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理想,新规划作文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学期,新理想,新规划作文(精选8篇)

新学期,新理想,新规划作文 篇1

第一点,是我们即将迎接的体育五项达标考试,投实心球、跳绳……其中四项我倒不怕,但是投实心球让我屡屡失分,可能是源于我竹竿型的身材,投球时总显得力不从心。记得去年徐净淳成功“闯关”,并且夺得五个满分,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桂冠,将同学们羡慕得要死。这一次,我一定要保证四百,冲刺五百,稳住脚跟,向“桂冠”发起强烈的进攻!

唉,第二点,是每年都要隆重登场的数学竞赛,它是评比三好学生达标的基本要求。曾记得二年级下册,那是个郁闷的学期,当我还正沉浸在竞赛后轻松的学习状态时,一个同学一脸坏笑地对我说:“恭喜你,取得了好成绩。”我接过试卷,睁大眼睛,仔细看那试卷龙飞凤舞的大字我哭也哭不出来,只觉得天旋地。放学见到妈妈,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嚎啕大哭,令班的许多老师还记忆犹新。这一次,我一定要考到140分以上!

最后一点,我的动作不快。每次放学整理书包,我总得卫冕“冠军”,等我不慌不忙地整好书包,抬起头来,人早已散光了。这学期,我一定要把拖拖拉拉的毛病改正,力求真正冠军。

新学期,新理想,新规划作文 篇2

一、把探究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与揭示写作思维规律有机结合, 使思维训练贯穿作文全过程

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必须关注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从人的写作转化原理来看, 一篇好作文的诞生, 要经过“知——情———意———文 (言) ”的多重转化, 也就是写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 产生感情体验, 然后转化为大脑的主观感受, 再通过头脑的加工提炼转化为较为深层的认识, 最后再经过文字加工转化为有系统的语言文字, 才会成为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 “知——情”这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 一般的作文教学和作文指导书大多避而不谈或言之甚少, 这正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关键所在。

感知世界、触动感情, 是外界事物引起人的心理变化的重要环节。好的作文教学体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营造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环境, 使学生的心理发生良性变化, 对外界事物产生极大兴趣。在这样的写作状态下, 学生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以及思维等才更灵敏, 学生的写作潜能才会得到充分发挥。当学生产生写作的激情时, 其写作潜能才会被挖掘出来。传统的作文教材和作文教学, 往往不关注感知和思想感情问题, 研究智商问题较多, 而关注情商不够, 只讲求技术技巧, 忽视对事物的感知和情感的研究, 这就只关注了写作的一部分, 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导致片面强调写作结果, 学生作文动机和动力岂不匮乏?

陈继英先生这一新课程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强调阅读和写作结合、重视思想和语言文字积累的同时, 吸取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 从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着手, 不片面强调写作的结果, 而是更注重作文的过程性规律的揭示和阐述。也就是说, 既十分关注写作“感知——情感”问题, 注重对写作的“动力系统”———写作情感、写作动机的主动调控, 又注重对思维能力层次的清楚训练, 直接把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对写作情感、写作心理行为与写作思维特点规律的引导上。这就不仅使得这个作文体系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而且使作文教学指导的实效性大为增强。

二、突出了思维训练的核心地位

作文, 说到底不是技术活, 而是思想感情、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乃至于人格修养的综合表现。那种困守着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的机械的技术主义的作文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鄙弃。但是, 当我们打着反技术化、反工具化的旗帜去找寻作文教学实质的时候, 却迷失在抽象的大文化概念的迷阵里, 作文教学如临无形之敌, 不知从何下手, 于是又有人回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诌”的路子上去。诚然, 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但历史也已经证明它是低效的。

文化发展到今天,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和胸怀, 汲取“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古训之后的人类智慧, 汲取语文学科以外的科学研究成果, 来充实、丰富和发展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操作方法。陈继英老师的《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正是具有这种胸襟和智慧的力作, 远远超越了那种不关注思维思想, 只讲求技术技巧的作文教学的苍白无力和那种文化论者大而无当的研究。

该作文教学体系从人的心理和思维的角度指导学生探寻如何感知生活、如何认识生活、如何采集写作素材、如何酝酿写作情感, 如何进行思维创造、如何策划成文等一些动态性的思维规律。例如, “基础思维能力培养”一章和“写作感情激发与心理调控”一章, 其内容按照写作心理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分解为感知理解能力、作文素材采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写作感情激发、写作心理调控等十多个项目, 并围绕每一项目再组织必要的语言材料来引发学生思考和写作, 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这样编写, 使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这一教程时, 依据内容项目的安排, 可将心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写作, 有本可依, 有路可循, 克服了盲目状态, 教学效果十分明显。这样突出了作文思维训练的核心地位, 也便抓住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牛鼻子, 这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根本指导, 也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素养的有力培养。

三、使“读写互动”, 形成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我们都知道, 写作有两个基本过程:“输入”的过程和“输出”的过程。就是说, 首先要通过增加生活阅历和阅读来丰富内心世界, 作为作文的源头活水。但是要注意的是, 生活和阅读并不直接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而是“源头活水”之源头活水, 而心灵才是作文的源头 (当然也是其它所有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源头) 。其次, 有了源头并不必然有成功的作品, 其间就有个能不能把思想感情文字化的问题。丰富敏感高贵的内心世界, 可以诉诸声音而成为音乐, 可以诉诸色彩而成为图画, 当然, 作文教学要做的, 是引导和教育学生诉诸文字而成为文章。对于整个作文教学而言, 这两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循环过程, 作文教学应该双管齐下, 在这两个方面都要有所作为。

陈继英先生的作文教学体系强调将读书和写作紧密相连, 有利于学以致用, 从而构成了读写一体、读写互动的作文教学链条, 这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指明了有效途径。

好的作文教学, 决不能离开对学生阅读状态的指导。众所周知, 一个成功的阅读者, 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写作者;但一个成功的写作者必定是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因此, 该作文教学体系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 以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该书用专门的章节对此进行系统阐述, 例如, 读书随笔、专题研究阅读与写作的设计就是其匠心独运之处。

与此同时, 陈继英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把“立足生活, 感知生活和自然之美, 博览群书, 作为作文源头活水”的理念置于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与生活的隔膜, 而且在本《教程》的编写上也突出注意了文质兼美的特点, 不论是“思维导论”中的取例, 还是“写作实例”, 都选自报刊时文或中学生的优秀习作, 内容富于借鉴和教育意义, 语言具有典范价值, 捧读此书, 不仅可获得作文的具体指导, 而且有阅读的审美享受。同时, 选文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可以自读自学和仿写, 便于借鉴和印证。不仅符合阅读的“可接受性原则”, 而且符合文章写作和作文教学规律, 这对于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来说,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陈老师的作文体系, 打破阅读和作文两相隔膜的局面, 读写互动,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并以思维训练作为二者的桥梁, 使阅读所得得以周转和延伸, 使写作内容得以充实。这便找到了作文教学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四、明确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效率不高, 与语文理论界和教学界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性质理解不清、定位把握不准, 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些语文专家认为, 作文既然是写作, 那么, 一般的写作学原理和文学理论也就一定适用于中学作文教学, 他们希望从写作学或文学理论著作中找到快速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秘诀”, 这些着眼于成人写作的方法指导, 解决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另外, 他们习惯于把中学生作文混同于一般的写作或文学创作。须不知, 中学生作文与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虽有共同规律, 但更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中学的基础教育性质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不是作家, 而是可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合格的毕业生, 有了这个“准星”, 才会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定位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这些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少年作家, 但似乎大家都没有认为那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丰硕成果, 而韩寒等人的出现简直就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讽。即使公允地看待作文教学的成绩,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没有在大面积上、高效率上提高中学生作文的能力。

陈继英先生的作文教学体系注重基础性、规范性, 注重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强调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和过程体验, 既注重“入格”的训练, 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夯实学生作文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大量来自实践的作文指导理论和经验, 在他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这对广大在教学一线苦苦煎熬的语文教师来说, 无疑是一把开启作文教学迷宫的“金钥匙”。

今天, 我们高兴地看到, 作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了新的长足的突破, 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 我们获得了一把“金钥匙”, 这又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幸事, 更是广大中学生的幸事, 也可以说, 是我国作文教学和研究的一大幸事。捧读陈先生的新著, 欣喜之余, 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它使我们对作文教学的前景信心大增。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 篇3

教育的价值要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教育既不能以升学率、以数字为本,不能以经营、创收为本,也不应将学生视为单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随着国家优先投资和发展教育,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的生存条件和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各地都在确定下一阶段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然而,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我们却还没有形成必要的共识。相反,从教育行政官员到校长、家长,普遍将这一追求等同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同于“名校扩建”。于是,出现了新一轮“名校扩建”的苗头,一些地方刚刚开始缩小的学校差距,又有可能被重新拉大。

这些现象显示了教育真正的问题和差距。我们已经深度参与了国际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但我们的教育“软件”基本还是旧的,还是分数竞争、应试教育那一套。

不仅如此,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管理模式,乃至教育价值、教育方针的表达等等,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阶级斗争时期形成的,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也没有真正升级更新过,例如“劳动者”“接班人”的提法。

为此,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重新确定我们的坐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需要将“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开发,而首先是人的发展,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造就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能够自立于社会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经济和科技能力,是人的发展的一个后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同时,需要反思“全面发展”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以“全面发展”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它在现实中往往走偏为“平均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倾向于塑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上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这有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从教育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新的教育方针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教育的价值要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明确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幸福为本。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重要的教育目的。这意味着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教育既不能以升学率、以数字为本,不能以经营、创收为本,也不应将学生视为单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扩大,学生在市场环境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权益、体现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

教育的价值要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教育民主化的价值,源自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全民教育的价值之上的。为此,需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分治、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改变主要面向城市、面向重点学校、着重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转为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全体学生,优先关注农村地区和弱势人群的教育,恢复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

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生活教育”。上个世纪30年代,陶行知创造的“生活教育”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针对性,是一种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顶层理论和教育哲学,既中国化又真正现代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的反面就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其基本特征就是“与民众生活无关”。建立“生活教育”,就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改造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等基本问题,实施民主的、有用的、活的、创造的教育。

疫情后新学期规划作文 篇4

江苏省3月3日公布的《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指引》明确,坚持错区域、错学段、错时间分批有序安排开学,原则上同一县(市、区)所有中小学在2周内完成返校开学工作。

疫情下的开学时间表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同样,在项目中也会出现很多的不确定性。项目负责人如何管理呢?

有的伙伴说,有些事情太不确定了,就像我们现在碰到的疫情,根本无法管理,只能撑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的人说,如果没有办法管理不确定的事情,那就把所有确定的事情管理好,随时监控不确定的事情。显然,第二种方法更积极和主动。

我的孩子原本计划2月17号开学。开学前十多天的时候,学校就通知3月1号前不会开学。后来的通知是还需要延迟开学。

每一次的计划预测,我们都会伴随一个或者多个项目决定。比如:开学时间延迟,学校就准备了录播网课。第二次延迟的时候,学校准备了直播课程。

疫情下,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决策?

开学时间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和条件:本地区疫情的风险等级,交通状况,学校的物资和应急准备程度,学龄阶段特点,主管部门的决策程序,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等等。

教育部近期对开学作出了原则性要求,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再考虑开学。

一是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二是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三是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

我的新学期规划作文450字 篇5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快速、高效是人们做事的基本要求。在如今每天信息量巨大的时代,我们做事必须要快。相比初一,初二更是如此。以前可能还会磨蹭一会,但现在坚决不允许。随着初二的到来,学习的科目也会增加,作业自然就越加繁多,这就需要我们有非常搞得效率才能完成他们,而我本身就是一个拖拖拉拉的人,做事比其他人花的时间长很多,我也希望在新的学期能够有所改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但我们做一件事时,应该考虑到最坏的结果,提前做出预防;或者即将做某事时,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不至于等到时间到了,才手忙脚乱做准备。例如说每天晚上睡觉前,将书包整理好,把作业放在一起,这样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直接出发了。看一看第二天下不下雨,如果下雨是否要提前出发,还要记得拿伞。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能够为我们节省时间,劈开突发状况。

写字一直是我的一处短板,然而,他对于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如今对学生书写有着极高的要求且十分重视,每天在校内也会有十分钟的练字时间,考试时有5分卷面分。我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暑假还抽时间练了字,希望能够将书写改善。

新学期,新理想,新规划作文 篇6

一、高二不同的是,在大家的脸上我并没有看到懈怠与放松,而是多了一份沉着与稳重。因为高考仅剩103天。

记得那个昂扬的九月,我们满怀信心地带着自己的理想踏上高中的旅程,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对学习充满了斗志,我们挥汗如雨,我们奋笔疾书,为了我们的梦想。现在,梦想离我们很近了。103天,103天我们究竟能不能有所超越,103天我们能不能创造辉煌。我只想说,不管过去我们多么辉煌,也不管过去我们多么平凡,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你将实现梦想开辟天地;相信自己,你将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当一切过去你将是第一。热血在赛场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

岁月的时针转到2010年时,六月战场的旗帜在向我们招手。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搏击,泪水与汗水交织,成功与失败交织。夜半孤灯,五更鸡鸣,一卷浓墨写下十几年的艰辛。

新时期校长的追求与理想 篇7

一、校长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家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小一点, 他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 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每一位校长都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会引导校长对教育理想、教育本质的思索与追寻。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认为, 真正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华东师大吴遵民教授也呼吁教育者把握教育的本质, 要重塑教育的灵魂, 即坚持教育“育人”、引导德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中心原则, 培养明辨是非的、善良的、有担当的、有使命感的人。天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这些大家的教导都在告诉校长: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获得快乐、和谐的人格, 具备有尊严地生活的能力。

就教书育人本质而言, 教育即解放。是启蒙和探索, 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 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 而不是统一观点;是尊重和信任, 而不是抵触防范;是关注于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不是强闻博记的“知识存储器”。

“理想”这个词现在好像被有些人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 这不免令人迷茫而沮丧。然而, 从哲学上来讲, 理想带有彼岸性, 是“彼岸”的一座灯塔, 如果没有她, 就无法照亮“此岸”, 应知“虽不能至, 却心向往之。”做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型校长就应该是圆中国教育梦的率先垂范的筑梦人。

二、校长要具备创造创新的教育家情怀

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成长为教育家, 然而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要有教育家的情怀, 而拥有教育家的情怀不能简单等同于评为形式上的市区教育专家。教育家情怀是一种对教育的责任和担当, 这是对教育及其规律的一种敬畏和坚守;是接纳“体制外思考”、践行“体制内行动”的睿智;更是推动一线教育工作者成为专家、成为名家的底气与胸怀。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得好, 当前教育的急功近利、有悖教育规律弊端, 决然是教育本质的失落;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 是生命诞生与消亡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正所谓“百年树人”、“润物细无声”。教育的演变进化是积淀而升华的规律性轮回, 需要生命的沉潜, 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而这种关注与规范无疑需要一代代教育管理者拥有笃定的教育家情怀, 尊重教育规律, 懂得坚守信念, 耐得住“静待花开”、“桃红李绿”的寂寞与憧憬。其实, 真正的教育家就在我们所在的中小学校, 就在你我他的身边左右, 就在平凡高效的课堂, 就在为人师表的校园。

“五十六号教室效应”是美国的雷夫用25 年时间创造的轰动世界的教育奇迹, 让每一位学生收获了受用一生的技巧、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日本的佐藤学坚持20多年, 凭借一己之力, 对“课程”与“教师”深入研究, 将“传递中心课程”转变为“对话中心课程”, 将教师的角色由“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 将学校由“教育工厂”转变为“学习共同体”, 从而推动了日本3000 所学校的变革;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典故诠释了人民教育家的情怀, 不免让人“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将‘十一学校’塑造成为引领中国教育创造发展的卓越品牌”, 体现了大思维、大视野、大教育, 体现出“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教育家的高风亮节……

三、校长需提升高屋建瓴的专业领导力

校长要成为学校共同愿景的设计者、人文校园的构造者、内涵提升的优化者, 还要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学生身心和谐的协调者, 校长需要具备极强的专业领导力。其中, 新课程改革的领导者角色至关重要, 决定着一所学校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决定着学校是否能够打造成为不可模仿、不可分割的新课程体系与模式的“名片”。

实践证明:学校课程领导是对于课程的规划、开发, 成就学生是工作支点, 提升教师是工作难点, 发展学校才是工作亮点。课程领导更有别于行政领导, 它的实质就是少一点行政, 多一点专业, 就是要体现“少管多理”, 形成课程引进——课程管理——课程领导的科学完善机制, 完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特级教师到教育家的历练成长过渡, 带领学校师生做好教育成本投入的“减法”、教育质量提升的“加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

四、校长须提高率先垂范的教育家管理智慧

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教育发展的担当。对一切学生负责, 对学生一生负责,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绝不是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或虚浮作风的敷衍。

当下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家型的校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家型校长的管理智慧应体现在是否对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管理得得心应手, 体现在工作中是否以大局为重, 认真履行好自己应承担的管理职责, 体现在是否能够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通过阶段目标的逐步推进,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还体现在是否能够深入课堂、深入学生, 掌控教育的节奏和效率,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并通过人文管理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扎实落地。

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 涉及到制定目标、配置资源、建立团队、提升效率, 涉及到战略的制订和战术的实施。华东师大金忠明教授曾谈到, “方是做人的脊梁, 圆是处世的智慧”;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在讲发展性教师评价时引导我们即便是“老虎理论”再有效, 也要关注到个体的发展、关注“以人为本”的体现。上海徐汇区中国中学原校长孙占林的“双八十”投票制度告诉我们, 给别人留空间就是给自己留余地。华东师大张万朋教授鼓励“学会偷懒”从而激发思维, 从中也可以看到“学会了退让, 才会进步”的道理。华东师大杨全印教授主张校长“低重心”, 让20%追随, 70%跟随。

这些管理智慧, 做人、做事的方法, 有利于我们找准职责定位, 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干部和师生及家长的需求。智慧的管理和管理的智慧会让校长增强绿叶意识、主管意识、配合意识, 从而在工作中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

新学期,新计划 篇8

然而,虽然我们如此热衷于立下“新XX”愿望,却很难将它们坚持到底。有心理学家追踪了人们新年计划的坚持情况,发现在新年一周之后,有77%的人还能坚持下来;一个月之后,这个数字下降到了55%;半年后是40%;到了两年之后,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还在坚持为实现当初的目标而努力。回想一下,你自己曾经制定过的各种新年计划,有多少最后真的坚持了下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定下目标和计划,却没法坚持执行,通常是由于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这些目标在制定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仔细思考,本身就难以实现。有的时候,我们设立了太多的目标,一个精力正常的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实现,甚至它们彼此之间就存在冲突。也有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太过模糊,或太过宽泛,以至于没法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制订目标和计划时,我们通常会展望未来,想象目标达成的美好愿景,而这种想象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满足感,让我们过度乐观,头脑发热,以至于没法深思熟虑。

第二个常见的原因是,我们往往没有想清楚,自己追求这些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你希望达成某个目标,究竟是因为你自己发自内心深处地认同它,还是仅仅是因为别人期望你这样做?心理学家区分了两种行为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你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想做,对它有兴趣,那么就是出于内部动机,这时你就更有可能主动付出努力,并且乐在其中;相反,如果你的目标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或是为了迎合别人对你的期望,仅仅凭借着这些外部动机,很难支撑你坚持下去。

不能坚持执行计划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在立下宏愿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预计到实际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例如,你可能计划每天晚上花半小时背单词,想象如果坚持半年,自己词汇量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你却低估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其他那些更有趣的活动带来的诱惑,或是忙碌了一天之后睡意侵袭的感觉。预测未来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习惯于对未来做出抽象的预测,却很难切身体会彼时彼刻的实际感受,而恰恰正是这些感受和体验,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这些常见的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坚持执行“新XX”目标和计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关于如何坚持实现个人目标,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1.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也许你对自己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不满意,希望能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不必着急,改变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战线拉得太长只会让你自己疲于应付。可以先集中精力,一次攻克一个问题。成功的经验会给你带来信心,形成良性循环,让剩下的问题解决起来变得越来越容易。

2.具体的行动方案

过度宏大的目标会让人望而生畏,感觉无从下手,也为逃避和懈怠留下了空间。把一个宏大的目标拆分成具体的小目标,则可以为我们提供细致的行动指南。例如,如果你的终极目标是“我要减肥”,那么可以将它量化成具体的指标,比如“半年减10斤”,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比如“每周去3次健身房”,再或者“每天热量摄入不超过2000卡”。这样具体可量化的方案,不仅能够让我们坚持执行下去变得更加容易,而且也使我们可以追踪和评估自己的进展。

3.给自己中等程度的压力

追求目标需要我们不断付出努力,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过小让我们提不起兴趣,压力过大又会压垮我们,只有中等程度的压力,才激发我们最出色的表现。让压力水平保持在最佳的区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锻炼身体,那么不必一开始就要求自己每天都去健身房,也不必为了快速见效,一上来就开始魔鬼训练。选择一个对你来说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可以承受的强度,再根据自己的进展不断调整。

4.建立奖励机制

如果一种行为总是伴随着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正强化”过程。在坚持计划、养成习惯方面,也可以利用这种过程。与其等到目标全部实现之后,才给自己一个“大”奖励,不如在每次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就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比如,坚持锻炼一周之后,就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这样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坚持下去。

5.允许自己犯错

无论是过去习惯的改变,还是未来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难免会有反复。也许你计划控制体重,却没有抵挡住一块巧克力蛋糕的诱惑,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减肥大计就此终结。认识到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不要过度自责或愧疚,而是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在未来做得更好。

6.主动寻求社会压力

前面说过,纯粹因为别人的期望而设立的目标,往往无法坚持实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把自己的目标埋藏在心底。恰恰相反,主动和别人谈论你的目标,这可以制造出社会压力,让你在产生懈怠的想法时,多一些坚持下去的动力。此外,找到一些与你有着相同目标的人,相互督促和激励,也可以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从现在开始,提起笔来制定出你的新学期学习计划吧!

上一篇:公司制财务下一篇:工作检讨书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