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了论文(共10篇)
先来讲两个商业败局的案例,诺基亚和柯达,
二者都曾是世界领袖级的企业,强盛之时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这样的企业竟然也不免黯然陨落。诺基亚在智能手机领域丧失先手,不断丢城弃地,被苹果、三星打得几无还手之力,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一落千丈;而柯达更为悲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出售1100项专利,作为行业的奠基者,其结局令人唏嘘。
反思其失败,原因真的像许多人眼见的那样――它们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注定被革新者淘汰吗?
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是,诺基亚早在就推出了智能手机的概念机,比苹果早了以上,其互联网服务产品OVI也比AppStore早了一年,而柯达甚至远在1975年就拥有了数码相机的技术。
在这种堪称诡异的背景下,它们的失败似乎是命定般的劫数。然而,需要追问的是,失败的种子是怎样在一开始就播下的呢?
诺基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手机的霸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效率的成本控制思维,凭借极低的成本和丰富多样的造型设计,诺基亚用价格赢得了市场。而在此过程中,“成本控制”被固化为习惯,成为企业的基因。因此,诺基亚为了控制成本,拒绝使用高成本的触控面板,从而被冒险的苹果超越。当一部诺基亚赚取10美元时,一部iPhone却能赚走258美元。
同样,柯达死抱住其太过成功的胶卷业务不放,虽很早就拥有数码相机的技术,却自废武功,迟迟没有对这个“真正的未来”给予足够的重视,待到幡然醒悟为时已晚,被蜂拥而上的日系数码相机品牌一举攻陷了帝国的城墙。
关键的关键就在于此――诺基亚和柯达都做了一贯让它们成功的事,拒绝了它们认为错的事。是的,不去犯错,同时也堵上了“换条路走走”的可能性。
让创新找到生存空间
这种思维在旧的竞争时代或许是企业攻城略地的利器,然而,在新的竞争业态出现时,这种固守“既定优势”的做法却无疑是无视变化的愚蠢体现,
那种情况像极了:当地球气候变化时,那些体型庞大的生物面对新世界时的无所适从。
一如达尔文所讲,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作出最快反应的物种。而对现代企业来讲,最致命的就是它们长期与发展思维配套的管理模式往往使其无法对变化作出最快、最准确的反应。
“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难以找到生存空间。”马化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如此阐述,已是非常中肯。
在我看来,这同时是一个管理上的“经典困境”。在传统的公司组织中,管理要求明确、精准,以便严格地执行,然而这种管理往往造成路径的依赖,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
或者说,一种整齐划一的管理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很多传统企业的领导者也对此有一定的反思,如华为的任正非会讲“管理的灰度”,TCL的 会强调“要保护体系中的鲶鱼行为”,都是看到企业的发展要存在不同的可能性。
而互联网企业则试图从更根本的层面给出解决方案,它们倾向于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似的组织,外在看起来不那么整齐划一,结构松散甚至混乱、失控,却能够具备自我生长的能力。
也许,这些都是好的方法。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讲,避免“过往的优势变为绊脚石”、“既定的管理范式扼杀创新”,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无论从企业文化还是组织结构上,相信不同的企业都会给出各自的答案。
看起来我国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堪称完备, 且立法原则还“为互联网发展预留空间”, 为政府依法管理互联网准备了良好前提。
媒介学者展江即质疑过“人大无立法而有《决定》”的奇怪现状, 他指的是, 在众多的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中, 法律位阶稍高的只有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被称为“法”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及通过未久的《侵权责任法》, 其余皆是各种“规定”、“暂行规定” (有的已经“暂行”了很多年) 、“办法”、“工作细则”直到“意见”、“通知”等。
这些“规定”、“办法”、“通知”来自哪里呢?它们来自所有可能和互联网发生关系的管理部门, 规章制定和执行主体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安部、卫生部、文化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等, 不一而足。
立法项目由部门直接组织起草, 会带来什么弊端?不需要动多么复杂的脑筋就可以想象到, 如果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权力, 在立法过程中追求权力最大化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就不可避免。
2009年6月8日,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国收紧互联网控制》引爆“绿坝”风波, 后来在中国网民的诉求和西方压力的汇聚下, 工信部不得不宣布推迟在全国范围内预装绿坝软件。是年8月20日, 《时代周报》报道了《绿坝预装通知“被误导”出台始末》。这是一份有关工信部此项政策从出台到被迫取消的难得标本。“为了让绿坝更加普及”, 就要把在网吧、学校强制安装的思路一路延伸到公民的PC中, 忘记了权力须在法律框架之内行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有关部门在作出一项影响全国亿万网民的决策时, 论证是多么粗疏, 推行又有多么草率。
因何埋下失败的种子
先来讲两个商业败局的案例,诺基亚和柯达。
二者都曾是世界领袖级的企业,强盛之时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这样的企业竟然也不免黯然陨落。诺基亚在智能手机领域丧失先手,不断丢城弃地,被苹果、三星打得几无还手之力,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一落千丈;而柯达更为悲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出售1100项专利,作为行业的奠基者,其结局令人唏嘘。
反思其失败,原因真的像许多人眼见的那样——它们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注定被革新者淘汰吗?
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是,诺基亚早在1996年就推出了智能手机的概念机,比苹果早了10年以上,其互联网服务产品OVI也比AppStore早了一年,而柯达甚至远在1975年就拥有了数码相机的技术。在这种堪称诡异的背景下,它们的失败似乎是命定般的劫数。然而,需要追问的是,失败的种子是怎样在一开始就播下的呢?
诺基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手机的霸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效率的成本控制思维,凭借极低的成本和丰富多样的造型设计,诺基亚用价格赢得了市场。而在此过程中,“成本控制”被固化为习惯,成为企业的基因。因此,诺基亚为了控制成本,拒绝使用高成本的触控面板,从而被冒险的苹果超越。当一部诺基亚赚取10美元时,一部iPhone却能赚走258美元。
同样,柯达死抱住其太过成功的胶卷业务不放,虽很早就拥有数码相机的技术,却自废武功,迟迟没有对这个“真正的未来”给予足够的重视,待到幡然醒悟为时已晚,被蜂拥而上的日系数码相机品牌一举攻陷了帝国的城墙。
关键的关键就在于此——诺基亚和柯达都做了一贯让它们成功的事,拒绝了它们认为错的事。是的,不去犯错,同时也堵上了“换条路走走”的可能性。
让创新找到生存空间
这种思维在旧的竞争时代或许是企业攻城略地的利器,然而,在新的竞争业态出现时,这种固守“既定优势”的做法却无疑是无视变化的愚蠢体现。那种情况像极了:当地球气候变化时,那些体型庞大的生物面对新世界时的无所适从。
一如达尔文所讲,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作出最快反应的物种。而对现代企业来讲,最致命的就是它们长期与发展思维配套的管理模式往往使其无法对变化作出最快、最准确的反应。
“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难以找到生存空间。”马化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如此阐述,已是非常中肯。
在我看来,这同时是一个管理上的“经典困境”。在传统的公司组织中,管理要求明确、精准,以便严格地执行,然而这种管理往往造成路径的依赖,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
或者说,一种整齐划一的管理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很多传统企业的领导者也对此有一定的反思,如华为的任正非会讲“管理的灰度”,TCL的李东生会强调“要保护体系中的鲶鱼行为”,都是看到企业的发展要存在不同的可能性。
而互联网企业则试图从更根本的层面给出解决方案,它们倾向于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似的组织,外在看起来不那么整齐划一,结构松散甚至混乱、失控,却能够具备自我生长的能力。
很多老板觉得困惑,“我的企业不错呀,给他的薪水也不低,福利还可以,为什么就是留不住他呢?”。当发现不少离职员工投身的是一个甚至各方面条件都比老东家要逊色的新老板时,老板们就更是摸不着头脑了。
严重的激励不相容,横亘在企业――员工关系之中。老板们觉得委屈,辛辛苦苦,收获的却是员工离去的背影;而离职员工对老东家也少有感激,不满、惆怅乃至愤恨充斥着他们的内心。
原因何在?企业对员工还缺乏有效的了解,先验性地认为企业提供的就是员工想要的。员工的期望被严重地忽视了。
所谓员工期望,就是指员工通过对自身掌握的信息和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在内心中所形成的对企业提供给自己的“产品”(包括工作、薪酬、福利等)的一种基本要求,并据此对企业的行为形成的一种期望。而员工期望管理,就是指企业要对员工的期望进行管理,对其不合理的期望予以说明和剔除,对其合理的期望进行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引导员工建立正确有效的期望,最终实现员工满意的目标。
员工期望管理的实质就是信息管理。信息是员工确立期望的核心基础。因此,企业要注意转变信息思维,把员工纳入信息处理的整体框架,将其作为信息主体加以认真对待,针对员工实施积极的信息干预,帮助员工确立一个科学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平台,进而促使其形成合理、正确的信息判断和信息结论,确定有效的期望,
管理员工期望,除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正式沟通机制,还要重视对内部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注重与员工意见领袖的沟通员工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交流。这种交流很可能暴露出一些在正式沟通中不便传递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往往反映了员工的一些真实想法。掌握了这部分信息,对于企业提高员工期望管理的有效性非常有帮助。
此外,企业要注重扩大管理半径,将员工的家人纳入员工期望管理的范畴,实施员工家人管理几乎任何一个员工在做出类似有关工作的个人重要决策背后,我们都会察觉到其家人的影子。员工的家人是员工信息的重要“蓄水池”,通过这个“蓄水池”,企业将发现自身很多有关员工的困惑会在这里找到问题的源头,获得求解。这是我们把握员工期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与员工家人的沟通、交流,重视与员工家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通过建立良好的员工家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如员工家属座谈会等),最终实现员工、员工家人、企业三者的共赢。
最后,企业还要注重在内部与外部进行有关信息传递时的“一致性”,切忌“内部说一套、外部说一套”。因为这极容易扰乱员工的信息思维,从而促使其做出错误的信息判断,得出不利的信息结论,最终导致错误、无效期望的形成。这是企业在进行员工期望管理时的大忌。
由于这一行业在我国刚开展,如果只是借国外的内容可能不太适应。至少目前大多数项目管理公司的管理内容与书本要求还不尽相同。
个人的一点心得:
依据项目管理合同所确定的有关内容,代表或协助业主对项目前期管理(包括立项、规划、设计、开工审批等各项管理)、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包括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及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及其他单位的管理等)、竣工移交、项目后评估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的工程项目总控制。
项目管理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的内容:
1、项目前期的管理(开工前的项目管理):
这一阶段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立项的分析与决策、项目目标的确立、施工图的优化以及承包商的选择。具体内容包括了以下几方面:
(1)项目策划: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方案进行初步确定,确定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
(2)设计管理:编制设计任务书,提供各项设计参数,审核工程初步设计,对项目设计进度管理,对设计施工图组织各类技术、经济专家进行审核,确定图纸的功能合理、造价经济、技术先进。
(3)手续办理:办理或协助业主办理工程手续,包括规划用地许可证、计划委员会批文、规划手续、协助业主签订设计合同、供水手续、供电手续、消防手续、规划许可证、工程招标手续、协助业主签订施工合同、监督手续、施工许可证等。
(4)确定项目实际计划:编制项目管理规划、项目总进度计划、项目实施用款计划,并对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材料设备供应计划进行审批。
(5)外部关系协调:包括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关系协调。(6)审核施工图预算、进行现场管理等工作。
在项目前期的管理中,手续办理与价值分析为主要工作,在我国建设行业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浪费,工程项目投资可节省额的70%发生在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通过项目管理方的工作,能较好的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
2、项目中期的管理(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
这一阶段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现场施工产品的保证、资金使用的计划与审核、以及竣工验收。
(1)现场目标控制
质量目标控制:对承包商、材料供应商的工作进行管理,对工程的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对工程的验收进行监督,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对不符合合同质量标准的行为进行纠正,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进度目标控制:审批承包商的总进度及分段进度计划,对形象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要求承包商做好进度分析与纠偏,对影响进度的原因进行记录与分析。
投资目标控制:进行成本核算,准确反映工程的实际造价,充分利用价值原理,提出可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的建议。按照合同约定,对承包商提出的工程款支付申请进行审查,确保工程款按合同拨付,避免拨付不合理费用或超拨工程款。安全目标控制:监督承包商的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2)承包商的管理:审查承包商组织机构的人员相关资格,检查其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和业绩,并审查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的分包合同。
(3)设备、材料供应商的管理:项目管理方首先编制初步的设备采购进度计划,确定主要设备的采购周期,安排落实进度里程碑。然后将采购进度计划与施工进度计划衔接起来,协调设计、采购、施工进度计划之间发生的矛盾。以“同类产品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结算、同等结算比信誉”,优化选择供应商,协助业主签订供应商合同。对于大额材料,以招标询价的方式确定。
(4)设计管理:对复杂工程要求设计单位派驻现场设计代表,并对设计代表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在工程图纸确定以后,对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提出的图纸变更均进行技术、投资上的审查,确定设计变更的合理。
(5)合同管理:加强索赔管理,提前考虑可能造成索赔的因素,严格按程序、合理办理工程签证。预防、杜绝承包商、设备、材料供应商等的索赔;一旦承包商提出工程索赔,及时按合同进行处理;对于承包商的违约,协助业主编制索赔协议书,向承包商提出索赔。当双方的争议由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调解或仲裁机构仲裁或法院审理时,项目管理应提供充分的事实材料作证。
(6)手续办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与自来水公司、热电公司、煤气公司、市政养护部门等进行接洽,起草相关供水、供电、供热、排污等相关手续。
(7)项目内部及周边关系协调:协调项目内部各单位的关系,并负责协调与周边、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重要协调事项应事先向业主报告。
3、项目后期管理(竣工验收后的项目管理)(1)组织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编制竣工验收报告,办理建设工程竣工备案手续。
(2)项目管理根据项目管理竣工交接指导书、及聊城城建档案馆规定与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竣工交接。
(3)参加工程结算,为结算提供详细的依据,对结算结果进行审核。(4)整理工程档案材料,向档案馆进行移交。(5)在工程保修期间,组织项目后评估。
(6)组织定期回访,协助建设单位处理入住后居民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工作分析,岗位说明书,动态管理
工作分析的成果《岗位说明书》是人力资源其他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 其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研究实践中, 大部分企业对“工作分析”是重视的, 不仅领导支持、人力资源部门重视, 其他职能部门的同志也给与关注。但是, 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工作分析”, 其成果——《岗位说明书》在使用中, 往往承载不了人们对它的管理期望, 许多单位的《岗位说明书》出炉不久便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 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在对待岗位说明书的态度上是一劳永逸, 缺乏动态管理理念。
一个企业的岗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的变化、战略重心的转移、职能的调整和程序的再设计必然引起岗位的变动, 岗位变动势必要连带岗位说明书一起变动才能保证岗位说明书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 应建立动态的岗位说明书管理机制, 及时根据岗位变动对岗位说明书进行更新。
一、合理的岗位设计是岗位说明书科学性的保障
岗位说明书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的岗位设计为基础,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因此, 在进行工作分析之前一定不要忘记岗位设计环节。
而在工作分析过程中, 可以发现岗位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 使岗位说明书等人事文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二、岗位说明书动态编制程序 (P—D—C—A)
1. P—D—C—A理论概述
PDCA是英语单词Plan (计划) 、Do (执行) 、Check (检查) 和Action (处理) 的第一个字母, PDCA循环就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样的顺序进行管理, 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 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 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 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 依此类推。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 而是不断解决问题、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如图2所示) 。
2. 岗位说明书动态编制程序
大部分企业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编制出岗位说明书后, 就以为大功告成, 然而, 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借鉴PDCA的思想, 将岗位说明书分为C级版、B级版和A级版, 岗位说明书的动态编制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工作分析, 设计岗位说明书模板, 指导员工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修订最终形成符合公司管理现状的岗位说明书C级版 (初级版) 。
第二个阶段, 在岗位说明书C级版运行3个月后, 企业应根据岗位说明书的实际运行情况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经营重点对岗位说明书进行修正和调整, 岗位说明书升级为B级版 (修正版) 。
第三个阶段, 在B级版运行9个月之后, 公司应进一步根据B级版的运行情况, 结合当时的环境因素、经营重点、组织架构对岗位说明书进行修正和调整, 岗位说明书升级为A级版 (终极版) 。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不断分析评和改进, 岗位说明书得到不断升级, 最终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三、建立岗位说明书动态管理流程
岗位说明书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并不是结束。组织环境的变化、经营重点的转移、职能的调整都必然引起岗位的变动。因此, 应建立岗位说明书动态管理流程, 及时进行岗位重新设计和岗位说明书的更新。岗位变动涉及到增设新岗位、原有岗位的拆分、合并等责权的重新划分、撤销原有岗位三大类情况。
根据岗位变动范围的大小, 可以把岗位动态管理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局部岗位变动的管理, 二是企业范围岗位变动的管理。
1. 企业局部岗位变动的动态管理流程
企业局部岗位变动是指企业由于业务调整、市场开拓、组织结构变动等因素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这种岗位变动应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管理, 具体的岗位动态管理程序如下:
(1) 提出岗位变动申请。需要变动岗位的部门, 由部门负责人填写申请表。需要新增岗位的填写《新增岗位申请表》, 需要进行岗位调整的填写《岗位调整申请表》, 递交人力资源部审核。
(2) 人力资源部审核申请表。人力资源部协同相关部门, 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组织结构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审核申请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人力资源部将通过审核的申请表上报至公司分管领导批准。
(4) 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将申请表反馈到公司人力资源部。
(5) 人力资源部与提出申请的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小组。联合工作小组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设计, 定岗定员。
(6) 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工作分析, 编写岗位说明书。
(7) 人力资源部及时将发生变动的岗位的具体情况在公司范围内公布;并负责及时对原有存档的岗位说明书进行调整和更新。
2. 企业范围内的岗位变动
当局部岗位调整不能有效适应并促进企业的精简高效运行时, 就要进行企业范围的岗位调整, 企业范围的岗位变动包括整个层级的岗位调整 (如整个中层的岗位调整) 和全公司范围的岗位调整即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
公司范围的岗位变动动态管理应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 具体如下:
(1) 成立岗位调整研究小组, 研究、确定岗位调整方案。成立岗位调整研究小组, 成员可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企业重要部门的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员工代表组成, 主要负责根据公司当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的经营状况、组织结构状况, 研究出岗位调整方案, 并在讨论确定后在公司范围内公布。
(2) 人力资源部根据岗位调整方案, 协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岗位设计, 科学合理的定岗定员。
(3) 以科学的岗位设计为基础,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开展工作分析, 编写岗位说明书。
(4) 劳动人事处 (人力资源处) 及时将发生变动的岗位的具体情况在公司范围内公布。并负责及时对原有存档的岗位说明书进行调整和更新。
公司范围的岗位动态管理, 重点是做好岗位调整方案的设计, 岗位调整小组要充分认识组织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 客观估计公司的内部环境, 明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实际, 制定科学可行的岗位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版)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蔡厚清:对工作分析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思考.企业活力[J].2007年9月
[3]余顺坤:工作分析为何中看不中用.中国人才[J].2006年2月上半月号
他们为中国企业管理做出了哪些令人尊敬的贡献?
榜样的力量不在于亦步亦趋地模仿,而在于照亮前行的方向,然后我们自己去走。
刚刚落幕的第三届“管理中国”总评选两大企业奖项,虽然延续了一贯的标准和导向——从企业稳定性、成长性和创新性,几个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管理贡献,但我们发现今年登榜的企业特征,与去年都有所不同。
显然,其背后恰恰昭示着一个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杰出贡献:更有责任的创新!
今年荣获“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的三家企业,与去年的GE、微软、鞍钢、大庆相比,展现了如下特征:
其运营机制更加市场化,同时也更加国际化,此外就是在社会责任领域都各自展现了不同于传统以社会捐赠为主的创新之处。因而可以说:这三家在延续“杰出者”固有的经典性之外,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
苏宁电器
苏宁电器作为今年惟一的“国产”杰出奖得主,意义非同寻常。
如果说沃尔玛开启了服务为王、信息化制胜的时代,那么苏宁则将它验证在了中国。创业17年来,苏宁的品牌价值已超过400亿,位列中国零售业第一;同时在全国已拥有600家连锁店,年销售超过600亿,市值过千亿,位列全国连锁企业前三。
在管理相对粗放的零售业,苏宁率先上马ERP,引领了中国零售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50强排名中同业第一名。
依靠严格的管理、出色的经营,和规范的治理,苏宁获得了相对同行更丰厚的单店利润,和相对更和谐的产业链关系。而在前几年家电连锁行业一味对上游借强用强、一味追求圈地扩张的背景下,苏宁深耕管理要利润、和谐产业链的实践,无疑意味着在稳健之余扩张得更健康,风险也更小。因此,2007年苏宁在入选“影响中国”十佳上市公司之后,再度成为“管理中国”总评选评委们心中的宠儿。
“尽我们所能,为中国家电制造业尽心尽力地服务”,是苏宁电器总经理孙为民在领奖时对整个家电产业做出的郑重承诺。
单纯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追求健康的速度,追求和谐的成长,则是苏宁昭示给广大成长型企业的启示。
摩托罗拉(中国)
英特尔与摩托罗拉,这两家如雷贯耳的跨国公司,它们共同的亮点在于:“可持续的创新”与“基于责任的共赢”。
摩托罗拉创造了举世皆知的六西格玛管理,开创了闻名遐迩的企业大学,并且至今仍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企业。
“每投入1美元的培训费就会产生30美元的产值。”这是摩托罗拉的格言。有了这个投入与产出比,摩托罗拉每年教育经费约在1.2亿美元以上,全球计有14个分校的摩托罗拉商学院。为自己更为社会培养了人才,这也是“管理中国”评委们青睐该公司的初衷之一。
“摩托罗拉公司能有今天,是因为它能够在全球价值链里面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我们会更努力扮演这样的角色,同时对中国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这是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高瑞彬的获奖感言,而这也正印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一个有远见的产业领袖,应该矢志于引领并打造整个产业链的提升与共赢。
英特尔(中国)
英特尔公司也表达了相同的理念。它在中国的战略,第一是技术创新;第二就是如何与产业链紧密的合作,把整个产业链带动起来,共同把饼做大。早在英特尔中国于今年独立成一个大区之前刚刚落户华夏时,“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IT生态环境”,就是其坚持的战略。因为它笃信:只有我们在本地的伙伴“奔腾”了,我们才能一同“奔腾”。
而这,更基于英特尔坚持将社会责任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为此他们甚至专门在中国设置了“首席社会责任官”。于是我们看到:2006年,英特尔投入3000万美元支持建设中国农村信息化。今年,它又推出了针对中国农村的个人电脑与社区电脑。如今,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已经成为英特尔的第三大战略。
依靠共赢理念,英特尔成为了全球IT产业的引领者,也获得了评委们的赞许。
特殊贡献:创造时代感的特色!
而说到今年的“企业管理特殊贡献奖”,由清一色本土企业构成的军阵,更可谓各有亮点,集中体现出了中国企业群体强大的上升力和旺盛的活力。
“特殊贡献奖”,历来侧重于单项创新冠军。是的,创新的层面很多,涉及面很广,我们不一定在各方面都有建树,而只要根据自身优势先着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使之成长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能力。而6家行业各异的获奖企业,可谓各显其能、各创其新,成为本奖项最完美的注释。
研发创新,不可避免成为管理创新中最耀眼、最容易迅速产生价值、也是过去我们最痛心疾首的一块。而今年的奖台上,两家分别来自时尚IT新兴产业和厚重传统产业的企业,殊途同归地取得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突破。
汉王科技
只要有一方面获得超常的能力,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汉王科技就证明了这一点。
它,使IT有了个性,使我们即便面对电脑,依然可以行若纸上,下笔如飞。它,使中关村这个承载了国人技术梦想的名词,实至名归。
当中国创造与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只还是蓝图时,汉王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已拥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文字识别技术与智能交互产品的引领者。目前,它在手写市场占有率超过70%,微软、诺基亚、三星、索爱、LG等著名厂商都相继采用了它的技术,使民族软件业获得了国际认可,引领了智能识别市场发展的方向。
而并非资金雄厚的汉王,能取得核心技术突破,恰恰是基于“少就是多”的理念——研发,往往与梦想相系,也最容易四处点火而反倒最终灰飞烟灭。因此,汉王就是依靠“计划生育”思维,“把有限的资金专注在一个地方,像钉子一样,我们也能取胜”!(详见本期“管理人物”)。
北京水泥
如果说IT是同一起跑线的竞争,那么传统产业的创新,更意味着超越与责任。
水泥,几乎不可能让人产生任何美好的联想。
北京水泥厂,即便是北京人也没有多少人会知道,或说……想知道。
但,就在这个最传统、最污染、最令人避犹不及的行业,“北水”却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清新眩目的“绿色”。身处异常蓬勃的建材行业,“北水”却没有陶醉于躺着都会有的高成长,而早在15年前创业起,就把环保与生产的对接当作自己的使命,继而自主研发出了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废弃物处置生产线;并实施了污水回收再利用工程,实现了水资源100%的再利用。
如今,“北水”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循环经济的典范,其产品广泛应用在国家大剧院、奥运鸟巢等代表中国国力迅速提升的标志性工程中。
灰色的水泥可以变“绿”。其实一切都可以改变。只要我们有远见的使命,和有韧性的坚持。没有知名度有什么关系?只要真的为社会、为未来切实创造了价值。“是金子,就会在这里发光”这句“管理中国”总评选的宣传语,用在“北水”身上,恰如其分。
红星家具
创新绝不只是技术。红星家具与杉杉控股这两家同为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证明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在21年里,红星先后实现了从一个小木匠手工作坊到企业化生产,从家具制造业到家具流通业,从单一市场运作到家具连锁经营,从自主经营到品牌捆绑市场,从集团化家具市场到品牌化家居卖场的经营业态五次飞跃,年销售过百亿元,年增长率达25%,成为了中国家居业的第一品牌。
安全管理要正确认识“差异”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规章、没有制度、没有制约,管理严格是对员工负责,是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是对公司末来的发展负责。在严格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差异、认同差异、用好差异,因为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发挥每一个人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工作中的创新点,用这个创新点去感受不同的认知角度。好比手掌和手指,你作为
管理者就是手掌,员工就是手指,手指虽然有长短,只要手掌协调好了,就能捏得起、捏得紧,成为有力的拳头。企业管理的目标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以绩效考核为结果,以奖惩兑现来保障员工的利益。通过公司理顺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能,清晰职位职责,使责权相互匹配,形成最佳的业务组合和协作模式,解决组织僵化、机构臃肿、多头领导、越级指挥、职能缺乏、职责不清、责权不等、权限过于集中或分散、分工不合理、员工士气低落等一系列问题,使公司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组织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拥有一套法人治理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明确行为规范和协调关系,解决人治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缺乏协调、相互推诿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司健康、长期、稳定地发展。
党中央把安全工作当做“天字号”大事来抓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符合了时代的需要。但也不容否认,个别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消灭不和谐的音符,杂音依然存在,而且不少,否认更是自欺欺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千万吨人员死亡率高据世界前列,这个现象的出现无任何借口,决定因素是企业领导者的意识形态和主观认识。怎样克服我国煤矿事故率高发的现象首要问题是解决当利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企业领导把谁放在第一位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工厂、矿山企业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是进步的标志,但怎样能使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从不断完善蜕变成为近似完美呢?首先,我们要深思安全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安全文化的不断深厚积累,安全规程的不断深入完善,安全资金的不断加大投入是为了什么,如果这一切与领导者的生产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躲避或退让,那么,安全工作做再多的工作只是徒劳,安全资金再多的投入只是
浪费,换来的只有血的教训和妻子的眼泪。
安全管理重在落实
曾经有一个国内某企业经营不善,事故多发,濒临破产,无奈请来一位很有管理经验的德国人管理。企业员工翘首盼望着这位重金请来的德国人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管理方法,将企业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德国人来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改变,制度没变,人员没变,机器设备也没变。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先前制订的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下去。结果不到 1 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最为重要的实现了安全发展。这位德国人说,管理其实不难,把每一个细节落实了就有了胜算了基础。
抓好安全管理上的细节,是“安全第一”原则的体现,这个原则通过如下方式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安全高于其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安全权威大于其他组织或部门;在资金安排上,安全强度的重视程度重于其他工作所需的资金;在知识更新上,安全知识(规章)学习先于其他知识培训和学习;在检查考评上,安全的检查评比严于其他考核工作;当安全与生产、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安全既是企业的目标,又是各项工作(技术、效益、生产等)的基础。建立起辩证的“安全第一”哲学观,就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做好企业的安全工作。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在特定的条件下造成的.虽然人与物两大因素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从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行为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所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遏制事故发生的办法之一就是,抓好安全管理上的每一个细节。
安全管理要注意“四个不等于”
基金行业的盈利模式很独特,基金公司的收益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旗下基金提取管理费用。广义上的管理费包括基民申购和赎回费、基金管理费、托管费以及运作费等,其中构成基金公司收益的是基金管理费和部分申赎费用等。由于这种收益方式与基金业绩关系并不密切,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旱涝保收”的盈利模式。
这种与业绩脱钩的盈利模式一直为市场所诟病,而经历了今年上半年的暴跌后,深套的基民们开始集中向这种模式开火,质疑声四起。在S城某营业部,基民陈先生对这个问题反应异常激烈,“基金公司在挽留我们这些客户的时候,总是强调看好长期投资,要坚持,可是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和我们同甘共苦呢?我们亏得这么惨,适当地降低一些管理费远远比那些空洞的话能安慰我们,更何况基金运作这么差,凭什么还收这么高的管理费?”
基民的呼声也得到了专家的响应。《基金法》起草小组原组长王连洲就明确表示,在目前股市低迷,基金投资者出现大幅亏损的情况,仍然按照牛市的费率收费,这不合理,适当降低管理费势在必行。他指出,起草基金法时就为基金公司降低管理费留下了空间,基金公司和基民之间属于信托关系,管理费的高低可以由双方来约定。
事实上,已有基金开始尝试停收管理费。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此前宣布,由于单位净值低于其价值增长线,根据基金成立合约规定,暂停收取该基金的管理费。不过,博时价值增长停收管理费在基金业仍属个案,据了解,除少数基金外,大部分基金并没有在基金合同中设置停收或减收管理费的条款,这也就意味着,从法律角度而言,只要基金公司不主动提出降低或者停收管理费,这种“旱涝保收”的模式仍然可以持续下去。
对于基民的呼声,基金公司也很尴尬。某基金公司高管对外表示,目前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的模式是国际通行做法,而费率标准则取决于管理层的安排。他指出,管理费收取是基金公司正常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运营,基民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基民要看到,不是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富裕,那些中小基金公司还需要这些管理费来维持运营,如果降低管理费,会触及基金的生存条件,最后得不偿失的还是他们自己。
美国在安然事件发生后出台了萨班斯法案,要求所有到美国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国资委借鉴发达国家、国外先进的大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在2006年出台的《中央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中央公司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公司应设立专职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责。具备条件的公司,董事会下可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本文研究在上市公司中,有作为风险控制管理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是否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有关系。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可划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是由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信息使用者的选择性信息提供,是公司管理层与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所产生的内生决策,因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减轻公司管理者、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或者是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号从而获得更有利的资金供给,这两者都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Healy and Palepu,2001)。那么,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究竟如何?大量的研究发现,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保证融资优势、避免摘牌、获取控制权私利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等,信息披露的动机不足,披露数量与质量都较低(平新乔等,2003;赵黎鸣,2013)。而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为了规范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从1993年开始便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规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总体来说得到逐步规范,自愿性信息披露也逐渐被采纳,不过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总体来说还偏低,内容更多地集中于盈利预测和监事会报告;张明霞等(2014)发现上市公司整体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不高,信息含量较低;张丽(2015)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总体情况不乐观,并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许多公司的披露决策是由高层管理委员会做出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对公司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会涉及公司的诉讼风险、管理层信任、声誉等方面,因此,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会对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造成一定影响。最近,关于财务信息披露、诉讼风险和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问题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有较多研究。但关于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作用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关系的研究比较少。良好的公司治理包括多个层面和表现形式,其中就包括充分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必然会向市场上中小股东提供更多的公司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委托-代理成本。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能提高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吗?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着自愿性信息披露度量、动机和影响来展开。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度量,大部分研究借助于构造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如Botosan(1997)、Chau&Gray(2002)和Francis et al.(2008)。这个方法主要依据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信息披露法规和上市公司年报(或季报)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指标,然后根据每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披露情况给予赋值,最后得到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可概括如下:(1)资本市场交易假说。因为公司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资本成本,而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更多地融资;(2)控制权竞争假说。这个假说认为管理者会因为公司较差的市场业绩而被解雇,为了避免公司价值被市场低估,管理者有动机向市场提供更多关于公司的信息;(3)股票补偿计划假说。这个假说认为管理者的薪酬计划很多依赖于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表现,使得管理者有激励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最大化自身的薪酬回报;(4)法律成本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法律成本存在一方面避免管理者不充分的披露,但另一方面却又制约了管理者对公司未来预测信息的披露,法律成本这两方面的作用都被经验研究所证实;(5)管理者才能信号假说。认为赋有才能的管理者有激励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向市场揭示其能力;(6)专有化成本假说。认为公司的信息披露可能会削弱公司的竞争力,导致对信息披露内容的选择。
(二)国内文献
从自愿性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会带来公司流动性提高;第二,资本成本的降低;第三,更多市场分析师对公司的追踪分析。(张学勇、廖理,2010)。从国内来看,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是在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釆用自建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的方法展开研究,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管背景特征(郭琦,2015)、机构投资者类型、股权特征(牛建波等,2013)、CEO权力(周冬华等,2013)、董事会、大股东(赵颖等,2014;张洁梅,2013)、国有持股比例(李慧云等,2013)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因素以及公司特征方面的因素,如公司规模、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成长性、财务水平等。但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而且在己有研究中并不是上述所有因素都会对其有显著影响,即使是同一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自愿性信息披露衡量标准下,所得结论也会存在差异。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在风险管理实务中,财务人员关注资产负债表,业务经理关注运营和工作流程,律师们将目标锁定在可能引发风险的合约的设计和执行上,而对于一些定性风险,如声誉风险、管制风险、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等却被忽略。对此,无法用纯技术方案来解决,需要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来综合协调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逐年增多。但其刚刚起步,上市公司中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只是少数,至2014年,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占比只有2.92%。根据《中央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1)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2)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3)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4)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5)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6)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7)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8)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公司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9)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公司信息披露
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公司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参与几乎所有方面的业务活动。如果公司的信息披露处理存在任何的不恰当,会造成潜在的法律问题或诉讼风险,影响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有权对此进行干预,提请董事会注意。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委员会积极参与到公司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并对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具有一定的决定权。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它有义务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因此,它可能通过干预自愿性信息披露降低公司的逆向选择成本和资本成本,它有动力提高管理层盈利预测的披露来保护股东权益。此外,自愿性信息披露也可以降低竞争劣势成本和信息披露的加工成本。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更有可能发布业绩预告
由于法律的约束以及公司声誉效应的影响,管理层更倾向于通过自愿披露对不利消息的预测来缓解负盈余消息的影响,从而降低公司的诉讼风险。对于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说,他们的职责是使公司整体风险最小化,官司对公司来说代价是十分昂贵的,并且会导致股东价值的显著降低,这也是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能的体现。因此,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了自身以及公司的利益,有动机监管管理层对不利消息的处理。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相比其他公司,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可能性更高,这种倾向在不利消息的预测(相对于利好消息的预测)上更加明显
如果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公司自愿性内部治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将会建议高层经理人更加公正客观的进行管理层盈利预测,降低公司信息不对称来减少成本。同样,他知道发布投机性预测可能并不可靠,甚至是具有误导性的,这可能会引起针对公司的诉讼。这种倾向在管理层盈利预测等前瞻性预测信息上更加明显,因为这些信息并没有通过外部审计师进行正式的审计。由于这些原因,本文假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发布管理层盈利预测比其他公司更加准确、更加客观。这与强有力的公司治理能够阻止或减少经理人的投机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以前的研究证明,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使用更为谨慎(不太乐观)的语言来减少预计诉讼成本(Kwak等,2012);还有观点认为自愿披露可靠的预测信息能减少股东诉讼和诉讼赔偿的可能性。
H3: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发布的管理层盈利预测比其他公司更加准确、更加客观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0年—2014年所有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了ST公司、金融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剩余了7043个样本。由于现有的数据库中2010年以前的业绩预告数据几乎没有,因此选取了2010年为研究起点。本文用到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锐思数据库RESEET、WIND数据库以及从公司年报中手动搜集的一些数据。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受负债水平、公司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等因素的影响。从负债水平来看,公司负债水平越高,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越大,管理层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获得股东和债权人信任,因此,公司的负债水平越高,其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周国娟等,2014);从公司盈利能力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因此业绩好的公司有必要通过更多的信息披露强化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因此,公司盈利能力越好,其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吴伟容,2013);从国有持股比例来看,国有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低,产生这种负相关关系的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上市公司设立的背景特殊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等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乔旭东等,2007),而李慧云等(2013)研究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高的公司国有控股占的比例相对高一些;从独立董事比例来看,独立董事可以有效增强董事会独立性,从而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因此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其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张洁梅,2013);从董事与CEO两职合一来看,两职合一会严重削弱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因此两职合一程度越高,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越低(张洁梅,2013);从股权集中度来说,股权较集中时,大股东通过“利益输送”侵蚀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较为突出。为了防止公司内部信息被外界察觉,以及防止公司内部状况被潜在竞争者所获知,大股东披露更多信息的意愿较低(杜威等,2015);从审计机构权威性来说,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具有更强的业务能力,对公司的声誉和威望更为关注,更倾向于促使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来提高审计质量,因此,高质量的审计机构,有利于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和文岑,2015);从机构持股来看,机构投资者整体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显著负向影响,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显著提升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牛建波等,2013);从诉讼风险来看,诉讼风险的增大会使公司更倾向于发布不利消息的业绩预告,提高自愿信息披露的质量(Kwak等,2012)。结合已有的研究,本文选取了表1中的变量进行研究,利用probit模型来检验假设H1。
为了验证H2关于不利消息的预测可能性,根据国泰安数据库中业绩预告类型的分类,本文把PF分为三种情况:(a)业绩预告类型为大增、略增、扭亏、续盈的为利好消息;(b)业绩预告类型为大降、略降、转亏、续亏的为不利消息;(c)业绩预告类型为不确定的为不确定消息。然后,本文构造了一个0-1变量GOBPF,如果在测试年发布的PF为不利消息,其值为1,如果为利好消息,其值为0,不考虑不确定消息。在把因变量PF换成GOBPF后,本文只利用利好消息和不利消息验证Eq.(1)。为了研究H3关于预测的准确性问题,本文选取了进行了业绩预告上下限范围披露的公司,将公司业绩预告的中位数与其当年的实际利润进行比较,对两者的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构造了变量STDIF,本文把RMC×LEV(R*L)也包括进来,是为了检验当财务风险增加时,RMC对预测准确度的影响是否更加明显,在将因变量替换为STDIF后本文进行了回归。H3模型如Eq.(2)所示。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样本中某些变量存在异常值,为消除其影响,本文对样本的连续变量进行了缩尾处理,缩尾后H1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中两职合一的情况比较少,其财务报表更多的由四大所进行审计,同时其财务风险与诉讼风险相对较高,这与其职能也有一定的联系。由表3的自相关检验可知各自变量间没有显著的自相关关系。
(二)回归分析
因变量业绩预告为0-1变量,因此本文利用probit模型研究风险管理委员会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系,表4是H1的回归结果。由表4可以看出,所有的变量都与业绩预告显著相关。RMC的系数为负,这与本文的假设不符,这可能是因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综合衡量公司的整体风险,诉讼和管制风险等会使其更多的对外披露坏消息,更谨慎的披露好消息,因此,总体来看,风险管理委员会可能不主张对外过多的披露业绩预测消息。这通过表5也可以看出来,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进行业绩预告的均值低于没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而与大众的认知和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两职合一、股权集中度与业绩预告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管理层更多的对外披露好消息以体现公司的竞争力或是对外显示其管理能力的一种表现,是否由四大审计事务所审计、盈利能力、负债水平、诉讼风险与业绩预告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由四大审计事务所审计本身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的质量提供了较高程度的保证,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多地信赖公司强制披露的信息,这可以抵消一部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效果,当公司盈利状况较好,财务风险与诉讼风险较低时,人们可能更加注重财务报表的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带来的效果可能会降低,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公司可能减少业绩预告消息的披露。
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对区分利好与不利消息后的连续数据本文同样进行了缩尾处理,表6是H2的回归结果。从表6可以看出,RMC、ROA、OC10、STOWN、FUNDOWN、LEV、SUIT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RMC的系数为正,与本文的假设相一致,相对于利好消息,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公司更倾向于发布不利消息,ROA、STOWN、FUNDOWN、LEV、SUIT的系数均为负,这说明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国有持股越高的公司、基金持股越高的公司、负债水平越高的公司以及当年诉讼数越多的公司越不愿发布不利消息,这可能是因为对于盈利状况较好的公司来说,其高盈利能力会更多的吸引公众的关注,而不利消息的发布会降低其高盈利能力所带来的正向影响,而对于风险较大的公司,资产负债率等强制披露的指标已经给市场带来了负面消息,若再发布不利消息无疑会使公司的状况雪上加霜,而对于基金持股较高的公司,由于研究范围有限,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基金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例如获取更多的收益等而对公司不利消息的披露施加压力。股权集中度与不利消息的披露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股东会督促管理层发布不利消息,更好地进行管理。CEO、AUD、IDP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与公司是否更倾向于披露不利消息没有显著的关系。
H3是关于PF准确度的假设。表7为H3样本回归结果。由表7可以看出,回归结果与本文的假设相符,RMC与STDIF正相关,说明RMC的存在提高了PF的准确性。AUD与STDIF负相关,由四大所审计会提高公司预测的质量,LEV、SUIT与STDIF负相关,公司出于谨慎性的考虑,风险的增大使公司更加注重披露信息的质量,但是SUI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会增加公司业绩预告的准确度,而两职合一与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会降低公司预测的准确度,两职合一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令人意外的是,国有持股的增加也提高了业绩预告的准确性,这可能与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试图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有关。R*L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财务风险的增大,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业绩预测准确性的正向影响下降了。财务风险的增大使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业绩预测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考察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定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首先,前文中H1、H2的回归结果是基于回归probit得出的,而probit回归的离散因变量取值概率的累积分布函数为probit分布,这一分布的左右极限区域面积接近标准正态分布,其残差分布有正态特性。为考察实证结果在残差非正态分布情况下的稳健性,本文选用了另一常用的两值离散选择模型即logit模型,来检验结论。由表8可以看出,logit模型的实证结果与前面的结果基本一致。其次,对于H3,本文将控制变量中的股权集中度进行了替换。原模型中所用来衡量股权集中度的变量是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在稳健性检验中,分别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OC5)以及内部持股比例(NOWN)去替换原股权集中度的变量。最终回归的结果列示在表8中,检验结果也大都与原回归结果一致,能够支持前面的回归结论。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六、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使得公司在发布业绩预告方面更倾向于发布不利消息,对利好消息的发布显得更加谨慎,总体来说,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会增加业绩预告的准确性。但当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加时,由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谨慎性,其使得公司的业绩预告范围更加广泛,因此预测的准确性下降。总之,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在公司制定有效的管理层预测信息披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第一次展望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风险管理部门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作用。由于能力的限制,对于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本文未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强这方面的工作,未来的研究可以检验在何种财务风险范围内,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使风险管理委员会降低公司业绩预告的准确性以及在其他类型的公司政策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摘要: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ST公司和金融公司后获得了7043个样本,在控制了公司治理和诉讼风险等因素后,研究发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使得在发布业绩预告方面更倾向于发布不利消息,对利好消息的发布显得更加谨慎。对于准确性方面,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存在总体提高了公司业绩预告的准确性,但是,当财务风险增加时,其作用会下降。
【工商管理了论文】推荐阅读:
工商管理导论论文07-18
工商管理的论文10-04
工商行政管理论文212-13
工商管理论文--完善企业管理制度09-26
工商管理专题课程论文07-17
工商管理论文写作要求01-09
工商企业管理管理专业- 论文参考题目06-02
07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07-25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大专)10-11
09工商行政管理班论文参考选题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