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车工程“十一五”总结(共11篇)
走信息惠农、科技强农的发展道路
——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总结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科技厅在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支持下,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顺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实现“数字农业、数字农村、数字农民”为目标,以创造性的发展思路全面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把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结合,把公益服务和商业运作结合,推进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创建了全省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探索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走出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经历了起步、示范、推广和提升四个阶段。起步阶段:示范阶段:推广阶段:提升阶段:
一是促进了科技推广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开拓了农村市场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三是培育了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
四是培养了新型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五是开创了农村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政府主导,重在整合资源。
坚持科技领先,重在设计超前。
坚持共建共享,重在企业运作。
坚持多元服务,重在体系建设。
坚持机制创新,重在培育市场。
一是做好“信息稳农”工作,确保农业和农村稳定发展。
二是做好“信息强农”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做好“信息惠农”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公共资源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直通车重点专项工程建设。
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实施办公室
历时4年的“初中工程”建设,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促进了海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 在椰风海韵, 绿意盎然的海南, 农村初中校已成为了人们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师生“乐业安居”, 百姓笑逐颜开;放眼琼州大地, 农村初中校园美景如歌。
一、项目实施情况
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 经济底子相对薄弱, 但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为确保“初中工程”保质保量顺利实施, 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共投入专项资金30159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4378万元, 省财政投入3883万元, 市县配套资金1898万元, 在全省17个市县共改造中学152所, 规划新建校舍面积23万平方米, 体育场地12万平方米。
(一) 规划编制情况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报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 (教财函[2007]28号) 精神, 各项目市县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通过整合现有办学资源, 按照统筹安排、推进均衡、严格标准、节约资源的原则编制了初中工程规划, 省教育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相关专家联合对各市县中小学校进行了抽查, 以实地查看、调研等方式, 对各市县上报的初中工程规划进行了审核, 并编制初中工程建设规划报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定后实施。
(二) 项目管理情况
海南省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意见》及《关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1.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均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实施。
2.严格项目设计, 执行标准规范。项目设计始终坚持“安全牢固、功能齐备、方便实用、科学合理”的原则, 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GBJ99-86) 》以及其他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设计, 确保校舍安全。
3.工程实施过程中, 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使用的原则, 不简化程序。
教育、发改、建设、审计部门多次到项目市县就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监理人员到位情况、工程档案建设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市县政府及教育局、发改局作出指导, 并要求限时整改并上报整改材料, 确保把初中工程建成阳光工程、放心工程。2013年1月, 省发改委、教育厅联合稽查组对初中工程项目进行了稽查, 就存在的竣工标牌设置不规范、竣工档案管理不规范、部分市县学生宿舍管理十分不规范等现象现场进行反馈, 要求市县限期整改, 各项目市县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 安排专人进行了整改, 现已整改完毕。
4.建设项目实行监理制。监理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理, 并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承担监理责任。项目县初中办选派从事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责任心强的人员协同监理单位实施现场全过程监督。
(三) 资金管理情况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海南省扩大内需财政投资资金管理办法》实施。
专项管理、专账核算。各项目市县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资金统一集中在市县级管理, 对“初中工程”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集中支付和按进度拨款等。“初中工程”专项资金由市县财政集中统一管理, 由施工单位依据工程进度申请, 工程监理单位核定, 并报市县教育局核实并申请工程进度资金, 经由市县财政局审核并下达资金, 最后由市县教育局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施工单位。项目配套的学生睡床、餐桌等设备由市县政府采购部门统一进行采购, 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同样也按照相关流程,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拨付到供货商。
各市县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工程实施过程中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督查, 工程竣工验收后委托市县审计局对工程结算进行审计, 并依据审计结果拨付项目工程资金。2010年5月, 省发改委、省教育厅联合组成稽查组对初中工程进行专项检查, 各项目市县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都实行专款专用, 及时拨付工程款, 没有发生挤占、挪用资金问题。
(四) 税费减免政策情况
在“初中工程”实施过程中, 为节约建设资金, 降低工程造价, 各项目市县积极采取措施, 争取各项优惠政策, 对城市配套费、监督费、防雷检测费、报建费等费用给予减免, 部分市县对经营服务性收费如设计费、监理费给予减半收费。
二、取得的成效
自2007年“初中工程”在海南实施以来, 全省农村教育发展步伐快速向前迈进, 进一步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让更多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一) 项目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寄宿率大幅提高
“初中工程”的实施, 使“两基”成果不断巩固与扩大, 同时, 还较大地改善了农村初中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 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 崭新的校舍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 生活设施建设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缓解, 全省农村初中学校基本消除了“大通铺”和校外租房现象, 生均用房面积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琼海为例:
琼海市的“初中工程”实施得有声有色。项目学校15所, 总投资2170万元, 总建筑面积为16515平方米。
表1中数据显示:“初中工程”实施后, 该市生均生活面积由过去的2.9平方米, 提升至5.12平方米。较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据教育事业统计显示, 2010年与2006年 (工程实施前) 相比, 全省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4万人, 寄宿生增加了4万人, 在寄宿率和校舍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 吸引外出务工子女回流, 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校环境
“初中工程”的实施, 全面改善了所在学校校舍的安全状况, 学校综合防灾能力得到提高, 安全隐患得到消除。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 科学布局, 让乡村学校尽展勃勃生机。同时, 学校解决了师生住校难、吃饭难的问题, 学生宿舍也实行免费使用, 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办学条件的改善, 农村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如今, 外出务工子女纷纷回乡就读, 农村留守儿童和住宿生的食宿环境也大为改善。安全隐患的排除, 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农村学生寄宿率大幅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以万宁后安中学为例, 该校是一所有着50年办学历史的乡镇初中校, 坐落于该市后安镇, 全镇人口4.8万。2006年该校原有在校生1430人, 住宿生400人, 留守儿童100人, 校舍面积9800平方米, 其中学生宿舍880平方米, 食堂600平方米, 厕所98平方米。工程实施后, 共安排该校建设资金500多万元, 如今校舍面积13309平方米, 其中学生宿舍2511平方米, 食堂2100平方米, 厕所155平方米。到2010年, 该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998人, 其中寄宿生690人, 留守儿童186人。如今校园美了, 人心稳了, 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近年来, 学校教学质量稳居全市乡镇前茅, 学校还先后被授予“海南省规范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优质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 拉动内需,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效益显著增长
通过实施“初中工程”, 不仅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而且加大了市场对钢筋、水泥等施工建筑材料的需求, 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拉动了内需, 促进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 “初中工程”的实施, 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 学生住宿需求的解决使得生源充足, 学校规模随之扩大。
人气的兴旺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而且使得教育教学氛围浓厚, 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同时, 也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主要经验
海南省“初中工程”总体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 主要得益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省教育厅, 省发改委的精心谋划, 认真落实, 真抓实干。
(一) 领导重视, 成立省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领导小组
为加强初中工程的领导, 省政府成立了以原副省长姜斯宪为组长, 原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胡光辉及省发展与改革厅原副厅长冯鸣为副组长, 省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工程领导小组, 负责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在省教育厅下设办公室, 负责日常工作, 并定期召开会议, 专题研究工程相关工作。各项目市县政府也都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 教育局、发改委主要领导为副组长, 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程领导小组, 并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
(二) 做到资金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
海南省在总结分配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资金分配的基础上, 结合本省的实际, 在初中工程资金分配上继续实行“因素分配法”, 即按人口数、在校生数、资金需求因素进行分配, 并在初中工程工作布置会议上对资金分配原则进行了解读, 做到资金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 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确保项目早日动工。
海南在中央同意整体规划而年度计划尚未下达前, 要求项目市县在本省下达的预分配资金计划方案的基础上, 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 优先遴选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学校, 并主动提前做好地质勘查、初步设计和概算审查等各项前期工作, 待计划下达后就能抓紧手续的办理, 从而缩短了前期工作时间, 保证了建设项目立即动工建设。
(四) 建立旬报、简报制度。
省政府高度重视“初中工程”项目的实施, 为实时掌握工程进度, 工程小组办公室建立了旬报、简报制度, 及时通报进展情况, 对进展缓慢的项目市县进行督办, 并就每季度应完成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具体要求。
(五) 成立监督检查领导小组
成立了监督检查领导小组, 由省教育厅原厅长胡光辉任组长, 工作机构设在财务审计处, 由该处负责具体实施。为确保工程按时保质完工, 省教育厅孔令德副厅长等有关领导经常率领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多次到项目市县进行调研和指导工作, 就如何确保工程质量, 加快工程进度等问题进行研究部署, 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六) 实行领导分片包干督查制度。
为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工, 省教育厅厅党组决定加大督促力度, 实行领导分片包干制度, 每位领导负责一个片区, 对片区内项目实施情况、进度、质量进行督促检查。
(七) 建立项目倒排工期制。
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市场运作模式的重大改革。
(一)落实市政府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要求,盘活了存量,保护了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根本目标。土地储备中心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将银川市大量的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优先纳入储备,并加以整合和开发利用,使土地供应实现由“增量为主”向“存量为主”的转变,土地征收工作稳步推进。共计征(收)购土地11.554万亩,其中征购国有土地2.9078万亩,征收集体土地8.6462万亩。
(二)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结合土地储备,承担市政府涉及旧城改造建设等交办的任务和政府确定的廉租住房项目建设。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通过市场运作机制进行土地整治,提供“熟地”交由政府拍卖,为政府积累资金。确定了“计划主导,择地收购,净地招商,着眼开发”的地块收购原则。
(三)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规范土地市场
洋县教育体育局
结合《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根据省、市、县有关教师轮岗、支教精神,我局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推进教师的均衡配置为抓手,持续实施对口支教工作,为我县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师资力量,积极推动了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县人才振兴计划共招聘44名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初中任教,共派出200余名优秀教师分赴偏远山区薄弱学校支教,使受援学校的整体师资素质得到了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支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结合实际汇报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支教安排
局领导高度重视支教工作,每年人才振兴计划公开招聘的教师,根据编制空缺的实际,建议全部分配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任教,确保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及时得到补充,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师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每年的秋季开学工作会上重点针对此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强调支教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任务职责,建立支教工作责任制,要求支教人员按期到达受援学校上岗,并定期到支教点检查指导,使支教工作顺利开
展,真正落实到位。
二、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支教工作任务
定期召开人才振兴计划招聘教师和全体支教工作人员的专题会议,组织学习省、市、县有关支教工作的文件精神,明确支教工作的目标任务,使新上岗从教的高校毕业生安心工作,使选派的支教人员努力工作。动员大家积极参与,深入教学第一线,完成受援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示范课、观摩课,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分析受援学校在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鼓励他们做出成绩,锻炼成才,树立楷模。
三、加强管理,确保支教工作收到实效
为使支教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将学校按区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教育教学区域,各区域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区域内教师的支教工作力度。
在支教人员的管理上,严格把好选派关,充分考虑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支教教师管理办法。每学期对支教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采取一听汇报,二看资料,三走访的办法全面了解支教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检查支教老师是否按要求带足课、带好课,是否认真备课、上课,是否做好作业批改、课余辅导,是否遵守受援学校的各项规章,是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等,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支教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检查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是否经常化、制度化。通过检查督促,确保支教工作真正收到实效。特别是贯溪镇中心小学,对50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支教排查公布,确保支教工作有顺序、有质量、有效果地进展。该校派出的支教教师大多被评为支教先进个人,该校连续六年被评为支教工作先进集体,使支教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为洋县山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教师资源。
四、建立奖励机制,促进支教工作长期进行
建立支教工作奖励机制,落实好支教政策和待遇,极大调动教师支教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支教工作能够长期坚持,顺利进展。一是支教人员工作表现突出者,评优评模时优先考虑;二是实行业绩与支教时间挂钩的政策,有支教任务的学校,凡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连续两年的支教经历;三是把支教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学校的年终考核,对大力支持支教工作的学校进行加分奖励;四是支教人员在支教期间享受山区教师津贴,确保支教教师的生活保障,使他们在支教期间安心工作。
五、全方位开展支教,迅速推进民办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牧业坚持以“发展和安全”为主题,以“生产与防疫、管理与服务、技术与安全”三个并重为重点,以制度和效能建设为抓手,以深入推进工作制度健全化、日常办公规范化、工作环境优美化、素质教育经常化、档案管理标准化、业务工作目标化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截止“十一五”末,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151万(头、只),比“十五”末的112万(头、只)增长34.8%;畜牧业总收入可达1.1亿元,比“十五”末的0.76亿元增长44.7%,占农业总收入的42%,畜牧业保持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尊重科学、着眼长远、产业结构和谐有序发展
1、养殖结构科学规范:生产上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朝“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方向发展;产业上依托龙头企业坚持“龙头+基地+规模养殖场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我县山大坡广的地理资源优势,使更多的农民依靠养殖业脱贫致富。目前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742个,其中高标准养殖小区16个,规模养殖场占养殖总量的65%。
2、畜禽品种优质多元:一是以本地绵羊和小尾寒羊的杂交后代为母本,引进道赛特和萨福克肉羊作父本实现三元杂交,积极申报陵川太行黑山羊原产地认定和绿色产品的认证工作;二是推广个体小、耗料少、产蛋率高的小型高产蛋鸡;三是推广高效低耗,生产绿色、安全、风味独特的山地土鸡,四是特色养殖发展形势喜人,目前,全县饲养土鸡37户,存栏15万只;野猪2户,山禁牧、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与“十一五”初相比略有下降。
2、畜禽产品大幅提升
截止“十一五”末,全县肉总产量9125吨,与“十一五”初相比增加203吨,同比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6793吨,与“十一五”初相比增加266吨,同比增长4.0%;牛肉产量661吨,与“十一五”初相比减少165吨,同比减少19%;羊肉产量1141吨,与“十一五”初相比增加39吨,同比增长3.5%;禽肉产量430吨,与“十一五”初相比增加139吨,同比增长47.8%;禽蛋产量4700吨,与“十一五”初相比增加1291吨,同比增长37.9%;牛奶产量850吨,与“十一五”初相比增加640吨,同比增长300%。
三、与时俱进、创新开拓、项目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1、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草地治理项目是全省实施蓝天碧水战略的重点示范工程,是改善我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工程项目分三年实施,总投资2250万元。2010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一年总投资746.72万元,目前,目前,2010年项目建设内容已全部完成:
一是完成改良牧坡8000亩,占计划的100%。二是完成人工种草4000亩,占计划的100%。三是完成草地围栏12000亩,占计划的100%。四是完成草地鼠、虫害防治12000亩,占计划的100%; 五是粪便处理任务。按照项目要求,亿利禽畜养殖有限公司等8个场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从江苏省采购了8套粪便处理机械分发到各场,建成了有机肥加工生产线;同喜养殖有限公
项目是带动产业发展的有力平台。我局始终把项目申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行专人专机管理,建立了项目备选库。目前库存项目9个,向省、市申报6个。“十二五”期间,我局紧密联系国家各项畜牧业扶持政策,共向上级申报畜牧业项目9个,分别是土鸡山地放养项目、无公害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陵川黑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畜禽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项目、畜禽屠宰深加工项目、低碳畜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共计申报资金4.5亿元。
四、执政为民、锐意进取、描绘畜牧跨越发展蓝图 2011年全县畜牧兽医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安全发展”主题,以更加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提升畜牧业跨越发展为宗旨,以更加务实的管理为突破口,以“一年打基础、两年规范化、三年上台阶”为目标,以“生产与防疫、管理与服务、技术与安全”三个并重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制度和效能建设为抓手,以深入推进工作制度健全化、日常办公规范化、工作环境优美化、素质教育经常化、档案管理标准化、业务工作目标化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规模健康养殖,着力推进“123444”工程,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使全县养殖业向规模、环保、效益方向发展转型,全力促进我县畜牧产业健康、持续、跨越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瞄准一个任务目标。即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 170万头(只),各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始终保持100%,确保全县不发
扩建工作。防疫检疫上在现有“免疫回执卡”、“督办卡”和办公考核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县、乡、村、场四级“巡查”制度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全县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免疫密度始终保持100%,抗体合格率高于规定标准,完成产地检疫20万头(只、箱)。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上依托已取得的“参土”和“虫草生”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带动,做大做强土鸡特色产业,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开发“六统一”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土鸡蛋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工作。争取拿回陵川太行黑山羊原产地区域认证。养殖协会管理上充分发挥养蜂、养猪、养鸡、养羊四个养殖协会作用,明确领导责任,按照协会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实行行业自律,提升养殖协会管理水平。
六是健全四大服务体系。即健全饲草饲料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
会上, 开发区公用事业局 (节能办公室) 作了“十一五”节能工作总结并部署了“十二五”节能工作计划。各级领导向“十一五”十佳节能项目单位、“十一五”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诺维信 (中国)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别作了经验发言。三星电机 (天津) 有限公司代表46家重点用能单位向全区企业发出节能倡议。
王景梁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开发区“十一五”节能工作。他说, 多年来, 开发区始终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全市节能工作的总体部署, 狠抓节能降耗工作, 抓出了质量, 抓出了水平, 抓出了效果, “十一五”末全区单位GDP能耗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
王景梁表示, 开发区的节能成果显著, 得益于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区内各部门密切沟通, 各企业积极配合, 并代表市经信委, 向在开发区节能战线上奋斗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向获得开发区节能先进称号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
艾亚民对节能办公室“十一五”的工作表示肯定, 他说, “十一五”时期, 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决策部署, 实施“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和“二二二三四”的发展战略,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开发区“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 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绩, 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的正确领导, 离不开市和新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离不开全区企业和群众的共同努力, 并代表管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 ‚十一五‛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省、市各级政府和省公路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创一流、树形象‛为载体,以创建文明行业为主线,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为抓手,以修建文明路、塑造文明人为根本,以建设一流班子、带出一流队伍、实现一流管理、达到一流服务、树立一流形象、创建一流业绩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我局两年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先进单位,连续多次被省公路局评为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行风政风建设成效明显。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几年来,我局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公路建、养、管、治工作放在同等位置。并以‚组织领导有力,思想教育深入,学习风气浓厚,严格遵纪守法,内外环境优美,工作实绩显著为‛为目标,从五个方面狠抓了文明创建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文明创建工作放到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
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创建制度,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将精神文明建设任务量化分解,纳入目标管理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使创建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帮一级负责的机制,从而推动了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二)明确目标,认真实施。在原有基础上相进一步完善文明创建规划,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的指导思想、创建要求和实施步骤,并结合公路工作实际,确立每年创建1-2个星级公路养护站,1-2个文明执法示范窗口,树立1-2名先进典型的工作目标,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弘扬宗旨,营造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弘扬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事迹,在局机关显要位置设立了党员新风采橱窗,大力宣传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以此激励后进,鼓励先进,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坚持创建工作从公路建、养和路政管理一线抓起,活动在执法一线开展,措施在一线落实,经验在执法一线创造,问题在执法一线解决,效果在执法一线体现的工作思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
(五)抓好保障,服务创建。力所能及的改善创建所需的硬件保障。投入30万元,改善市局荣誉室、业余党校等学习环境和服务条件。建立局域网,推进办公信息化建设。2010年随职工食堂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全局整体办公环境进一步优化改善。为文明创建工作在全局范围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以人为本,稳定思想,为创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我们认识到,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扎实成效的根本在人,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抓手,一直是我们推进全局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
(一)领导带头,树立学习导向。从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入手,我局一是制定了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周4由局党委书记或党委成员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同时突出不同时期学习重点,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认真先后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了新的党章等。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二是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五讲做表率‛为主题,定期召民主生活会,通过‚学、查、问、评、改‛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决策力和执行力,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党政议事制度、议事规则、议事纪律,确保了全局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三
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开展了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争创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争做干事创业的领导干部‛为主要内容的‚一学两争‛活动。
(二)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一是着力职工教育培训,‚十一五‛期间我局以自训和委培等多种形式,先后组织1850余人次,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班40余届次。二是坚持形式多样教育培训方式。鼓励干部职工参与社会上各类形式的自学自考,努力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和文化素养,目前我局大专以上人员占到70%以上。三是坚持开展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思想水平。四是加强路政治超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全局路政治超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法纪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朔造一支高效能、高水平、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2009年收费人员转岗,全省治超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我局每年均以封闭形式组织全局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二期执法整训,每期整训为期三天,整训以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结合军事队列训练展开,力求通过法律规章学习和军训,整顿队伍作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高,进一步强化全局路政执法队伍的形象建设、团队建设和能力建设。
(三)正纪肃风,树立良好行风。近年来,我局以推行党务公开、民主评议行风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取得扎实成效。一是加强了局党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任组长,各党委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局党委监督指导、各支部具体实施的工作局面;二是按照上级党组(委)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我局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了局党务公开工作动员会,使全局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认识切实提高;三是在市局醒目位子设置党务公开栏,进一步加强党务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公开内容每间隔1月更新一次。以确保公开内容的时效性。四是通过设立监督意见箱、聘请行风监督员,公布举报电话等措施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邀请纪检部门作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专题讲座、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构建行业预防犯风险警示点大大增强了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意识。确保重大违法违纪案件零发生。
(四)转变观念,创新用人机制。推行岗位聘用制。一是竞岗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任务到人‛的人事管理体制。几年来,我局除市委任命的主要领导外,其他干部岗位全部通过民主推荐、竞争上岗产生(从党委成员到中层干部)。2010年在此基础上,按‚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再次对路政处主任,超限检测站长职务面向全局进行
了公开竞聘。二是加强干部考核,注重民主监督。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尤其注重听取下级和服务对象的意见,着力推动干部考核评价由‚官评官‛向‚民评官‛和‚官评官‛相结合的转变,畅通民意渠道,重视民意调查结果,以考核和任前公示为重点,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使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重用优秀者、培养有潜力者、鞭策后进者。三是拓宽用人渠道,大胆引进社会人才。2010提我局面向社会招聘工程和文秘专业大学生20名,完善人才引进办法,为行业发展聚集了一批高素质新生力量。
(五)综合治理,维护安全稳定。把提高综治管理水平,维护稳定局面,争创综治先进单位,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组织机构,形成了由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特殊岗位专人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单位的综治工作这实行责任量化,考核评分,与工作的整体挂钩,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严格进行奖惩。其次是定期召开综治工作例会,对综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措施保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落实检查督办制度。局党委结合工作实际,逐步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信访调解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用制度规范综治工作,用制度约束干部行为,用制度落实综治目标。确保全局和谐稳定,无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
三、多措并举,丰富载体,确保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在于与公路文化的有机结合。结合公路工作实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加生动活泼且富有成效。
(一)增强互动,提高认知。针对社会公众对公路工作缺乏了解的实际。一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开展公路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图片展览、现场咨询、投诉受理、承诺签名和民意调查等活动,宣传公路政策法规,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累计在公共场所举办公路建设成就和法规宣传展示16次,发放路政执法宣传资料30000余份。二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深入到公路沿线乡镇、村组、厂矿和运输企业,加强对公路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公路法律法规群众普及率,教育群众爱路护路,增强广大民众对保护公路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三是利用多种媒介大力宣传市局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5年来我局累计在天门日报,湖北交通报、省交通运输局网站、省公路局网站、天门网发表各类新闻稿件280余篇。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群众对公路行业的认识和了解。
(二)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一是制作了政务公开栏及工作人员桌牌、胸牌、门牌等指示标志,亮明工作人员身份,方便了各单位、社会群众对我局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树立良好工作形象。二是加快了
政务公开的信息化建设,将公路法规、办事程序、工作动态等纳入到我局的网站之中,使政务公开延伸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三是行政审批一站式,来人来访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避免和减少办理手续不全、当事人多次往返等现象。既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又方便了办事单位和群众。
(三)转变作风,狠抓效能。以天门市‚双创‛、‚两整‛和‚万人评百岗‛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学习型、清廉型、高效型、节约型“四型”和 “讲奉献、树新风、争一流”机关建设,制定并实施《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实行考勤纪录指纹打卡,开展车辆‚四清‛和GPS定位规范公车管理,PPT亮相考核部门工作进度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团结、求实、廉洁、高效‛的机关作风建设。二是实行工作目标定期考核,日常工作量化评分,月终考核结帐兑现,按考评结果发放绩效工资,推进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高。三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加强对在建项目的质量监管。成立巡检专班,完善巡查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局累计发出质量巡检通报65期,查处质量安全隐患70余起,处罚违章施工单位和个人57万余元。五是以‚五型班组‛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公路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养护水平。四是整纲肃纪,问责问效。对任务不落实、责任不到位、效能低下等行为实行‚一次谈话、二次诫勉、三次处理‛,并与考核和奖惩挂钩。
(四)严格风纪,强化行风。进一步深化纠风治乱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回头看”活动,巩固行评成果。对行评中收集的意见,查找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再检查,努力提高公路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行业作风建设。二是强化行风政风建设,认真做好“政风行风热线”投诉工作。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相关部门及行风热线栏目,纪检监察部门、纠风部门转办的问题和案件,以及日常受理的群众投诉,做到办结率和回复率100%。
(五)秉承传统,尊老敬老。以‚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进一步把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指导,从关心老干部的政治生活着手,建立并不断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督导局直各二级单位健全休干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向老干部汇报公路建设和行业发展形势,传达上级党委及局党委的文件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征求老干部意见,鼓励老干部继续发挥余热,积极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二是从生活上关心,局党委坚持每年都把老干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一把手亲自协调解决老干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三是从活动上关心。为方便老干部的日常活动,局党委在住房条件紧张的情况下,在老干部居住比较集中的老公路局院内,修建了老干部活动室,配备了相关设备。老干部活动室的建立,为老干部活动提供了场所,也为老干部之间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
件。同时为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我局分别为离退休干部分别订阅《当代老年》、《求是》等书籍杂志,满足老同志读书看报的要求。
(六)着力创建,成效斐然。以建设高素质公路职工队伍为重点,以加强公路行业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紧紧结合公路工作实际,围绕公路发展的目标,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星级站创建‛‚巾帼建功‛ ‚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十佳岗位标兵‛等竞赛活动,我局岳口汉江大桥2007年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竟陵收费站2009被授予‚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竟陵收费站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路政支队被授予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我局两年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先进单位,连续多次被省公路局评为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天门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51人次被省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表彰为先进个人,局属天达养护公司、衡通监理公司先后4次被省级主管部门表彰为先进单位。
十一五来我局文明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和五中全会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推动全省公路事业创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十一五”工作成绩与不足
2006年至2010年是我镇“十一五”发展时期,在这五年间,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镇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积极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我镇十五届人大会议的目标任务。
现将有关情况分述总结如下:
一、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镇年生产总值最高达8.05亿元,每年增长达4.3%以上,工农业年总产值高达6.56亿元,年增长达4.9%,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税收每年约完成三百多万元,经济得到平稳发展。
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镇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快速发展。
1、我镇人口出生率5.02‰,计划生育率:95.16%,自然增长率:3.14‰。
2、农业初具规模,形成水果生产、油粮生产、香蕉生产、套,电脑、语音室各一个,建起了下海、秦村、学堂、排岭、陂头、龙山小学和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起了南华、南塘、北庄、陂头、秦村、龙山小学标准化运动场,小良中学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教育教学工程,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和标准化运动场等。
4、全面完成小良派出所、司法所、国土所办公楼工程建设。
三、人民生活安定,文化氛围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镇人民生活安定,文化氛围浓厚。我镇在文化娱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镇成功举办2008至2010年春节“和谐杯”男子篮球赛;在居委会的倡导下,我镇妇女群众每晚自发组织在镇政府前操场跳健美操,展现了我镇精神文明建议新成果。此外,镇还举办一系列的唱歌、象棋比赛。
广东省信息厅在我镇设立的信息产业体验中心、镇建立文化社区。
四、生活与工作环境
小良镇位于茂港区西北部,毗邻吴川覃巴镇与茂南鳌头镇,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貌。我镇管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6万多,土地面积56平方公里。南面紧靠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小良水土保持站。
我镇交通便利,东南面有325国道横贯境内4个村委会,镇村已通硬底化公路32公里。
我镇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西北面有沙琅江经过,镇内有山心水库,菠萝山水库,另建有农村机耕路。
2、体制问题:
1)上级政策与基层脱离。上级不断出台新政策,但由于基层机制不完善,相应配套措施跟不上,在执行上遇到不少问题,令基层政府无所适从。如计生工作,上级计生政策不断调整,但是对镇村的考核仍是老一套,上级下达的“四术”硬任务不完成就要降级挂黄牌。而计生法要求基层的计生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过去那种“通不通三分钟”的强硬做法已行不通,镇村干部没有执法权,其职责只是开展思想教育,动员计生对象自愿做“四术”,而且要让计生对象有知情权,签名同意后方可实施手术。如此,按计生条例做不了,按法律不法做,按行政命令不行不通。
2)镇政府的责、权、利不统一。1994年分税制实行后,上级政府层层集中财力,有利益、有实权的部门如国土、教育、公安、司法等都实行垂直管理,而计生、殡改、社会治安、扶贫救济、修路修桥等要出钱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由镇级来承担。垂直部门的人权、财权镇无法干预,但相关的工作却要镇牵头负责这些工作的协调就显得非常困难。
3)各类达标检查泛滥。镇政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应付各类检查,造成镇干部整天疲于应检,而对于发展经济等主要工作却无暇顾及。
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巩固和发展效益好的水果、蔬菜及淡水、畜牧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形成具有规模的种养生产基地和销售系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壮大农村经济。
二、深入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开创企业新局面
改造旧工业,发展新型企业。塑料制品是我镇企业中的强项,但有的企业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我们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或关闭,同时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品牌战略,切实把产品做优,把企业做强,把产业做大。
稳定本地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对有意进驻我镇的龙头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它们征地难题、提供较为优惠的税收环境等,通过这些企业提高我镇的就业率,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关心弱势群体,加大以扶老、助残、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力度,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对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的家庭救助,努力解决困难户子女读书、就医、居住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切实做好救济救灾等工作。
2、完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倡人人参保,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抓好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以“五五”普法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2、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确保工资、办公、最低生活保障等重点支出,完善镇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财政结算中心的管理水平,加大镇村政务、财务公开工作力度,巩固减负工作成果。
3、加大计生工作力度,完成以下目标: 1)、杜绝计划外出生,争当“两无”镇。
2)、把计划生育率提升到95%以上,出生率降至9.8‰以下,自然增长率降到6.0‰以下。
3)、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把流出人员落实到每位干部的身上。
湖南省卫生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陈小春
(2011年1月6日)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卫生事业各项指标基本实现
1.全省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人均期望寿命由73.6岁提高到74.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39.37/10万下降到26.70/10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9.12‰和15.51‰下降到7.35‰和10.82‰。
2.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2010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5.52万个;有医疗机构床位数21.20万张,比“十五”期末增加6.51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增长到3.0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4.8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07万人,注册护士8.28万人,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3.93万人、1.08万人、2.51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4人。
3.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省争取国债建设资金28.35亿元,开展卫生项目建设2307个,其中,11个市州以上重点中医院、90个县级医疗机构、649所乡镇卫生院、1423个村卫生室、12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业务用房面积281.8万平方米。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成绩显著。全省免费接种的第一类疫苗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扩大到15种,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和无白喉病例报告,麻疹发病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等疫苗可控制传染病发 病数均有大幅度下降,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不断加强。继续保持无碘缺乏病、无淋巴丝虫病、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
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实施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农村孕产妇在县乡两级医院住院平产分娩、孕期妇女增补叶酸、孕产妇产前艾滋病筛查、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所有县市区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创建了95个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合格县市区和98个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全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2005年的85%提高到2010年的99.25%。
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省农村改厕878万户,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36.5万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个、国家卫生城镇11个、省级卫生城市16个、省级卫生县城25个。
三、医疗服务水平不断上升
医院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深入开展了“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专科建设评估等活动,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护理水平。在医疗机构逐步推广网上挂号、电话预约诊疗和“一卡通”等服务,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患者就诊等待时间较前普遍缩短20-30%。在42所三级医院推行同级医疗机构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检查相互认可,减少重复检查,降低病人费用。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0%。
医疗纠纷调解创新机制。制定了《湖南省因医患纠纷引发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案(事)件考评细则》,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处置医疗纠纷,各市州均成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共有医疗纠纷调解机构143家,医疗纠纷专职调解员52人,兼职调解 员人数114人。2010年经人民调解的医疗纠纷案例数为1006例,调解成功率达62%。
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列入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19个、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75个,组织12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完成22家中医医院国家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86个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建设项目。全省承担厅级以上中医药研究课题513项,取得科技成果奖励312项。
四、基层卫生事业成效显著
农村卫生发展趋势良好。我省在全国率先明确乡镇卫生院为“由各级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累计投入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资金27.4亿元,是“十五”投入资金的10.3倍;累计投入4.66亿元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施。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和经费补助政策,2010年按人均17.5元的标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健康教育、老年人体检、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24.38%。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六位一体”职能逐步显现。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52.57%,为60岁以上老年人年费体检110万多人次。
五、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打出“组合拳”。通过“农村订单”项目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培养医学本科生400名和“专升本”医学生100名,并在湘乡市开展医学本科生“县管乡用”试点;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70名,安排287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人员4.7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人 员3697人次。省财政投入建设资金5160万元,为258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周转房2000多套;单独开设农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序列,解决农村卫技人员高级职称晋升问题。
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及有关部委科技项目42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奖84项,获专利65项,获资助总额超过2个亿。创新药物及新产品研究成绩显著,全省共获省厅以上医药科技成果223项,获得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1150万元;获得药物生产批件3320项;转化应用新药272项,转化经费达12.3亿元。
卫生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医务人员法制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大大力开展行风评议,严肃查处了收受药品“回扣”和“开单提成”等违法违纪形为,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社会满意度逐步提高。
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新农合制度惠泽农村病人。2010年全省新农合平均参合率达95.37%,较2005年比参合人口增长8.25倍;共筹集资金172.70亿元,累计补助7168.06万人次,补助支出162.11亿元;次均住院补助由2006年的685.25元增加到2010年的1294.48元,实际住院费用补偿率也由29.16%提升到了49.81%。全省80%以上的市直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新农合即时结报,21个县市区开展了“一卡通”试点工作,112个县市区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村卫生室达到1.8万余所。到2010年,我省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新农合基金免费救治先心病患儿1500例、白血病患儿250例,补偿金额3080万元。
基本药物制度为患者减负。我省74个县市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基本药物中标价格比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原零售价平均下降47.12%,比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平均下降53.21%。试点地区群众看病用药费用明显降低,门诊次 均费用下降39.7%,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下降29.5%。
公立医院改革初见成效。全省在公立医疗机构逐步开展了网上挂号、预约诊疗、“一卡通”、无假日弹性工作制等服务,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推广临床路径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电子病历等多项试点。株洲市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施区域医疗资源整合、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资源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紧紧依靠全镇人民,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效控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镇经济快速增长
2010年,全镇财政收入达1018万元,比上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比上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业总产值达1.89亿元,增长8.55%;工业总产值4.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9918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镇经济总量有了明显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二、城乡统筹开局良好,民营经济势头发展迅猛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着力抓好了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两大亮点,使全镇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实力、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工作中,一是做到放 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全方位培植民营经济大户与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二是下大气力抓好招商引资。根据招商引资任务,动员全镇力量搞招商,并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实行严格的奖惩责任制,并确定招商引资目标,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使五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2010年,新上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200万元以上2 个,共引进资金7020 万元。
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切实做到了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措施落实、示范引导、政策优惠等五个到位,促进了全镇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继续发展浦田、石溪、石溪头、马家、官洞、文洞等村的红提种植,五年来不断新增红提种植面积,截止2010年底,全镇红提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继续抓好西红柿、金银花、毛竹和“三木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全镇金银花、“三木”药材、毛竹等经济作物已达10多万亩。使我镇农业形成了粮食生产稳定,红提、西瓜、西红柿、三木药材等高效农业齐头并进的好局面。二是养殖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镇肉产品总量为1748吨,同比增长6%,水产品总量为254吨,同比增长5%,规模养殖场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三是名优水果种殖面积6396亩,名特优水果种殖面积已占种殖总面积的48%以上。四是劳务输出业。我镇共有劳动力18899人,转移劳动力8315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44%。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同时,我们还重点抓了基础设施建设。2 五年来,新建屯级公路13公里,改扩建屯级公路75公里,村屯硬化道路30公里,公路建设共投入资金920多万元。人饮安全、马家防洪堤及水利冬修等水利工程共投入资金42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农村防汛抗旱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四、坚持工业核心化战略,奏响发展最强音
(一)加快融资平台建设,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创优环境,搭建工业发展的平台,加快重大项目进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原有重大工业项目领导小组人员的基础上又充实了力量,多次召开有上级领导、重大工业项目领导小组人员和企业参加的协调会议,拓宽融资渠道,促成重大项目上马。同时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竹木加工、矿产、建材化工等产业不断壮大,商贸餐饮、交通通信、保险等行业稳步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垃圾处理场、天门山景区观光索道、城北大市场、城步冲限价房、及一部分县直单位办公楼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资龙二级公路征地、拆迁等工作全部完成;总投资3047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2773万元的资江码头顺利完工。招商融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为新一轮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力扶持优势企业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还大力扶持优势 3 企业提档升级。重点是围绕“资源镇鑫鑫矿业有限公司”、“资源县俊龙创新竹木有限公司”和“资源县鑫汇瓷业有限公司石规里瓷土矿”等骨干企业,帮助他们通过企业改制、技改扩建、招商引资等方式扩大再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塑造集群品牌,积极引导他们做大做强。
(三)积极培育有利于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成长发育的土壤和气候,促使他们尽快地发展壮大。针对部分民营企业主反映地经济发展环境不优的现状,我镇在切实保护群众正当权益的同时,对那些无理阻工闹事、非法越级上访的人和事进行严厉打击,确保了投资商的合法利益。同时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老百姓知法、懂法、自觉遵纪守法,进一步净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发展,资源县桂林五排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资源县资源镇祥顺达针织厂、资源县万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资源县都扬电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中小企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也逐步地壮大起来。
五、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10年,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勘界面积37.7万亩,二榜面积36.5万亩,三榜面积34.2万亩,打证面积33.2万亩。
六、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广泛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村级教育活动,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了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加强中小 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巩固率均达100%。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了对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土地管理、村庄规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认真开展了镇村两级干部思想、作风和纪律整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面貌和干部作风有了新的变化。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五年来为边远山区农村农户安装调试3526套户,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用户任务完成率100%,文化广播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0年,全镇出生婴儿536人,计划生育率91.98%,四项手术627例,取得了全县计生工作二等奖的好成绩。强化了村级基础工作和村民自治工作。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稳定团结。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全镇城市低保对象445户/730人、农村低保对象2429户/3420人全部享受低保待遇;农村160户五保户全部纳入五保保养范围,2010年年发放救济大米5万斤、棉被735床、服装2800套,累计救济灾民和困难群众48210,大病重病救助人数260人次,发放医疗救助款42.8万元。参保人数逐年增长,新农合参合率达98%。五年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00人,帮助1750名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和自主创业。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356户;解决了66套廉租住房。着眼平安创建,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我镇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的主旨,坚持标本兼治,完 5 善监管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监管,有效遏制和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采矿、道路交通安全为重点,在民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领域扎实开展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强化了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每年坚持开展10次常规性检查,4次安全生产大检查,4次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五年来全镇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稳步推进综治工作,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十一五”以来,资源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创建“平安资源镇”活动为契机,在“五五普法”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依法治镇的进程,为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我镇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工作思路,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确保社会大局稳定。通过几年来的扎实工作,我镇的信访工作基本上杜绝了赴省进京上访,到县去市的信访人次较2008年降低了90%。强化对矿山、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的监督,发现问题毫不留情,严格处罚,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到位,及时化解各种有上访苗头的不稳定因素。正确恰当有效地处置了“涉军群体”、“被辞民办教师”、“资龙公路被征地农民”等群体性问题,确保了社会稳定。高度重视禁毒禁赌工作,与村(居)、镇直各单位层层签订了禁赌禁毒责任状,进行宣传教育,出重拳打击涉赌涉毒行为,圆满完成了禁毒禁赌工作。目前全镇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6 老百姓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产业调整、招商引资、道路建设、卫生整治、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环境不优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相当沉重,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二是现代农业建设还未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效率仍然很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三是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工作做大争先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中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科学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加以重点解决。
概况:
学校截止目前共有101人参加继续教育(其中专任教师84人,非专任教师17人,干部7人);本科以上学历73人(其中研究生毕业或在读3人,十一五期间本科毕业15人);07年以后进入系统共14人(其中07年2人,08年8人,09年4人)。
征文: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007年来,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将“十一五”学校继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继续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1、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宣传工作,转变教师观念,牢固树立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针对继续教育工作中少数教师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宣传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懂得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佳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认真学习继续教育文件,领会继续教育精神。自开展继续教育以来,我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继续教育文件,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文件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成立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我校自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就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规划的制定与总结),由各部门主管及档案员(文字档案)电教员(音像档案)为组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小组,分工负责。这样做到领导重视,保障了我校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管理,多层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1、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与教师工作考核挂钩。我校每学年制订详细继续教育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目标,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检查继教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考核,有记录。
2、加强干部学习与培训。建立双周干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学习、研讨,提高干部教育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组织干部学习了《新基础教育论》、《领导力成功20法则》、《致加西亚的信》及《幸福教育》系列等书籍。学习的形式为: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分章负责主讲,形成文字稿和PPT,其他人结合学校自身工作进行研讨,具体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特别是现在二小的领导班子成员极为年轻,有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成员。这样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年轻成员更快更好的成长。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干部培训班,如校长高级研修班、名校长工作室、校级干部资格培训、骨干教师管理培训和教学总务干部培训班等。
3、打造学习型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读书工程”,以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读书工程”是二小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新举措,也是学校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学年,学校都会为教职工买一本书。教职工边读书边记读书笔记、撰写读书体会。2007,全体教职工读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语真情》;2008,我们采取不同学科、不同部门读不同的书籍的学习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读书的目的——语文教师读了《小学作文步步高(上中下)》,目的在于提升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数学教师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目的在于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力;科任教师读了《透视名师课堂管理》,目的在于提升科任教师管理学生的水平;三处(后勤、教导处、德育处)教师读了《致加西亚的信》,目的在于提升三处教师为前勤教师服务的意识和水平。09年以后结合学校幸福理念学习了刘次林的《幸福教育》、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和美国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学校在E-Class平台上开设了读书交流专区,教师们把自己的读书体会随时上传,与同事分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期末学校召开了读书交流会。2008年10月28日,还特意邀请吴正宪老师来校,与数学教师一起召开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交流会。吴老师对这样的学习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教师们的读书体会给予明确的评价。“读书工程”促进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建立教师阅览室,丰富教师学习资源。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我校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教师订阅了100多种报刊,如《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等,为教师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老师们通过长期的学习,提升了政治素养,提高了教学技能,开阔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通过配发“知网卡”,促进骨干教师的学习;通过每学年一次的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出版《论坛文集》,促进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每年投入近10万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全国各学科教学年会活动,如数学骨干张杰参加在重庆举行第八节全国数学年会,刘黎明等音乐教师参加浙江杭州举行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王海燕参加安徽举行的美术教学研讨活动,派英语教师参加武汉举行的英语课堂大赛活动,09、10连续两年派16名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现代与经典”教学研讨活动。
5、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提高学历教育。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发展,使广大教师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校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学习。到目前为止,我校有1人取得研究生学历教育,一人在读研究生学历教育;59教师取得本科学历,有2名教师现正在参加本科学习。
6、新教师上岗培训,本着严要求、快成长的原则,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迅速提高专业技能。开学初,建立新教师与骨干教师帮带关系,请老班主任做班级管理专题讲座。督促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中心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学期末,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有很明显的进步,一部分教师已经能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尤其是自2007年后,学校进行了多次组织教师加强“内功”的培训,开展了师德培训、教育理念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一)教师师德培训工作,常抓不懈
1、落实内容,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2、落实时间,为了保障学习时间,学校规定单周教师政治学习,请专家作报告,组织教师观看相关光盘,并采取学习—反思—讨论—交流的培训模式,教师参与面广、积极性高、针对性强,从中受到了启发。
3、班主任培训走向深入,为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学校狠抓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结合我校教师年龄的特点,对新上岗班主任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让老教师介绍自己管班经验、怎样与家长、学生相处、怎样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怎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等班级管理常规知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组织教师培训,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上请学校优秀班主任作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经验介绍,我校还邀请专家讲座,如怀柔一中的马宏民老师是2008年北京市十佳教师,她是十佳教师中唯一的一名远郊区教师。2008年10月27日,请她为学校全体党员和教师做讲座,学习她优秀的班级管理经验。
(二)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业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培训中做好信息技术培训。我们的做法是“做中学,学中做”。
1、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能力。教师掌握文字表格处理、网络资源浏览与下载、邮件发送等基本操作。
2、学校与北师大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合作,针对教师实际,采取分层培训,分别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Flsh制作和网页制作培训;对中老年教师进行ppt制作培训,极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三)以“两杯竞赛”为平台进行新课程教育理念培训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我们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着重学习叶斓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幸福教育》和《教育新理念》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1、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
2、确保培训时间:教研组充分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学科教研或集体备课。
3、形成培训系列:组织教师在学科组内交流、分析、讨论教学理念和我校课堂教学的相关点和生长点,从而探索和寻找两者的最优结合点,使教师能将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及时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反过来再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经历“实践→探索→完善→实践→成功”之路;同时通过赛课,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反思开展活动。
4、开展教学竞赛,学校为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每学年定期开展两次以“自主开放理念”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第一学期是青年教师“白檀杯”教学竞赛;第二学期是中年教师“烛光杯”教学竞赛。通过理论答卷、现场备课、课堂竞赛等历时一个多月的竞赛活动推动了学科教研工作,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结合岗位特点,加强非专业教师培训
1、非专业教师岗位多、专业杂,涉及到教辅岗、工勤岗,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结合其岗位和专业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在制定学年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中,根据培训中心非专业教师培训建议明确各岗位学习内容,如教务干事学习“教务管理制度与方法”、“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等。由于缺乏相关书籍,我们采取网络下载的方法搜集资源开展学习。学年末根据学习笔记或学习体会进行考核。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
1、加强继续教育管理,统筹安排,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直通车工程“十一五”总结】推荐阅读:
健康直通车活动总结09-30
直通车操作心得09-12
淘宝直通车推广方案10-11
爱心直通车作文350字11-23
机械加工(车工)总结09-25
钳工,车工,焊工实习总结报告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