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导论论文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商管理导论论文(推荐6篇)

工商管理导论论文 篇1

期末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7年X月X日

1.你对工商管理及工商管理专业有哪些认识? 2.阐述你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理由。

3.大学毕业后,你打算到什么单位上班?为什么? 字数:不少于1500字。

广义的工商管理既包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部门所辖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农业企业、服务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企业、邮电通信企业等各种企业组织的宏观指导、政策调控与行政监管,即“工商行政管理”;也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上述企业具体的计划、指挥、领导、组织、协调、控制等经营管理活动,即“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会计学,主要研究工商管理中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企业管理学,主要研究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组织和管理;旅游管理学,主要研究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研究技术的生产、流通与应用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结合。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工商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的领导潜能。其基本理论课有: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此外,课堂教学还包括许多非常有趣的讨论课,案例分析课等等。当然,还有许多的实践机会:进行社会调查,到企业进行管理实习,或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国际化竞争中承担和独立承担工商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和创业投资等企业管理中的知识密集性和综合性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中美交流项目)专业将学习工商管理所需的各项核心知识课程安排在国外进行,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带回国内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进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然后安排应用基础课的学习,例如外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的学习。第二阶段安排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和应考,包括“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等。第三阶段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例如,本科层次的“管理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咨询”等。第四阶段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完成本科段的全部课程的考试后,学生可以开始撰写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导论论文 篇2

关键词:物流概念,现代物流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之一。

1物流概述

1. 1物流概念的形成

现代物流发端于美国。1915年,美国学者阿奇·萧在他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哈佛大学出版社) 一书中提出物流的概念。他指出,在市场分销中存在两类活动: 一类叫做创造需求,也就是通过广告促销、市场分析、销售网络等手段, 让更多的人来购买企业的产品; 一类叫做物资实体分销,也就是怎样更省钱、更及时地将客户订购了的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他认为这两类活动虽然不同,但在市场分销中相互平衡、相互依赖,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因为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 此时的物流指的是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物流,即分销物流( Physical distribution) 。

1941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战争供应, 美国军队建立了军事后勤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战争活动中。 其中所提出的“后勤”( Logistics) 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处理,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所以,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外延。

1. 2物流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物流的概念很多,代表性的主要有:

1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给出的定义是: 物流是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搬运、保管、库存管理、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

2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定义是: 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3欧洲物流协会的定义是: 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4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 /T 18354 - 2006) 中对 “物流”的定义为: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物流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本教材将以此标准界定的物流定义为基准。

通过对以上物流定义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物流从字面上讲包含了两个要素: 一是“物”; 二是“流”。“物”是指一切可以物理性移动的物质,通常指物资、货物、物品、商品等; “流”是指物理性位移活动,包括移动、运动、流动。“物流”就是物质的实体移动; 物流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物资的需求。 在物流过程中,也有必要对物资进行储存,解决因时间和空间因素导致供应不足的问题。

1. 3物流的基本功能

物流包含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装卸搬运﹑包装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

2物流的分类

当今物流活动与人们的经济生活相伴相随,虽然物流基本功能要素是共同的,但是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物流分为不同的类型。

2. 1按物流范围分类

1宏观物流: 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总量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属于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如全国物流、国际物流等。

2微观物流: 是指社会再生产个体的物流活动,一般也就是指企业物流活动,如企业采购/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

2. 2按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类

1采购/供应物流: 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物资( 包括原料、辅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等) 的采购、供应所需要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物流信息处理等作业过程。

2生产物流: 是指原材料、燃料、辅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 车间) 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 车间) , 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加工所需要的搬运、装卸、包装、储存等作业过程。

3销售物流: 是指在销售活动中,完成其产品从生产地到用户所在地的空间和时间转移的过程。销售物流是企业连接消费者的桥梁,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4回收物流: 是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客户返回到供应商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

5废弃物流: 是指将经济生活中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并分送到专门场所进行处理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

2. 3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来分类

1地区物流: 是指地区局部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如武汉/ 湖北物流、南京/江苏物流、上海物流等。

2国内物流: 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活动。政府在现代物流推进过程中主要发挥法律规制和政策调控作用,如制定中长期物流发展规划、出台物流管理政策法规等。

3国际物流: 是指不同国家或特定地区之间的物流活动。

2. 4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1企业物流: 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资实体流动过程。企业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实体。制造企业要购进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经过生产加工后形成产成品再销售出去; 商业企业要先进货,然后再销售出去,这些都离不开物流。

2行业物流: 是指某一特定行业内企业物流活动,如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等。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在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方面又可以相互协作,使参与的企业共同受益。

3社会物流: 是指超越一家一户个体、企业和特定行业, 面向全社会的物流活动。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活动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企业承担的。

2. 5按照物流活动的承担主体不同分类

1自营物流: 是指由企业建立物流系统负责自身物流的运作与管理。

2第三方物流: 是指企业将物流服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 服务商) 运作与管理。

3物流的特点

3.1物流的特点

1反应快速化: 物流企业( 服务商) 对物流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功能/流程集成化: 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与商流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流程与制造流程的集成等。

3服务系列化: 现代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系列化、增值化。除了传统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与订单处理、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等增值服务。

4作业规范化: 现代物流强调作业功能、流程、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

5目标系统化: 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6手段现代化: 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先进的物流系统纷纷应用如射频识别、定位导航、电子数据交换、无线通信、自动化、机器人、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物流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

7组织网络化: 随着生产与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形成快速灵活的服务渠道。

8经营市场化: 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无论是企业自营物流, 还是委托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都以“服务一体化” 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 成本”组合,谁就能赢得服务优势。

9信息电子化: 因为有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企业( 服务商) 、批发商、零售商在物流组织过程中的协调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10管理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活动由手工作业发展到半自动、自动化运作,物流管理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4物流的作用

物资解决了供给方与需求方在空间和时间上距离问题, 也就是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此外,随着先进服务理念的产生,物流也提供一些增值服务。

4. 1物流创造的时间价值

“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因改变这一时间差而创造的价值称为时间价值。例如,日常食用的粮食、 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都存在季节性因素,但作为消费者每天都必须食用一定的数量以满足生活之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就是在旺季或当产季节进行收储,并实施科学有效的保管,而后在淡季投放到市场上进行流通,这样就实现了农产品的时间价值。

4. 2物流创造的空间价值

空间价值是指通过改变物质的空间距离而创造的价值。 物流创造空间价值的原因是世界资源的分布不均、产业结构分化和社会分工协作。例如,在我国的山西,埋藏在深山中的煤与石头一样,几乎没有价值,只有把煤运到别的地方发电、 取暖或炼钢才能实现价值。

4. 3物流创造的加工价值

在物流过程中,因市场竞争和客户需要,往往在流通过程中对一些物品进行流通加工如分割、安装、贴标签等服务,实现其价值增值。例如,宜家提供的上门安装收费服务就属于流通加工。

5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一体化等概念。具体讲,现代物流就是物流向两头延伸并且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到达客户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比较见表1。

6现代物流管理

6. 1物流管理的定义

根据GB/T 18354 - 2006,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6. 2现代物流管理的内容

1对物流活动诸功能要素的管理,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施、 设备和信息的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包括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等。

6. 3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

管理决策导论 篇3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经营管理决策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按决策的影响范围和重要程度不同。

企业管理有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两个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面临着一个范围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要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增强活力,不断扩大产品的生产、销售,提高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地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经营是商品经济特有的活动,它具有商业性、盈利性、竞争性的特点。每个企业都需要经营,它要根据自己面临的不同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明确自己的具体经营目标——未来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企业的经营目标可能是某个新市场的开拓,某种新产品的市场投入,某个销售点的增设,也可能是增加利润、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具体数量指标,还可能是企业扩大或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战略决策是指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远景做出的决策,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的重大决策。如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方针、新产品开发等决策。

战略决策由企业最高层领导做出。它具有影响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作用程度深刻的特点,是战术决策的依据和中心目标。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企业发展前景。

战术决策是指企业为保证战略决策的实现而对局部的经营管理业务工作做出的决策。如企业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采购,生产、销售的计划、商品的进货来源、人员的调配等属此类决策。战术决策一般由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做出的。战术决策要为战略决策服务。

个人决策是由企业领导者凭借个人的智慧、经验及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的决策。决策速度快、效率高是其特点,适用于常规事务及紧迫性问题的决策。个人决策的最大缺点是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对全局性重大问题则不宜采用。

集体决策是指由会议机构和上下相结合的决策。会议机构决策是通过董事会、经理扩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等权力机构集体成员共同做出的决策。上下相结合决策则是领导机构与下属相关机构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形成的决策。集体决策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集团智慧,集思广益,决策慎重,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缺点是决策过程较复杂,耗费时间较多。它适宜于制定长远规划、全局性的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市场行为作出正确决策。因此,经营管理决策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企业最重要的活动。经营管理活动包括经营和管理。人们认为,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这说明决策是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事实上,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都离不开决策,企业怎样经营,如何管理,都需要作出一系列决策。这是因为,从经营的角度看,企业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内外条件,确定生产、经营商品范围和目标,决定生产什么、销售什么,销售多少,销售给谁; 用何种办法和手段进入市场,以最少的耗费求得最快的发展;何种促销最有效等。这需要作经营决策。从管理角度看,管理工作有计划、组织、控制三大职能,每项职能的执行,都要以决策为前提。如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如何制定的科学、合理,这就有一个决策问题。企业内部机构如何设置,职责如何划分,人员如何配备,这涉及到组织职能的决策。

经营与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测面,两者都离不开决策。实践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决策水平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有利条件下,由于决策错误造成失败;在不利条件下,由于决策正确,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得到成功。

由此可见,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经营行为和管理活动。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

随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将全面摆脱行政依附从属地位,具有独立行使生产经营的自主决策权力,与此同时,也要承担决策后果的全部责任,承担市场风险。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使企业能采取正确的营销行动,企业能获得成功,错误的经营管理决策使企业实施错误的营销行动,导致企业经营失败。例如杭州娃哈哈集团在初建立时,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尽管市场有几十种口服营养液,但都是老少皆宜。他们大胆决策,专门生产供儿童专用的口服营养液。投入市场后,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企业由此兴旺发达起来。反之,有的企业作了错误决策,生产销售的商品无人问津,严重积压,最后破产。世界著名企业都是依靠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而发展起来的。

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经营效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每一企业都在努力争夺市场机会,扩大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发挥竞争优势,作出准确判断和果断决策。决策及时、正确,往往可以在竞争中出奇制胜,迅速扭转不利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反之,则可能坐失良机,或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促使企业能灵活地、连续不断地针对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有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企业产品能占领市场,产品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由此,企业就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经营管理决策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意义。

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所以,任何决策都有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任何一项管理决策不能无的放矢,它都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的某个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都有期望实现的目标,即为决策目标。能否正确地决定决策目标,关键在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诊断与分析,在弄清问题的性质、范围及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症结的同时,指明解决问题的要点,这样就能正确确定决策目标。

经营管理决策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任何一项经营管理决策必须是可行的,对于企业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即使这项决策很诱人,也是毫无意义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具体一点说,决策目标要合理、符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决策方案要能够实施。因此,在确定决策目标,选择决策行动方案时,要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要仔细考虑主客观条件是否成熟,要考虑是否具备实现决策目标的人力、物力、财力。

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所以,任何决策都有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任何一项管理决策不能无的放矢,它都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的某个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都有期望实现的目标,即为决策目标。能否正确地决定决策目标,关键在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诊断与分析,在弄清问题的性质、范围及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症结的同时,指明解决问题的要点,这样就能正确确定决策目标。

物流管理导论有感 篇4

我当初之所以选了这个选修课主要是因为我对物流的概念十分的模糊,想对它有个大致的认识。果不其然,自从我上了这门课,我才知道我最初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

最初,我以为物流就是快递,说物流只是让人觉得悦耳一些罢了。其实,大部分人也像我一样,对物流这一概念也十分模糊,对物流有些不恰当的认识,认为物流就是物资流通或者储运。但实际上,物流不是物资流通,但是物资流通的一部分;物流不是储运,但储运是物流的一部分。关于物流,CLM——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曾修改过5次他的定义,最终物流管理的定义是: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刀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要求。由此可见,物流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更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

由于是物流是系统化的,所以它已成为当下十分热门的学科,建立起了属于他自己的理论体系,各种各样的学说油然而生,如商物分离理论、第三利润源说、黑大陆说与物流冰山说、效益背反理论、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原理......这些学说都是具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由于我并非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此的认识也仅仅是九牛一毛,在此就不加赘述。

物流现在之所以如此热门也是有许多因素的,它不但是农业发展、制造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更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在中国,物流的发展却并不理想,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储运方面的人,更是物流高端人才。在物流职业中出现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新型职位,如高级物流分析师、高级物流管理师、高级物流工程师、高级物流运作师等等,这些才是真正能推动物流发展的人。

财务管理导论-教案讲义 篇5

讲义

第一节 财务管理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一、财务管理学的性质

财务管理学(Financial Management)是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管理活动对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资金效益的一门经营管理学科。它是以经济学原理和经济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组织生产力和处理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对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学按照其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盈利组织(主要是企业)财务管理学和非盈利组织(行政、事业等单位)财务管理学。

在中国,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产生的历史较短,它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研究对象和论述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它与会计学在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重叠之处。

二、财务管理学科体系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是指由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定性或称客观内容所形成的财务管理学的一系列分支学科。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在学科研究和建设上的反映,它不仅是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概括和总结,而且直接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水平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状况。而且可以作为财务管理发展方向的测定依据。

因此,财务管理学界定为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与效率的学科,是在探索资本运筹规律、追求资本运筹效率、总结资本运筹观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1.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以上阐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应由财务管理总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营业收入和利润管理、资本经营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组成。

(1)财务管理总论。首先从资金运动的角度阐明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然后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研究财务管理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或基本的财务管理原则;最后分析财务管理环境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2)筹资管理。首先从企业筹资的目的与要求出发,阐述企业一定时期主要的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然后分析影响筹资规模的基本因素,通过科学的方法测定企业资金需要量;论述我国资本金制度、主权资本筹集方式和负债筹资方式;把握资金成本的内涵,分别不同筹资方式介绍资金成本的计算;引入风险机制,探明企业筹资风险的衡量办法及规避措施,运用恰当的方法确定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3)投资管理。投资管理可分为投资管理概述、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证券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概述。从企业投资的目的出发,划分不同的投资种类,确定企业投资需要考虑的因素;依据概率统计知识,深入研究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的关系;采用一定的投资决策方法,进行投资项目的决策。

——流动资产管理。分析流动资产循环周转的特点,全面认识流动资产的不同类别;依据现金管理的目标,编制现金收支预算,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从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出发,制定信用政策,合理进行应收账款的投资决策及其日常管理;把握存货管理的目标,合理确定存货资金占用额,借助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存货投资与管理的效率。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从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出发,阐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程序;依据科学的方法,预测固定资产需要量;分析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划;财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控制;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的特性,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证券投资管理。阐明证券投资的种类及特点,认识证券投资的程序;分析证券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准确预期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确定正确的投资策略;把握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分析基金投资的基本策略;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与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4)成本管理。首先认识成本的内涵及作用,把握成本管理的要求;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标准,严格成本管理责任制,加强成本考核,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5)营业收入和利润管理。营业收入和利润管理可分为营业收入管理、利润管理。

——营业收入管理。合理制定商品(或劳务)价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正确进行营业收入的预测,编制营业收入计划,加强营业收入的日常管理。

——利润管理。确定企业目标利润,组织目标利润的实现。加强目标利润的考核分析;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正确进行利润分配;分析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了解股利政策的基本类型,并进行正确的决策。

(6)资本经营管理。首先从资本经营的内涵出发,阐明资本的运作形式;然后论述企业并购类型,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财务规划;研究企业收购与反收购策略;把握企业重组的步骤和模式,进行企业重组的策略分析;阐述企业财务重整、破产清算的法律规范及财务处理。

(7)财务分析。首先阐明财务分析的目的及内容,把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借助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具体措施。

2、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一样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都是研究企业的资源和行为的管理。只是财务管理以货币即钱作为衡量的标准,研究货币在企业内部及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流动及货币的增值。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其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学原理以及会计处理信息和分析资料的技术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大量的会计信息成为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研究企业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财务管理中经常运用的数学工具是数理统计和优化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在管理目标一定的条件下,可通过数学模型把管理活动中的基本关系表达出来,然后输入各种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数学方法的应用使财务管理中一些模糊问题和不确定问题定量化,为财务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数量分析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总之,财务管理和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及数学这四门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和手段,按照管理学的一般原则进行研究的科学。

第二节 财务管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财务管理研究对象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计划、控制、调节与监督的价值管理系统,它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的和直接的管理的一种职能性管理,它追求的是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从而实现资金运动中的新价值创造与增值。财务管理关注的是资金运动的质量方面,这就准确地表达了财务管理对象。

早期财务管理学科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从1897年美国人格林(Thomas L.Greene)的《公司理科》(Corporate Finance)一书起,到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Financial Policy of Corporation)止,财务管理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如何在外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逐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规模扩大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集资金,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企业筹资中的作用等。当时的财务管理学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投资项目选择和评价方法的出现使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理论得到发展。现金流折现方法被用于资本预算分析及金融资产的定价。资本成本、股息策略和资本结构理论也开始发展。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研究从外部筹资转向了内部资产的管理,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统计学和运筹学优化理论等数学方法引入财务理论研究中。这一时期形成的“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为评价企业的价值、研究证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近代财务管理学的主要理论结构架,并使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资本结构和股息策略决策均建立在可靠的实证理论基础之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管理学进一步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价值评估以及通货膨胀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一阶段主要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完善,并在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对理论作出修正,使之更好地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去。

二、财务管理研究方法

财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即相关的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认识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西方现代财务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严格遵循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相信推理和理论在获得可靠性知识上的有效性,信奉事实的逻辑延伸。20世纪50~70年代是规范研究的主题阶段,70~90年代则进入实证研究的主导,90年代以来人文诠释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而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财务管理学领域研究以来,至80年代,都是以描述性等规范研究为主,90年代末出现实证方法论趋势,目前实证研究是主导国内财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当然,近年来也有专家学者呼吁需认识到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应同规范研究结合应用等。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财务管理工作程序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按资产负债表可归纳为资产管理和资本管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长期管理和短期管理,因此有以下内容组合。1.长期投资决策

分析和判断企业是否应该购置长期资产;旧资产是否应该更新。计算新购置资产的成本支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资产的风险如何,最终作出长期投资政策;企业新建和扩建项目,以及应该接受还是舍弃更新改造项目。在财务管理中这部分内容称为资本预算决策。

2.长期筹资决策

企业长期投资的资本从何而来?发行普通股票还是债券,筹资的成本是多少?企业的债务和股本的比例应该定为多少才是合理的?企业优先从内部筹资好还是从外部筹资好?

要回答以上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的各种筹资手段和获得资本的途径、方法有所了解。其次要研究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研究股息策略,最终找出最优的筹资方案,它使企业付出的筹资成本最少,而企业价值最大。

3.流动资产管理

企业短期流动资产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及存货。提高短期资产的运转效率,合理控制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量及其比例,可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使短期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使企业的风险降低。

4.财务分析和财务计划

企业的经营绩效及财务状况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考核。采用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和考察本企业历年财务报表的变化趋势等方式,向股东和债权人报告企业的盈利水平及债务偿还能力、收益和利润分配状况。使与企业利益有关的各方对企业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估计,以便进一步判断上述因素对企业股票价格的影响。同时也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以便决定如何对经营者进行奖惩。

财务计划是对未来几年企业财务状况的预测,即编制企业的财务预算。通过制定计划可预知将来的资金需求量、利润水平及借款数量,以此作为企业将来财务活动的依据。

5.企业的收购与合并

企业的收购与合并使资源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有效率的企业中去。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应合并;如何收购、合并或转让;合并和收购企业的价格是多少?这些都是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已掀起过五次购并的高潮,因此企业的兼并、转让与收购也是财务管理专家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

在详细阐述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之前,必须要了解财务管理的权限以及财务经理的主要职责。

1.财务管理权限划分

企业财务管理的行为主体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不同性质的团体,经营者团体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财务经理,因此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主体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赋予不同的财务权限。所有者团体是企业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其财务权限主要是对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和监控,具体包括:与企业注册资本变动有关的股票或股权筹资活动、重大对外投资活动、财务计划或预算、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其他重大资本经营运作事项、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制定、企业财务信息资料的发布及使用的监控等;经营者团体的代表是董事会,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行使者,其财务权限主要是依据委托人的授权和决策,就企业的中长期财务战略及其决策方案进行决策和监控,具体包括:制定中长期财务发展计划、制定财务计划(或预算)、拟定利润分配方案、提出重大投融资决策方案、决定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财务经理的任免等;财务经理或财务负责人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的实施者代表,其职责是组织实施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活动,以及对基层财务部门及其人员的组织和管理。

财务经理的主要职责

(1)筹资

(2)投资

(3)分析

(4)再投资

(5)分红付息 2.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

财务管理工作程序,是指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步骤,在每一步骤中,财务管理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技术方法。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财务预测。财务预测,是指财务管理人员根据有关资料,运用替代介绍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科学预计和测算。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依据,也是财务计划的基础。

财务预测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预测对象和目的,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实施预测,产生预测结果。财务预测的方法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种类型。定性预测,是指主要利用现实信息资料、依靠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定量预测,是指主要利用现实和非现实信息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和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

(2)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指在财务预测基础上,编制决策方案和进行决策方案选优的相关工作。财务决策是决定企业财务管理成败的关键、进而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财务决策的工作程序包括:提出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决策评价标准,编制决策备选方案,产生决策评价结果。财务决策的方法较多,最常用的是对比选优法。(3)财务计划。财务计划也叫财务预算,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企业未来一切经济活动的具体安排。财务计划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又是财务控制与评价的依据。

财务计划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计划指标数据的确定。财务计划的方法有平衡法、比例法、因素法、定额法等。

(4)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指依据相关财务制度和财务计划.利用有关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进行调节,确保财务计划实现的—系列工作,有效的财务控制还可弥补财务计划的不足。

一个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包括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中控制)、反馈控制(事后控制)三个步骤。财务控制的方法书要有:制度控制法、目标控制法、预算或计划控制法、限额控制法、平衡控制法等。

(5)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与评价,是以财务报表和财务计划等信息资料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一定时期财务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一系列工作,目的在于找出差距及其原因,评价财务业绩,为改进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指明方向。

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计算评价指标及其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财务业绩或责任、提出改进措施。财务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三、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增值管理,但如何做好增值管理工作呢?许多公司目前只是把财务管理当成原始的记帐管理,这只是一种事后的管理,事后的管理在激励的竞争中已经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也有一些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分开,但财务管理的作用只是制订些管理制度,做一些事后的分析工作,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要想搞好财务管理首先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满足公司增值作用的,是实现货币到实物到增值货币的。财务管理应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具有预见性。应该把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纳入其中,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把一些定性的问题转换为定量的问题,加大决策的准确度;其次做好财务管理应该强化财务的运用资本的能力。第四节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取决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各门类学科的发展对经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才会为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取决于四个方面: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变化和社会需求;财务管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征;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一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体系:(1)理论及历史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马列主义经典选读、哲学、经济史、中共党史、经济学说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及重要的经济政策、制度等。(2)工具课程:包括外语、逻辑学、写作、高等数学、经济预测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

(3)其他知识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一至两门自然科学课程,如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或选修一至两门社会科学课程,如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

(4)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具备完整的财务、会计核心知识体系,如财务管理学、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市场营销、经济法学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调整。“方法、能力”是最基本、最有用的知识,因此,更应重视基本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更新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为适应实践工作的需要应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系统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系统,使之形成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发展的良性循环轨迹。将企业循环纳入社会经济系统循环,可以从更高层次上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社会再生产循环体系。具体来讲,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构造;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熟悉资本市场,能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投资方向;能预测把握环境变化,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正确应用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法律政策为企业理财服务;同时应具备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能力,为企业作出科学决策。

当今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反映专业特色,又要使人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财务管理专业通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广博知识、能独立或借助相关学科知识或人才的辅助,有效控制和管理财务活动的人才。专业通才强调,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搏,并且应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具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继续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建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历史阶段,对于“厚基础、宽口径、高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高等学校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尽可能多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以拓宽其知识面。为此,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继续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加强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财务管理学,需要较好的财务会计知识。我院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虽然开设财务会计学,但由于学时所限,对后面的报表讲述并不重视,往往简单介绍了事,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讲解更少。财务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财务分析,而财务分析主要以三张报表作为数据分析基础,尤其目前正趋向于现金流量的分析,而学生恰恰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甚少,因此学起财务管理比较吃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2.缺乏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知识 学习财务管理学还需要对税法、经

财务管理人才:去外企能学到更多东西

职业前景:为了跟会计专业的同学有所区分,在此将管理会计单独列出来分析。很多大型企业特别是外企的成本会计和财务分析岗位都是重要岗位。有志于在管理方面有所成就的同学,最好能在毕业后进入外资企业——他们的财务管理体系更成熟,让你学到的东西更多,对你以后的发展更有利。

职业通道:学好外语。这是进入外企的首要条件,也是参加ACCA考试的前提——考试所用语言就是英语。其次,关于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一定要完全掌握,最好能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财务成本管理》一科,既能提高你的水准,也能检验你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

关注并学会分析《21世纪经济报道》或《经济观察报》等财经媒体关于财务方面的报道,这有助于你完善自己的财务理念和管理思想,即使你现在觉得它离你很远。

利用实习机会分析实习单位的财务报表。也可以在网站和《中国证券报》上找来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或数据进行你自己的分析,然后再和那些财务专家的分析去比较,这样也能学得不少东西,可以帮助你在面试时与考官表达你的符合现实的财务管理思想。

职业培训:ACCA证书在全球影响力持续上升,被称为国际财会领域的通行证。最关键的是,它的考试课程全面而且专业,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途径。

工商管理导论论文 篇6

一、教学材料及形式的选择

目前,有关通信工程专业导论类课程的图书、资料很多,但由于现代通信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如移动通信技术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间就由1G、2G发展到了3G、 4G,而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探讨5G)且内容丰富,因此不建议该门课程教学采用固定教材。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应由主讲教师自主编写,这样既可以删除过时的旧知识, 又能及时增加新理念,使课程内容能跟上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另外,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领域丰富多彩,而每个教师的知识面有限且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因此建议该门课程的教学由教师团队组成,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是既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热心参加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课堂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板书及采用多媒体形式外,还应增加多种形式的课上师生互动环节。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并展开辩论;某些专题由学生主讲,教师评论补充;鼓励学生做通信工程专业的就业状况调查及业内人士访谈,写成报告在班内交流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通信技术导论与导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通信工程专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内容及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和各种通信技术形式及应用,因此建议该门课程的36学时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如下(按每次课2课时安排)。

1.专业介绍及通信技术发展简史(主要介绍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概况及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2课时。

2.电报(介绍莫尔斯发明电报的过程及电报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地位)及电话(介绍贝尔与格雷的电话发明权之争,电话发明者国籍之争,投币电话的发明, PSTN技术,ADSL上网技术):2课时。

3.广播(介绍调幅广播,调频广播,短波广播,长波广播,卫星广播,网络广播,业余无线电及火腿一族在现代社会中出现地震或恐怖暴力事件中的作用,校园有线及无线广播,阿姆斯特朗对广播技术的卓越贡献及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新闻业与广播之战):2课时。

4.电视(介绍二战前后电视的发展概况,彩色电视的三种制式,有线电视,卫星电视,HFC上网技术):2课时。

5.寻呼机(介绍寻呼机的发展历史和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及其收藏价值) 及集群通信 (介绍TETRA、i DEN、 GOTA和GT800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应用):2课时。

6.移动通信(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2课时。

7.小灵通(介绍PHS技术在日本的发展概况及中国小灵通的成长经历和造成目前尴尬状态的原因):2课时。

8.短波通信(介绍短波通信的工作机理及其民用与军用):2课时。

9.电磁场与电磁波及微波技术与应用(介绍麦克斯韦尔、赫兹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发展的贡献,雷达技术的发展及对二战进程的影响,微波炉对现代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微波通信技术):2课时。

10.散射通信(介绍散射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军用与民用)及流星突发通信(介绍流星突发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2课时。

11.卫星通信(介绍对地静止卫星,铱星系统及全球星系统,GPS,VASAT,DBS技术):2课时。

12.光通信(介绍无线光通信,有线光纤通信及高琨博士对光纤技术发展的贡献):2课时。

13.电力线通信(介绍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PLC上网技术)及平流层通信(介绍平流层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影响):2课时。

14.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及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介绍:2课时。

15.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介绍:2课时。

16.计算机网络、现代交换原理、宽带接入技术、物联网导论等课程介绍:2课时。

17.参观实验室及实验安全教育:2课时。

18.考试:2课时。

以上共计18次课,36课时。考虑到每学期都会因为法定节假日及诸如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使课程的实际授课时数不能保证36课时,因此以上教学内容及安排可根据每学期的实际授课时间及任课教师实际情况加以删减及调整。当然,若有条件可带学生到著名的电子通信公司与企业参观,请业内知名人士来给学生做讲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等,增强学生对通信工程专业及其未来就业方向的了解。

三、考核形式及标准的确立

建议该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及期末成绩。分数按百分制计算,其中平时成绩占10%(10分),期中成绩占30%(30分),期末成绩占60%(60分)。

平时成绩可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决定,若学生上课时发生迟到、早退、中间溜号等现象则在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10分中减掉1分,若无故旷课则减掉其2分。如果某个学生发生迟到、早退、中间溜号及旷课现象严重, 10分全部扣光则视该学生此门课程不通过,按总成绩0分计算。

期中考核可让学生写一篇学习心得,讲讲其听完某次课的收获和体会,然后将学习心得交到主讲这次课的教师那里。考虑到该门课程由多位教师讲授,而每位教师对学生所交学习心得的评分标准会有所差别,因此可考虑允许学生针对不同课程主题交1—3篇学习心得 (具体几篇由学生自己决定),分数则取其所交学习心得中所得分数的最高分(分数采用百分制,结果乘以30%, 再加到总分中)。为了使教师所给分数互相平衡,可规定每位教师打分时,90分以上者不能超过其某次课所收学生学习心得份数的三分之一,80至90分者不能超过其某次课所收学生学习心得份数的三分之一,其他人的成绩则应给在80分以下。

期末考试采用考卷形式进行,考试形式可采用开卷考试形式或闭卷考试形式。若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建议考题题型应以填空题、选择题及判断对错题等题型为主。 若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则可增加一定难度的综合题型 (如计算题、证明题、问答题等题型),但考试时只允许学生将听课笔记带入考场,其他的资料及书籍一律不准带入考场,当然更不允许其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子计算器、电子词典等(因有的授课内容为英文))。考试内容及试题由授课教师共同完成,建议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提供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及综合题等考题内容,建立“通信技术导论与导学”这门课程的考试题库,题库试题分值应为500分左右。考试时,按照课堂讲授内容从考试题库中按比例提取考试试题,试卷分值为100分,学生的最终试卷成绩乘以60%加入总成绩。

四、结论

大学专业导论类课程是大一新生入学后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方案,研究内容、领域及方向,确定未来就业目标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入门及指导课程。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工科专业,在中央民族大学2010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入学时,专业培养方案中还未开设有专业导论这一类的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中央民族大学开始第一次转专业时,2010级通信工程专业的48名学生中就有13人向学院提交了转专业申请表,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7.1%。最终有3名学生转专业成功,他们转入的专业分别为金融学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上这三个专业都是中央民族大学转专业学生希望转入且竞争异常激烈的专业。这几名能转入以上几个专业学习的学生应该说其综合素质是很高的,而他们转入到其他专业学习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损失。

通信工程系从2014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始开设 “通信技术导论与导学”这门课程。在本学期末,2014级通信工程专业32名学生中只有4名学生向学院提交了转专业申请表,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2.5%。提出转专业申请的4名学生中有2人希望转入金融学专业,有一人希望转入生物科学专业,一人希望转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转专业的主要原因均为个人对希望转入专业的兴趣。如希望转入金融学专业的两位女学生,其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的第一专业志愿都是金融学。而另外提出转专业的两位男生,其希望转入的生物科学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均为他们高考时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的第一专业志愿。可见“通信技术导论与导学”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兴趣,了解通信工程专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及该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都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为学生们能够留在本专业安心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因此搞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应该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摘要:专业导论类课程是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学习内容及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文章以“通信技术导论与导学”为例,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形式,考核标准及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工科专业,导论课,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岩,李会,姜永增.高校“通信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3,(1).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下一篇:3.3解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