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1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级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面就本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2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泸州市两所城郊小学4、5、6年级各2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共计507人。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为调查工具, 全量表共有100个条目, 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 (A) 、对人焦虑 (B) 、孤独倾向 (C) 、自责倾向 (D) 、过敏倾向 (E) 、身体症状 (F) 、恐怖倾向 (G) 、冲动倾向 (H) , 每个条目均按是或否进行选择, 是为1分, 否为0分赋值。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根据常模表换算为标准分, 总分≥65分说明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 已构成心理障碍, 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此外, 在各分量表上得分>8分的, 表示在该项目上有症状, 可能适应不良, 需制订特别的指导计划。本测试还包括一个效度量表, 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 得分高的同学是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而作假的, 所以测试结果不可信, 需要剔除或重新进行测验[3]。

1.2.2 实施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团体测试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各班班主任老师和调查员主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

1.2.3 统计学分析。

调查表回收后, 再次核对, 然后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进行统计描述, 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率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507份, 回收507份, 回收率100%, 剔除缺失信息问卷20份, 效度量表分≥7的问卷35份, 最终有效问卷452份, 有效率89.15%。其中男生250人 (55.31%) , 女生202 (44.69%) 人。年龄8~14岁, 平均年龄 (10.90±1.063) 岁。具体分布如表1。

2.2 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总量表得分≥65分的有18人, 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7.19%。八个内容量表表现异常学生 (>8分) 的人数分别为:恐怖倾向24人 (5.31%) 、冲动倾向19人 (4.20%) 、身体症状14人 (3.10%) 、过敏倾向11人 (2.43%) 、对人焦虑10人 (2.21%) 、学习焦虑5人 (1.11%) 、自责倾向5人 (1.11%) 、孤独倾向3人 (0.66%) 。至少有1项焦虑异常的比例为13.50% (61/452) 。

2.3 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男女学生得分进行t检验, 得出不同性别学生仅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其余均无显著差异 (详见表2) 。

2.4 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4~6年级学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 得出各年级在总体焦虑情况及各内容量表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详见表3) 。进一步对三个年级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进行LSD两两比较, 得出除过敏倾向外, 5年级与4年级在其他各项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5年级与6年级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而4年级与6年级在总分、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详见表4) 。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 两所城郊小学4~6年级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7.19%。这个比例略高于国内大多数文献中[4~14]所调查得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比例0.5%~7.14%。从8个内容量表的得分来看, 至少有1项焦虑异常的比例为13.50%。这说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各内容量表中都表现出了异常, 而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的学生多数在各内容量表上也表现得较好。

8个内容量表中检出率较高的三项为:恐怖倾向 (5.31%) 、冲动倾向 (4.20%) 、身体症状 (3.10%) 。本研究所调查的是高年级小学生, 正好处于青春期开始的阶段, 其情绪较脆弱、易波动, 受到挫折更容易沮丧、害怕和焦虑。病弱或体质过敏的人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 得以改善。恐怖倾向则和过度保护有关, 在进行指导时需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情绪的易变性和易激动性。

3.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总体上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来看, 在恐怖倾向方面, 女生高于男生, 这可能是由于女生从小被给予更多关心和呵护, 从而形成了依赖性强, 缺乏独立性的性格特征。因此,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性别上的差异。

3.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各内容量表得分特点分析发现, 5年级在总体焦虑情况、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方面均比4年级严重;5年级的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比6年级表现得更为明显;6年级的总分、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5、6年级学生年龄集中在10~13岁之间, 处于向青春期过渡阶段, 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心理冲突愈发显著, 情绪有明显的冲动性, 易激动、不善于自制和自我调节[15];另外, 相对于4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面临更多更大的学习、考试压力[16], 特别是作为毕业年级的6年级。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5、6年级的总体焦虑情况和各内容量表异常情况均较4年级突出。分析还发现5年级是三个年级中焦虑情况最严重的, 这可能是由于5年级处于特殊的承上启下时期, 既保留着4年级时的心理特点, 又不断的向着更为成熟的6年级发展, 心理矛盾愈演愈烈, 又难于维持平衡, 最终各种焦虑状况纷至沓来。这些差异提示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们各自的特点。

4 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泸州市城郊小学4~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调查的局限性, 并不清楚导致此结果的具体原因, 加上调查时没有详细了解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使得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为了改善泸州市城郊小学4~6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必须制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计划, 找出危险因素, 采取合适又有用的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泸州市城郊小学4~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两所城郊小学507名学生, 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 (MHT) 为测评工具, 对其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从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方面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泸州市城郊小学4~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7.19%, 至少有1项焦虑异常的检出率为13.50%, 各内容量表中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的检出率居于前三位;5年级在总体焦虑情况、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方面均比4年级严重;5年级的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比6年级表现得更为明显;6年级的总分、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得分显著高于4年级;女生的恐怖倾向高于男生。结论:泸州市城郊小学4~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检出率略高于国内大多数文献的调查结果, 需要对其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状, 促进该地城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3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2年12月期间,分层整群抽取河北省廊坊市远郊农村四所小学的学生534人,为进行对比研究,同时抽取了一所城市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125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农村学生四年级169人,五年级173人,六年级192人;男生239人,女生295人;独生子女122人,非独生子女412人。

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教室集体答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教师在场具体指导。MHT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的焦虑的一般倾向,如果一个学生的标准分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从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以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的问题严重。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本研究在MHT统计软件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PSS for WindowslO.进行进一步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评定

按MHT的评分标准,将任何一项内容量表标准分≥8作为检出的界线,结果534名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总检出人数为258人,检出率为48.3%;标准分总分超过65分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9.4%;对照的城市组125名小学生中,检出人数为60人,检出率为48%,标准分总分超过65分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13.6%。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检出者中,单项内容检出率城市与农村基本相当,没有统计意义,但总焦虑水平高者城市小学生人数超过农村小学生,差异极其显著(P<0.001)。

农村小学生总检出率及各年级的检出率见表1。

在总计检出中,居前四位的分别是自责倾向82人,占总人数的15.4%;对人焦虑76人,占14.2%;冲动倾向71人,占13.3%;恐怖倾向71人,占13.3%。提示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应在这几方面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项内容量表的年级检出率X(卡方)检验表明,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方面,年级差异极其显著,其余各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农村小学生中男女性别的检出率t检验显示,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差异显著(P<0.05),恐怖倾向差异极其显著(P<0.01)。

2.农村小学生性别、城乡比较,部分项目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城乡学生MHT总分及各项内容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项目上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t检验结果差异极其显著;孤独倾向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且差异极其显著,除自责倾向外,其它各项农村学生均低于城市学生,但均无显著差异。

对男女生各内容量表得分比较发现,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t检显示,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均分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2。

3.不同年级学生各项内容量表得分比较

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焦虑总值及各项内容量表上的均分差异进行比较,发现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得分最高,六年级次之,四年级最低。结果见表3。

各项内容量表得分方差分析表明,学习倾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之间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对人焦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1);孤独倾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5);自责倾向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过敏倾向四年级与五年级有极其显著差异,五年级与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1);身体症状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差异极其显著;恐怖倾向四年级与五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差异显著(p<0.05);总均分四年级与五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1),与六年级差异显著(P<0.05),其他项目年级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从不同年级各项因子得分来看,五年级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

三、讨论

1.关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关于检出率国内的研究所得结论不太一致,本研究得出的农村小学生中高于65分的检出率为9.4%,低于城市学生的检出率(13.6%)。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好于城市学生。这可能与农村的文化环境与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不同,学生竞争强度不同有关。

2.关于性别之间的差异

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不太一致。本研究发现,在各项因子和总均分的比较中,女生得分高于男生,t检验结果,其中有5项差异及其显著:学习焦虑、身体症状(P<0.01);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均分(P<0.001)。女生得分偏高的原因可能与她们心理发展早于男生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忧虑、胆小、缺乏自信等症状。

3.关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得分差异

研究显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存在差异,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出低出低—高—次低的趋势。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随年级升高而增多,其余各项随年级升高呈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趋势。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焦虑变化情况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其性别、年级特点,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4

上课时间:2010年5月17日下午 上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案内容:

一、教学课题:“推开一扇窗,认识我自己”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开始憧憬未来,对未来进行规划。

2、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身的优点及缺点。及并促进其良好形象的树立和良好心态的形成。

三、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接纳自己。

四、教学过程

板书: 推开一扇窗,认识我自己 1引导:

讲述故事:《国王的老鹰》

我们通常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刻意模仿别人,结果到最后迷失了自己,用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我们也经常企图通过别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可是人们应当是自己最好的知己。我们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定位自己,这样才有助于规范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些同学喜欢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却因而贬低了自己,认为“我不行”“我不能”产生自卑心理及消极情绪。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们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设计好自我。2开始做游戏:“我是谁”

(1)、黑板上写上“我是一个„„的人”(4句话,优点与缺点,强调真实填写);

(2)、举例“我是一个爱笑的人”“我是一个认真的人”“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3)、发纸给同学们,叫同学们认真写好(如果哪位同学想让老师更加了解的,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游戏进行10分钟。3收集同学写的小字条

4从整理的字条中找出同学们的一些典型共性(优点、缺点)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举手展示优点。

(1)、激励同学们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2)、将同学们的缺点(举例一两个),引导同学们积极去克服 5 总结课程:

这节课大家听了老鹰的故事,做了“我是谁”的游戏,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发现了自己的优势能力,还要善于运用,否则你的优势就是白白浪费,毫无价值。就像一颗钻石,如果沉在海底,就无异于破铜烂铁,只要把它捞出来,真正使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实习总结

本次实习我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课程原来是科学课,因为专业的关系,所以我们提前备课,准备了有关于心理学的课程,这次我教的课程主题是《推开一扇窗,认识我自己》。

我由教科学课程的老师带到班上,由老师将我介绍给学生,他们听说是外校的老师,非常兴奋,都鼓掌欢迎。接下来老师把课堂交给我,自己坐到后面去做自己的事情。

班级是三年级4班,大约有60多个学生,讲台被放在一边,我站在台上,底下学生个子小,显得很空荡,开始时我有些紧张,以一个《国王的老鹰》的故事开始讲述,并提出问题。对于《国王的老鹰》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很认真很安静地听,并且对于我的设问有所响应,对于这个故事的启发也回答得不错。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还是蛮好的,纪律还不错,他们的积极响应让我有了信心。但是到了后面,真觉得有点吃力了,他们渐渐地开始吵,我总要停一段时间等他们安静了再继续讲课,有时候他们的吵也会对我的思路产生一些干扰。当我走到每个同学面前听他们介绍时,课堂纪律开始乱了,到后来场面有点不可控制,我不断提醒学生们安静,可是作用似乎不大。后面听说要做游戏,所以秩序又好了一些。但由于我准备不当,在发纸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秩序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课程的进度有一些影响。在后面的教学中纪律问题时常出现,几乎每隔十分钟就会需要停下来整顿一次,学生们非常活跃,不管懂不懂,都会七嘴八舌地说着话,但有时候说的并不是这节课所上内容,整个课堂都是很多嘈杂的声音,更严重的时候坐在后面的老师把一个典型的捣乱的学生带出教室,在外面走廊上批评他,这对课堂秩序起到了一些作用。

对于这堂课秩序问题的管理,让我看到我们的不足,纸上谈兵和实际去做是完全不同的,实际经验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几乎无法控制局面,提高声音拼嗓子只会让自己嗓子坏掉。在课程结束后与同学们交流,发现大家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我觉得在课堂上用故事的形式教学很有好处,生动的故事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我感觉到自己这次准备的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好,内容上深度挖掘不够,或者说我对于这课的理解超出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

发现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普遍都不够严厉,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上多多少少会有些问题。这也让我们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再严厉一些。

这次的实习让我收获颇多。虽然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很多不足,但也收获了很多,让我明白看实践的重要性。另外,我也觉得在上课之前,我们该多多与有上课经验的师兄师姐或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权衡在课堂上哪些会比较适合和学生们说,如何对待突发事件。

二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5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肯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集体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当前的形势及心理健康教育

也是基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些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如贫富差距问题,个别领导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等等。虽然这些是前进中的暂时现象、支流问题,但是给有些人的心理造成了紧张、孤独、抑郁、烦恼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折射到我们中学生的身上。加上我们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娇惯使孩子形成依赖、独霸、孤僻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德育的障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重要性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用不着列举伟大人物的事例,看看我们学校的现状,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我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所面对的是班级整体,而从整体来讲,绝大部分同学的心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健康的。因此,我们每学期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特优生、优秀生、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优秀公物保管员等肯有良好品德的同学。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告诉他们健康的心理标准。

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学生就明确了自己所处的状态,也就能很好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当然,我要给他们例子。当我的课文中出现这样的人物的时候,我就给学生分析。身边的例子会更有说服力。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同学们发现:一个个心理健康的同学也都是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楷模。还应教给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比如抄格言,读优秀的催人奋进的作品,欣赏大自然,发现周围人的优点,劳逸结合等等。

学生有了健康的心理,自己精神愉悦,对人对事都是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品德随之形成了。做好心理辅导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还有学生的孤僻、霸道、烦恼等这些不良心理都需要我们一一地帮助他们消除。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学总结 篇6

班级心理教育工作总结

安国中学

汝福强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八年级的新生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的生活与学习,在班级内也形成了自身的交往范围。本届学生相较于前届学生具有一个特点:第一,情绪与行为较为稳定。第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第三,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等。第四,人际交往更容易受他人影响,出现问题。

现将本学期活动总结如下:

深入贯彻一学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在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有以下收获:

一、基本原则坚定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主要内容体现充分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四、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

(1)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科学制定心理健康咨询方案,关注学生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可行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7

一、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 学生出现问题, 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 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 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 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 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 班主任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 要细心了解情况,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 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创设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成就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所创造的班级应该是孩子们的精神之居、生命之所、欢乐资源、互爱之地。”因此,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就必须着力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

对于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多动, 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 为了保护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努力挖掘班级中的情感交流机会, 放下教师的“架子”, 以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我, 和学生聊天帮助他们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给学生创设自我发展空间, 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三、做好学科渗透工作, 建立恰当的教育契机

(一)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建立丰富学科渗透

在教学中我还抓住学科特征, 将心理渗透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 通过恰当的切入点调适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1、挖掘文本内涵, 渗透心理健康

不管是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的文本中, 都蕴含着一些深刻的内涵, 这个内涵也正是心理健康的渗透点。因此,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的契机, 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所担任的是语文教学工作, 其中语文课中蕴含着很多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小学课文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有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的科学家;有民族英雄、钢铁战士、勤勤恳恳的农民, 有纯朴善良、互谦互让的童话人物形象, 这都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形象, 我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 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如我在教学《滴水穿石》一文时, 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充分认识到做什么事, 只要有恒心, 不断的努力, 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

2、利用评价语言, 渗透心理健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 更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饱含情感的话语,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滋养学生心灵成长;倾注真情感, 体现评价的人文性, 使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准确积极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通过言传身教,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学会与人合作。

我在教学中努力抓住评价契机, 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富于童趣的语言感染学生,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快乐, 满足。时刻注意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 抓住教育契机, 给予恰当的激励评价, 不同方式的赞许, 鼓励他们进取。有时还巧妙地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 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 既不是望而生畏、也不是轻而易举, 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 才能取得成功。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 合理利用作业资源巧用对话激励引导

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总是要有各种各样的作业, 我们更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心理契机, 结合作业开展心理教育。小学生语言发展不够丰富, 喜欢言简意赅。利用评语进行激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在批改作业时不满足于对和错, 作业本也可以成为我们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 我经常在学生作业本上写道:“做得真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以后可不要再这样粗心了”、“老师看出你用心了, 坚持下去肯定会更好”、“努力啊, 岁月不待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等, 学生自然而然的也会回上几句“我会更加努力的”、“我一定不会粗心了”、“我有时是不用心完成作业, 我会努力的。”长此以往总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

总之,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 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在乎我的学生是否健康, 我在乎他们有没有道德修养, 我在乎他们有没有责任感, 我在乎他们懂不懂得尊重他人, 会不会欣赏他人, 会不会与人相处;我更在乎他们是不是快乐……我爱我的学生, 我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 时刻注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 关注每一个孩子, 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快乐。我们老师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方法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2]朱小曼.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柏凤岐.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研究.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9.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8

一、理性对待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班级建设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必须理性、科学地看待。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而绝非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问题。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产生的心理问题,并积极进行调试、寻找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

二、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心理环境的创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小学高年级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打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与学生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信任班主任、亲近班主任,学生才能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把握心理教育契机,做好学科渗透

1.将课程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小学的科学、品德、语文、数学等课程文本中,都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班主任要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来。例如,在笔者担任的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古今贤文(志向篇)》的教学中,笔者就充分利用了课文中关于“志向”的论述,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说说古今中外一些关于志向的故事。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于志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了解了很多关于志向的人物和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这些有志向的人物为榜样,树立高尚的志向,当遇到困难时用志向来鼓舞自己。

2.给予学生积极的语言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要通过生动、幽默、亲切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培养学生与人为善、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为信任和亲密的师长,要积极发挥作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二年级上心理健康课总结 篇9

低年级

小学阶段正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低年级老师通过一个个小游戏、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小情境,让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己,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保持乐观自信的的心态,相信自己,做一个把握当下、珍惜拥有、努力奋斗的阳光少年!

高年级

为呵护学生幼小心灵,高年级老师们利用视频、经典案例等媒介深入浅出地讲述校园欺凌的概念、校园欺凌的几种表现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校园欺凌,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法治安全意识,营造了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初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10

2012— 2013学年的第二学期,我作为班主任并未在工作上取得大成绩、大突破,就 守着我的课堂,领着我的那般孩子,全心全意、扎扎实实、绞尽脑汁地工作着,除此以外,回 过几封学生的求助信,在心理咨询室接待过几个主动来求助的学生。我想,这课内、课外的活 动,都是我生活里的一部分,能被孩子信任、期待,是一种幸福,亦是一种责任。我,有义务 尽我所能,将这些做好。

工作后,我已接受和认识到,因为学生不同,所以心理课堂是没有可现学现用的教材和教参 的,针对这个情况,我在本学期开学前就认真翻看了我前几年的教学记录反思本,结合自己这 几年来的一个教学体验,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做了一个大致的安排,同时,主动联 系心理咨询教师,将自己的工作上的一些想法和思路做一交流,表达了愿意协助心理咨询教师 开展班级工作的这一想法。注重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注重课堂活动的实效性。这学期的工作 整体来说,是比较稳、比较实的。育人理念上的一些跨越,让我更有底气,也更清晰了方向。一学期下来,我在工作上的变化主要有如下:

一、课堂教学基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看课堂。我深深地认识到, 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 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开展 工作要善于结合并利用学生的特点,在读学生、品学生的基础上展开。由此,我们的工作就不 再那么机械和简单。这学期的每一节心理课,我都在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这个年龄段的孩 子有哪些联系,他们可能需要些什么,他们有可能获得哪些成长,这些又将和他们今后的人生 有什么联系。我发现,当我开始想这些的时候,我的世界便有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课堂课程 设置的变化和举措上的调整。

二、在结合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思考并学习如何 “ 调动学生、发动学生 ”。曾听过内蒙古教 科所刘彦泽老师的讲座, 让我尤为震撼的是他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些举措和理念, 我愿意相信:“ 学 生都是希望将自己最美、最棒的一面曾现在班级老师和

学生面前。” 我虽经验有限, 但在工作中, 我坚持贯彻着这一点, 结合我对学生有限的了解和关注, 发动不同的学生为课堂做不同的贡献, 我发现,当学生被支持、被理解时,他们的力量就出来了,他们对课堂的关注和投入度也提高 了,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阵营,师生的情感就在这活动中升华了。

三、不受限制于课堂教学目标,而是关注学生需求,基于学生的课堂反馈展开教学。本 学期有一堂有关于 “ 朋友 ” 的心理课,课内有一个小讨论是关于 “ 下列哪些行为是朋友间的友谊 ” , 其中有个题是 “ 朋友和人打架,作为好朋友的我帮他打架,为朋友出气。”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 看法分歧比较大,我没有武断地采取回避或是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尊重这种分歧,冷静地和 学生说:“ 我看到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分歧和关注, 同学们能诚实地表明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很好,我想,大家都是有各自的理由的,那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是否能找到判定的标准,我想 并非我们一己之愿所能决定的,请大家周末回去后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你自己的一些感悟,进 一步来澄清一下你自己的观点, 我们下节课的主题就定为 “ 朋友和人打架, 作为好朋友的我帮他 打架, 为朋友出气 ” 这种行为是不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下堂课如期而至, 那是一堂让我震撼的课, 学生精心的准备、课堂内的群枪舌战,我看到有时在课堂内有些小调皮、校捣蛋的同学,那次 的表现竟是那样的精彩。我想起了阿基米德说的 “ 给我一个支点 , 我将翘起整个地球 ” ,这也是课 堂内学生角色在发挥作用。

四、坚持言传身教,坚持学习,坚持写作,让知识和见识充盈课堂。美国作家杰克 ·凯鲁亚 克说过一句话:“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我把每天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心怀希望,愿在这块 土地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我深知,我还有很多待办工作和成长空间,在此要感谢学校领导 对我工作的信任和关注。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 篇11

一、爱学生就要讲究方法,使学生切实易于接受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中年级的孩子具备了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对一些人和事加以关注,对一些人评头论足,对别人的看法他们也大都比较敏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当老师的要是再用对待低年级学生的方法教育身心发展都逐渐复杂的中年级学生的话,那么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主要目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心理上关心他们,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如果陶醉在爱的氛围中,就会很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真诚关怀和教导,教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的心灵之音得到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你犯错误了还有理了呢?”“你说你错了!”……如此种种,让许多小学中年级教师苦不堪言。其实,教师往往在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做过的事,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也和我们一样是人格平等的人,他们也会哭、也会闹、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误,他们的一些看似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在挑战大人的权威,而是成长中的一种现象。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他们的叛逆正是表现了他们的成长和逐渐走向成熟,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就不会再为他们的行为紧张和恼火,而要为他们的成长表示高兴,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们的一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以平等的身份来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这样,学生就会知道,理解自己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困难。如果他有心理困扰,也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最尊敬的老师分享了。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成长中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面红耳赤的争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万能的法宝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对小学中年级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十岁左右的孩子有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他们更在意的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也在意周围人的评价,这构成了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有效因素。当觉得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有一次不听话了,一直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有一段时间不学习了,当生性活泼天真的学生一下子沉默了,教师都要在这些反常的现象发生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原因,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果真是学生错了就想办法让他们改正,如果真是无意识的举动就要加以理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变化就很容易想明白,并能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情绪,老师才不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怒气冲天,才不会让自己的威信扫地而不利于自己以后教育行为的正确实施。

总之,面对一些正在成长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怪异”的行为,教师既要以师爱为先导,以平和的心态给予学生无私的爱,更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和方法,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作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天空才会出现一片丽日晴天。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12

关键词:小学中高级学生,积极人格,心理虐待,心理忽视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其中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希望、乐观和自我效能是积极人格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1]:乐观能显著地预测心理幸福感;希望是主观幸福感、抑郁、焦虑的重要预测因素[2],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以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对以上指标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Hillson和Marie(1999)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有积极的关系,能够给予他人支持并能获得他人的支持。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4]

近年来,我国学者进行了一些为数不多积极人格的实证研究,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研究[5,6,7,8],还有少部分是关于中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9,10],但是有关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实证研究还鲜见报道。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起始阶段,积极的人格品质不但有助于青春期的顺利度过,还能为将来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考察小学生积极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今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教育的矛盾日益凸显,有的父母为了让子女尽快“成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过分严苛,成为“虎妈”、“狼爸”;还有些父母忙于工作、生计或其他,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父母的做法属于对儿童的心理虐待。心理虐待最早是以“心理创伤”这个术语出现在1974年的美国儿童保护法上[11],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心理虐待主要表现在被贬损、被忽视、失去情感和被责备。[12]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虐待易形成早期异常图式,进而导致以后情感障碍和行为问题的产生。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在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及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虐待和忽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优化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人格,避免不良人格的形成以及形成正确的家庭、学校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提供切实的依据和路径。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无锡市9所小学3—6年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 000张,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38份。被试构成如下:男生520,女生418人;3年级158人,4年级262人,5年级311,6年级207人。

2. 研究工具

(1)小学生积极人格问卷。采用自编的《小学生积极人格问卷》对小学生积极人格进行测量。本问卷的编制主要采用词汇学研究方法,访谈部分小学教师,另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调查问题为列举积极、阳光的学生有哪些特点,请部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完成。最后形成49道题的《小学生积极人格问卷》,最终确定积极人格的5个因子分别为:宜人、豁达、自我效能感、阳光、适应性强。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91。

(2)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13]:由31个条目组成心理虐待分量表(含责骂、恐吓、干涉3个维度)与忽视分量表(含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身体/监督忽视3个维度)。采用0~6分7级计分,0=从不;1=极少;2=偶尔;3=经常;4=频繁;5=非常频繁;6=每天。以各维度均分及各分量表均分作为统计指标。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903。

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小学生积极人格在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对不同性别的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积极人格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统计结果显示,在宜人、豁达、乐观、适应性维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宜人、豁达、适应性维度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小学中高年级女生比男生更加宜人、豁达、阳光、适应性强。

(2)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F检验,结果显示:在积极人格的五个维度上均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在宜人、豁达、阳光、适应性强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详见表2。

(3)母亲学历不同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差异分析。对母亲学历不同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进行F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在宜人维度上有显著的母亲学历差异,在豁达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母亲学历差异,结果见表3。

(4)父亲学历不同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差异分析。对父亲学历不同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进行F检验。统计结果显示:父亲学历不同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积极人格的5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4。

(5)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的差异分析。对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5。在宜人方面,单亲家庭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小学生。

2.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虐待和忽视的相关

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见表6),结果显示:除了情感忽视与豁达不存在相关,教育忽视与宜人、豁达、适应强之间不存在相关外,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各维度与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的各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或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3. 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积极人格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心理虐待和忽视对积极人格影响的预测程度,以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身体/监督忽视等心理虐待与忽视为自变量,以小学生的宜人、豁达、自我效能、阳光、适应性强等积极人格特征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详见表7。同时输入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身体/监督忽视,用逐步回归法得出的回归方程中,只有身体监督忽视进入方程,对宜人有正向预测作用;身体监督忽视对豁达的预测力最高,其次是责骂、情感忽视、恐吓,其中责骂和恐吓对豁达有负向预测作用,身体监督忽视、情感忽视对豁达有正向预测作用;身体监督忽视对自我效能有正向预测作用;身体监督忽视对阳光的预测力最高,其次是恐吓,其中身体监督忽视对阳光有正向预测作用,恐吓对阳光有负向预测作用;身体监督忽视对适应性强预测力最高,其次是恐吓、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其中身体/监督忽视、教育忽视对适应性强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恐吓、情感忽视对适应性强有负向预测作用。

四、结论

1. 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差异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积极人格存在性别、年级、父母学历、学校、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方面,小学女生比男生更加宜人、豁达、阳光、适应性强。究其原因,可能是小学女生心理成熟度更高,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人格上要比男生更为积极。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积极人格的5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年级越高,小学生在积极人格5个维度的得分越高,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心理越来越成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人格更加积极,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校教育的不断影响。研究发现母亲学历会对小学生的宜人、豁达有显著影响,其中母亲为硕士的小学生宜人水平最高,其次为大学、高中/大专、初中,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情商的培养。但本研究也发现母亲学历为博士的小学生的宜人得分与母亲为硕士的小学生的宜人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提醒我们在小学生宜人性培养方面不是母亲学历越高越好。在豁达方面,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表现得越豁达,这可能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思维越灵活、看问题比较辩证,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但是母亲学历大学以上的小学生得分没有差异,这表明接受本科教育之后的母亲其世界观已经形成并稳固,其后的学历提升对其世界观的影响微乎其微。本研究发现父亲的学历对小学生积极人格的5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意味着父亲文化程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要大于母亲文化程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2. 小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关系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表明责骂、恐吓与积极人格的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对小学生的责骂、恐吓越多,小学生的人格越不积极;除了豁达以外,情感忽视与小学生积极人格其他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对小学生的情感忽视越多,小学生宜人性越差、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越不阳光、适应性越差;教育忽视与自我效能感、阳光呈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忽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越低,人格越不阳光;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身体监督忽视与积极人格的5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父母越忽视对小学生的身体监督,小学生的人格越积极,可能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小学生管理得越宽松,他们的人格越积极。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积极人格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身体监督忽视对积极人格五个维度的正向预测度最高,这提示我们降低对孩子身体监督有利于孩子积极人格的培养;恐吓对小学生的豁达、阳光、适应性强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表明家长越是经常采用恐吓教育,小学生越不豁达,越不阳光,适应性越差;责骂对小学生的豁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意味着家长责骂孩子越多,孩子越不豁达;情感忽视对豁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对孩子的情感关注越少,孩子个性越豁达,这提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地忽视孩子的情感可能会让孩子较少关注自己不良情绪,从而变得更加豁达。

五、教育建议

1. 采用民主、温和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可能是持续终身的一种教育。约翰·洛克说过,“家庭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也不能求速成。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方式———通过家庭环境,气氛,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14]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避免采用粗暴、简单的方式,如责骂、恐吓等,否则将会给孩子的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提升父母自身学历

父母的学历会影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高学历的父母倾向于理解、肯定、包容、鼓励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儿童积极人格的形成;而低学历父母在教养方式上表现出更高的放任、拒绝、否认、惩罚等消极教养方式,如此会对儿童的人格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提升父母自身学历有利于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3. 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过度竞争的重压下,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中,教育“拼妈”和“父亲缺席”成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会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父亲对孩子的人格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鉴于此,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亲都应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 正视“男孩危机”现象,因性施教

上一篇:小学微机室教学总结下一篇:新教师三年个人专业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