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农业规划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农业规划(精选5篇)

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农业规划 篇1

农业发展规划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今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随之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之首,其中“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制定出台,为推动我县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进一步分析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国家、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现拟定“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计划(2001--2005)我县农业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通过依靠政策、项目实施带动、加快科技进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粮食产业逐步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经济作物朝特色规模方向发展,畜牧业朝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五年间,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项目,累计推广优质稻190万亩。2005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46.4万亩,粮食总产量35925万斤。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0.5万亩,产量8925万斤;中一晚播种面积 20.9万亩,产量16720万斤;二晚播种面积 10.7万亩,产量8560万斤;杂粮播种面积4.3万亩,产量1720万斤。棉花播种面积11万亩,总产籽棉5500万斤。果业面积累计达8万亩,总产量达到8万吨。生猪饲养量28万头,出栏16万头;家禽饲养量330 万羽,出笼220万羽;肉牛饲养量1.3万头,出栏0.5万头。农业总产值达10.5亿元,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508元。已形成了“二大特色农业板块”和“五个优质畜禽养殖小区”的产业格局。“二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沿105、316国道,以易家河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柘林镇-江上乡-云山集团-滩溪镇-梅棠镇-白槎镇-虬津镇-八角岭-燕坊镇等乡镇,建立以柑桔、早熟梨种植为主的特色果业板块;发挥我县靠近南昌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以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在虬津镇-艾城镇-涂埠镇-九合乡等乡镇,建立优质蔬菜产业板块。“五个优质畜禽养殖小区”即大力发展以恒丰永恒昌养猪场为龙头的万头良种猪养殖小区;以吴城“滨湖水牛养殖场”为龙头的万头良种牛养殖小区;以江上“梦真兔业”为龙头的十万只肉兔养殖小区;以燕坊土鸡养殖场为龙头的十万羽肉鸡养殖小区;以三角水禽厂为龙头的百万羽肉鸭养殖小区。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薄弱,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2006年我们建立了乡镇动植物防疫体系,但由于时间短、人员素质不一等原因,工作机制、考核办法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仍然比较薄弱。加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气候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重大动植物疫病时有发生,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市场管理仍须加强。近几年来,由于受原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化肥价格偏高,上涨过快,供应 偏紧,农业生产成本剧增,农民意见较大。与此同时,市场上假冒伪劣农资屡禁不止,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资市场管理仍须加强,执法力度尚须继续加大。三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三农”工作任重道远。由于近年农业连续增产、基数较高,纯农业这一块的增收潜力有限,增收空间不大,加上价格和气候不确定因素,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增收渠道较窄,增收形势不容乐观,搞好“三农”的工作任重道远。

二、“十一五”(2006--2010)规划

“十一五”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再创永修农业新辉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发展”两大主题,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战略决策,围绕县委提出的“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新永修”的发展口号,找准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学会反弹琵琶抓“三农”,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普及农业实用科技,着力实施优质农产品发展规划,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富裕、和谐、平安永修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1、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要做到一稳定(面积)、一主攻(单产)、一增加(总产)、三提高(优质品率、复种指数、农业科技应用面积)。至“十一五”期末,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6.8万亩左右。水稻面积42.2万亩,其中早稻10.5万亩,中稻21万亩,二晚10.7万亩;旱粮面积稳定在4.6万亩左右。粮食单产在2005年385公斤的基础上,“十一五”期末达到450公斤,其中稻谷平均单产达到465公斤以上;粮食总产期末达到41410万斤。

2、经济作物生产:“十一五”期间全县优质棉面积稳定在11万亩,总产22万担,大力推广优质棉,优质率达100%。油料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油菜面积稳定在18.5万亩以上;油料总产达到8050万斤,年平均递增3%,其中油菜籽总产达6475万斤以上。早熟梨面积达到5万亩,计划发展省级认定的无公害早熟梨基地2个。蔬菜总面积稳定在8万亩,无公害蔬菜发展到5万亩,其中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

3、畜牧业生产:要着力发展规模经营,力争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到总出栏量的90%以上;要进一步提高畜禽良种率,三元杂交猪达到85%;要努力夯实良繁体系,提高自繁自养水平。到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36万头,平均增长6%;家禽出笼300万羽,年均增长4%;山羊饲养2万头,年均增长2%;肉牛饲养3万头,年均增长3%;肉类总产2.8万吨,年均增长5.4%。

4、植物保护:“十一五”期间,努力完善和健全植保体系,构建好“县植保站—乡(镇)植保员—村查虫员--组示范户”的四级植保公益服务网络;在全县已建有4个病虫区域测报站的基础上,争取再建2个“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区域站”;建设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进村入户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让病虫情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泛的途径传递到每个农民手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违法行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5、土壤肥料:全面实施以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的“沃土工程”,提高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末力争我县耕地质量整体上提高一个等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技术入户率100%。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品质,减少施肥环境污染。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设施,健全施肥服务体系,保障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工作经费。建立完善县级土壤肥料检测室1个,购置速测专用车1部。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长效机制,县财政要确保专 5 项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费15万元。全面实施节水农业技术,推行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减少农用灌溉水的浪费。

6、农村能源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县户用沼气池累计保有量达到2万户,平均每年新增2000户;沼气热水器推广30户,累计达到200户;中小型沼气池累计达到6处;农村省柴节能炉灶普及率保持100%,综合热效率在25%以上,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立示范户1000户,示范村10个,示范乡2个。大力发展太阳能,在全县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7、农民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平均培训2500人,转移2450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0人,转移就业11280人。继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年培训核心农户50户,辐射带动农户500户;累计受益农户2500户,受益农民10000人。积极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年培养科技带头人15人,受益农户7500户;累计培养科技带头人75人,受益农户38500户,受益农民150000人。

8、农业标准化工作:“十一五”期间,抓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争创10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无公害蔬菜、早熟梨、柑桔等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县级监测检验体系,强化检测手段,最终实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全程检测监控。争取用五年时间,完成县、乡(镇)二级农业市场信 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入户率,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服务的网络化。

9、加大开放型农业工作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紧紧抓住国家出口加工区落户九江和南昌后花园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永修的区位优势,全面挖掘永修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在永修投资创业。围绕增强永修农业发展后劲这一主题,切实做好开放型农业这篇“文章”,引进一批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拓展我县农业发展空间,伸延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我县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再创永修农业发展的新辉煌。

(三)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与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再创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工作的新佳绩。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重点,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建立粮食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和完善土地流转办法,扶持规模大户生产,引导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鼓励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并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规划,确保基本农田比例占耕地总面积85%。搞好内部结构调整,合理布局,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和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四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和指导。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抓好指导性计划面积的落实,组织好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供应,帮助基层和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2、巩固提升传统经济作物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作物生产要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提升地方特色产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高产、高效,促进农民当年增收、长效增收”的指导思想。既要做优棉花、油菜、等传统经济作物,又要做大早熟梨、无公害蔬菜、有机柑桔等特色经济作物。要按照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要求,建好优质棉和“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杂交棉,普及“双低”优质油菜,推广先进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做大做强两大优势产业。与此同时,把早熟梨作为我县经济作物发展的一个重点,加快发展速度,推广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赣北早熟梨标准化栽培管理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努力提高产量、提高品质,尽快把这一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大力发展规模经营,转变生产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农民增收“后劲在畜”的战略构想,围 绕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实施“四化推一化”的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新突破。为此,要着力加大五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生态畜牧小区建设,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小区和特色畜牧小区以及工厂化养殖,推广“猪沼果”等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二是加强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提高自繁自养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县一级种猪场,扩大二级种猪场的规模,抓好人工授精站建设。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做好强制免疫、检疫、消毒工作,进一步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建立预警预报体系,提高动物防疫水平。四是加强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养殖效益。五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和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4、扎实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通过农业基础项目的实施,加快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重要保障,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保障服务体系。

5、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逐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实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监测网络,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实行“公司+农户+标准化”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和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6、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这个中心,将生态家园和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能源品位和商品率,因地制宜,改革燃料和燃具结构,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和利用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努力增加户用沼气池的保有量。推广普及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棉、茶、林、渔)等生态模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7、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创造劳动财富。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大力培养一批农村实用型人才,造就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组织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幸福和谐的美好明天。

8、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四项制度”,抓好“八个方面”的整治,防止农民隐性负担的反弹。继续加大对农村财务和“一事一议”的规范化管理,搞好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在农业执法上,重点要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三、2020年农业发展水平

到2020年全县农作物的优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种植业结构调整明显优化,农产品竞争力大大增强。粮食生产以优质专用粮为主,品种品质全部优化。特色产业明显调优调强,以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为主,80%以上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环评认证,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农民综合素质将极大提高,90%以上农产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80%,沼气池普及率达90%以上,农业基础地位明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农业规划 篇2

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此期间教师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努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决定性的任务是实施“十一五”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根据各级相关规定及文件精神的要求,在总结我校2001-2005年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本校教师队伍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把教师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巩固“两基”成果,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我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目标要求

我校2006-2010年继教工程要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以“一德三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以骨干教师培训为引领,以现代远程教育支撑下的校本培训为平台,实现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全体在职教师。其中1955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男教师,1960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女教师,只要求参加培训及考核,不列为全省统一考试对象。

四、全面培训

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要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过程,讲求实效等原则认真开展。每位教师五年参加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240学时。具体要求如下:

1、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以《新时期师德修养》为主要内容,根据实物素质教育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教师的要求,结合当前师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撰写心得等形式认真开展师德教育。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并转化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行动。

2、新理念

新理念培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同时能新理念动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

新课程培训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狠抓教师学科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新课程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常规;使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开放思维、鼓励交流、优化过程、提高效益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4、新技术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全省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按照普及、巩固、提高的原则,使全体教师普遍接受新一轮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以及学习和应用新教育技术的能力,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专项培训

1、管理者培训

管理者培训主要指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培训。根据上级安排和本校实际出发采取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等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各级管理者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新时期的教师教育对队伍建设的要求;了解全省继教工程的总体规划,主要任务及各阶段具体安排部署;掌握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管理者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业务指导水平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一支专家型的管理者队伍。

2、骨干教师培训

(1)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当前本校教师队伍实际,切实加强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

(2)其他骨干教师培训

根据学校实际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化生实验教师、农村实用技术教师、图书管理员等薄弱环节骨干教师培训。

(3)新教师培训

新教师培训指对教龄在一年以内或见习期教师的培训。其主要培训内容含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内容,教学法律法规,所任教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不少于120学时。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三)加强基地建设,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四)加大投入,保证教师培训经费。

六、实施步聚

全省“十一五”期间继教工程分启动,全面推广、评估验收三个阶段。根据本校出发,各阶段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启动阶段

2006年6-12月为启动阶段。此阶段学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做好宣传工作,开好“继教工程”动员大会,为以后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并接受上级安排的各类培训任务。

(二)全面推广阶段

2007-2009年为全面推广阶段。此阶段是全体教师投入学习,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十一五”期间“继教工程”的核心阶段。为此,在此期间要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培训质量,切忌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学校领导小组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及时弥补不足,完善好本年度相关任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本校实际,对此期间的培训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2007年主要完成《新时期师德修养》50学时《新理念》培训40学时

2008年主要完成《新课程》相关培训80学时

2009年主要完成《新技术》70学时的培训

在培训期间各教师认真拟定好本人学习计划、培训和自学笔记,年终认真写好总结和心得体会,及时归入个人档案。

(三)评估验收阶段

2010年1-12月为评估验收阶段。根据上级要求在6月份前学校作好自查,整理好相关档案,接受县局的督查,9月份接受市局的督查,10至12月迎接省厅的评估验收。

总之,此期间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应高度重视“继教工程”,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下坚实基础。

正安县xx中学

常熟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篇3

常熟市农林局 二○○六年九月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依据《常熟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常熟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概况与发展形势

(一)“十五”农业基本概况

“十五”期间,我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外向化和生态化战略,形成了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和林果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东部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南部特种水产养殖区、西北部及虞山苗木林果区、中西部优质水稻种植区的农业区域布局。目前,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近38万亩,蔬菜面积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7.3万亩,年出栏生猪25万头,果茶及草皮种植面积近1.5万亩。2005年末,全市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89个、绿色食品83个、有机食品12个,江苏名牌4个、苏州名牌24个,农业龙头企业41家,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全市农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农业生产要素加速非农化。各类社会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行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积聚,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二是农业功能更富多元化。农业不仅在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作用,而且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日凸现,被赋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三是农业竞争日趋国际化。随着我国开放度的扩大,农业被置于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和发展定位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为宗旨,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大力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大力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名特优种质资源,不断拓展农业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使农业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成为城市功能开发和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多功能的服务。

(二)总体原则:坚持“一面向、二提供、三提升、四保障”的原则。“一面向”,就是立足常熟,面向大上海、长三角。在主动接受上海农业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辐射的同时,更加注重常熟农业与上海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市场无缝对接。“二提供”,就是为人民生活服务,提供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和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为农业发展服务,向本市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提供良种、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三提升”,就是提升农业功能,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提升发展目标,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提升产业关联度,将农业延伸并融入二、三产业之中。“四保障”,就是努力保障粮食供应安全,保障城乡居民鲜活农产品的基本消费需求,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三)发展定位:发展以“高效、生态、安全、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精品农业。把“高效”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种质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建设水平,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把“生态”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对农业资源实施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在建设一流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把“外向”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开放型农业,为农业发展引入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和全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实施“三个一”工程的要求,我市“十一五”农业发展总目标为:

1.建成5万亩经济林、10万亩蔬菜、20万亩水产、33万亩水稻及年出栏200万羽禽、20万头生猪的生产基地。

2.建成年产值10亿元的果蔬特色基地、10亿元的水产特色基地。3.建成2个年门票收入达300万元的观光旅游基地。

4.基本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调整旱地低效杂经作物,发展经济林,探索夏熟高效栽培新路子,扩大蔬菜设施标准化栽培面积。

(一)水稻 1.发展目标:

到2010年,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在33万亩左右。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水稻生产基地建设。

2.区域分布

依据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及各地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等现状,初步确定至2010年全市各镇水稻种植面积为:虞山镇5.9万亩、海虞镇4.6万亩、梅李镇2.8万亩、支塘镇5.6万亩、古里镇4.5万亩、辛庄镇3.3万亩、尚湖镇5.5万亩、董浜镇0.8万亩,调减沙家浜镇、新港镇水稻种植面积,形成以支塘、古里为主的东部轻简技术粮油区,以尚湖、虞山镇、辛庄为主的西部机插水稻区,以海虞为主的北部优质粮油区。为加强全市粮食供应安全体系建设,在市外建立1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

(二)蔬菜 1.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40万亩次,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产品超过80%;整合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成年交易额达20亿元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个,超1亿元的蔬菜销售企业2家。

2.区域布局 建成以董浜北港为核心的万亩都市蔬菜基地、以梅李海明园艺场为核心的万亩超市蔬菜基地和以新港为核心的万亩出口蔬菜基地。

(三)林果 1.发展目标

在继续推进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同时,实施以经济林为主体,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战略,以发展经济林、建设绿色基地为重点,继续推进“绿色家里、绿色通道、绿色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经济建设化覆盖面积10万亩,其中经济林4.5万亩。到2010年,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品质优良、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的经济林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5%以上。

2.区域布局

(1)虞山镇: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建设果品生产基地和观光农业园。在西北部和沿山、沿湖区域发展林果种植,建成以桃、梨、葡萄为主的万亩果品生产基地;在尚湖区域,规划建设“百果园”和尚湖农业观光园,以丰富尚湖风景区旅游内涵。

(2)虞山林场:建成千亩杨梅园、千亩有机茶园和千亩特色果品园。结合林相改造,扩大有机茶和桂花粟种植面积。

(3)沿江高乡区域:海虞、支塘、新港、董浜、梅李等镇,在基本稳定水稻和高效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着力调减旱地低效杂经作物和低效蔬菜种植面积,发展葡萄、桃、梨等果品生产,建设一批规模化林果基地。

3.“三绿”建设

(1)绿色通道:新建苏通大桥连接线、沿江一级、204国道等高等级绿色通道1.5万亩;改造、提升市、镇、村道路绿化;结合“三湖”和河道疏浚,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工业集中区绿色防护屏障。在五年内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4万亩。

(2)绿色家园:扩大市、镇、开发区绿化品位,提升绿化品位,提高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和新建设农民居住区绿化达标率,完成大桥公园等一批公园、游园和公共绿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增加市、镇、开发区绿化面积1.5万亩。

(3)绿色基地(经济林):以高效规模化林果为重点,发展葡萄、桃、梨等果品生产,拓展茶叶、桂花板粟等名特优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扶持一批规模化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十一五”期间果品等经济林面积达到5万亩。

(四)水产 1.发展目标

到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20万亩(池塘11.5万亩、湖泊4.2万亩、河沟4.3万亩),其中精养鱼池10万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水产品总量突破4万吨,其中,海洋、长江捕捞稳定在4500吨;按现行价计算,渔业生产总值超10亿元。

提高水产品初(深)加工能力,到2010年,水产品加工量达2万吨;提高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比重,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35%;提高渔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创汇100万美元;提高大闸蟹市场占有率,整合大闸蟹交易市场,到2010年,建成一个年销大闸蟹2800吨、销售额1.8亿元的专业市场;提高水产仓储能力,到2010年,冷库贮量超3000吨。

2.区域分布

(1)沙家浜区域在提高阳澄湖围网养殖水平的基础上,要压缩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形成水产养殖专业镇。

(2)尚湖镇在巩固提高四大家鱼繁育的基础上,推进昆承湖特种水产品养殖进程,提高水产品品质,形成昆承湖、南湖塘大水面养殖的精品镇。

(3)辛庄镇要在压缩草皮种植,扩大特种水产品养殖,形成以青虾为主体的特种水产养殖镇。

(4)虞山镇以尚湖为主体,建成万亩绿色水产养殖基地。

(5)支塘、古里等镇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特种鱼类养殖的特色镇。

(五)畜牧业 1.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畜禽生产市场占有量达30%,即出栏生猪20万头,上市家禽200万羽。

畜禽生产规划要与区域布局相结合,压缩养殖小户,扩大养殖大户,做到一村一品,集约化养殖;要与集中居住区规划相结合,区域集中规模养殖,做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种养生态平衡;要与畜禽加工企业发展相结合,支持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畜禽生产要注重优良品种、先进设备设施、科学管理方法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引进和应用,不断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

2.区域布局

“十一五”期间,加快形成支塘、古里等镇的生猪养殖区,支塘等镇家禽养殖区,海虞、新港等镇的奶牛养殖区。

四、发展重点

1.基地型农业。按照农业结构的定位,统一规划,着力推进“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装备先进、种养标准、高效生态”的各类基地型农业的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建成以北港为核心的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1个,千亩蔬菜基地2个;建成以沙家浜为核心的2万亩标准化水产基地1个,2千亩绿色水产品基地3个;建成千亩绿色林果基地4个,3千亩绿色大米基地3个,万头(羽)家禽家畜养殖基地3个,5百亩有机茶基地2个。全市无公害种养面积突破55万亩。

2.设施型农业。一是在蔬菜区重点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十一五”期间,每年增加1000亩;二是重点发展蔬菜大棚和伏菜网栽蔬菜,“十一五”期末,大棚蔬菜达4万亩以上;三是重点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十一五”期间,更新中拖600台(套),新增稻麦收割机250台、插秧机564台,新增植保机250台,全市水稻机收率9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四是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专用机械、秸秆还田机械和养殖机械。

3.科技型农业。“十一五”期间,在立足建设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基础上,着力拓展镇级农业科技园,重点实施好八项科技工程。水稻:实施“常优1-3号”的繁育、推广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常优1-3号”在本市的推广面积10~15万亩,外地推广面积100万亩。水产:实施好“四大”家鱼、青虾、松江鲈鱼、长江“四鲜”、中华绒螯蟹、海产品淡水养殖等六方面品种繁育、技术攻关和新品推广工程,提高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比重。园艺:实施优质果蔬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生物技术应用等工程。安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预测预报、标准化生产、初级农产品检测、畜禽防疫检疫等工程。资源开发:实施本地优质种质资源保护、推广,农业资源开发,种业产业经营等工程。人才:实施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信息:实施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科研:实施农业自主创新工程,强化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加强与专业院所的联合,提升常熟农业前沿性的科研水平,使常熟农业研究成果走向全国。“十一五”期间,完成常熟农科所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工程中心杂粳分中心联合挂牌,“常优1-3号”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承办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等工作。

4.加工型农业。大力发展对当地农产品有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是重点扶持金唐市等一批具有农产品加工、贮藏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产等措施,增强对本市农产品的带动作用;二是重点支持海明园艺场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链带动一方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由外购原料为主向使用本地原料为主的转变,在本市建立原料基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5.品牌型农业。一是用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来管理、经营农业;二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三是重视农产品品牌的认定、评定,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十一五”期间,全市有机农产品突破25个,全国品牌农产品突破5个,无公害农产品突破20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达30%;四是指导生产者、经营者运作好已认定、评定的农产品品牌,在运作中做大、做优、做强品牌农业,培养农业“名品、名牌、名人”。

6.观光型农业。不断放大农业的外部功能,充分赋予传统农业以生态、观赏、休闲、文化和教育等新功能,做大、做响休闲观光农业新品牌。“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宝岩、蒋巷、李袁等生态园的资源整合和优化,丰富功能性开发,加快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汪桥等2个农业观光园。到2010年,全市建成有一定规模、功能比较齐全的生态观光园5个。

7.服务型农业。“十一五”期间,服务型农业的发展重点:一是大力发展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和覆盖面。大力推进机插秧“一条龙”服务,试行农户与农机大户实行水稻、小麦定产、定费全程代耕,粮食归农户所得的服务形式。二是大力发展植保服务。试行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村民互助组织三种植保社会化服务模式,使全市三分之一的村达到“大机”植保的水平。三是根据“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和完善市镇两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检机制。四是提高良种繁供、农资供应和农技、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水平。五是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服务。六是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促销、展销活动。

8.外向型农业。按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势互补,两种资源双向流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资本、国内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的引进利用,增加农业投入;学习外国农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继续支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的基地、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增加出口创汇;扶持有条件的产品拓展海外、境外市场,重视农业对外开展科技、管理、信息、资本等方面的交流活动,鼓励企业或个人到境外投资开发农业和输出技术。“十一五”期间,年均引进外资5000万美元,工商、民间资本年均达2.5亿元。

9.法治型农业。认真宣传、贯彻相关的农业法律、法规,围绕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农资供应、畜禽饲料、药品市场监督管理,打击制假、贩假、售假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加强野生动物和名木古树保护;加强绿化、公益林管理,严肃查处乱砍乱伐行为;加强初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全市以规模型屠宰点建设为重点的检疫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品捕捞的行政执法力度,保护长江、内河濒临绝迹的鱼种资源;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重视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保障措施 1.强化农业意识。各镇场、各有关部门要从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出发,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的组织领导,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具体目标和序时进度,突出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单项考核和全年综合考核相结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突破发展瓶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改革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一是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导向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制订激励政策,保证农民土地租金的合理收益,促进农业生产用地有序流转和有效积聚,使有限耕地向高效产业和种养能手集中,促进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生产,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的规模收益。三是鼓励、扶持“能人”组建带动周边农户、组织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生产统一管理、收益保底加分红等方式推进规模经营。

湖南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篇4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我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实现了预期目标。

1、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五”期末,粮、棉、油、果、菜、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与200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7822万亩,增加199万亩,总产2856万吨,增加46万吨;柑桔、蔬菜、油料、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产量和效益稳定增长,经济作物产值达360亿元;出栏生猪7780万头,增加1480万头,肉类总产量630万吨,增加134万吨;水产品产量179万吨,增加46万吨。大宗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水稻和苎麻全国第一、柑桔和生猪全国第二、烤烟全国第四、淡水产品全国第五、茶叶和棉花全国第八、油料全国第八、蔬菜全国第九。

2、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1921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48亿元,养殖业产值973亿元,种养结构由“九五”末的52.5∶47.3调整为49.3∶50.7,养殖业提高3.4个百分点;粮经结构由58∶42调整为59∶41,粮食作物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呈恢复增长。种养业增加值达到1173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增加值的93.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698亿元,养殖业增加值475亿元。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由“九五”的1∶0.5调整为1∶0.66。农垦系统GDP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普遍提高,综合优质率达到45%,优质稻占稻谷产量的48.5%,提高24个百分点;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55%,提高11个百分点。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3559万亩,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规模4396万头,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57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30个,绿色食品认证166个。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年均递增5.9%。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种养业收入占39.5%左右,其中种植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27.6%提高到30.6%,种养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耕地面积减少,地力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物灾害仍然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农产品总量虽大,但质量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大,但龙头企业不大,产业链条不长,精深加工不多,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质量安全的压力大;农业经济外向度低,引进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类农业专业经济组织数量少、实力弱,农民参与度低;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结合不紧,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仍处在单家独户闯市场的状态,分散的小农经济制约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服务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农业的要求;农村金融信贷体系不健全,加上农业是弱质产业,招商引资、吸纳社会投入的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发展。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全面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民增收水平、提高农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的总体目标。

2、发展战略。

(1)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在长株潭、京广沿线和部分农垦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辐射带动全省农业发展;优先发展优势明显、外向度高、产业链长、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稻、优质水果、生猪、蔬菜、草食动物、水产品等农产品。

(2)质量安全战略。进一步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定“三大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3)加工带动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131”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4)外向型发展战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利用国外、省外资金每年增长20%以上。扩大农产品出口外销,力争农产品出口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商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65%。

(5)新型农民培训与转移战略。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面推进“百万农民培训”,五年共培训150万人、转移130万人,农民跨省外出务工超过1000万人,劳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3、发展目标。

(1)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28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重保持在“十五”期间6%的水平;棉花总产量30万吨,增长61%;油料总产量190万吨,增长35%;蔬菜总产量3230万吨,增长35%;园林水果总产量400万吨,增长52%;茶叶总产量7万吨,增长8%;苎麻总产量20万吨,增长52%;蚕茧总产量1万吨,增长6倍;甘蔗总产量180万吨,增长79%;烤烟总产量18万吨,与“十五”基本持平;肉类总产量740万吨,增长18%;禽蛋总产量120万吨,增长30%;鲜奶总产量30万吨,增长3.5倍;水产品总产量220万吨,增长23%。

(2)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2200亿元,年均递增3.5%;农牧渔业增加值1520亿元,年均递增4%以上。

(3)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产值比调整为43∶57,养殖业调高2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值比调整为53∶47,经济作物调高2个百分点;生猪与家禽、草食动物的产值比调整为77∶23,家禽和草食动物调高3个百分点;农产品原值与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比由“十五”的1∶0.66调整为1∶1.14。

(4)农民人均纯收入4170元,年均递增6%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6%左右,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5)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800万千瓦,年均递增4.5%;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取得突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6%。

(6)乡镇企业总产值11000亿元,年均递增11%。

(7)农垦系统GDP达到72亿元,年均递增11%。

(8)商品工业饲料产量达到80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240亿元以上。

(9)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实现节种20%。

三、“十一五”农业发展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

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地位或总产值过100亿元、增加值过30亿元的粮食、生猪、草食动物、水产品、优质水果、蔬菜、农产品加工等7大产业;鼓励发展资源优势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油料、棉花、茶叶、中药材、家禽等5大产业;适度发展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苎麻、蚕桑、甘蔗、烤烟等4大产业。

1、优先发展产业。

(1)粮食。

发展目标:播种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单产增加10公斤,粮食总产2800万吨。优质稻发展到35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3%,其中高档优质稻1000万亩,约占优质稻面积的30%。外销粮突破500万吨。

主攻方向: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和品质,突出抓好优质稻产业开发,在适宜区域推广超级稻,适度发展鲜食玉米、马铃薯、红薯等旱粮,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推广生态、高效、安全、保优、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生产、收购、贮存、加工环节的衔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优质粮食产业化。

区域布局: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和《湖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扶持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区位优势明显、有产业化经营基础的产粮大县,由现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41个县、1个农场扩大到60个县(农场,下同),同时建设9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在适宜区适度发展旱杂粮。

(2)生猪。

发展目标:出栏生猪8000万头,猪肉产量560万吨,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比重提高到65%以上。

主攻方向:主攻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质量监督与检测、加工销售等六大体系建设,加强养殖小区粪污综合处理,提高产业化水平。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有生产基础、加工优势、外销出口条件和区位优势明显的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市、区、场)。

(3)草食动物。

发展目标:出栏肉牛300万头,出栏肉羊1200万只,存栏奶牛10万头。

主攻方向:加大品改力度,积极推行圈养,提高防疫水平,开发适合草食动物的商品饲料,建立良种繁育、商品牛养殖、育肥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肉类产 4 品深加工。

区域布局:肉牛重点建设湘西南、湘北环洞庭湖、湘中、湘东南4个优势产区的30个县(市、区、场)。山羊重点建设湘东黑山羊、湘北马头山羊和湘西南南江黄羊等3个优势产区的20个县(市、区、场)。奶牛重点建设3个优势区域。

(4)水产品。

发展目标:继续提高水面利用率,重点发展名优水产,力争水产品总量达到220万吨,其中名优水产品产量132万吨。

主攻方向:主攻单产和质量,重点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安全优质特种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扩大市场份额。

区域布局:在洞庭湖区建设商品鱼基地,丘陵地区发展山塘养殖,大水面发展增殖养殖,大中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渔业,建设7个名优水产品生产基地。

(5)水果。

发展目标:水果面积发展到750万亩,产量400万吨,产值60亿元;鲜果加工60万吨,加工销售收入30亿元。

主攻方向:适度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品质优良、早中晚熟配套的优质橙类、宽皮柑桔和柚类品种,高附加值的鲜食与加工兼用水果品种,具有季节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水果品种;建设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制定并启动非疫区保护计划;重点扶持优势区域生态建园、标准化生产、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

区域布局:建设“三带三基地”水果优势区域,即南岭山脉至雪峰山脉南端的湘南鲜食脐橙与加工甜橙产业带、雪峰山脉及武陵山脉的鲜食与加工温州蜜柑产业带、武陵山脉的椪柑产业带;建设冰糖橙、香柚、金柑等特种柑桔基地,湘东北早熟梨生产基地,湘中、湘南和湘北早熟葡萄生产基地,重点扶持水果出口基地建设。

(6)蔬菜。

发展目标:种植面积达到170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产量达到3230万吨,总产值330亿元,加工产值125亿元,年外销蔬菜超过1000万吨。

主攻方向:主攻商品蔬菜,扩大外销,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品种、高山反季节品种、出口创汇品种、加工品种和精细品种。推动蔬菜质量安全“户籍”制管理,推广保鲜、速冷等加工技术。理顺流通关系,完善配送网络,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逐步推行“农改超”,长沙等大城市核心区基本实现净菜上市。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努力打造湖南蔬菜品牌。

区域布局:巩固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区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在中心城区建立特色菜和精细菜生产基地;依据资源条件,选择优势区域建立辣椒、黄花菜、榨菜、香芋、藠头、香姜、紫皮大蒜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洞庭湖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湘中、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

(7)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目标:全面实施“131工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850亿元,加工增值率由40%提高到51%。

主攻方向:提高质量,培育品牌,规范管理,扩大规模。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水平。

区域布局: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合理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要向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2、鼓励发展产业。

(1)油料。

发展目标:油料播种面积1500万亩,总产量190万吨,其中油菜1300万亩,油菜籽产量170万吨。

主攻方向:适当扩大种植规模,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发展深加工。重点发展“双低”杂交油菜,适度发展花生、芝麻等小品种。加快油菜新品种选育,大力推广油菜优质杂交品种和轻简栽培技术,推行单种单收单储单加工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双低”化、杂交化。

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进入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23个县以及湘中“双低”油菜优势产区。

(2)棉花。

发展目标:种植面积300万亩,其中高支纱棉花200万亩,产量30万吨;基本实现杂交棉F1代化。

主攻方向:恢复性发展棉花面积,大力发展高支纱棉花,提高单产和品质。重点推广高比强、低麦克隆值的纺高支纱专用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加强棉田基本建设,推行“一地一品”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洞庭湖区和衡阳盆地两大优势区域。

(3)茶叶。

发展目标:茶叶种植面积130万亩,其中优质茶80万亩,总产量7万吨,产值12亿元。

主攻方向:适当扩大茶园面积,加大现有茶园改造力度,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名优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武陵山脉、南岭山脉和长岳(长沙、岳阳)三个优势区域。

(4)中药材。

发展目标:杜仲、金银花、龙牙百合、玉竹、葛根等5种中药材种植面积135万亩,产值50亿元,加工增值20亿元。

主攻方向:加强中药材种苗繁育和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快适合商业开发品种的筛选和人工栽培,巩固名贵药材和地方药材生产基地,积极建设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实现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区域布局:在大湘西地区和其它适宜区重点建设4个杜仲基地、1个金银花基地、3个龙牙百合基地、3个玉竹基地、4个葛根基地。

(5)家禽。

发展目标:年出笼家禽7.3亿羽、禽蛋产量达到120万吨。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湘黄鸡、东安鸡、桃源鸡、雪峰乌骨鸡、临武鸭、武冈铜鹅等地方特色家禽;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行圈养,发展禽蛋深加工。

区域布局:建设20个优质家禽基地,环洞庭湖建设15个水禽养殖基地。

3、适度发展产业。

(1)苎麻。

发展目标:苎麻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总产量20万吨。

主攻方向:主攻优质品种,提高原麻品质,推广配套生产技术,实行“一地一种”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推进苎麻产业化经营,提升苎麻及其制品的品牌地位,扩大出口。

区域布局:在洞庭湖地区建设4个优质苎麻基地县。

(2)蚕茧。

发展目标:桑园面积20万亩以上,产茧力争突破1万吨,其中优质茧(缫5A级以上生丝的茧)达70%,产值增加至5亿元,加工增值2亿元。

主攻方向:选育强健性突出、经济性状更加优良的蚕桑新品种,推广速生高产桑树栽培技术,积极引进缫丝企业。

区域布局:在适宜区建设7个蚕桑基地。

(3)烤烟。

发展目标:烤烟面积120万亩,收购342.2万担,烟叶产值15亿元,力争优质烟叶达到95%以上,实现烟叶加工利税210亿元以上。

主攻方向:主攻质量,加快优质特色烟叶开发,稳定烤烟基地,调整结构布局,建立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烟叶生产基地。

区域布局:在湘南、湘西和其它适宜区建设5个优质烤烟基地。

(4)甘蔗。

发展目标:种植面积40万亩,总产180万吨,其中机糖甘蔗15万亩,产糖8万吨。

主攻方向:恢复和稳定洞庭湖区机糖甘蔗生产面积,推广“三高一低”栽培技术,提高蔗糖单产和蔗田效益。重点推广早熟高产高糖品种,加强蔗田基本建设,实行规范化栽培。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洞庭湖区机糖甘蔗基地和湘中、湘南果蔗基地。

四、“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任务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粮食生产大县建设高标准粮田5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80%以上,同时通过多种综合措施,力争全省耕地地力普遍提高一个等级。

2、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建设9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在继续抓好42个优粮工程县(场)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十一五”期间,全省优粮工程县(场)扩大到60个。与此同时,建设一批优质棉花、“双低”油菜、水果、优质绿茶、特色蔬菜、外销生猪、家禽、肉牛、山羊、奶牛、名优水产品生产基地。

3、农业支撑服务“七大体系”建设。包括种养业种苗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4、重大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以安全、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重点推广优良新品种、耕地保护性耕作、生态种植、健康养殖、牲畜冷配、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作业、农产品贮存保鲜加工等重大农业综合集成配套技术20项。

5、农业产业化龙头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加大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3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100个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

6、农业机械装备。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逐步扩大购机补贴实施范围和补贴机具种类,补贴面扩大到每个县市区。建设6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新增拖拉机3.8万台、耕整机10.5万台、播种栽插机械1.9万台、联合收割机2.8万台、植保机械3.3万台、灌溉机械18万台,示范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和完善支农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努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从宏 8 观上建立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调节机制。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5040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地力不下降。

2、拓宽农业投资渠道,稳定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加大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于农业领域。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实行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化解农业风险。

3、加强农产品市场开发,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强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改善营销手段,发展会展经济,转变营销促销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全程控制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扶持发展农产品专用运输工具,确保鲜活农产品通畅安全地到达目标市场;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广泛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东盟等区域经济协作,积极拓展农业发展共间。

4、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提升农业创新能力。继续发挥水稻、油菜、棉花、蚕桑、水产品育种等方面的优势,针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动植物防疫防治和农产品加工等薄弱环节,组织重大课题攻关,特别是“超级稻”研究要完成三期目标。加强优质丰产、种苗优良、农产品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普及。大力推广新型农机装备,配套建设机耕道路,在产粮大县率先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继续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节约与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搞好土地整理,复垦毁损土地,开发未利用宜农土地,培肥地力,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质量平衡。结合土地整理,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力集约型农业,加强耕地、草原、水资源、种质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认真组织实施农村能源和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创新农业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市场,坚持以销定产,实行产销对接;创新农业支撑服务体系,打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调动社会一切资源支持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生产方 9 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创新农业组织形式,积极扶持农业专业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促进农业资源向种养大户、科技能手、各类专业户集中;创新现代农业模式,发挥国有农场土地资源、产业、规模、科技和组织优势,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农业规划 篇5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截止2007年12月,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1428万元,同比增长15.63%,占规划目标11800万元的96.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占规划目标3300元的86.36%。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到2007年

12月,全区发展潜力较大的有机茶、干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牧业五大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19142万元,比2006年增长18.96%,占规划任务1.7亿元的112.6%;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占规划任务1.8万吨的112.78%;油料产量达到305吨,占规划任务300吨的101.67%;水产品产量达到100.75吨,占规划任务200吨的50.38%。

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全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个(红坪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1280万元),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达到27个,占规划目标20个的13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4.11%,占规划任务50%的28.21%;农产品加工率为14.11%,占规划任务40%的35.26%;农产品优质率和农业综合商品率均达到了60%,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产品出口创汇收入达到2万美元(2006年),占规划任务100万美元的2%。主要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和一体化经营正在逐渐实现。

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顺利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每年达到了4500人次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率达到81%,均完成了规划任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正在改革调整之中,“以钱养事”机制正在规范健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到8万亩,每年有1万亩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八大技术推广达到8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940元/劳,耕地产出率达到1000元/亩,分别占规划指标的69.4%和100%;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生猪良种覆盖率98%,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40%,动物防疫密度、死亡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基地管理趋向规范,种植业产投比达到1:4.5;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农产品检疫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小型农机推广数量达到10000台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村级覆盖率逐年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8%,占规划任务89%的98.88%;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空气、地面水、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单位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及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逐年下降,养殖场全部利用沼气,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耕地土壤肥力稳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限制在0.5%以下,完成了规划目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耕地质量逐渐提高,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52万亩,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30.4%;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599亩,占规划任务5000亩的31.98%;中低产田比率为70%,占规划目标50%的71.43%;农村公路通村比例、乡村公路黑色化比例、农村电力入户率、水毁农田恢复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村能源建设逐步开展,推广沼气池5566口(截止于2007年),占全区总户数1.3万户的42.81%,占规划任务40%的107.04%。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卫生机构数量,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每百户上网计算机数量,村级养老院,村级图书室数量,农村电视覆盖率,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移动电话数量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任务指标。

(二)主要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1、有机茶。在巩固木鱼镇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在下谷、阳日和松柏等区域发展有机茶,开展无性繁殖,扩大速生优质茶叶基地面积,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其面积已经达到1.15万亩,占规划任务3万亩的38.33%;茶叶加工量为92吨,占规划任务1000吨(2015年)的9.2%,产值达到900万元,占规划任务2500万元(2015年)的36%。有机茶公司、康俊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产品开始上档次,有机茶产品形成了系列化开发,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逐渐提高。

【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农业规划】推荐阅读:

上一篇:美术课件三百六十行下一篇:植保实习心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