力。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资源开发单位和法人的生态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

(二)开展全民教育,增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宣传,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公德。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公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加入到监督管理的队伍中去。加大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专题宣传,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破坏后的后果及破坏生态环境应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执法监督

提高公园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强现有公园景区的管理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严厉打击滥砍滥发、毁林开荒,对破坏者严肃处理。

(四)强化污染控制,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

对农村农业生活生产采用清洁生产,种植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对农村人畜粪便集中处理,建立沼气池,使用清洁能源。

结语: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汞含量,水生生态系统,花溪河

1 引言

汞是一种剧毒的微量重金属, 是目前造成水体污染的一类有毒物质, 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2]。在水生生态系统中, 汞在水体中的含量很低, 但可以通过水生生物食物的摄取、吸附、吸收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进行富集, 最终通过水产品转移到人体内, 损害细胞内酶系统蛋白质巯基, 损伤人体的神经系统以及引起胎儿发育畸形、降低人体素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后果,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3]。

花溪河位于喀斯特地区的贵阳市郊, 贯穿有“云贵高原明珠”美誉的花溪风景区, 该河流水质清澈, 水生植物丰富, 保持较好的水生生态[4]。2009年12月4日, 以花溪河十里河滩为主体的湿地公园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花溪河不仅是贵阳市的风景名胜区, 也是贵阳市重要的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农业灌溉用水源。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 如何防治水体污染和保护环境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本研究以花溪景区的花溪河段的水体为研究对象。对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同介质 (水、底泥、水生生物) 的重金属汞的分布、迁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以期对花溪河水重金属汞污染的情况有所了解, 为花溪河水质的改善提供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以更好地保护花溪河, 发挥湿地的生态保护功能。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011年5月, 在花溪河花溪景区河段从上游往下, 依次设置花溪水库、平桥、牛角岛、董家堰、中曹司5个取样点 (图1) 。采样点情况如下:花溪水库至平桥段有生活饮用水水源取水口;牛角岛附近为城镇生活区;牛角岛至董家堰河段建有人工湿地系统;中曹司为花溪十里河滩末端。不同介质选取水体、底泥、水生植物、水生动物4种介质。水样采集于水体表面下0.5m处, 底泥采用抓斗式采样器进行采集。水生植物选取花溪河水生植物群落中优势种———苦草[5] (Vallisneria spiralis) 为研究对象。水生动物采集花溪河水中常见的鲫鱼种[6] (Carassius auratus) 为研究对象。

2.2 样品的制备与分析

水样:取80mL水样于100mL容量瓶中, 加入5mL优级纯浓硝酸, 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mL, 用AF-640A型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总汞含量[7,8];底泥、苦草:将刚采集的淤泥、苦草剔除动植物残体、碎石等杂质, 自然风干、研磨。将称取好的样品加入王水消解液后消解35min, 用 (1+95) 的盐酸溶液转移至50mL容量瓶, 摇匀, 放置澄清后, 用DMA-80自动测汞仪进行测定[9];鲫鱼样:将刚采集来的鲫鱼样去鳞、去皮, 去骨, 取其背脊肌肉部位, 均浆, 盛在表面皿上, 放入烘箱中加热干燥, 升温至60℃后保持恒温48h, 待样品完全干燥后取出, 粉碎, 加酸处理后, 直接用自动测汞仪进行测定[10]。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溪河不同介质中汞含量分布情况

根据检测数据 (图2) 结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可知:花溪水库中水体的汞含量未测出, 花溪河平桥水体中的汞含量为0.037μg/L, 达到Ⅰ类水标准, 符合国家饮用水的质量标准;牛角岛水体中的汞含量是0.486μg/L, 在Ⅲ类—Ⅳ类水标准之间, 汞含量超标, 可能是由于该地段处于城镇居民生活区, 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煤的燃烧而造成汞污染;水体经过生态湿地后的董家堰段、中曹司段汞含量分别为0.065μg/L和0.046μg/L, 在Ⅱ类—Ⅲ类水标准之间, 汞含量明显比上游牛角岛的水的汞含量低, 可能是由于水体的自净作用和生物的富集作用产生的效果。

在对花溪河水体中其他介质汞含量进行检测时发现 (图3) :底泥、苦草、鲫鱼介质中汞含量趋势与水体中汞含量较为符合。在花溪水库、平桥段水、淤泥、鲫鱼以及苦草中总汞的含量极低, 在牛角岛段, 水、淤泥、鲫鱼以及苦草的汞含量都呈现最大值, 表明汞污染比花溪河其他段严重。底泥中汞含量:花溪水库和平桥的底泥中汞含量都比较低, 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的一级范围;而牛角岛、董家堰和中曹司段的淤泥中汞含量处在土壤环境质量的一级至二级之间。水生植物苦草的汞含量较低, 平均值为0.011μg/g。牛角岛至中曹司河段鲫鱼的总汞含量较高, 说明汞在鲫鱼体内出现富集, 但低于国家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 (GB2733-2006) 的0.5μg/g, 处于可食用范围。

3.2 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富集情况

汞在自然环境下会出现迁移和富集现象。汞在土壤—植物—动物之间的迁移构成了汞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1]。汞在不同环境要素中的传递与累积, 通常采用“富集系数”来表示。我们对花溪河生态系统中的汞富集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 (表1) , 花溪水库水体中未能检测出总汞含量, 富集系数无法计算。但是汞仍在底泥和生物体中出现富集, 富集量较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使在没有汞污染的情况下, 汞在生物体内仍然出现富集[12]。底泥是由有机腐生质、微生物群等构成, 对汞具有较好的富集作用。我们的结果发现底泥的富集作用要大于苦草。

鲫鱼对于汞的富集系数最高, 前人研究认为:水生动物对于水中汞的浓缩系数很高, 而且一般随着动物营养级位置的升高, 浓缩系数也随着升高[13]。水生植物苦草对水体中的汞也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汞通过食物链,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进行富集, 也说明汞的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广泛的[14]。

4 结论与讨论

从汞污染的源头来分析, 贵州属于煤炭型污染严重的地区之一, 汞在煤炭中是属于微量元素, 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迁移转化, 对环境产生污染[15]。煤炭是贵阳的主要能源, 在燃烧过程中大部分以烟尘等形式进入大气, 随后随液相、固相沉降地面, 进入水体和土壤等对环境产生污染[16]。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也大大增加了汞污染的程度。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1) 水样、底泥、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中的汞含量明显有差异。其中底泥 (平均值为0.141μg/g) >鲫鱼 (平均值为0.109μg/g) >苦草 (平均值为0.011μg/g) 。进入水体后的汞不易被降解, 随着时间的累积, 被无机和有机物质吸附的粒子态汞会逐渐凝聚为大的颗粒沉降到水底, 进入沉积物, 使沉积物中汞的浓度偏高[17]。采集的鲫鱼大小和体形相同, 所以不考虑体重与肌肉中汞含量的相关性。鲫鱼是一种杂食性的鱼类, 在该河流水生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末端。食物来源丰富, 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研究表明:汞通过活化、厌氧微生物甲基化、食物链的吸收传递和逐级放大, 最后在高营养层次鱼类和捕食动物体内富集, 即使是在环境极低剂量的汞暴露条件下, 鱼类等高营养层次生物体内仍可能出现很高的汞污染。

(2) 同一河流的不同地段的汞含量存在差异。水体的汞分布情况是经过牛角岛后, 汞含量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居民区污水的排放和煤的燃烧引起的。在牛角岛采样过程中发现周围附近有污水排水口和垃圾倾倒的现象, 这也可能是造成汞污染的主要原因。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 它地处水陆交错带, 具有降解污染物等功能。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 经过牛角岛至董家堰地段的湿地后, 水体中汞含量显著降低, 湿地系统能吸收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的汞, 成为汞的“汇”[18]。同时水体的自净作用和生物的富集作用也会引起水体中汞浓度的下降[19]。底泥、苦草和鲫鱼体内的汞含量在经过湿地后也出现下降趋势。湿地系统既能治理汞污染的“汇”, 同时也可能成为汞污染的“源”。需要及时进行监控和治理, 防止水体二次污染。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3

花溪区党委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2010年,区委领导班子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紧紧围绕纵深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做全市“三创一办”先行区、模范区,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区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带领全区上下,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推动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52168万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75315万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94853万元,同比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382000万元,同比增长14.5%。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81075.6万元,同比增长1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580万元,同比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36800万元,同比增长32%。工业总产值完成555000万元,同比增长14.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16312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5956元,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90380万元,同比增长18.6%。招商引资(市外)实际到位资金完成130077万元,同比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655万美元,同比增长17.8%,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重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力配合抓好重大市政建设项目。南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工程完成环评报告书编制。南部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项目选址申报等前期工作;南部自来水厂正在做项目建议书等前期工作。改貌货运中心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已全部完成。加快物流项目建设,孟关汽贸城建设有序推进,穗黔物流项目建设加快。积极发展重点旅游产业项目,青岩古镇成功申报为4A级旅游景区,天河潭5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顺利推进。国家扩大内需污水管网建设项目、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孟关汽贸城建设项目、酒吧街建设项目等加快推进。高坡云顶草场合作开发经营顺利推进。羊艾医药食品工业园区新引进贵州元业铝合金有限公司、贵州恒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8家企业预约入驻基地。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花溪主导开发区域控规编制工作已完成,进入招商引资阶段。2010年全区招商引资(市外)实际到位资金完成130077万元,同比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655万美元,同比增长17.8%;当年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

(二)抓好“三创一办”,城市形象稳步提升。在“三创一办”中突显文化特色,建设“三创一办”独立专题网站,组建花溪区“三创三实”工作队,扎实抓好基层结对帮扶活动,使“三创一办”活动得到增强。深入开展“满意在贵州、文明在花溪”主题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参与“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活动,积极唱响“三创一办”我参与、我受益、我快乐的主旋律,“三创一办”公众知晓率达到99%,公众支持率达98.47%。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开展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09处,文物点统计总量全市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共计18项,全市排名第一。通过2010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我区举办,2010年“花溪之夏”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摆贡寨千村计划全球第一村分别得到住建部、国际气候组织和壹基金的正式授牌。充分展示了花溪区作为“生态之城、知识之城、旅游之城、宜居之城”的风采,为推进“三创一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三大计划”,生态产业全面推进。

将生态理念注入三大产业发展。按照重点抓好“一园一重一创新”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一环、两线、三基地”的都市农业格局,打造开心农场试点,以绿色、高科技、优势产品为主要产品建成一批无公害、优质的蔬菜果品基地;“高坡红米”、“高坡黑毛猪”、“党武辣椒”三大特色农产品研发项目进展顺利,生态农业初具规模。围绕“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思路,争创天河潭国家5A级风景区、青岩古镇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旅游区,花溪已入选为“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对“两湖一库”周边重点污染源加大治理,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均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每年2%的目标;将花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高坡云顶草场等风景区作为重点生态项目建设。

(四)加强民生工作,构建和谐花溪取得实效

继续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行动。紧紧围绕“生态、旅游、文化、宜居”四大主题,大力实施一批符合区情定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较强产业优势的项目。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推进廉租房和安置点建设等惠民工程。顺利完成全区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制定了《花溪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及考核办法》,使全区所有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均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扎实做好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县)的各项工作,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五)推行党务公开,党的建设取得新突破

作为贵阳市党务公开试点区,我区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党务公开工作,在全市率先开通了第一家党务公开网站——“中共花溪区委党务公开网”,并在全市率先召开中共花溪区委党务公开工作新闻发布会。首次在乡镇党委书记中进行公推直选试点。通过全区公开选拔、公推竞岗、公推直选等方式竞争性选拔科级干部,今年共提拔科级干部48名,交流乡科级干部42名。在农村、社区、机关单位选择26个党支部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在全区开展“花溪区模范村(集体)官”评选工作,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抓好廉政制度的落实,对在工作中失职、工作不到位的47名同志进行了责任追究,其中科级干部14人。积极开展“软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我是共产党员,我为花溪添光彩”活动,自觉佩戴党徽,亮明党员身份。进一步落实群众民主权利,顺利完成村(居)换届及村改居工作。

二、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

一年来,区委领导班子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在政治方向上,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强化政治意识,提高班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严格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切实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关系,使班子在工作中更加主动、更加有效。

一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学习。凡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都及时传达学习。同时,加强对经济、法律、科技等现代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综合素质。区委领导班子始终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影响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符合花溪实际的决策和部署,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努力完善班子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认真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共花溪区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试行)》等区委工作规则,凡重大问题均由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之间做到分工不分家,帮手不插手。保证了区委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解决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主要难题和组织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上,保证了区委领导班子成员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集体决策事项的落实和解决分管工作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主要难题上。

三是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区委领导班子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针对关系到花溪发展大局的重大事务,均及时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充分放权,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区委领导班子集中精力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干部,切实做到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取代,参与而不包办,强化职责,又统揽有序。

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勤政廉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把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有机结合,做到“一岗双责”。

区委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抓落实。在工作中,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认真落实干部任免谈话制度,对干部提出廉洁从政的要求。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年,区委领导班子未发生违法违纪现象。

2011年,区委领导班子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安排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埋头实干,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不懈努力。

花溪区政府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区政府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积极应对百年大旱、繁重债务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圆满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现将2010年区政府班子履行职责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履职尽责,求真务实谋发展

一年来,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埋头实干,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52168万元,同比增长14.5%。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81075.6万元,同比增长1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580万元,同比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36800万元,同比增长32%。工业总产值完成555000万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16312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5956元,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90380万元,同比增长18.6%。招商引资(市外)实际到位资金完成130077万元,同比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655万美元,同比增长17.8%。

(一)抓项目投资,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市发展资金,共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项目39个,项目总投资49660万元。8件实事项目中,已完工项目7个,螃蟹井片区环境整治项目现已开工建设。花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燕楼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金石石材工业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高校集聚区、贵大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同时,全力配合抓好南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南部污水处理厂、南部自来水厂、改貌货运中心、开发大道三期、花溪大道景观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市政建设项目。

(二)抓“三创一办”,城市形象稳步提升

全力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完成花溪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应急处理体系建设,青岩河河道整治、花溪污水管网配套工程以及青岩水泥厂、花溪水泥厂、贵溪水泥厂三家传统水泥企业的环保技改工作;取缔花溪水库一、二级保护区排污口,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各类建设项目;南郊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全年未发生水源地污染事故、未发生由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全年全区地表水基本达到相应功能区水体要求,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全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绿地率为4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5平方米。全区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导致的死亡事故;全区居民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8%。城区干道内路灯亮化率达到100%;全区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97.62%;儿童计划免疫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均大于95%;新建3座垃圾台,4座公厕;完成农村改厕2000座;新建清洁间89个,改建19个;完成合力超市、竹林村农贸市场、3537农贸市场、浪风关农贸市场、孟关乡集镇农贸市场5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任务。

全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召开全区“三创一办”动员大会、制定《花溪区创建工作“六加一”计划携手万名干部进万家行动工作方案》。做好创建资料的收集建档工作。截至目前,全区111项创建文明城市指标全部达标,达标率达到100%。

全力协办好2011年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配合做好九届全国民运会大型活动的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工作,推选花溪农合行珍珠球队参加民运会项目比赛,完成9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报工作。同时,花溪公园维修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三)抓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产业建设全面推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按照“一环、两线、三基地”的都市农业格局,打造开心农场试点,以绿色、高科技、优势产品为主要产品建成一批无公害、优质的蔬菜果品基地;“高坡红米”、“高坡黑毛猪”、“党武辣椒”三大特色农产品研发项目进展顺利,生态产业初具规模。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工作制度,强力推进红阳密封件公司密封条生产线改造、高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一汽贵州配件厂搬迁项目等一批省市重点工业项目。抓紧规划建设六个工业园区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对“两湖一库”周边重点污染源加大治理,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消减率均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每年2%的目标。同时,积极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支持企业技改,鼓励企业开发名优新产品和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引进支持企业发展节能环保型、绿色低碳型、资源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项目。

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围绕“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思路,争创天河潭国家5A级风景区、青岩古镇成功申报为4A级旅游区,花溪已入选为“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将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高坡云顶草场等风景区作为重点生态项目建设。

(四)抓规划编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格局更加明晰。按照花溪“生态、旅游、文化、宜居”的定位,启动新一轮《贵阳市花溪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花溪城市设计》修编工作;完成《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园区花溪主导开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花溪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十里河滩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和《平桥景区整治规划》方案规划设计工作;全面启动《花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启动党武乡、燕楼乡“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建设规划”和青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五)抓环境治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实施拆违攻坚战、母亲河保卫战、环境综合整治战“三大战役”,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工作力度。依法拆除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城市主次干道和重大项目区内违法建筑;重点抓好十里河滩、花溪水库、阿哈水库、松柏山流域的综合治理;重点实施规范门面门头、清洁能源替代供能工程、取缔城区及景区经营性燃煤装置专项工作等,加大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六)抓民生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学有所教”行动计划,完成花溪六中、青岩贵璜中学、麦坪中学三所标准化学校改造续建工作,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全面完成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教科书工作,为在民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深入实施“劳有所得”行动计划。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57人;城乡统筹培训2318人;完成失业保险扩面3080人;工伤保险扩面3844人;生育保险扩面2607人。按照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全年为9210户次、21988人次,发放低保金352万元。继续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

深入实施“病有所医”行动计划,全区所有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均已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6.04%;建成清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溪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齐必要设备和相关人员。大力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实现惠民医疗政策覆盖全区所有乡镇;花溪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加快建设,外科综合大楼已完工。

深入实施“老有所养”行动计划。完成养老保险扩面3602人;新型农保参保人数完成68556人,落实社会救助和养老惠民政策,新增贵阳市花溪区康寿老年公寓和山水情老年公寓两家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新增麦坪乡敬老院1家国办养老服务机构。

深入实施“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向941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保障对象发放补贴213.22万元;贵州花溪机械厂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贵阳市花溪区电杆厂廉租住房建设项目、洛平片区集中安置点和溪北片区集中安置点建设有序推进。深入实施“居有所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平安花溪”工程,深入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保持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切实抓好禁毒工作,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明显提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95.89%;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9.64%;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9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以内;性别比为107100(男女)。同时,民族、宗教、人事劳动、外事、侨务、人防、统计、档案、民政、老龄、民兵建设、“双拥”工作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二、廉洁从政,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班子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全面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及区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三创一办”有关书籍、文件和讲话,通过学习,领导班子的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开拓创新,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民主集中,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前,广泛征求意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群众监督,重大事项由区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按照《纲要》和《决定》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花溪”创建活动。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治区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办结省市人大代表批评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共34件,办复区人大十四届五次会议代表建议共143件,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95件。全年受理群众申请复议案件2件,经审查,立案2件,办结2件。深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公用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深入开展“整治发展软环境,建设服务型机关”专项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严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狠抓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十七届五次、省纪委十届五次以及市纪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全力查处腐败案件。全年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共14件,处理24人,免处3人(正科级2名、副科级1名),其中党员23人,其他党派1人;正科级干部5人,副科级干部5人,一般干部6人,农村党员干部8人,收缴违纪款35万余元。

开展专项整治,狠刹行业不正之风。以开展查处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为重点,深入开展纠风工作,不断建立健全遏制不正之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坚持廉洁自律和廉洁从政。全体班子成员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要求,带头廉洁从政,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没有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没有在行使行政审批权和分配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搞权钱交易,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利益;没有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没有私自从事营利活动,个人经商、办企业,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违反规定买卖股票,个人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没有借节假日和婚丧喜庆等敛财的违纪行为。加强对自己配偶、子女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没有默许或授意他们凭借自己的职务以权谋私。坚决反对和禁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下乡出差,做到轻车简从,接待上级来人,坚持按接待标准办事,坚决反对大吃大喝。精简会议,从严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和出国(境)考察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把关,禁止以开会、考察、招商、研讨、培训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4

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湖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及农田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由主管土肥的副局长谢小泉同志亲自带队,深入到区财政、水利、国土、发改等多个部门,开展了“十一五”期间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调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云溪区辖7个乡镇,67个行政村,725个村民小组,2.16万农户,现有耕地面积13.65万亩,其中高产田土4.38万亩,中产田土3.6万亩,低产田土5.66万亩,近五年来,中低产田土面积有上升趋势。

二、农田建设项目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田建设项目的主要来源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项目、发改委项目以及国土项目等,大大小小的项目共有31个,总投资3771.34万元,涉及到耕地面积45072.3亩,平均亩投入837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修建排灌水渠、机埠以及山塘清淤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十一五”期间,云溪区的重点建设工程多,象云溪

工业园、长炼工业园、临港产业新区以及随岳高速等一大批建设项目,征用了大面积的耕地,而且都是沃土良田,这些被征用的良田表土没有实现有效剥离和覆盖再利用,而新补充的耕地又没有通过长时间的培肥,导致耕地质量总体下降。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太低,发改委的机埠、排渠建设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及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项目地方配套不到位,区级财政年投入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量少,总的来说我区“十一五”期间的农田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四、建议

一是要拓宽筹集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多投资投劳;二是要创新建后工程管护机制,让广大农民成为项目建成后的工程管护主体;三是要提高工程设施定额、提高亩均投资标准;四是要突出重点,整合项目新修水利;五是要提高项目区道路建设标准,实现农村道路网络化,便于机械化作业;六是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督。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5

日前,以终极置业定位的中铁·花溪渡备受市场的关注,为进一步方便置业者,一家专业房地产咨询机构中心于2012年10月20日对中铁·花溪渡进行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其为顺义首份全方位考察报告。并且将大量现场图片植入考察报告中,让购房者好似身临其境般,全面了解中铁·花溪渡。

在此次考察过程中,这家房地产咨询机构中心不仅对中铁·花溪渡总体户型、价格、样板间及园林景观等基本信息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周边公园配套、交通配套以及生活等配套进行了全方位实地勘察。

考察结果一:完善的配套资源

根据实地考察情况,中铁·花溪渡社区景观别具一格,依托得天独厚的20年自然原生成树林优势,运用借景原理,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结合,使得整个项目均被绿色包围,让人有走进自然的感觉。位于顺义新城区的中铁·花溪渡,则享有各种完善配套资源,公园、教育、医疗等,一应俱全。

中铁·花溪渡所处区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马坡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卧龙公园等都环绕在侧。马坡小学、西辛小学、东风小学、光明小学、仁和小学、顺义一中、顺义二中、顺义三中等学校为业主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中铁·花溪渡还将引进大型幼儿园,届时将会更加的方便业主。同时,北京京顺医院、顺义区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顺义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则为业主提供便利的医疗配套。

考察结果二:高品质

从项目品质来看,中铁·花溪渡作为顺义新城区的标志性项目,且是区域内唯一斩获结构长城杯金奖的楼盘。中铁·花溪渡精装标准为2800元/平方米,精装选用“乐嘉”洁具、“摩恩”水盆、“多乐士”乳胶漆、“阿里斯顿”烟机灶具„„众多国际知名品牌。与此同时,中铁·花溪渡为展示自己的精装品质,大胆展示出清水样板房,使得购房者领略到全然不同的建筑工艺工法,以及装修过程中各个细节的处理。

高品质的楼盘离不开高水准的物业管理,中铁·花溪渡特别引进开元国际物业管理公司,是顺义新城区域内唯一的五星服务公司,此物业公司在全国各地共有20余个项目,且业主平均满意率96%以上,最高达99.6%。

考察结果三:发展前景可期

顺义作为三大重点新城之一,规划总面积103.9平方公里,它由《2005-2020年顺义新城规划》专项文件为指导,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非常明确,到2020年,规划人口将达到90万左右;城市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绿色都市,成为北京东北部的的生活核心区。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6

花溪水库位于贵阳市区最大的河流—南明河上游花溪河段, 地处贵阳市花溪区境内, 距贵阳城区15公里, 花溪城区仅2公里。

花溪水库始建于1958年7月, 原设计库容2000万立方米, 大坝为双支墩大头坝;其后经历三次扩建加固改造后, 目前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为1146.00米, 最大坝高51.60米, 坝长384.00米, 坝顶宽7.00米;总库容3140.00万立方米, 防洪库容1140.00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145.00米, 汛限水位1137.90米, 死水位1119.80米。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 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花溪水库主河道长9公里, 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315平方公里, 库区集雨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工程等别为Ⅲ等, 大坝、溢洪道等主要建筑物为2级。

花溪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 兼有环境用水, 发电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 花溪水库水质为Ⅱ类水质, 每天向下游城镇供水30万立方米, 坝后电站总装机容量3120千瓦;保护人口130万, 保护面积58.6公里 (贵阳市区、花溪区) ;可使南明河城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以上。

2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与思路

2.1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

目前针对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基于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确定补偿标准, 利用条件价值法, 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二是从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机会成本出发研究生态补偿的标准;三是从核算某一区域内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发, 以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在现有条件下, 补偿的标准不可能完全按主体的支付意愿来确定, 只考虑补偿主体的意愿;也不可能完全体现实际发生的经济损失或贡献大小, 只顾虑补偿对象的感受。上述三个常用的方法往往过于偏重其中任何一方, 所以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补偿标准主要是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博弈的结果, 一个好的补偿标准应该是充分考虑到补偿主体的支付能力, 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补偿对象的接受意愿, 协调好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的利益关系, 体现一种相对的公平。

本文综合考虑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以资源价值法和支付意愿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的标准。

2.2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思路

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确立的思路大致上可以描述为:计算花溪水库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上下限——分析结论。具体步骤为:

首先,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 以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 计算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

其次, 以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为基础确定生态补偿上限, 以贵阳市综合发展指数为补偿系数确定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下限。

最后, 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见表1) 。

3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3.1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的确定

Costanza等1997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 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原理及方法, 并以生态服务供求曲线为一条垂直直线为假定条件逐项估计了各种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但该项研究由于某些数据存在较大偏差而受到了很多批评。谢高地等人针对上述不足, 同时参考其可靠的部分成果, 2002年在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制定出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2006年对中国500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就同一调查问卷再次进行调查, 得出了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单价体系。

运用Contanza (1997) 等人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计算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其公式为:

ESV=∑ (Ak*VCk)

其中:ESV为生态功能价值 (元) ;Ak为研究区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公顷) ;VCk为生态价值系数[元/ (公顷·年) ]。

2011年, 贵阳市花溪水库水域面积为315公顷, 参照表1计算得出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为20366.69元/ (公顷·年) , 代入公式计算得出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总价值为641.55万元 (见表2) 。

3.2贵阳市花溪水库补偿标准上限

补偿标准的上限确定以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的全额实现为准。这是因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在理论上回答了在生态补偿中应该给予多少补偿的问题。因为, 人作为大自然的要素,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二者共生的必然选择, 所以, 自然界给予人类多少的生态服务, 人类就应该提供给自然多大的补偿。但是又考虑到每个经济发展阶段人类的支付能力和意愿是不同的, 所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可能一步实现, 直接作为生态补偿标准。因此,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只能作为补偿的参考和理论上限。

根据前文测算的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 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额为641.55万元。结合贵阳市花溪水库水域面积, 我们可以算出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为2.04万元/公顷。 (见表3)

3.3贵阳市花溪水库补偿标准下限

虽然贵阳市水源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价值, 但是以目前贵阳市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保证其生态功能价值的全额实现。因此生态补偿的下限就可以依据在资源价值的基础上结合贵阳市现有的支付能力来确定。综合指数是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个维度测量的综合性指数, 能够较好的体现一定时期一个区域的社会支付能力, 因此, 以贵阳市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补偿系数, 通过贵阳市水源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补偿系数的乘积计算得出贵阳市生态补偿下限。

2010年贵州省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0.4825。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贵州省属于上游状态, 综合考虑贵阳市实际情况, 调整贵阳市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0.5。通过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功能价值与补偿系数的乘积计算得出贵阳市花溪水库补偿额为320.78万元。结合贵阳市花溪水库水域面积, 我们可以算出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为1.02万元/公顷。 (见表4)

4结论

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应该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来及时调整补偿标准, 以至实现其生态功能的全额价值。贵阳市花溪水库生态补偿标准的实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低限度补偿阶段。在此阶段, 补偿标准不应低于当地的实际支付能力。实际的补偿标准主要包括补偿对象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成本、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费用、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成本补贴等。这需要补偿主体更多地掌握不同补偿客体的成本收益信息和更有效率的工作。

第二阶段:效益补偿阶段。补偿标准应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环境资本意识的增强, 以及支付能力增强而提高。在这一阶段, 补偿标准的确定除了不低于当地的实际支付能力以外, 还可以更多的通过环境资本本身的运营来相应的提高补偿标准。这一阶段需要政府主导下市场机制的更多参与。

第三阶段:生态功能价值全额实现阶段。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社会的支付能力已经足以提供其生态功能价值的实现。这一阶段的补偿标准就应该直接以其所提供的生态价值为依据进行确定。这一阶段补偿主体多元化, 补偿方式多样化, 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呈现协调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OL].http://www.gov.cn/gzdt/2011-12/23/content_2027840.htm.

[2]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肖玉, 陈操.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 2008, (9) .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7

编写参考提纲

1.前言

简要介绍生态调查的背景和调查的有关情况

2.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

2.1 机构与法制建设

2.1.1机构建设

2.1.2法制建设

结论(写实,力求简练明了。下同。)

2.2 生态保护

2.2.1自然生态保护

建国以来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主要成就(概述)森林保护 草地保护 湿地保护 水资源保护 海洋生态保护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生态示范区建设

结论:

2.2.2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生物安全及外来物种防范

结论:

2.2.3农村生态保护 农药、化肥、农膜控制与替代 畜禽污染控制与畜禽粪便资源化 秸杆禁烧与能源结构调整 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发展

结论

2.3 生态建设

2.3.1水土保持

2.3.2造林绿化

2.3.3草地建设

2.3.4沙化治理

2.3.5矿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2.3.6其它

结论

3.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3.1.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3.1.2气候条件

3.1.3土壤条件

3.1.4植被条件

3.1.5水文条件

结论

3.2区域社会经济特点

3.2.1经济发展(GDP、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等)

3.2.2社会发展(人口、文化、环境意识等)

结论

3.3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3.3.1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

3.3.2土地退化现状与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土壤盐碱化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土地沙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耕地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土地退化成因、危害及案例

结论

3.4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3.4.1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森林覆盖率变化、主要林种构成变化 林地面积动态变化分析 林龄结构构成变化 活立木蓄积量变化

累计造林面积与保存面积状况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原因分析及个案

结论

3.4.2草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草地利用现状 草地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草地退化与破坏成因分析及个案

结论

3.5水生态现状及变化

3.5.1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与污染状况

地表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地表水资源污染状况 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状况 地表水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地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论

3.5.2地下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地下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地下水利用引起的生态变化

结论

3.5.3 湿地生态状况 湿地面积动态变化情况 湿地动态变化成因分析

结论

3.5.4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 海岸带生态破坏现状 红树林面积动态变化分析 海涂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海产养殖及环境污染分析 赤潮及其成因分析

结论:

3.6生物多样性保护

3.6.1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总体评价

3.6.2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保护情况

3.6.3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3.6.4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情况

3.6.5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3.6.6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3.7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情况

3.7.1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 矿产开采造成的土地和植被破坏情况 矿产开采造成的土地、水体和大气污染情况 矿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3.7.2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及恢复情况 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及恢复情况 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及恢复情况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及恢复情况 其它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及恢复情况

结论

3.8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3.8.1农用化学品使用及污染情况

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 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 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

结论:

3.8.2秸杆利用、畜禽养殖及农村能源结构 秸杆综合利用情况 畜禽养殖及环境污染情况 农村能源结构状况情况 畜禽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情况

结论

3.8.3生态示范区与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与管理情况 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情况

结论:

3.9 城镇生态环境

3.9.1城镇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概况

3.9.2城镇污染控制情况

3.9.3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3.9.4城镇绿化情况

结论:

3.10生态灾害

3.10.1洪涝灾害

3.10.2旱灾

3.10.3地质灾害

3.10.4其它生态灾害

3.10.5生态灾害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个案

结论:

4典型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

生态环境退化影响分析

5.1 对经济的影响

5.2 对社会的影响

5.3 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结论:

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

6.1 自然因素

6.1.1气候因素

6.1.2地质地貌因素

6.1.3其它

6.2 人为因素

6.2.1 社会因素

6.2.2 经济严肃

6.2.3 法制、政策因素

6.2.4 历史遗留问题

6.2.5 其它 7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7.1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7.2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7.3 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7.4 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生态保护规划

7.5 开展国际合作

7.6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生态保护投入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8

“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有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可以用来解释今天环境危机的原因。许多人相信道德的力量,其实道德不过是功利主义的一层华丽的外衣。人们也许并不真心关心环境,只有一群衣食足又受到过教育的富贵闲人或专家学者在大声呼吁,然而,你如何告诉身处温饱边缘的人们保护金丝猴的意义;你又如何面对无数双饥饿乞求的眼睛,在这些眼睛里,森林就是面包、衣衫,就是生存。下面我就对重庆市的生态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些分析。

一、生态环境现状(一)土地

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 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湿地 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生物多样性

1、物种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全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和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全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0.74%。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二)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三)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四)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全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9.43亿元,2000年上升至59.98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4%和3.77%。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13.07%)。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和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全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全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0.048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0.13-0.17 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

(三)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和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和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臵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四)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和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控制生态破坏程度和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学的观点,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一把手”要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奖惩。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全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六)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2.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篇9

铁岭市位于松辽平原中段, 地域分异性大, 地貌类型是东高西低, 城市主要集中在辽河两岸的中部平原区。铁岭市区域的自然景观分布特点是“五分山水四分田, 一分道路和庄园”。

铁岭市区域内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山地。全市的植被可大致划为四个区域。一是辽东山地温带湿润的沙松、红松、阔叶混交林及次生林区, 吉林哈达岭山麓宽谷丘陵榛子灌丛及辽东栎、蒙古栎人工矮林地区, 是辽宁省的第二柞蚕放养区。二是辽东山地西麓暖温带湿润的油松栎林及其次生灌丛区, 其中有1950~1960年生的天然油松林, 已被定为油松种源林, 是我国天然油松林分布的北界。三是辽河平原水稻、玉米、高粱种植群落地区。四是科尔泌南缘沙地小叶杨、小青杨及羊草草甸草原地区。

二、生态建设现状

铁岭市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2.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7%。水土流失面积2330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17.9%, 比2000年减少2.1个百分点, 流失面积有所下降。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7平方公里;坡耕地还林还草面积510平方公里;已沙化的草地恢复和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沉陷区复垦投资1200万元, 利用沉陷区复垦土地325公顷。昌图县条子河沿岸打深井工作完成67%, 初步解决了条子河沿岸地下水污染严重, 部分区域农民安全饮用水问题。

已建立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8处, 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5处、市级2处。各类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面积达538平方公里, 占铁岭市面积的4.14%;建立了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 (区) ;启动了有机食品的认证管理工作。

三、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铁岭市东部区域水土流失、人工植被群落单一、中部区域土地贫瘠化及西部区域土地沙化是全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土地退化严重

铁岭市土地沙化面积达1.56万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1.2%, 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风沙区地区, 土地盐渍化面积达2.37万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1.8%。

2.水土流失

铁岭市水土流失面积2330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17.8%, 比2000年减少6.72个百分点, 流失面积有所下降, 但在治理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的自我恢复, 造成新的人为破坏, 使侵蚀强度出现加重态势。

3.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恢复工作任务艰巨

铁岭市域内有全民矿山20个, 乡镇集体、个体的矿山462个, 绝大多数是重开采, 轻恢复。其中仅铁煤集团煤炭开采累计堆存煤矸石3800万吨, 形成矸石山13座, 占用土地面积1325.6公顷, 并累计造成沉陷区域面积为518公顷, 现仍有192公顷土地尚未恢复利用, 且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3.3公顷以上。

4.天然湿地面积减少

铁岭市现有天然湿地面积16800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3%, 天然湿地围垦面积累计约为30000公顷, 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铁岭市天然湿地面积20世纪90年代末比20世纪50年代初减少73%。

5.外来入侵有害物种较多, 危害面积大, 铁岭市共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7种。

6.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农村部分农田因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污染有所加重。民营企业污染较为普遍, 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缺乏, 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及禽畜粪便管理不善, 利用效果不佳。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铁岭市的生态环境应按照自然恢复为主, 人工建设为辅的原则, 以辽宁省生态功能区划为指导, 实行生态环境分区域管理, 全面遏制生态环境功能降低的趋势。

1.东部山区以保护天然林为重点, 大力推行封山育林, 退耕 (蚕) 还林 (草) , 恢复和提高林分质量, 增强水源涵养林能力。

2.中部地区要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配合退耕还林, 形成林农复合体系。

3.西部风沙区加快区域自然植被恢复, 走向正向演替, 逐步遏制科尔沁沙地南侵。

4.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建立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职能。

5.防止外来有害物种侵入, 对已经入侵的有害物种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消灭。应逐步建立生物入境审批制度。

6.做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矿山开采破坏地区要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逐步恢复生态功能。

7.严格控制对天然湿地的开发利用活动, 防止天然湿地面积的进一步缩小。对莲花湖天然湿地进行修复, 要逐步采取“退农、退水产、退工”及工程措施退还和修复湿地。

8.结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粪便处理、土壤污染调查与治理, 建设优美的乡镇和生态村。

9.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保障食品安全;合理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0.建立环保公众参与制度,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积极倡导“绿色文化”“绿色消费”, 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铁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铁岭年鉴 (2006) .辽宁民族出版社.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筑下一篇:生产安全事故案例汇编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