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精选8篇)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篇1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班级:07人力资源管理1班 姓名: 陈 相学号:2007554120 成绩:

企业人本管理的策略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应更加重视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多地实现人的自我管理。实施企业人本管理需要把人本管理的思想理论贯彻到企业管理中,转变观念,确立企业员工的主体地位,培育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关键字:企业管理人本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期,具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美国管理

学家——泰勒积极倡导“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实验,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特点是,用标准化、定额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取代以往那种只凭经验、习惯、感觉进行管理的做法。科学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以科学调查指导管理活动的管理理论,开辟了不依赖传统经验和直观判断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新纪元。

(二)人力资源学派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管理学家把焦点从“事”与“物”转到对人的研究上,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人力资源学派也应运而生。早期的人力资源学派产生于著名的霍桑试验,试验历经了8年,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管理的新观点。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总结了霍桑试验的成果,他首次提出了人是“社会人”的假设,创立了梅奥人际关系理论。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团体对个体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团体工作的标准建立在个体工人产出的基础上;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团体标准、团体情绪和团体安全感的作用小。

(三)人际关系理论阶段。倡导人际关系运动的学者是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追求在管理实践中实行更富有人性的理念。他们提出的思想认为,一个满意度较高的工人一定会成为高产出的工人。其代表人物是戴尔·卡内基、亚伯拉罕·马斯洛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他们的观点和理论更多地来自其个人的哲学观。例如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激励的角度看,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层次的需要才会被激发;

1一旦某种需要被充分满足,他就不再对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人际关系理论为激励理论提供了依据,成为人本管理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其特点是注重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决策。其核心内容是以企业中的管理者为“决策人”进行定量化、理性化的科学决策与管理。但是,决策理论学派很少涉及人的文化因素。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文化管理时期。在这一时期,威廉大内等学者提出了新型管理理论,该理论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深刻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假设,即“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应注重从文化因素方面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整个企业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利用各种文化媒体,渲染文化气氛,使处于其中的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不断提高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觉悟、思想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从而通过企业营销、售后服务、产品包装及员工的礼貌等形式,把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扩散到整个社会,成为推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主体人”文化,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得到广大管理者的认同,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展示企业管理思想的新发展成果。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由于企业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企业管理更要重视人性化、柔性化。

(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

人本管理的目标是要求企业在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同时,要为本企业的员工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使员工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要十分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

过去的企业管理把人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使人被动地适应企业,人在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管理必然导致员工积极性的极大挫伤,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人本管理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使人的知识、潜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过去的管理,是在制度、监督下进行的,而自我管理是依靠员工的自觉性,自觉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自我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三)人的自我管理应建立在集体管理之上

个人的自我管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的发展目标往往与集体的发展目标不一致,影响企业向前发展。因此,个人的自我管理必须建立在集体管理的基础上,使自我管理和企业的管理目标一致,把企业的目标化为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动力。

(四)创造相应的工作环境

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员工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完成工作任务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同时,企业要进行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使员工明确了解企业精神的实质,自觉地发扬企业精神。

三、企业实现人本管理的策略

实现企业人本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管理科学就是要求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5]把人本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中,需要转变管理观念,确立企业员工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强化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在人本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必须冲破旧观念、旧思想和旧习惯的束缚,走出人本管理的误区。在企业管理中,往往把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分割开来;或者以人本管理为借口,片面强调突出个人的作用;或者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人情管理,只强调激励作用却忽视思想教育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在人本管理实践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为了实施人本管理,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管理创新,特别是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重视提高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二)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

员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企业管理中,以员工为企业的主体,实行民主管理,提高员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发挥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员工在企业管理中自觉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要把员工的地位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虑,维护员工的权益,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全面了解,促进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处理好员工的各种问题,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使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园。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人文环境,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

中体现。企业精神实质上就是企业价值观。可以说,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既决定了企业的特征,又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活力之源。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在于,它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员工思想中,从而统一员工思想,引导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去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企业的价值观各异,但共同点都是要引导企业员工把个人与企业价值观统一起来,激励员工为实现个人和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

重视员工的成长和技术培训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人本管理的重要任务。企业只有真正实行人本管理,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发展造成的损失。为此,企业应当重视员工培训,增加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自身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提高他们的技术和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完成任务的动力。激励机制是企业实现目标和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人本管理中,可以采用的激励途径有:(1)目标激励。即设定具体的目标,激发群体的积极性,迎接复杂艰巨任务的挑战。在目标的激励下,发扬团队精神,使员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完成工作任务。(2)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员工具有归属感、满足感和信赖感,激发员工的士气,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3)需要激励。企业要了解员工的需要,从而制定激励制度,为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员工的行为,使之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制定各个层次上的具体方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不同层次上的需求,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篇2

一、《财务管理理论专题》教学中的不足

在《财务管理理论专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内容上看,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课程的教材内容差异较大,且多数为研究生用教材,适应本科专业教学的教材较少,难以满足需要。教学方式上,《财务管理理论专题》教学中易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重要价值,也不利于学生拓展其知识层面,从而难以提高学生发现实践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手段上,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兴趣,更缺乏耐心;教师费时费力,辛辛苦苦地讲课,收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另外,《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财务理论的分析。一些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容易忽略实践案例的教学,多采用以纯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法,实践内容很少,仅有的实践内容基本上停留在教师授课时辅以例子或例证,以说明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再通过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和习题来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学生对教师所讲财务实例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消化,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课程应较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和发展轨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学架构,还应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存问题,分析和研究资本市场对企业财务信息和投资决策等重大事件的反映,了解我国企业财务行为和资本市场行为,探讨企业财务理论和方法,注重研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客观财务事项所构建的财务专题,注重适时捕捉资本市场环境,根据环境变化及时修订和创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对资本市场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因此,该课程内容应具备以下特点:

1.专题性。课程教学应按专题设计,每个专题涉及财务管理研究的某一特定范畴。

2.学术性。尽可能完整地介绍财务学界各流派的观点和财务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广采众家之言,以体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领先性。阐述当前主要研究问题及其相关的理论背景。既要体现本科教学的特点,又要显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高层次性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4.实用性。紧密结合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反映财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根据《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课程特点,教师可结合现实问题安排有关内容,如财务管理教育理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资本市场效率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方法、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政策、股利理论和政策、资本预算、运营资本管理、股利政策、首次新股公司发行的抑价问题、行为财务理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等专题内容。

理论若脱离实践便失去其价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融入相当一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的鲜活案例,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国情和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三、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考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教师对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及师生互动等方面应精心安排。教师应反复探索和修正理论专题,通过系统讲授、小组案例研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财务理论和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实践证明,使用上述方式,可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

1. 互动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能促进教学相长,加大课堂信息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和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消极情绪,将学生的大部分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我们曾经采取过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方式有:(1)让学生承担一部分课堂教学任务,阅读大量文献。(2)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讨案例,案例主要取材于国内著名上市公司的案例,内容涉及资本结构、首次新股公开发行的抑价问题、股利政策等专题。在具体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分析案例与学生小组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案例的来源上,既包括授课教师精心选取的经典案例,也包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案例。教学时,先进行小组内部讨论,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的专题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确认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探索切实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3)引导学生课堂辩论。除进行理论讲授和案例研讨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与财务问题相关的热点问题的案例,并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如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专题,可设计一场专题辩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通过双方的辩论,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学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演讲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对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也大有裨益。此外,根据双方辩论的结果,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评,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评。

2. 问卷调查法。

以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有关学生对专业在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了解,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对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何意见等。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在某些方面设计主观问题,被调查者以简短的文字作答。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获得促进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相关资料和教改思路,推动本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改进。

3. 专题讲座。

可定期由院内的教授、副教授围绕财务管理科举办2—3次专题讲座,同时邀请院外财会专家和企业财务主管来我院作1—2次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财务管理学科的前沿问题。

4. 开展学术课题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之外,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就现实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撰写应用型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各种案例、例题的讲解更为便利。

2.网络教学。在学院校园网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堂,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参考资料等,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便利,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提问,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

3.改革考核方式。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及相关的能力与素质,对《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总的改革思路是: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评,包括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和其他课堂表现;设计一些灵活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此项改革可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考核方式可联系我国资本市场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收集大量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个人看法。

摘要:在本科专业教学阶段中, 《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尚存在一些不足。《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课程应按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应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以适应当前课程教学需要。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专题》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足,思考

参考文献

[1]Copeland, T.E.and Weston, J.F.Financial Theory and Corporate Polic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Ltd., 1991.

[2]Campell, J.Y.Lo W.Andrew, and Mackinlay A.C., The E-conometrics of Financial Marke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3]吴世农.现代财务理论和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4]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5]罗福凯.财务理论专题.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酒店空间专题设计课程考试改革 篇3

【关键词】酒店空间;设计;考试;改革

酒店空间专题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空间创造活动。酒店空间专题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声学、力学、光学、美学、哲学、心理学和色彩学等知识。该课主要以酒店空间为研究学习内容,着重以小型商业为例,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把握建筑风格定位、建筑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色彩把握、灯光运用、材料选择、艺术品配饰等作为研究主题,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特殊空间构造的技术指标。

而目前此门课程的考试是由传统的考核形式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作业构成,形式相对单一。期末考试以作品形式随堂考试,学期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两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试卷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的检测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首先,在课后的时间里,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监控,所以其完成的作品是否出自本人之手不可得知;其次,设计作品好坏的评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光是一位教师来进行打分和评判未免有些偏颇;。

一、考试改革具体措施

本改革方案将考试分为平时综合成绩和期末综合成绩2个部分,平时综合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表现和平时成绩3部分组成,分别占平时综合成绩的20%、20%、60%;期末综合成绩由设计方案汇报阐述和设计综合展示两部分组成,各占期末综合成绩的50%。同时,所有计划和措施均在开课第一天告知学生,让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1平时成绩。教学期间,教师将根据课程内容分步骤讲授酒店空间设计的各种方法与技巧。教师讲授完毕后,布置相应的设计作业给学生,这些作业不一定在课堂上能够完成,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加练习。根据学生每一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其中设计过程阶段性展示占重要的部分。平时成绩除了平时表现与考勤以外,每次阶段性展示的成绩将被计人平时成绩当中期末将总计得分并除以平时作业的次数,所得平均分计人平时成绩。这主要考核学生平时接受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作业的用心程度。

2期末成绩。将最终的期末考试形式分为设计方案汇报阐述和设计综合展示。

期末考试从传统的只上交作品集改为由设计作品成果展示为主,并加以学生对自身设计方案的汇报陈述。整个期末考试包括学生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汇总、设计方案陈述,设计作品布展等等。这样不仅更加全面地展示出了学生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同时让学生自己去陈述设计方案,能让教师更加理解其设计作品,也能锻炼学生今后与客户沟通、汇报、讲演的能力。

同时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由一位教师打分改为同专业多为教师打分,毕竟设计作品好坏的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单以一位教师个人审美和喜好来评分确实略显偏颇,这样由多位教师共同打分,可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实施性以及成绩评定的公正性。

二、考试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所教班级进行了试点,通过试点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1形式新颖独特,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此种考试制度构思别出心裁、形式新颖独特,一改过去那种沉闷单调的方式:既考期终也考平时;既有对设计作品的展示又有对作品设计理念的阐述;既有平时阶段性展示又有最终效果的展示,同时评分基本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2充分发挥了个体优势,激发了学生各种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对此种改革积极拥护、兴趣浓厚,因此,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当然,不可否认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但好的教育应该让教学对象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此种考试制度,考试形式多样,能充分照顾到学生不同能力表现的需求,学生在此种考试中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途径,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优势,让考试充满快乐,重新找回曾经失落的自信。

3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此种改革对于教师来说确实很辛苦,增加了大量具體细致的工作,但是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学生在课程中表现得更加认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氛围很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拖欠作业的现象基本没有发生,作业完成质量明显提高。从试点班级的期末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全班最低分为67分,消灭了不及格的现象,同时学生的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展示效果大大超出了最初的预想效果。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篇4

管理学原理》课程专题调查报告 ——“企...要求:

请结合所学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知识,对工商企业展开调查,企业经营性质与行业不作具体规定,要求围绕被调查企业撰写一份规范的调查研究报告。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每位同学独自选取一家企业,自行联系与安排,并对被调查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要求设计规范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并最终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新课程专题讲座”讲稿 篇5

(一)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老师们,大家好!

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为了适应新课改,我们每位老师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搞清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等核心问题。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今天我为大家作“新课程专题”的讲座,下面和各位共同学习: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

2、语言技能;

3、板书技能;

4、教态变化技能;

5、演示技能;

6、讲解技能;

7、提问技能;

8、反馈强化技能;

9、结束技能;

10、教学组织技能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二)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上一次学习的内容: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十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5、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6、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

7、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三)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二)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也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1、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这就是说,教师本人要有对文本的解读、感悟、理解,以及对教学的构想。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所以,教师本人要从解读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2、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四)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 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活动。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例如: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百以内加减法复习》课中有一教学片段设计:“大、小圆里的数有什么秘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交流,在归类中深刻地感受和领悟百以内加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有效地学习。

三 要有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钱老师在《百以内加减法复习》的课上,他就着眼于“百以内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主要采用独立思考、相互议论、个人探究和对话交流等形式,使学生通过猜想、对话、倾听和互动,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四 让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一位数乘除法时,可以把简单的计算题设计成日常生活问题——“妈妈买了6条鱼,每条37元,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帮木工师傅算一算做学校一个铝合金窗户需用多长的铝合金做框„„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五 评价方式。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就会令人心中很是不安。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老师们,要能在教学中演绎自己的独特,就要学会用心经营自己,如何经营自己,我们大家都静心思考一下,如果我们都安于现状,照本宣科,固守陈规,那你永远不会进步,甚至将远远落在别人之后。俗话说:人从书里乖,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学中我们不断要求学生要多读书,我们老师同样要把书籍看成是牛奶和面包。在这里推荐老师们去读读:《新课标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当代教师教学创新的成功之路》等,书中的教育理念、案例分析等都是比较经典的„„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五)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语文中的“感悟教学”

目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聚焦“语言”核心,回归“语言”本位,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感悟”?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中,我们立足“感悟教学”,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辨证把握,来“感悟”浓浓的“语文味”。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课改初期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成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我们对感悟的理解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理解和感受,是建立在“悟”的基础上的独特体验。整体性和形象性是“感”的基本特征。“悟”是觉察、顿悟和领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体察过程,思想性和情感性是“悟”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正确处理好“感”与“悟”的关系,就是要合理把握“感性、悟性、灵性”三个层面的教学。在“感性”层面上,教师教会学生用眼睛吸收语言符号,用想象将文字符号化为可感的画面,通过“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写什么”等浅层次问题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了解。在“悟性”层面是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中介,是“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激思、动情、明理。通过提炼、概括、阐发、交流,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以传递情感、融通经验、唤醒表达,豁然领悟。“灵性”层面是学生产生悟性,开发灵气、鲜明个性的表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坚持真理-----通过“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汉字思维内涵多样性、内容丰富性、阅读多解性、思维多向性的感悟。三个层次中,前者是基础,中者是中介,后者是归宿,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完善语言感悟的。

随着感悟的还有体验,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它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体验还泛指亲身经历,从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真善美与假恶丑。体验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与感受情感,感悟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提高认识与审美能力。体验与感悟是不一样的,体验更多指情感活动,而感悟则多指理性层面的,它往往是在体验基础上的一种超越。但体验与感悟又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促成。

三、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教学策略

1.课前创设情境,教师以情动人。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为了消除学生经历与课文的距离,笔者先出示一位妈妈的话:“我小时候想鸡蛋吃,我现在要孩子吃鸡蛋。”问学生: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然后抓住“想”和“要”两个字进行指导。妈妈想鸡蛋吃,是因为妈妈小时候生活不好,在妈妈心中,鸡蛋就是最好吃的了。但妈妈常常吃不到鸡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妈妈想让孩子多吃鸡蛋,有营养,长得好。但现在孩子不想吃鸡蛋。因为现在孩子比鸡蛋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接着,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同学们,也许你们一时无法理解妈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但你们可知道,十年前,二十年前,直至五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多么大。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来体验另一种生活。也许这会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课堂情境之中。

2. 主题拓展。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阅读,不再只是文本本身的阅读,应该拓展视野,补充内容,同时综合其他学科或多种手段,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学将尽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950年9月——1956年,钱学森和他夫人是怎样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吗?然后,幻灯片出示课外材料《在受困的日子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说?学生深深地被钱学森夫妇顽强的精神与强烈的爱国心所打动。

3.朗诵与歌唱。教学时,如果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歌曲或诗歌,会将教学推向高潮,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师紧抓住学生高涨的情绪,顺势利导,说也许有一首诗能代表钱教授表达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一腔热血。这就是《我的中国心》,幻灯出示歌词。学生一齐深情朗读。最后播放张明敏的CD歌曲,同学动情跟唱,课堂教学又一次掀起高潮,师生沉浸于一片感动之中。

4.多元解读与立体感悟。语文文本的多义性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客观条件,可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来形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处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观望同一个句子同一情景,都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而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正是多元解读所能实现的主体条件。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们采取多元解读策略,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立体感悟。《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如“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问学生,你们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学生会说是惊讶、赞叹等。如果我们刚好坐在这艘小艇上,我们会怎样?学生回答说我们会惊呼起来,会心惊肉跳,叫船夫慢一点。那么如果我们就是船夫,我们又会怎样?学生说我们会很轻松,很潇洒,谈笑风生,面对乘客的紧张很开心。这样,就从乘客、读者、船夫三个角度进行了多元解读,这样所得的感悟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

5.通过计算进行体验。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佬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明白是他们怕钱学森帮助中国强大起来。然后出示美国佬自己的话: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三个师。但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太抽象了,学生一时还无法明白三个师是一个什么概念。于时备课时,笔者打电话询问了退伍军人相关情况,上课时出示部队普通编制:一个班12个人,一个排4个班,一个连4个排,一个营4个连,一个团4个营,一个师4个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钱学森到底有多少力量?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一个师约有一万多人,也就是说钱学森抵得上三万多人。这多厉害!美国佬当然不能让他回国了。那么,钱学森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凭的不是力气,而是智慧、科学的力量!

6.假设情境,引导体验。阅读时,如果能够关注“可能性”这一主题,善于假设另一种结局另一种可能,会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体验,收到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学中,重点是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朗读讨论后,改变结局,出示另一段话: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这位父亲,抱着孩子血肉模糊的尸体,坐在瓦砾堆上,喃喃自语:孩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讨论:这种结果可能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你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畅所欲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实在是难能可贵。

7.感悟载体的设置主要有抓住文本语言的亮点,补充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抓住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优美规范的富含情理意趣语言精品。或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节奏明快的排比,或工整有韵的对仗,或贴切传神的比拟,或拍手叫绝的词句,或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抓住这些语言的亮点反复品读乃至咏诵,不但能够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突出教学重点,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描写瀑布的六个成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流连忘返”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优美规范的语言精品,设置了“赞美瀑布”这一语言载体。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用了那些词句来赞美的? 生:(品读描写瀑布精彩语段)

师: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瀑布。

生1: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生2: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这样设置的语言亮点,既感悟内化了文本中优美规范的语言,落实了工具性,又连着人文性,可谓“一石数鸟”。

四、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途径

1.朗读。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2.读书时写批注。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先与学生进行有关读书方法的谈话,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最后谈到读书应该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接着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每一段课文的旁边写下表示自己读到此处时的心情的词语,及一些话。教师将黑板分成六块,因为这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再请读完课文的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这些词语。有不同的随时上来补充。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并根据这些词深入课文,展开学习,进行深层体验与感悟。

3.述说。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如讨论“愤怒”时,让学生体验“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掰的玉米?“实在饿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掰一棵玉米是为了什么?只为了这件小事,那家伙竟“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地追来”,从这又看出那家伙怎么样?让学生用多种多样的词汇、语句来说明,如“凶狠、残暴、吝啬、毫无人性、冷酷无情”等词语,把愤怒的原因说得很透,也体验得很真切、很深刻。

4.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中对话。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可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也可起来良好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很多。

5.宣泄。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看《水浒传》看得气愤,竟要把电视机给砸了。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小时候的“馋”是因为“饿”后,问学生“如果你就是书中的小女孩,听到地主家的胖儿子叫你馋丫头,你服气吗?”学生都说不服气。于是我又问:你们想为自己辩护吗?怎样辩护?于是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我象你一样有鱼有肉有饭,谁吃这些难吃的东西!”“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饿了三天三夜,你会比我还馋的!”等,异常兴奋与投入。再如读了令人愤怒的地方后,我又问学生“你们想骂人吗?骂谁?”同学们都说想骂地主。于是光明正大地骂,理直气壮地骂,骂得痛快,骂得尽兴。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得到尽情表达。6.想象。阅读过程中的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五段,第一句“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是怎样的5年?”学生纷纷说这是“水深火热的5年”,“生不如死、艰苦卓绝、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5年。这一段最后两句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体验,“1956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环抱。”教学时问学生“他在船上度过了几天?这是怎样的21天?”学生回答是“归心似箭的21天,是望穿秋水的21天,是百感交集的21天”等。以上两外例子一正一反,都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体验与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赤子之心。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六)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新课改 新理念 新探索 新思考

新课改是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彻底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亮点。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所以实施新课改,必须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传统继承、创新发展的关系。尽管新课改开展已有多年,但还是有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有的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即是新教材,这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事实上,新课程不单是指新教材,还有新的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新的教育理念。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学生的地位及角色如何确定、转换,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特别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一、什么是新课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新课改的灵魂是什么?

新课程与旧课程本质的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教师走进新课程,最主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1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指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②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③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①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课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3)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②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③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识(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②小组合作学习③探究学习

(5)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①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6)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①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②教学交往的前提是平等 ③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交流与对话(7)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①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②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③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8)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①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意识 ②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化 ③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 ⑤以学论教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七)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四、新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一)、满堂问答≠主动参与

现象: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

原因:

1、没有把握住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要领和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所有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每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不是主动、积极,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2、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应该看参与的主动性;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建议:

1、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在,新课改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真切感受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好课应该越教问题越多,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现象:走进中小学课堂,无论什么样的课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过一会儿用一次。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的不够恰当,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

原因:将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多数教师只知道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但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认为分若干个小组,有些内容放给学生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教师们对合作学习的操作普遍感到困惑。比如,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低年级能不能进行合作学习?等等。

建议:

1、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方法多样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个人学习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2、要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前提是要有分工、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性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3、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三)、开展活动≠探究性学习

现象:在实验区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开展许多活动,做实验,搞小制作,有的教师让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有的地方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出现了把探究性学习形式化的倾向。

原因:

1、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2、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活动。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

建议:

1、要深刻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要实现教学方式“中心”的三个迁移。要由“教”向“学”迁移,由“学”向“悟”迁移,由“悟”向“行”迁移。探究性学习要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认知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2、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中非常有价值的做法,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不应该是形式,更不应该做表面文章。新课程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八)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四)、重视能力培养≠淡化“双基”

现象:在新课程实验区,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有的课堂变为“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学得好不好,好像不重要了。比如一节初中语文课 ,教师几乎没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以及写作方法。教师们普遍感到有些担心的是: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但是“双基”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了。

原因:有人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这种狭窄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升级、强化,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删除的?哪些是要增加的?哪些知识是必须学的,哪些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双基”的 内涵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而人们的观念却停止不前,对“双基”的理解过于狭窄。

建议:

1、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而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思维定势,不能跳出框框想问题。真正抓好基础,应该是将该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应当打好的基础,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更为重要。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是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而不是不要基础。

2、既要重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重视能力培养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强调“同时”,就阐明了“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辩论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活动中获得的,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五)、课堂活跃≠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现象: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始料不及,对学生的争论无所适从,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原因:

1、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没有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重点、难点问题简单化,甚至一点而过。

2、有些教师认为课堂越活越好。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丢了不少,该掌握的内容又没掌握。

建议:

1、要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熟读课程标准,对自己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问一个为什么,思考自己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求实求真,摒弃“花架子”。在第一个班级上完课后,要及时地反思调整,和同行一起探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日趋合理和完善。同时,教研人员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应加强教学设计的指导,给教师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示范课例,帮助教师克服在教学设计方面遇到的困难。

2、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能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只有经过了学生的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保持课堂的张力。

(六)、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

现象:在实验区,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老师请教,他们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沮丧的动作和声音,课堂秩序有时比较乱,教师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敢进行管理。

原因: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然而, 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要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纪律?这几乎成为所有教师面临的问题。

建议:

1、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评价标准。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 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并不是“不尊重教师”、“破坏课堂纪律”,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但是,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一定会出问题。因此,要重新给课堂纪律定个位。

2、要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正常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其一,每节课都反复强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关如何学会倾听、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其三,对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肯定,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其四,将学生的课堂行为列入学生日常学习评价之中。只要持之以恒,课堂必定变得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七)、提倡鼓励≠表扬越多越好

现象:在新课改实验区听课,几乎所有的课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几乎没有了批评和指责,变成了一味的表扬,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有节课老师表扬学生达40余次。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似乎欠缺了点什么。

原因:一些教师认为: 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多鼓励学生。因此,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也要表扬,只要有一点点进步,也要鼓励。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地评价。教师们普遍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够大,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们才会越积极。

建议: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一节课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变成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一味表扬如同一味惩罚都不可取。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九)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八)、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每节课都用课件

现象:在我们所听的课中,80%以上的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据了解,多数还是自己做的课件,有的教师教学生学习生字用多媒体演示,有的把书上的公式、定理原原本本地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还有的教师把课本上的图画做成课件,再用多媒体演示出来。

原因: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导。不少地方评优质课、上公开课,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这完全是一种误导。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许多情境的设置是基于生活的,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器材。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境,根本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放在拓宽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不管该不该用,用得好不好,做硬性要求,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建议:

1、要避免教师投人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鼓励使用多媒体,用得好的通过适当加分,可以以评促配,以评促用,加速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但不能搞信息技术应用上的“一刀切”。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对信息技术进行适度的应用,用的不恰当反而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教学评价≠只评价教师的教

现象:在实验区听一节初一语文课,课后30多名教师参与了这节课的评价,每位教师都发了言,但无一例外的是都谈的是这位教师教的如何、如何,没有一位教师关注学生学的状况,教师们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仍在教师的教上。

原因:

1、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不同步。教师们谈到新课改理念时,都能说出许多,比如,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等。但把这些理念付诸教学实践并不是同步的,需要一个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变过程,过程的长短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难题。

2、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根深蒂固,教师思想上可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表现出很强的控制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建议:

1、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应该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习上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要看现代教学理念是否停留在宣言层面上,能否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能否转化成为师生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特点与活动氛围;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要看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要看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对教学任务的全面认识及其落实情况;要看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总之,观察教学过程应该把观察的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重点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把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是无价值的。

2、在教学效果上突出效能意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习效能检查可以有四项指标,一是提出问题的质量和价值?二是问题解决的程度?三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投入产出比例是否恰当?四是看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促进发展,能不能带来新的问题,能不能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3、鼓励教师上“失败”的成功课。一节好课,应该是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的课,是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要允许教师大胆创造,允许教师的探索有所失误、有待完善,鼓励教师在一般性要求中求突破,不一定每节课都上的有头有尾、几步几环节一个不缺,但每节课都必须有个性特色、有探索创新,新课改不鼓励“成功”的失败课,鼓励“失败”的成功课。

(十)、用教材教≠教教材

现象:在实验区听了一节英语课,教师紧扣课本,先学单词,然后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翻译,跟课改前没有什么区别。这节课介绍的是一个朋友聚会的场景,如果把场景、人物以及讨论的问题先给学生作大致的描述,让学生整体上感知以下课文内容,很容易把教材用活,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原因: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多数教师还不能突破教材的束缚,明明知道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却还是离不开它,离开就教不了。目前,我们的不少教师只具备教教材的水平,也就是照本宣科的水平,但不具备“用”教材教的能力。

建议:

1、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程倡导课堂的开放性,那么,我们就要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在新课程中,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已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了,教材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永远是有限的;教材受编写者认识的局限,永远是片面的;教材受编写周期的制约,永远是滞后的;因而企求完美无缺的教材,既不可能,也没意义。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教出不同的效果。一个思想僵化、学识匮乏、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再好的教材也会被糟蹋;一个有学识、有思想、有本领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有限中展现无限,在片面中构架完整,在滞后中开掘鲜活,久而久之,乃至他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教材难度相对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要掌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大量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

专题讲座园长课程领导力 篇6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

刘昊(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本讲座的题目为“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主要讲述三个问题:第一,“WHY”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第二,“WHAT”的问题——什么叫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第三,“HOW”的问题——如何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为什么要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首先,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园长对幼儿园课程的选择、决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本案例中,这个幼儿园之所以遇到各种困难,其根源在于课程的设置出了问题。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如果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不当,不能够满足幼儿、家庭、社会的需求,也不符合本园实际的话,必然会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带来不利影响。而课程的决策者,应当是幼儿园园长。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原因。

具体而言,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从宏观的层次看,园长课程领导力是国家贯彻学前教育目的的核心一环。一个国家举办学前教育的目的,可以包括五大层次:理想的目的,即依据教育价值观所拟定的教育宗旨;正式的目的,即写入国家正式文件中的教育目的,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学前教育目的所进行的规定就属于正式的教育目的,即“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育目的,即教师心目中所理解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所真正贯彻的教育目的;幼儿身上体现出的教育目的,即从幼儿的学习、发展成果上,其身心是否体现出和谐发展的状态。在这几个层次上,后三个层次能否体现国家在宏观层次上对教育目的所作出的规定,都取决于园长是否能够有效引领全园教职工深入领会、切实贯彻国家的教育目的。第二,从中观的层次看,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与“结果性质量”。所谓结构性质量,指的是实施学前教育活动的物质、环境、人力等支持性条件,包括校舍环境、教学设施的配备和质量、班级规模、师生比例、教师受教育状况等要素。而过程性质量,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实施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质量,如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实施质量、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互动质量等要素。而“结果性质量”则指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也就是教育的成果。在三者中,结果性质量是判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检验标准。而研究表明,对幼儿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就是过程性质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这同样取决于园长对课程的领导能力。最后在微观的层次上,园长的角色定位应当包括三种:首先是要

做好领导者,具体而言,要思考幼儿园的发展战略,运筹帷幄,把握发展大方向;其次要做好管理者,使每位教职员工各就其位,磨合良好、高效运行,并且心情愉快,保持激昂的工作热情;最后,最重要的,园长还必须是一位教育者,要有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有能力带领本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什么是园长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由两个词组成,“领导力”和“课程”。分别来看这两个词的含义。关于领导力,基辛格曾说过:“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而在《领导者的对话》一书中,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领导力应当包括如下的环节:思想输出、方案设计、团队组织、过程管理、目标制订、评估调整。而“课程”则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几个要素。综合起来,课程领导力就是指:“以园长为核心的团队,围绕本园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管理、评价等各个要素实施领导力,促进园所课程质量提升的能力”。

总地来说,园长领导本园的课程,主要包括三项工作:课程的决策——为本园选择优秀的、适当的课程,确定课程理念、课程总体目标,并对课程的层次、结构等做出恰当的定位;课程的管理——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保证日常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发挥课程的效果;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过程、结果做出准确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完善幼儿园课程,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做好课程决策 在此方面,要做好两个工作: 1.确定正确的课程理念

可以以“一个标杆”为依据来选择正确的、科学的课程理念。这个标杆,就是国家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这个文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我们可以用一些关键词来进行简单概括。如,对于幼儿的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倡幼儿要“主动建构、增强自主性、发展兴趣、强调发展适宜性、全面发展、享受童年生活、健全人格、自由、创造性、探索、参与、表现自我”等等,对于教师的作用,则应当是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尊重、鼓励、启发、平等对话”的方式激励幼儿的学习。相反地,将儿童视为“小大人、成人的附属物”,认为 童年完全是成年生活的预备,他们是被动学习、割裂地学习的,提倡灌输、分科教学、居高临下、指令、过度保护、过度指导等教育方式的,则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工作中,园长们要经常面临形形色色的课程模式、产品等,就需要利用专业知识、采取批判性的思维,对其加以甄别和判断。如当今市场上流行的“脑潜能”开发教育,有不少打着脑科学的幌子,片面地夸大了其教育效果,秉承了不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园长等专业人员帮助家长们加以甄别。

还有一些常见的不当理念,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神童”“全面开发孩子的脑潜能,拥有一个爱因斯坦式的大脑”“专门培养艺术天才/ 科学天才的课程”等等,对于家长甚至一些专业人员都具有相当的蛊惑性,尤其需要有理论、有经验,有判断力的园长帮助教师、家长去加以厘清、判别。

2.进行恰当的课程定位与选择

在此方面,可以采用“两层筛子”和“二维坐标系”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定位。(1)两层筛子

第一层筛子,要运用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理论、经验,把关“可能性”问题,识别和筛选出真正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有可能学到的课程内容。可以称为对课程内容的“去伪存真”过程。比如,某些“少儿读经”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未出生就给他们读经,妄图在其“不专心就能学”的阶段达到所谓“一心百用”乃至“一心千万用”的效果。这显然是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的,在胎儿时期,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别说听取经文,就连普通的说话声都难以辨别。而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能力看清、听懂。

第二层筛子,要基于一定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儿童的长远、终身发展,分析幼儿阶段的真正需求,从“可以学”的东西中选择、突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幼儿园的课程特色。这可以称为“去粗取精”的过程。因为儿童可能学的东西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当挑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教给他们。例如有的孩子学珠心算或“手脑速算”,虽然能够学会,并且短期内表现出算数能力的迅速提高,但从长远看,这些技能对于小学之后数学的学习并无太大帮助,有时甚至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不应该学。基于很多研究的结果,对于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生活有巨大帮助的,是一些非认知的因素,比如交往、情绪等社会性发展,以及坚持性、专注力、耐心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在此方面,《完美成长·品格 + 智能》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该课程将对幼儿的当前发展以及未来一生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的 21 种品格提炼出来,采取多种形式施加教育,可以说是抓住了幼儿时期“应当学”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在此方面,我们提出一个“二维坐标系”,帮助园长们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找到本园适合采用的课程形式。

(1)横坐标,是以课程的综合性程度为轴,将幼儿园课程分为两种取向。

第一种,分科课程,即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主要体现为“领域式课程”,即分领域的课程。

第二种,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主要体现为“主题课程”、“网络课程”等形式。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蚂蚁过河》、陈鹤琴先生的“龟兔赛跑单元活动教学”、“蛋的秘密”以及美国“项目教学”中的案例,体会分科课程、综合性课程的特点。

两种课程各有优势和劣势: 第一,分科课程的优势劣势:

它的优势在于,首先它所教授的知识更于集中,教师便于把握、组织;其次,所谓“术业有专攻”,新手教师专攻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更易于迅速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它的劣势在于,首先,它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因为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儿的生活是整个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应当是整个的”,而不是用人为划分的学科、领域进行割裂;其次,从长远来看,教师分领域的教学,虽然短期内会成长较快,但它实际上会限制教师的高层次专业发展,因为一个真正高素质的教师,必定要是个全面的多面手,对于每个领域都应比较熟悉,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第二,综合课程的优势劣势: 综合课程的优势劣势:

其优势在于,它契合了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身心特点;并且它能够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其劣势在于,它对教师的水平、思考习惯和教学技能要求较高,缺乏经验和相关能力的教师难以胜任;其次,相对而言,采用综合式课程,需要较多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

(2)纵坐标,是以课程的结构化程度为轴进行划分。两个取向包括: 高结构化课程:有固定、模式化的课程内容、教学程序,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操作也作出规定,灵活性低,不允许教师自由发挥、灵活创造、生成。

低结构化课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程序没有规定,允许教师根据儿童的需要和特点随时调整、发挥、创设、生成。

通过“回合试验教学法”、少儿英语教学的案例、科学活动“测量”等例子体会高结构化课程和低结构化课程的特点。两种方式同样各有优缺点:

第一,高结构化课程的优势在于:(a)所教授知识更为系统、有条理,学习效率较高;(b)便于教师组织、把握,教师“上手”快。而其劣势在于:(a)相对僵化,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b)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低,高结构化课程的良好设计,需要教师对幼儿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低结构化课程的优势在于:(a)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其全面发展;(b)教学过程灵活,给教师巨大的发挥空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劣势在于:(a)不易组织,对教师要求较高;(b)往往需要更多的家长沟通工作,以获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在上述的二维坐标上,每位园长都应分析本园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作出课程形式的选择和定位。具体而言,应综合考虑三个主要因素:(a)本园的教师队伍水平(b)可用的课程资源(c)家长的观念与认识水平。可以问自己如下的问题: 关于教师水平:

本园教师中,模仿型、独立型、创造型、风格化教师各占多少比例?

本园教师是否有观察和体会幼儿的兴趣、需要的能力?

本园教师是否熟悉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学习能力?

本园教师是否熟悉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本园有多少教研人员能对教师设定的目标、教学方法和环节是否适当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于课程资源:

本园在五大领域是否有充足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阅读、使用?

本园是否有足够的户外场地?

本园各班的师生比例有多大?

本园是否有高水平的外部专业支持?

本园各个班级之间能否共享教育资源? 关于家长观念:

家长更看重孩子在哪些方面的学习?

家长是否支持教师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家长是否愿意参与教育活动、配合教师和幼儿提供一些支持?

总体而言,一所幼儿园的教师水平越高、课程资源越丰富、家长观念越开明和先进,就可以更多地努力采取综合化、低结构的课程形式,反之,则应根据实际需要,多采取领域式的、高结构化的课程形式。当然,所有幼儿园都应以综合化、低结构的课程形式为努力的目标。

(二)做好课程管理 1.基础管理

总体而言,园长要成为课程实践的指导者、支持者、服务者与宣传者。具体地说,在课程的管理中,要做好如下工作:(1)选用课程与教材

要筛选正规的、理念正确的课程与教材,并且根据幼儿园课程的定位,选用适合的课程与教材,前面的讲述中已经重点谈了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还要决定“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特色课程)。核心课程就是按照学习、生活、运动、游戏四大活动组织的全面的、主体的课程。外围或特色课程则是在其余的时间,安排的具有特色的课程,是核心课程的有效补充。(2)编写《课程实施方案》,以之为“纲”梳理、管理幼儿园课程

《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幼儿园要从园情出发,形成一个有完整结构体系、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据此实施课程管理。具体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 课程实施基本条件分析。一般而言,可借鉴工商企业管理中的“SWOT”分析或“SWS”分析,对本园在设施、设备、教师、管理人员队伍、家长、社区、外部专业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策略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决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和努力方向。

B 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有整体理念,以此为纲,要制定本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下还有确定各年龄段、各个领域的分解目标。此方面,可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各地区所颁布的课程实施细则或课程指南(各地叫法不同,但基本各省市都会出台对于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较为详细的规定)来加以制定。C 课程设置和组织形式。即本园要开始哪些形式的课程,分别占多大比重。针对每种形式的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在《课程实施方案》中确立操作要点,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D 课程实施的组织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要建立课程领导与管理的组织与网络,包括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度保障,要建立成套的制度,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运行,相关的制度包括三大类:与课程实施者有关的管理制度,如人员培训、工作人事安排等制度;与课程建设有关的制度,如园本课程的研制(或教育方案)、课程质量评价分析等制度;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制度,如教研制度、一日活动安排、教学环境创设、保教计划记录制订等制度。E 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确定该内容的目标是:树立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的理念与机制,充分挖掘幼儿园地域、社区、幼儿家庭等资源优势,争取社会及企业的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充实课程资源,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实现有效利用。要考虑的可用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环境资源、设备资源(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专业资源等。

F 课程评价工作计划。即确定日常教育活动评价的工作程序、方式、评价标准和工具等,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这种评价应当是进行性的,旨在提出完善建议。在此方面,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建议采用规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要共同商定评价标准,制定规范的评价工具。(3)宣传课程

“酒香还怕巷子深”,园长还应承担起向各界宣传本园课程理念、内容、方法、特色的任务。具体而言,应当向教师宣传,以统一思想,建立共同的愿景;向家长宣传,以宣讲正确的教育理念,争取家园合作;向领导宣传,以汇报本园的努力成果,为自己争取更多资源;向社会宣传,以提升本园的形象,扩大影响力。2.提升管理

除了上述的基础管理之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应下大功夫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本园课程的品质与层次,更上一层楼。在此方面最重要的工作包括两项:

(1)加强教研,提高教师的自我成长、自我生成能力

可采取的教研工作形式多种多样,如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等。当然每个幼儿园、每个园长都有适合自身的行之有效的教研工作方法,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在此不做详细阐述。(2)确立特色,形成园所独特的课程文化风格

也就是总结和提炼本园的课程特色,形成鲜明的风格,提升课程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篇7

广播影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较为特殊, 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广播影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体现自己的专业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对属于艺术类专业的广电影视专业教育来说, 学生个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广播影视类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媒体和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 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是难以在行业中生存下来的, 而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他在学校期间的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结构、教学模式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因此, 解决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矛盾, 必须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广播影视类专业来说, 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特点影视特人才教学体系, 选择一种先进的﹑成功的教学载体, 以适应影视行业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项目化教学模式正是实现广播影视类专业教育模式转型的一个有效载体。

简而言之, 项目化教学就是一种将实际工作模式引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照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探索本源﹑“逆势而上”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把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 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联系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真实、客观、形象。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帮助学生联系原来所学习的知识体系, 以尽快地巩固原有的知识和适应新的知识体系。

《电视专题创作》课程在影视制作类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是广播电视影视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电视编导人才, 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总结和运用。目前我校《电视专题创作》课程授课过程中虽然加大了实践课的教学工作, 并在教学工作中安排了学生的实训环节, 但总体的授课还是延续了本科教学的模式, 先理论授课, 然后集中安排实践教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理论授课的重要性, 但从根本上是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和行业要求的。而对《电视专题创作》项目化课程的研究能够举一反三, 对影视制作类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很好的示范作用, 加快其他课程的改革。

《电视专题创作》是要培养编导专业所需的创作技能。课程教学在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各实践项目中完成课程要解决的总体任务;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小项目, 学期课程结束时, 学生需要上交一个综合性强的中型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 学生要能够体现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的分项目任务能力。

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 精心设计出符合《电视专题创作》课程的核心项目, 根据项目涉及的理论结构和技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协调配置。按照《电视专题创作课程》课程能力要求, 课程共分解了5个项目:学校形象宣传片创作:要求节奏感强, 段落清晰, 素材使用合理, 时长控制在5分钟;系列专题片创作:以要求创作三集, 主题精炼集中, 系列专题片有明确统一的包装风格 (如片头﹑主题曲等) , 每集时长控制在10分钟;人物专题片创作:选择任意一名任课教师, 进行人物专题片创作, 要求主题积极向上, 拍摄素材充沛, 人物采访到位, 准确捕捉人物的闪光点和动情点, 能够做到“以事信人”, “以事感人”;新闻专题片创作:以“校园运动会”为拍摄题材, 进行新闻专题片创作, 要求时效性强, 结构紧凑, 清晰明了;电视散文创作:围绕学生自身在校三年生活, 以“毕业”为主题进行电视散文创作, 要求要有人物主体, 立意新颖, 情感充沛, 时间在10分钟左右。

项目设计完成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分层次, 分阶段,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螺旋式提升学生技能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想动手到敢动手阶段, 最后达到会动手的目标。

检验与评估是《电视专题创作》课程项目重要环节, 在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为了检验教改效果, 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过去以期末笔试考核知识为主改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 强调技能操作, 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

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我们注意积极和电视台合作, 推荐优秀的学生到电视台实习, 并且积极向电视台推荐学生优秀的电视专题作品, 努力和行业接轨, 找到自己的差距, 通过反馈, 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职业教育长期教学过程证明, 职业教育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 但是难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问题, 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短时间难以适应行业的发展。但是, 通过我校《电视专题创作》实施项目化教学后,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都有了较快的提升, 07级、08级两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电视专题创作》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推动了我校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 以《电视专题创作》课程为蓝本, 编导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也开始了项目化教学设计,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经过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 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任课教师根据分阶段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小型项目, 要求学生成小型目标作品;学期课程结束时每个项目小组需要提交一个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中型项目, 形成学期实训作品。三年专业学习结束后, 学生的毕业作品是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综合能力的体现, 可以说是一个大型项目。概括地说, 学生的三年专业学习过程也是实现从目标作品——实训作品——毕业设计作品的递进式演进的过程, 实现了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跨越。

项目化课程的应用使得编导专业课程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 形成了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 以目标作品为载体, 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 项目化教学能够通过项目把课程之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 使得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把一个专业的新旧知识之间通过各课程的横向联系建立起更为合理的知识网络。

实践证明, 项目化教学的确能够推动编导专业实际的教学工作,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有适应自己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必须应时而变, 因事而变。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无可代替的优点。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体现了全面和扎实, 项目化教学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及时的、需要的

试论平面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

薛嘉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1)

摘要:作为艺术设计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近年来《三大构成》已经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内逐渐普及, 它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专业的关系, 就当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教学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三大构成;平面设计;反思

三大构成作为平面设计学科的基本框架, 以其抽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美学应用于设计学科构成形态的基础训练体系。理解和掌握好三大构成学科中的精华对于学好设计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教学状况分析

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模式僵化

就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 在平面设计教学专业中, 《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都仍然在延续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讲授的依然还是传统的教育理论内容。体现不出抽象性和创造性和新颖性的专业特色。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是很重要的, 观念陈旧会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后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因此许多学生在学完《三大构成》之后并不清楚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如何应用, 这也发映出不少学生在头脑中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授课过程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老套, 过于程式化, 自然而然的就会使学生以为《三大构成》的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这极大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审美天性的塑造。

2.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衔接性差

三大构成的课程理论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 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长期得不到深化, 讲授, 互动和动手这三个环节衔接不够好。知识内容缺乏实用性, 知识全面深入, 课程系统完整, 但这却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使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作业有应付的心理, 单纯地为了完成作业而训练, 不重视实践内容和目的, 长此以往, 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3. 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

通过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和应用能力的考察,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尤其是重点概念原理的理解都是被动的, 对知识和理论的含义一知半解, 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入, 回答问题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缺乏主动吸收, 独立思考和质疑求解的精神, 这种不求甚解现象的产生也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点播和引导有莫大关联。

二、教学改革措施

1. 教学观念新颖化, 教学模式多样化

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 推陈出新,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单一身份, 由师生共同讨论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三大构成》的知识点虽然比较多, 但是并不是很难, 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开发自身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 然后课上先自学讨论, 再推荐学生讲解, 教师在必要时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点和建议。最后由教师整合专业和有用的。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行项目化教学难度较大, 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必不可少;同时, 对于初入大学校门, 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 进行项目教学化教学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知识重点和难点集中讲解。这样, 学生自己在自学、探讨、思考的过程中既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又锻炼了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 而且还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专业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师生互动, 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 剥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感, 改变了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被动局面, 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同时也使教师得以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存在的不足, 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2]。

2. 整合理论实践关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既要做好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学习, 又要顾及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衔接。

在知识学习中, 把握好概念的重点难点, 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的理解, 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要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把握那些实用性的知识, 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一股脑的把所有知识全面系统的讲授给学生, 避免学生因知识的冗杂而产生厌烦情绪。在平面设计专业中, 把《三大构成》定为基础必修课程并不意味着课程教授过程中课程内容一点也不能少, 知识过于面面俱到, 而是应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授课内容的适用性, 这样做既连接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还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紧跟实际需求节省教学资源, 方便实际操作[3]。

3. 深化知识理解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发挥学习自主性, 主动观察和思考, 对于教师讲授的课程理论知识, 不懂就要问, 究其根源, 真正理解所学概念和定义的实际意义和深层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自己就要把握好实用性的理论知识, 把握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在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时, 明确学生知识不足的地方, 以便引导学生查缺补漏。要让学生明白, 《三大构成》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学习, 研究重点归根结底都是集中在“构成”这一概念上。避免让学生生硬的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 在理解知识时, 切不可生搬硬套现有的知识理论, 死记硬背, 要引导他们从实验和作业中利用自身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感知前人的出的“法则”和“定理”。

总结:终上所述, 学习和掌握《三大构成》所包含的理论和原理并不是最终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塑造学生的美学内涵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要把握好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进行三大构成的教与学这一命题, 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紧跟课程改革的时代的步伐, 对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修养, 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开拓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吕焕琴.艺术设计专业中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10) .

[2]黄晋烨.三大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3]曹喆.关于三大构成课的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因此, 学校要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 分情况分步骤实施项目化教学,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样, 中国的职业教育业必须能够因时而变, 因事而变, 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 我国的广播影视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 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 传统教育模式改革迫在眉睫。项目化教学模式正是实现广播影视类专业教育模式转型的一个有效载体。本文以电视专题创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为例, 探讨了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我国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题网站 学习资源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人才素质的竞争方面;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由于未来社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使得教育的目标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对于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成为一种必需,劳动者的学习要求将体现为大众化,终身化的特点,要求教育的大覆盖面,多方式,全方位服务。保证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接受所需的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根本目标。专题网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与学习资源,对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题网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新型的学习资源,必将更加行之有效地促进学习。

一、专题网站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专题网站设计的初衷就是强调学生在虚拟的网上学习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和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达成教师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这是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相符的。

二、专题网站设计原则

1.对象的特定性原则。专题网站不像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等是面向普通大众,一旦专题确定,它就有特定的受众群,究竟为哪门学科、哪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使用,具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

2.内容的整合性原则。专题网站与网络课程的最大差别在于网络课程的内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教科书知识点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它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则是以某个专题为线索,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顺序,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有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知识模块,从而达到高度的整合。

3.功能的综合性原则。专题网站展示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满足特定层次、学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庞大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搜集和检索资料;构建了协作学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专题进行讨论协商;提供了在线评价体系,方便学生进行网上自我评价,这是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网络课件等无法比拟的。

4教学设计原则。在专题网站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设计原则,即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

5.合作原则。合作学习有利于高級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合作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专题网站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6.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专题网站应采取多种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在专题网站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始终重视探究性主题学习模式或专题学习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学习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7.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基础的原则。网站资源可以采取事先建设与学习者的不断需求上网补充相结合的方法以此来丰富学习资源。没有丰富的与专题相关的资源,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就难以开展。

8.科学性原则。专题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网站内容行文要流畅与准确,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设计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的环境。

三、专题网站的设计步骤

1.网站的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对专题网站的需求分析是设计和开发专题网站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应该广泛收集资料,对当前存在的专题网站进行仔细调查,分析优缺点和发展趋势,从而确定建立专题网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专题网站的功能定位要清楚。专题网站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资源库,方便教师和学生搜集资料。在信息技术课程专题网站的设计过程中,要建立对知识有针对性、系统性、丰富性的学习资源库,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二是提供协作交流讨论区。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研讨。在信息技术课程专题网站的设计过程中,要为学习者之间提供有效、便捷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如聊天室、留言本等。三是根据专题构建系统完善的内容结构,便于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专题网站的设计过程中,完善的内容结构对于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专题网站为学习者提供的是对知识在广度与深度的有效整合,为此我们要依据专题构建系统完善的内容结构,便于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四是提供在线自评系统,便于及时检测反馈。在信息技术课程专题网站的设计过程

总之,网站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教学平台和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一个崭新的挑战,我力求抓住机遇,勇于探索,真正挖掘网络教学的无限潜能,发挥网络教学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法人个人或委托代理人证明书下一篇:我眼中的植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