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管理工作总结(推荐7篇)
尊敬的省厅检查组、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莅临乍嘉苏高速公路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公司全体职工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按照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检查工作的要求,下面我将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乍嘉苏高速公路浙江段是浙江省水运公路主干线“两纵、两横、五连”路网中的“一连”和所在区域嘉兴市“四纵五横”公路主骨架的主轴,乍嘉苏高速公路起到了将国道干线连接成网,提高路网整体效益的作用。乍嘉苏高速公路连接浙江、江苏两省,连通沪杭、沪宁两条高速公路,并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相连,是国家公路主干道同江至三亚沿海大通道的重要分流线。
乍嘉苏高速公路全长50.281公里,全线途经4个县(市、区),13个乡镇,40个行政村。它南接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与江苏苏嘉杭高速公路相接,并通过海盐枢纽、沪杭枢纽和观音桥枢纽3个枢纽互通分别与与杭浦高速、杭州湾大桥北接线、沪杭高速和申嘉湖杭高速相连接。根据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调整方案,乍嘉苏高速公路划分为两段,浙苏省界至嘉兴枢纽为国家高速公路,编号为 “G15w”(名称为常台高速),长24.78公里;海盐枢纽至嘉兴枢纽为省级高速,编号为“S11”(名称为乍嘉苏高速),长25.5公里。
乍嘉苏高速公路设计标准采用交通部1997年11月26日发布的- 1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规定的平原微丘区的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28米,为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工程于1999年6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10月28日全面建成通车。
乍嘉苏高速公路共设互通立交8个,其中3个是高速公路之间的枢纽互通,有5五个匝道收费站,1个主线收费站,1个管理服务中心,1个服务区。沿线有特大桥4座,大桥15座,中小桥85座,分离式跨线桥5座,涵洞通道138道。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主要负责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养护、收费、路巡、监控、经营等工作。公司设有办公室(下辖监控中心,并负责服务区管理)、营运管理部、工程管理部(负责路产、养护、工程、机电和系统维护)财务部四个部门,其中营运管理部负责王江泾主线收费站和中心收费站管理(下辖凤桥、余新、南湖、马家浜、秀洲共5个分站),目前公司共有员工256人。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五年来,公司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坚持以巩固完善制度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以文明公路创建为核心,以“养好路、收好费、促畅通、保安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发展”为管理工作理念,团结奋战、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2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各项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以路为本抓畅通,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十一五以来,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长,养护工作愈加繁重,乍嘉苏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均在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逐渐成熟,突出表现在养护队伍更加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决策更加科学化,养护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公司的养护管理队伍也从两个专职养护管理人员发展到具有十多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养护管理团队。公司主动养护和预防性养护意识更加增强,更为注重长效机制,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理念。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养护经费1.5亿元,其中投入日常养护费用2700万;投入专项养护经费6900万元,投入系统设备维护、收费站和系统升级改造费用5300万元。共计完成了各类专项工程30多项,修复了沥青路面超10万m²,维修了严重病害桥梁4座,完成了全路桥梁定期检查和全面普查2次、专项特殊检查1次,完成了收费站扩建2处、监控通讯系统设备更新5项,并实施了二义性收费系统改造、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改造、计重收费系统改造在内的多项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建立了路面综合管理系统(CPMS)、桥梁管理系统(CBMS)、养护预算系统等养护管理系统。2006年乍嘉苏高速公路被评为文明公路。
- 3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1、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十一五期间,公司先后编制了《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等多项规范性文本文件,制定了《乍嘉苏高速公路养护招标规定》、《乍嘉苏高速公路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乍嘉苏高速公路绿化养护、保洁考核实施标准》等十多项制度。通过此些范本和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养护工作的管理体系,使养护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公司总结了十五期间养护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在2006年以来的历次养护招标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以事前约束为手段,从完善招标形式、细化招标条款入手,以标准化、规范化养护管理为目标,通过适当延长养护合同期、出台相关奖惩措施、完善检查验收程序和施工组织计划等手段,激发了养护施工单位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养护施工水平,完善了监督检查办法和手段,促进养护管理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为标准化、规范化养护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具体做法有:
一是将第三轮日常养护招标的合同期从原来的一年增至二年乃至三年,稳定了承包商队伍,激发了养护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建立更为紧密和协调的合作关系;
二是将汛期三防、冬季除雪和突发事件抢修项目的处臵更加灵活化,并列入常态进行管理,协作单位做到随叫随到,并加入公司员工队伍组织处理,保证了维修抢险的时效性;
三是将《优质优价办法》纳入合同文件,为养护标准化、规范
- 4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化管理提供保障。公司出台了相关奖惩机制,哪个单位做的不好,公司不但不给与计量还对他们进行处罚,处罚结果通报施工单位的上级领导,做得好的给现场负责人和班组发奖金、给他们的上级单位发喜报,这些机制彻底打消了承包商以往等、靠、要的思想;
四是依据合同完善了协作单位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加强了养护与路政、交警之间协作,实现了对养护单位的有效管理。
2、道路养护
公司坚持日常道路巡查制度,除了督促养护单位做好养护巡查、夜间巡查和特殊事件巡查外,公司内部养护人员协同路产人员定期对全线路况进行巡查,及时全面收集、掌握公路路况信息和道路质量,并会同高速路政、高速交警、高速拯救等道路外部协作建立了联合巡查机制,提高了处臵突发事件及消除安全隐患的及时性。
为贯彻快速养护的理念,减少养护施工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在桥梁伸缩缝、连续缝等简单水泥结构物维修中使用了超早强水泥,将原来需要3-4天的施工期,缩短为半个白天,做到了当天开挖,当天开放交通,施工不过夜,确保了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在沥青路面日常维修,针对路面基层小面积破损和持续雨天坑洞修补困难的难题,试用了超早强水泥混凝土修复基层和冷补材料修补坑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司人员加强养护现场的管理,养护施工时养护管理人员必须
- 5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到现场旁站,监督施工质量。坚持落实月度例会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解决各类工程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坚持道路通车以来的做法,对全线路基沉降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使乍嘉苏高速公路的路基沉降数据得以延续,为对不均匀沉降路段的改造和道路拓宽,积累不可缺少的数据。
公司每年安排专项工程资金,重点对沥青路面病害、桥头跳车、不均匀沉降等路面病害实施系统维修、加铺和罩面,保持乍嘉苏高速公路良好的路容路貌和行车舒适性。
3、桥梁养护
公司重视并加强桥梁隧道的管养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配备了专职桥梁工程师。公司坚持专业技术人员桥梁普查和外委单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桥梁检查工作,充分利用CBMS的评价分析,对危险桥梁和隧道进行及时改造和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十一五期间,组织修复了四座病害桥梁的加固工作,消除了安全隐患,恢复了桥梁的技术状况。公司还重点加强了多发病害桥梁和特殊结构桥梁的日常检查频率,对小跨径小绞缝普通空心板和独柱墩的桥梁,加强监管、完善交通设施、合理引导车辆等措施,防止恶性事故发生。
公司坚持做好桥梁结构物的安全检查。每月联合高速路政中队对全线180多座桥涵通道内非法堆积物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清理桥涵通道中存在农户堆放柴草、油菜杆情况,以及查处桥下违法
- 6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施工行为。
4、养护技术
十一五期间,公司积极尝试应用四新成果,努力提高养护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应用水平。先后进行了热融压缝带处理横向裂缝,日常路面病害维修的接缝采用TL200材料进行封边,采用美的微波养护车利用微波技术修复路面坑洞,沥青路面裂缝采用机械开槽灌缝,桥面维修中使用了公路桥面专用的防水涂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路面维修中使用改性乳化沥青、柔性基层处臵路面基层病害、改性沥青中掺入聚酯纤维增强抗车辙能力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为更好地养护路面积累了经验。
(二)以车为本抓服务,做好收费管理工作
十一五期间,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收费管理体制,坚持乍嘉苏高速公路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即除王江泾主线站设所管理外,其余五站为公司营运管理部直接管理,减去了处、所的中间管理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公司结合文明公路创建、复评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在收费管理工作上坚持不断巩固和提高窗口文明服务和车道服务水平。
一是坚持开展 “文明收费、微笑服务”、班组流动红旗竞赛、“服务明星”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使窗口文明服务工作进一步贴近收费工作,贴近广大干部职工。
- 7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二是加强收费班组建设。在营运管理中推行以星级收费员百分制考核和收费班长竞聘为核心的收费员工作考评模式;建立健全部务、所务、班组会议制度,让基层收费班长在各站、所收费业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编发了《收费员培训教材》和《周边经济、旅游、交通环境介绍》两本工具书,组织班组黑板报宣传学习竞赛,对加强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沟通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公司健全完善了《收费员岗位操作规程》、《收费工作紧急预案》、《收费稽查工作条例》以及通行卡、公务卡、票证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收费行为。
四是加强对外“窗口”监督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公司建立收费稽查小组,除利用电子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督外,采用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日查与夜查相结合,在操作规范、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对各收费站点进行明查暗访,对存在问题的收费站、收费员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开展稽查员跟班讲评,提出改进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文明站点创建的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五是强化内部管理、对外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收费所、大班内部管理。加强员工素质教育,重点加强纪律的整顿、仪容仪表的训练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以优良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六是提高服务技能,拓展服务内涵。公司鼓励员工干一行,爱
- 8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并在深化“学习型班组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行收费员“一岗双职”,开展自发电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要求收费员在规范操作、文明收费的同时,围绕“安全生产、文明服务”,切实履行收费现场安全管理职能,确保安全畅通。并开展一系列的便民活动。延伸和拓展报务的内涵和外延。为司乘人员免费提供开水、针线、日常药品;免费提供高速公路行车指南等,过往司乘人员提供更好、更优、更便捷、更文明的服务,最大限度为来往司乘人员提供便利。
七是进一步提高车道服务水平,公司和江苏苏嘉杭高速公路公司一起巩固省界收费模式,完善了《省界联合收费站收费管理办法》,每月召开联席会和定期进行业务协调工作,省际联合收费工作的实施,不仅降低运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缩短了车辆停车缴费、领卡所需时间,提高了收费服务水平,提高了高速公路快速畅通能力。
八是加大收费站改造,解决主线收费站拥堵难题。近几年来,随着我路段车流量的不断增大,王江泾主线收费站14个收费出口车道已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为缓解车道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收费站拥堵难题,在客货分离分区通行的基础上,我们多方调研,实施了客车车道“一道双亭”建设,共建设了6个车道,并对客货分离、车道标识牌进行了强化和提高,加快了收费速度,收费堵车现象明显减少。
(三)促畅通,保安全,扎扎实实做好公路安全保障工作
- 9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1、安全管理工作
公司十分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安全用品的投入,定期为公司机关、收费站更换灭火器,购买消防水龙带,更换反光背心,更换所有收费亭门。
二是每年年初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达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手中有指标。
三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公司机关、站每月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查工作,公司组织人员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通过发放安全宣传单、悬挂安全生产宣传条幅、设立安全生产咨询台等方式进行宣传,收到良好效果。
五是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确保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三防”管理工作
十一五期间,公司将“三防”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深化常态化管理,做到了一年365天,“三防”预案随时可以启动,抢险队伍随时可以调动到位,“三防”物资随时可以使用的机制。针对夏季台讯、雨汛期,冬季冰雪恶劣天气等不同天气状况,加强设备设施管养,认真做好各项“三防”工作,全力保证道路安全和畅通。
一是进一步完善预案。公司修订了相应的工作预案和工作流程。
- 10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组织各级员工及协作单位学习包括“三防”预案在内的各类应急预案。所有涉及“三防”工作的单位、部门,都建立健全了“三防”工作小组,完善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级员工熟知各类恶劣天气状况处臵工作的流程和措施,比照条文逐项检查,完善不足之处,以提高应急预案处臵工作的效率。并根据各季节“三防”形势和气象情况,进一步梳理和分析防控节点环节和重要对象,逐一落实防御措施。
二是确保人员、物资、设施切实到位。不断完善了三防抗险应急队,落实了人员、装备,对应急抢险车辆进行了专项保养,保证养护车辆能随时投入使用。落实了各协作单位的24小时值班和应急处臵措施,实施分组分路段包干负责,责任到组的管理体制。在恶劣天气时24小时值班,随时待命。公司“三防”领导小组实行年初春运前、年中雨季前、年末冬季前三次的对防汛物资、装备储备,应急抢险救援人员、队伍和应急运输车、应急资金到位、应急预案制(修)订、应急信息网络保障等情况的专项检查,适时调整三防物资的结构,保证三防专项资金的可用。
三是完善预防预警和联动机制。强化各部门对协作单位的调度指挥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应急预案联络网络作用,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采集能力。密切关注天气动态发展情况,保持与路政96266、交警12122信息沟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形成“三防”应急合力,保证指令畅通,及时指挥调度各级抢
- 11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险力量,处臵各类突发事件。
3、道路保畅管理工作
除执行严格的巡查制度,公司利用本路段全程监控,坚持实行无节假日24小时巡查。配合交警做好事故现场的预警、救援及清障等工作。严格做好道路施工涉及车辆的分流、封道事项的审批工作。在安全预警、车辆疏导、事故救援、现场疏通等工作中确保人员、设备、车辆的安全和车道的畅通。从通车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道路问题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一是完善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公司与交警、路政、消防队、120武警医院及拯救大队等到单位共同组建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联动机构,武警医院专门为我路段开通伤病员抢救绿色通道,完善交通事故、恶劣天气、施工封道等各种预案,充分利用全程监控的特点,经过多次演习及实际操作,几经修改预案,各单位接公司监控中心发布应急处理指令及时处理率达100%,处警救援人员平均到场处理时间为15分钟。
二是注重信息资源的多渠道收集。与嘉兴气象台签定气象服务协议,实现了全路段气象信息事前预报。并结合我路段原有的气象检测仪设备,形成了一个从中长期趋势、短期预报到实时观测完整的气象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对天气变化采取积极的对应措施,以人性化服务通过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不断告知过往车辆司乘人员嘉兴及周边城市气象情况,恶劣天气提前告知,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意
- 12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识。为充分保障本路段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畅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与行业管理部门相互协作,加强道路管理。公司与路政、交警三方共享科技资源,依托全程监控设施构建的路况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指令发布和应急力量调度平台,在交通管理上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采取以电子巡逻为主人员车辆上路查究违章的勤务模式,经过各方协商合理安排包括路巡、拯救、武警急救等施救车辆以及交警、路政等各类处警车辆的停放点,协同做好各种路面情况应急快速处理,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好高速公路上发生的各种问题,共同维护好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此举减少了一线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处臵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四是强化施工路段的道路畅通。公司加强养护施工施工路段的安全畅通管理工作,加强了现场兼顾的力度和人员配备,制定完善了应急通行预案和重新修订了路面堵车、事故处理的交通预案,根据事故大小、堵车严重程度要求相关人员到场,现场指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行车,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五是强化对穿跨越施工路段的巡查和监控。针对各种穿跨越工程施工,施工干扰突出的情况,公司完善了施工责任状签订、施工路段安全保畅、日常巡查、安全隐患整改、施工后验收等环节管理,在施工前期、施工期间、施工后期针对不同的时间点的安全管理特点,加强了监控和管理,切实保证了施工和安全畅通两不误。
- 13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四)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深入开展服务区优质服务 十一五以来,服务区牢牢贯彻“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文明服务宗旨,围绕司乘人员“满意度”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一是落实管理责任制。服务区经营部门和外包单位较多,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出频繁,经营范围涉及行业管理部门较多。为此,公司明确由服务区经营公司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
二是定期改善硬件设施。服务区不断对原有陈旧设施如停车场地的路面、隔离墩、路缘石、标志标线等设施进行了维修,还增加警示隔离桩和增加了停车位,改善了停车秩序。同时响应省厅号召,为打造浙江品牌服务区,对餐厅、粽子、超市等经营场所重新进行了改建装修,重新塑造服务区的内部新形象。
三是加强现场管理。停车场车辆按车型分区域集中停放,在东西区通道处设立值勤点,配臵保安24小时值班。各种标志醒目齐全,确保进出车辆进出畅通,停放有序。
四是不断拓展服务体系。服务区不断拓展提供公益性和人性化的服务,如:免费卫生纸、洗手液、开水,提供针线包、医疗应急药品、充电器等服务。建立服务咨询台,同时设立顾客意见箱,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顾客意见,认真改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定期做好员工的岗位培训,服务区还多次组织各部门员工到其他服务区参观、学习,取长补短,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 14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五)以人为本抓队伍,加强队伍建设
公司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把坚持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与企业文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员工队伍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首要目标。
一是确定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公司通过宣传阵地和各种会议等方式,积极向广大员工灌输“员工与公司同命运共发展”的服务理念;重新布臵公司办公区域,明确公司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即:公司的宏观工作目标-----为嘉兴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公司的微观工作目标-----养好路、收好费、促畅通、保安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发展。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员工与公司同命运、共发展。公司的管理理念-----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基础;深化增收节支、多收多得、多劳多得的管理意识。以积极营造诚信、正直、团结、关爱的和谐氛围,努力培养认真细致、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为文明创建工作和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营造和谐创业氛围,建立“员工之家爱心基金”。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元素的积累工作,规范统一了员工服装、重新布臵了办公场所,展示了公司良好的形象;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等形式,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公司与各部门签订“节支目标责任书”,倡导绿色生活。鼓励节约、倡导节约,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鼓
- 15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励开展员工捐赠活动,公司首次建立“员工之家爱心基金”,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是完善学习培训体系。公司通过保险理赔知识培训、收费员自发电培训、消防演练、收费技能竞赛、收费业务交流、机电系统培训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政策鼓励员工学习,提高岗位技能和学习层次。同时,公司在薪酬管理办法上把学历纳入结构体系,提高了员工勤奋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
四是进行先进典型激励。公司在一线收费员工中开展“服务明星”系列评比活动,树立起一大批先进典型群体形象,采用上墙表扬、奖金激励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激情。
五是关心员工日常生活。每年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及时上门探望、慰问生病、生育员工,积极补助生活困难员工;领导在高温季节和重要节日赴一线慰问等。
六是统一着装树形象。为美化员工形象,公司对员工工作服进行重新改版设计,通过市场公开招标,为全体员工量体订制了新工作服。同时为收费员、路巡员等一线员工配备了围巾等保暧设施。2010年又首次为员工添臵了羊毛衫等工作衣,既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又良好地展示公司独特的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和打算
回顾五年来的管理历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继续改
- 16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进。
一是乍嘉苏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面积与设计功能满足不了实际使用,设施老化严重,将在十二五期间,根据实际交通量和使用功能进行翻建扩建。
二是道路车道数与交通流量增长带来的畅通和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公司将及早开展拓宽工程,彻底解决路与车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三是养护水平仍与省内先进公司有差距,路况仍有改观和提升的空间,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管养水平。
总之,我们将继续坚持“一切为了行车人、一切为了行路人”的理念,以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速公路管理的新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努力提高乍嘉苏高速公路的科学管养水平。
谢谢大家!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一年三月八日
- 17 -
“十一五”时期, 太原市全社会R&D投入累计165.3亿元, 是“十五”的6.5倍;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累计15 287件和7 335件, 是“十五”时期的4.6倍和2.8倍;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累计694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累计1 682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457项;成果转化率达47%, 比“十五”时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 年均增长16%, 煤层气燃料重型卡车、高速动车组轮对、太阳能单晶硅片、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线成套设备等一大批国内及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成为太原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3个, 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相继出台了《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等4部地方性科技法规, 太原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连续五年蝉联山西省依法科技行政目标责任制先进, 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 十县 (市、区) 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 (区) 考核, 迎泽区、清徐县、古交市等7个县 (市、区)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市、区) 称号。太原市2008年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2009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 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法律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 2009年7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 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 2010年11月26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太原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太原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 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连续三年以“1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 市直有关部门也出台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60余个配套政策, 加快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落实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坚持一月一次科技讲座和一年一次科技论坛, 每年组织开展科技进社区、到工厂、下农村等系列科普活动, 每年举办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 不断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市485个居民社区实施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 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疾病防控、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截止目前, 国家级和省级科普 (科技) 教育基地分别达到16个和14个。
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市委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自主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确立了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共同参与的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机制。把科技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 (市) 区党委和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工作的责任制。深化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 组织开展“千人百企科技行”“千人百村科技行”等活动, 支持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广大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队伍发展壮大
“十一五”末,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32万人, 比“十五”末增长36.4%。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十五”末增长12%,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 050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达到1 132人,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年龄梯度更趋合理, 在光电子、煤化工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原始创新成果并在国内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青年拔尖人才茁壮成长。坚持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鉴定、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科技项目中实行“导师制”和“助理制”。完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库, 实施科技明星专项, 每年支持30名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 一批研究成果被SCI和EI收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不断涌现, 80余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学生创新创业势头强劲。实施“百项千人万米”工程, 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150余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 每年支持1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太原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
科技管理服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市级11个科技管理服务机构拥有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山西省高分子材料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 500余名科技管理服务人员平均年龄36.1岁,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 有50余名博士、硕士以及4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健全, 编制齐备, 经费保障, 特别是十县 (市) 区都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县 (市) 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科技管理部门狠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相继制定并完善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等监督管理制度, 实行阳光作业, 全过程监督管理, 科技系统在行风政风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 不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科技计划项目的带动性、引导性和显示度明显增强, 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大幅提高 (见表1~表4) 。
确立了科技计划项目顶层设计的新模式。建立科技需求调查工作制度, 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 加强科技专项顶层设计, 凝练实施了技术创新“双十工程”、民生科技“三大专项”、绿色转型科技创新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 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
建立了促进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坚持一年一次的科技进步“一法两例”执法检查, 有力地促进了市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的足额到位。“十一五”期间, 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累计达4.4亿元, 比“十五”增长267%;十县 (市) 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累计达2.7亿元, 比“十五”时期增长246%。定期向国家和省推介重大科技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 000项, 争取科技经费6.9亿元。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导带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十一五”时期企业R&D经费投入累计117.8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4倍。全社会R&D投入165.3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6.5倍, 年均增长达26%。
完善了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绩效的新措施。建立“计划、项目、经费三分离”管理模式和“五制一化”科技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招标制、前期可研制、专家评审制、立项公示制、管理合同制和项目具体化) , 通过公开招标立项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2.1%, 项目平均支持强度达到45万元/项, 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技术服务平台更趋完善
“十一五”期末, 全市拥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349个, 各类技术服务机构710个, 拥有2家国家级、39家省级、20家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拥有3个国家级、17个省级的重点实验室;拥有3家国家级、29家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分子材料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2亿元。
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确定20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滚动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系统升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太原市煤转化工程技术中心获准组建“煤洁净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成为市属科研院所中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并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申请专利40件、授权专利19件, 研发攻克了一批本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 常年征集科技成果、科技需求和科技项目, 科技成果库、科技需求库和科技项目库总量达到1 800项, 坚持一年两次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对接, “十一五”期间累计发布科技成果3 000余项, 签订技术合同2 200余项, 技术交易成交额约30亿元。采取政府首购、产学研合作、市县联动等方式, 在公共卫生、生态环保、食品安全、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应用推广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成熟适用、能够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十一五”期末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6个 (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 孵化面积达115.4万m2, 比“十五”时期增长477%, 在孵企业1 120家, 毕业企业累计319家。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扩容提质“一网两库”, 太原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累计发布4 000余台 (套) 仪器设备信息, 仪器共享度达到30%;科技文献库和科技数据库资源总量突破20 TB, 开展能源与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发展预测定题服务, 建成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专业领域数据库以及“快速成型与设计技术数据库服务系统”, 实现机械装备在线设计。“一网两库”为1 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检索、传递等数据服务, 点击率达到25万人次/年。
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稳定、规范、利益均衡的战略性合作, 建立18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 开展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共建等。截止目前, 试点企业已联合建立40余个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合作载体, 联合研发15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 为企业培养6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 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行业建成10个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 联盟企业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平台, 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提高了创新效率。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农村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学校、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为依托, 实施农业技术承包项目, 开展“行万里路进万家, 深入田间地头100天”和“千人百村千户”等农业技术服务活动。“十一五”期间, 1 000余名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市100%行政村和涉农街办, 累计实施农业技术承包项目5 137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219项、培训农民79.1万人次,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智能诊断咨询、系统施肥等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广,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 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约10.8亿元 (见表5) 。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94项, 比“十五”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 682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457项, 其中512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18项。南方重汽自主研制的“煤层气燃料重型汽车”实现了我国新能源重装汽车的重大突破, 太重集团自主研制的WK-55型矿用挖掘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挖掘机, 太重煤机自主研制的“大采高电牵引采煤机”填补了我国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设备生产的空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5 287件和7 335件, 是“十五”时期的4.6倍和2.8倍,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257件和1958件, 是“十五”的6倍和5.2倍。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对接活动、实施专利特派员和专利专员制度、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等措施, 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十一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7%, 比“十五”时期提高22个百分点 (见表6、表7和图1) 。
(件)
高新技术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420亿元和136亿元, 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47%和216%,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1%和24%。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521亿元和230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7%和37.2%。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引进实施“核电站环形起重机的开发研制”等15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基地。加大科技风险投资力度, 累计投入科技风险资金1亿元, 支持7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拉动企业投资6.4亿元, 这批项目累计增加利税9.1亿元 (见图2) 。
企业创新稳步推进
2010年, 全市拥有各级创新型企业31家, 其中国家级8家, 省级13家, 市级10家;企业技术中心88家, 其中国家级3家, 省级37家, 市级48家, 太钢、太重两家技术中心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71.3%, 比200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经省鉴定的130项科技成果中, 企业占比达到了57%, 比200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到35.8%, 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见图3) ,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7亿元, 较“十五”期末增长了113%, 涌现出了“大型起重机”“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品。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自动化控制的中小企业大幅增加,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科技工作展望
“十一五”期间, 太原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 在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程中, 太原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 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创新缺乏引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科技创新的显示度、集成度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偏小;二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产业化技术储备和面向行业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能力仍显薄弱;三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不高,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亟待完善;四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匮乏,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队伍薄弱, 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差距,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 要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方针, 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环境条件建设三大重点, 创新体制机制, 整合科技资源, 深入实施“创新促转型双百双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工程、科技创新惠民工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工程”等科技创新支撑转型跨越发展八大工程, 实现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健全、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人才集聚、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等六大目标,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要指标率先翻番, 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预期性目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翻番, 到“十二五”期末分别达到10 000件和5 000件以上, 年均增长20%,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0%以上;科技成果数量大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经省市鉴定和登记的科技成果数量达到3 000项;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2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一、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围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和《云南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相关目标,以满足儿童和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和发展我省家庭教育。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省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1.继续扩大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儿童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
2.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3.加大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指导者专业化水平。
4.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创办乡村、社区等各类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不断推进家庭教育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活动。
5.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具體目标
1.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城镇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农村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2.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广播、电视、网络等家长学校。
3.积极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达到70%以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条件的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达到50%以上。
4.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5年内建立200所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
5.加强家庭教育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6.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确立家庭教育研究课题,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及社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各州市要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或社团组织;有条件的县也要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或社团组织。
7.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者能力培训。5年内对200名县级以上家庭教育指导者进行培训。
8.推进家长学校学习教材建设,编写家长学校学习教材指导纲要,推广普及《云南省家庭教育教材》。
9.切实发挥先进示范的带动作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5年内创建10个省级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50所省级示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00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
10.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州市、县(市区)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妇联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家庭教育的牵头工作,文明办、民政、卫生、统计、人口计生委和关工委等部门要积极参与。
2.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工作的全局和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
3.各州市要按照本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本地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计划和评估办法,确保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长效机制
1.各州市要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有专人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家庭教育工作合力。
2.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基金,用于开展培训、组织研究、建设阵地、表彰先进等项工作。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发资金来源,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深化理论研究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课题研究指南》,制定《云南省“十一五”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指南》,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持。设立一批研究课题,加大对重点课题的支持力度,及时开展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和评奖。
2.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办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刊物、家庭教育指导报刊和栏目。办好云南家庭教育网,修订和推广《云南省家庭教育教材》。发挥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基地、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的作用。探索家庭教育实际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3.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省、州市、县(市区)家庭教育骨于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专家和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4.开展多渠道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我省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增进合作、研讨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争取支持与援助。
(四)完善服务体系
1.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大力发展社区、乡镇家长学校,鼓励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倡导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家长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家长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省和各州市要积极推进建立具有研究、培训、服务、监测和评估等多功能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要积极建立适合广大家长需求的指导中心(站)、咨询站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满足广大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3.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创办各种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机构,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有成效的服务。
(五)加大宣传力度
1.深化“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以面向基层、服务家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精心打造双合格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普及,指导和帮助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并以多种方式推进《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实施。
3.加强宣传普及阵地建设。各级报纸、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
(六)抓好队伍建设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壮大家庭教育工作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宣传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形成专兼职结合、指导能力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层层组织好家庭教育骨干和指导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七)加强监督管理
1.加强执法和社会监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执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向立法机关提出意见建议,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建设。
2.完善考核和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对各级家长学校、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管理,研究制定专、兼职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3.建立宣传和推广监测机制。以省、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依托,形成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并采取措施实施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途径对家庭教育的误导。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名的非法培训机构,规范整顿家庭教育报刊、图书市场和网络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八)关注特殊群体
1.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向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宣传监护人的义务和责任,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科学教养子女的技巧和能力。
2.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切实提高特殊家庭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四、监测评估
1.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人口计生委、省关工委联合制定本规划,并依据本规划制定《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
2.成立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负责检查评估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各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由各地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或领导机构负责检查评估。
3.各州市根据《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评估方案》要求,组织好中期和终期的自查评估。各地在自查评估的基础上,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将对部分州市的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抽查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4.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典型,表彰先进。终期召开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及表彰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
2
四是做好结合文章。在文明行业创建中,我们紧密结合公路建设的各项业务工作,认真做好结合文章,防止和纠正文明行业创建和业务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避免单纯地就文明行业创建抓创建,就业务工作抓业务工作的现象,而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多年文明行业创建的实践证明:文明行业创建只有结
合公路建设的各项业务工作去开展,并渗透到公路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发挥好服务、保障、协调作用,才能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才能保证公路工作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多方支持。要让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和全社会都来重视、理解和支持公路事业,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社会透明度。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为提高队伍素质,我们不断加大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班,邀请《***报》资深编辑等对通讯员进行培训。二是完善了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公路法律法规、公路战线取得的成绩和先进模范人物。2001年以来,被市以上媒体采用稿件***余篇。印制散发各种标语、横幅、宣传单等*万余份,起到了较好宣传效果,使公路文明形象深入人心。
2、五年来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省干线公路的确权问题。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现在干线公路和部分养护分站因建设初期均未办理征地手续。大修改建时,拓宽和改线部分仍未征地办手续,国土资源部门对此不予认可,公路部门在道路控制线以内没有自主管理权,给公路管理上带来很大不便。
二是施工环境问题。由于我县**之一,我县财政*,公路建设配套资金紧张,补偿任务一般由*进行解决,补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且近年来我县境内建设的*、*工程和*路均属国家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由国家承担,补偿标准较高,资金到位及时。省路网改造项目和县乡公路的征地拆迁等配套资金由当地政府负责,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补偿标准低、到位不及时,造成征地拆迁难。给工程建设协调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三是对公路行业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充分,少数群众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公路工作,特别是受费税改革等的影响,致使少数群众和运输业户不能正确对待规费征收及路政执法,从而给我们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被动。
四是改革改制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措施。各项改革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人浮于事、“上班就得领工资”的观念尚未根除,工程处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
五是发展“三产”和人才开发不够深入,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小富即安、观念保守,在个别人员思想上仍有阵地,我局职工人数居全省县级公路局第二位,但拔尖人才和专业人才占少数,必须大力发展“三产”,努力搞好人才开发,从容应对公路建设市场的激烈竞争,推动公路事业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打算
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公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公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未来五年公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期间公路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公路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路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学习、责任、法制、服务和节约“六型行业”,筑和谐路,架连心桥,努力争创一流,把公路事业的发展引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十一五”规划期间主要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改制。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我县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大,改革改制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创建市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公路工程公司管理进一步规范,职工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生产条件及福利待遇普遍提高,职工子女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比较完善,财务收支基本平衡,养护管理、规费征收、综合管理上新水平,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党风政风行风和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二、未来五年主要
工作思路
回顾过去,面向未来,公路工作将要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感公路建设者责任重大。过去的五年中,我县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规费征收、计划财审、安全生产、机关建设、社区管理、精神文明、固定资产、综合服务等工作进展幅度较大,一年一个新台阶,公路通行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被省文明委授予“*级文明单位”,在全市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中,第一年获得第*名(**奖),其后连年保持“**”奖。根据确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公路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的服务理念,咬住发展不放松,多修路、修好路、养好路、管好路,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快车道。
(一)公路规划
按照路网“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着眼发展、方便出行”的原则,结合*枢纽工程建设、*河恢复*航的发展实情和**县城规划,充分考虑地方县乡路和通村公路的规划建设,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国、省干线公路的作用,使之形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县城商品市场的不断繁荣,穿城路段经常造成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道路交通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为此,必须高标准规划和建设较高等级的***国道和***省道绕城公路。两条绕城公路已列入**县2003-2010公路规划,标准为一级公路。
1、规划建设***国道绕城公路。***国道**段全长**公里,现为二级公路。**界入境后经*****县“十一五”规划中的***国道环城公路(西外环),长**公里,按一级路标准规划。起点位于**,经*县城西至*镇*,入**。
2、规划建设***省道绕城东路。***省道**段全长**公里,现为二级公路。**界入境后经*国道。**县“十一五”规划中的***省道环城公路(东外环),长**公里,按一级路标准规划。起点位于*,入*。
3、规划建设*公路沙河站出口。*至徐州高速公路为国家拟建项目,起点位于我县**境内,北与在建的**公路连接。**高速*段全长**公里。根据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设立互通立交1处(**出口),以满足我县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对外流通的需要,特别是对开发利用我县的铁矿、煤矿、化工和丰富的砂石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出口已列入东平县“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
(二)工程建设
省道***线**至**大修改建项目。省道**线*,全长**公里,**年进行大修改建,设计标准为*级公路。近年来,由于大量超载超限车辆的长期碾压,致使大片路基沉陷,水泥混凝土面层断板、龟裂、网裂严重,堵车现象和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县“十一五”规划中,确定对该路段实施大修改建,设计标准为*级公路。
(三)养护管理
“十五”期间的前三年,我县实现了省局提出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要求。2004年开始巩固完善,集中力量先后对***、**国道和**省道实施了“五大养护工程”,路容路貌明显改观,道路通行能力迅速提升。同时,不断加大路政管理力度,加强路政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加大路政装备投入,依法维护路产路权。但工作中仍存在着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缓慢、养护生产需求与投入矛盾、养护质量低、手段原始、重建轻养、执法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车流量的迅速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未来五年养护管理大基本思路是:
1、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公路养护承包进程,在确保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的前提下,对各公路站、小修工程、专项工程实行承包、招投标管理,通过招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更大范围地向施工队伍敞开养护市场,通过实行县内小修工程竞标承包或对外承揽小型工程的方式锻炼自己的队伍,增强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行公路养护资质认证,使公路养护工作全面走向市场。
2、加大公路养护投入和管理。在减少养护成本、降低消耗的同时,积极组织施工队伍参与对外承揽工程,用盈余的工程资金弥补每年近百万元的养护资金缺口,彻底改变“路养人”的局面。(1)在原来实行浮动工资制的基础上,增加浮动工资额度,严格奖惩,彻底打破“大锅饭”现象,真正做到按劳取酬,全面调动养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工作责任心、事业心。(2)加强预防性养护力度,以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资金利用率。(3)树立“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养护服务理念,努力打造东平公路养护品牌,实现品牌效益,全面提升养护质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依法治路,进一步规范路政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爱路护路意识;加大路政管理力度,从严治理违法违章行为,确保路产路权完整;加大路政装备投入,做到齐全有效。
(四)规费征收
“十一五”期间的规费征收工作,在国家汽车燃油税改制之前,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汽车养路费征收工作,切实做到“应免不征、应征不漏”,确保及时足额征收到位,防止税费流失。
(五)创建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以构建“和谐公路”为目标,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打响“**”、“**”公路品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改革改制
1、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深化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一是变行政管理为合同管理,促进职工思想观念改变;二是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提高养护效率;三是加强管理,挖潜增收,降低养护成本。
2、根据人事管理现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打破事业单位的等级工资,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全面推行管理人员岗位工资和生产人员绩效工资。岗位工资要按照职能要求、责任风险、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设定,并建立相应的考评和监督制度,体现向业绩突出的人员倾斜、向责任重大、苦累险岗位倾斜的原则,真正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生产人员工资要跟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尽量做到工作项目量化考核、客观评价,拉大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档次。其次是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是深化公路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进取精神,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三是强化培训。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公路职工进行知识更新教育,鼓励职工参加函授学习,选拔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让公路职工在积极适应公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变革的同时,具备转岗分流的能力准备,防止和避免改革一旦改到自己头上就措手不及的情况出现。
2006年主要工作打算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如何开好头、起好步,对全面实现公路事业的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1、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一是抓好***国道国家级文明样板路建设;二是抓好**国道*项目;三是抓好***省道**的建设。
2、抓好市场开拓:一是做好参与**开发文章,争取年内在**公路建设市场中*个大标;二是抓好“三产”开发,扩大石料场生产规模,抓好现有房产设施的开发利用。
3、认真抓好公路养护工作:把***国道文明样板路建设列入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畅安舒美”标准,继续落实“五大养护工程”,抓好***省道**段和***省道***绿化,补植***、***省道行道树,搞好小修保养和日常保洁,全面提高路况质量及道路通行能力,干线公路综合好路率达93以上。
1、巩固**级文明单位成果;
2、在全市公路系统创建竞赛活动中保持好的成绩;
3、***国道东平段建成国家级文明样板路;
4、培植1-2名市以上劳动模范;
5、巩固干线公路无“三乱”成果;
6、落实“安全、廉政、质量”三个责任重于泰山,力争“不出事,快发展”。
7、在民主评议行风中有较好名次;
8、收费站巩固省级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示范岗成果,争创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国家级巾帼建功示范岗;征稽办、**争创省级青年文明号;**、**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号。
——五大养护工程。2006年是我市实施五大养护工程的第三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提高认识,按照市局五大养护工程建设计划,继续对**线、**线、***国道实施五大养护工程,——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在前几年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创建标准,在创新上、细上下功夫,立争第一名。
三、具体措施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干部职工思想和干劲。加强思想和理论教育,营造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以建设作风过硬,敢于开拓的领导班子为重点,以提高干部职工政治业务素质为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在“十一五”的五年内,我们将逐步调整养护职工队伍,吸收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材充实到养护大军中,实现养护职工由年老体弱、知识缺乏到年青化、知识化的转变。并且加强对职工的业务知识、劳动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逐步把他们培养成知识丰富、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养护职工队伍,以适应“十一五”迅速发展的公路事业。
(二)、深化创建文明行业保障内涵,营造齐抓共管创建格局。根据省、市、县公路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工程建设、养护管理等业务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单位一把手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调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的发挥广大干部职工投身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突出创建工作重点,抓好薄弱环节。加强对机关建设、工程建设等工作重点的创建力度,做到有的放矢,推动全局,带动一般,使各项工作都必须有突破,互为促进。2006年,要把***国道文明样板路建设做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沿线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全面细致地做好协调工作,要按照文明样板路建设标准,进行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动员调动一切力量,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四)、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创建文明机关。积极开展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率型、服务型、实干型、廉政型和领导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的“六型三满意”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带动和推动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加强窗口建设,树立良好行业形象。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制,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及监督电话,虚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努力提高公路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
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规划
根据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从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深入调研,制定《区“十一五”时期城市管理规划》。这是今后五年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对我区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管理的
发展将发挥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化四区”奋斗目标,抓住筹办奥运、重点功能区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三大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结合我区道路交通系统布局和特点,统筹规划道路交通组织建设,加快实施路网和交通枢纽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支持重点地区发展,方便百姓出行。
五环路、京承高速路、北路等10多条城市高速路、主干路相继建成通车,路一期、广渠路一期等将于年内完工,对100多条区属道路进行了大、中修,维修、改扩建一大批社区道路、农村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大对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调研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停车场的建设,已对307个
机动车停车场
进行了备案。
按照“深化环境整治,消除脏乱死角,提高生活质量,美化首都环境”的要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398万平方米,规范、整顿、取缔各类市场320个。进一步加强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先后完成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建设工程
;新改建城市公厕240座;酒仙桥地区、大屯地区的粪便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2个小区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36%。道路
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研究制定了区垃圾长效管理办法,实现了全区生活垃圾密闭式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率100%的目标。底正式启动创建国
家卫生区工作,顺利通过了市爱卫
会的4次专项检查验收、国家爱卫会的综合检查和国家、市爱卫会组织的多次明查、暗查,已经达到国家卫生区标准。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和专业作业的市场化、企业化进程。进行环卫体制改革,成立了区环卫服务中心和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剥离了行政管理职能,逐步
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向迈进。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成立了宝嘉恒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负责区的市政道路拆迁、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吸
引民间资本投资市政道路建设,启动了亮马河北路等道路建设工作。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有资质的建设队伍参与城市主、次干路建设和区管道路大中修工程。
提升户外广告设置水平,运用市场运作形式,整合广告资源,对朝外大街、东三环路、京顺路、望京地区、cbd地区的户外广告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招标拍
卖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落实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条专块统”,推进重心下移,强化城市基层管理,街道办事处的城市
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工作重点向城市管理的转移。全区21个乡全部设立了地区办事处,强化了农村地区城市管理工作。街道、地区办事处 的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全区上下城市管理意识明显加强,初步搭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基本框架。
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我区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管理工作将立足于“三个优化”,立足于以人为本,立足于构建和谐
社会,着手基础建设,研究理顺体制,调整完善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努力建设完整统一、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灵活有效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和公共
服务体系,为“三化四区”和“新北京、新奥运”建设努力奋斗。
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清城市管理思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和改进
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
2、大胆创新原则。国内外城市对城市管理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取得的很多经验,符合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规律。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稳步推进原则。坚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的连续性,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处理好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确保工作不断、正常
运转,收到良好效果。
总体目标
坚持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带动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水平、环境建设水平、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快推进“三化四区”进程,优
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框架,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在首都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政府、市场
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公共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城市管理工作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总体目标,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在综合研究、综合决策、综合协调上下功夫,实施“统一协调、各负其责、强化
基层、发动群众”的管理方式,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十一五”期间,要下大力气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争我区的城市管理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较大提升,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
群众的要求。
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从城市管理工作看,政府职能主要是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区要进一步加大的城市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理清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解决好政府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问题,为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首都城市的安全运行,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围绕实现政府职能,构建区、街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
对现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进行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模式。
城市管理部门的改革。
底以前,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各专业部门开展工作。
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根据工作需要,对城管监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现城管分队的
人、才、物统一由城管大队直接管理,区政
府统一调度使用,分片包干执法,形成事权与财权一致、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机构要继续向社区延伸,专业管理部门可采取在社区设立办事点的办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专业作业部门的改革。
城市管理的作业养护工作逐步推向社会,走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研究推动区环卫服务中心、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市政管理所等作业养护部门的体制改
革,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将上述专业作业部门全部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街道办事处的改革。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为民服务为主题,建设服务型街道。
梳理街道职能,使街道集中精力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利用2至3年的时间,将该回归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回归专业管理部门;该由市场和社会办的事情,尽快剥离出去,交给市场和社会。街道办事处内设科室改为专业管理部门的站所,担负基层专业管理和服务的责任。
改革街道机构设置,创新为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准确摸清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解决问题,改革原有的街道管理体系,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实现为民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工作的细致化。
代表政府统筹、组织、监督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现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切实履行好对辖区工作“负总责”职能。
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
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职能。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
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从抓好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创造一
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积极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多类所有制企业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建立社区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培育社会服务市场和服务体系。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社区建设健
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鼓励社区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制约。建立社区评议考核街道和专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研讨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
考评体系,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考评工作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学习型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让社区人了解社区建设情况,参与社
区事务的讨论和社区大事的决定。
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城市管理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等运行机制,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中政府
职能的到位,市场功能的入位和社会功能的归位,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公
共管理框架。
1、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成立区城市管理专家学者顾问团,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和科学决策力度。制定完善城市管理重
一、旅客运输:
1、班线客运:XX年巢湖市运管处对市内跨县各条班线进行了整治,对现存车辆重新核定,取缔不规范经营,做到一车一牌,并换发新的线路标志牌及审批附卡,附卡中印有经营者名称、车号、座位、经营线路、有效期、车辆等级、经营许可证及道路运输证号码、主要途经地等相关内容,便于乘客监督举报,以提升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对市内跨县班线的车辆更新、转让等均严格按照省市两级相关文件精神进行运作,特别对下线车辆的处理,更是从严、从慎,力争使矛盾或隐患最小。
为了平衡运力,保持区内客运市场的稳定,XX年7月市运管处作出了对区内客运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定,严控中小型客车的投放总量,只可更新,不允许新增新的运力。并结合市内跨县班线复核,对部分农公线路进行整顿和改造,将含山至巢湖、和县至含山等线路进行整合,共整合车辆60余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截止XX年底,区内县际班线238条,区际班线320条,省际班线210条。
2、旅游客运:十五期间,我市批准成立三家旅游客运企业,分别是巢湖市旅游客运有限公司、巢湖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旅游客运公司、巢湖好运实业有限公司涉外旅游客运公司。XX年市运管处对市三家旅游客运企业进行整顿,市旅游客运有限公司专门向省局申报三级旅游客运资质。
3、出租车客运:XX年撤地设市,出租车的管理权也同时上划市运管处,根据《巢湖地区出租车客运管理办法》和《巢湖市营运客车(含出租车)运力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冻结新增出租车,对已合法经营的出租车实行报废一台,更新一台,更新后的车辆档次必须高于原车档次。同时,对市区15家出租车公司进行了整顿,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将15家出租车公司整并为8家出租车公司。
XX年全市出租车统一更换了顶灯,安装了服务监督卡,实行“八统一”(即统一顶灯、统一计价器、统一服务监督卡、统一客票、统一放大字样、统一座套、统一运价、统一营运证件)。
截止到XX年底止,市区内共有8家出租公司,1300台出租车,从业人员XX余人。
二、货物运输:
货物运输包括普通货运、零担货运和特种货物运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货运业逐步向个体方向发展,目前,运输业户大多为个体。XX年道路运输业户5584户,营运货车5648辆,货运量664万吨,货物周转量58673万吨公里。XX年道路运输业户5612户,营运货车5730辆,货运量627万吨,货物周转量60875万吨公里。XX年运输业户5563户,营运货车5718辆,货运量643万吨,货物周转量60124万吨公里。XX年道路运输户5420户,营运货车5629辆,货运量662万吨,货物周转量61223万吨公里。
三、汽车维修
我市汽车维修行业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辖四县一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履行行业管理职责。XX年我处组织力量共调查摸排汽车维修企业478家,查处违规行为145起,下发违章通知书15份,责令限期整改企业52家,实施企业资质降类5家,取缔无证照经营88家,帮助完善办理开业手续66家。截止XX年底,全市维修行业中一类企业6家、二类企业53家、三类维修业户169家;从业人员1500人;质量检验员250人。
全市有二个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其中巢湖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为A级站;庐江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为B级站。
四、汽车客运站
截止XX年底,我市有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4个,三级客运站2个,四级客运站3个,简易客运站20个。年平均日发班车1051班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17969人次。
五、驾培管理
截止XX年5月底,全市拥有6所驾校,驾驶训练场增至4.5万㎡,教室、试验室、实习车间已达6600㎡,各类教练车138辆,从业人员176人,年培训能力达7600人。五年间,有3所驾校创建达标,获得县级文明单位称号。在XX年全省教练员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在XX年全省驾驶员技术比武中,我市选派的4名选手获得团体第三名,个人第二、三名。
十一五规划
总目标:道路运输基本完成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从粗放型发展向质量效益、环保节约型发展的转变,道路运输服务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道路运输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运输结构趋于合理,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道路运输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连接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其它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适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提高服务能力。提高运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实行文明执法,切实帮助经营业户解决经营中的实际困难。畅通道路运政服务投诉渠道,方便社会公众投诉、求助和查询相关信息。
——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道路运输许可,规范执法行为,在保护合法利益、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上要有所必为。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严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合法运输和旅客、货主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建立运政队伍的准入、培训、考评、退出制度,全面提高运政管理人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全面建立运政管理工作规范,切实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严明工作纪律,加强在岗培训和考核,对严重违纪、玩忽职守或业务素质长期达不到要求的运政管理人员,要坚决清除出运政管理队伍。
——加强驾驶员培训管理。鼓励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培训水平。规范驾驶员培训收费,打击乱收费行为。推行教练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完善驾驶员培训质量监督检查手段,完善教练员诚信考评制度,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培训质量。
——全面提高维修水平。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专业性经营、品牌经营,大力推广安全、节能、环保的先进维修技术。实行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切实保护车主利益。完善机动车维修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严格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鼓励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实行专业化运输,禁止达不到标准的车辆和无上岗资格的人员从事危险货
物运输,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企业要强令其退出运输市场。——加强道路客运安全管理。围绕“三把关一监督”的安全监管职责,严格道路运输企业、车辆、人员市场准入,建立退出机制,加强源头管理。建立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强化从业资格考试,督促运输企业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建立再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
1“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回顾
(1) 产业结构调整
进入“十一五”以后, 随着新型干法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措施, 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期间出台的政策包括:《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等。
在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和强有力调控政策的驱使下, 新型干法取代立窑作为水泥生产主流工艺成为“十一五”时期水泥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成就。“十一五”的五年里, 我国累计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3.4亿t, 累计增加新干熟料生产能力7.7亿t, 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1273条, 其中4 000t及以上熟料的产能占57%。2010年,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12.6亿t, 是2005年的2.6倍, 新型干法的占比从2005年的40%提高到了81%, 远超十一五规划提出的70%的目标, 中国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五年里取得了跨越式进展。
(2) 组织结构调整
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后, 我国水泥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转向了组织结构调整。统计资料显示, 以20万t/a以下水泥企业作为小型企业, 2005年小型企业有4 059家, 占全部企业数的77%。如算上60万t/a以下水泥企业, 2005年中小企业有4 932家, 占全部企业数的94%。西方经济学认为, 行业中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这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成正比, 集中度低导致水泥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过于分散、无序恶性竞争、普遍效益不佳等状况。为数众多的小水泥企业不仅影响了中国水泥市场秩序的规范化, 而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和能源资源利用率严重阻碍了中国向集约型社会的迈进。
“十一五”后期水泥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组织结构调整时期, 期间国家出台了重要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发[2009]38号) , 38号文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产业政策将从“十一五”的“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向“控制新增、淘汰落后”转变, 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和“高附加值、低耗、低排”的新工艺新产品将得到政策支持和鼓励, 该项政策对抑制水泥产能过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企业的投资冲动得到了有效抑制。
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协调和控制下, “十一五”期间, 通过重组、联合、兼并和发展的方式, 我国大型水泥集团的市场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 截至2010年底, 熟料产量超过千万吨级水泥制品集团共22家, 合计产量5.4亿t, 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45.8%。其中, 海螺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实际产能分别超过1亿t, 中联集团超过2 800万t, 湖北华新超过2 500万t, 山东山水超过2 000万t, 河北冀东超过1 600万t, 浙江三狮超过1 000万t;年生产规模500万t以上企业 (集团) 65家, 水泥熟料产量6.8亿t, 占全国总量的57.6%。2010年新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中, 大型水泥企业 (集团) 占112条, 生产能力占新增能力的61%, 水泥熟料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17.2%、20.1%, 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从图1可知, “十一五”期间在总体水泥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 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的数量却有所减少, 企业平均年产能呈上升状态, 这说明我国水泥的产能在不断地向大型水泥企业 (集团) 集中, 水泥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 我国大型水泥企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但是产业集中度要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付出一定努力。2010年, 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4.7亿t, 占水泥总产量的25.3%, 相对于2005年的15%, 产业集中度仅上升10%左右。产业集中度提升速度的相对迟缓也是有原因的。2005年中小企业数目庞大, 产量60万t/a以下的企业近5 000家, 上规模企业数量很少, 产业集中度起点低, 虽然至2010年仅提升了10个百分点, 但跨度上提高了1.7倍, 前10家企业平均规模从1 600万t上升至4 730万t, 短短五年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3) 技术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 我国水泥行业技术结构调整速度日益加快, 以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 带动了整个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行业技术结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技术结构调整的成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装备技术水平的进步
“十一五”期间, 我国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高效篦冷机、窑尾斗提机等关键设备取得重大突破。水泥制品技术装备已具备从原料矿山计算机控制开采, 到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节能选粉及粉磨、高效预热器和分解炉、新型篦式冷却机、高耐热耐磨及隔热材料等的计算机与网络化信息技术集成能力, 满足12 000t/d及以下不同规模生产线建设的需要, 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水泥制品行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大量出口的行业。
生产线的大型化是近年来水泥新型干法生产发展的显著特征, 2010年, 新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中, 4 000t/d以上生产线121条, 生产能力占新增能力71.7%, 4 000t/d以上生产线在全年运营新型干法生产线中的能力比重占到56.9%。我国已实现了日产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装备国产化, 水泥大型装备设计、制造、安装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 广泛参与海外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 带动了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批量出口。截至“十一五”末, 我国在国外水泥制品项目工程总承包已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 采用我国水泥制品技术和装备已经建成的生产线达120多条, 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强大实力。
节能环保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 除了技术创新及装备大型化带动装备大量出口以外, 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成效卓著。
有关政策规定, “十一五”期间, 2 000t/d以上的熟料生产线配建余热发电工程的要达到40%。在政策的推进和降低成本动机的驱使下, “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余热电站数量不断增多, 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余热发电技术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 到2010年底, 全国有近7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了余热发电系统, 55%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了余热发电装置, 发电机组达到561台套, 装机容量4 786兆瓦。2010年水泥工业余热发电累计发电177亿千瓦时,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
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也促进了节能环保等新工艺的推广, 由于大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引导示范作用, 各项新型节能环保工艺在水泥行业得到普及, 能效对标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通过淘汰落后、推广余热发电、节能粉磨、变频调速、水泥助磨剂、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 2010年每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至115千克标准煤, 比2005年下降12%。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吨, 比2005年增加了1.7亿吨。建成了一批以华新、金隅等水泥企业为代表的, 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示范工程。
2“十二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 纵观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过程, 是从发展新型干法技术、改进落后技术, 到发展新型干法、淘汰落后、支持大企业的发展, 再到适度发展、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重点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推动大企业间重组联合的过程。“十二五”期间, 水泥产业的调整和振兴, 仍会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 推动我国水泥产业的由大变强。
(1) 2011年, 全国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1条, 新增熟料能力2亿吨左右, 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 新型干法的比例已接近90%,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不再是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
(2) 2011年, 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增至5.6亿吨, 平均规模达到5 577万吨, 产业集中度提高至27.0%,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 至2015年, 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35%以上, 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水泥以企业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的组织结构调整仍然是工作重点。
(3) 《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 综合利废、节能减排将作为水泥工业“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至2015年, 水泥工业主要污染物要实现达标排放, 协同处置取得明显进展, 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提高20%。《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也作出要求, 到2015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要提高到65%以上。“十二五”期间, 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展以粉磨节电为重点的设备节能改造仍是工作重点。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方面, 将“支持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作为建材工业发展重点计划之一。
3 结语
【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管理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上半年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总结12-14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总结05-26
高速公路合同管理06-23
高速公路隧道管理职责11-23
浅谈高速公路养护管理11-26
高速公路管理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讲话06-08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09-08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研究09-16
高速公路现场质量管理10-11
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