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随笔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随笔(通用14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随笔 篇1

小学阶段的儿童处心理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心理发展是协调的,开放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儿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因此,必须重视该阶段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

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1、由提问、考试、测验等产生的焦虑的心理。虽然焦虑是人们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者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但如果焦虑的反应过激,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会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相对而言,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更为常见。

2、厌学心理。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产生的对学习厌倦,缺乏兴趣的心理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现象。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1、缺乏合作意识,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2、高年级的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怀疑心理。

(三)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由于对自我的消极认识产生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情绪多变、自控能力较差。

2、小学阶段的儿童人格正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出现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的现象,因此缺乏信心,会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让他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生活环境,面对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孩子尽最大努力也获得不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理想成绩,因此会产生焦虑甚至厌学的心理。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让学生有能力去为之努力。如果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以及赞扬,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二)关爱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经常关注并给予肯定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好的成绩。这说明关爱,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适当关爱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

(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除了文化知识之外,也应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学校每年组织的运动会,各种文艺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品质,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及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针对低年级学生上课爱说闲话,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不良习惯,我在上健康教育课的过程中给他们讲一些爱学习的小故事,用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方面,要有较好的耐心,以具体的行为规范做指导,使学生在规范行为的过程中知道善恶,能够做出是非判断。在执行规范时公正公平,树立榜样。同时让学生善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不光彩的事情,承认错误更是勇敢的表现。通过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来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做好心理疏导。

有的小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是一种应激反应,有的是消极心理积累的结果,有的是不良习惯的长期积累造成的。对有心理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有耐心,持之以恒,以爱心去感悟,去关心,逐渐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随笔 篇2

一、多观察和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好的范文文字优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其作者都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以“自然景观”为话题的习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发现,如在放学路上、公园里、家里的庭院中,发现的花草树木;又如晚间繁星、日出日落、雨后彩虹,或者在外出旅游时,看过的一些奇特的景观等等,引导学生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有这样一句话:“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这其中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授阅读方法。另外,教师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因此,学生多阅读对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二、多积累和多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倡学生多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例如,《火烧云》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叠词:“红通通、金灿灿、笑盈盈”等,还有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词语句子积累多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词穷句穷啦。

勤于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要求学生经常练笔,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三、激发想象力会给写作插上艺术的翅膀

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1.启发学生寻找相似点。

有些事物,直接描写会显得单调,根据事物之间外形、声貌等的相似之处把它当作其他熟悉的事物或“人”,想象出“它”的情感,“它”的心理,就会增添作品的情趣,在行文上富有色彩。同时也有可能激发和养成相关想象的能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要求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想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类型想象,即凡是具有圆或近似于圆的外形特征的事物均可以成为描写的对象。例如: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浑圆的石磨、环形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桥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爱好体育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球篮……”展开联想;喜欢文静的女同学,可以让她们围绕“圆圆的镜子、可爱的闹钟……”展开联想;喜欢文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展开联想;喜欢科技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赞圆周率的推算者,颂地动仪的发明者……”展开联想。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的神经系统可以凭借灵敏的感知,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精彩纷呈的想象。

2.模仿作品,赋予作文“神力”。

所谓“神力”,就是借助于想象所获得的一些超凡脱俗的神奇力量。像卡通书《米老鼠和唐老鸭》《封神榜传奇》《聪明的一休》《希瑞》,电影《西游记》《2010》等,不仅为孩子们所迷恋,也受到许多成人的钟爱。正因为制作者大胆想象,赋予故事主人公各种超凡的神奇力量,才有如此吸引人的效果。著名文学家巴乌托夫斯基说:“在我的想象中,我要写的东西是相当模糊的。”模糊的想象,实际上是在形象思维中渗入了心灵底层某种神奇、隐秘的感觉和感受,也就是“神力”。在这之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欣赏相关作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采用这种丰富、神奇但又符合逻辑的想象,学习写作寓言、童话和神话等。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从点滴抓起,做生活的主人,多留意观察阅读,多积累练习,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又是一个难点, 面对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和灵活性, 不少学生无从下手, 无话可说, 无情可抒。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采用指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习作能力;实践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新习作教学的理念,解决作文教学难题,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一、练笔与积累同步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很旺盛,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进行小练笔,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猜字谜比赛或成语接龙比赛等,让学生学会场面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而且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习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真正做到心有所思而写,情有所感而发。让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习作的源泉。另外,写读后感也是一个练笔的好方法。我们班的学生都已养成了每天写读后感的好习惯,他们会每天坚持读一篇文章,可以是一篇童话,也可以是一篇散文,还可以是寓言、古诗、小说、神话……然后写下自己的体会。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句或者是一段话甚至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一首小诗……但一定是自己心里最最想要表达的东西,言为心生嘛。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课内的要积累,课外的也要积累,所以我建议我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厚厚的摘抄本,把课文里的好词好语句抄写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另外我还建议我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引导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分类,比如:写景的,写物的,写人的……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四个……摘抄自己喜欢的好句,可以是一句、两句……但是必须们每天坚持。这样到习作的时候学生无论写什么,脑海里就会涌现出无数的词句,大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二、修改与互评并行

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本单元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便打破教学常规,在学习第一篇课文的同时便向学生渗透习作方法。比如在完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时,我便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同时向学生渗透 “保护生态环境”这类作文的习作技巧,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好词好句以及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资料,然后为本次习作拟一个提纲,根据提纲试着完成本次习作。老师要提醒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结尾要注意画龙点睛。接下来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并继续渗透不同的课文不同习作技巧,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和课文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反复的修改,之后再让你的同桌或要好的同学帮你再做修改,这时学生的作文卷面已经缭乱了,老师就让学生工整地把原文誊抄在作文本的后面,然后交给老师,这时老师不必急着去读他们的半成品,而是去读读他们的原文,再看看他们所做的修改,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力都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这些引导者不停地去发现、不停地去发掘,他们一个个都是习作的千里马,而我们就是他们的伯乐。当然,这时候我们作为伯乐就要辛苦一点,拿着这些半成品去和每一个千里马交流,对他们的亮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哪个词用得特别棒,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不是很满意的地方老师应以商量的语气说:“xx同学,这里我会这样……来写,你呢?你一定会有更好的写法吧?”用鼓励的语气让学生对他的半成品再做加工,最终成为文采飞扬的佳作。但这时也往往会有个别的同学会存在懒惰思想,老师见机定要及时引导:“xx同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唐代诗人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贾岛被带去见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没有怪罪他,还为他出主意说,用“敲”字好,“敲”字更能体现夜的寂静。大诗人写诗都要反复琢磨,反复推敲,更何况我们写作文呢?”孩子都是听话的,他会觉得老师说的确实是道理,于是也很乐意地继续修改作文,有困难的地方问问同学或和老师谈谈。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任务完成了,一篇篇佳作也随之诞生。通过长期的训练,我班学生都已养成积累与修改的好习惯。平时的周记或小练笔都会进行认真的反复的修改,然后再拿来给老师品读,希望老师再给改改。积累与修改双管齐下让我班的学生不再厌烦习作,而且还偷偷地喜欢上了它。

在作文批改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采取互批互改的形式。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互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几年来的几点拙见,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练笔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掌握习作技巧和方法,训练学生修改和互评的能力,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心理健康的教学随笔 篇4

明确的目标是指导和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的标准,但它不应是老师的凭空想象,而应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出来的,并且该目标应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活动课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一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要注意一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迅速融入其中。因此组织心理活动课的老师应该熟练掌握破冰或暖场的技巧和工具。

教师要以敏感和真诚的心对待学生。老师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时而是学生的伙伴、朋友、亲人,时而是他们的老师、教练和牧师,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说道者。教师要善于倾听,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能给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特别是评价语言不仅要注意激励性、更要注意符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教师不应告诉学生,你应该会做什么、你应该懂得什么,而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让学生实话实说:我真正懂得了……,我真正学到了……。

教师要给予学生特别的温暖与关注,要体会学生的感受,分享学生的快乐,给予学生鼓励、赞美,避免对学生的消极评价;要以真情打动学生,用其敏感的心去发掘和体会学生内心最真的情感世界,并用共情的心理唤醒学生心中最美好的东西,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供帮助;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生成性问题;在辅导学生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健康教育随笔 篇5

用“赞许”排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常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而感到在班级中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进取向上的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往往会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即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学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

用“真诚”排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这些学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理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后进生,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闭,听不进受不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

用“耐心”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把微笑带给学生”,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并认真细致地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携起手来,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从而努力去学习。以我班的吴林森同学为例,他每次考试总是拉班级总分的后腿,经常遭到同学们的白眼。久而久之,他对同学和老师便采取敌对的态度,因此成绩越来越差。我知道情况后,将其找来谈心,给他补习功课,每天中午抽一定的时间帮助他学习。刚开始他还采取强硬的态度,不久就被我的“真情关爱”所感化,开始向我吐露真实思想。他说“别人要他好,他偏不高兴干”。在对他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我加倍地关心他,安排好同学帮助他,再也没有同学歧视他。爱是一种力量,爱也是一种精神支柱,终于使他金石为开。对他以后反复出现的点点错误,总是耐心地教育他,指点他,体察谅解,甚至加以策略性的“包庇”。使他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而幡然悔悟,进而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在上次的周练中他数学居然取得了61分。他还跟我说我,下个学期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可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动之以情,用教师火一般的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如同在药片的对面涂上一层糖衣,做到良药不苦口。使他们排除逆反心理,与大家融洽相处,做到心理相容。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随笔 篇6

健康教育教学叙事(教学随笔)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教学难点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我用图片导入,出示一张鸟妈妈喂小鸟的图片,提出一个小问题“小鸟能不能一直依靠妈妈”,小鸟要学飞,自己去找食物,从而揭示课题。课件再出示一张图片,小朋友穿衣穿袜穿鞋,使他们对哪些自己的事情有一些明确,通过介绍一个小朋友,一天中做了很多事,进一步明确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所以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紧接着让小朋友讨论为什么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为了说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我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懒惰的毛迪》,使学生知道如果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又不学,总依赖别人,一旦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不仅自己要吃苦头,别人也不喜欢你。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会就学,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再请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小品《明明的早晨》,对懒惰的明明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活动,一项是整理书包,全班参与,一项是穿衣服比赛,每组选一个,其他学生做裁判。比赛结束后我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劳动卡,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评估。最后在《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整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通过观察、讨论、谈话、听故事、比赛等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学生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实际体会了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篇7

一、抓住学生特点, 游戏引入, 在玩中练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 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吧。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学会使用鼠标》是非常枯燥的, 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怎样握鼠标, 怎样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这些要点的话, 学生不但不愿学, 更不愿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 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 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在后来的练习中, 我又让学生练习了《扫雷游戏》, 这样, 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又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二、小组协作, 互助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像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 那么, 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而我也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 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在学习过程中, 会出现学生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后就可以举一反三, 而有的学生基础较差, 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

1.“能者为师”, 让学生走上讲台, 当小老师。

例如, 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 因为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 也是初学者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所以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训练。但也有的学生对电脑很陌生, 操作时很僵硬, 所以我就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当小老师, 而我巡视指导,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 这样互教互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优助差”, 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 同学之间互助学习。

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 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可以促进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利用局域网进行资源共享, 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 学完word的基本操作后,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 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 有的负责收集资料, 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 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 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 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3. 充分利用学生互动,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 有一些学生往往提前掌握了本节课的讲解内容, 并能够做出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 询问之下, 原来他们的父母平时也在指导他们的计算机操作。于是我便利用这个时机请这些“高手”来给其他同学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 并帮大家解决一些课程内的难题。此外, 在日常学习中利用这些“高手”的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那些理解速度较慢的同学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 每一组中安排1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 指导小组同学学习, 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协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锻炼了他们互相帮助的能力, 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布置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参与教学,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 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 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 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 发表意见、看法, 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 适当地引导讨论方向,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主动研究, 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 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操作软件技能是计算机教学的另一重点, 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但从综合来看, 适合学生用的软件总要用到回车键和方向键去选择菜单或目录, 另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醒学生注意屏幕的提示, 学生明确方法后, 就可在教学软件中任意地调用操作。如教学益智游戏软件, 我先把将会出现的画面讲清楚, 让学生心中有底, 然后出示投影片讲如何用这几个键去操作。当学生明白后,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 这样既节省了许多讲授时间, 又可由学生自己分配时间练习,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活”, 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组织竞赛, 提高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 由于操作是主要内容, 所以应尽量避免类似于语文数学的书面化考试。那么如何检测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我采取的是竞赛形式。竞赛既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也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如在练习指法练习时, 最后阶段我利用金山打字小精灵,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比一比谁打得最快最准, 最后还给他们颁奖, 整个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六、实践小结, 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 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和“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 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 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 辅导、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

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随笔 篇8

关键词:班主任 亲近 关爱 表扬 批评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

至于我管理班级,没有太多经验,在领导、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刚有些头绪。今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做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晨会、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但要在爱中有严,严中有爱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我常想,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要拿出自己的爱心去“哄”他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这样,孩子们跟我亲热起来了。我还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们的积极性,表现好的小朋友我会奖励他们小花,口头表扬,有时会摸摸孩子们的头等。虽然这些举动在成人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却产生了巨大的涟漪。经常有家长和我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是那么激动、兴奋,还说下次还想得到这种奖励。

三、具体要求,指导到位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我在任一年级班主任开始,就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或者其行为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且不利于他们掌握做事情的技能。为此,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去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洗抹布,我通过观察发现,小孩子洗抹布的方法是,把抹布扔到水里,涮一下,一捏就行了,抹布根本没洗干净,因此,用这样的抹布擦过的地方还是那么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吗?是孩子有意糊弄吗?我认为都不是。这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使然。因为他们很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找一个时间,教他们洗抹布。我先打来一盆水,然后教他们怎样搓,怎么拧,告诉他们只有拧出的水清了才算干净。这样的身教非常成功。现在再看看他们洗抹布,一个个可认真了,都洗得特别干净。同样的道理,打扫卫生、物品摆放等工作,只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小孩子就能听得懂、做得到。再来说说我怎样使学生学会收作业吧,我让他们同桌的作业摞一起,从后往前传,自己的作业放在下面。每组的传上来后,教他们怎样摆放,一组正,一组反,组组分明,便于批改,便于发放。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就领悟了要领,这样,哪一个孩子还能做错呢?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约束,使学生的观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给大家留下了反应迅速、能力超常的印象。现在,班级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晨读、自习课的纪律,中午的古诗词诵读等,都有学生组织,管理效果特别好。

四、及时表扬,延迟批评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事儿多,一上课就“告状”。当老师的又不能不公平处理,这样耽误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因为受了批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情绪受影响,低落的情绪体验使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下降,课堂吸收效率变低。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处理办法是:

1.要求学生下课“告状”,课上带着好的情绪听课。这样,课前的小矛盾、小问题没有谁会记到40分钟以后,“告状”的几率就低了,课堂的利用率提高了。

2.延迟批评,既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给予其改正和返回的机会。我把批评留在每一天快要放学的时候,这时学生往往已经在负疚的情绪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老师只要加以指导,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说到表扬,那就要及时、准确。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例如,学生值日时,当我看到一个表现特别好的例子,就会当众说:“某某同学真能干。”还摸摸头、拍拍背,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如果看哪个同学主动做好事,并且讲究方法,则更要表扬:“瞧,某某同学的观察力多敏锐呀,老师刚把小黑板放在地上,他就看出来需要擦。瞧,擦得多干净,大家都要学习他呀!”这样表扬后,班里课间擦黑板、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抢着干,谁也不袖手旁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和为班级服务。结果,班里越来越整洁,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理。

五、换一种方法与家长联系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我们来关注自己的孩子,甚至希望我们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我们可能联系家长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按我们的要求来做事的时候再去联系,这样家长一看到我们的信息或街道我们的电话就在那里发牢骚,一个是自己最疼爱的孩子,一个是管教孩子的老师,怎么办呢,只能是当着老师的面来批评孩子,背着老师的面来指责老师,这也值得我们思考,因为他们接到的信息都是自己不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信息。换一个角度想,这要是我们,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子炫的,是个调皮的男孩,做题不马虎的时候太少了,课上听讲也总是走神,小动作也特别多。在期中考试还有两天了的时候,我发现他这天听的很认真,我就主动的和他爸爸沟通了一下,一句批评都没有,全是表扬,而且很诚恳的表扬,并恳请家长把我的表扬告诉孩子,家长很高兴,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听了出乎意料的高兴,因为他没有想到,他今天的表现会得到老师这么大的表扬,就在以后的两天里,他上课的时候都特别的认真,计算能力也有所提高,家庭作业完成的进步也特别大,一看就知道得到了家长的帮助.看来我们把表扬也作为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很重要。

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 教师随笔 篇9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部分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小学教育教学随笔 篇10

(一)寻找知识背景,刺激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法和规则都可以通过根追踪找到自己的知识背景。教师应努力将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并在教学中寻找其来源,以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教授新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使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抽象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只要教师善于在学生生活中发现并合理运用其“原型”进行教学,他们就可以将抽象化为形象,学生的学习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恐惧变成快乐。

(三)用在现实生活中欣赏数学的风格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还要让学生了解去哪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成功解决“怎么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作文教学;小学

一、结合生活,巧妙命题

小学生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对社会生活观察不细,阅历不丰富,在写作时经常陷入“无话可写”的苦恼之中。教师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扩大命题范围,从学生生活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深刻、多角度、创造性地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这样,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题材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如教学想象作文《纸团疑云》时,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展开合理想象,然后续写。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这可能是故事的主人公王力同学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打算考试时偷看的;有的说这也许是同学丢给他的答题纸;也有的说这也许是他自我勉励的话,等等。这样的作文课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诚实的品质。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的学生会出现考试焦虑、厌学、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我们知道,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于是,我有意识地布置了一些针对性的作文练习,让他们充分宣泄不良情绪。

二、心理日记,大胆倾诉

巴金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心理日记大胆倾诉自己的烦恼、痛苦,鼓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主意识和耐挫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向上、合群、自信、自主的健康人格。

如我班一名男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了,没有一个人喜欢我,我也想做个人人喜欢的人,但我一无是处……”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自我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不太会思考、反省。于是,笔者在其日记后写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其实你也不错,这篇日记就写得语句通顺,很有真情实感!你还是我们班劳动最积极的,有一次,你还主动帮助一年级的同学,老师就很喜欢你呀!”随后,又通过谈心委婉地指出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告诉他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现在,这名学生已毕业两年了,但每年的教师节都会以贺卡或者短信的方式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三、推荐发表,享受成功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满足学生发表的愿望,如选择作文在班上朗读,在板报上选登,在广播中播出,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們更强烈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次,我班作文水平一般的小夏写了一篇题为《赶猪》的作文,我觉得选材挺新颖,经过润色后,投到了报纸《今日德清》上,没想到竟然发表了,他捧着报纸时的欢喜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两天后,他又写了一篇作文《我的作文发表了》,令他没想到的是,竟然又发表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更让他树立了自信心,这份自信将陪伴着他获得更多成功。

四、作文修改,学会合作

完成一篇习作,学生不仅要付出个人努力,还要善于吸纳他人优点,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间交流合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但要想使交流合作真正收到实效,就必须教育学生养成谦逊、真诚的态度。在作文的合作修改中,学生能学会主动地从同学的观点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对于同学的作文,也要求他们进行真诚、合理的评价分析,从而在小组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五、游戏作文,趣中明理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笔者试着采取以心理游戏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游戏作文课方式,在游戏中优化学生心理,形成了“游戏导入—指导习作—潜移默化—提升自我”的游戏作文模式。

在《亲情测试》的心理游戏作文中,当学生一次次提笔划去自己最爱的亲人的时候,连班里最调皮的学生也放声大哭。写得生动、具体,更重要的是真切认识到了亲人无时无刻不在给予自己爱与温暖,而自己却不但没有感觉到,有时还会不理解。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感恩的心。

六、恰当评语,以情交心

作文批语是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最好途径。每一本作文本都是一面影射学生心理的镜子。当学生袒露了心迹,老师就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批语:或鼓励指点,或认同肯定;或娓娓化解,或慢慢诱导。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聊一聊,适时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情绪调控法、放松法、减压法、角色互换法等,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和个性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逐渐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增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会写作文的同时,又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事,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篇1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 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 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 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 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 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注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共性, 同时因材施教, 对不同成长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个别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 有快乐的人生。面向每个学生, 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 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

众所周知,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 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 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 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 需要得到父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小学教师比起家长来, 在教育中有更多的计划性、系统性和主导性, 因此, 他们其一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能更加敏感;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 要谙熟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的知识;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 培养老师观察、分析、评判儿童心理健康的手段;其四是边学边干, 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 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 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 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 应及时地进行疏导, 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 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 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抑制了中国人口的暴涨, 也转嫁了现代家庭对小学生的期望, 实际上要比工作中的成人承担的心理压力并不少。当前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物质激励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小。

现在一般的家庭经济压力小, 衣食丰裕, 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 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 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物质性鼓励、表扬无所谓, 起不到激励作用。

2. 现代家庭的核心化, 导致家庭规模小, 无论城乡,

孩子父母忙于工作, 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自己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 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 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 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 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 独生子女缺少玩伴, 在班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的精神。

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 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 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 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 在班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 不懂得互相帮助。

4. 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 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 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 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 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 关照不要骄傲呀, 不要自满呀, 要努力呀, 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庭管教过严, 一进家门就做作业, 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 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 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 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

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 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 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 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 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 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 故意讲话、吵闹, 甚至闹到无法上课, 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 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 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 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 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小学教育阶段出现的孩子心理问题, 笔者建议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

1. 结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主要为塑造班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 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 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设置了心理咨询 (辅导) 室, 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 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 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 固定的开放时间, 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 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 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 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

3. 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 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 学生作为个案对象, 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 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 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 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 以负责人为主, 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 尽量详尽, 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 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 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 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 测试与矫治。

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 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 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 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 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 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 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 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 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5. 在心理教育中采取自主自助方式。

所谓“自主”是指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做主、自己负责;所谓“自助”, 是指自己动手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倡导这种教育的理由之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新世纪后”, 非常强调张扬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他们通常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困惑和困难说给老师听, 而更愿意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理由之二, 由于编制、职称、工作量、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致使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艰难、生存境况不佳、队伍稳定性低。尤其在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多, 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重, 此种情形更为严峻。如果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 就能改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窘境。

参考文献

[1]刘德儒.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小学教育的教学随笔 篇13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积极地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也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和适应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是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当今,还有一些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把语文课堂变成讲堂,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占据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变成被动的“活机器”,更有基者,过早地向学生呈现结论,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没有了思考的余地,只好生吞活剥地记住结论,无法提高学习能力,哪还有当主人的地位呢?那么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周玉仁教授说得好:“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与“要知道葡萄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的道理一样,要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探讨的空间并创设必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内在动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会学、乐、学、善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教学随笔 篇14

大王庄中心小学 孙宝锋

学生“减负”教师肩上的担子不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举国上下部把学生“减负”问题视为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有人这样说:“现在学生减负了,教师的工作轻松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至少是片面的——我不赞成。

“减负”了,学生不必整日埋头于书堆,也不必苦苦修行于题海;教师不必再用早、午、晚的时间和牺牲“双休日”去给学生加班补课,也不必去为漫天翻资料到处找考题而操劳。就此看来,老师肩挑的担子是比过去轻了些。但你是否想到:现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要在“减量”不“减质”的前提下去发展学生的个性,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去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减少课时,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同时,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这对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绝对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新世纪、新形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如果当老师的能力平平,素质一般,那如何谈得上“师高弟子强”呢?要给学生每人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口永不干涸的井。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综合能力上不去,整体素质提不高,根本就不行!教师在工作之余,如果不加强学习,不设法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就难于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迟早要被挤下讲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当教师的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减负”教师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教师应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学生若没有作为起点和基础的创新灵性,就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免不了还会用上一些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传统”的做法。我曾在某教育刊物上读到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问学生冰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了水,有的学生说变成了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了春天。结果,回答变成水和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表扬,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老师训斥为“胡说八道”。这位教师的做法确实令人悲哀——学生中唯一有创新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气。这一番打击的后果如何?或许这个世界上就因此而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实施素质教育”这难道是喊喊口号吗?非也。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请问我们的这位糊涂先生,你为什么老是用成人的眼光及陈旧的观点去“审视”那富有生命和想象、充满童真和灵气的儿童世界呢?你那“老掉牙”的所谓“标准答案”难道不是束缚着下一代发展的枷锁吗?

“反复强调”并非高明之举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怕学生学不好,记不住,固不牢,往往会把一些“重要问题”讲了又讲,如是再三,不厌其烦。这种教法看似很好,教师也是显得挺有耐心的,可我个人却不赞成老是这么做。

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作点必要的“反复强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强化记忆。但“反复强调”如果用得过多、过滥的话就等于白白的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且这样日久天长了当老师的讲起话来也会逐渐变得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越来越罗嗦了。

从学生方面讲,“反复强调”用多、用滥了照样是无益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特点,只要是我们随时可以看到,随时可以听到的,不知为什么就不会认真地去看、去听,甚至于还会因此对此事物失去兴趣。父母唠唠叨叨的叮嘱,老师不厌其烦的说教,这也许就是小孩不听话的原因和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的症结所在。他们认为反正家长还会再说、老师还会再讲,所以就不愿意去认真的听、用心的记。

上一篇:第一季度治安形势分析专题报告下一篇:公司主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