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邹韬奋选段阅读答案(共9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分)(意思对即可)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广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户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 )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腋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前南”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问题】
8.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积【攒】( )
【颤】抖( )
9.请先将第7段括号内所缺的词语填上(按原文),再认真品味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答:所真的词语:【 】
句子含义及作用:【 】
10.第9段中,写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一切都雾蒙蒙的,为什么只有无名战士的那只手是清晰的?(2分)
答:【 】
11.“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这是为什么?(2分)
答:【 】
12.无名战士交出火柴后,指着正北方牺牲了,这一瞬间的情景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世界?(2分)
答:【 】
13.无名战士小声地数着火柴和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有什么不同含义?(3分)
【参考答案】
8、zǎn chàn
9、擎 盯(1分)
写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严肃和郑重,表现了无名战士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也表明了他殷切希望卢进勇将火柴与党证交给部队;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关键要点必须答对,3分)
10、战友倒下了,泪水模糊了卢进勇的眼睛,所以一切都是雾蒙蒙;而无名战士的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革命的方向,所以感觉那只手是清晰的。(共2分,两个方面各1分)
11、受到了无名战士的鼓舞,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所以走得特别快。
12、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仍想着革命,这是崇高的忘我的革命精神。
13、无名战士小声数火柴,说明了火柴的珍贵,表现了他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1.5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 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 “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 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1.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 无边的森林
2.不设统一答案。
3.C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 ——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9.选段中句子“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加点的“好”有什么深意?(2分)
1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2分)
11.联系上下内容,谈谈你对选段中划线句的理解。(2分)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12.选段主要运用哪种方法刻画人物?展示了贝多芬怎样的形象特征?(3分)
13.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参考答案:
9. 指他所具有的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和不向厄运低头的高贵灵魂。
10.“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11.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 “熔岩”喻指他的创作激情。贝多芬正当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所以努力地拼搏挣扎,表现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决心与意志。
12.语言(对话)描写。严肃而不失风趣,善良而随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顽强不屈地献身音乐,勇于与命运抗争。(意对即可)
其①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②也,中山刘梦得禹锡③亦在遣中,当诣播州④。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⑤,无辞以白其大人⑥,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⑦,愿以柳易播,虽重⑧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选自《韩昌黎文集》)
【注释】①其:指柳宗元,字子厚。②柳宗元曾与刘禹锡等参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召回,又被谗再谪柳州刺史。③禹锡:字梦得,参加革新失败后与柳宗元等八人同被斥,贬为郎州司马,后迁任连州刺史。④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⑤穷:偏僻的地方。⑥无辞以白其大人:这里指无法向他的母亲大人开口说这件事。⑦拜疏:上书皇帝。⑧重:再次。
1、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①诣:___________
②俱:___________
③易: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知道刘禹锡被贬到播州后,柳宗元有什么行为?(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简要评价柳宗元的为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2、①前往到,去②都,一起③交换
3、梦得的.母亲还健在,我不忍心他去这么偏远的地方。
4、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抵得上)。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当将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全)更(改)约束(规定),易置(撤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 (2)既克,公问其故。( )
(3)以天下莫能当。( ) (4)秦悉坑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请写在下面。(2分)
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1)击鼓(2)已经 (3)认为 (4)曾经(每空1分)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意思对即可)(1分)
(2)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军队就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都活埋了(意思对即可)。(1分)
3.纸上谈兵(1分)
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2分)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只会夸夸其谈。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读懂选文,再用成语概括标题即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采用圈点批注、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写到他们的母亲,写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板书课题《我的母亲》)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去苏联参观。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4年7月24日病逝。
2、生字词
瞥见piē妹仔zǎi查氏zhā面颊jiá唏嘘xīxū循循善诱xún无缘无故yuán热泪盈眶yíng莫名其妙míng辗转反侧zhǎn人影憧憧chōng睡眼惺忪xīngsōng
三、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试概括:全文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你认为文中写到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
提倡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来概括内容。讨论后得出结论
(1)元宵夜的“巡阅(2)涌流的眼泪(3)丰富的内心世界(4)劳碌的身影
2、.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让学生试着填空。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自由发言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3、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热爱。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通过对母亲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写了母亲哪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二、品味语言
本文对母亲的描写细腻生动,那些句子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1、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刺心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同情但她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的好”。
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的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1、讨论母亲的矛盾心态
母亲怀有强烈的爱子之心,母亲疼爱孩子,但有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痛苦的,话语是违心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期待,进一步体现了母亲的子女的爱。
2、写出了母亲为儿子辛勤的劳碌着,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
三、合作探究
1、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才”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才”蕴含着对母亲早逝无限的痛惜,与开头 “就’相呼应。
2、本文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同时还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四、学以致用
十一课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形象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而这一课用什么方法写母亲的呢?(怎么构建文章的)本文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片段从各个角度来展现母亲的伟大形象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描写母亲生活的片段,表现你的母亲的性格特点。
六、课堂总结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
2、B
3、B
4、(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