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2023-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基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任务。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这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心理变动较大,且无法完整、准确表达自身心理状态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心智不够成熟的阶段,教师应当在持续关注的同时,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因此,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向,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本文将选取教学过程中较为典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对该案例的具体内容和背景进行简要的阐述,并从学生的个体因素、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教师的理念引导以及小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教学思考。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与一般的学科和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学科和课程的教学过程都是基于十分客观的教学规划和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切入要点,给予学生引导和思考,并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既需要教师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和观念传达,同时还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展开教育和引导。这种个体上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程度。

一、案例背景

学生小华(化名),在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习后,出现了与以往反差较大的表现。首先,在课堂表现方面,小华与以往十分积极的学习状态不同,甚至以十分消极和懈怠的情绪来对待教师的课堂提问和与其他学生的学习互动;其次,在学习成绩方面,小华的各科成绩水平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优势科目英语下滑程度相对较小,而弱势科目数学成绩下滑严重。第三,从小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出现了正确率较低、拖欠、不交作业的特殊情况;第四,通过对小华进行课后的观察以及其他学生的反馈,小华在人际交往和校园活动方面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消极情绪。譬如,较为沉闷,不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逃避校园活动。这与小华以往的行为表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案例分析

(一)知识内容层面

在进入小学四年级后,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与以往相比都有了难度的提升。而这种难度的变化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具备面对知识难度提升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知识内容层面的变化会给该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学生个体层面

该生在进入四年级的学习阶段后,无法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来适应各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学生无法及时更新和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来面对四年級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学生也缺乏心理调节和压力疏通的有效渠道。

(三)教师教学层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习生活中的各方面因素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进而忽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换言之,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不重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根源问题。

(四)校园环境层面

事实上,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情况的心理状态转变或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校园管理过程中,校方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问题来展开集体的教学教育工作。这不仅无法切实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校园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然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维护校园环境、健全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家庭教育层面

学生在心理层面的转变,家庭环境往往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而家长也应当及时发现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但在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家长往往会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成长和发展,并将学生的反常行为归咎于浅层的影响因素上。

三、解决对策

(一)关注学生心理成因,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

事实上,学生个人心理产生转变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只有探寻和发现学生的心理成因,才能够切实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由此,通过心理成因的发掘来对其进行疏导和开解,并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步骤,就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而对于小华这一类表现得较为沉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序渐进,找寻其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启话题。

(二)分析知识内容难度,找到成绩提升突破口

对于该学生来说,知识内容的难度增加,是影响其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当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难度提升和学习过程中的吃力状况时,他们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和自我麻痹。这会使得学生无法找到学习过程中的阻碍成因。

因此,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规避逃避心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发学生正向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健康心理。由此,在这种正向心理状态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够找到成绩提升的突破口,消解自身的学习阻碍。

(三)收集整合学生意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处于小学四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思考能力。因此,学生自身对于课堂和教师的反馈,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要点。学生的个人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审视课堂教学的全新视角。

因此,针对该名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典型现象,教师应当借助这一契机,收集和整理学生们对于不同学科和课堂教学的想法和思考,并在其中发现学生们真正的学习诉求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事实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人意见,也是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安抚。

(四)开展校园教育互动,提供心理教育的辅助

教师应当从小华的个人案例中进行发散思考,观察和总结出这一阶段中学生普遍发生的转变。并由此来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

除此之外,在校园的建设和管理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应当是校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辅助。教师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变化、及时寻求帮助的良好意识。

(五)引导家长积极重视,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生心理状态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仅是校园教育的工作范畴,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由此了解学生的个人心理状态,并与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配合。

由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展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家长与学生才能够开展有效沟通,并借助亲情氛围来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四、结语与思考

学生在心理层面的变化,不论是正向积极的、还是负面消极的,都与其学习生活中的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把握这些因素对于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探究它们的转变所能够带来的变化,就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艳秋.浅谈新时期如何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9(A5):5-6.

作者:刘雪英

第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說,一天有6个小时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这是当代教育界关注最多的问题,也是今后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对策研究

进入新时代,将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问题也有更多的思考和设想。随着教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正多方面提升,培养新一代责任重大,孩子是国家的花朵,是未来和希望。但是,在新社会的发展中,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孤独自卑、焦虑烦闷、自暴自弃等行为,这些情绪给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亮起了“警示灯”。最近,深圳市也有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开导而发生悲剧,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也是现代教育体制下我们小学教育管理出现的问题之一。当然,这类问题引起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国家教育部门下发了许多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许多有条件的小学都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有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来作为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但是开设的课程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说是流于形式,情况很严峻。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在学校中发现的一些案例,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案例1】彭某是一个外表文静、长相一般、性格内向的小女孩。班主任反映是:这个学生经常是我行我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想去理会别人的事情,完全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她不适应班集体的生活,没有好朋友,更别说有小闺蜜,更过分的事是她连自己的同桌是谁也不知道,班里同学们在玩的时候,她自己一个人经常是坐在“角落”里当观众。科任老师反映:上课的时候她偶尔会认真听讲,大部分时间是坐在那儿发呆,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点名叫到她,她只是红着脸站在那儿一言不发。

〖分析〗这是典型的自我为中心、依赖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胆小怯懦、自我为中心、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据了解,生活中,由于彭某父母的包揽包干,她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一贯作风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能够想到别人,也不愿与人分享任何东西。

【案例2】王某是一个外表清秀、皮肤白泽、性格外向的小个子男孩。他脾气很犟,在他的认识里,好的东西就是好的,怎么样变化都是好的;不好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一点用处也没有,只认自己的死理,明明自己不对了,就是硬着嘴不承认错误。他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同学关系比较紧张,一旦与同学发生口角,他就会用暴力处理争端。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孩子,班主任操碎了心,家人伤透了心,同学们都不敢靠近他。学校安全办也多次“招待”他。他第一次来学校安全办是因为带了锋利的菜刀来到学校,被班主任发现了,上报学校安全办,经过一个下午的谈话才知道他是带来“防身”的,随时准备跟别人干起来。他第二次来学校安全办是因为下午四点钟下课,他想提前回家,但又没有跟班主任请假,学校保安不肯开校门给他走,所以他就想爬出校门逃跑,被保安抱下来之后,耍起脾气就想跟保安干起来,还好值日的老师把他“骗”到学校安全办处理。他第三次来学校安全办是因为不想上课,跟科任老师较劲,甚至还想打科任老师,结果安全办处理好了这件事情。

〖分析〗这是典型的行为偏激、冲动型学生,主要表现为感情冲动、发脾气,武力解决问题,对批评感到反感,不愿别人管他,情绪上的不稳和过于激动导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从来不顾全大局,只知道意气用事。据了解,在家里,一旦他犯错,爸爸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一味地批评他,不给他解释的机会,长此以往,导致心理发生了问题。

【案例3】陈某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体型偏胖的小男孩。开学的时候,他跟班里的同学有矛盾,班主任把他领到安全办调解处理,我们才知道这个小孩的情况。事情的起因是他跟同桌有点小摩擦,同桌狠狠地骂了他几句,他很生气,紧握拳头想打架,但又不敢动手,懦弱的他只有气愤地哭了起来。周围的同学们看到情况把班主任老师请了过来,班主任问几句话,陈某哭泣不回答,只听见同桌的解释。最后,陈某突然间冒出了一句话“那我去死吧”,吓到了在场的所有人。班主任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马上上报安全办,由学校来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分析〗这是典型的内心脆弱、自我放弃型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力非常薄弱,自制力差,做事缺乏目的性,容易半途而废,不能承受学校或者生活中同伴的正常竞争,不懂得正确面对困难挫折,行动放任自流。据了解,平时,该学生家长经常不在家,孩子遇到问题也没有一个可以商量的大人,被邻居小孩欺负也不敢吭声,非常软弱,所以当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处理,只能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甚至极端方式。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可以这么说,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最早的外在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存在问题的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变质”的催化剂,而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良好品质养成的肥沃土壤。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当今的社会里,由于经济、责任的压力,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近距离的相处。孩子回到家,由爷爷奶奶照顾的为多,缺少父母的关爱,由于心理发展还未成熟,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知道表达,表达后爷爷奶奶也不知道怎么应答。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们更不知如何疏解自己内心的情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同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父母培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孩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些家庭一味溺爱孩子,以为给予了孩子最好的就是疼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又如,一些家庭,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没有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失去人生的标准。还有一些家庭,父母本身就道德不好,或者说素质低下,一些不良的家长行为都不利于小孩的成长,小孩容易成为家长的“复制品”。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上級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对学校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学生有一个好的考试成绩,外界对学校的评价就是好学校,偶尔一两次考试不好,即使在其他特色项目上做得很出色,结果还是差评,有一票否决的感觉。所以学校重点抓成绩,有的学校甚至提出成绩就是生命线的口号,这种重分数轻素养、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各科成绩要求都达标,完成教学目标,以免影响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对自己的好评,有意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遇到学生不做,老师就批评或者留堂。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只要你各科成绩都是优秀,那你就是好学生,就会得到表扬。这样,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每天的作业量很大,导致用脑过度,容易产生焦虑、压抑、害怕等不良心理,当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累下来,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也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社会环境的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发达的数字数码产品、多媒体网络、有趣的线上游戏等现代新生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进入小孩生活,小孩很容易上瘾,平时无心跟家长沟通,上课时更无心听讲,一门心思想着玩。网络上的电影、电视中对暴力打斗行为的传播,容易使是非辨别能力缺乏的小孩们去模仿。值得重视的是,现在的小学校园里,学生交流的主题之一就是游戏——“王者荣耀、穿越火线、吃鸡游戏”,等等,游戏危机就隐藏在学生身边。据新闻报道:有一名12岁的男孩就因沉迷于《王者荣耀》,短短4个月就偷偷花掉父母8万多元的积蓄,使家庭陷入危机中。另外,一些城中村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私下偷偷地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他们容易在这种环境下学坏,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学校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一)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学生素质养成的内在保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让心理异常的学生缓解压力、及早清除心理障碍,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学校必须做到按照规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学校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共同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性活动, 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投入

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小学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民办学校更为突出,他们是非心理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相对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加强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继续教育、在职跟岗学习、脱产高校进修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邀请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或其他学校的骨干心理健康教师到学校交流,创建设备先进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专业力量。

(三)重视家校联系,共同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健康心理养成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举办家委会会议或家长义工会议、举行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向家长讲授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识,端正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态,引导家长对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正确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

(责任编辑:奚春皓)

作者简介:庄海波,深圳市坪山第二小学。

作者:庄海波

第3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来对教师的心理进行分析。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吴思孝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遵循:(1)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2)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4)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俞国良等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4)具有教育的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能重视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唐绍文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为:(1)健康的人格;(2)良好的师德;(3)稳定的情绪;(4)自我意识良好;(5)坚强的意志品质;(6)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杭州市随机抽取五所小学的300名教师,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的列出心理健康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特征。收回问卷后,按照各特征出现的频率高低进行排序,筛选出频率最高,具有代表性的30个主要特征,然后要求教师对这些特征的重要性进行评分,结果在30个特征中重要性排在前二位的依次是:有责任心;有爱心;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工作认真踏实;待人处事客观公正;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体魄。中小学教师认为相对不重要的有:风趣幽默;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在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后,分成了以下几个类别:(1)与道德品质有关的特征:奉献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有爱心;(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特征:开朗乐观,宽容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3)与责任感有关的特征:有责任心,处事客观公正;(4)与自我效能和情绪有关的:良好的适应性,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自信心,自我评价客观正确,冷静理智,坚毅有恒心,情绪稳定,有耐心;(5)与创造力有关的:富有想象力,敢于创新,风趣幽默,兴趣爱好广泛;(6)与工作态度和素质有关的:积极进取,敬业爱岗,工作认真踏实,良好的文化素养。

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特征体现道德品质,人际关系,责任感,自我效能和情绪,创造性,工作态度和素质方面。这一结果与一些学者的观点有较大的一致性,道德品质是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人身上的体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严格上讲不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些教师在心理健康观上对道德品质的过分重视会促使他们过分拘泥在一些道德品质上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忽视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真正重要的方面。可见,目前教师尤其是年龄较长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观比较陈旧,未能较好地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培养教师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教师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_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9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在对沈阳市6所中小学和部分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150份。调查结果显示的事实是:由于感觉心理压力较大,七成教师存在着经常失眠的情况。同时,在接受调查的89名教师当中,有近六成以上教师明确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每天均超过8小时,有七成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有70.4%的教师容易失眠。还有少数教师经常出现少食、抑郁、烦躁、忍不住要发脾气等。

众多调查显示,目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与教师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心理健康观不无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创立合理的教师心理健康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来引导考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究

1.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导致适应不良问题

在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的今天,教育教学的评估管理体系被蒙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评估重现象不重人;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内部管理。各种考试、竞赛、考核、评估频繁。大量的作业批改,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满负荷运转,使教师很少有喘息的机会。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全身心投入。教育管理层和社会家长却常把诸如孩子逃学、品行不良、升学率不高。校园暴力单纯归因到教师个体。教师们忍辱负重面对一切不公正对待和评说,心理压力沉重。

2.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是形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无形中给教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些教师力不从心,心理疲倦感油然而升。

3.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

教师必须与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与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必然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据调查,某校45人,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溝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解决策略

1.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

一是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调控,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二是教师要保持正确的处事态度。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三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主动适应环境,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的安全感。

2.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热爱教育事业,正确认识教师工作,自觉履行教师职责;第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一是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二是满足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三是满足教师的生活需要。

4.增强教师对挫折的耐受力

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保持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识,在挫折中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与活力,加强教育责任心,积极调整心态走出挫折。教师遭遇挫折后应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是非标准,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

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儿童,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01).

[2] 边玉芳,藤春燕.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心理科学,2003(3).

[3]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9).

[4] 李百珍,王凯,李焕稳.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5] 周宏.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调适.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6] 王智.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教育学,2005(5)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吴 萍 李明国

第4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裕展希望小学

一、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现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新课标又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贯彻落实人文主义来管理班级,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和师生关系。

1.尊重是基础,教育首先应该从了解和尊重学生开始,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我们都知道,在接到一个新班级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班级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去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们充分享受人格尊严,尊重学生们的业余爱好和理想追求,教师在尊重这些的同时,应该再进行适当的引导。

2.宽容大度是关键。教育是爱的事业,宽容是爱的体现。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怀有宽容的心态取代严厉的训斥,这样,当我们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管理学生时,学生的心中会是感动的,会有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实践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班主任要组织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1.游戏法。对于实践活动可采用游戏法,结合教材做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克服不健康心理。 2.表演法。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普遍很强,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的提供他们表现自我的舞台。3.走进大自然。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等集体活动,让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四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杨某,男,10岁,我校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

1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原因分析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都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臵。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3 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

4 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针对问题:

如何对待多动症,自制能力差的小孩? 案例再现:

我班学生浩浩,,智力较好,知识点拨一下能学会,但是假如不特别关注他,课堂作业就常常不会写。调皮捣蛋,自我约束能力差,嘴巴总是管不住,上课乱插嘴,爱告状,喜欢惹是生非,经常欺负班上的同学,连女生也不放过,上课总是喜欢打扰坐在他前排的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属于多动症表现。 案例分析:

鉴于浩浩这种表现情况,我特意去他家访了。发现他虽然不是留守儿童,可是爸爸妈妈并不很重视对他进行教育。他妈妈对我比较冷淡,甚至都没教育小孩浩浩向我问好。据了解,浩浩的爸爸妈妈相处得也很不融洽,无怪乎浩浩会有上述表现。 应对措施: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加大了对浩浩的关心。不仅在学习上多花了心思,还从生活上关爱他,比说给他奖励学习用品,天气冷了提醒他加衣服,下雨天没带雨伞借给他雨伞。让他和学习成绩不错,性格活泼的同学坐在一起,让他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快乐。

多多鼓励浩浩,他一旦欺负其他的同学,我不再如同以前大声斥责他,而是说:浩浩最近比上个月表现好很多了,这个月只欺负了一个同学了。但是浩浩如果能做到不再欺负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在学习方面也如是鼓励。

鉴于他妈妈对教育不太重视,我就改家访为电话联系,将浩浩的进步及时回馈给他妈妈,并且鼓励家长也多多教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浩浩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变得好了,不再欺负同学了,多动症也慢慢改善了。

这次得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郑渊洁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不会教的老师。让我再次感叹,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

第6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一、具体案例 1.个人基本情况

凌某某,男,12岁,五(1)班学生。自由散漫,喜欢惹事生非,课堂老师上课总爱插嘴,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因此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去打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就会发脾气,对家长的劝说一点也听不进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更是讨价还价。

2.案例分析

一次课间,他去楼下戏弄三年级的学生,把毛毛虫塞进一个小男孩的裤子里,人家不愿意,他甚至还扒人家裤子。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生气极了,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一顿严厉的批评。没想到他丝毫没有悔过的意思,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还冲我反驳:“又不是我一个人干的......”直到我给他讲明道理,他才渐渐冷静下来。

二、心理分析

经过和凌某某的妈妈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爸爸经常跑运输不在家,对他的教育也是空白状态。偶尔回来一次,对该生所做的错事也缺乏教育管制,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的妈妈对他很是溺爱,爸爸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

进入小学后,因为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的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家长的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凌某某得寸进尺。

三、辅导策略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使其内心的反应。作为班主任,我针对该同学以上的情况,作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其义务,每天以发短信的形式将凌某某在校的表现及当天的作业发送给其家长,家长再反馈给老师该生在家的情况,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对孩子的评价要多元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对孩子的评价要由过去单一的评价体制向多元化发展,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努力,改进其身上缺点,多发现其优点,多鼓励多争取。 3.用爱架起桥梁,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利用班会课,我经常点他来发言,“命令”他多参与班级活动。上英语课,我还安排他当我的小助手,帮我监督其他同学读英语。刚开始,同学们都不配合这个“小老师”,他就更不愿意动口了,我知道这是同学们还不愿意接受他。而此时的凌同学心理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他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主动与他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后来,经过凌某某自己的努力,单词也能读得很好了,慢慢的,同学们接受了他。

4.放些“小权利”给他。在班级中,给他一点小职务,让他在班级中找到自我价值。比如,我把班级的卫生管理交给了他,一听到能够自己自由支配全班学生打扫卫生,他高兴极了。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每天班级卫生的事不用我操心,预备铃响不久,准能看到他兴高采烈地来我面前汇报“老师,我们班卫生都打扫好了,课桌、讲台、黑板都擦干净了;地面也洒水了;垃圾桶也清理干净了......”。

5.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结合各科任老师,多给他一些机会,多“重视”他。课堂上多提问他,课后单独给他补习、单独布置作业,凌同学的这种涣散的性格,归根结底是学习成绩差导致的,所以课堂上老师们要多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四、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凌某某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进,招惹同学的时间没有再发生。课堂上由以前的“乱接话”到现在的“选择性”接话;班级的卫生管理做的有声有色;作业也能按时交了;与同学相处,进步明显,在和伙伴游戏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表扬,使他变得自信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五、辅导感悟

1.面对凌某某的成功,让我更加坚信鼓励的伟大作用,所以,针对凌同学这样自由散漫的学生,更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我更加认识到,作为老师不要总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他一点点转变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里。

2.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活动。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从他们的学习能力出发。多鼓励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找准自我,用爱来关心他们,有爱来帮助他们。 3.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紧密联合起来,支持学生鼓励学生,从精神上做学生的后盾。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去思考,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4.虽然该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第7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

怕学习的孩子陆启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

吴昊,男,5岁,小学学前班学生,单亲家庭。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分析: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第8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变被动为主动 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 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快乐的成长。关键词:家庭环境教学质量爱心引导家长配合适时表扬耐心说服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就必须育人。而“教书育人”,是要将育人的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一、基本情况

贺曼一,女,10岁,小学三年级,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1、家庭方面:该生家庭条件差,父亲在工地上干活,由于意外导致一条腿残疾,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只有三年级文凭的母亲身上,母亲每月靠给饭店洗盘子的六百元维持生计,而家中还有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奶奶,家庭的窘迫及母亲的忙碌根本无暇顾及贺曼一。家长的不闻不问使得只有十岁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使得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老师信奉的是高标准,对于本来基础就差的她来说,很容易让她产生厌学情绪,每次她的成绩都不理想,久而久之她对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三、实施措施

1、因为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她有一种自卑感,于是我先找她谈心,我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微笑着一直肯定她的优点,(她打扫卫生积极,爱帮助班里来的较迟的同学打扫卫生)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她在作文当中描写事例清楚)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上课专心,塌实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对于她所犯的错误,我摸清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她心服口服,乐于改正。如果对她要求过高,严而无格,严而无度,不仅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不利于她的身心发展。弄不好,还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膨胀,师生间产生抵触情

绪,使教育效果恰得其反。

2、再次就是找家长谈。了解其在家表现及家长对她的要求和期望,她的母亲也决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我配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给家长建议即时对孩子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在告知老师的帮教措施后,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得知在家情况,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3、 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在工作中,我注意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贺曼一的自信与自尊。如:当他在运动会上表现出顽强拼搏精神时,我就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当他帮同学们扫呕吐物,主动帮老师做事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她品尝为集体做贡献时,得到老师、同学认可、赞许的快乐。

4、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自制力教育。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行为。榜样的替代性学习可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儿童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则拒绝。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学

习的榜样,使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不断获得进步。(1)身边的榜样:班级中总有一些在成绩、纪律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同学,如果善加利用,就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2)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榜样: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而且都非常具有典型性。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熏陶。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漠斯芬因口吃不能战胜论敌。但他并未被这种致命弱点带来的失败情绪压倒。坚持每天跑到海边,或爬上高山,在舌头下含着小石头,高声演讲,经过刻苦练习,后来终于成为大演说家。

5、耐心说服、暗示提醒。清朝学者认为:“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四、教育效果

经过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贺曼一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贺曼一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

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她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她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刘彩虹2014年上学期

第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轻则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重则产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案例:

一、基本情况

小阳,女,11岁,是我所教班上的一个学生,两年前,从外地转来的。虽然也善言谈,但和同学关系一般,班上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不喜欢她。平时在课堂上,她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较弱,不自信,学习成绩差。学校遇到的难题和回家作业,都依赖父母教她。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几次测验,发现她的成绩明显下滑,去年一年下来,她的成绩不能说好,但是维持在中等或者以上,而现在,退步到班级最差的了,竟然不及格。一段时间的课余辅导,成效不大。

二、原因分析

1、儿童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影响着她

最初她来到这个班级,由于新环境的陌生,她会哭鼻子。但是,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知道她爱哭,而且对于她的哭,也司空见惯了,不再是最初的安慰和开导。大家有时候都漠视她的存在,越是这样,她就越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课堂上故意拿别人的学习用品,课间故意碰人家等等方式。越是这样,同学们就越反感。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愿意去帮助她,她也不愿意去问同学。久而久之,她在班级上的好朋友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差,她自己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由于在学校时常“碰钉子”,容易被忽视,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给她讲解,所以就想回到家里去解决,家里就是她避风的港湾。父母亲对她的学习辅导是过于包办的,当她在做题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父母亲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她在学习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忽视了她意志品质的磨练,导致地后果往往是不利于培养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学能力。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不恰当的做法,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在班级里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

三、采取措施

1、经常谈心,帮助她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我会经常与她交流,使她能感受到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开始,我找她谈心时,她经常是低垂着头,眼睛盯着地,双手不安地捏着,一脸痛苦地表情。每次我尽量是和颜悦色地询问她,你想要同学都喜欢你吗,想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吗。开始她点点头,不讲话。我恰当地让她抬起头来,予以目光鼓励并点头示意她说说。这时,她委屈地流着泪,老师,我也很想学习好,我也想让同学喜欢我,可他们就是不喜欢我啊?我也没有办法?听到这里,我感觉到教育的最好时机到了,顺势说,老师很乐意帮助你,但是你要相信我,我们一起努力啊,同学肯定会喜欢你的,你的成绩也会进步的。说到这里,她信服地点点头。接下来,我去做好班级干部的工作,先让他们宽容她、接纳她。体活课上,我安排她和我的课代表、班长等比较懂事的孩子一组,来进行下棋等活动。有时候,看到她们在一起很融洽,玩得不亦乐乎。下课后,也能看到她和同学一起嬉闹的情景。慢慢地,有更多同学也会去接纳她,和她一起玩。同时,我也在她玩得开心之余,与她进一步沟通,要让她发现同学们都是非常友善的,和同学在一起是很快乐的。她由此也改变了不少,偶尔放学后,她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值日。班级里,少了哭声,多了一份欢乐。

2、与家长沟通,找到正确辅导她学习的方式

利用面谈、电话访谈的形式,我和她的父母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她的父母也认识到了他们在辅导孩子时所存在的问题,此后,不再是全盘讲解,而是有耐心地、启发性地辅导女儿,并能做到循序渐进,遇到难题,渐渐地放手让女儿自己做。

四、辅导效果

如今的小阳,和同学的关系变得融洽了许多,她也变得开朗起来,由于她变得开心快乐了,不再哭鼻子了,所以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交朋友,和她一起玩。学习上她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也肯用功了,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相比她开学那段时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她也不再总是慢吞吞地找本子磨蹭时间了,有时候,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她还能很快地做出反应。学习上遇到困难,她也不是完全回家依赖父母了。一次,我故意问她,你还有一些作业没有订正好,时间不早了,你是回家订正,还是在学校里完成呢?老师,我在学校里完成,我相信自己动动脑筋,就能想出来的……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心里很是安慰。

上一篇:成长的烦恼作文初一下一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