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行政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工商管理行政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志们:这次行政复议工作交流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总结三年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交流会,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研讨会。三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级局党组的领导下,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复议工作。

第一篇:工商管理行政论文

《行政许可法》实施与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行政许可法》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将对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与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会使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产生深刻变革。

作者:张士茂

第二篇:加强行政效能监察 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

工商行政效能监察是工商监察机关按照法律、法规。为促进工商部门准确履行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而确立的一项工作任务,对于促进工商部门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商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力度,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

一、当前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加之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工商行政效能监察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是定位不准,认识不清,思想意识存在模糊性。对效能监察工作认识不够准确,没有把效能监察提上日程,落到实处。

二是机构不专,主次不明,领导体制存在制约性。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简单地归于纪检监察工作范围内,按常规方式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监察部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决定权和处理权。降低了效能监察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三是重点不明,方向不清,工作机制存在零散性。没有明确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重点,往往只重视“以权谋私”等问题的监察,却弱化对工商干部执行政策、法律法规及履行职责方面的监督监察。效能监察考核注重执法结果。而对执法过程缺乏有效参与,不能做到从源头上保证权力运行质量。

四是配置不强,素质不高,队伍能力存在滞后性。目前不少纪检监察干部属于“老政工型”,干部队伍素质偏低,难以开展好效能监察工作。

五是依据不强,规范不一,法律依托存在空白性。到目前为止,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仅仅以《行政监察法》为依据,《行政监察法》对行政效能监察有关内容的规定多是宏观性、指导性,缺少对具体工作操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影响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

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制度、监督三者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防护、保证和促进体系。

第一,教育不深人。缺乏导向性和烘托性,没有打牢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良好基础。首先,教育力度不够。没有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纳入全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没有与全局工作有机结合。使效能监察的广泛性、深入性、导向性和激励性受到限制。其次,教育针对性不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宣传教育与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宣传教育内容散乱,重点不突出,缺乏新意,在警示教育中往往重揭露问题轻分析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及不良影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再次,教育形式不活。缺少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强,教育的覆盖面不广。监察者与被监察者的交流沟通不够,影响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深入推进。

第二,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形成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保障。首先,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即使形成单项制度,但缺少保障实体落实的程序性规定,难以付诸实施。其次,制度不系统。许多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是应急式或者针对某一突出问题专门制定的单向性规定。各项工作间缺乏协调性、系统性和融通性,有时甚至互相影响甚至抵触。再次,制度执行不力。有些制度执行时随意性较大,对于违纪行为的处理失之以宽、失之以软。

第三,监督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突出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核心与重点。首先,监督意识不端正。个别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甚至对监督存在排斥和抵制情绪;而有的监察干部又好人主义严重,监督只喊在口头。其次,监督重点不明确。没有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实际确定监督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没有把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有效结合起来,使监督制度和有限的监督措施形同虚设。再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察部门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工作,难以对“一把手”进行监督。而在监督依据等方面又存在这样那样的空白和不足,这就使监督工作甚至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甚至“事不成”的尴尬地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工商行政效能监察

加强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教育的针对性,加大行政效能监察教育力度。为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是要以理顺思路为重点,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要把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正确认识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采取集中教育和自主教育相结合、常规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专项教育和综合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加强教育,使全体人员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从而摆正行政效能监察的位置。

二是要以明确方向为重点。加强发展观念教育。要侧重于行政效能监察的职责范围开展好教育,使工商干部明确效能监察的目的、意义和内容。要突出效能监察的职能作用。使干部职工理解效能监察的方法、手段和要求。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效能监察的作用。要加强监督意识教育。培养干部职工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依法行政和提高工作效能的自觉性,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进一步理解、支持和服从监察工作。

三是要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干部能力教育。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尤其是直接从事行政效能监察干部的责任意识、能力素质和自身修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以身作则,忠于职守,秉公执法,高效廉洁。

四是要以烘托氛围为重点。加强社会宣传教育。使群众知道工商机关和工作人员在行使管理权力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社会公众必须加强对工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全面有效的监督。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工商行政效能监察的内容、重点、方式等进行公布,使群众知道监督什么、如何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全社会共同促进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创建良好的氛围。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立足制度的完整性,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力度,为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保障。

一是要坚持“三围绕”原则。明确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重点内容。即:围绕促进发展这个主题开展效能监察;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开展效能监察;围绕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开展效能监察。要通过效能监察,深入推进工商行政审批、财务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及时解决工作中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排难疏堵,纠偏纠错,确保政令畅通。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行政效能监察效果的长久性。

二是要把握“三个环节”,理顺工

商行政效能监察的工作方式。要把握住“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环节,切实开展效能监察。事前监察重在预防,要围绕监察对象的决策行为开展监督,侧重分析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可靠性,防止出现违法违规、不合程序、背离客观规律的错误决策。事中监察要跟踪了解监察对象在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工作效能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保证其优质高效履行职责,有效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事后监察要对监察对象完成任务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要注重发挥责任追究的作用,对效能低下造成损失的人员追究责任,以儆效尤。要把握“专项、综合、实体”这三个环节,认真抓好效能监察。专项监察要侧重对某一专门问题或监察对象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进行的效能监察。如对《行政许可法》的贯彻执行,对“六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的监察等。综合监察要侧重对监察对象行政管理行为的综合性监督检查。如检查基层单位对贯彻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等。实体检查要突出重实际、重行动、重效果的指导思想,脚踏实地抓落实,深入实际搞调研,注重实效抓检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切实形成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效能监察落实机制和自下而上切实铺开的效能监察执行机制,促进行政效能监察与实际结合并促进实际工作的进步。

三是要坚持“三落实”的原则,认真建立工商行政效能监察的工作机制。要坚决落实岗位责任要求,建立健全工商行政效能监察责任制度。要结合工作实际在明确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因责定人,真正建立起涵盖政策执行、执法监管、服务群众、促进发展、形象树立、队伍建设等内容的岗位目标考核体系,定期考核。要落实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行政效能监察设置。明确行政效能监察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根据计划和要求开展工作,并对行政效能监察部门和人员进行工作考核。要完善纪检监察人员竞争上岗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和轮换制度,从而推动纪检监察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坚决落实优胜劣汰要求,建立健全工商行政效能监察奖惩制度。要全面制定和落实奖优罚劣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既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又对工作完成效率进行奖惩;既对行政效能监察对象进行责任追究,又对专职监察干部加强管理;既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又对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情况进行检查。既加强对一线执法监察过程的全程监督,又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综合建设的专项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坚决做到制度完善,措施过硬,执行有力,赏清罚明,保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效性。要坚决落实大发展快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工商行政效能监察的长效机制。要注意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执行,坚决做到有法、有规、有制可依,有法、有规、有制必依,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要注意及时建章立制。对监察过程中发现的漏洞和环节,及时提出监察建议,及时建立规范制度,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促进行政管理行为更加规范、有序、高效。要把行政效能监察制度的建设置于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之中,置于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综合发展的统筹规划之中。尽可能把那些成熟的、稳定的做法通过制度化固定下来,把制度化的做法通过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增强其权威性和强制力,不断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四是本着“三有利”的原则,尽早明确行政效能监察的领导机制。要本着有利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和依法行政的实现。有利于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推进,有利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这三个原则。及早明确纪检监察的独立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监察,保证行政效能监察和纪检监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坚持统筹兼顾,提高监督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监督制约机制。为王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一要以提高效率为着眼点,改进监察方法。要将效能监察工作融入到其他工作中,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与机关作风建设相结合,用行政效能监察的手段,参与对机关作风的监督,督促改进作风,纠正和处理在社会服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使机关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得到很好落实。可以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规范化服务型工商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行政效能监察手段,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应该与源头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将治本工作寓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之中,不断加大标本兼治力度。提高行政效能监察的效果。

二要以政务公开为切入点,活化监督方式。要在采取开展明查暗访活动、开展效能监察综合督察活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等措施认真做好内部监督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式,活化监督形式,认真搞好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做到政务公开常公开、真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发挥行风建设专项活动的作用,结合活动开展推动行政效能监察。要全面开展行风评议专项建设活动,评议的内容要不断扩展。不仅要评议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而且要评议执法水平、廉政状况。重点评议群众关心的经费开支和使用、物资采购、干部任用以及安排就业等内容。对“窗口”行为,重点评议其办事程序是否简单快捷、公开透明,服务承诺是否兑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如何等。对执法监管,重点评议执法人员是否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秉公办事等。

三要以综合推进为立足点,逐步完善外部监督体系。要发挥特邀监察员的作用。聘请一批政治素质好,参政热情高,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各界人士担任特邀监察员,通过参与监察机关组织的各项专项核查、执法监察,对监察对象履行职责情况等进行双重监督。要自觉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监督,接受人大的法制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各界群众的社会监督,接受新闻部门的舆论监督。自觉修正错误。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信息,形成内外监督共同促进的格局,推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开展,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

作者:白永明

第三篇:切实做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志们:

这次行政复议工作交流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总结三年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交流会,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研讨会。三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级局党组的领导下,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复议工作。在行政复议案件不断增加、案件难度逐渐加大、行政复议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复议程序、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高了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妥善地解决了大量的行政争议,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在此,我谨代表总局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面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矛盾多发现象并存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行政争议呈现增多的趋势,争议的复杂性增加,争议的处理难度加大,一些争议的政治敏感性强。这些新情况对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切实做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渠道,在解决行政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动行政机关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对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进行了专门阐述,在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中更明确指出:“行政复议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政府所属的行政执法机关,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对于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是,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矛盾,而是指社会矛盾能够通过合法途径得以公正的解决。行政复议正是规范化、制度化地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定渠道。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言,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行政执法部门,承担着市场主体准入、市场主体行为监管等方面的多项职责,行政行为数量巨大,引发行政争议的概率也相对较大。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行政执法而引发的行政争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华建敏同志在国务院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土地征收、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热点领域行政争议问题的调查研究,促进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任务势必愈来愈重,因行政执法引发的行政争议也必将不断增多。通过行政复议,能够使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解决具体行政争议、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的同时,督促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行政执法、深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社会公众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起到解决行政争议和预防行政争议的多重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因此,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行政复议制度的设立目的看,行政复议制度具有纠正、监督行政行为、保护权益等多重目的。其中,向被行政行为侵害的申请人提供救济途径、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正是行政复议制度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是设立行政复议制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领域广、任务重。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共核准登记各类经济主体520多万家,查处公平交易、直销、传销、商标、广告等各类违法案件200多万件。在这些许可和查处的违法案件中,引起行政复议的共有2822件。这些行政复议案件,虽然有因为法律规定不完善而引起的,但也不乏因执法不当引起的,如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等。通过行政复议较为完善的制度,可以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行政复议较为规范的程序,可以保障人民群众与作出行政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充分行使宪法、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建议权、参与权等各项权利;通过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可以纠正违法或不适当的行政行为,充分维护人民群众既有的合法利益。

(三)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是监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行为的重要方式。

加强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是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而行政复议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正是监督下级机关的行政行为。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行政复议具有制度健全、程序规范、审查广泛、方便快捷、易于执行等许多优势,从而成为监督行政行为的重要方式。从近几年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监督职能的发挥情况看,监督形式较为多样,监督力度比较到位。例如,2006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822件,受理2658件。在已受理案件中,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履行的共计312件,占全部受理案件的12%。行政复议有效地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四)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是促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

人民满意的政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必须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政府的重要部门,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身建设,是建立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内容。而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自身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目前,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自由裁量权的行

使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对同一部法律的理解还存在分歧,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水平与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还有差距。通过行政复议工作,既能够有效地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促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还能够通过行政复议决定对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确定,间接地对适用法律、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指导,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权威,更能够通过对行政复议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有力地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立法立规工作,为行政执法提供法制保障。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行政复议工作非常重要,必须进一步加强。

二、树立正确理念。进一步做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

行政复议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具体地说,在当前,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建设法治工商、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以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为衡量行政复议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开展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的正确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对建设法治工商重要意义的角度,自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到行政复议工作的受理、审查、决定各个环节。要针对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特殊性,在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中,充分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在规范行政复议程序中,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设计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中,切实以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在行政复议具体办案过程中。平等对待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申请人,摒弃“官官相护”的官本位思想,坚决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化解行政争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行政复议工作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必须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切实发挥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为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本着“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纠正一错、教育一片”的态度,以是否真正解决了行政争议、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判断是否切实化解了行政争议的标准,而不能简单地将案件的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履行的数量同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划等号,更不能简单地将行政复议案件数量的多少作为解决行政争议能力的标准。这个提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质量始终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上。在又快又好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逐渐地认识到,有时候单讲数量不解决问题。以商标为例,现在我国的商标注册量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十万件的数量递增,去年已经达到70万件。数字非常大,但驰名的商标不多。所以光讲数量是不行的。从科学发展观来讲,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思维是过时的思维。所以,做什么都要讲质量,包括行政复议工作。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满足于数量的多少,一定要达到优质办案。

(三)坚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按照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关键在于依法行政。行政复议工作作为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要求在行政复议过程中。严格按照职权法定的要求,积极受理、审理属于本机关管辖的行政复议案件。要充分重视程序正当的意义,遵循行政复议的法定程序,保障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要依照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要求,监督行政复议案件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遵循高效便民的原则,积极探讨有利于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效率的新制度、新机制:要不断完善行政复议责任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坚持以综合运用法律和政策为手段,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行政复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开展行政复议工作要在实现法律效果的基础上,坚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通常而言,行政复议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统一的。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工商行政管理领域,很多新型的市场行为不断出现,法律规定的滞后性日益凸显,常常出现法律未作规定或者既有规定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情况,导致实现了行政复议的法律效果却不能够妥善地化解争议、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使申请人无法了解、理解、认同并支持行政复议决定,更无法实现行政复议良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文化和道德效果。因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复议工作中,既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处理行政复议案件,又要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来衡量行政复议工作的效果,充分注意时代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作为法制工作人员,我们的头脑里首先要有法,但是光有法也是不够的。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要求,我们还需要经常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及时地掌握和了解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精神,比方说中央的一号文件。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脑子里必须有政策对我们的要求。这样工作才能够真正做到位,才能够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解决问题,能够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能够维护广大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这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要求。在法律的框架内,考虑到行政复议的社会效果,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充分运用调解、和解等多种手段,妥善处理各类行政争议。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新的观念,比如说外国是怎么做的,或者国际规定是怎么规定的。我们都要有所掌握,但是我们执法一定要按照中国的法律。国际规则变成中国法律后才能适用,这个规则我们一定要了解。比如说总局在国务院领导的亲自关心下,近几年抓运用地理标志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地理标志国际规则并非为保护中国的农业产品而设,但是我们在加入WTO以后,把这条国际规则纳入中国的商标法保护体系,就可以根据中国的商标法做这项工作。所以我们的脑子里既要有中国的情况,也要有国际的情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正式提出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家宝同志在周伯华局长呈报的“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送审稿)”上批示:“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加强”。这也是我们将来工作的一个方向。

(五)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忠实履行行政复议职责。

“以人为本、复议为民”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充分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本质特征,是我们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要求在行政复议制度建设中,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重视申请人的主体地位和实体、程序权利:在案件具体审理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官本位思想带来的干扰,切实站在服务政府的立场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起案件,周到热情地服务每一位申请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联系实际,把握重点,开创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新局面

行政复议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周伯华局长在今年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完善行政复议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高度重视,联系实际,把握重点,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新局面。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领导。

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作为本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行政复议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责无旁贷地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摒弃轻视行政复议、认为行政复议不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业务工作的过时观念,充分认识到行政复议在定纷止争、规范执法、监督执法、维护权益和宣传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改变以行政复议数量衡量行政复议水平的旧观念,充分认识到行政复议案件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法制健全的正常现象。是人民群众主张权利的正当渠道。要建立健全行政复议责任制,把行政复议渠道是否畅通、行政复议质量是否过硬、行政复议机构设置是否与工作任务相适应,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二)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办案质量和办理效率。

行政复议的办案质量和办理效率是行政复议的生命力。华建敏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中办、国办《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都对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办理效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同志也对提高办案质量,要正确处理的五方面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办理效率,重要前提是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工作机制,要坚持好四个原则,即公开、平等、参与和及时。公开是指向申请人公布行政复议的依据、程序、理由和结果:平等是指平等对待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申请人以及不同身份的申请人:参与是指要尽可能为申请人提供参与行政复议程序的各种机会和条件:及时是指要在不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提高行政复议的效率。公开、平等、参与和及时原则相辅相成,贯穿于行政复议的全部具体程序。行政复议把握好这四项原则,有助于促进申请人对行政复议的广泛和有效的参与,有助于取得申请人对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充分配合,有助于增强申请人对行政复议决定的信赖程度。

(三)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纵向指导和横向协作、交流,提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加强行政复议的纵向指导和横向协作、交流,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履行职责的重要方面,是保证行政复议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从一方面讲,《行政复议法》还有待完善,《行政复议条例》尚未出台,行政复议的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却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贯穿行政复议的受理、审理、决定等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定论。另一方面,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地对相同法律的适用标准还需要统一,同类行政复议案件掌握的尺度还需要统一。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采取交流会、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更要有效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交流平台,积极探索案例分析等培训和交流的新模式,加强总局、省局对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纵向指导和各省局之间的横向协作、交流,以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开拓视野,启发思路。

(四)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和行政复议人员队伍建设,为行政复议工作作提供组织保障。

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和行政复议人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复议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办案质量的决定因素。华建敏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中办、国办《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都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普遍增强,凸现出来的行政争议许多已经不是简单的适用法律问题,而是涉及范围广、权益影响大的高难度案件。要有效发挥行政复议的作用,就必须提高解决行政争议的能力。这里的关键就是机构和人员。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都是由法制机构中相对固定的人员负责行政复议案件,但也有部分地区还达不到行政复议人员相对固定的要求。下一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为行政复议机构配备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人员,保证行政复议工作“有机构干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干事”,促进行政复议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彻底改变行政复议工作过去出现过的分不来人、留不住人的尴尬局面。

要加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复议能力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周伯华局长在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加上高科技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市场监管工作”。这段话伯华同志在今年二月份在湖南慰问和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他在今年的局长报告中也对信息化作了很多的篇幅。所以,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复议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在管理方式、手段上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要将现代高科技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监管职能工作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这既是完成越来越重的监管任务的要求,也是提高执法效能的需要。有些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已经或正在建立行政复议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将行政复议的受理、答复、审理、决定等一系列流程纳入计算机管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要更进一步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执法规范,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

行政复议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化解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来源于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是由于行政执法中的解释工作不到位引起的,有些是由于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善引起的,也有些是因为行政执法中存在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引起的。具体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总是有规律可循。从近几年行政复议案件的统计分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行政复议工作不能局限于办理具体的案件,更要从对具体案件的办理上升到对一般问题的研究,既包括对行政复议制度本身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对行政复议中发现的行政执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对于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行政复议机构既要通过汇报、总结、建议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其运用到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指导上,也要通过与立法机关的沟通和配合,积极参与立法活动,不断推动立法工作,完善法律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

同志们,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工作,是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能力的重要尺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今年周伯华局长的报告中,肯定了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取得的成绩。这是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法规工作,尤其是行政复议工作是一项非常实在的、辛苦的工作。我接触以后,感到行政复议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但具体承办这些工作的同志也确实非常辛苦。在这里,我对从事行政复议工作的同志表示感谢。没有这样的精神,就做不好这项工作。随着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行政复议工作的意义越来越大。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的作用,为开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建立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李东生

第四篇:城市行政生态位与城市行政管理

摘 要:城市行政生态位现象是城市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是行政经济生态位、政治生态位与文化生态位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它本身又是不断变化的。在城市行政管理中,应定位好本城市的生态位置,搞好经济生态位、政治生态位与文化生态位建设,科学统筹城乡规划和治理。

關键词:生态位;城市;行政生态位;城市行政管理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康骞(1968-),男,四川南江人,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干部。

城市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象征。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集中体现的结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浪潮锐不可挡。列宁曾指出:“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动力”[1]。现代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大型复合系统。城市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管理者以一种战略性的眼光、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城市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而从当前的行政管理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来看,都需要我们从新的维度提供更加具有理论解释力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城市行政生态位现象的视角探讨城市行政管理的一些客观规律,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提供一些意见。

一、城市行政生态位的涵义

1.城市行政生态位涵义的缘起

对“城市行政生态位”的定义,需要从行政生态学谈起。行政生态学是生态学与行政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学科,它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行政的结果,也就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模拟生态系统的社会行政系统[2]。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生物或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同样,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不应该仅局限于行政系统本身,而应该跳出该行政系统,从社会人系统的角度来考察其行政系统,这样才能得出关于该系统的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弗雷德•W•里格斯(FRED W RIGGS)才把行政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3]。

2.生态位现象的涵义和特征

生态位现象是俄罗斯生物学家格乌斯发现的一种生物生存原理。所谓生态位现象,就是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就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么,它们的寻食时间必定要相互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寻食,老虎是傍晚出来寻食,狼是深夜出来寻食……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出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强者进入弱者的生态领域就会出现“龙陷浅滩受虾戏,虎落平川遭犬欺”的状况;如果弱者进入强者的生态领域中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因此,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和客观存在,不仅适用于生物界,同样适用于人类,因为人首先是生物,生物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人类都具有[4]。综上所述,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相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归纳起来,生态位原理中有四个要点:(1)应自觉地在适合自己能力、个性和优势的环境中寻求发展;(2)应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需求、能力、个性寻求发展;(3)应按照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寻求发展;(4)应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业。

3.城市行政生态位的涵义

因此,所谓城市行政生态位,就是借助生态学原理的概念,揭示城市的行政管理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种“适者生存”的社会现象。它强调行政生态位即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历史传统、人口构成、自然地理等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认为一个城市的行政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具体的行政行为本身,不能单纯地就行政而论行政,必须从城市行政生态位系统中考虑,即把本城市的实际情况与外在环境结合起来认识本城市的行政实质问题,从而搞好本城市的行政管理。

二、城市行政生态位现象的特征

1.城市行政生态位的内容

城市行政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城市所处的生态位(静态),一是本城市所需要的生态位(动态)。城市行政生态位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于城市行政生态位现象的重要特征,我们主要从它的社会环境即经济生态位、政治生态位、文化生态位的几个方面来考察。

2.城市经济生态位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经济生态位,指城市经济状况,包括经济体制、财政收支、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经济人才、居民收入等因素。比较发达的现代城市的经济生态位有如下的特征:一是经济类型多元、产业门类齐全、再生产环节完整。城市经济类型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经济等;产业构成拥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类第三产业部门;从再生产环节上看,包括了城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方面。二是在科技、生产、管理等方面都代表了当代或区域性的最高水平。城市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科技环境的优越性,使它的聚集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地、周边、外地和外商的各种投资越来越往城市靠拢。三是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特色。城市经济虽然是多元和全面的,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物产资源、当地政策等原因,每一个城市仍然显示出它的浓郁的独特风格,例如沿海的广州、深圳、厦门、上海、青岛、天津、大连等城市,有经济共同点,但更有各地特别的个性。至于中、小城市的经济更受地方性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以某一龙头经济作为支柱,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3.城市政治生态位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政治生态位,指城市面临的政治状态。行政管理中指政治实体、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五个要素。城市的政治状态具体地说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制改革、管理制度、宣传教育、法律监督、选举制度等对城市的要求、影响和具体的实施。标准的城市政治生态位的特征有:一是政府机构和职能的正规性和完善性,城市政府机构设置根据行政职能和社会需要依法设置,行使国家权力。二是政治关系的地方性和特殊性,即指政治关系由于历史、地域的原因,每一个城市又表现出其地方性和特殊性,比如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以及经济政策都较活,侨乡要注重对海外侨胞和侨属的工作,少数民族聚居地要特别注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关系,宗教信徒多的地方要注意严格执行宗教政策,等等。三是行政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国家的政策和计划要通过许多环节层层落实,城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地方经济、城区建设、教育科技、国计民生、社会治安等等构成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各级干部既有案牍之劳,又须深入基层。城市管理可谓任重道远,政事多艰。实现城市科学管理必须理清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减少审批,强化中介,消除吏治腐败等。

4.城市文化生态位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文化生态位,指城市承载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科学艺术、体育卫生等因素构成的总体文化环境。文化生态环境是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具体体现。标准的城市文化生态位有如下的特征:一是价值观的多元化。经济改革大潮的荡涤,拓展了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人才流动、承包经营、第二职业、发挥“余热”、停薪留职、“下海”等等新事物的涌现,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社会经济定位和思想意识,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由原来比较单纯的模式分化成多元模式,这些现象在城市中表现得最具体生动,最典型。二是人才精英聚集。教育、科技、管理、经济、体育、文艺等各方面人才精英聚集于城市,其精神生活的品位和层次相对较高。人们选择定居地,除了物质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以外,精神生活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城市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各类人才,反过来人才的聚集又对精神生活环境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是民风习俗、传统影响同外来文化、现代思潮交替冲撞。民俗与习惯的继承力和作用力使民族的精粹与封建的糟粕常常泾渭不分,正、负面都在产生作用;同时,城市最容易接受外来事物,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化中优秀的和腐朽的东西一起涌入,使得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更复杂、更繁重 [5]。

5.城市行政生态位内容的关联性

以上的几种城市行政生态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成一个复杂的行政生态系统或行政生态场,其中经济生态位是基础,政治生态位是保障,文化生态位是方向。城市行政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不断变化更新的,从而功能也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城市行政生态系统又是开放的,它不仅内部的各个要素间是相互开放的,而且对周围的乡村、对其他城市和地区开放,它们是城市行政生态系统不断变化的外在条件。因此,城市行政生态位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的是生态位的可改变性。生态位的改变与否,直接关系本城市的发展前景。在动物界,老虎是强者,但因为人们的开发,老虎在慢性饥饿中减少,而被视为弱者的老鼠,人们虽然天天灭鼠,但还是到处都有,因为老鼠的生态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它可以避开老鼠药和人们的棍棒生存。在自然界,谁适应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可以生存下来,否则就灭亡。同样的道理,在城市的生存竞争中,哪一个城市适应了社会的生存法则,它就能引领时代发展。城市行政管理者应根据本城市的实际条件和需要,制定出恰当的行政目标,作出科学优化的行政决策,通过行政、经济和其他手段,比如新的城区规划、科技文化设施建设、发展高新产业、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等,创造出新的、适应未来的行政生态环境。

三、把握城市行政生態位,加强城市行政管理

1.城市行政管理缺憾概述

城市行政生态位决定、影响或制约着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目标和管理职能。城市的行政决策、行政经费乃至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都受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决定和制约。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行政生态环境。如果城市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机械地照搬文件或者生套别处的经验,再先进的管理方式,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中国的城市化管理走过了漫长的旅程,那种只重建设不重管理,只重计划不重规划,只重短期不重长远,只重人居不重环境,只重“拿来”不重消化的狭隘观念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阵痛。一方面是城市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又是城市资源的紧缺和衰竭。重复建设,土地浪费,功能缺位,贫富悬殊,文化匮乏,体制不顺,身份歧视都是城市畸形发展的表现。如果违背城市行政生态位规律,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我国城市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趋同较为严重。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发展,表现在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建设方式的趋同化较为突出,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浪费。城市个性和特色不突出,纷纷出现了所谓的“克隆”(CLONE)城市。二是城市结构不合理。50多年来城市得到快速发展,但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城镇结构也很不合理。东部地区城市,以及小城镇都比较发达,基本上形成大中小相配套和衔接的城镇网络体系。而中部地区中小城市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中具备中心地位的大城市与特大城市较少;而在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多数处在省会。三是在城市发展中“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严重,缺乏区域协调和分工协作精神。如有的地区在不足500平方公里范围,各个城市都建设机场,导致效益低下,利用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部分城市还有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等问题。

2.把握城市行政生态位,加强城市行政管理

行政生态位原理带来了城市行政管理新思路。从城市行政生态位原理来看,城市行政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行政生态位是制定城市管理的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大自然给每一个人或每一群人都提供了一个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生态位。且每一个生态位都具备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要发现自己的生态位,这也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认识自我就是挖掘城市的“名优特新”。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特色,就没有魅力。“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建立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多元化、社会化和企业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市民生活系统,主要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市民意识与市民精神的创造,以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准。城市行政过程实质上是城市权力系统与行政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行政生态环境是城市行政权力运行的前提,城市管理要正视其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现状,这些因素对城市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力。城市决策者首先要明白本城市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又在哪里,为本城市定好生态位。国家某一政策,在沿海城市和内地城市实施时其过程和结果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只有理解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才能保持城市的行政生态的平衡,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我国的城市生态位定位上,需要解决“城市的形象日趋雷同,城市逐渐丧失了既有的个性和特征”的问题[6]。

(2)经济生态位建设是城市行政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个城市的行政生态环境制约着它的经济发展。反过来,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对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等起着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带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否则,由于经济拮据而囊中羞涩,想为市民办实事,想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显得捉襟见肘。这些年来,富甲一方的明星城市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对兴办教育、重奖科技、文体卫生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的优势另一方面来自周边城镇和农村的支持,有意识地把分散的地方薄弱经济聚合起来,才能形成气候,发挥联合经济的优势,所以城市有着经济造势的义务。同时,已形成经济气候的城市有责任向周边城镇和农村进行经济辐射,在投资、技术、人才各方面给予支援,让周边受益的同时也是城市自身受益的过程。聚合和辐射是互补互惠的,它能改善和造就良好的城市经济生态环境,发挥城市“吐故纳新”功能,维护城市自然平衡,真正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居民安居乐业,城市产业链环环相扣,人与城市和睦共处。目前,各个城市应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找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注重整个城市行政生态系统与周围乡村行政生态系统的交融与互补,也就是要确定好自己的生态位。2007年6月7日,重庆和成都被中央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供了一条探索之路。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要重点围绕培训、就业、安居、社保这四大关键节点探索突破。在建设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必然要正确确立成渝两市的经济生态位。城市化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盲目的“圈地运动”,特别是地产泡沫经济要加以禁止,民生问题要放在首位。

城市和农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和农村并不是孤立地拥有生态位。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局限于“三农”内部,“三农”问题无法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城市的继续发展,也要依靠农村。根据城市行政生态位和农村行政生态位的优势、劣势和互补性,准确把握和遵循城市行政生态位和农村行政生态位的规律性,逐步适度调整城市和农村所需要的行政生态位。既不能保守又不能冒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就要坚决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要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实现城乡人口合理、有序、快速的流动,促进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

(3)政治生态位建设是城市行政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根据美国学者弗雷德•W•里格斯教授的行政生态理论,中国应该属于一个过渡期的棱镜型社会。一方面,权力运行的形式主义,使得腐败成本低廉,组织结构层面的多重性也使得机构臃肿和职责不分,这些都加速了行政权力的社会化并滋生腐败现象;另一方面,政府权力行为虽开始与其他社会公共行为分离,但并未从社会政治行为中完全分化出来,专业机构业已建立,却流于形式,整体行政效能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干部要树立公仆意识、廉政勤政,营造良好的城市政治生态环境,保证城市的全面发展。市民参政是市民个人或群体向政府提出利益要求和建议以及行使选举权、罢免权、监督权的行为,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表现。民主治市、健全法制有利于减少市政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监督政府和官员的行政行为,促进城市的政治建设。干部是市民的“父母官”,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面旗帜。干部必须有敬业乐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一方之任,造福乡里;对本职工作孜孜不息、负重致远,个人荣辱置之度外;要廉正清明,居官守法,面对街坊父老,宁清贫而不可浊富。同时,干部还必须正确处理好本部门、本单位与其他部门、单位,尤其是与一些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善于利用民间力量提高城市治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以下方面制约我国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一是城市管理观念落后。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利益主导轻生态主导,缺乏规划意识与规划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城市管理容易受利益驱使,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向建设低头。由于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拉链工程”、违法建筑、乱摆卖、乱张贴、乱停乱靠现象不断。二是城市管理体制落后。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缺乏统一的指挥与协调。

(4)文化生态位建设是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文化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生机,最终会像枯萎凋零的花儿一样。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宣传、引导甚至不厌其烦的灌输终其所成。城市文明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首要任务。要强化教育在文化生态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必须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要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来全面提升教育总体水平:一是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学校办学条件尽快达标;二是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三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让进入大学的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四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形成覆盖中小学的卫星教育网络;五是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六是实施农村教育扶持工程,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要规划修建博物馆、科技馆(中心)、文化馆(中心)、体育馆(中心),加快提升城市文化品位。2007年11月4日,被定为重庆市首个“农民工日”,这也是构建文化生态位的一个创举,体现了城市的胸襟和广大的包容性。城市居民的年龄、职业、思想、文化的层次复杂,参差不齐,各种愚昧落后、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和习惯都存在。市政管理有责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对象,兴起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学习英模,鼓励市民成为“四有”新人。对民风习俗,是民族优秀传统的要匡扶弘扬;是无益的、与时代不相符的要废弃;是封建迷信、愚昧有害的要抵制。政府要有物质和人力的投入,在市民中开展健康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市民情操,建好城市的文化阵地,形成良好的社会时尚,树立起文明的市风,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城市。

(5)科学统筹城乡规划和治理是行政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卫星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贯方针。要强调“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前瞻战略。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既建设又管理的前瞻性思维,充分考虑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高楼林立,马路宽阔,似乎很有气派,但由于整体规划不科学,缺乏超前意识,往往三、五年之后弊病就显出来,或是交通堵塞,或是学校、生活等社会服务设施无法配套。很多城市的种种不正常的城建混乱现象,使老百姓常埋怨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的落后。要实现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位的科学合理配置,对城市的资源利用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安排,除了当代人受惠,更要考虑到子孙后代。任何城市都有新生、成长、衰老三部曲,滥用资源的城市,初期可以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源枯竭,城市的衰老期也会很快到来。城市的生态定位,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竺乾威:西方行政学说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8.

[4]http://home.banzhu.com/y/yaqing/prog.

[5]楊欣.行政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行政管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9).

[6]龙菲.西方的城市治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4,(2).

 责任编辑:向波

作者:康 骞

第五篇: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情况的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

201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2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施行11周年。近年来,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以建设“法治工商”为目标,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充分发挥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在推进依法行政、化解行政争议、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8年、2009年全省工商系统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基本情况

全省工商系统共发生行政诉讼282件,诉讼审判结果维持112件,撤销14件,变更1件,其他155件(含确认违法、驳回起诉、撤诉等情形,下同)。其中,行政许可被诉82件,审判结果维持30件,撤销6件,其他46件;行政处罚被诉145件,审判结果维持68件,撤销5件,变更1件,其他7l件;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被诉55件,审判结果维持14件,撤销3件,其他38件。

全省工商系统共发生行政复议185件,复议结果维持106件,撤销10件,其他69件(含确认违法、驳回复议申请、撤回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等情形)。其中,行政许可被复议20件,复议结果维持10件,撤销1件,其他9件;行政处罚被复议138件,复议结果维持77件,撤销9件,其他52件;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被复议27件,复议结果维持19件,其他8件。

行政许可类被提起行政诉讼和被行政复议合计102件,占行政许可总数257702件的千分之0.396;行政处罚类被提起行政诉讼和被行政复议合计283件,占行政处罚总数112456件的千分之2.52。

行政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482件,已执行845件,占申请强制执行总数的57.02%;未执行637件,占申请强制执行总数的47.98%。其中,已诉行政强制执行共申请55件,已执行3l件,未执行24件;非诉行政强制执行共申请1427件,已执行814件,未执行613件。

二、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自觉接受司法监督

我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对于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权利,化解行政争议,服务国家大局,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年来,我局严格执行行政诉讼制度,自觉接受人民法院监督。

(一)重视应诉工作的队伍建设,积极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

行政应诉工作是一项法律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没有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工作队伍,无法担负这一重要职责。为此,全省工商系统非常重视行政应诉队伍的建设,健全法制工作机构,充实法制机构人员,配备精兵强将,将法律专业毕业的优秀公务员充实到法制工作队伍,一些市局甚至给法制机构全部配备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公职律师。积极推行公职律师制度,鼓励系统干部参加司法资格考试,申领公职律师执业资格,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在为领导提供决策前法律分析服务、出席案件审理委员会和列席局长办公会议、参加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省系统目前已拥有公职律师160多名,从市局到县局直至工商所,都配备了专职法制员,建立了行政应诉人才库,较好地保证了工商系统行政应诉工作有人做、能做好。与此同时,全系统积极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要求在有行政诉讼的情况下,各市局一把手,每年出庭应诉一次,以此来促使行政机关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着力形成领导带头依法行政的好氛围,为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能力起到示范作用。

(二)建立应诉考核机制,自觉接受人民法院司法监督

为推动自觉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积极出庭应诉、答辩,自觉履行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我们将出庭应诉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依法行政年度考核,除推行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外,对不按规定出庭应诉、答辩的,不自觉履行生效的行政判决或裁定的,扣除相应考核分值。这些措施的制定得到了有效执行,尚未发生不出庭应诉答辩的情况。另外,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指导,及时了解全省工商系统行政诉讼情况,我局在2007年专门下发《关于建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局向省局即时报各行政诉讼案件,报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

(三)建立行政司法联动协调机制,形成行政和司法的良好互动

为加强行政和司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之间的沟通机制,加强与法院的信息互通和政策研究,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不断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局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行政司法联动协调机制,针对行政执法或行政审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问题,加深了解,统一认识,促进依法行政。近年来,我局与省高院相继联合召开了商标权与商号权权利冲突纠纷案件座谈会(2005年3月)、工商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疑难问题研讨会(2006年9月)、涉外贴牌加工商标侵权研讨会(2008年10月)、行政许可相关疑难问题研讨会(2009年12月),对相关问题形成会议纪要或会议综述,发至全省工商系统和法院系统,指导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另外,我们还加强与政府法制部门的沟通协调,2009年4月,我局与省政府法制办联合召开预防化解工商行政管理行政争议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工商系统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行政投诉中发现的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改进行政执法、加强预防化解行政争议的具体措施。会后,与省法制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工作的通知》。

三、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不断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努力把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程序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制度和法定渠道,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行政复议工作作了全新的定位,对与行政复议有关的行政执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局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将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南,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变以往过于强调行政复议的纠锚功能的做法,将现阶段行政复议的主要功能定位在化解争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从行政复议制度设置、复议案件受理办理、复议监督结果等各个环节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理念。

(一)积极部署落实行政复议法纪念宣传活动

2009年是行政复议法实施十周年。我局在收到省政府

法制办《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十周年纪念宣传活动的通知》后,及时向各市局转发相关文件进行贯彻落实,并部署了在全省系统开展行政复议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各市上报的行政复议论文12篇,内容涉及行政复议受理程序审查方式、行政复议协商解决机制、行政复议第三人制度等等方面,其中一篇获得全国工商系统行政复议征文二等奖。同时,我局还对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的行政复议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总结,并作为全国工商系统行政复议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单位在全国工商系统行政复议工作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二)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根本宗旨,依法、公开、公正地解决行政争议,切实体现行政复议制度的根本价值

1 敞开大门,畅通渠道,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渠道是否畅通,是行政复议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我局按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行政复议权的要求,疏通进口,敞开大门,积极主动地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切实解决行政复议“告状难”的问题。一是严格规定行政复议权利告知义务。要求在作出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之时,必须向当事人履行行政复议救济权利告知义务,明确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申请权、行政复议申请期限、被申请人和复议机关。二是对行政复议申请实行“宽进”。即凡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对一些复议请求事项不在复议法或在复议法实施条例明文规定的复议范围之内的,不是一味地不予受理,而是按照复议法和复议法实施条例确立的立法本意和基本原则进行审查。同时,鉴于申请人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并不拘泥复议申请形式,一切从便民利民出发,只要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我们都积极受理。

2 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切实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办案质量是行政复议的保证,是判断行政复议成效的基本标准,直接关系行政复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我们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做到依法审查、公正裁决。对复议案件实行“严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实行“六查”:一查是否属于工商机关的监督管理职权范围,并审查其是否属于被申请人管辖范围;二查证据是否确凿,事实是否清楚;三查适用法律、定性是否准确;四查处理是否恰当,有无滥用自由裁量权;五查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六查法律文书是否规范。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我局共办理的复议案件61件,复议后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3件,均被维持,行政复议案结事了率达95.08%。

3 创新方式,多管齐下,不断提高解决行政争议的效率。针对当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表面化、利益关系复杂化、行政争议解决难度大的新情况,我们不断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捷、高效解决问题的优势。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有的因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理解,有的是对法律规定有误解。对此,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审理方式: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主要采取书面审查方式;对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的疑难案件,通过请申请人到复议机关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开听证会请被申请人来汇报情况,或实地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案情。同时,我们在行政复议程序中引入行政调解机制,把和解调解工作贯穿于行政复议全过程,努力化解矛盾,平衡利益,促进当事人与行政机关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争议的负面效应,着力将行政争议解决在行政程序中。2006年至2009年省局办理的61件复议案件中,有11件案件经复议调解达成和解,当事人撤回复议申请。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不断规范行政复议行为

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复议听证制度、调查制度、调解和解制度、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听证主持人制度、复议主持人制度、行政复议工作合议制等等,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行为,保证复议案件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公职律师的作用,实行公职律师复议案件协办制度,要求让公职律师参与听证、复议工作,可以由公职律师担任听证主持人或者复议工作人员。另外,我们还建立了行政复议工作合议制度,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组织相关公职律师、业务骨干进行讨论。实行重大疑难案件审理委员会讨论制度,确保复议案件结果客观公正合法合理。

(四)不断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提高行政复议总体水平

我们一方面完善行政复议机构设制,健全系统行政复议机构,市以上工商局均配备了专职复议案件主办人员,将一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干部充实到行政复议人员队伍,保障复议工作的高质量运行。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民生意识和责任意识,并通过研讨会、分析会等形式,以会代训,不断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五)完善行政复议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

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是行政复议法立法的根本目的。为实现该目的,一是建立了行政复议案件备案制度。要求市、县工商局在作出复议决定或收到同级人民政府的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将复议决定书报省局备案。二是建立了复议案件考核制度。将复议法和复议法实施条例执行情况分别纳入年度依法行政目标考核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复议机构不健全、复议人员不落实、当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无正当理由而不受理、受理后不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或违反法定程序和期限、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或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不按期提交行政复议书面答辩、不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有关材料等等情况扣除相应的考核分数。同时,我们还将案件复议结果纳入依法行政责任制考核范围,对被复议撤销、变更的案件,包括被申请人自行撤销、变更的案件,都要扣掉相应的考核分数。三是建立复议意见书制度,对复议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下发复议意见书,要求被复议机关整改纠正。

四、实现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

我们在贯彻落实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的过程中,着力实现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监督指导作用,促进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近年来,全省工商系统具体行政行为被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案件数量逐年减少,2008年为264件,2009年为203件,下降了23.11%,而经审判和复议被撤销变更的也由2008年的16件减少到2009年的9件,减少了43.75%。

(一)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我们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按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公正、公开、公平地办理许可事项。同时,创新许可监督检查方式。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的同时,通过经济户口巡查制度、统一年检验照工作流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企业法定代表人黑名单管理等各项监督检查措施的完善,加强

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事后监督。制定《浙江省公司登记管辖暂行规定》,明确划分全省各级登记机关公司登记管辖权限;出台年检新办法,创新年检方式。不少地方制订行政许可听证规则,开展行政许可听证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行政许可中的争议。

(二)落实“十条基准线”,创新执法规范机制,着力提升工商监管水平

1 出台执法办案“十条基准线”,规范执法办案行为。2006年5月,我们出台《关于规范工商行政执法办案行为的十条意见》,推行执法办案“十条基准线”,着力强化依法行政理念。“十条基准线”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件管理、执法分工、办案流程、调查取证、自由裁量、案件移送、执法监督、办案时限、处罚文书和执法资格规范。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该项工作刊发工作简报,在全省行政执法机关范围内交流推广。

2 推广行政处罚决定书增强说理性工作。我们于2007年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处罚决定书增强说理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展开深入透彻的论证说理,客观公正地适用法律,使当事人释疑服罚,并对行政处罚决定书如何讲清认定事实的事理、讲透适用法律的法理、讲明行使自由裁量的情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具体阐述。2008年,我们在全省工商系统组织开展了优秀说理性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3 制定《补充规定》细化总局28号令。我们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国家工商总局28号令)的基础上,制定了《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补充规定》,从工商所的职权,管辖,立案,调查取证,强制措施,核审,告知和听证,重大、复杂案件的标准和集体讨论制度,行政处罚决定,送达,执行,立卷,附则等方面进行细化和明确,得到了总局的高度评价。

4 编撰《工商行政执法案例和实务选编》。为了巩固和扩大全省工商执法成果,帮助工商执法人员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法学原理和法律精神,指导执法办案,提高执法效率,规范执法行为,我局向全省工商系统征集近几年系统内在行政执法中发生的行政处罚和行政确权案例,尤其是经过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例,主要包括:工商监管新领域的案例;属工商监管但难以突破的领域的案例;传统领域中的复杂、疑难性案例;行政复议被撤销或变更案例;行政诉讼败诉案例。从中选取了54个案例,编撰成《工商行政执法案例和实务选编》,指导全省工商执法人员办案。同时,我局还编写了4篇具有典型意义的行政复议案例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作为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典型案例研究》之用。

5 创新积极行政模式,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工商行政指导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基于国家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立法精神及政策规定,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非强制性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活动的一种行政方式。我局于2009年4月下发《关于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指导的意见》。目前,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已相继开展了市场主体准入指导、市场竞争行为指导、市场交易秩序指导、企业信用建设指导、知识产权保护指导、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指导等等,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营造了宽松、和谐、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逐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大大减少了行政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一)不依法行政现象仍时有发生

虽然近年来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数相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败诉案件还是占有一定比例,2008、2009两年全省工商系统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合计467件,被判决或复议撤销、变更有25件,占了5.35%,给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一是有法不依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遵循程序性规定上,重实体,轻程序。这—顽疾整治多年,情况虽大有好转,但尚未杜绝。二是法律规定尤其是备部委规章规定之间的冲突,造成法律适用困难。三是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不同,也是有的工商案件败诉的原因之一。主要集中在股权转让股东变更登记,由于登记机关与法院之间对行政许可审查标准判断的理解差异,导致有个别案件败诉。

(二)执行难的问题还有较大程度的存在

从统计数据看,2008、2009两年行政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482件,已执行845件,执行率57.02%。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法院要求工商部门提供被申请人的财产状况,但工商部门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限制,通常无法提供被申请人的银行储蓄、房屋等财产详细状况,以致不能执行。二是当事人下落不明,或信息不完整,或无财产可供执行。三是现行委托案件收立体制不健全。由于委托案件不列入受托法院收结案统计范围,影响了执行人员工作积极性。四是经费不足。如对于住所地在外地的当事人,执行经费可能大大超过罚没收入,办案机关和法院都不愿意强制执行。五是强制执行时间长。还由于案件多,执行人员不足,导致执行效率不高。

(三)社会公众对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认为行政诉讼就是与政府打官司,官官相护,打赢的几率太小,牵扯的精力太大,害怕打官司;有些人认为行政复议是上级与下级内部之间的监督问题,更不容易纠正;还有很多人认为解决行政纠纷的途径依赖于上访或者人民来信,导致来信来访数量远远超过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使得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六、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提升工商监管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

1 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精神,落实省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规定的措施和任务,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和发证制度,全面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2 积极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按照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一步细化、量化处罚裁量标准,建立相对完善的自由裁量制度体系,切实营造工商行政执法“一杆尺子度量,一个口径对外”的执法氛围,确保行政执法公平公正,我局出台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意见》,要求系统按照省局梳理的自由裁量权项目,进行细化、量化,这项工作要求在年内完成。

3 大力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依法行政考核和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落实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备案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对案件合理性的审查,及时通过复议诉讼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改进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完善外部监督机制,认真执行行政执法过镨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坚决予以责任追究。

(二)进一步加强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舆论工具。采取研讨座谈、法律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挂图、进行知识竞赛、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有奖征文等方式,普及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法律知识,积极宣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让广大群众相信可以通过法定正确的救济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加强与立法机关、法院及政府法制部门的沟通协调

由于法律之间的冲突,以及立法、司法、执法人员之间对法律理解的差异,导致在法律适用上的不同,有的疑难领域不仅行政执法与司法意见不同,甚至在省内司法机关之间就同样事项判决结果有几种,使相对人无法进行法律预期,也使行政执法无所适从。因此,建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重大案件以及重要事项协调机制、诉前咨询、诉中指导的沟通机制、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案件信息沟通等机制,寻求共识十分重要,以努力达成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正确实现立法目的。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一篇:化工技术论文下一篇: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