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精选13篇)
鲁迅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民族的未来。的确小学生就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但现在他们过的是吃食无忧的生活,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埋怨:生活无聊,学习压力大,活着没意义呢?有些学生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轻生了,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教育部早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当今社会儿童的身心健康已为社会的共识和关注的焦点。作为授业解惑者,我们也要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浅谈一下对于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家庭的教育与父母的影响是实施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
(一)、一切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古人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性格。”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氛围,不但使儿童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有责任心,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有人经做过调查,杰出青年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父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岁对子女无直接辅导,但其人格因数,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劳、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各种品质的形成,使子女终生受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很多是农民工,这都与农民家庭朴实、善良的家教有很多的关联。相反,家庭成员1 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灵往往不健康,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努力创造“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以势压人,而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给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解放孩子,还给他们自由,让创新的种子有成长的土壤和空间
你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你就等于为您的孩子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开满鲜花的道路。可现在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学校的作业已够多了,他们怕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周末或暑假都没给孩子空闲过,报了几种兴趣班。所谓兴趣班,首先要有兴趣才行,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天赋,不能为学而学,否则事半功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不为人后。其实,任何的学习都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现在很多家长报班,往往不是根据自己家孩子的兴趣,而是因为看着周围很多孩子都在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伍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让孩子参加了各种培训。最多的一星期要参加5门,这5门兴趣班有一周2次的也有一周一次的,这意味着基本上每天都有。假设每个兴趣班是1.5个小时的话,他一周最起码有10个左右小时是沉浸在课外培训班的(因为有些是一周2次),这还不算回家练习的时间。回到家后,还要做老师的作业,更要加上父母的作业,哎!你看他,多忙!!
曾经碰到过一个案例:“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厌学,不愿意去上课,我们了解才知道,小女孩其实挺聪明的,出现厌学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原2 来是周末都被挤满了,周六上午是作文课,下午还要再学舞蹈,周日是钢琴和书法课。她告诉我,她还不算最夸张的。他们班里,有个同学白天参加了,晚上也不放过培训班。甚至有些家长还要参加语数英的培训,大家细想一下就知道了,你在课外都掌握了课内的东西,你上课还用认真吗?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成绩下滑得更加厉害。心理学家说过:“读培训班、兴趣班的前提是孩子真的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如果孩子对培训班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的情绪,那么这种学习只能起到反效果。就算是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也需要舒压,不能将他的课余时间排得太满。”过重的兴趣班压力除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小朋友正处于长个子的关键期,一般来说,除了早熟、生长激素缺乏等原因外,学习压力大也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小朋友压力大了之后,容易造成食欲降低,睡眠质量变差,久而久之,对长个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肥胖是因为饮食不节制,吃零食太多,其实不然。小学生每天需要2小时户外运动时间。有些孩子平时上很多培训班,学习多了,相对地运动时间就变少了。如果孩子经常不运动,再加上饮食不控制,容易出现肥胖问题。相反人家外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与中国父母却既然不同。即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德国的小朋友在校期间,也只是每天上午上课,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周末和假期没有家庭作业,更不用提什么兴趣班了。专家研究发现:大脑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起码要到小学三、四年级才开始发展。有些小朋友,小小年纪就开始学珠算、学奥数,都是拔苗助长。弄不好,还容易打击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德国,绝大部分孩子在读小学之前的任务就是快乐地玩,此外,德国小朋友很注重常识的培训,他们在课余时间会参观警察局、消防局,了解灾难发生时如何自我保护,了解身体哪些部位是不允许陌生人碰触的。不过,国内国外的教育环境和背景存在差异,也不能要求中国父母对孩子完全没要求,但还是希望不要过分拔苗助长,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其实也非常重要。
二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3 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平衡。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要有一定的受挫能力;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教师要对每位学生保持人人平等,不能厚此薄彼,处事的公平合理,一视同仁。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自尊、自重、自信,积极乐观、尊重他人、言行一致,那么他在学生的心目中肯定是一位受学生尊敬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敞开心扉,排除烦恼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但他们都渴求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与关心、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用真诚与理解去温暖学生的心,要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为了让大家每天都有个好心情,进入新的一天学习与生活,我在班上放有两个木箱子,由同学们设计两盒子的外衣,并且图上不同的颜色。有点黑色的这个取名叫苦恼岛,另一个红绿的叫开心果。每天早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语言把快乐的事写下来,放进开心果里。比如“昨晚我解出一道难题”“我碰见了以前的好邻居”“我教爷爷学会了电脑”。放学后,学生有什么烦心事都可以把它写在苦恼岛里面,谁都不可以偷看,明天值日班干就把这些当着大家的面倒进垃圾倒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及时释放负面情绪,学会放下。让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让保持积极的、乐观的心态,主动释放。化解负面情绪,强身健体。自己实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心情好多了,人也变开朗了。这样,才能减少甚至4 避免课堂上的抵触情绪,才能使学生和我们老师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才能精神饱满,老师有感染力,学生能集中注意力。
(二)、教师的爱是桥梁,能尽快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1、赏识学生
学会赏识激励学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赏识激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抓住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赏识激励学生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比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教师与同学的认可……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的,因为欣赏就是某种意义上对他的肯定。学生也是一样,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他们呢?为什么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呢?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优点,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价值。学生渴望欣赏就像渴望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欣赏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鼓励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觉醒。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夸奖的话,一份小小的礼品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
2、赞美学生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存。”教师的一句批评也许会杀伤学生的一种天赋,教师的一句赞美、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是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善良和聪明的自我,赞美是我们老师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药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真诚的给予学生以赞美。要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爱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爱是迷茫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这一切都表明师爱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坦诚相见,没5 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三)助人为乐,培养学生健康情感
助人为乐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品德,班主任要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这种品德,通过这种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孩子如果从小不懂得关心他人,不肯帮助别人,就会形成孤僻、固执、自私自利的性格。在将来的社会中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不会有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不能享受到为他人奉献的幸福,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有利于他的一生。“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我常教育学生要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不管是学校中的还是社会上的,只要发现有困难而自己又有能力帮助时,都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让学生把助人为乐付与实际行动中,我们班成立了互助小组,一个困难生,有几个学习比较厉害的同学担任,每一个人都分工合作,“包干到户,责任到人“。他们在尝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同时,困难生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学习积极性也高了,也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这也表明只讲生理卫生是不够的,对学生还必须注意心理卫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6 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他们在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 焦虑、自卑心理。
当前, 学校课业繁重, 社会竞争激烈, 加之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和焦虑、烦躁的心理。
2. 盲目依赖心理。
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 而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 使很多子女产生了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惯;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家享受“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不能适应学校环境, 出现了指使他人做事, 甚至用钱让别人代做作业、打扫卫生等情况。
3. 逆反心理。
如一些学生因厌恶校纪校规而故意触犯, 因厌恶某人而故意与其唱反调, 其逆反心理严重。
4. 暗恋心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 与异性交往的意识逐渐增强, 有的出现早恋行为, 但大多数却是不敢表露。有这种心理的中学生, 往往心神不定, 神情恍惚, 甚至荒废了学业。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 深入到学生中去,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 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 学生才会亲近教师, 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有知心话才会告诉教师, 正面教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对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 因材施教,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其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3. 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实, 不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班集体的管理不善。教师要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 以身作则, 做好榜样, 这样既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教师更应爱护, 帮助其建立信心, 促使其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4.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当学生不敢表达时, 教师要尽量鼓励他们学会尝试;当其遇到难题时, 教师要多加指导, 帮其解决困难, 使其明白: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只要自己有信心。这样也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5. 开足课外活动课。
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学校要健全课外活动辅导队伍,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设立书法、电子琴、乒乓球、舞蹈等活动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积极参加。这样,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6. 开展心理咨询,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压力感,即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考试,心理就紧张。②偏执,当代的学生总觉得别人不可信,觉得身边的人不可信,不可靠。;③人际关系的敏感。与人相处时,非常小心谨慎,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自己,对自己有危害,不知道怎样跟异性相处。④抑郁,精神苦闷,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⑤焦虑,心情烦躁,心事很多,总觉得有什么事情。⑥适应不良。对新的学校生活,班级的活动都不能适应。⑦情绪不稳定,情绪忽高忽低。⑧虚荣心强,总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二个层次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活动等;②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⑦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策略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父母还应注意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的培养。①能面对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战,虽然不顺心,但是也能积极地去面对。②能比较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甚至能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生理缺陷也能坦然处之。③乐于与人交友,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以诚恳、谦虚、公平和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④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主动适应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要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2016海外留学生招聘】大学毕业生求职:四大“心理效
应”不可忽视
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市场应聘,为何有人马到成功,有人却屡试不第?这里有个“第一印象”问题。
据心理专家介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鲇鱼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只要求职者巧加利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里迸放光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占得就业先机。求职者不妨一试。
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
案例:小杨是工科名校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很夸张地戴着热带风情的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们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就结束了面试,结果当然是她被淘汰出局。
点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面试中首因效应的作用不可小瞧。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有些标准是一致的,这就是:踏实、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理工类专业要求“踏实、耐得住寂寞”,而小杨的穿着,却给招聘考官留下了“华而不实、喜欢张扬”的第一印象,她的出局,是自然的了。
近因效应:相貌平平却自信
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点评: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鲇鱼效应:组织应聘显活力
案例:小陈是班长,他希望班上同学都能尽快地有个好工作,所以每次参加应聘活动,他都会成为热情的组织者,在应聘场上,帮助同学出谋划策,并让男同学为女同学在热门单位拥挤的招聘台前开路,一起递上简历等。他的简历还没递出,就有几个单位主动来询问他的情况,有一个单位发现他和自己单位的用人需求对口,立刻就问他有没有意向到他们单位应聘。
点评:小陈无意间展示了“鲇鱼效应”。鲇鱼效应源于一个典故。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可上市的沙丁鱼只有一位老渔民捕的鱼是活的。其奥秘在于:他在捕来的沙丁鱼中掺了少量的鲇鱼,使得捕来的沙丁鱼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活蹦乱跳的,所以能卖出高价。“鲇鱼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效应”在人才学中泛指与众不同的人、能给群体和企业带来活力的人。这样的人最受欢迎。招聘时,特别是在人才市场上有众多毕业生时,招聘人员会非常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应聘者中,谁最有活力,谁最有创意,谁最受青睐。集体面试时,也一定要注意“鲇鱼效应”。如果轮到你发表意见时,要力求主旨明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方能脱颖而出。
晕轮效应:“班门弄斧”读画报
案例:小刘是个专科生,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 一起到外贸单位应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样简单地递交简历,肯定没有一点希望。他想了个点子,在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他拿了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在那儿阅读。当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过来之后,他就用流利的英语给他们讲画报上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招聘人员收下了他那只有“专科”学历的简历,他也成功地被招进了这家单位。
点评: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应聘的成功,就如专科生小刘一样。当然,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的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连山学校李献军
近年来,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因素。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是现在自身心理素质却成了问题,而且越来越不容忽视。
前不久,成都市某中级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蜜月毁容案:为了一件“捕风捉影”的事,新郎竟将一瓶浓硫酸泼到新婚妻子的脸上,将其烧得面目全非,双目失明,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这对“冤家夫妻”从相识到结婚才用了47天,速度快得惊人。女方看中了男方“长得帅、职业好、家庭条件优越”;男方相中了女方 “长得漂亮”。
人们不禁会问:新郎为何如此残忍?竟对自己的新婚妻子下此毒手?这是一般人做不出来的呀!是的,心理正常的人是不会为这点“捕风捉影”的事而干出这种事来。因此可以说,他的心理不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为什么有些姑娘竟与心理有障碍的人谈恋爱甚至以身相许?这正是值得当今广大青年深思的问题。目前很多青年,在选择配偶时,只重视外貌、职业、家庭等外在条件,而忽视身体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条件。他(她)们不知道身心健康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前提。不论其它条件再好,如果心理上有严重问题,婚后很难相处,其结局往往是痛苦与不幸。设想,这个毁容案例即使不在度蜜月期间发生,那么他们以后的家庭生活也不会和谐幸福。因此,每一位择偶者,必须把心理健康视为必备的重要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欠和疾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判定心理是否健康,这是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归纳出以下5点,可为青年人择偶时参考。
第一 与年龄相符,和大家相似。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青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因此,青年人应该朝气蓬勃、活跃好动、感情丰富、勇于进取。一个青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或基本上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一切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最终都是“从众”的,即与大家相近或相似,即一个青年应该喜欢大多数青年喜爱的事物,厌恶大多数青年厌恶的东西。
第二 善于与他人相处。具体表现在:能够了解别人,别人也能了解自己;在集体中是受欢迎的,至少不能被大家看成是“多余”或“有害”的;在集体中有自己的伙伴和朋友,不是一个孤独者。
第三 善于适应环境。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环境也不会一成不变。心理健康的青年应该善于适应变化中的环境(包括失恋),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态度与期待”,不能适应环境就不能顺利地生存下去。
第四 乐于进取。这要求不仅在顺境时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在逆境中对人生也不绝望,始终乐观向上。虽然可以表现出暂时的失望或动摇,但很快会被理智所战胜。
第五 适度的反应。心理健康的青年,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是适度的。处事对人,应该恰如其分。其实,这也是一种“从众”。
如果一位青年与以上5条要求基本相符,那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在选择配偶时,可以用这5项标准去衡量对方。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比判断躯体是否健康要复杂得多。后者一般通过肉眼观察和医疗器械检查即可得出结论,而前者不仅肉眼看不出来,器械也检查不出来。心理专家指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通过了解、观察和体验来判断。
了解 任何人都不会在真空里生活,只要广泛深入地了解,不难判断他(她)的心理是否健康。了解的重点应该放在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在家庭中与父母和兄弟姊妹之间相处如何,同时也要了解他(她)对工作的太度,事业心如何。如果发现他(她)与本单位多数人的关系都很紧张,或发觉他(她)什么都看不惯,牢骚满腹或发现他(她)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不尊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不那么好,你就应该慎重考虑。这样的人,婚后是不容易相处的。也可以初步判断,其心理是不大健康的。
观察 百闻不如一见,在相处过程中细心观察更重要要观察他(她)待人处世的态度,是否“从众”,是否反应适度,是否乐观进取。如果发现某一方面有问题或“异常”,应该顺藤摸瓜,深入下去,进一步了解和继续观察,直到水落石出。
体验 这比观察又进一步,靠的是“第六感觉”。青年男女经过一段相处,都会在对方身上体验到许多优、缺点或特征,得出一个总体印象。如果每个青年在这时都能用上述5条标准认真、全面地衡量一下对方,不难得出其心理是否健康的结论。
部队是执行国内安全、保卫维护社会稳定、行使执法权力的特殊集体。因此部队士兵在具备高度政治觉悟, 严明组织纪律, 过硬军事技术的同时, 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消防部队士兵545名。均为身体状况良好, 无精神病家族史, 年龄18~22岁, 军龄1~5年的士兵。
1.2 方法
采用 (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及五个相关问题调查表为依据。
2 结果
士兵心理健康与相关因素分析见表1。
注:**P<0.01
表1显示士兵自评症状除躯体化症状与想家程度无相关外, 各因子分与热爱军人职业, 热爱警营生活, 对退伍后事业的信心、军事训练适应呈较高相关性。反映士兵热爱军人职业, 热爱警营生活, 能适应军事训练, 对退伍后事业充满信心, 不很想家的士兵, 自评症状较少,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3 讨论
对调查士兵取样代表性:分层取样是采用所在不同岗位机动、执勤、话务、卫生、炊事等。不同年龄、军龄、籍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过程实施严谨, 受试者合作良好, 故调查结果可靠, 具有代表性。
研究结果表明:士兵自评症状各因分子, 及阳性项目数总均分高于国内常模, 士兵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些战士均以人际关系敏感, 敌对、偏执分高最为突出。可能与严明的纪律约束、警觉防范, 应急出突的职能和士兵争取入党、转士官、考学、学技术、外部客观因素及自我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我们认为这是青年人自我分裂与整合、抗拒心理、情绪激荡等正常的心理特点, 只要认真疏导, 可转化为正常心态。但是, 不可掉以轻心。例如, 偏执既可能是正常范围内不良心境和不良认知的极端性, 也还能转化为严重的病态表现。
影响士兵心理健康因素很多, 本研究以五个相关问题进行调查, 通过涉及五个方面初步相关分析表明:
本研究结果想家的士兵较为普遍, 反映越是想家, 士兵心理健康越差。士兵18~22岁正逢心理学“心理断乳期”, 自我精神与依附心理相互矛盾、纠缠;加之面对新的生活环境, 训练强度大, 中队干部与战士之间、新老兵之间、不同籍士兵之间的关系、心理适应不良;同时部分农村士兵家庭贫困、部分城市士兵父母下岗因素困扰等。因此, 士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性格不同, 特定的心理发展过渡阶段的特点, 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对策训练, 让其认识和矫正固定在人格中不良防御机制,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
本研究表明热爱军人职业、热爱警营生活、对军事训练适应、对退伍后事业充满信心, 该四种因素与自评症状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总均分成负关系, 反映士兵人生观、价值观, 要求爱好与心理健康关系, 一般情况, 满足个体需要, 符合个人意愿, 可使人产生积极情绪。反之, 一些士兵自我与理想失衡, 对艰苦的训练不适应, 对前途过分担心, 甚至表现危机感的士兵自评症状分越高, 产生负性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犹如蛀虫一样,严重威胁着这支队伍的健康。如何做到防患未然,使这支队伍充满朝气、活力,我们不妨去看几组数据,做到对症下药。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按照国家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省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考虑到中国小学生巨大的基数,这一心理异常的比例也是触目惊心的。
专家指出,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如此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机还是第一次出现。一个心理疾病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学生中主要存在着那些心里问题呢?对于学生来说,最害怕的大概是考试。所以考前焦虑就成了最典型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考试时期。由于考前的高度紧张,所以非毕业班学生在放假后出现由于空虚而产生的不平衡感。有学生反映放假后心里空得厉害,“很想做点什么有违常规的事来发泄一下”。
其次,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在家庭中,有43%的学生认为和父母之间无话可谈,对父母比较冷漠。再者是师生关系,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和老师之间的高度紧张的关系严重影响到了心理健康。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是荆棘丛生,有63%的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虚伪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的占86%。这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令人吃惊和不安。有学生反映了这样一件事:自己成绩很好,班里有一位异性同学和她成绩相当。近来该女生对自己似乎很不一般,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认为这个女生是想把他拉下水,让他成绩下降。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生!同时妒忌的阴影无处不在。被妒忌的同学(包括一些方面都相当出色的学生)觉得自己非常麻烦,无所适从,甚至开始害怕学校;妒忌别人的学生則觉得心里非常难受,有时也意识到自己是在嫉妒,可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状况也很普遍。有位初中男生因为老是错怪了他,而委屈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很多小学女生反应因为老师的口气有点异样而烦恼万分。
最后,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网络的发展密切了人们的联系,改变了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使人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调查发现,中学生热衷在网上聊天、交友和游戏,29%的中学生有结交虚拟情人的体验,75%的中学生常到游戏网站。国际互联网满足了学生喜欢交往的要求,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感觉容易上瘾。据调查,3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上网的感觉如烟鬼遇上了好烟。但学生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上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情感,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面对冷冰冰的机器是无法建立起人间感情的,尽管机器后面是一个在与你交流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隔了一道障碍而变得不可琢磨。现实生活中人们尚且带着面具,网络更为掩饰自己提供了有效、巨大的面具,信任危机由此产生。正如比尔·盖茨所言 ,你甚至不知道对方电脑屏前坐着的是条会敲键盘的狗。因此将出现精神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的一代“空心人”。在美国已出现不少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每天在国际互联网上游弋十几个小时,除漫游外别无兴趣,并不时造出某些病毒以损坏别人的数据为乐。曾入侵美国五角大楼和英国国防部计算机网络的都是年龄才十几岁的中学生。另据一项花费150万美元的被称为对在家上网心理严重影响的首次密集研究发现,即使没有沮丧倾向的人,上网也会造成心理健康变化。一项调查显示,一周上网1小时会导致沮丧程度平均增加1%。
面对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现象,班主任应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预防,还是矫治?这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工作对象这一特点决定的,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其次也是就专家素养而言,班主任目前还难以深入到"心理治疗"的层次;而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预防、发展比矫治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任何严重的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不顺与不适、遭遇失败与挫折、如学业不理想、家庭破裂。与他人人际关系紧张等,在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帮助,加上个人性格的因素,心理阴影日积月累,最后可能导致心理疾患的产生。若个体在遭遇逆境时,施以及时而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可以帮助当事人脱离困境,使其回到正常生活轨道,这比等到当事人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再来矫治要有效得多、省事得多,解决问题也要彻底得多。另外,预防功能仍然偏于消极。以处于成长与发展时期的青少年为工作对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的同时,还要追求发展,将预防与发展结合起来。因为高水平的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行为符合规范,而且意味这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的学习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贯彻这一原则,班主任需注意:一是主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针对正常学生开展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辅导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二是对于那些处于不适、不顺状态(如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总不理想、很不适应新学校新班级学习生活等)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并能及时实行早期干预。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第五中学)
责编/齐鲁青
中医学理论中的“五色归经”深入阐述了颜色对人情绪状态的影响,视觉心理学同样证实颜色能够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延长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停留时间与在脑海里的记忆周期,增强客户对品牌的认同感与好感。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即使同种颜色,在饱和度、透明度以及距离上的略微变化就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们对此曾经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的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从而把颜色分为冷暖两大色系: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黄光,本身有暖和感;相反,波长较短的紫光、蓝光、绿光有寒冷的感觉。夏日,我们关掉室内的白炽灯,打开日光灯,就会有一种变得凉爽的感觉。
冬日,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冷色与暖色除去给人以温度上的不同感觉外,还会带来其它一些感受: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两者相比较,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疏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
一般说来,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使它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的远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除去冷暖色系具有明显的心理区别以外,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不同的感觉。一般来说,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给人以重的感觉,明色给人以轻的感觉。纯度与明度的变化给人以色彩软硬的印象,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色彩的心理效应就是如此神奇,有一个经典的例子:1940年,纽约的码头工人因搬运的 箱太重而举行罢工,一位色彩专家出了个主意,把 箱的颜色改漆为浅绿色, 箱的重量并未改变,但颜色使工人觉得它变轻了,罢工终于停止了!品牌设计一定要充分运用迷人之色。这些正是色彩的神奇效应。
结果发现,看到对方微笑的人表示有种被关注感,而被忽略的人明显感到沮丧。这说明,即使是陌生人不理睬,甚至完全忽视你的存在,你也一定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普渡大学维塞尔曼教授在声明中说:“这个实验的有趣之处在于,现在我们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强大力量。”但是,社会关系也可能有黑暗的一面,《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复杂的社会关系也会让我们更少地体谅别人。
研究表明:畅饮的人生更快乐
农村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学校不同、年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产生的根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职业压力过重
由于山区经济比较落后,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食宿条件较差,交通不便,许多师范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山区任教,而原本在山区的教师总是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到县城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山区学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从一名班主任的手记中可以看到这一点:“6:10起床检查卫生;7:50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12:00放学,12:40赶紧去学校督促并检查学生午休情况,并且整个午休时间班主任必须全程监控;下午17:00放学以后,又是各种兴趣班的辅导;21:00下晚自习后,就去查宿,一直持续到23点左右(遇到特殊情况还是通宵);回到自己的宿舍,才记得作业没有批改,明天的课还没有备好……”其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均超过10小时,班主任及值周教师的工作时间一般都超过15小时,而其他行业的工作时间一般都是8小时。
同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的学问博大精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所以,各类培训接踵而至:普通话等级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课程标准培训、校本教研培训、计算机培训、英语综合能力培训……这些培训活动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在教学条件本身就很差的环境下从事这些繁重的工作谁都会觉得疲惫不堪的。
2、社会压力太大
夸大宣传“无所不能”的教育功能使教师的成就感受到挫折。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蔚然兴起,要求教师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无可厚非。但笔者想说的是:过分地强调了教育“无所不能”而忽视被教育者——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不正确的。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家庭变故、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不是教师一方能解决的。所以,教师在尝试教育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这时诸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等“至理名言”蜂拥而至,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
其次,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在世人面前,教师要以清高自居,要做得与众不同。其实,教师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一味地“伪装”和“自摆清高”,只能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
3、评价机制不完善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几年了,但许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只关注了“教学成绩”这一块。可以说:升学率直接决定了教师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甚至关系到教师的“去”与“留”。其实,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许多工作都是无形的,这些活动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但是,一些学校在考核教师时,对学生原来的基础、班级情况、教师配备、学校实情等因素不加考虑,只看最后成绩,不看提高幅度。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
另外,职称评定也是教师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一是岗位偏少。在农村中小学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岗位偏少,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又偏多,有许多教师干了20余年,依然是初级职称;二是标准不合理。有些教育行政部门把“是否有论文发表”“是否从事过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硬性要求。诚然,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反思写成教学论文,这无可厚非。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课余自学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使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的实践变成理论,实在是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社会上发表论文或专著的不正之风使得一些论文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一所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如果我们强行将“是否从事过班主任工作”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条件,那么,一些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而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效果怎样不言而喻!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形成。其实,我们把这些条件作为晋升职称的优先条件也未尝不可。
以上所说原因,在农村中小学校表现更为突出,它们都强烈地刺激着教师,引起教师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挫折。
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由此可见,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势在必行。当然,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正常工作的前提,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1、社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同时,我们也期待政府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程,把它纳进目前推进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程”,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真正达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
2.改革教育评估标准
目前,A、B、C取代了百分制,综合能力检测代替了毕业考试,抽样调查代替了学科竞赛等等。这些看起来好似“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让教师一片茫然,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教师期望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再把学生的成绩作为惟一标准,而是在制订细则时多听听教师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心理的满意度,推进人性化管理,从而有效地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
3.加强教师心理保健
在这方面,学校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实行教师心理状况检查制度。大多数学校每年都要对教师的身体状况进行体检,但却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知识,使他们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三是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在教师出现心理障碍时,可以随时通过心理咨询得到及时校正,帮助教师减压。四是帮助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学校要使教师生活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和谐氛围之中。
4.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除了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之外,还应保障教师的休息权利及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等。学校要对教师的休息时间和工作量作出合理的安排,要让教师有适当的文娱活动时间,这不但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能支配的时间越少,他没什么可教的时刻就来的越快。”
5.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节
第一,引导教师学会“放弃”。有句歌词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生活中往往也需要“该撒手时就撒手”,教师的烦恼往往是因为期望值过高,完全被虚幻的抱负所吞没,经常处于失落之中,这样做经常会把教师的身体及心理推到极限。第二,让教师明白“忽略”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忽略”它的负面影响,学会用正面、积极的眼光看问题,与其为某件事情着急万分,还不如坦然处之。第三,让教师适度“宣泄”,日本的大多数企业为了缓解职工的压力,允许职工把董事长、总经理的画像画在沙袋上,让职工拳打脚踢发泄。这种方式“另类”了点,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小:在适当的场合,让教师用适当的方式直抒胸臆,一倾积怨,给满腔郁闷找一个出路,不让它在教师的心中憋出病来。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降脂药, 临床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能在预防冠心病及心肌梗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据统计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冠状动脉疾病死亡危险性42%, 总死亡危险30%。现在还有研究证明, 在使用他汀药6个月后, 有10%的患者动脉硬化出现逆转, 斑块体积缩小, 从而大大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生机会。尽管医学界对他汀的贡献有口皆碑, 但在不少老百姓心目中, 调脂似乎与己无关。因为很多人觉得血脂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吃上药也不会在短时间内看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赵先生最近被诊断为冠心病、高脂血症, 服用立普妥治疗2个月后再次化验血脂, 医生判断合格, 嘱咐他继续用药。赵先生有些疑惑:为什么我的血脂不高了, 还需要继续服用价格不菲的降脂药?便自动停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像赵先生这样存在疑问或停药的患者不少。据统计, 有50%服药患者半年后停药。
长期降脂, 您准备好了吗?
实际上, 降脂药物与降压药物一样, 都需要长期维持用药。一旦停药, 血脂很快就会反弹, 某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还可能增加。临床上不少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脂血症, 不能找到病因, 需要长期用药控制。对于冠心病患者, 降胆固醇治疗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措施, 通过2年以上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发生心肌梗死或死亡等的危险性。众多的医学研究已经充分肯定了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巨大贡献, 如果每天服用他汀, 可使心肌梗死、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大下降, 降低日后放支架、二次放支架和做外科搭桥手术的风险, 由此节省的医疗费用很可观。降脂药物只有长期应用才能显示出效果, 长期治疗, 长期获益。
对于心血管患者或高危患者来说, 只要不出现不可耐受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就不应该停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出现比他汀更好的降脂药物。
停药后血脂会反弹吗?
肯定会。因为他汀类药物的机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 他汀药一停, 抑制作用消失, 血脂可能就会慢慢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这不是药物作用的反弹。好多血脂高的患者, 医生建议吃降脂药物的时候, 都要问不吃药以后是不是又回到以前了?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吃了, 原因是害怕药物依赖, 而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他汀类药物没有依赖性和成瘾性, 不会因为停用而使身体不适应。关键是机体本身脂代谢存在异常, 体内自身调整已不能代偿, 需要长期服用调脂药来调整。
长期服药对身体有害吗?
校园,一直以来应该是许多人心里最纯洁和美好的地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书声朗朗,求知若渴,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诲人不倦的老师,有同学间的欢声笑语,有师生间的真心交流„„
然而,这些似乎在慢慢离我们远去,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惨案给校园蒙上了阴影。学生打骂老师,甚至杀害老师,同学间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等不断见诸于新闻报刊,而且似乎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让许多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老师们也开始苦苦思索,今天的教育怎么了?在社会唱响和谐主旋律的今天,又该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暴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追根溯源,寻求解决之法。勿庸置疑,当前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把视角放在社会上暴力文化的泛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败上,对学生有着近乎溺爱的宽容。然而,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当我们把视角转向居于事件主导地位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养成知法守法的习惯。
学生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心中无法,这与学校法制教育的普遍缺失或者流于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在“法治”到处被应用成为热点之际,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正式的法制课。教育部门要求的法制教育内容,目前在学校里的实施情况也令人尴尬:由于法制教育至今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课时上的规定,对法制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更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使得学校法制教育的落实都没有具体的“根据”。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了法制教育的内容,而事实上,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都没有对此重视起来。如今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高标准,造成了教育与守法的失调与失衡,造成了学生“高分”与“法盲”的偏差。由此可见,要建设和谐校园,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不容小视,要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
学生法制教育是个系统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行之有效。具体说来,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学校的领导组织作用
学校党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为让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法制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校要专门成立学生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聘请法制副校长来主持工作,组员可以是学校党政办、政教处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及班主任、德育老师、政治老师等。法制教育小组成员要做好上岗培训,做到合格上岗。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校法制教育工作,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领导小组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规划,明确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对象、目标、学习内容、实施步骤等,同时要具体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周的工作计划,要切实保证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应当成为知法守法的榜样。首先,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做好教师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水平。比如,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系统地把握其内容与结构,抓住实施法规的重点、难点,增强教师的法制意识,自觉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学校可以把教师平时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一一列举,注明侵犯了学生的何种权利,编成学习资料发给教师。比如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讽刺、侮辱学生,侵犯学生的名誉、人格尊严权;违背学生意愿公布其个人私事,搜查学生书包,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小册子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能警示和提醒教师防止此类行为,真正将依法从教落到实处。再次,学校可以与每位教师签订“依法从教承诺书”,学校成立考核小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定期检查与监督,并纳入期末的师德考核范畴。
总之,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者应该有这样的睿智问自己:当我们教师都在漠视法律、践踏法律的时候,多少苦口婆心的教育将因此而被抵消,我们又怎能指望学生能够养成对法律的敬畏和忠诚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践行依法执教的理念,依法教书育人,依法管理学生,到时才能理直气壮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决定作用
法制教育,学生既是对象,也是主体。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也会用法自我教育,相互教育。
首先,利用好校园内的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张贴法制教育的横幅或标语,在橱窗、墙报、黑板报中开辟“法制之窗”栏目,在校广播中开播法制之声,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法的校园,不再对法无动于衷,并生出主动去亲近法的意愿。
其次,抓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特别是政治课、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要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以知法、懂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法有规,能在他律的基础上向自律迈出坚实的一步。
再次,开展好法制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法制文化的熏陶,夯实法制意识。如,设立法制教育节,开展与法同行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小报展、法制征文、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观看法制教育影片、法制文艺演出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法制主题教育,生动、直观地冲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接受法的洗礼,升华对法的认识。
最后,法制教育活动要与社会接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治社会,从而树立对法的敬畏,形成法治观念。
“请进来”就是由学校请法律顾问或当地的法律人士对全体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讲座。讲座以知法守法为主要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大量本土的案例,发人深省,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警钟长鸣的法制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走出去”就是依托当地的法治文化建设,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自去感受,让他们直面法律,更好地树立法治观念。比如,我市建有“江阴大桥法治公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治公园注入了大量的法治元素和文化特色,共展出法治图板近500块,增设了法治名言、法治漫画以及各具特色的路标、路牌,还专辟了“法制大舞台”。徜徉于这样的景观,学生的收获来得更加自然和深刻,这是课堂上的苍白说教无法达到的教育力量。
又如,我市建有两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这是应当利用好的法制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旁听庭审,让违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切实从思想上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违法行为,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是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生活态度,是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要深入进去,让学生明白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价值、意义以及违法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让法律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价值观,使知法守法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一种生活习惯。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满怀信心,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让法制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让法制意识永驻学生的心中,为建设和谐校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法的钟声永远响彻在菁菁校园的上空!
《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课题研究组
执笔人: 王秋影
一、课题的提出
1、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进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重视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形成,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常抓不懈。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2、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主动发展。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法制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只有切实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法律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如果没有法制的约束,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外,他们的年龄还小,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其各项权利往往容易遭到来自个方面的侵犯,通过法制教育,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的知识,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4、中学生法制教育是达成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总的目标是: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必须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
5、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对象(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活动。具体的说,法制教育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法制教育是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制教育是为国家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第三,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三、主要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
综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诸多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 人的各种能力即——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种能力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②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即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④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求教育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等不同的渠道,促使个体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统一起来,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而且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地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对中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是中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法制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只有切实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发法律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2.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培养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3.通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法制基础。
4.鼓励教师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促进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并进一步对中学生法制教育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当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剖析影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进而在实践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指导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原则,构建了指导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
五、实施思路及研究方法
1.实施思路
(1)课题组将组织参与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法制教育移师、提高教师的法制教育能力。
(2)以教研组为中心研究单位,根据初中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个梯度进行教研,参与研究的教师围绕本学科的子课题,结合教研组的日常教学活动,申报个人课题或教研组课题。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素养,指导他们掌握法律知识学习策略;再实践三基础上,形成学校培养学生法制教育的规律措施,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思想品德课内以及学校课外教育活动中。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归纳法:
(1)文献法主要是用来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一般统计的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实状况,以便为实施指导学生法制教育策略提供现实依据。(2)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3)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4)逻辑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在观察了很多个案以后,总结归纳出一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定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反过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指导个案的实施。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9)
(1)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2)搜集关于法制教育的资料,了解法制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
(3)按照2002年10月,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校原有的研究成果,形成各学段学生法制教育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初一学生原有法律素质的情况,并对照法制教育的预设目标及国内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
(5)对课题组成员、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2011.10——2012.12)
(1)点上实验: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策略;分析各策略之间的关系;寻找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2)追因调查: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2012.3)(5)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2013.1——2013.5)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2)结题汇报活动。(2013.6)主要措施:
(1)调查问卷。针对初一学生法制教育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2)课程展示。各个参与子课题研究的教研组针对各自的子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目的在于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并在课后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
(3)子课题小组研讨。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总结、汇报。(4)个案研究。(5)经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中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我国法治化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要求。2.学校“十一五”《初中生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课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良好的学校基础。
3.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校教坛新秀、校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均为本科或教育硕士学历,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八、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课题组组长:王秋影
课题指导:苏州大学教授 陆树程 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1.《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研究》 商建明 夏海燕 2.《中学生课外法制教育的研究》 凌静霞 温纪康 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陈玲玲
(二)制度保证
(1)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例会。(2)落实教科研管理意见”。(3)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先进教科研个人评选等制度。
(三)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实验所必需的经费。如:专家讲座、教师论文评比、公开课展示、外出参观等。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策略经验集。4.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典型案例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语07-16
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演讲稿06-2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09-2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总结07-24
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培训心得09-18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论文10-21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12-12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0-0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