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桂林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业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认真贯彻市委政府“两个转变、五个增加”发展战略,努力实施市委政府“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旅游兴市”之路,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优化产品结构,充分整合发挥桂林资源优势,在持续提升观光旅游品质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名城和旅游集散地。开拓进取、克难攻坚、努力拼搏,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系列改革创新发展措施,积极参与世界旅游发展竞争,正确把握发展机遇和应对挑战,克服“5·12”汶川大地震、雨雪冰冻灾害、H1N1流感、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类-旅游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顺利启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创桂林以旅游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新局面。规划期内全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造历史性新高,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调控目标及项目设置情况
“十一五”经济指标: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相当全市GDP的10%以上,“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1.5%左右;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到1600万人次以上,“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6%左右,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15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8.4%左右,入境旅游者中的外国人要达到10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45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5.7%左右;实施旅游就业推进计划,实现旅游就业岗位达到25万人,其中:直接就业达5万人,间接就业20万人。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共有17个项目被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库中,占全市重点项目的8.7%,总投资达到84.44亿元,占重点项目总投资的8.3%。
二、“十一五”期间主要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
(一)指标
2006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337.95万人次,同比增长11.03%,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10.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52%;全市旅游总收入68.75亿元,同比增长18.63%,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0.97亿元,同比增长9.29%。
2007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530.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40%,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28.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全市旅游总收入85.51亿元,同比增长24.39%,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7.14亿元,同比增长29.42%。
2008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626.90万人次,同比增长6.29%,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25.02万人次,同比增长2.78%;全市旅游总收入100.26亿元,同比增长17.25%,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6.48亿元,同比增长一2.41%。
2009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860.0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3%,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全市旅游总收入126.92亿元,同比增长26.59%,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8.83亿元,同比增长8.88%。
2010年,全市旅游总人数2246.3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2%,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48.62万人次,同比增长15.18%;全市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同比增长32.61%,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4.12亿元,同比增长18.14%。
“十一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8601.9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13.8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960.01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14.34%;接待入境游客641.89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7.66%。“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0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12.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9.45%;入境旅游收入137.5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2.94%。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十一五”期间,桂林旅游业努力克难攻坚,实现了经济运行逆境上扬,基本完成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期目标和“十一五”规划指标。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体现了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旅游收入实现了比旅游接待人数增幅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17个重点项目中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二期)、遇龙河景区旅游开发等项目已经竣工;两江四湖二期、“重走红军长征路”一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圩古镇旅游景区开发、相思江生态家园一期、资江_/角寨景区、兴安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陈列馆等项目正在实施: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建设(项目已争取到中央专项资金,由于设计方案未确定,所以列为未开工项目)等项目尚未开工建设。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系列主题持续推进,行业管理形成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先后开展了诚信旅游年、品牌提升年、优质服务年、精品建设年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一系列旅游主题年活动的持续开展,有力提升了桂林旅游核心竞争力,加快了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不断增强我市旅游的吸引力,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探索诚信旅游体系建设,创新行业管理制度和产业发展机制,建设维护旅游精品品牌,有效提升了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主题宣传,形成主题建设氛围。通过主题年启动仪式、在桂林晚报和桂林旅游网开办旅游专栏、制作主题年大家谈节目、举办征文活动、编制《桂林旅游消费指引》等宣传页等宣传形式,形成旅游行业主题年建设氛围,提高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创建和维护精品、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确保优质服务的观念意识。
二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动旅游精品建设。强化饭店星级管理:通过贯彻国家旅游局《星级饭店访查规范》和全区城市问星级饭店交叉复核,加大饭店星级标准复核力度,促使星级饭店保持质量标准。引导具备条件的饭店创星上星,提高软硬件水平,共新增三星级以上饭店11家。加强旅行社质量管理:以规范合同为重点,增强了对旅行社的诚信和规范经营监督力度,开展了星级导游员评定,引导旅行社诚实守信健康发展,拥有全国“双百强”旅行社5家。促进旅游景区质量提高:以行业标准积极引导旅游景区创建A级活动,新增5A级景区2家。现拥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9家、3A级景区13家,全市3A级以上景区已达到34家。制定实施了《桂林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规范》,引导推动“农家乐”旅游上档次,指导支持乡村旅游点争创全国和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5家,我市农
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居全区之首。建设汽车旅游营地3个。共有2条线路列入国家和自治区旅游精品线路。桂林拥有国家高A级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之多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一批“十佳星级饭店”、“十佳旅行社”、“十佳A级旅游景区”、“十佳农业示范点”应运而生。
三是政府行业企业互动,共建旅游诚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旅游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广西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综合治理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环境大为好转,旅游投诉大幅下降。开创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城市质监部门互动、旅游质监部门与行业协会互动的执法新模式,规范经营和市场监管取得重大突破。旅游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市场治理和规范,开展了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系列活动。开展了旅游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自查自纠存在问题,有效遏制了商业贿赂行为。制定了诚信企业条件、评选方法和考评细则、公布了企业诚信信息征集办法,在全国率先形成较为完整的诚信旅游评价体系。
(二)客源结构优化升级,入境市场再铸新辉煌
以游客市场需求为主导、以提高国际化程度为重点,大力开展境外旅游营销。市领导亲自带头抓促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市人大、市政协联系旅游工作的领导亲自带队,出击韩国、日本、印度、“新马泰”、台湾、美国、加拿大等我市主要入境客源市场,还通过一年一度的联合国记者协会年会,将桂林旅游促销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在全国入境市场平均增幅4%左右低迷情况下,我市入境旅游强劲发展,年均增长到达近7%,客源结构呈现出外国游客增长高、欧美游客比例高、台湾游客份额高的“三高”特点。
一是大力开发欧美市场。针对欧美市场特点,精心制作适应欧美游客的宣传手册。与世界著名媒体CNN和BBC合作,在电视黄金时段播放桂林旅游广告。全力组织柏林、巴黎、伦敦世界三大国际旅游展参展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意、泰、德、法等国的宣传营销。充分利用桂林至巴黎、洛杉矶、法兰克福和悉尼的国际航班展开多种市场宣传推广活动。旅游行业网站开展了欧美游客的集中宣传。
二是努力恢复日韩市场。派出多批人员赴日韩主要城市进行市场调研和促销,市旅游局派往日本熊本市学习人员深入日本各地进行广泛的旅游推介。与两国旅游机构和企业就交通、产品、线路、接待等进行具体对接,在两国强势媒体刊登桂林旅游广告,推出“山水甲天下,魅力新桂林”为主题的品质游、精华游、四季游、周末游等产品,打造了高尔夫旅游、资源丹霞风光专项产品。
三是积极稳定台港澳市场。加强与台港澳旅游协会等旅游机构组织的交往联系,与台湾桂林旅游大联盟深度合作,巩固发展了我市开创的与境外旅行商共同出资宣传本地旅游的新模式。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先后组团赴台港澳开展多种主题的宣传推广活动。对组团赴桂林旅游作出积极贡献的有关旅行社建立了奖励机制。
四是深度开发东盟市场。积极参加东盟博览会,隆重推出“天绘桂林、仙境桂林”旅游宣传片首映式。借参加马来西亚国际旅游展之机,组织对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自主促销。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旅游部门、旅游协会和企业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拓展旅游业务广度和深度,利用开通航线包机等方式引进更多东盟游客。
(三)旅游宣传推陈出新,市场营销增添新内涵
不断强化市场营销理念,积极实施旅游营销发展战略,大力探索国内外营销新体式,实现了旅游营销新突破。
一是宣传营销科学化。加快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了《旅游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营销工作的管理办法》,从总体和战略上整合构建旅游营销系统工程。通过城市和行业整体营销,系统塑造城市旅游品牌和经典产品系列品牌。举行模拟推介会、旅游宣传品点评会等活动,提高旅游营销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模式。
二是旅游营销平台品牌化。建设了先进的目的地营销系统,构建了网络营销新品牌。借助成都国内旅交会机会,再次举办桂林旅游“六合一”活动,使“六合一”活动成为桂林在国内旅交会期问的营销品牌。提出桂林作为重庆游客赴台湾旅游“首选出境地”战略构想,积极推动巩固和重庆一厦门一桂林“空中金三角”经典合作品牌建设。策划组织了首届中国(桂林)户外运动联盟群英会,打造了“户外·桂林”旅游体验新品牌。
三是市场营销目标化。根据国家旅游发展“十一if,,规划重点,对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城市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细分目标市场,开展针对性促销。重点巩固广西及周边地区近距离市场,大力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大西南、东北地区以及京津唐等主要客源市场。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到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湖北、湖南、北京、天津等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组织多个促销队伍,通过多种营销方式,挺进中原、进入西南,巩固和扩展了长沙、武汉、太原、郑州、石家庄、贵阳、成都、重庆等地旅游市场促销局面,桂林旅游大篷车在各地刮起一阵阵“桂林旋风”。
四是营销方式多样化。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重要客商进行宣传营销:在美国CNN、台湾《旅报》、日本《WHENEVER》、韩国《朝鲜日报》、KBS、SBS、MBS电视台等刊登桂林旅游宣传广告,邀请香港亚洲电视台、泰国国家电视台、美国DICOVERY(发现之旅)、英国BBC、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来桂拍摄专题片。与新浪、网易、中华等网站合作,利用广泛的网络系统宣传桂林。通过国家旅游局、自治区旅游局邀请境内外重要客商到桂林考察和进行宣传。借助客源地城市、团体、企业营销网络开展宣传:与国航、西南航空、南航、厦航等航空公司联合推出了“机票+酒店+景点”营销模式,与自驾车、户外运动俱乐部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桂林)户外联盟群英会暨户外运动邀请赛以及国际市民徒步大会。借助全国各类优秀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进行宣传:参与并获得央视《完美假期》旅游线路设计大赛20强、“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滚动排行榜前8强、携程旅行网“到达人气最旺目的地城市”前10强和《环球游报》评出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等称号。
(四)提升壮大旅游业,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把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主要任务,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通过探索实践,使旅游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在总结、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组织旅游专家和业内人士编制了《桂林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桂林漓江流域富民特色旅游项目规划》、《桂林市漓江上游生态环保旅游发展规划》等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恭城县、全州县等县编制了本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旅游业发展明
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促进桂林旅游进入发展新时期。
二是积极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历史机遇,提出了全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桂林旅游迈上跨越发展新征程。出台《中共桂林市委员会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和壮大旅游产业的决定》。
三是实施产品结构多元化调整。在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努力开发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重点打造和推出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专项与特种旅游等产品。加强精品和品牌培育,将漓江、两江四湖、三山两洞、乐满地、愚自乐园、龙脊梯田、印象刘三姐、秦城水街等重要景区努力推向世界。突出旅游体验和休闲度假品牌,推出了多条名景览胜、生态、寻古、民俗、丹霞风光等精华游和四季游线路。
四是会展商务和节庆旅游快速发展。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集合会展商务资源,推出会展商务系列产品,使会展商务旅游取得较大成效。成功举办了区域旅游开发合作国际高峰论坛等大型会展商务活动,每年承办和接待各类会展商务活动达2000多个。组织参加了南京“长三角”旅游展、广州国际旅游交易会、广西一北京旅游文化舟、杭州国际休闲产业博览会等数十几个大型旅游交易展会,联动发展桂林会展商务旅游。成功举办了2008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2009·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整合各县旅游节庆资源,编制推出近百项节庆活动,改革节庆组织机制,使旅游节庆成为促进各业发展的新经济形式。
五是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建设了桂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不断改进“桂林旅游网”,对广大网民和社会公众提供资讯版与政务版两种形式多语种版本,被评为全国十大旅游网站。拥有强大网上行政办公功能的“桂林旅游超级办公室”。在全国作为试点城市率先开通了全国旅游12301(桂林)咨询热线。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市县联网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2009年,成立全国首个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了一支“31作零差错、能力零差点、服务零距离、执法零投诉”的旅游质监队伍和具有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的咨询服务人员队伍,培养了拥有全国模范导游、全国优秀导游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星级和优秀导游人员,工作实效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各级、各部门领导和中外游客的好评。
六是旅游业与各行业综合互动。全市形成了合力发展旅游共识,旅游综合协作和推动功能不断增强。以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旅游与商贸的结合、旅游与工农业的结合,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5个转变”,即: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规模型向规模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由旅游目的地城市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城市转变:由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向满足多层次需求转变。通过密切合作,旅游业与新闻媒体、医疗卫生等行业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合作互动。旅游黄金周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综合作用不断扩展。
(五)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区域合作又拓新天地
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将加快区域旅游合作作为重点工作,努力发展无障碍区域旅游区,推进区域问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提升了我市旅游国际化程度。
一是区内合作紧密多样。发挥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旅游门户城市优势,加强与全区14各地市旅游合作交流。与南宁开展双边交流,共筑广西两个旅游集散中心;利用“两广六市”合作,与贺州、梧州共同打造旅游产品和路线:与柳州合作共推“山水桂林一风情柳州”经典品牌。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百色、崇左、玉林等城市开展合作,利用环北部湾经济区优势加快旅游发展。
二是区域合作不断延伸。联合成都、昆明等城市,响亮提出“西部中国”营销口号;联合重庆、厦门提出“空中金三角”携手计划,桂林至洛杉矶、巴黎、悉尼等国外城市的代码共享国际航线,延伸了旅游合作的空域通道;与中原、西南旅游合作延伸了旅游合作的地域布局;京西沪桂黄金旅游线路、桂林一沈阳一本溪一丹东一朝鲜旅游线路延伸了南北旅游轴线。与上海、郑州等九城市开展旅游质量监管互动合作,使桂林在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是境外合作层次提高。市领导多批次与国际旅游组织、城市和旅行商会谈旅游合作工作。与世界旅游组织建立了较好的联系,深度合作不断加强,与亚太旅游协会也加强了联系,2007年,桂林市旅游局成为该协会会员。成功举办了第一、第二、第三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2009年实现论坛永久落户桂林,在桂林乃至广西旅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建设了阳朔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阳朔观测点。推进了与欧洲格里菲旅游集团、亚太旅行商协会、美国旅行社协会等世界主要旅游机构、旅游协会、航空公司、跨国集团、新闻媒体的具体合作,成功融人世界旅游大格局之中。在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了桂林旅游大联盟,密切了与台港澳旅游界、东盟经济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互动,初步构建了全球主要客源国和客源地区的营销网络。
(六)统筹城乡互动发展,县域旅游呈现新气象
我市加快大桂林旅游圈布局调整,充分发挥“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的带动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促进县域旅游快速发展。
一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抓住乡村旅游年主题,在恭城县红岩村举行了2006乡村旅游年暨红岩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揭牌仪式,全面部署乡村旅游相关工作。努力开创县域和乡村旅游新模式,加强了乡村旅游基本建设,组织阳朔兴坪镇、兴安兴安镇、龙胜龙脊景区、恭城红岩村、灵川大圩镇、平乐榕津村等开展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申报工作,打造一批以民俗、新村、花卉、树叶、果蔬为载体的乡村游品牌。
二是加强旅游强县和主题城镇建设。部署推进了旅游强县建设工作,提出了旅游主题城镇战略规划,阳朔县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强县,阳朔和兴安两个次中心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城镇和农村旅游服务基地蓬勃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不断建设完善,农家乐项目发展到250多个,全年近百项旅游-活动一半以上与乡村旅游关系密切,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农家乐逐步形成群体产品,景点建设、产品推广、旅游线路不断延伸到乡村腹地。
三是县域旅游经济成效显著。随着乡村旅游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县域旅游形成发展新高潮,成为桂林旅游的新亮点。阳朔、兴安、龙胜、恭城、荔浦、资源等重点旅游县接待境外游客量逐年增长。
(七)理性谋划旅游发展,理论探索取得新成果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旅游实践经验,积极进行旅游理论探索,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旅游实际工作。
一是积极举办旅游沙龙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桂林旅游沙龙活动,围绕不同主题每月定期展开讨论研究,创办了旅游沙龙配套网站,集中社会各界高端人士发展旅游思想智慧和建议意见,旅游沙龙已逐步成为桂林研究旅游发展的高端品牌论坛。旅游局机关每周举办学习沙龙活动,交流工作经验,汇集综合信息,进行案例讨论,研讨发展工作。
二是完成多项重大旅游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了《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桂林旅游营销战略规划》、《桂林旅游景区大辞典》、《WTO旅游卫星帐户应用研究》、《桂林会展节活动研究》、《导游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旅游航线与包机对策研究》、《散客旅游接待与管理研究》等旅游重点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旅游前沿研究成果,有力指导了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三是认真办好旅游杂志和快报。加强《旅游研究与实践》杂志编辑力量,陆续推出新栏目,使刊物成为国内旅游专业人士交流的平台和了解桂林旅游重要窗口。认真组织编发《旅游快报》,突出了反映较快、信息综合、渠道畅通的特点,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旅游工作动态信息,提供工作决策重要依据。
四是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研讨。举办了全市导游员培训班,举行了乡村旅游专家点评活动,开展了旅游宣传促销模拟会,进行了旅游宣传品研试点评工作。
(八)旅游综合配套改革,建设试验开创新局面
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成为全国首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在这之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旅游业是桂林的优势产业,建设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务院赋予桂林以旅游业改革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神圣使命和重大历史机遇。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已通过评审,正在上报审批阶段。按照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正在积极实施一批专项改革项目,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单位正在进行先期专项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了可喜的新局面。
四、“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漓江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革创新。漓江是我市的旗舰景区,提升漓江景区的发展品质对全市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提升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顺漓江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漓江游览现已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问题,引起各级各界的强烈关注。
(二)市场管理工作有待深化和强化。旅游市场中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如漓江游览航道上存在“飞钩挂船”、渔船和“三无”船只非法载客、摩托艇非法和超范围经营、竹排违规载客现象,欺客宰客、违法违规经营、虚假广告等时有发生,旅游景区(点)周边秩序、低于成本价竞争引发广泛关注。解决问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需要统筹部门协作和联合执法,需要政府和行业互动管理。
(三)旅游产业结构仍待优化升级。以漓江为核心的观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不高,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求,难以形成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既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影响了桂林旅游产品向高端化的转变。要实现旅游的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升级旅游产业结构。需要培育和完善一批新的高品质的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和文化体育旅游产品,实施旅游饭店升级换代行动,加大入境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大力发展旅游公共服务,有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旅游发展质量的新突破,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四)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用有待加强。一些县区旅游发展缓慢,影响了全市旅游整体推进,关键是没有强有力的旅游管理机构。根据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需要,为有力推动旅游具体工作,各县区一定要单设旅游管理部门机构,保证人员编制、经费和办公场所,赋予工作职能和权限。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发展旅游中要有所作为,发挥指导、组织和推动的核心作用。
(五)旅游政策性和引导性资金投入有待增加。相比全国和广西的其他旅游城市,我市旅游直接投入严重不足。如旅游重要基本建设项目难以启动,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缺口较大,旅游业发展奖励措施多年无法解决,旅游产业升级换代严重滞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影响,一些县区旅游部门、旅游公共服务和执法部门办公经费不足等。
(六)部分规划项目建设滞后。即使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进展也不是很顺利,如桂林资江一八角寨景区等项目:有些项目即使列入“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各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开工或建设滞后,如两江四湖二期、愚之乐园二期等项目;项目策划特别是大项目不多,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七)营销手段仍需创新。城市整体营销仍不够,要不断丰富旅游营销内涵,制定境外、国内宣传促销专项计划,采取更加有效的促销方式,全面抓好境内外促销工作。
五、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十二五”期问,是桂林旅游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旅游行业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桂林旅游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发展形势,研究桂林经济旅游的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旅游兴市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务求在继续解放思想上扎实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取得桂林旅游的新突破、新进展,最终实现桂林旅游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充分估计机遇和挑战,科学设置发展目标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变化,加上区内、市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桂林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有良好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后奥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带来的机遇,大型的国际赛事和国际展会等活动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鲜血液,从国家层面带来了入境客源的增长,促进国内旅游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我国旅游强国的建设。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桂林处于自贸区辐射范围内,能较快、较充分地利用自贸区的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对东盟市场的纵深拓展。三是国家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给旅游带来的机遇,在国家鼓励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桂林与其他城市一样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四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对桂林旅游业乃至桂林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将是—个历史契机。五是桂林交通环境改善的机遇,“两
铁三高”的全面通行,将对桂林的对外连接起到重要作用。
在良好的机遇面前,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导致经济不景气,加上传染性疾病、主要客源国政治动荡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桂林入境市场影响极大,市场形势严峻,国际国内城市问竞争激烈,新的旅游兴奋点不断出现,我市旅游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本身的产品结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求,难以形成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正确分析优势和劣势,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优势方面,桂林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基础。一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旅游将桂林作为研究旅游的基地和桥头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落户桂林,对桂林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也为桂林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二是桂林将成为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知名旅游业机构培养国际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桂林是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较早成立了旅专,并将全日制的旅游专科学校仍保留至今的唯一的城市。三是桂林代表了世界未来旅游业的绿色旅游发展趋势。四是桂林旅游起步早,基础较好。桂林具有国际影响力合号召力,也是中国递向世界的旅游名片,是世界旅游组织首批向世界推荐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从1973年成为国家首批24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至今,每年都在可喜地递增。桂林也是中国旅游发展的缩影和风向标,并给全国旅游业发展创造积累了众多经验。此外,桂林旅游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境外游客结构合理。目前,已经形成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游客四分天下的多元化入境客源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单个境外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接待游客量较大。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较多,占总的从业人员比重较高。
劣势方面,一是旅游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从旅游产品的开发到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建设,从现代服务业的构建到现代经营理念和旅游业态的创新都急需跃上新台阶。二是增长方式亟待改进。桂林旅游业至今仍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相当部分的旅游企业处于小、散、弱、差的状态。据统计,全市109家旅行社,大多数是小型企业,管理和营销模式落后,增长方式仍是低层次、粗放型,制约了旅游经济的较陕增长。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桂林市取得导游资格证人员超过了1万,在全国占比较大。高级导游有几名,特级导游寥寥无几。四是高端旅游设施亟待增加和升级。桂林的宾馆酒店发展不平衡,酒店设施都亟待改进和修扩建,高星级宾馆酒店数量缺乏,商务设施严重不足,仅能满足观光游客的住宿需求,不能满足大型会议、高级商务、休闲娱乐等高端消费需求的酒店。自驾游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市内、景区周边停车场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自驾车旅游者需求。汽车宿营地等新业务也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五是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急需理顺。旅游业综合性强,跨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功能多,关联度大,要进一步完善。六是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亟待建立。围绕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桂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传统服务业的产业体系,但是仅仅能满足中低端消费需求,而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会展、中介服务、文化休闲、高档娱乐这些方面仍要进一步完善。七是旅游产品供给也亟待放大、提质。进入新世纪以来,桂林相继开发了两江四湖、印象刘三姐、乐满地休闲世界、西街、遇龙河、愚自乐园、秦城水街、龙胜温泉、龙脊梯田等等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扭转了过去“三山两洞一条江”的产品结构,也形成了多元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但是还需要在高端游客的需求、精品旅游景区景点、精品旅游线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强桂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统筹协调各类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桂林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黄金时期,试验区建设是“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规划期内,与之相关的旅游、农业、工业、服务业、商贸、文化、体育、金融、科教、医疗等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要服从试验区建设的需要,以旅游为主题,以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都要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有机衔接,由试验区规划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规划。
(四)科学谋划旅游业发展,精心设计发展举措
1、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以政府主导,积极推进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用政策吸引项目,用资源置换项目,用好的发展环境留住项目,形成多方筹集资金,促进项目建设快速发展的局面。积极谋划特色突出的大项目。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著名旅游城市优势和优厚的自然资源、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发展环境、优越的地理环境,高起点、大手笔深度开发一批顶级、唯一的特色旅游大项目。积极扶持旅游企业壮大规模。积极引进旅游大项目建设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培育有实力、有规模的旅游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包装上市等形式,多渠道融资,壮大自身,提高竞争能力,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桂林旅游强势品牌。要培育和推出酒店、宾馆、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精品。酝酿成立相关旅游集团,引导多元资本参与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集团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加快本市酒店与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合作步伐,不断提高我市各项旅游业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通过集团的组建把企业力量凝聚起来。打造联合国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品牌,整合县域节庆活动,创建知名节庆品牌。
3、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客源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强化城市旅游形象。整合营销资源,形成营销合力,加大整体宣传营销投入,创新营销手段,加强城市整体营销。增强城市旅游文化内涵,把“桂林山水”的旅游形象品牌赋予文化的内涵。加强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开发。坚持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并举开发战略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促销模式,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要制定奖励政策,对组织包机、专列的旅游企业实行一次性奖励。进一步加大区域旅游合作促销力度。加大“大桂林旅游圈”建设提升力度。
4、夯实发展基础,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旅游酒店等服务设施,新建、扩建一批高端旅游宾馆、酒店,大力推行绿色酒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和旅游家庭旅馆,满足高端游客住宿、休闲等需求,提高我市承接国内外旅游客源的硬件设施水平。继续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要积极推进“数字桂林旅游”建设,努力实现宣传促销、信息服务、旅游质量监管等全面数字化。
5、加强行业管理,优化旅游发展大环境。继续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整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对旅游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宣传引导,倡导理性消费。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和服务工作,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提高游客满意率。加强旅游法规建设,推进依法治旅进程,全面落实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旅游行风建设。加强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由旅游安全、保险救援、管理教育有机结合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旅行社责任险全国统保工作。
6、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旅游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全面增强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制定桂林旅游行业“十二五”培训规划,实施旅游队伍建设行动。着力建设具有勤政高效和决策能力的旅游行业管理队伍、具有驾驭市场能力的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具有精良服务特色的旅游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队伍、具有创新探索能力的旅游科教骨干队伍。
责任编辑:彭康生
作者:唐飞鸿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十一五”以来,永安镇(包括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跨越为主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GDP 30 亿元(预计,下同),比2005年8.3亿元增长21.7亿元,五年间平均年递增29.27%;财政总收入为35000万元,比2005年3269万元增加31731万元,年均递增3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61.6亿元,年均递增21.89%。
2、产业结构调强调优。
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末年的 2:6:2:调整为 10:58 :32 。2010年工业总产值69亿元,比2005年增长670%。一是工业产业特色鲜明。以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为龙头,工程机械、汽车零配件、金属及建筑材料、烟辅材料四大产业体系不断壮大,镇域内(含制造产业基地)规模企业达到73家,其中亿元企业上14家;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逐步转型提质,湖南林业(长沙)家具产业园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已获批长沙市市级创业基地,被列入浏阳市2010年重点工程项目,已明确家具产业园纳入制造产业基地建设范畴,组织参加了省家具博览会,目前正在开展项目调规等工作;浏阳河国际名酒城项目总投资27.5亿元,预计年创税5.5亿元。目前
2、3号厂房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一期产区主要道路路基、地下管网全面完成;给排、配电、厂内道路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灌装设备、包装设备部分进入施工现
1场,正在组织制作安装,今年春节前可望产酒。二是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以超级稻、现代烟草农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抓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袁隆平院士“种三产四”工程,以永安片为重点,形成了万亩超级稻示范片,五年来累计推广超级稻71500亩,温家宝总理亲临永安视察农业工作时对永安超级稻推广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十一五”期间,早、中、晚稻种植面积逐年提升,每年稳定在7万亩以上;以丰裕片为核心,烟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日益凸现,逐步形成了湖南省一流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烤烟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0亩以上,五年来累计种植烤烟55324亩;水产养殖、油菜、蔬菜、花卉苗木、小水果、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三是城镇建设品位大幅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城镇面积达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商贸区、以株陵安置小区、永安花园、永盛家园等为代表的生活区以及以制造产业基地为中心的工业区的城市布局。通过对永安大道进行改造升级,拉通纬二路,贯通纬1.5路、北辅路,实现了园区与集镇的完全对接,我镇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六横九纵”的交通格局(经一路,经2.5路、经三路、经3.5路、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永安大道;纬一路、纬二路、纬三路、北辅路、光明南路、新河路),长浏高速、永盛大道、浏醴高速等高等级公路途经我镇,目前正在火热建设中。房地产业异军突起,目前镇域内有永安花园、永盛家园、华野新城等七个房地产项目,2010年又顺利引进恒大集团投资5个亿在芦塘村开发休闲别墅区,同时与华盛集团就狮子脑水库的整体开发达成了投资意
向。修建了高标准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规范了农贸市场管理,家润多超市、永安中心医院、城市给排水系统、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大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城镇化迈出坚实步伐。
3、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完善。五年来,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修建村级主干道,重点改造修建了柳家坝大桥、杨麻公路、大安桥等亮点工程,全镇村级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共投入烟水烟路项目资金6700余万元,新修标准塘500口、标准渠50余公里、山塘清淤300余口、改造维修水利设施1500余处;投入7000多万元,对以大安村为核心的丰裕、督正、永和四村进行了土地综合治理,改造平整基本农田1.2万亩,整治河道3.6公里,拓宽路桥1.75公里,扩容、硬化、清淤山塘70多口,硬化土地平整区灌溉渠10000多米,排水渠3400米,建堤灌站3座,装机80千瓦,渡槽320米;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不含烟水、山水开发)移动土石方50余万方,新增蓄水20万m3;投入经费6170余万元,完成农网改造76个台区,全镇供用电保障率达95%以上;投入扶助资金100余万元,发展农村沼气清洁能源800余户,全镇标准农田、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投入130多万元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永安中学成为长沙市示范性中学;成功撤并三所小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投资2800余万元建设永安医院,并升格为中心医院;13个村(社区)完善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公共卫生管理力度,加强了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活跃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呈现勃勃生机。五年来,共发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800多万元;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兑付补助金1785.46万元;发放各类救助救
济资金290.8万元。2010年农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2081元,比2005年4937元增加了7144元。
二、“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兴工富民、城乡统筹、创新强镇”为主要战略举措,全力打好服务基地建设、对接工业新城建设、力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民生民利“五个攻坚战”,努力把永安打造成为对接长株潭的桥头堡、工业新城建设的主战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高效科技特色农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之乡。力争再用5年时间,永安镇(包括制造产业基地)发展成为GDP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的现代新城。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永安镇(包括制造产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
——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递增()%;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亿元,年均递增(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递增( )%;
——GDP75亿元,年均递增长20%;
经济结构和效益指标:
——
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
——财政收入20亿元年均递增20%;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个,农村劳动力(包括区域外)转移就业年均()人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2015年永安镇域(包括制造产业基地)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 )%,高等教育入学率达(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元以上,年均递增()%; 资源和生态环境指标:
——城镇空气环境污染指数年均值保持在94以内;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 )%。
——永安镇(制造产业基地)人均GDP()元以上。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十一五”执行情况分析总结
“十一五”以来,农发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按照集团发展规划要求,以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定发展信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逆势而上,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举全集团之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经营业绩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有望圆满完成,为集团“十二五”期间实现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预计今年,农发集团销售实现收入26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目标的130%;利润总额5500万元,完成目标的92.5%,净利润250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1%。到今年年底,集团总资产达56亿元,完成目标的73.7%(主要原因是制定规划时省政府宣布的三家公司兼并重组,水利集团未合并进农发集团),净资产8亿元,其中国有资产4.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2%。从2007起集团连续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08列全国同行业第9位,2009年为第8位。
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主要是围绕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目标,在做特、做强、做优上下工夫。首先,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出“一二三”和“个十百千万”工程、“222”计划,明确三大主业、三大二级产业集团和三级组织机构体系,明确了 - 1 -
“4+1”发展模式,制定了四大主业发展实施方案。其次,是改革创新、勇于开拓,按照“平稳过渡、加快融合、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原则,对粮食集团进行经营性改组,推进下属企业改制,业务不断拓展,成为全省粮食行业的盈利大户,同时外部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集团集中人财物,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支持新农都物流中心和润和·信雅达国际两大龙头项目建设。第三,是团结和谐,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集团上下从容应对、迎难而上,在逆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一览表(单位: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农粮主业发展战略导向,打造知名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农发集团将坚持转型升级发展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由“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的转变,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坚持做特、做优、做强农粮主业,努力拓展产业链、构筑“三农”
发展大平台,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着力打造省级农粮百亿大集团,争取在“十二五”末位列全国同行业第5位,行业龙头地位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当好我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
(二)全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紧密集合企业自身优势和产业布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要求,加快“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着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末集团总资产达到110亿元,增加54亿元,其中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二期15亿元,农都公司改造升级项目15亿元,上虞公司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15亿元,粮食公司北粮南调项目8亿元,“大农网”项目1亿元。
抓好集团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十二五”期末集团销售额达到50亿元,增加24亿元,其中农产品物流销售增加10亿元(新农都公司5亿元,农都公司3亿元,上虞公司2亿元),粮食销售增加8亿元,房产销售增加6亿元。
一是以“个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龙头”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点做好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运营,投资50亿元,分期开发,滚动建设。一期用地近500亩,投资15亿元,将于2012年正式开业,预计年交易量300万吨,年成交额超过130亿元;二期规划用地1100亩,总投资35亿元。同时,农发集团将在全省选择4-5个重点地级市,投资建设二级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百家农产品配送连锁店,完善区域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形成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定价中心。进一步建立紧密、半紧密、松散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基地,以生产基地带动几十万、上百万农户。
二是以“产加储运贸”全产业链打造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粮商”建设,争做浙江最大粮商。在主要产粮地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新建、收购、控股、参股或联合区域粮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粮油加工能力;充分发挥三大粮库的作用,拓展经营性和政策性业务;配合政府在东北建立中转仓储基地,实现北粮南运;充分利用三大粮库的铁路专运线以及交通优势,增加中转业务量;针对我省短缺品种,拓展进口自营代理业务,增加内贸业务量;提升终端销售能力,推进“百家放心粮店进社区”。
三是坚持以工哺农方针,全面推进“大房产”建设,争做浙江著名房产商。进一步加强名企对标,完善成本控制,优化开发流程,拓展旅游、商业地产业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济效益,争取进入浙江房产十强,为集团农粮主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以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大商贸”建设,争取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通盘考虑上虞园区12000亩土地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杭州湾商贸综合体,一期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耕文化等业态的现代服务业;二期结合绍兴滨江新区规划,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加工等现代服务业。结合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定位要求,投资15亿元,对农都市场搬迁剩余土地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集主题酒店、食品卖场、购物娱乐、连锁配送、酒店式公寓等为一体的以“城市厨房”为概念的商贸综合体。
五是依托中国农业网,投资1亿元,积极培育“大农网”。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加强银企合作,探索虚拟交易和支付模式,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体系。
(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学习型现代国企
在“十二五”期间,农发集团将继续探索“集团公司、二级产业集团、下属企业”三级管控模式,根据省国资委要求积极推
进企业管理层级压缩工作,原则上将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进一步探索多元化产权改革,推动企业改革改制,建立多样化的经营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高效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本管理机制,通过集团资产经营公司等资产管理平台,对集团内部不良资产和壳公司进行清理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新农都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上市运作和企业债发行,持续提高企业融资水平和社会知名度。
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监管力度;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提高集团整体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全面预算和资金流管理,形成成本控制的激励制度,完善经济责任考核和内部审计,为“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保驾护航。
将建设学习型农发作为“十二五”期间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集团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招聘、培育机制,建设一支“勤于思、善于谋、勇于断、敢于为”的国企经理人队伍。
努力加强集团与外界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充分借用省内外大院名校科研力量,加快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农业产业化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等的推广应用。联合中央有关部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企业等,积极筹备中国农经学会现代农产品物流专业委员会组建工作,积极争取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企业竞争情报分析,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附件1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执行情况总结评估报告提纲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进展情况总体评价
对本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具体进展情况
(一)重要指标比较。对“十一五”前后有关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员、固定资产、中医药服务、病床使用率、投入等。各省可根据本地中医药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事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为完成任务采取的政策措施、实施的重大项目、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主要包括:
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2、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面。
3、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
4、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
5、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方面。
6、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
7、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
8、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方面。
9、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方面。
10、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
4
11、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面。
12、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
13、其他。
(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主要包括:
1、中医药管理体制建设方面。
2、中医药投入方面。
3、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应用方面。
4、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
5、中医药行业管理方面。
6、深化中医药机构改革方面。
7、其他。
三、规划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方面。
2、重点任务完成方面。
3、重大项目执行方面。
4、政策措施实施方面。
5、其他。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政府层面。
2、社会层面。
3、中医药自身层面。
4、其他。
四、“十一五”规划执行基本经验总结
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有效执行的基本经验,为推动 “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五、政策建议
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出做好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推动和完善“十二五”规划编制与组织实施工作。
通 知
各乡镇计生办、站:
请按照市级文件要求,认真总结,据实填写乡镇级计划生育服务所现状调查表(1-4),将总结和表册于7月6日前上报(传)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科技办。
特此通知
桐梓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010年7月1日
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
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的通知
各县、区(市)人口计生局: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发改委《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
务体系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的通知》(人口厅发
[2010]49号)要求,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以全面掌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总结探讨“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经验及问题,研究制定“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了切实搞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包括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流动服务车配备及设备装备情况;截止2010年6月30日总体状况;
(二)“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落实“十一五”规划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
(四)“十一五”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主要成效;
(五)“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近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新特点,以及今后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七)“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框架建议。
二、工作要求
(一)各地应切实重视此项工作,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好所辖地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评估工作,做好对基层上报数据的审核把关并及时将总结评估材料和报表上报;
(二)县、区(市)共上报二份材料和二份报表,其中,“十一五”农村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总结评估报告一份,基层(县或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一份,县(市、区)级计划生育服务站现状调查表及乡镇级计划生育服务所现状调查表各一份;
(三)县、区(市)人口计生局负责收集汇总,审核把关,并在汇总表上由分管领导签字盖章后于2010年7月10日前上报市人口计生委科技科,同时上报电子文档一份;
(四)联系人:科技科周君鄢长江
联系电话:3119279
传真:311926
2邮箱:zysjsjkjk@126.com
附件:
1、县(市、区)级计划生育服务站现状调查表
2、乡镇级计划生育服务所现状调查表
遵义市人口计生委二〇一〇年六月三十日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规划的完整答卷将呈交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4项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外基本完成——可以说,“十一五”规划是历史上完成情况最好的五年规划之一。
尽管有首次引入约束性指标带来的不可比因素,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十一五”规划86.4%的指标完成率明显高于“十五”计划的64.3%和“九五”计划的75%。
但高分毕竟不是满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目前,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得到实惠,尚有期盼
历史上,从未像“十一五”规划这样,把民生问题提到如此高的位置:22项指标中有8项指标涉及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其中2项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列入规划。
截至2010年底,8项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前达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胡鞍钢说,“政府在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转型过程中,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央提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把“保民生”作为应对危机的重点之一,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困难的情况下,民生投入持续发力,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
民生指标全部完成,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年增加,城市困难群众住上保障房,农民生病出院就能报销医药费,免学杂费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平均减少支出770多元„„
然而,对于一些普通百姓来说,民生指标与切身感受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以居民收入为例,“十一五”末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5919元。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7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也高于5%的规划目标。但普通百姓感觉并不明显。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认为,物价上涨减缓了收入的实际增长率。
近年来,中国通胀压力持续增大,特别是食品和住房价格涨幅较大,直接影响到了低收
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再加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感受。与此同时,百姓的需求层次却在不断提升。
“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亟待破解。”胡鞍钢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1%以上的增长,大大超过规划纲要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
“十一五”开局平稳,在投资和出口双双带动下,头两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在两位数以上。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中国经济一度出现严重下滑。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央及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对宏观政策作出方向性调整,促使经济逐步企稳回升。
“我们不仅依靠投资拉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还通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保障房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加快社会保障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内需有效弥补了外需的缺口。”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
12.7%、14.2%、9.6%、9.2%、10.3%——五年经济增速划出一道亮丽的“V”形曲线。
回顾此前几个五年计划,中央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时通常偏向“保守”,结果均是大幅度超额完成。
“在当初制定五年规划时,不是不敢把指标定高一些,而是希望引导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用在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来,而不是增长本身。”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就业岗位等都无从谈起。但另一方面,我们毕竟还是对调结构、转方式重视不够。”王一鸣说。
目前,中国经济正向自主增长的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但仍然受到资源环境明显制约,并面临着通货膨胀等新问题的影响。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
“十二五”打算
“十一五”以来,全市城市管理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全市城市管理事业发展情况
城市供水能力大幅提高,全市现有自来水厂13座,设计供水能力105万吨/日,在建水厂1座(市第二自来水厂,建设规模为每天10万吨工业原水和5万吨自来水)。积极做好水质改善工作,配套建设了市安居工程管道直饮水项目,实施了南郊自来水厂水质改善项目,建成国内首个10万吨超滤膜工艺深度处理水厂,大大改善了市民饮用水质量。城区居民水表“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进展顺利。报请建设部、科技部、环保部批准,将“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列入了国家水专项,并确定某某市作为研发基地,“十一五”期间到位资金1800万元。进一步加大了燃气设施投入,民用燃气得到跨越式发展。围绕“安全生产、优质服务、保障供应”的目标,积极做好燃气供应管理工作。目前,城镇燃气普及率99%。城市供热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成立了热力行业主管部门,2006年3月,经市编委批准,在“某某市燃气安全检查监督站”牌子上加挂“某某市热力管理办公室”牌子。随着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大供热设施配套投入。积极推进供热计量分户控制改造,提前一年完成了省下达的“十一五”期间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任务。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力度,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目前我市现有污水处理厂6座,设计日处理能力31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0.94%。在建污水处理厂2座,其中,某某港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日,预计今年年底竣工。仙河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污水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日,可实现仙河、孤岛两镇居民生活废水100%处理。不断完善城区排水设施,完成了弥河路工程、汾河路雨污水管线工程等,中心城区雨污水管线达804公里,建设排水泵站32座,排水能力达到255立方米/秒。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我市目前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共有5座,设计日处理能力880吨。在建项目1座,为广饶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位于县城北侧,占地44.56亩,采用BOT模式,设计日处理能力200吨。与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就建设某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洽谈。该项目规划日处理规模1200吨,一期建设日处理规模600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清理店外经营41000余户,取缔乱摆摊点、流动商贩53500余个,规范拆除门头牌匾5420余块,清理卫生死角7760余处,各类垃圾155000余方,清除乱涂乱画15700平方米,查处乱停乱放车辆12300余辆,规范大排档经营摊点14100家,城市容貌大为改观。环卫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末,全市道路保洁面积达2437.30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加591.3万平方米,保洁水平稳中有升。园林绿化方面,近几年随着黄河水城建设的深入,我市城市绿化突飞猛进,先后建成了清风湖景区、明潭公园及广利河沿河绿化等一大批绿化工程,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为375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1443万平方米。城市节水方面,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的创建工作,2006年5月,我市被原省建设厅、省经贸委命名为“山东省节水型城市”, 2007年3月被原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目前正在积极做好国家节水型城市复审工作。加快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抓好中心城道路改造,先后实施了胜利大街北延、黄河路西延、南一路西城段等40余道路工程,城区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面积由1414万平方米增加到2049万平方米;各种桥梁由133座增加到194座。其中,中心城道路总长度达523千米,总面积1331万平方米,形成了“五横十三纵”的城市道路主框架。全力投入黄河水城建设,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任务。2007年实施了广利河西城城区段(黄河路至明泓闸)、五六干合排(西五路至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沙营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完成工程。2008年实施了老广蒲河截污导污、明潭公园、秋月湖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东城污水管线改线等工程。2009年实施了清风湖景区续建工程、广利河顺河道路暨岸线平整工程、石油文化节点、广利河黄河路节点和东二路桥节点工程及东城截污工程。2010年重点抓好清风湖景区完善提升工程和黄河水城水污染治理工作。大力实施城市拆迁,先后实施了体育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运河路、南一路、惠州路、北二路、机场道路等多项拆迁任务,没有引发任何社会不稳定因素,为黄河水城建设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组建了黄河水城管理办公室,开展水城养护管理工作。
二、2010年城市管理工作情况
2010年,市城市管理局组建以来,一手抓机构改革,一手抓业务工作,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完成机构改革,搭建起了新的城市管理工作框架。按照“以工作统一思想、整合机构和人员”、“以创新解决难题推动发展”的工作思路,抓好机构改革和业务工作,既确保了工作不断、秩序不乱、队伍不散,又实现了统筹有机运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是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26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面行使,完成园林企业资质审核、燃气经营、排水许可、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等审批事项。二是探索建立了新的工作机制。打破原有市政、执法分散的运行机制,实行了四个“一体化”工作新模式。即,整合环卫、执法、园林、市政等方面人力、装备资源,实行市容管理一体化;同步实施道路建设与相关设施配套,实行市政公用设施建管养一体化;项目建设、市政配套、执法管理配合联动,实行重点项目建设一体化;建立统一指挥、规范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处理机制,实行应急管理一体化。三是行业统筹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注重加强行业指导,在全系统下发了6大类21项工作考核任务及标准,制定了8项行业工作规范。全面做好污水垃圾处理运行监管,开展了污水绩效专项考评工作,综合调度城市防汛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实现了城市安全渡汛。四是全市城市管理“一盘棋”的格局初步形成。针对不同时期,在城市管理系统集中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公用事业安全检查、环卫工人节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垃圾污水处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指标,纳入了全市综合考核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市政公用事业正常高效运行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始终坚持建设管理服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管理运营力度。城市供水、供气、集中供热运行安全平稳,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管养水平稳中有升。大力实施植物多样性改造,认真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定时对城区主干道路洒水除尘,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善。扎实做好市政设施管理养护,市政设施完好率、路灯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严格规划监察,违法建设项目依法处理。同时,围绕市民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改善水质,增加水源。针对黄河原水水质差的问题,采用先进的超滤膜组合深度净水工艺,建成了目前国内首座10万吨膜工艺净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106项标准,大大改善了市民饮用水质量。积极推进市自来水厂调补原水工程,与广北水库联网,使水库库容由640万方增至3640万方,解决水库库容小、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发挥行政职能,解决燃气供应不足问题。今年4月,城市管理部门接管燃气行业管理职能后,在全市燃气紧张,公交车、出租车加气难的情况下,主动与胜利油田沟通,增加供气指标,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加气难题。同时,组织编制了燃气发展规划,增强政府对燃气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实施便民工程,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围绕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创新思路,通过市场化手段实施了登州路供热站增容工程,解决东城北一路以北区域供暖问题。协调油田,结合胜北社区热电联供集中供热工程实施,将西城30万平方米市直破产企业旧住宅区(免缴供暖配套费)和250万平方米范围内社会采暖用户接入集中供热系统。建成了胜利大街跨黄河路水系人行桥(即连接安居晨阳学校至辽河农贸市场人行桥),实施府前大街与东三路改造,及时修补了西城济南路、北一路、西二路、西四路等11条主干道路及宾平街(供销商场与商业大厦之间道路)、东城旧住宅小区出入口道路,开发区实施了南一路、沂州路等道路改造,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三)加强市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市政重大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骨架。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仅市城市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7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中就承担了4项。一是实施城市南展区道路建设工程。抽调精兵强将,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拉开了城市南展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同时,加快实施汾河路、弥河路、天目山路、烟台路等道路工程,配套完善新建小区市政设施。二是实施城市景观道路绿化工程。完成了机场大道东八路景观绿化、北二路综合改造、胜利大街(电视台至南二路段)滨河景观绿化,打造了城市三条景观大道,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三是建设广利河引黄补源和应急导污工程。市政府确定实施后,我们加紧施工,尽快投入使用,在广利河上游治污完成前,既解决广利河上游污水直排问题,又可为广利河补充黄河原水。
(四)加快黄河水城建设,打造高效生态城市品牌。一是加快实施清风湖景区亮化绿化提升工程。在清风湖景区安装以LED为主的各类新型绿色节能灯具1万余盏,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光源示范区。实施了清风湖景区绿化提升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0.4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7300余株,其中大规格乔木1100余株,建设了清风湖冶园、码头、广利河胜利大街桥工程,清风湖景区成为黄河水城的标志性核心景区。二是全力做好黄河水城污染治理工作。在今年夏季黄河水城第一阶段(景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污染治理)尚未启动的关键时期,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排,广利河水体污染严重的现状,城市管理部门主动与环保等相关部门对接,聘请专家,采取工程和生物等措施综合施治,广利河、清风湖及环城水系水质达到了景观水标准。汛期广利河行洪与污水排放、景观蓄水有机结合,与水利部门建立了科学的河道闸门启闭机制,达到了排除污水、存蓄雨水、改善水质的目的。三是加快城市水资源处理和应用。与哈工大联合组建了超滤膜研发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净水工艺技术。与北京碧水源公司合作,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大力推广污水资源化工程,解决污水问题,又可作为黄河水城景观用水。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我市作为全国首批22个“城市水环境改善”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示范城市之一,列入11个典型城市行列。四是扎实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已经省初审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于2011年对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验收。五是积极推进中心城路灯节能建设改造。对43条道路原有路灯实施了LED节能改造,打造绿色照明示范工程。
(五)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顽症,多措并举,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展了中心城别墅区乱搭乱建专项整治。自5月份开始,与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配合联动,通过规划许可、房产证土地证办理、开发商资质评定等措施,累计整治违法建设310户。住宅小区乱搭乱建问题得到全面遏制。二是开展了带泥上路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城市管理部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交警等部门,重点对东城区域建筑工地、城中村、油田井场、大型货运车辆等集中整治,成效明显。三是开展了户外广告专项整治。面对户外广告设置凌乱、审批易发生不廉洁问题的实际,全面加强城市户外广告管理,制定统一规划和建设使用计划,组织公开拍卖,既规范了城市广告设置,又实现了城市资源的有偿使用。四是开展了重大活动专项环境整治。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等重大活动期间,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督导检查和协调调度,营造了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展示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三、“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加强供水、供气、供热供应保障和安全监管
突出抓好供水、供气、供热工作,确保优质安全平稳供应。结合城市发展,实施南郊水厂扩容工程。全力抓好“十二五”国家水专项课题启动。按照我市高压天然气管网和某某市中心城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快市域燃气设施和市中心城区天然气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多方面引进天然气气源,进一步满足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完成某某市中心城区热力专项规划根据市中心城热力规划编制,加快市域供热设施和市中心城区供热设施建设与改造,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推进既有建筑及新建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供热计量改造任务。
(二)加强市容市貌管理
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机遇,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抓好景观道路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制定道桥、路灯等养护管理规范和环卫保洁分级养护标准,建立城市桥梁安全检测机制。逐步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环卫作业市场,完善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资质管理制度,确保市容环卫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行机械作业率,力争“十二五”末主干道全部实现机扫。搞好环卫企业、景观照明企业资质管理。结合旧街道改造,实行高压入地,消除空中线网,净化城市空间。全面推行LED路灯照明改造,力“十二五”末争达到70%以上。规范环卫、路灯协会,逐步建立桥梁、城管监察等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重点规划好特色街建设。编制城市道路难点设置导则。并将设置摊点的道路路段、摊点种类、经营时间、保洁要求等作出规定,向社会公示。通过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
(三)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管理
完成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指导各县区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和景观绿化工程,形成城区水道网。加强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推广水面绿化,彰显我市湿地风貌。全面实施道路绿化,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水平,形成城区绿道网。搞好花园式单位(小区)的建设和评选工作。开展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将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防护绿地纳入城市规划。建立全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提高公园绿地管理水平,完善公园设施,对现有公共绿地进行提升改造。
(四)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
加快污水处理厂特别是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处理工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质量,搞好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经济、小型、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收费方式,提高收缴率。抓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垃圾收集、运输管理,构建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按照住建部规定每平方公里建设一座的规定,“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建设垃圾转运站。在全市80%的干道上设置分类废物箱。
(五)抓好黄河水城建设管理
把黄河水城水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综合治污工程、水系循环工程、水源建设工程。紧紧围绕“保水质、保水量、保水活”的目标,积极推动水体污染治理、滨水绿化、垃圾清理、设施完善工作;雨水、中水涵养与再利用;水系开挖确权、土地整理工作,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确立的治水目标。加强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筹集建设资金,促进良性发展,稳步组建水城集团公司。
(六)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做好执法队伍业务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实行温情执法,感动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好案件审核和行政复议、诉讼应诉工作。明确市区审批权限,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将我局行使行政审批服务职能逐步进入窗口办理,做到依法受理、依法审批、依法监督,在法定职权内、法定时限内办结,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内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推荐阅读:
镇十一五计划规划07-23
区十一五城市管理规划06-23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07-03
重庆十一五农业规划09-11
平湖县十一五规划07-05
十一五规划与项目策划09-08
莆田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07-17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6-20
××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十一五”规划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