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与理想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职业规划与理想

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理想与现实

2002年,一位青年学者的一篇《法律共同体宣言》,引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这样一个话题。

在学者给{去律职业共同体的自画像里,这个特殊的群体由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律学者组成,有着共同的知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共同的信仰。随着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实行,法律职业共同体一度被法学界热议和推崇,随后销声匿迹。

此后的十几年间,律师与法官、检察官之间的矛盾不断,隔阂也越来越深。2013年新刑诉法生效实施后,围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几乎所有的刑辩律师都表示,“毫无悬念”地在法庭上与检察官或法官发生过“微妙”的冲突。法律职业共同体一时间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使法律共同体这样一个旧题,再次被社会大众瞩目。

公报指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对此有学者解读称,这是中国向外界发出要全力打造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法治国家的强烈信号。

无论中国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进程如何,中国走向法治社会必然需要一个成熟的法律共同体,而这样一个法律共同体必须在法治社会中孕育,这是法律人的时代责任,也是法律人的命运召唤。

法律人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梦想

2002年,青年学者强世功以一篇《法律共同体宣言》将法律共同体的概念强势推出,第一次向世人宣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强世功的文章里,这个共同体中,有法官,有检察官,有律师,有教授,有司法调解员。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知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共同的认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风格、共同的气质,由于以上的共性,这些受过法律教育的法律人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共同体:一个职业共同体、一个知识共同体、一个信念共同体、一个精神共同体、一个相互认同的意义共同体。

因为“法律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法律共同体宣言》发表后和她模仿的样本《共产党宣言》一样,被广为传播,在法律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是法律人第一次认真思考:“法官、律师和法学家究竟是成长为一个统一的法律共同体,还是在被权力的勾引、利用的同时,彼此走向敌对和分裂?”为此作者呼吁:所有的法律人,团结起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由于当时法官、检察官多来自退伍军人,与大多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受过正规法律培训的律师在业务水平上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有律师形容自己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法官把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解析清楚。 “法官一说话,律师就发笑。”

这一年的7月,国家决定将原来的法官、检察官初任资格考试与律师资格考试“三合一”,实行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这次改革被业界普遍认为,是释放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即学者所倡导的“法律共同体”要在实务界初见端倪了。

2002年,著名学者张文显发表论文《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笫一次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而较清晰的释义,受到法律业界认可,即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一个由法官、检察官、法学学者、律师组成的法律职业群体。这群人拥有共同的法学教育背景,基于共同的事业追求、相同的职业思维、共通的专业语境和统一的知识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张文显再次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而呐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法治国家的形成是相辅相成、同生共长的。法律因为有了法律职业者而又有了生命,法律职业者因为有了法律职业共同体而具有了理想和归属感,法治因为法律共同体的存在才具有了灵魂。

此后的十多年,又有多位学者为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全力鼓与呼。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通过了修改后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提高了担任法官和检察官的标准,并相应修改《律师法》,从立法上为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提供支持。

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的逝世再次引爆了法律职业共同体这个话题。在那段日子里,整个法律界一致哀悼这位“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法官,对他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邹碧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善律师执业环境,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其生前推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了多项措施。他于2012年写下一篇博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畅谈如何营造法官与律师的这种互动佳境。他还曾主持推出了《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字里行间透露出邹碧华对律师的尊重,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敬畏。他生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就是在他去世前半个月召开的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上完成的,演讲的主题是“司法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

邹碧华的离世,让更多的法律人站在他的“肩膀上”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传承邹碧华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如何共同助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造?

法律职业共同体缺席的法治现实

然而,在目前的司法实践现实中,要想建立起邹碧华等学者倡导的成熟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显然过于理想主义。

2006年,全国律协发展战略委副主任、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栾少湖曾主持了“法官眼中的律师”与“律师眼中的法官”社会调研活动,并形成研究报告《对视:法官与律师——“法官眼中的律师”与“律师眼中的法官”》,其中关于“法官和律师能成为‘法律共同体’吗”,有5 3%的法官选择了不可能或者不希望成为“一家人”(法律共同体)的关系,40%的法官认为即使成为“一家人”也是很遥远的事;对“法官、律师、检察官、法学家将来会成为法律一家人吗”,55%的律师选择不可能,其中38%律师选择不可能也不赞成;44%律师认为能成为“一家人”但很遥远,只有l%的律师认为“能成为,很快”。所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法官和律师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出来的是悲观和消极,或者说是欲而不能的无奈。

栾少湖对法律职业共同体调研结果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张建伟看来,律师很难与公检法人员成为“共同体”。在法庭审判阶段,律师与检察官是天然的怨偶,这种冤家对头在缺乏公平对抗精神的条件下连同尊重原则的维护都有一定难度,当然不大容易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相反,公安和检察院、法院由于在国家权力话语系统中有着近似的地位和社会形象,在政治、立法、司法等许多问题上存在的共同认识多于分歧意见,法官、检察官虽不言“共同体”也较为容易结成一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国家权力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谈法律职业共同体,只能是律师方的一厢情愿。”张建伟说。

法官原本是居中的裁决者,和哪一方都不会对抗,但由于“国家权力共同体”的存在,和律师似乎成了“两个近乎敌对的职业群体”。这一点在刑诉法修改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刑诉法的修改,改变了律师的法律地位,越来越独立的律师与法官在法庭上的冲突开始加剧。

2009年7月,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法院一法官因不满律师在庭审笔录上的签字,现场决定把律师用手铐铐走,律师随即被铐在法院的篮球架下暴晒时间长达40分钟之久。

2012年1月10日,在贵阳黎庆洪等被告人涉黑案件审判过程中,先后有四位律师遭遇法官驱逐,且有十几位律师接连遭遇法官训诫,瞬间,律师和法官的职业冲突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015年,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涉嫌受贿、挪用公款案开庭审判过程中,周的辩护律师朱明勇在庭审时因和公诉人、法官发生冲突,先后四次被审判长赶出法庭。

从“李庄案”到“北海案”,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还出现一批与司法对抗的“死磕派”律师。他们抱团取暖”与法庭正面“碰撞”,激化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矛盾。

越来越多的律师在法院庭审过程中与法官发生激烈冲突的事件,引起了法律界和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感慨“现在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律师不与公诉人对抗,反而同主持庭审的法官进行对抗甚至演变成了‘对手’,律师要‘死磕’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针对这一现象也发表意见,认为“若法官律师对立,法律不可能健全”。

对此,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楠表示,虽然在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下,“法治”已成了社会的主流话语;但同时司法改革愈向前行,体制内外两种法律人的冲突将愈发凸显。双方如各举貌合神离的“法治”大旗,对法治路径的期待、对各自利益的诉求,就各有不同。因此这种法庭之上的碰撞,恐将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常态。从我国现实条件来看,实现完善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显然还任重道远。

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破冰启航

“今天的律师,明天的法官、检察官;今天的对手,明天的同事。”这曾是第卜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原会长于宁的梦想。

2011年两会期间,时任全国律协会长于宁提交了《关于建立从律师中选拔法官、检察官制度的提案》,建议将有丰富执业经验的优秀律师作为法官、检察官的后备资源,经过合理的选拔程序就可以成为法官、检察官。两年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信利律师事务所主任阎建国也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完善优秀律师进入检察院、法院遴选制度,让一批有经验的律师充实到检法队伍,缓解检法“案多人少”的矛盾。

代表和委员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回应,于宁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2013年12月13日,最高法向社会发出公告,拿出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研究室副主任、刑庭审判长、民庭审判长、司法研究处长五个职位,面向专家学者、律师、党政机关从事法律工作人员公开选拔。这是律师首次被纳入选拔范围。2014年3月26日,选拔结果公布,北京百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贾清林成为报考的75名律师中唯一人选,也成为5人中最年轻的入选者。

2014年10月,山东省司法厅选派12名律师到政法机关挂职锻炼。与以往的一些挂职不同,这次律师“挂的是实职”,到任后很快参与了案件的办理。他们都被分到检察院、法院最核心的部门,挂职公诉科助理检察员、刑庭助理审判员等职位。

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把“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写进了全会公报,加速了各级司法机关在把优秀律师引入司法机关的路径方面的探索步伐。

2015年4月,上海作为全国首批司法改革试点省份,率先试点从优秀律师和法律学者中遴选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目的是实现法律职业共同体内优秀人才的流动,让“旋转门”转起来。

经过笔试、面试、抽签等环节的层层筛选,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商建刚从众多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有幸成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上海通过遴选进入法官队伍的第一人。同时入选的还有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江,被任命为市检察二分院三级高级检察官。

此后,又有北京、江苏等地高级法院与律协合作,探索建立从律师队伍中述选法官机制。从律师到法官、检察官的直接通道的建立,正在悄悄地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加快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步伐。

此外,广东、北京、吉林、河南等地法院、检察院都在办案场所给律师办案开辟“绿色通道”和建立“工作室”,以保障律师合法的执业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由司法机关丰导的旨在建立法律共同体内部成员沟通机制的法律论坛也纷纷建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法院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暨司法文化讲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期。2015年12月2日,黑龙江省第三届“法律职业共同体论坛”在哈尔滨举办。时任黑龙江省高院院长、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述,亡,省检察院检察长徐明、省司法厅厅长沃岭生围绕法律共同体的建设发展作了主题发言。论坛加强法律共同体内人士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培育检察官、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彼此尊重、监督协作、依法履职、公正司法的办案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司法机关正以对律师群体最大的善意努力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推动法治进步。

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刚刚下发了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也一直在起草论证中。最高人民法院还在涉诉信访和死刑复核工作中重视发挥律师的作用。种种迹象表明,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2篇:民国学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反思与理想构建

摘 要 通过调查,民国学人认为当时的农业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严重问题,研究缺乏、理论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不适合实际需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明确办学目的、改革课程设置、规范教材编写、严格训练师资、改善教学方法、扩大农业职教影响、增加经费投入等建议,力图构建理想的农业职业教育蓝图,以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其设想虽然在当时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但也可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民国学人;农业职业教育;理想构建

自1896年江西高安蚕桑学堂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教育形式开始进入历史视野,并在清末民国的教育系统中获得相应地位。然而,民国农业职业教育具体如何办学?是否适应时代需要?这些都引起了部分学人的关注与思考,针对相关问题,他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设想,其理念既为当时农业职业教育勾画了发展蓝图,亦可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农业职业教育办学之困境

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为寻求救国之途,教育界人士深入反思,指出传统教育是消费的教育而不是生产的教育,于是乎实业(职业)教育呼之欲出,被认为是救国良方。相应的,为了挽救日益凋敝的传统农业,一批农业职业教育机构亦应运而生。理论上讲,在此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应该获得极大发展,进而带动农村转型。但是,通过考察、论证,当时学人却得出悲观的结论,甚至对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质疑。

(一)社会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吗?

在教育救国思潮影响下,农业职业教育理论上成为当时改造纯消费式教育、发展农业的不二之途,“中国农业已陷于破产之地位,非从农业教育着手,无以自救,此为农业职业教育之见重于社会,时非无因也”[1]。无可否认,此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无疑是一种进步,受之影响,当时国内的农业职业教育亦得到相当发展,“不论高等、中等、初等之农业学校,皆充满朝气,一般学生无不以习农为进步时氅,农业职业学校之招考学生皆比以前增多,农业学校质的方面,亦有改善,量的方面,亦有增加”[2],许多人士也沾沾自喜于此。但学人们经过调查发现,事实上这些农业职业学校遭遇了就业滑铁卢。农业职校学生,尤其是初、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皆无得到适当职业之途”,几乎都是“毕业即失业”,如1935年广东省立农业高职首届毕业的49人中,仅有3人工作、2人升入高一级学校、44人失业,失业率达90%[3]。为何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反讽呢?学人们认为那是因为社会无力收容这些毕业生,“社会之不需要农业职业学生,是农业教育的当头棒,是千真万确的,不容否认”[4]。这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巨大打击。

(二)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能自行经营吗?

既然社会无法容纳农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那他们是否可以自主创业、自主经营呢?学人们得出的结论同样是悲观的。他们认为,虽然在理论上讲当时的农业职业学校是对传统消费式教育的反叛,是实施生产教育的机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来毕业后具有一定生产技能、专门从事生产。然而调查发现,现实中的农业职业学校却无法完成这一职责。他们了解到的农业职业学校“不过与普通中学无异”[5],仍属纯消费式教育。很多农业职业学校根本就不是实施生产教育的场所,不能给学生授予生产知识与技能,致使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均不能养成生产观念及相关技能。也就是说,從技术层面上讲,农业职业教育没有成为实施生产教育的途径,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不足以自养的。同时,他们也指出,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来自乡村的贫苦青年,如果让他们自行创业,即使有技术,但缺乏资金也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何况他们的创业还需要场地,而乡村土地有限,乡间父老也不愿拿出有限的土地交给这些“所学偏重于肤浅之理论而少实际”[6]的年轻人。故而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真正从事农业经营者,不得其一”,“农业职业教育之实际与一般提倡生产教育之希望,相去甚远矣”[7]。

(三)农业职业教育能服务农村吗?

在当时的设计层看来,中国农业的衰落,农村的破产,原因固多,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农村缺乏指导者,无法改良传统的生产方法。设计层认为,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责任,应为农村事业的指导者、农业科学的介绍者与推广者,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责。那么该时期的农业职业教育能否担当这些责任呢?答案同样是令人遗憾的。经过调查,学人们发现,虽然农业职业教育已提倡数年,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绩,但实际上农民均不能接受,甚至根本不知道,出现了“研究自研究,农民自农民,两不相关”[8]的局面。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担起联系农村与农业科技普及的责任,但事实却因如前所述诸如社会无法容纳、无法自主创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众多毕业生没有或无法回到农村,“本来须知政府之所以设立农业职业学校,原欲使农村青年获得农业之知识……以为改良农业之干部,并非吸收农村青年永离其村,若谓农村青年出外求学,获职于外方为求学之目的,则农业职业学校之设,无疑是尽吸农村优秀青年离村之猛兽,如此,则农业职业学校何须设立呢?”[9]如此之农业职业教育又何能服务农村呢?

总之,经过调查,学人们认为,当时的农业职业学校学生不为社会所需要,不能自行经营,亦无法服务农村,已失去了发展根基,陷入到尴尬境地,如不改革,必将危机重重。

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基于对农业职教的观察与了解,学人们也在思考为什么原为挽救农村、农民、农业而设计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当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认为,这固然与“中国农业教育之幼稚,农业科学之未能独立”[10]有关,但更重要的还跟当时农业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脱不开干系。

(一)研究缺失,理论导向不明确,导致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偏离

学人们发现,当时农业职业教育领域首要的问题是研究缺失。作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研究领域,农业职业教育没有被充分认识与研究。当时的情形是一般的农学者多知农学,对教育知之甚少;而教育学者懂教育却又对农学无甚了解,即便在职业教育领域也是侧重于工商业职业教育,而对农业职业教育问题,则鲜有提及。“农业教育之研究,均为教育学者及农学者所弃,所以农业教育就无形中如无舵之船,误入歧途,亦不知自觉,这是何等可怜的事!”[11]。他们认为,专业研究及理论指导的缺乏,是造成农业职业教育失去目标的根本原因。

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缺失、理论导向不明确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农业职业学校办学规程的不完善。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工业职教、商业职教、农业职教三类。由于理论研究的缺失,很多人认为农业职业教育与工、商业职业教育一样,政府制定的各项法规中亦是将农业职业教育与工商业职业教育等同规范,这样导致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适合工商业,而不一定适合农业职业教育,依之运行的农业职业学校当然也不可能走上正途,从而导致农业职业学校办学方向的偏差。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偏差,也导致了其办学过程中乱象横出,如许多地方将职业学校办成了普通学校,将原应教授实用技术的职业教育变成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培训机构,致使学生毕业后“升学既不能与普通中学学生以争短长,就业复无专门技能以自给自助,返乡务农,不特缺乏老农经验,仰且为传统社会所不容,在校一切努力,出门一无是处,实为坑杀青年,浪费青年心血,断送青年前程”[12]。再如许多学校招生时招收了很多不可能从事基层农业普及、改革的非农者,不仅浪费了应有资源,还影响了其他学校“不复能以农业为职”[13]。另外,农业职业学校办学还有趋于都市化的现象,“举凡学校的设备,学生的习染,无一不趋于都市化(校址设在都市,是为最大之错误)”,结果学生“侵染城市之浮华习气,不耐农村朴素劳动生活,更不屑助其父兄操作,致造成非驴非马之人才”[14],在这种环境中,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毕业后,反视农村为畏途,非至不得已时不愿回到农村去”,他们“浮游都市,不特未能协助政府挽救农村危机,仰且增加国家物资之消费,影响社会秩序之紊乱”[15]。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但不能为农业服务,反而离开农村,这些都是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带来的后果。

(二)办学实践中问题层出

1.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当时农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学人们认为,这也是农业职业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当时农业职校课程大致可分全科制、单科制和混合型制三种,尤其以单科制为主。学人们认为,农职校的课程设置实有统一的必要,并指出以单科制为主的形式不适合农业职业学校。他们认为,当时农业职业学校之所以采取单科制是受工商业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将农业与工商业等同,以为学生学得一门专业知识即可自谋生活,而事实上“农业生产须具备各种农学基本知识,且农业科学各科亦多有相关之处……故对农业各科之基本知识应有相当之认识方可”[16],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并不像工商业那样分门别类,互不相关,只要谋一技之长,便可从事职业于生产,故而单科制在农业职业学校“实无采用之价值”[17]。

2.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育的核心,其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优劣与否。但学人们发现,当时的农业职业学校教材存在很大问题。他们指出,当时的教材大多不能满足农业学校的科目需求,其编制缺乏实地经验,甚至很多地方直接抄袭或译自外国,“留学生以其在国外抄袭之讲义,授予大学农学院学生,大学生复抄袭留学生之讲义,转授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学生,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学生又囫囵吞枣,如法传授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学生,辗转抄袭……不问学生程度能否接受,更不问当地农业是否需要,上下交相欺,而农业教育之前途,乃为断送无疑”[18]。不合国情,更违背农业特性的教材,致使职业学校教学很难进行。即使有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有心自己编制,但也会因学校图书、设备缺乏等限制很难编写完善的讲义,从而使农业职业学校教材程度不一,加之各学校设备不全,学生欲求参考亦不可得,教材尚且如此,教学效率,自然不会高,“生产知识与技能之获得与否,可知之矣”[19]。

3.教法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实用性,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民国学人们认为,农职校的教学方法应“教与做”合一,使教学与实践、实习打成一气、融为一体,如此才能使学生学到实用知识。然而,调查发现,当时农职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沒有做到“教”和“做”的合一。其表现主要有:一是各校实验仪器缺乏。自然科学最忌空谈,但当时农业职业学校除了规模较大者外,大部分对于仪器设备的要求,毫无标准,更不用谈完备与否了,而对于农业科学所需的特种实验室,更是“皆付缺如”[20]。各校教学只能仅凭书本空谈理论,无法实证及比较试验。此种仅凭书本,内容空泛而不实际的教学,虽有实用之名而无其实,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农场实习有名无实。实习,“乃课本上学理与技术之实证与训练”[21],是职业学校通用的关键教学环节,当时教育部也曾规定农业学校,“科室以内之作业与实地工作时间,以各占一半为原则”[22],但通过考察,学人们发现,农业职业学校的所谓实习,大多也是有名无实。虽然当时政府也规定每一农业职业学校须附设百亩以上农场与相当面积的林场,但现实中这一规定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学校仅有几块零星的土地当做农场、林场。这些土地“一则不能供学生实习,二则不足供学理之研究”,“其不敷用无可讳言”[23]。即便如此,有些学校还不能合理经营,很多基本只是播种、中耕、除草、施肥等数项,“不过如普通农业工人之筋肉劳动而已”[24],所谓科学的农业方法、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学生都不能从中获得,实习的真正价值不能体现。

总之,学人们指出当时的农业职业学校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办学过程中都存在各种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的偏差。

三、理想农业职业教育的构建

鉴于对当时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的反思,学人们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力图构建他们理想中的农业职业教育。

(一)订定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办学目的

学人们认为,农业职业教育办学一定要以农村为目的。他们指出,欲求真正农村的复兴,农业的发展,首要者就是农村指导和农业推广人才的养成,而这一切都需要职业学校来完成。他们认为,农业职业学校应该是建设农村的核心,其目的就是养成农业推广的基础干部与人才,而不是升学或为城市培养人才的场所,基于此,他们建议,应在每县至少设一所农业职业学校。此种学校,应绝对改变以往那种以培养、制造农村官僚为宗旨,也绝对不作为青年投考大学的桥梁。学校所授内容应力求使学生毕业之后,立即返乡,从事农事生产的经营。同时农业职业学校还应轮流训练该县实际从事生产的农民,其所授教材也必须针对当地农事需要。总之,农职教育的主旨“是在养成能够实际经营农业的人才”[25]。那么,其校址就应该在农业区域,而不应在城市当中;其所招收的学生,亦应以农家子弟或非农家子弟而有志于习农者为选取的目标。办学目标确定后,农业职业教育的运行才可有的放矢,其培养的毕业生才能成为农村的中坚分子,对农村建设、农业改良等发挥真实成效。

(二)调整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当时国内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大致有三个层次,即大学农学院及农业专科学校(大学程度)、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高中程度)、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初中程度)。学人们认为,此种分级实有改革的必要。他们指出,大学农学院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学生基础知识方面肯定没有问题;高级农业职业教育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对化学、植物、数学、外国语等与农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及其他相关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基础,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研究农业亦较易理解与接收。但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招收的是小学毕业生,其对相关自然科学、外国语等基础知识都很欠缺,在这样没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农业科技的教授,令其从事农业职业教育恐怕只是徒有其名。学人们认为,作为实用科学,农业教育必须有生物学、数学、理化等科作为知识基础方易理解,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学生有限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应付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他们建议,取消初级农业职业学校阶段,在当时不可能普及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情况下,重点发展高中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

(三)改革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当时很多农业职业学校均采用单科制,这种适合工商业职业教育的分科方法显然不适合农业教育,因此学人们建议,农村职业学校宜采用全科制。他们认为,农业教育,一般为农业技术人员之养成,他们将来要承担起农村指导者与推广者的责任,须对一般农业知识都有了解,而不是偏于某一种特种知识,“故应取全科制为宜,以使学生对于农业各科均得一概念及粗浅技术为目的”[26]。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鉴于农业的地域性特征,各地课程宜富有增损取舍的弹性,忌呆板划一,学校可结合所在地之农业情形增设相关科目。在课程内容上,应以满足农民、农村需要为核心,要能让学生了解农业社会的意义,使其能利用科学、改进技能,从事于农村主副各业。

(四)规范教材编写

编写适合的教材,无疑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人们认为,“农职教育的教材应侧重实际”,而“不尚纯理的探究”。他们指出,“农职教材断不能凭空制造,须有其地方风土性,始合实际”[27]。因此他们建议,各地应根据不同农业环境设置农学院一所,农学院除培养一般高级农业人才外,还负责区内农职学校的教材编辑之责。农学院应就当地农业研究情形,就地取材,编辑供应。其编辑的方针,应按区域内农业方式,将各种农事作业,分为若干各种单元,内容应力求简明实用,并注重实际方法的叙述,“务使于阅读或教授之后,即可照做,并绝对有效”[28]。同时,农业职业学校可随时将所在地之农作物种类或临时发生的农业问题,汇总给农学院,供其编辑教材的参考,以使教材编写更适合地方需要。

(五)严格训练师资

教师为学生的表率,也是任何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学人也认识到“欲求改革农业职业学校,必先培养优良师资”[29]。然而在当时,由于经费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各地的农业职业学校很难罗致专门教师,从而导致有限的教员承担了过重的任务。为此,他们建议:第一,每一农业职业学校须保证聘请最低限度的教师,以使农业各科的教学均有专人担任,而不是兼任;第二,农业职业学校的教师须长时间服务某地,以便对本地风土农情及作物有深切了解。各校应为农职教师提供相应待遇及其他保障,以使其生活安定,安心教学、研究。为培养专门的农业职业学校教师,他们还主张教育部应在国内大学农学院内,增设农业教育系,培养优良农业师资。教师的训练要注重专科的实际训练,使之不仅能认识农业,懂得农业,还要能躬亲实践的操作农业,如此才不致犯知而不行的错误,同时也应加强对其职业修养的训练,培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师。

(六)改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实习设备与资源

在教学方法上,学人们也认为,农业职业学校的教学方针也应彻底改革。针对当时农职学校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农职学校的目的与任务,他们认为“今后农业职业学校,即以训练实地从事耕作之农民为任务”[30],建议农职学校的教学应以实际之农园林场及畜舍为教学之地,主张“教”“学”“做”三者应该严密联系起来,尤其是“做”要切实。如有学者主张农职学校的课程,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花在实验和实习上,建议“最好是上午上课下午实习,把所有在课堂上得来的物事,都能在实验和实习上论证出来”[31],切忌理论自理论,实践自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知识与技能合一的人才,才能使农学研究的成果深入农村,对农业改良产生实际影响。相应地,为达到此目标,各学校也应扩充实习、实验设备。

(七)扩大农业职业教育影响

如前所言,因各种原因,农村职教、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很难,形成了“学校自学校,老农自老农”的尴尬局面,而农业职业学校要成为本地农村建设的中心,就必须首先获得农民的信任,扩大影响,这也是农业职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亦是职校学生获得出路的必要路径。学人们认为,首先在理念上,社会各界除注意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外,还应该有一种共识,那就是“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教育之中心”[32],要意识到中国社会是建筑在农民之上的,要想挽救中国的危亡,必先稳定农民生活,复兴农村经济。而中国农业衰落,农村破产的原因,农业教育不发达是重要因素。他们指出,只有农业职业教育的实施才能满足农民的真正需要,提高其知识技能,增加其生产,改善其生活及农村社会组织。只有农村职业教育,才是改良农村生活,复兴农村,解决农村苦囧的良方,因此他们提出了“今后教育应该到农村去”[33]的口号。建议,每省每一行政区可以设置一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作为全区农业技术试验与推广中心。中心以该区农业为研究对象,学校教员即为该区农业推广的中坚,学生则为该区农业推广干部。为具体落实此目的,他们还建议每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应专门设一相当规模的农业职业教育推行设计委员会之类的组织,其职责“一方面筹划及推动推广事宜,一方面协助农业行政當局”[34],使学校成为该区农业推广的顾问机关及推动机关,如此既可以推广学校实际技术,推动农业改革,亦可以扩大农业职业教育影响,引导农业转型。

(八)增加农业职业教育经费

除上述建议外,民国学人也意识到,要办好职业教育,前提还是要有充足的经费。没有充足的经费,学校运行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学人们调查发现,当时一般农职校的经费,大多与普通学校一样,以班为单位拨发。甚至有的还要七折八折的扣,或者不能按时领到[35]。致使有学校只能勉为维持,如此办理职业教育肯定不会有很大成效。因此,他们建议各地农职校的经费,起码应该有最低限度的标准,能够维持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增加,以为农业职业教育的扩充、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参 考 文 献

[1][2][3][4][6][7][8][9][10][11][28]翟克.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问题[J]. 高农月刊,1935(3-4):1-10.

[5][19][20][21][22][24][25]翟克.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J]. 中山学报,1941(2):19-24.

[13]丁颕. 广东农业职业教育之商榷[J]. 琼农,1936(28):3-4.

[14][15]林缵春. 筹办声中的琼崖农业学校[J]. 琼农,1936(28)5-7.

[16][17]翟克.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之检讨[J]. 农声,1942(224):10-20.

[23][31]农业职业教育琐言[J]. 琼农,1936(28):1-2.

[30][35]翟克. 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之改造[J]. 农声,1942(226):1-4.

[12][18][26][27][29]郭学敏. 农业职业学校之基本改造[J]. 教育与职业,1948(204):13-15.

[32][33]李骥. 农村职业教育之商讨[J]. 农村经济,1934(12)77-81.

[34]邹树文. 农业职业教育实际问题[J]. 中等教育季刊,1941(3):1.

作者:王延强

第3篇:试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结合

【摘要】剖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职学校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教育 职业理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求我国各地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近年,很多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方面已有很大的改进,然而,部分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上仍缺失人性意识,德育培养和思想教育实验流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了学生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前进乏力,其中,中职学校的德育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对其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新思路,推动中职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中职生往往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言行不规范、道德意识淡薄、盲目过度消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等。中职学校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据笔者对600多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2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20%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6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可有可无。此外,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空讲道理,毫无实践意义,他们认为理想信念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念信念和职业理想淡薄;二是缺乏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三是政治信仰和奋斗意志欠缺;四是抗压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足。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清晰理解之上,只有在教育体系的改良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指导着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效率的多元体系思想教育思路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生一般在15~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其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家长思维的缺陷会直接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学校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场所,学校的教育体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强大的,由于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学生受到社会负能量影响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的影响占60%,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社会媒体影响占25%。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很大。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研究发现,担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明显欠缺思想教育方面常识的教师占40%,具有较好素质的思想教育教师占60%。因此,笔者提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三、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

一般来说,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个层次。其中,职业理想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确立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结合。职业理想不仅对人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行动导向作用。中职生较早就接触本专业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对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然而,知识的获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就能实现,而是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中职生对事业理想和道德伦理之间的认知并不成熟,把中专生的职业理想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实践意义。

(一)以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

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中职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精神纲领,而且是他们走向社会理想的第一步。深化思想教育体制改革,有益于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把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就要做到思想教育理论和职业理想实践的对接。

1.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深化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职业感情。

2.建立职业化理想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训练和综合领导,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4.把职业定向作为思想教育的试金石。人人都需要社会职业,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就业前景和寻找就业渠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积极性。

(二)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

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未来职业相结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认清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1.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其往往处于失落、迷惘的状态,容易产生受挫感,容易丧失职业信念;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急于就业,往往会表现得浮躁或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总之,思想的参差不齐和认知精神的混乱都容易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2.注重学生职业理想和专业设计的撮合。对于中职生来说,职业基本有了定向,既然如此,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就必须对此有所关注,增强其与学生职业的联系。

3.把企业文化和就业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讲解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认知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方面知识,将其与就业信息紧密结合,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4.建立技术人才职业伦理,提取合理成分作为再教育过程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分析学生,把学生中存在大体相近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有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以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

有研究人员随机选取北京汽车工业学校7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学校中职生对待职业理想的态度。结果显示,占7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正确的远大的理想抱负,追求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对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给予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硬件设备。

1.学校公用设备要体现职业理想的特点。学生每天所使用和接触的公用设备极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耐心和毅力,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职业理想。

2.学校生活管理体制要具备思想教育的合理内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必须以体制改革为中心,建立一套寓职于教的教学系统,以完善和建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中职学校思想教育要重视学生职业伦理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引领作用,注重生活实践和职业理想之间的重合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将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把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建立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中职学校应逐渐被接受和实践的教学信念。

【参考文献】

[1]魏维森.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职业中专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的思索[G]//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2013

[2]郭书琴,刘宗仁.对中专学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态度的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12)

[3]徐红专.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江月阳)【摘要】剖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职学校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教育 职业理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求我国各地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近年,很多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方面已有很大的改进,然而,部分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上仍缺失人性意识,德育培养和思想教育实验流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了学生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前进乏力,其中,中职学校的德育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对其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新思路,推动中职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中职生往往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言行不规范、道德意识淡薄、盲目过度消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等。中职学校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据笔者对600多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2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20%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6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可有可无。此外,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空讲道理,毫无实践意义,他们认为理想信念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念信念和职业理想淡薄;二是缺乏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三是政治信仰和奋斗意志欠缺;四是抗压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足。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清晰理解之上,只有在教育体系的改良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指导着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效率的多元体系思想教育思路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生一般在15~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其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家长思维的缺陷会直接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学校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场所,学校的教育体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强大的,由于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学生受到社会负能量影响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的影响占60%,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社会媒体影响占25%。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很大。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研究发现,担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明显欠缺思想教育方面常识的教师占40%,具有较好素质的思想教育教师占60%。因此,笔者提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三、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

一般来说,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个层次。其中,职业理想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确立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结合。职业理想不仅对人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行动导向作用。中职生较早就接触本专业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对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然而,知识的获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就能实现,而是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中职生对事业理想和道德伦理之间的认知并不成熟,把中专生的职业理想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实践意义。

(一)以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

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中职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精神纲领,而且是他们走向社会理想的第一步。深化思想教育体制改革,有益于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把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就要做到思想教育理论和职业理想实践的对接。

1.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深化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职业感情。

2.建立职业化理想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训练和综合领导,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4.把职业定向作为思想教育的试金石。人人都需要社会职业,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就业前景和寻找就业渠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积极性。

(二)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

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未来职业相结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认清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1.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其往往处于失落、迷惘的状态,容易产生受挫感,容易丧失职业信念;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急于就业,往往会表现得浮躁或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总之,思想的参差不齐和认知精神的混乱都容易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2.注重学生职业理想和专业设计的撮合。对于中职生来说,职业基本有了定向,既然如此,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就必须对此有所关注,增强其与学生职业的联系。

3.把企业文化和就业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讲解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认知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方面知识,将其与就业信息紧密结合,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4.建立技术人才职业伦理,提取合理成分作为再教育过程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分析学生,把学生中存在大体相近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有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以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

有研究人员随机选取北京汽车工业学校7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学校中职生对待职业理想的态度。结果显示,占7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正确的远大的理想抱负,追求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对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给予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硬件设备。

1.学校公用设备要体现职业理想的特点。学生每天所使用和接触的公用设备极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耐心和毅力,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职业理想。

2.学校生活管理体制要具备思想教育的合理内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必须以体制改革为中心,建立一套寓职于教的教学系统,以完善和建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中职学校思想教育要重视学生职业伦理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引领作用,注重生活实践和职业理想之间的重合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将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把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建立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中职学校应逐渐被接受和实践的教学信念。

【参考文献】

[1]魏维森.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职业中专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的思索[G]//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2013

[2]郭书琴,刘宗仁.对中专学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态度的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12)

[3]徐红专.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江月阳)【摘要】剖析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职学校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教育 职业理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要求我国各地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近年,很多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方面已有很大的改进,然而,部分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上仍缺失人性意识,德育培养和思想教育实验流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了学生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前进乏力,其中,中职学校的德育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对其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新思路,推动中职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一)中职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中职生往往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言行不规范、道德意识淡薄、盲目过度消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等。中职学校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据笔者对600多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2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20%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60%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可有可无。此外,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空讲道理,毫无实践意义,他们认为理想信念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念信念和职业理想淡薄;二是缺乏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三是政治信仰和奋斗意志欠缺;四是抗压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足。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清晰理解之上,只有在教育体系的改良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指导着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效率的多元体系思想教育思路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生一般在15~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其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是学生初步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家长思维的缺陷会直接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第二,学校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场所,学校的教育体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强大的,由于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学生受到社会负能量影响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的影响占60%,来自农村的学生受社会媒体影响占25%。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度很大。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研究发现,担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明显欠缺思想教育方面常识的教师占40%,具有较好素质的思想教育教师占60%。因此,笔者提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三、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

一般来说,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四个层次。其中,职业理想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和社会要求确立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结合。职业理想不仅对人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行动导向作用。中职生较早就接触本专业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对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然而,知识的获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就能实现,而是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中职生对事业理想和道德伦理之间的认知并不成熟,把中专生的职业理想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有实践意义。

(一)以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

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中职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精神纲领,而且是他们走向社会理想的第一步。深化思想教育体制改革,有益于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把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就要做到思想教育理论和职业理想实践的对接。

1.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深化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职业感情。

2.建立职业化理想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训练和综合领导,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4.把职业定向作为思想教育的试金石。人人都需要社会职业,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就业前景和寻找就业渠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18页)积极性。

(二)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

以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未来职业相结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认清自己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1.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其往往处于失落、迷惘的状态,容易产生受挫感,容易丧失职业信念;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急于就业,往往会表现得浮躁或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总之,思想的参差不齐和认知精神的混乱都容易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2.注重学生职业理想和专业设计的撮合。对于中职生来说,职业基本有了定向,既然如此,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就必须对此有所关注,增强其与学生职业的联系。

3.把企业文化和就业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讲解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认知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方面知识,将其与就业信息紧密结合,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4.建立技术人才职业伦理,提取合理成分作为再教育过程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分析学生,把学生中存在大体相近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有助于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以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

有研究人员随机选取北京汽车工业学校7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学校中职生对待职业理想的态度。结果显示,占7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正确的远大的理想抱负,追求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对构建以思想教育——职业理想为内核的多元体系教育思路给予莫大的鼓励和动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硬件设备。

1.学校公用设备要体现职业理想的特点。学生每天所使用和接触的公用设备极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耐心和毅力,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职业理想。

2.学校生活管理体制要具备思想教育的合理内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必须以体制改革为中心,建立一套寓职于教的教学系统,以完善和建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中职学校思想教育要重视学生职业伦理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引领作用,注重生活实践和职业理想之间的重合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将职业理想作为思想教育的先机性和引导性力量,把思想教育作为职业理想的策略性和协调性内容,建立思想教育与职业理想为核心的开放性实体,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中职学校应逐渐被接受和实践的教学信念。

【参考文献】

[1]魏维森.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 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职业中专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的思索[G]//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2013

[2]郭书琴,刘宗仁.对中专学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态度的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4(12)

[3]徐红专.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编江月阳)

作者:黄品轩

第4篇:个人理想与职业规划

一、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未来的职业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对有可能实现未来的一种想象。同学们肯定都渴望成功,渴望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年少的激情与青春的梦想去进行搏击,好好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蓝图,用心去经营与耕耘吧,未来绚丽多彩,理想终会实现。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只有尽早明确职业定位,认清自我,不断探索开发自身潜能,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生方向,塑造成功的人生。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评估,来预测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

第一个评估标准是自身的优势与弱点。通过深刻的反思与认识,对自身的能力和优缺点要加以细致的分析。

第二个评估标准是对职业前景的规划。针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和前景,从愿望上给予定位,写出自己的心理预期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审视。

第三个评估标准是自身潜能。对自己的素质,尤其是自身的潜能和实力进行全面的测试和把握。

第四个评估标准是外部环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和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第五个评估标准是写一份职业规划。对自己所提出的职业目标以及实现方案作出具体明确的说明。

根据以上的评估结果,可以综合评价出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点和现实条件、环境等因素,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当然,这个评估结果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能不能全面判断出我们的职业信息。因此,设置的条件越详细,结果就会越准确。此外,还可以向同学或者朋友了解,而后寻找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气质和性格与职业的关系

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敏捷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选择与自己的气质相适应的职业。

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是气质和其他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气质的稳定性不同,性格具有更大的变性,更容易因为历和遭遇的不同而不同。虽然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但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性格一般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分述如下:

内向性格的人,有耐心、谨慎,适合做研究类的工作,如医生、科学家、机械师、编辑、工程师、技术人员、艺术家、会计师、打字员、程序设计师等。 外向性格的人,爱好交际,善于活跃气氛,适合做与人交往的工作,如人事顾问、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政治家、警察、售货员、演员、推销员、广告人员等。

一个人往往兼有内向与外向两种性格。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天的培养,不好的性格在工作中可能是致命的,一个人在社会中往往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改变原先的性格。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天生就适合或不适合做某类工作。虽然确立个性优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社会性的学习来适应社会、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

实践不断证明,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着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

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有助于使人认清自己发展的进程和事业目标,并以此为目标选择职业方向而开始实践。要让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在实践中让自己准确地把握机会并充分利用有关的资源,促使自我不断进步与完善。 在制订职业计划的同时,有几个因素我们必须加以考虑。

1.心理因素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心理因素是理想职业的基础,要清楚心理因素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如果不能分析好自身因素,那么制订的计划就很难变为现实。

2.信息因素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不同渠道的职业信息,并及时作出决策,随时保持良好的备战状态。

3.判断因素对我们收集的相关职业信息,经过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后,适时作出判断而不至于错失良机。

4.潜力因素要想使自己在职业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永远走在前列,裁要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实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计划。

5.学习因素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在现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的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终身的话题。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只有不断学习,有针对性地充电,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不断变化均职场需求,避免遭遇淘汰的厄运。

掌握了以上几个基本要素,我们就可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制订自己的职业计划了。

四、不断的校正目标

制订了自己的职业计划,确定了发展目标后,我们就要考虑去具体地实施。但我们身边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个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行动,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现差异要及时予以调整,如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

第5篇:我的职业理想与规划

我理解的职业理想与规划:

小时候我们都有很多的梦想,但随着成长,我们都走上了自己特定的人生轨道。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再像从前,对未来展开无限幻想。虽然我们还在象牙塔中,但慢慢走向真实社会的我们此时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从大方面来说,我们需要明晰自己将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工作,即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方向。有了方向,接下来就要思考在通往人生方向的道路上我们具体该怎么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大学四年在专业上自己要怎样学习,在课余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与人沟通交流、建立人际关系,怎样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和锻炼自己等等。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有一个方向,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自己认知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整,做出不同阶段的计划,以让自己不断向目标靠近。

我很喜欢一段话:“人的一生就是使1后面的0不断倍增的进位过程。1就是我们的目标,0就是我们为1付出的努力。如果我们把每一个目标分解到1%,每天为1%付出99%的努力,看似遥远的目标就会一下子变的清晰、现实起来。”

正如以上所写的,我所理解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定位“1”(目标),以及如何在“1”之后不断添“0”(阶段目标和达成方法)的计划。下面我将就我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大学四年和未来职业进行总体的规划。

我是谁?

认识并评价现实自我

1. 我的环境

专业描述:

教育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前景描述:

现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实验和摸索期,对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育人才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然而现在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就必须使自己足够优秀。

2.我的能力

学习能力:

1.我认自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较强。我从不把学习看作是记忆死的知识,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我在学习方面能够举一反三,善于对表面的事实进行归纳和总结,追求通过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看到本质。与此相对的,我还乐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先不管对不对),看看能不能说得通,哲学中称这个叫“演绎”,不过我离达到这个境界还有一段路要走。

另外,如果说“归纳”是我的强项的话,那么我的“类比”能力“排名”第二,不论是相同的事物还是有不同点的事物,我愿意从比较中找到联系和获取知识,相信这能让我的视野更开阔。

2.我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知识的学习,社会同样是学习的大平台。所以,我同样重视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我是个擅长从生活中学习的人,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工作中,我喜欢向身边的同伴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能力品质,使我在工作中不断取长补短。此外,我还认为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当然,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这个能力正是我最欠缺的。因此,日后我还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工作,以提升自己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3.古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说:“学习对于头脑,如同食物对于身体一样不可缺少。”因此,不管学习的现状如何,我总能够用刻苦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我相信,一个人为有拥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我同样相信,我的那颗独一无二的“好奇心”会永远给予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成为我学习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不过,话虽说得好,但做起来,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在“学习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是对于我的挑战,更是我前进的动力。

思维能力:

我思维能力的最大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我不容易人为地把知识限制在某个框架内,作茧自缚;总是能够带着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但思维的活跃也同时给我来了难题,让我有时缺乏一种“目标感”,只顾着去观察纷繁事物的复杂面,而忘记了这样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我喜欢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胜过刻板严谨的逻辑,这个特点给我带来学习和生活上无穷的创意,同时也给我添加了麻烦——他人很难理解自己。此外,我也比较相信自己的直觉思维。

管理能力:

1.时间管理能力。自认为自己对于时间的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对客观时间的安排上是没问题的,只是对主观时间的计划上会有一定的误差。例如,可能需要两个小时做成的事,我会计划成一个或一个半小时。总结一下原因——是自己对时间的估算能力还不强,对自己的执行能力还有所欠缺。

2.理财方面。由于我是个崇尚节俭的人,所以生活较为朴素,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的“奢侈品”(对学生而言)消费。

3.管理团队方面,从高中的三年情况来看,我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在高中,作为一名班干部,班上的大小事务我都处理的很好。因为大学想“隐居”一段时间,还没有选择做班委,我也不知道,能力退化了没。但是总体相信能力还是在的。

沟通能力:

我的沟通能力中等,不是很好。知道在对不同的对象时应用不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但自己大概不能处理得很好。有自己的想法,但在团队中还不能很好的阐述。我不是个善于交际的人,但能够耐心倾听别人诉说。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向长辈请教。所以我希望在大学这样相对轻松的环境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

我的动手能力不是很突出。但在课余时间,能够主动运用互联网或图书寻找解答,积极参与学生部门的活动。

3.我的兴趣

我的爱好及特长:

我喜欢阅读,写作,看电影,听音乐,旅游。阅读和写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我的左手和右手,我是个安静的人,平时的空余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来阅读各种书籍和写作,通过文字来了解生活,感悟生活,从中汲取许多生活的真谛,并通过及时的记录来发现自己的处境,不断鞭策自己。因此自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应该算是一个特长。

我的优势:

对待学习积极主动,乐于思考,沉静执着;做事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负有责任心,并会尽所能做好;乐于倾听,耐心,乐于帮助别人。

我的劣势:

少言,执拗,不太善于交际。做事太执着(在某些时候有可能是缺点),性格中的倔强大于顺从,所以可能比较自我,听不进别人的劝,“不到黄河不掉泪”。有时候,比较内向(人总是矛盾的),遇到“决定人生”的关键时刻,不果断,会胆怯,不敢展示出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内秀吧。

我想做什么?

我的人生总目标:

1.成为一名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业余作家。

2.周游世界,饱览名胜古迹,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世界留给我们每个人的“遗产”。让自己在自然中开阔胸怀。

3.不求流芳百世,只要我死后,还能有除我父母、亲戚、朋友、学生之外的人来纪念我,此生无憾矣。

大学毕业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

1.个人修行:德才兼备。德:求真务实的品格,踏实肯干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谦虚谨慎的学风;幽默风趣的谈吐;自信优雅的魅力;举重若轻的实力。(以上的内容和能力显得较为空洞,但却是我理想中教育工作者和文字工作者的气质)

2.学习方面:考出大学英语

四、六级证书,和高级口译证书以及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英语和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的“斩获”,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学方面,我希望能够发表一两篇论文于教育学方面的期刊或杂志上。

3.专业发展方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考取教育学研究生,最低拿到硕士学位,并争取向更高学位发展。

我最需要培养什么?

求学所必需的能力与素质:

1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2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

3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优良的学风;

4 学会并能正确感知信息的观察、阅读、听讲、记录的基本方法;

5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求职所必需的能力与素质:

1 能够最短时间内认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2 不依仗名校出身,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3 对事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

4 有专业技术能力;

5 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6 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

7 能够带着激情去工作。

自主创业所必需的能力与素质:

1 有志创业者需要一种勇气,也要有踏实的精神;

2 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客观实际合理定位创业目标;

3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品质、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等各个方面。

4有企业文化、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企业实践的经历;

5 能洞察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充分理解并利用政府“大学生创业平台”的各种有利扶持政策

我现在仍然欠缺的能力与素质:

首先,我认为自己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过于依赖老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的教学模式。其次,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工作和学习,磨合期过长;以此同时,难以长期保持对一个事物的积极性,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效率大不如从前;此外,不能很好的处理突发事件。

大学生涯规划

知识规划

1、在校期间,面对新的教法与学习模式要尽快适应,以便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良好氛围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力争不迟到、请假,更不旷课,保证学习听讲时间及学习质量,按时完成各门功课作业。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力争通过学校每学期开设的各门课程考试。全力避免课程不及格。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到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全力避免体育课程不及格。每学期力争辅修一门跨专业的课程。为毕业后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做好铺垫。

除去上课时间,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除去必要的身体锻炼、娱乐活动及休闲时间外,应安心、踏实、专注地攻读专业书籍及其它类别的实用书籍。学习时应注意预习、听讲、复习、综合分析、时间分配。知识积累不仅应做到广、博,更应做到专、精。扎实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校外图书城及网络信息,开拓视野,扩展知识范围,以此,激发、开拓思路,尝试设计开展学术创新、科技创新。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以外书籍。

2、在大一下半学期通过全国一级计算机考试,在大三第一学期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在大一下半学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在大二第一学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在大二下半学期通过普通话二乙考试;力争在毕业前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2、能力规划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筹划,组织,协助团支书,班长等开展各类活动,建立起与同学之间的良好友情,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参加学生会生活部的学生工作,参加各类的活动的筹备,学习设计、制作海报,向大众宣传,推广活动的勇气和能力。学习与校外一些机构联系、洽谈,通过办讲座,发传单等方式为部门获得赞助。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在每一次活动之后懂得总结反思,将收获记录下来,使得下次的活动可以完成得更加缜密。此外,积极参加校内外文体艺术活动,力争在校期间分别参加校内外社团活动、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各两次以上,以此充分锻炼胆量、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3、经验规划

积极参加各阶段的党、团活动;每月向党组织递交对党章的学习、认识及实践,以及自己的言、行、感受;争取在大二上半学期被党组织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在大三下学期通过组织考核,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校期间,力争每学年分别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社区咨询和临时实习等工作各一次;力争每学年分别参加义务献血、植树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活动各一次;力争每周参加校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一次。

在大

一、大二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工作,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争取能获准参加导师的一至二项的科研工作。

4、生活规划

每个学期有计划的购买一些有特色的礼品,拍一些照片与家里人分享。交一两个挚友,加强同学间初始的融合,增进同学友谊。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要学会宽以待人。懂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考虑事情。践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理,用真心来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计划在此后的每一次国庆假期,寒暑假期间到一些同学的家乡游玩,了解最贴近当地真实生活的人文景观,游览美丽的自然景观,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既节省开支又增进友情。克服想家的情节以及生活问题,学会独立生活。有安全防范意识,谨慎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不必要的损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培养自学能力。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卫措施,要勇于面对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向挫折挑战。

未来职业理想的规划

大学四年的整体规划在上面已经提过了,接下来我将为我大学毕业后做一个大致的规划:

1.2012~2013年:制定完美严密的考研计划,并全力备考,争取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2.2013~2016年:努力完成学业并同时在校外寻找兼职,进入经验积累期。同时争取在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报告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

3.2016~2018年:通过单位面试,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工作的同时从事文字工作和学习,以便取得更高的学位。

4.2018~2020年: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和教育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作出贡献。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名四年后走上讲台侃侃而谈的普通教书匠,我们要造就的是为中国教育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的教育改革家。因此我要为成为一名为中国教育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的教育改革家而奋斗。

关于我的规划:

1、对于短期计划,我会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写近期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同时注意通过各种考试的成果来总结近期学习、工作情况,并及时与自己的计划比较,找出不足,适当调整。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合理意见。

2、对于长期计划,根据短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并且要根据自身现实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每个近期目标的实现,都标志着我们向最终的理想又靠近了一步,我们在其中收获了成熟和成长,也成就着梦想和人生。

其他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职业理想规划,其实就代表着我们自己的理想。理想应该像青青的翠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理想也会像大海的奔流,“不遇到暗礁和岛屿,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在实现我们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遇到迷茫,但是我们美好的规划能否实现,不取决于我们的华丽言辞,而是取决于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就让我们用实践证明自身,用行动实现理想,这样在一生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我的国家和民族,也为我们一生最大的幸福和责任: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文/ 吴芳(大一教育学)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http://blog.sina.com.cn/career

第6篇:我的职业理想与规划

所谓“理想”,那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很崇高的东西,小时候,当老师问到你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充满热情与憧憬的高呼科学家、航天员、医生这种高尚的头衔。然而,当我们在渐渐长大于懂事并慢慢认识这个世界时,童年的理想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美好的记忆而已。对于现在的我甚至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理想大概是我们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不得不妥协时的一种精神慰藉罢了。

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我选择了在大学四年学习《工商管理》。什么是《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学广而不精”。这个专业所涉及的范围极广,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但是,做任何一个行业凭的都是实力,你要做市场营销,但是有一大批营销出身的人才;要做企业投资,却没有投资出身的人才学得精。介于此,我觉得必须选择一个于自己所学专业有相似特性的行业作为个人的职业理想。

参考大量资料以及个人的深思熟虑之后,我选择了“职业经理人”。据说职业经理人是人才市场中最有活力与前景的阶层。经理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经营管理企业,使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职业经理人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就业方式和利益要求,其报酬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经营业绩的好坏,他们必须承担经营失败后的职业风险。经理人的职业化,必须将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绩效结合起来,将他们的命运与企业的生死存亡联结起来,从而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格局。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巨大的挑战,使职业经理人成为既具有风险性,又令人非常向往的特殊职业。

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必须要有管理艺术、领导水平和组织才能,对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的穿透力要很强,辐射范围要广。特别是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序,对上对下都要有很强的穿透力及辐射力。做管理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人是有思想意识的,也是最难管、最头痛的,通人性、讲道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信任人,看到人才的价值,重视人才的作用,挖掘人才的潜能尤为重要。

经这么一说,我不禁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我的“理想”和今后的奋斗目标了。综观自身,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时而活跃开朗,时而又安静沉默;我喜欢与人交往,却不善于经营自己的资源;我直率口快,很多时候出于好意,但总因口无遮拦而办了坏事;我喜欢看书,喜欢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但总是没有计划,缺乏必要的思考。我曾经有过很多“崇高”的理想,而现在又不得不对生活的现实低头。活得实在,实实在在的活着才是最现实的一件事情。

基于对我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自己选的的职业的认识,我终于认识到我从此时开始我的任务了,一方面,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多与人接触交往,在焦急与实践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的能力,弥补自己的缺点,努力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一有机会,就应该出去兼职、锻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为,社会需要的绝不是学富五车的翰林,而是身经百战且又有大局意识的将帅。

第7篇:我的理想与规划

理想,一个意味着付出与收获的词汇,一个包含着鲜花与荆棘的词汇,一个能令人为之热血沸腾不倦追求的词汇,如果说人生就像在一条未知的路上行走的话,理想则无异于一块指示明确的方向牌,她将使你不至迷失人生的方向。

在我上大学之前,我的理想是能够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当我进入北方工业大学时,作为会计系的一名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或者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会计事务所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

这样的理想需要四年的不懈努力和执着的追求,并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我认为有理想的人才有奋斗的目标,他才会有机会成功。所以这次“我的理想与规划”演讲比赛对于我们每一位新生都是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规划也是实现理想的起点。

在大学四年,我的理想是考取研究生。正确的做正确的事,努力奋斗提高自身修养。

会计学本身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而我们更应该向着更深层次的领域去努力探索。注册会计师,或成为高级会计师的理想需要我们在充满荆棘的路上实现。 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然而刚刚迈入大学生活的我们会有些彷徨或是空虚。

也许,你见过“学业有成、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三好学生”;也许,你见过“不学无术”却“事业有成”的“未来企业家”;也许,你见过“魅力四射、爱情丰收”的“情场高手”;

那么,你有没见过一个集“学业、工作、娱乐”与一身的全能大学生?这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我们细心的规划。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成为了每一个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一,是大学生活的基点。来到北方工业大学,我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需要慢慢适应大学生活的我们也在一点点进行着这四年的规划。我认为大学一年级首先要打好学业基础,尤其是高数和英语。在大一提前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大二就不至于为能否通过四级而心急如焚了。我们就应该走在时间的前面。在大一的时候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会他们的思想跟紧他们的思路。同时,在大一我也会选择参加一些社团进行实践活动。以锻炼自己为目的,多和他人进行沟通,我们不就应该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么?

大二,通过英语四级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英语六级甚至考研英语都会逐步展开。还是那句话,能够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才会成功。由于选修课的不断开展,专业课也成为我必须拿到好成绩的目标。当然,拿奖学金也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为学校工作也是不能放弃的。学业和工作娱乐同时兼备,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

大三时,我们两年的基础课已经完成。我会为考研做准备,打下

良好的基础。提高自己能力和修养。高效利用时间,约束管理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其实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四,最后冲刺的阶段,考取研究生是我大学的最终目标!而在大学里无论是进行实习还是在学校里工作都是人生中的一个锻炼自己的重要阶段!

当然了,细心的规划需要我的坚强与执着!这是一对能将一个人的意志从懦弱冶炼至如钢似铁般硬朗的词汇,是永不向生活妥协的斗志。

大学只是我们奋斗的起点,而人生并没有终点。大学生活是循序渐进、目标明确,充实而丰富,成功且快乐的。理想与规划是相辅相成的。理想——让我们的人生有了一对飞翔的翅膀。规划——让我们逐渐迈向成功。我们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扩宽人生的宽度。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让我们的人生无悔,理想与规划让我们人生更精彩。同学们,人生的每一步需要踏踏实实走下去,让我们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吧!当有一天你成功时,请大喊:我实现了我的理想!

第8篇: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

运用:区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

【教学重点】

1、职业的涵义和职业的特点

2、职业生涯的特点

3、理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关系

2、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第一节 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导入』

故事分析:话说有两兄弟,他们一起住在一幢八十层的公寓楼里。一天,他们一起出去郊外爬山。傍晚时分,等他们爬山回来,回到公寓楼的时候,发现一件事:大厦停电了!这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很不巧,这两兄弟是住在大厦的顶楼。那么,顶楼是几楼呢?那就更加不巧了,顶楼是八十楼。很恐怖吧。虽然两兄弟都背着大大的登山包,但看来,也是别无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爬楼梯上去吧。”于是,他们就背着一大包行李开始往上爬。到了二十楼的时候,他们觉得累了。

于是弟弟提议说:“哥哥,行李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它放在二十楼,我们先上去,等大厦恢复电力,我们再坐电梯下来拿吧。”哥哥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好啊。弟弟,你真聪明呀。”于是,他们就把行李放在二十楼,继续往上爬。卸下了沉重了包袱之后,两个人觉得轻松多了。他们一路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好景不常,到了四十楼,两人又觉得累了。想到只爬了一半,往上一看,竟然还有四十楼要爬。两人就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停电公告,才会落到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六十楼。 到了六十楼,两人筋疲力尽,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哥哥对弟弟说:“算了,只剩下最后二十楼,我们就不要再吵了。”于是,他们一路无言,安静地继续往上爬。终于,八十楼到了。到了家门口,哥哥长吁一口气,摆了一个很酷的姿势:“弟弟,拿钥匙来!”弟弟说:“有没有搞错?钥匙不是在你那里吗???”。。。。。。

好,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事?????? 正确,钥匙还留在二十楼的登山包里!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在反映我们的人生。二十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压力,不停地功课、考试、升学,就好像是背着一个很重的登山包,加上自己也不够成熟有能力,所以走得很辛苦。二十岁以后,从学校毕业出来,踏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好像是卸下沉重的包袱。所以说,从二十岁到四十岁,是一生中最愉快的二十年。

到了四十岁,人到中年,发现青春早已逝去,但又有很多遗憾,于是开始埋怨,骂老板不识货,怪家人不体恤,埋怨政府,埋怨国家,埋怨社会。。。就这样在抱怨遗憾中又过了二十年。

到了六十岁,发现人生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埋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走完自己的最后岁月。到了生命的尽头,突然想起:好像有什么忘记了。是什么呢?是你的钥匙,你的KEY,你人生的关键。你把你的理想、抱负、关键都留在二十岁,没有完成。

想一想,是不是也要等到四十年之后,六十年之后才来追悔?我们想一想,我们最在意的是什么?想一想,希望将来的自己和现在有些什么不同?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来不让这个遗憾发生呢?那么,我们要做什么呢???

对,我们要做好我们的职业生涯设计。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 !

『授新课』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

(一)、职业与民生之本

1、职业的涵义: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既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舞台,也是人们谋生——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手段。

2、职业的内涵(有四个要点):(举例说明,重难点)

(1)稳定的收入。从事职业活动是有报酬的劳动,有稳定的收入是职业区别于其他劳动的主要特征。

(2)要承担相应责任。 (3)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进行自我完善的途径。 (4)是个人与社会相互连接的纽带。

(二)、职业生涯与人生

--------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业准备阶段、从业阶段,从业回顾阶段。

1、 从业准备阶段

-------可以细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试探、职业选择、职前准备四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交融的阶段。

2、 从业阶段

--------是人生的主要阶段。职业与人生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是人们通过职业活动满足多种需要,其满足的程度反映出职业生涯发展的程度; (2) 人的职业活动,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

3、从业回顾阶段。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历程,即一个人一生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的实现过程。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举例说明,重难点) 1,发展性 2阶段性 3整合性 4终生性 5独特性 6互动性

(三)、职业生涯的规划的重要性:

1、帮助我们目标明确的发展自己

2、帮助我们扬长补短的发展自己“扬长”即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长处,“补短”即认识、发现自己的的短处,“补短”要重视时机、重视实用。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专业定向后初次就业

2、必须面对就业难的现状

3、必须把个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4、引导自己形成学习的动力和终生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为终生发展打好基础的规划。

5、指导自己就业和创业首次就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懂得“现先就业、后择业”可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形成创业意识。 (至此2课时)

第二节 职业理想的作用

『导入』故事中发现了什么? 『授新课』

一、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1、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1)职业理想的特点:1社会性 2时代性 3发展性 4个体差异性

(2)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

2、作为奋斗动力的职业理想

(1)职业理想是人在职业活动中,追求工作、事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2)立志是规划职业生涯的起点,反映一个人的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就和大小。

二、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有明确职业理想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2、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重难点)

1、务实的规划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

(1)要做的是根据这一理想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务实,具有鲜明的个性,符合个人实际

(2)目标明确,阶段要清晰,措施要具体 2 规划的过程是提高自己的过程。

四、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进行点评 (至此2课时)

【教学总结】本章通过对职业和职业生涯含义的介绍,以及中专生为什么要了解职业和职业生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的作用,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打下了基础。

【教学作业】做一份规划:我的人生理想

【教学建议】从学校就业办找一些成功学子的事例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略

第二章 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个人特点、了解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立足本人实际,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热爱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行业,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理解“兴趣能培养、性格能调适、能力能提高”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运用:分析所学专业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本人发展条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体验个性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挖掘自己与职业要求相符的长处,找到存在的差距。 【教学重点】

1、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

2、兴趣和性格的培养

3、家庭经济状况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况的改善

3、职业生涯的发展的各项联系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6课时

第1课

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

『导入』故事中发现了什么? 『授新课』

一、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1) 专业设置,其特点是明显的技术性和职业性,往往与社会上一定的职业群相对应。

(2) 在分类上从宽到窄有三级:专业大类、专业、专门化。

(3)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每个专业都对应着某个职业群。

2、 中职生面对的两类职业群

(1)适合中职生横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为首次就业时择业面的拓展或今后可能转岗的职业

(2)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为技术等级和职务的提升,是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在的岗位。首先要学好学校开展的各类课程;其次要努力提升自生素质,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最后是每个人对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到“走一步,看 两步,想三步”。

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 一种基本品质。

(二)、具体方面(重难点,事例分析) 1思想道德素质:

(1)、含义: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从业者在思想政治上的信仰或信念以及道德上的修养等。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对于其他素质起统领作用。

(2)、职业道德素质的重点是敬业、诚信。衡量一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看他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从业者对自然、社会、思维、科学知识等人类文化成果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表现在强烈的求知欲。 3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状况和水平。专业素质是职业素质构成中的重点 4 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状态和水平,具体表现为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

职业素质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思想道德是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重点,身体心理素质指载体。由这些素质构成的职业素质,在职业活动中集中表现为从业者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生涯发展

1、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1)、职业资格证书能证明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对中职生就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证”是求职就业的“入场券”,“证”是具有实力、能胜任岗位的标志,“取证”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手段。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不但能扩大择业面,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能大大提高择业过程中的主动性,使自己具备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又具备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2、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

学历文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所具有的文化程度或者学业程度的证明,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3、与中职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有三大系列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和公务员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

第一,中职生应该在理清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基础上,了解适合自己横向发展的职业群中各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

第二,对所选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做进一步了解,并以此为据设计出职业生涯的具体阶段。第三,了解所选职业纵向发展的途径,找出所选职业对于职务晋升的要求,了解为晋升应该做那些准备。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1、中职生能成才:人才观是对人才本质及发展成才规律的基本观点。

2、各行各业里人才辈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为“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 (至此2课时)

第2课

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

『授新课』

一、兴趣及其培养

1、兴趣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大小密切相关,对工作不感兴趣,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对 工作的有兴趣,在工作中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

2、职业兴趣:

------依据兴趣与职业的关系,把的人兴趣划分为十类 (1)喜欢同工具、器具或数字等事物打交道的人 (2)喜欢与人打交道 (3)喜欢有规律的工作 (4)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5)喜欢从大局着眼

(6)喜欢研究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的人 (7)喜欢分析、推理、测试之类的活动 (8)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挑战和创新的人

(9)喜欢运用一定的技术、操纵制造产品或完成其他任务的人 (10)喜欢制作能看的见摸的着的产品

3、兴趣需要培养:

------不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就认为自己不感兴趣,是不少初入学的中职生的心态。人们对某种职业往往需要有一个了解、喜欢、热爱、沉醉和奉献的过程。 (1)、是多搜集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有关信息,关注他们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多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取得成功的快乐;多了解本行业成功人士的事迹,通过真人真事感悟这一职业的乐趣。

(2)、学好专业课。在次,要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

二、性格及其调适(重难点)

1、性格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1)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客观事物和社会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一个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分类

----性格分为外向型、内向型、中间型三类。

1) 外向型的特征主要有活动性、灵活性、开放性、现实性、适应性、显示性等。这类的人多为开朗的乐天派,为人处事灵活多变、热情好客,能较好的适应外界变化,善于与人打交道。然而,他们有时做事马虎、松散,容易急躁。工作内容变化较大的职业。

2) 内向型的人主要特征有安全性、规律性、伦理性、计划性、慎密性、克制性等。有时处事犹豫不绝,迟迟不见行动。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是内向型人的长处能够较好的处理工作内容相国定的工作。 3) 中间型 2职业性格:

(1) 定义:职业性格是人们在长期特定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 作用: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从业者性格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不同性格类型的适合的职业也各不相同。

3、 性格可以调适:

----性格存在可塑性。专业定向不等于职业定向。

三、能力及其提高

1、 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2、职业能力:

(1)分类:从范围角度上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从发展水平角度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心理学还把能力分为显能和潜能。 (2)职业能力的定义: -----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构成。 (3)专业能力的定义:

-----指从也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的,强调应用性、针对性。

(4)、方法能力的定义:

-----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选择和应用水平,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创新性 (5)、社会能力的定义:

-----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是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的水平、程度,强调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能力可以提高(举例说明)

四、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

1、形形色色的职业价值取向 (1)职业价值取向的含义:

----是人民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决定人的就业方向和行为,影响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人在从业过程中的驱动力 (2)13种职业价值取向

2、从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1)、错误的价值取向产生的原因:1)脱离本人实际

2)脱离环境 (2)、价值取向的分类:1)维持并提高物质生活的需要

2)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3)是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

五、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重难点)

1、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 (1)要敢于面对现实,能正视自己

(2)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

2、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2)中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一类是面向职业群的,另一类是针对某一职业的。

(3)职业道德要求在“做事”中“做人”,它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

(4)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是长期积累的、反复强化的产物,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自发性,既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即“习惯成自然”。

(5)目的是使职业生涯规划符合本人的实践 (至此2课时)

第3课 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

『授新课』

一、家庭状况变化与职业生涯发展

------家庭状况不是一层不变的,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应考虑变化的因素

二、区域经济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1、家乡及周边地区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我们在这里长大,最熟悉这里,人际关系也集中在这里,人际关系也集中在这里。利用家园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往往事半功倍。

2、关注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的特点;

(2) 本地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的比较

三、行业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重难点)

1、 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行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机会,个人发展促进行业发展。

2、 关注行业发展的动向。

1)是本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 2)是本行业产生的新职业、新岗位; 3)是本是行业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动态关系;

4)是国家、地方和外资对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动向。

-----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机会一方面需要人敏锐的发现和捕捉,另一方面需要人通过努力去创造。 (至此2课时)

【教学总结】本章通过对专业和专业群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我们就业的面是非常广泛的,但要想在就业中取胜,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并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适当调整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 【教学作业】做一份调查: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分析 讨论: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参观学校的就业招牌会,进行现场分析讲解,加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板书设计】略

第9篇:我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我的职业理想与规划

福安一中物理组 吕少永 我知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虽然在理论方面,我可以夸夸其谈,但心里非常明白:还是缺少实践,纯粹的眼高手低。因此,我将在此设定我两年的职业规划。

首先,明确——在岗即是一份责任。

现在,福安一中开始新课程改革,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那就说明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可以着手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也许,这一过程会有许多坎坷,毕竟理论掌握容易,实践起来也许就会磕磕碰碰。因此,我首先就得权衡好自己的心理,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心态,真心地付出我力所能及的一切。

其次,发扬——不懂就问就是好精神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中,尤其是第一年,对于我来说也许不会的还有很多,例如:教学的模式、学案的编写、教学难度地把握等等。不懂就问,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这就是我快速适应并且融入新课改的最好手段。不懂就问,可以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不懂就问,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不懂就问,还可以是班会课的形式、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心理问题等等。相信在各位前辈老师们的热心指导下,我可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学习并消化。

再次,坚持——个性化的教学发展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但每位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我应该也坚持。通过在一中这几年的教学积累也树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种模式,是完全贴切我的风格而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对于这点我应该坚持,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完善属于我自己的这种教学模式与风格。

最后,历练——各种活动积极参与

在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历练。古人云“能者多劳”,我的体会却是“劳者多能”。一个人的事业必须与岗位相融,必须与所在的团队需要契合,这样既可以为学校赢得荣誉,又能为自己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所以我在物理组会中,认真听老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各种观点,并做一定的记录;在备课组中,与老教师一起分析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如何突破解决等。而且主动要求参与校本练习的编写,学案的编写等。渐渐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

我知道,很多刚进入一中的人都会满怀激情,胸怀远大理想,而日常工作却充斥着细细碎碎的种种琐事,有的人难免眼高手低,哀叹命运不济,终究一生碌碌无为。其实有远大理想本身没错,不过理想

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如放眼未来,着眼当下,在不同人生阶段制定可以触摸可能实现的目标,并全力以赴面对每一个工作,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状态,当机遇这匹骏马奔驰而来时,你就能勒住缰绳飞身上马,奔向你的理想之地!

我想过去的一切就应当重新归零,新课程改革这将是我的新起点,我已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去迎接明天的挑战。

上一篇:公示报告文件下一篇:带三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