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与项目策划(推荐8篇)
国家“十一五”及当前规划„„„„„„„„„„„„„„„„„„„„„„„„„„„„„„„„„„„„„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8 农业部确定“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发展目标„„„„„„„„„„„„„„„„„„„„„„„„„„„„36 “十一五”我国将逐步建立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37 农业部“十一五”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37 财政部“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六大主要任务„„„„„„„„„„„„„„„„„„„„„„„„„„„„38 “十一五”时期农业等主要行业投资展望„„„„„„„„„„„„„„„„„„„„„„„„„„„„„„„39 水利部“十一五”规划水利发展十大目标„„„„„„„„„„„„„„„„„„„„„„„„„„„„„„45 “十一五”投资高技术产业热点„„„„„„„„„„„„„„„„„„„„„„„„„„„„„„„„„„„45 “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4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的决定„„„„„„„„„„„„„„„„„50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52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54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节选)„„„„„„„„„„„„„„„„„„„„„„„„„„61 “十一五”我国新型植保体系建设将实现三大目标„„„„„„„„„„„„„„„„„„„„„„„„„„„64 “十一五”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六大行动„„„„„„„„„„„„„„„„„„„„„„„„„„„„„„„„65 “十一五”我国将改造2亿亩中低产田„„„„„„„„„„„„„„„„„„„„„„„„„„„„„„„„65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简介„„„„„„„„„„„„„„„„„„„„„„„„„„„„„„„„„„„„„6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工作重点„„„„„„„„„„„„„„„„„„„„„„„„„„67
中央领导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69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 75 国务院今年工作要点„„„„„„„„„„„„„„„„„„„„„„„„„„„„„„„„„„„„„„„ 79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87 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9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 9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97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100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103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106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109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113 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116 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118 农业部开展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活动„„„„„„„„„„„„„„„„„„„„„„„„„„„„„120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121 开发银行400亿支持少数民族„„„„„„„„„„„„„„„„„„„„„„„„„„„„„„„„„„122
中央财政将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5亿„„„„„„„„„„„„„„„„„„„„„„„„„„„„„„123
农业计划资金项目专项
农业部关于印发今年第一批财政项目指南的通知„„„„„„„„„„„„„„„„„„„„„„„„„„124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指南„„„„„„„„„„„„„„„„„„„„„„„„„„„„„„„„124 农业产业化项目指南„„„„„„„„„„„„„„„„„„„„„„„„„„„„„„„„„„„„„„„126 农业科技示范场项目指南„„„„„„„„„„„„„„„„„„„„„„„„„„„„„„„„„„„„„126 农产品促销项目指南„„„„„„„„„„„„„„„„„„„„„„„„„„„„„„„„„„„„„„„128 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指南„„„„„„„„„„„„„„„„„„„„„„„„„„„„„„„„„
“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指南„„„„„„„„„„„„„„„„„„„„„„„„„„„„„„
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指南„„„„„„„„„„„„„„„„„„„„„„„„„„„„„„„„„„„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项目指南„„„„„„„„„„„„„„„„„„„„„„„
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指南„„„„„„„„„„„„„„„„„„„„„„„„„„„„„„„„„„
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指南„„„„„„„„„„„„„„„„„„„„„„„„„„„„„„„„„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指南„„„„„„„„„„„„„„„„„„„„„„„„„„„„„„„„„„„„
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指南„„„„„„„„„„„„„„„„„„„„„„„„„„„„„„„„
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指南„„„„„„„„„„„„„„„„„„„„„„„„„„„„„„„„„„
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指南„„„„„„„„„„„„„„„„„„„„„„„„„„„„„
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指南„„„„„„„„„„„„„„„„„„„„„„„„„„„„„„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指南„„„„„„„„„„„„„„„„„„„„„„„„„„„„„„„„„„„„
畜禽良种补贴项目指南„„„„„„„„„„„„„„„„„„„„„„„„„„„„„„„„„„„„„„
渔港及渔用航标维修和养护项目指南„„„„„„„„„„„„„„„„„„„„„„„„„„„„„„„„
远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指南„„„„„„„„„„„„„„„„„„„„„„„„„„„„„„„„„„
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指南„„„„„„„„„„„„„„„„„„„„„„„„„„„„„„„„„„„„
农业部关于印发今年第二批财政项目指南的通知„„„„„„„„„„„„„„„„„„„„„„„„„„
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指南„„„„„„„„„„„„„„„„„„„„„„„„„„„„„„„„„
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项目指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组织编报今年动物防疫系统
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印发《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商务部开发银行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通知„„„„„„„„„„„„„„„„„„„„„
商务部关于上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资金拨付申请有关问题的函„„„„„„„„„„„„„„„„„„
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管理办法(暂行)„„„„„„„„„„„„„„„„„„„„„„„„„„„„„„
农业部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科学技术部关于发布973计划今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组织今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
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项目申请须知„„„„„„„„„„„„„„„„„„„„„„„„
147 148 149 151 153 153 155 156 157 158 160 162 164 165 166 166 168
今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171 财政部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分类项目设置和中央财政有偿无偿资金比例等事宜的通知„„172 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173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请组织报送今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的通知„„„„„„„„„„„„„173
国际标准体系及其认证认可„„„„„„„„„„„„„„„„„„„„„„„„„„„„„„„„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175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咨询工作程序及流程图„„„„„„„„„„„„„„„„„„„„„„„„„„„„„„180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今年工作重点„„„„„„„„„„„„„„„„„„„„„„„„„„„„„„182农业部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意见„„„„„„„„„„„„„„„„„„„„„„184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187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及流程图„„„„„„„„„„„„„„„„„„„„„„191 质量管理体系„„„„„„„„„„„„„„„„„„„„„„„„„„„„„„„„„„„„„„„„„„195 环境管理体系„„„„„„„„„„„„„„„„„„„„„„„„„„„„„„„„„„„„„„„„„„197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198 HACCP管理体系„„„„„„„„„„„„„„„„„„„„„„„„„„„„„„„„„„„„„„„„199 产品包装常见的质量标志„„„„„„„„„„„„„„„„„„„„„„„„„„„„„„„„„„„„„201
农产品项目建议书、农业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204
关键词: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编写构思
一、“十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出版与使用情况
2000年, 福建农林大学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 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 决定在非理工科专业中开设《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素质教育课程, 并成立课程组着手进行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工作。2002年教材编写完成, 并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成为第一本地方教材, 从2002年至2005年, 这本地方教材主要在福建农林大学使用, 同时, 也传播到省外的部分院校使用, 大家对教材给予较好的评价。2005年, 中国农业出版社把《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列入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建设, 并确定我校为独立主编单位, 该教材于2006年1月正式出版。自2006年出版以来, 教材已再版一次, 目前, 已在福建农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上海交大、扬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使用, 从总体看效果很好。但是, 由于这本教材采用以时间为主线, 有利于从时间顺序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 全书由绪论、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形成、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6章组成, 线条清晰, 但这种编章既不利于模块教学, 也不利于专题讲座的开展。因此, 中国农业出版社决定在“十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 再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 拟定于2009年下半年出版。
二、“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定位与编写原则
1.教材编写定位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 其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文理交叉与农科课程建设相协调的原则, 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影响和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 教材编写的定位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 把其建成推进文理学科交叉渗透,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开发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传播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综合性教材。
2.教材编写原则
(1) 贯彻准确完整的教材思想。
一本具有完整性的教材, 可使学生了解理论体系的全貌, 使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学到完整的知识, 教材被读过后还可以成为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既方便又可靠的手册。
(2) 构建现代气息的知识内容。
国内外的著名大学都把“科学与技术”综合课程建设摆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因为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教材建设必须以当代科技进步的前沿领域和社会发展为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标, 以适应21世纪基础课教学的要求。
(3) 体现开放性的教学设计的需要。
通过开放性的教学设计, 以解决科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矛盾, 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
(4) 便于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情况下, “现代科学与技术”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 在内容多、要求高的情况下, 如没有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就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材编写时, 我们应把这一思想贯穿始终。
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编写大纲
根据“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定位和编写原则, 针对“十五”规划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的编写大纲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着重编写科学技术概念与特征、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科技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着重编写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古代阿拉伯国家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路径。
第三章 天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天文学从形成以来的重大事件。
第四章 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物理学从形成以来的重大事件。
第五章 数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 着重编写数学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第六章 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化学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第七章 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生物学从形成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第八章 地学的形成与发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地学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第九章 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着重编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等。
第十章 科学思想与方法
以时间序列为编写依据, 着重编写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第十一章 技术方法与技术创新
着重编写现代技术方法与技术创新。
第三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十五”计划中,国家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因此,可以说,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五期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但增长效果与计划存在一定偏离,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不升反降造成内需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在接下来的5年里,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指引下,国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将扭转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趋势,并逐渐提高。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对我国零售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零售业市场容量的较快增长。
二、农村居民及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将扩大零售行业的市场容量
“十五”计划中,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情况要好于预期目标。规划的建议中,“增加居民收入”仍然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一直是抑制全国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对我国扩大内需着重要意义。农村消费市场的逐步培育和启动为我国零售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也有望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得到较快增长,进而带动该地区消费品零售业的较快发展。最近,个人所得税法修订获得通过,工薪所得减除额从800元大幅提高到1600元并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这将有利于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利于居民消费支出的扩大。那些处于竞争相对缓和的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企业以及在这些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全国连锁零售企业,将因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受惠。
三、零售行业在业态、连锁化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将继续是良好发展势头
“十一五”计划中对流通产业发展的要求是:“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推进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提高分销业的技术含量及现代化程度。加快分销企业兼并、联合、改制、重组的步伐,扩大经营规模,改进售后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即将过去的五年里,作为流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品零售业在业态、连锁化以及产业组织方面都发展较好。
(1)在业态发展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拥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全部零售业态,超市、专业店等各类新型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其在我国零售业中的比重也日益扩大。
(2)在连锁经营方面,2002年至2004年三年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额使连锁化程度逐年提高。
(3)在零售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方面,经过淘汰、兼并及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我国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发展,各类新型业态将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连锁化率将逐年提高,市场集中度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在企业自身发展及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零售企业将逐渐崛起和壮大。
四、“十一五”是零售行业对外开放后的关键时期
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于外资零售企业而言,内资零售企业虽然在市场份额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但在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及资本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内资零售企业能否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提升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将最终决定内外资未来市场重分的竞争格局变化。
五、行业评级及重点公司推荐
xxxxxxxx公司
“十一五”工业规划与技术改造
总结材料
“十一五”期间,xxxxx公司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五”决策部署,转方式、调结构,本着“xxxxxx”的原则,坚持科学管理、精益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
作为山东省xxxx汽车工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xxx重点工程,xxxx项目自2005年开工建设到今年10月份全面建成投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公司先后投入巨资实施生产系统升级改造,新建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中心,转战略发展电动汽车。投入得到良好回报,预计2010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收0.9亿元,利润1.5亿元,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公司在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投入数亿元实施轻型汽车生产线技术改造、二期工程技术改造,极大的推动了产能开发;对技术中心设计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财务数据管理系统、在线检测仪器设备和资源计划系统升级改造,打造科学管理体系;投资1.6亿元新建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中心,提升研发水平;投入3亿元实施电动汽车测试设备及生产线改造。新建冲压、焊接、1011165419948yangyachen
1车架、涂装、工装、总装、检测等厂房和生产线及公用配套设施,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空间布局。
在关键技术领域与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核心技术,填补了领域空白,提升综合实力。加快人才制度创新,培养技术人员160余人,博士30余人,高级工程师60人。“十一五”期间,公司先后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
“十一五”规划建设与技改成效显著,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税收0.5亿元,利润1.2亿元,累计增加产值近150亿元,提供2万多个就业机会,公司也成为综合实力居行业前5位,名列全国机械行业500强,总资产8.4亿元,占地41万㎡,拥有国内先进生产线,配套设施完善,研发水平领先,产品体系齐全,营销网络布局合理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对拉动xxxx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磨灭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公司走精益化道路,着力解决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益。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将产品线从轻卡延伸到微型车和中重卡,满足市场需求;将电动客货汽车作为战略性产品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欧洲认证的同类产品,打开了批量出口欧洲的大门,加快了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同时,建立整车制造、研发、零部件、服务贸易和人才培养等五大平台,努力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谋划长远发展。
“十二五”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公司将坚持以先进的经营理1011165419948yangyachen
2念、专业的信息化手段、领先的产品制造技术,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提升研发水平,拓宽产品领域和市场,到2015年形成年产3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实现上市的汽车集团。
山东xxxxxx公司
离退休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老干部工作,要求既要从政治上尊重、生活上关心老干部;又要组织引导老干部开展好活动,不断巩固和提高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发挥好老干部余热作用,扎实有效的做好和推进
新时老干部工作,为改革、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目前,全县离退休干部共有1400多人,几年来,全县老干部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委老干部局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十七大关于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要求,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和县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文件,以大力推进实施《怒江州县级老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重点,结合实际,全面抓好各项管理服务,使得全县老干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五年工作回顾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老干部工作新格局。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把老干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和考核各乡(镇)、各部门班子的重要依据来抓。县委常委会经常研究老干部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听取老干部工作汇报,及时协调解决老干部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各乡(镇)、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促进了老干部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党委总抓,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老干部工作格局。县委制定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原处级离退休干部的制度》,各乡(镇)、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领导干部联系离退休干部的制度》,使得在职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的工作得到了贯彻落实,经常看望生病住院老干部,重要节日走访慰问老干部,出台相关政策时征求老干部意见。由于领导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进一步促成了关心重视老干部的工作格局和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全县共成立了15个老干部党支部,把党性强、讲奉献、身体好,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党支部的领导班子中,建立健全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理论学习和定期开展活动的制度》,切实加强了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各老干部党支部深入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各级党代会精神,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深入学习国情、省情、州情和县情,学习相关方、政策和政治理论;各老干部党支部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各种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大力开展理论学习和各种活动,广大老干部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加强了离退休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促使老干部真正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上,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为全县经济社会率先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发挥余热。在,受到州委、州政府表彰的有1个老有所为先进老干部党支部,3名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五年来共派出7名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赴昆明参加全省老干部理论读书班。
(三)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重视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的从政治上关心老干部,坚持和完善离退休干部参加重要会议制度、通报情况制度、组织生活和学习制度、阅读文件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就地就近参观考察制度、信访制度、在职干部联系老干部制度,有效保障了老干部的各项政治待遇。每年春节走访慰问定居昆明、大理、丽江、保山、兰坪等地的老干部和县内安置的40多名离休干部和副处以上退休干部以及离休干部遗霜,发放节日慰问金和慰问信;每年组织六库地区离休干部和副处以上退休干部参观考察活动,先后考察过老窝工业园区硅工业基地、小沙坝社会主义新农村、怒江州荣彩免烧砖厂、怒江瑞兴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怒江瑞兴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上江栗柴坝抗日战争纪念碑、片马抗英纪念碑、77340部队81分队等等以及金六二级公路怒江段建设、年产量1000吨的中国木蜡项目建设、新城区建设情况,五年共组织老干部参观考察320人次;每年都举办县级老干部理论读书班和老年保健知识讲座,五年共参加学习老干部有2100人次。由于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老干部政治待遇的各项制度,老干部各项政治待遇都得到较好落实。
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根据新时期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和要求,坚持把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和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结合起来,以老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新和改进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离退休干部,始终引领广大老干部在思想政治上统一和服从于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四)切实落实好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建立完善和认真落实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即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
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确保了“三个机制”的有效运转,使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和专项经费得到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了离休干部“两费”的落实。全县离休干部的离休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医药费兑现率达到100%。提高了部分离休干部护理费及无固定收入已故离休干部配偶生活补助标准。退休干部退休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均按医保政策和文件及时得到
报销,退休干部专项经费得到保障和落实。建立了老干部特困资金2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做到特事特办,雪中送炭,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五年来共为60多名老干部解决过特困补助。
(五)加强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重视老干部活动室建设,全县8个县级老干部活动室和6个乡(镇)老干部活动室都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能正常开展各项活动。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资8万余元更新购置各老干部活动室部分桌椅设施;投资4万多元修缮了鲁掌县级老干部活动室。成立了县老年大学,老干部局局长任老年大学校长,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为老年大学更新购置了桌椅和设施,老年大学坚持开学办班,邀请县委党校教师讲授有关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理论知识和举办各种老干部理论培训。
(六)加强老干部工作部门的自身建设。建立完善局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努力营建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更新置办各种办公设备,争取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人均拥有一台工作用电脑,大力建设和美化老干部工作环境。着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机关,加强全局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干部职工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老干部工作服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新要求,认真解决老干部工作队伍在思想、工作、作风、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树立了老干部工作队伍的新形象,坚持以人为本,用真情、真心、真意,热心、耐心、细心去做老干部工作,坚持“老干部工作无小事”的理念,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和老干部的每一个要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倾力把老干部工作部门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的老干部之家。老干部工作部门在信访、信息、宣传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五年来共办理信访75件;上报信息75篇,调研报告8篇;建立健全老干部工作“三簿五册”和局机关各种规章制度;共派出5名干部职工去昆明参加全省老干部工作业务培训班和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作培训班。五年来,通过锐意进取,艰苦努力,各项老干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局机关在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被怒江州委、州政府授予怒江州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创建平安家庭先进集体。
在老干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目前还没有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配套齐全的县级老干部活动中心;二是县老年大学还没有校舍,经费不足,给开展工作带来了难度;三是老干部工作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们要下决心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努力把老干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十二五”期间全县老干部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
十二五”期间全县老干部工作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一系列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和文件,服务和服从于全县工作大局,以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并结合自身不足和工作实际,着重建设好县级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好老年大学,倾力打造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努力提高老干部工作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面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以更加突出的业绩来争取县委、政府的肯定和赢得老干部的信赖与满意。
(一)继续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继续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坚持和完善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八项制度”,要继续组织好老干部阅读文件、情况通报、政治学习、参观考察、参加重要会议、节日走访慰问、在职干部联系老干部等活动,切实从思想上关心和政治上尊重老干部。继续落实好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坚持和完善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确保离休干部离休金和各项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发放和医药费按规定实报报销;保障好退休干部退休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能及时报销;按规定每三年组织一次老干部体验,重大节日发放老干部慰问金;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关心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给予特困老干部适当的困难补助。要发挥好信访工作的窗口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老干部的突出问题;对老干部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长期积累的困难问题,要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和了解情况,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使问题妥善得到解决。
(二)继续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和党支部建设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和党支部建设工作,是老干部工作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要针对离退休干部十分关心和关注的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国际国内形势和热点问题、本地区本部门重要问题、关系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把为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因势利导,以老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性地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把广大老同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发挥好老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要坚持从离退休干部党员队伍的实际出发,创新党支部的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做到班子健全、制度完善、活动经常。要以党支部建设带动和促进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离退休干部在思想上多关心,把握他们的精神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做好日常思想工作。
(三)着重做好县级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和老年大学的建设工作。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是老干部开展学习活动的阵地,是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重要载体,建设好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对全面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县城搬迁和资金十分困难的实际,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县委、政府统筹规划把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县工人文化宫等统一建盖在县思想文化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和老干部工作实际,老干部活动场所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为了充分满足老干部的需求和服务好老干部,老干部活动中心最好单独建盖。“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争取单独建盖配套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级老干部活动中心,把老干部学习培训、开展活动、文化娱乐、医吃住行等功能容纳在其中,以充分满足老干部对活动场所的多种需求,把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好。据初步估算建设好这样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要投资1000万元以上,建设资金问题成为摆在面前的巨大困难,工作责任和压力都非常大,今后五年要努力单独建盖好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啃掉老干部工作中这块最硬的“骨头”。要进一步建设好老年大学,建立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发挥好老年大学的职能作用,根据老干部工作的需要大力开展老干部理论培训和举办各种文体专业培训班及各种培训班,为老干部充分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搭建平台,促使广大老干部老有所学和发挥余热。要注意从老干部特点出发,坚持适其所需、授其所宜,丰富活动和学习内容,不断改进活动和学习方式,更好的满足老干部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四)着重努力提高老干部工作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老干部工作面对的都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革命、老功臣,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老干部工作队伍要更加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甚至把老干部工作视为民生工作一般来做,把老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交给广大老干部说了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老干部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切实增强老干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老干部工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把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贯穿在老干部工作的统筹协调、政策运用、化解理顺情绪矛盾、凝聚人心、狠抓落实和服务大局的自始至终,切实提高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目录
前言
1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第一节“十五”计划预计完成情况
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分析
第二章“十一五”时期总体战略构想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
总体要求
第三章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一节发展目标
第二节发展战略
第四章“十一五”期间产业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重点
第一节经济发展重点
1、主动融入00经济圈,抓好00区域经济建设、构筑00经济腾飞的脊梁62、突出园区建设,高质量打造00工业发展平台73、突出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8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81、工业布局82、农业布局83、第三产业布局9
第五章“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9
第一节做强工业,舞活发展龙头9
第二节做优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
第三节做活旅游,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1
2第四节做大城镇,打造发展平台1
4第五节做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1
5第六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6
第七节化优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搞好重点项目建设17
第八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18
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主要政策措施23
0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
“十五”期间,我县各项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同志视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坚持发展这个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发,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过去的五年,全县上下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交通、水利、通信、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城镇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县级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扶贫开发取得丰硕成果,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施“科教兴县”取得积极进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得到加强。总体来看,00“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已经提前和超额实现,“十五”期间的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融入00经济圈,进一步打好基础,实施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总体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因此,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制“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此同时,要按照州委、州政府构建“431”经济发展格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新兴工业城、绿色药城、生态园林城和经济强县“三城一县”的目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全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第一节“十五”计划预计完成情况
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7688万元,年均增长14.4,完成“十五”计划的121.87,其中第一产业达到20210万元,年均增长5.3,完成“十五”计划的111.78;其中第二产业达到103568万元,年均增长16.7,完成“十五”计划的128.34;其中第三产业达到23910万元,年均增长13.4,完成“十五”计划的100.64;工农业产值达到252216万元,年均增长14.1,完成“十五”计划的135.35,其中工业产值达到210670万元,年均增长15,完成“十五”计划的128.67,农业产值达到41546万
元,年均增长4.9,完成“十五”计划的99.5;财政总收入达到17168万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十五”计划的19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90万元,年均增长14.3,完成“十五”计划的139.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8元,年均增长8.1,完成“十五”计划的127.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700万元,年均增
长13.6,完成“十五”计划的148.17;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50306万元,年均增长24.7,完成“十五”计划的205.25;“十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6950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投资102470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5482万元,年均增长30.5,完成“十五”计划的568.53;“十五”期间,共引进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10个,实际到位资金109127万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加项目66个,资金63003万元;总体来看,00“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可以提前和超额实现,“十五”期间的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通过五年的发展,我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已由“九五”末的47029万元增加到“十五”末的147688万元。人均GDP已由“九五”末的万元增加到“十五”末的万元。规模工业产值已由“九五”末的万元增加到“十五”末的万元,财政总收入已由“九五”末的万元增加到“十五”末的万元,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五年来全县以交通、水利、通信、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突破:新增县乡油路公里、改造乡村公路公里、新增乡村公路公里。新增灌溉面积亩、改善灌溉面积亩、解决人畜饮水人/头。新增通信光缆公里、新增固定电话门,移动电话网络覆盖率达到、新增百分点、新增移动电话户。基本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城镇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已由“九五”末的20.7:59.9:19.4调整为“十五”末的13.7:70.1:16.2,工农业产值的比值已由“九五”末的16:84调整为“十五”末的9.2:90.8,工业化率提高了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了百分点,医药、冶金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县级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施“科教兴县”取得积极进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第三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分析
新世纪头20年,是全国由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新阶段,也是我县实现“新兴工业城、绿色药城、生态园林城、经济强县”目标,融入00经济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县加快发展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发展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将正确指引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科学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我县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家继续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为我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黔桂铁路扩能改造、00铁路枢纽建设工程的建成,我县的交通优势将更为明显,00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启动,将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促成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促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较迟缓,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还较深,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财力仍较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较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但总体上看,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章“十一五”时期总体战略构想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三大战略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第二节总体要求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县,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章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一节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及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初步形成经济建设新的发展构架;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较大改观,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全面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经济增长率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28300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7:70.1:16.2,调整为2010年的9:76:15左右。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到2010年达到32154万元。
——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7左右,到2010年达到421170万元。
——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提高到40左右。
——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提高到5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10年控制在6‰以内;年末总人口到2010年控制在218000人以内。
——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达到268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0年达到9340元左右。
——扶贫开发到2010年6.23万人低收入农业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城镇登记失业率到2010年控制在3以内。
第二节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按照州委、州政府“431”战略的发展构想,努力把00建设成为黔南州对外窗口的北大门,贵州实施南下经济通道经济的第一站,能更好地发挥紧靠00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00“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努力使贵新高等级公路00经济带、沿008乡镇经济带、00铁路枢纽节点经济区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可持续发展新的支柱力量。
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信息化战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
城镇化战略:把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以龙山中心、谷脚为次中心,其他乡镇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探索城镇带农村的发展新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四章“十一五”期间产业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重点
第一节经济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431”经济发展格局,结合县域区位的自然优势,抓住00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机遇,积极主动地融入“00半小时经济圈”,围绕建设“三城一县”(新兴工业城、绿色药城、生态园林城、经济强县)的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绿县、文化亮县、旅游热县、商贸活县”的发展战略,重点规划建设贵新高等级公路经济带和沿008乡镇经济带;夯实农业和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四个工业园区”(00谷脚医药工业园区、龙山工业园区、龙山北部工业园区和谷脚继望坡工业园区)的建设,培育“四大支柱”(医药、食品、畜牧、旅游),力争实现五个重大突破(力争在基础设施上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基本解决城乡供水安全问题;在重点产业上,力争药业、食品加工、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在全州居领先或靠前位置;在创新投融资体制上、加大投入上,向上争取项目,向外招商引资,向内激活发展要素,使00成为投资企业的热土;在生态建设上,着力建设绿色药城,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在推行素质教育上,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提高人口素质,并在创新中走出新路子,努力把我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向一个新台阶。)
1、主动融入00经济圈,抓好00区域经济建设、构筑00经济腾飞的脊梁
紧紧抓住实施00城市经济圈战略的机遇,主动融入00经济圈,使00成为00经济圈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功能区。00作为00近郊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延伸和拓展区域,要以南下出海大通道为依托,以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资源为载体,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自然、旅游、金融、人才、科技、信息和资源等在空间上的重新组合和产业间的优化配置。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着力建好餐桌农业基地、新兴工业基地、生态旅游基地、民族医药生产基地,更好地融入00产业发展体系。把00建设成为具有交通、区位、商住等特定优势和以反季节蔬菜、中药材种植、畜产品、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旅游、物流等产业特征的经济走廊。
将00建成00经济圈特色产业区。充分利用00独特的区位、交通、快速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00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延伸地等优势,争取省、州在产业政策、土地利用、金融信贷、项目资金投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将00作为省里项目申报的直报直批县:使00成为经济圈的“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紧紧抓住《00医药工业循环经济规划》被省确定为工业循环经济重点专项规划的契机,积极争取00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点基地启动实施;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突出发展镇域特色经济,实现产业互动,城乡经济互融,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将00建成00经济圈城乡一体化的示验区。
将00建成00经济圈的产业承接区。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借地缘之利,找准产业承接的切入点,加大招商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引资方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主攻00,增强引资实效,启动实施“00工业转移承接园区”。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将00建成00经济圈重要的近效旅游区。充分利用毗邻00的近郊优势,发挥县内生态良好、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等优势,依托猴子沟省级风景名胜区、万亩草场、醒狮小岩金龙谷地质奇观、谷脚巫山古岩画、摆省果里洞棺葬、龙架山森林公园、哨上珍稀植物园、生态园以及苗族、布依族民族文化村寨等旅游资源,将00建成集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一体的00市近效旅游区。
2、突出园区建设,高质量打造00工业发展平台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聚集的平台。“十一五”期间,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效应,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使其成为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洼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集中一切力量争取建成民族药研发中心。园区建设,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绿色园区,做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产业一条龙,政策一盘棋,突出产业特色,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搞好园区布局,真正形成谷脚药业、食品加工;继望生物科技;北部重工业各具特色、颇具规模的工业群体,积极承接省内外经济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经济活跃、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科学、运转规范的经济增长示范区、全州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集中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区域创新的实验区。
3、突出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
以农民增收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充分利用00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夯实立足00、面向东南沿海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各乡镇农业产业的发展,按照各自的区域特色,群众的种养习惯,大力发展农村“板块”经济,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发展模式;二是借助县内民族医药企业众多、贵州苗医药文化博览会的发展平台,打造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GAP中药材种植基地。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
1、工业布局
产业定位:以医药、冶金为主,重点培育食品加工和建材两大产业,优化提升其他产业水平。
空间布局:坚持工业集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实施“三园两翼”的空间布局。即“00谷脚医药园”,以医药、食品为主导产业,壮大和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总面积6.8平方公里;“继望科技生物园”,以苗医药生产和贸易、民族医药文化展示、电子工程、生物科技等为主的高新科技园区;“北部工业园区”,以冶金、建材等为主导产业,提升和发展冶金、建材等产业集群,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两翼”:一翼以醒狮为重点,培育和发展食品加工业;一翼以水场为重点,发展壮大化工和建材业
2、农业布局
产业定位: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菜、畜、烟、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
空间布局: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羊场、湾寨等乡镇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强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与00毗邻的醒狮、谷脚、谷龙、水场、草原、哪旁、摆省等乡(镇),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思路,积极发展特色无公害蔬菜。民主、谷脚、龙山、哪嗙等乡镇重点发展养殖奶牛、肉羊、家禽。洗马、巴江、谷龙、摆省等乡镇发展优质烤烟。全县各片区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木
3、第三产业布局
产业定位:重点发展旅游业、物流业,以此带动房地产业和特色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空间布局:旅游产业要立足生态品牌,着力构建“一区一线”。即猴子沟省级风景名胜区,依托猴子沟省级风景名胜区、万亩高山台地草场,重点发展生态、科考,高山台地草原旅游业。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核心区36平方公里。围绕00市创建“林城”的战略定位,以醒狮小岩金龙谷地质奇观、谷脚巫山古岩画、摆省果里洞棺葬、龙架山森林公园、生态园、哨上珍稀植物园、贵新路森林屏护带,倾力打造城郊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与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现代物流业围绕铁路200万吨货站及中药材批发市场建设物流中心,以推动00特色商贸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以发展居住、休闲、度假类等房地产。
第五章“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一节做强工业,舞活发展龙头
工业是富民之源,强县之本,是00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振兴00,实现00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果,充分发挥我县既有产业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2010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我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铁合金生产基地,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4421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42.11亿元,工业企业实现税收亿元以上。
突出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继续突出药业、铁合金两大支柱产业。着力推进技术革新,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冶金工业提升改造,延长产业键和引导深加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县铁合金产业,推行集中配套建设环保设施,使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把铁合金改造成为无公害产业。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药为重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高度重视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引导制药行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发展有较强竟争力的民族制药集群
积极培育食品、建材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省城00市的技术辐射,大力发展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培育以啤酒、奶制品、肉制品、辣椒等为主的食品业,重点支持神奇啤酒厂、贵州凌华、“牛老大”、“00高原羊肉制品加工厂”、“苗家味辣椒厂”的建设。不断改善现有建材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稳定产品质量。积极开发节能节材、高强度、低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拓展建材业的发展空间。
突出骨干企业。努力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用好用活项目政策。让神奇、富华、龙腾、亚冶等优势工业企业得以扶持见效。坚持以品牌兴企业、以企业兴产业,立足现有基础,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着力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10年,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5个以上。同时,要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尽快改变散、小、弱的现状。“十一五”期间,重点创建税收过5000万元的企业3家以上,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7家以上。
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发展提速。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加速推进州县共建工业园区建设进程
加强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建立工业经济动态信息分析制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政银企合作,做好协调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融资和服务环境。
第二节做优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思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由数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村庄小农业向市场大农业的转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构筑现代农业新格局。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速6。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加强农业的对外交交流与合作,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继续搞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土改造”、“坡改梯”“烟水配套工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产业优势为依托,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效经济作物。按照建设“畜牧大县”的目标,着力将生态畜牧业培育成我县的后续支柱产业,坚持走依靠科技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路子,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为载体,改良畜禽品种,改进饲养方法,开发饲草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加工调制,推广“两全三保”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模式和机制,集中力量抓好优质奶源、肉羊和家禽基地项目建设,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把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使畜牧产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顺应市场抓调整,突出特色抓调整,围绕支柱抓产业,继续巩固优化扩大粮食、烤烟、油菜、速生丰产林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畜牧、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十一五”期末,优质稻发展到6万亩,优质油菜5万亩,烤烟3万亩,蔬菜4万亩,脱毒马铃薯1.5万亩;奶牛万头,肉羊万只,家禽万羽,中药材发展到3万亩;丰产林万亩。形成以粮食、蔬菜、烤烟、畜牧、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按照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的要求,切实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发展农技推广、动物防疫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经网建设,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农村市场信息体系,为龙头企业、营销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全面、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培育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进一步落实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创新企业与农户的合理联结与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以上,年产值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家以上,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万元。
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0元以上,要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比重,发展劳务经济,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转移培训的统筹协调,增强农民外出就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外出务工增收渠道,大力推进“订单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健全农产品品质质量检测设施和手段,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和扶农、惠农的各项改革措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整顿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增强村集体经济服务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制度,按照“有所保,有所控”的原则,依法解决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土地资源供给问题,确保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文明新村”、“小康村”建设,做好乡村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生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做活旅游,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合理规划、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县的后续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到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万元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万元;服务业增加值达亿元,年均增长%。
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00市创建“林城”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我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旅游、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特点,精心打造00旅游“朝阳产业”。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南、北两条旅游线为两翼的总体布局。高起点、高规格完成主要旅游景点的建设性详细规划。加快我县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包装,完成国家森林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打造精品旅游区和旅游线路。通过各旅游景点的建设,形成县城商务观光休闲游;猴子沟科考探险游;草原、摆省民俗风情游;龙架山森林康体游;醒狮镇金龙谷自然风光游等五大旅游区,打造南、北两条黄金旅游线。把00建成黔中及南线旅游网络的重要连节点。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建立“多渠道融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融资体制,吸引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着力构建投、建、管分离的旅游开发新模式。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旅游景区现代企业制度。
大力拓展旅游领域。依托中国贵州00苗医药文化博览会的品牌,继续积极策划办好00“苗药”博览会等主题活动,加快打造“绿色药城”、“苗药基地”的步伐,实现从生态观光游到生态休闲、康体度假游的转变。
强化旅游服务,营造00良好的旅游环境。进一步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与服务质量管理,搞好旅游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工作。借助电视、报刊、网络、户外广告等宣传造势,打造提升“绿色00天然氧吧”的旅游品牌形象,突出高山台地草原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的旅游特色,扩大00旅游知名度。
搞活提升商贸物流业。以加快城市特色市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商贸业发展布局,依托铁路货站建设,建立全县高效、畅通的商品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经营、专营专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商贸流通业,搞活县城商贸,活跃城乡经济。
壮大房地产业。规范土地市场,鼓励创新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土地投资基金,探索用部分收益金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国有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纳入土地市场运作,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全面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根据00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面向00大力开发居家、养老、休闲和度假类房地产,建立业主自治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培育发展其他服务业。支持发展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加强工业化发展中中小企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保健养老、公用服务、保洁保安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化,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节做大城镇,打造发展平台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十一五”期间,顺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规律,按照提质扩容、做大城镇的要求,改革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整合现有城镇资源,健全城镇整体功能,促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加快城镇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以扩大县城和重点城镇的规模和实力为重点的城镇带动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县城,不断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强化区域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建设按照“做强一点,带动两翼”的点轴发展战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谷脚、洗马、羊场、湾寨、醒狮、哪旁、草原等为重镇的城乡体化城镇网络体系。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万人)、重点集镇达到0.2——0.6万人口的目标。
强化城镇规划约束。严格执行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强调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县城要坚持“优化主体,拓展外延”的发展思路,完善区域详规,结合中心城区绿化、美化,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搞好城镇重点工程建设,县城集中力量建设“一带”(贯城河风光带)、“一场”(综合体育场)、“二路”(环北路、环南路)、管道液化气站等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工程,加快旧城改造居民小区治理步伐,高起点规划和启动新城区建设,强化县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功能。
搞活城镇经营。逐步取消户籍城乡分置制度,建立新型的按居民居住地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保证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权,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规定。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一体化的具体途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建立市场化推进城镇化的机制,让市场去“经营城市”,盘活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竞争性的经营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过度的格局。
加强城镇管理。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管机制,积极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新路,健全城镇管理措施。加快城市环境整治,争创省级文明城市。重点整治脏乱差、违法建筑、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积极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和“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开展文明示范路、平安示范街等系列活动,塑造优美、舒适、文明的城镇形象,不断提高依法治县水平。
第五节做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要充用分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实施00城市经济圈战略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我县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转变为基本适应发展要求,形成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筑密集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着力抓好“五连两通”(连接高等级公路、机场、铁路、主要工业矿区、旅游景区,通乡油路、通村道路)建设,力争完成千家卡—洗马—巴江、三元—龙从、民主—湾寨、民主—高坡、洗马—谷龙—偏坡、高枧—谷龙、00—水场等公路的油路建设。完善县内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力争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以骨干交通线为纽带,抓好县内乡(镇)汽车站(场)建设,实现乡乡通客车,不断规范县内客运市场和客运管理体系。同时,争取开通继望坡连接高等级公路匝道口、开工建设00至00无障碍二级公路,开通00——00公交线路。积极配合完成黔桂铁路扩能改造、00枢纽改造工程、加快00县城铁路货场、龙羊公路铁路立交桥建设、麻芝至北部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前期调研工作。有效地地解决制约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充分发挥交通的“经济引擎”作用。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水利设施为主,蓄、引、提、排、节水相结合,蓄、节水为主”的建设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石龙沟水库,枧槽冲水库、龙潭水库等水利骨干工程;加快石板滩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红岩水利等枢纽工程的配套建设;大力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和“三小”工程,使我县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城镇和工业区供水能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人均有效灌面达到0.5亩,节水灌溉面积达2.787万亩,解决6.8万人的饮水安全。树立水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思想,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大力实施电力保畅工程。继续完善农村供电网和城网改造工程,努力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安全系数,提升电网配送电能力、力争到2010年,基本达到户户通。重点建设220千伏00变电站二期工程,完善35千伏线路的网络结构。抓好北部工业园区110千伏变电站新建、110千伏谷脚变电站二期工程建设;完善谷脚医药工业园区10千伏配电线路、县城龙山变电站、黑山变电站及连接城区之间的10千伏线路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0032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加快整合改造煤矿,提高煤矿建设规模标准。构建稳定可靠、适应全县工业化、城镇化用电需求的能源保障体系。不断优化能源供应体系,调整电力结构,推广普及沼气、风能等新型能源,清洁能源,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县。
建立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依托00城市经济圈无障碍信息平台,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综合集成应用系统,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和促进通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加快邮电通信业发展,支持建设农村电信网络和加强邮政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电信和邮政普遍服务水平。逐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启动县委、县政府可视电话会议工程,到2010年,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5万门,80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各乡镇全面开通宽带网,行政事业单位上网率达到,企业上网率达,城镇居民上网率达以上,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方便实用、广泛覆盖的快速综合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信息共享。
第六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五”期间,00面临人口增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等多重压力,资源环境矛盾更加尖锐。我们必须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猴子沟自然保护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和富洪国有林自然保护区。加快贵新高等级公路00段绿色通道和城镇绿化建设,争取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加大生态示范村建设力度,提高农村能源利用能力和水土流失防治综合水平,严格禁止对矿产资源破坏性开采。大力实施以沼代柴、以电代柴、节能灶等能源替代工程。“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建成农村沼气池1000口以上;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359平方公里;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减少污染,防治环境恶化。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中,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建设项目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补偿的新机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工业企业污染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建立重点水源保护区,控制水污染,保障全县城乡饮用水源安全;推广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继续实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规范生猪屠宰,减少养殖场的污染,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切实整治。“十一五”期间,全县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Ⅱ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Ⅱ类水域标准,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争取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区的声环境质量全部按功能区达标,逐步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抓紧完善本地区煤碳发展规划,指导煤矿有序发展,积极推行矿产资源保护权、探矿权招拍挂制度,合理开采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采取阶梯式定价、超量加价等办法促进资源节约。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推动工业集中发展区按循环经济模式布局,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推动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单位产值物耗、能耗明显降低。
第七节化优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搞好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行政提速、信用00、优质服务”等环境创新工程,积极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强化对内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意识,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建立和完善投资环境监测和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综合性的行政服务中心,加快推进“一站式服务”、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落实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营造公平的竟争环境,形成规范一致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县要牢固树立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及“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对规划所列的重大项目,要建立和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审议决策制度,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争取和吸引投资参与我县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我县“十一五”期间有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支撑县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第八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强县”战略,把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公共事业和公用服务建设,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人为本,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友好和谐00。
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和安排科技三项费占财政预算经常性比例,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快建立科技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贷款担保机制,强化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培养优秀年轻科技人才、科技管理人员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加强科学普及、技术培训公共设施建设,文泛开展科学普及、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打破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瓶颈。“十一五”期间,确保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入学率,进一步调整完善中小学布局。到2010年,力争把00中学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加快3所完全中学建设,使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善9所独立初中和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县城完成第四小学建设、完善30所中心完小和57所村级完小的办学条件和校舍环境建设,进一步整合农村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合理配置师资力量,使全县适龄儿童入学巩固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县青壮年文盲控制在3%以下;加大学前教育的办学力度,各乡镇建好一所农村中心幼儿园;在巩固提高“两基”、“普实”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优秀贫困学生扶助基金,实施优秀贫困学生救助工程。搞好普职联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技术的培训力度,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社会青年、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型技术人才农村科技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力争到2010年,全县中、小学师资合格率达99%,小学教师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70%,初中教师大学文化程度达到60%,高中教师队伍大学文化程度达到99%,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是在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上,继续巩固“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以建立和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和卫生、计生执法体系为重点,优化并整合卫生和计生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全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二是充分利用我县作为第一批实施《农村乡镇卫生基础设施规划》县的契机,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彻底改变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使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继续改善00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龙山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和硬件设施建设;随着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合理优化医疗网点布局。三是加强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现代化疫情信息系统,提高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以上,98%的村建有村级卫生室,50%村级卫生室配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医疗仪器设备,服务水平达到甲级标准;积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革,启动农村合作医疗示范乡镇,最终使农村医保人数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5%以上,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人口明显减少,疾病和疑难病症得到有效治疗,农村合作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成。四是在计划生育事业上,通过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整合卫生与计生人力和设备资源,进一步完善城乡计生服务体系,巩固“计生优质服务县”成果,使全县生育人口得到较好的服务,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提高人口素质。同时,继续贯彻国家对民族地区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加大社会保障的建设和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的宣传力度,革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十一五”期间,全县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于6‰,全县人口控制在21.8万人以内。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目的,在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及社会的资金投入,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一是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力争在“十一”期间建设00县城综合体育运动场,填补我县体育基础设施发展的空白;二是建设00县青少年宫,培养青少年的发明创造能力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科技意识;三是建设00县老年活动中心,使全县老年人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达到老有所乐;四是改造建设00县城影剧院,丰富城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五是加强县城文化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使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更多的社会群体,同时,完善全县14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15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六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组建专业的文艺工作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活动;七是加强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和建设,形成以村为单位高速、宽带、互连互通的网络信息系统和统一开放、管理的交换网络体系,县城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八是争取将巫山岩画等文物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冠山的总体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联网建设;九是以苗医药博览会的举办为契机,开展好城乡文体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发,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把餐饮文化、体育休闲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赋予民族文化特色,形成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繁荣体系。
促进档案气象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档案设备设施建设,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各级政府政务公开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关注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让其同享社会平等的权益。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要求,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构筑公共气象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农业气象和生态气候监测预报工作,加强人工降雨、消雹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推进探测环境保护和防雷安全执法检查,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统计、技术监督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两个确保”,落实“三条保障线”。力争让更多的非公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逐步把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依法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全面实现社保资金网络化管理,积极探索并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要达到95以上,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建立健全独立于企事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全面落实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弹性就业、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职能培训,高标准建好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组建职业介绍中心,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进行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广泛开展各种再就业援助活动,启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下岗企业人员再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搞好农民工就业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各方支援、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困帮扶机制,实现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围绕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五大工程,着力搞好贫困地区路、水、电、通讯、基本农田、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扶贫、对口扶贫、抑制返贫工作力度,将农村特困群众纳入定期救助范围,力争完成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易地移民搬迁,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育、卫生等条件,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努力使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到2010年,基本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全县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稳定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稳定问题。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产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有效的民意沟通、矛盾调处机制,依法、合理、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和解决房屋拆迁、征用土地、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民工工资拖欠等热点问题。以创建“平安00”为载体,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农村以村组为主、城市以社区为主、机关以单位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把矛盾纠纷调处、犯罪预防、法制教育等基础工作落到实处。健全“严打”经常工作机制;打造“平安00”新形象。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检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做到监管关口前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大政府公共安全投入,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交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责任落实和监督管理,搞好交通安全设施、消防安全和消防队伍建设。抓好消费品市场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等的监管,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严格、公正和文明的执法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问题;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在负责人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探矿权及采矿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运行、国有资产管理和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交通、水利、市政公用设施、教育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项改革,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健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防腐败体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的战略任务,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倡导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爱我00、建设00等公益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国家精神文明先进县。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组织实施00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水平。坚持“依法治县”,继续做好普法工作,强化全民法制意识。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从政,从严治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继续加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产业导向政策。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和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于农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依法禁止或限制低技术水平、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产业和产品发展。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支出,优先安排人民生活。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和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增加财政导向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三、促进投资增长政策。为支撑“十一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要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的主要拉动作用。初步测算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06亿元,年均增长15。为此,必须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多途径和多方式吸引和启动社会投资,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十五”期间将建成关系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程30项。
四、鼓励和扩大消费政策。以积极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拓宽消费领域,发展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促进住宅、家用汽车、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热点形成规模,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提高改革措施透明度,改善消费者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五、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深化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鼓励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六、规划组织实施。本纲要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政府通过组织实施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以落实。关系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的重点专题规划,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特定行业或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规划,是指导性的规划,重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
从本世纪初开始,科技部就在谋划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规划纲要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自主创新,这是我们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得出的。改革开放30年来,大大提升了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现在我们的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核心的技术、知识产权目前却成为我们发展的瓶颈。从长期发展的大格局上判断,中国要获得长期发展的持续动力,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科技规划纲要在科技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做了部署,涵盖了科技发展的五大战略重点:第一是把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技术,放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第二是抓住当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发展的机遇,大规模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的技术水平,要攻克一批关键的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第三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在工业、在农业、在环境、在人口健康等,要形成和积极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群,第四要加快发展空天海洋技术,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捍卫我们的战略利益;第五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交叉学科的发展,培养科学持续发展的后劲。
除此之外,科技部还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共有10个方面、60条措施,包括科技投入、金融财政政策、技术引进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以及科研院所改革等各个方面,知识产权和政府采购也在里面。为了落实这60条政策,科技部又制定了77项实施细则,把60条政策落在实处,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落实科技规划、推进自主创新的核心和突破口是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产业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从全国来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产业的技术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取得非常积极的成果,部分成果令人非常振奋。我们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如高性能计算机在2009年10月成功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的运算速度;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神五、神六、神七接连出世,中国已真正成为航天大国。此外,还有一系列重大标志成果和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依靠科技支撑获得成功,最典型的是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等重大科技工程。还有最近建成的高速铁路,也是由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支撑而取得成功的。“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落实规划纲要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十二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科技部从2009年6月开始,反复开务虚研讨会,讨论与“十二五”有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全球的科技革命正在加快步伐,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或者更长一些时期,将引发全面的科技革命,并导致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巨大变革。
最近几年,科技革命的步伐在加快,很多科技问题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气候变化、能源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等,比我们原先设想的来得更快,影响更深远。近几年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个是气候变化,一个是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问题和国际经济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主导制定新的以减排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对我们现行的经济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严峻的挑战。这既是科学技术问题,又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又是国际政治问题,而且来得非常紧迫。
再者是信息技术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信息技术缺失,就努力争取要在国际信息技术新一轮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在半导体技术领域,我们花了很大的力量部署集成电路重大专项;在网络技术方面,制定了3G标准;在计算机制造方面,我们有自己的芯片和通用操作系统,性能有了很大提升。但现在有科学家提出预言,未来计算机不再需要芯片,计算模式、网络连接模式以及计算机通用终端设备要完全改变。科技面临着重大的改变,任何一个方面的突破都可以引发科技革命。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问题,认真思考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问题,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此外,我们面临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出口严重下滑,经济增长速度由原来的12%下降到8%,受到严重打击。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提振经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增长要转变结构。面对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新一轮的集中部署,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科技竞争格局和政治军事竞争格局将要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们落实规划纲要到了中期阶段,主要目标是企业自主创新要出重大的成果,要对国家科技发展继续进行长期的战略部署。在世界经济大格局变动的时代,在新科技革命孕育发展的前沿,我们的发展的思路一定要转到创新驱动上。我国的长期发展必须以提高创新来驱动,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发展面临的任务将与“十一五”有所不同。中国明确提出要科学发展,要建立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立和谐社会,最后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展望“十二五”,有几件特别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科技要走到经济建设的前台,要走到第一线,要真正承担起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我们过去一直讲促进结构调整,现在要承担推动结构调整的任务,科技界要承担这个任务,这个任务还比较繁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指导方针,就是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创新,两个要互相帮忙。现在的提法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力的关键,是一个中心环节。现在到了一个向科技部门要GDP的时代。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第一个任务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创意、文化、旅游、物流这样一些新兴产业;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部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放在第一条。战略新兴产业就是瞄准未来,能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产生引领和支撑作用,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地位的产业。这些产业现在可能有的体量比较大,有的体量比较小,有的可能还只有苗头,但是它很重要。
现在科技部把新能源的问题当成非常重要的事情,把生物、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科技部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发电、低成本计算机等。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我们的重点。
第二,超前部署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长远谋划未来,必须在重大问题上有考虑,有想法,要有大的部署。
第三,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五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二是建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第三是建立军民融合国防科技体系,第四是建立各具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第五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主体。这就是国家创新建设。“十一五”期间,我们重点抓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抓了产学研的结合,抓了产学研联盟,抓了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甚至抓了企业的研发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企业设有一批重点实验室,很了很大的推进。
“十二五”期间,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军民融合的问题、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及中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都要加快推进。万刚部长讲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什么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建设把各具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合在一起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现在我们竭力推进每个地方要依靠自己的资源禀赋、自己产业结构、自己的文化环境、自己科学技术条件来建设自己富有特色的地方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地方发展。这是科技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要大力推进,在各省市建立的制度中把它作为一个重点。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规划》出台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具体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和《国内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二是适应流通业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消费安全,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支撑作用的需要。
“十五”期间,随着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流通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行业标准化意识不断提高,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标准结构有所改善,管理与服务质量标准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标准对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初步显现。在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流通标准化仍存在缺乏系统科学的标准体系、标准结构矛盾突出、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建设缓慢、标准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流通标准对流通业发展的重点及全局性工作的有力支持。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流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流通产业的新起点,更应是流通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精神,适应流通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流通标准体系和科学促进机制,指导行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制订和实施流通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已成为流通领域标准化的重点。《规划》作为流通领域第一个标准化发展规划,是编制和实施流通业标准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文件。《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将加快流通技术的转化进程,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有效引导流通企业提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促进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完善。
二、《规划》作为商务部首发的流通标准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依据《规划》安排,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系统科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流通标准体系和科学促进机制;完成批发与零售、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流通加工及流通基础设施等领域300项重要标准的制修订。最终全面改善流通标准实施与监督环境。
《规划》通过三维结构图和系列矩形框架图描述了流通标准体系。流通标准体系三维结构图,直观描述了流通标准所涉及的领域和管理门类:零售与批发、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流通加工及基础设施设备6大领域,每个领域对应市场建设与管理、现代流通技术、消费安全、资源综合利用4个管理门类;按标准的内容将标准归纳为基础、管理、质量、方法、产品5个标准类别。通过流通标准体系系列矩形框架图,对6大重点领域又细分为商品验货及售后服务、农畜产品流通、消费品流通、生产资料流通、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洗染沐浴、流通技术与分析方法、商用机械等30个子体系,对重点领域的子体系进行了标准细分,并按拟制定的标准的性质、行业类别和隶属关系,分别对应了标准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位置。
流通标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系多行业、多领域、多业态的技术集成。在市场形态上涉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在商品形式上涉及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在行业上涉及零售与批发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等,在组织形式上涉及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
二是流通标准体系具有统一性,每个子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共通。既设立了流通通用基础、基础设施设备等共性子体系,又将零售与批发、商贸服务、生产性服务、居民服务和流通加工作为相对独立的子体系,以反映不同行业及业态发展的特殊性。
三是流通标准体系及各子体系具有开放性。随着流通的持续发展,流通方式的不断创新,流通科技的不断进步,流通标准化工作也要相应完善,以适应服务消费、活跃流通和引导生产的发展需求。
三、“十一五”期间流通标准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流通标准主要有四方面任务:
一是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加快提升市场功能,培育市场品牌,规范市场秩序,信用升级及良好行为规范等相关标准的制修订速度。 围绕此项任务,《规划》将商业流通基础设施分类、小商品分类指南、金属材料现货市场开业技术条件、百货店分等定级规范、家电类专业卖场经营规范、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等列入重点标准项目。
二是跟踪国际服务业标准发展趋势,制定一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与居民生活服务业的相关质量规范以及评价标准。
围绕此项任务,《规划》将住宿业态分类、餐饮业态分类、社区商业综合服务规范、摄影企业服务规范系列标准、茶馆业经营服务规范、沐浴水质、足浴经营技术要求等标准列入重点标准项目。
三是完善流通领域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在标准化实施中的作用,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实施和监督机制。
四是加强流通领域标准宣传推广和咨询工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示范和辐射效应,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流通标准化推广和服务体系。
四、商务部将采取以下措施推动《规划》的实施
一是将着重完善流通标准化工作规范和激励机制,推动重点标准的出台。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各级标准化组织为核心,各种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工作制度。
二是继续积极争取财政和质监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流通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稳定和扩大标准化人才队伍,引导紧缺资源向重点工作领域倾斜,从根本上保障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加强流通标准化工作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荐标准化工作人员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的活动。积极借鉴、引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适用标准,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
四是积极培育高素质的流通标准化队伍。加强流通标准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培育一支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为主的标准研究与制修订队伍。
【十一五规划与项目策划】推荐阅读:
镇十一五计划规划07-23
区十一五城市管理规划06-23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07-03
重庆十一五农业规划09-11
平湖县十一五规划07-05
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11-18
莆田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07-17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6-20
××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十一五”规划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