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精选7篇)

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 篇1

为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努力建设和谐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根据中央和省部署,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

一、“十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现状、背景与面临的形势

(一)文化发展现状。

1.文化资源比较丰富。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前就形成了以即墨北阡文化、胶州三里河文化为代表的远古文明,近代青岛蕴含着浓重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和交融的色彩,外来势力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种特殊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一百多年以来的曲折发展,青岛成为汲取较多外来文化因子同时保留历史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同时又充满成长生机和发展活力,形成了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特色鲜明的城市。

2.文化事业基础较好。大力实施精品工程,精品创作成果突出,5年间,青岛市获得15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在全省“精品工程”评选中,处于领先地位。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民间艺术作品,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展示了旺盛的文化生产力。群众文化活动成绩显著,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广泛组织开展“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节、“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有6个区(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市),8个区(市)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区(市),4个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3个区(市)被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五四广场、汇泉广场、音乐广场等七个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全市现有图书馆13个,博物馆8个,美术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站)12个,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改建青岛大剧院、极地海洋世界、现代艺术中心等8大文化设施,集中建设166处社区和乡镇文化中心。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34个单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62个单体)。

3.新闻出版事业业绩突出。有图书出版社2家,电子音像出版社1家,网络出版单位2家;报业集团1家。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等新创办报刊2种,5年间发行报纸总数达到340多万份,刊物达到132万份。青岛出版社出版新书1200多种,品牌图书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45%,有4种图书分别获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青岛出版社整体实力进入全国30强。广播电视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量和收听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均有较大提高。有线数字电视领先全国水平,创立了“青岛模式”,2005年10月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首个“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

4.文化产业具备一定规模。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达到3961个,个体经营户7306个,从业人员19.3万人,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6.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7%。文化产业初具雏形,构建起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印刷、文化用品制造、节庆会展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

(二)文化发展背景与面临的发展形势。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国家、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软实力”的较量,文化建设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文化事业日益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精神和品格的集中体现。对城市而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手段之一。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以承办2008年奥帆赛为契机,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我市文化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大;文化建设水平与建设现代文化名城还有一定差距;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相对缓慢;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有待加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进一步加快,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还不完善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总体目标,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和社会效益,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贡献。

(二)坚持的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到2010年末,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彰显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中心特色。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规划科学,空间布局合理,文化设施先进配套,文化事业明显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品牌和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较强,文化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人才积聚,文化底蕴更加厚实,文化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省领先地位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是: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不断提高人均占有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力争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加快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在社区和村镇中保证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

———抓好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五大工程,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抓好塑造青岛形象的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全国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为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

———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的青岛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1%。

———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和一批自主创新的文化品牌。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抓好人才培养。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社会科学理论家,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出版家,一批作家、艺术家,一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发展战略。

———人才强文战略。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

———科技兴文战略。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以科技进步提升文化事业服务功能,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文化科技,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发达化。

———品牌提升战略。实施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培育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名牌,形成独具特色的青岛文化品牌系列,建设文化品牌城市。

———精品带动战略。完善精品培育、创作、激励机制,推动文化创作,将青岛建设成为文化精品创作基地,提升青岛文化地位,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

———项目拉动战略。把项目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手段,立足自身发展,积极引进国内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国外文化产业项目,快速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行开放带动举措,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青岛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坚持“三促学”理论学习模式,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实施“四进一加强”工程,抓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加强党委讲师团建设,充分发挥理论联系点和宣教基地的作用。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回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站在新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问题,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问题和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出一批理论新成果,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发展新兴学科,形成具有青岛特点、结构合理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智囊团”的作用。实施“双百工程”,推出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精品。注重发挥党政研究部门、驻青高校开展理论研究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科研水平。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二)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0年末,力争每个区市建成1处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三)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组织开展“八荣八耻”宣讲和巡回报告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宣传。坚持教育与实践并重,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广泛开展“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

(四)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营造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积极向上、敢为人先、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让城市更美好、让社会更美好”城市精神践行活动,不断发掘和塑造体现城市精神的代表人物、团队典型,推动城市精神与时俱进,使践行城市精神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不断增强市民的精神力量。

(五)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工作机制,落实“文明山东”建设十大行动,组织实施《人文奥运总体运行纲要》,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追求。在社区,重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等活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在村镇,要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治为着力点,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城镇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村民素质提高。在行业,要以服务、奉献社会为宗旨,大力开展诚信建设,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构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体系。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合理调整公共文化设施的区域布局,努力构建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到2010年末,全市城区基本实现居居有文化中心,农村基本达到镇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突出重点和重要文化设施建设。依托青岛大剧院、青岛现代艺术中心、凤凰岛影视基地、商务中心区、人民会堂等文化设施,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专业文化艺术展示区。加快各区市的文化中心区域建设,改造和完善现有文化设施,规划预留文化用地。到2010年末,完成在建的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奥运主题公园两大文化设施;新规划和建设青岛科技馆、青岛乐器博物馆、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青岛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青岛海洋博物院、青岛图书大厦六大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构建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服务。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采取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单位、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青岛政务网对接的“五连线”模式,到2010年末,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图书、文艺作品、文物博物、音像、社会科学、史志、档案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信息数据库。

(三)努力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1.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艺术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生产创作机制。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树立精品意识,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当代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精神风尚和青岛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打造一批文学、戏剧、影视、美术等文化艺术精品,力争推出3-4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文学力作和艺术精品。充分发挥市文联等人民团体、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的艺术探索、创作、维权和自律工作。

2.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构建组织机构规范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内容丰富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围绕打造“欢乐青岛”文化品牌,以“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为龙头,繁荣城乡文化生活。推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力争80%以上的区(市)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市)。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工程建设,培育群众文化团体,充实基层群众文化辅导队伍,鼓励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完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优惠和免费开放制度。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服务和扶持。

改造镇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设施,构建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网络。

1.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党报、电台、电视台要加大农村报道力度,增加农村节目和栏目。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加强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开发出版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各类出版物。

2.实施“新农村文化家园”建设工程。到2010年末,基本建立起设施完善的区(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和“农村书屋”三大文化工程。区(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行政村有线电视通村率100%,自然村达到95%,村图书室藏书量达到农民人均一册,一村一月至少放映一场电影。

3.开展“文化进农村”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千场演出进农村”、援建乡村图书室等活动,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活动形式。通过政策扶持、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扶持文化活动室、农民剧团、集体(个体)电影放映队等,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市场运作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更好地适应农民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开放城市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使农民老有所娱、闲有所乐。

4.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市(县级)、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正常运转的经费、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1.重视民族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改造和发展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深入挖掘民俗、民间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好新正庙会、海云庵糖球会、田横祭海节、胶州大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

2.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积极发掘、抢救、保护文物资源,制定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市、区(市)、街道、(镇)村四级文物管理体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筑、历史文化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物古迹景点。控制性保护八大关、鱼山路、八关山等十大历史文化街区及反映青岛历史文化发展的重点街区。

3.加强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博物馆展览,开辟滨海文化、乐器等展览,力争完成老舍故居、王统照故居的对外开放工作。

(六)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文化事业。

社会力量捐助和开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鼓励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开展文化服务。

(七)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五、大力加强新闻事业,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大力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一)着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正面宣传、重大主题宣传、重要活动宣传,营造主流社会舆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新内容、手段、形式和机制。改进党报、广播、电视、新闻网络节目的宣传内容,加强指导性,提高权威性,增强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满足市民的多层次需要。改进会议、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及典型宣传,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新闻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暂行规定。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制止有偿新闻、虚假和低俗报道。

(二)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

重点扶持党报、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将其塑造成为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优势媒体。

1.围绕“突出主报,打造强势媒体群”目标,做优做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加强报刊品牌建设,重点培育青岛日报品牌,将其办成在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报刊。同时,推出1-2个报业品牌,培育报纸专刊品牌,发展2-3个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报刊。

2.广播电视要坚持新闻立台方针,实施精品工程,精办3-5个专业频道(频率),实行电视频道制运作模式。广播要增加1-2套自办专业频率,电视要实现主频道24小时播出,有6个以上广播电视栏目进入全国优秀栏目行列。电台各频道节目市场占有率保持在60%左右,电视台保持在35%左右。大力发展新兴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有线数字传媒,建设信息内容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岛城新的主流媒体;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完成广播发射台迁址工作,健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移动数字微波传输系统。2010年末实现五市三区有线数字电视转化率95%以上,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三)抓好新闻网站宣传工作。

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办好新闻网站,努力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支持办好重点新闻网站。不断扩大青岛新闻网、青岛传媒网等重点新闻网站的基础设施规模,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强化内容制作能力,开设多语种频道,完善信息发布平台,提高综合发展实力和舆论影响力,青岛新闻网力争建设成为世界500强网站,青岛传媒网力争建设成为全国媒体行业知名网站。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络新闻宣传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网络人才。

六、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为先导、文化内容为核心,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路子,发展文化产业链,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构建起“一城、一带、五区”的总体布局。即: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突出滨海文化特色,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世界最美海湾、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活力城市、中国金牌投资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打造成为帆船之都、时尚之岛、欢乐之城。集中打造拥湾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建设青岛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青岛广电影视城;市北青岛文化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胶南达尼画家村中国美术创作基地、高峪画院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市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创意100产业园、城阳外向型印刷产业园、即墨印刷产业园。重点发展五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滨海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崂山国家旅游度假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市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特色文化街为特色的市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乐器和工艺美术品为特色的城阳文化产业集聚区,以美术品创作生产为特色的胶南文化产业集聚区。

(一)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一个全国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重点打造六条特色文化街:青岛文化街、青岛啤酒文化街、延安二路婚纱摄影街、海云庵民俗文化街、1388古典文化街、即墨古文化街。

构建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影视基地、文化产品制造基地、出版发行印刷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动漫基地、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发展八大优势文化产业:

———影视传媒业。发展影视内容产业,建设集影视人才培养、拍摄、制作于一体的凤凰岛影视基地。支持广电影视城和规模民营制作公司的发展,提高影视生产能力。发展电影发行放映业,推行城市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制,组建各类电影院线。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加快城市电影院建设,推动影院向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传媒业,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媒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市广电局要努力培育国有文化市场主体,打造拥有品牌和效益的传媒。鼓励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并创造条件实现跨国界发展。

———演艺娱乐业。促进演艺娱乐业向健康、规范、多元、高档次发展。整合资源,以大型演艺项目为平台,组建青岛演艺公司。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实行契约制、演出经纪人制、演出季制、制作人制等组织形式。推进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升级。倡导特色经营,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青岛特色、健康文明的娱乐场所。挖掘传统娱乐形式的市场潜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新型健康娱乐场所,引进和开发新的娱乐形式和项目,不断丰富娱乐品种。加强对娱乐歌舞场所的引导和管理,提高演出和经营质量,培育娱乐业品牌。

———文化产品制造业。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培植文化龙头企业,发展文化企业群。充分发挥家电电子行业在全国领先的优势,着重发展电影、电视、音像、多媒体等为代表的视听设备制造;发展以钢琴、吉他、小提琴等为代表的乐器产品;发展以贝雕、船模、沙画等为代表的工艺品;发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形成富有青岛特色和优势的美术产品系列;积极发展广告装潢、服务设计、工业设计等产业门类,打造区域性文化产品制造中心。

———艺术培训与艺术品经营业。规范艺术教育和艺术培训行业,构建公办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或独立兴办各类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发展艺术品展览业,推出有影响的大型艺术品展览;重点支持青岛文物商店、青岛工艺美术集团公司等工艺美术销售业发展,扩大美术品的经营规模和销售渠道。发展艺术品拍卖和中介机构,推动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

———出版发行印刷业。组建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多形态出版传媒,打造在全国出版发行业领先的出版社。组建以特色出版物为支撑的出版分社和出版中心,建立数字网络、电子音像出版机构,新创办2-3个期刊。发展音像电子出版业,力争建设成为区域性音像制品物流中心。实施出版品牌工程,力争精品图书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深化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建设出版物交易中心。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力度,发展较大规模的出版物销售连锁企业。实行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跨地区经营。推进民营发行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印刷业,建设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辐射黄河流域和日本、韩国的区域性外向型印刷产业基地。

———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制定青岛动漫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开发动画、3G游戏、网络游戏新兴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国内外动漫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机构,培育动漫原创队伍,加快建设国家级动漫创意产业基地。

———文化节庆会展业。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业。着重办好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青岛航海博览会、青岛音乐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图书文化节暨全民读书月、青岛国际动漫艺术节、中国青岛(国际)印刷设备与成果展、中国消费电子国际博览会、青岛国际服装周等会展,力争使其成为全国和世界知名节庆会展品牌。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业权威机构的合作,提高会展业的专业水平。加强指导与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会展业发展。

———文化旅游业。加强青岛城市景观规划,塑造全国最佳滨海休闲度假城市形象。将旅游与文化、休闲娱乐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文化历史资源,努力打造最具特色的滨海休闲旅游城市。重点抓好崂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二)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

1.重点发展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组建多媒体文化企业集团。重点支持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广电海智投资有限公司、青岛演艺公司等集团化建设。促进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2.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植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

3.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构建文化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图书报刊、影视产品、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打造演艺市场,发展特色文化街,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2.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规范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文化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行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支持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城镇特色、专业和网络书店,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出版发行网点、代销点和租赁点,鼓励各种资本投入农村出版物发行,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

4.构建现代组织形式的流通体制。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建立具有广泛辐射能力的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演出剧目、艺术品、动漫游戏产品等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出版物流交易中心。

5.推进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成立青岛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建立健全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音像等各类协会。发展和完善一批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制定行业规范,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6.构建依法监管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

七、构建文化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一)建立文化创新机制。突出文化艺术创作、报纸栏目编辑、频道频率设置、图书出版和文化人才培育的机制创新。完善文艺创作奖励等机制,营造激励文化创新的环境。

(二)发展文化创意群体。积极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重点发展影视、音乐、音像、传媒、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完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支持和鼓励中小文化内容企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生产机制。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艺术创作、时尚设计、动漫游戏类创意企业,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培育文化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落实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创新型组织。

(四)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公共图书馆、舞台艺术、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等传播方式和手段。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图书、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落实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强化文化工作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构建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建立统筹协调、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八、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增强青岛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以国际友好城市为桥梁,政府主导、社会交流为主体、文化中介组织为辅助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一)开拓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渠道。同友好城市签订双边文化协定,开展文化合作。拓展民间交流与合作。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的销售。借助举办国际性节会,推动青岛文化走出去。着重办好韩国周等节会活动,主动参与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积极推介我市文化产品和服务。把文化“走出去”与外贸、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

(二)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对外文化贸易品牌,充分挖掘我市文化资源,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和青岛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影视剧、出版物、音乐舞蹈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演艺、展览、电影、出版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着重构建出版物、文艺演出、文化产品出口等国际文化营销网络。

(三)实施“走出去”重大文化工程。实施项目拉动,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文化精品,扩大青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九、构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裕、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二)做好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完善培训机制,扶持发展一批文化院校和培训机构,构建规范的全日制和专业培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驻青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主力作用,支持北京传媒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的建设。改进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0年底前,完成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系统培训,全市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系统内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完成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三)完善人才选拔和奖励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要求,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用人机制。建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快人才聚集。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一)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部署、一同实施。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和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二)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督促检查,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工作,确保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化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统一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打破地域、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界限,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经济要素和企业投身于青岛文化建设。发挥文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十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管理职能从微观到宏观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新闻媒体、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政企、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通过体制搞活机制创新,基本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1.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改革方针,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方式,健全投资决策和约束机制。党报、电台、电视台在确保党的领导和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结构,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逐步将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要努力面向市场,改变经营方式,搞活经营,为壮大主业服务。深化青岛出版社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专业文艺院团改革。各类文化事业单位要以深化内部干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改进管理模式,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改革方针,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文化公司上市。

3.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不断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

(三)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1.制定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继续执行国家和省已实行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青岛市关于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及对文化事业捐赠的政策。严格按照规定,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专项考核目标,确保国家政策规定应收取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足额入库。

2.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精品生产,用于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用于支持重大出版项目和广播电视的覆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新,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文化街的发展,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等。

3.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投入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研究制定支持和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办法,重点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立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认真落实有关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加强文化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立法进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依法对文化事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适时制定文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加强文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

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 篇2

关键词: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改善,青岛市开发区

青岛开发区包括黄岛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总人口60.2万。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各类服务业,特别是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青岛市开发区空气质量因子及污染程度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通过分析青岛市开发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力求找出影响青岛市开发区空气质量的污染来源及变化趋势,提出解决途径,为城市综合发展、污染防治等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1 开发区空气质量年度变化

2006~2010年开发区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统计结果见表1。

2 开发区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式中:di-变量Xi与Yi的差值;Xi-周期I到周期N按浓度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号;

Yi-按时间排列的序号。

并将其绝对值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统计表中的临界值Wp进行比较,当:

rs为正值时,指标为上升趋势;

rs为负值时,指标为下降趋势

rs>Wp时为显著变化;

rs≤Wp时为基本稳定。

2.2 变化趋势分析结果。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各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见表2。

可见,在N=5、95%可信度水平上,SO2、NO2、PM10、硫酸盐化速率呈污染加重趋势、但不明显,降尘呈不明显的污染减轻趋势。

3 开发区空气质量变化原因分析

“十一五”期间,青岛开发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并且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是环保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3.1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推进淘汰企业自备燃煤锅炉,几年来累积淘汰燃煤锅炉160台,减少了大气点源污染。加大了对重点废气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每旬对省控重点污染源监察监测一次,所有重点污染源均已安装废气在线监测系统,并实现了与省市区三级环保部门的联网。对锅炉燃煤的含硫量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进入取暖期后,要求燃煤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燃煤动态申报,燃煤经采样化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特别是对重点燃煤单位,采取不定期、不定次数的办法进行抽检。

3.2 强化建筑工地和露天矿石堆积区的管理,减少扬尘污染。

目前正值青岛开发区建设的快速期,建筑施工工地遍布城区的各个角落,而且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工程业已全面铺开,建筑扬尘污染是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指标的主要因素。环保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定期开展针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的联合执法行动。

3.3 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燃气工程。

青岛开发区已建成燃气储配站及配套管网,为改善城区的燃料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在城区管网覆盖范围内已经全部淘汰了燃煤大小灶。开发区公交巴士公司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对所有汽油公交车进行了燃气改造,共改造车辆超过600台,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3.4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减少排气污染。

青岛环保分局积极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日常监督工作,通过采取强化排气定期监测、油品源头控制、在用车监督抽检等措施,有效地防治了机动车排气污染,并通过开展环境友好车队系列创建活动,动员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4 结论和建议

针对青岛市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参照同类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应与时俱进,将长期治理与近期攻坚相结合,从根本上治理大气污染,实现环境目标,使开发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好转。

4.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植树造林,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地面扬尘,消弱逆温效应和吸收有害气体,重点加大道路绿化、城区绿化、环城绿化工作。

4.2 加密巡查频次,对煤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做到苫盖、喷淋,对大型贮煤场要求增设金属抑尘网,固定棚遮装置。

4.3 严格新建、扩建热电厂、热源厂的审批管理,在保证“三同时”的基础上,要求新建项目必须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技术和设备。电厂除尘效率要求达到99%以上,热源厂除尘效率达到90%以上,脱硫效率要求90%以上,运行率在电厂正常运行的95%以上[1]。

参考文献

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 篇3

随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正式公布,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总结“十一五”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找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力争在“十二五”规划中再上新台阶,实现转型升级,是我国钢铁行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02年,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鞍钢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第一个全面开展编制循环经济规划、系统设计、项目落实等系列工作。2005年济钢、莱钢、鞍钢、攀钢、包钢等钢铁企业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工程单位。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的不断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节能减排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成果显著

“十一五”是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5年,我国粗钢产量由3.53亿吨提高到6.27亿吨,年均增长12.2%。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始注重钢铁制造流程新功能的发挥,即钢铁企业不仅局限于冶金材料制造功能,而且在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方面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能源综合利用、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

1.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品总量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品种质量明显改善,钢材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97%。到2010年底,在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有17类品种自给率超过10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带钢、镀层板带5类品种自给率超过90%。高磁感取向硅钢实现批量生产,2010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强度汽车板市场占有率达到70%;核电用钢实现了国产化。钢材品种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下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上烧结机产能所占比例由67.9%提高到80.5%,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热轧宽带钢轧机由26套增加到72套,冷连轧机由16套增加到50套。国内一批重点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吨钢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605千克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2.8%,实现节能总量4800万吨标准煤,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主要生产工序能耗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转炉、电炉工序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节能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十一五”重点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变化。

(3)二次能源回收及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005年到2010年间,占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总量70%的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利用量逐年提高,损失率逐年降低。“十一五”期间,焦炉、高炉和转炉煤气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8%、3.8%、5.85%,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从47.5立方米提高到81立方米,企业自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增长了4.6%。说明我国二次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水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

(1)取水量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粗钢产量增加了77.6%,年均增长12.2%。而钢铁行业取水总量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0.3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5.77亿立方米,年均下降3.03%,累计节水91.01亿立方米。

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吨钢取水量也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吨钢取水8.6立方米下降到了2010年的4.11立方米,年均下降10.44%。

(2)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

新水利用系数和重复利用率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新水利用系数逐年上升。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94.04%提高到2010年97.2%,提高了3.16个百分点;新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4上升到2010年的0.58,上升了31.8%。

(3)节水技术措施多样化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在基本实现以直流改循环、建污水处理厂等粗放式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逐步发展到采用节水工艺、节水系统及设备、水质稳定等措施。污水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处理回用、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等成为了主要途径。

目前钢铁行业普遍采取的节水技术、装备及措施主要有: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包括高炉干法除尘技术、干熄焦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渣粒化技术、钢渣滚筒法液态处理技术和钢渣风淬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焦化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冷轧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等;冷却过程节水技术,包括高效空冷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连铸喷雾冷却技术、蒸发式冷却塔等;科学合理的用水系统,包括分质用水系统、串级用水系统、循环用水系统、污水回用水系统等;采用非常规水资源,包括开发利用厂区雨水、城市污水、苦咸水、海水、矿井水等。

4.强化固体废弃物消纳功能,更加注重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和增值化

“十一五”期间,重点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89.4%上升到2010年的96.1%,增加了6.7个百分点。分类利用率统计。

“十一五”期间,不仅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普遍提高,综合利用的产值也有较大增长,说明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附加值在提高。

二、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我国钢铁行业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按照“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全行业旧有工艺装备仍占较大比例,环保治理、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的历史欠帐多,这些因素阻碍了行业循环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循环经济标体系尚未建立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部和统计局已下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提出了宏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衡量钢铁行业循环经济

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时至今日,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仍未建立,这对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水平,促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循环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部分企业工序能耗未达到国家标准《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2010年,全国焦炉、高炉及转炉煤气放散量折合标准煤约454.5万吨标准煤。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低温余热资源利用方面仍有潜力。能源管理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虽然上升较快,但利用技术水平偏低。冶金渣和各类尘泥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和水平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企业节水只停留在水循环使用、污水回用等常规的利用方式上,缺少对各系统进行水质监管、用水定额标准的完善,以及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3.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及社会之间的循环有待加强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行业内的循环再利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钢铁行业与原料供应、产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与建材、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仍属起步阶段;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大循环还处于试点探索。

4.减量化生产任重道远

精料是钢铁行业减量化生产的基本保证,然而,“十一五”期间受到原燃料供应紧张大环境的制约,全行业减量化生产效果不明显,甚至一些指标出现倒退。2005年至2010年,高炉冶炼入炉矿综合品位由58.02%下降到56.16%,渣铁比由此每吨增加23千克;炼钢冶炼金属料消耗虽有所降低,但由于铁水脱硫、炉外精炼处理工艺的增加,吨钢冶炼渣量还是上升了3千克。

三、拓展循环领域,推进绿色发展

1.拓展循环经济功能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钢铁行业产品制造流程的不断优化,使其向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和绿色钢铁制造发展。如何认识钢铁企业的社会经济角色,特别是如何发挥钢铁制造流程的功能,是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的重要实践课题。钢厂的功能不能仅局限于钢铁冶炼与钢材生产,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资源、环境、生态、循环经济社会领域之中。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钢厂产品制造功能的局限性,充分拓展钢铁企业的三大功能,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更大作用。

(1)拓展钢铁产品制造功能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以资源消耗和资本投资为主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在钢铁产能和产量基本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的困难局面。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节能型钢材和资源节约型钢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减少社会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副产煤气、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技术进步仍有很大空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企业能源转换功能将提出更高要求,在能源高效利用、高效转换和尽可能回收大量的余热,避免能源放散和浪费方面仍有潜力可挖。进一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是今后拓展能源转换功能的重点。

(3)拓展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

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除可实现能源转换的副产煤气外,还有冶金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粉煤灰、废酸、废油、废水等物质。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含铁尘泥回配钢铁生产中循环使用应更加讲求高效,废渣将作为水泥、建材行业良好的原料,废油、废酸、废水,经技术处理后,返回工序循环使用。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基本上做到实现副产煤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等物质“零排放”。此外,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高温和还原性的特点,回收利用、消纳处理社会的废钢、废塑料、废橡胶等社会废弃物;对剧毒铬渣等有害社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对城市废水可以集中处理。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

2.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回顾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单一问题解决到逐步重视系统研究解决的过程。通过对国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共性的做法,基本思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钢铁新品种等紧密结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总结出了针对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如:

长流程模式以国家法规政策、科技进步、优化钢铁结构、科学管理等为支撑,拓展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三大功能,推进铁金属元素、能源、水、固体废弃物各方面循环,从而实现钢铁制造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企业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短流程模式与长流程模式具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低投入(人、财、物)、低消耗(能源、水)、低排放(三废)、高效率(生产运行、资源利用)、高附加值产品(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优势,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已有十年,就总体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十二五”期间须进一步深入发展,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循环体系有待向更高层次推进。

3.完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提出了国家宏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钢铁行业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科学评价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首先要掌握反映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用统计数据来描述、检测、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反映评价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十二五”期间,开展《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专题研究,根据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点、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尽快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四、以规划为指导,引领产业升级

2011年11月3日,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未来五年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

1.总目标展望

力争到2015年形成企业内部、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建设“两型”企业要求,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物明显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基本形成;钢铁与城市、钢铁与社会之间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并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总结和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带动全行业循环经济大发展。“十二五”末,我国钢铁行业预计循环经济主要指标见下表。

2.节能目标和措施建议

吨钢综合能耗预计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全部达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限定值。建议“十二五”节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1)大力推广和开发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干熄焦、烧结余热回收、干式TRT、高效喷煤、蓄热式燃烧、热送热装、全燃煤气发电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煤调湿、烧结漏风改造、烧结余热发电、高炉脱湿鼓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技术;研发和关注非高炉炼铁、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煤气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前沿技术。

(2)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高效化,实现“零”放散;提高二次能源转换效率,实现气转电高效转换、气转汽由中温中压向高温高压转换。加强低品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提升转炉、轧钢加热炉余热蒸汽的回收利用水平。

(3)强化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提高电炉钢比例,降低铁钢比;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球团配比;进一步提升热送热装比,促进轧钢工序生产紧凑化、连续化。大力推广能源管理中心,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节能,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基础建设,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节水目标和措施建议

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已经降低到4.11立方米,接近国际钢铁先进企业的吨钢取水3.6立方米的水平,考虑节能减排措施及深加工用水增加的因素,钢铁行业吨钢取水指标进一步下降的潜力有限。通过加大城市中水利用和企业综合污水回用力度,到2015年吨钢取水量有望降到4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5%。

吨钢外排废水量逐渐减少,2010年已经下降到2.04立方米每吨,预计“十二五”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普及率可以提高到75%,处理后的水大部分回用,减少外排废水量,预计“十二五”末吨钢废水排放量可以降低至1.3立方米。

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灭直排水,杜绝跑冒滴漏,减少新水补充量;二是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不用水或降低生产用水且三是对废水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回收循环利用率,钢铁企业废水种类很多,水质参差不齐,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并回用;四是推行水资源合理分配、串级利用的方法,实现水系统的串级利用;五是实现企业和周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作为工业中水回用。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目标和措施

2010年钢铁行业高炉渣利用率达到97.6%,利用率相对已经较高,“十二五”提升空间有限,预计可以达到98.5%。2010年钢渣利用率达到93.6%,随着钢渣利用技术不断成熟,钢渣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到97%。

钢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分为:含铁元素废弃物,如高炉渣、转炉渣、氧气铁皮、含铁尘泥等;以及粉煤灰、废耐火材料、非含铁除尘灰、工业垃圾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钢铁企业绝大多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建议“十二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1)推进冶金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冶炼废渣、粉煤灰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问题。探索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大力推广钢渣预处理热焖、钢铁渣微粉技术,加大海边海床覆盖剂、钢铁渣余热回收、钢渣陈化等技术及钢渣微粉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

(2)加强钢铁企业含铁除尘灰、尘泥综合利用。做好除尘灰精选回收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推广除尘灰除锌提纯及还原造球技术,开发氧化铁粉、氧化铁皮深加工和废油、废酸再生综合利用技术。

十一五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篇4

一、师德方面:

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有关未成年人教育法规以及师德教育文件。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做到为人师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学校大局为前提,对于学校分配的工作,不论大小,都高度重视、尽职尽责、认真完成。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严于律己,争做师德标兵。以努力创新的情怀引导学生,努力形成比知识、比能力、比贡献的新型教师的精神风貌。

二、教育教学方面:

1、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充分利用我校优势,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地用新型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培养自己持续学习的能力,让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成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一种职业习惯。

认真学习、钻研《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以积极的态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新课标”,深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社会,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实际能力,对学生的成功体验及给予积极肯定和赞赏。

2、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坚持运用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制作更好更优秀的教学课件。锻炼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机会,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优!

3、在教学教研方面。积极参加各级各项教学教研活动,认真听课,积极评课,在研训中吸取别人的长处;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课题方向,并以科研论文的形势展示自己的尝试和探讨结果。争取每学期准备一节“公开课”,写一篇高质量论文,使自己成为具有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学习型的教师。

4、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知识在于积累,“厚积而薄发”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做好读书笔记就能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好好想想,看哪里做的不对。这样会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也会让自己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另外,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因而经常做好读书笔记、写教学反思可以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坚持参加小学继续教育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优秀的小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要想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就得坚持参加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

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四、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在未来五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鲜活性,努力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思想、践行能力,平时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力争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得到全面提高。同时自己也要向“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行列努力,力争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和表率。

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 篇5

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区、镇有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十一五”依法治校五年纲要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要求,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目标

我校2006-2010年依法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依法治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教职工、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二)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备;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基本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制度基本形成,行政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论证、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完善。

(三)基本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教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依法从教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权益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切实得到保障,和谐的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全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要继续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继续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继续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应当按照区、镇政府关于政务公开的要求,通过建立政务信息公开栏、政务网站等形式公开政务信息。对公开的政务信息,公众有权查阅,应当为公众查阅提供便利条件。

(三)、完善依法、科学和民主的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决策的定期评估制度,定期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力与决策责任的统一。

(四)、坚持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

加快推进学校按章程自主管理,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要从建章立制入手,加强学校的依法自主管理。要依据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作为办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章程的起草、通过、修改及核准,要符合法定程序。并在此

基础上,根据法律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在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与学校章程一致的、规范的管理制度,以此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学校制定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限制或剥夺师生基本自由和权利。

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 篇6

根据我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工业、农业、社会发展三个科技专项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发挥市级科技计划的宏观引导作用,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现提出“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领域申报指南。

一、工业领域科技项目重点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支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电子信息领域

以微电子设计和工艺、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软件与系统集成、数字音视频技术攻关为重点,支持开发移动通信、液晶显示、数字音视频等微电子技术,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大力推进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及动漫软件的开发应用,培育发展微电子、网络通讯等产业,加大对通信与网络产品、信息家电、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优势产品的支持力度。

1、集成电路设计及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

数字通信、智能家电、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以及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整机企业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及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联动发展。

2、网络与通讯

光纤通信技术;先进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宽带接入技术;多媒体终端技术及产品;蓝牙技术;新一代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终端设备配套技术及产品研制。重点支持符合3G标准的新一代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开发。

3、数字视听设备与技术

数字电视前端设备和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系统、数字电视核心器件、数字电视专用软件、节目制作设备等的开发及产业化,促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实现数字电视应用和产业的互动发展;支持开发数字音视频接入播放、数字监控、移动多媒体终端、数字影相设备、激光视盘机等,构建数字音视频完整产业链。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显示(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等主流平板显示器件技术,在超薄玻璃、大尺寸TFT工艺、彩色滤光片基板、驱动电路、背光源等方面。

4、企业信息化

生产流程先进控制技术、过程优化技术、供应链管理及ERP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着重推进五大临港产业和十大优势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二)光机电一体化

以数控精密装备及先进制造设备、自动化和柔性化系统为技术攻关重点,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研发制造能力和系列化、成套化与柔性化水平,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系统集成能力。

1、数字化制造技术及设备

高性能伺服机电及高精度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高性能的车、铣、镗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可重组柔性数控机床及特种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动静压高速主轴、直线滚动导轨、旋转7台、刀库、动力卡盘、光电传感器等),文具机械成套设备。推进造纸、修造船等临港产业的数字化设备应用。

2、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设备

精密零部件(如精密轴承、高速齿轮)的成套加工技术,近终形加工技术(如精密铸造、精密锻压、精密冲压、超塑性成形、回转成形),自动化成形装备及集成系统,快速原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相关工艺过程分析、模拟和优化软件等。

3、高压输变电及控制设备

封闭式组合电器SF6断路器和户内户外真空断路器系列产品,高压单断口灭弧技术和提高自能灭弧SF6断路器电压等级,免维护及智能化断路器。充气式开关柜、预装式变电站等高压开关成套设备。新型高压开关高压操作机构。智能型开关设备;加快单相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卷铁芯变压器、安全环保型敞开式干式变压器的开发;220KV及以下的各种铝合金导线,500KV及以上的防腐型裸导线和大跨距导线,220KV超高压电力电缆和特种线缆;配网自动化设备,高压超高压的并联电容器,有机复合绝缘子和避雷器等输变设备产品。

4、全开放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智能仪表

适应于多种现场总线标准和工业以太网并能利用Internet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的检测与控制仪表,适用于现场总线集成的各种软件及硬件产品,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和执行机构。

5、现代纺织加工技术及装备

重点研究差别化、功能性强的纺丝成型和改性技术,织物染色、后整理的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型新型纺织机械。提高我市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比例,解决面料色差、色牢度、抗皱性等难题,扩大高档面料的比例,提高纺织机械进口替代率。

6、现代注塑机、印刷机制造技术及装备

现代注塑机、现代印刷机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平台技术;光机电多媒介集成技术与系统;微小尺度光机电器件与系统等。

7、船舶制造与修理技术

重点推进修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宁波市船舶设计、技术和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船舶性能和结构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系统以及国际公约、规则、标准、规范的技术支撑,承担宁波地区船舶报价设计、生产设计等船舶设计业务。提高修造船企业装备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提高关键工序装备的数控化、自动化水平,积极推行现代造船模式。

(三)新材料

以纳米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为技术攻关重点,扩大新材料的应用领域,重点研发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稀土材料、膜材料、超级纤维材料、高性能橡塑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

1、金属材料:新型金属结构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轻合金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粉末冶金技术、半固态成型、精密液态模锻、表面工程。

2、磁性材料:高性能Nd-Fe-B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器件;磁性材料在稀土永磁电机中的应用技术;特种稀土材料;特种永磁材料工艺技术。

3、半导体材料:单晶硅半导体材料及基片产品、多晶硅片及太阳能电池材料;单晶硅片外延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技术。

4、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改性技术;复合纤维材料及应用技术。聚烯烃高性能化、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具有光电磁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无公害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5、精细化工材料:新型水处理剂研制;造纸用新型化学品研制;适用于保护性开采和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型油田化学品研制;新型表面活性剂研制;高性能、水性化、功能涂料研制;专用精细化工产品研制。

6、新能源材料:贮氢材料、环保型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材料在高容量循环长寿命电池、动力电池产品中的应用和产业化技术。

7、纳米材料:纳米材料表征技术;纳米材料制备及产业化技术;纳米分散技术,纳米材料在工程塑料改性、陶瓷改性、功能涂层材料、功能性制品中的应用技术。

(四)生物与医药

重点推广应用和研究生物芯片技术、新型生物能源、环保生物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干细胞移植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技术。

1、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应用于疾病诊断、新药开发等领域的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高效、毒副作用小的创新型药研制。

2、现代中药:创新型中药新药研制;疗效确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中药二次开发技术。

3、化学药物:面向心脑血管疾病、抗感染、精神神经系统、抗炎免疫等领域的化学创新药研制。

4、新剂型药物:面向中药领域的控缓释制剂、微丸、滴丸、软胶囊、注射剂等中药新剂型药物开发;面向化学药领域的靶向给药、微囊释放、脂质体、脂肪乳、透皮吸收等新剂型药物开发。

(五)节能与环保

重点支持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兆瓦级风力发电技术,储氢与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资源燃料化(成型、改制、浓缩)技术和生物质发电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化学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实现其规模化利用。

1、半导体照明(LED)技术

重点研究高电光转换效率的新型器材结构设计与制造;大功率LED芯片的结构设计、p型氮化镓欧姆接触和电极图形的优化设计及其封装技术;半导体照明灯具的人性化设计技术;单芯片直接发白光技术;加快O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

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高效节能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热气流综合发电技术,低成本风能发电技术,新型高效化学能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生物质能系统利用集成技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设备、控制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及推广洁净燃烧技术,生活垃圾、产业废弃物和石煤等低品位燃料能源化技术,大功率变换技术,分布式、准集中式可控供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废弃物和低品位可利用资源在能源体系中的比例,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能源可持续供应技术体系。

3、绿色化工技术

推广应用有毒有害原料和溶剂的替代技术,研究高污染化学品的绿色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

(六)其它

1、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电子器件;汽车关键零部件紧密锻造、粉末冶金及成型;新型内饰件、尾气净化装置、节油装置及配套新材料零部件。

2、模具制造

高精度复杂模具设计及研制;气体辅助成型;精密模具加工;模具热处理;模具复杂曲面精确快速测量与逆向工程;模具表面处理。

3、民品军用技术及其产品

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软体、硬体防弹材料及制造技术。开发符合军用标准的各种密封材料、电子元器件、无人驾驶飞机及生产技术。

二、农业领域科技项目重点支持方向

(一)种植业

精品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具有多重复合功能的高效种植业。新技术育种、优良新品种选育引进、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作制度及农艺技术集成创新等关键技术;新品种、新组合、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大力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优先支持:①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③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综合配套技术。

(二)畜牧业

优质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研究,优质饲料和新型安全性饲料添加剂开发,畜禽疫病疹断与防治研究,畜禽生态养殖新模式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攻关。

优先支持:①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②优质饲料和新型安全性饲料添加剂开发技术;③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④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⑤畜禽生态养殖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⑥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三)海洋渔业

海水水产苗种培育、养殖技术与养殖装备研究,海水水产品病害生物防治、健康养殖技术和优质饵料技术研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技术研究,以及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优先支持:①海水养殖生物良种培育技术;②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③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集成;④海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⑤海洋食品安全生产技术

(四)林特业

茶叶、柑桔、杨梅、蜜梨、水蜜桃、花卉、竹笋、林木等特色产品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沿海防护林与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与绿色住宅建设、重大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

优先支持:①林特资源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技术;②优势林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③沿海防护林及城市生态林工程技术;④重大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防控技术;⑤林特产品深加工技术

(五)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固体物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研究,优先支持:①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②海洋环境生物技术;③水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④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技术;⑤农、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⑥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与节能技术

(六)精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

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精准农业配套与集成综合技术,土壤信息快速获取及诊断技术,农作物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与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林业资源评价、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海洋资源和水产养殖环境动态监测,农业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等。

优先支持:①3S技术与精准农业技术体系;②农作物生长及其环境信息的快速获取技术;③农业与农村资源信息综合数据库;④农业自然灾害预警和预报系统;⑤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

三、社会领域科技项目重点支持方向

(一)资源与环境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技术与能源梯级利用、回收利用技术,节水技术与分质供水、再生水回用技术,建筑节能、节地技术与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与废旧产品减量化技术,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农业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稀缺资源的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区域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污染水体生态修复、重点污染区域土壤修复与区域性水土流失控制技术,近海海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工程建设破败景观生态修复和交通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湿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技术。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工业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示范,生态农业发展科技示范,环境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科技示范,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

(二)人口与健康

先天性常见出生缺陷疾病的控制技术,重大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技术,生殖细胞异常修复技术,辅助生殖技术,新生儿筛查与缺陷治疗技术,畸形矫正技术。研究环境污染对生殖健康、儿童生长发育的效应、评价方法及干预措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农村卫生保健适用技术和社区卫生保健技术,全民健康促进急需技术。重大和高发疾病预防控制与治疗技术。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预防、治疗与控制技术。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预测和发现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微创及无创治疗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生物工程治疗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技术和综合治疗技术。

(三)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重点支持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土地勘测和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四)现代服务业

大型实时的金融服务系统、金融监管系统和信用征信系统;研究开发现代化的仓储技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技术、多运输方式联运技术,国际、区域、市域物流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智能交通与导航技术;研究开发商贸流通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技术。面向教育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远程教育技术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技术;文化传媒技术,动漫与数字娱乐技术。旅游行业内部信息应用系统和旅游行业内部信息发布平台,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应用系统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开发生态旅游与创意旅游的相关技术。

(五)公共安全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技术和实时监控技术,抗震设防技术,防洪抗台建筑工程技术,重大灾害应急处理技术,重大灾损预测与评估技术,水利建筑工程安全监测预警技术,自然灾害数据库及防灾决策指挥信息系统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技术措施研究。食品中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与饲料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监测、监控、溯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开发化工、建筑等生产行业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与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城市大型高层建筑物结构安全监测技术,城市消防灭火救援技术设备和救援辅助决策系统技术,城市地下管线无损便捷探测、安全监控及应急救助技术。

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方向

青岛市十一五计划书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从2008年4月1日起实施。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对已出台的《节能法》必须全面深入贯彻, 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以提高实施的自觉性。

实施《节能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手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中除合理控制人口与节能无关外, 其余的永续利用资源、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和抑制地球生态恶化等均和节能有密切关系。

“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1.04倍, 致使资源、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在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下, 要求“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保障措施, 以扭转被动局面。

节能直接关系CO2排放和地球气候变化。2007年12月有关组织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呼吁美国尽快履行减排任务外, 还要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亦参加2013年以后的CO2减排工作。届时我国的CO2排放量作为世界一号大国, 通过狠抓节能以减排CO2, 亦是对全球的一项应有的奉献。

由上可以看出, 从长远和目前看, 从国内和全球看, 认真贯彻《节能法》对促进节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均有重大意义。为此, 务必要全力做好。

2 贯彻《节能法》应做好的重点工作

新颁布的《节能法》共7章87条, 对有关节能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且详细的规定。同时对节能管理、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节能技术进步、激励措施、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考虑尽快见效并补上前两年欠账以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的完成, 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1 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主调整产业结构节能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即实施了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 “六五”至“八五”期间基本上保持了经济增长耗能1/2靠节能的水平, “九五”初期针对各地领导片面理解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中的“发展即速度”而引发的大搞小土群热潮, 致造成的高能耗重污染偏向, 通过环境质量地方领导负责制, 从关停小土群开始逐步扩大深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系统政策, 结果在5年GDP增长48.5%的条件下创造了耗能基本靠节能 (靠开发的仅13%) 的历史奇迹。而进入“十五”计划期间, 由于能源供应宽松淡化了节能, 特别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 GDP政绩制逐步代替了环境负责制, 使被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复活, 于2003年终于造成“能荒”和环境污染加重, 2004年通过宏观调控直到2005年方显好转, 但整个“十五”期间, 经济增长尚低于能源消费增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04) , 成为反面的另一历史“奇迹”。

由对比看, “十一五”的计划指标比“六五”至“八五”实际略严, 但比“九五”实际则潜力仍大;另说明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2006年以后比以前大有进步, 但2006年仍未完成计划指标。故政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从2007年起狠抓了淘汰落后的工作, 给各行业和各地下达了明确的淘汰落后指标, 具体如表1。

数据来源于《能源政策研究》2007年6期。

此外在轻工业方面, 按规定应淘汰的还有小造纸650万t (其中2007年230万t) 、酒精160万t (40万t) 、味精20万t (5万t) 和柠檬酸8万t (2万t) 等。

据媒体报道尚存在以下问题: (1) 2007年除小火电的关停超额完成规定目标外, 其他行业执行得并不好。以钢铁大省河北省为例, 省内对淘汰落后产能较重视, 2007年共淘汰小炼铁398万t, 小炼钢519万t。但《经济参考报》记者于12月上旬赴磁县、攀皇、邢台和承德等32户应淘汰小钢铁现场考察时发现有的还在生产, 有的暂停拟躲过检查伺机复产, 有设备仍留有隐患等, 此类情况在其他省、其他行业亦有。 (2) 我国铜矿严重不足, 但不符政府规定的反射炉、电炉和鼓风炉等落后产能尚有40多万t, 有关专家建议应像对电解铝行业般责令限期淘汰。 (3) 已公布的淘汰落后目录不如“九五”期间目录全面且相关措施不甚具体。

鉴于淘汰落后对节能减排的具体作用重大, 建议结合《节能法》的公布,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1) 严格按照《节能法》和产业政策, 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目录, 以促进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 (2) 总结和推广电力行业上大压小的经验, 以调动行业的积极性。 (3) 激励和资助将淘汰产能的工人和厂地转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既可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节能 (第三产业的GDP能耗仅为第二产业的1/3以下) 的作用, 又可解决地方政府以保就业率为名不积极淘汰的阻力。

2.2 大力抓好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潜力很大, 据建设部资料介绍:建筑耗能占社会耗能30%左右, 而现有400多亿m2建筑中属于节能建筑的不足10%。

为贯彻《节能法》, 建设部针对建筑节能的特点, 决定2008年做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1) 加大新建建筑节能。

研究制订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的激励政策, 鼓励住宅技术创新, 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技术和产品, 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 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 不得开工建设和组织竣工验收备案。

(2)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认真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技术改造1.5亿m2的任务。研究制订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相关政策。继续加强既有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河北、辽宁等15个省及其省会城市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 公示一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基本能耗情况。抓紧研究制订用能标准、能耗限额和超限额加价、节能服务等制度, 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3) 发展新型节能、节材建筑材料。

以太阳能、浅层地热、生物质能等在建筑中的应用为重点, 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抓紧示范项目, 扩大示范规模。继续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确保第二批“禁实”目标城市在2008年底前完成工作目标。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建材生产及应用, 促进高强度钢材、水泥等新型建材的研发和应用。

各省市亦据《节能法》出台了实施办法。“北京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方案”计划2010年完成4030万m2既有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任务, 完成70%的燃气、燃煤锅炉和供热管网的节能改造。上海市嘉定区在新区核心地区土地招投标时将建筑节能达到65%的标准作为附加条件。江苏省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 全省城镇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和新建、改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 应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安徽省从2008年1月起全面推广环保节能型墙体材料代实心粘土砖。山东省建设厅表示, 2008年实施“百万屋顶阳光计划”, 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等技术。

根据上述情况, 建议建设部参照各省 (市) 经验将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后, 作为建筑节能的实施条例依法颁布实施, 以促进《节能法》的贯彻。

2.3 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 促进交通运输节能

交通运输的耗能量虽比建筑的耗能量少, 但因用油多且交通运输方式复杂并依靠科技进步节能大致难度亦大。为少走弯路, 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 以促进加速节能。

(1) 选择单向运输的最佳方式。一般油气大宗运输多采取管线方式。太钢光山铁矿的精矿粉运输原计划用火车, 后考虑山高路远, 建设投资大, 单向运输耗能高, 乃采取了由山上就近用管线输送到平川的兰村, 再利用原有的铁路运到太钢, 既节约了投资, 又节约了运输耗能, 宜在条件类似的行业推广。产煤大省山西省汽车用油现采用油罐车由铁路运入, 由于空车返回加重了外运煤能力的不足, 曾一度考虑以煤制甲醇代汽油, 在科技部支持下试用成果显著, 后又考虑以甲醇或煤层气制二甲醚代柴油 (日本已成功) 。若全部实现则不仅节油效果好, 同时双向运输节能的效果亦好。建议有关部门组织试点。

(2) 在水路、铁路和公路3种运输方式上以水路运输最节能, 但公路的灵活性大而适于短途。德国的莱茵河长度仅为我国长江的1/3, 但2000年的航运量超过我国长江, 说明我国水路运输的潜力巨大。日本2006年修订后的《节能法》, 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物流能耗进行考核后, 促进了不少纲铁企业将内销钢材由原来卡车运输改为火车或船运。建议我们亦不妨组织试点以促进运输节能。

(3) 发达国家人均拥有轿车量高, 在石油危机后为促进节油减排, 除加速汽车轻量化以降低油耗外, 大多采取了征收高额燃油附加税的办法促进车主节油、效果良好。1994年我国在海南省试点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 效果更好, 并计划以后纳入公路法中, 但由于各方意见不一致迟迟未能出台。应通过交通运输节能实施条例方式尽快出台。

香港针对人多地小汽车进口免税下易产生车多路堵的问题, 除征收汽油价117%的燃油附加税外 (日本为120%、德国为260%、法国为300%、美国为30%) , 还采取了完善公共交通设施 (免交燃油附加税) 和首期车牌登记收费为车价60%的高收费制 (对小排量车的费率低) , 导致保持平均20人一辆车的低水平, 且大多平日上班不用, 仅在假日全家出游时应用, 这样既防止了道路拥堵, 又有利于节油减污, 更值得我们学习。

(4) 在汽车节油减污方面盛行开发的技术有燃料乙醇代汽油, 用废食用油生产生物柴油代柴油, 混合动力汽车, 电动汽车, 氢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上述技术我国亦在开发中, 如混合动力汽车将在奥运会期间运行。但学习国际经验时应结合我国国情, 如发展燃料乙醇等不应以粮食, 而应以植物纤维素和利用荒地种植的含油植物为原料。

3 贯彻《节能法》应采取的高效机制

为了保证《节能法》的全面贯彻和上述重点工作的加速推进, 以确保“十一五”节能计划的完成, 应采取以下有效机制:

(1) 加强宣传教育做到人人自觉执法。

建议将目前的节能宣传周改为节能宣传月, 除充分宣传《节能法》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外, 还应组织技术经验交流和先进人物评选表扬等活动。

(2) 干部带头执法。

国务院机关办宣传每周空调停用1天是件好事, 但比起日本内阁便衣上班把空调温度提高2℃带动全国机关和企业仿办的节能效果则差很多。

(3) 法规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重点应补充和推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节能法》对节能的许多激励和对违法者的处罚十分详细即体现了这点, 特别是实施供热按户计量并据以收费, 对高耗能行业按淘汰、限制、允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等都将起到促进节能的作用。按照这一原则, 对征收燃油附加税可促进汽车节油的这一成熟经验, 亦应正式补上。同时对广大城市居民照明、空调用电等方面则缺乏应有的规定, 可否采用一些城市实施过的按人口定额、超额部分加价的办法, 以促进广大群众从本身利益出发而重视节能。

(4) 高效统一管理机制。

《节能法》多次强调激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这是正确的;同样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亦急待调整。我国煤层气贮量为美国2倍以上, 但开发量不到美国的1/30, 若早日多开发用以代煤, 不仅节能效果好, 且减排CO2的效果更好, 还有利煤矿安全生产。如此好事由于多部门分管致迟迟难办, 故能源界专家建议成立能源部统一管理较好。同样, 交通运输部门若实施统一管理后对节能亦十分有利。

(5) 提倡循环经济促节能。

上一篇:东湾小学2013年春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真想什么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