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800字

2022-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的阅读史800字

我的阅读史

08语文教育一班王国豪200816030406

2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自觉与不自觉的,主动与不主动的阅读一些书籍。这些书籍也必将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是具有“一辈子不忘”的性质的。从所读书籍上,也必然能寻出一个人的思想成长过程的深刻痕迹,感受到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甚至可以捕捉到情绪上的细微变化。

阅读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知识汲取,更不是娱乐名义下的时间消遣。阅读是灵魂的铸炼,是生命的型塑。每一次刻骨铭心的阅读都是一次自我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每一次废寝忘食的阅读,都将在生命的年轮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成为人生旅途上指点迷津的路标。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的阅读史。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我从能读得懂书开始到小学毕业阶段的阅读方式。小的时候,家中贫瘠,没有多余的钱去买那些好玩且

昂贵的玩具,只能攒点钱买一些价格相对低一点的书来看,像那时候买的《成语故事》、《白雪公主》,也不懂每个成语的意思,只是喜欢里边的故事情节,觉得有意思,吸引人,就买来读。不过终究看的多,也多多少少明白一点其中的意思,这也为后来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了宝贵的成语知识。记得初中时语文老师要求每节语文课上课时,要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讲一个成语故事,那我自然而然的就上去讲了,这正是得益于小学时读的《成语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开始了对小说的情有独钟。进入初中以后,自己的零花钱就多了,于是就跑到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办了一张会员卡。第一次进到有那么多书的地方,备受震撼,自己都不知道该看那本书了,不过翻来找去的,最后还是觉的红色经典的书写得比较好,就借了一本《新儿女英雄传》。回去之后,得空就看,里边的故事情节真是吸引人,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塑造的好,书里边的情境自己就能在脑海里边给勾画出来,比电视剧更有想象的空间。那个时候看书看得真是想变成里边的主人公,和“自己的战友一同去杀鬼子”,脑子里想的全是书中的故事,有时候看到精彩的部分,真是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点都不夸张。在初中三年时间里的前两年,相继读了《平原枪声》、《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一批中国的红色经典小说。通过这些小说我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事迹,了解了那个时候斗争的残酷,我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这些小说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后来迫于升学的压力,也是语文考试中涉及到中国四大名著的一些常识,因此,就选择了《水浒传》、《西游记》进行了详细的阅读,而对《三国演义》、《红楼梦》不大喜欢,只是象征性的翻阅,源于电视中经常播这些电视剧,对这些名著的阅读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又从别人的手中借来了陈青云写得一些武侠小说,结果一看迷上了,记得看一本叫做《霸剑集》的小说时,曾经躺在床上看了一天一夜,除了上厕所吃饭愣是没出屋,痴迷到了这种地步。也许那个年龄段是叛逆期,年少轻狂,就喜欢这种行走江湖、武艺高强的英雄式的武侠小说。

进入高中,学校每周开了两节阅览课,但是学校的阅览室大部分的书都是文学类的,杂志比较多,所以,每次阅览课我都是找来《小说月报》来看。那时候我们每人都发有一本读书笔记,上完阅览课,每人都要写一篇不低于四张大约一千字的读书笔记,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的比较优美的文章。因为高中学习比较紧张,要考大学,没有多余的课余时间,阅览课上自己有时还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也就没有功夫来看自己喜欢的书,我个人觉得这都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弊端,应试教育把我们的读书时间给强行占去了。看得最多的也只是《读者》、《青年文摘》、《艺林》这些学校规定范围之内的书,学校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增加作文的素材。不过,那时还是偷偷地看了一些比较流行的《泡沫之夏》、《那小子真帅》等这些贴近我们自身生活的书。整个高中时代,看得书很少,我觉得这是一种间接地资源缺失。

因为自己是学文科的,报考大学时选的是中文系的语文教育专业,所以接触最多的是文学类的,都是些诗词之类的书,可是我对文学类的书不大“感冒”,看得最多的还是言情类的,像《媚姐》、《何以笙箫默》以及前段拍成电影及电视剧热播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等一批小说。我总觉得那种诗词之类的书,都是些咬文嚼字的书,苦涩难懂。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看一些《雪国》、《复活》、《简爱》等一些世界名著,我还是比较喜欢言情类的小说,口语化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甚至觉得这些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让我极其耐烦这类小说。

以上就是到写完这篇文章时我的阅读史。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感慨道: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只是把阅读当作心灵的需要,阅读在心灵深处发酵,经过时间的理性按摩,终成一壶好酒。虽然所有的天才不是在阅读之中诞生的,他们只是穿过阅读而浴火重生,但是对于普通人,通过阅读,能逐渐地提升他的生命质量。

正如我开头所说的那样,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自觉与不自觉的,主动与不主动的阅读一些书籍,所以,阅读会伴我一生,会铸炼我的灵魂,都将在我生命的年轮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

第2篇:我的阅读史

阅读史?本来并不敢写这样的题目——从小到大自己读书那么少,敢以“史”称?顶多就是“阅读小结”。从小到大我一直比较偏爱于数理化,对于阅读类的知识了解的很少,到了高中的时候学的又是理科,天天就光埋头于理论计算中去了,大学的时候更是专心数学教育专业,一节语文课都没有上过,没事的时候解解方程,也基本上很少读书。但是自从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之后,受到了学校浓浓的书香气息的感染不禁重新拾起了书本,一年的时间下来了这倒也看了几本书。阅读小结也好,阅读史也好,是对自己读书经历的一个回眸吧。

读小学的时候,记忆中也看过几本图画书。《小牧羊人和夜莺》,《小青蛙》,《拇指姑娘》也许还有但是真的不记得书名了,就是这三本书中中的前两个也只是记得名字具体内容也是一点都不记得了,唯一留下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是《拇指姑娘》,小拇指姑娘最后和王子的美丽邂逅,让我至今难忘。不过其中邂逅后的美,也是在慢慢长大后才体会到的。

初中所读的是书当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也就只有两本书《鲁滨逊漂流记》和《苦儿流浪记》,读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不知不觉中,眼前出现了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有一艘船在破浪前行…….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顷刻被掀翻,鲁滨逊挣扎着漂流到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种声音一直在他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放弃吧,这样生活着有什么意义?不会有人来救你的。”但坚持的信念很快打败了这种想法。鲁滨逊坚持着,将面临的困难一个个消灭,最后终于得到了回到文明社会的机会。

确实,人生充满坎坷,怨天尤人、退缩不前,等待你的只有失败;迎着困难上,永不言弃,这样,将会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勇敢,这样,才能获得光明的前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着很多的困难险阻,也有许多磨难与坎坷会阻挡自己的脚步,使自己不能前进,如果永不放弃任何事物都会被你自己征服。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相信,坚持到底,奋斗到底,胜利才会属于你。因为,成功的宝葫芦,只属于勇敢者。

《苦儿流浪记》这本书主要写了雷米小时候被小偷偷走了放在巴黎的路边,巴伯兰妈妈收养了她。但是巴伯兰爸爸把雷米卖给了耍马戏的维泰利斯,从此,雷米和维泰利斯过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维泰利斯被饿冻死了。好心的花农收养了可怜的雷米,雷米住了一段时间,花农遇上了麻烦,雷米又去流浪。后来雷米经过千心万苦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小雷米虽流浪漂泊、历经磨难,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矢志不渝的真诚爱心,伴他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他就像温暖灿烂的阳光在融化着冰川大山。我被雷米那不怕苦难的精神所打动,也被雷米那勤奋好学,富有孝心的精神所感动,那时的我和苦儿比,实在是太幸福了。所以从那以后我以后要学雷米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还要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要有一片孝心,并且勤奋好学。

高中?可读之书依然少得可怜。似乎只读过几本琼瑶的言情小说,结果是“不知愁强 作愁,结果真的有点愁。”幸而忘于奋战——要考大学,所以当时并不觉得寂寞。对了,读过语文老师推荐的《人阿人》。

读大学,有那么大的图书馆,本该多幸福啊。可惜,也许之前的确读得太少了,书是去借了,去读了,却读不出什么滋味。因为觉得自己需读书,于是强迫自己看下去,“看完”了,但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痕迹。 出来参加工作的一年半中,依然觉得要读书,进书店时常常去“教师用书”翻找,书是买了不少,校长也借了一些教育专注给我,因该和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工作经历有关,让自己心满意足或是激动的书依然很少。总想找苏霍姆林斯基等名家的书,可是。每次去书店,失望的多。依然找,依然买,依然读,当时还做笔记。什么《文章学于语文教学》《教师口才》等等,到现在,留在脑中的不多。可惜到了今天,什么都忘记了。也许没有忘记,而是变成自己的血液了。

读得很杂。投资理财的,《穷爸爸 富爸爸》系列,读了林奇的《战胜华而街》——想炒股,的确是本好书。因为读了这本书,九千元入市,三年,变了三万,等等。

何时开始感受到阅读的的幸福?一本接一本地读?也许是从不知不觉中,也许是从读励志书开始的。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接着是《人性的优点》、《人生智慧羊皮卷》、《给自己一分钟I》、《给自己一分钟II》、《一分钟教师》、《谁动了我的奶酪》、《致加细亚的信》、《鼓舞人心的剪贴本》,拿破仑.希尔的,爱默生的,杂志《读者》、《成功》《意林》等等。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开始读于老师的书,《教海漫记》等。没有华美的词藻,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处理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不专心做作业的技巧记忆由新。模仿,的确有效,对孩子在课堂上走神也多了一份从容。

特别记得于老师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于是,我踏踏实实地做,勤勤恳恳地做。于老师说,他四十多岁,才第一次有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对我又是一个鼓励:努力,我才二十多岁。

魏书生的书,我都看了,那样的亲切、自然。特别喜欢《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原来,管理可以这样管,也学着魏老师带班,孩子违规——写说明书。希望孩子每天写日记——提高习作能力,也是道德长跑。动员孩子们写日记,在一些班,推行得很好,在有些班则不行——反抗的声音太大,也就作罢,只有一两个坚持写日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我的助手,我也是学生的助手。”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感谢魏书生。

读于永正。读魏书生,使我感觉到,原来,读教育教学书籍也可以很快乐。顺便说说,总想找大师的书看,如《叶圣陶文集》《灯塔》等书,在书店总找到。无意中找到窦桂梅和阿莫什维利的书,使我欣喜若狂。窦老师的书读了,《孩子们你们好》系列三本读了。读《素质教育观念报告集》、《教育手记》、《做个有尊严的语文教师》《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等。还读了一些人物传记《富兰克林传》、《杰克.韦尔奇传》《黄石自传》等。

苏·阿莫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深深吸引着我。的确如诗般的教育教学书籍。一个慈祥的老人,和颜悦色的教导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的三本书都很值得看,感谢作者,也感谢译者译得如此的美。

极力推荐《老师怎样和孩子说话》,原来,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命令,孩子就会安心回到座位;原来,如果你不会表扬,不如不表扬;„„可以用恍然大悟和豁然开朗来形容读该书的感觉。具体细致的语言技巧,的确很实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我明白:我们的确有时只有眼睛,而没有视觉。海伦和朋友一起去森林散步,回来时,海伦问朋友,你看到了什么。朋友说,没什么变化。海伦多么的惊愕,她仅凭双手,就感触到森林的巨大变化。也是这本书,是我理解,为什么说“耶稣”能使人眼睛复明。那天开始,我无论到哪里,即使是走每天上班的路,都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细细欣赏,的确,即使书一段短短的绿色长廊,足以使我满怀喜悦。从那天开始,我开始怀着感恩和快乐的心去欣赏身边的一切。

喜欢《窗边的小豆豆》系列,收获不少,特别是小林校长的理念、做法,对教育这是很有启迪的。读《窗边的小豆豆》,使我对“差生”更宽容,更有耐心。

读闫学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冲动,在书架里拿出这本书,发现里面画满了波浪线——原来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读过。何时读的呢?应该是刚刚买回来就读,在浏览,唤起了记忆,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我不会那么体谅差生,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我也许不会坚持和孩子一起读书„„还记得当时买教育教学书籍不容易,该书是在广州学习是买的。

可以用“一发不可收拾”来形容自己读书。只要有一丁点的时间,我都会拿起书。等车,等开会或者课件......等待成了我的美丽时间——可以捧起我心爱的书啊。不管去哪里,我的手袋里了总有一本书。

要读的好书实在太多。

每读到一本好书,总会连带出几本好书,像商友敬《坚守讲台》,就买回了不少好书。

幸而有当当,有卓越,买书实在方便。2010年6月,我让学生进行上半年阅读盘点,学生的阅读量可真不少,有的读了上百本,读六七十本的也大有人在。老师不如弟子呢。

今年读了哪些书,也要盘点盘点。书读过了,读时总觉得:好,好,好书。读完谢谢读后感,让自己收获更大,也向身边的人推介推介。可是,成文的读书比较实在太少。记记书名也好吧:

《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的师生双赢》、《教师成长——追溯生命轨迹》 《家庭作业的迷思》,《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会说》(重读),《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如何阅读一本书》,《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孩子来自天堂》,《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阁楼上的光》,《爱心树》,.《明日之学校》,《做最好的老师》 ,《静悄悄的革命》 ,《苏派教学·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爱弥尔》上下册 ,《教育漫话》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无字书《流浪狗之歌》《母鸡罗斯去散步》,《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月亮生日快乐》,《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鸦》,《犟龟》等等,这些童书,进入了我和学生的课堂。

最近读的:《中国最佳教育随笔》

一、二集,《李吉林与情境教学》,《专业发展梦之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有今天下午才刚刚结束的一本书《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一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79年德国南部一座小城里,降生了一个小犹太人,他就是爱因斯坦;他的少年生活是困惑的、沉默的、不凡的;他成年后是初露锋芒的;26岁的他就走上上了科学界的象牙塔;他的中年成为了一颗物理新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位伟大的物理家说:“我不会支持战争,更不会签名支持战争,战争是野心家们的阴谋,遭受危害的都是无辜的人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他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还呼吁世界人民应该和平、宽容和理解,爱因斯坦老年的信仰就是“和平”。1955年,爱因斯坦与世长辞,走的十分安详,世界失去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人们怀念着他,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光明,他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我想,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在科学领域取得如此美好的成就,是他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和平、博爱的精神使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非典”期间很多白衣天使抛下全家,奋战在“非典”的最前线上,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非典”病人的爱护,这不也是爱因斯坦精神的再现吗?

由此,我也想起了自己,想要提高阅读水平,就要有爱因斯坦执着的精神。看准字、不读错字,不落字,不多读字,多读细想,这样才能把我的阅读水平提高,读书多了,知识也就丰富了,也就积累多了,我就可以象爱因斯坦那样去呼吁和平了!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要向爱因斯坦那样,以执着的精神去面对学习。

成长,都离不开阅读,离不开写作。 今天,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为了快乐。为了成长。做个快乐的教师,做个幸福的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影响学生阅读,用自己的写作影响学生写作。

第3篇:我的阅读史

记不起最早接触书是什么时候了。真是奇妙,我当初压根真没有想到我会喜欢上书,特别是文学书。这也是大学之后才发现的事。

想想第一次看课外书,似乎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记得在小型的“图书馆”借了本《水浒传》,翻了几页,感觉无趣,没过两天,就拿着去还了,这也不算是阅读。在期间,除了老师要求的几本作文书外,几乎很少接触书籍。直到小学六年级,第一次接触文学作品,这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买了本《冰心散文集》,定期每周汇报读书状况,也就是做所谓的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得当初,非常厌恶,感觉没什么好讲的,要嘛看不懂,要嘛太浅显。再者,冰心散文的优美等特点,对于我来说,只能说是学不来。

历史性的转折永远不会被忘记。我能说出来的自己读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是初中时所读的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初一时候为什么会看这么深的书呢?这就要归功于我哥哥了。在某天闲来无事时,偶然在哥哥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一读也就停不下来了,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后来的一阵子,对这类书就特别的感兴趣,接着看它的续集,虽然没有这本书写得好。当时的我太过单纯,并不能理解那所谓的爱情,直到现在,才明白作者在文中反映的婚姻观。这本书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到处找书来看。记得初中那时候,非常盛行言情小说,像《那小子真帅》等这类书畅销得很,然而,不知是后知后觉还是怎么的,在别人疯狂的传阅时,我却没半点兴趣。

直到高中时,言情小说读了不少的。特别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每天都准时的守候着。琼瑶的几乎所有书,刚看时候还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地哭,渴望自己能拥有那样真挚的爱情,受多少苦都是值得的。只是看多了后慢慢发现,女主人公怎么都那么惹人怜爱?怎么都会有最优秀的男人懂得她们,不顾一切地爱着她们?现实生活中可能吗!我已经开始怀疑了,怀疑中我抛弃了言情。生命正当年轻,不相信太多眼泪、柔情、蜜意!这个时候,三毛的书让我找到了对话体,仿佛有了倾诉的对象。刚看《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撒哈拉的故事》《我的宝贝》《雨季不再来》,我惊叹怎么有人可以用这么质朴、轻松的语言写出真实生活的成长、经历、爱情、生活。我一如爱上了沙漠般爱上了三毛,在爱上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古典诗词的同时。这些书在我学习压力大、没有朋友沟通时给了我很大的慰藉。记得高中最有趣的一次阅读是阅读《红楼梦》,当时和同桌比赛来着,看谁看得快,结果一个礼拜就把这部名著看完了,虽然速度很快,但也读得很认真,也为之着迷。不过那时候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吧,只满足于知道情节,对故事背景、意义、技巧毫不感兴趣。真正读《红楼梦》,真正为九十七和九十八回黛玉归天而泣不成声,为宝玉的人生叹息,为探春的命运惋惜,为王熙凤哀叹,为那个家族的衰败无言,是大学时候的事情了。高三的时候,日子过得艰难,我也自己写写日志,也会休闲时看看《课堂内外》《中学生博览》《奥秘》《读者》《知音》等杂志,也看一些杂文选刊。可是,学习的压力一直在加大,没有可以对话的朋友。之后也很少再看书了,更多的时间都用在高考复习上。

生活不是小说,也不是书本。生活就只是生活。高考结束后,我很茫然,也很无力,我发现我很懦弱。我不知道我可以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在现实生活里,想仗剑行江湖?谈何容易!最终,我也没想到我选择了中文,师范。同学知道后,还常常拿这个开我玩笑:别误人子弟啊。我不愿提及我的大学生活,它太苍白了。很多书并没有深读,只是一些了解。大学三年竟是在无聊和空洞中就过去了。即使看《平凡的世界》,能一口气从开篇读到结尾,立志要自己努力

将人生过得不平庸,过得充实;即使看《白鹿原》《茶叶三部曲》之类的优秀作品;即使看《活着》这样的艰辛生活,我依然无聊和空洞!多么可怕!肚子里多了很多文学常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也看了很多场电影,打了很多回扑克,上了很多网,但是心里却是害怕得要命,空虚得要窒息。可是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错过《像鸡毛一样飞》这部电影。陈建斌主演,在电影里他是一个在寻找方向的诗人,带着一本诗集一个治失眠的荞麦枕头从一个大城市来投奔了他的大学同学,很有幽默气质的养鸡场场主。诗人在这里买了盗版光碟,在这里见证了一对新人婚礼上的朗诵诗歌,在这里一夜成名,在这里失去自我又在这里找到自我,在这里他还遇到了女孩方方的爱情„后来,他的养殖场场主朋友一夜失踪了,他也更成熟了,最后他剃了马雅可夫斯基似的光头,从容地走在大街上,重复着马雅可夫斯基说过的话:“人,总要选择一种方式生活下去。”“人,总要选择一种方式生活下去。”成了我许多时候鼓励自己走下去的理由。之后,在心情烦躁,郁闷的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躲在图书馆的书架中,挑着自己喜欢的书阅读,总能从中得到些认识,得到些启发。

人生犹如单程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新再来一次了。但是加入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或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对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的感悟。

第4篇:我的阅读史 颜小容

我的阅读史

努力的回想,我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从初三的那个暑假开始。考上了瑞安师范学校,假期里可以放松地看一些闲书。比如当时流行的琼瑶、席绢、于晴等的言情小说。书中唯美的文字,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那个暑假,每天沉浸在虚构的缠绵悱恻中,朦朦胧胧地对神秘的爱情多了一份向往。以至于在读师范的三年里,经常周末的时候,一人到书店静静地看书。

渐渐的,言情小说看多了,觉得故事情节都大同小异,看了开头就知晓结尾,了无生趣。在文选老师的影响下,对文学书籍产生兴趣。买了许多名著,如《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里斯多夫》《大仲马》、《茶花女》、《乱世佳人》、《张爱玲文集》《家 春 秋》等等,塞满了寝室小小的书架。《简爱》算是看得最认真了,佩服简的自尊自爱,也为她最终能跟罗切斯特终成眷属而欣喜不已。《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敢爱敢恨,瑞德看似风流倜傥,却藏着一颗深爱女儿的心……有些书买过来并不急着看,闲暇的时候翻翻,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这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满足。

走上工作岗位,由于教学经验的匮乏,我开始阅读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常年订阅《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学通讯》。我犹如一棵小苗从这些教学杂志中不断汲取丰富的

营养。班级管理对新教师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后进生的管理十分棘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关注《小学班主任之友》,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一条条实用的教育锦囊为迷茫的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连续阅读了很多班主任书籍,如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后进生教育锦囊》,《做幸福的班主任》、《班主任兵法》等。从书中获得诸多启迪,让我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顺手。

作为语文老师,深知自己的文学底蕴不够,购买了大量的古诗词鉴赏类书籍,如《唐宋词鉴赏辞典》、《一生最爱读诗经》、《唐宋诗词三百首》、《沧海月明珠有泪》、《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繁花落叶、青山绿水、闺怨送别皆是诗,诗词让我变得多愁善感,有时也试着做一两首应景的打油诗来抒发心情。

一个语文老师不光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向大家推荐几本文本解读类书书籍:何必钻的《言语型教学新思路》、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上下》、孙绍振《如是解读文学作品》,刘仁增的《课文细读》都是不错的选择。看名家的解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还认真捧读了王崧舟、窦桂梅、吉春亚、张祖庆、盛新凤等名师的教学设计,特级教师的功力是我望尘莫及的,只有学习,再学习。从教十几年,由于现实跟理想之间的差距,对教学产生了倦怠,内心也变得浮躁。励志的散文、美文能陶冶人的性情,澄澈人的心灵。林青玄的散文追求超凡脱俗,淡泊清净,将佛理修养

化为美好心情,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张晓风的散文广阔如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怀旧的动人温情,探新的发人深思。近来迷上了丁丽梅,看完了《遇见》、《暖爱》、《暗香》、《仿佛多年前》四本书,寒冷的冬天里,跟她的文字相伴,温暖且美好。白落梅的文字唯美缠绵,温润如玉,就像一位修养极好的俊美少年,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我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孩子给我的生活带来诸多快乐的同时,习惯的养成,隔代教养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就会翻看各种育儿书籍,如《真爱决定健康成长》、《爱和自由》、《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等,幼儿教育专家给你支招,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和家人做好沟通,达成一定的共识。三十多岁的女人,讲究外表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提升。刘爽的《美丽一生的5项法则》,张怡筠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教你如何协调家庭、事业、亲子三者的关系,管理情绪,提升气质,做个美丽、幸福的女人。 书,心灵鸡汤也。

第5篇:我的阅读史(完全原创)

我的阅读史

看到“阅读史”这三个字,开始回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各个阶段读过什么书,小时候由于家里环境以及学校条件受限,几乎没怎么读过课外书,到了高中,由于考试的压力,接触的课外书也很少。到了大学,开始有时间,有条件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但回想起来,读的书量不多,种类也比较单一。

尽管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我觉得作为刚工作一年的我来说,现在开始系统阅读,广泛阅读,还来得及。翻阅曾经的回忆,诚实的面对自己,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我90年生于四川的一个农村家庭,5岁开始上幼儿园,已经记不清有没有课本,只记得在上幼儿园前,妈妈教会我写100来个简单的汉字,通过扑克牌认识了数字。由于生于11月份,读了两个学前班,开始学拼音,除了课本,也模糊的记得没有课外书。总之,在上小学前,在记忆里是没有课外书的,有的可能就是课本吧!

上了小学,几乎除了课本还是课本。一是家里条件有限,二是处于农村地区,父母、亲人的读书意识几乎没有。还记得大概在小学低段的时候,我的父亲好像真的觉得读书无用,每当我正在做作业的时候,他就叫我和他一起去地里除草,这种情况下更不用说会花钱买课外书了。家里偶得一张有故事的那种旧报纸,即使不完整,我也很仔细的一字一字的去看完,生怕漏掉什么。到了小学高段,爸爸倒也不会在我做作业的时候硬叫我去干活了,也不在似打趣非打趣的说“书,读书有什么用了”,似乎看到一个表叔考上了四川的一所知名重点大学,内心里面受到了一些冲击。

对于小学的课外书,能够记忆起来的大概只有两本。一是借的表哥家孩子的《格林童话》。看了书,至今还记得的是两位主人公——白雪公主和灰姑娘。还记得曾在心里暗暗羡慕白雪公主的美貌,羡慕她周围有那么多的小伙伴儿;也曾在心里恨她继母的心狠手辣。读到灰姑娘这个人物时,自然的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就是灰姑娘,因为小时候自己有些胖,长得也不漂亮,还记得当时我就有一颗倔强向上的心,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过上好日子;我也要像灰姑娘一样善良。是的,受表叔的影响,经妈妈的引导,“大学”这颗种子从小学就埋藏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字也被我悄悄的刻在了客厅的一个角落里。 而另外一本是我和这个表哥家的孩子一起卖外婆的柑橘换的钱,买的一本作文书,,只记得我这个小伙伴儿听说我非常想买隔壁摊位上的作文书,竟慷慨的把她应得的那一份钱给了我。虽然作文书里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记得她的善良与无私,谢谢她。

初中和高中的读书情况也很令人汗颜,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原因。当时一门心思,要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上个重点大学,在应试考试这根指挥棒下,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书本知识,老师也是尽心尽力的讲解如何学习,考高分。显然,自己当时也不可能会有读书的意识,也就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当时几乎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我的学习以及生活还都是自己打理的。现在想想,我很理解我和老师的做法,也感谢曾经的自己和老师,毕竟出现这种情况是“历史的局限性”吧! 到了大学,学业的压力不在那么重了,也没有迫在眉睫的考试,同时也听了很多建议就是要广泛的阅读课外书,至于为什么要阅读,自己当时是不知道的,直到某一天我读了下面这些书后,内心里面荡起了阵阵涟漪,才感受到阅读的美妙!

现在我时常回忆起的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到海伦面对她自己感受力受限的暴躁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感觉描写的是那么形象与真实!感叹海伦的老师,能够耐心的用这么巧妙,令我们难以想到的方法来帮助她认识周围的事物,是多么的睿智!而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伦对环境的描写,还记得当时晚上坐在图书馆里,一边摘抄那优美的句子,一边细细体味她所说的海水咸咸的味道,茉莉花那淡淡的清香,紫藤萝那婀娜的身段,还不住在内心感叹,描写的实在太好了,让我有了那种美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记得,当时的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还记得当时马上下楼去买了一瓶茉莉花味道的饮料,去体会书里描写的味道!此外,我也萌生了要再去一趟海边,闻一闻那腥腥的、咸咸的海水的味道;我要种一株茉莉花,用心去感受那茉莉的独有的芬芳!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快乐,阅读的意义!

还对我有比较大的影响书籍是《傅雷家书》以及《童年》。我在这两本书中找到了我童年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当时那种不满意家里的家庭氛围而出现的不愿意回家的情绪。在看了这两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对自己童年的不满,对父母、爷爷奶奶的情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把这些情绪拿上了台面,真实的面对自己。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我之前从未真切体会过的,尽管之前说到阅读的意义时总是被提起。情感上达到共鸣是何其难得和幸福的事情啊,阅读真是件幸福的事情!

另外对于传记类文章,当属读过的《毛泽东传》及《居里夫人传》。或许我从文中体悟到的点的高度及深度都不够,但我觉得只要有收获,有感悟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至于感悟的高度和深度需要交给时间,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慢慢来,一切水到渠成!

印象深刻的传记类书籍之一是《毛泽东传》,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毛泽东传奇的一生,大概了解他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全国敬仰的主席的。他有远大的抱负,有很大的内部驱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行动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目标或追求不断的努力。毛主席的成功与他的毅力及高度的自律是分不开的,尤其佩服他大冬天坚持使用冷水洗澡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常人做不到,不愧是主席!也从书中学到了不少读书的好方法,比如摘抄,做批注等,也把这些小方法应用在了自己之后的读书里。而当时最有感触的是他晚年的不幸,垂暮之年,没有妻子、孩子的陪伴,是多么的孤独与凄凉!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满的,即使是伟人。那么于我们常人,有些困难,甚至有些挫折,有些不尽如人意不也再正常不过了吗?!所以,再次忆起,也能给现在内心充满许多担忧与不安的我,一丝慰藉,坦然面对。

《居里夫人传》这本传记也是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她那种为了造福于人类,解决科研难题的崇高的人生理想,以及为了自己喜欢的科研真而废寝忘食令我佩服之外,我还看到了居里夫人作为平凡人的一面。她的家境也不宽裕,主动去做家庭教师,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我们农村孩子,尽管经济不宽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做一些改变,也应该志存高远,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力量,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人思想的引领!

以上都是学生时代还能回忆起以及印象比较深刻的书籍对我的影响,走入社会,面对陌生的小学教学工作,开始时着实有些手忙脚乱,惊慌失措,有时无助与无奈感油然而生!除了求助于前辈,也就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一些思想,学习一些技巧。走上工作岗位看的教育书籍有《给教师的建议》、《小学数学教师的5项修炼》、《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睿智的父母之爱》、《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从中看到了学生行为背后的一些真实原因,学习了对于某些事情的应对和解决办法,缓解了自己的无助感,或多或少的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意识!

而最近偶然从校长那里借来的一本《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令我感触颇多。这本书一共分为十章,分别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的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和谐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从这十章的标题对于新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都可见一二,内心不由感叹这是何其与众不同而又先进的教育理念。

阅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和谐美好的教育情景,不再是那为了那冰冷的分数,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痛苦的埋头苦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小就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他们能够成为精神丰满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不在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也算是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吧;从小就培养他们的说、写能力,真正的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这样的培养方式应该不会再有“高分低能”的现象了吧„„总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番美好前景,有了努力的方向,向新教育理念靠近,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育社会需要,育幸福有温度的人,正如书中所说让师生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对自己的读书过程进行梳理之后,是何其的汗颜,读的书真的不够多,但我知道现在开始一切都还不晚。我才工作一年,有“教好书,育好人”的美好愿望,曾记得在图书馆阅读了一本窦桂梅老师的书籍,我就觉得小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时内心就有想要成为一名能够帮助更多学生的小学数学老师的想法;我也有学习的热情、精力,期待在今后的日子中有计划的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教育书籍还是哲学、散文、诗歌等等,也更期待能够加入网络师范学院,在优秀的老师的引导下更加深入有计划的学习!

第6篇: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800字

骆意

一本书其实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关于一本书,你最好提出四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说的?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题记

在机缘巧合地读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光看书名,还以为这是一本“手把手”传授阅读方法论,教我如何去更好阅读的书。但是读完此书,却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媒介化生存的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丰饶经济催生了选择困难症。正如书中所说,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掌握正确且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将阅读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实际也是由易到难的四种阅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语言层面的无障碍阅读,检视阅读是检索式的浏览性阅读,分析阅读是透视性的精读,而主题阅读则是基于某个主题做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四个层次,越往后,对阅读的要求越高,阅读就越主动,收获也越多。如果阅读仅为娱乐消遣,则基础阅读即可,若为获取资讯,则检视阅读即可,若要加强理解,则需分析阅读,而要增长心智,则需主题阅读。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阅读有别于倾听,倾听是向一位“在场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因此,阅读特别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作者认为,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很多阅读方法基于“越快越好”的理念,往往不遗余力地教我们如何快速阅读,但是,真正优质的阅读应该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就像我们读黑格尔的哲学也许一天只能读一页,而读杜拉斯的小说却可以一天读一本,但是二者带给我们的启发同样意味深长。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月阅读一本高出自己境界与能力的书籍,让书成为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书服务于自己,也适当做书的仆人,让自己主动去“服务”书。

上一篇:三年级教案第一单元下一篇:外汇交易系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